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小救生队范文

小小救生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小救生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小小救生队范文

当期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市场环境、媒体结构、消费形式、流通结构等各种外部因素都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企业营销已经不仅仅是组合或者是4P要素的变更,已经达到了产业结构的变更。2014年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是一个节点,其中经济升级当中的两大要素:消费升级、产业升级都倒逼着企业要以营销做为发展的动力,所以中国企业的营销升级方法、要素、模式、渠道等都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当前我国企业营销升级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百年走过的营销道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企业在营销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但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外企业的纷纷加入使得我国企业营销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若我国的企业还遵循长期使用的低成本战略,则很难继续更好的发展。

1.企业对市场需求灵敏度不高。

在企业当中国营销战略通常是由企业领导层来决定的,企业领导层只有充分了解市场动态,才能够对市场资源做到合理、有效的管理,但是当前很多企业的领导层将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了企业扩张上,逐渐远离了客户,这样就无法对市场需求做到灵敏的反应。

2.对营销过程监管不到位。

我国的很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营销的弊端就凸显了出来。特别是很多企业都较为重视产品的销售,而忽视客户的需求,造成了大量的客户流失。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过分的关注产品的营销,并对营销过程中监管不到位,最终造成了营销失败。3.企业营销过分以来营销团队。我国的小型企业营销大部分依靠的是个人来稳定市场,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多依靠的是营销团队的力量,而这种依赖使得个人营销变得更加艰难,这也是我国企业当前营销的困境之一。

4.营销人员的忠诚度不够。

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营销都以团体营销为主,所以一旦员工离职之后,就会带走部分的客户,造成企业客户的流失。

三、中国企业营销升级的有效对策

马云的成功、淘宝的成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那么在当前在我国以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时期,我国企业是否应该以此来开拓思路,实现营销升级,和当前的经济转型衔接,使得企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1.营销渠道重构战略对策。

我国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双低(低成本、低端)的困境,原来单纯的依靠批发来生存的企业现在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归根到底我国的营销渠道重构战略还是要以产品战略做为出发点的,首先是因为营销渠道是为产品战略而服务的,所以本文里面所提到的营销渠道重构则首先要完成的则是产品策略的有效调整。例如当前电商发展迅速的时期,很多企业为了将产品销售出去就会寻求网上营销的模式,我们不能说这种销售模式不好,但是发展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电商亏本经营,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的企业在升级营销渠道的时候没有对其产品进行升级,为了将产品销售出去多采取低价吸引,使得这些争先进入电商的企业利润大幅度的降低,陷入了卖的越多亏得越多的怪圈。其实我国企业要想在电商的渠道上开辟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应该积极的开发出差别化的产品,在营销的渠道上不应该不应该固守传统渠道,亦不应该将产品全部转战电商渠道。应该在产品升级的同时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将微信营销、淘宝营销等新渠道营销模式和传统的商超营销互补。

2.实现消费者体验式营销升级。

现代企业在产品升级方面更多关注的是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说更多倾向的是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需求满足。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加多宝,其有着防止上火的功能,消费者对其的选择实际上选择的就是加多宝的这一功能。当前市场环境的开放性决定了产品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所以更多的消费者选择产品关注的是在使用时候的一种感受。而要从我国企业原来的营销从消费需求原则转变成为消费体验是一个较为艰巨的过程,其需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前提,再次基础上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强化。例如我们熟悉的“杜蕾斯”产品,其就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和客户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活动,“杜蕾斯”的微信粉丝只需要点击微信公众平台上的选项,就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内容,可以说是和“杜蕾斯”进行对话的同时又解决了自己的需要。同时“杜蕾斯”公众平台还会定期的开展各种活动,使得关注“杜蕾斯”成为了客户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这就是最好、最成功的一种消费者体验式营销。

3.重视营销的大数据。

第2篇:小小救生队范文

关键词:自我营销;包装;积极能动

一、自我营销的概述与作用

营销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式,营销在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又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市场营销的推广作用,往往市场的经济效应会有成倍的功效,所以经济体制的市场离不开营销,营销在经济市场中的不可替代性和功能性,使得营销的方式和手段不断扩充到很多领域,政治公关、经济谈判、文化传播等多领域都在享受着营销带来的便捷和推广。营销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式是自我营销、自我推广,即通过对自我的包装,找到适合自我特色,凸显自我特点与长处的推销手段,这种自我营销具有针对性强,自我特点放大,凸显自我功效的作用,自我营销也成为当今人们进行自我宣传、自我包装的有效方法。

二、高校应用“自我包装”营销方式的体现与作用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与市场需求的有限性使得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在与日俱增,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成为了高校急于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如何能顺利的将培养的大学生送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如何能解决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困难,如何能缓解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岗位需求的矛盾,这都需要高校提前做好调查与规划,提前部署大学生就业前的自我管理教育与就业引导性教育,在就业引导性教育中应提早纳入对大学生“自我包装”的营销教育,因为任何教育都是被动的灌输与宣传作用,只有积极主动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学习对于学习者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自我包装与自我管理就是让高校学生提前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的意识,积极主观能动的做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学会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就业市场。

1.语言的自我包装营销在就业中的作用

高校在加大对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包装营销时,应注重加强对大学生语言的包装营销,因为语言是我们与人沟通与交流最基础和关键的工具,也是我们工作中使用最多最快捷的沟通方式,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在很大成程度上展现了一个个体的文化、涵养与素养,语言更可以展现一个个体的气质与性格。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语言应用的自我包装,大学生应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正式场合应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有力,说话语速应场合和情景的不同掌握,语言表达清楚,发音清晰,语言表达内容文明,注重礼貌用语,特殊场合和工作环境专业用语,学会职场用语的规则与技巧。只有掌握了适度和恰当的语言表达才能在职场中有利的展现自己的魅力和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所以大学生要在就职前学会正确合理恰当的语言表述,学会用语言包装自己,正确营销自己。

2.注重形象的自我包装在自我营销中的作用

自我形象对于个体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人们相互接触和相互了解的首要印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包装”营销时不能忽略对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引导与教育。个人形象的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平时的生活中对大学生的仪容进行培养和教育,当代大学生应穿着简单有活力凸显大学生身份的服装,将来在工作岗位应穿着适合本岗位要求的着装,着装大方得体,大学生要学会基础的穿衣规则与搭配技巧,这样才能在职场中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还应掌握适合自己的发型与妆容,个人应保持干净卫生的形象。除了要学习仪容的包装营销外,大学生还应注重仪表的包装营销,因为一个个体的魅力的展现除了长相衣着等外貌表现外,仪容仪态也非常重要,大学生应学会加强自我仪表仪态的包装营销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有素养的大学生,平时注重自己的走路和坐姿的方式与形象,注意自己进餐与公共场所的说话与吸烟等细节的要求,注重自己的仪表和仪态,只有找到符合自己身份的形象,将来在职场中,大学生才能做一个积极健康有活力有思想的年轻职业者,所以大学生应注重对自己仪容仪表的包装,在对自己推荐和营销中才能将最好的自己展现给别人,才能在择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3.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与包装在自我营销中的体现

大学生对自我的包装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项是对自我专业素质的学习与培养,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良好的专业素质是对自我很好的展现,虽然专业不是绝对和必须的,但是良好的专业素质可以体现个体的好学的精神,也能体现个体懂得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个体的自制力,拥有良好专业素质的个体在自我包装营销中也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能否有胜任专业岗位的基础和能力。

4.个体良好的工作素养包装的重要性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包装营销时,应加强对大学生工作素养的培养与教育,良好的工作素养是大学生将来走向职场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应在校期间不断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习团队合作与竞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总之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包装营销时,一定要将自己培养和锻炼成拥有良好心态,身心健康,积极乐观,有方法,讲方式的综合能力就业者。

三、小结

高校应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在校的就业引导性教育,不断从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提升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大学生的自我包装营销做到有特点有针对,发挥大学生的优势与长处,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力。

参考文献:

[1]郝星光.产品包装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J].江西食品工业,2004,(3):49-50.

[2]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5-118.

[3]冯丽云,王利.现代营销实务[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1999.

[4]何巧红.产品包装与营销策略[J].包装工程,2000(6).

第3篇:小小救生队范文

关键词:孤儿学校学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12-02

一、问题提出

学校适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多维的概念。在其研究的历程中曾被研究者定义为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活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校适应的定义和构成指标尚未达成统一观点。如今最受人们认可的定义是Ladd(1996)的定义,学校适应是指在学校背景下学生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即儿童入学后在学业以及情感和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当前的学校适应理论模型,主要有Cowen的学校适应的AML模型、Ladd等人提出的学校适应的人际模型、Perry和Weinstein提出的学校适应理论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普遍认为学校适应包括三个领域:学业适应、行为适应、社会性―情感适应。因此本文将这三个领域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指标:学业适应(学业成就、学习态度)、行为适应(攻击性、害羞退缩)和社会性―情感适应(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社会态度。

对于儿童来说,学校与家庭是其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而在研究学生学校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孤儿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学校不仅仅代表着普通学生眼中的学校,同时也包含了家的意义,因此学校就兼具了两重功能,成为其全部社会支持的来源。因此,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通过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可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启发我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观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些现象,促进普通学校适应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象与方法

1.被试。孤儿学校6年级学生(45名学生),其中男生31名,女生14名;普通学校5年级学生(36名学生),其中男生20名,女生16名。

2.测量工具。①学校态度问卷。修定Ladd的学校喜好和回避量表。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判断量表上作答。回避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消极评价,在喜好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积极评价,并进一步将学校态度分为学习态度与社会态度两个方面。②角色扮演问卷。用角色扮演法评价社会行为,将其概括为五个因子:社会技能、攻击性、害羞退缩、师生关系(亲密型、矛盾型、依赖型)及同伴地位(消极、积极)。通过让学生选出不同角色的合适人选,得出对其他同学的不同评价及其他同学对其的评价。③识字量问卷。以固定的比例在字典中抽取200个字,以拼音(100题)和词语(100题)两种形式呈现,并采取四选一的迫选方式由被试作答,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的识字量水平。本文选取识字量水平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④同伴关系测量。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采用五点等级评分法,让每个成员给团体中的每个人评分:最不喜欢1分,最喜欢5分。得分越多,说明他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近,关系越亲密,进而得出每一个人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也就可以知道个体的情况了。

三、结果与分析

1.学业适应的差异比较。①学习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t=8.624,p

2.行为适应差异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孤儿学校学生在攻击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t=2.611,p0.05)。

3.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比较。①同伴关系。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得分越多,说明个体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小,关系越亲密,这样分析可以得出每个成员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选择得分(个人对其他成员的主动社会距离)代表个人对群体成员的接纳程度;被选择总分(其他成员对个体的被动社会距离)代表着群体对某个成员的接纳程度。孤儿学校班级中,除23、30、24、37、35五名同学外,其余成员的选择总分都在100分以上,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全部在2.59以上。从被选择方面看,最高162分,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4.15,最低72分,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1.56,被选择分数的分布跨度较大,这表明不同成员被团体的接纳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普通学校学生的选择总分全部都大于120分,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最低为6.12,显示他们比孤儿学校的学生更愿意与别人交往。而被选择总分除了35、42两名同学外,均在140分以上,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均在3.15以上,明显高于孤儿学校学生的平均分(平均1.56)。②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分为亲密、矛盾、依赖三个项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孤儿学校学生在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t=2.564,p

四、讨论

1.学业适应差异。在学业适应方面,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但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可见,孤儿学校学生学业成绩不良不是由于其学习态度造成的,通过实地的访谈及调查推测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学前教育落后影响其后的学业发展;学校学习条件相对较差;没有升学、择校等社会压力。

2.行为适应差异。在社会适应方面,孤儿学校学生攻击性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攻击性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中小学过渡的五六年级经常发生,这时的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击经常发生对其有很大的伤害。经常被攻击的学生会产生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感、害羞退缩等心理问题,严重的会使学生日后形成畸形人格;而对攻击者而言,经常攻击他人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高危者。在孤儿学校,攻击潜在的问题更加严重,缺失家庭支持是其攻击高发的原因,另外对于攻击者而言,虽有教师的尽力指导,但很难与父母的教育及管制力量等同。因此,对攻击的进一步研究及矫治对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值得注意的是,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依据Ladd的理论,学校态度是学校适应的重要预测指标,而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是学校态度的两个维度,即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态度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孤儿学校的学生对学校具有更积极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了孤儿学生认可了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感情的寄托,在这里产生了归属感;另一方面对提高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有重要的启示,较大的学习压力是影响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孤儿学校学生同伴关系的相对疏离,使得没有家庭支持的他们亲密感的缺失更为严重,我们估计这使得孤儿学校的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从而成为一种影响学校适应的情感变量。这提示我们应该增加孤儿学校学生班级活动的开展,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及相应的游戏,使同学之间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获得进一步的亲密感。另外,尤其对于不被接纳的孤儿学校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支持,一方面缺失了家庭支持,另一方面在同伴中也不能得到接纳,很容易使其产生学校适应不良,甚至影响其日后的社会适应。

孤儿学校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与教师之间所建立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联系。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的情感,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退缩、与教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出现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教师对于孤儿学校的学生来讲,扮演了更多的角色,不仅要做学习上的指导,还要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因此,孤儿学校的学生对教师的亲密和依赖性更强。

参考文献:

[1]张婵,盖笑松.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理论模型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2011,251(3):172-176.

[2]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3):55.

第4篇:小小救生队范文

关键词:高校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力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因此针对研究生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愈发重要。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在心理、知识结构、学习模式等方面的差异,都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因此寻求适合于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则是目前高校实际工作的强烈诉求。

一、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的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要进一步强化以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主体、以研究生导师队伍为保障、以专业课教师队伍为补充的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支队伍”的建设。

(一)进一步增强研究生专职思政队伍的工作能力

     研究生专职思政队伍一般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要深入到广大研究生中去,全面了解研究生思想状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配合系党委领导做好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二)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的作用

 导师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要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鼓励研究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导师要注重与研究生班主任的联系沟通,交流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尤其是对那些有特殊困难的研究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并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发现不良现象苗头要及时与上级领导汇报。

(三)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政治影响力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专业研究更加细致、深入,这使得专业课教师也是与研究生接触较为密切的人员之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学科知识,还需要向学生传达为人处世的知识,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专业课教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有力补充。

二、建立健全机制,拓展有效途径,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一)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保障各项管理和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制定诸如《研究生离校申请表》、《研究生外出实习安全规定》、《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及《研究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丰富研究生主题教育活动

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等会议精神为指导,在研究生中开展 “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学术诚信、开拓创新”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通过征文、演讲、座谈会、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使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做好研究生安全稳定工作

一是要加强研究生安全教育,以展板、海报、公告、网络、座谈等形式,做好防火、防盗、防事故等安全宣传工作,同时加大研究生宿舍、工作室安全检查和违章电器查处力度。二是要加强信息渠道建设和信息报送工作,为构建反应灵敏、扎实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系里在每个研究生班级设立网络信息员。三是要严格执行研究生请销假制度,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教育引导学生懂规矩守纪律,做到时刻掌握学生在校情况。

(四)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

坚持以党建为龙头,用党的力量凝聚研究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且富有实效的支部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不断增强党员的先锋意识,更好地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育要与研究生的实践需求、学术科研、成长成才等相结合,提升研究生党员教育的有效性。

(五)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的预防、监测、引导和干预工作,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好情绪调节、环境适应、交友恋爱、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普查和调研工作;二是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互助小组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心理联络员建立机制;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宣传活动,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对研究生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与教育,采取展板、海报、主题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六)加强研究生各类社团的建设

为充分发挥研究生各类社团干部和骨干队伍的力量,实现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各类研究生社团要及时做好换届选举工作,制定完备可行的社团管理方案,各社团分工协作,可设立研究生会、研究生心理健康协会、研究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等社团,积极为各类研究生群众组织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七)树立研究生的优秀典型

充分利用网站、海报、报纸等宣传平台,尤其要建设研究生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宣传研究生学习生活,重点表彰和宣传研究生中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一是做好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事迹宣传工作,每个获得者的个人优秀事迹将通过校报、网站及展板等形式进行宣传;二是宣传思想先进、学业优异、自强不息的优秀研究生,树立典范,努力营造研究生自我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小救生队范文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对策;就业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c)-0141-03

Graduat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Ce CUI Yueyi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8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 education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Graduate enrollment policy implementation so tha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has increased, this particular crowd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graduate mental health is not optimistic. Graduat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have an impact on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s a big problem getting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Doing graduate work at the postgraduate mental health personnel training is extremely important aspects. This articl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graduat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and propose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graduate mental health measures.

[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 Mental health; Countermeasures; Employment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是学校教育最高层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生这个特定人群的内在和外在特征,相对于其他层次受教育者而言,不仅要承受来自学业和就业方面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经济和家庭责任的巨大压力,这些因素使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3]。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研究生健康成长的一个大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4-5]。因此,通过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对研究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及促进研究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概念,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观念和看法[6-7]。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包括自我认知的态度,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统一、安定的人格,自我调控能力,对现实的感知能力,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六个方面。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我国学者将“心理健康”的定义概括为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有幸福感和安全感;人格统一和调和;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八个方面。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既要考虑到生物-社会-心理模式所涉及的总体的标准,同时又要兼顾研究生这一比较特殊群体的一些特定的标准[8]。

2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形成原因分析

2.1 学习和科研压力使研究生心理产生诸多焦虑

学习和科研压力过重给研究生带来不适应已成为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有本质区别,研究生们自身大多十分重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十分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大部分学校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应数量、级别等做出硬性规定,对未能按要求完成者将不能按期毕业。对于刚刚经历苦读拼搏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在精力和体力还未调整恢复便又要投入艰辛的学习中去。同时,大多数研究生存在着理想中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幸福与现实的学习苦闷的矛盾。另外,因高校扩招,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多,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导师工作量大大增加,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业务指导无论是时间,还是广度、深度上都在“缩水”[9]。因此,研究生的这种状况若得不到及时的改变或调整,使其尽早适应,就会在困惑和纠结中迷失方向,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2 人际关系问题使研究生心理上产生恐惧与自我否定

研究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导师的交往、与同学的交往以及与其他社会人之间的交往。有研究表明,研究生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现实中缺乏自信是研究生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研究生们大多繁于学术研究,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或是教研室埋头钻研,参加社团学生会等文化活动时间较少,“死读书”、“读死书”,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缺乏基本社交礼仪常识。同时,因研究生导师工作繁忙,忽视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研究生一个学期能与自己导师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研究生交往人群有限、范围狭窄,忽视与同学、校友、朋友的交往,使研究生逐渐出现不善于与人交往的情况。当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就极易表现出自我否定,这些负面心理情绪若得不到有效的倾述表达,势必对心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进而陷入苦闷、焦虑、恐惧及压抑,出现心理障碍[10]。

2.3 生涯发展问题使研究生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挫败感

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攻读研究生的动机是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继续深入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拥有更高一层次的学历和学位,为自己在今后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基于这一点,不难看出,大多数研究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有着很高的心理预期。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大规模的扩招,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相应工作岗位却没有随着扩招而呈现出与之相当的增长趋势。经历过多年扩招之后的研究生学历在就业竞争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优势。“找工作不是太难,找好工作很难”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势必给研究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带来挫折与失败,使其产生焦虑、失落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同时,社会各行业竞争机制的引入,使研究生毕业面临就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当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工作之间的矛盾出现时,便会给研究生带来失落感、挫败感。

2.4 恋爱情感问题使研究生在心理上产生忧郁

谁不渴望激情,谁不渴望一生一世的爱情,谁不渴望人生的成功。考取研究生之前,可以说是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忽略,甚至是压抑了个人感情需求,然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却发现自己对“我们的爱情什么样”、“真爱是什么”感到迷茫。研究生阶段对于研究生来说,其性生理上的成熟与性心理上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研究生因恋爱造成情感危机,已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有的人因此走向极端。因学业和前途的压力,常会出现孤寂感和压迫感;因爱情和情感危机,而找不到真正心灵归宿,再加上活动领域和交往范围的狭小,极易产生性心理的偏离,这些将会使研究生产生一种焦灼的感觉,有的会因此而导致失眠,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一些心理困扰,甚至进一步发展至疾病状态。

2.5 经济负担问题使研究生在心理上产生自卑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大部分研究生已不再心安理得的向家长索要生活费、学杂费,尤其是直接从本科毕业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即使家长有支付能力,在他们内心大都因年龄大了而不愿意再给家长增添负担,这种自我认知常使研究生产生沉重的心理包袱,使之无法安心学习。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来说,他们尽可能的自食其力通过多种途径的勤工助学手段去赚取生活费和学杂费,能坚持下来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的穿着及日常消费品使用的攀比,因经济条件的局限而产生自卑,久而久之这部分研究生在与同学交往中采取逃、自闭的做法,长此以往,将形成“自闭”、“抑郁”的性格。

3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应重视思想政治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挖掘研究生自我调控能力。作为陪伴研究生三年的主要管理者和教育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承担着帮助研究生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任务。思想政治辅导员可以在研究生新生入学时进行团队心理辅导,集中讲解研究生阶段最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定期开展专门的心理知识培训,建立年级心理促进小组,安排骨干研究生开展相关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帮助研究生寻找宣泄情感、压力的渠道,使之从群体中重建已经消失的自信心,通过研究生与导师、同学、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实现其个体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理解,能较快摆脱孤独感,舒缓心理压力,从而使研究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减少。同时,研究生还要不断加强自我教育,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深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努力完善自己,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不断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对提高心理健康状态将产生极大的帮助,特别是来自导师的心灵支持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更加重大[11-12]。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制,导师不仅是研究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在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导师还是研究生生活方面的联系人,研究生内心对导师的依附感和信赖感很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关心能够使远离家长身处陌生环境中的研究生感到来自长辈的温暖,有利于研究生增强克服学业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减少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再次,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援助机构。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援助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采用专兼结合的工作机制,全面开展培训、测量、咨询、研究等工作,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或心理健康微博咨询平台,聘请校内外专家、心理学专业人员对研究生提供专业权威的发展性心理咨询服务,传授心理调试方法,引导和帮助研究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帮助研究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帮助研究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

3.2 改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有一些是因经济问题而引起,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多渠道地改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生助学贷款正常,在充分尊重理解研究生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以缓解研究生的经济与生活负担,实施好奖学金制度,提高奖学金额度,扩大奖学金资助范围,提供适当的助教、助研、助管岗位,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研究生给予学费适当的减免,对于家庭发生突然变故的研究生给予临时性的困难补助。通过以上措施,切实缓解因经济困难给研究生带来的压力,使研究生能相对较为轻松地学习,愉快地开展实验研究。

3.3 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

针对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以“帮助研究生成才,促进研究生就业”为宗旨,完整准确地宣传和阐释党和政府关于研究生就业的方针和政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为大学生求学与就业提供指导与服务,为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求学机构提供沟通交流渠道和推广服务。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培养兴趣,促进自我教育,以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论坛为载体,为研究生提供施展才华和能力的机会,陶冶情操,调节情绪;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搭建研究生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平台,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丰富研究生的情感交流,缓解压力,对研究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研究生心理健康对其自身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提高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14]。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应切实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帮助和指导研究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使其能够成才。

[参考文献]

[1] 张芝,牛翔宇.新入校理工类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3):295-297.

[2] 朱逢九.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8(6):52-54.

[3] 韩勇.高校研究生精神压力的维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3):26.

[4] 郝璐,许放,蔡行健,等.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3):295-296.

[5] 闫黎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3):168-169.

[6] 杨雪花,郑爱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3.

[7] 张莉,芮媛媛,许静,等.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概述[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242-244.

[8] 张春梅,刘华山,郭立峰.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81-382.

[9] 宋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关注[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29(9):75-76.

[10] 王涛.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1):97-98.

[11] 周晓波,刘灿瑶,代鹏,等.研究生不良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5(1):88-91.

[12] 刘惠媛,王阿晶.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2,(6):119-122.

[13] 臧爽,计永利,田伟,等.医学生自我教育问卷的编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5):126-129.

第6篇:小小救生队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专业设置 就业能力

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个人问题,而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和谐的大问题。本文从高等学校自身层面出发,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高校层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高等学校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高校层面原因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涉及到了国家的宏观经济经济形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如果具体到每一个高等学校来说,面临同样的就业环境,同等规模和水平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却不同,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高等学校层面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高校方面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

1.传统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化的需要

很多高等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方式,它把书本知识分解成大小知识点,并把这些知识点演绎成试卷, 通过这种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来考核教师和学生,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人们把这种教育模式形容成,“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学完全忘记”。它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低,而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果是,重课堂教学,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就业技能的培养,致使许多毕业生高分低能,不了解就业市场,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很难顺利就业。

2.专业设置陈旧、僵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之一。很多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划分过细,专业教育质量不高。热门专业“遍地开花”,毕业生严重供过于求,就业水平下降。

3.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薄弱

面对着大学生就业制度从“分配”到“就业”的根本性变化,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一是就业指导时间的短期性,一般的就业指导只是集中在毕业前半年或几个月;二是就业指导内容上的局限性,只注重服务型指导,忽视教育型指导上,主要是对就业形式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缺乏对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三是就业指导的信息平台不够完善。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高等学校对策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在帮助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包括传统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化的需要,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业指导工作薄弱。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采取如下措施:

1.构建素质教育型高等教育模式,适应就业市场化的需要

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看,高等教育改革方向是构建素质教育型高等教育模式,是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素质教育型高等教育模式,是把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作为学生学习、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既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视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根据社会发展与人才市场的需要,“以销定产”搞好院系的调整、学科与专业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讲授与“非讲授”(如师生双向交流)方式结合起来;在考试方面,考试方法的改革要模拟学生走上社会后所遇到的社会环境,效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上所遇到的“考试”方式。教师不仅关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

素质教育型高等教育模式,体现为高等教育模式全方位的变革。高等学校应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面向素质教育方向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

2.在专业设置更为灵活多样,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高等学校应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大学生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应之间协调起来。具体来说,高等学校应做好一下工作:

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在此基础上,制订高等学校自身的专业设计与调整长期规划。一方面,确保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招生计划的科学、适时的调整;另一方面,尽快形成学科专业设置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运行机制,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

在专业设计与调整长期规划指导下,高等学校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安排和制订招生计划,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应减少其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为了解决大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几年间,经常“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现状,高校可以按照大专业分类招生,在低年级(一、二年级)阶段对学生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在高年级(三、四年级)阶段,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并结合就业市场的需要来确定专业,集中精力学习专业课程。

3.建立“全天候”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针对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就业指导短期性、局限性、应急性与不系统性的特点,亟待建立“全天候”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体系。

首先,要更新观念,将就业指导变成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天候”的工作。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大学教育的每个环节进行就业指导。大学生入学教育就要谈到就业,谈到如何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活为就业准备好条件;在教学环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担负帮助就业的责任,都要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考试方法的确定等方面体现出帮助就业的特点;专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举办就业指导系列特色专题讲座,请校内外就业方面的专家做讲座;就业指导还要占领网络、学生课堂、学生社区等传媒阵地,抓住一切机会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形成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网上职业测评、咨询服务等多位一体的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

其次,通过毕业指导工作,转变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在现实的社会中,工作岗位从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形成了现实中的“三六九等”,每个大学生都想要做体面的、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就业似乎不是为了自己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就业指导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努力纠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因为“面子”而失去就业机会的问题。与此同时,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写履历表和求职信,教给学生如何自荐、面试等求职技巧,还要引导大学进行自我适应性评价、未来职业设计、角色转换、自我启发和自我成长等,让大学生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就业、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强 赵万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社会影响及解决对策[N].辽宁教育研究,2007(4)

[2]周贤:试论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N].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4)

第7篇:小小救生队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消费;忠诚度;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5-0025-02

1 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的不断健全,大学生拥有电脑比率的不断攀升,保障了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条件。大学生选择网络消费具有以下意义:

①产品方面。在网上营销的产品的可比性可选择性强。网络营销的产品一般具有技术性、创新性、服务等无形产品的特点。这也正是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的目标消费产品,在这些产品选择上比实体店品种多、款式新,更能符合大学生的要求。②价格方面。网络营销价格低于实体店,甚至许多,因此,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也缩减了开支节约了成本。③便利性方面。随着物流的不断发展,网络购物实现了足不出户,可以大范围选择商品,直到商家通过物流送货上门。④时间方面。随着网络营销可以实现24小时营业,实现了随时购物,没有时间限制,这既方便了大学生们购物的时段选择,也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

2 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忠诚度研究的必要性

经济学中“二八理论”揭示了忠诚消费者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因此网络营销环境下的竞争是对顾客的竞争,谁赢得了顾客,谁就拥有了胜利的筹码。大学生网络消费者占据网络市场不可低估的份额,为了企业能够更高效、更长远的盈利,对大学生消费忠诚度的研究势在必行。顾客忠诚度在网络营销条件下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利润的来源,也是品牌资产衡量的指标。有的消费者热衷某一品牌,把使用这一品牌当做骄傲和自豪,有的甚至把它当做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些消费者不仅自己使用,还向别人推荐,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②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和企业风险。争取一个新顾客比维系一个老顾客多花近20倍的成本,忠诚客户又是企业利润的源头。在现在营销环境下,稳定的客户群无疑是将企业风险最小化。③扩大品牌的市场份额。忠诚的顾客被有远见的企业当做重要的资源,有了这个市场资源,品牌的市场份额才得以扩大。这些忠诚顾客的示范作用及他们的口碑能更好的吸引新的顾客。④有利于信息的反馈,使企业制定更合理的方针政策。信息是网络营销的关键要素,忠诚的顾客往往反馈给企业他们真实的需求与行为,让企业能制定方针更好的符合他们的消费行为,适应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 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忠诚度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忠诚度的因子比较复杂,它是由一系列与网络营销相关联的活动构成的,营销学界的学者对此划分也不尽相同。在此运用网络营销产品整体概念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忠诚度的影响因子进行分类。

3.1 核心产品因素

核心产品层次是指产品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基本效用或益处,是消费者想要真正购买的基本效用或益处。商品效用就是核心产品层次中影响消费者忠诚度的因素之一,消费者只有当商品效用能够满足其需求时才能满足其需求,进而进行消费活动;也只有当商品效用切身实地满足购买者的需求才会引导顾客再次购买,锁定他们的消费忠诚度。

3.2 有形产品因素

有形产品层次是产品在市场上出现时的具体物质形态。对于物质产品而言,有四点应该特别注重:商品的品牌;商品的质量;商品的包装以及商品的区域适用性。在网络消费时,商品的品牌和质量是影响消费者忠诚度的有形产品因素。

①商品的品牌。品牌是一个市场概念,它是产品的牌子,实际上指在某个行业中具有一定美誉度和知名度的商标。商品品牌可以对消费者做一个感情度量,是测量消费者忠诚度的因子,从而更好地稳定市场地位,提升品牌价值。②商品的质量。商品使用价值的尺度即为商品的质量,商品能够畅销从根本上说也是得益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根据质量弹性理论可知当消费者对所购商品的质量很满意时,他对此商品的忠诚度也相对会提高。

3.3 期望产品因素

①商品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质量和商品效用是商品价值的主要因素,当某几种商品的质量和效用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商品价格就成了消费者购买的主要考量因素,此时只有价格最优化的商品才可能获取消费者亲睐,因此说商品价格是获取和提升消费者忠诚度的影响因子之一。②网站设计和交易流程设计。大学生网络消费群体是一个年轻活力、思想潮流、个性化凸显的群体,网络营销要针对该群体的独特性,将网站、交易流程等页面设计的符合他们的审美及情感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消费兴趣,引导再次购买。③互动服务。网络营销有别于传统营销,消费者不能切身实地的了解商品的各项性能,此时,买房若是能提供较好的互动服务将更有机会赢得一个新顾客以及提高一个老顾客的忠诚度。

3.4 外延产品因素

①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在网络营销中,信息于消费者来说,不仅是商家提供商品的各项信息,还包括物流途中供消费者查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若是信息不真实,将永远地失去老顾客,顾客忠诚度会受其不可泯灭的影响。②物流质量。第三方物流是网络营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从情感上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消费者忠诚度。很多大学生网络消费者网购商品并不为己用,而是需要在某一日前送达到馈赠者手里,由于物流延误了时间,此消费者将可能不会再选择网络购物。③售后服务。网络消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消费那样对产品的需求,更是对服务的需求,是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售后服务质量的优劣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忠诚度。④商家信誉和网站声誉。信誉是企业的名片盒无形资产,当消费者网络购物时,首先会选择一个他认为信誉良好的网站,以防损失;然后选择一家信誉等级较高的商家。在一次购买满意后,第二次、第三次的购买时将会更可能选择第一次的网站和商家。信誉无形之中也成为了树立和提高顾客忠诚度的砝码。

3.5 潜在产品因素

在日常的实体消费中,不少人会选择店面开业、节假日等特殊时间购物,一部分原因因为此时商品不仅有打折优惠,还有礼品馈赠等增值服务。网络营销也是如此,适时适量地增值服务不仅可以薄利多销以量换价,更能赢得不少网络消费者的忠诚。

4 网络营销中维护、提升大学生消费忠诚度的对策

4.1 核心产品层次的改进措施

消费者购买商品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获取商品的效用,商品的效用将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忠诚程度影响着商品的长远利益,这就要求商家实事求是,不生产经营假冒伪劣效用不当的产品,从源头上获取并提升大学生消费者的忠诚度。

4.2 有形产品层次措施

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不仅可以稳固品牌地位,还可以凝聚并提升品牌价值。提升消费者的品牌忠诚。一、品牌的市场定位要明确,因地因人制定不同的品牌定位;二、强化广告中的情感诉求,以获取消费大众的认可;三、提供额外的赠品与服务,提高大学生消费者的满意度,使他们的重复购买动机得到强化;四、妥善解决品牌危机,遇到危机要勇于承担责任、真诚面对以更快的化解危机,防止因危机动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

所购买商品的好坏、使用寿命的长短是商品质量的表现形式。大学生消费者势必倾向于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商品。只有生产企业在商品生产时切实做好质检工作,层层把关才能确保商品的质量,也才能让消费者忠于此种商品的购买。

4.3 期望产品层次措施

众多大学生网络消费者就是青睐于网上购物的价格优势,网络营销中在确保商品品质的同时,制定让消费者满意的价格将会更大限度吸引消费者多次重复购买,增进他们的忠诚程度。

网站设计与交易流程设计只是一个web页面,它的目标不是所有普通大众,而是直接的网络消费者。在网站设计和交易流程设计时,商家应根据商品的特点,受众的不同细分市场,制定符合各个不同细分市场群体需求的设计软件。

当前,网络营销机制并未健全,互动服务存在涉及面小、涉及层次较低、商家态度欠佳等问题。然而,大学生网络消费者由于对商品的各种性能了解面广,各项指标较明确,对互动服务这块要求较高,所以说,商家针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这一特定群体只有提供更优质的互动服务才有助于他们的网络消费忠诚度提升。

4.4 外延产品层次措施

外延产品可以说是塑造价值给客户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商家销售的不仅是产品本身,还可能是机会。但不管是什么,他们都会在客户那里寻求顾客的终身价值。信息服务真实性的强化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独立于买房卖房的第三方物流质量、速度应加大保障力度,从而提高消费者网购的的积极性;售后服务的完善及健全对有助于消费者对网络营销的忠诚度的稳固提升;商家及网站信誉这张名片将决定了消费者对其的第一印象,加强信誉声望的提升对消费者网购忠诚度形成以至于深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5 潜在产品层次的措施

大学生网络消费群体是未来的实力阶级,网络营销目前对此群体的市场占有势必是赢得未来市场份额的砝码。商家可以从大学生学识程度,对经济商品的认识角度出发,多推出一些增值服务,经常做些优惠活动、赠送一些小礼品,对于商家不仅是以小的牺牲换取大的利润空间,更多的是加深了大学生消费群体对网络消费忠诚度的程度。

5 结 语

大学生网络消费忠诚度的稳固和提升给网络营销企业带来了巨大利润和市场空间。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消费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希望能给网络营销商及致力于从事网络营销人员一些参考。网络营销市场机制虽还不健全,但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不断的完善,未来的市场经济中网络营销势必是能与传统营销抗衡的有力对手。

第8篇:小小救生队范文

一、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方面目前大学生自身对当前高等教育形式的变化和市场机制调节就业的方式还存在诸多理解上的误区与现实的不适应。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受到家庭传统观念、地域差异的束缚与影响,致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就业创新意识较弱,目标期望值过高,面对社会形形的就业岗位,往往会出现主动性不够强,犹豫不定,消极悲观的情绪,会出现盲目选择,随波逐流的矛盾心理。同时毕业生缺乏有关的就业知识,造成了部分高校毕业生“自身清高”与“残酷现实”矛盾体。另一方面我省的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时间较短,各高校针对专业特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不够成熟,就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虽然各高校重视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重视的程度不到位,就业信息更新缓慢,信息滞后,学生很难从学校“就业信息栏”里获得及时信息,同时部分高校重视文化教育,却忽视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而用人单位却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工作经验,这对于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这些致使高校毕业生实际能力、素质与行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对他们的就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从某一层面来说,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加强就业教育,关系着河南省各高校的命运和前途。

二、走出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应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和建立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学校、社会应给予大力支持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增大,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学校、政府和主管部门,不管是对高教体制,还是毕业生就业制度,要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支持,加强政策引导。

学校方面应从新生入学起对学生进行就业专业思想、职业生涯、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常规性就业指导讲座,让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为使高校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学校应通过校园就业网站、就业信息栏招聘信息,做好信息,并对各种信息随时更新,以便于学生查询、及时应聘。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还需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健全组织,使就业工作规范化,建立一支作风硬、素质高、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工作师资队伍。同时大家要广开就业渠道,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坚持开展“定单式”培养的办学形式,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保障机制,做好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上岗工作,形成全员抓就业,重担大家挑的新教育局面。

政府是教育制度和就业政策的制定者,理应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负有很大的责任。政府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地区、艰苦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工作;鼓励国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政府财政政策、扶持政策灵活地为一些创业的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来帮助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和创业;进一步消除就业的体制,在就业政策上应给予鼓励和倾斜、照顾。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建立适应时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就业观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缺乏理性的认识,致使在毕业就业之际,处在犹豫徘徊,模棱两可的就业“心境界”。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既是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学生充分就业的需要。

合理安排全程式就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内容,突破传统、单一的就业教育工作模式,增强针对性,全程式就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必须将入学、培养过程、毕业三个阶段衔接起来,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就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实效性、针对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景、就业形势的认识。就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注重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内在竞争力,对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能力必不可少,以便更好地让大学生刚出校门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就业形势,突出就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

(三)各高校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用人单位培养急需的人才

我省高校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创设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交叉型专业,培养大批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从而增强和提高对中原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推动作用。

各高校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同时,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造传统专业,探索出传统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充分发挥高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优势,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普遍实行合作的教育模式“合作教育课程”,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为用人单位创造了提前发现和培养适合本单位所需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应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技能的课程,以发展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综合技能。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期待这样的“好经验”能真正地落实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中。

同时各个高校都有各自的办学层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服务方向,在专业设置上亦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因此设置专业还要因校而异,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任务,应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不能相互攀比,设置大量雷同的专业、造成资源浪费。各高校通过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进一步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与质量,有利于河南省高校自身的发展。

总之,针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毕业生自身要冷静地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同时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能力和技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心理,增强主动性,积极把握机会;学校方面要积极强化大学生就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用人单位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争取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早日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指导和服务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3(3).

[2]王芳,廖才英.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新出路[J].现代大学教育,2002(6).

[3]陈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干预[J].教育与职业,2010.

第9篇:小小救生队范文

【关 键 词】小学生;人格;学校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62-02

所谓人格,是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倾向性、动力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系统。①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认为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人格健康。可见,健康的人格是个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能够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保证。小学阶段是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此阶段,小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体人格开始形成,因此重视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及完善是很有必要的。

儿童进入小学阶段,所接触的主导环境发生变化,由家庭环境转变为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因此,学校对小学生人格的发展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一般而言,在探究学校影响因素对小学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中,多集中于校园文化、同伴关系以及教师期望这三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因素

校园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父母教养观念对小学生的影响逐渐被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观念所取代。也就是说,如果学校领导及教师能够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则会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会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则产生消极的影响。具有科学教育观念的学校领导及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也会随时关注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例如,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一些运动场所、组织一些活动项目,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小学生社会化能力的发展,②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当小学生出现情绪波动、人际交往等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如此的行为,都会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始抓起,只强调学习成绩、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发展。课程表中都是枯燥的文化课,而没有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以及足够的课余时间,那么,小学生的交往将受到限制,没有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同时心理健康也未得到相应的重视。这样培养出来的小学儿童交往能力较差,甚至会出现问题行为及人格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

二、同伴关系因素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归属与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不论小学生实际社交地位亦或是社交技能的高低,他们都有归属与爱以及被尊重的需要。③进入学校后,学校成为其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与同伴的交往也成为小学儿童获得归属感与爱的主要来源。因此,同伴关系成为影响小学生社会适应与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对学龄期儿童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学前期儿童的影响。④同时我国学者发现,较好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儿童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形成、社会技能的发展、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等,而同伴关系不良则带来诸多消极影响,例如可能导致学校适应的困难,甚至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⑤

在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中,同伴接纳与友谊质量成为组成同伴关系的两大主要部分,并且两者都对小学生人格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⑥所谓同伴接纳是指儿童被同伴群体喜欢或接受的程度。⑦从许多方面(同伴报告、教师报告和观察者)得来的证据表明,高接纳性儿童更可能出现亲社会行为,反之,更可能表现出攻击性的、破坏性的和不适当的行为。⑧杨丽珠等人的研究发现,同伴接纳高的小学儿童与其人格维度的智能特征,亲社会性以及认真自控等方面都成正相关。友谊质量指两个个体间友谊关系的亲密程度,是对友谊关系的状态描述,但这一概念也包含了对友谊特征与友谊程度的评价描述。⑨进入小学后,随着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频繁,其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友谊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小学儿童人格是否能够健康地发展。在学校中,建立单方向的同伴接纳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双向的友谊。具有高质量友谊的小学儿童更倾向于表现出对别人的信任,积极乐观的态度,较少的孤独感,更稳定的人格特征,反之则更多表现出焦虑,抑郁,更强烈的孤独感以及消极的处事方式。⑩

总之,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在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不断的社会化,从而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

三、教师期望因素

教师期望是指在教师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预测性认知,这种认知主要表现在学业成绩、行为表现、人格特征等方面。{11}相关研究表明,教师期望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12}正向的教师期望可以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乐观的精神状态;而负向的教师期望则容易导致小学生自卑、退缩,影响同伴交往关系,阻碍社会化发展以及自我实现。{13}Babad等人研究发现,教师期望总分与人格的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和亲社会性维度均有显著正相关,与情绪稳定性相关不显著。{14}国内学者杨丽珠等人也在相关调查研究中得出相近结论:教师期望各维度与人格的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均有显著正相关,教师期望能够预测人格的发展。{15}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对每一个孩子了解,关心,关爱,努力做到建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根据每一个孩子的能力水平,形成相应的期望值。

四、小结

综上所述,学校因素对小学生人格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宏观方面的校园文化因素,首先在环境上奠定了一个前提条件。校园文化氛围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在自由、和谐、提倡全面发展的校园中,小学生则表现得更为积极、乐观、活跃,具有创新品质,有助于小学生人格健康的发展;反之,消极的校园文化则会阻碍人格的发展。同伴关系的交往水映出了小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程度。同伴交往水平较高的小学生,自信、平和、外向、乐于助人,这些品质都是良好人格特征所需要的。而那些同伴交往存在阻碍的小学生,则表现退缩、自卑、攻击性较强等一些人格特点。教师期望是另一个影响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合理恰当的教师期望可以对小学生的学业成就,行为表现以及人格发展起到一个助推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一味地根据目前应试教育的标准建立期望,这样会毫无疑问地打压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小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总而言之,上述因素均对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学校作为除家庭之外的另一个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应该努力为小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自由的校园氛围,倡导建立平等、互助的同伴关系,鼓励校内教师因材施教,积极关注小学生的发展,从而全面地促进小学生人格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杨丽珠.幼儿个性发展与教育[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②孟海英,阳德华.儿童同伴接纳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143-146.

③杨慧芳,李俊卿.小学儿童同伴接纳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8):109-113.

④Wentzel K・R,Asher S・R. The academic lives of neglected,rejected,popular,and controversial children[J].Child Development,1995,66:754-763.

⑤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⑥杨丽珠,徐敏,马世超.小学生同伴接纳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友谊质量的多层级中介效应[J].心理科学,2012,35(1):93-99.

⑦Asher,S. R. ,Parker,J. G. ,& Walker,D. L. . Distinguishing friendship from acceptance: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 and assessment[M]. In W. M. Bukowski,A. F. Newcomb,& W. W. Hartup ( Eds. )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p. 367 37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⑧蔡春凤,周宗奎.童年中期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知觉与心理行为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5):1086-1090.

⑨徐敏,杨丽珠.小学生友谊质量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3,33(4):361-367.

⑩廖红,张素艳.儿童友谊质量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25(2):53-55.

{11}张华,韩成秀.农村小学教师期望对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知觉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2(6):859-861.

{12}范丽垣.国外教师期望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6,29(3):646-648.

{13}杨久香.略谈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与管理,2005,28.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