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鲁滨逊漂流记梗概范文

鲁滨逊漂流记梗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鲁滨逊漂流记梗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鲁滨逊漂流记梗概

第1篇:鲁滨逊漂流记梗概范文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我早在五年级时就拜读过丹尼尔·笛福的大作《鲁宾孙漂流记》,今天我又学习了课本中《鲁宾孙漂流记》的梗概。让我再次深刻体会到了鲁滨孙那高大机智的形象。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不幸落入荒岛。在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自强不息,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最后获救回国的故事。

读了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鲁滨孙驯化山羊的那一段故事了。鲁滨孙因为每天都要打猎,以至于从船上带下来的火药大大减少。不得已只好去驯化山羊。鲁滨逊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下,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几年后,他不仅有了一大批乖顺的羊群,还能喝上羊奶,吃上奶酪。丹尼尔·笛福以一段细致的描写为我们拓展了视野,我也从中感受到了鲁滨孙那一股顽强不屈,坚持不懈的劲头。假如被困在岛上的是我,我一定经不起这么多次的挫折,失败了几次就会放弃。遇到困难就要去面对,去挑战。这也许就是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吧!

遇到困难就要去面对,这使我想到了从三岁就失明失聪的海伦·凯勒。她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并没有低头,而是去征服它。我们可以想象到,从小便听不到声音,看不见东西的海伦学习起来会有多么困难,但他还是写出了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在生活中,因为有困难的双手牵绊着我们,有失败的阴影笼罩在我们身旁,使我们无法顺利前行。但是,如果我们永不放弃,那么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有困难,我们就要去攻破它;有失败,不要气馁,从头再来过。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谁有能阻拦我们前进的脚步?

我们并不是鲁滨孙,惨遭沦落孤岛的境遇;我们也不是海伦,要面对失明失聪的痛苦。我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我们却可以像他们一样,练就不平凡的意志。困难会被我们踩在脚下,奇迹也可由我们来创造!

第2篇:鲁滨逊漂流记梗概范文

1. 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了阅读面狭窄,阅读的兴致低落等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1.1 激发阅读的兴趣。

所选读物要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引人入胜,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同时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难易适当,就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搞好阅读的信心。

1.2 拓宽阅读的范围。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些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

1.3 保证阅读的时间。

除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还必须开展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500个字左右的短文。为鼓励学生多阅读,可把读物化整为零,打印成单页发给学生,以便随身携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

2. 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

现代的中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读书,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法:

2.1 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老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老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2 故事梗概法。老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老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学生听了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3. 培养科学阅读的方法

要求大家从文体、文题、层次、中心、写法及现实社会意义诸多角度去考查阅读文章。除以上这些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外,还有带疑难阅读、对比阅读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我们教师如能因教材因学生施教,学生的阅读能力必会大有提高。

4. 阅读时要注重阅读速度

阅读分浏览式的快速阅读和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快速阅读要求能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在对内容的把握上要求能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概括了解。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要求对课文内容理解比较透彻,包括对一些小问题的探究。当然,这种阅读所用时间相对于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所用时间要长得多。毕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要透彻得多。这两种阅读各有针对性。“在语文课堂的自我学习中,往往可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一目十行,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是字斟句酌的研究性阅读,深入到关键词、关键句子的理解,这样可以详细掌握课文内容” 。

第3篇:鲁滨逊漂流记梗概范文

关键词:兴趣;阅读;朗读;成果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阅读的速度、阅读量,还规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教师推荐读物梗概,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的人物、写作背景、内容梗概、精彩片段或一些精辟的语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如,我在好书推荐课中向学生推荐《老人与海》(儿童版)这本外国名著时,我先从名著的封皮入手。同学们,你从封皮当中是否可以猜到书的主要内容呢?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时我并没有急着揭晓学生猜想的是否正确,而是对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行了介绍,学生此时就会对刚才的猜想有了自己正确的判断,他们又会马上举手更改自己的观点,此时我再揭晓名著的主要内容,学生就会因为自己的“神机妙算”而激动。但是学生若知道了这些内容是否会对这本书的兴趣减退呢?此时教师必须要设置悬念。如:一个瘦弱的老人是如何把捕到的那么重的、比自己驾驶的小船还要长很多的鱼拖到岸边的?老人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驾驶着一叶小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与鲨鱼进行三天三夜的搏斗?激发学生预知详情,请看原书的欲望。第二天,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有了这本书,还在不停地赞叹,那位老人真是个“硬汉”。真是应了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浓厚的兴趣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阅读中去。

二、学生展示读书成果,激发阅读兴趣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教师可以拿出一节语文课,进行课外阅读成果展示,谈收获、谈体会,或者进行阅读表演。如,学生谈《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故事;谈《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主人公如何由调皮变得乖巧懂事;《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如何不怕困难的过程,学生谈得头头是道。有的学生表演《扁鹊治病》,不时地给大家带来一阵阵欢笑。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表演的能力,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教师借此来引导,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

三、从教师的朗读中受到感染,激发阅读兴趣

朗读的最大优点是能再现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使听者受到感染。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我范读了第三小节(司马迁受到宫刑仍发愤著书),其中加入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有关司马迁的资料进行朗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已潸然泪下,我知道学生感动了。借此时机,我说:“同学们,《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令你振奋,令人赞叹,令你为之动容。”无形之中学生对这本书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到目前为止,我们班大部分学生已经读完了这本书。又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我补充了《呼兰河传》一书中结尾的一个片段进行诵读,再加上对萧红人生经历的描述,学生不免对她的遭遇产生了几分同情,不禁跟作者一起对祖父产生了怀念之情。学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我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学生的兴趣很浓。

四、多种活动评价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交流等功能。由于课外阅读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效果的内隐性,对各项指标的量化操作,比较困难。因此,把它与平时的常规要求和开展活动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学校举行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对古诗文的朗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得到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领悟得以内化,把语文与思想教育有机地整合。我校每年举行讲故事比赛,我以此为契机,先让学生在班内进行角逐,最后推选两名参加学校的比赛。我想,学生演讲的过程就是对阅读内容内化的过程。活动举行完了,学生也读懂了。这不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手段吗?我还定期举行“亲子共读”活动,并邀请家长在班内展示,家长和孩子的表现加起来算成绩。这种多主体评价增强了课外阅读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总之,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读书逐渐成为自觉行为,才能有所得,有所乐。带领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在阅读这块有待开发的神圣领域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累和摸索,让我们把人类精神上的食量带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都能找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更找到课外阅读的钥匙。

第4篇:鲁滨逊漂流记梗概范文

关键词:名著;阅读;现状;解决策略

对中外名著的考查,是近几年考试的一个亮点。回味语文考试这丰盛的精神大餐,名著阅读考查一如陈年佳酿,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芬芳了语文,诗意了考试。出题者已经回归了语文,但仔细分析试卷却发现,我们的学生离语文的本真有着渐行渐远的趋势。例如,很多学生都喜欢看《西游记》,但在考查《西游记》的阅读时,有的学生竟然把大闹天宫的人错安在白龙马头上;在考查《三国演义》的阅读时,有的学生竟然把过五关斩六将的人当成是刘备;在考查《鲁宾逊漂流记》的阅读时,有学生竟然不知道主人公是谁……可见,对一些学生来说,名著并不“名”。

一、导致名著不“名”的原因

1.读书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的基本要求是:(7~9年级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是经过调查,38%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足120万字,35%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能达到200万字左右,只有27%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在260万字以上。学生读书少,读名著就更少了。经过调查,初中三年读了所有推荐篇目名著的学生只占20%!

2.读了的书成为过眼烟云。有一些学生读了几部名著,可是在做题时却对书中的内容感到很陌生。这是因为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看热闹。比如,在读《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一回时,他们会为孙悟空打死白骨精而喝彩,却不去思考这一回体现了孙悟空、唐僧怎样的性格特征;在读《水浒传》时,有的学生只关注鲁智深、李逵、林冲、武松到底谁厉害,却不去仔细分析人物各自的不同点。所以,读了的书没有经过思考,留在大脑中的也只是“热闹”而已,至于热闹的背后是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3.不善于整理归纳。经常会发现在答名著阅读题时,有的学生把李逵当成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错把格列佛在大人国的经历看作是鲁滨逊遇到了野人。从答题来看,这部分学生对名著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不善于整理归纳,致使张冠李戴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解决初中生阅读名著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从七年级开始定时安排阅读课。老师一定要制订阅读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指定篇目,课后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心得并及时反馈和检测。现在很多学生都觉得课外没时间读书,而课外究竟有没有时间是我们老师无法掌控的。我们能掌控的就是课堂,那么课上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就应该是增加学生阅读量的最有效的方法了。

2.充分利用早读、午读的时间,让学生听读。说书是一种古老的语言艺术,在当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电影的丰富,许多学生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说书了。精彩的说书不仅绘声绘色,而且引人入胜,又能发挥人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天天听书网”等网络资源,每天听书10分钟,坚持下来,一年的听读量就可以达到100万字。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的听、读、思相结合,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优化学生的名著阅读。

3.要求学生摘抄。大纲强调初中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而摘抄是一种老套却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如,“你以为我是机器而没有感情吗?你以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以上文字出自名著《 》,是英国作家 的作品。

这里摘录的就是《简・爱》中的一个片段。在阅读名著时要摘录名著中展现人物性格的精彩之处,或熟记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句子,并且记下作品名称、作家、国籍等文学常识。

4.归纳梳理。前三种解决策略都应该从七年级就施行。到了九年级,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名著阅读了。梳理主要是针对故事情节来说的一种方法。

例:《水浒》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形

象。下面的两个人物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都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按情节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在括号里。

林冲:误入白虎堂( )( )怒杀王伦

鲁达:拳打镇关西( )( )大闹野猪林

这个题要求填写《水浒》中与人物相关的一些情节。在阅读名著时要引导学生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对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应熟练掌握,相关人物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5.分层次阅读。考试前不妨对学生进行分层次阅读名著指导。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将名著阅读分成基础题和提升题两个层次。老师引导学习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做浅层次阅读,让他们了解名著名称、作者、国籍、精彩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对于学习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老师除了要求他们做浅层次阅读之外还应提出深层次的阅读要求,例如深入把握人物形象、作品主题、主要艺术特色、对内容或人物作出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等。

以上是我对初中生名著阅读的一点看法和思考,让我们引导学生一起去嗅名著阅读这瓶陈酿的芬芳,让名著在学生中真正的“名”起来!

第5篇:鲁滨逊漂流记梗概范文

英美文学传统的教学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两大部分。由于英美文学原著的语言难度大、篇幅长,加上课时少等因素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只好偏重文学史或偏重作品选读,总之很难两全。偏重文学史的课侧重讲授作家的生平、作品的梗概、主题、创作风格等知识,作品选读仅是方便文学史教学的补充。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在偏重作品选读的课上,教师也只能就文学作品(小说、戏剧)中的几个段落进行阐释分析,学生则是浅尝辄止。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记得“头昏脑胀”。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都无法对英美原著拥有任何完整的、感性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他们没有话语权,只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至于他们的创新思维、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在学习了英美文学一两年之后,他们有可能连一部完整的英美文学原著都没有阅读。时至今日,由于经济大潮的影响,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为了毕业后就业的优势,他们自然把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向了商务英语、高级口译等实用价值高的课程。现在,很多学生,甚至包括一些教师都认为“文学无用”。这些学生上英美文学课,仅仅为了几个学分,他们的学习缺乏热情。英美文学的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影视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即便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也是“启而不发”,其中原因很显然:学生课前没有通读原著,他们对原著缺乏一个完整的、感性的认识。这是因为英美经典原著(小说、戏剧)篇幅长、语言难度大,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前不可能独立读完。在课堂上他们自然成了知识“灌输”的对象。应用英美文学原著改编的影视辅助教学之后,这种问题迎刃而解。因为通常只需两个小时,学生就可观摩一部原著影视。他们从中能够获取的是完整同一的感性认识,包括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的历史背景。影视艺术是构建在现代科技,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之上的一门综合艺术。从影视艺术中,学生第一次亲身体验到英美经典原著蕴藏着的艺术魅力。

通过影视观摩学生获得了对经典原著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具有完整的、统一性的特征。他们因此在英美文学课上有了一些“话语权”。在把自己的感性认识与教师的“有的放矢”的深刻剖析进行对比之后,他们对原著的理解不断深化。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文素质都得以提高。

2.直观翔实的文化背景知识

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标,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规定是“……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原著影视在这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原著影视,学生不仅能学习文学名著,更能对英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了解。现代影视艺术具有动感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演员的生动表演、逼真的生活场景,它能把重大历史事件,细微的日常生活,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谈情说爱等等社会习俗生动地层示出来。学生在影视艺术营造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渐渐习得了丰富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原著影视提供的逼真的、感性的文化氛围就是一种特别的“情景教学”。影视编导,为了影视艺术自身特点的需要,都会对文学原著改编。他们会舍去原著中并非十分重要的东西,突出表现真正重要的文学内涵。因此,学生从影视艺术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刻。

3.新增的英语视听实用技能

学生在英美文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可以学到一些文学史知识;通过作品选读,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有提高。不过,英美文学课与他们的视听能力的提高没有直接关联。这就是为什么以往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当他们观看英美原著影视时,仍然感到困难重重的一个原因。应用影视辅助英美文学教学,衍生出一种“实用功能”,即学生的英语视听能力在英美文学课上同样得到培养。

无论在课前或课堂上,学生只要通过原著影视的观摩就能培养自己的英语视听能力。在英美文学课程长达两年的学习中,其中包括学生课后的自学训练,临到毕业时,他们对原著影视的视听理解能力势必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原本“无用”的英美文学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多了一项实用的视听能力的培养。英语视听能力的增强更加有利于他们毕业之后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

4.来源于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学生对应用影视辅助英美文学教学,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心理学都告知我们,学生习得知识绝不是一个被动的“输入”过程。学习者必须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习得过程之中。只有当学习者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对要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大脑才会因适宜的刺激而产生灵感,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它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成功之母。

学生对影视辅助英美文学教学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还可能促使他们认真阅读英美名著,特别是在他们观摩了一部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影视之后。在今天,任何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小说),要想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往往要依赖影视艺术。近几年,社会上掀起的一次次文学作品的阅读热潮,都是因为大众观看了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影视后产生的效应。影视艺术的发展史虽然短暂,但是它对推动经典文学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三.应用影视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策略

1.影视艺术与语言艺术的优势互补

应用影视辅助英美文学教学虽有很多优势,但是它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因为传统的文本阅读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韵味”。同时,影视是视觉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理论上它们分属不同类型。再者,影视编导在拍摄制作时,为了影视艺术的需求,都会程度不等的对原著改编。这些决定了影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辅助地位。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所处的困境预示了影视辅助教学的特殊意义。我们在应用影视辅助教学的同时,应该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中值得借鉴的种种做法,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更好地实现《英美文学教学大纲》定的教学目标。

2.英美文学原著影视的甄选

根据英美文学原著改编的影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最大程度上“忠实”于文学原著,没有明显改编痕迹的“移植型”:再就是融合了影视编导对文学原著的个性化理解的“再解释型”:还有一种就是完全背离文学原著而别出心裁的“再构思型”。就影视文学自身而言,这三种类型都是影视艺术,不分伯仲。但是,从我们应用影视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出发,我们毫无疑问的应该遴选“移植型”和“再解释型”的影视。因为 它们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主题风格等文学的基本层面上忠实于文学原著,因此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目标。

针对影视编导在处理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主题风格等基本层面上与原著明显不一致的改编,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及时向同学说明。因为文学原著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影视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有效“中介”。

3.影视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具体方法

(1)观摩完整的原著影视片

应用影视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具体方法因人而异。总的来讲,让学生观摩完整的原著影视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最佳。但是,由于课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课堂上完整地播放原著影视有时困难较大。我们能够变通的方法也很多,例如:把英美文学原著影视片压缩后放到校园网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观看,并布置几条相关的思考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也可以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购置一些英美原著影视片,在学生之间实施原著影视片的交流,以利相互帮助学习。另外,英美文学课的教师也可以有计划的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如《英美名著影视欣赏》,以便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互补。(2)影视的剪辑与对比式教学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是结合课程的讲授,播放一些影视剪辑。影视剪辑应该是文学作品内涵丰富或教师难于口述的内容。我们也可以把影视剪辑插入到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之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部原著影视不能剪辑太多、太零碎。

时至今日,我们能够搜索到的影视资源越来越丰富。就以英国文学为例,有关丹尼尔・迪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萨克雷的《名利场》、汤姆斯・哈代的《苔丝》等原著影视,就存在几个不同的版本。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的版本,施展对比式教学。另外,原著影视中的字幕(中文,英文)也是我们根据教学环境进行调节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