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话的笑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方言地区 高校学生 普通话学习 心理障碍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普通话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方言复杂多样,生源相对集中给普通话教学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但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从方言地区高校学生入手,优化学生心理,排除地域障碍,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学好普通话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方言地区高校学生普通话学习现状
(一)错误的教学观念
当前,我国方言区高校生学习普通话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在这一学习动机的驱使下,我国高校把普通话教学的着眼点一味放在测试上,而忽略了普通话交际能力的培养。多数学生对普通话等级测试缺乏正确的认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普通话语感的培养不够
方言地区的学生学普通话大多受书面语的影响,习惯在有文字时用读书音进行训练。朗读训练时也以语音练习为主,忽视语言表达的能动性,这样学生只学会了“只言片语”。在普通话等级测试中很多应试者不惜把每一个说话参考题逐一拟成文字稿,然后下工夫背,以便在测试时用“读书音”表达出来。
(三)方言情感对普通话教学的负面影响
方言地区高校生源相对集中,教师也以高校所在地本籍人居多,日常生活中方言母语是主要的交际语言。因此,学生对自己的方言母语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认为他们使用母语时,能够流利、清晰地表达感情,听起来格外亲切,而使用普通话就会感到生硬别扭。
二、排除学生障碍心理,创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
(一)排除地域障碍
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各种方言可谓“五花八门”。北方方言区高校学生,由于本地话比南方话更接近“标准语”一些,就觉得自己有明显的优越感,容易滋生一种惰性。而南方方言区,由于当地土话与普通话差距甚大,所以掌握普通话困难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心理。
(二)排除情感障碍
由于独特的方言文化传统,种种以方言为媒介的文化因素深化了人们对方言的感情,从而导致了对其他语言的排斥效应。教师应以情感为着眼点,教育高校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以说普通话为美为荣。要让学生明白,民族共同语是在思想情感上维系民族精神和民族团结的基本纽带。学习普通话是捍卫祖国语言和民族精神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才能端正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三)排除年龄障碍
高校学生已经错过了语言学习的黄金年龄。二十来年乡音的熏陶,使他们只习惯于使用方言。面对自己日趋僵化的发音器官,天天与自己的口舌较劲,其苦恼、焦虑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对此,教师应加以引导,排除其心理障碍,带领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1.加强语言学习的韧性的教育
要让学生看到困难,懂得语言的学习必须反复实践,不断重复,才能熟练运用。另外也要让学生看到有利条件,如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学生若能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找出对应关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保证学习过程中适度的焦虑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符合不同学习层次和不同方言区的各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自信,提高普通话水平。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成就动力”这一因素的作用,运用情绪强化力量维护并推动学生的学习行为,然后确立新的目标,产生新的焦虑,引发新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3.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提倡人人都说普通话,课上课下一个样,“讲得好有人夸,讲得差无人笑”,使普通话真正成为大学生的学习用语和生活用语。
(四)激活学习兴趣
1.优化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氛围
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丰富课堂学习活动。语音笑话、绕口令、词语接龙、讲故事、朗读、演讲、情绪表演等是符合普通话课程性质的、符合高校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形式,运用录音、录像、挂图、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发音原理,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2.优化师生关系,拉近心理距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普通话课程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如果在口语训练中学生没有开口说话的欲望和兴趣,那么作为主导的教师就根本无法组织正常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思想,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在师生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使普通话推广工作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谢旭慧.高师学生普通话学习障碍心理分析.教育探索.2007.
若为普通话,二者皆可抛。
做普通人,讲普通话。
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今年暑假不休息,学习只学普通话。
今年过节不说话,要说就说普通话。
现在是普通话时代,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
出门儿要讲普通话!地球人都知道。
学习普通话!我们一直在努力!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也不是天各一方。而是你说方言我什么也听不明白。----请说普通话!
普及普通话,沟通无障碍。
普通话,挺好。
悟空你要说普通话要不然观音姐姐会怪你的!~!
说了普通话,牙好,胃口好,吃嘛嘛香。
我~逐渐~学~会了普通话,今~晚的心~情是大~不同~呀大~不同。
上网用TCP/IP,说话说普通话。
嘿,说了普通话,还真对得起咱这张嘴!
上次有个漂亮女孩和我说话,搞得人家心扑通扑通直跳。。。后来也决定学普通(扑通)话了。
爱她,就对她说普通话。
海狸叔叔你的牙齿怎么这么好,因为我说普通话。
普通话,咱老百姓自己的话。
以前我说方言的时候身上出满了小红疙瘩。可是自从我说普通话之后,身上的小红疙瘩全都不见了,(扒开衣服)看这里,看这里,看这里……
普通话,语言中的战斗机。
普通话,自从有了你,世界变的好美丽。
小强,你死得好惨啊,谁叫你不说普通话!
从前说方言,一句五遍地说,麻烦!现在好了,说了普通话,一口气说五句,还不累,好听易懂。你听好了,这是普通话!
国家免检产品- ---普通话!
关键词:小学语文 普通话教学
作为一个中国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至关重要,而要说好普通话,必须要从小练习,并且小学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因此,进行小学生普通话口语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项,是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和普通话水平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的普通话教学呢?
一、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尽管我们现已步入信息时代。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但语言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模仿力最强的阶段,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普通话素质,如:经常收听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新闻联播》,注意主持人的播音,通过模仿、比较,留意自身在语音、语调、语感上的不足,加以纠正,力争使自己平时说的每一句话都成为较为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如果能以教师带动班级,由班级带动全校。那么就能在校园里创设一个讲标准、流利普通话的良好教育环境,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
二、抓住课堂主阵地,运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
(1)、朗读表演训练口语。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可以使学生学、说、练、讲普通话。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可以贯穿在课文讲读的过程之中。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请几位学生有感情地读,比一比谁读得好,并让他们讲述哪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从而让学生得到较好的口语交际表达训练。
(2)、采用讨论问题的形式。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说话时间、空间,较好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小组讨论。因为它没有教师的压力,只是小伙伴们之间自由、轻松地交换个人意见,往往能畅所欲言,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所以,不管是什么学科,遇到可以讨论的问题就可以尽量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让他们自由地说,但都要求他们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3)、引导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技能,让学生把话说好。
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选择科学务实的路子,以“语音训练——语态训练——技巧训练”为步骤。语音训练要求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做到语音准确,声音响亮,词句规范,说话流利连贯;语态训练则启发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克服害羞思想,消除恐惧心理,释放被束缚的潜能,树立信心,大方自然。技巧训练着重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内容具体充实,条理清楚明白,表达重点突出,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等。
(4)、打开话匣子,即提供话题,让学生有话说。
由于小学生生活圈子窄,见识少,性格、心理素质又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只会做,不会说,或者由于胆子小,不敢说,或者不想说,或者说出来怕这怕那,索性不说,所以他们表现欲不强,通常把口语训练的机会让给别人。在互动式的交际活动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使用轻松舒缓乃至活泼的语气语调,使学生产生认同感;二要注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引导学生开口说,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对于这些同学的发言要多给信心,多讲点鼓励的话,鼓励学生“想”说。一旦学生就有了自信,很自然就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并有一种不吐不快的迫切感。
(5)、规范学生口头语言,让学生把话说通顺。
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口语能力较差,无论口语交际的内容、方式和语言形式都较生疏,也欠缺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听学生说话,听学生说完整的一段话,不要中途打断学生说话,等学生说完后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口头语。
(6)、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如:交流式的学生互评、反思式的学生自评等,较好地训练了听、说能力。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回生现象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者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与规范程度的检测和评估。由于实施持证上岗、与晋升职称挂钩等制度,导致了应试者为得证而测试的极端功利。
测试过后,在短期内,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回生到培训前的状态,普通话的学习在测前和测后形成明显的反差,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实际应用水平已经低于获得的普通话水平证书的等级,短时间内进行强化训练,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发音习惯及语音面貌,测试通过则万事大吉,出现了“测试一过、方言上课”,“证书到手、方言出口”的现象,素质教育演变为应试教育。因此,如何巩固培训测试成果,在测试后提出相应的规定,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意识,让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真正达到相应的等级,应引起相关部门和广大推普工作者的重视。
二、产生普通话回生现象的主要原因
如前所述,应试过关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许多教师普通话实际使用的水平已明显低于其应试达标时的水平,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是当前推普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目前,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测试已经结束,工作重点已开始向公务员转移。但是,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回生,会影响到青少年儿童的普通话学习,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在本世纪中叶总体实现全国“普及普通话”目标的实现。我们有必要对形成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回生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思想认识不到位,语言规范意识差。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起步晚、时间紧,又是通过文件层层布置、硬性规定。因此,不少中小学教师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和教师所起的作用认识不深,责任感不强,提升普通话应用水平的内在动力不足。实践证明,个人自我要求是影响普通话水平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是随其使用的熟练程度而呈不断变化的流动状态。认识自身应担当的责任,明确普通话再教育的目的,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规范意识,是教师提升自己语言文字规范化应用水平的内在驱动力。如果个人主观上不愿使用,或使用时不注意规范程度而流于自然的状态,其普通话水平下降是必然的结果。
2.方言环境的原因
方言环境成为制约教师普通话水平提高的又一重要因素。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是不会在短期的培训学习后马上消失的,方言的影响更是无时无处不在。获得普通话等级合格证,并不意味其已经形成了说普通话的语言习惯,这与其生活的语言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果方言环境和方言文化的势力很强大(尤其是农村),使用者主观上对自己的语言使用又缺乏严格的规范意识,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会的普通话将逐渐被方言瓦解、同化。这也是造成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降低的必然因素。
3.应试教育的原因
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基础薄弱,缺乏汉语语音理论功底,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了解不多,对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不敏感,认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参加培训重在过关得证,应试色彩明显,功利主义倾向突出,忽视了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临时性的状态,他们对自身在语音、词汇、语法中同普通话的差异知之不多,一旦取得等级证书之后便把普通话抛之脑后,原先怎么说还怎么说。因此,导致测试过关后普通话水平倒退,甚至又回到原点。
4.管理上的原因
短时间内完成的普通话培训测试,缺乏可持续性的规范制度或规定的鞭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建立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激励约束的长效机制,缺乏对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的阶段性考核,监管工作没有形成常态化,加之教师缺乏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的自觉性,在教育行政管理中还存在着临时性、突击性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推普没能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原本基础就不牢固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出现回生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普通话回生现象的对策
使推普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高效运转和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帮助中小学教师改变多年的语言习惯,克服方言语调,使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真正达标,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后续培训工作面临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于基础教育发展的本质功能的最直接体现。对目前出现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回生现象应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以巩固提高多年来普通话培训测试的工作成果。
1.进一步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关键的一环[2]。如果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说好了,就等于堵住了教育教学使用方言这一源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学校在社会推普中的基础、建设性作用,深刻认识教师所担当的责任,切实增强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学校是推普的主阵地,这个环节的工作做好了,社会的语言面貌就会不断得到改善。为此,教师的责任很重大。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提高自身语言素质,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语言能力。
2.改善推普的周边环境
16年来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距离实现国家语委制定的2050年全国实现“普及普通话”、“汉字的社会应用规范”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客观上,方言的影响根深蒂固。主观上,我们要在不断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和工作环境,减弱方言因素对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中的负面影响上下工夫。把改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环境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首先,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具有正确导向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形成规范意识和语言应用规范行为。其次,加大对不规范用语用字的整治力度,从而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再次,将用语用字规范化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对社会群体养成良好语言习惯的影响度,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遏制应试达标人员测后普通话水平呈现的逐年下滑趋势,以满足改革发展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高水平的要求。最后,树立“我也能影响和改善环境”的理念,夯实学校推普基础,形成良性循环,影响和改善大环境。减弱方言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社会大环境。
3.建立全方位激励监管机制
为促进普通话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应强化外部因素,建立全方位的促进教师普通话水平提高的激励约束和制度监管机制,以此增强教师学习提高普通话的内在动力。首先,不仅把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与晋职挂钩,而且要在教师各种教学活动中提出明确具体的普通话要求,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教师的职业语言。其次,把普通话培训教学纳入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巩固和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再次,建立跟踪检测制度,实行定点的抽测和随机抽测相结合的方式,检查教师的应用水平。最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政策支撑,对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实行证书有效期制度。总之,确保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进一步加强监管、完善机制。
4.普通话后续培训实施手段
首先,普通话培训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在提高效果上下工夫,就汉语应用“规范标准”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请专家学者开办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其次,培训时一定要抓住方言区语音的个性特点,讲清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从而提高教师辨别和判断语音的能力,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要多练,处理好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使理论起到指导、点拨训练的作用,全面提高受训者的语音规范的能力。
以上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在普通话出现回生现象后提出的对策,以期巩固现有推普成绩,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学质量,使教师真正成为普通话的示范者和指导者,发挥教师在推普工作中的辐射作用。
总之,教师担负着语言示范和指导工作,学生普通话的形成与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肩负着神圣的责任和义务,都有责任去纯净自己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高校课程规范化建设问题措施课程建设是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工作之一,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发展过程中,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和学科类别不断增多、课程数量不断增加,课程规范化建设方面明显滞后,直接影响了课程建设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本文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为例,通过对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规范课程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以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课程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自建校以来,各专业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已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由于学校建制变化、专业设置及专业层次调整、学科发展、师资力量等原因,课程规范化建设方面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较混乱,课程名称五花八门。很多专业课程的设置学期、学时、学分、课程类别等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对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带来诸多不便。
其次,课程开课系部不合理,课程重复开设情况严重各系部在开设课程方面都存在大而全的思想,各学科课程都希望由本系部教师承担,造成同门类课程各系部重复开设,教学内容趋近或一致,课程资源重复建设。
再次,师资力量分散。由于建校初期学校发展的需要,师资方面缺乏统筹考虑,同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分布在不同的系部专业,各自为政,教师的专业背景与系部课程建设重点不匹配,课程建设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二、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课程规范化建设应遵循分步实施、逐步规范、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的指导思想,按照统一性和分层性、协调性和优化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课程规范化建设进程。
(一)建立课程规范化建设管理机制
为保证课程规范化建设取得成效,学校成立了由教学校长任组长,各系部主任、教务部长、教学质量与保障部长组成的课程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进行课程规范化建设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各系部工作。同时,以各教学系部为具体负责主体,由专业团队任课教师为具体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组织体系。教务部负责制定课程规范化建设原则意见和具体的要求,指导各系部的课程规范化建设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对教学系部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定。教学系部负责本系部课程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各专业团队、各课程组负责课程建设的具体执行和实施等工作。
(二)课程名称规范化,建立统一的课程命名标准
由于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师资等方面原因,很多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五花八门,课程命名混乱,同一课程在不同专业之间课程名称不相同,同一专业不同年级之间的课程命名不相同,不同课程名称的教学内容相同,相同教学内容课程名称不相同,系列课程命名规则不一致,等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检查及课程的考核。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以及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有关《专业规范》的课程名称统一命名规则。教学难度、学时数及考核要求不同的同名课程,在课程名称后加罗马数字I、II、III、IV等标识,建议按难度及学时数依次递减;一门课程分几个学期连续开设的,课程名称后加(一)、(二)、(三)、(四)等或(上)、(下)等标识;独立设置学分的实践项目建立统一的命名标准:一级导引项目课程名称为《×××导引》,一级压顶石项目课程名称为《×××实训》,一级项目毕业设计命名为《毕业设计(论文)》;二级项目课程名称为《×××实践》或《×××实战》。非一、二级项目的课程原则上不能按此规则命名,以避免混淆。
(三)课程按照学科进行归类,规范课程开课系部
由于历史原因,各系部重复开课现象比较严重,严重制约了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学校在现有教学系部机构设置基础上,规范了各类课程的开设系部,计算机类相关课程原则上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开设;商务及管理类课程原则上由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开设;电子信息类相关课程原则上由电子工程系开设;艺术设计类相关课程原则上由数字艺术系开设;外语类课程原则上由英语系(英语类)、日语系(日语类)、国际教育学院(俄语类)开设非计算机、非外语类等公共基础类课程原则上由基础教学部开设;分属不同系部开设的内容相近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各专业优势,共同商议,并由学校审批后决定课程的归口系部。
(四)规范新开课程审批流程
普通话资格考试报名条件有:
1、中小学教师;
2、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和高等院校文科教师;
3、师范院校毕业生;
4、广播、电视、电影、戏剧,以及外语、旅游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毕业生;
5、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6、从事电影、电视剧、话剧表演和影视配音的专业人员;
【关键词】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
网球运动诞生于英国,在美国开始普及并风行世界,我国网球运动在此背景下得以迅猛发展。我们在关注我国网球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的发展和影响。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作为一种校园体育文化,其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俱乐部网球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氛围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1 网球文化及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的内涵
1.1 网球文化的内涵
网球文化是人们通过从事网球活动所形成的网球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财富总称。根据文化哲学的区分,网球文化结构区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网球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网球文化的内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
1.2 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有着较为广泛的含义。根据文化的概念界定,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可以理解为网球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网球运动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笔者认为对于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则可以理解为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大学生和教师参与为主体,以网球运动为主要内容和运动手段创造的网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表现出一种具有高校独特形式的大学生群体文化生活。
2 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的价值特点
2.1 高效的身心锻炼、合作配对空间大的价值
网球运动健身性、趣味性强,运动量可自我自由调节,是一项男女都适合的体育项目。经常从事网球运动可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能有效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并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素质,增强协调性和提高耐久力,提高动作速度和活动能力,还能发展人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敢于拼搏的优良心理素质。网球爱好者打网球时经常找不到配对者而放弃锻炼身心的机会。普通高校因网球俱乐部的设立让其拥有更快捷,更方便的配对锻炼机会,从而高效的提高了锻炼价值空间。
2.2 高效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价值
网球运动既是一种艺术追求和健身并重的的体育竞赛项目。学生业余时间,约上球友去网球场进行一番练习和对抗,学生通过满场的奔跑、漂亮的击球、吼叫等行为可以宣泄或缓解自己的压力和紧张,并能给你身心带来放松和愉悦。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的成员由于都基本处于一个空间层次,他们有自己的共同语言和意识空间。在此前提下从而高效的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价值空间。
2.3 高效的平等、社交、自由价值
网球是两人以上协同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体育项目,在这种协同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人际交往,而人的社会化就是在与他人的不断的交往中完成的。在参与网球活动的情景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同一个平台上的,平等的交流使人更加容易形成协调的关系,也使交流的各方彼此容纳和接受,从而影响人的思想和行动。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有自己活动的场地,俱乐部会员之间进行频繁的比赛交流,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学生不断的进行着各种社交活动,其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社交频率价值空间。
2.4 高效的团结、默契、协作价值
网球比赛是非常讲究团结协作精神的运动项目。教练与球员间,团体赛的队友之间、双打搭档之间都要有默契的配合,而这种默契就来自每个球员所具有的团队协作精神。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的成员网球水平由于都基本处于一个空间层次,他们有自己的共同语言和意识空间。在次前提下进行网球运动高效的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价值空间。
3 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建设现状及建议
3.1 场地和器材是开展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网球视野发展迅速,但仍显不足。这主要是由于普通高校对网球运动相对不够重视,网球场地的建设费用太高,网球场地均活动人数相对较少和开放程度较低。以上普通高校现状严重制约了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网球俱乐部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成为网球俱乐部发展的瓶颈。因此,普通高校应积极完善网球运动基础设施,为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建设创造物质条件,积极发挥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的价值。
3.2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举办各种网球比赛,搭建网球文化平台相对较少,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从来没有搞过网球比赛,缺少网球组织等
网球组织的成立和举办网球比赛有利于推动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学校要以体育部和团委为发起人,加快网球组织的成立,同时网球俱乐部积极组织各种活动,搭建网球俱乐部文化平台,鼓励学生以球健身,以球会友。通过一些活动,大学生既能锻炼了自己,促进了网球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从而推广了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
3.3 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缺少对网球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拓展
大多数普通高校的组织和施教者基本上还是“任务”式、“过山车”式搞教学,搞比赛,没有把其作为一种责任。网球运动的价值――坚强、果断、团结协作、诚信、尊重、谦虚、自信等内涵对大学生身心发展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挖掘和丰富网球文化内涵,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球活动和网球文化专题讲座活动,真正发挥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
3.4 当前,普通高校网球师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
据调查,现有的网球教师中属于体育院校网球专项毕业的教师仅占20 %左右,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培训或自学成才,其导致教法和技术缺乏专业水准,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网球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的建设和推广。因此,学校要重视网球俱乐部文化建设,鼓励网球教师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学习,加强网球教师专项能力和技战术水平的建设。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普通高校球俱乐部文化尚处在发展、摸索和完善阶段。因此,学校要深挖网球运动的内涵;加大网球俱乐部文化建设投入;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建设。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普通高校网球俱乐部文化氛围,使网球运动与网球文化发展相得益彰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陶志翔,胡亚斌,赵源伟,等.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830-833.
[2]王梨.普通高校网球文化建设探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0,7.
[3]王保全,等.中国网球文化发展方向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5.
[4]李华,肖平.网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4):22-23.
1 微信在师生关系构建中的应用
应用微信,师生间的认知可以前置,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应和磨合期将会缩短,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会迅速建立。课程开始前教师和学生成为微信好友,师生在第一堂课之前即可通过微信朋友圈等互相关注动态,了解双方的兴趣爱好、行为风格等。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将自己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生活概况等有选择性地呈现给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经历、兴趣爱好等信息,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学生则可以通过微信对任课教师的认知更加充分和鲜活。
2 微信在备课环节中的应用
应用微信,可以将传统的单纯教师单向备课转变为教师、学生互动式的双向备课,实现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的同步推进。为了发挥微信可以进行语音通讯的优势,教师可以将教材的教学要点通过语音的方式群发给班级学生,同时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公开讨论。
微信的介入在此产生了如下作用:
第一,教师的语音教学要点本身就是一份普通话示范;
第二,师生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更加明确;
第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公开讨论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
第四,教师可以有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加科学地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
3 微信在上课环节中的应用
应用微信,可以增强上课环节中的考勤、示范、练习等各子环节普通话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点名考勤的方式,使用微信进行语音签到。签到内容可以是对上一节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简短训练,实现考勤和课前复习的有机融合。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可以亲自或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发音方法,但由于时间限制和记忆规律,遗忘将会不可避免的发生。教师可以应用微信课堂教学的短语音、短视频示范,便于学生在课后随时复习。由于人数的限制,能够参与到课堂练习中的学生数量有限。学生可以通过微信集中录制练习音频,教师和同学即可在课堂上即时同步点评、互评,也可在课后继续学习、交流。
4 微信在课外辅导和作业环节中的应用
应用微信,可以使得普通话教学的课外辅导和作业提交更加便捷有效。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会千差万别,同时在公共大课堂环境下有些学生碍于面子不愿主动参与到课堂辅导和训练环节中,便捷有效的课外辅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微信通讯的私密性可以使得学生与老师远程单个交流、个性化辅导,课外辅导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普通话方面布置的作业只能靠学生的自律完成,而完成的质和量都难以监督。应用微信,学生可以提交音频作业,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实时监督,并即时反馈。
5 微信在教学评价环节中的应用
应用微信,可以使普通话教学评价环节更加科学全面。由于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度的限制,教师对学生普通话学习效果评价的覆盖面小、反馈不够明确。在普通话教学时间分配上,教师讲授示范的时间一般多于训练点评的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点评过的学生占少数,教学评价的覆盖面不足。那些愿意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得到教师点评的机会相对多一些,但教师的评价也基本停留在宏观评价层面,对学生哪里说得好、哪里说得有问题,反馈不够明确。在微信的帮助下,教师就可以反复仔细地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反馈指导。
6 微信在普通话等级考试实施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选修;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95-01
一、高校体育选修课中有关学生的因素分析
学生是选修课的受益者,也是作用对象,没有他们的参与就算再好的教学设施,再好的教学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也上不去,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上不去。所以学生是体育选修课教学效果中最关键的因素。
(一)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目前很多学校开设体育选修课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在选课时比较茫然,学生不知该如何正确选择,一般仅是根据体育运动名称来猜,然后凭感觉去选择的。这样学生平常除了上固定的课程之外就是去上自己盲目选择的选修课,如果是自己选择的选修课是自己想要的,比较满意,学生会对学校所开展的选修课很满意,如果不满意,发现自己所选课程与想象有较大的差距,从而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练习的积极性。怎样让学生更好、更快的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并且适合自己的体育选修课是关键。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选修课的开展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需要、选择项目,给学生一种释放宣泄的渠道。体育选修课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的发展,调动学生一切潜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学生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发挥,这样体育选修课才能发展的更好,走的更远。
(三)终身体育的养成。学生要达到终身体育这一目的的前提就是自身对于某一体育项目的热爱,在踏入社会之前大学的学习就是最后一站,在这一阶段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是明智的,而体育选修课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体育的兴趣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关系的,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感觉自己的运动技能水平提高不知不觉就会喜欢并且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样良性的循环才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体育选修课教师的因素分析
体育教师是体育选修课中的主要实施者、组织者、领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反应在教师的教学水平上,所以体育教师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
(一)教师的技术水平。学校开展体育选修课,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运动技能,学习一项专业的运动项目,而不是一项欣赏和评价一项体育项目的能力,所以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具备专业的教学素质,教师的技术水平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准确的示范动作上,一个精湛的、流畅的、准确的、自如的示范,深刻揭示了一个技术动作的结构、顺序、要点、难点,也促使了学生引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不论什么专项的教师平时都应加强业务锻炼,使自身业务水平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学生平时没有近距离观看高水平运动员动作机会,所以教师准确、正规的示范动作能在学生脑海里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观。一个拥有好的示范能力的体育教师,才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要点。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对于取得优良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的个人魅力包括很多方面,可以分为外在魅力和内在魅力。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外在魅力除了得体的外表之外,还由体育教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体育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做示范,这当中体育教师健康的体魄、熟练的体育运动技能都淋淋尽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除了要有强劲的外在魅力外,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也相当重要,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体育教师的核心,以自己的个人品格去感染自己的学生,良好的、稳定的、情感品质,体育教师的个性化语言是获得“人气”的天然优势。
(三)教师的角色扮演。在进行体育选修课时教学时,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转换师生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标准及榜样。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改变以往在教学中的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角色,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高校体育选修课中学校的因素分析
(一)优化选课制度。好的体育选修课教学效果,必定要有一个好的选课制度,首先可以将体育选修课程简介和任课教师基本资料、课程内容放在学校的网页上,学生可以有个初步的了解,其次学校要对开设的每一项体育选修给予一个文字性的详细介绍也可以配上一些相应的图片,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之后,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选修课。
(二)充分挖掘场地器材方面的潜力。 体育选修课的开设没有规定每个学校必须开什么课程,都是根据各个学校自身的情况来开设选修课程,也可根据当地的传统来开设特色体育选修课,例如河南太极之乡就可以开设太极拳选修课,各高校应尽可能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和使用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力争多开一些学生欢迎的、锻炼价值高的、效果好的体育选修课,以扩大学生选择的余地,提高他们学习、锻炼的热情。
四、结语
体育选修课的开设对于现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补充和创新,他的开设不仅符合现代体育学科发展而且也符合学生获取大量知识、信息和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需要。因此,尽管体育选修课在高校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中的缺点和不足,从各个角度分析来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体育选修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0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