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生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物化学;PBL;临床知识
生物化学学科知识范围极其广泛,它涉及化工、卫生、食品等多个领域,是一门刚刚新起的学科。而目前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普遍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基础医学院只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医学院仅学临床知识,大多教学改革都没有将其与临床联系起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目前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改的难题。
一、生物化学在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是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深度研究生命的科学,内容比较深奥抽象,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医学基础课。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系统性、抽象性、联系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发展比较快。在基础课程学习起始阶段教师应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对知识的应用。这样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对一些基础理论、基础知识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相互渗透。在基础课程学习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在后期的临床教学阶段,较多地联系基础知识,会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医学知识的系统知识结构。不至于到了临床课程乃至做了医生之后,才发觉生物化学知识如此重要却又无暇再深入钻研。
二、结合临床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分两部分: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研究,即静态生物化学(staticbiochemistry)和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研究,即动态生物化学(dynamicbiochemistry)。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专题篇(肝的生物化学、血液生化和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念多,理论性强,内容庞杂,不易掌握。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只强调对理论和概念的掌握与理解,容易使教学乏味,学生兴趣不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化学与实际生活和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则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各章的知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例,例如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这部分内容,在讲授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时,可以先以镰刀形红细胞性贫血、阿尔茨海默症和疯牛病的发病为导引,再逐步讲到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生物化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适时进入临床见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与附属医院联系,安排学生进入临床科室、检验科室进行参观和学习,了解一些常见病检测指标的应用方法。例如,心肌梗死、肝功能、血常规和尿常规等指标的应用和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些指标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关键词】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潮流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传统就业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加强创业教育是一项富有积极意义的重要教学活动。而成教大学生因其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本身蕴含着较为丰富的自主创业热情和较充实的创业基础与条件,在创业教育方面的要求更为迫切,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更加需要加强创业教育。
由于成教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搞好成教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首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所以,加强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对推动成教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教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习的内在性。在成教大学生中,虽有一些是高中毕业后未能考取普通高校,而寄希望于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学历的年轻学生,但相当一部分还是希望通过成人教育弥补学历的不足,取得真才实学,并学以致用。他们当中甚至有一些是已经大学毕业,但是由于专业不对口或为了进一步更新知识而参加成教学习的。
2.学习的明确性。成教大学生学习是为了能够适应多方面的工作,拓宽自己的知识,获得新能量,进一步提高其技能,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以充分发挥其生命潜力,因此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要求更高。
3.学习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成教大学生希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接受地位,希望在互动过程中思考相关问题,将高度概括、抽象的理论或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象的知识。
4.学习的实践性。在成教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较强的理解能力与分析概括能力,他们会更多地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学习新的知识。
5.学习能力精力不足。成教大学生大多有着家庭、工作双重担负,在学习时间、精力、记忆力、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他们大多认为考试压力大、没有时间进行课外复习、应增加实践课但不要增加总课时、考核要完全开卷或部分开卷。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针对成教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创业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效果,不能单纯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因为成教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成教大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听、说、识记掌握全部的知识。此外,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也要求我们不能躲在“象牙塔”中提高创业能力,创业教育需要亲身体验、实践式的教学。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在短时间迅速产生大量主意的方法,它能够使成教大学生高度参与,而且能够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产生企业想法比较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教学时,一般有以下几个具体步骤:(1)教师向所有学生说明应遵循的原则及所要讨论的主题、目的,并创造出一种融洽轻松的气氛;(2)所有的学生大胆联想,自由发言,教师记下发言人的创意;(3)将创意进行分类、归纳、评价,形成一个设想一览表;(4)把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切实际的创意进行完善,并作为问题的答案。
(二)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研讨式教学是在学习过程中讨论问题,在讨论问题中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创业教育中,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创业问题开展讨论。小组讨论前,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时,教师及时把握情况,因势利导;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简要进行讲评,或者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搜索资料,思考论证,总结概括,让全班学员思考并在课堂中自由发表意见。班级研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根据相关知识点设计案例或从现实中寻找案例,要求学生对案例做出分析和诊断,如在讲“创业者的素质”时,可以要求学生讲讲自己熟悉的企业家创业的案例,根据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创业者的素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供的案例,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或是音频、视频形式,都必须具有适合逻辑分析的信息。因此,选择好的案例是该种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模拟情景教学法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将企业的创业活动或模拟的企业创业活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并进入角色,真正站在企业创业者的角度思考问题,针对企业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模拟情景教学法主要是以下三种:
1.创业情景模拟法。就是围绕有待探讨的某个创业课题,从创业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一中收集相应素材,编写成情景模拟实验指导书,将创业实践活动“搬”进课堂或实验室,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创业活动角色,使他们身临其境,从中学习和运用创业知识即操作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2.创业软件辅助教学法。创业软件是模拟实际创业环境开发出的创业流程软件,因软件设置的流程性和交互性,学生可以仿真地体验创业整个过程并对其创业效果做出积极的反馈,从而调整创业思路或策略,以期达到最初设计的目标。创业软件辅助教学法能使学生透彻了解整个创业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
3.沙盘模拟法。由学生分组成立若干“企业”,每个“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由不同的学生来担任经理,在市场环境下进行若干年度的模拟创业活动,学生在“企业”的创业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在沙盘模拟法中,通过实战模拟,学生可进行创业活动的分析、计划与执行,从而从整体上了解整个创业活动的运作过程,并且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学习如何合作,如何协调不同部门、不同人之间的关系。
(五)拓展训练法
拓展训练法通过设计独特的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创业课堂教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在室内和户外精心设置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去解决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心理受到挑战,思维得到启发,然后通过共同讨论、总结进行经验分享,感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六)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指由教师把学生组织起来,就一个模拟的情景进行竞争和对抗式的游戏,增强创业情景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这种精心营造的游戏中,在趣味盎然的“玩”当中,体会解决创业问题的技巧,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及团队素质。因此,如何让成教大学生更印象深刻的了解、掌握创业知识,尤其是对于从未接触过创业知识的学生,游戏教学法的运用无疑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应用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的组织实施应包括这样几个环节:创业游戏的选择与设计、游戏教学前教师及学生的准备、游戏教学的课堂组织、游戏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七)课外实践教学法
课外实践教学法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创业技能的有效形式。通过接触企业、了解企业、了解市场,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实战演练,增强实战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参与小企业运营。帮助目前企业经营过程中有困难和问题的小企业主,进行企业调查或诊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可以从多方面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分析事物、与他人和社会建立并保持联系的能力等。
2.组织并参与各种创业竞赛。学生在创业作品的设计中,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查阅大量的资料,其过程本身就是极大的锻炼。可以以班级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小企业创业方案”、“职业生涯设计”、“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也可以组队参加全国的甚至是国际性的创业大赛。创业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这个过程,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
3.创业扶持系统。由校方设立“创业园”,提供办公场地和基本的办公设备。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通过的学生可以开办一些校内企业或者在校内经商,让他们从中体验创业的艰辛,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提高其自主创业的能力。这种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的方法,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
(八)远程教学法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许多成教大学生原有的知识已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函授、夜大等传统教学模式也己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制约了成人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水平和效益,我们可以探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学法,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
在创业教育中采用远程教学法,就是以现代多种媒体为手段的数字化教学,以逼真的图像、声音,融形、声、光、动、情、意为一体,集艺术、知识、欣赏、娱乐于一身,使创业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新颖、形象、神奇,不仅提高了创业学习的效果和教学效率,同时也极大地满足和适应了成人学习的需要和特点。同时,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创业教学内容的传播和异地师生的交互提供了快速、有效地途径。
总之,探讨适合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利于培养成教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成教大学生创业学习与实践的动力,提高成教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曾锐.成教学生学习特点及方法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2]王小兵,罗珍.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之新思维[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9)
[3]研究课题组.关于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一、建立班级学生伤病情档案
在上述案例中,导致小王猝死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的病状是突发性的,教师毫不知情。如果该学生家长已知孩子的病情并预先告知体育教师,任课的体育教师就会在体育课中尽量让其少参加或不参加比较剧烈的活动,可能就不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作,也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悲剧的上演。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每年必须请正规医院的医务人员到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体检,或者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组织体检,体检结果学校不仅要存档,而且要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对生命具有潜在威胁的病症的学生进行专门建档,并告知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有了这些学生的健康档案,就能建立相应的预防方案,就能在上课中做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二、要唤起家长对孩子具有潜在威胁生命病症的重视
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均衡的,有少数学生患有严重疾病(比如心脑血管方面的),或刚刚动过手术、身体还没有痊愈等各种状况。这些都决定了他们不能和其他正常健康的学生一样参加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是部分家长对这些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向教师说明,再加上体育教师没有做好预防工作,上体育课时很可能会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学校和班级要向家长宣传孩子潜在病症的危害,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提高家长防范孩子潜在的威胁生命病症的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体育教师平常的教学都是对健康学生实施的,较少考虑有身体疾病学生的具体情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关注体质较弱或特殊体质的学生,合理安排他们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于不能正常上体育课的学生,必须做全盘、细致的安排。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对学生“察言观色”,及时发现有体质问题的学生的身体反应情况,经常提醒这些学生注意中场休息或中途退出。切不可因“一视同仁”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体育教学的课堂在室外、在操场,这给教师的课堂组织带来了挑战。因为既要把运动相对激烈的体育课上得有趣、有效,又要防患于未然、确保安全,的确不容易。为此,体育课必须建立良好的、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如点名制度、课前有无生病请假制度、见习制度、着装制度、考核制度、使用器材制度、游戏规则、组织纪律教育等),使这些常规制度人人遵守,并成为体育课的上课习惯。同时,教师还应该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切不可把课上成“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课;要通过课堂常规,让学生上安全的体育课,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四、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
首先,是生命意识的教育。体育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体验独特的生命的过程。在体育课上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纪录片《生命的起源》,让学生了解生命诞生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还可以播放有关唐山大地震、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等纪录片,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其次,是生存技能的教育。体育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做好自我保护。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教给学生一些生存技能,比如创设游戏情境,开展“抗洪抢险”游戏:让学生滚过海绵垫,快速跑一段距离,再跨越一个障碍到达终点……学生在紧张、愉悦的游戏中学会了滚翻、快速奔跑、跨越障碍等基本生存技能。再比如,在进行各种姿势跑的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弯腰捂住鼻子前进,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遇到火灾时学会逃生。
五、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关键词]“后方法”;英语课堂;生态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3-0021-05
引言
首倡于美国应用语言学界的“后方法”教学观[1],是 20 世纪中后期全球化视域下英语作为二语(ESL)和外语(EFL)教学研究中凸显的、从根本上超越外语教学“方法”的一种全新批判性语言教学思想、理念和实践[2]。“后方法”不同于任何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法和流派[2], “后方法”摆脱单一的教学法对外语教学的束缚,提倡辩证批判和反思外语教学中各种变量和情境,强调特定语境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强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及教育制度等相互关联的复杂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后方法”重新界定外语教学中学习者、教师、教师教育者和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份和地位,提出外语教学的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三个批判教学参量。倡导“学习者自主”、“教师自主”和“教师赋权”等为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而语言教学的生态观则把语言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把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等视为生态因子,为英语课堂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后方法”视域下的英语课堂生态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势必能摆脱任何单一教学方法的束缚,致力于优化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结构,平衡各生态因子,进而建立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语言课堂生态系统,使教学的内涵得到丰富,使课堂“群体动力”得到发挥,促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首先解析“后方法”思想的缘起,继而分析生态语言教学观的内涵,旨在探究如何从“后方法”视域构建英语课堂生态教学模式,从而实现英语课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 “后方法”思想的缘起
外语教学的发展史见证了种种教学方法的诞生、消亡、复生又循环,从语法翻译法、直接法、阅读法、听说法等到暗示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沉浸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外语教育工作者与研究人员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致力于探索更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充满信心地期待着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无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某一种教学法必然优于另一种教学法,无法证明“最佳教学法”的存在。因此,人们逐渐对“专家生产方法,教师消费方法”产生了质疑。Kelly曾发表感想“本世纪很多标榜为具有革命性的教学理念,只不过是先前教学思想和程序的重新思考和命名”[3]。美国著名语言教学专家Rivers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所谓新的方法,只不过是给现有方法涂上一层新鲜染料,借以用新潮术语来掩盖本质相似性的做法”[4]。英国应用语言学家Allwright在谈到现有教学方法的效果时,称之“基本无甚帮助”,并且预言了方法的死亡[5]。
由于“方法概念”和某种教学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具体化、规范化和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手段和技巧的限制,基于实践检验和理论反思,人们逐渐意识到方法概念“削弱而不是加强了人们对语言学习和教学的理解”。超越教学法概念的“后方法”思想便显露萌芽。美国加州州立圣何塞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语言学教授Kumaravadivelu在剖析教学法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基础上,于1994年提出了超越传统教学法的“后方法”教学观,在后来出版的《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论著中,他认为:“把教学法用作组织语言学习及教学的原则是不幸的,因为其不足和所限过多,根本无法圆满地解释语言学习与教学的复杂性”[6]。 “后方法”外语教学思想还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哲学和后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1)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 2)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 3)非中心性、异质性的解构策略[7]。后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8]。同时,相关学科理论如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等的发展也为“后方法”外语教学视角注入了理论活力。
二、 生态语言学与生态语言教学
生态外语教学观的构建理论基础是生态语言学,也称为语言生态学,指的是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构建语言教学生态模式的基本概念来源于生态环境的四个基本特征。首先是生态体的整体性。生态学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是各组成部分在一个稳定、完整而又有序的环境下共同存在。同样,外语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相互影响。其次,生态体的协变性。一个生物物种的进化必然会引起另一物种的协同变化,诚然,在生态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课堂情绪势必会影响和感染学生,而学生的态度也会导致教师情绪的变化。再者,生态体的共生性。在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生存在一起,相互之间会为对方的存在而长期共生,并发生着一定的关系。同样,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存在这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最后,生态体的动态平衡性。生态系统各部功能与结构是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和适应的状态中,而语言教学的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能力和接受水平教师会进行教学方法的不断协调与调整,以便适应学生进而有效避免其厌学情绪,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生态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借鉴生态学原理,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英语课堂, 强调构建以学生为本、有对话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式课堂;提倡摈弃单一化、程式化和教条化的教学模式, 代之以富有生态性、多极性和对话性的互动式教学。生态外语教学观强调的是教学环境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社会和人文因素、语言材料、教师情绪、班级构成、班级风气、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学业水平等。
三、 “后方法”基本原则与生态语言教学
尽管长达一个世纪的语言教学法研究为外语教学课堂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指导和建议,“后方法”教学观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可称为最佳教学法。“后方法”教学观倡导“学习者自主”、“教师自主”和“教师赋权”等为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 学习者自主与生态语言教学
“后方法”教育理念倡导学习者自主,而生态语言课堂的情感观指宽容和相互尊重的社会心理环境,自立、自信、自强等个性心理品质。在生态系统的视野中, 进行语言教学的英语课堂犹如一个开放型的大系统, 生态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 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学习者的性格、动机、学习风格等主观因素, 以及学习环境、成长背景、家庭影响等客观因素。由于生态位的客观性以及大学外语课堂的特殊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现象会变得更加明显。语言生态课堂的自主性指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求、目标和任务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主动、自主的调控和支配。要建构充满活力和生气的语言生态课堂,首先是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注重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权力和自由,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在具体的语言课堂管理中,一旦学生有权力参与选择诸如学习内容、教学程序、评价方式等,就能增强其责任感和学习自主性。另外,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纪律和规范,学生会更乐意自觉遵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如合作学习、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省和反思,会使其有学习责任感。总之,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生态语言教学模式的构建才能得以实现。
(二) 教师自主与生态语言教学
“后方法”视角强调教师自主。“后方法”视域的教师身份被界定为“自主个体”[9],有能力、有信心将教学实践理论化。Macgrath 将教师自主定义为“教师监督自身教学的能力”,Benson认为“教师自主性是教师监督自身教学的自由”。教师自主涉及个人知识、教师认知、专业发展、行动研究等方面。“后方法”视角不仅提倡教师需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和评估,也强调重视教师先前知识和潜在知识,重视其自身储备的关于教学的经验和默识。“后方法”观的重要突破之一即是提倡教师主动选择方法,教育决策者和行政管理人员需把方法选择的权利赋予教师,因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对象等自主决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研究者、实践者和教学决策者等角色,其专业能力和素养亦能相应提高。在生态语言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互为主体的形式,两者互利共生、相互影响、共同认可和进步。
(三) 教师赋权与生态语言教学
“教师自主”和“教师赋权”构成“后方法”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后方法”认为,教师不是“知识消费者”或“理论执行者”[9],而是教学实践者、研究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体[2]。接受教师教育的教师不再制约于某一特定学科约束性的“方法”,而是自主地开展教师研究,反思教育信念和教学经验,将其升华为教学理论以指导教学。教师赋权体现在教师的自我发展、专业发展、角色调整和政策制定等方面。要相信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实现自我发展;能有效处理其情绪、技能、知识和资源等关系进行专业发展。在政策制定中要考虑和采纳教师的想法和见解,因而,当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政策中蕴涵着自主做出决定,并能为自己的选择而承担着责任时,这种赋权就会有效增能。教师赋权增能不仅是“一种动力的专业发展历程”,而且是“一种专业权力的结果”。实践证明,教师具有专业自主的能力,能自我成长,解决自我问题。另外,教师具有充分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效能,拥有专业自主性与地位,能实施专业判断,参与决策,发挥作用。生态语言教学观为外语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传递的是对传统教学中“教”与“学”二分法的革新, 让课堂回归自然, 组成一个健康化、合理化的课堂生态系统。语言教学生态观强调将英语课堂视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 努力促进其生态教学体系的良性循环。英语课堂生态观呼唤摈弃单一化、程式化和教条化的模式, 呼唤教师有权利选择适合的、生态性、多极性和对话性的外语教学模式,为促进外语教学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
四、 “后方法”教育理念与生态语言教学
“后方法”教育理念包含特殊性、实践性与可能性三个参数,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为组织外语教学创建了宏观框架。该参数和宏观框架不规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如何根据具体教学情景和特殊需求,开发适合语言课堂教学的微观策略和教学技巧。 特殊性教学(the pedagogy of particularity)指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适合特定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语言教学;实践性教学(the pedagogy of practicality)指依据教学实际建构教学理论,实现教学经验理论化;可能性教学(the pedagogy of possibility)指基于了解和分析影响语言教学的诸多因素,包括教师与学习者的社会阶层、性别、种族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及社会背景,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见,“后方法”教学理念体现外语教学普遍规律的存在和价值,倡导的是开放、动态的外语教学思想,并非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另外,“后方法”教学观与生态语言教学观都强调教学环境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尤其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重视教学策略的不断调整和有效运用。
(一) “特殊性”与生态语言教学
“特殊性”(particularity)既指外语教学目标又指教学过程,该参量反对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使用相同的外语教学法,主张摒弃既定教学原则和程序,寻求并实施基于具体社会文化和现实之上、适合具体语境的教学[2]。基于特定性参量的语言教学,教师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动态循环,了解并掌握在特定而具体的教学语境下的教学知识和信息,对教学法进行理性选择和合理创新,实施针对性教学策略,设计个性化、多样化和情景化的语言活动。生态语言教学观视语言教学课堂为开放型的生态系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态位,而这种生态位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学习者的性格、动机、学习风格等主观因素, 以及学习环境、成长背景、家庭影响等客观因素。学生的生态位具有其客观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亦为客观存在,学生既有外向型学习者(Extroverted Learners,也有内向型学习者(Introverted Learners),既有较强动机的学习者, 也有缺乏动机甚至无动机的学习者,既有复合型思维的学习者,也有发散型思维的学习者。因此,学习者不同的生态位, 彰显出各自的强项和弱项, 这就要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要适当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与学生特点相宜的教学方法,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二) “实践性”与生态语言教学
“实践性”(practicality)参数对传统教学研究中专家制造教学理论和方法教师进行实施的观念提出了质疑。该理念反对把教师视为理论执行者,强调教学理论应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和行动研究总结得出,鼓励教师在实践中生成理论、实施理论、检验理论,认为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理论最有价值。因此,对实践性参量的探讨使我们对教学理论与实践、语言教师与教学研究者、以及实践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理论等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因而也对“后方法”视域下注重理解和实现课堂内外教学可行性有新的理解。而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突出语言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切实性,反对单一的教学方法。认为针对不同的语言学习者,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譬如语法翻译法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任务型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教学法能有助于构建充满活力的英语生态课堂;交际教学法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语言运用能力。可见,“实践性”参数意味着“后方法”视域下建构语言教学生态课堂的可行性,“实践性”理念既注重具体的教学语境,又突出了教师在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探索的必要性。
(三) “可能性”与生态语言教学
“可能性”(possibility)参数强调语言教学法研究需关注教学活动参与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重视社会政治文化对外语教学活动中双方的认同和影响,重视教学过程参与者的成长经历和教/学经历。“可能性”强调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制度的力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10]。因此,该理念倡导的是教师在实现自身社会责任的同时,应注重满足学习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需求。而语言生态课堂系统由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构成,课堂生态主体指教师与学生,课堂生态环境则指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课堂系统。课堂生态的建构关注生态主体实现自我的价值,强调教师与学生个人潜能的实现,以及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社会心理环境的建构。因而,语言生态课堂能有助于践行“可能性”理念,有助于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促进课堂生态主体积极地参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在生态语言课堂的环境中,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三个参量相互作用、为教学活动增加活力与动力。
五、 启示与思考
语言课堂既指发生语言教学活动的场所,也指学校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的任何场所。自然生态体系由生物与环境构成,课堂生态则由生态主体教师及学生与生态教学环境构成,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诚然,生物与环境互为依存,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亦有着各种生态联系,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生态保持其独有的生态特征,即系统整体性、协同变化性、系统共生性以及动态平衡性。由于“后方法”教学观能够超越任何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法和流派,其基本原则和教育理念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和谐的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Kumaravadivelu, B. 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 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 TESOL Quarterly, 1994, 28(1): 27-48.
[2] 陈力. 外语教学法的 “后方法” 时代[J]. 基础英语教育, 2009, 3(3):3-13.
[3] Kelly,L. G. Centurie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69.
[4] Rivers. W. M. The Psychologist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M].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5] Allwright,R. L. The death of method(Working paper #10)[A].The Exploratory Practice Center,University of Lancaster,1991.
[6] Kumaravadivelu, B. TESOL methods: changing tracks, challenging trends [J]. TESOL Quarterly, 2006, (40): 59-81.
[7] 赵小段. 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超越与挑战 ― 我国学者关于后现代教育研究综述 [J]. 当代教育科学,2004, (11): 13-16.
[8] 严万跃, 刘德华. 西方后现代思潮与教育研究 [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999, (1): 31-3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个性培养;方法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并且因为其本身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特性,对学生个性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育同个性培养的关系
个性是指一个人所有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与教育共同影响。学校教育在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小学生的个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研究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先应该搞清楚小学语文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
1.缺乏主观能动性
教学模式主要为“填鸭式”,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较少,难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教育方法单一
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识字和朗读,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3.语言文字应用不规范
随着网络的渗透和影响,一些网络不规范语言严重影响学生的判断。
4.语文考试失范性
语文考试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正确应用的考查,对学生缺乏区分度,严重影响学生个性培养。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
1.为学生提供机会展示个性的机会
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个性的欲望,而语文这门课程恰恰是一门充满想象力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自由讨论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平台和机会表达自己、展现自己,慢慢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找到自信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课堂中由于老师威严学生不敢讲话,或者讲空话、套话、假话的局面。通过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敢说敢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索,提高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4.鼓励独到见解,启发求异思维
学生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勤于思考,敢于提出异议和创新性思维;教师要允许不同答案的存在,不设标准答案,不抹杀学生个性。
5.寻求平衡,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两方面的责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实现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规范的平衡以及学生个性发展同基本素养的平衡。在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又不放松对学生纪律和行为规范养成的培养。
6.开展良性竞争,发挥榜样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要通过良性竞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奋发向上、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要教育学生将教材中的光辉形象作为榜样和典型,培养学生的个性。
小学语文作为最基础的教育,既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又是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主要源泉。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创新思路、改进方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个性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已经有所改变,但是依旧存在许多传统观念。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并且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很多知识只是一扫而过,部分学生很难理解真正的含义,有可能造成学生产生疲劳感,或者只对部分内容感兴趣,而逐渐忽视其他内容的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抑制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教师对教育改革存在错误认识
教育改革的观念之一是将课堂的主导者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很多教师为了遵从教育改革的这一理念,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将学生作为重心,让学生通过讨论与学习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部分教师却没有正确认识这一理念,随意地将学生进行分组,虽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但是个体之间的讨论结果相差甚远。
3.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目前,很多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当,只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有一个好的成绩,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而学生也只能将知识记忆到大脑中,考试过后很快便会忘记。而有些教师也会根据课改将教学目标更多地放到学生的实际学习和语文整体素质上,却忽略了平时教材内容的学习,造成学生的基础不牢靠。教师应该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全方位引导学生学习好语文。
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全方位制定教学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片面地制定教学目标,而应了解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提高W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修养。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材内容,根据整体目标,制定现阶段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优化课堂讲解方式
虽然语文是重要的学科内容,但是由于处在汉语言环境中,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不够重视。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精髓并且增强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沿用传统的讲解方式,而应对讲解方式进行优化。教师平时讲解中要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或者一些修辞手法,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丰富教学形式
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不能采用相同的教学形式,应该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形式。比如,学习诗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对诗歌进行朗诵,并对内容进行讨论;而小说则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读过之后说出自己的感悟。通过改变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产生不同的感受,极大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4.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领导者。教师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起到作用,而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在教学时的行为。教师要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教学是否符合本来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有所提高。通过反思,要正确认识自己教学时存在的不足之处,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同时要对以后的教学进行更好的规划。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就要让两者都有所改变。教师要根据国家的教学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正确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同时,教师也要改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错误认识,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共同促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一、从含糊到清晰
所谓“含糊”是指因为对语言的内涵不够明了,造成对语言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以至于在表达相关的意思时比较模糊。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作者十分敬爱自己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理解,老师追问:“你觉得,作者敬爱他什么呢?”从而引出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生1:我觉得作者敬爱老师会用故事来教育大家。
生2:我觉得作者敬爱老师对学生的爱。
师:从刚才两个同学的发言中,你是否发现他们所说的内容正好是分别针对“敬爱”一词中的哪两个字说的?
生3:我觉得老师能用故事来教育大家应该是针对“敬”来说的。
师:这个“敬”就是指――
生3:指的是“敬佩”。就是说作者十分敬佩老师用这种好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师:你的思考十分细腻。那么作者“爱”老师什么呢?
生3:应该是第二个同学说的“老师对同学们的爱”。
师:大家看,虽然只是“敬爱”两个字,却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有时候我们读课文时要能够把文字所包含的意思读清晰,从而才能理解透彻。
这个教学片段中开始时学生对“敬爱”一词的理解只是一种含糊的体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把“敬爱”一词进行分解式理解,并逐渐明晰了“敬爱”在课文中的内涵。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模糊到清晰,不仅对“敬爱”理解得更透彻,更明白了语文学习的一种方法,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二、从混乱到有序
表达的混乱,往往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果教师能抓住它,便可以使其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契机。
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学生针对课文第七自然段中的“捅”字谈自己的体会:老师讲课很精彩,学兄捅了“我”一下,可以看出他很用力。“我”一定是很入迷才会入神,所以学兄要捅……
乍一听,可以发现这个同学内心是十分清楚这个字的含义的。同时,他也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可惜的是他的语言没能组织好。这时老师就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有一个提升语文素养的机会。
师:我们先来把刚才这个同学的发言内容简单地记下来。
(教师板书:1.老师讲课精彩;
2.学兄很用力;
3.“我”很入迷。)
师:谁能把这三个短句按一定的顺序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生1:从“捅”字可以看出学兄很用力,这是因为“我”听课很入迷。同时也反映出老师讲的故事很精彩。
生2:学兄之所以要捅“我”,是因为“我”听课很入迷,从而也可以看出老师讲的故事很精彩。
生3:正因为老师讲得很精彩,所以“我”听得很入迷,学兄要提醒“我”不得不捅“我”一下。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三名同学的表达,哪一种表达更好。
生4:我觉得是第二名同学讲得最好,他这样讲突出了作者用“捅”这个字的好处和目的。
…………
通过这样一个语言的重组过程,让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从粗略到精确
学生提出本文第七小节中的“滋润”一词能不能换成“沐浴”一词,这提醒我想到了遣词造句的粗略和精确。于是,我抓住了这个机会,把这个话题变成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
生1:偏旁都是三点水,说明都和水有关。
生2: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用水来把事物弄湿。
师: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3:水的用量好像不同,“沐浴”要用很多水,把人全部淋在水里;而“滋润”只要少量的水,让人感觉只有一点湿润。
生4:我感觉这两个词还有一点不同,“沐浴”让人感觉水很多很快,一下子把人全部包围了,而“滋润”给人的感觉是慢慢的、渐渐的一个过程,让人不知不觉。
师:说得很好,这让我想到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滋润”的感觉。那么,大家想一想,这儿究竟用哪一个词比较合适呢?
生5:我觉得还是“滋润”好,因为课文前面说是“春雨点点”,雨很少,很柔和,所以还是用“滋润”比较精确。
关键词:开放教育 学习动力 激发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研究学生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习动力理论,包括学习动力和学习动机的联系与区别、学习动力的层次与作用、需求层次理论等。为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学习动力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学习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问题包括由于开放教育学生外部因素较多、对学习缺乏上进心,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缺少适宜的学习方法;焦虑状态和厌倦情绪。
3、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学习动力的对策,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励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丰富情感,激发学习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心理置换,努力达到师生的和谐共振;设计意犹未尽、兴致不衰的结尾,延伸课程教学的魅力、设计实践教学课件,使教学更直观。为教师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学习动力提供具体方法。设计各种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基于互联网络,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教学,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学习动力和学习动机的联系与区别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人的学习的内部原因,对人的学习活动起激励作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的具体目标。学习动机的形成有其内部和外部原因,其内部原因是指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其外部原因包括社会的需要、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奖惩、以及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等。外部动机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才能对学习起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力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动力作用,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个人的学习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有多种动力因素组成的动力系统。通俗地讲学习动力有大小强弱之别,而学习动机是解决学习的原因,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
2.学习动力的层次
大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内部构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主导性因素,包括理想和信念。这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系统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关系到学习动力系统的性质和方向。第二层次是关键性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意志和情感。这个层次的动力因素对大学生专业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三层次是基础性因素,包括学习热情、求知欲、成就动机和自制力。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
3.学习动力的作用学习动力系统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倾向和促进作用。学习动力系统能使学生主体形成学习活动的倾向性,为学习活动提供动力,使学习的智力活动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得以发生。第二,维持和强化作用。使学习主体在学习智力活动一旦启动、发生后,能做出努力,使学习者能持续不断地朝向学习目标前进,直至取得满意的效果。第三,引导和调节作用。由于智力因素的某些缺陷使学习遇到困难时,调节学习活动,利用智力因素中较强的部分补偿较弱的部分。
三、学习动力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关键性要点包括问题与原因,问题包括缺乏上进心,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缺少适宜的学习方法;焦虑状态和厌倦情绪。原因包括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和教师方面的原因
1.学生学习动力系统出现的问题
学生课堂学习动力系统在各种学习制约因素的作用下,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异或动力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不良行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
(1)厌学:指由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逐渐减弱而导致的对学习产生的消极情绪和负面的被动应付学习的状态。根据具体的行为表现,厌学可以分为潜伏性厌学、继发性厌学和持续性厌学。潜伏性厌学,是对学习怀有厌倦烦躁的情绪,不想学习,却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没有强烈地表现出来;继发性厌学,是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稳定,有时高有时低;持续性厌学,是一直对学习赶到厌倦,提到学习就不感兴趣。
(2)恶学:对学习强烈的讨厌,产生逆反和排斥的心态或行为表现。厌学意味着主体学习行为不主动,需要借助外力,恶学则是更多地倾向于主体对学习的主观上的否定态度。后者的学习行为对学习的态度更具有强烈的意味。
(3)逃学:学生对于学习行为已经不只是表面的敷衍和可以借助外力的因素继续学习,已经造成整个学习动力系统的瘫痪,学习信心和自我要求的瓦解。使学习仅仅沦为某种合乎要求的形式,逃避学习过程,表现为上课时不听讲、抄作业、考试前才看看书等。
四、学习动力培养对策,关键性要点包括激励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丰富情感,激发学习动力;运用各种实践方法使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根据学习动力形成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培养大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学习动力。
1.激励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
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要激发学生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要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结构等状况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把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完善人格作为教学的逻辑终点。教师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并辅之以恰当有效的管理,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创造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了使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差异较大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教师要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基础不同,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增加学生成就感。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3)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追求成功的学生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较强的能力,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主观上的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这种积极的归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并选择更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认为只要努力,最终必然会取得成功。相反,避免失败的学生往往把成功归因于机遇好,而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做到积极归因。
2.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使师生关系和谐美好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教师设想自己处在受教育者的心理位置上,从受教育者方面推测自己教育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并激发学生换位思考,以达到设身处地、以心换心的效果。教师换位思考的具体方法如下:
(1)学会“将心比心”。师生正常交流的主要障碍在于教学双方生活阅历、思想认识及角色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悬殊。教师要消解交流障碍,需准确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业需求,并选择符合学生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的学习内容,设计最易使师生产生共鸣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进而获得良好的双边配合、愉快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机和教学重点,而且还要使学生能清晰地把握教师的思维轨迹和解决难题的思维办法。这样做,有助于教学双方的相互了解和默契配合,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追求师生的“合力效应”。合力效应是指师生的教与学保持最大的一致性。教师要不断挖掘并向学生展示学科特有的魅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科的内在价值。同时,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渊博的文化知识、独特的教学方法、杰出的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钦佩和喜爱,使学生自觉地配合自己,形成教学合力。此外,教师还需学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教学,并及时消除师生隔阂,化解教学矛盾,使消极因素也能迅速转化为积极因素。
五、具体的实施手段
学习动力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学习的效果,高等学校要培养出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要我们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从学习动力的各影响因素入手,不断优化学习动力系统,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
1、培养动机,激发兴趣,增强内动力
首先,要强化学习动机。学校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使社会和教育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知识,唤起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要培养学习兴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就业制度,要求大学生要主动根据社会需求调整知识结构,从单一型结构转化为复合型结构。学校要加快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切实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如:邀请学有所成的校友来学校作报告或召开座谈会,开展“专业导学”活动等,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到成功者的创业之路,从而热爱专业,提高学习兴趣。
再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来加大内部驱动力,深挖学习潜力。
2、改善条件,严格管理,强化外动力
首先,要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多样性,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要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培养学生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启迪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主动的学习精神。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切实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试纪律,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要加快“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制定柔性教学计划,拓宽专业知识面,注重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要着力改善教学条件。良好的学习心理是形成大学生积极的学习动力系统的有效条件,学习心理极易受外界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影响,产生不利于学习动力系统自我调控的、不稳定的心理环境。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进程加快,招生数量增加,高校的办学条件势必要大大改善,比如,学习场所的扩大、图书的扩容、计算机和语音设备的增加、实验条件的改善以及后勤保障等等,以保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外部学习环境,从而形成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学习心理,促进学习动力系统积极作用得以有效的发挥。第三,要强化就业指导。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因就是将来能找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职业。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建立健全激励学生学习的各种奖励机制,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优胜劣汰,让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通过竞争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特别是要优先向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推荐优秀学生。同时要努力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让优秀学生有相对的选择空间,找到自己较理想的工作。
关键词 能力 体育教学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目的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突破单纯运动性技术教学,加强培养个体的能力,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各项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能够自我培养、自我锻炼和自我养护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所有学校在改革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2研究方法
INTERNET网上查询法,文献资料法与分析法。
3研究结果
3.1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时所表现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本领。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掌握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影响一个人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
按能力的性质,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在日常活动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一般智力。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等。特殊能力是相对于一般能力来讲的,它是指人在进行某项专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音乐、绘画、色彩的鉴别及体育中的运动能力等。
3.2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多元化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这就给学校体育提出如何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力的问题,使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并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指导者。为此,就必须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对他们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大学生本人的事,也是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自学:培养学生明确的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案,坚持经常持久的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自练: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去,使自练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自调:即学生在身体锻炼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4)自控:是指执行锻炼计划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体锻炼效果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的能力。其中,培养自学能力是最主要的。但是,不可忽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补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全面的培养。
3.3运动能力的培养
运动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的从事各种运动的本领。运动能力是反映体育运动总体特征的一种能力,是锻炼身体和参加劳动、军事活动及各种文化活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应贯穿体育课程的全过程。教学中应注意:
(1)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切忌“满堂灌”,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时也要避免运动教学走过场或只重视学生学习技术,而忽略学生实际锻炼的情况,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运动能力。
(2)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有可能参加运动,以发展他们的各项运动能力。
3.4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个性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思想和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独立的行为活动,体育课教学有着较广阔的天地。学生在较广阔的领域中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并通过人与人的密切交往,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特别容易表现出来,这对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同时,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应广泛开展,提倡广大学生的参与、拼搏、进取精神,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5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一些组织管理事务中,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去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尽可能让学生多承担校运动会、院系比赛等多项竞赛活动的各项具体工作事项,让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教师可参与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组织与管理的能力,还可以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3.6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和教育学生,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变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充分利用,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应教会学生一些如韵律操、武术等健身运动,使他们今后在有限的场地、器械条件下能进行体育锻炼。
4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几种能力既是独立的,又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而且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分两个过程,即教与学,学与用。运用已学的知识、技术于体育之中,才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