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岗位职级优化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 成因 对策
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长期的过度的紧张,会使个体产生疲劳、焦虑,甚至身体、情感的衰竭,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专家学者们将这些现象称之为职业倦怠。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首次将职业倦怠引入心理学领域,并认为它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在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意识背景下,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而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辅导员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有加重的趋势,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状亟待缓解和消除。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工作压力大导致职业倦怠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常被弱化。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凡是和学生有关的事,学校的各个部门和职能机关都能对辅导员相关的工作安排和任务,高校辅导员实际上是充当了学校各部门在各院系的办事人员。辅导员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学生干部的培养、各类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帮扶、学生突发事件处理、学生党建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奖贷助工作及部分教学和科研工作。社会和高校当中突发事件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给辅导员带来了心理压力。《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大多超过200人。另外,由于目前在校学生基本都是“90”后,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自我意识强,有主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同时,由于扩招,学生素质有所下降且学生间素质层次增多,给教育和管理增加了难度[1],这也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二)职业成就感低导致职业倦怠
思想政治工作是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辅导员工作的效果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不止限于学生在校期间,是通过学生终生的状态体现的,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考核。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短时间内较难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与专业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相比,高校辅导员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见效周期长、绩效隐性化、成果无形化等特点,导致辅导员产生一定的失落感。《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实际上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还是偏低的,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最终导致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感降低,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职业倦怠
目前,辅导员在高校中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调查显示:辅导员任职周期绝大部分低于4到5年,有近6成的辅导员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不认同,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意愿,很多辅导员萌生了以辅导员岗位为基础,瞅准机会就要跳出苦海,转入教师岗或行政岗的想法,辅导员的流动使整体队伍未能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年龄结构,缺乏有效的传、帮、带,使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陷入困境。从事辅导员工作者大多将该工作视为过渡性、临时性的,因而缺乏深入的规划和思考。辅导员由于缺乏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看不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努力奋斗的目标,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同时也缺乏专业和学科的支撑,因而导致整个教育管理系统缺乏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易于滋生职业倦怠。
二、缓解和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
(一)明确岗位职责以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要稳定辅导员队伍,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首先要从工作制度上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和确保障。高校应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党团建设、就业指导、学生评优和违纪处理、学生安全教育、贫困生帮扶和学生工作研究等方面,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并根据职责要求,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例会制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制度、班集体活动制度、工作情况记录制度、与学生谈话制度等,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职责,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防止辅导员工作无边界化。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工作上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定岗位说明书,明确工作范围,强化工作职责,从而使辅导员从杂乱繁重的非岗位工作的事务性束缚中解脱出来。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老师要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全员育人观念,从根本上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部门职责规范,理顺学生工作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把辅导员的工作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让辅导员集中精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管理服务工作。
(二)优化考核和激励机制以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进一步优化辅导员队伍的考评机制,是充分调动辅导员积极性和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也是缓解和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应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的考核评估方法,并将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职务和职级晋升相结合。在职称评定上,高校有必要建立单独的辅导员职称评定系列,制定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定标准,在行政职务提升上,高校有必要把辅导员作为后备干部的储备力量,拓宽辅导员成长发展的渠道。不断完善考评的方式,创建《辅导员工作日志》等记录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痕迹”考核机制。同时重视学生的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辅导员的考评当中,客观公正地评价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和工作成绩,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岗位培训以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各高校应该加大对辅导员培训力度,让辅导员能开阔工作视野,学习更多工作技巧,掌握学生工作领域的政策与最新动态,从而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2]。各高校可通过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如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吸收学生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经验。通过脱产学习和进修,提高综合能力水平,组织选派辅导员出国进修、赴校外进修、参加挂职锻炼和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等,使辅导员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还应定期开设辅导员工作论坛,交流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帮助辅导员在专业上成长,应大力倡导辅导员参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工作的深层次思考和创新研究。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进一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合理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关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预防职业倦怠发生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研究无疑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维护高校的稳定和促进高校的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管理,帮助辅导员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将辅导员的职业目标同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给辅导员以发展和选择的机会。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设计是组织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组织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同时,辅导员对职业生涯如何进行规划和管理最终取决于辅导员个人。辅导员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制订科学的计划与措施,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管理。辅导员要有自主发展的意识,把寻求自主发展作为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辅导员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确定了发展目标之后,辅导员必须有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需求,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
美国学者Dworkin指出:“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所教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4]研究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关心辅导员的发展,关注辅导员的身心健康,预防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的必要条件,对于提高辅导员职业生活质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牟海萍.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63-65.
[2]骆帅,袁雪花.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报告[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11X):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