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孔雀东南飞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内涵阐释
“弹性预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预设,一般意义上的预设是教师在备课时把教学过程和目标知识一一列在教案中,尽量做到详尽。课堂上教师跟着教案走,力求把教案完全展示给学生,课堂即是教案的另一种呈现形式,不允许“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出现教案中没有设计好的情况。而弹性预设是教师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机动的预设,它要求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弹性预设下的教学设计力行简约,具有开放性、框架性、可调整性等特点。教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剧本”,而是课堂教学的指导,并且只是一个基本的“指挥棒”。在这一“指挥棒”指挥下,任何有益于学生学习,发展学生智力的活动都允许出现,老师在这当中进行恰当的引导,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促进其发展。
“动态生成”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由师生双方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生成性探究教学活动的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灵活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独到的、与众不同的体会,支持学生提出并探究因自己的思考而产生的教师不曾想到的问题,追求高于教学目标的教学价值。它是教师教学的目标追求和内在要求。动态生成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引导与启发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发散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孤立讲授、学生单纯接受的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在活跃、宽松的气氛中互动学习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二、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探讨
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体现了预设和生成两者矛盾关系中的辩证统一。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共生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使预设和生成在教学中相得益彰。
1.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两翼,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必定包含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两部分。没有弹性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无生命的课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弹性预设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课前的弹性预设。教师在弹性预设指引下,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出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过程有计划、有目的、有条理,从而让动态生成“有备而来”。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升华,是教学目标的更高层次实现和教学过程的最终价值追求。通过动态生成,学生才能有机会在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弹性预设检验教师的知识能力,动态生成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师课前准备得精心,课上调控得及时,一堂好课自然生成。
2.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具有互补性,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不是孤立地统一于教学中,而是在教学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弹性预设的目标是实现动态生成,它为教学活动营造动态生成的情境;动态生成又对弹性预设提出要求,指导弹性预设的合理构建。如果教学中没有实现动态生成,那么弹性预设就不能称之为弹性预设,仍然仅仅是教师预设的教案的机械化演绎,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就不能真正在学生身上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同样,如果教师没有精心的弹性预设,或是在课堂上一字不漏地宣读教案,或是“自由放羊式”无目的无计划地进行教学,学生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1]动态生成往往是基于弹性预设,以弹性预设为基础,它的实现是对弹性预设的肯定、扩展和调节、重建。可见,弹性预设依赖于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离不开弹性预设,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生共长。
三、落实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基本策略
要达到良好的有效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让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发生。
1.弹性预设要从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入手,确定动态生成的方向
实现课程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出发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做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时就要考虑到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进行弹性预设,让弹性预设顺其自然的成为动态生成的发展方向,将两者贯穿于教学之中。如果只强调过程,置课程目标于不顾,使得教学方法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脱离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生的正常发展,教学方法也会失去本来的意义和价值。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环境会随时发生变化,因此课程目标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课程目标也需要具有开放性和伸缩性,便于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动态生成为方向,有层次的、多样的弹性预设,能促进更高教学价值目标的生成。
笔者有幸在特级教师郑晓龙老师的班级听过两个月语文课,现以郑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课为例。郑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焦仲卿“徘徊于树下”的看法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这说明焦仲卿不想自杀,他对刘兰芝的爱不够深厚,刘兰芝为了坚守爱情毅然殉情,焦仲卿却犹豫不决。这样的答案让郑老师有些始料不及,随后郑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得到统一认识,即焦仲卿作为焦家的独子,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妹妹,思考的事比较多,经过一番思考他还是为爱情而死,捍卫爱情。这足以表现出焦仲卿践行誓言,捍卫爱情的至情本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样化解读文本的同时也要重视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弹性预设要从总体上为动态生成把握方向,促进动态生成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2.弹性预设要有的放矢,精心构建生成的空间
弹性预设反对过度的机械化预设,但也不能走向不重视预设的极端,弹性预设是对教学的总体规划,教师的“规划者”身份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教师自身应当关注与课程有关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量,更新知识结构,为促进动态生成做准备。其次,教师应当在挖掘课程资源上下足功夫,课前,教师要致力于研究疑点资源,善于捕捉疑点资源,营造生成空间,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课上,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产生的错误的价值,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利用好“错误”,拓展动态生成的空间。除以上两方面之外,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过程具有丰富性,要让这种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在必要的时候大胆放弃已经做好的预设,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生成空间,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的课堂。
郑老师在教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采用逐段逐句讲解式教学方法,将课文教授得丰富完整,知识全面,意义深刻,充分说明课前郑老师进行了全面而精心的预设。郑老师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留给学生独立的自主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充分熟悉文本内容的同时也会产生自己的理解和问题,郑老师让学生通过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想法独特,超出教学目标的范围,这时郑老师立即调整既定的教学顺序,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讨和研究,不仅没有耽误正常的教学进程,反而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尊重学生,调整预设,鼓励动态生成
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都会有学生出乎教师的预料,露出创新的火花,萌发有价值的思想,这时教师给予学生的如果不是鼓励和赞赏而是不予理睬甚至否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创造思维就会泯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创造的火花,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让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2]教师的重视和尊重,是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学习的保证。
再来看郑老师《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他先让学生说出最受震动的地方,并说明理由。学生对刘兰芝的多才多艺、善良美丽、勤劳果断、知书达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等,以及对焦母、刘兄、焦仲卿的言行深有感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是郑老师精心预设的情境,随后郑老师提出“你读出了哪些疑问”的问题,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问题,“刘兰芝人品才能这么优秀,为什么还遭到焦母的谴责驱逐?”“既然刘兰芝忠贞对焦仲卿的感情,为什么还会答应刘兄安排的婚事,这岂不影响了刘兰芝的美好形象吗?”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教师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质疑的结果,学生的主动提问比教师被动提问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总之,教师在施教时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的优势,力求实现二者的最佳结合和共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还有利于激发教师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热情,增强教学能力,是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关键词:非预设问题策略
非预设问题的生成是指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或问题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的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非预设问题的生成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但学生的自主性逾越了教师的掌握范围,与教师预设发生冲突,所以我们在渴望学生“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冰心语)的同时,应当思考,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应对非预设问题呢?根据笔者的经验,处理非预设问题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1吃透知识,备好学生,从容应对非预设问题
学生的许多“非预设问题”,是由于对知识点不理解或理解偏差造成的。因此,教师首先应吃透知识,把握好教材;其次要备好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维特点。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如果不吃透知识、备好学生,不认真钻研教材,不考虑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面对课堂中的“非预设问题”时,就可能会出现不知所措、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偏离主题等情况。教师不可能在课前完全作好规划,但可以做作一个框架式的课前计划,即在计划里给课堂意外预留较多的空间,同时尽可能多的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吃透知识,备好学生,面对“非预设问题”时,教师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探究式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随机应变,自然生成,巧妙处理非预设问题
教师吃透知识,备好学生,但不意味着预设课堂。学生的思想丰富多彩,学生的实际也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去预设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非预设问题是在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机智,巧妙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而不是按照预设的步骤和环节去授课,按照教师的思路和意愿去教学。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环节,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使教为学服务。这种方式需要教师深研教材,能迅速提取非预设环节中与预设教案的联系点,随机应变,巧妙解决非预设问题,才能使课堂真正地从“教师的课堂”回归到“学生的课堂”。
通过对问题的探讨,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如在教《孔雀东南飞》时,讲到“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有学生问“问什么要脱鞋跳河?”这一问题让笔者吃了一惊,因为这个问题不在预设中。我想回避这个问题,但我看到学生一个个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于是我果断的调整课堂教学,将其纳入预设中,我把“球”反抛给学生。学生马上陷入思考讨论,有的说,刘兰芝是让这双鞋给人们报信,万一自己尸首找不着,人们也知道自己是投河自尽的;有的说,刘兰芝不想让人认为她是失足落水;有的说刘兰芝这一跳是她成熟思考的结果,并非一时冲动;有的说从动作可看出刘兰芝对生命充满了留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我做了总结:大家说得很精彩。这是一种从容,一种决绝,来时清白,去时干净,她要告诉世人,她是忠贞的。文学作品都是注重渲染的,民歌,尤其是汉乐府民歌渲染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在这里渲染显示兰芝低头徘徊的意态,人物真实形象,富有感染力。我的解释使学生对刘兰芝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言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所以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非预设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机动、因势利导地处理各种“意外之举”,及时将其纳入预设中,这样能激发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联系实际,可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以静制动,运用发展性评价标准,正确评价非预设问题
1.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开课时。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而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导语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课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题一笔带过。没想到在课文最后两段读完后,教室里出现一片叹息声。生1小声地嘀咕"划不来""不值得"。此时教师:"同学们都觉得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们互动讨论得出:A斗争,拿起法律武器跟母亲、兄长斗争;B私奔,逃离家长专制的魔爪;C顺从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过。
2.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开始诱导。
3.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寻找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在做弹性预设时,应从文本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搭设舞台,畅谈对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①从文本的比较中延伸拓展。如: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让学生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爱国诗篇,在比较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②从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如: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可以这样提问并让学生讨论:在现实中是否还存在着奥楚蔑罗夫这样的人?怎样做才能减少以致消除这些人?这样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而深刻。
4.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动态生成
在自然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即时的表情、言行变化,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达到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本课的某些词、句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5.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重新生成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是她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6.语文课堂教学要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达成共识。
7.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注意反思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先做一份工作计划,开个好头吧。工作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对高三学生语文学科的考查要求,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校本教研、高效高质的方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集思广益,挖掘教学教研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卓有成效地提高高三教学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强化本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
学习成绩。
2、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强化开放的语文学习观念,以语文成绩的大幅提高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推进;
3、强化教改意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要求
1、牢固树立时间观念,牢固树立效率意识。
高三学年转瞬即过,时不我待,教师要利用好每节课的时间,充分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真正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真正收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
2、结合高三学生特点使用好教材。
上好选修教材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帮助很大,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认真钻研、深刻理解,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下足工夫。
3、狠抓落实语文专题复习。
抓紧抓好文言文阅读、古典诗歌鉴赏、文学作品的.鉴赏等专题复习,促使学生的理解、评价、表达等语文综合能力快速提高。突出作文技巧的系统训练。
4、教学中要做到三个结合。
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讲授与训练的结合;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对课外内容要精心选择,不要拿来就用,对训练试题要精心讲评,通过讲评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对作文训练计划性要强,评改方法可以多样。
四、具体办法
1、备课
深入备课,精心备课,并多和兄弟学校联系,深入研究高考,保证备课质量。
根据学情实行有效教法,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效性,保证授课质量。
认真设计语文专题训练,针对学生弱点突出强化习题。
2、授课
原则:落实基础,注重能力,强化语文意识,挖掘语文心智,培养学生学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复习课、训练课、补弱课、综合课、阅读课、写作课、考试课、讲评课。加强阅读指导,上好每周一次的写作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印发美文佳作,扩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鼓励学生自购今年高考满分作文,扩大写作视野,明确高考作文指向。
3、辅导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专题辅导讲究梯度和系列性。
4、作业与考试
坚决贯彻学校对高三提出的作业练习的要求,通过练习加强落实,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作文争取做到精批细改,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面批。
做好考试的命题、审题、阅卷、分析讲评、考后总结与思想疏导工作,力求让学生“考一次,长一智”。
5、强化语文积累
充分利用早自习和晚7点的时间,督促学生复习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知识,做好高一高二文言文的第一轮复习。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6.强化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考虑学生作文实际及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和阅卷现状,作文训练采取循序渐进。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1.以课本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以20xx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行动指南,以20xx年全国卷1为实践样品,并借鉴新课标卷命题理念及特点,揣摩09年全国卷一命题趋势,探讨各种题型及应对策略,以策略指导教学实践。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清晰规范的语言表述能力、见仁见智的文学鉴赏能力、富有激情和文采的行文写作能力。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和目标
完成一至六册的复习任务,通过对一至六册课本的二度开发、挖掘(从识记、鉴赏、写作三方面),提高同学们的识记、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及写作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进度
1.第一周(11.24-11.30),复习第一册。
⑴识记方面
①字词积累(搜集整理)
现代文字词积累(一至四单元);《考纲》要求的文言文实虚词积累(五、六单元)。
②语音积累(一至六单元重点字词读音)。
③背诵积累(《xx词二首》《错误》《荷塘月色》《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
⑵鉴赏方面
《我与地坛》《胡同文化》与现代散文阅读专题结合起来复习。
⑶写作方面
《荷塘月色》通感手法的运用;《我的空中楼阁》语言风格的借鉴。
⑷周过关方面
主要从语音、字形、成语、病句、文言文阅读方面(均为客观题)命题。
⑸讲评方面
主要围绕鉴赏、阅读、写作进行。
2.第二周(12.1-12.7),复习第二册。
⑴识记方面
①字词积累(搜集整理)
现代文字词积累(一至四单元);《考纲》要求的文言文实虚词积累(五、六单元)。
②语音积累(一至六单元重点字词读音)。
③背诵积累(《过秦论》《师说》《阿房宫赋》《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
⑵鉴赏方面
《说“木叶”》和诗歌鉴赏专题结合起来复习;《祝福》与现代散文鉴赏人物形象专题结合起来复习;《神奇的激光》和科技文阅读结合起来复习。
⑶写作方面
《拿来主义》和议论文写作结合起来复习;借鉴《荷花淀》《边城》的语言风格。
⑷周过关方面
主要从语音、字形、成语、病句、文言文阅读方面(均为客观题)命题。
⑸讲评方面
主要围绕鉴赏、阅读、写作进行。
3.第三周(12.8-12.14),复习第三册。
⑴识记方面
①字词积累(搜集整理)
古诗词字词积累(一、二单元);现代文字词积累(三、四单元);《考纲》要求的文言文实虚词积累(五、六单元)。
②语音积累(一至六单元重点字词读音)。
③背诵积累(《诗经》三首、《离骚》第一部分、《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一段、《梦游天姥吟留别》、《近体诗六首》、《词七首》、《记念刘和珍君》二、四部分及《六国论》《游褒禅山记》)。
⑵鉴赏方面
《近体诗六首》、《词七首》和诗歌鉴赏结合起来复习;《道士塔》和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复习。
⑶写作方面
摘录《泪珠与珍珠》《巴尔扎克葬词》《我为什么活着》的经典片段;借鉴《游褒禅山记》《项脊轩志》的写作特色,摘录《游褒禅山记》《伶官传序》《石钟山记》一些有哲理的句子。
⑷周过关方面
主要从语音、字形、成语、病句、文言文阅读方面(均为客观题)命题。
⑸讲评方面
主要围绕鉴赏、阅读、写作进行。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
xx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应以新课标和江西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近三年特别是xx年江西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为依据,结合本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夯实学生语文基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力争在xx年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复习安排
(一)一轮复习时间
xx年6月——xx年2月
(二)复习具体要求
1、全面复习不遗漏,夯实基础不放松
一轮复习在整个高考复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认真仔细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按考试说明要求进行全面复习,要发扬啃硬骨头的精神,突破每个考点,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不论什么层次的班级,都要十分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不惜下功夫。
2、帮助学生自主复习,明确学生复习任务
对于语文,学生普遍不够重视,高三尤其。因此帮助学生明确早晚读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复习计划显得很重要。学生一方面要落实基本背诵默写任务,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字音、字形、成语(包括熟语)、文言、作文素材等内容的积累,做好检查落实工作。
3、教材复习
江西卷历来提倡回归教材,回归文本。因此在复习时除《全品》外,也要兼顾必修和选修教材。从字音、字形到默写、背诵,从诗歌、文言到作文素材的挖掘,教材中可资料借鉴的东西其实很多,要引起重视。
4、作文(大作文、小作文)复习
作文(大作文、小作文)复习训练应贯穿整个第一轮复习全过程,注重作文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素材例子的运用指导,尤其要牢记“切合题意”,反复抓,抓反复。
5、名著导读
鉴于名著导读在试卷中分值加大、题型更改的实际情况,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已不可取,要通过阅读原著、交流心得等方式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原著。
6、周练
语文应注重平时积累,但适当训练也十分必要。为了让学生练有所得,练有效果,周练的命题、批改、分析、总结极其重要。
(1)自主命题,追求质量。不可随意网上下载试卷直接使用,应严格根据江西卷高考特点选题,严把质量关。
(2)认真校对,注意排版。网上下载试卷要求认真校对,题目和答案不能有明显错误硬伤,确实需要应纸质校对。按高考试卷样式要求排版,方便学生阅读答题。
(3)用好学校提供的教学网站,提前建立题目资源库。
一、注重体验,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生活的经验和体验,教学的过程成了学生听教师讲解知识技能,然后进行操练从而达到记忆的过程。这不仅让学生觉得课堂学习味同嚼蜡,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严重的是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而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探索的经历,让学生在课堂与生活融合的体验中获得新知,能力得到提升。
1.教学回归生活。生态化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课堂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只有对外开放,走向生活,课堂才永葆活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有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在上演,有多少新奇的事在发生,虽然学生每天往返于两点一线之间,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但发生在周边的生活现象,以及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的社会现象,也已经足够学生体验和感悟了,都说“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的确,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自由、灵活、宽广无边的空间。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打破思维的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诸如,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国际风云的变幻等等,这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精彩纷呈”的事件,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生活的,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中,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只有把学生引入社会生活大课堂,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
2.课堂链接生活。教学内容回归生活,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变成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努力建立起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这样的“超级链接”,可以是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而引发的资源探索,也可以是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延伸,但更主要的应该是教师从学生的己有社会经验人手,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充分地体验。如朱自清的《背影》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与我们下岗工人的家庭节衣缩食给子女请家教、买学习资料,与许多父母不辞辛劳为子女找好的学校就读、接送上学,送衣送伞、问寒问暖何等相似!教师若把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超级链接”起来,“背影”所传达的父爱怎能不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解决为何学语文、为谁学语文的问题;通过建立与生活的“超级链接”,让学生透视现实社会生活,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
二、立足生命,落实课堂教学的“以人为本”
教育的起点和回归是人的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力发展的过程。所以,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促进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当我们承认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的时候,那么,课堂也就成为生命发展的摇篮。因此,课堂教学要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态意义所在。
1.关注生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人,毕竟不同于其它生命体,他既需要物质营养,也需要人文营养。如果说科学是教人“求真”,那么,人文是教人“求美”,“求善”。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因此,要变“传统课堂”为“生命化”的课堂,就必须发掘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必须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语文教材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美德。语文教学中只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就能在感知理解课文文化内涵的同时,滋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刘备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这些极富人文色彩的传统文化成果,都汇聚在语文教材之中,我们有理由通过语文教学将这些文化精髓进行挖掘与传承。通过对优秀文化成果的仔细研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民族、热爱自然和人类、热爱真理和正义等情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吸收和传承的过程中,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也将水到渠成。
2.尊重生命,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生态化语文课堂尊重独特生命的形成,强调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个体,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因此,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真实的自我。作为语文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地观察了解他,顺应学生的成长,自然地加以引导而不是急于要影响他甚至改变他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问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老师应该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发展其个性。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优点和闪光点,如打球、画画、棋艺、表演等。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特长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而对于某些学生因个性使然出现的不合理表现,教师也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委婉地提出改正建议,以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中还会发现,有的学生会奇思怪想而提一些古怪的问题,有的学生则喜欢“无厘头”的挑刺找茬,学生的这些想法表面看可能是幼稚昀、偏激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但也可能蕴涵着与众不同的创新思想。如果这些想法的确不着边际,老师可以适时地加以引导,给学生讲明为什么不好;如果想法有新意,老师应给予鼓励和赞许,断不可抑制个性张扬的学生。假若语文老师以自己的思想去辖制任何一位学生的求异思维,则会熄灭这一学生进发创造力的火花。让我们尊重生命,善待有个性的学生吧,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弘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注重生成,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授――受”结构,教师按照预定的课堂教学计划去操作,学生没有选择内容和程序的自由,只能被动地接受,而生态化语文课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导引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话题,发表新的见解,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因势利导,对预设的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和补充,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气、充满挑战、创新,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迷人的风景。
1.精心预设,预约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态化语文谋堂的生成,并不是纯自然状态下的无序生成。因为随意的生成绝不是高水平的生成,而是要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全面把握和对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就为学生的参与探究留出时间和空间,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教师要预想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对策。虽然“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布卢姆),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案预设得越周密,考虑得越详尽,则促成精彩生成的可能性就越大,课堂也就越生态。
预设是课堂教学和谐的前提。但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成是预设的生成,生成是预设的丰富、拓展。生态化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精心预设,但不能仅仅是预设,生成更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有位老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根据小说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初始问题: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问题一出,学生莫衷一是,从题目上看似乎是于勒,从情节上看每个情节都少不了于勒,但从主题上看似乎不是于勒而是菲利蒲夫妇了。课堂争辩十分激烈。后来经过反复阅读、体会讨论,同学们不仅明确了问题答案(主人公应是菲利蒲夫妇,而于勒只是个线索人物),而且还在精彩生成中,完成了对小说人物、情节、主题的理解。
2.捕捉“亮点”,凸显生成。课堂需要精心的预设,但即使是最精心的预设,也是无法预测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无理,有的精彩,甚至也会有不经意间进出的预设不及的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往往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如果教师不假思索、不置可否,不仅会丧失一次绝好的生成机会,而且也会扼杀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还记得“雪化了以后是春天”的例子吧,这是一个多么富于想象和希望的答案啊,同时,这又是一个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多好的机会啊。遗憾的是,如此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却在我们眼前滑过了。这个例子警策着我们,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亮点,捕捉那些有利于发展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机会。
我曾经教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当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结尾人物结局时,有一位学生突然冒出一句:“自古红颜多薄命啊!”他的话引起学生一场哄堂大笑,却也引发了我的灵感,使我想起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同样是断然赴水,同样是在绝望中,同样是在被抛弃时刻展露绝代风华,但她们又有着很多的不同!于是我把“杜十娘与刘兰芝之死的异同”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供学生讨论。学生兴致勃发,课堂精彩屡见。这一问题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教案中未曾预设的,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敏锐把握、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不仅可以鼓励一个学生,更能激发一批学生,生成满堂精彩。
3.利用错误,引发生成。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出错的经历,并且每个人都害怕出错,因为它或多或少地意味着失败。作为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更是不会少。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首先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看待,不能斥责甚至惩罚学生,斥责和惩罚只会导致学生对错误极力地回避,这样会扼杀学生好奇求知的天性。其次,当学生出错后,我也不能仅用一句“你错了!”而草草地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我们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对错误的答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这时,如果教师具有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处理错误信息的智慧,就能把握机会,利用错误,使课堂因错误的生成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