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不良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不良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随着中成药品种的增多、用药频度的增加,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简称ADR)有上升的趋势。对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旨在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用药提供参考。现将湖州市中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的中成药ADR报告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中成药引起的ADR共46例。

1.2 方法:对46例报告的性别、年龄、药品剂型、用药时间、所致ADR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ADR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见表1。

2.2 中成药ADR报告中一般、新的、严重的报告比例关系:一般反应14例,占30.43%;新的反应29例,占63.04%;严重反应3例,占6.52%。

2.3 发生ADR剂型:见表2。

2.4 ADR分类和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

3 讨论

ADR报告中,男性占41.31%,女性占58.68%。这与女性生理状况有别于男性,且对药物较敏感、耐受性差有关[1];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占28.26%。原因是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代谢、排泄功能降低[2],因此对老年人用药须小心谨慎。ADR报告表中,新的ADR比率较高,占63.04%。由于中成药说明书较简洁,一些说明书中没有ADR一栏,患者无法获得警示。由注射剂引起的ADR比率最高,可能与药物的分子量较大,某些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些决定了注射剂内在的质量不稳定[3],导致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4];中药注射剂中成分复杂,其中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也极易引起ADR。ADR的临床表现,皮肤及附件表现21例(45.65%),消化道表现18例(39.13%),原因是这些部位ADR易于发现,临床医护人员务必高度重视。

4 参考文献

[1]贾毅婕,王育琴,常,等.77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与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4):23 .[2]袁惠南,王春仁.浅谈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J].中国中药杂志,1991,19(1):52.

[3]王宝琴,苏健,鲁静.黄芪甲苷的检测在中药质控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3):161-163.

第2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发生特点;报告分析

临床儿科疾病中,手足口病为常见病,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成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也越来越多,随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由于儿童正处于一个生长期间,脏器系统功能均不完善,且肝脏对药物的分解、肾脏对药物的排泄等功能明显低于成年人,免疫力较低,因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高于成年人[1]。本文针对180例手足口病患儿所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分析,促使临床儿科的合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从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当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集180例手足口病患儿。通过采用回顾性的具体研究方法,对本文180例患儿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和时间等进行统计分心。

1.2方法首先,建立数据库。采用ACCESS建立相关病案数据库:①制定完整的数据库字段,包括序号、年龄、性别、原发病、过敏史、用药剂量、用药途径、配药、合并用药、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②在所建立的数据库中完成病案的双份记录;③调整和完善数据库;④对数据库的相关功能进行集成处理。其次,整理、分析、处理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计量学方法对病案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第3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上报制度实施以来,我院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00例。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质量分级标准: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规范分级标准》,对报告来源、报告类型、报告各填写项目是否缺失等内容进行分析,对填写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共抽取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4.5~82岁。

涉及的药品主要有抗菌药、中药注射剂、心血管系统用药,分别为31、52、17例。按给药途径计算,静脉用药89例(总例数的89%)。

报告均为一般不良反应,对患者原患疾病并无明显影响,但累及多种器官,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最多(48例),心血管系统12例,皮肤系统39例。累及两种器官3例,其他还涉及眼、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在药品过敏史栏中,家族过敏史不详52人,既往过敏史不详23人,只有2人表示表示有家族过敏史。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时间大多为用药2小时内,其中口服后发生2例,输液中发生43例;输液后05小时内49例,涂抹后6例。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在填写的报表中,质量缺陷主要表现在:患者的体重,出生年、月、日项有少量报告漏写3例;患者联系方式大部分未填写13例;有23例药品生产厂家、批号;16例个人过敏史填写为不详;负责上报省级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县局药师需要在医院填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填写,内容经询问医生、护士、药库、查询患者病历才能使报告的质量分级标准达到3级或4级。在怀疑药品和并用药品的填写项中,有73例报告只写有怀疑药品项,无合并用药的资料。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过程处理结果的描述过于简单,尤其是在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情况下,89例有关静脉用药的报告中近80例没有关于护士执行时的药物输液时间、输液速度、输液浓度、输液间隔、配置液体等的相关描述;关于患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变化、相关体征、辅助检查等,也较少在报告中看到。

讨论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填写质量3级报告81%,4级报告仅19%。负责上报省级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临床药师需要一定程度的补充填写,才能使报告的质量分级标准达到4级以上。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整体提升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质量。

提高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书写质量:临床药师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宣传教育工作。医院应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教育,提高医药护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减少漏报、迟报、上报质量较差等现象,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专业知识的宣传工作,整体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质量。临床药师应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的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患者的认知程度以及与医护人员的对话能力,从源头上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定期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总结、归纳,了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整体情况,这样可使临床药师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学习和归纳,为医院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可使医务人员进一步提高不良反应上报的质量。

例如,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主要由静滴引起,以中成药和抗菌药的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在用中成药和抗菌药时应慎重选药,密切注意患者的情况变化等。

又如,医生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中药制剂单独使用,减慢滴速不停药,停药不处理,停药并处理,停药好转后再输液等。

临床医生,对药物过敏或具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慎重选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处理方式,减少再次使用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危险。

在此基础上,根据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处理的结果和患者的预后效果,逐步建立对不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一线医务人员及时判断和正确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能力。

的危险因素减至最小,而且完全能被患者接受。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除与药物剂量有关外,还与患者的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治疗用药前,需要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在开始治疗后要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还应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清钾、血肌酐、血糖、血酯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莉.高血压治疗:从临床指南到临床实践.中国临床医生,2007,35:67-71.

第4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尤其是人造系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它的其他一切方面都必须服从于这一目标。财务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它也必然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一个不明确自身目标的人造系统是不可想象的。关于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曾经有过许多讨论,“受托责任观”是早期财务报告目标的主导观点,而现在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的“决策有用观”,即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两者并不排斥,正如Solomons所言:“可以把会计确定受托责任的作用看作从属于决策作用,它构成决策作用的一部分。”而在财务会计目标基础上所建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

前已论及,一个人造系统所应发挥的功能,所应采用的方法、程序和所包括的内容都必须服从于系统的目标。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会产生多种信息输出,那么在财务报告中信息取舍应该以财务报告目标作为衡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决策有用”这一目标具体化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财务报告中的符合质量特征的信息是衡量财务报告质量的标准。

二、产生分部信息需求的背景

由于以现值为基础会计的很不可靠性,历史成本会计虽然不断受到挑战,但最终成为人们对相关性与可靠性进行权衡后而作出的无奈选择。在保留了历史成本框架后,人们不断致力于提高历史成本的有用性,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扩大年报的披露信息。

在经济全球化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公司经营业务涉足多个行业、遍布国家各个地区甚至世界各地,这样合并数据不再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他们需要更加详细的分解信息以更好地预测企业面临的未来机会与风险,从而作出理性的决策。因此,分布信息就成为人们在扩大年报的信息披露范围方面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6年了第14号准则《企业分部的财务报告》,之后又不断进行补充和修正,了一系列与分部财务报告有关的准则。其他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了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亦不断发展壮大,分部信息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我国至今尚未制定出一套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这与我国日益多元化的上市公司发展状况极不相适应。因此,在我国研究分部信息披露具有现实意义。

三、分部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衡量财务报告质量的标准,那么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分部信息必然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被认为是较成熟和成功地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具体化。美国学者Gregory J. Jonas和Jeannot Blanchet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质量特征。他们在《评价财务报告质量》(Assessing Quality of Financial Reporting,Accounting Horizons,Sep. 2000)一文中指出,评价财务报告质量的不同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户需求型,另一类是股东或投资者保护型。用户需求型的评价方法首先关注于为用户提供与他们资本配置或估价相关的财务信息,而股东或投资者保护型的方法则关注于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多和尽可能透明的信息。不过这两种方法的目标未必相互排斥,他们在很多方面相互初充。两位研究者认为应该由报告使用者来定义报告的质量,也即以用户为中心。因此,在综合考虑了投资者、债权人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两位学者对FASB所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他们所建议的质量特征框架。这个框架是建立在FASB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基础上的。因为他们认为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代表了迄今为止关于财务报告目标和质量特征最先进的思想,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因此他们将其他评价方法中有独到见解的要素融入FASB的框架中,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质量特征框架(虚线部分为新增部分)。

图1 质量特征框架

从图1可以看到,这两位外国研究者已经将分解信息列入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框架中,也就是说,分解信息也成为了达到财务报告目标的会计信息所应具备的特征之一。而分部信息正是具备了这一特征,符合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由此,分部信息的披露无疑会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二)来自实证研究的证据

肯尼和科林斯先后于1971年和1975年发现,与仅使用合并数据的预测模型相比,使用行业分部数据的预测模型具有相对较小的盈利预测误差。另外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在相同的情况下,披露分部信息的企业未来经营报酬和经营风险的分析比不披露分部报告信息的企业准确的多。这些都说明,实践中分部信息也确实具有预测价值,符合倌息质量特征。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于1991年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向企业报告用户调查他们对现存报告的意见及其信息需求,并在调查综合报告《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中阐述了调查的结果及委员会的建议。其中就提出了对分部信息披露的关注和改进,充分表明了分部信息在美国是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他在企业报告用户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相类似地,厦门大学会计系博士后吴联生在我国也作了一个调查,并写成《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求分析——兼论如何改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告》一文。根据该文所列示的调查结果,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非常需要”或“需要”披露经营业务分部信息(占93.53%)、市场(国家)分部信息(占76.67%)和产地(国家)分部信息(占86.66%),需要程度高。同时,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也认为,上市公司“非常需要”或“需要”披露经营业务分部信息(占88.89%)、市场(国家)分部信息(占71.11%)和产地(国家)分部信息(占75.55%),需要程度也很高。

财务报告使用者对分部信息如此关注,需求程度如此之高,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认为分部信息有助于他们的投资、信贷等决策。这再一次证明了分部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由此,分部信息的披露将有助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从而其对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贡献就不言而喻了。

以上论述说明了分部信息披露是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目前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还很不规范,许多上市公司只求达到规定的最低标准即可,而不懂得利用分部信息向资本市场传递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同时广大报告使用者却对分部信息有巨大的需求,因此我国应加快对分部财务报告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制定,促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论改进企业报告[C].陈毓圭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 William R Scott.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丁兆军,卢文彬.分部信息披露:制度比较与会计难点[J].财务与会计,1999,(1):15-20.

[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5] 课题组.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J].财务与会计,2000,(4):27-29.

第5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摘要: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收集的150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48.67%),其次为中药制剂;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对用药过程中ADR的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监测,尽可能减少ADR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用药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75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131-02

对我院2007年15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的危害。

1资料与方法

本组资料来源于我院2007年由临床各科医务人员填写呈报的不良反应病例。对收集的报表,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反应类型、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1.1患者资料

男性68例、女性82例,男女之比为1∶1.21。年龄为1.5~80岁(其中0~18岁28例,占18.67%;18~60岁占42.67%;61~80岁占38.67%)。

2.1.2ADR报告来源

150例ADR中来自门诊系统74例,占总病例数的4933%,其余均来自病房,占总病例数的50.67%。

2.1.3给药途径

口服48例(32%)、静脉注射89例(59.33%)、局部外用4例(2.67%)、肌内注射9例(6%)。

2.1.4ADR的发生时间及合并用药情况

首次用药发生者83例,1~3天内发生者为43例,4~10天内发生者2例,用药10天以上发生者3例。其中合并用药62例,单一用药88例。

2.1.5因果关系评价

根据卫生部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肯定的为62例(41.33%),很可能的为31例(20.67%),可能的为57例(38%)。

2.2引发ADR的药物分类及临床表现

150例ADR报告涉及药物12类共33个品种,其中抗菌药物引起73例(48.67%)占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引起22例(14.67%)详见表1。

表1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

150例报告中引发ADR的前6位药品及临床表现,见表2。

表2引发ADR的前6位药品及临床表现

150例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详见表3。

表3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3讨论

3.1重视抗菌药物的ADR监测

150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共73例(48.67%),在各类药物中占首位,涉及8种抗菌药物,其中氟喹诺酮类引发的ADR最多,有23例(15.3%)。说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较为普遍,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也增加了ADR的发生[1],因此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和疗程过长等情况出现。建议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实行的分线使用制度[2]。每线由不同级别的医生根据病情,实施对本院每月销售前十名的抗感染药物的管理,本月销售量上升较快的前五位抗感染药物需报告医院纪委,调查分析取证后采取实事求是的监管措施。

3.2ADR临床表现的主要形式

150例ADR报告中,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红肿等。轻者停药后症状可自行消退,重者需实施系统抗过敏治疗。因此。临床医师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有药疹出现,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采取相应措施。

3.3不同的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

静脉给药发生ADR的频率最高,这是由于注射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无肝脏首过效应。除药物本身原因,如所含微粒超标、中药制剂注射剂型成分复杂外,消毒不严、操作不当以及滴速过快均可导致ADR的发生,故静脉给药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口服给药迅速而强烈[3]。因此当今国际上倡导口服给药,而控制注射给药。目前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4]。

参考文献:

[1]邹豪,绍元福,等.医院药品DDDS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应用[J].中国药房,1996,7(5):215.

[2]郑萍,罗勤,汪能平.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制度的实施[J].中国医院药学,2001,21(9):55.

第6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摘 要 目的:分析漳州市中医院2007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因素,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72例ADR中,新的、严重的ADR上报9例(12.5%)。中医妇科最多(47.2%),其次为内1科(13.9%)、骨1科(11.1%)。中成药制剂占首位,最常见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1%),女性略高于男性;治愈72例(94.7%),好转4例(5.3%),死亡0例。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必须确保合理用药。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用药分析 合理用药

资料与方法

对2007年我院收集到的72例ADR报表,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将不良反应报告以表格形式录入,按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ADR结果与分析

性别、年龄与ADR的关系:男31例,女41例。年龄1~79岁。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28例,38.9%),这是由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也与该年龄段用药机会较多有关。

不同给药途径与ADR关系:静滴67例,口服5例,其中新的、严重的ADR上报9例,均为静脉给药引起。可见静脉给药是我院引起严重ADR的主要给药途径。

ADR与药品种类及病例数的关系:72例ADR中,引起ADR的药物共计92种,10大类。抗菌药30例(32.6%),中药制剂45例(48.9%),循环系统药3例,消化系统药1例,血液系统药3例,疫苗1例,中枢系统2例,激素类药1例,维生素类药2例,其他4例。

由于本院为市级中医院,中成药制剂使用较多。本院中成药制剂(45例,48.9%)占ADR药品种类首位,且均为注射制剂,多为注射用双黄连、鹿瓜多肽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这主要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制剂纯度不高有关。

其次为抗菌药(30例,32.6%),这与抗感染药的过度使用有关,主要表现为无明显指征用药、使用起点过高、不合理联合使用等。以β-内酰胺类(10例)为首,其次为林可霉素类、喹诺酮类,与相关报道相同。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主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0例,51%),其次为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损害。

ADR与既往药品不良反应史:有确切不良反应史12例(16.7%),无确切不良史47例(65.3%),不良反应史不详13例(18.1%)。

ADR的处理及结果: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停药,一些轻微的ADR在停药一段时间后自动消失,对一些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除了停药之外,常用非那根、地塞米松及抗过敏药、吸氧等对症治疗,严重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艾条炙大椎穴。经过以上处理,ADR症状基本好转或痊愈。72例ADR中,治愈68例(94.4%),好转4例(5.6%),无死亡病例。

讨 论

体会:①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慎用中药注射剂:随着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药新剂型的不断涌现,中药制剂的使用呈现上升趋势,其ADR的发生也随之增多。在我院上报的ADR中,由中药制剂引起占48.9%,占ADR药品种类首位,且均为注射制剂。②合理使用药物,减少联合用药,严格掌握适应证。③正确处理皮肤及附件损害,尽早控制症状。

总之,应加强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教育和检查,加强宣传培训和监测力度,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第7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加替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特点

加替沙星是8-甲氧氟喹诺酮类外消旋化合物,属于第四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8位上甲氧基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加替沙星的效果,其抗菌作用的强度和抗菌普的范围都优于前三代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肺炎衣原体、嗜肺性军团杆菌、肺炎支原体等其它微生物都有很好的抗菌作用[1]。随着使用加替沙星的患者数量增加,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也越来越多。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6月~2014年6月药品不良反应检监测中心提供的加替沙星引发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140例,男性患者73例,女性患者67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43.5±9.4)岁。

1.2方法 对收集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查找相关文献报道,从患者的年龄、累及部位、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进行分析。

2 结果

2.1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有73例、67例,年龄18~79岁;40~59岁患者人数最多,占总人数比为40.71%。

2.2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 从表2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受损患者最多,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高(32.86%)。

2.3不良反应程度及治愈情况 根据中国药品检测中心ADRs因果判断标准进行评价,轻度不良反应患者129例(92.14%),中度和重度不良反应患者11例(7.86%)。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治愈率为100%。

3 讨论

3.1机体状况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从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可以看到,男女患者的人数相当,无显著差异。从患者的年龄分布可以看到,无18岁以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原因在于加替沙星注射液为喹诺酮类药物,该药物对儿童骨骼发育影响作用较大,18岁以下儿童禁用该药物[2]。另外,40~59岁以及60~79岁年龄段的患者较多,分别为57例(40.7)1%和54例(38.59%)。随着年龄升高,机体免疫功能也在不断降低,组织器官的敏感性提高,耐受力降低,导致在不同年龄段,加替沙星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出现个体差异,并表现为高龄患者的不良反应几率高于年轻患者。因此,要合理使用加替沙星注射液,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3.2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分析 从统计数据来看,加替沙星注射液对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显著,占83.46%。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主要有光毒性引起,加替沙星可诱发单线态氧自由基,激发蛋白酶C和络氨酸激酶,进而激活环氧合酶,诱发环氧合酶产物的合成,从而引起皮肤炎症[3]。消化系统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加替沙星中的氟原子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有关,同时患者的体质和药物输注速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加替沙星对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的原因在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脂溶性特点,加替沙星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γ-氨基丁酸受体结合,增强中枢神经的兴奋性[4]。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作用可能原因在于加替沙星是与心脏复极相关的抗菌药物,可延长Q-T间期,诱发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5]。

另外,加替沙星引发全身性损害,对内分泌系统和其它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全身性损害以过敏性休克、药物热症状为主,对内分泌的影响主要以低血糖、高血糖症状为主,其它影响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关节疼痛。部分学者认为加替沙星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释放,从而阻断胰岛细胞三磷酸腺苷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引起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6]。出现高血糖症状的主要机制为加替沙星可导致胰岛β细胞空泡化。

3.3不良反应预防及治疗对策

3.3.1重视高危及特殊人群用药。如患者年龄过高、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联合使用其它影响血糖药物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加替沙星。如高危或特殊人群需要注射加替沙星治疗你,需严密观察患者使用药物后的生命体征。

3.3.2严格按照用药标准用药。使用前必须用浓度为53%的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稀释成浓度为2mg/ml的溶液后再注射。静脉滴注时要控制滴注速度,将滴注速度控制在60min以内。

3.3.3了解使用药物的适应证,减少联合用药。从不良反应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到,部分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加替沙星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所致。例如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症状和抽搐的危险[7],因而需要避免加替沙星与该类药物联合使用。

参考文献:

[1]邬玲,庞静秋.682例患者应用加替沙星注射液情况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09,04(01):51-52.

[2]黄静.探讨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5(01):108-109.

[3]李震.加替沙星静脉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相应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13,11(14):104-105.

[4]唐华,夏仪辉,席美凤,等.国内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药物的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09(16):149-152.

[5]程军,王刚斌,张士勇,等.我院加替沙星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回顾性分析及防范性判定[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15(22):1959-1960.

第8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制度在我国不断深入实施,ADR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受到人们日益重视。为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现特对本院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60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其中门诊8例,住院部52例。按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订的标准[1],进行统计分类。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60例药物不良反应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85岁。

2.2 ADR与用药途经的关系 静脉滴注发生ADR 41例,占68.3%;口服给药发生ADR 10例,占16.7%;肌内注射发生ADR 6例,占10.0%;皮下注射发生ADR 3例,占5.0%。

2.3 ADR涉及药品种类 60例不良反应涉及8类药品,具体见表1。不良反应及药品名称和例数见表2。

2.4 不良反应涉及系统较多,以皮肤系统出现的各种皮诊最多,见表3。

3 讨论

3.1 本组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在各类药物中占首位,其中喹诺酮类最多,与董宪法等人的报道一致[2]。与这些抗菌药物在院内使用范围广,消耗量大有一定关系,提示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菌素,减少和避免无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频繁换药、用药剂量过大或过小,疗程过长等问题。

3.2 不良反应涉及系统中的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原因跟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判断有关。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抗感染药、激素类药物、生物制剂等,其抗原性强,最易引发该类反应。尽管皮肤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但病情相对较轻,停药或治疗后,症状即可消失。

3.3 引起ADR的因素复杂,如药品质量问题、患者机体条件和所患疾病状况,药品的毒副作用和药品的相互作用等,都对药品的使用有一定影响。目前,本院的ADR报告主要来自住院病房,在搜集ADR病例报告中,上报如皮肤损害、胃肠反应、寒颤发热症状上报数量较多,对其他不易观察到的反应,如潜在的、慢性的ADR存在漏报现象。所以,必须强调重视临床中ADR的监测,促进ADR监测的健康发展,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参考文献

第9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医院广大医药护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日常工作,对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开展ADR的监测与报告工作既能弥补药品上市前研究的不足,又能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保障重大药害事件的及时发现,防止造成更大损失。通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大众健康和用药安全。为了解我院 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现对我院 2012年上报的117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总结、分析统计,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分析我院2012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ADR监测中心上报的117份ADR报表,对每一例ADR报表按患者的年龄、性别、使用药物、给药途径、ADR涉及的系统和器官以及不良反应的表现等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3讨论

3.1ADR与患者年龄及性别的关系本次调查的所有报告当中,男性少,女性多,其比例是1:1.25,但基本平衡,无统计学意义,表明ADR发生率在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由表1可知,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的人群,但60岁以上老龄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占到42.7%,这可能与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及用药频次有关。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萎缩退化,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而且老年患者往往有多种疾病,合并用药较普遍,ADR发生率较其它年龄段高。提示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ADR监测,并将其作为重点。

3.2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由表2可知,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发生率最高是静脉给药途径。因为静脉给药时,药液直接进入血液,多种因素均可引发不良反应,比如药品本身的pH、不溶性微粒、内毒素等;另外,注射剂通常还添加有多种辅料,比如增溶剂、稳定剂等,这些成分也是引发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静脉给药,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采用口服给药方式或减少静脉给药次数,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另外,必须规范操作,注意药物的配伍、浓度、滴注速度等,配置好的溶液应立即使用,避免长时间放置。

3.3ADR发生与药品种类从表3可见,心血管系统药物无论是药品种类还是ADR发生率均处于首位,其中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其次是抗菌药物里的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这与我院中药注射剂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抗菌药物是公众健康的重要保障,但是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非常严重,耐药菌日益增多,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伴随着国家对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各医疗机构也在不断加强管理,我院也相应的开展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在将来的工作当中要不断改进,努力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也不能忽视,中药成分本身比较复杂,制成注射剂不易提纯,而且在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成分容易发生变化。另外,长期、超量用药以及忽视配伍禁忌、不合理的联合用药等均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医院应该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研究。

3.4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其表现我院所有ADR报告中,27.4%的涉及到皮肤及其附件受损,占第一位,这和皮肤及附件的反应比较敏感、容易发现有关,尽管发生率较高,但损害较轻,一般给予停药或抗组胺治疗后症状均可消失。累及系统或器官排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消化系统和局部损伤,这些都是患者主观感受强烈、易于发现的部位。发生率最低的是血液系统,占3.4%,这与血液系统的轻微改变不易发现有关,轻微的血细胞改变病人不易察觉,只有配合血液学检查才能发现,所以不排除这方面漏报的可能。

由此,ADR的发生并不都是出现在皮肤及其附件表面,那些不易观察到的反应漏报率更高,比如血液学指标的改变或内在器质性方面的病变等等,更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