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草原课文朗读范文

草原课文朗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草原课文朗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草原课文朗读

第1篇:草原课文朗读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朗读能力 提高策略

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匠心,作品意境的感受,作者情愫的体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读才能获得。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传统和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创设语境,高度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只有有欲望才能愿意去干,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乐意去干,激发学生的兴趣,才可以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

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教师可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

第二,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活动。

第四,认识到朗读是进行阅读理解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保证读书时间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即要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要打好朗读基本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要留给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从而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除此以外,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够达到正确朗读,也就逐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模仿入境

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可先让学生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范读领路,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来渲染课文情境。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文章第一段描写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图画。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课前在网上找了很多草原美景展现出来。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到了草原的空旷、优美。同学们欣赏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后,都不禁赞叹:“我真想到草原看一看!”这时候教师便因势利导:“你们谁能学学老师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草原很美很美?”每一位同学都尽情地读出了自己内心对草原的赞美。

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感情。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当然,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使学生愿读、乐读

在朗读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使学生感兴趣,愿读、乐读。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达到交流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运用各种媒体(音乐、画面)和激励性语言,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回忆、入情记忆、美读成诵。又如表演读,要读出《船长》那份惊险、紧迫;配乐读,要读出《长江之歌》那种豪壮激情;分角色读,要让《负荆请罪》历史再现……

五、注重朗读评价,使学生读中求新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书的评价语要既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在朗读课文前,教师要创设各种活动适当点拨学生的激情:“咱们比一比,看谁是个优秀的播音员。”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善于用心聆听,切实发现他们朗读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在学生朗读完后及时给予肯定。

第2篇:草原课文朗读范文

1 教师范读,用情感感染学生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时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朗读,正确朗读好课文,把握住课文的情感基调,才更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示范朗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地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渐渐进入课文中的意境。比如像《再见了,亲人!》和《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长安街的人民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心情,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也更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依依惜别之情,更体会不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首先自己要把握住课文的基调,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也只有这样,才能用情感染学生,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2 根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必须根据教材,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去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准确的情感,恰当的节奏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整篇课文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如像《林海》、《可爱的草塘》、《草原》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们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带点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任何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

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新教材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3 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第3篇:草原课文朗读范文

一、走过场的统计和评价

案例一:教学人教版第7册《巨人的花园》一课,上课伊始,老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12个生字,你们认识多少?

生1:我认识11个。

生2:我认识9个。

生3:我认识10个。

生4:我认识12个。

……(答案不一)

师:课文中的生字,能认到一半以上的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老师清点人数)

师:不错,有这么多学生能认识课文中的大部分生字,真了不起!

师:课文的生字,能全部认识的举手。

(有三五几个人举手,老师清点人数)

师:你们太聪明了,老师还没有教课文,你们能全部认识了。

……

【反思】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方法很多,用统计的方法来检查预习情况,重视了结果,忽视了过程,可能造成了检查上的走过场。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认识了多少,光用统计的方法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我认为此时,教师应该拿出具体的检测方法来,如根据学生的层次,抽几个学生亲自认一认,如实地检测一下,不什么情况都出来了吗?用表面上一问一答来统计,有多少真实性?

二、贴标签式的朗读指导

案例二: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掌声》时,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师:你朗读得特别认真,把每一个字都读正确了,只是没有读出感情来。请你用高兴的心情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你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了。

师:你来,用委屈和伤心的心情读下一句。

(学生读)

师:你读得非常好,你把委屈和伤心的心情读出来了。

师:你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一读。

(学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自豪,看到了骄傲。

……

【反思】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朗读教学,需要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朗读指导,要从课文整体上把握,教师光指出用什么语气读,用什么心情读,是不够的,有时候,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具体的指导,必要时教师可以作示范或教读等。

三、暗示性的提问答问

案例三:有位教师上《草原》一文,课前先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录像,让学生欣赏后,提问:

师:“同学们,草原的景色美吗?”

生:(学生齐声回答)“美!”

不要说录像中草原景色美,即使录像中的草原景色不美,学生也会闭着眼睛说“美”的。因为这个提问本身就有一定的导向性,学生肯定会迎合着说美的。课堂上也常常听到“对不对?”“是不是?”“美不美?”“好不好?”“漂不漂亮?”等之类的提问,可答案都是一致的。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一个极具导向的问题来牵引学生,用一个齐声的“美”来掩盖其他个性的感受,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吗?不如改成:“看了这段录像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让学生自由回答后,再进行一些引导。我想,学生的感受一定会精彩的,不会只是一个“美”字。再说,你的录像片风景很美,学生的感受大多也是会围绕“美”来的,不用担心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四、画蛇添足的课堂结尾

案例四:如教学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一课的结尾:

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才全面,不要像青蛙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同学们,你们明白吗?

生:(大声回答)明白。

师:那么,这篇课文,你们学懂了吗?

生:学懂了。

师: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没有。

【反思】这是教学结尾中的对话,表面上看还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尊重了学生,可仔细一思考,就会发现这种对话流于形式,显得多余,有画蛇添足之嫌。学生学懂没学懂,老师应该清楚,用不着用口号式来回应。

第4篇:草原课文朗读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贝、男、虾、原、爱、跑”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家乡美在哪里。能读出家乡的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课文

1、出示“乡”,组词,再练习( )的家乡

2、揭题《画家乡》,齐读课题

3、出示第一自然段,朗读,突出“美丽的”

板书:美丽的家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师范读,生找一找:课文写了几位小朋友的家乡

2、交流,划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读一读

3、自由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书姿势及读准字音。

4、跟录音轻轻试读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标有拼音的词语。点名读;齐读;

2、擦去词语中的拼音。点名读;齐读

3、四人小组学习生字,并说说怎么记住它。

4、单个生字变序抽读

四、再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段落练一练

五、巩固练习

1、圈出正确的拼音

奔(ben beng )宽(kuan kan )市(si shi )原(yuan yan )

2、比一比

四----匹 下-----虾 贝-----见 现------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点名检查

2、抽个别词语检查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2、教学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说说平平的家乡美在哪里?

(2)交流,师指导并板书:

海边

美丽的家乡 山里

平原平坦、宽广(风景美、物产丰富)

草原

(3)有感情地朗读。练读;录音

3、四人小组自由尝试学习其他段落

4、交流,师指导,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板书:

海边 蓝 宽

山里 山高水清

美丽的家乡 平原 平坦宽广 风景美 物产丰富

草原 一眼望不到边

5、整体朗读课文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

3、背诵

四、语言文字训练

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他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

----------那么---------,那么-----------------。

五、书写指导

第5篇:草原课文朗读范文

一、重视使用多媒体范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师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进入角色。当然,除教师范读也要重视多媒体范读,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要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多媒体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多媒体配图的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时,要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在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轻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并结合多媒体的音乐和图片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的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的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的范读,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多媒体配合得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的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和多媒体多姿多彩的画面并配上音乐,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的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很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同时可采用多媒体中的原文范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材内容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 。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的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注重使用多媒体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的表达出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的确切,说的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使用多媒体电子黑板展示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的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草原的美丽画面和悠扬的蒙古歌,一下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并使用多媒体中的技术,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指导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第6篇:草原课文朗读范文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特别是遇到难读的字和句子要多读几遍。读课文时,要保证有充裕的朗读时间,千万不要为朗读而朗读,赶热闹,走过场。要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这样反复读几遍,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便由不熟到熟,由不流畅到流畅,这是读的基本功。而且熟读的过程又是感知的过程,是眼看、耳听、口读、心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往理解和感悟的桥梁。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要边读边想:有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 “读书贵在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收获。这是读书治学的真理。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描写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课文写出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这些特点的?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朗读。又如在教学《掩耳盗铃》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个人明明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就会响,为什么还要掩着耳朵去偷铃铛?然后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再细细地去读书,并展开讨论,寻找答案,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这样读书不仅收益颇多,而且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品读课文,情感熏陶

阅读教学要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体会感情,范读引路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可以给学生予以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一个情感基调。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在导入课文之后,我怀着悲痛、愤怒的感情,含着热泪范读课文,此时学生已经被教师的激情深深感染,课堂的气氛是凝重的,这就为学生的朗读进行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2 理解课文,情感体验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语言的感悟与学生的真情流露熔为一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中的一段话――“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说说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区不太平,仍然存在战乱;然后展示一幅幅由于战争导致的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凄惨画面,在凄婉的音乐中,如泣如诉的解说词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就能人情人境地读好相关语段――“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朗读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得以洗礼。

3 抓关键词,反复品析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析,调动情感体验,走进作者、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入朗读情境,使学生产生想读的愿望,自然就读出了感情。例如, 《我的战友》中有这样两句话:①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两句话都有一个“才”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学生经过多次朗读,弄懂了两个“才”的意思,第一个“才”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表示时间短。从两个“才”字,学生体会到了如千斤巨石一般在烈火中纹丝不动,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就能通过朗读把对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

4 朗读技巧,适当点拔

有时候,学生即使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无法有感情地朗读。此时,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例如《草原》第一段描写了作者第一次进入草原看到的迷人景色,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朗读这句话时,我指导学生把“到处”读得稍重一些,以突出草原那无边无际的绿,满眼的绿。“轻轻流入云际”读得慢一些,语调轻柔一些,把辽阔碧野在远处与蓝天相接、交融在一起的意境表现出来。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令作者惊叹、赞美之情便溢于言表了。

三、创读课文。个性评价

第7篇:草原课文朗读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范读朗读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朗读教学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利用媒体激发朗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我在引入课文时,利用电教媒体首先展现了一个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村前河水清澈 ,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天润的小村庄。我问大家这样的村庄美不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美。然后,我又把山上,大雨把房屋冲走的画面展现出来让同学们看。接着问:“这样的小村庄美不美?”同学们都说“不美。”最后,我问大家:“为什么同一个小村庄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这样,两幅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

二、利用范读指导朗读

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和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区分文体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四、抓住重点指导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何向梅.阅读教学怎样进行“对话”[J].教育导刊,2004(Z1)

[2]郑娜.与文本对话 用心灵感受[J].校长阅刊,2006(11)

[3]王松泉.论阅读教学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1991(09)

[4]黄庆惠.看绘本学作文[J].天卫文化,1993

[5]黄庆惠.绘本教学有一套[J].天卫文化,1992

[6]许慧贞,吴静怡.完全爱上阅读手册[M].1992

[7]王淑芬.不一样的教室[J].天卫文化,1888

[8]沈惠芳.读书会难不倒你[J].天卫文化,1992

第8篇:草原课文朗读范文

摘 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中之意就说明了朗读对语文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用不仅不可小觑,更不能忽视,尤其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朗读的作用更是重要。本文主要从朗读的必要性及作用上阐述一下语文教学的心得,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勉。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必要性;作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这就充分说明了国家教育部十分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这就充分说明了朗读对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所以,小学语文学习中朗读是最重要的。

大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朱熹老师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领会其字里行间的意义、气韵、节奏,进而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德国语言天才希泊来,仅用了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能学会一种外语,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就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用的便是朗读的方法。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由此看来,朗读对应用型语言类学科特别是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也很有必要性的一种手段。

朗读对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课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大声朗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己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大声读,因为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有利于开发右脑。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例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朗读全文,正确处理文中重音、速度、停顿、语调的变化,突出几个“真”字,深情地朗读几个语气词,从而使学生真正认知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二、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及写作水平

朗读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朗读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每篇文章、书籍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大声读,可以将这种美还原。

朗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如果我们能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草原》一文,特别是再观看表现草原风景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会感受、体验到草原的动态美、静寂美、辽阔美、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等更多更丰富的美,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也能生成美、创造美。

通过朗读,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读的过程中语言艺术就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不知不觉间,内容与文章的写作技巧就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一旦用时,就会自然涌上心头,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读过的名家名篇,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对于其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早已潜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并且不时地在运用。

三、朗读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朗读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就会提高其它学科学习的效率。比如在数学解题时如果大声读题,效果一定会更好。而需要广泛深入思考、记忆的学科如果大声朗读,学习效率一定会很高。

四、朗读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性格及价值观

性格内向者说话时发出的声音往往也很小,如果全体学生都能坚持大声朗读课文及其它文章、书籍,很容易使学生养成爱表达的习惯,性格也就随之而变。另外,朗读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这是更好的、高质量地参与未来的事务的一种素质。

第9篇:草原课文朗读范文

一、朗读教学的概念及本质

1.朗读教学的概念

所谓朗读教学,就是运用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以获取言语能力的活动。朗读教学中的朗读,既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也是阅读教学内容之一,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它以语文教材为对象,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会运用语言,获得一定的言语能力。

2.朗读教学的本质

“朗读的本质就是文本对象化与读者对象化的交互作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1] 简单地说,朗读其实就是朗读者与作者的文本、自己的声音进行的一个交互对话的过程。

首先,读者与作者的文本对话。读者对文本话语的倾听不是被动的,他会把作者的文本整理成一个以话语为对象的阅读对象,在语言对象刺激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意识形态表达出来。当然,小学语文的朗读,更多的是让小学生的朗读意义接近文本意义,从而达到理解作者意图的目的。例如小学三年级课文《 说话算数 》(语文版,下同)中有这样一句话:“圆圆正吃着又香又甜的龙眼,听了舅舅的话,突然停下来不吃了,脸色微微泛红,神态变得有点儿忸怩不安。”这里的“微微泛红”“忸怩不安”,小学三年级学生会理解成圆圆不好意思吃龙眼,是做了什么错事,于是朗读时他们不会放慢速度。如果他们深入领会文本,就会明白圆圆这样做原来是说话不算数,心理有点愧疚,那么朗读时,学生不仅会放慢速度,而且情感上也会泛起涟漪。

其次,是朗读教学是朗读者与自己声音形态的对话。朗读者“既是文本声音形态的塑造者,又是塑造结果的监察者。在多次、多重的对话中,他不断调整着文本话语与朗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之间的契合度”。[2] 例如二年级课文《 太阳的话 》中有这样一句话:“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上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这是一个长句,朗读时只根据标点来停顿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经过反复地吟咏感悟、比较推敲后,才会发现并打破标点的束缚,将这句话朗读为:“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上/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这样更能体会到春天给人的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气息。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一些技巧

1.依据文本,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小学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尤其像《 草原 》《 可爱的草塘 》等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例如教学《 草原 》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这样立足文本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一问一答,以读代讲

语文不是无情物,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例如,我在教《 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时,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随后,让一位学生以读代讲,并在读中作答。启发学生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接着,我再提问:“桂林的美不仅在山,也在水,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哪些句子写出了水美?”在我的启发后,引导学生继续朗读,边读边想象烟雨漓江的景色。最后,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了吗?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通过这种“一问一答,以读代讲”的朗读教学法,不用教师过多讲解,就能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桂林山水之美。

3.字音标准,声情并茂

声音是情感的表达。朗读就是把文本话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理解,用声音宣读出来。如果读出来的声音不是自己所期待的声音,那么情感的表达就会受阻。一些学生由于个人原因,比如地方口音严重,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朗读能力薄弱。这一现象在一些方言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以笔者所在的广东茂名市电白县为例,这里地处粤西深处,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造成发音不准,地方口音严重。而朗读教学的前提是会说标准普通话,学生要想“与自己的声音对话”,就必须纠正地方发音。纠正口音,就是要让学生纠正平时方言里面的读音,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带有情感地发音。只有字音标准,才能让字正腔圆的声音与课文的情感有效结合,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它不仅能帮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广大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让美好的朗读之声在课堂上响起来。

(作者单位:电白县马踏镇中心学校,广东 电白,52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