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激发与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65-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吸引现代孩子的东西很多,如网络、游戏、各种娱乐项目,使得学生对阅读失去了足够的兴趣。导致教师们叫苦连天,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方法用尽就是效果不尽人意,那么怎样做效果才好?通过实践我总结了三个方法。

1.深入挖掘文章的闪光点

在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文章,挖掘文章阅读的兴奋点和文章的魅力所在,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只要细心研读就能发现它的闪光点。

1.1 找准文章线索。课文的写作线索,如《白鹅》中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将心比心》的课题"将心比心"等词句,它们统领全文,具有贯穿作用。把握住这些,好似抓住了一条线,可以把课文的文字象珍珠一样串联起来。能使我们更快地进入与文章的对话状态。例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一位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利用这句话进行贯穿全文的教学:我至今忘不了那一幕幕……学生从文中感悟到了一幕又一幕的情景。教学过程没有烦琐的提问,有的是情文交融的对话。

1.2 抓住重点语句。有的课文有一些典型的语言现象和关键语句,我们要牢牢把握,重点讲解。例如《金色的草地》一文中的描写草地的句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两处写景的文字,,还有一些富于情感充满哲理的语句等等。这些地方对学生的语言习得很有裨益,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在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后,也有助于阅读兴趣的生长。

1.3 适时解答疑难点。文章中还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地方,如果不适时的给学生以解答,学生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如在讲《曼谷的小象》一课中的"点缀"一词时,不出示点缀着野花的图片,而是老师让孩子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上密密麻麻的绿草,再点缀一朵红花。这个词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中还有一些看似平淡实则精妙之处,看我们能否像伯乐一样将它的妙处用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让自己能独具慧眼。

2.巧妙设计增加文章趣味性

好的设计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课堂生成也是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得到最精彩地发挥。

2.1 要有诱人的导入。抓住题眼,设计好切入点,引起学生探疑兴趣,导入力求简洁高效,富有儿童情趣。一位老师在教学《燕子专列》时,抓住题目专列进行语言实践,她出示"专列"一词,采取猜词的方式,例如:专门去做一个采访叫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叫什么?等等,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懂得了和"专"搭配的词语,这是很高效的一种做法。有的课题简洁明了,采用提问切入也是比较高效的做法,让学生提问,问题来自于学生,更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2.2 多创造读的机会。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最根本的一种方法,紧抓课本中的精彩处,让学生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去品味、感悟,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积累的多了,自然会运用的就多了,日积月累,学生就会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课堂多读,读出味道,合理安排读的时机,想方设法让学生爱读,那么语文素养一定能提高。

2.3 巧用辅助手段。辅助手段要恰当运用,它是为学语言而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写的景物后,根据课文的内容出示相应的天山风光,而后引导学生:其实深入阅读课文你更会被作家那精妙的语言所吸引。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和画面相应的语句。再看看画面,你能给画面取一个合适的标题吗?学生取出了一个个精美的标题,有的用上自己积累的词语,有的把课文里的词语进行重组。学生为自己的诗情而激动不已,他们享受着语言的无穷魅力。

2.4 适当穿插练习。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穿插适当的练习,不但有利于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改变通常的做法,只出示词语意思和语境,以比赛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文中的词语填进去,学生兴趣很高,要恰当填词,学生首先必须认真读文,这样一举两得,既认真读文,又自主掌握词语。

3.静心感悟文章的情感

带着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从容应对、驾驭自如,让学生静心品文,有足够的时间沉下心来静静品读,细细思考,慢慢感悟,让学生收获着、品尝着文章的魅力,得到阅读的乐趣。

3.1 静心思考。抓住文章的重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妈妈的帐单》一课时,围绕"妈妈的帐单和我的帐单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让学生进入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状态。学生通过思考比较明白了帐单背后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为妈妈写一张帐单,学生震撼了,自己竟然用了父母这么多的钱,还不包括父母付出的爱心和呵护。学生在震撼中懂得了母爱的无私和无价,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

3.2 品味情感。我们喜欢阅读,经常是因为文字能打动我们的心,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与文章对话,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魅力。首先,老师要以情感人,才能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老师没有提问题,而是饱含感情地说:认认真真读课文,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感内涵。当学生被感动了,被震撼了,他自然会全心全意地融入到文章的阅读中去,与文章产生共鸣。从而喜欢阅读。

3.3 快乐练笔。在课堂上恰当地练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使课堂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精心设计孩子喜欢的点让孩子感受抒发的畅快。他们在交流时更能体验到快乐与人分享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学生读着自己创作的练笔,他们感受到来自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第2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积极;理解;交流;方法

教语文有两怕,一怕教阅读,一怕教作文。教阅读怕什么呢?教师在拼命引导学生往一个标准答案上奔跑,但学生就是引而不发,不是不知所措,就是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急切中,教师只好自己说出来。结果是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无所获。以标准答案为教学目标的教法一般是: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没有阅读,只有理解,既没读好,又没理解明白。阅读教学怎么教,很多教师很迷惘。怎样走出这种迷惘?在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全国著名小学特级教师送课到西吉”专题讲座和教学示范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一、要理解,先读清楚

没有阅读,就没有理解,这是一种因果联系。但阅读不是放任自流的读读就行。有效的阅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把能体现文章思想内容的词、句了然于胸,在学生阅读时,明确提出找最难理解的词、句,找最使你感动的词、句,你认为那句话写得好等阅读要求,让学生知道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做准备。在学生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做交流,如果学生找的好,理解深刻,就可以进行新课。如果还没有达到预期,就要求再读,再交流。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形成阅读是理解的前提的心理基础,又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痛失父亲”的情感老师怎么讲也进不到学生的内心,原因是跟孩子交流感情的时候脱离了语言文字,没有抓住最能体现“痛失”的一句话、一个词“钉”。这说明读的不认真、不深刻,没有读清楚。在这里,读清楚的要求是没有文字障碍,能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能划出重点字、词、句。

二、互相交流是分享阅读成果,深入理解的最有效手段

在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把自己也定位成一个交流者,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武琼老师在学生读后要进行讨论理解时说:“我们来交流一下。”而不是我们许多老师所说的:“现在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来交流一下。”把教师和学生拉成了零距离,使交流在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生思维不受压抑,理解就会更深刻。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理解给予更多的赏识和宽容,只要他们的理解有一定的合理性,都要给予肯定,并顺着他的思维进行深入引导,以达到更佳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杜绝“请回答”这样的提问式语言,因为这样的话会使学生感觉自己的答案不标准而噤若寒蝉,不利于阅读理解的展开。

三、阅读教学要把握整体性,切忌把理解搞得支离破碎、华而不实,但也不能一开始就给出结论,禁锢学生思维

对文章的理解是一种整体感受,只有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句深入理解,才能理解得更深刻。许多老师在教阅读教学时,一般是提出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就算完成任务。这使学生只见“点”,不见“面”,对文章形不成整体认识,也不是有效的理解。有的老师虽然在开始注重了整体感知,但在没有深入引导阅读理解之前,在学生只粗读课文之后,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总结出来,而且是用教学参考书上标准的语言呈现给学生,给人一种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的感觉,也就是没必要再教了。这种事先给出结论,然后再找过程的教法是不可能有好效果的,他会把学生思维禁锢到老师总结的话语之内,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阅读教学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一个环节,二者不可偏废

关于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现在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即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其工具性,又不能失之人文性。事实上,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会走向偏颇,在学字、词时脱离语言环境,不借助阅读。在教学阅读时,又忽略字、词、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读课文就只读课文,学字、词就只学字、词,常常是事倍功半。所以,阅读教学要取得实效,就要把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在一起。

五、阅读教学是对老师基本功的考验,教师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多数不会进行阅读教学的老师,其实自己就读不懂教材里的文章,他对文章的理解是从教学参考书上得来的,也许还没有学生读的深刻。因此,要走出阅读教学的迷惘,教师首先要对要教的课文内容不迷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具体的高效课堂要求是:

1、规范教案。教案的书写除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外,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学情研究、方法指导、规律揭示、提问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和讲授语言的精练设计等方面。

2、印发学案。每节正课必须给学生印发学案。学案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自我探究、问题集中。具体内容由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研究讨论决定。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