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麦琪的礼物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麦琪的礼物》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小夫妻在圣诞节来临的时候,双方都精心准备了一件不寻常的礼物,丈夫杰姆为了给妻子的美发配上一套梳子,卖了自己的金表,买了梳子,妻子德拉为了丈夫的金表卖了自己的美发,买了一条表链,当他们互赠礼物时,才发现自己准备的礼物已不是对方需要的,其实不然,他们得到了比梳子和表链更珍贵的礼物——爱。
虽然他们的礼物并不算珍贵,但是他们付出了自己的最爱,用心去爱护对方,所以这是最珍贵的礼物。
生活在大树林里的这棵小枞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尽快地长大,长得像树林里的那些大树一样——那样,“我就可以把我的枝桠向四周伸展开来,我的头顶就可以看看这个广大的世界!”它想像着,到那时候,鸟儿可以在它枝上做巢,风吹来时,它还可以像那些大树一样,煞有介事地对周围的树木点头致意……应该说,这个愿望是正当的,无可厚非。许多人在幼小的时候都曾经这么盼望过。
问题是,“成长”总有一个过程,任何人都要经历。正因为其漫长和艰辛,生命才具有了实际的意义和质量。否则,所谓生命和成长,都会变成一种虚幻和空想,都必将失去它原本的价值和意义。
读了这两篇作文我感受很深,我懂得了人生重在珍惜,只要你活一天,就要珍惜你所拥有的,并去爱护你身边的人。
一、事例要充分
作文要表现一个人的特性,只说明人物具有的特性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充分的事例才能够证明。也就是说,要使人相信你要表现的人物有某种方面的特性,选取的“证明”方法一般用归纳法。归纳法的特点是孤证不为证,多个相关论据加以证明,从而得出结论,往往更令人信服。在实践中,我们一般要尽量从不同角度,选用本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例加以表现。比如,表现一个人的正直,可正反两面举两个事例表现他对待亲人和大家的态度,做到公正合理,令朋友和“敌人”都佩服,从而有力证明其为人正直。
二、事例要典型
用事例表现人物的特性,尽量选用典型事例,如果事例不够突出时,那么证明的力度就大打折扣,因而表现的人物特性也就相对弱化。那么,哪些是典型事例?超出一般的,尽可能是常人想努力达到而不能轻易达到的境界的事例。往往这种事例能够把人物具有的内涵特性推向极致。真实的典型事例较少怎么办?
合理虚构!虚构本质真实典型的生活材料来表现主题!“本质真实”即表象上看来不是那么“真实”,但反映的内涵一定是人们都能共鸣,并且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理性真实。这种“真实”如同鲁迅先生所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如此,表象生活没有真实典型的材料,就合理虚构本质生活真实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特性。虚构常用方法有截取加工生活材料、移植整合生活材料等等。
三、事例要生动
怎样把事例写生动,关键在细节的描写,事例的细节描写就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是刻画人物非常有效的方法。细节唯其“细”,才能使千姿百态的各种人物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能够充分传达出人物的神韵。细节描写就是要以小见大,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小中见大。生动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李白坚教授提出的“作文时间”这一写作技巧来表现。所谓“作文时间”就是电影、电视、小说、作文里的时间。这个时间跟生活里的时间大不一样,这个时间是可以停留、延长的。一旦学生学会运用“作文时间”的技巧,他们就能够比较自由地按照主题需要对作文中的人物叙写和场景的描述,进行适当地铺叙、剪裁、处理。如此,即使生活中再小的事情也可以根据需要把它扩大、拉开,写深写透,写得具体生动、丰富多彩。
比如,为了表现一个队员的球艺高超,我们可以展开描写他的一个精彩的进球。在生活时间里,一个进球只需几秒钟,但是,为了突出这个进球的精彩,可以写这个队员是怎样灵活地接球、投球、旋转前进;也可以根据这个队员的表情、动作、语言猜想一下他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写场下的观众的反应。如此,让时间停留在这几秒钟上,让我们进行多视角、多维度地观察,足以表现出这个队员的高超球艺。
四、事例要夸张
夸张,其实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人物身上具有的本质特征,在事例描写中对这个人物的本质特征进行着意夸大,作艺术上的渲染,以增强表达效果,让读者如看京剧脸谱一般,经久不忘,只要给一点语码上的启示,就能够立刻想起这个人物特性。
例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吝啬鬼严监生,为了突出吝啬,作者进行了艺术夸张,在严监生临死之前,他“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众人总是猜不出什么意思,最后“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没了气。”这绝妙的细节夸张,没有加上任何感彩的语言,却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五、事例要新颖
为了让读者能够有兴趣读完你的文章,那么,你就得运用你的智慧,比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创新、新颖是文章的生命!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让人手不释卷。为什么?他别出心裁地构造了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故事,“情理之中”的是夫妻俩的相互关爱之情,“意料之外”的事例让人感动:丈夫、妻子各自卖掉自己心爱的金表、头发为对方买了对方渴望已久的梳子、表链作圣诞礼物,虽然,买来就意味着各自失望,但失望中包含的爱令人更觉得温馨,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样的人物行为往往超出读者的想象,因而欧・亨利战胜了读者,这篇小说也经久不衰。
一、细化动作,锤炼动词
把某一个动作过程,分解成一连串细微的动作,运用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来描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文字将父亲穿铁道的过程进行了细细的分解,用一个慢镜头将这个过程拉长,“蹒跚”“探”“攀”“缩”“倾”等动词写出了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特征,但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艰难的“攀”“缩”,写尽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在一次习作中,有位学生写下了下面两段文字:父亲买回梨子时,我已上了车。他把梨从车窗外递给我。(升格前)
父亲买回梨子时,我已上了车。他把梨从车窗外一个一个递给我。看着父亲风中扬起的丝丝白发,我心中一颤,有一个梨没接住,掉在了地上。父亲赶紧弯腰捡起,又把沾了泥的梨在衣服上蹭了几下,然后递给我。车开动了,父亲在车窗外向我挥手。(升格后)升格后的文字运用“细化动作,锤炼动词”的方法,对父亲车站传递梨子的经过进行了细节描写,“递”“捡”“蹭”等动词生动传神,使父
不悔。文以言志,画龙点睛之笔让文章立意明确,主旨深刻,这又怎能不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呢?
4.多样结构引波澜
其实,好的记叙文大多数在文章的结构上是略胜一筹的,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就一定没有简简单单的流水叙事。下面介绍两种结构,仅供参考。
巧设悬念,引人遐想。例如,2015年江苏省的高考满分作文《来一勺泼油辣子》中,作者先故弄玄虚地用大量笔墨渲染二姐的坚强勤劳能干,提到二姐从未哭过,又借二姐之口“你以为我从来没哭过”设置悬念,让读者产生好奇心,读者自然也就跟着作者一步步进入文章内容的赏阅,这样的作文总比枯燥的统一格式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跌宕多姿,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想到这样的文章,我们不能不提到短篇小说巨匠们的作品,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莫泊桑的《项链》,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叫座,经久不衰,原因是他们在结构上都如出一辙地运用了这种技巧,记叙内容的跌宕起伏,一个个波澜的设置,让读者心随文动,拍手称绝。文章结构有如大厦,精心设计方可屹立不倒。
精妙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深刻的意蕴,言之有物的细节描写,让记叙文变得生动而深刻。相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更上一层楼,记叙文写作也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拨开云雾见光辉。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226010)
亲的形象呼之欲出,极具感染力。
二、巧用修辞,凸显神韵
巧妙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加想、想象,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很多名著中的细节描写因善用修辞而令人过目不忘。
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围城》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欧也妮・葛朗台》
看下面学生的升格前后的两段文字:
升格前:在同学们的起哄声中,我忐忑不安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李老师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这目光让我感到暖洋洋的。
升格后:在同学们的起哄声中,我忐忑不安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李老师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这目光,似春日里的一场细雨,滋润了涸的心田;似夏日里的一阵清风,安抚了我烦躁的内心;似秋日里的一轮明月,陪伴了我孤单的魂灵;似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了我冰冷的心灵。
这段文字升格前如清汤寡水,索然无味,缺少感染力。升格后,运用比喻和排比对老师的目光进行细节描写,这样的文字就有了温度和力度,一个关爱学生的良师形象跃然纸上。
三、变换角度,细致描摹
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视、听、嗅、触、味),从肖像、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深挖细掘,细腻描摹,写准写活人、景、物的形、声、色等要素。
《水浒传》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对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场景,从感官的角度做了精彩的细节描写,令人拍案叫绝。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太阳穴上第三拳,“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作家从味觉、视觉、听觉角度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充分展现了鲁达粗犷豪放、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读者“惩恶扬善”的阅读也得到极大的满足。
再来看2013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我心中的蝶》:
午间回宿舍,见一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满头大汗地站在宿舍门口焦急等待,渴盼的眼神望着走廊尽头,期待着自己孩子熟悉的身影。他皮肤黝黑,头发凌乱干枯,似一蓬秋天的草,瘦削的脸庞沟壑纵横,穿着件玄色衬衫,裤脚挽着,活像一个渔翁。
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对中年男子的穿着、容貌、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一个关爱孩子、朴实卑微的父亲形象瞬间就击中了每位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要想写好细节,除了灵活运用以上方法,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细节源于生活,只有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捕捉到身边的细节,然后付诸笔端。
第二,细节要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要源于生活,能客观而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事的特征,可以合理地联想、想象,但不是凭空捏造。
第三,细节要典型。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富有个性的内容,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窥一斑而知全貌,才能深刻而有力地揭示主题思想。
第四,语言要精炼。细节描写不等于嗦,不是描写得越详细越好,要抓住最传神的点去描写,精心锤炼词语,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摘 要】由于事件本身的曲折、生活的偶然巧合、人物感情的起伏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化,记叙类的文章肯定是曲折变化的。在写作中必须注意这些,才能写出符合真实生活并且富于变化的文章。
【关键词】记叙类文章 曲折变化 事件 生活 感情
古人云:“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特别是记叙类的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不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短篇佳作,都要讲究曲折变化,正所谓“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用之长篇,比如黄河之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然即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这是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变化无穷的,我们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也是作文章的起码知识。一般而言,记叙类文章曲折变化的表现大体有四方面,这是在写作运思时应予以把握的。
一、事件本身的曲折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充满矛盾,由于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其中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飞跃,还有矛盾的转化,等等,这一切便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其发展又是螺旋式地曲折上升的。所以事物发展变化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的普遍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曲折变化是对文章运思的必然要求。
例如,语文课本中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项链》等,都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曲折变化。故事本来顺着一个方向发展,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都被吸引到这种可能性上,层层推向,但是达到顶点时,发展的方向突然变化,另一种结局突然揭晓,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令读者不胜惊愕,感情骤然跌落,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当时那些人物和那个社会。
二、生活的偶然巧合
生活中存在许多偶然巧合的事情,这也反映出曲折离奇的生活形态。被认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藏在里面的形式。古人所说的“无巧不成”就是这种必然的反映。如果把必然的规律,即由事物本质所规定的联系或趋势比作线,那么偶然的现象,即事物之间非本质的联系或可此可彼的趋势,可当作几条线交叉而构成的点。巧,就出现在这一点上。这一点上的偶然,既是必然的表现,透过这一点,可以溯源找见一定的规律的线;又是必然的补充,偶然事件能够或阻滞必然发展的进程,使之具有生动的形态和曲折的内容。巧,就表现在那生动的形态上、曲折的内容中。所以,巴尔扎克曾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其实,不仅小说创作要研究偶然巧合,其他记叙类文章也同样需要研究偶然巧合,只是反映的形式不完全相同而已。
当然,设置巧合也是非常有技巧的。首先要合乎生活的真实,其次要巧得合理,合乎情节的逻辑性,再次要巧得新奇。例如,欧・亨利的著名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便是个典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巧合,使故事波澜起伏。苏比曾几次惹是生非,想进监狱安身,可他总是因为巧合,警察该抓他的时候不抓。这一系列与情理相悖的现象无不使人哑然失笑,同时这种巧合巧得新,巧得奇,巧得令人绝倒,又巧得使人心酸落泪。
三、人物感情的起伏
文章反映曲折复杂的客观事物,不是机械地照相,而是要通过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的作用而得到反映。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说,人们的思想感情是伴随客观事物的复杂变化而变化的。俗话说的“情随事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有人曾说:“我想作家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像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的情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情感的变化。”这一说法更进一步揭示了心灵这面镜子是感情的镜子,它是随着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波浪起伏的。因此,这也是造成文章曲折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片段时,着意刻画了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变化,使得人物的性格栩栩如生。胡屠户情感的变化,正是他心理变化的反映,他的心理变化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读者就是通过这些令人忍俊不禁的丑态的描绘看到了人物的变化,看到了人物的可笑,也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四、人们认识的深化
一、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的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我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由教室前的"书院" 导入:"课间,同学们常常喜欢畅游于书院的小桥、凉亭、草丛等,去寻找课间的乐趣,寻找我们心中的'百草园';哪位同学能为我们描绘最感兴趣的景色?" 因为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说画棋盘下五子棋;有的说到草丛中扑蝶;有的说用草心钓虫子;有的说翻开断砖找虫子;有的说可以尝到花蕊的甜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与课文内容相呼应,同时培养了口头作文能力。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二、追求教学个性化
1.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的处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这样使初一的同学比较直观地熟悉课文,并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找准教学"突破口"。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是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突破口"等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2.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如《荔枝蜜》教学的导入,采用音像资料导入,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然后谈感性认识――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同学发言后,教师导入课文学习――"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三、一切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彰显人文性,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课堂教学的内涵,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1."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从学生已有的体验和实际水平开始,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和细节描写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用你自己的观点来探讨一下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种答案。①慷慨大方、重义轻财(事例:请史进、李忠喝酒,向金家父女赠银、倾听金家父女诉苦,帮助其逃生)。②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事例:痛打郑屠、帮助金家父女)。③性急如火、心细如发(事例:听完哭诉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④勇而有谋、胆大心细(事例:先救助金家父女脱险再惩处郑屠、质问郑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斥骂郑屠"诈死"从容退却)。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理论上曾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①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春》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春》是描绘的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是歌颂的一种生命美;《驿路梨花》是赞扬的一种心灵美;《麦琪的礼物》是表达的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是抒发的一种社会美……《背影》是品味无言的真爱;②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细致分析、理解过程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最终达到提高审美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