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空间环境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空间环境;设计
现代化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实用性,还需要响应时展的号召,强化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使得城市文化在空间环境建设中有所体现。但是在实际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很多城市并没有达到人文要求,设计者过于强调空间环境的形式和构图,导致文化因素与人情因素被忽视。城市文化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协调空间形式和美化空间构图有较大的意义,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市文化特征。
1城市文化特征
1.1地域性
由于人类在出现的时候,就是分地域的,在初期时,不同的人群之间是相互隔绝的,因此,其按照自身的生存等方式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所以,城市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1]。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受到的自然环境影响存在差异,形成的景观文化特征也就各具特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也是城市文化地域性的体现。在地域性的影响下,城市文化变得越来越稳定,还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1.2包容性与选择性
在当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文化体现出了较强的包容性。任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不能仅仅凭借内部成员创造并且传承的单一文化长久存活,因此必须要包容多样的文化形式,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自形成开始,就需要为了保护自身的内部文化对相关的制度进行选择。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不断进步,就需要保护内部文化,并且对外部侵略动机进行消除,因此,就需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或者与之接近的价值观念进行利用,进而形成自身的独特的城市文化。
1.3多样性与连续性
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与连续性是在地域性、包容性和选择性的基础上形成并且体现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因子,与城市的历史积淀进行碰撞,使其能够形成形式多样且丰富的文化价值,因此城市文化就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城市文化处于不断的积累和传递之中,但并不是对原有的文化兼容并蓄,而是需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其中的有益部分,再进行选择和加工,促进城市文化系统的改良,使其能够不断优化。
1.4可视性
城市文化的可视性与时代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就当代城市来说,在发展过程中是抛弃了现代主义的极端理性主义和技术的。这种不断趋于感性化的文化发展,更加注重传统的回归,还添加了一定的艺术性和人情味,甚至从某些层面看,还具有乡土气息和大众化。但正是这种趋于感性的城市价值观发展,使得城市文化能够更多地运用于城市符号系统中,强化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关系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可以说是为了迎合某一群体对价值观去向与功能需求而进行的一项活动。这种活动的开展与城市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其中不同的元素有较大的关系。在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城市文化为精神支柱,一旦其中缺乏城市文化精神,城市空间环境的设计就会缺乏感性特征。现代社会在发展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正在将城市文化往有序—无序—有序的方向转型,我国很多新兴城市在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使得城市文化富有更加独特的魅力。当然,社会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环境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要加强城市的整体发展,增强城市形象,就需要将城市文化与空间环境设计进行有效融合,满足时展的需求。
3基于城市文化视角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3.1体现人文关怀
3.1.1活动安全感
在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活动安全感上。交通问题是现代社会带给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很多城市的中心区车辆拥挤,交通比较混乱。很多现代人处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城市空间环境中,在穿越商业街时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影响购物等商业活动的开展。比如:水城威尼斯虽然用水面、船舶等形成了特殊的景观,能够聚焦人们的视觉感受。但是对于当地人而言,其还是更加喜欢在没有受到汽车威胁的城市空间当中穿过小街道。诸如此类的空间活动还有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体现城市文化。城市建设需要以完善的步行道系统为主,在步行街、地下通道以及空中步道等,增强人们的活动安全感,强化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体现。
3.1.2宜人的尺度
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过程中,开始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空间尺度就越来越小,给人一种压抑的心理。尺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体现城市空间环境的文化融合的。对于城市建设来说,要将城市文化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就需要采用内部空间尺寸的8倍~10倍设计外部空间。在这种尺度的空间环境设计中,会给人一种亲密和舒适的感觉[2]。在设计广场的时候,其高度不能超过邻近建筑物的2倍,否则就会使人感到空旷和分离,降低了聚合性。一旦广场的高度小于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之间就体现了较强的干涉性,过于封闭,违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
3.1.3完善的街道和广场
家具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需要在城市的可见处体现较强的人文关怀,进而增强城市文化的体现。城市空间环境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们开展社交活动过程中的便利性。对于公共空间来说,需要设置完善的街道和广场家具,售报摊、钟塔、休息座椅以及饮水台等的设计不仅能够使得人们在开展社交活动过程中的舒适感,还能够起到较好的装饰点缀作用。对于城市商业街区的空间环境设计,需要考虑到购物者的精神体验,留出足够的休息区,使其能够在闲暇之余进行交谈或者观赏街景,强化城市文化给人的精神感受。
3.2充分接近自然
3.2.1绿化城市
绿化在空间环境设计中有重要的作用。从生态上来讲,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从视觉上来说,又能够给人一种安静的气氛,对于现代城市建设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城市文化视角上来看,城市绿化能够增强城市的人文气息,达到城市与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比如:英国的牛津城市农场项目,在东部的佛罗伦萨公园建立了社区主导型城市农场,在这个区域中,人们可以种植蔬果并且开展社区活动等,使得城市建设具有独特的魅力,将当地人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这种城市文化体现地淋漓尽致。设计者在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绿化环带、立体绿化以及庭院点绿。一方面能够保护建筑,减缓建筑物之间的不协调,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得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有接近自然的感觉,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活气息。
3.2.2水体
水体设计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容,水是城市的血脉,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利用水体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其流动、聚散和渗透的特点,反映和反射建筑。在城市建筑中还可以将水以线条的形式在内部穿越,使得城市空间形成一个整体,强化水体环境的体现[3]。另外,还能够在建筑群体的中心设计喷水池、水幕等,形成视线或观赏的焦点。将水体作为城市文化与空间环境设计结合的元素,能够反映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城市形象的多变性,丰富城市环境。
4结语
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开展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在考虑城市建筑功能性的同时,还需要保证人与自然以及文化体现的协调性,增强城市建设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倪军.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6):58-61.
[2]夏莹.中小城市文化广场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0):120-121.
关键词:夜间;建筑;城市空间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理想的城市夜环境设计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之中,它的形成一般是建立在城市整体环境基础上的,是城市环境第二生命的体现。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已成规模,但尚无系统的针对夜间的城市环境设计,因此城市夜环境设计是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完善和补充。
1、城市夜环境设计面临的问题
1.1特色危机
近年来城市夜景工程得到迅猛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快速的发展中也同样暴露出了这一问题。造成千城一面,夜间的城市无特色可言,使城市失去了自身的城市文脉和城市文化个性。上海淮海路首创的灯光隧道全国很多地方屡见不鲜。市特色危机的出现具体体现在这样几方面:1.各城市间的相互模仿与所谓的“追风”。城市夜环境设计日益受到各城市的重视,但由于其相对而言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在很多城市中底子很薄弱,自身可借鉴的东西较少,几乎没有相关的专家群体。最终就造成了小城市看大城市的,大城市看4个直辖市的。没有做过夜环境设计的城市看兄弟城市的“照搬、临摹”式的借鉴。夜环境设计中一个景观在不同城市中毫无根据的反复出现,造成城市夜景内部片断地堆砌。2.在城市与地区区域间缺乏特色的同时,城市内部夜环境的贫乏与缺乏联系也是城市夜环境危机的一个方面。对局部夜环境的独立的考虑最终将整个城市的夜间空间环境拼凑在一起。由于相当多的城市夜环境设计处于探索阶段并且受到时间、资金、项目独立等诸多因素得影响,相当数量的城市是将城市的各条街道、区段或节点单独的加以设计最终叠加形成整个城市夜间环境。支离破碎的分散和缺乏联系的夜间环境难以将整个夜间城市统一在一起,形成强有力的印象,构成城市整体的夜间特色。
1.2夜环境设计整体观的丧失
(1)夜间环境的堆砌
我们可以在我国的城市晚间看到大量的没有逻辑和内在联系的夜景设计。在一条街道,一个十字路口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发现几种甚至十几种各不相干的所谓的“灯光雕塑”百花齐放。在街道的两侧的建筑甚至一组建筑之中出现数种“独树一帜”夜环境设计。夜间环境设计的拼凑、内部的相互脱节与没有逻辑已经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株株的树却无法形成森林。在这些地方我们看不到作为整体而存在的能为人留下鲜明的城市环境印象的夜间城市整体。同样,这也使我们无法看到应有的区域性特色。
(2)建筑与城市夜间亮度的超标
为了吸引顾客增加经济利益,诸多城市的商业街晚间亮度更是让人目眩。店面间在亮度上相互攀比,造成整条街道亮度的无休止上升。光污染等问题也随之出现。最终导致行人行进于街道内的不舒适感和电能的巨大浪费。安藤忠雄曾对建筑中光的运用发出这样的言语:“一些现代的建筑彻底消除了黑暗,创造了一个泛光的世界即光晕般的光世界这就像绝对的黑暗一样,意味着空间的死亡。”
2、系统有机的城市夜环境设计
夜环境的设计既要有全局性的设计,又要分层次、区域、地段、类型、性质的设计,他们之间交又综合相互渗透,所以设计中的各层面的相互渗透,解决各层次间关系协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就是设计的目的之一。这也是夜环境设计的系统观点,对整体与局部、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几方面的考虑就是系统设计观的基本思路。面对多种元素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将其合理协调的组织在一起相互渗透构成积极富有活力的整体就是设计中的有机性,也就是有机的设计思想。这是将夜环境系统性向积极的方向的引导。
3、系统有机的城市夜环境应有的特性
3.1夜环境设计的物性与系统性
首先,城市的夜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应该是一个整体,作为夜环境的物质形态,城市夜环境的设计可以按照一定属性将其划分的,这样有利于对整个城市夜环境的深化控制和设计。但是划分后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渗透叠加最终构成夜环境的大系统,而不是绝对化的分割。其次,对这种规划和设计上的划分应当保证各部分间的连续性,也就是确保系统内的相关性即层次性和相关性。从场的理论看,夜环境的物质形态是有可能处于一种非线性状态,也就是处于一种相对混沌状态但是只有当夜环境的各部分间是连续的,那么它的性质才是确定的,它才能保持一个趋于稳定的状态,这在夜环境的规划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不确定的变数太多或者说不稳定的状态是难以控制的,对于设计来说这种情况是应当避免的。第三,规划与设计中对城市夜环境的划分结果应当是具有各自的可分辨性的。考虑它们的分辨性是由其本身的发展造成的,是一个时间因素、空间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通过对这种可辨析性的挖掘才会使划分的结果具有各自的特色。并使各部分具有意义,形成公众的印象,让环境设计更有价值。
3.2夜环境设计意象特征
由于夜环境的设计不是对城市的重建,而是强调城市自身的另一种体验,所以优秀的城市的夜环境应当是清晰的,帮助人们重新建立夜间对城市印象。这里的清晰不是简单的视觉上的清晰或看得清楚,这种清晰不仅仅是为了设计者和管理者而言的为了便于对城市的控而创造的形式上的清晰,而是让人更方便并更有深度的去理解和把握所处的环境。除了夜间城市的形式本身,在凯文。林奇的《城市的印象》中指出了人心理上对环境了解和把握的渴望,特别是对全局的联系,这就使夜环境需要更多的考虑人们所感知的夜环境。这意味着这种标识性是要建立在人们行为生活和感情满足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如交通标识般的机械性。夜环境的设计应对人群具有一定的意义才能形成活力,也才能够便于人们印象并把握全局。在晚间这一特定的条件下,并且由于使用功能和人群活动的不同,人们对夜间城市的感知相对于白天的城市在相当程度上是崭新的。这就更需要夜环境有较强的可印象性,帮助人们重新把握城市,形成人们对全局的印象。从这个层面看,夜景的清晰也就意味着建立一种便于人将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秩序。当然,这种有助于联系的秩序对市民来讲最好是多触发点的,以使人们能够通过多种的提示得到自己习惯的联系思路。城市夜环境应当考虑参与者的共性,这样场所的意义才能更好的形成城市夜环境的印象。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The environment design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ity underground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highlights th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and discusse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environment design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design method and way.
[keyword] city; underground space; environment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 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引言
地下空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世界各国都在对它进行有序、合理、经济、高效地开发与利用,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人类摆脱发展进程中新的生存空间危机,解决城市用地不足、交通拥挤、环境污染、防灾抗毁、空间饱和等难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城市地下空间的环境设计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中重点需注意的问题
地下空间是位于地表以下,在地层内部由长度、宽度、高度所给出的三维空间。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相比,地下空间的环境设计本身就存在着较难克服的劣势,如地下空间单一的环境易对人的生理与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又如地下空间密闭的环境使得消防与疏散极难组织等等。另外,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的环境设计也存在若干相似之处,如在设计过程中应立足地方社会经济条件,充分考虑人的因素,顺应地方自然环境,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塑造可识别的、安全的、富有个性特色的空间环境。以下就地下空间环境设计重点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生理环境问题
地下空间缺乏自然空间,它只存在建筑内部空间,缺乏人与大自然相互“对话”的机会,因此,地下空间具有相对单一的环境特点,而由此产生的内部环境与地面环境也有所不同,地面环境中空气尘埃、交通工具噪声以及温度随气候变化的幅度等,在地下空间中影响不大,而在地面环境中不太严重的问题,如CO浓度、 菌类的含量、放射性物质氡气的含量、空气湿度和异臭、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等,在地下空间却严重起来。郑世英等人在2003年曾对某半密闭环境空气质量及受试人员血液指标进行了为期6天的监测,结果发现,受低气温、高湿度、阴暗环境及通风不良等因素的影响,受试人员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由此可见,自然状态下的地下空间环境对人体生理存在一定的影响。
(二)安全防火问题
在地下建筑中,火灾是一种最主要的内部灾害。 引起火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设计问题、设备问题还是管理问题都可能引发火灾,火灾一旦发生,机械通风系统很容易发生故障,致使封闭的地下空间在火灾时难以保持正常的空气质量,加之封闭空间中物质的不充分燃烧,易造成浓烟且不易排出,浓烟是造成火灾中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火灾时封闭空间中产生的非正常空气压也减小了建筑材料的耐火能力。而地下建筑大多无窗,火灾时消防人员从外部无法看到火情,也无法通过窗口进入地下建筑室内,造成从外部灭火的困难。
(三)应急疏散问题
地下建筑封闭无窗的特点,加之建筑的布局模式、空间组织方式与出入口系统不为人们所熟知,因而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会导致人们疏散时间的加长,同时心理上的惊恐程度与混乱程度都要比地面建筑中严重得多;由于人员的疏散是自下而上垂直上行的,这比一般建筑向下疏散要费力得多,不可避免地会降低疏散速度,此外,地下建筑中人员疏散的方向与内部的烟和热气流的自然流动的方向一致,也给疏散带来很大困难。
三、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一)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我国以往对地下空间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生理环境上,认为只要使地下空间的物理环境达到地面建筑空间的使用标准,就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了,这是长期以来认识上的误区。当然,生理需求是第一位的,只是不能简单地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人是环境设计中的人,对环境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同步的,即“地下空间环境—人体生理—人体心理”是一个整体。本文从以下几点谈谈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中如何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1、提供良好的空气品质与通风条件
人体对空气环境的要求有清洁度、舒适的电化学性能、合适的温度湿度和恰当的气流速度等。地下空间中也不例外,由于其特有的密闭性而使通风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具体工程应结合应用要求,综合采用各种通风及洁净空气的辅助设施,保证地下公共空间的空气品质,满足人体健康舒适的要求。
2、提供自然景观环境
地下空间中单一、沉闷的气氛,容易使人产生与世隔绝的感觉,令人紧张甚至恐惧。大自然中的许多景物如瀑布、小溪、花草树木等都可以使人联想到生命、运动和力量,在地下空间的室内设计中,把自然界的景物恰当引入室内,可以大大消除人们的心理障碍。具体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营造地下空间自然景观环境,一种是用天窗、侧窗等因借外部自然景观,另一种则是将绿化、流水等自然景观直接引入地下。另外,在地下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也可适当引入大自然的环境声,如水声、鸟声等。
3、提供有助于辨明方位的环境信息
有研究表明,在地下商业环境中,影响心理环境形成的三个最重要的评价因素为:方位感、安全感与舒适感。而空间方位感的创造是形成良好心理环境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安全感与舒适感的形成。因此,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地下空间的方向辨别性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有效途径。一般可通过设置标识系统、同步影射地面信息、加强建筑空间秩序组织以及适当的建筑装饰等方法建立完整的环境信息体系。
(二)满足安全疏散的要求
人们在地下空间环境中担心自己的安全是地下空间环境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上述讨论中所建议的提供良好的空气品质与通风条件、提供自然景观环境等,同时从心理层面也起到了增加安全感的作用,可以看出,地下空间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节着重从物质层面补充说明地下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安全防火与应急疏散要求。
1、安全防火
由于地下空间一旦发生火灾,很难从外部施救,因此地下空间的消防应立足于防消结合、以防为主、以自救为主的基本方针,这就给其自身的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具体有:杜绝火源发生、注重材料选择、便于组织疏散等等。就拿材料选择来说,内部装修应采用不可燃或不易燃的材料,采光天窗则可采用易熔材料,火灾发生时,能及时熔化,方便浓烟排出。
2、应急疏散
一般正常的地下建筑安全疏散首先是将火灾现场的人员疏散到安全的临时避难空间,然后再将人们通过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通道引向室外。但实际上在地下建筑中,当紧急情况发生时,人们一般不会立即知道如何离开建筑物,这需要一段反应的时间,它包括寻找信息和作出决定。某种程度上,由于人们看不到紧急情况发生的证据,而且对建筑物也不熟悉,所以他们更可能的是继续寻找信息,并延误疏散。因此在火灾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感知、判明和发出警报,并使所有在场的人员都能听到警报,并明确安全疏散的最佳路线,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撤离地下空间,到达室外安全地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地下建筑的内部空间组织首先应易于理解,易于理解的空间系统就意味着地下建筑的布局要尽可能的简单、清晰、平面规整、划一,避免过多的曲折;内部空间完整易辨识,减少不必要的变化和高低错落;通道网络简单、直捷,在主要通道的交汇点处可将空间放大,即丰富了空间,又方便人们识路,对于防灾疏散也很有利。如果能结合天然采光的下沉广场组织通道,对疏散则更为有利。其次,地下公共空间应设置完整的警报系统,并提供一套包括招牌、应急灯以及声音等引导疏散的标识体系。最后,还应合理地设置出入口。出入口对于人员安全疏散和安全脱离火灾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它包括直通室外地面空间的出口和两个防火分区间的连通口。安全出口应有足够的数量并保证足够的宽度。安全出口应均匀布置,使每个出口所服务的面积大致相等,以防止在某些出口处人流过分集中,发生堵塞;安全出口的宽度应与所服务的面积上最大人流密度相适应,以保证人流在安全允许的时间内全部通过。
四、结语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是牵涉到多领域、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其设计方法与途径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本文只是初步探索了其中的部分内容,系统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理论还需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居;设计;原则
在现代家居环境设计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设计原则,这些原则为良好的设计创造了客观的实用价值,也是设计中需要注意和遵循的原则,对六项原则介绍如下:
1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对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与时俱进,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状况相联系,善于巧妙的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功能等时展凝聚下来的创新性成果,还要注意对那些经过悠久历史流传下来的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要有一定独特的创意想法,去满足新时代的人们对家居生活质量的高标准要求。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开始进行简单的装饰搭配设计所居住的空间环境,营造良好的生存所需要的环境。如今丰富多样的家居生活用品以及各种颜色、材料、形式、质感的装饰品,组合设计出各种不同的设计风格,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高追求。时代性原则应该是新创造的以前是没有的,或者把新的设计思维结合以前的设计进行加工、组合、再创造形成顺应时代潮流的新设计,给人以眼前一亮的奇妙感,这种感觉赋予设计划时代的意义。完全照搬古代复杂的中式设计是不符合现代人们对于设计的要求,正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穿着不加任何改变的古装一样,新中式室内家居设计便成为时展进步的产物,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被大多数热爱中式的人认可的设计方式。
2美观性原则
在满足人对家居环境生活过程的行为方式的需求,不仅在物质方面满足各种生活需要与温馨舒适度的身心感受,还需要与设计效果的美观性相结合。所以说,现代设计中,美观性设计原则在家居环境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不同民族、地域、环境、文化、年龄、职业、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人对美的要求也是有差别的,在设计中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活学活用,寻找恰当的平衡点。室内家居空间环境设计中,不仅为了身心的感受与便捷,同时还要在设计中体现美学法则、美学规律和意蕴深长的传统文化,注入新颖的个性化设计。由于人们对设计美观性的热切要求,越来越多的经典设计方案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推动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使现代室内设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设计师留心观察生活,启发思维灵感,不断探索研究新的美学因素。对因地区、民族的不同,深入挖掘文化因子,经过提炼、加工、变形、组合形成新的设计语言,这样的设计作品打破空洞的表面形象,使其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经久不衰的美观性。
3功能性原则
在现代家居环境设计中,功能性原则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基本的需要,是不可或缺的设计原则。这一设计原则包括家居的空间、软装饰和硬装饰物、所处环境等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且使这些功能协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设计内容要符合人体工程学、个人生活喜好习惯等要求,不能为了追求美,去违背设计所规定的,影响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4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用最小的投入去实现理想状态下的目标,达到性价比最高。但是绝不能以损害装饰效果或者居住者的身体健康为代价,要尽量去寻求投入价值的平衡点,被多数的客户所认可并接受。经济发展程度与其所处地区、地理位置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造成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发展水平也处在不平衡状态,所以相应地区的家居设计应该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统一,不能为了某种利益或者竞争去违反经济发展与设计的平衡,这也是家居设计应该注意的设计原则。
5绿色原则
室内环境设计中,绿色设计原则的引入,顺应时展潮流,是现代人类所关注的。绿色设计的引入设计,成为当代设计师在创作思考方案时的一个新的导航,同时也为室内设计行业拓宽了新的设计领域,与现在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迎合。旨在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环保、舒心的居住环境,因此,如果这些装饰搭配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危害,那么即使设计出来的室内效果再好,此种设计方案都会拒绝。
6以人为本的原则
设计从它出现的那一刻,核心目的就是一切以人为本,从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为人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创新后,家居设计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人类的最低级的本能生存需求,向更高级别发展,时至今日,已经融汇文化、艺术、技术、科技等多方面硕果的综合体。现在家居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类的多种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创造出更加满足人的身心多样化的室内设计。在现代家居空间环境设计中,设计原则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为设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这些设计原则也会做相应的改变,去适应时代的变化创新。这也要求设计者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设计,始终保持一个敢于挑战创新的心,也要善于发现美,改变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李引,李静.室内设计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焦健,付予.空间环境设计原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空间环境的设计在各高校的环境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不仅仅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更能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以及价值观。因此,要促使高校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当前高校所面临的空间环境设计的问题,这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时代的进步。
关键词:
高校校园;空间环境设计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教育机构,培育出高素质人才是其最终目的。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的复兴都与高校教育的优劣紧密相关,为培育出优质人才,各大高校应当在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校园空间建设对高校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美化校园环境,还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并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
(一)校园空间环境的多样性
设计出既满足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基本需求,又能够满足他们对个人空间的需求,这是校园空间环境具有多样性的重要原因。这就对空间和形态两方面的功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功能多样性即不仅能够满足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多种活动,还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来实现个体发展的需求。
(二)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性
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在对学校环境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大学如同半个社会的特点,学生是校园环境中最主要的活动者,因此不仅需要保证生活环境的和谐舒适,同时还需要关注精神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学校自建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其文化特点、地域特点以及时代特点。
(三)校园空间环境的个性
为体现校园空间环境的个性,就需要对校园的各个角落设计得足够细致,从而体现出其个性特点。校园的空间设计主要是营造一个具有校园特色的空间环境,以达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而不是指铺张浪费,进行过于奢华的装饰。
(四)增强校园空间的教育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优美的周边环境可以对学生的言行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他们举止变得文雅高尚,对美丑有更为正确的认知。这就是他所倡导的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教育,可通过校园环境的不同特点来实现这一目的,能够使学生在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受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把这种陶冶教育的特点融合于校园建设之中,对树木、花草以及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安排,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蓬勃发展,再好不过。
(五)校园空间环境的象征性
校园空间环境的象征性是指一些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标志性的空间,能够表现出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化校园文化的作用。
二、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现状
与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学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比起来,现阶段的大学生虽然能够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但是精神的需要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而合理的环境布局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促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就大学校园的建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稀缺,校园空间环境不符合教学以及生活的需求,并且还存在普遍的布局相似的问题。考虑到目前校园环境建设中诸多问题的存在,在校园的环境建设中需要注重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同时结合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增强学生与环境建设的契合度,在思想上、生活上以及心理需求上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从而达到校园环境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校园环境的建设需要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对环境设计、建筑布局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需要做到全面兼顾,从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对校园生活环境的满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应该多注重人性化的设计,根据具体地形做出相应改变,从而打造出符合高校需求的校园空间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忽略当地地域因素
(1)在景观的设计上没有根据气候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是盲目追求达到美学要求。
(2)在景观的设计上没有根据相应的地形做出相应的方案调整,例如有的校园附近没有河流,但依旧想要挖掘大型的湖泊就相当不合理。
(3)忽略植被生长地域的限制,在校园绿化方面,选择一些不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进行栽种,致使植被难以生长,种类较少。因此,可以选择当地植株种植,同时种植少量外地植株,展现其多样化特征。
(4)在对校园绿化方面忽视生态角度,在规划校园绿化的问题上,只一味追求满足一定的绿化面积,致使出现草坪所占份额多,而乔木却相当稀少,致使环境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在校园的植被种植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生存状况,没有合理高效地把能够耐阴的、喜阳的植物进行合理规划,因此没有很好地实现对土壤、空气、阳光等这些自然资源的有效的配置,没有能够建立起具有层次结构完整、丰富多彩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缺乏特色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校园建设缺乏了应有的创造性以及多样性特征,因而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校园建筑面积在扩大时,校园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会由此受到巨大的冲击,导致校园因此不断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
(三)空间过大和尺度失真
在校园构建的过程中过度在空间上开阔,从而导致建成后景观失去真实的色彩。这样的校园环境并不能使师生感到舒适,这也与校园环境给应该给人带来安静、舒心、宜人的需求不相符。
(四)重形式和轻功能
对于校园环境的建设来说,不光要考虑它的景观作用,还要考虑到其具体的使用功能,比如可以进行早读、体育、散步等,这有赖于设计者的精心设计。虽然各项设施都比较完备,空间面积也比较大,但是很难给人带来亲切感。
(五)绿地指标未达要求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高校的绿化面积应该要达到50%,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未能够达标。
(六)人工景观杂乱
校园环境中,人工建筑物的超标使得校园景观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其失去应有的自然景观和风味,缺乏多样性和整体性。在校园建设中,过多且过于繁杂的交通网络致使校园环境整体杂乱无序。
四、景观环境元素设计运用
(一)水体
“水”不仅能够使校园整体的生态环境呈现明显的改观,同时又能展现灵动活跃的校园气氛。水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点状的景观,常见的有泉眼、瀑布、喷泉等;线状的景观,常见的有流水;面状的景观,大的水池等。在进行景观的设计时,需要尽可能地展现水的特性,同时使其能够表现出城市水景的扩展。在校园内设计人工水景时所用到的水应尽可能从临近的水源引入,这样可以形成较大的水面;人工水景的面积太小会影响整体的美感,过大则容易造成水的浪费。
(二)植物
在大学校园中也经常能看到大大小小的一排排树木,它不仅有着视觉形态上的多样性,同时能够很好地创造校园的文化氛围以及静谧的校园环境。在品种方面的选择应多样化,以当地比较常见的植物为主,同时也从外地引进一些适宜作观赏的植株,从而很好地展现校园的特点,乔木就是能够实现校园环境的绿化植物。进行校园植物设计时,除道路两旁的行道外,绿色的草地上也会根据自然演进的形式配置,根据各种树木的生态习性,在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校园特点同时又能展现自然环境的景观。
(三)道路和广场
学校师生常见的活动就是在道路或者广场上漫步,合理的布局能够充分展现出校园的活力。常见的道路规划是大的道路一直向前延伸,小的道路则是自然弯曲,这种羊肠小道能够使人在漫步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给人移步异景的感受。铺设道路所用到的材料对于校园环境风景的格局构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铺装材料的颜色、原料以及种类,能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用于铺装材料的维护、耐用性、色泽、图案等多个方面,最好是当地生产的,这样更能让人亲切地感受到本地别具一格的风貌。在设计校园道路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绿化配置与设计,在道路的两旁增添各种绿色,使道路环境变得更加优美。在具体选择植物的种类时应尽可能地展现出多样化,同时注意不同植物在空间上的合理分配,建造特色浓厚的校园景观,充分展现出校园生态环境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道路两侧的植物符合乔木与草坪相间或是乔木与灌木相间的配置。
(四)广场
校园的广场是校园中公共性最强,同时又兼具艺术魅力能够展现校园文化风采的空间。因此在校园广场所能具备的功能和作用需要细心设计,一般可将其置于周边有高大建筑物的地域,也可处于校园干道交汇的位置,不仅能够展现其交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校园广场是作为师生举行各种活动的地方,因此其所展现出的各种特点非常关键。
五、结语
校园景观所展现出来的美感不仅能够从整体上进行辨别,同时也能够从细节上得到体会,它是由精美的细部构成,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某种人文特性和风格。大学校园环境的建设对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和各地区经济情况及相关政策的实行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高校校园的景观应充分展现其积极向上、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的特性。
作者:李达旭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杰,潘云鹤.论泛生态化校园规划[J].校园规划,2005,(11):12-14.
[2]潘海译,李玲,牟瑞芳.高校校园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3):201-205.
[3]肖冰,孙冰.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探讨[J].森林文化,2007,(5):42-44.
[4]沈杰.论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J].建筑学报,2005,(3):31-33.
【关键词】建筑;空间蒙太奇;影像化
1建筑环境空间
1.1建筑空间概念的形成
人类在建造一个个原始构筑物实体的同时,还在“创造”空间,这种空间的“创造”也就使人类的建造行为产生了意义。然面,山于空间自身的非物质性特征,长久以来,人们常‘常忽视建筑空间的地位,面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更加直观的建筑物实体上。
1.2建筑空间与界面
界面,狭义上可理解为建筑的“六面”,即墙和顶棚、地面:进一步说,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空间与空间之间的一种分隔关系,面这种划分关系有时候;不一定依附于一个确定的实体,这样的特点是值得我们注意。对于实际的建筑空间创作来说,建筑空间表达的语利_将主要山界面和与界面相关的处理手法来担当。
1.3建筑空间序列
运动是人类在空间中必然的存在方式。如果我们始终停留在空间中的某一个点上,那么建筑似乎变成舞台的布景,空间的创造也失去了的意义。建筑空间所产生的魅力;不仅限于一瞥间的印象,空间特征属性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必须通过运动过程中连续视点上的体验才能体会得到。界面的存在将空间定义为了不同的空间单元,而运动对于不同空间单元的次序的建立就形成了空间序列,因此,空间序列将必然在空间单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空间单元存在两种状态:基本的空间单元以及复杂的空间。空间单元是构成建筑空间形态的最小单位,对于复杂空间我们将其看作是两个以上空间单元通过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而成。因此空间序列的讨论分别针对一个空间单元和两个以上空间单元这两种情况展开。
2 空间蒙太奇的创作原则
基于蒙太奇理论的“空间 ― 时间”特性,空间蒙太奇与建筑空间序列的设置有着自然的联系,因为空间序列的展开也是以“空间 ― 时间”元素的结合为基础的。对于空间蒙太奇在设计实践中创作原则的归纳,也将是以空间的编排和组合方式作为对象。①空间倒叙。在一个空间序列中,本应该稍后出现的空间场景提前出现了,或本应该此地出现的场景被推迟编排到以后出现了,我们可以称此为空间倒序原则。②空间插叙。在空间序列中一个异质性元素或事件插入一系列同质事件场景中,激活原有的空间体系,同时创造出一种情节体验中的偶然性效果。③空间并叙。即原本在两个时空出现的场景同时并置在同一时空中。空间并叙的意义在于展示与对比,这种对比正是事件发展的动因,也正是人们在建筑空间流线中产生情绪激荡的诱因之一。事实上,两个事件的并置,故事就产生了。④空间跳叙。省略空间序列中的若干场景,形成一种空间体验中意外的(提前或滞后)心理描绘。总的说来,其编排变化的原则可以归纳如下:不断切换异质感的空间。
3空间蒙太奇的设计要素及其现实启发
3.1光
光线是产生一切视觉效果的基础,我们得以知悉这个世界,只有基于光的指引,也只有在光线的影响下,空间的时间属性才得以展露出来。因此,光是空间蒙太奇概念最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光的本质正是物质的本质。总结起来,空间蒙太奇设计在建筑中的表现,光的运用是最为广泛和频繁的设计元素之一,原因在于:
① 光的非物质性。在参与空间序列的设置和空间感受的塑造中,通过投影、透射、折射等物理性质更容易跨越物质条件的限制,在和玻璃等材质的搭配使用后,容易形成模糊、虚幻的空间体验。② 光的引导性。从行为科学看来,人的向光性使人总是追随光线。这是一种无 声但具有召唤力的语言。光具有导向性,一般是通过一些暗示帮助人们认识已建立的空间的层次。③光对空间的限定。对空间的限定是指光的明亮形成的区域是一种心理上的空间,已虽然没有实体的围合,仍然具有空间的属性。④光对空间的扩大和缩小。空间给人的心理的尺度感小仅仅是依赖于空间的长、宽、高,还同空间的明亮程度有关。明亮的房间在心理感觉上大于同样面积的黑暗的房间。因此光对空间的尺度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
3.2景框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拍照或者绘画时,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围成一个矩形取景框。这是我们为寻找合适的构图而采用的方式。我们或许没有察觉到,这种框景的方式其实改变着我们的空间知觉:被框取的景象从它原来从属的空间中剥离出来,成为我们与那个空间母体的连接器。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开窗的窗框受到静态构图思维的影响,更像是可以兼顾采光的挂画,要求构图完整而自足。而如果我们将建筑的窗框映射为一个景框,从观者一一景框一一空间的体系出发,会发现:窗木身的意义,要远大于被其框取的静态景象的意义。
3.3路径
建筑中是路径联系了各个同质或异质的空间,路径的设置是空间序列展开的基础。与传统设计方法小同的是,体现空间蒙太奇思维的路径设计是围绕着叙事而展开的而,而这个叙事的结构是建立在观者对空间的观察而建立的,而小是遵循一个事先预设好的空间序列来布置交通流线,或者可以这样说,空间序列是山客观存在的空间中被观察路径激活的部分构成。也就是说,整个建筑的空间序列完全是山参观者的体验路径所决定。
3.4与环境的对话――变化中的设计
首先,这里所说的“环境”指的是对于建筑师来说的设计环境,其中包括自然因素、业主要求、成木控制等各方而的条件。而与环境对话,有别于传统设计中基地条件、景观、气候等因素与建筑单向的约束关系,而更多的是带有一种互动的特质,希望将建筑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纳入建筑空间的构建中来。
4结语
从当代普遍得到承认的建筑空间本质说出发,通过对电影语言系统中各要素的分析,对比建筑空间在组合、编排,形成序列的这个过程,发现与电影叙事的许多契合点,引发了空间环境设计和电影对比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医院是为患者存在的,患者作为其服务对象,除了要治愈肌体上的病患,心理、精神状态的康复,也同等重要。因此,医院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上特殊需要,越来越受重视,医院建筑与使用者全方位关系的特征,已拓展得越来越宽。环境作为现代医院建筑的一项基本功能要素,已成为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关键。
随着对医院模式转变的思考和探索,就医及对医院环境功能价值的重新认识,我国医院设计的观念也在更新,提出了以病人为核心,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满足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的主张。医院的"家庭化""园林化""人情味"逐渐成为现代医院设计的热点。本期策划通过对医院空间环境的要求,论述良好的空间环境设计在建设中的重要性。
【摘 要】不可否认,疾病与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阐述了医院空间环境和医院建设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医院建设针对建筑空间环境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空间 环境设计 医院建设
[Abstract] Undeniable disease and people's psychological state is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ospital environment of the spa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spital constructi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hospital building for building spac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Key words]Architectural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Hospital construction
引言
近年来,随着对医院模式转变的思考和探索,对医院环境功能价值的重新认识,我国医院设计的观念也在更新,提出了以病人为核心,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满足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的主张。疾病与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医疗环境有助于消除病人的心理压力,改善心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得到早日康复。医院空间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社会效益。
如何为这些病人提供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将成为医院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入口增加,老年患者增多,建筑设计应改变严肃的“白色”医院的
概念,赋予医院雅致精巧的环境,达到医院就像“家庭”一样令人感到温馨舒适。综合考虑病人心理、行为等多因素的综合治疗法,将成为21世纪的医疗趋势,医院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更应该重视病人最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之刺激,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
1. 医院空间设计对建筑空间环境的要求
一般来讲,一个人患病,其心理主要的活动就是尽快到一家医疗质量高的医院治疗,病人这种向往、期待、迫切的心理意向,要求医院满足病人就医的行为与心理需求,具有协调有机的就医序列空间,创造具有良好心理感受的医院建筑环境。
(1) 开阔的入口前庭
人对事物的看法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尤其是患了病的人,由于疾病的压力,往往怀着忧虑、急迫的心情前往医院就医。病人对医院的初始印象与感受,直接影响病人对医院的信心和对医院的信赖程度。医院入口前庭是病人踏入医院领域感受医院整体水平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设计中改变以往狭小空间的设计,进入医院就是一个大的开阔的空间,采用通透的围墙与街景融为一体。假设主干道把医院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是漂亮的花坛,和不同品种的小树组成的小树林,形成了天然氧吧,里面设有石凳、座椅、小品等,患者在这里谈话、聊天、等候,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右侧是地毯似的草坪围绕着美丽湖面,湖内有大型喷泉。特别是微风吹来,喷出的水雾随着微风吹到脸上,令人十分惬意。患者经常活动在这样的环境里身心都是一种享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另一方面,除却入口前庭优美的环境设计外,入口广场也是医院的人、车集散地,交通组织是其重要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车就医的人也逐渐增多,如没有合理的交通流线组织,势必造成人车混杂,停从而影响医院的外部环境,破坏医院形象。
(2) 急诊与就医、等候的环境
急诊不同于门诊,绝大多数患者的病都比较急,就医通道的长短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抢救病人分秒必争,提前一秒钟患者就可能获救。如设计宽敞明亮的大厅,周围是不同功能的房间呈放射状布置,这就大大缩短了抢救时间,使危重病人多了一些生存的希望。入口旁边设计家属等候大厅,这样既能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不受家属的干扰,使病人得到很好的治疗,又能使家属得到安静的休息。
(3) 门诊等候与空间环境
我国入口众多,每所医院所服务的患者人数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病人进入医院每一个有规律的就医过程都需要一定的等候时间,因此,精心设计等候空间的人工景观环境与自然景观环境,为病人及其陪医亲人提供舒适宜人的等候空间,避免病人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获得良好的心理感受,意义非常重大。注重门诊大厅的等候空间环境的设计,现代医院建筑门诊大厅往往是其他功能空间的重要部分。我国目前许多大型医院的挂号、收费、取药等窗口都开向大厅,如果不重视大厅的空间设计,缺少适当的休息和等候场所,就会造成大厅内人流拥挤,不同程度的诱发病人的烦躁不安的心理。因此,挂号、收费等各功能部门应有足够的使用空间,应就近设置供病人或陪珍人员休息的座椅。一般医院没有供病人及家属休息的场所,可以改造把原来的室外天井改成了休息大厅(增加了中央空调及排烟排风系统),原来拥挤的大厅变得宽敞明亮了。候诊环境的好坏对病人的心理及诊疗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病人由于怀着急于向医生倾诉病情的心理,会密切关注诊室里医生的动态,候诊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就会造成门口处人员据挤,对医患双方造成不良影响。门诊还应进行功能区域划分,可以让病人少跑冤枉路,在一个区域内就能完成大部分的检查,把关系密切的功能放在一起,如体检中心、专家门诊、放射中心等。
2 .加强医院建设中的建筑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为了满足不同经济能力患者的需求,可以新建了优质病房楼,优质产房、病房,层流手术室、层流ICU 。优质病房楼内设有室内庭院,可供患者朋友在这里散心休息。病房内是宾馆化的布置,配有电视、电话、呼叫对讲系统、集中供氧、吸引系统,有独立的卫生间,24小时供应热水。可以考虑经过培训的服务员随时清洁卫生。改造了老病房楼,增设了中央空调系统,每个病房增加了独立卫生间,内设淋浴卫生热水。
为了在刮风下雨的时候患者就医不受影响,可考虑新建了连廊,设计无障碍通道,把病房楼、急诊楼、门诊楼、优质病房楼、手术室连成了一体,使患者冬天冻不着,夏天淋不着晒不着,大大方便了患者。假设可以在由病房楼、优质病房楼、门诊楼围成的空间建设大型的音乐喷泉广场,广场侧面布置一个平坦中有起伏的小山丘的大草坪,可供患者及陪护家属散心聊天,那么这样的环境设计必定会使人们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手段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创造优美、舒适宜人的就医环境必将成为今后医院的发展方向。随着对医院模式转变的思考和探索,就医及对医院环境功能价值的重新认识,我国医院设计的观念也在更新,提出了以病人为核心,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满足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的主张。
向往自然是人类的本性,无论是从生理还是从心理上分析,绿化环境对人,尤其是对病人的康复有极大的好处。注意室内外绿化环境的修饰,是提高医院建筑景观环境质量重要手段如采用室内盆栽、适地种植、中庭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绿化等都能为病人提供赏心悦目、充满生命活力的景观,表现对生命的关怀,激发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念,应是医院建筑室内与室外的人工与自然景观环境的主题.如:荷兰某医院室内设置的“树”的抽象雕塑小品,寓意生命之美丽生动,并赋于医院空间环境强烈的生命意识。精心设计具有艺术创意的室内与室外坐椅、凉亭等可让病人领受到愉悦与温馨,并提供舒适宜、具有生命气息的医疗环境。
结 语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疾病构成发生改变,慢性病、晚期病增多。如何为这些病人提供舒适宜人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将成为医院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口增加,老年患者增多,赋予医院雅致精巧的环境,达到医院就象家庭这一目标,已势在必行!医院的家庭化、 园林化、人情化逐渐成为现代医院设计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罗运湖 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居住区景观空间类型
1.1半公共空间
半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保证空间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公共空间的空间营造有两个手法:①有形物体的营造,如景观墙、植物群落、绿篱等对空间的部分围合;②园林小品的“心理提示”,如用景观标识、亭、廊、花架、水景等,将空间塑造成为一定范围内的私有物。这样的营造手法,可以丰富居住区的空间类型多样性,通过丰富的空间给人们以不同的使用体验,也可以根据空间开放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刻画,如地面铺装的变化、植物种类的变化、乔灌木的变化、植物高度的变化等,通过细节的设计和工程建设,保证景观空间的安全性。并综合通过运用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设计手法,把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相协调,营造半公共空间环境。
1.2私密空间
国外有研究表明,道路系统越复杂,犯罪率越低;道路系统越简单,则犯罪率越高。私密空间的道路属于居住区中最简单的道路系统,犯罪率也相应比较高,故此,空间道路应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设计。在材料的选择上,私密空间的道路设计经常选择汀步或石子路,这种道路的铺设没有路基,直接铺设在土层上,下面仅盖干沙,周围再用原土填回,遭遇雨天或者使用量大走易变形,在实际设计中不宜使用。私密空间的营造形式单纯,即使用一定材料将规划范围内的场地进行较私密的围合,最常见的是植物材料,高大的乔木或植物墙均可。且由于私密空间面积有限,除基础的休息设施外,不足以安排过多的园林小品,植物在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私密空间中道路的布置、路面的铺砌、水景的组织、照明的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应注意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和整体性的结合,使空间相互渗透与延伸,创造更加亲切宜人的整体环境。
2居住区景观植物设计要点———以苏州地区为例
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处常绿阔叶树种占优势、落叶阔叶树种占一定比例的阔叶混交林地带。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市,自然对绿地建设有较高的要求,2005年《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明确规定居住区绿化用地面积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7%。居住区景观植物的设计,一方面要通过对绿地的统一规划和空间的合理组织,采用点、线、面结合的设计原则,形成功能分布合理的居住区绿地组团系统,改善居住区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要有一定的特色,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植物搭配,注意常绿与落叶结合,乔木与灌木结合,木本与草本结合,观花与观叶结合,实现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性、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和经济性。在植物群落层次方面,乔灌草的层次应保证清晰,如上层植物使用合欢、银杏、广玉兰、香樟、龙爪槐、枇杷、红枫、五角枫等,中层为海桐、红花檵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毛鹃、桂花和栀子等,下层是地被花卉和草坪;色彩和形态方面,应富有变化又通过比例保证一定的统一;造景效果方面,应通过提高种植密度保证居住区植物群落的突出和联系,乔木、灌木密集式种植,使多种植物构成明显的整体,乔木和灌木形成的群落和附近疏林草地、草坪以及单纯的密林明显地区别,丰富植物空间类型。注意避免选择有毒、带刺、落果和易引起过敏的植物。
3结语
关键词:地铁;空间;设计
一、前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和生活需求的增长,人类迫切的需要开拓生存空间。地下空间是迄今尚未被充分开发的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巨大的优势。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与改造,纷纷把地铁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地铁建设不仅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也是城市发展的必备要素,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铁空间主要是由列车轨行区、站台、站厅以及供电、通信、通风、照明、排水等系统组成的交通体系地铁空间的开发建设可以弥补城市地面容量的严重不足,地铁交通方便快捷,既节省时间又能够保证准时到达,通常比地面交通工具节省1/3到1/2的时间。地铁车辆由电力驱动,平均行驶速度为每小时35—40公里,单向高峰小时断面流量大于4万人,是大运量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对于缓解地面人车混杂、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铁换乘空间设计分析
1、空间装饰设计
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地铁地下空间在八十年代设计的车站中,对装饰材料、色彩、灯光等缺乏设计,基本上是统一设计的,导致各个车站特点不足。空间环境与乘客不能达到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地铁空间自然会呆板乏味。所以,地铁空间设计一定要运用丰富的造型语言来营造具有趣味的空间,使乘客能够体会到一定的视觉刺激和感受。从近几年地铁设计发展趋势来看,地铁空间中的装饰设计越来越被设计师所看重,首先就是材料的合理选用与搭配、美观的装饰使人们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氛围。墙面、地面、顶面及柱的质感、色彩、肌理、图案变化和形态变化作为有力的暗示手段。地铁车站室内色彩与材质的变化,也因空间层次的不同相应变化,在空间类型转换处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墙面利用材质与色彩变化标明空间场所特性。地面材料通过材质、颜色、拼装的变化产生区域感,或对人流进行组织。其次,色彩壁画的运用适宜的光照、舒适的声音环境、适宜的内部小气候条件与清洁无污染的环为人们创造了宜人的内部环境;而车站内精美的装饰壁画,给乘客以视觉上的享受,提高乘客在地下空间的舒适感。例如在北京在2号线地铁上有很多壁画,比如西直门站有长江黄河,东四十条站是围绕奥运,建国门站是四大发明,通过壁画的形式把中华民族文化融进去。
2、地铁出入口设计
随着地铁大量建设,更多的地铁出入口将会出现在城市空间中,在提诶出入口设计中首先要做到无障碍系统设计,作为城市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车站必须考虑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地铁中的无障碍设施尽可能地为残疾人在购票、休息及通行上提供便利和有关服务信息,以方便他们参与社会生活。除了残疾人之外,尚处在生长阶段的幼儿以及年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都是无障碍系统的经常使用对象。其中,地铁站出入口空间作为地下交通空间和地上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过度空间,更是无障碍设计的重中之重。从出车厢口一直到地面,期间的每个环节都要仔细调研,一定要能让使用者平稳、顺畅的到达有的出入口直接与城市广场等露天空间相接,坡道的设计就很重要,对于与商场、大型铁路站点以及航空港无缝对接的地铁站出入口来说残疾人专用电梯以及专用自动扶梯平台的数量就一定要设置充足,位置也要考虑,尽量不与主要人流等出现较大冲突。除了在设计的范畴内做到尽量完备外,在一些辅助设施的位置规划上也要有所考虑,比如垃圾桶、电话亭等设施。它们也会经常出现在地铁站出入口空间之中,若位置放置不当,就会成为无障碍系统中的阻挡因素,打断无障碍系统的连续性。有的电话亭就放置在距离坡道端口很近的地方,使得使用它的残疾人必须多拐一个弯,十分不便,若遇到相向而行的两人,再错让时也会更加麻烦。又如,视力残疾者无障碍设计的盲道,在楼梯休息平台上需要下梯段的位置应设触感导向块,并应距下梯段边缘300mm的地方起始设置,以提醒视力残疾者马上要下楼梯了。其次,地铁出入口导向设计。在地铁入口设计上,要尽量消除人们从地上进入地下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要使入口空间多样丰富开敞而有特点;过度自然舒适,不违背人们的日常经验,而且地铁各处均设有导向标志,为人们提供明确的导向,使乘客搭乘地铁便捷合理。地铁出入口的立面形式应同地面的街道视线、建筑、绿化、环境相统一,具有明确的引导性。应该强调的是:出入口应该为不同的人提供平等的使用机会,要有方便轮椅进出的坡道和门口。由于地铁出入口大多设在较繁华的人流集中地带,因此,入口立面应醒目突出,具有吸引分散人流的特征,配合地铁标志表现地铁运行特点。例如西班牙毕尔包的地铁站入口设计,造型独特醒目,使人一目了然。出入口的数量、尺度应根据车站的客流量经过科学计算来确定,并充分估计到非常状态下人们安全疏散的行为特征,去规划设计出入口。第三,地铁站出入口数量的确定。地铁出入口应能够比较直接地联系地面室外空间和内部的地铁车站。每个车站直通地面室外空间的出入口数量不应少于两个,并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车站内的全部人员疏散出去。我国地铁设计规范规定,车站出入口的数量,应根据客运需要与疏散要求设置,浅埋车站不宜少于4个出入口。当分期建设,初期不得少于2个。小站出入口数量课酌减,但不得少于2个。车站出入口的总设计客流量,应按该站远期超高峰小时客流量乘以1.1—1.25的不均匀系数。当然,地铁车站出入口的各部分(门厅、楼梯等)应保证相同的通行能力,并已通过能力最低的一个数据,作为该出入口的实际通行能力。出入口通道的数量由高峰小时客流量确定,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乘客的舒适度及出口地面处的容纳条件。当客流量接近或达到通行能力时,人口通道可利用的有限面积会限制行人的行走速度和在人流中行走的自由,一旦遇到特殊情况,通道内易发生堵塞,安全性不能保障。所以,在确立地铁站出入口通道的数量时还应考虑通道的服务水平。最后,自动感应开闭扶梯设计。地铁出入口处运行的自动扶梯,尤其是上行扶梯由于是输送乘客出站使用,由于地铁出站人流有阶段性,一般一列车下站人流通过出入口出站后,要等若干分钟才有下一列车人留出站,其间出站人流非常少,而自动扶梯若在这么长时间一直使用,很明显浪费电能。据调查,每当地铁到站后,蜂拥的人流在自动扶梯上持续的时间大约为45s左右,如果按每3分钟1班地铁计算,扶梯的在2分15秒处于空载或轻载下。因此自动扶梯只有少数的时间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而大多数时闸是在空载或轻载下运行。因此,带自动感应开闭的自动扶梯近期在地铁出入口得到应用。自动感应开闭的自动扶梯就是自动扶梯在无乘客时自动停止运行。当有乘客时又自动重新启动服务的电梯。例如,上海地铁一号线出入口处的自动扶梯就是普通型,而上海地铁2号线修建就采取了自动感应开闭扶梯。
3、地铁空间的文化设计
随着城市规模的壮大和公共交通意识的提高,地铁交通被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城市地铁不仅仅作为独立的交通系统,而是作为一个重要的都市要素而存在,在地铁站最能窥见城市的生活缩影和文化风貌,能够展现城市的性格和魅力。像巴黎、伦敦、莫斯科、东京的地铁,不仅缓解了地面交通运输的压力,而且还是一个显示城市形象和独特历史文化的窗口。因此,地铁的室内空间应该满足各不同人群的文化认知,可以说,只有充分的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地铁空间才能展现地铁空间的魅力,才能在精神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地铁文化的营造其实并不需要高昂的造价和投入,只要在细节和布置上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营造一定的文化特色,就可以创造出一个令人愉悦的环境。简洁的造型,明快的色调,丰富的材质,使空间活跃;或者运用简单的图案,增加空间的趣味,在设计语言上稍做变化就能营造出地铁空间的特色。从空间、结构、设备到一张座椅的功能,从整体气氛的营造到一张票据的构思,设计的涵盖面已无处不在。
三、结语
总之,地铁作为具有巨大优势的公共交通系统,其空间环境有着自己的特点。地铁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城市的立体交通系统的发展完善十分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地铁站设计由于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长期不被人重视,尤其在装饰设计以及无障碍设计方面。几十年前的审美和对地铁的认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地铁交通的发展和文化进步的要求,现有地铁空间设计手法在地铁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显得过于单一,缺乏空间设计和人真正需求的融合,缺乏人性化的“软环境”,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仔细反思。
参考文献:
1、陈立,道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董玉香,莫斯科地铁建设与建筑设计回顾,都市地铁交通,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