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视媒体论文范文

电视媒体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视媒体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视媒体论文

第1篇:电视媒体论文范文

为应对市场发展,城市电视媒体纷纷效仿上级电视台进行企业化改革,集团化改革,和股份制经营成为改革的两大主题。区域性地方电视媒体企业化改革的初衷是做大做强,解决资源配置上的散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应对不段发展变化的电视市场。现在,全国百余家城市电视台都开始或完成了企业化改革,还有很多城市媒体成立了当地广电局控股的传媒集团。但从实际情况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简单“加帽子”的“有名无实”的现象普遍存在,离真正的集团化改革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近几年,“集团化”已成为我国媒介的一大关键词。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管理者提到,在广电集团里面,电视台和集团究竟是什么关系。过去,很多人主张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由电视台来创办广电集团,集团是电视台的一个经营实体。现在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是这样一个思路,即由电视台来创办企业,建立一个传媒集团除原电视台方向性节目之外,其他的外包式节目连同广告的经营全部放到集团里去。而现实中却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这里我们以改革较早的杭州市广电集团为例。虽然,该广电集团改革较早,发展也颇见成果,然而,单就所谓的五花八门的人员聘用关系来看,我们就能发现集团化改革的问题所在了。在整个广电集团内部,聘用关系的由高到低大概是分为以下几种。有广电局的公务员属于国家正式公务员,一般频道总监以上一级的都是属于这样的聘用关系。其次,是国家事业单位正是工作人员,也就是所谓的事业单位编制。虽然整个广电系统已经进行了企业改革,但是,原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大都是台内的“元老”级人物,他们本身也都是原系统中的中高管理层,他们不会因为成立了广电集团,就抛弃了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因此事业编制已然存在于改革后的集团中。第三个层次就是改革后的集团聘用的人事关系了,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后的成果可同样也体验着竞争带来的压力。而这种聘用关系至少是名正言顺的台里人,在集团聘用的下面还有很多种聘用关系,比如频道聘用、栏目聘用、临时聘用、企业派遣、实习等等聘用关系的人员。这些人大都与事业编制、集团聘用的人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可是无论从待遇或地位都与以上几种聘用层次的人相差甚远。(以上为笔者参加杭州电视台招聘时,考查、调研结果)分配的不平等就会引发矛盾,而矛盾本身源于制度的缺陷。道理很简单,就是所谓的集团化改革不彻底。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我国的广电集团都是在原电视台原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集团成立后电视台、电台就应该退位成为集团经营项目的其中之一。而这个问题在很多时候牵扯到了感情的因素和利益的因素。一些电视台提出质疑,到底是电视台管集团,还是集团管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老同志,要通过“电视台管集团”这个意思体现他的价值和贡献,这里面牵扯的矛盾就比较多。因此,现在各地电视台的企业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有名无实”的。笔者个人认为,随着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再加上人员更迭,真正意义上的集团管电视台一定会实现。既然进行企业化改革,就不要只改革人员的聘用关系;既然要办集团,整个集团就要有自己统一的管理系统,电视台、电台虽然是集团的旗舰,但决不能成为整个集团的管理者。

二、“股份制”反而强化了“旧体制”

为了加快电视台的企业化进程,各地电视台开始尝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很多人希望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但其实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是成本最高的一个办法,而几乎所有搞股份制改革的电视台又都是以全员持股的方式进行改革的。这样企业将来发展的成本将会很大。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旧体制的钢化和重建,等于强化旧体制。在旧体制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解决不了,搞全员持股的股份制之后,这个问题回更加严重。纵观整个市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人控制,体现为大家普遍公认的“主人翁责任感”,可惜这种责任感往往不是体现在发展上而是体现在分配上,在事业发展上则往往持反对态度。比如随着电视台的发展,经营范围的扩大,新栏目的组建,职业化的有更高素质的新人,那原来的“老人”怎么办?“老人”往往对引入新人持反对态度,甚至有的地方台竟然可笑地搞起了所谓的“人事封锁”,大连电视台竟然5年没有引进新的人才,表面的原因说是由于内部人员饱和,其实是因为“老人”们怕年轻人抢饭碗,多一个人分羹,每个人就少分一点。可“老人”们却不曾想到,不引进新的“厨师”,羹只会越和越少,越喝越差。(以上为笔者在大连电视台实习工作,调研结果)试问,在电视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电视台若想发展,并跟上时代的步伐,怎能5年不引进新人才呢?另外,台内的人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有很强的在退休前把电视台“分尽吃空”的动机。但丛企业长期发展来讲,又必须留有一定的发展资金。从整体上看,用全员持股这种方式来搞股份制,不利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超产权”论,认为并不是搞了产权明晰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笔者赞成这种看法,事实证明,股份制并不一定就能解决电视台的竞争力问题。比如,浙江温州电视台,搞股份制改革比较早,但采取新机制的作用并不像原来期望的那么明显。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解决内部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的问题。首先要考虑股份制能不能增强竞争机制,怎么引进竞争机制。其次是激励机制,我们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确实很不到位,已经影响到了整个电视台发展的地步了。

参考文献:

[1]朱金玉,巢立明.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7.

[2]黄升民,周艳,马丽婕.广电媒介产业经营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

[3]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06.

第2篇:电视媒体论文范文

为应对市场发展,城市电视媒体纷纷效仿上级电视台进行企业化改革,集团化改革,和股份制经营成为改革的两大主题。区域性地方电视媒体企业化改革的初衷是做大做强,解决资源配置上的散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应对不段发展变化的电视市场。现在,全国百余家城市电视台都开始或完成了企业化改革,还有很多城市媒体成立了当地广电局控股的传媒集团。但从实际情况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简单“加帽子”的“有名无实”的现象普遍存在,离真正的集团化改革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近几年,“集团化”已成为我国媒介的一大关键词。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管理者提到,在广电集团里面,电视台和集团究竟是什么关系。过去,很多人主张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由电视台来创办广电集团,集团是电视台的一个经营实体。现在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是这样一个思路,即由电视台来创办企业,建立一个传媒集团除原电视台方向性节目之外,其他的外包式节目连同广告的经营全部放到集团里去。而现实中却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这里我们以改革较早的杭州市广电集团为例。虽然,该广电集团改革较早,发展也颇见成果,然而,单就所谓的五花八门的人员聘用关系来看,我们就能发现集团化改革的问题所在了。在整个广电集团内部,聘用关系的由高到低大概是分为以下几种。有广电局的公务员属于国家正式公务员,一般频道总监以上一级的都是属于这样的聘用关系。其次,是国家事业单位正是工作人员,也就是所谓的事业单位编制。虽然整个广电系统已经进行了企业改革,但是,原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大都是台内的“元老”级人物,他们本身也都是原系统中的中高管理层,他们不会因为成立了广电集团,就抛弃了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因此事业编制已然存在于改革后的集团中。第三个层次就是改革后的集团聘用的人事关系了,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后的成果可同样也体验着竞争带来的压力。而这种聘用关系至少是名正言顺的台里人,在集团聘用的下面还有很多种聘用关系,比如频道聘用、栏目聘用、临时聘用、企业派遣、实习等等聘用关系的人员。这些人大都与事业编制、集团聘用的人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可是无论从待遇或地位都与以上几种聘用层次的人相差甚远。(以上为笔者参加杭州电视台招聘时,考查、调研结果)分配的不平等就会引发矛盾,而矛盾本身源于制度的缺陷。道理很简单,就是所谓的集团化改革不彻底。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我国的广电集团都是在原电视台原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集团成立后电视台、电台就应该退位成为集团经营项目的其中之一。而这个问题在很多时候牵扯到了感情的因素和利益的因素。一些电视台提出质疑,到底是电视台管集团,还是集团管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老同志,要通过“电视台管集团”这个意思体现他的价值和贡献,这里面牵扯的矛盾就比较多。因此,现在各地电视台的企业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有名无实”的。笔者个人认为,随着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再加上人员更迭,真正意义上的集团管电视台一定会实现。既然进行企业化改革,就不要只改革人员的聘用关系;既然要办集团,整个集团就要有自己统一的管理系统,电视台、电台虽然是集团的旗舰,但决不能成为整个集团的管理者。

二、“股份制”反而强化了“旧体制”

为了加快电视台的企业化进程,各地电视台开始尝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很多人希望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但其实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是成本最高的一个办法,而几乎所有搞股份制改革的电视台又都是以全员持股的方式进行改革的。这样企业将来发展的成本将会很大。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旧体制的钢化和重建,等于强化旧体制。在旧体制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解决不了,搞全员持股的股份制之后,这个问题回更加严重。纵观整个市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人控制,体现为大家普遍公认的“主人翁责任感”,可惜这种责任感往往不是体现在发展上而是体现在分配上,在事业发展上则往往持反对态度。比如随着电视台的发展,经营范围的扩大,新栏目的组建,职业化的有更高素质的新人,那原来的“老人”怎么办?“老人”往往对引入新人持反对态度,甚至有的地方台竟然可笑地搞起了所谓的“人事封锁”,大连电视台竟然5年没有引进新的人才,表面的原因说是由于内部人员饱和,其实是因为“老人”们怕年轻人抢饭碗,多一个人分羹,每个人就少分一点。可“老人”们却不曾想到,不引进新的“厨师”,羹只会越和越少,越喝越差。(以上为笔者在大连电视台实习工作,调研结果)试问,在电视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电视台若想发展,并跟上时代的步伐,怎能5年不引进新人才呢?另外,台内的人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有很强的在退休前把电视台“分尽吃空”的动机。但丛企业长期发展来讲,又必须留有一定的发展资金。从整体上看,用全员持股这种方式来搞股份制,不利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超产权”论,认为并不是搞了产权明晰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笔者赞成这种看法,事实证明,股份制并不一定就能解决电视台的竞争力问题。比如,浙江温州电视台,搞股份制改革比较早,但采取新机制的作用并不像原来期望的那么明显。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解决内部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的问题。首先要考虑股份制能不能增强竞争机制,怎么引进竞争机制。其次是激励机制,我们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确实很不到位,已经影响到了整个电视台发展的地步了。

参考文献:

[1]朱金玉,巢立明.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7.

[2]黄升民,周艳,马丽婕.广电媒介产业经营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

[3]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06.

[4]宋建武.中国媒介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5.

[5]丁和根.传媒竞争力[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02.

[6]熊忠辉.中国省级卫视发展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

第3篇:电视媒体论文范文

一、广电转型势在必行

广播电视转型,是一场全球化的变革。新传播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广播电视行业的生态环境。为适应新的媒体生态,国外一些广播电视媒体率先进行了探索。在国外,传统媒体大楼进行搬迁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转型表现形式。一方面媒体大楼的搬迁可以带来房产等附加收益,另一方面,媒体融合也需要传统媒体在工作环境上进行改造。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通过搬迁新大楼的方式,建立起“超级编辑部”,将广电与网络部门聚集在同一个空间工作,使传统媒体人员和新媒体人员的沟通与调度更加便捷。广电转型是行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根据尼尔森统计数据显示,受流媒体繁荣影响,2014年第三季度美国境内电视收视率下降了4%。电视收视市场的萎靡在中国也同样存在。根据CSM50测量仪有关数据,在2014年上半年省级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中,平均收视率破1的电视剧只有21部,没有一部电视剧收视率破2。整体数据下行,单项数据也没有突出的亮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受众转移,视频网站、网络电台成为网络用户的首选,对广播电视带来冲击。收视率和收听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广告收益,因此,广电进行新媒体融合也是协调自身盈利模式的一次尝试。广电行业转型是履行社会职能的需要。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作为大众媒体的广播电视,面向受众主要为社会金字塔体系的基础层,也就是普通大众。因此,广电行业的转型肩负着国家使命,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团结。

二、广播电视行业转型关键与路径选择

广播电视行业转型需要树立以“全台意识”为关键的全局理念。对于广电记者和编导来说,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段、播出长短是最重要的内容。有了独家或者重大新闻,或是优质节目的首播,广电记者编导都会优先选择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广电人员要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将新媒体不仅仅视为工具,更要视为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渠道,正视新媒体的地位。广电行业要按照多平台、多终端分发的思路,使新媒体与广播电视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完成二者融合的全新制播模式。广播电视一般根据播出的节目进行计酬,对于收视率高的节目会额外奖励。长此以往,培养出了广播电视带给媒体人员特殊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新媒体时代,广电要提高对新媒体内容的奖励机制,使新媒体活跃起来、地位上升,实现与广播电视的并行发展,并最终达到深度融合。“用户思维”的培养是广电进行新媒体融合的关键内容。媒体融合带来的是用户地位的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与受众互动较弱。新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媒体与受众联系变得便捷与简单。广电媒体要通过用户互动,获得反馈以进行改进与提升。“用户思维”主要体现为互动与服务。在2014年金鹰节互联盛典直播过程中,湖南卫视使用了发源于互联网的“弹幕”直播互动模式,观众留言以弹幕形式出现在屏幕上。这种将明显带有互联网特征的互动模式引入电视的尝试,便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践行“用户思维”的勇敢实践。网民通过胶东在线网站的《网上问法》,可以随时向在线律师免费提出一些法律服务要求。这档栏目为百姓搭建起了通往法律的桥梁,较好地体现了服务理念。广播电视媒体也应向具备“用户思维”的新媒体栏目学习,并进行有关互动与服务的尝试。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广播电视融合新媒体,在转型的同时,也需要继续保持内容与品牌等固有优势,保持自身公信力和影响力,正确引导舆论,履行媒体职责。

作者:黄楚新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第4篇:电视媒体论文范文

策略一:整合营销的策略对于整合营销来说,这一营销模式是多种营销工具以及手段的结合,比如说公共关系、广告以及促销等多种方式的结合,其主要的思想就是要将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继而通过双向性的沟通和交流,使其长期良好合作,继而达到共赢的目的。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电视媒体的发展要借鉴新媒体的优势,要与新媒体进行整合,通过这样的整合方式使得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继而使得整个营销成本有所降低。

对于电视营销来说,应当善于借鉴和应用当前新媒体的营销方式。新媒体的营销一大优势就是具有及时性的特征,电视媒体可以借助其优势,提升电视节目自身的质量。另外电视媒体还能够借助和使用网络平台以及移动媒体等进行信息的传播,使得节目自身的播放渠道得到更大的拓展,继而使得自身的受众层面得到进一步扩大,抓住更好的营销机遇。另外,随着新媒体营销方式的不断完善和深入,电视台应当在背景下积极搭建新的营销平台。所谓的营销平台主要就是体现当前营销资源整合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为宣传以及更好的广告合作打好基础,还能够为合作关系以及公共关系的维护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说,电视台相关的形象片或者是展示相关的成果的时候,都会借助整合资源自身的开阔性以及前瞻性,继而使得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相互之间的优势能够得到有效的互补,使得电视营销自身所具有的主动权更加明显。策略二:品牌营销的策略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进行营销,塑造营销品牌是提升自身节

目质量以及创造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电视台之间就营销所进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说,电视媒体应当从自身的节目质量以及社会形象入手加以实施。节目的质量是整个节目品牌以及电视台质量打造的基础,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电视节目的质量一直都是影响其营销成效的关键性因素,所以说,电视营销也应当从提升节目质量入手。比如说,电视台在进行广告选择的时候应当考虑该广告与节目自身是否匹配,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当有专业性的团队来对节目进行制作和打造,继而对市场的定位加以明晰,提升节目自身的质量,做到不断地推陈出新,显示出电视台自身的风格与品牌定位。当前新媒体的环境下,受众对节目的选择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很多高质量的节目往往更能够吸引受众,继而增强整个电视台的竞争力,形成电视营销的强大优势。

第5篇:电视媒体论文范文

一、收视率评价模式的变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媒体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收视率作为反映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996年8月,中央电视台调查咨询中心和法国市场研究公司索福瑞集团开始业务合作①,并于1997年底在北京正式注册成立了独立市场调查机构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CSM)。从1999年元旦起,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的收视率统计方法由日记式调查法,改为更加精确、也更少人为因素影响的测量仪统计法,并由此带动了收视率指标在中国电视媒体考评体系中份量的不断上升。在此前后,全球性媒介调查公司尼尔森也进入中国,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安装收视率测量仪,面向内地各电视机构提供收视率统计数据。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5年之间,收视率伴随着中国电视媒体经历的一系列改革,从一个陌生的外来户,成长为中国电视媒体厅堂里的尊贵客人。直面市场、直面生存、渴求经济上的收益与回报,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媒体谋求发展所要破解的首要难题。在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销售等流程尚未形成一个畅通的产业链条之时,广告收入成为了电视媒体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而收视率作为广告主投放广告量的主要依据,也随之成为各家电视台衡量一档电视节目生死存亡的主要砝码和标尺。

“收视率使电视台不仅了解了自己的观众,也知道了竞争对手。”④客观地讲,收视率的引入和使用,在促进电视节目量化考核体系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超越了单纯的媒体传播层面之后,收视率与广告收益的挂钩就使其最终演变成了一种经济活动。这样,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掌控者手中,收视率的角色和身份势必会产生出一系列的冲突与悖反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收视率测量的准确性与真实性问题,二是收视率导致的价值标准倾斜问题。

同样的时段、同样的节目、同样的地区,不同的收视率调查机构所提供的数据大不相同。这种状况的出现表明,收视率调查公司在样本数据的采集和获取上,存在不规范问题,比如样本选择、样本户泄密与被收买,以及样本户人口结构特征与中国电视观众整体人口结构特征不一致等问题。如果不能保证上述比例的大体一致,那么收视率调查结果无疑会存在严重偏差甚至失实。另外,既然超越了单纯的电视传播领域而跨步到了经济活动中来,收视率就很难不染上急功近利的色彩,所谓“收视率是万恶之源”⑤的说法,言虽过激但不能不承认收视率对电视传播理念上的颠覆性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5年10月,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提出了“绿色收视率”概念。他认为:“以‘绿色收视率’作为节目、频道的评价依据,可以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地指导节目的生产和发展;以‘绿色收视率’作为评价指标,将为营造更和谐、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的电视生态环境创造适宜的条件。”⑥所谓绿色收视率,是指在坚持电视节目品位和确保国家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基础上,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围绕“绿色收视率”概念的提出,中央电视台在融合主、客观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将引导力、公信力、满意度、专业性纳入评价标准,制定形成了“引导力(20%)+影响力(25%)+传播力(50%)+专业性(5%)”的新的电视节目综合考评体系。“央视建立的四维指标节目考评体系,不再以收视率高低为依据,也不再实行硬性的末位淘汰”,而是在影响力和引导力的指标当中,“突出了媒体的可信性、权威性和导向性、价值观等考量维度”⑦,将电视媒体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感放在首要位置给予强调。这一新的节目考评体系,也为网络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估提供有益参考。网络电视台的节目评估,不仅应该包括播放量、下载量、浏览量等指标,还应包括节目内容的可信性、导向性、权威性与专业性等指标。

二、节目播出平台的融合评估机制建设

技术变革和媒体融合政策的推进,使广电行业从节目内容到接收终端都呈现出巨大变化。无论是位于产业链前端的内容生产,还是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接收终端与受众市场,传媒产业与通信行业之间的跨行业发展趋势十分明朗。网络电视播出平台必须立足于纵向打通和横向融合视角,对自己的媒体融合实践进行评估,这一评估至少应该包括五个层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制度融合和机构融合。在这五项融合指标中,技术融合是前提,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是重点,制度融合和机构融合是关键。

技术融合主要用来评估电视、互联网和电信三者之间的技术共享与扩散程度,构成网络电视跨行业发展的技术前提。只有技术融合达到一定程度,后继各层面的融合才能持续跟进,并为最终形成跨网大数据业务分发体系奠定基础。技术融合的评估主要通过相关行业间专利数据的共享和互渗进行测算,如三方在各自下一代网络的建设与改造上,应该充分考虑到三网未来衔接、兼容、通用的可能,并在技术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上予以整体统筹;不同厂家在生产终端设备时也应该遵循统一的制式标准,以方便不同行业的机构和单位在业务市场上横向融通。

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主要用来反映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企业和电信公司之间业务产品的交叉程度及融合流通程度,即同一类型产品(包含服务)在不同网络通道及平台上的传播、流转与应用程度。对网络电视节目播出而言,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的重要标准就是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企业和电信公司在市场需求和产品供给上的融通程度,具体到数据指标上则可以通过企业、公司和媒体机构在三方市场上的产品销售及服务数据来测算。

制度融合和机构融合牵涉到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设计和机构改革等环节,对三网融合和媒介融合的发展影响至关重要。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很难总结出量化的方法或指标。通常只能以定性识别的方法对其影响进行预分析,普遍存在着因政策不确定而带来的分析结果偏离现象。相比政策、制度上的极大未知性和由此产生的风险,机构间的融合评估风险则要相对小得多,因为加速推进行业机构间的融合——即大部门制改革是早已经确定并付诸实践的国家决策,可逆转的空间很小。

对以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和机构融合为核心表征的产业融合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网络分析法、熵指数法和赫芬达尔指数法。网络分析法主要通过企业、媒体所处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变化,来对整个行业的融合情况进行研判。这种评估方法中,每一个企业或媒体机构都是网络结构中的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的变化(如重组、并购等)都会在网络中被传导扩散,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使得整个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这种评估方法容易从整体上感知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但不容易对融合的效果进行精准评估,且数据收集处理庞大繁杂,存在时效上的滞后性。

熵指数法主要用来衡量企业或媒体机构经营业务的多元化程度,熵在物理上的意义是用来表示能量在空间中的均匀分布程度。1979年Jacquemin和Berry进一步将企业经营业务的多元化细分为行业内的多元化和行业间的多元化。该评价方法用DT(Total Diversification)表示企业经营业务的总体多元化程度,其熵指数表达式则为:

其中,Pi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在所进入的四位码行业⑧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n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进入的行业总数。企业或媒体机构经营业务和进入行业越多元,DT值越大;相反,如果企业或媒体机构只是专业化经营,没有跨行业经营业务量产生,则DT值为0。在这一评估指标中,DT值会随着企业和媒体机构所涉行业种数的增加而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跨行业融合的程度。

赫芬达尔指数法(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I指数法)是用来衡量产业多元化的另一个常见的评估体系。1998年,产业经济学家Gambardella和Torrisi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度量电子信息产业中企业主体间不同业务的融合程度,对技术融合及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间的关系、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进行研究,划分出了与HI指数相对应的五个区间(见表1),分别代表低度融合到高度融合的五个阶位⑨,由此,使HI指数成为衡量行业融合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方法。其表达式为:

其中,HI是指所有变量(Xi)占总量(X)之比的平方和,其意义也随着变量X指代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用X表示媒介融合的市场总规模,Xi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在广电、互联网和电信业任一行业中的业务分规模,则HI指数可以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在以上三个领域上的业务多元化程度。以表1所示区间值为判断标准,则HI值越大,意味着某企业或媒体与广电、互联网和电信业的单一粘合程度越高,跨行业发展的多元化程度就越弱。反之,则表示某企业或媒体业务在广电、互联网和电信业间的业务分布较为均匀和多元。赫芬达尔指数作为评价网络电视融合推进程度及建设绩效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更为真实有效地反映媒体在建设过程中的表现,也可以迅速地反映其中的大企业、大机构在业务市场上的份额变化及垄断程度。相比熵指数法和网络分析法,赫芬达尔指数评价法在全面、深入反映网络电视业务融合的建设绩效上,要更为准确和灵活。

三、网络电视评估机制建设

随着视频网站的崛起和网络电视台的全面推进,基于多渠道、多平台视频播放量及下载量统计基础之上的网络视频评估机制建设日趋完善。除了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CSM)、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公司(CMMR)之外,新兴的媒介市场调查机构和大数据处理平台如泽传媒公司、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计算中心“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实验室”等,也都介入到了网络视频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建设实践中。而且,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影响力的扩大,网络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的关注度(包括提及次数、评论次数、转发次数)被纳入网络视频的评估数据中,构成了“微博电视指数”“全网传播指数”等新评价体系。

“传统的收视率调查只涵盖对直播收视的观众行为统计,而跨平台多终端的收视率调查需要在直播收视统计之外增加对以上多种视频应用行为的监测。所以这种更广口径的收视率调查不再仅仅局限于电视观众测量(TAM:TV Audience Measurement),而必须升级为更具广泛意义的视频用户测量(VAM: Video Audience Measurement)。”⑩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在视频用户测量基础之上的“全网传播指数”评价体系、“微博电视指数”评价体系和美兰德电视节目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更能准确反映电视节目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全网传播指数”,由泽传媒公司2013年的“全媒体收视率”及2014年的“全媒体传播指数”演变而来,目前包含两个评价指标:“全网收视指数”和“社交媒体影响力指数”。前者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11家视频网站(包括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乐视网、56网、华数TV、芒果TV、风行网和凤凰视频)对某档视频节目的转载、播放与下载数量;后者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浪微博和微信对某档视频节目的提及次数、转发次数、评论次数与阅读浏览量。

依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媒体收视大数据管理平台,“全网传播指数”的数据采集上,已经初步覆盖了传统抽样调查(依据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搜索引擎评估(依据搜索引擎结果进行统计)、视频网站评估(依据节目在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数据进行统计)和社交媒体评估(依据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媒体的传播数据进行统计)等四种渠道。随着2015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的加盟,泽传媒的“全网传播指数”评估体系建设迎来更多的智力支持。

电视节目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由美兰德市场调查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推出,其基础是美兰德公司独立研发的“中国电视媒体网络传播监测与研究”项目。2013年7月,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度电视新闻栏目网络传播力榜单”,即以该节目评价体系为依据而得出。美兰德电视节目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重点强调了电视节目在电视屏幕之外,特别是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效果。所谓“网络传播影响力”,就是指某档电视节目或与之相关的话题,在视频网站、社区、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引起的反响与受关注程度,具体评价指标则采用“T3+2”来表示。“‘T3’指的是网媒关注度、网民评议度及视频点击量,‘2’指的是将网民评议度细分为网民美誉度及微博提及量两个细分指标。”?

对于该评价体系的意义,美兰德公司总经理崔燕振认为,“我们的网络传播评价系统中,是通过利用IT技术对开放式网页进行抓取并与封闭式网站达成战略合作的方式,不存在样本以偏概全或者被污染等问题,并且随着IT技术手段的提高,抓取到的数据将更加准确、详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该评价体系合作伙伴中央电视台的认可:“目前,我们已经着手建立起基于网页的效果监测体系,将来,移动客户端的数据也要逐步纳入这个体系,使之更加客观地反映产品和节目的价值。”?截至2014年底,该评价体系已经涵盖了国内所有上星电视频道的新闻及综艺类栏目——这两类栏目也是网络电视台上新闻及综艺类节目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该评价体系还覆盖了国内2500多部影视剧和600多部专题纪录片。

第6篇:电视媒体论文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 电视新闻评论 融合

一、关于电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各类大众传播媒介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载体,它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普遍存在地社会问题或公众关心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表明态度,是各类大众传播媒介评论类体裁或节目形态的总称。”①而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和电视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发挥电视传媒声画合一的传播优势,以形象化的论证阐明抽象的道理和主张,是新闻评论的电视化。

与报纸评论相较,电视评论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首先,电视向观众呈现大量的现场背景资料,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可信,更加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电视评论能够挖掘出能展示事件中情感因素的细节,使观众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通过图像将形象化叙述和报道词、同期声的抽象化评述紧密结合起来,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评论”。

二、与新媒体融合的电视新闻评论

新媒体的加入为电视新闻评论增添了活力与动力,促进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内容上,二是呈现方式上。

在内容上,电视新闻节目评论对象的来源有两个渠道。第一是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在新媒体出现之前,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往往是该节目人数有限的记者采访到的当地的数量有限的新闻事件,报道的范围十分有限,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加入,各地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全国乃至全球共享。记者编辑们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络上了解到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范围广泛了,与此同时,随着记者编辑们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的增加,看待问题的深度也有所提高,这不仅拓宽了新闻评论对象的范围,也提高了评论的质量。

电视评论对象的另一个来源,同时也是现在各大电视节目热衷于采用的,即网络热议话题,网络上信息的海量化既是其优势也是劣势,纷繁的信息让受众眼花缭乱,真真假假对于受众也极具迷惑性。电视媒体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和“把关人”的原则,选取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或前瞻性等特征的选题进行评议,从而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同时,网络热议话题说明该话题受到了网民的广泛关注,问题的焦点比较集中,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拥有一定的受众群体,因而适合用来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对象。然而,网民们在网络上的发言众口铄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就需要对网络热议话题进行引导与整合,而电视新闻评论的高妙之处就由此体现出来了。同时在互联网上网民“快餐式”的浏览与阅读,使得网民很难深入思考,加之评论的随意性,普通网民的评论也大多停留在表面,而不当不实的言论也经常出现。相较而言,电视新闻评论有较强的深度和力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性解读,在网络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节目前期策划,“评”什么、怎么“评”,不仅仅是对是非的判断,更多的是综合审视,并透过现象看到更多的本质和更多的问题,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共性、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

与此同时,电视新闻节目在进行新闻评论时往往会从网友评论中选取有代表性或指向性的言论展现给观众,有时引用网友评论是作为支持其论点的论据,有时则是作为一种对比反凸显自身想表达的观点。而与网友的观点互动也是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融合的一大特色,“网络热议话题——电视新闻报道——网友评论——电视整合——电视新闻评论”的模式应运而生。

在呈现方式上,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体现在技术平台、播出平台的嫁接以及接收终端多样化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前很多电视节目与新媒体合作,我们不仅仅从电视上获取电视新闻评论,更能从网络上搜索到。在电视上我们必须要看完整档节目才能看到所有的新闻评论,然而,网络作为一个广受欢迎的播出平台,它根据受众的需要,会将一期节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如一条条新闻等)分成很多段较为简短的片段,有时甚至会单独将评论的片段截取整合出来配上该评论事件的标题,这样如此明确的指向性,既方便了受众的使用也突出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要性。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是通过电脑,我们还可以从手机、移动车载电视等接收终端收看到电视新闻节目以及评论,增添了其可接近性。有时,面对比较重大的、热点的话题或者是较为精彩的评论,互联网的网站编辑也会将电视新闻评论用文字加以整合并出去,这就为受到流量或宽带限制的受众们提供了低成本阅读评论的条件。

三、与新媒体融合的成功案例

下面,笔者以安徽卫视的《每日新闻报》节目为例,具体说明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每日新闻报》是一档新闻杂志类直播节目,该节目中新闻评论穿插其中,几乎每一条新闻播出后都有主持人或郑重其事的评议或家常似的聊聊或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观点的提出,但字字珠玑、暗藏玄机。

这档节目分为这样几个板块:每日话题板块——节目根据热点事件(大部分为前夜或当天最具新闻价值的事件),提出一个话题,观众可编辑短信发表看法,随后在节目的进行中,电视下方显示观众发来的观点;第一评论板块——选取的话题多为舆论监督事件或者是较有争议的社会热点事件,这种具有冲突性的选题能让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碰撞,在节目中展示部分网友在网络上对此事件发表的看法,主持人在展示网友评论时总会提出一些观点,随后有特约评论员对这一热门事件进行现场评论;今日热点板块——快速盘点各地重大热点事件;万千视界——部分或有趣味或发人深省的新闻,各地让人意想不到的新鲜反常事件,穿插一些主持人的现场评论;随手拍图——网友随手拍图(大部分具有较为深刻的人文价值、或是社会性民生类的),在节目播出的前一天,新浪官方微博上会公布图片,网友会对其进行评论解读,在节目播出时会展示部分网友的评论,主持人进行整合梳理并发表看法,极大的提高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微观天下——以新浪微博为媒介平台,选取当日趣味性较强的新闻或网络段子作为选题素材,再经编辑进行故事性的加工。

此外,《每日新闻报》新闻视频的资料来源主要有4种渠道,分别是新闻协作网、优酷腾讯等新媒体推送、安徽电视台内部栏目制作新闻(多采用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栏目制作新闻)、地方市级台及消防等通讯员供稿。平均每天8—10条视频新闻中,新闻协作网与新媒体推送占据了80%的选取比例。②

在节目的播出中,也十分巧妙的融合了新媒体新技术,演播厅中主持人操控面前的小屏幕,身后的大屏幕将小屏幕的内容展现给观众,在节目中,主持人划出较为重要的内容或是网友评论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电视新闻评论的侧重点。同时,该节目不仅在电视上定时播出,同时在安徽网络电视、移动车载电视均有播出,也可以在手机等接受终端接收到,受众的接受渠道十分广泛,与节目的互动也蒸蒸日上。

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是《每日新闻报》的一大特色,而该节目极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受众群也说明了其成功之处。

四、未来的思考

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扩大了电视新闻评论的接触面,选题范围不断延展,电视新闻评论从内容上进行了优化;同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传播符号,使得电视新闻评论更加生动形象,获得广泛的受众群。更重要的是,通过新媒体的平台,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不同的思想观点之间的碰撞与整合,加之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使得受众从心理上更加接受与亲近电视新闻评论。对此,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还有这么几个可供参考的发展方向。

第一,随着微博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解信息的工具,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将节目中的新闻事件及评论概括式的在微博上并采用视频链接的方式方便那些想要观看更多评论的受众,有时还可以将评论内容以文字、图片等方式整理出来。虽然在微博时代,也有不少新闻节目开通了微博,但是其关注量却难以相得益彰,因而网络影响力也是微弱的,所以如何提升微博的知名度、打造节目形象进而凸显其新闻评论是现在新闻节目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评论领域越来越宽广,是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因而电视新闻评论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发展,突破评论领域的限制显得十分重要。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世界并客观的评述共享,树立敢想敢做敢评的理念,同时对于评论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加强,成为高质量的话语权主导者,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第三,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视节目还可以采取直播互动的方式。比如《东方直播室》新闻专题节目中就采用了巨幅环绕LED屏幕展现场外50位网友互动意见的方式,让网友发出各种声音、提出尖锐问题。这种类型运用到电视新闻节目中,一来可以让广大网友发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讨论,二来通过互动可以增强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心理接近性,让电视新闻评论不再只是评论员或者专家的冷眼旁观,而是全社会的大讨论;当然,这种安排比较适合运用到比较大型的新闻专题或调查节目中去为评论增添活力,而对于小型的如杂志类新闻节目等中则碍于时长以及话题的多元化等因素的限制并不适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今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环境,是电视新闻评论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应充分利用与融合新媒体使电视新闻评论的未来更美好。

参考文献

①涂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M].新华出版社,2004

②谢梦娇,《电视社会新闻栏目的新闻生产——安徽卫视〈每日新闻报〉个案研究》[D].安徽大学,2013

第7篇:电视媒体论文范文

中职电工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如果缺乏必要的具体形象的演示,真正掌握和理解是较为困难的。而传统的演示实验不仅知识容量小,且难以照顾到班级各个角落的学生,容易让学生失去观察和实验的兴趣和信心。但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原本难以观察清楚的实验过程予以动态、反复的呈现,则其教学效果显然不一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难点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电工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冷却管焊接”这一教学点时,对于这一颇具危险性的教学重点,按以往的做法教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教师先做演示,然后具体到各个小组再做演示,以强调操作重点和安全性。然而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每一次的演示时间不可能太长,再加上现场人多,有些学生也无法从头到尾的观看仔细,所以常常有部分学生还是无法掌握本课的重点。但如果适当引入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演示性操作录制成影像播放给学生观看,边看边讲解,重点处还可以进行回放,让学生做到深刻认识、牢固记忆每一个操作技能。可见,在中职电工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之后,不仅让教师教得轻松,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让知识内容更加直观,也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操作上的问题,学习起来更具针对性。

二、利用多媒体的“模拟”功能,完善实验教学

传统的中职电工实验教学,教学内容固定、死板,电路参数设置不尽合理,且开放性差,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而且,有些演示实验做起来更是比较麻烦,利用多媒体的“模拟”功能,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动态地予以呈现,进而完善传统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完善电工基础教学的实验效果。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研究金属线圈中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规律。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是先由教师采取演示实验,即金属线圈中插入磁铁产生感应电流使外接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再让学生做实验,学生先做金属线圈插入和拔出磁铁,观察感应电流方向,然后调换磁铁极性重复插入和拔出金属线圈,观察感应电流方向这几个实验,最后根据实验总结感应电流方向判断的规律———楞次定律。然而由于种种限制,学生无法完成全部实验或不能正确判别出感应电流方向。为了提高本实验的目的和效果,笔者制作了楞次定律CAI课件,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模拟”演示电流和磁场变化的全过程,适时地放在投影仪上进行“模拟”实验,使静止变运动、使间断变连续,而且演示的速度可以任意控制,有效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可见,采取“模拟”演示的方法,可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三、总结

第8篇:电视媒体论文范文

关键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移动客户端(APP);民生新闻;地域;地气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10-03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了电视机是电视台节目播出、展示的唯一平台,包括电视人自己。可在所有电视人埋头专心耕耘的时候,窗外早已风云突变,媒体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用户习惯改变、传播方式多样、技术跨越式更迭……对于传统电视人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更像是乌云密布时露出的那一缕阳光。

一、电视民生新闻生存现状

(一)电视开机率持续走低,用户习惯与构成转变

根据索福瑞数据显示,西安地区全频道全天2013年开机率11.89,较2012年开机率12.12下降1.9%。而以2014年3月7日到3月13日为例,西安地区7天全频道全天开机率10.88,同比2013年12.22下降10.9%。开机率走低,意味着打开电视的人群减少。

也许,大家能从用户习惯的改变找到开机率下降的原因。Wap2.0时代,电视观众的生活娱乐状态正在发生质的改变。由从前相对专一的“看电视、打手机、用电脑”的“以设备为中心”向现如今可同时进行的“用电视、玩手机、看电脑”的“以用户为中心”转变。

用户习惯的巨变,同时带来的还有观众构成的改变。传统电视的单项传输模式将大多数“不忠实”的年轻观众“淘汰”,而其忠实观众集中在年龄45岁以上。以一省级地面都市频道为例,45岁以上观众占到60%。而在都市青春频道APP项目组进行的500份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及:通过手机看到有兴趣的电视新闻预告后,是否会回到电视机前观看?结果显示会回到电视机前观看的比例分别为:70后41%,80后33%,90后22%。可见,电视机对于年轻观众的吸引力逐渐走弱。

(二)广电用户增长近停滞,传播方式多样化

数据显示,广电有线数字网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提升,以下表为例,年3.29%的增幅(以500万为用户基数,日增493户)相对于每天计划净增千户的IPTV,也许并不是一个令人无忧的数字。

IPTV还不是唯一的竞争对手,微博、微信、APP都具备视频接收浏览的功能,更具威胁的是“三屏合一”的电视盒子,多媒体智能交互体验刺激了年轻用户的神经。仅2013年11月11日“天猫双十一”活动,5万台新小米盒子在13分钟全部售罄。

这些数据在不同方面说明,受众接收“内容”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转变。所以,对于内容制造者的人们而言,要不被大时代所淘汰,除了逆水行舟在内容生产上下大力气外,更需要应势而变的是人们传播“内容”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死守着电视机这一个出口。

(三)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互联用户攀升成主流

据中国工信部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在11.46亿手机用户中,其中3G用户有2.7727亿,占24.20%,接近四分之一。手机视频用户则超过1亿户,并加速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智能终端+APP”模式迁移。根据艾瑞公司预测,2015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接近10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于2015年超过PC。

而都市青春频道APP项目组在西安市区展开的500份调查问卷显示,受访者中只有6%没有使用过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以及3G、4G移动互联网建设的逐步完善,给电视民生新闻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依照一般传播发展的规律而言,电视媒体改变传播方式,应该先到桌面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但是,大时展的迅猛以及技术更迭之迅速,让单元级电视频道有条件可以直接穿越到移动终端。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电视民生新闻嫁接APP

(一)什么是移动客户端

APP为英文单词Application应用程序之意,简单的说,APP是指各类在移动终端上呈现的不同类型的应用软件。比如社交类的微信、微博,游戏类的汤姆猫、愤怒的小鸟,以及新闻类的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等。电视民生新闻与APP嫁接,就是指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依托下,开发相关移动应用软件,让用户在手机上就能及时了解最新资讯、视频新闻、栏目活动等,将无形的电视观众人群转化为有形的新媒体“圈”的概念。

(二)电视民生新闻嫁接APP的优势

“融合新媒体”是一项令人新鲜刺激却又自信不足的行动。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面对移动终端这样一个高大上“技术男”来说,自身专业学历不高、从业经验不足、理念传统守旧等,都是牵绊人们迟疑不前的原因所在。但审慎思考,在区域性媒介传播领域,“高大上”也许并无用武之地,反倒是最具地域概念、最接地气的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能在区域性新媒体移动客户端(APP)发展中找到惊喜与未来。

1.以民生新闻为根基,更懂得本土用户的新闻需求。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都市快报》栏目,距离2002年元月1日开播已经12年,是陕西本土一档响当当的民生新闻栏目。扎根百姓、关注民生、了解需求、不断创新是其优势。12年来,都市青春频道《都市快报》等民生新闻节目以对观众需求极强的敏感性保持了收视率长期位列同时段第一或前列,陕西本土近千万忠实观众也养成了“了解当日陕西、看都市快报”的习惯。

新媒体再新,它的媒体属性不变,用户对它的媒体需求不变。所以,面对昨天的电视观众、今天的移动终端用户,都市青春频道移动客户端在新闻设计理念上,大胆凸显“本地”特色。客户端上线后,后台数据也逐步印证了人们的初判:本土用户对“本地”新闻版块100%的浏览量和跟帖量,的确高于主打国内国际热点事件的“最热”版块。以3月25日至3月31日数据为例,“本地”新闻访问量达到了259245,跟帖量37101;而“最热”新闻访问量为98575,跟帖量13354。同时,同类型新闻推送,“本地”新闻的跟帖量是“最热”新闻跟帖量的3.5倍。以3月21日为例,发生在外省的“最热”新闻《女子喝啤酒吹瓶 瓶中碎玻璃戳穿食道》推送后,访问量达到684人次,评论量51人次;“本土”新闻《两千学生无操场 体育课只能上自习》推送后,访问量1005,评论量:183。可以看出,“本土”新闻不但更受关注,而且更能引发用户的表达欲望。

2.以视频生产为核心,使制作更加快速、优质、批量。不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内容为王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目前各大应用市场的软件98%均为全国覆盖,区域性APP凤毛麟角,本土稀缺内容就是突破口。相对于其他网站、新闻客户端来说,都市青春频道作为电视内容专业生产者,有着无法比拟的内容优势。比如优质的记者队伍、专业的新闻眼光、独家的采访内容、精良的制作水准、海量的视频更新等等。目前,频道每日新闻直播5小时,拥有7档新闻资讯节目、3档生活娱乐综合类节目,全天可提供的全新、优质、原创的视频资源超过7小时,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与国内各大门户新闻类客户端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强大的本土资源,APP项目组进行了前期摸底问卷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地域 地气 地标”的风格定位。2013年12月“都市快报APP”上线以来,按照新媒体时间轴,全天5~8次各新闻类客户端集体推送时间,“都市快报APP”以其鲜明抢眼的本土推送内容在各大门户客户端的内容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差异化竞争迅速刺激用户关注、下载,在苹果、安卓等手机软件市场,用户反馈下载的理由基本为:本土资讯窗口。

3.以电视平台为基础,使本地推广互动更有优势。推广是新媒体发展的利器,好的平台能让推广事半功倍。在区域内,的确很难找出比拥有近千万用户的高收视率电视频道更好的推广平台。事实也证明,同时段收视率第一名的《都市快报》在本土拥有绝对的观众基础,在新媒体的初期推广上可以做到“一呼千应”。仅2014年一月份在电视线上推广的“全城热扫二维码”活动,每天就能为“都市快报APP”带来3千左右的下载量,是上线推广前的10倍。该活动26天活动秒杀参与跟帖总量达到了105万次,单条日跟帖量最高甚至超过了7万人次。短短1个月,完成了原先预计4个月的目标任务。

(三)新媒体之一的APP为电视民生新闻插上翅膀

业界流传这样一句话:民生新闻的10年已经过去,未来10年是卫视的。但似乎,以移动终端为依托的新媒体APP的出现,让民生新闻看到些许机遇。

1.移动互联无限传播,让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可以“破界”全球共享。“都市快报APP”上线已来,用户已经遍布全国10省市以及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陕西本土生活正在向全球实时定位传播。

2.依托移动终端应用,在年轻观众中延伸品牌影响力。“都市快报APP”项目组500份调查问卷显示以及较早前的一些数据分析发现,APP的目标人群以90、80后为主,70后为辅,鲜有60后,而这与电视观众40岁~65岁年龄构成存在差异化,也就是说,“都市快报APP”的目标用户与电视目标用户并不冲突,发生分流收视率的概率很低。而且,电视节目内容通过移动客户端的传播,还能有效在年轻观众中做到品牌覆盖。

3.新媒体新技术的参与,让民生新闻即时直播在移动终端成为现实。民生新闻现场直播往往受技术装备、频道整体编排、事发地距离等条件制约不能成为常态。和APP的嫁接,则可以借助3G、4G技术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直播常态化。“都市快报APP”计划打造一支由本台记者、认证网友、普通网友组成的不同梯次直播团队,结合现代化的非编媒资网,实现网内网外、线上线下的实时对接,做到新闻事件的同步播报,打造直播陕西的全新概念。

三、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融合新媒体APP的立体建构

(一)理念建设

传统媒体人应不断洗脑。移动客户端不是传统媒体的附属品或推广平台,它必须具有独立媒体气质,这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要用产品的眼光去看待移动客户端,它应该具备产品的“消费”属性,较之电视节目,更强调用户的消费需求。目前,都市青春频道已根据其独立属性,对新闻采编流程进行调整,为移动客户端建立独立运行的保障机制。

(二)内容建设

新闻资讯是用户刚性需求的核心竞争力,但要提升用户粘合度、打造新媒体交互中“圈”的概念,营造全面、权威的“门户”战略对于一个综合类的都市频道来说,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目前,都市快报APP三大版块“快报讯、快报帮、快报圈”,涵盖了新闻资讯、生活服务、游戏互动。其中,快报讯全天新闻事件、生活服务、娱乐资讯200条以上;快报帮包括查美食、查电影等6系列,全天动态更新;快报圈包括快报福利、游戏答题、青春咖3类,24小时互动。三大版块的综合性构成符合门户客户端客户的多元要求。上线以来,以“本地、独家、突发、话题”为原则的推送平均跟帖量超过100人次,实现了陕西本省的权威。

(三)推广建设

与在成熟频道创办新电视节目不同,新媒体建设是在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所以,除了做强理念和内容外,更为重要的是推广建设。要通过新媒体人群分析,用新媒体的渠道、方式进行圈层对位推广。都市快报APP研发上线过程中,人们的深刻体会是:强势推广是利器。

第9篇:电视媒体论文范文

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语文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它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为学生的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它可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给学生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一、电教媒体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入课文时,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茂盛的大榕树绿得发亮、绿得可爱,那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着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电教媒体可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又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电教媒体可为学生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此外,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四、电教媒体可为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