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翻译学论文范文

生态翻译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翻译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翻译学论文

第1篇:生态翻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译者主体性;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33-01

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2004年在《中国翻译》上发表了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的论文,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旨在为"译有所为"寻找理论依据。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译者主体性及其表现形式进行探讨。

1.生态翻译学理论

近年来,人们追求"有机食品""环保居所""生态旅游""绿色工程"等的同时,生态意识在学术界也越来越浓厚。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新的翻译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受到重视。

翻译的生态学研究是将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于翻译研究,试图用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翻译的问题,试图创建新的译学理论系统,是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的综合性研究。翻译生态学最早是由爱尔兰的Michael Cronin提出的。胡庚生教授2004年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2008年,他又提出生态翻译学解读,旨在实现翻译研究的转向、超越和回归。生态翻译学既是一种"喻指",又是一种"实指"。"喻指",指的是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所谓"实指"是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

胡庚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生,2008,P90),他认为"译者为中心;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适应和适应性的累积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生效。"(胡庚生,2004,P179)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文、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生,2004,P4)胡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明确指出:译者必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也是"适者生存"。译者与翻译环境的互动是相互适应和相互选择。译者被翻译生态环境的"淘汰"是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反作用。

2.译者主体性及其表现形式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活动,强调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意识和主导作用。译者处于翻译的中心地位,"翻译过程是译者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胡庚生,2004,P20)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首先处于被动地位,即须适应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并接受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处于主动地位,从语言、文化、交际多维度对译文作出选择,以达到"整合适应度"最高的翻译。译者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译者翻译时所遵从的"信达雅"原则上,还包括对原文文本的选择、翻译技巧的运用和对译文文化效用的操控。

2.1 译者的能动性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本文将从两个阶段对译者的能动性的表现方式进行探讨。

第一阶段是以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或是看做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译者应该要适应的翻译生态环境,即原文、原语、译文和译语所反映的背景,包括社会文化因素、读者需求等,适应的最终目的是求存、生效,但这种适应并不是被动的,而是包含了选择的适应。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译者要作出适应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

第二阶段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这是译者主体性体现最明显的阶段,前一阶段的结构会通过译者的一系列选择充分体现在疑译文当中。无论是宏观上的翻译策略的选择,还是微观上词句语篇的选择,都是译者主动性的体现。

在翻译文本时,为提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译者在适应了原文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选择与自己的风格、能力相当的作品来翻译,译者的选择是多方面的,包括选择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而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根据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观点,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都是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可以选择的翻译策略。无论选择哪种策略,都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度的选择,即译者在原文本的制约和译语社会文化因素的支配下,能动地选择是颠覆这些制约还是遵守。而当翻译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译者也应作出与翻译生态环境想适应的选择。

2.2 译者的受动性。能动性是主体性最突出的特征,但译者的能动性又受到了限制和制约。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能动地作出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后,还要受到其生存法则的制约,即在翻译中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

这些制约因素除了原文、原语、译文和译语等客体因素外,还包括作者、读者、出版商、赞助人、审稿人、译评人等因素,以及译者本身的专业背景、翻译理念、审美观念、心里素质等内在因素。他们都会对译者对翻译策略、翻译技巧、措辞造句的选择造成影响。如果译者忽略这些因素,就会遭到翻译生态环境的淘汰。

能动性是以受动性为前提的,如果只关注主观能动性而忽略受动性,就会出现任意性和盲目性,导致翻译的失败。

3.结语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不断做出适应与选择的交替过程。在确保原文和原作者的意图和客观性的同时也要积极地行驶主体性。不能原封不动地复制原作者的意图,对原文文化及语言形式一味地还原;当然也不能忽视作者的本意,过分地发挥主体性,使得译文完全背离了原文索要表达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译有所为。生态翻译学的"译有所为"可从两个层面理解。第一,翻译作品具有社会意义;第二,翻译活动本身具有意义。简言之,通过翻译这种创作活动,译者能够有所作为,在语言、社会、文化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a.

[2] 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中国翻译,2014 (1):29-35.

第2篇:生态翻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电影翻译;“三维”转换;适应;选择

随着大众审美情趣的提升和观影需求的增加,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影迷对于影片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不但要求丰富动人的故事情节,还要求劲爆的视觉与听觉享受。进口电影要契合大众的期待视野,高水平的电影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学界历来处于重视文学翻译而忽略电影翻译的研究氛围中,对于电影翻译的研究涉足较少,并且现有的电影翻译研究多停留在从语言和文化层面探讨个别字句或者片名的翻译技巧,电影翻译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近年来,在全球生态文化学术思潮的影响下,翻译研究突破了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的阈限,开始尝试用自然生态科学中的“适应”“选择”“生存”“淘汰”等视角来探讨翻译活动,构建生态翻译学。本文拟引入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核心概念,从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来透视电影翻译活动,以期能丰富和拓展电影翻译研究内涵,并在召唤学界对于电影翻译研究的关注方面尽到绵薄之力。

一、生态翻译学简述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翻译学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期。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胡庚申,2008:11)生态翻译学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适应/选择”学说引入译学研究,并将其作为理论建构的哲学理据,通过研究“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核心概念,将译者置于翻译生态环境①中,将翻译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②。(胡庚申,2009:6)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原则解释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 and adaptive selection),将翻译方法阐述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并将“整合适应选择度”③的高低作为评判翻译质量好坏的标准。

二、“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表现,实现语言文化转换目的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交际意图。在翻译实践中,语言、文化、交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这一点毋庸置疑。后结构主义重视语用功能和宏观语境,重视译者的主导行为,从交际论、多元论、文化论等视角开展译学研究,这与生态翻译理论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和通融。生态翻译学力图打破“文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维定式,强调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和选择。生态翻译学所倡导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适应,继而依次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4:129)生态翻译学强调“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语言维关注的是翻译的文本语言表达,文化维关注的是翻译的语境效果表达,交际维关注的是翻译的交际意图。翻译要保存原文本在译语中的生态平衡,一方面需要译者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方面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选择性适应,另一方面又需要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方面对译文进行适应性选择。

三、电影翻译中的三维“转换”

电影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对其同样适用。因为电影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内在结构的转换,也涉及两种文化意识形态的转换。同时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载体,其交际功能不容忽视。在处理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影片解码转换时,译者应该综合考虑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特别是后两者,进行适应性的选择转换。译者首先要适应整个源语文化生态系统和译语文化生态系统,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文化内涵的传递,同时译者还应适应影片背后的交际意义,为了有效传达影片的交际效果而选择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作出相应的取舍决定。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具有不同的语法特点,电影翻译的译者在处理两种语际间的转换时,应对两种不同的语言生态环境作出适应后再在翻译中作出选择。以电影翻译中英语代词的翻译为例,在电影《魂断蓝桥》中有下面的一段对话:

原文:

Roy:Well,Im the friend you were looking for.Who was he,I insist upon knowing,who was he?

Myra:Oh,it was a girl.No one in particular.

英语中的“he”和“it”翻译成汉语时,可能会由于“他”和“它”读音一样产生混淆。故译者将“it was a girl”译成了“是个姑娘”,而没有翻译“it”。这种处理显然是译者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结果。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语言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电影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涵盖了社会生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译者必须对原文的文化维有充分的适应,并且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过程是跨越文化差异的过程,在译文中体现合理的选择转换。

以《阿甘正传》为例。阿甘终生的爱人珍妮在经历了颠沛流离后,终于回到了家乡和阿甘相聚。但幸福的日子很短暂,二人结婚后不久珍妮就因病去世了。影片用了一段阿甘的画外音来回忆这段美好的时光。

原文:“I never really knew why she came back,But I didnt care,it was like olden times.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

译文:“我从来没明白她为什么回来,但我不在乎。像是又回到了过去,我们又形影不离了。”

豌豆和胡萝卜这两种食材除了拥有营养高的共同点外,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了。如果直译为“我们又像豌豆和胡萝卜了”,作为译语观众的中国观众很难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事实上,这两者的搭配与美国的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豌豆和胡萝卜丁,一个圆的,一个方的;一个绿的,一个红的,美国人通常用它们作为主食的点缀,而且一般同时使用这两种食材,所以两者在一起可引申为“形影不离”。译者只有在对译语的饮食文化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做出符合文化内涵的合理选择,较好地完成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电影译文是用于译语观众体会电影情节、把握电影思想的功能性文本,对电影的翻译应遵循交际法则,用符合译语文本规范的形式传达译语读者需要的信息。译者在翻译影片时,一方面要考虑源语影片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译者应该考虑到潜在观众的接受能力,充分把握译语观众的审美情趣、心理需求、知识背景等,注重译语观众的可接受性。下面这个选自电影《魂断蓝桥》的片段就是一个成功译例。译者充分考虑了原文本的交际维,跨越了两种语言的差异,准确在译语中再现了原文本的交际效果。

原文:Man:Blimey! Ermans ruddy marksman,aint he?

Second man:Erman?

Third man:Yes,“Erman”,the German!

译文:男甲:哎,“特国”人打得可准了,是吗?

男乙:“特国”人?

男丙:是的,“特国“就是“德国”!

虽然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4:39)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但毕竟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内在生态结构的改写,而非脱离原文本内在客观规律的纯创作,因此译者的角色还是“带着镣铐的舞者”。这个观点也可归结于生态翻译学的一个论点:译者既要适应,又要选择;译者对译文的选择中有其对原文为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是一种选择性适应。前段时间上映的美国影片《黑衣人3》中文版中不仅“伤不起”“ 坑爹”“ Hold住”等网络流行语和“地沟油”“ 穿越剧”等社会热点词频频出现,甚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中国古诗词也从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口中蹦出。虽然影片发行方考虑到国内观众很难理解美式幽默而在翻译上取舍再加工的初衷可贵,但为了让国人一笑,译者逾越原文及其文化内在生态规律所做的选择尝试还是应慎之又慎。

四、结 语

电影翻译文本的质量好坏可以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的适应来进行检验。电影翻译者应力求真正做到“多维”适应和“三维”选择转换,尽可能地生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电影译文,以准确传达电影的语言文化内涵,契合译语电影观众的“期待视野”,达到电影的交际目的。生态翻译学对电影翻译研究有极其宝贵的指导意义,其理论观点为电影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值得学界重视。

注释:

①翻译生态环境指:“源语、原文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见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②在过去几年中,胡庚申教授对“翻译”的定义有所发展。在2004年出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中,他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见第39页。在2009年发表的论文《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中,胡庚申教授将“翻译”的定义具体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见第6页。

③“整合适应选择度”指译者产生译文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适应”的程度和继而依此并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总和。见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144页。

[参考文献]

[1]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J].苏州大学学报,2001(04).

[2]董爱华,高越.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适用文本翻译的语用等效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1(03).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06).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2009(02).

[6]李芳.论英文电影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5).

第3篇:生态翻译学论文范文

>> 论崇高美阐释的形态学维度 哈蒂姆的语境维度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从《飘》的译本议阐释学翻译理论 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新解和深思 旅游外宣英译策略的生态翻译学阐释 从阐释学谈英语谜语的翻译 浅析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 新闻文体翻译的语用顺应论阐释 论关联理论对古诗意境翻译的阐释 《实践论》的创新维度探析 多维度阐释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翻译机构的社会学阐释:一个社会学的视角 曹丕《典论.论文》的文体学阐释 对阐释学的阐释 从阐释学角度研究《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翻译 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术语英译过程研究 以斯坦纳阐释学方法分析隐喻的翻译 以正义论重建经济学的伦理维度 认识论维度的现代阅读解释学 踪迹学的维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检索“道德”一词的翻译例证,归纳其翻译的实践方法,我们发现语料库所包含的翻译对应关系包括:

①道德(名词):morals,morality and ethics;values and attitudes。

②道德(形容词):moral,ethical。

③不道德:unethical,vices。

从上述列举可以看出,“道德”一词以及它的同义词在翻译处理中存在着复杂的情况。首先,“道德”一词和英语中的“对等词”存在着一对多的关系,有些翻译采用了解释性的方法,例如把“道德”翻译成“values and attitudes”(见表1)。

再者,“道德”在汉语中的词性处于未明确的状态,这是汉语的语言特点所决定的,在英译时必须考虑具体语境中的词性问题(见表2)。

在汉语的机器标注中,“道德”被标注为名词,然而由于其作定语的功能,翻译成英语选择了“moral”这个形容词来对译。最后,“道德”一词的否定“不道德”在英译时并非完全遵循拆字理解的方法,而且原文的形容词通过此类转换翻译成了英语的名词“vices”(见表3):

厦门大学卢伟教授开发的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http:///ec-corpus/ logon.asp)为我们提供了“道德”一词对应英语词汇的更多例证。输入“道德”一词获得的例句有126个,我们对其中涉及的非常规的英语对应词汇或语境关系列表如下。

上述这些例证足以表明,双语平行语料库可以为翻译阐释提供丰富的语料例证,使得前人的翻译成果能够得到很好的借鉴,这样也促成了译者与译者的视域融合,后来的译者借助对前人经验的“体系化”总结,使得视域融合从单纯的横向向横向与纵向结合的立体融合发展。

阐释学对“误读”的兴趣同样可以通过语料库丰富的例证得到较好的满足。例如在上述表4中,“I think keeping animals locked up in cages is criminal.”翻译成中文是“我认为把动物锁上关在笼子中是不道德的。”就可能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原文作者想说的说不定就是“把动物关在笼子里是犯罪”呢。通过这样的对照,一些有意无意的“误读”就很容易被发现,其中蕴涵的阐释学和文化意义也能得以很好地揭示。

计算机语料库的建立,使任何人都有可能利用平行语料库或广义的网络语料解决先前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于广义的语料库不仅包括为了专门研究语言收集的语料,还包括所有使用语言,并能够从中检索挖掘出信息的语料,所以像中国知网翻译助手和各种电子辞典这样的工具也是很好的语料,它们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翻译例证。仍然以与“道德”相关的词汇为例,它不仅列举了“morality”一词对应的翻译“伦理”和“道德”的例证,还列举了诸多非对应的翻译例证(见图1)。

语料库的发展,部分实现了对包含前人翻译经验语料的体系化和结构化。通过双语平行语料工具、语料编辑工具和语料检索工具,实现了对前人经验的结构化,但结构化如果能够结合译者判断的体系化,前人知识就会转化为当前翻译的知识,从而为古今、中外的视域融合铺平道路。经验的体系化不能够仰赖机器独立完成,实际上机器完成的正是非价值判断的那一部分,而价值判断则留给阐释者来解决,但机器的作用是为后者的判断提供充分的依据,而这一切仿佛是给阐释学插上了翅膀。

阐释学所强调的不确定性在语料库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由于诸多的不确定性的存在,翻译表现为一种阐释行为。如果考虑到意识形态、文化、语言禁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便能够发现,翻译不仅是选择,而且是阐释性选择。中国特有的外宣翻译就远远超出了一般翻译的范畴,除了信息的选择要十分注意以外,还需要注意增添解释性文字。而外宣翻译中的解释,正是阐释学进入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中国在全世界建立的孔子学院,实际上也是通过阐释孔子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但必须注意其中的阐释学原则,今天传播的儒家文化决不应该是包含封建糟粕的儒家文化,而应是融入了当代社会伦理要求、且能够为所在国人民接受的儒家和中国文化。这其中涉及的经典阐释与翻译问题不可谓不多。

阐释翻译甚至波及到自然科学的翻译。科技工作者的论文写作不应该是简单的翻译,而应该是译写结合的实践工作,其中也包括顺应国际期刊的规范。笔者曾为不少工科教师校改过论文,很多老师不能理解外国的编辑为什么特别强调要我们修改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语法错误。实际上,这里也涉及一个视域融合的问题:中国科技工作者所撰写的论文、所体现的语言认知如果有悖于英语的表达,就不能很好地顺应目的语的规范要求;而各国科学家如果都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英语,那么英语最终只能成为“Englishes”,从而失去作为国际学术语言的资格。要解决这一问题,语料库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大量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绝佳资源,蕴含了大量“体系化”经验的外文文献为科技论文的译写提供了参考。

当然,利用“体系化”经验来辅助阐释实践有其工具的局限性,那就是有些语料库使用的语料往往不是经过仔细选择的专家译者的翻译,比如中国知网翻译助手和诸多网络电子词典,其中所包含的翻译错误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这种“体系化”的经验材料也是非常可怕的。笔者有一次让学生翻译“高等院校”一词,学生给出的答案是“institutions of higher”,问其来源,说是手机中的电子词典!可见,计算机语料库并不能完全代替纸媒词典等传统工具书(包括其电子化版本),因为语料库往往仅仅是语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不对语料的正误做出判断,这就需要译者参与自主选择,这也进一步证实了语言和翻译实践应用的阐释性。

五、结语

长期执着于形而上的理性思考,脱离语言解释实践的阐释翻译学研究必然是死路一条。在阐释翻译学研究中引入实践维度概念,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探寻解决阐释翻译学的实践路径,给阐释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阐释翻译学因此能够通过语料库积累的“体系化”的前人经验,依靠译者的主体选择,使阐释翻译学摆脱单纯的理论研究困境,从而建立起可实际操作的开放理论体系。

(本研究受江苏省教育厅项目[No.2012SJD740011]:“基于语料库的双语词典例证选择与翻译研究”支持。)

致谢:感谢南京大学魏向清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对本文的修改提出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蔡新乐.翻译还是它本身吗? ――“通化翻译”辨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

[2]伽达默尔,杜特.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话录[M].金惠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伽达默尔.诠释学 I II:真理与方法(修订译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耿强.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反思[J].外语研究,2006,(3).

[5]何卫国.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梁茂成.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语料库语言学[J].中国外语, 2010,(7).

[7]张德让.翻译与诠释学的会通――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8]Pym,Anthony.Philosophy and Translation[A].in Piotr Kuhiwczak and Karin Littau(ed.),A Compan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C].Clevedon・ Buffalo ・ Toronto: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7.

第4篇:生态翻译学论文范文

>>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设计 从多角度评析《快乐的大脚2》 从“意识流”角度评析《盗梦空间》 从法律的角度评析《大电影之数百亿》 从翻译史的发展角度看文本文化内涵的翻译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看新媒体建设 从用户的角度评价即时通讯服务 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浅析交互的行为设计 阿迪达斯:从目标用户角度打造无线推广平台 从用户体验角度,求解三网融合方程 从哲学角度看语文学科的本质 从学科角度看11规则的改革 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看收视目标管理 从心理角度转化语文学科后进生 从4M1E角度剖析影响质量的因素 从培养人才角度谈E时代的教师职业特性 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角度评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从经济法的角度评析企业集体涨价行为 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从狭义翻译过程角度评析《红楼梦》不同译本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等。点击题名后可看到文章摘要、参考文献、元数据等,每篇参考文献都附带了“seek”功能,可帮助用户查找参考文献的全文。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检索结果页面显示检索式、结果数量,每条结果记录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单位、所属学科、论文摘要、关键词、综合评价、同行评议、时间、下载次数、收藏次数等信息,文件格式为.pdf等。页面左侧还提供“缩小检索范围”的选项,用户也可按学科、时间、星级进行筛选。可选中文章进行收藏或以引文格式导出,方便用户著录参考文献。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提供检索结果数量、题名、作者、时间、是否在其他出版物发表过等信息,点击题名后还可看到所属分类、摘要、关键词等信息,文件格式为.doc等。

四、结束语

e印本文库是、检索、利用和评价e印本的平台,在系统功能的设计上,应该有易用的投稿界面和“投稿须知”,允许作者随时提交更新文件或修改相关信息,可通过组织同行评议、开放用户评论、择优期刊发表等措施调动作者的投稿积极性并引导作者提供高质量的论文;应该增强检索功能,提供“检索帮助”,允许高级检索、限制检索、二次检索、结果聚类或排序,在检索结果页面增加一些论文的相关指标,如同行评论、用户评论、论文星级、下载次数、收藏次数等,以便于用户发现自己需要的高质量论文,允许个性化定制等。另外,可以参考网络中常用的积分奖励模式,对投稿和发表评论给予积分奖励,积分累积值可区分用户的级别和用户可以评价的领域。[5]

参考文献:

[1]乔冬梅.e印本文库(e-print archive)研究――介绍一种非正式科学交流系统[J].图书情报知识,2006(1):66-69.

[2]乔冬梅.e印本文库创建过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232-235.

[3]徐刘靖,陶蕾,俎宇鹏.国外三大预印本系统对比研究[J].中国索引,2008(3):56-59.

第5篇:生态翻译学论文范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媒介都需要翻译大量国际新闻来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正是出于对新闻翻译重要性的认识,一些院校开始重视新闻翻译课程,在专业中设置新闻翻译方向。目前,我国仅有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新闻翻译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国内对新闻翻译领域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语言学和翻译学的角度出发的,如有学者曾对发表于1979-2006年间的有关新闻翻译研究的论文进行了收集分类,发现我国在此期间新闻翻译研究的主题中有关新闻文体特点和翻译方法的文章占61%。但是新闻翻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除了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知识外,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新闻翻译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强调新闻翻译的传播本质,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新闻翻译实践加以分析研究。

二、翻译的传播本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换活动,具有传播的一般性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翻译学研究者开始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即翻译传播理论,它将翻译学纳入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研究,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在《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中提出“翻译是与语言行为和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这一定义对翻译进行动态的过程分析,逐渐明晰了翻译的传播本质。吕俊教授是国内翻译传播理论的先驱研究者,对翻译传播的本体、载体、客体、环境和效果等进行跨学科研究,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播,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特殊的传播活动。。翻译同样具有传播学的一般性质,即是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信者之间一系列关系;是一个由传播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一种社会活动,其关系反映社会关系的特点。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在跨文化间进行的,操纵者所选择的符号也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了文化换码,但其原理却是与普通传播相同的。正是由于翻译的这种传播本质,译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翻译的传播目的,才能使翻译活动顺利地发挥信息传播的功能。

三、传播学模式下的新闻翻译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于19世纪40年代兴起于美国,韦伯·香农是其创始人。韦伯发现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形成了传播学上的“五w模式”:WhosaysWhatinWhat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s,即:传者信息渠道受者效果。这一模式包括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五种要素拉斯韦尔又提出五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研究:对应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对应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对应渠道研究的“媒介分析”,对应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以及与传播效果对应的“效果分析”。按照这一模式,新闻翻译的传播模式可解读为在两种语言环境下的两个传播过程,即原新闻的首次传播:原新闻作者原新闻媒体原新闻读者效果;译文新闻的再次传播:新闻翻译者译文新闻媒体译文读者效果。因此,要使新闻在目标语境中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对新闻翻译的传播过程加以分析研究,使每个传播环节都顺利地发挥作用。

1新闻翻译的控制分析

新闻翻译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也就是特定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的。新闻翻译者具有译者和传播者双重身份,应承担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遵守相应的传播制度。因此,译者在翻译前首先应了解特定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下的媒介控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经济控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监督的文化控制。新闻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传播活动,新闻翻译者除需精通双语外,还必须具备渊博的背景知识,对法律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专门领域也要有基本的认识,才足以应对包罗万象的新闻题材。

2新闻翻译的内容分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了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形象地说明了大众传播是如何报道新闻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挤入传播的渠道。记者是把关人,决定着那些素材应该写成新闻稿;编辑是把关人,决定着那些新闻稿应该刊播;编审和总编是把把关人,决定着那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新闻等等。而新闻翻译中,翻译者也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新闻应该翻译以及如何翻译。新闻翻译者对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的研究深刻影响着对翻译内容的选择。新闻翻译具有重要的国际通讯功能,对国家社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新闻翻译者面对全球排山倒海的外电报道,必须有能力筛选重要事件,从本地的角度,加以消化重组,同时兼顾新闻的完整性以及读者的兴趣。

国际新闻的翻译非常注重综合翻译改写,尤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常常采用先综合整理后翻译改写的报道方式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新闻翻译中的翻译改写技巧相当于翻译领域研究的“变译”。所谓“变译”,指译者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具体而言,变译可以是摘译、编译、改译、缩译、译写、译述、译评等等方式。新闻翻译者的任务是根据新闻的不同语体,读者的立场视角,以及两种语言所处环境的不同传播环境(即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采用变译的方式,对原新闻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有目的的编排整理,进而翻译改写,向读者传递其最需要的信息。

3新闻翻译的媒介分析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认识和研究翻译与不同形式的媒介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利于研究翻译的效率、速度、质量、翻译量的大小与翻译传播媒介发展水平的关系。如果在这方面认识不清,不注意研究,就会制约翻译传播事业的发展。相反,加强对媒介的研究,增强其可靠性、效果性,就会极大的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对媒介的认识与研究对新闻翻译者尤为重要。只有了解各种媒介的类型和特点,新闻翻译者才能通过媒介更好地把信息传递给读者。只有对新闻传播媒介有系统的认识,才能在跨媒介类型的翻译任务中顺利地将原媒介的新闻翻译成更适合目标媒介的新闻。如今,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媒介不断出现对新闻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新闻翻译的受众分析

受众,简单地讲就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同时它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受众的参与,传播活动是不完整的。大众传播的受众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的读者以及广播电视等听众与观众。由于文化、语言、政治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受众对新闻内容有着不同的兴趣及需求。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经济发展状况等等给信息传播造成了必然的障碍。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新闻翻译者必须对译文的受众有所了解,确定受众的社会阶层、经济文化政治背景、教育程度、年龄层次、职业差异、价值取向等等随着资信革命和互联网时代的降临,如何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和喜欢阅读的信息,是新闻翻译工作者面对的巨大挑战。

5新闻翻译的效果分析

新闻翻译作为信息传播活动,其传播效果是评价新闻翻译的重要标准,因此,传播活动的效果如何也是新闻翻译者应当关注的问题。在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传播效果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还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尤以大众传播的活动对社会的运行、变化和发展所产生的宏观效果为主要参考对象。传播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如果传播者发出的信息不被受众接受,效果不佳或者甚至适得其反,那就失去了传播意义。新闻翻译的成功与否,同样也取决于新闻翻译。新闻中新词新语的翻译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尤其显著。大量的研究证明,传播效果不仅受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技巧的影响,受众自身的属性,也就是他们的阅读兴趣、政治态度、价值观等差异,也制约着传播的效果。

传播学中,阻碍信息疏通的因素被称为噪音。任何阻碍有用信息通过的障碍和不属于信息来源原意的附加物,都是传播学研究中的噪音。噪音存在于传播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新闻翻译的过程就是信息传输的过程,如何确保原新闻信息在译语中最大限度准确无误地得以体现,译者不可避免地要处理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译者的任务就是尽量化小这些噪音,尽量扩展信息渠道和信息流通量,减少不确定性,降低译文读者解读原文信息的难度。

第6篇:生态翻译学论文范文

在调查的70家衢州农产品企业中,农产品商标大多数是直接采用汉字注册。近一半以上的农产品商标是企业商号中部分截取出来的,比如,“一粒志”是衢州一粒志食品有限公司的截取,浙江茶之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茶之语”,浙江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的“菇老爷”,浙江德辉食品有限公司的“德辉”,常山倚山久胡柚深加工厂的“倚山久”,衢州刘家香食品有限公司的“刘家香”,浙江天源堂蜂业有限公司的“天源堂”等等都是采取了这一做法。有部分农产品企业采取企业创始人的姓氏。例如,衢州刘家香食品有限公司选用“刘家香”不仅采取了企业商号的部分截取而且也选用企业创始人的姓氏“刘家香”命名,商标翻译用了汉语拼音“LIUJIAXIANG”,浙江阮氏食品有限公司的“阮小二”也是选用姓氏,这样的商标可以达到商标出了名,企业也出名的效果。商标是企业皇冠上的明珠,需要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在选择注册商标方面,《问卷》中给出了4个选项:农产品商标命名情况为:A-企业商号截取,B-公司管理层内部定夺,C-请专业设计公司,D-其它。根据调查结果,选择前两项A约占80%,B约占60%,而C约占总数的10%,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产品企业选择商标命名方面倾向于商标名称与企业商号一致,或者是管理层商榷即可,少数的会请专业设计公司。在70家受调查的企业中,约58家企业是汉字拼音商标,约12家企业选用汉字+拼音的商标,只有极少数的2、3家采用汉字+英文商标。如下图所示: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有英文译名的商标在商标总数中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这说明衢州农产品企业对商标的英文译名还没有足够重视,还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没有达成共识性原则。在这些商标翻译中,约95%是汉语,只有13%是汉字拼音,其中真正意义上的英文商标仅有2、3个,采用的翻译方法也是直译法,而采取其它翻译方法基本为0。比如,浙江老树根油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树根”山茶油,其英文译名为(OLDROOT),浙江民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炭之语”,其英文译名为C&Language,浙江不老神食品有限公司的“不老神”鸡(BULAOSHENCHICKEN),这些都是采取直译。衢州作为浙江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农产品是衢州的一大主要特色,其农产品出口到国外,汉字拼音商标不过是一串符号,无法体现衢州市的特色、风俗和文化内涵,也不具备美学特征和符合消费者的审美情趣。笔者进入两家有英文译名的企业深入调查,发现浙江老树根油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树根”山茶油,其英文译名为(OLDROOT),浙江民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炭之语”,其英文译名为C&language,均是咨询了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而选用的英文译名。

衢州市农产品商标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所调查的70家农产品商标中,具有真正英文译名的才2、3个,其翻译方法都是直译,如浙江老树根油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树根”(OLDROOT),如浙江民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炭之语”(C&Language)。而在实际的商标翻译过程中,我们往往要采取多种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意音结合法、谐音法、不译法和拼译法等,英文译名要做到语音美、字(词)形美、意义美,常常是将几者结合起来考虑后再有所侧重。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目前衢州大部分企业倾向于直译,或汉字拼音,大多数企业不重视英文商标的选择,导致简单的直译和汉语拼音商标泛滥。商标名穿越国界的时候,它带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品质、服务,还有地方文化。衢州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产品商标的英文译名还处在起步阶段,对农产品商标的英文译名还只停留在商标词指称意义层面,衢州的地方文化在农产品的英文译名中难以体现,英文译名只是让人知道产品的种类,对在文化大语境下的农产品商标翻译难度较大。

衢州农产品商标翻译的问题成因

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衢州出口农产品还是以中文商标为主,有英文译名的甚少。而有英文译名的企业,都是简单的直译和汉字拼音,选择其他翻译方法的基本空白,暴露了衢州农产品企业对商标的英文译名存在的主观上的不重视。相比商标的英文译名,企业更重视商品本身的外形包装与美观,商标图标的颜色组合、图像等。比如,浙江江山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蜂产品与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外合资企业,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该企业产品已远销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19个国家和地区,在浙江省蜂产品出口企业中位于第三位。其产品商标“恒丰园”是浙江省著名商标,中国蜂产品最有影响力十大品牌,商标是汉字,外观图案美观,最为可惜的是没有英文译名。这说明衢州市农产品企业对中文商标和图案较重视,却忽略了商标的英文译名与商标中的非语言因素的相得益彰。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近期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3年)所查阅的有关商标翻译的论文共有8592篇,这些商标翻译的研究成果在其它商品的商标翻译中得以应用。而农产品企业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基本空白,原因主要是农产品商标翻译属于比较特殊的范畴,难以用简单的翻译方法翻译,企业对于商标英文译名的决策方法较简单,采取企业商号的缩取或者是管理层商量切磋而定,省时省力,根本不会想着去应用研究成果。而且衢州作为浙江西部的欠发达地区,研究人员和刊登研究成果的载体等也远离农产品企业。

衢州农产品商标翻译的改进对策

第7篇:生态翻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选择性适应;适应性选择;翻译;鲁迅;翻译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H3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1)04-0105-05

一、引言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生态环境人手,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译学研究,并以此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通过对翻译过程中“适应”、“选择”等现象的系统探讨”,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翻译适应选择论用“适应”、“选择”、“生存”、“淘汰”等基本原理和自然法则对翻译过程进行解释,证明了“适应/选择”学说可以用来诠释翻译活动的本质、过程、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

鲁迅一生从事翻译,坚持“科学救国”的译介路向,翻译的作品范围广,体裁多,数量多。本文拟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出发,以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小说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进行诠释,并希望能为鲁迅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译者的选择

与适应研究概述

“适应”、“选择”、“译者”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个核心概念,“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本能,是翻译过程的实质,翻译是译者适应和选择交替循环的过程,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选择”是译者选择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及选择对译本的最终表达。由此可见,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正如尤金.奈达(Eugene Nida)在他的《翻译新视角》(A FreshLook at Translation)一文中所言,“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要做出成千上万次的涉及选择与处理的决定,以适应另一种文化,适应另一种语言,最后还要适应读者群”。从“原文一译者一译文”的“三元关系”流程来看,译者居中,地处“中央”,是“适应原文和选择译文的中枢”,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的主导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所谓“整合适应选择度”是指译者产生译文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适应的程度和继而依此并照顾到其它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总和。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某译品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程度越高,那么它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就越高。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选择性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出“最佳翻译”。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小说的“最佳翻译”正是他不断选择、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与多维度(“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结果。

三、译者选择性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译者要接受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但与此同时,翻译生态环境也在接受译者的选择,译者可以出于个人兴趣、翻译动机、交际目的等主观因素选择原文、作者、读者对象。其次,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的选择可以选择全部适应、部分适应、或者放弃适应。所以,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是一种选择性适应。正是由于鲁迅选择、适应了处于主流地位的翻译生态环境――“科学救国”,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民众的需求,才出现了当时鲁迅选择译介域外科学小说的结果。

梁启超曾在《变法通义》中提及译书的三项举措,“故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日,择当译之本;二日,定共译之例;三日,善能译之才”,梁氏的“择当译之本”指的是译者的选材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作品予以译介是“译事的头等要义”。译者在“择当译之本”之时,为了实现预期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的社会功用,要在多元的翻译生态环境中选择、适应特定的处于主流地位的翻译社会环境。

通过考究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小说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我们发现鲁迅译介科学小说的取材适应了当时“科学救国”的社会环境。的失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感到了奇耻大辱,而的失败则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国人的面前,救中国之亡须学习西方,正如严复所言:“富强之基,本诸格致”,“而欲通知外国事,则舍西学洋文不可,舍格致亦不可。盖非西学洋文,则无以为耳目,而舍格致之事,将仅得其皮毛,眢井瞽人,其无救于亡也审矣”。当时中国的有志之士认识到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科学救国”的积极支持者梁启超提倡“科学上最精确之学理,与哲学上最高尚之思想,组织以成文”。正因为科学小说具有“诱智革俗”、“睿发民智”、“启迪愚蒙”的功能,国内的知识分子大举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以传介西方科学的方式“启迪民智”,继而翻译科学小说成为时代大潮的强音,尤其是译介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在当时“科学救国”热潮的社会环境下,鲁迅开始选择创作和译介有关科学方面的论著。最初鲁迅作《说》、《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等篇章,向国民介绍科学知识和阐明科学的重要性,正如鲁迅所言:“故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鲁迅在创作科学论著的同时,为了适应国内“科学救国”的热潮,开始选译国外的科学小说。1903年鲁迅从日语转译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鲁迅在《(月界旅行)辨言》中指出:“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从上述《(月界旅行)辨言》中的一段话不难看出:鲁迅那时明确认识到清末中国小说“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甚多,而独缺科学 小说,欲开启民智,必兴科学小说。可以说,鲁迅早期的翻译带有明确的翻译选材之目的,即“别求新声于异邦”,选择那些可以影响和改造中国、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科学作品,以适应当时国内科学救国“必自科学小说始”的翻译生态环境。不久,鲁迅又译著了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地底旅行》,《地底旅行》描述了一位科学家从火山口到地底进行科学探索的故事,鲁迅择译该书的目的是为了以通俗的科学思想来唤起人们对学习科学的兴趣。1904年鲁迅翻译了《世界史》、《北极探险记》及《物理新诠》中的《世界进化论》和《元素周期则》两章,鲁迅欲借译这些西方科学小说,以“尚武之精神”和“希望之进化”启迪群智,鼓舞民众,培养国人的科学精神,促使国人的崛起,挽救濒危中国之目的。1905年,鲁迅翻译了美国作家路易斯・托伦的科学小说《造人术》,该著作的主题思想给唯心主义的“神创论”以强烈的冲击,旨在启发国人的科学思想、“破遗传之迷信”。此后鲁迅也一直向国人强调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鲁迅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又在《读书杂谈》中说:“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鲁迅将科学视为“改良思想”、“救助国民”的良药,但同时对科学长期未能改造国家而忧心忡忡,晚年在《偶感》一文中追忆到,“‘科学救国’已经叫了近十年,谁都知道这是很对的,并非“跳舞救国”、“拜佛救国”之比。青年出国去学科学者有之,博士学了科学回国者有之。不料中国究竟自有其文明,与日本是两样的,科学不但并不足以补中国文化之不足,却更加证明了中国文化之高深”。从这段话可透视出:一方面鲁迅对“科学救国”持肯定态度,指出“‘科学救国’并非‘跳舞救国’、‘拜佛救国’之比”;另一方面对科学未能救国救民感到失望,痛惜“其实中国自所谓维新以来,何尝真有科学”,同时也表明鲁迅将以更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之翻译来洗涤国人的精神,以更强的力度来促进人们“改良思想”。

反抗外来殖民主义的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始终是近代中国翻译文学的主旋律,这一时代主旋律对于翻译主体的文本选择无疑具有重大影响。鲁迅译介域外科学作品的取材适应了当时中国“科学救国”的翻译生态环境,他精心选择翻译西方科学作品,利用异域意识形态来颠覆当时晚清的封建传统意识形态,旨在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由此可见,译者的“择当译之本”是译者选择、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的过程。

四、译者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中,“语言维关注的是翻译的文本语言表达”;“文化维关注的是翻译的语境效果”;“交际维关注的是翻译的人际意图”。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多维度适应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考虑译文语言形式、交际意图和文化内涵,但语言形式转换、文化内涵传递、交际意图转达也会随翻译生态环境中“典型要件”的不同而动态变化的。

1.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适应目的语世界的“语言维”,以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为了适应当时汉语世界的“语言维”,即中国读者所习惯的传统文学的规范以及章回小说的结构和体例,鲁迅翻译科学小说时采用了“变译”的翻译策略,对原作的题名乃至框架结构加以中国化改造。“变译”策略分为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几种,“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变体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翻译发起人和读者对信息内容和信息形式的不同需要”。从某种程度来说,“变译”之“变”不仅在内容上有取舍,更在形式上有较多的改变。“变”表面上是语言转换技巧问题,实质上是译者有意照顾目的语读者的“语言维”,以迎合目的语世界读者的内在需要。

鲁迅的译作《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形态。将原著的章节按照中国当时所流行的章回体小说模式重新压缩,如《月界旅行》原著为28章,鲁迅变译删减整合为14回;《地底旅行》原著有45章,经鲁迅变译处理得12回。此外,两部译作的每一章都有鲁迅自撰的对仗回目,如《月界旅行》第10回的标题“空山觅友游子断魂,森林无人两雄决斗”目录、《地底旅行》第5回的标题“假光明造物欺人,大徼幸灵泉医渴”目录。此外,鲁迅在翻译中常常对原作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科学知识的叙述等进行变译,采用“其措辞无味,不适于我国人者,删易少许”的翻译策略,如在《地底旅行》原作中的梗斯是个没受过教育的猎人,鲁迅根据当时国人的语言习惯,让他的语言极富中国特色的汉语言,如:“上穷碧落下黄泉,吾独不怕!况区区火山乎?吾往矣!”由此可见,鲁迅根据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以及故事的可读性对原著的内容及其故事结构进行或删减或增加,变译为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模式,从而实现了汉语世界的“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2.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任何交际活动都有一定的交际目的。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不但要转换语言信息和传介文化内涵,还要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语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目标语中得以体现。因此,译者要充分考虑预期读者的语言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在目标语中体现出交际意图。

就鲁迅译介域外科学小说的交际层面而言,其交际意图在于通过域外科学的介入使国人“获一斑之智识”、“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在译介《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的过程中,鲁迅不仅用了浅显的文言文,而且还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即文言文式的意译翻译路径。所谓“意译”,即“得意忘形”,译文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要求译文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和意思。在翻译中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人语的表达方式不协调时,译者经常采用意译来达到译文意思的顺利流畅的表达。

鲁迅后来回忆翻译《月界旅行》时指出,“初拟译以俗语,稍逸读者之思索,然纯用俗语,复嫌冗繁,因参用文言,以省篇页”。由此可见,鲁迅起初欲用“俗语”(即通俗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所指的“白话”)翻译,以减轻读者阅读的难度,使中国读者在阅读域外科学小说时“不劳思索”,但又觉得若全用“俗语”,会给人“冗繁”之感,很难达到“改良思想”的交际意图,故而选择了文言文式的意译,以适应在汉语世界传介域外科学思想的“交际维”,使国人“获一斑之智识”。例如在《月界旅行》中有这样一句译文“如君所知,光线 为气体所横截,则直的光线,必屈折而变方向。”此外,鲁迅的译著《北极探险记》“叙事用文言,对话用白话”。由此可见,为了适应汉语世界的“交际维”并实现“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鲁迅采取了“尽可能地不惊动读者,让作者去适应读者”的翻译路径,选择文言文式的意译翻译策略译介域外科学小说。

3.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过程,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对翻译而言,“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还重要”,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还要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

在译介域外科学小说时,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输进新的思想观念,鲁迅提倡译文“异化”的翻译主张。在鲁迅看来,“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为比较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服,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挖掉他的眼睛”。这里的“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和“不削鼻挖眼”则要求译文保存原作的异国情调、洋腔洋调,其目的在于学习引进西方新的语言和新的思想内容,使国人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打开眼界,唤醒麻木的灵魂。原作《月界旅行》中出现大量的人名、地名等专名,鲁迅大多使用音译(transliteration),如美洲译为“亚美利加”、俄罗斯的卢布译为“萝卜”。鲁迅采用音译法处理异域专有名词,说到底还是一种“异化”翻译策略,强调“在异文化中找出异质元素,表现文化多元性,突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并颠覆译入语语言中的价值观次序”,彰显作品本身的“异国情调”和“洋气”,以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五、结语

译者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者,要想成功地实现翻译的社会功用,不但要选择、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而且要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涉及到文化维、交际维、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同时,还要注意三维转换的有机结合与平衡协调,因为成功的翻译能够体现“整体和谐”的翻译生态系统。D9 J鲁迅译介域外科学小说的目的是宣传科学知识、引介外国近现代的科学精神,视科学为提高国人科学知识水平、救助中国的一服良药和改造国人价值观的重要理性基础,希望通过科学的介入使中国人“获一斑之智识”、“改良思想”、“补助文明”,从而适应了当时“启蒙救亡”、“科学救国”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传达域外的科学精神,适应汉语世界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鲁迅译介科学小说时大都综合采用了变译、文言文式的意译、异化等翻译策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择当译之本”要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此外译者还要重点关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因为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选材到文字都不脱时尚”。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一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3]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49-52.

[4]Nida,Eugene.A Fresh Look at Translation[A].InBeeby,A.,D.Ensi“ger&M.Presas ed.Investigating Translmion:Selected Papem from the 4th Intema-tional Congress on Translation[c].Barcelona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7.

[5]梁启超.论译书(c)//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11.

[6]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2002(1):62-69.

[7]严复.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梁启超.世界末日记・译后记(c)∥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9.

[9]鲁迅.鲁迅著作全编(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0]鲁迅.鲁迅著作全编(第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1]鲁迅.鲁迅著作全编(第二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顾钧.鲁迅翻译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57.

[13]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4.

[14]鲁迅.鲁迅译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5]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9.

[16]Hatim,B.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M].Edinburgh Gate: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46.

[17]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65.

[18]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History of Translation(Second Edition)[M].London&New York:Roufledge.2008:266.

第8篇:生态翻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景点名称 讲解内容 公示语 翻译问题 应对策略

景点名称及讲解内容都属于公示语这一范畴,“公示语是一种常见于公共场所的特殊文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热衷于旅游。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到中国进行旅游。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近年来,西安也渐渐敞开她的胸怀,喜迎八方来宾,旅游业已成为西安的支柱产业,也带动了交通、餐饮等行业的相应发展。西安的各大主要景点和讲解内容的翻译极大地方便了外国游客,促进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但与此同时,本文作者及调查研究小组发现大雁塔、汉阳陵、华山、兵马俑等的翻译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拼写不规范、中式翻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到外国游客对景点的了解。本文结合公示语的特点,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有助于西安主要景点名称及讲解内容的翻译。

一、公示语

(1)公示语的定义。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显示、警示、解释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公示语研究翻译的重点是公示、服务海外旅游者、常驻外籍人士等,涉及食、宿、行、游、购、娱行为与需求的文字信息内容。

(2)公示语的功能分类。公示语的应用功能特色体现在城市、旅游景点、文博场馆的方方面面。公示语在其实际应用中具有8类突出的功能,分别为指示类、提示类、限制类、强制类、解说类、教育类、管理类、推广类。

(3)公示语翻译的原则。在德国学者弗米尔的翻译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翻译时应遵循三大原则------目的原则、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

就公示语翻译而言,著名翻译学者丁衡祁教授提出了“简洁、规范、统一、醒目和方便”的翻译标准。上海市公共场所名称英译专家委员会提出了公共场所标识语翻译应遵循“信息准确、行文简练、语法规范”的原则,力求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精确的信息的标准。

二、西安主要景点名称及讲解内容的翻译翻译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拼写不规范及对策

公示语的翻译应该统一、规范,但在调查中却发现一个景点出现多种译法。例如以奇险著称于世的华山,有的译为“huashan mountain”,也有的译为“hua mountain”。其中前者采用的是音译法与注释性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后者采用的是直译法。再如大雁塔就有三种译法,第一种景区译为“dayanta pagoda”,采用音译法与注释性翻译相结合的方法。第二种The Dayan Pagoda出自《梦回西安》一书,采用的是直译法。第三种The Big Wild Goose Pagoda 出自《陕西英语导游》一书,采用的是意译法。无论译员采用的是哪种译法,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外国游客对西安的历史文化背景根本不了解,也看不懂汉语拼音,那么当外国游客看到这多个翻译,会以为是几个不同的景点,事实上都是同一个景点。因此作为译员一定要懂得公示语翻译的原则,争取做到“简洁、规范、统一、醒目和方便”,这样才能做到字里行间的传神达意,满足外国游客美的享受。

(二)注释性增译问题及对策

注释性增译是指对原文中一些带有原语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的重要信息,在译文中适当阐释甚至加注以明确原义,以免译文读者误解甚至不解,做到内外有别。如在分析调查汉阳陵解说词时,在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发现了这类翻译现象如:房屋形陶仓陪葬墓园出土(A house-designed pottery storage unearthed from the accompanying graveyard)从整体来看翻译做到了字数甚至是内容上的对等,这种纯粹是为了翻译而翻译,没有任何意义。游客对该文物的出土地并不感兴趣,而且这也没有任何价值。如果外国游客对其造型、质地产生疑惑,为什么要建成房屋形,为何是陶制。因此在翻译时应对该文物的建造背景加以解释,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像这类翻译还有很多,如:塑衣式跽坐拱手俑陪葬墓园出土(kneeling pottery maid in the gesture of salutation unearthed from the accompanying graveyard)。如在翻译时对其姿势加以解释,会使游客更好的了解。这样更能加深中外游客对文物的认知,甚至是对西汉文化的了解。相比之下碑林的翻译更胜一筹,其译文不仅对墓碑的诗文加以讲解,还对其创作背景、书法加以分析评价。

(三)中式翻译问题

在使用英语时,由于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英语。这是在中国人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近年来中式英语(Chinglish)不断抬头,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如:很久不见(Long time no see)、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在景点翻译中也不乏这类翻译。如“请您带好随身物品”被译成please take good personal luggage。中式英语实际是利用字母杂合而成的一些符号,缺乏规范性,自然也就难以达意。语无伦次的字母堆积是不可能为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提供高感性、高精准信息服务的。因此在景点翻译中要抵制中式英语,要运用简洁、清晰、准确的文字,严谨、简练、规范的形式,为公众和旅游者提供更加深入和周全的信息服务,以达到翻译的目的。

以上三种问题是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在此论文中进行了简单的罗列与分析,还有许多问题尚未提及,如语法问题、用词不当问题。总而言之,景点名称及讲解内容公示语的翻译工作不可忽视。而这类问题解决的重点在于翻译工作者。景区的工作人员在对景点进行翻译时首先要明白译文的目的,一是传递信息,二是诱导行动。因此译文语言表达必须准确、通俗、明了、富有吸引力,能雅俗共赏,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其次,翻译时工作人员要有跨文化交际意识,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尽量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后翻译工作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在翻译期间要避免语法问题、中式英语、措辞不当等问题的出现。这才是重中之重。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加以重视。例如市旅游局应加大对景区的指导工作,不仅仅在景区、景点的运营、盈利方面,还应注重景点名称及讲解内容的公示语的翻译工作。最后景区还可以集思广益,发动广大群众的力量,从中可获取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三、结论

西安这要景点名称及讲解内容这类公式语的翻译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究其原因大多都是译员未能掌握公示语翻译的原则,才导致多种翻译问题的出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译员一定要掌握翻译的理论知识,如公示语翻译原则、翻译的目的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再者译员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如果一个景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公示语不完善,可想其公共信息服务系统还有很多漏洞。那么这个国家再“发展”,这座城市在“发达”,也不具备文化生命活力。总之,在西安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西安这要景点名称及讲解内容这类公式语的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应当得到大力的支持。希望本文讨论的问题能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进一步完善规范景点名称和讲解内容的译文,从而促进西安旅游产业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