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年研究论文范文

青年研究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年研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年研究论文

第1篇:青年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趋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一活化是对青年生活世界的观照,是人文关怀的实践,意味着将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完整的栽体。其价值在于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体验新生活的不断追求。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在教育关系上强调“双主体观”,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实践道德生活”,在教育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在教育方法上“通过实际的生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

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以至于在彰显个性、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的今天,许多青年一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一定的疏离感甚至逆反情绪。这不仅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年道德社会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造成当代青年职业责任性和道德感下降的重要原因。改进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吸引力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生活就是生存活着,又不仅仅是生存、活着。因为生存、活着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活着。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讲,“生活是指处在主体间际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这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关注受教育者生活,与其生活密切联系,而且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日常生活中,发挥日常生活情境的教育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人的生活世界的观照

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教育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实质上是教育对生活世界的遗忘。“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中心范畴之一。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意指我们生存于其中,我们的一切活动和社会产物都得以产生的现实而具体的生活境遇,它是科学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现实基底与意义之源。胡塞尔将生活世界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前者是以知、情、意等知觉经验和各种趣味、情感、目的为主要内容的生活场所;后者则是主观的先验世界。胡塞尔所说的“回到生活世界”是指直接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间接地、最终地回到原始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与作用点,是它唯一的基础。离开了社会生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虚无。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反思的结果,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反思。人们终于认识到其不能独立、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而应回归到生活之中,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生活世界的理性回归,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结晶。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文关怀的实践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对人文关怀的实践。“人文”一词我国最早在赐鳓中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落后到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过程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来研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凸显了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非常可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的这一重要思想重视不够,理解不深。所谓“人文关怀”,从最一般的意义去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就是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给予真心、真诚的关切。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享受人的尊严、人的幸福等权利,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

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将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完整的载体

社会生活基本上可以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而人们的公共生活空间不断扩展。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婚姻家庭生活属于私人生活,它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这是一种不涉及到他人的价值、行动与利益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教育生活化不是否定理论教育,而是对理论教育的一种超越。尽管理论教育对于知识传递和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教育的惟一方式,而且由于现代性境域下教育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呈现加速趋势,对生活教育的需求已显得日益紧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大力倡导“生活教育”,提出生活教育三原则,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主张,教育场所要从学校逐渐扩展到家庭和社会;教育任务要从传递知识扩展到提升道德修养和培育生活技能;教育手段要从课堂教学扩展到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之中。生活教育的兴起回应了教育面临的时代困境,倡导生活教育并非否定理论教育,而是针对现存教育方式的弊端和问题而提出的可能的解决方案。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两个主要方面,对人的素质教育也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塑造,它在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都承担着核心作用。人的“素质”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多方面品质的综合表现,素质教育因而成为一种深层次人格发展性的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等各种教育的高度融合。而实现这一融合,尤其是把这一融合的效果落实到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中,只能通过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充满生活体验与生活关怀,感悟生活意义,富于生命活力的人本教育。而以青年为客体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体现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深度关切。它的宗旨在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要素,通过人际互动、主动参与、体验感悟等方式,促进青年“成为生活世界中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有爱心的人、善于合作的人、意志坚强的人、一个诚实宽容、是非分明的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在生活中建构,在生活中生成。

1.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

生活与幸福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如费尔巴哈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但人们对于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追求。我们反对低级的、肤浅的、世俗的幸福观。真正的幸福主要是一种灵魂的善,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当代有些青年“灵魂空虚、精神颓废、价值真空、道德堕落、内心孤独、充满漂泊感、疏离感和不安感,感觉到负担沉重、烦恼无比和灵魂的煎熬,显然他们是不幸福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去改变这种状况,去引导青年追求幸福、实现幸福、享受幸福,过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在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如下功能:其一,培养青年学会过一种安静的精神生活。戒除浮躁,从生活中获得安宁,这是一切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的前提。其二,培养青年具有丰富、真挚的生涪睛感,如亲情、友情和爱情。积极的生活情感能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这是人的幸福之源。其三,鼓励个人化的幸福追求。作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的社会个体,我们可以启发青年去认识自我、反思自我,鼓励他们努力追求符合自己天性和意愿的生活幸福观,并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生命的终极价值。

2.满足青年不断超越自我的需求

人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他从不满足于自己当下的生活,总是在追求更理想的生活,不断思考生活的意义、价值,不断创造生活的完满与辉煌。青年更是如此,他们充满朝气和希望,活力四射。根据个体生活的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发挥如下作用:其一,引导青年向世界(他人)开放,向“类和自我开放,保持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其二培养青年的反思批判精神。反思批判精神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越意义和价值的宝贵精神。其三,培养青年的追问精神与能力,在追问生活、反思生活中活出生命的尊严,完成精神的创造。其四,培养青年的哲学之思,使他们具有哲学的超越境界,这样他才能主动、自觉地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3.满足青年对人生价值实现不断渴望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价值正显著地让位于个人价值。青年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生活方式,强调个人价值,是世界青年价值观发展的趋向。青年总是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应对青年的精神世界予以关切,应当为解脱人们的精神困境投入真诚与热情,表达对青年生活基本价值维护的愿望和义务,更应当以理想的光芒给他们的生活以慰藉与照耀。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符合人的本性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指向人而且为了人的教育。青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特别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的发展。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够满足青年自尊的需要,教育者在教育中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主体人格;另一方面,自觉地创设温情、宽松、诗意、人道的人性环境,为青年的生活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

4.满足青年对新生活不断体验的需要

“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是当代青年生活方式变化的突出特点。“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在感受、主观经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教育对象的亲身体验,因为体验是一切优秀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促进社会道德需求转化为自身品德的基础,是促成外在德育与内在德性成长需要整合的条件。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鼓励青年讲述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因为这是最真实、最有生活意蕴的体验,它可以帮助青年找回往日生活的感觉,再现生活的辉煌,坚定自己生活的信心,鼓励自己生活的勇气。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世界,在变革中体验到自我的存在及其存在的价值,是每个热爱生活的青年的当然诉求。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科学化、形式化、理想化的迷雾中重返现实生活,找回其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说,要帮助青年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自去生活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创设一种新的情景。就是说,在宏观上,引导青年做一个健全的人;在微观上,帮助青年完善一个健全的人应具备的素质,使青年适应生活、超越生活、享受生活。

1.在教育关系上强调“双主体观”,把青年本身也作为主体对待

“权威意识的衰落”是当代青年价值观演进的一个显著特点。从生活化的角度审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是在教育关系上,“由原来的主客二分的主体、客体关系模式走向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否定任何一种单极的主体性,要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人而不是工具,要将人们置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求它像原始社会那样完全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失去独立性,而是使其作为价值主体积极渗入到现实生活中。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激发和培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走向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双主体观”,即“以教育者正确的主体意识和较强的主体能力为基础,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平等的主体性之间发展培育人们的主体性人格,而这一过程必然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实现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双主体观”要求以双向对话取代一个主体对另外一个主体的单向传播甚至居高临下的训导。对话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相互敞开、理解、交流和进入的过程,从而每一个主体在与他人分享共同的经验和互相牵扯的过程中确认自我和他人。这种对话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对规范的理解、理性的碰撞,同时更有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相遇。

2.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实践道德生活”。实现教育目标的现实化

非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在现实生活之外另外设定一个目标或主观构想另外一个世界。这样就难免造成对人和人的生活的异化,使生活的丰富性和现实陛遭到消解,使人物化或者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精神存在。以实践道德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指向实实在在的人的生活,使人过上道德的、美好的生活。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当贴近青年本身,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理想化,使青年感受到目标的可实现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对青年身边的小事视而不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并不是平庸化,它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教育目标的现实化,一方面要避免传统模式的理想化、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使它陷入平庸化。教育目标现实化就是要使教育目标既能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具有现实性、普遍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国家利益,又能考虑到人的现实生活利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相结合。

3.教育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实现教育内容的具体化

从生活中取材,首先意味着对各种“宏伟叙事”的拒斥,应尽量避免直接向青年传授各种抽象而生硬的大道理,也不应该不顾及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层次性、多样性来教育青年。否则,这一切将是无效的甚至是产生疏离感、逆反情绪的渊源。从生活中取材,就应该用青年身处其中的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事件,来激发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引发积极的道德思考,进而催生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达到实践道德生活、增进个人幸福的目的。

从生活中取材,就意味着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

而这些丰富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融入青年的具体生活中,真.正做到让青年“口服心服”。我们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深入的研究,应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其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

从生活中取材,还应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要剔除落后于时代的旧知识,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场所的不同,其内容也要相应变动;根据不同社会成员的个性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化还要求多层次内容的内在统一,既要重点宣讲党的理论、方针与政策,又要强调生活常识、做人道理与行事规则。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可感可知可践。

4.在教育方法上“通过实际的生活”,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通过生活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平时被教育者忽略或者不太关注的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的各个具体环节、具体情境、具体事件纳入到教育视野,变成重新审视的对象,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设计等以充分发挥生活的教育功能。

第2篇:青年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青年职业教育 素养开发 原则 途径

中图分类号:D432.6;G7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加强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建设,做好素养开发是当前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青年职业教育者是高职学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将直接影响后续毕业生的质量。本文将对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 素养开发内涵介绍

素养就是指一个人的修养。素养与素质内涵大致相同,从广义上来說,素养就是指个体的外表形象、知识水平、能力或者道德素质等等。所谓素养开发就是指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个体进行培养,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更好地进行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总体上来说,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它由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两部分构成。第一,职业素养可以分为三部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由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构成,实践能力则主要是指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动手操作能力,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技巧,才能够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第二,综合素养主要是指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工作的认真程度或者服务意识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开发就是加强对其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

2 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素养开发的基本原则

2.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指,在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素养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以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发展成长为根本,要遵循青年主体的意愿及需求。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是素养开发的对象,同时他们也是素养开发的主体,在整个素养开发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提升素养开发的效果,提升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素养开发的过程中应发挥青年主体的能动性,要尊重各个青年主体的需求,发挥他们的价值,从而推动青年教育工作者的全面发展。素养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要将其与各种培训开发途径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尊重、了解和信任各个青年职业教育者,为其需求做好服务。

2.2坚持公平原则

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素养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平性的原则,让所有的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培训过程中来,而不是仅仅让那些青年骨干参与素养开发工作。过去,我国职业院校往往是从所有的教师中挑选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素养开发与培训,这确实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部分骨干员工的专业水平及业务素质。但是,这种素养开发的效果具有局限性,很难带动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这种筛选式的培训方法也会对部分未入选参与培训的教育者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打击其工作的信心及积极性。很多青年教师无法获得平等的教育科研机会,影响素质教育开发工作的良性运转。

2.3坚持双重激励的原则

素质开发工作中要致力于调动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其工作效率。激励在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激励又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部分,物质激励能够从较大程度上满足青年职业教育者的物质需求,并能迅速地发挥激励作用,与提升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具有直接联系。但是,人的生活并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性的东西,教育工作者往往更重视思想层面和精神方面的激励。因此,单纯的物质激励往往难以取得最好的效果,激励过程中应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措施。精神激励又可以包括荣誉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措施,从而从较高层面上激发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3 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素养开发的途径

素养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从青年职业教师职业发展的实际特点出发,对青年职业教育者进行素养开发培养工作,要遵循层次性的培养开发原则,确保素养开发的效果更好。下文将结合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情况,对素养开发的途径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3.1强化素养开发的教育理念

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开发工作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贯穿于青年职业教育工作的整个工作过程和成长过程。加强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入职培训是十分重要的,入职培训时间不应过短,如有条件应在一年以上。入职培训能够为青年职业教育者走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素养开发,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能够对学校文化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增加自身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地实现教师角色的定位和心理转型。另外,在素养开发的过程中,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学习教育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等等,能够对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教育教学规律性的知识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深入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能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更好地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从而积极投入到学生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来。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促进自身发展与成长。

3.2发挥“以老带新”“传帮带”的积极作用

大部分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经验不足,他们需要继续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沟通技能,提升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和学生管理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政治素养和工作技能等等。这就需要发挥老教师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以老带新”“传帮带”的活动,帮扶结对指导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形成合理的动力培养机制,加强老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的交流,形成并发挥叠加互动效应。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青年教师能够更好地提升自我修养,能够学习老教师的敬业精神。老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带头和经验作用,积极指导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课堂教学,帮助他们完善课堂教学计划,积极开展教研工作,提升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更快地融入到学科教学队伍中来。

3.3重视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建设

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教学基本功,才能够更好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职业院校要积极组织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课堂观摩听课,并组织进行集体备课、试讲和互评,从而学习、探讨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意识等。不同的学科教研室要组织新老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也让更多的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职业院校还应该组织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参与说课比赛,包括多媒体课件比赛、微课比赛等等,并从多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對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从而让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比赛中端正自我认识,形成合理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形成更高的授课能力和业务能力。

3.4完善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行业进修制度

通过入职培训和“以老带新”活动的开展,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技能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就职业院校来说,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加强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要组织青年组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行业挂职锻炼和定岗时间活动等,努力开发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素养。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进行行业调研,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形成良好的行业实践发展氛围。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中学习新的操作技能和管理经验,了解前沿科技信息,并明确教育教学工作与实际行业发展之间的差距所在,从而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5提升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意识

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科学研究,这也是提升其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提升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参与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教研结合,以研带教的意识。合理的科研学术交流应该从两个层面开展,包括学校层面和院系专业层面,要指导青年教师积极选题、课堂申报、可行性分析等,进而引导他们积极进行教研工作。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完善科研制度及保障机制,从而为科研工作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经费保障,并合理奖励那些表现优秀的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职业院校应重点培养各种科研骨干,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和规模,从而带动整个教育队伍的共同发展和成长。

4 结束语

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素养开发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应贯穿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工作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推动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提升职业院校师资团队的素养,提升院校的竞争力。通过素养开发,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能够进一步提升,能够更好地应对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也能够为我国优秀职业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更好地推动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胡倩,刘英.职业教育新形势下高职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及发展需求研究[J].青年发展论坛,2016(2):37- 39.

[2] 王欣.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青年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2017(9):1- 6.

[3] 李勋华.张志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发展困境与对策——来自对全国70位校长访谈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28- 32.

第3篇:青年研究论文范文

一、逆反心理的本质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对于先进人物的宣传,人们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贬低宣传及宣传者;当见到商品广告出现“价廉物美”字眼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种商品的质量肯定是次的”;还有人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争议很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种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是比较规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进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第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因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第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当今的青少年,往往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胶着状态。

第一,年龄与生理条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第二,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青少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转第三,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

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第四,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第五,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

第一,传统的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产力状态决定了生产关系是以家庭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关系。家长是财产、生产分配的绝对管理者,家庭成员必须绝对服从。国家是家族的扩大,人人处在等级森严的伦理纲常的罗网中,并以之为天经地义。在这种稳固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家庭、血缘、宗法、等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和积淀了中国稳定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种心理积淀的作用下,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级或家长强调自身的权威、特权,而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代,受西方文明、民主、自由等思潮影响,其思想、行为与长辈容易发生抵触、冲突;但东方宗法等级社会形成的消极的、依赖的、苟安的社会心理层面,大多数人不愿亦不能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转而代之以抵抗方面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第二,社会因素的影响。逆反心理的形成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代的青少年生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情况下,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个人主义和金钱意识的泛滥,有些人民公仆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为了追名求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屡禁不止,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多数人把它化为批评和监督领导干部的动力,少数人则以偏概全,不能划纪国法与不正之风的界限,不能区别绝大多数干部奉公守法与极少数败类营私舞弊的本质差别,一概采取不信任态度,于是,助长了逆反心理定势的形成,对宣传乃至宣传内容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这种心理氛围对青少年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当的影响。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生活动机和意向呈多维性。他们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选择的非程式化、非单一结论的观点,追求享受与奋斗并举的生活,愿意享乐与奋斗交替存在。其次,重物质、重利益、重现实的价值观。对物质生活热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现实的快乐原则,对个人对社会十分注重效益的兑现。再次,强调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他们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世界,不喜欢人云亦云,不喜欢现成的答案,十分珍惜自己的时间,强调自身的价值。面对这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原有的静态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很难适应,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惰性作用,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五、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于青少年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应泰然处之才是。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是,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着眼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改善,杜绝逆反心理滋生的社会土壤。只要我们把改革、开放坚持进行下去,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不断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只要我们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和民主化的进程,通过扎实有效地搞好县级以上干部的三讲教育,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分子和刑事犯罪活动,使党风和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好转,逆反心理的许多消极因素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

第二,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政工队伍的素质,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发因素。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只有“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有献身精神的人讲献身精神”,榜样示范,现身教育,才最有说服力。

第三,努力增强青少年的信任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者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要根据21世纪青少年的特点,改革和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努力克服宣传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调、“假、大、空”。要实事求是,改进工作作风,尽力教育、引导和满足青少年的政治期待。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增强青少年的信任感。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中,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

第四,开展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教育。首先应认识到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会出现五大高峰: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要高峰、创造高峰、超常行为高峰。这五大高峰反映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五大特点:好胜、好奇、好变、好动、好疑。相应地会出现三大矛盾: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广阔性、灵活性与传统思维模式及正统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社会依附关系的矛盾;强烈的需要

与道德、法制观念及社会物质文化条件的矛盾。只有了解了这些矛盾,善于调节和处理好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4篇:青年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学习态度;个案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7-03

全球化进程加快,英语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各级中小学逐渐加强对英语教育的重视。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是影响其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督促学生积极学习英语,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话题。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小学生个案来分析学习态度散漫的原因,并探讨应对之策。

一、个案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彦英,男,14岁,N市W小学五年级(5)班的学生,来自江苏省赣榆县沙河镇。曾在老家就读,随父母到N市,转入当地学校。其父母忙于打工,疏于关心孩子的学习。

2.班级及任课教师情况:目前,N市W小学学生的生源除了城区和郊区本地学生外,有一半是外来务工子女。彦英所在班级有很多学生是“插班生”。此外,该班三门主课的任课教师中,只有数学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带这个班,其他老师多是半途接手,英语老师更是一年一换。

二、学习态度不良的表现

1.课堂表现。①常见表现:彦英上课基本不听,做自己的事。在老师面前常面无表情,偶尔会露出无所谓的笑容。他一直独自坐在最后,常在课堂上拉同学讲话。数学或语文课,他有时能正襟危坐,但英语课上却总是东张西望,动个不停。问他怎么不听课,他说不会英语。②与英语老师的冲突:一次英语课,彦英一直盯着窗外,老师让他出去,他不肯。老师竟直接往外拽彦英,扯他书包,彦英不肯动,她就把彦英的书包、英语书等扔出窗外,并一直说彦英是“二流子、痞子”。彦英气得不理她。窗外有人要捡书,她大吼不准。当书从窗外扔进来后,彦英拿起被扔进来的英语书使劲敲桌子。老师质问道:“你敲什么敲!”两人这样对峙着,直到下课,彦英被拉到办公室门外站着。

2.作业情况。语文或数学老师常中午到教室看班,一般会讲习题,做错的学生要到老师面前订正。彦英的语文和数学作业一般能完成。英语老师几乎不看班,作业均由学生自己抽时间做。有一次,全班在抄黑板上的英语短语,彦英却拿起坏拖把说去修拖把。十几分钟后,他拿着破拖把回来,一见有老师在,就又拿着拖把向外走,说拖把没修好,再去修修!结果没回来。彦英的英语作业几乎从未完成过。偶尔做好,也是他次日到学校抄的同学作业。

3.同伴关系。彦英平时玩伴并不多,和同班同学关系淡漠。同学不太与他玩,反而常讥讽他。一次笔者正教他英语,附近的女生嘲笑道:“别管他,他什么也不会。”笔者看那女生一眼,对彦英说:“不会可以学,有问题,可以问我,我帮你。”彦英还未有所表示,那女生又抢说:“他能提什么问题,我看他什么也提不出,因为他什么也不会!”彦英脸上有一丝不悦,但很快换上无所谓的笑容。

三、英语学习态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4岁的彦英道德发展水平处于习俗水平,即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第三、四阶段。处于该水平的个体着眼于社会及其希望的问题,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维护传统社会秩序。尤其第三阶段心理特征是寻求认可取向,凡是成人赞同的,他就认为是对的。为何彦英在英语学习方面却表现的那么散漫呢?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缺乏学习动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统称缺失性需要,基本满足缺失性需要后,才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学习心理角度看,人们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展和实现。从此意义上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而彦英的缺失性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更遑论他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首先,彦英的父母是流动人员,彦英跟着父母变动,生活不稳定,又常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训斥,这使他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其次,在家,彦英父母忙于打工,鲜少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孩子缺少沟通;在学校,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习要求,他的学习一时跟不上,老师很少关心和鼓励他;同学常嘲笑他,他几乎没有朋友,好学生更不愿与他为伍。这些原因造成彦英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再次,英语老师的训斥、谩骂和同学的嘲笑使彦英的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种种缺失性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还如何来谈自我实现的需要?缺少自我实现的需要导致彦英的学习动机不强,没有学习动力,进而很难有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是导致彦英对英语学习态度散漫的一个重要原因。

2.自我概念没有得到正常发展。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而正确自我概念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其中,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的行为。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他的自我概念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行为由态度决定,所以,我们可以推导出学生的自我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个案中的英语老师经常辱骂学生,说班级的学生是“菜市场来的大妈”,并在他人面前骂彦英为“二流子、痞子”,忽视学生的意见,甚至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书包扔出窗外,还不准他人捡。这是对学生极大的不尊重,学生被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心严重受损。缺少了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这两个必备基本条件,彦英的自我概念不能得到正常发展,导致他不尊重老师、讨厌学习英语等态度的形成。我们常说:“要想他人尊重你,你先要学会尊重他人。”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表率,学生的很多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影响。彦英的英语老师显然没有起到为人师表的良好作用,反而对学生恶言相向,使师生交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越来越讨厌英语。

3.认知失调。在转入W小学前,彦英在原学校成绩不是最差的,以前的小学也不太重视英语教育。而在新学校,他的成绩突然变成最差的。本以为像以前一样学就可以的内容,却达不到新学校的学习要求。当他发现对自己原有成绩和英语学习要求的认知与现在的认知不协调时,出现认知失调,内心感到不愉快和紧张。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在此情况下,个体总是力求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达到新的认知协调。认知失调不一定导致态度的改变,它仅为态度的改变提供了条件。而彦英的老师并没有及时抓住时机,采取措施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变,而是一味地批评训斥。此时,彦英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观点,形成自己学不好,尤其是学不好英语的观点。这种观点形成后,彦英有些自暴自弃,学不好就不学,导致他英语学习态度散漫,不愿学。由此可见,彦英对英语学习的散漫态度不是某个单方面因素造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四、对策与建议

基于上述原因的分析,针对彦英的情况,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转化彦英的英语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可能性。

1.行为协议法。让彦英的家长、老师及他本人共同协商,确定每一方要做哪些事情。首先,商讨家长该如何关心学生的学习,如每天与孩子交谈5分钟,问彦英最近英语学习怎么样。让彦英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其次,商讨教师行为。教师不要出现辱骂学生的行为,要尊重学生,当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好时要及时表扬和奖励。再次,商讨彦英的言行态度。上课尽量专心听课,作业及时完成,尊重老师和家长。争取每次考试有进步。

2.暗示、期待。首先,英语教师在平时多给予彦英鼓励,对他说“你能学好英语”,让他逐渐形成自己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告诉他“老师期待你的进步”。其次,教师在批改平时作业时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评语,如:“Good!作业很认真,只是有一点小错误,如果能更细心一些,那就更好了!”“有进步!”暗示彦英能学好英语,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再次,教师可以暗中安排一些学生与彦英做朋友,帮助他学习英语。

3.代币法。起初,每天对彦英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出的好的行为进行奖励,等他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奖励(如,得到五颗星星)时,开始实行好的行为进行奖励,不良行为进行惩罚的制度。当奖励达到一定数目时,可以到老师或家长那里兑换另一种更有吸引力的奖励,如:一个愿望。当他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态度后,可以让代币制逐渐消退。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一下子就取消代币制,而是在代币制的不断调整中逐渐取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彦英对英语学习的散漫态度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彦英讨厌学习英语的态度也不是短期内能改变的。这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共同协作,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逐步改善彦英的学习态度。争取使彦英早日改善对英语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第5篇:青年研究论文范文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药学会承办,国邦药业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定于2014年6月初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将邀请两院院士作特邀报告,并就我国青年药学科技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同时进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 征文及评奖

①征文范围:药物化学、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药剂、药物分析、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生物药品与质量、海洋药物、老年药学、制药工程、抗生素、医院药学、药事管理、军事药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安全评价、药物临床评价、医药知识产权、药学史等药学领域研究论文,以及近年最新科研成果论文均在应征范围。论文要求立题明确、条理清晰、实验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并没有在科技期刊公开发表。②征文要求: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青年工作者征文,论文第一作者必须是年龄在45岁以下(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论文格式请参照《中国药学杂志》。应征论文字数限3 000字以内(包括参考文献)。③论文评审:由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论文评审合格的论文将收载在大会论文集中。遴选出50篇论文作会议报告交流,每人12分钟以内,并参加优秀论文评选。会议将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奖励金额(含税)分别为2 000元、1 000元、600元人民币,并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③其他事项:请将论文电子稿以Word格式编辑后发E-mail至:,并注明稿件所属专业,以便于论文评审;文责自负。我们收到每篇稿件后,将及时给作者邮件回复。会议获奖论文推荐在《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等学会主办期刊发表。⑤征文截止日期:2014年5月9日。

第6篇:青年研究论文范文

张平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张平说,总书记早就指出,青年是党的未来,祖国的未来。青年干部必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必须到基层、到偏远、到欠发达的地方去调研,使发展改革委的投资更加符合国家的要求。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的动力源,如何保持全球思维,是此次会议的方向和主题。

本次会议有社会司副司长苏国、体改司副巡视员宋葛龙主持。

国民经济综合司牛晨作了“关于钢铁行业结构调整的思考”、国民经济综合司姚佳作了“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对我国价格总水平影响的分析与测算”、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朱建武作了“垄断行业改革视角下普遍服务机制创新问题研究”、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张焕腾作了“资本项目开放和新一轮市场化改革”、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吴良柏作了“关于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几点认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杨尚宝作了“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价格司朱晓海作了“加快推进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价格司吴波作了“中美部分商品价格‘倒挂’的原因分析”、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张星作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吴瑞鹏、张星、苏铭共同署名)、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曾铮作了“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角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顾严作了“社会事业梯层共进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张璐琴作了“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协同转变、打造自主生产网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平衡背景下的产业升级研究”、国家信息中心张铠麟、刘厉兵作了“有关加快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一点思考”等专题的演讲。

中青年干部对各自调研的课题,用鲜明的观点、详实的数据、生动的语言作了简短的发言。

中青年学者演讲结束后,有关专家学者对上述发言者进行了评比。党组书记、主任张平给一等奖获得者朱建武、顾严分别颁发了获奖证书。副主任朱之鑫给其他获奖人员颁发了获奖证书。

朱之鑫在总结发言中着重强调,发展改革委系统的广大青年干部要走出去,到基层去接地气,察看情况,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为国家有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背景:

举办中青年干部经济研讨会,旨在充分调动广大中青年干部研究重大问题的积极性,在全委进一步促进形成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的良好氛围。2000年以来,研讨会已举办八届,分别围绕“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收入分配问题”、“扩大就业的思路和对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和对策”、“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体制机制”、“通过促进消费和调整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途径与对策”、“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等主题开展了研讨。第九届研讨会的主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讨会采取专题研讨会和大会相结合的方式,在9月6、8日,分别举办了四个专题研讨会,60篇优秀论文获得者参加了演讲,从中产生了14篇论文作为大会研讨论文;9月17日,14位优秀论文作者做大会发言,并从中确定一、二、三等奖。

第7篇:青年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破“五唯”;高校青年教师;评价机制

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出台,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将破“五唯”从隐性价值转化为显性标准,将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呼吁转变为政府的行动,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文中提出,学校实践教书育人,优先改革教师评价,既可以提高教师发展、促进学生评价科学化,也能够形成促进党委、政府、学校、社会转变教育评价观的“自觉”力量,从不同层次、全方位优化教育评价生态[1]。此前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逐步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五唯”)清理。但是破“五唯”,教师评价机制会不会再回到人情关系和学术权威的旧模式?破“五唯”之后,应该用什么标准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评价?“小青椒”们是教师团体的新生和骨干力量,对于他们的成长,我们应该如何探索更科学合理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学评价机制?这些问题值得思考与摸索。

1“五唯”的弊端

“五唯”之间各有所指,又成为一体,发表高级别期刊论文、获得高水平学历,在职称评审中则更有机会。有论文、学历、职称加持,那么人才称号、科研项目和奖项的命中率显然会提升,但是“五唯”的评价标准也会引出许多的弊端,阻碍教学和科研评价。

1.1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2]“五唯”中占位的教师更容易获得更多利益和资源。部分高校为了让人才队伍的结构更有彰显度,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更愿意用科研经费、实验平台等有竞争力的筹码抢夺有“帽子”的人才。普通青年教师,在科研资源方面则捉襟见肘,甚至渴望尽快获得“帽子”,踏入“五唯”评价体系,获取更多科研资源。青年教师的评价和资源分配逐渐异化为单一僵化的“五唯”。

1.2形成教师阶层的固层化

教师“五唯”评价某种程度忽略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对国计民生所起到的实际贡献,论文的研究成果是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还有待考核,是一种单一评价、终结性评价。“五唯”评价局限于某一个小圈子,无论是项目申请还是奖项申报,某种程度上局限于已经在“五唯”里小有成就的人员。刚刚起步的高校青年教师很难在既有利益获得者中有所突破,容易造成身份层次的相对固化,扼杀了年轻教师的发展活力,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动力。

1.3导致教学科研的功利化

“五唯”的根本是把教师成果的数量和形式作为评价教师业绩、能力的数字化标准,追求数字化表征,科学研究上追求“短平快”,要求在聘期内完成量化的科研任务。对于一些需要深潜的基础研究,青年教师迫于考核压力,不愿深究,“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工作由于见效慢、衡量难也无法走入核心工作区域,“五唯”显然是一种违背了学术、育人客观发展规律的评价管理行为。

2破“五唯”的误区

但是,破“五唯”的关键点在于破,而非“五唯”,我们要平和理性地对待“五唯”,破除“五唯”不是不要论文,不要学历、不要项目等,而是不能将“五唯”的作用无限放大。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目前的教育评价方式、教育评价内容、教育评价导向,与当前国家对创新性人才需求不相协调。我们要破除“五唯”,还要注意避免以下认识的误区。

2.1不能将“不唯”变成“无唯”“五唯”的最大症结就是一个“唯”字,破“五唯”其实就是破除唯一性,允许多元化。在破“五唯”时,还必须明白“破”和“立”的边界在哪里,“可为”之处与“难为”之处在哪里,在“破”与“立”之间寻找平衡点,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3]。论文、“帽子”、奖项等在激励青年教师积极进取上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破“五唯”并非完全放弃定量评价,而是更加合理地评价数量背后青年教师的实际成果。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学力”“文章一多质量就差”等等,从而否定用文凭、论文作为评价的坐标之一。应该说,这些观点在生活中确实可以找到具体事例予以佐证。但也只能说是个案,不能因此推导出普遍性结论。从统计数据来看,文凭与水平,学历与学力,论文数量与质量之间,总体上是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不是无关,更不会是负相关。如果把“高分低能”“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学力”等说法当成普遍现象,那无疑取消了学习和教育的价值,陷入了反智主义泥潭,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4]。

2.2不能将“不唯”变成“高唯”目前评价改革“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倾向”,意在消除以往评价标准中对人才发展造成的约束和阻碍。但在实际操作中,新的不当指挥棒应运而生,“不唯”变成了“高唯”,高水平科研成果成为“破唯”和胜出的必要条件。在高校制定的新评价标准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代表性成果制度,以期刺激教师能够产出高影响高被引的SCI论文、国家级重点项目等更有标志性的科研业绩,反而使得评价的功利倾向愈演愈烈,影响青年教师的正常发展[5]。

3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特点及所面临的挑战

高校青年教师的评价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促进其职业发展。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都是一个不断优化方法、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教学上,如何在最初站上讲台的几年内,学会最大限度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针对当下的新情况,不断丰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实现教书育人的不变初心;在科研上,面对学科知识的日益更新、学科交叉的不断加深,如何与时俱进、深耕其中、坚守一方,实现0到1的突破,是对教师的科研品质、思维层次的考验。新教师在科研考核上,还面临着“非升即走”的生存压力,在有限的聘期内完成合约上既定的科研任务。同时,伴随着高校引进人才门槛的不断提高,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都是国外归来的留学人才,他们既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还要逐渐完成个人住房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准备,而这些,在目前国内市场条件下,也绝非易事,需要高校予以专门的关注和研究。

4建立合理的青年教师评价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紧迫性、以及教书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青年教师评价机制,不仅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更要注重师德师风的建设;不仅要关注成果量上的考核,更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岗位业绩考核,更要注重盘活资源配置;不仅要注重结果评价,还要注重过程评价;要充分考虑长期发展功能,克服功利主义的价值偏差,放眼整体职业生涯。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运行的结果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长期健康发展。

4.1破“五唯”的前提是尚师德科学的青年教师评价机制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师德师风和学术端正。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冰山模型”理论,显性的学术成果、教学表达能力等方面相对容易考察;隐性的学术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则不容易考察[6]。为此,要积极探索合理、可行的师德评价体系,切实根据教师的实际教育行为进行科学评价,改变以往师德评价走形式的流弊,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特点,加强“学高为师”的“学术端正”和身正为范的“道德品行”评价。“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青年教师要有对教育和科研有无比的热爱与忠诚,对学术道德与育人规则有足够的敬畏和尊崇,将科学家精神贯穿于青年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中,自觉维护学术价值与学术尊严,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评价机制要引导青年教师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鼓励他们乐于在公共服务方面付出,以国家和社会需要为科研导向,切实承担起对学术共同体、学校和国家的责任[7]。

4.2破“五唯”的关键是立“多维”此“维”非彼“唯”。“维”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是系物的大绳,引申为法令纲纪之义,旧时从比喻的修辞手法称礼、义、廉、耻为四维,已然有评价的色彩。放到今天,构成空间的每一个因素(如长、宽、高)叫维,多维就是立体、综合之意。与“唯”所体现的“独一无二”、“唯一”大相径庭,“多维”所彰显的多元性更加符合青年教师从事的教书育人活动的创造性、复杂性特点。4.2.1完善分类体系依据学科属性、工作特点,分类制定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类人员考核指标,比如对于高校公共基础课青年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课题很难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可以结合授课质量和学生评价反馈,引导他们“以教学为主”踏实做好基础教学。对于一些从事基础研究的老师,则可以减少教学要求,对于较长周期的基础研究,可以实行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刚柔并济,给老师更多的成长空间。4.2.2丰富评价主体职能部门考核有效结合学生评教和青年教师自我评价。一方面,有效引导学生真实、科学反馈青年教师施教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高校制定形式多样、易于操作的评价模式与指标。拓展评教时间,教学周期内定期开放通道让学生能够随时对教师的任何一门课进行评价,而不仅限于学期末[8]。特别是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解决评教中的青年教师普遍性问题与个别教师出现的个性问题,既可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也将更好实现评教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落实教师自我评价,尊重教师主体感受,将教师自己量化的教学、科研成果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结果相结合,若几项指标评分结果大致相同,则侧面印证学校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学校、教师、学生之间达成一定的共识。如有较大悬殊,排除主观干扰因素之后,需要进一步论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2.3平衡评价方法实行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同行专家评议是一种主流的质化评价。量化评价中的明确的指标体现科学性、客观性,有一定的积极性,但缺少对工作质量、教学投入与育人成效的有效评价[9],如唯量化,易入“激励短期行为”“助长本位主义”“扼杀学者个性”等误区。大部分同行专家尊重和维护学术系统的自觉与忠诚,他们了解学科最新发展,能够有效补充数字衡量带来的不足,但是同行专家评议也要避免学术圈子、学术壁垒以及专家自身局限等影响公正的因素。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为原则,评价改革实现量化评价与同行评议之间的动态平衡。

4.3破“五唯”的核心是赋活力“五唯”评价忽略了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实际贡献,只看历史和出身,不看未来,与资源分配机制紧密相连,是一种唯结果、终结性评价。很多高校将奖励、资源与“帽子”、奖项直接挂钩,使得众多教师一门心思谋“帽子”,谋取资源、身份的对号入座,某种程度导致师资队伍的僵化。合理的评价机制需要两个结合。一方面,评价应与培育相结合,灵活地配置资源,不唯“帽子”马首是瞻。青年教师处于职业发展的初期,特别是一些没有团队归属的海归“小青椒”,无论是在科研经费的申请还是研究生助手的配置上,高校应给予相应的扶持,允许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成长进步、在科研中遭遇困难,进而激发青年教师的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不断取得科研突破,避免青年教师身份的固层化。另一方面,评价应与合理分流相结合,灵活挖掘人才潜质。对于在“非升即走”中未能胜出的青年教师,高校予以灵活合理地分流,并为他们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是当前完善高校完善青年教师评价机制的必要补充。“非升即走”也是一种选择,经过一个聘期的尝试,部分青年教师发现自己可能并不适合继续从事科研相关工作,从人才成长的角度出发,本着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原则,灵活安排岗位,妥善处理好转岗衔接期间的薪酬待遇等等,为高校青年教师的灵活流动提供有尊严的后续发展保障。

4.4破“五唯”的主旨是求发展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是一个专业化、终身化的动态过程[10]。“五唯”重在强调成果的形式和数量特征,是一种结果性评价,在管理动机和政策导向上,体现出较强的现实性,评价机制所形成的氛围,使青年教师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急于求成,在学术科研上,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评价的根本宗旨在于发展,而不是一时一地之利,应该选择用发展的角度看待青年教师评价。评价的重心在于关注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的成长历程,及时发现教师成长中出现的困难并提供及时帮助,强调过程的意义,突出持续性反思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谋求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旨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价的过程中注意创建青年教师成长数据库,收集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评价指标参数,推动传帮带,请专家给年轻教师以专业性指导,帮助其凝练未来发展方向,促进青年教师科学认识、充分理解评价结果。学校、青年教师之间目标一致、彼此信任、同向共行、和谐发展。评价不仅是一种阶段性的鞭策或奖励,更是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期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长海.构建以发展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J].人民教育,2020(22):22-25.

[2]唐静.从教育资源配置的维度探析高校的教学与科研[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41-145.

[3]储常连.立:“五维”破“五唯”推进教育评价现代化[EB/OL].[2020-10-30].

[4]刘振天.“五唯”:痼疾如何生成,怎样破解[EB/OL].[2019-02-26].

[5]丛春秋,张新亚.焦虑中的变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创新的困惑与反思[J].中国高校科技,2020(9):25-29.

[6]于剑,韩雁,梁志星.高校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2):59-68.

[7]陈娟.“双一流”建设视阈下青年拔尖人才成长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20(10):77-81.

[8]望红玉,王自洁.教师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1(8):31-34.

[9]钱国英,崔彦群.评价与培训相结合建立教师队伍良性发展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2(2):66-68.

第8篇:青年研究论文范文

1.1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2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3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质量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①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改进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必须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运用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实践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使得教学活动逐步由“re-ceptive”向“creative”转变。专业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进行文献检索,相关论文阅读,思考分析,并将问题解决方案以小论文形式提交等。这一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的过程。”

第9篇:青年研究论文范文

1 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论文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态度及能力,教师指导水平和责任心以及实施过程的管理监控等几个方面。从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经过多年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已逐步完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针对毕业论文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论文评阅和正式答辩、二次答辩等环节缺乏细化的管理制度,只侧重最终提交的论文材料格式是否正确、材料是否齐全、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而忽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的质量,没有从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上寻找解决途径。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监管上也比较乏力。对于管理的过程的中各环节缺少细化的制度规范,难以对毕业论文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监控。

1.2从管理制度合理性和执行层面来看,一般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年进行,对于五年制专业在大五上学期进行选题,四年制专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选题。在最后的一年的实践时间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外,还需完成专业实习。基于这种浮躁和功利角度,学生很难静下心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现场调查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4]。加上学校管理层面往往出于对就业、考研的支持鼓励,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修改后几天就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且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学生中“届届相传”,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不影响最终毕业获得学位,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过程。

2 硕士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对策分析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为毕业课题开展提前打好基础

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统计知识缺乏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而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都需要贯穿整个硕士教学过程当中。在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提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实习见习环节的现场调查机会,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制度保障

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学院必须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选题变更制度、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评选制度,以及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3提高指导教师论文指导能力

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医学院校要创设科研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对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非重点学科、非医学专业教师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2.4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管理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启动以及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的过程的管理。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启动会的机会,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向学生宣读学院毕业论文各项管理规定,倡导学术诚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组织选题遴选会审定选题质量,保证所有待选题目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题后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评论与指导,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2.5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进展管理

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是指毕业论文开题后到论文完成前的管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研究内容,选题是否变更,是否完成文献综述部门的写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本填写的规范性,是否能反映出研究的真实性。指导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至少保证 2 周对学生做一次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保留指导记录。在检查中对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解,对态度不认真的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2.6毕业论文工作的后期管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