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汉字的来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通过对比,了解汉字的规律
汉字作为一种规范的文字,在构字的时候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决定了其在书写的时候也是有规律的。汉字都是由部件和基本字组成的,汉字的偏旁大多是由基本字构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掌握了一个基本字及其字义以后,就可以根据它来学习一系列的汉字,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减少写错字的现象。如,在教学生写“福”字的时候,学生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将“示”字旁错写为衣字旁,这个时候就需要把学生容易写错的带示字旁的字进行简单的归类,可以写出“祝、礼、神、祀、祖”等字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偏旁相同的字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学生经过仔细的观察后会得出这些字都与祝福、祭祀、崇拜等有关。学生在了解并掌握了这一规律以后再写与这两个偏旁有关的字的时候就不会弄混淆,不会出错了,这样要比教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要好得多。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
二、追根溯源,了解汉字的来历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的工具,其书写正确是非常重要的,错误的书写有时会使得所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尤其要注重汉字书写的准确性。在书写的过程中,汉字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一个个词语来将其串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事实上,有些词语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有些词语是由历史典故演变而来的,有些词语会附带有趣的寓言故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地挖掘汉字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减少学生的错别字数量。比如,在讲解“破釜沉舟”这个词语的时候就要给学生讲解一下这个词语的含义,否则的话学生可能将“釜”写成“斧”,就曲解了该词原来的意思,“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自于楚汉之争中项羽的战略,当年,项羽为了打胜仗战胜秦军,将自己军营中的做饭的工具都砸掉,将渡河用的船只都烧掉,每个士兵只带有三天的粮食,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的退路,由此可以知道“釜”就是指做饭用的工具,而不是作为工具用的斧头,学生在了解到这一点后就不会轻易地将这个词语写错了。
三、用心体会,分析汉字的构成
汉字是一种具有艺术的文字,在点、横、竖、撇、捺之间构成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字,所以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分析汉字的构成,用心去体会,体会汉字本身的形体之美。这是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的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唐”这个字的时候可以认真研究中间的部件,然后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可以让学生联想与这个字中间部分相关的汉字进行辨别,如“事、急、慧、皱”等,让学生仔细观察什么时候这个部件是出头的,什么时候这个部件是不出头的。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理解这些汉字的对称之美,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汉字的形体之美,从而帮助学生写出正确的汉字。
四、勤于动手,规范汉字的书写
勤于练习,练习写汉字是规范汉字书写,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书写习惯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理解汉字的构成规律,理解汉字所蕴含的真正的意思,但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课余的时间就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有规律的练习,坚持练习,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练习的数量,更要注重练习的质量与效率,比如,在学习完《长江之歌》一文以后,要求学生将文中的生字“涤、溉”进行反复地读和写,更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自己所学的字和以前的进行联系对比,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点,同时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汉字听写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勤练笔的良好习惯养成,使学生不仅仅能够少写错别字,更能够写出漂亮的规范的汉字。
关键词:识字教学法;切实有效;作用;字理教学
识字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依据汉字的构字理据和形义特点进行识字教学,是我国传统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那么,如何使字理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一、运用字理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1.依据实用字义灵活地析解字理。有些汉字因时代演变或现代简化,现已很难形象地析解其字源,人们只有依据其现代字形凭生活经验想象并推断其字义,这就是实用字义。不同的人(如外国人、中国人,小学生、成年人)可以依据汉字音形义的特点作出最易理解的联想,这有利于快速和牢固地识记汉字。如何运用汉字的构形理据来解析简化字是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值得认真研究。简化字有简化字的理据,有的是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原理重新造字有的是保留了一部分;有的是省略了部分笔画;有的是草书楷化;有的是将繁杂部分符号化造出新字;有的是恢复了古体。总的说,我们一般可按简化的理据去析解。
2.依据偏旁意义,比较明理。汉字中的形近字很多,即拥有相同或类似偏旁的形声字。在识字教学中,针对形声字和会意字的特点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意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占有近百分之六十以上,所以引导学生掌握形旁表义这一规律很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不理解带两点水“冫”的意符含义,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导致学生经常将两点水写成三点水,于是又产生别字。如“冷”写成“泠”,“冶”写成“治”,运用字理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先从意符“冫”(bīng)入手,出示――(甲骨文)、(金文)、(篆文),引发学生观察想象:这像什么?最后才抛出正确理据――模拟水面结成冰时上拱或裂纹的形状,字义就是“冰”,是“冰”的初文(即开始写法)。“冫”作为偏旁,习惯上称为“两点水”。带有这个意符的字多与寒冷、凝结等意思有关,如“冻、冷、冽、凌、凛、凝、冬、寒”。而“泠”则是与水的清澈有关,所以是“氵”旁。这样分析意符的不同含义,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字的不同含义,避免混用。
二、字理教学,演示使生字扎根
在日常教W中,让教师经常感到头疼的是“染”字,因为总有学生多写一点,将“九”写成“丸”字。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在教学“染”字时,讲台上,摆放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在观察中明确“染”的意思与偏旁的联系。教师用水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红色,教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绿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绿色。教师又让几个学生分别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在学生惊叹中,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氵”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水,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水中,经过多次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是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和观察中,学生理解了左上方“氵”和右上方“九”的来历。悟出了“染”字下方“木字底”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字理教学,通过偏旁的辨析,理解生字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未经过系统的汉字学培训,只认识“月”字旁,不知晓该部首是同形字,有两个称呼:一个是“月字旁”,另一个称作“肉月旁”。其实甲骨文是“月”字,模拟半月形。本义是月亮。带有“月”字旁的字与月相、光亮、时间等意思有关。在让学生理解偏旁构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寻找与这些意思相关的带有“月”字旁的字。学生可以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出“朝、明、朗、朦、胧”等字。此时老师在黑板上写“肌”让学生说说字义。当学生说出“肌”是人体的一部分――肌肉时,老师质疑:刚刚不是说带月字旁的字和月相、光亮、时间等意思有关吗?在学生陷入迷惑时,老师再出示甲骨文告诉学生这不是月,而是“肉”字,模拟切下的一块食用牲肉。古文字中“月”与“肉”形状相似,容易混淆。作偏旁时“肉”仍写作“月”,本义是肉。表示“肉”的“月”旁多作意符,所带的字与肉体意思有关,再出示“有、肌、肠、肾、背、炙、祭”等一串字让学生来理解字义。
四、运用字理教学要适度
1.难易适中。首先我们要明确识字教学的目的是掌握汉字的音、形、义,为阅读和写作打好基础。为了让学生正确了解字意,适当地进行字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难易适度。有些汉字形体的演变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不少汉字的音、形、义已经失去联系,而有些汉字的字理未必能为学生所接受。如“厅”,原本写作“”,指“事”之处,即官员办公事的堂屋,后省说为“”。以后楷书写作“d”,成为形声兼会意字,从广(宽敞屋),声,兼表听事之意。
2.分步推进。在运用字理分析识记汉字时,我们也不能一口气想吃成个大胖子,每认识一个汉字,都想把相关的一切全部塞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分阶段理解和运用。如“行”,(甲骨文)(金文)、(篆文)。甲骨文、金文是象形字,模拟十字路口形,音háng引申泛指道路。由条条道路引申为行列,再引申为行辈、排行。以后又引申为行业、行业机构,如“行行出状元”,“银行”。音xíng,“道路”供人行走,又引申为走,并成为常用义。再引申为做、进行,如“身体力行”,“举行”。由“行走”引申作名词:表明品质的举止行动,如“行为”,“品行”(旧读xíng)。而用作副词:将要,如“行将灭亡”。这个含义可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阅读教学中,或课外阅读时巧妙渗透,使学生对“行”的意思的理解以螺旋式上升达到全面而透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传承,而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则肩负在我们年轻的一代身上。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之中,使小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开展猜字谜游戏,体会汉字的趣味
在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尝试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去搜集并编写一些简单的字谜,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能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猜字谜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汉字的有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先让小学生知道猜字谜常用途径,即组合、象形和意会三种方法。
组合法是根据已有谜面上的暗示,把原有字的笔画或偏旁部首,以加或减的形式,使之可以组合成另一个字。例如“西安一住三星期”,就可组合成“醋”字。象形法则是依据汉字的结构,将其笔画比拟成某一事物,继而对此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得出谜底。例如“四个开间四个窗”则为“噩”。意会法则要求猜谜者根据谜面的意思去思索和联想,最终才能得出谜底。例如“河心桥墩”(打一常用成语),根据谜题的要求,谜底就是“中流砥柱”。又如,教师在教学“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则可编写这样的字谜“分田分到帝王家”,就能很好地让学生记住这个笔画较多的“噩”字。
2.利用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
在日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汉字的谐音,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在一些古典诗歌、歇后语和对联当中就有很多的谐音字,其中在歇后语中是最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对谐音歇后语进行搜集,并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例如“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3.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领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变化这一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让小学生先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演变历程,并知道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此时,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可以借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并说说它们都像什么,在演示了牛、羊等汉字的演变历程后,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字,它们也是我国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而在这之后才逐步地从象形文字慢慢走向符号化的,为了书写的迅速和便捷,其笔画也越来越简单。而通过这些认识和对汉字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情。
二、传统文化在古诗歌教学中渗透,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1.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结晶,需要学生借助于有节奏且富于感情的诵读、吟咏,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知诗歌所表达的形象,继而来领悟其所传达的情感。
2.在诗歌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美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除夕、春节、上元节(即元宵节)、寒食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能在重阳节时,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总之,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汉语的博大精深,并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方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继而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字魅力。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汉字是汉语言文化的基石,是汉语言的微缩景观,“以形写意,以意赋形”的造字规律使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气息。一些复杂的汉字都是由简单的汉字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就能触类旁通。
利用象形字特点指导学生识字。上课前,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象形字的来历。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如,在教山、龟、象、鼠、鸟等象形字时,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实物的图片,然后出示象形字,再出示现代的汉字,逐渐演变的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生动有趣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把生字牢牢地记住了。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指导学生识字。大多数汉字都是形声字。因此,掌握形声字的识字方法非常重要。在教“破、披、波、坡、玻”这些生字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一般学生都能发现:这些字的右半部分是一样的,都是“皮”,这些字的意思与左半部分的偏旁有关。细心的学生还能发现:这些字的读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韵母是一样的。此时,教师顺势指导: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形旁有表意的功能,声旁有表音的功能。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把这些字编成一句儿歌:衣儿破,发儿披。水面波,上山坡,杂碎玻。这样,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把这组形声字记住了,在以后的识字过程中,学生还会触类旁通,能记住更过的生字。
课堂上,教师依托文本,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这样的识字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二、依托文本,巧用课文插图,提升识字情趣
低年级的课文图文并茂,十分形象生动,本来看似抽象的文字,因为有了色彩鲜艳的插图而变得有声有色,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也因为有了插图而充满活力。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依托课文插图识字,图文对照,感受识字的快乐。
如,在引领学生学习“树林里”认识“树洞、天牛、鸟窝”这几个词语时,我们可以这样利用插图:先请学生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图文对照,圈出已经认识的词语,再把这些词语和课文中的插图“手拉手”。
三、依托文本,挖掘生活资源,提高识字效率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我们把识字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起来,教师要依托文本,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与生活紧密结合,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首先,在校园环境中识字。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从中寻找熟字朋友,课间时常和学生一起做“生字开花”游戏,语文活动、课外活动经常开展“组词接龙”游戏,在班级的板报上专设“汉字百花园”专栏等。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校生活,激发了他们的识字热情。
其次,生活中识字,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接触,也丰富了他们的学习渠道。要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去主动识字。不论在城区还是在乡村,不少学生注意观察街道两旁的标牌、广告牌、标语,如,“太平洋保险公司”“建设银行”“联华超市”等,就会问家长这些字怎么读。生活中的各种食品包装袋上也有许多字,孩子在吃食品的同时,也会留意包装袋上的品牌、商标,如,“伊利牛奶”“旺旺雪饼”等。而且很多学生都是很自然地去学习生字的,他很乐意去做,效果很不错。这些第二课堂学习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四、依托文本,提供识字展示平台,享受成功的快乐
“好表现,好表扬”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它会有效地支持学生奋发向上,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我经常在班上开展“识字小擂台,识字小明星、我会认,我会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竞争意识,在活动中相互评价、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 汉字教学 汉字文化 识字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识了一定数量的字,才可以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当前,我国小学识字教学状况并不乐观,学习兴趣低落,识字巩固率低,回生现象严重……教师对汉字本身的认识肤浅,教学方法机械。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越来越低落,至于识字方法的掌握更是无从谈起。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不但肩负着汉字教学的重任,也承担了传承中国汉字文化的责任。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汉字中的文化意蕴,就会大大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汉字形义结合的构字特点以及由画到字的演变规律,与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借助图画、动作、表情等直观手段,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具象化,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形、音、义的来龙去脉,可以提高记忆生字的效率。
如在教学“鱼”字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鱼”的造字过程一目了然。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一条简笔画的鱼,然后出现楷体的“鱼”字,在图画与字之间演示“鱼”字的形体演变,最后鼠标点击鱼头,鱼头变成“”,点击鱼身,鱼身变成“田”,点击鱼尾,鱼尾变成“一”。 再如,像“鼠”和“燕”这样复杂的字,只要通过形象的古体字到现代楷体字的演变展示,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发现:鼠的上部好像一只露齿的鼠头,下部像鼠的脚趾和尾巴;“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嘴巴,“北”是翅膀,“灬”是尾巴,一只活灵活现的燕子便出现在学生的眼前。
一些表示动物的字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使生动有趣的造字形态被孩子的眼睛所发现,自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规范汉字书写和运用
现在,小学生的错别字问题十分严重,主要原因是对汉字的构字原理没有掌握。教师可在课堂中渗透字理知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分析字理,规范书写和运用。
如书写“冒”字时,学生会将上面部分写成日部。于是,我在课堂中这样教学:首先板画“冒”的古文字,然后进行解说:缺口框就是帽子的象形,中间两个短横像帽里的头发,下面“目”是眼睛,缺口框里的两横封死的话就像把帽子上下封死了,这样就戴不进去了。再如,“久”这个字,撇表示人的脚,捺表示垫子。古时候的人是跪着坐的,跪的时间长了就会腿酸,于是便在膝下放个垫子,这样就可以跪得久了。在书写时,提醒学生注意捺要从撇的中间起笔,因为垫子是放在脚的一半部分膝盖下的。这样,学生就不会写错了。
此外,对于形似字、同音字的区别也可以通过汉字的文化追溯,让学生获得真正清晰的认识。比如,为了让学生明白“荼”和“茶”的区别,我首先讲了一个成语故事:春秋时代后期,吴王夫差想当中原霸主,于是,他在公元前482年,带领大军来到卫国的黄池,要大家推他为盟长。为了显示实力,夫差在一夜之间把带来的3万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中军全体将士,全都身穿白色战袍,打着白色旗帜,插起白色箭翎,远远望去,好像遍野盛开的一片白花;左军一万将士,一律身穿红色战袍,打着红色旗帜,插起红色箭翎,望去好像一片熊熊烈火;右军则全用黑色,犹如一片乌云。天刚蒙蒙亮,3万人一齐大声呐喊,那声音简直像天崩地裂一般,惊动了到会的各路诸侯。各国诸侯都不敢和夫差相争,不得不承认吴国为盟主。学生明白了“如火如荼”这个成语的来历,理解了“荼”的意思就是“茅草的白花”,也就不会和“茶水”的“茶”混淆了。
长期引导,学生在用字时就会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逐渐规范汉字运用。
三、启迪儿童思维和智慧
学生经常从造字方法理解字形字义,对汉字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辨识能力会日益剧增,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中国的汉字文化得以传承,而且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断提升。
在教学生字“家”时,我引入了有关汉字文化的知识,启迪学生思维。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个可爱的小猪头,学生的兴趣顿时大增,都发出了“好可爱”的赞叹声。接着,我适时地在猪头下面写了个“豕”字,教给学生读音与字义:古代把猪叫豕。原始社会时,人们靠渔猎为生,那时的猪都是野生的,人们把活捉来的豕养在屋里就成了现在的家猪。讲解到养在屋里时,我在猪头图像上加了宝盖头,板书“家”后教念口诀:“野猪是个宝,养在家里头。”“家”以前这个意思啊!真有趣!学生在汉字知识中熏陶,很好地识记“家”的音形义。
这个“豕”字的引入,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家”字的理解、记忆,还认识了一个新字“豕”,明白“豕”就是猪,学生驰骋在想象的星空中,和古人进行一次对话,汉字在学生心中就不再是一个个无意义的符号,而是变成了一幅幅形象的图画、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一个个朴素的动作。
四、渗透人文情感教育
汉字渗透了祖先的情感和信仰。一些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就有一种力量,教师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接受优秀的人文精神熏陶,培养健康的人文意识。
如“人、从、众”这3个字,“人”是象形字,表示一个人,而“从”字是一个人后面跟着一个人,本意是随从、下人,这是两个人,“众”是指多人,从一个人到很多人,这3个字的发明过程,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积少成多。同样积“小”可以成“大”,“大”就是由“小”组成的,只有做好“扫一屋”之小事才能做好“扫天下”之大事。深刻的道理用简单的字就可以解释。
再如,“教”字,由“孝”和反“文”组成,却告诉了我们传授“文”(知识)之前要传授“孝”义,一个“孝”字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百善孝为先”,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今天我们也不能忘记“孝”这个本。
相信在如此学习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识字数量的增多,还可以获得精神的丰盈以及对汉字文化的敬畏感和骄傲感。
一个汉字,就是一方天地;一个汉字,也是一种原始古朴的思维意象;一个汉字,也是一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汉字是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包含着厚泽的精神资源。我们应该挖掘汉字文化意蕴,探寻趣味横生、开智育人的识字之道,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云峰,马长燕.语文教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曾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
日常用语能见到“中国”的影子
巴西人自古就很欣赏中国,在该国语言里,“好买卖”一词原意为“和中国人做生意”,“风光秀丽”一词原意为“中国式风景”,足见其对中华之倾心。友人告诉我一件趣事,说是巴西的日本侨民最初在当地推广一些日本食品的时候,用的都是“日本某某”的名字,但二战时期大家都不买日本人的账,其商品难于打开销路,于是日本人就把这些食品的名字改成“中国某某”,结果颇为畅销。到现在,这些巴西化的日本食品依然还叫“中国某某”。
近些年来,巴西民众对美国的不满情绪日渐浓烈,对中国倒是感觉越来越亲近。当初“神五”发射成功后,我在一个巴西人的车里听广播,他告诉我,广播里连篇累牍全是对中国的祝贺。我稍事谦虚了一下,随手翻开车座上的一份杂志,看见封面醒目地印着“中国将在2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行车途中,我这个未来第一强国的公民稍觉有些无聊,就拿起车上一个小玩具来玩。那是一只很可爱的橡皮青蛙,每在肚子上捏一下就怪叫一声。当我把它翻过来研究发声原理时,在青蛙屁股的位置看见了熟悉的“Made in China”。
很推崇“中国人的耐心”
巴西有一句尽人皆知的俗语,叫做“中国人的耐心”,指的是一个人不急不躁,耐心达到了极致。在报纸的招聘广告里常能看见,某职位对所需人才的要求除了学历、经验外,特别提出要有“中国人的耐心”。
关于这个俗语的来历,有种说法是和180多年前到里约州来的一批茶农有关。这批茶农可能是巴西史上第一拨中国移民,他们在农艺方面细致认真的工作受到巴西人的普遍尊敬,到现在里约市还有一处专为中国茶农建的名叫“中国风景”的胜地。可惜当时的大清政府瞧不上巴西,拒绝签署农艺人才移民协议,于是巴西转而求助于日本,致使此地成了日本本土之外最大的日本人定居地。
在我看来,中国人的耐心其实远不如巴西人。巴西人性情太悠闲,遇上飞机晚点、约会等不到人的场合,照样自寻快活,丝毫没有半分焦虑。尽管如此,巴西人还是坚定地认为,中国人的耐心谁都拼不过。不信可以看看巴西的电信宽带广告片。片中主角是两个中国云游和尚。此二僧撑着油纸伞徘徊在圣保罗街头,无论是行人的推搡、堵车、语言不通还是交通事故,都不能改变他们的从容之态。但是当他们回到家里,在一幅写有“毅力”二字的条幅下试图拨号上网和远在中国的方丈聊天时,老牛拉车的网速终于逼得二僧失态,挥拳砸烂了电脑。结尾是一句画外音:“如果没有巴西电信的宽带服务,即使你有中国人的耐心又能怎样?”看到这里我笑得都快昏死过去。因为我家用的正是这项宽带服务,其速度之慢就差点逼得我挥拳砸向那无辜的电脑……
脑门上文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在巴西,汉字已然是一种极度流行的装饰图案。印着英文的衣服不常见,而且一旦穿出来还会遭到民族主义者的敌视,印有汉字的衣物却比比皆是。但是由于懂中文的巴西人很少,因此也闹出不少笑话。有一次我看见一个身着便装的政客到某电视栏目里拉拢民心。他一脸诚恳地大谈施政理想,但身上的衬衫却赫然印着一个巨大的“猪”字,无意中暴露了他的政治能力。在一个鸡尾酒会上,我还见到一个优雅的白领女性穿着一条美丽的亚麻裙子,但上面作为装饰的汉字却是莫名其妙的“上”和“我”两个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汉字来历的故事:
“被”是一个形声字兼会意字。如果从形声字的角度来看,“被”字左边的“衣”字旁表示意义,说明被子是属于衣物一类,右边的“皮”字在造字的时代和“被”的读音相似,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和“被”的读音变得不一样了,逐渐失去了它表读音的功能。如果从会意字的角度来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义指的是一种小被子,到了后代,在被的本义基础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义。
在我国的古籍《尚书》中曾有“岛夷皮服”的记载,意思是说,当时有海岛上的居民向中央进贡由皮做成的衣服。由此可见,我国远古的先辈们的确有穿兽皮的事实。既然远古的人们有皮衣,那么当时出现用兽皮做的被子也就不足为奇了。皮在古代是专门用来指有毛的兽皮,如果除去了毛就称为革了,毛皮温暖舒适而且比较容易获得,作为远占人类的御寒工具是再合适不过了。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曾解释道“大被为衾,小被为寝衣”,说的是大小不同的“被”的名称。“被”在最初是和“衾”对立的概念,“衾”专门用来指大被子,而“被”专门用来指小被子。这可能与被的材质有关系,一张兽皮如果从面积上来看,不正好就是一床小被子吗?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来证明,被在最早的确是用兽皮制成的。
观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所写的许多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极少用到的。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体会初中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体会初中范文1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
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
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
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赞汉字》【汪竹柏】
汉字, 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中国的汉字——历史悠久。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最近正在CCTV-10科教频道热播着。对汉字情有独钟的我,当然不会错过这积累词语的好机会——每周五晚上,我都会准时收看这个唤醒我们提笔写字的节目。
我们来想一想,为什么要举办这个节目?很简单,在电脑时代,我们经常提笔忘字,只记得键盘,却将笔杆忘怀。可能,我们是找到了一个代替笔的替代品——键盘。手指轻轻一敲键盘,汉字便一下子蹦出来,那里还 用得着提笔写字?这样,轻松,方便,快捷……可是,在我们使用替代品的同时,你是否注意到,你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退化?你是否已经开始提笔忘字?
一连准时收看了3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几个词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第一个词语是“日冕”。可能会有许多同学也和我一样没有注意到——“冕”的上半部分不是“日”,而是一个“冒字头”。要知道,这个字我写了无数遍了,却一直都在书写着一个错字。那时候,我下决心:以后写字一定要注意细节!
第二个词语便是“妖孽”。很佩服书写这个词语的同学,那么复杂的“孽”字都能完全正确地书写出来:上面一个“薛”,下面一个“子”。看来,要想写好字,日常积累也是必要的。
第三个词语是“蝉蜕”。 当主考官说出这个词语时,我脑中一片空白,因为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词语,可当主考官将这个词语的意思解释出来以后,我就正确的书写了出来。由此可见,借助释义,我们就可以想象,就可以正确书写陌生的词语。
……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与听写大会同步写字的时候,我真不忍心将这一个个快活的精灵框在田字格中,我想让他们去舒展自己的身体;无拘无束在地去享受自己的欢乐;自由自在地去玩耍……
汉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力量,它带着我,翱翔于远方。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体会初中范文2近期,中央教育部要在我校进行有关《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调研活动,我们给学生放这个节目,并和学生一同观看。在和学生观看的同时,我从中了解了很多知识并重温了很多自己都不太确定的汉字,这让我感触很深。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场),参加队伍是河南、浙江、新疆和贵州队,最终由浙江队的大师刘浥尘代表浙江成功杀入半决赛,他也因为把“恽代英”“尥蹶子”“神龛”“核苷酸”“枭首示众”等生僻字词写的完全正确而出名。观看(第二场)后,我是既兴奋又惭愧。兴奋的是几个队,尤其是云南、内蒙、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其汉字听写能力之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尤其是内蒙古队的李响悦同学居然连续12次出场而不败,作为内蒙古队仅剩的独苗,单独一个人送走了两个对手队!最后失误在“瓤”字上了。在这场比赛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词——“癞蛤蟆”,这个词可能人人都会说都会读,但真正写起来却不见得很容易,在现场的成人团里面也只有30%的人写对了。惭愧的是我一边看视频,一边同步考自己,结果“成绩”还不如选手。
现在键盘的敲击代取代了握笔书写,人手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至于“提笔忘字”,一般怪罪于眼下的电脑打字,尤其是智能拼音法打字,这也许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必须有爱读书和翻字典的好习惯。遇到提笔忘字就查,查多了、写多了,就不容易提笔忘字了。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体会初中范文3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而且放在中央一套的黄金时 段播出,觉得太有必要了。随着电脑的广泛运用,电脑打字几乎代替了 书写。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生活,人们的文本阅读时间缩短,汉字书写大幅度减少,人们对沿用了五千年,祖宗传下来的汉字是越来越陌 生了。网络上错别字大行其道,充斥视野,人们已经习惯了错用错 写,胡乱代替,外文符号夹杂其间的现状,甚至有些见怪不怪了,这情形发展下去,不仅仅是有碍于人们之间的沟通、理解,而是整个民族的汉字书写、运用水平下降,是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降低,此情堪忧。所 以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明白无误地表明: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非常重 视自己的母语,重视汉字的书写和运用。
昨天汉字听写大会上的选题,对于中学生来说,觉得第二轮时段 有的是偏了一些,不是常用字,常用词语。如“ 觊觎、眄视、朝觐、踆乌”,也可能是设计者出于淘汰选手的考虑,故增加了难度。我觉得当 务之急是引起人们对三千五百个常用字书写、运用的关注,如“推卸”“眼花缭乱”“瓜葛”“怨天尤人”这类字,考一些时下还有着旺 盛生命力的,运用广泛又容易写错的词语如“颤颤巍巍” “猕猴”“黄 疸”之类,在题目设计上既有书面语如“万马齐喑”“呦呦鹿鸣”“美 轮美奂“又有口语如“硌牙”“撂挑子”“嘎嘣脆”,看得出题目设计者是花费了一些心思的,为了引起国人对汉字词语的关注、学习、运 用,提高正确使用率。多制作这类节目无疑是有益的。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体会初中范文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了大家对汉字的讨论,甚至有些学生也说:很多字听到之后不会写,而写出来才发现,啊!原来是这个字。我是会写的嘛。是呀,电脑时代,我们除了必要的签名,很少去用笔写字,每天都是对着电脑打字,笔已离我们很远了。
这就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意思所在,看着这个节日,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汉字的重要性,了解汉字的魅力。
汉字作为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我们应该更多好的保护它,使他永远的应用下去。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体会初中范文5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创新层出不穷,信息瞬息万变的年代,我们难免眼花缭乱。在快得心烦意乱时,不妨回头看看,我们是否遗失、漏掉了什么?
近期在中央电视台周末黄金时间热播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吸引了我的目光,感触颇深,一些以写字为基本功的中小学生对有的常用字,习惯用语不能正确书写,试问这些孩子的父母又会正确书写多少?相信有些父母还不如他们。随着电脑、手机的全方位“吞噬”,人们有事打电话、发短信、发微博,方便、快捷、根本不用纸、不用笔、不用手写、按按健全部搞定,而且还有一个好处,不用担心汉字不会写,认不清,又能摆脱手写不堪的“尴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大量的打印、印刷文本出现,虽干净、工整,但总给人生硬、呆板、程序化,没有感情,没有灵魂的感觉。我们早年写信常说“见字如面”,说明写的汉字是一个人的载体,代表本人,字写的清新隽永或浑厚圆润抑或龙飞凤舞,不管何种字体,字里行间都包含本人待人的态度。
现代优秀通讯工具的大量使用,虽然让撰写文章、与人交流都变得更加快捷,但文字录入形式的变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带给汉字本身意蕴的湮灭,也养成了人们的懒惰和依赖的坏习惯。中国的方块汉字是世界上最具东方神韵、意境最深远的字体。当评委们将某个字的构成、来历解析道来时,我们便意识到,这一笔一划不仅是用于交流和记载的符号体系,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我国的汉字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金、隶、篆、楷、行,再从繁体到简体,一路走来,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史,没有理由不珍惜。
看看我们古代的一些书法大家:王羲之、颜真卿、虞世南……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在书写、研究汉字的精髓。元朝有个书法家叫康里子山,蒙古族人,他为了练好字,从小给自己规定,每天早晨必须写完一千个字才能吃饭。几十年过去了,子山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终于成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这些书法大家留给后人的墨宝在现在的名山大川、楼台亭阁中可见一斑。
关键词:语言知识 苏教版 小学语文教材 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2016YYB130)的研究成果
从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出发,可以将语言知识分为原理层和工具层,从程序性知识“怎么办”入手,将语言知识分为实践层。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个层面语言知识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索,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增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
原理层语言知识处在最基础的层面,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原理层语言知识的呈现略显浅少,因此,为弥补教材中此层语言知识的不足,需加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以期学生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原理层知识的储备
为加强原理层知识教学,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入手,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才能对教材中未涉及而又需要学生了解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效地传授。那么教师究竟需要掌握哪些原理层语言知识成为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针对此问题结合黄强军语言知识内容的量化标准[1],对教师需要掌握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
首先,语言的本质方面,包括语言特点、汉语定义、汉语特征。其次,汉语方言基本知识方面,包括汉语的变迁,汉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汉语;先秦时代的上古汉字;两汉至隋唐时代的中古汉语;从晚唐到五四的近代汉语;五四之后的现代汉语;以上汉语的五种形态及其各自的特征等。
另外,关于其他层面的具体语言知识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发展源头和历史变迁过程等知识也包含于这一层面的语言知识内容中。
(二)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教材中原理层语言知识分布较少、形式相对单一,因此,教师不能仅根据教材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的单一教学方法中,很难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相应工具书,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将自己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活化地传递给学生,将枯燥的课程转化为生动、形象和充满趣味性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教授四年级上册第24课《春联》时,除了讲解书中有关对仗(即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的工具层语言知识外,还应当依据自身所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让学生知道春联的来历以及对偶修辞的演变和发展,单一的讲述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的对偶教学。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具有较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师需要以直观形象的图表形式和引发学生感性的情境创设为主要呈现形式,利用图表形式介绍对偶和对仗的不同,直观表现出对偶大起大落的发展史,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激发兴趣,拓展知识。对于“春联”起源,可创设具体情境,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春联”的来历,“桃符的故事”“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过春节的故事”“明代朱元璋写春联的故事”将其原理层语言知识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春联所表达的含义。
二、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
教材中呈现最多的即为工具层语言知识,它处于中间层面,作为工具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层语言知识,因此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为实践层语言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是促进学生直面生活的动力源泉。
(一)依据汉字特点,加强识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由于汉语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包含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无论是从语音知识的汉语拼音,还是文字知识的字构书写,甚至是词语知识中词汇的积累和词义的理解,都是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承续着历史的脉络。因此在充分解读和分析教材中工具层语言知识的同时,要与汉语言文字特c相结合。
汉字知识教学,教材中以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和字理识字法为主要方法呈现。而教材中的根据字构呈现的字理识字却被许多老师忽视,应充分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例如教“鸟”字,出示鸟的图画,解析“鸟是有眼睛的,里面的一点就是眼睛,千万不要丢了,丢了,小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如教“牧”字,点出“牧”的本义是手拿鞭、棍在放牛。“沙”字教学时,启发学生想象河水少会出现什么――水少而沙现。字理识字法运用范围广,遵循汉语言特点,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二)结合阅读和写作,加强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呈现内容的分析可见,其语法知识呈现零散分布的特点,但是在小学教材中将其整合又是难度极大的,因此,便需要教师结合阅读和写作对语法知识进行教学时采用适宜的方法,让学生“在零散中学,在整合中内化”。付惠均[2]在《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提出“三个结合”的方法论体系,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示正与纠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语法教学方法要求一是精简语法项目,淡化理论色彩;二是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具体运用。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必要的语法项目有针对地进行教学,低年级重点在于单句语法的练习和巩固,初步了解和学习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中高年级出现复句以及单句、复句相融的较复杂句式。而且在强调语法规则的同时紧密联系语言实际,如一年级上册练习4中“我喜欢吃的水果有……”单句的学习,在分析句子成分的同时又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实际,提高了语法教学的效果。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脱离实际的语言单位和联系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语法分析,两者在语法教学中应该结合运用,相辅相成。示正与纠错相结合。是语法教学中不可偏废的两种方法,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效。
根据教材中各学段修辞格出现频率,充分利用修辞的表情达意作用。修辞知识教学主要采用“切境法”。语言材料选得好与不好,主要就是看选用的语言材料是不是切合于具体的语境,即题旨情趣。因此我们在修辞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阅读理解文中修辞艺术。修辞教学只有在应用中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不可为教修辞格而教修辞格,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学好修辞对阅读和写作带来的好处。
三、关注实践层语言知识教学
实践层语言知识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层面知识,强调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层面,为学生直面生活、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起到推进作用。
(一)注意语境创设,引导学生习得言语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语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语境的创设,关注话语语境,其中上下文语境在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要求在书面语的话语阅读理解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理解语言片段;除此之外,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氛围作适当调整,对前后语境构建,使其相衔相配,并且运用情景化的语言让学生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语言。
例如可以在虚拟情境中根据语境理论来创设虚拟语境,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的复习巩固阶段中,可以通过扮演奶奶的角色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虚拟语境创设,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本,更加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艺术性地创造语境,引发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试看以下于永正老师通过艺术性的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中“翠”字:
师:下面看于老师写课题。哎,这个“翠”字怎么写?提笔忘字,谁能提醒老师一下?生甲:“翠”字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带钩的。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请学生看于老师写,并且抬起手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于永正老师并没有直接将课题写在黑板上,而是艺术性的“懂而装不懂”,营造了一种“不懂就问,积极好学”的学习氛围,满足了学生自豪感,认为老师对自己拥有极大的期望,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遵循会话得体原则,增强话语评价功能
“得体原则”是衡量言语行为的终极标准,无论你遵守的是合作原则,还是礼貌原则,但最终都必须以“得体”作为评价标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是否得体做具体的评价。如看是否适应不同语境要求。在正式的场合,说话应当严肃、认真;在欢庆场合,说的话就应当有助于欢快气氛的营造,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1中口语交际“学会祝贺”,显然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亲人离散之时发出的渴求团圆期望的诗句在这里就极不合适。
例如教师在教授一年级上册练习5中“别人你什么,有时可以这样回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3]:
一姓张小孩听到别人跟爸爸初次见面,总是先问:“您贵姓?”,爸爸总这样回答:“免贵,姓张。”接着别人又问:“弓长‘张’,还是立早‘章’?”于是他也耳熟能详了。有一天,只有孩子一人在家,有客人来访。小孩问:叔叔,您贵姓?客人:我姓李。小孩很恭敬地又问:是弓长“李”,还是立早“李”?客人:愕然,不知如何应对。
上述例子表明在进行语用知识学习时,要能够灵活运用,注意语言得体原则,案例中小孩的表达是不得体的,老师举了这个例子之后,学生能够体会到表达需得体,从而对自己和他人的表达也能进行合理评价。
参考文献
[1] 黄强军.语文课程教材中语言知识内容的建构[A]//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