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第1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激发与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65-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吸引现代孩子的东西很多,如网络、游戏、各种娱乐项目,使得学生对阅读失去了足够的兴趣。导致教师们叫苦连天,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方法用尽就是效果不尽人意,那么怎样做效果才好?通过实践我总结了三个方法。

1.深入挖掘文章的闪光点

在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文章,挖掘文章阅读的兴奋点和文章的魅力所在,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只要细心研读就能发现它的闪光点。

1.1 找准文章线索。课文的写作线索,如《白鹅》中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将心比心》的课题"将心比心"等词句,它们统领全文,具有贯穿作用。把握住这些,好似抓住了一条线,可以把课文的文字象珍珠一样串联起来。能使我们更快地进入与文章的对话状态。例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一位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利用这句话进行贯穿全文的教学:我至今忘不了那一幕幕……学生从文中感悟到了一幕又一幕的情景。教学过程没有烦琐的提问,有的是情文交融的对话。

1.2 抓住重点语句。有的课文有一些典型的语言现象和关键语句,我们要牢牢把握,重点讲解。例如《金色的草地》一文中的描写草地的句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两处写景的文字,,还有一些富于情感充满哲理的语句等等。这些地方对学生的语言习得很有裨益,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在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后,也有助于阅读兴趣的生长。

1.3 适时解答疑难点。文章中还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地方,如果不适时的给学生以解答,学生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如在讲《曼谷的小象》一课中的"点缀"一词时,不出示点缀着野花的图片,而是老师让孩子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上密密麻麻的绿草,再点缀一朵红花。这个词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中还有一些看似平淡实则精妙之处,看我们能否像伯乐一样将它的妙处用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让自己能独具慧眼。

2.巧妙设计增加文章趣味性

好的设计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课堂生成也是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得到最精彩地发挥。

2.1 要有诱人的导入。抓住题眼,设计好切入点,引起学生探疑兴趣,导入力求简洁高效,富有儿童情趣。一位老师在教学《燕子专列》时,抓住题目专列进行语言实践,她出示"专列"一词,采取猜词的方式,例如:专门去做一个采访叫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叫什么?等等,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懂得了和"专"搭配的词语,这是很高效的一种做法。有的课题简洁明了,采用提问切入也是比较高效的做法,让学生提问,问题来自于学生,更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2.2 多创造读的机会。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最根本的一种方法,紧抓课本中的精彩处,让学生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去品味、感悟,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积累的多了,自然会运用的就多了,日积月累,学生就会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课堂多读,读出味道,合理安排读的时机,想方设法让学生爱读,那么语文素养一定能提高。

2.3 巧用辅助手段。辅助手段要恰当运用,它是为学语言而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写的景物后,根据课文的内容出示相应的天山风光,而后引导学生:其实深入阅读课文你更会被作家那精妙的语言所吸引。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和画面相应的语句。再看看画面,你能给画面取一个合适的标题吗?学生取出了一个个精美的标题,有的用上自己积累的词语,有的把课文里的词语进行重组。学生为自己的诗情而激动不已,他们享受着语言的无穷魅力。

2.4 适当穿插练习。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穿插适当的练习,不但有利于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改变通常的做法,只出示词语意思和语境,以比赛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文中的词语填进去,学生兴趣很高,要恰当填词,学生首先必须认真读文,这样一举两得,既认真读文,又自主掌握词语。

3.静心感悟文章的情感

带着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从容应对、驾驭自如,让学生静心品文,有足够的时间沉下心来静静品读,细细思考,慢慢感悟,让学生收获着、品尝着文章的魅力,得到阅读的乐趣。

3.1 静心思考。抓住文章的重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妈妈的帐单》一课时,围绕"妈妈的帐单和我的帐单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让学生进入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状态。学生通过思考比较明白了帐单背后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为妈妈写一张帐单,学生震撼了,自己竟然用了父母这么多的钱,还不包括父母付出的爱心和呵护。学生在震撼中懂得了母爱的无私和无价,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

3.2 品味情感。我们喜欢阅读,经常是因为文字能打动我们的心,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与文章对话,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魅力。首先,老师要以情感人,才能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老师没有提问题,而是饱含感情地说:认认真真读课文,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感内涵。当学生被感动了,被震撼了,他自然会全心全意地融入到文章的阅读中去,与文章产生共鸣。从而喜欢阅读。

3.3 快乐练笔。在课堂上恰当地练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使课堂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精心设计孩子喜欢的点让孩子感受抒发的畅快。他们在交流时更能体验到快乐与人分享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学生读着自己创作的练笔,他们感受到来自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第2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积极;理解;交流;方法

教语文有两怕,一怕教阅读,一怕教作文。教阅读怕什么呢?教师在拼命引导学生往一个标准答案上奔跑,但学生就是引而不发,不是不知所措,就是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急切中,教师只好自己说出来。结果是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无所获。以标准答案为教学目标的教法一般是: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没有阅读,只有理解,既没读好,又没理解明白。阅读教学怎么教,很多教师很迷惘。怎样走出这种迷惘?在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全国著名小学特级教师送课到西吉”专题讲座和教学示范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一、要理解,先读清楚

没有阅读,就没有理解,这是一种因果联系。但阅读不是放任自流的读读就行。有效的阅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把能体现文章思想内容的词、句了然于胸,在学生阅读时,明确提出找最难理解的词、句,找最使你感动的词、句,你认为那句话写得好等阅读要求,让学生知道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做准备。在学生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做交流,如果学生找的好,理解深刻,就可以进行新课。如果还没有达到预期,就要求再读,再交流。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形成阅读是理解的前提的心理基础,又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痛失父亲”的情感老师怎么讲也进不到学生的内心,原因是跟孩子交流感情的时候脱离了语言文字,没有抓住最能体现“痛失”的一句话、一个词“钉”。这说明读的不认真、不深刻,没有读清楚。在这里,读清楚的要求是没有文字障碍,能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能划出重点字、词、句。

二、互相交流是分享阅读成果,深入理解的最有效手段

在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把自己也定位成一个交流者,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武琼老师在学生读后要进行讨论理解时说:“我们来交流一下。”而不是我们许多老师所说的:“现在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来交流一下。”把教师和学生拉成了零距离,使交流在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生思维不受压抑,理解就会更深刻。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理解给予更多的赏识和宽容,只要他们的理解有一定的合理性,都要给予肯定,并顺着他的思维进行深入引导,以达到更佳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杜绝“请回答”这样的提问式语言,因为这样的话会使学生感觉自己的答案不标准而噤若寒蝉,不利于阅读理解的展开。

三、阅读教学要把握整体性,切忌把理解搞得支离破碎、华而不实,但也不能一开始就给出结论,禁锢学生思维

对文章的理解是一种整体感受,只有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句深入理解,才能理解得更深刻。许多老师在教阅读教学时,一般是提出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就算完成任务。这使学生只见“点”,不见“面”,对文章形不成整体认识,也不是有效的理解。有的老师虽然在开始注重了整体感知,但在没有深入引导阅读理解之前,在学生只粗读课文之后,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总结出来,而且是用教学参考书上标准的语言呈现给学生,给人一种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的感觉,也就是没必要再教了。这种事先给出结论,然后再找过程的教法是不可能有好效果的,他会把学生思维禁锢到老师总结的话语之内,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阅读教学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一个环节,二者不可偏废

关于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现在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即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其工具性,又不能失之人文性。事实上,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会走向偏颇,在学字、词时脱离语言环境,不借助阅读。在教学阅读时,又忽略字、词、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读课文就只读课文,学字、词就只学字、词,常常是事倍功半。所以,阅读教学要取得实效,就要把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在一起。

五、阅读教学是对老师基本功的考验,教师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多数不会进行阅读教学的老师,其实自己就读不懂教材里的文章,他对文章的理解是从教学参考书上得来的,也许还没有学生读的深刻。因此,要走出阅读教学的迷惘,教师首先要对要教的课文内容不迷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具体的高效课堂要求是:

1、规范教案。教案的书写除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外,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学情研究、方法指导、规律揭示、提问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和讲授语言的精练设计等方面。

2、印发学案。每节正课必须给学生印发学案。学案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自我探究、问题集中。具体内容由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研究讨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