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秋景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⑴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敢髙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空山不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吹草低见牛羊。
⑹孤舟蓑笠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⑽日照香炉生紫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⑿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阴照水爱晴柔。
⒁春种一粒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 ,忙趁东风放纸鸢。
⒃牧童骑黄牛, 。
⒄知有儿童挑促织, 。
⒅窗含西岭千秋雪, 。
⒆在课内课外,你一定学了不少古诗词,请你用积累的古诗句来表达下面的各种感情。
①写春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夏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冬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属于汉乐府的是( )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下列词人,属于豪放派的是( )
A.辛弃疾 B.柳永 C.秦观 D.晏殊
4.《天净沙o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5.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下句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 B.孤帆一片日边来 C.似曾相识燕归来
6.下面哪一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 )
A.春潮带雨晚来急 B.春江水暖鸭先知
C.春来江水绿如蓝 D.春风不度玉门关
7."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髙。"这里的"三父子"指的( )
A.苏洵、苏轼、苏辙 B.曹操、曹丕、曹植 C.班彪、班固、挺超
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中,"红"是( )
A.红色 B.花 C.树叶 D.树枝
9.下列写月的诗词中,写中秋"月"的一句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0.下面诗句属于劝人珍惜时间的一项是( )
A.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1.下面对诗句描写的季节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夏)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
12.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是"比"的意思,唐代诗人杜牧 《 》中"__________"(诗句)中"于"字,也是"比"的意思。
1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于借对__________的吟咏,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道德追求。
14."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的是西湖的______________;最后两句则把西湖比作"____________"。这首诗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朱熹在《 》一诗中以"活水"为喻,告诉我们要想使知识愈来愈渊博,就需要不断吸取新知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16."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的意思是_____,"润物"的意思是______。这两句诗写出了春雨______的特点。
17.当人们说起一个人年纪轻轻就才华出众、引人注目的时候,往往引用杨万里《小池》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开发大西北,我们实现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战略,可以料想,不久的将来,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用《敕勒川》中的诗句填写)
19.《望岳》中最能表现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有人浪费粮食,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劝导他。
21.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古诗。
22.当我们即将远行,念及母亲的深恩,又觉得难以报答时,常会很自然地吟诵起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____的《 》。
23.俗话说:*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____________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4.现在人们常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 , "来表达对离别好友的祝愿。
25.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说他: 。
26.写出下列诗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及诗歌题目。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季节 诗歌题目《 》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季节 诗歌题目《 》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季节 诗歌题目《 》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季节 诗歌题目《 》
(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季节 诗歌题目《 》
27.结合注释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
唐o杜甫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②青未了。
造化③钟④神秀,阴阳⑤割⑥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⑦入归鸟。
会当⑧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②齐鲁: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③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④钟:聚集。⑤阴阳:阴指山北,阳指 山南。⑥割:分割。⑦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开了。眦,眼角。⑧会当:一定要。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诗歌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知语言顿挫的节奏美与和谐自然的声韵美。古人非常重视诵读,正所谓“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这也是诗歌鉴赏的入门法宝。基于此,在写景抒情诗歌赏析教学中,教师要从诵读开始,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品味诗歌的整体氛围、情感,细读诗歌的题目、作者、背景、注释等,精读诗歌的好词佳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声声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味诗歌字里行间蕴藏的孤寂、悲愁之情。在初读过后,我用大屏幕展示了李清照的一生,着重点出其南渡前后的不同词风,让学生在理解词人经历的基础上解读诗篇。学生开始精读,并揣摩诗句的意蕴。从读入手,我们谈诵读的体会。有的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真好,易安是排字的高手,连续的叠音字,代表的就是自己无处安放的心情。”学生在一字一顿中,体会了语言背后的情绪。有的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诗人的道白,写出了这样季节中自己身体的感受。”有的则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明写雁,实写人,应是作者睹物思人。”学生读诗,读出了诗歌背后的故事,读出了独特体验,初步实现了从言语到情感的切入。
“诗”与“歌”是一体的。通过诵读、反复咀嚼,学生披文入情,在头脑中描画出语言传达的声音形象,走进诗人的内心,触摸他们的灵魂,感受诗韵、诗情之美。
二、锁定意象,重构画面
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和传承,许多意象的内涵是比较固定的,可以成为我们解读诗歌的钥匙。如“梅兰竹菊”(君子的品质)、红豆(爱情)、杨柳(离别)、月(思念)、长亭(送别)、流水(年华流逝)等。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锁定这些带有诗人独特情感的形象,明确作者描写景物的角度和手法,并运用联想,重构当时的画面,把握诗歌的内容,深悟诗歌的主旨。
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由抓意象、构意境到明情感的教学策略。这首诗,通过写深秋的景象,构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橘子洲秋景图,表达了革命青年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诵读完毕,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和自己的体会。整体感知之后,我让大家找出秋景中的典型景象――山、林、江、舸、鱼、鹰,本来很普通的景象,在诗人的如椽巨笔之下却变得与众不同,这是为何?有学生回答,这些景象被诗人写进自己的诗歌中,特点鲜明,融为一体;还有的说,从这些景物描写中看到了诗人当时的情感。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意象”:远处的山林,色彩斑斓;江边的帆船,竞相出发;水中的鱼儿,在江中自在畅游;天上的雄鹰,正在搏击长空。词中描写的大自然景物在深秋争相发展,生机勃勃,正如上阕的结尾“万类霜天竞自由”,作者也不禁感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景到情,自然过渡,不着痕迹。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用诸多意象构建了宏阔的意境,表达革命者的豪迈之情和伟大抱负。学生掌握了这种解读思路,在鉴赏写景抒情诗歌时,就会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三、补全留白,升华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中国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含蓄蕴藉,诗人们将“景”与“情”完美融合,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透过语言,还原诗歌的真实意境,并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感想。我让学生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笔触描写出诗歌的意象,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多重对话,升华学生的情感。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体现了中国诗歌写意的特点。诗歌选取了富有田园特色的景象,韵味独特。在鉴赏中,我让学生通过诵读抓意象,通过联想构画面,补写诗歌的留白,并用散文的形式进行扩写,做到情景交融。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在南坡儿的开阔地上,几间草屋并排而立,简单而古朴。屋前,桃树、梨树迎风招展;屋后,榆树、柳树遮住了屋檐。几个孩童正在大树下面斗草……夜深了,深巷中传来几声狗叫声……乡村,静谧而美好。”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学案导学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14-01
导学案就是教师在课前为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而设计的方案。“学案导学”更加强调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转变到研究学生学情现状及学法引领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的转换。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特别在当今课堂改革新理念的指引下,导学案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教师认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借用语文导学案提升教学课堂质量呢?
一、利用导学案的“问题导引”,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新颖而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学习及探究。如在教学《狼》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设计: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俗语?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一片狼藉、豺狼虎豹、官虎吏狼、狼虫虎豹、狼吞虎咽……)之后的设计版块中有师生归纳:这些成语全含贬义。这说明,在人们的心目中,狼历来是狡诈、凶狠、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从古自今的许多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狼也都是狡猾、凶狠、贪婪的形象。最后出示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说的是哪部作品?引出《聊斋志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出自《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狼》。(出示课题);再如在教学《爱莲说》时,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创设问题导引的:“同学们,说说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并纷纷进行了展示:有的同学说喜欢牡丹花,因为牡丹花是富贵的象征,有一种尊贵典雅的气质;有的同学说喜欢梅花,因为梅花有着坚强品质,让人敬佩……“有没有喜欢荷花的,能不能说说喜欢的理由”。由此引出作者笔下的荷花。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
二、利用导学案的“合作探究”,体验探究问题的快乐
作为学生,高效学习必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学习的高效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更是一个尝试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充分要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注重学生的探究,从旧知识中引入探究出新知来。
如在《观沧海》的学案中,在课堂探究导学中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分别描绘出大海怎样的特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表现了大海充满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上景色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壮气势。)(2)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又如在《渔家傲・秋思》课堂探究中,设计了这样的合作探究问题:(1)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2)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本词的上阕以“异”字统领全文,词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3)下阕则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三、利用导学案的“归纳总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平时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有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三部分,每个单元有复习学案和单元测验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我比较注意“归纳总结”的版块,有学生学过知识的链接和铺垫,也有与教材紧密相连的内容链接,由点到面的设计探究性问题等,更多的是从能力立意上,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人文素养和学科素养,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如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己亥杂诗》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景理交融,被视为名句而广为流传。从这两句诗中你会联想到什么?在教学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秋思》,我就设计了:王维曾经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达了边塞的壮美景色,而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了边塞的悲凉状态,这句词是什么?在设计导学案时,我通过对比的变式思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注重联系比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利用导学案的“达标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1.局部情感审美
所谓局部情感审美,就是分析部分诗句所蕴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部分诗句,要求考生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009年高考各地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
(1)赏景析情
借景抒情是诗人不直接言明思想感情,而是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手法,不同于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的诗句往往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热点。
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第5题:《江行》,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选题中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再如:2009年高考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况周颐《熏风词话》)。选诗言情,正是通过一系列有形之物的描绘来抒发与表达的。因此,寓情于景,正是此曲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它没有一处带感彩的字眼出现,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这几句,写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好一个物是人非,于是只好放任其自飞自流,自开自落。但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一切俱在其中矣。
(2)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难以到位,而针对直抒胸臆的诗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则相对简单。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题是考查理解诗中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尤其是诗句“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很容易读出作者慨叹人们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据此可以明确为“空惆怅”是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则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再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2题:《军城早秋》,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选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迂直并济
在2009年高考试卷中,有些诗句的抒情方式相对复杂,同一联中既含蓄又直白。这种题型看似复杂,但学生只要掌握了规律,就能准确解答。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这两句是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上句直抒胸臆,下句则含蓄蕴藉。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文学创作的基本任务,更是诗歌艺术的重要使命。古人对这种传情思维作过具体论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通。”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由“象”感发的,而情感又是离不开“貌”的;情是融于理的,理则又是情的升华了。高考命题者在考查时往往让考生分析作者借某个特定的物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如2009年高考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
2.整体情感审美
所谓整体情感审美,就是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大。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
月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整体把握,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此题要求考生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再如2009年高考辽宁卷第9题:《晚泊岳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3.情感审美比较
高考对情感审美的考查,除了整体感知外,有时还比较诗中具体情感的异同。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诗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关键词:浅谈新课程标准指导古典诗歌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年代较远,经过历史长河沉淀而来的诗歌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情画意。但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内蕴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因此古诗教学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如果象以前那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就会兴趣索然了,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所凝聚的音乐美、竟境美和语言美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引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大胆让学生自主诵读,从诗歌的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感悟与启迪,从而达到积累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第一、感悟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拓展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经典的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人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经典诗歌都有很深的意境,诗的意境美又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与哲理,这就是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吧。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它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图,而它要表现的则是游子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内在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典型事物特征来感悟到的,这一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去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从而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渐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与交融。
当然,古诗中的想象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译出诗文,达到学生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的目的,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的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括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百花争艳。如学习《钱塘湖春行》一诗,一个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云舒云展,贴近湖面,黄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早燕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如果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反复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在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
第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最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很讲究韵律,而且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朗朗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而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形式不一。初步朗读,要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容易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穿插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方面的文学常识,以便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从而感受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所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浓厚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佳句成诵,增添其文化底蕴。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浓缩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是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人们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随风潜入夜”的“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和借鉴。
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而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勿做儿女情长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生命不息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伟大志向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和动力源泉。学生熟读成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无法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倍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
总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引导,在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的同时,力求让学生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较深地领悟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达到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的教学目的。
当然古诗教学的方法是形式不一、灵活多样的,但鉴赏古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中学古诗教学的目标,所以古诗的诵读、体味与感悟,应贯穿古诗歌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审美乐趣。
参考文献:
1、《诗词鉴赏词典》江苏古藉出版社
一、 适度朗读
文本的生命是通过文字体现出来的,中国的文字是立体的,是有生命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到文字的立体感,才能做到与文本对话。朗读文本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走进文本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通过朗读,我们与诗词能够做到灵魂上的情感交流,获得精神体验。解读古诗词第一步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朗读,把握文字带来的情感基调。不同的诗有不同的格律、韵调,朗读也因人而异,在这里我就不举例说明了。
二、关注标题
1.标题点名与写作有关的季节或者时令特征。
游春
张弘范
闲逐东风信马蹄,一鞭诗思曲江堤。行行贪咏梨花雪,却被桃花约帽低。
标题中的一个“春”字便点名作者写作的时节,在春季。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带着“春”的感觉去品读这首诗,诗人在和暖的春风中,信马闲游在曲江堤上。眼前的美好景物令他沉醉留恋,那满树似雪的梨花激起他的诗思,于是他推敲着诗句。正在他忘情深思时,蓦然觉得什么被帽子挡住,一看,原来是一枝斜出的挑花,于是赶忙低下了头。颇似“一枝红杏出墙来”,那种惊喜跃然纸上。诗写得清新奇巧,紧扣一个“春”字,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游春时的闲适与高尚的情趣。
2.抓住标题所涉及的主体或者重点。
妾薄命
宋无
云母屏,琢春冰,鲛女织绡蝉翼轻。比妾妾薄命,比君君薄情。红锦拭镜照胆明,还疑妾貌非倾城。倾城从来有人妒,况复君心不如故。故人心尚方九疑,新妾那能如故时。补天天高,填海海深不食莲菂,不知妾心。
标题表明这首古乐府的主体是“妾”,重点写了妾的“薄命”,我们在看到题目后大致可以知道这首诗讲了什么。读过此诗,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此诗写了一个薄命女子被负心郎抛弃后的痛苦心情,写得哀怨缠绵,感人肺腑。
3.暗示诗人的情感基调。
昭君怨
苏轼
谁作恒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标题就暗示出词人在整首词中的情感基调,即一个“怨”字。通读全词,没有一个字眼表现出离别的情绪。全词的情感全在标题的一个“怨”字。夜深人静,不知从哪里传来了笛声,将人从梦中惊醒。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着人间。全词,融情于景。通过联想昭君出塞时对故土的依依不舍,见出词人对友人的难舍之情。
通过抓住标题以上三个要点可以把握作者的大致情感脉络,思路情愫,从而更好的解读古诗词。
三、 留心注释
注释很重要,它会透露出很多关键信息,如交作的背景和诗(词)人所处的年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情景再现,通过想象拉近和诗(词)人的距离,更好的解读古诗词。例如:
[1]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2]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3]女墙来。
【注释】:
1.石头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即战国时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改为石头城。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一首。《金陵五题》咏金陵的古迹。
2.淮水:指秦淮河。
3.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墙。
阅读注释知道诗人在吟咏古迹,对象是金陵城,而且吟咏金陵已成为一个专题。诗的一开头便把“金陵城”置身在群山环绕的悲凉氛围中。群山依旧,只是往日的繁华早已逝去,成为一座空城。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这里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浪潮依旧,天边还是那弯冷月,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的繁荣富贵,俱归乌有,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诗中句句写景,吟咏故都,抒发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四、 领悟关键诗(词)句
关键诗(词)句在一首诗(词)中是“点睛之笔”,往往是一首诗(词)中诗人感情的倾泻点。把握住关键诗(词)句,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遮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的关键句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上阙写景,很难看出词人究竟要表达怎样一种情,但最后一句鲜明道出词人要表达的是一种“相思”之情。再往关键句前面看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之思的词,表达乡思离愁。
这首词一反常道而行之,没有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自己的相思,而是把秋景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名族的脊梁。请留心观察,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仿佛出现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诗,也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软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苏轼、辛弃疾的便气魄如虹,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经典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
典 型 例 题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 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 ①云物:云雾。
(1) 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
(2) 颔联两句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此称作者为“赵倚楼”。请结合诗句对之作简要分析。
(3) 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错 答 列 举
第(1)题:
错答一:云物、曙光、残星、雁、长笛等体现了晚秋凄清、清冷的特点。错答二:残星几点,雁横塞,紫艳半开,鲈鱼正美。错答三:残星、雁横塞、篱菊静。错答四:云物、雁、篱菊、鲈鱼。错答五:紫艳、、荷花。错答六:凄凉、美景中带着点淡淡的忧伤。错答七:凄凉、孤独、惆怅。
第(2)题:
错答一:几点残星点缀着空中的孤雁,凄冷地飞过边塞,凄婉的一声长笛声表露了奏乐者的清冷、孤独的思绪,一个“倚”字,则更加衬托了孤独在外之人的孤独和寂寞之情,把人物内心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用得极妙。错答二:前半句写出了大雁南飞,几颗残星挂在天空,写出了凄凉的景象,后半句顺势写出作者一个人孤单地吹着长笛,两句相结合,相互映衬。错答三:先通过残星和雁写出晚秋的凄清和寂静,在此基础上突然的一声长笛声使这氛围更加的凄冷而令人更加伤感,这时作者独倚高楼,思绪飞翔,这一情景交融,更加富有感染力。错答四:语句对仗工整,天空几点残星,突出秋的寂凉,大雁飞到南方去,而作者却只能倚在楼的栏杆上吹着长笛,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凄凉。错答五:运用对偶,用残星和大雁衬托气氛的凄凉。错答六:这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写出了秋的凄凉,用长笛和人倚楼突出美景中的忧伤,同时表现出自己忧伤的情感。错答七:天空中很少的星星及雁字横飞,写了晚秋的孤独、凄凉,诗人由长笛的陪伴,独自一人仰望星空,思念往事。
第(3)题:
错答一: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抒发了诗人为事业前程甘愿不回故乡,胸怀大志的高尚节操。错答二:描写,这个时节正是家乡鲈鱼成熟的时候,而作者想着那美味的鲈鱼,偏偏在这异乡,写出了作者的无奈。错答三:借喻,对自己国家的思念。错答四:借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错答五:拟人,抒发了诗人失望的情感。错答六:举例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凋落时忧伤的情感。错答七:打比方,对故人不得归来的思念。
错 因 分 析
由于是对新高三的摸底考试,所以诗歌鉴赏的材料便选取了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里的晚唐诗人赵嘏的《长安晚秋》。命题者本以为,该材料来自教材,同学们比较熟悉,要求也较为简单基础,答题可能会轻松些。哪知道,同学们基础薄弱的“底”一下子便被“摸”了出来。这道题的得分整体不高,说明同学们对教材上学过的诗歌在理解上还不到位,不够透彻。
第(1)题:①审题不清,未能扣住“晚秋”特点,罗列了很多不能体现“晚秋”特点的意象,如云物、残星、长笛、楼、鲈鱼等,核心要点被淹没,答题不精准;②答案不够全面,不少同学忽视“雁”或者“莲”;③答非所问,不少答案专注于对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第(2)题:①只是对诗句进行了简单的翻译,然后分析诗句寄寓的情感,没有对描写特色进行分析;②答案不全面,很少有同学能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两点都提到,并作简要分析的。写到“动静结合”这一点的比较少。也有不少同学只有术语,没有分析;③对描写特色的分析不准确或没有抓住主要特点,出现了如“对偶”“烘托”“情景交融”“由远到近”等术语,甚至出现了“承上启下”;④不少同学受题目的影响,注重分析作者被称为“赵倚楼”的原因。
第(3)题:①对手法的把握不到位,有不少同学答“引用”“借代”“比喻”“拟人”,甚至有同学答“举例子”“打比方”,也有答“借典”的;②对情感的分析不准确,如“爱国”“壮志未酬”“对秋景的喜爱”“报效国家、不愿回家”等;不少同学对情感的分析不到位,只是简单写了“忧愁”“愁苦”“无奈”等。
例 题 分 析
第(1)问体现“晚秋”特点的景物,只要写出雁、菊、莲即可,其他的不给分。
第(2)问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对之作简要分析”,那么就应该指出诗句特色,并对诗句作简单分析。另外,从写景角度分析的,比如写景角度的高低远近等,不给分。
第(3)问手法要对,情感的定位要准。只写“愁思”“哀愁”“忧愁”等不具体情感的,给一半分;情感理解错误不给分。
正 确 答 案
(1) 归雁、篱菊、渚莲。
(2) 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视听结合):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3) 用典,羁旅愁思(或羁旅思归、思乡归隐)。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 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 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 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②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 “雾中看”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惊叹于诗人忧思之深及观察力的精湛。请分析它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请简要赏析它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杜诗镜铨》认为结尾写愁“结有远神”。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①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②,直觅富民侯。
【注】 ①季子:此指作者。②莫射南山虎:莫效南山射虎李广,有功难封。
(1) “汉家组练十万”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上阕前四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词下阕蕴含的情感较为丰富,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词上下阕分别刻画了词人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郑淑昭 树B背遗诗 女性视角创作
生于书香门第的郑淑昭,受父辈影响,喜读诗书,爱好吟诵诗词。在其诗词中常可见到化用前人诗词的诗句,在《春晓曲》中“何处流莺乍一声,金闺梦断无寻处。”一句即是化用唐代诗人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句子,以被黄莺惊扰梦境来表达自己心中被相思所引发的顾忌的心情。再如某些诗作中诗人还化用诗境,《元夜》“春归数日雨绵绵,云暗今宵雪满天。儿女张灯娱病眼,哪知心在锦江边。”与杜甫《月夜》一诗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的诗作中也有对旧的意象进行新的咏叹的诗句,在《咏菊》一诗中,后两句议论另辟蹊径,“开迟本自禁风雨,那恐腰枝力不完”。开在百花盛放之后,因此必然要经历风霜,其高贵的品质自然值得歌颂,但同时,面对苦难的坦然却成为作者笔下的重点。这大概也是因为作者因为丈夫游历四川,自己扛起生活重任,在面对繁杂的家庭事务时,所拥有的朴素的品质,即面对苦难的顺承和无畏。
诗歌的创作内容与作者生活密切相关,其夫赵廷璜常年在外,因此侍奉姑翁以及操持家务、教子成才的任务都落在了诗人的身上。其子赵怡为进士,次子赵懿、三子赵桓皆为举人,可见其在教育方面的良苦用心,这点上堪比孟母。又其在四川大宁知府探亲时,看到署后许多桑树,就带领媳妇儿和仆妇共同采桑,并缫丝织布用以提高当地农户的生活质量。郑淑昭还鼓励百姓们发展农业的同时兼顾种植桑树、养鱼等副产业,通过辛勤劳作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其诗作中很多渗透了农村生活的场景以及教养子女和指导邻里劳作等事宜。就其诗歌的内容来分类,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1.自然生活场景的摹写
自然生活场景的描写是其诗歌的重要内容,作者凭借女性敏锐的视角和独特的情感,品尝生活中的种种滋味,与男性诗人的田园诗相比,其在表达上并未直说对自然生活和劳作生活的喜爱,反而将自然作为诗歌创作的背景来表述。如在《春暖曲》:“桃花深红柳深绿,池塘水浅鸭新浴。日暖闲庭晒午鸡,花阴移上阑干曲。帘影衣香满院深,流莺语语入人心。欲漫拈花插鸦髻,恐教蝴蝶趁华簪。”一诗中,将自然景色的清新可人的特点表现的栩栩如生,通过描写春天庄户人家生活的日常情境,将小动物的悠然自得的行为表现的可爱之极,整首诗弥漫着浓郁的乡野生活气息。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和自然生活融为一体,因此她的生活本就是诗意的,有趣味性的,这也由于作者作为一名女性,能够以极为细致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生活细微的部分进行观察,因此诗歌也富于灵气。同样的诗歌如《春日种菜作歌》、《出庭》等,都对日常所生活的场景进行了摹写和创作,充满了浓浓的欢欣之感,读来能够感受到作者生活中婆媳子孙间其乐融融的场景。
2.恋夫思夫之情的表达
她与丈夫的感情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占据其诗歌的很大比重。她与赵廷璜时常作诗应答,感情深厚。诗人病重,后来在儿子上学之后慢慢转好,她将这件事情告诉自己的丈夫,他的丈夫告诉他,自己的母亲以前也曾患病,但在自己上学后病便好转,这种巧合使得两人更加惺惺相惜。两地传书之间,表达出了诗人与丈夫深厚的感情。
两人聚少离多,因此郑淑昭的诗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思夫诗作。《元夜》:“春归数日雨绵绵,云暗今宵雪满天。儿女张灯娱病眼,哪知心在锦江边。”此诗与杜甫《月夜》所呈现感情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表现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对膝下孩子的疼爱以及自己撑起整个家庭的辛苦。早春已经来临,连绵阴雨过后的元宵之夜,云显得暗淡,飞雪漫天,儿子虽然十分孝顺的点起灯烛安慰自己,但还是不能慰藉自己的相思之苦。作为一个女性诗人,她并没有因为经营整个家庭而自矜功伐,反而期待着丈夫能够早日回来团聚。对于丈夫远游没有丝毫埋怨,可见其人格的高尚和内心的良善。
3.儿孙堂前般般慈母心
作为慈母和严师,诗人在生活中对子孙的教育也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无不体现了作者般般慈母心。《月夜》一诗中,“清风几度动帘钩,夜半书声在小楼。听久兴高还自读,蛾眉斜挂绿梢头。”既是对生活雅趣的描写,也是对夜半时分孩子仍在读书学习的欣慰。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在诗的结尾处将月亮比作女人勾画的娥眉,这一方面说明作者想象力的独特,另一方面也给人一种母心如明月,笑眼视儿孙的温暖。
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母亲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五日》(时二子一孙皆病)“佳节偏逢子病床,开帘乱扑野榴香。南风不肯吹愁去,聊办朱丝续命方。”中就写到了自己在儿子和孙子同时生病时自己的担忧之心。对于丈夫在外,守护着子孙的女人来说,子孙同时患病,其内心的担忧和愁绪可想而知。这时的诗人甚至将民俗中以朱丝系在手臂上来延长寿命的方法信以为真,希望子孙能够早日康复,表达出长辈对于晚辈殷切的关爱。
在儿子的前途上,她也非常用心。从赵懿和赵怡参加乡试期间,其作的三次诗便可以看出。《送二子乡试》:“别路晚风侵户凉,含情独步意丝长。却同雁子衔芦去,可许双襟惹桂香。”这首诗写送别二子参加乡试的心情,既表达了对参加乡试的儿子的殷切希望和祝愿,也表达了母爱常伴儿子身侧的心情。《夜坐忆怡懿二子》:“风动帘钩梦不成,黄花脚下乱蛩鸣。丁东漏尽芭蕉响,忆尔同心恋母情。”则表达了对乡试儿子的思念之心。而待到二子得中回返后,其谆谆教诲更是令人倍受感动,其在“且怅且喜”的感情中,既对没有考中的长子给予安慰和鼓励,又对次子赵懿的表现给予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可见其严师慈母一肩担的心情。
4.万般情中春愁秋寂寥
诗人的诗作中还有着许多即景之作,例如《秋夜曲》便是一首悲秋的作品。全诗通过对于深秋景物萧瑟和诗人的愁思进行描写,通过秋风、梧桐、空阶、凤仙、流萤等等意象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内心挥散不去的愁绪,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文学素养。
诗人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表达出传统女性来安于生活、相夫教子、主持家务时的闲情逸趣和悲苦酸涩,诗歌的表现手法较为传统,但视角独特,女性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都使得她的诗歌更具感染力。同时,其诗歌多是对生活场景的叙述,情景事理浑融一体,既表现出了生活中的趣味与酸涩,也表现出了身为母亲与妻子所具备的感情。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于其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中我们对于女性心理的认知,使得女性创作的心理得到真实展露。
参考文献
[1]郑淑昭.《树B背遗诗》原诗稿.遵义市图书馆.
[2]岑玲.才女梦中的别样情怀――李清照《渔家傲》与郑淑昭《梦》之比较[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05:42-45.
[3]岑玲.综论赵氏闺媛诗[J].贵州社会科学,2006,01:129-131+135.
[4]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邢博.《巢经巢诗钞》研究[D].山东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