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投资管理全过程一般包括投资前期管理(五年规划、三年滚动规划)、投资决策管理(立项、可研审批)、工程建设管理(初步设计、概算审批、施工准备、项目建设管理、验收)、项目运营管理(后评价,正常运营阶段的精益管理、绩效考核、处置评估等)四个主要阶段。不同企业集团根据自身管控特点、人员和机构设置,总部层面对投资阶段的管理范围或者管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规划管理、投资决策管理、后评价管理是大部分中央企业集团总部都涉及的管理内容,工程建设过程管理情况则根据企业管控模式、机构设置情况等有所不同。有的企业集团专门设立工程建设管理部门,与项目前期管理部门分立,例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对项目建设过程严格管控。其中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管理部不仅参与到可行性研究阶段概算和工程建设内容的审核(选址、配套公用工程的落实、投资估算、建设周期的安排是否合理等),并对项目管理组织和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估,核准项目的初步设计及概算、项目管理计划书、跟踪监督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开展稽查、竣工验收、工程建设工作考核等工作。对工程建设阶段管理比较细化的企业多有资金集中度较高,并由集公司统一拨付使用的特点。有的企业由于总部集团层面的管理架构和人员限制,其投资建设过程管理的重点承担单位在二级公司(事业部)或三级企业。
二、投资决策程序
1项目提出
项目决策过程多指立项开始,到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为止。根据项目大小和类型不同,可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提出项目。对于企业原有产品的扩能改造、产品链的一般延伸等可由项目建设单位自行提出,按管理权限报上级单位审批同意;而对于大型产业基地建设或开创性新产品或新业务开展,例如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使决策更加公正科学,则可由集团层面组织提出产品方案,确定工艺路线、与地方政府接洽落实建设条件,比选厂址,论证项目可行性等,决策后组织项目部开展实施或委托下一级单位实施建设。
2项目论证和批复
项目提出并报送投资决策机构后,即进入评估程序,在各企业集团内部,多由专门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评估(例如中石化发展计划部、五矿集团投资管理部、中国化工规划发展部等)。评估过程视项目复杂程度可采取内部评估、自行组织专家论证、委托专门中介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出具评估报告等多种方式,根据评估意见报请决策机构审批。在决策审批前多数企业会对项目涉及专业职能管理的内容,例如资金平衡、融资方案、安全、环保、人力资源、法律等征求内部财务部、安全环保部、人力资源部、法律部等职能部门意见参与决策,方式上可以采取成立投资委员会或采取内部文件会签的方式,通过后按规定报公司决策机构(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相关领导(董事长、总经理等)决策审批,至此完成项目决策。集团总部和所属单位投资管理权限的确定根据各企业不同情况,各企业集团对总部及所属二级单位的投资决策管理权限设定也有所差别,其权限的设定与管控模式、二级单位的规模和管理能力等因素相关。合理的界定投资权限既可以保证投资管控的效果,避免投资失控,又可以充分发挥二级单位投资管理的积极性。例如中国中化股份对于对具有较强投资管理能力和完备投资管理制度的业务单位,且近年投资项目成效较好(例如完成预期可研目标)的单位按具体情况对投资额进行差异化授权,根据情况可自行审批1亿元或5000万元以下的投资项目,而对于投资管理能力一般或存在不良记录的单位,则从严管理,所有投资项目都要报集团公司审批。另外一种比较通用的做法是按照按投资额度统一划分权限,一定投资额度(例如2000万)以上的项目由集团总部审批,额度以下的项目由专业事业部或二级单位自行审批,报集团总部备案即可。
三、考核机制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是企业赖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持续经营的物质基础。电网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一直受到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经济发展,电力先行”,与改革初期提出的“要想富,先修路”一样,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仅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93亿元,同比增长41.3%;110千伏及以上交流输电线路开工4.6万千米,投产4.4万千米;变电容量开工2.1亿千伏安,投产1.7亿千伏安。而在2007年,国网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2200亿元,其中电网投资2025亿元;开工110千伏及以上交流输电线路5.2万千米,变电容量2.3亿千伏安;投产110千伏及以上交流输电线路4.8万千米,变电容量1.9亿千伏安。随着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以及固定资产运营中和终结时的管理必然变得越来越重要。全国电力系统经过一、二期农网改造以后,部分县级供电公司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一度达到80%以上。即使是省一级的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占的总资产的比重也达到50%以上。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在实务操作中的困难,固定资产管理在电力企业所占比重和发挥的作用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为此,笔者通过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困境进行分析,思索和探求固定资产管理的合理和有效方法,努力尝试为建设“一强三优”电力企业提供有益的技术支持。本文拟对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证分析,剖析固定资产在投资和运行管理中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对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提出对策和建议。
2.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分析
2.1固定资产的含义及分类
2.1.1含义
《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标准作了具体规定,将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列为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料。固定资产价值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决定企业素质和效益的基本要素。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资产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1.2分类可按经济用途分类、使用用途分类、所有权分类以及综合分类等。
2.2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
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属于资产分散型企业。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可以说从市区到郊区,从平地到山坡,遍及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结构分类复杂,覆盖面大,按类别可以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及通讯设备、自动化设备、工具器具、运输设备、房屋建筑物、土地、福利设施等十几大类;另外电力资产通常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管理上就要求及时准确反映这些变化,所有这些都为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挑战。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品种多,二是分布广,三是变化快,四是周期长,五是支出大。
3.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3.1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3.2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开展不深入
3.3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3.4固定资产竣工决算编制不及时
4.改善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4.1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创新
4.2完善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
4.3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
4.4工程项目引入完全竞争机制
(一)原始数据完整性和准确度不高
通过调查可知,目前大部分供电公司固定资产卡片内容并不完整,主要原因是在填写资产卡片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规范和严谨,造成流失了大量的数据。此外,在固定资产卡片中也频繁发生“打包入账”的情况,这样很容易在资产分类和折旧年限上出现问题。例如:某供电公司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程竣工决算报告,也没有及时上交工程资产使用明细表,这样在入账过程中只能采用“打包入账”的方法。而在核算后期固定资产时,存在着极大的难度,长时间不能拆包处理,这样让固定资产的分类变得更加复杂,不利于做好固定资产分类管理工作。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第一,很多供电企业没有抓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资产价值管理和资产实物管理存在严重脱节,并且对于固定资产的修理、挑拨、报废等管理信息,没有完整的进行记录,造成账目和固定资产实物存在不相符的情况;第二,部分供电公司没有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这样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制度保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
(三)先进信息技术利用率偏低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而供电公司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供电企业仍然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先进的信息技术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没有加强内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信息得不到有效共享,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固定资产被闲置,利用效率低
当前,很多供电公司在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过程中,过分盲目、随意,不重视做好预算工作,投资前没有对投资可能取得的收益进行考虑。此外,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未能严谨、科学、合理的处理资产问题,在固定资产遇到更新改造后没有从实物实际情况出发以及对资产利用效率考虑不够充分,导致很多不需要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仍然盲目进行投资[1]。并且忽视了基本建设的成本控制,造成很多固定资产被闲置,浪费了大量的资金。
(五)经营性、资本性支出混淆不清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供电公司都没有真正了解经营性资产与资本性资产的区别,要想将这个问题弄清楚,存在着极大的难度,这里面涉及的内容不仅多而且还很复杂,所以直到今天也没有彻底的将两者区分清楚。特别是投入到一些技术改造项目中的费用,由于数目十分庞大,容易产生账外资产,这样又进一步加大了后续管理难度。
二、加强供电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充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准备工作
供电公司为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第一,需要统计清算好全部的固定资产,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后续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二,在填写固定资产卡片时,需要保持端正的态度,确保所填写的内容更加准确和完整;第三,在统计清算固定资产的过程中,要加大对信息库系统、现代条码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认真做好固定资产的编码工作,并妥善保存到信息库中[2];此外,在清算固定资产时,还要将打包入账部分资产进行拆包处理,防止资产分类出现混乱,加强资产分类管理。
(二)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条码管理系统
固定资产数量较多、变动十分频繁,这些都会加大供电公司管理难度。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采用现代条码技术,将条码技术和软件技术结合起来。供电公司通过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条码管理系统,收集并整合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构建功能完善的管理模式;现代条码技术能够为各项固定资产设定一个编号,这样各项资产都有唯一的条形编码,从而有利于固定资产盘点工作更好开展,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为供电公司赢得更多的效益。
(三)实现各业务流程的紧密结合
通常来说,供电公司固定资产有着很长的使用周期,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每一项核心业务流程,梳理或再造业务流程;此外,还要加强流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衔接好每项业务流程,特别是要重视加强跨部门间的合作,对业务流程交接关键节点设计进行优化,提高业务流程间的紧密程度。
(四)优化供电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结构
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供电公司必须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不断完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决策组织。设立固定资产生命周期监管部门,制定好供电公司的发展策略与目标,从全局出发,统一部署和管理各项工作;第二,完善管理组织。要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执行决策组织的任务,做好日常资产管理的监管工作[3];第三,完善执行组织。简单来说,执行组织要按照管理组织制定的工作流程、规范及目标,并将其具体责任落到实处,执行组织要对各项工作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各项业务规范、科学、合理的完成,落实好管理工作。
(五)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
供电公司要想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应该尽快完善管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评价标准进行明确,对于公司顶层或者是核心业务流程,其绩效指标都需要明确好。供电公司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加大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利用,从而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完善。此外,供电公司执行层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对资产管理行为进行规范,确保真正统一好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同时在管理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满足供电公司的审核要求,并抓好决策层的信息化建设,制定与自身发展相符的战略目标。
三、结语
与1998年颁布的原《医院会计制度》相比,新《医院会计制度》引入了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较好地适应了现行经济环境下医院财务管理的需要。在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原《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支付租赁费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同时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而新《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按照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确定;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租赁价款,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照实际支付的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相关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按以上规定,会计处理分别如下。从以上处理过程可以看出,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原值并没有变化,而在后续处理上新《医院会计制度》引入了企业会计的理念,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并要求计提折旧。
二、新制度下会计处理的改进
新制度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在体现公立医院的非营利性、核算简便性以及配比原则方面都有所改善。但笔者认为,在医院目前管理体制及业绩考核方面都有企业化趋同的背景下,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仍有改进的空间。
首先,固定资产原值可以按照固定资产的当前市价来确认。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原值按照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来确定,这是一种更为科学的确认方法,但核算较复杂,不易在医院会计中执行,所以建议按照固定资产的当前市价来确认,这样既可以方便地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也可以避免高估固定资产价值。
其次,有的医院在进行部门效益考核时,将部门使用固定资产的折旧作为一项费用指标,在原固定资产计价模式下,这项费用被高估,容易造成分配的不公平,所以应当将这部分融资费用归医院本部来管理。笔者认为可以将租赁费中超出固定资产原值的部分(即支付给出租方的融资费用)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在租赁期内均匀摊销,同样出于方便核算考虑,笔者仍不建议采用本息分计的方法处理融资费用。
1.1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对于新购入的固定资产,一般都能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办理入库手续,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填写出库单,并有使用科室主管人员签字认可。但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审计人员在盘点时发现,某些价值小到千元大至几十万元的设备都不知去向,追问起来才发现有的设备已被别的科室借走、有点早已超过使用限、或有已更新换代被淘汰、或者已经捐赠给对口的卫生医疗单位,但是相关科室在做资产移交时,没有任何相关手续或记录。导致卫生医疗单位这部分账面固定资产在账面拥有、实际拥有严重脱节,不能真实地反映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现有情况。另外,以政府或财政部门下拨的科研经费购入的固定资产也难以全部入库,往往科研课题完成、课题组解散、部分资产如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手提电脑等变为私有财产,使单位和国有资产流失。
1.2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意识淡薄卫生医疗单位从管理层到职工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争取经费补助,购置固定资产时积极性较高,而对购置后如何有效使用固定资产、如何妥善保管固定资产重视不够,对资产的质量和安全状况过问不多,普遍存在“重钱轻物”的现象,管理意识淡薄。
1.3报废的固定资产反映不真实,盘盈盘亏处理不恰当由于卫生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品种多、数量大、使用分散,单位财务或固定资产管理办公室很难深入到各使用部门加以认真清查盘点,从而造成固定资产在清查、报废、损毁处理上的监督欠缺,而使用部门的管理人员又不熟悉固定资产处理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规程,使得早已沉淀、报废,甚至已经处理不再存在的资产仍然留在财务的总账上,没有得到及时的账务处理。使账面固定资产数量递增,造成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严重背离。有的固定资产盘亏是由于使用固定资产的科室无专人保管财务,使财产流失或视为废物丢弃,有的盘盈固定资产不入账。
1.4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有待提高大多数卫生医疗单位的管理都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如房屋家具在总务科,医疗设施在器械科等。卫生医疗单位是高素质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目前器械科工作人员的学历虽有改善,但对大量的高、精、尖仪器设备的维修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
2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2.1强化组织领导,侧重内部审计管理职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首先要强化组织领导,从医院到领导、职能科室到使用科室实现层层责任制。要改变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弊端,实行单位主管领导、分管领导、财务及购置、使用部门负责人的分级管理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做到层层落实。在人员配置、技术服务、业务经费软件配置上给予优先考虑。随着公立医院受托经济责任的深化,固定资产内部审计工作要将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和效益审计作为工作的重点,对固定资产从论证、招标、验收付款到使用管理各个阶段,强化风险管理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及实现投资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2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要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的内部规章制度,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预算、审批权限、定期盘点、维护保养制度,固定资产购入验收制度、固定资产处置和报废等管理制度。单位应在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其责任的基础上,建立“三账一卡”制度,把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实处。
2.3建立定期清查核资制度,确保账实相符单位固定资产小组每半年或年终前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库存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理核实,做到见物就点。全面编号,详细登记,不重复、不遗漏、不留死角。对在大修理中确因改造而使固定资产增值的部分,财务部门要作固定资产增值的会计处理;对所购的固定资产购的固定资产已经投入使用但货款未结算完毕的,及时办理验收、登记入库手续;对不能使用、无维修价值的固定资产按规定的程序及时上报审批予以报废;对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予以合理的调配,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2.4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网络平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卫生医疗单位的广泛应用,审计人员要学会利用医疗信息系统,把组织内部各方面的信息汇集起来,对固定资产采取电子信息化管理,定期与财务部门、使用部门核对,准确地将内部控制体系的关联信息和弊端进行传导和反馈,连续、系统、准确地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等需要的信息,对其进行差错改进、优化组织内部流程和控制结构。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链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从而为单位的管理、对全院的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从而为单位的管理、发展规划、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3固定资产内部审计的探讨
3.1内部审计部门是监督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运行的第三方独立部门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评价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和有效性,可以促进单位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保护、维护、报废等处理环节完善管理,控制风险水平。内部审计部门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单位现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进行审核,检查制度是否符合对风险管理控制的需要,是否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对管理制度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
3.2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审计人员监督招标、投标的全过程,鉴定购置流程中是否合规与合法,对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核,出具审计意见。参与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对核定结果和财务账进行确认。只有深入到控制环节之中,才能及时、高效、最大限度地控制固有风险,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一、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模式
(一)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是项目全团队成员都参加建设项目造价的管理,传统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只是某个项目相关利益主体(业主或承包商)单独参加建设项目造价的管理。
(二)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项目全团队采用合作伙伴式的管理模式,强调沟通、信任、相互合作及共担风险以获得双赢或多赢;传统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只是单纯的合同契约式管理,易引发互不信任和利益的对立关系。
(三)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是要从项目全要素管理的角度出发去管理项目的造价;传统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只考虑狭义的节约造价而不顾项目工期、质量等其他要素项目对造价变化的影响。
(四)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是要做项目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的造价管理;传统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只做项目实施周期的造价管理。
(五)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是包括项目风险造价管理在内的项目全造价管理;传统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只开展确定性项目造价的管理。
(六)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造价确定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从建设项目的活动分解和项目活动具体方法分析八手,根据项目活动的具体情况去确定出建设项目的造价;传统的建设项目造价确定方法主要是通过套用国家或地方的建设项目定额的方法确定的。
(七)提高造价工程师的素质,国内外工程审计发展的趋势,对造价工程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价工程师在职业道德和品行、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沟通和协调能力、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对整个工程审计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工程审计中,造价工程师需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度认真审查工程预结算的准确性公正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认真审查各项制度是否执行到位,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提升工程审计质量。在目前工程管理制度中,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已经完善了如设计控制制度、招投标制度、合同审签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等多项制度,但制度制订得再完善,若执行监管制度的人实施不力制度最终也会形同虚设。归根到底,在工程审计中,造价工程师在执行和监管各项工程管理制度时他们是行为的主体,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所以,造价工程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工程管理制度执行的准确与否,决定了工程审计质量的优劣,决定了建设单位内部能够规避多大的风险和防范控制风险的能力。
二、确定电力工程审计重点保证审计质量
电力工程审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审计,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对工程造价的复核和确认。审核资料是工程审计工作的基础,工程资料是否完备、合同金额确定是否真实合法、变更签证是否及时有效、立项资金是否落实,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好坏,应对其完整性、真实性、合规性、准确性、及时性提出明确的要求,防止不规范、不真实的审计资料影响审计质量,造成审计风险。
这就必须要求项目主管部门按照规定要求的工程预结算审核资料清单提交必需的审计资料,对资料的完整性安排专人审核把关,防止“边审核、边补签证”的现象的发生,使审计工作没完没了。只有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严把工程合同、概预算、结算等资料的审核关,经过初步审核,才能确保合同的规范、工程量测定的准确、资料收集的齐全真实、签证的及时和结算的准确。招标议标工作和确定合同价格。工程项目立项后,由项目主管部门提出设计方案,编制标书,重大工程或大额度投资项目由审计部门参与、组织编制或审核标底,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或协助政府招标部门进行议标、招标,确定施工单位,会同财务、审计签订施工合同,使得招投标工作公开、透明,合同价格准确。施工合同是甲乙双方签订的用以明确双方关于工程建设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通过招标投标签订的合同造价就是工程的承包价格,也是工程结算价格的基础。合同造价的准确与否对工程最终造价的确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施工合同的审计,对保护双方权益,防止问题后置及其严重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审查中,除应侧重于合同中是否明确各签约方的责、权、利、奖、罚、时效、仲裁等条款及其之间的关系外特别注意施工合同是否与招投标文件的一致性。合理签证。结算造价往往与合同造价不同,发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施工过程中的签证造成的。签证主要包括隐蔽工程的计量认证,设计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的变更签证,施工单位的材料价格签证等。为防止“签高不签低,签多不签少,签复杂不签简单”的现象发生,针对项目主管部门出现的签证不实问题,工程量签证不符合定额规定的问题,应对涉及签证的有关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工程知识和符合定额要求的计量标准,要求签证工作必须由现场监理或管理人员、项目主管领导同时签字盖章,防止不合理签证出现,从形式上要求相互制约、相互补充,保证签证真实、完整。提好建议。审计工作的目的是强化对学校教育经费、国有资产和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包括工程项目的管理,就必须从制度上、机制上提出意见和建议,杜绝漏洞,防止损失浪费。加强项目前期审计监督有效控制投资工程项目是否可行,设计是否科学,投资预算是否合理,施工队伍素质如何,这些工作都是在工程项目前期阶段完成的。工程项目前期阶段的审计监督,对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投资决策的合理性,项目设计的规范性等,可以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三、对费用的审核
(一)取费费率应根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及规定,结合相关文件如招投标文件、合同来确定。审核时应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执行的取费表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费率计算是否正确。对于费率下浮或总造价下浮的工程,在结算时变更或新增加项目是否同比下浮。
(二)材料价差调整是否符文件规定,其取费是否符合要求。在审核价差时,一是以当地有关规定核定差价,二是以甲乙双方合同中确定的价格及供料合同、采购发票等核定价差。
(三)审核工程索赔必须以合同为依据,审计人员首先应站在客观公正立场上审查索赔要求的正确性,分清事件是由于业主的原因还是承包商的原因或是不可抗力的原因所致。其次要注意索赔资料的有效性、合规合法性,是否有据可依,有案可查。
四、结语
在单位领导理念的陈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弱化、缺乏全员参与管理的情况下,又加上自收自支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特殊性,导致自收自支文化事业单位账实不符,资产流失严重。首先,由于管理意识薄弱,导致固定资产丢失被盗等现象的发生而产生账实不符。其次,由于某些固定资产性质的特殊性,如:书画作品、演出服装等均须防蛀防水防霉,而单位疏于特殊保护遭毁损而产生账实不符。再次,由于缺乏科学的核算管理体系。如:对于珍藏的图书、书画作品及易坏的各种灯光、乐器、健身器材等缺乏资产评估与重置,更缺乏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与合理的减值准备,缺乏资产的清查与盘点等等。上述种种导致其固定资产账上有的,实体早已不存在;账上无的,实体面目全非。总之,账实不符。
二、规章制度不完善,内部监督不到位
上述的众多原因都是由于事业单位缺乏必要的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如:采购、保管、使用、报废、外借等相关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再加上监管不到位,必然责权利不相统一,不能分级管理,责任到人。重要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岗位,不派专人管理更不进行轮岗制以及部门之间也不进行协调与沟通。这样更失去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原则。如:丢失毁损无人追究、资产外借、出租不履行手续;作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税,减轻单位负担,但是财务人员可以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计提折旧,也无人追究责任。综上结果最终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流于形式,规章制度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的附属品。
三、针对自收自支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性
自收自支文化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固定资产具有种类多、账务处理复杂、维护保养技术性等特征。因此过去那种手工简单的机械管理模式早已不适应现代需求。全面推行电算化管理,引进科学有效的软件,结合固定资产卡片的建立,对相关财务人员、业务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同时做好软件的更新与防护工作。这样既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多种方式的分类,使数据一体化、完整化、及时准确化,便于固定资产动态管理。同时也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者的业务技能,并且还详细地反映了固定资产从无到有的真实运行轨迹,更为固定资产监控工作提供真实依据,这是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
2.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在当今的体制改革下,国家从2012年起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了新的规定,并且对限额以上资产有明确规定,同时也详细地规定了对相关责任者及单位的处罚条例,其目的是有效地保证资产在每个阶段都留下了合规的运行轨迹,所以财务人员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固定资产细读新的规定,单位也应组织相关业务人员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按照新规定去执行。如按照企业模式管理固定资产,进行资产评估,根据不同的固定资产进行不同的折旧方法,定时进行财产清查与盘点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探寻对策。
3.完善规章制度的建设,着重加强内控监督
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在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上仍旧是这个道理。在明确如何管理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到什么是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只有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固定资产是行政单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物质基础,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指在日常行政工作或业务活动中对所需及占用的国家所有的资产实施长期的管理以及核算,主要包括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入账、领用发出以及维修保养、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实物管理和财务核算。
二、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行政单位的存在环境决定其是不是能够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而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就将决定其是否具有一个良好的存在环境。另外,管理固定资产对于行政单位的财政收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方面,财政收支是与部门之间的预算有着直接关系的。一定程度上而言,只有细化部门之间购置办公设备的明细,才能更方便财政部门的审批,没有明确的财政预算账目,就不能采纳和购置,这就要求我们更加严格的管理固定资产,将资产购置环节纳入预算管理;另一方面,如果前期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会直接导致后期的财政出现很大的问题,比如单位账目混乱,财政收入和支出对不上账,财政赤字频繁出现等等,暴露出来的这一系列问题都要求我们加强对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只有这样,固定资产方可在行政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说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行政单位意义重大。
三、当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监管环节薄弱
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尚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缺乏具有操作性的监管机制,一些单位中出现了要么就是无人管理,要么就是多头管理的现象,导致无法有效的管理固定资产。部分行政单位拼命的争取财政经费,不管有用没用的办公设备都进行大批次的购置,但是在购置完以后,对于这些设备的管理就无人问津。大家都认为这是公家的东西,损坏了就损坏了,这就出现了我们所谓的“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盲目的购置一些对于办公没有任何用途的设备。无论是随意性,还是跟风性都是对国家财政资源的一种浪费。此外,一些管理部门对于资金的审批不注重合理性,只注重真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不符合现如今倡导的厉行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
(二)日常管理工作不规范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不强,观念淡薄,从领导到员工都没有很强的管理观念,没有把它当作一项日常工作来抓,也没有专门的人员对这些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这就导致固定资产的管理具有随意性。对于固定资产只注重购置环节,对后期的维护意识不强,设施一旦损坏,就会加大购买力度,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行政单位的财政支出,不利于行政单位的发展,闲置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设备使用价值的流失。很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借用甚至没有一套完整的手续,急需用设备的部门无法及时、有效的借用,部分部门借走设备,长期不归还的行为导致了诸多设备在借用的过程中出现丢失的现象,甚至有工作人员认为公家的东西丢失了是没有赔偿必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国有资源。
(三)资产账目不明确
行政单位购置设备长期不记账问题,导致财政账目无从查起,这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十分不利的。部分单位虽然记账了,也往往是只对于较大的开支有比较粗略的记录,对于购买时候的运费和装卸的人工费用等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导致了支出跟账目不相符合的情况。很多单位领导对于单位固定资产的账目管理要么不清楚,要么假装不知道,致使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于一些固定资产的处理显得特别的随意性,这就导致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流失,对于一些已经超过使用年限的报废车辆不能进行及时处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不能为行政单位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财政人员综合素质低下
现如今,一些单位会计人才紧缺。行政单位属于高门槛儿单位,一些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往往望而却步,这使得行政单位缺少新生力量和新鲜血液。年龄相对比较大的财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经验但是缺少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现如今电子化工作日益发展,比如互联网的应用和计算机的操作等,对于一些年龄大的财务人员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就出现了会计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素质低下、管理工作秩序混乱的问题。
四、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对于管理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制度是进行管理的纲领,它指引着管理活动顺利以及有序的进行。在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我们在加强领导管理观念的同时,应该制定一套比较完备的管理体系。选择专业的会计人员构建专门的管理部门,对于一些需要管理维护的固定资产做到专人专管,不应该出现兼岗或者人不在岗的现象。此外,对于一些办公设备的借用应该制定相应的借用制度,其中涉及的借用时间、借用人、借用单位等都应该有明文的规定。除此之外,固定资产的责任事项也要进行约定,各部门发生固定资产丢失、毁损的,要追究当事人及单位领导的责任,并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纳入个人工作考评范围中。制度确立后,最重要的是制度落地。一项好的制度如果无法落到实处,再好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我们只有将其落实到工作当中,才能够检验出来制度自身的问题,也才能够指导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成功管理。
(二)固定资产管理高度透明化
当前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对于一些固定资产的管理实现高度的透明化,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监督,对于已到报废期限的固定资产应该走程序化报废手续,不应该随意处置,在群众的监督下才能使管理工作更具合理化。比如,开放一些平台让人们随时随地的了解到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存在状态以及存在方式,在出现问题时欢迎人们来举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定期盘点固定资产,并将盘点的数据及时的上传到公共网络和一些大家都熟悉的平台上。只有真正的透明了,管理才能持久下去。另外,可以采用固定资产二维码标牌管理模式,为每件固定资产设立自己的标牌,以便于查找和使用,更加强化了固定资产的透明化管理。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培训,掌握财务相关专业知识,对于一些有着丰富工作经验却未取得执业证书的在岗人员,积极督促其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做到持证上岗。主席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的道德是这个人的最高学历”,道德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讲的道德,它还包括了职业道德,在财务核算工作中,会计人员的素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定期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准也是极为重要的。
五、结束语
(1)资产管理风险意识不强。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上,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认为事业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由财政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监督管理,不会出现大的风险问题,因此在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上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
(2)对于资产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对于事业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没有制定相应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因而也无法准确的掌握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效益情况,对于资产管理模式的改进也十分不利。
(3)信息系统不健全。在资产管理工作中,未能全面的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仅造成信息出现失真的问题,而且也造成了信息数据传递的滞后性,导致无法对事业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施动态管理。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提高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必须依赖于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而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建设则需要内部控制管理来完成,因此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在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应该以内部控制为载体,依靠内部控制的完善来实现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中强化风险管理。避免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出现使用效率低下以及资产不正常流失的问题,主要的途径还需要通过强化风险的识别分析与控制来实现。在具体的风险管理上,对于国有固定资产的配置,应该确保按照预算计划实施,实现资产配置的均衡;在资产使用方面,重点采取措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资产的闲置率;在资产处置方面,严格控制未经严格的审核批准随意处置资产的现象;在资产清查方面,主要是确保清查结果的准确无误;在资产的监督检查方面,则应该重点确保监督的经常性与有效性,确保发挥实际作用。通过在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风识别分析与控制管理,降低资产管理风险。
(2)建立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在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完善绩效评价机制的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绩效评价机制的具体实施,首先应该明确绩效管理评价的主体,以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为主体,联合预算编制、财务部门、仓储部门共同参与资产的绩效评价工作。其次,应该建立准确全面的资产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将资产完整率、闲置率、负债率以及使用率等作为指标,对资产的具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考核。第三,应该将绩效考核评估结果充分运用,可以与部门、岗位人员的评优、晋升联系,以督促各个责任部门不断地提高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3)构建高效的信息系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和种类多,没有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很难真正的提升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因此优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应该着力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将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预算编制信息、调剂使用信息、清查盘点信息、资产处置信息以及会计核算处理信息等全部纳入信息系统之中,并结合资产管理实际情况的变动及时的更新数据,进而形成对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大幅提高资产管理的时效性与准确定,同时也可以及时的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时纠正调整。
(4)强化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重点是通过内部审计监督来实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主要是对购入、自行建造、融资租入、接受捐赠、盘盈等固定资产进行审计;对固定资产增减、结存的审计,则重点是对固定资产的真实性、所有权、新增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少、融资租赁情况、核实期末固定资产价值、固定资产披露正确性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审计监督。通过全面有效地内部审计监督管理措施,不断的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