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

初中语文课本目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课本目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课本目录

第1篇: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巧设情境,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巧设情境往往能让学生精神振奋,产生“美”和“趣”感。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注重“注入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反情绪,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创设情境,需要把握好一定的规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通过创设真实真切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资源。真实真切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其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角色体验是创设情境中的重要方法,其中以角色朗读和角度表演最为常见。角色是课本中富有情感意义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小说、戏剧中人物形象极其丰富,教授戏剧、小说通过角色体验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本中人物的各种心理特点,以便更好理解人物形象,掌握文本内容,把握情感基调。讲解诗歌、散文时,能使学生,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崔京浩的《父亲》,然后展示了文中父亲蹒跚艰难的爬月台买橘的情景,并让学生回忆平时生活中父亲对你的点点滴滴,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真切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体会父亲对子女的那种浓浓的关爱,父母之爱很伟大,但同时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生活中多多关心自己的父母,那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小举动都能让父母感到欣慰。

二、灵活运用,二次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本身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虽不是唯一有利于教学的资源,但有些教材中含有丰富完整的知识、合理的内容、先进地理念,这对语文教学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时,不能完全置教材于不顾,而应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对教材资源进行适当地深加工,二次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活动形式,它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增减、编排,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编排者的主要意图,并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这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适当调整课文顺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现在的语文教材大多数以单元为主,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语文编排逻辑性不紧密,这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地对课本的练习、单元、目录做些局部调整。如在教《孔乙己》一课时,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将《一碗阳春面》和《孔乙己》两文进行比较,而不是教材中要求的将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笔者认为这两种比较只能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普通大众的毒害,体会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但对学生健康的情感价值培养无所帮助,因此,笔者打破了教材的规定,对比较阅读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2)适当地调整课文内容。调整课文内容即对课文时行适当的增添、简化、改编。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第2篇: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众所周知,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好语言、丰富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而中外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范本,它是语文学习内容的有机构成。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推进,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已成共识。

如今,名著导读走进了新教材,如何运用导读教学策略,发挥名著导读课的导向作用,以提高导读的成效,这已成了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看法。

一、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新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内容,为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品读名著的导读教学提供了直观素材,可实际导读教学现状依然不尽如人意。这源于教师教学的功利性,在应试教育和中考压力的影响下,有些教师略去了名著导读教学,淡化了学生的名著阅读意识。也有些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亲身阅读,把名著的重点内容、人物形象、典型情节等浓缩为几张讲义,布置学生反复记忆,以便轻松应对考试。

此外就是教学的随意性。大多教师缺乏名著导读教学的参考资料和实践经验,若组织名著导读教学前,未能精心构思目标、内容与方法,那么名著导读教学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当前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不容乐观。我校开展《以名著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时,针对本校2013年七年级350名新生进行课外阅读名著调查时发现:喜欢并经常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学生仅有10%左右。这反映出的是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避和漠视。

究其原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也是阅读名著的前提。但大部分名著阅读具有一定的理解挑战性,所以知识储备有限的学生更愿意看改编的名著、名著简介,甚至是教师整理的讲义;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掌握好阅读方法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这种现状与我们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对名著导读教学的策略作整体思考,力求通过教师的导向突破学生课外阅读的困境,让学生明确名著阅读的重要性,真正意义上走进经典名著,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二、名著导读教学策略设想

开展名著导读教学应该本着教师引领激趣指导的目的来设计,促使名著阅读得以真正落实。

1.名著导读与课堂教学有机统一以激趣

名著导读教学缺乏系统,和课本讲读教学的繁复有关。最简洁的改变方法就是将名著导读教学引入课堂教学环境,将推荐的名著统一规划,设计好知识性、系统性较强的导读课型。

比方说,把漳州地区初中语文中考指定的名著作为例子来研究导读课设计。初步设想首先分类(七年级上学期:《伊索寓言》《西游记》;七年级下学期:《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八年级上学期:《鲁滨逊漂流记》《水浒传》;八年级下学期:《三国演义》;九年级:综合),然后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心理,按具体篇目设计能激发阅读欲望,又充分展现名著精神内涵的导读课,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从而深入理解名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此外,讲解教材中选自经典的名篇时也可引入一些精彩故事,如分析《出师表》前,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故事;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时,也可补充阅读相关的“七星聚义”等故事。这种课中拓展的做法能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趣,能激发课外进行相关名著阅读的兴趣,这就发挥了名著导读的作用。

2.发挥名著推介作用,以激发阅读兴趣

新教材导读章节一般分为内容概述、阅读建议、精彩片段、探究思考等,目的是传递一种健康、理性的阅读风气。大多学生仅凭兴趣粗略一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导读章节,并合理选择相关书目推荐给学生。如,在教学《风筝》时,就可以深入浅出地介绍鲁迅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等因素,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尽力让学生接近真实而完整的鲁迅,从而读懂鲁迅。这时再拓展介绍《朝花夕拾》这部名著,使之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此时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名著便成了一件乐事,但要注意课外阅读量一定不能求多,要量力而为,体现阅读收获。

当名篇佳作的推介颇有成效,而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所积累时,为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主动有效,可把推介工作让位给学生,让学生推介自己课内外自主阅读时最喜欢的名篇佳作,在课前5分钟轮流展示。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胆量,还促使学生真正深入阅读,找寻属于自己的阅读视野,尽力达到自己的阅读期待。

3.积极指导课外阅读方法以写激趣

若希望学生的阅读有所收获,教师自然应在阅读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否则可能收益甚微。学生在短时间内详细阅读一部内容丰富的名著是困难的,那么在布置阅读任务前,可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名著的前言、后记、目录、背景和大致内容等,进而指导学生略读和精读名著,此过程中要注意做一些读书笔记,写写心得。

这种读写结合的读书笔记法是一种深化阅读,学生把书读深读透后,通过写读后感达到有效巩固。可以是自己写读后感,也可以看别人写的读后感,两者结合的效果更好。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咀嚼回味原作,进一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看别人的读后感,能对比观照自身阅读经验,逐步提升阅读鉴赏能力。这种亲近文本的阅读是在积极探寻阅读引领写作的道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巧妙创设各种有效活动平台以激趣

新课标提倡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意味着我们应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可以考虑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名著故事会、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与作家对话、阅读名著交流、名著欣赏讲座、编排名著课本剧、名著人物对话表演、每星期一节的自行名著阅读课等专题性读书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体会、展示诗书才华的平台。

通过这些活动导引,能帮助教师了解、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多元的氛围中,自觉主动地阅读名著,真正爱上阅读并从阅读中受益,体现名著的感召价值。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经典名著阅读已成为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不可小觑。我们应有意识地整合课内外语文资源,积极构建名著导读课型,以名著导读激趣为把手,推荐名著阅读书籍,指导阅读方法,让兴趣带动学生主动阅读,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提升其人文素养。

希望通过语文教师的导读引领,使学生对名著有非读不可的期盼,阅读名著成为必需,也希望名著导读教学能推动高品位阅读生活的构建成为现实!

第3篇: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下放权力

教师对学生教授的知识都是“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掌握的,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对学生培植修剪灌输。教书多年,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去年开学初那次安排学生办学习园地。王凤林选送的那篇引起所有学生共鸣,并强烈要求登在黑板报中心位置。内容是“我多想变成一个小孩/会快乐/先吃掉课本上的陈词滥调/再对那位枯燥的老师假装睡觉/变成一个小孩真好/爸爸妈妈喊我/不理/宁愿把自己关在屋里/一百年不出来/一百年的孤独/总比故作正经强/我还是我”。这无疑是在向所有任课老师昭示他们的心灵,告诫每个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正视现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试着下放教的权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教师精讲细研的模式,采用在讲每篇课文之前,让学生自读,自由写出100~500字的读后感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字数分层要求,基础好的多写,基础差的由少到多。每次至少在读后感受后面写出自己不懂的两个问题。在上课的时候先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感受和共同探讨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全班让几个学生读自己的感受,让大家分享,紧接着围绕学生不懂的问题在全班讨论分享,最后教师小结。由于在学生的问题和讨论中,会涉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平等对话,学生也变得异常活跃。此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要扎实,并且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驽能力,方能较好围绕课文主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脱下教本神圣袈裟,回归读本

教师在讲语文课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讲深讲透,生害怕没讲够,老师们深挖洞啊,千方百计让学生广积粮,方才放心学生去迎接那些大大小小的考场。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物理教师……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轰炸,各自作业一大筐,学生昏头昏脑无赖应付下一堂,任随教师在讲台上“趾高气扬”,只有那些极少精英们在捧场……然而学生的效果又如何呢?本班学生郑小红生病住院两个月有余,最后返校读书,期末语文考试竟然考83分,比其他未缺课的学生考的还好,不同的是郑小红平时爱读小说。由此看来应把教本还原给学生读本,不是教教本,而是用教本教。

三、凭借课本系列载体,指导点化

教师在教学中理应将教本变成学生的学本。初中语文教材编写从纵向上看,具有渐进性,从横向上看具有并列性,无论是纵向性还是渐进性,都有相对的单元模块。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相对独立的语文载体。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局限和多门学科的搅和,教师首先要对语文系列和单元模块进行对话,理清编者和作者的企图,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能较好地引领学生步入作者的思想殿堂,实现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从中给力,恰如其分地点化,加快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有效性。从这个角度上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教师应高屋建瓴,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每册前面的目录,从整体上把握本册所要掌握的知识和学法,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大框架。其次,在学习每个单元前,穿针引线介绍本单元的课文思想主旨和表达方式,学生该如何去体验感受,实现与文本对话。第三,教师还应善于从学生的对话中,捕捉亮点,结合课堂主线,通过评价点拨,引导话题深入,使对话的价值更高,质量更好。第四,在学生已有感悟中及时给予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模块的掌握和升华。

四、积极搭建活动平台,引领升华

第4篇: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

关键词:语文 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语文教学的要务。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启之以智,授之以法”才是完整的教学。当代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教学生学。美国名人也指出:如何学习比学什么更重要,所以非常侧重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此真知灼见,道出了学生是教学这一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教法”的核心应该是“学法”,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不仅要进行“教法”改革,更应重视“学法”的研究。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把教改落实到了实处。

因此,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要求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用所获取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课文,以真正实现“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那么语文课堂应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才能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教给学生学习选择阅读书籍的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我指出了了解课本,选择图书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看书的封面。看封面先看题目,看题目是否新颖有吸引力,想书的内容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其次是看封面设计是否有深意,从而了解该书的内容作用,体会作者设计者的编写意图。用这种方法学生很快就从语文课本的封面上发现字母“Y”象征着双手,“W”象征着幼芽,语文书的作用是促使“幼芽”更快成长。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看书的内容提要,说明,或后记,了解所阅读的书的主要内容,从而确定有无兴趣读,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读,值不值得读。

第三,看目录、章节提示,了解书的结构体系,从而确定那些章节需精读,那些章节需略读或浏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了解书本的知识体系,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良好方法之一。

第四,实施读这一步,读书不能从头到尾地读下去,要有选择地读。重点章节要精读,要摘录,要评点,“不动笔不读书”;非重点章节则粗读,浏览、了解大意即可。

选择图书时,既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看对自己是否有用,即有趣、有益的原则,对急需的知识及时读,将来有用的知识暂读,消闲的书籍劳累空闲时读+对以后工作有用的书籍订出计划慢慢读。

二、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

预习课文,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作为农村中学学生预习课文大都是把课文通读一遍,没有达到预习课文的真正目的。因而有必要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大体可分以下几步:(1)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对课文有初步感知,才能选择有效有学习方法,提高预习效果。(2)阅读预习提示,明确课文重难点。初中语文教材,每课均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有的介绍作者背景,有的点明主题或主要内容,有的提出课文中应思考的问题,有的提示写作技巧等;通过预习阅读提示,可以明确学习重点选择学习方法。(3)看课后练习,明确课本要求。结合预习提示,课后练习,明确学习本课的要求,学生有了学习目的,学习方向明确了,在学习过程中才少走弯路。(4)精读课文划出重点语句。学生在精读课文中画出生难字,课文中心句,重难句,扫清字词障碍,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理解。(5)归纳反思,整理复述。学生精读课文后要回过头来反思,理清主要问题,归纳层次结构,对那些知识已懂,那些未懂要作好标记,要整理问题,准备课堂发言提纲,最后要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在预习课文中,一要要求学生养成经常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二要掌握恰当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三要于思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达到预习的目的;四要动笔,摘录评点相结合,加深预习的作用。

三、教给学生体会一创新的方法

语文课堂仅把语文所包含的知识、信息让学生理解吸收,还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更重要的一步是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创新。也就是用对课文知识、信息的体会,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自己的东西。体会一一创新,是学生学习方法的精髓。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由体会而创新呢?

1 让学生体会而联想。体会,是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课文自我理解与评价。仅停留在课文层面上。创新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是对课文的加深与延伸。他以课文为触发点,引爆学生思维,通过联想、想象,达到创新的目的。如教学生学习《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时,学生体会到小浩波对外婆的“爱”真挚而永恒,是通过熊皮手套这一特定物品来表现的。至此,教师引发学生的联想:“在你的生活中有你深爱的人吗?你将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的深情?”这样激发学生的联想,打开学生思维之门,让学生体会中创新。

2 由体会而想象。联想是由类似事物而引发的思维活动,具有类比特征,而想象则以体会为起点,展开的更广泛的思维活动语文课堂中重视体会而想象,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进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如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引导:“百草园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乐园,除课文所描写的乐趣外,你认为还有那些乐趣?请用你的笔画出你心中百草园。”这样学生给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百草园进行再造型想象,其实质就是一种创新训练。

3 由模仿而创造。模仿是学生对语文知识技能形成的熟练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练习,模仿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它是学生创新的起点,没有模仿就维有创新。但学生仅停留在模仿阶段,那么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机器,没有创新也就无法突出语文的“社会性”、“人文性”。在由体会而创新的过程中,课文不是范文,只是创新思维的触发点。课文在学生创新过程中起开启学生思维,点燃思维之火的导火线。

第5篇: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

根据课本的编排体例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凡是课内讲读的均为这一学段中的典范性文章,需要教师必须在理解、方法及思维过程及文化、审美品位上给学生树立一种标准,并有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一定的兴趣。本人认为:凡属于讲读内容的古诗词就有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就是凡讲读内容都承载着学生形成性的学习方法、认知方式、学习兴趣的重任。

本文以人教实验版教材为例,在本文中论述初中阶段古诗词讲读内容的课堂教学方法并论证其可行性。下面分别就“形、声、义、境”四字中的每一字在执教过程中的准确定位及教法驾驭方面予以展开。

一、形,即形制

简单地说,形就是律诗、歌行、绝句与慢词、曲在形式上的差异。从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上来讲,通过直观体验所获得情感共鸣及理解是其他教法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形”的定位就应当是对比式的教学。

以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饮酒(其五)》(陶渊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为例来讲。《饮酒》每整句十字,每句中二个分句,每分句五字,全诗共五整句,由此一则为五言的特点,二则为魏晋诗歌的总形制特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四大段中每段句数富于变化,特别是最后一段中长短句错落,由此同为唐代作品,一则为歌行与其他体例的区别,二则为唐代诗歌繁盛的现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每分句七字,全诗共计九整句,首尾整饬,合于整齐的律制,为七律的典型;《送元二使安西》每分句七字,共四整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为绝句的典型。以上是通过体例的不同对比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感受诗词的变化丰富的基本特点。在这要注意的是,使用课本时,需要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把握。不妨在一个课时之内有对比需要时将典型几类融到一起,大胆打破目录编排的顺序。

二、声,即音韵

凡诵读过程中顿挫、急缓、字音读准均在这一类中,“声”的定位是以诵读教法为蓝本的进一步发展,笔者称之为“体验教法”。因为不仅仅是包括语感而更涵盖审美态度与学生的学习思维品质。诵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是最基本要求,在此不作展开。从顿挫、急缓来讲,在学生初涉新课时就应让学生自由划分与体会,教师所要做的应侧重于将学生不同的意见予以集中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与讨论。因此,在“声”字法中教师要注重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否则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是不完整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拘于成法的个别读、齐读、分组读、整体读。可以大胆想象用一整节的课时间来读,进行对比读,配乐读,听读,将读升华成朗诵,转化为情景再现。例如将歌行与词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完全自我地读去发现与体会其中的区别;将绝句与律诗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区别读的过程中应侧重的不同点;用合适的音乐去引导学生对诗词那种难以言传的内涵的体验;让学生不仅仅是听范读而更要点评范读,不仅要学习范读而更要探究如何在范读的基础上能读得更好。通过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充满乐趣,充满欢声笑语。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古诗词最为直接的感性认知的过程,一定要充分、要灵活、要有乐趣,如此才能锻炼学生的审美态度与思维品质。

三、义,即文义

不管古诗词如何富于审美意境还是文化品位,如果脱离了具象的文义,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对文义的理解讲解是最为常用、最为传统的一种方法,可在笔者来看,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创造质疑教学法更为高效。所以“义”字教法的定位为质疑教法。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每每会有疑问,但那仅仅是疑问,质疑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所进行的再认识,再发现与疑问相比前者是深入,后者只是原生态的本能反应,质量上完全不同。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如果根据课文中附录的注释串讲全文,也没什么问题。但对于学生而言那种积极的自我思维过程则完全缺失,这种过程的缺失意味着课堂完全的失效。

例如词中写道“千骑卷平冈”。学生的理解往往会侧重于“千骑”的形容,而“仅仅形容人数之多吗?”一个问题的抛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认识上产生再认识,这就是学习的思维品质锻炼。在笔者执教的过程中就遇到过学生反过来问“那老师您认为呢?”笔者也就抓住学生的这一反问,引导课堂进入这一环节的重点部分――炼字。再次反问学生“你觉得那个‘卷’字多余吗?”这时学生的思维方向已被引导。

所以质疑应当是教师的导向功能的最大化发挥,将学生导入学习的过程,引入体验思维过程的境地。

四、境,即意境

境,是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的情感升华,似乎无言可说,可是确有其真实的感受,只要有真实感受的当然不必言说,只是还没有找到其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已。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当很理性地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反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诗境或语境的产生完全来源于其内心在古诗词中各不相同的撷取,所以笔者将这一过程的教学方法总结为统驭教法,统学生各有侧重的获得与感触,驭学生整体认知方向的正确性。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放眼整首诗词的氛围情感;有的学生则着重于其中的某一句而产生较强的共鸣;有的学生可能会对诗词中涉及的事、物有所困惑;有的学生可能会对诗词中独特的表达方式有所不解……

第6篇: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图书馆资源 融合共赢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84-02

1 图书馆资源与阅读教学融合共赢的迫切性和现实感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

赏力”,“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在交际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工具,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生命质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生活即语文”,强调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此相关的开放性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则包罗万象,集知识性、趣味性与生活性于一体。可以说,在语文开放性阅读中,学生们不仅能学到相关的语文阅读技巧和教材中的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对阅读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人情世故、人生哲理、历史变迁、山川风貌、科技发展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大到天宇苍穹、小到微土尘埃,都能够尽收眼底。

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往往囿于应试教育的藩篱之中,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语文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语文信息交流场所,传统语文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束缚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与阅读兴趣,使得部分学生讨厌语文,怕读书,怕作文。在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造成日益显见的瓶颈的背景下,中学语文业内人士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日趋一致:当下中学生的阅读必须“超越课堂,开辟课外阅读更广阔天地”。此时,图书馆资源便成为了最现实最便利的阅读教学选项。

利用图书馆开展语文阅读课,作为一种学生独立学习、自由阅读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是课堂形态,但不同于学科常规课堂教材教学活动,它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课外阅读活动。在一般的语文课外阅读中,我们主要对学生采取 “放羊式”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自主阅读,然而,观察发现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过程多基于猎新猎奇猎趣的心理,因而存在诸多问题。

盲目性阅读。部分学生将语文阅读课当成了休闲课,所看杂志多为休闲、娱乐类杂志,文学类杂志很少看,辅导类杂志更是视而不见。

单一性阅读。有的学生喜欢看什么就只会看什么,基本不变,阅读过程比较单一。

倾向性阅读。有的学生似乎“不会阅读”,仅凭兴趣爱好,随手拿上一本,或者同时拿上几本,走马看花,几下就翻完,然后又换一本,如此往复,一节课能“看”好几本杂志。

基于现状,迫切需要更好地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求知途径和资料,充分发挥中学图书馆资源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扩大中学生的知识面,有力促进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图书馆资源主动走进阅读教学的融合共赢策略

(1)在馆内由语文教师和图书馆员共同开设阅读课,采用周期固定的授课方式。由语文教师传授阅读知识,并结合教学进度开展指定阅读内容的阅读活动,如撰写读书笔记、摘抄经典段落等;由图书馆员系统介绍图书情报利用常识,图书馆可成立导读室,指定专人负责不同年级学生的针对性导读。

(2)发挥各类宣传媒介的作用,利用橱窗、黑板报、校报、文学社刊物等进行定期宣传。可围绕教材与课堂教学实际,组织一支学生编辑队伍,自主进行采编出版,展示语文阅读成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培养了一批学生中的阅读先进分子,起到了示范作用。

(3)深入班级,在各班聘请图书管理员参加图书馆管理,沟通图书馆与学生的关系,及时各项图书馆信息,组织借书和阅读活动。在各班成立图书角,根据各班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图书角书籍,更好更及时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

(4)中学图书馆和语文学科组合作,组织各种读书报告会、演讲会等读书经验交流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和阅读方法。语文组的教师可以示范开展系列读书讲座,根据每位教师的专长,选择不同的阅读主题,如唐宋诗词、史传文学、明清小说。

(5)图书馆和语文学科组共同策划,举办校级、年级范围内的各种读书竞赛、征文活动,促进学生读写结合,提高阅读效果。图书馆和语文学科组进行分工,图书馆负责赛事的组织,语文学科的教师负责宣传评审。并在三个年级、六个学期中形成一个符合校情的语文竞赛体系,系统培养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3 阅读教学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融合共赢策略

3.1指导阅读方法

中学图书馆资源文献导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可以引导中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会中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中学生自学能力,使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学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和特点,通过编制馆藏目录、新书通报、开展文献检索专题讲座和书评活动,向中学生推荐优秀书刊,把内容健康、格调高雅、思想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优秀图书作为主要推荐书目,正确引导中学生的读书情趣和阅读倾向。

在应用图书馆资源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要把握好尺度,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健康个性,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的组织管理主要体现在充分动员学生上。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阅读的性质、背景、目标、步骤、意义等,使学生有一个概括性认识;还应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研究方法,结合实例,通俗易懂;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尽可能的挖掘出文字所包含的信息,读尽读透,使文中形象完整丰满,使他们不至于盲目无效的去阅读。

提出阅读的方向是中学语文阅读指导的突破口,对语文阅读能否有效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关系到阅读的发展方向、价值、方法、效果,是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取得成效的关键。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形成阅读思维。向学生介绍中学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思维方法,要求在学习中有意识地运用。例如:归纳和概括、引申和发展、否定和批判、消化和运用。

3.2培养读书习惯

中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要时期,而良好读书习惯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渠道,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是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中学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中学语文阅读的引导,培养中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如以怎样读一本好书为题,对中学生进行读书辅导,用好书丰富中学生课余生活,开拓视野,充实头脑。开展读书演讲比赛,举办读书笔记会展,评选优秀读书笔记,通过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活动,不断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又如,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设到图书馆,在学生阅览室上中学语文阅览课等;由中学语文教师指导,让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献查阅等,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二课堂甚至第一课堂。

3.3进行信息采集训练

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养成终生利用图书馆的习惯,给学生以基本技能的教育,使之具有广泛的使用资源和服务的能力。对中学生进行一定的图书情报知识教育,使中学生掌握一定的图书情报知识,使中学生掌握有效治学的一种工具,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师可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围绕中学图书馆资源的选择途径和阅读方法等基础知识以及网上资源检索和利用的方法和技巧等,对学生进行信息能力的培养,以不断提高学生检索、获取、筛选、整理信息的才能。

将中学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利用网络、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进而丰富和拓展传统中学图书馆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实现中学图书馆资源的现代化,是中学图书馆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大势所趋。通过应用中学数字图书馆,可以使中学语文教师和中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完成课前、课后的准备和研究工作。知识的范围也能克服课堂、课本的局限,延伸到各个领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学习途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支持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将中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课堂延伸到课余的任何时间、空间,将大大激发中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搜集资料并不是盲目的简单综合,而是要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从中提取出有用信息。教师要传授学生资料搜集和整理的方法。如:制定阅读计划、编写书目索引、重视摘录提要、笔录思索质疑等。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的语文素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和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而中学图书馆必须建立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如何实现图书馆对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服务功能,两方面必须协作配合,健全机制,融合共赢,使得中学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和综合服务质量更上一个台阶,使得学校拆巨资建设的图书馆,真正能为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起到推动作用,从而实现互促互进,融合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张雪峰.全民阅读背景下图书馆导读课程的重建[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