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寒食节的由来范文

寒食节的由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寒食节的由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寒食节的由来范文

1、寒食古诗描写了传统节日寒食节

2、《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3、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4、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寒食节的由来范文

二、活动时间:4月7日

三、活动地点:教室

(一) 通过上网等查找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二)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插柳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拔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三)朗诵有关清明节的诗句:

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则写出了当时作为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游乐之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倾城而出寻春游乐,笙歌处处,杨柳依依,莺啼声脆,梨花风起。这是何等美好的清明景致啊。至今杭州仍有“柳浪闻莺”一景,即是从这首诗中化出。

温庭筠《清明日》:“清娥画扇中,青树玉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他写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常年禁闭在后宫的宫女们,在清明节也得到了放松,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中穿梭似的玩耍,一会儿碰下了花上的露珠,一会儿在柔弱的柳枝中穿行,真的是人在画图中一样。

宋代王禹称的《清明》诗则写出了一个穷书生的困苦生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就是贫穷的读书人过的清明节。

(四)开展“清明节小报”展评活动:

1、每位学生拿出事先已完成的一份“清明节小报”。

2、各小队在队长的组织下推选1——2份优秀小报参加展评活动。

第3篇:寒食节的由来范文

2、清明节原为寒食节的习俗,后因寒食与清明逐渐合二为一,而有此习俗,在中国古代神社之中有常年不灭的火坛,每一年都要进行灭旧迎新的祭祀仪式,被称作“改火”,在这段时间禁烟火,只能寒食,也是寒食节的由来。

3、踏青游乐是清明节最受大家喜爱的一种习俗,在这个时候都会放下繁忙的工作,约上好友,去花间品茗或是曲水流觞,自由自在的迎接春天的到来。

4、古语说“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在清明节这一天出门的男女老少,都会折柳枝插在门庭之上,或者编成环状戴于头上,不仅可以用来辟邪,也具有装饰作用。

5、在元明清三代的时候,曾把清明节定为秋千节,也是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主要是供民众游乐用的。

6、古人觉得如果某一个人生病了,或者有晦气,可以把病况写在风筝之上,放之高空然后将绳子剪断,疾病和不好的东西会被风筝带走。

第4篇:寒食节的由来范文

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寒食节、“清明”节气、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因此,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二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三是兼有肃穆(或悲伤)(在扫墓祭奠活动中)与欢乐(在踏青等游玩活动中)两种情感氛围。

1.寒食・介之推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关于寒食节的由来,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春秋时代,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的一个大臣――介之推,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为晋公子充饥,力助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重耳做了晋文公,而介之推却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了逼迫介之推出山做官,晋文公就在清明前二日焚火烧林,不料介之推留下血诗一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愿君清明复清明”。最终抱树焚身。晋文公读罢此诗,伤主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还规定第年到了介之推被烧死那天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以志吾(文公)之过,以旌(表扬)善人”。《荆楚岁时记》注中说:“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雹伤田。”这便是清明寒食的由来。

实际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为怀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说法纯是附会。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铎,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之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带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的寒食节。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在民间,有坟必要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2.清明・大禹・武王

“清明”起初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诗经》:“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毛诗・传释》:“不崇朝而天下清明”。为此,周朝在制订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确定为“清明”,标志着天地清朗、明净,既明物候,又明政绩,届时焚火庆祝,春耕开始。

其实,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故而认为清明节缘起于节气,由于日照、气温、降雨等方面都反映了“清明”现象,所以它成了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但是,清明又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它还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前后,人们总

要为亲人扫墓,慎终追远,寄托哀思。

3.上巳节・祓禊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上巳节的早期节俗最重要的内容是“祓禊”,即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另外,还要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先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变化经历发芽、成长到凋零的过程,故在初春要招魂。《韩诗注》说:“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这些活动都是在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郊野河边进行,故而虽然祓禊、招魂的仪式很重要,但是人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更多是快乐的春游和交往。

魏晋以后,水中沐浴、招魂续魄之俗逐渐消失,临水祓除转为临水酒会。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今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这段文字里的上巳节习俗主要是一种水边交游、宴饮的活动。唐朝时,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不少文人写有诗文描述这种盛景。民间男女也踊跃来到水边饮宴交游。刘驾《上巳日》写道:“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逢”。这天,长安还流行斗百草游戏等。

那这三种节日为什么最终融为一体而称为清明节呢?据说,古来只有庙祭之礼,而无墓祭之俗。或者虽有而不盛行。但这一风俗从秦代开始,秦始皇出寝起居于墓侧,汉代继承秦的制度,洛阳诸陵,都在晦、望、二十四气、伏、社、腊之日到陵墓上祭奠,礼仪繁缛,劳民伤财。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公布过一道命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至此,大家皆已清明日拜扫。有诗为证:“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种风俗是缅怀祖先的一种形式,是对先者英灵的一种怀念。同时,扫墓祭奠一般得踏步郊外,而清明时节,风和日暖,春草相绿,花香蝶飞,所以又将上巳节中的郊游之俗融入了清明节中,称之为“踏青”或“探春”“寻春”。

第5篇:寒食节的由来范文

      清明节的由来就是一个感恩的历程。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 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 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 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 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个节日的来历正是感恩过程,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

第6篇:寒食节的由来范文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也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其中一个节气,在清明节的文化中,也形成了许多的习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年清明节传统习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祭祀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节有哪些故事传说据说在春秋时代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只有忠臣介子推追随他,后来重耳当上国君,也就是晋文公,他封赏有功之臣,只有介子推拒绝赏赐,和母亲归隐绵山,不肯出来。为了让介子推出来,晋文公下令烧山,可是介子推直到被烧死都没有出现,并留下一首劝谏“勤政清明复清明”的诗。晋文公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贤臣,吩咐每到介子推忌日,全国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由于在清明的前一天,后来二者逐渐合并了。

清明节扫墓的由来和寓意从历史学角度,可追溯至秦汉时代,那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严氏在《汉书·严延年传》里记载“还归东海扫墓地”,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回去上坟。后世也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在该节气祭祖的习俗也逐渐形成了,其寓意是象征着我国的祖先崇拜文化非常发达,通过纪念和缅怀先人过去的事迹,鼓励当今世人更加努力去拼搏奋斗。

清明节祭拜扫墓有哪些禁忌按照传统习俗,清明节禁忌较多。

首先是寒食禁火,即在清明的前一天,只能吃准备好的凉菜、熟食。

其次,清明节当天不宜探视亲朋好友;结婚这样的喜事,也应避免在清明节当天举行。

其三,扫墓不宜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扫墓严禁嬉笑妄语,不许喧闹乱跑,否则视为对先人失敬。

参加扫墓者,可佩戴佛像、护身符、玉器等,以避阴气。

祭服以素色为主,穿着忌大红大紫,忌佩戴红色的饰物(本命年者除外)。

第7篇:寒食节的由来范文

粥,古谓之糜――“黄帝初教作糜。”(《说文》)《礼记・月令》亦云:“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粥原料丰富,凡六谷皆可为粥。足见粥历史悠久,是独特的传统美食。

食粥由来,我以为有三种说法:省粮;纪念;养生。省粮是过去时;纪念便是永久时;养生才是现在时。

先说省粮,过去由于天时不利或兵荒马乱,穷困食粥,荒年吃粥,农闲喝粥;食粥是为了省粮度日。明代诗人张方贤有诗调侃:“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薄少滋味,澹泊之中滋味长。”自古以来,粥就是穷家的恩物,多少穷人在窘境中频尝粥水。“腊八粥”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据说战乱连年的南北朝时,有一农夫时值年关腊八这天又冷又饿,便搜尽家中所有杂粮剩底儿五六样,加水煮了一锅粥。因柴微火慢,水多粮少,故熬多时方好。谁知竟五味调和,喷香扑鼻,黏稠软烂,喝到肚里脾顺胃和,好不舒服。农夫铭记于心,后来他出家理佛,想起当年腊八熬粥之事,便以此法腊八熬粥济贫。《梦梁录》有云:“十二月初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乃至后来民间争相效仿,“今朝佛粥更相馈,便觉江村节物新”,与时俱进,形成各种不同风味。今天,腊八粥已被商家荣升为“八宝粥”!

说起纪念,“寒食粥”和“太守粥”等,都与历史人物事件有关。

“寒食粥”源于春秋晋文公重耳追祭功臣介子推焚身之日的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天)。节日期间,百姓家家不许动烟火,需备麦粥等冷食,借此纪念。由于寒食节与清明相近,后来人们便融成一个节令,衍化为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而流传下来。

“太守粥”是为了纪念南北朝义兴太守任。他为官清廉爱民,时值大旱之年,饥民逃荒遍野,乃将年俸尽买白豆煮粥赈济灾民,安抚一方。至今当地仍有食白豆粥的习俗。

今天人们食粥的理念发生了质变,大多是为了养生健体。尤其是“天增岁月人增寿”的老年人,多数开始牙齿松动或脱落,肾衰胃虚,消化液减少;饮食上力求松软,以食粥为好。“粥能益人,老人尤宜”(《粥谱》);《老老恒言》有云:“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饥则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诗坛寿星陆游更赋诗赞曰:“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日前。我得‘宛立’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可知粥是养生益寿的美食。

粥利于吸收,原料丰富,配伍灵活。若制成药粥,对防治老年病、增强中老年体质,有着独特的作用。药粥食疗也是祖国医学的传承瑰宝。古籍书中药粥验方众多,不能一一摘录,只好将《粥疗歌》(有多种版本取其一种)录于后以飨诸君: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

心虚气不足,米粥煨桂圆;

保养皮肤好,糯米煮红枣;

气短体虚弱,热粥熬山药;

便秘补中气,藕粥最相宜;

肠胃要缓泻,核桃炖糯米;

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

利肝双目明,荠菜粥能行。

荷叶粥最美,双降又减肥;

生姜桂皮粥,温中健脾胃;

百合粥是宝,润肺调中好;

粥里猕猴桃,止渴去烦躁;

煮粥添芦根,清退高热症;

米熬赤豆粥,利尿又清肿;

芡实糯米粥,益气固精妙;

茯苓粥真好,强身抗衰老。

当严冬风狂雪虐之时,“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此补不细,又报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宋人张来《粥记》)诚然,饮食与生活息息相关,且只求温饱,但知“医食同源”,养生健体为本。我有一联抒怀奉赠:

绿蔬蛋乳杂粮粥,合理摄养,养生求寿权归我;

第8篇:寒食节的由来范文

2、写一下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在唐朝就有,也称为寒食节,唐玄宗时期为解决放假问题而设置,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3、写上具有代表性的古诗《清明》,这首诗充满了节气的特点,清明时节,预示万物复苏,生气勃勃。

4、写一下清明节的活动,清明节是人文和自然相互结合的节日,既是扫墓祭祀,怀念祖先,亲人,也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

5、提倡文明祭祀扫墓,保护环境,不应该再烧纸,这样既不环保,也不利于健康,送上鲜花就是好的方式。

第9篇:寒食节的由来范文

1、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2、清明祭祖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1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