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规划法范文

城市规划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规划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规划法

第1篇:城市规划法范文

副市长纪念《城市规划法》实施十五周年讲话

1990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十五年来,全市上下规划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城市规划法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显现,城市建设严格依法进行,城市的环境明显改善、功能逐步配套、面貌日新月异。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规划建设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向全社会关心、支持城市规划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五年来,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市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城市面貌、城市规模、城市基础设施都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精心的、科学的城市规划。

要高起点、高品位地建设好城市,必须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市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导向作用。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用地和建设活动必须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根据城市建设需要,加大城市详细规划编制力度,逐步提高详规覆盖率。

再好的规划,如果管理跟不上,措施不到位,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规划管理部门紧紧围绕“改善投资环境,服务经济建设”这个宗旨,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切实改变工作作风,缩短办事周期,提高服务质量,改变工作态度,努力为纳税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优质高效服务。同时,切实加强批后跟踪检查管理,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做到依法行政,寓服务于管理之中。

对照规划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我市规划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城市规划的重要地位和“龙头”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县、区中还存在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各自为政的“诸侯规划”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破坏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在政府权力体系重组过程中,规划行政管理权被肢解和下放,原本属于规划管理职责范围的权力到了别的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的不顺畅,直接导致了违法建设的滋生和蔓延;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个人和城市利益的关系,往往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服从规划管理,擅自改变设计方案,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不留公共绿地、蚕食建设发展预留地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给城市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不少隐患。

城市规划工作面广量大,任重道远。为此,市政府要求:

第一、继续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努力提高规划意识。全市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广大市民都要认真学习宣传《城市规划法》和《**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办法》,积极主动参与城市规划,自觉服从规划管理,努力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二、要以促进经济建设和提高环境质量为重点,超前编制各类详细规划。城乡规划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千家万户。因此,编制规划要听取方方面面意见,征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议,力求规划科学合理。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应向全社会公布,并加快组织实施,科学合理地指导城市建设。同时,要继续完善城市形象设计,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山为魂,以绿为美”的规划原则,努力创造既体现现代化气息又反映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景观。

第三、要依法行政,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都必须按照城市规划法和阳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主动到规划部门办理“一书两证”,并严格按照所批内容组织建设,不得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或擅自变更设计、改变用途。同时,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划部门要加强政务公开,制定周密的规划公示制度,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服务,为外商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大力提倡下去办、主动办,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第2篇:城市规划法范文

长官意志居然能够如此不顾常识地凌驾于城市发展规律之上,不禁令人唏嘘。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公众意见,是我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应得到遵守。

“因为广州中新知识城规划的挫折,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说:不要再叫我‘规划之父’了,我在广州遇到了‘规划之神’。出事官员大多不尊重科学,不知道常识,在山顶开挖大湖,在山地建百米大道,疯狂又狂妄。”近日,广东一位著名城市规划师在微博上炮轰广州“出事官员”不懂规划,引起社会关注(据新华社)。

作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知名教授,他所批评的事情不会空穴来风,但是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一个拥有1000多万巨量人口的特大城市,在描绘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上,居然存在这么大的随意性,长官意志居然能够如此不顾常识地凌驾于城市发展规律之上,不禁令人唏嘘。

每一个城市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都有其客观的规律。这个规律既包括城市里物质的特性、存在与发展的自然规律,也包括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特性及其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规律,还包括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的规律。一旦违背这些规律,轻则导致资源浪费,重则可能遭到规律的报复。

城市的决策者首先要重视、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熟知自己主政的城市情况,也有对城市发展未来的设想和行动,但对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知识未必掌握多少,因此,需要多倾听专家学者的意见,减少“拍脑袋”的主观意志。编制城市规划的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更应当掌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说服力的、可操作的规划方案。

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公众意见,这本身就是让城市规划更具科学性、更可行的内在规律。同时,这也是我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内容:“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这不但需要减少专家评审时的“走过场”行为,也要更加广泛地听取社会各方意见。

每一位市民都会受到城市规划的影响,因此,社会公众的参与尤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城市规划的相对专业性,普通的社会公众很难参与到其中,更不用说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部门用更通俗和直白的语言与市民沟通,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尽可能多的市民参与到其中来。

第3篇:城市规划法范文

第一条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规范城市规划管理的公示工作,建立和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公示的监督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市城市规划条例》和《*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城市规划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和各区规划分局在实施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进行公示的,适用本办法。特定管理区、县级市城市规划部门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市规划局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市建设、国土、工商、城管等部门协助监督规划管理公示的实施。

市规划局成立公示领导小组,负责确定公示的事项、内容以及其他重要事项。

公示领导小组下设公示办公室,负责城市规划公示工作的具体审查、协调、检查和监督等工作。

公示领导小组、公示办公室的组成另行规定。

第四条除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行政许可事项和由公示领导小组审查确定不公开的行政许可事项外,其余行政许可事项应当进行公示。

对涉及规划布局重大调整或对社会公众和他人利益有重大影响的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事项应予以公示。

第五条公示办公室设立公示投诉信箱,受理有关投诉,及时纠正公示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第二章公示内容

第六条下列事项和内容,应当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后公示(简称“受理公示”):

(一)申领或调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公示如下内容:项目立案号、用地项目名称、用地单位名称、用地位置、用地面积。

(二)申领或调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公示如下内容:项目立案号、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建设位置、建设规模。

第七条下列事项和内容,应当在作出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决定前公示(简称“批前公示”):

(一)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建设项目选址,公示如下内容:项目立案号、用地单位名称、用地项目名称、规模、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拟选位置。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变更(市政工程除外),公示如下内容:项目立案号、变更前、后的用地单位名称、用地项目名称、用地性质、用地面积、用地位置、用地红线范围。

(三)涉及城市旧区拆迁的经营性开发项目申请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批,以及经批准已部分实施且已部分出售的涉及到规划重要布局调整或直接影响他人重大利益的经营性开发项目申请调整修建性详细规划,公示如下内容:项目立案号、规划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规划地块位置、申请调整或审批的要求、总平面规划图或模型。

(四)申领或调整具有城市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建筑工程以及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建筑工程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公示如下内容:项目立案号、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建设位置、建设规模、规划强制性指标、主要图纸(调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图纸包括调整前、后的相关图纸)或模型。

(五)涉及调整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的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公示如下内容:项目立案号、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建设位置、建设规模、公建配套和主要图纸。

(六)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行政处罚决定,公示如下内容:项目立案号、违法建设单位名称、违法建设位置、违法建设事实、拟作出的处罚决定、法律依据、主要图纸。

第八条下列事项和内容,应当在作出行政许可或者行政审批决定后公示(简称“批后公示”):

(一)经批准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公示如下内容:许可证件编号、用地项目名称、用地项目名称、用地位置。

(二)经批准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公示如下内容:许可证件编号、用地项目名称、用地单位名称、用地性质、用地红线范围和规划强制性指标。

(三)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公示如下内容:批文文号、规划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规划地块位置、规划强制性指标、总平面规划图或模型。

(四)经批准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公示如下内容:许可证件编号、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建设位置、建设规模、规划强制性指标、主要图纸或模型。

(五)经批准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公示如下内容:合格证编号、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建设位置、建设规模、公建配套和主要图纸。

第九条公示领导小组认为需要公示的其他事项,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公示的项目和内容。

第三章公示方式和期限

第十条公示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网上公示:通过“规划在线”网站进行公示;

(二)现场公示: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显眼位置设立公示牌进行公示;

(三)其他公示:包括新闻媒体公示和展览公示,即通过新闻媒体及举办展览等其他方式进行公示。其中,展览公示分为业务综合大厅展览公示和规划展览馆公示及其它展览场所公示。

具体案件可以根据公示内容、目的的不同,选择上述一种或几种方式进行公示。其中,受理公示仅需进行网上公示,批前公示应当进行现场公示。

第十一条公示期限按下列规定确定:

(一)受理公示:应当自受理后的第2个工作日内开始进行,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二)批前公示:应当自要求进行批前公示的函送达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开始进行,公示期不少于10日。

(三)批后公示:应当自文、证送达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开始进行。采用展览方式进行公示的,公示期不少于15日;采用网上方式公示的,公示期不少于30日;采用现场公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公示期应自该建设项目首期工程开工之日起至该工程全部建成后通过规划验收之日止,《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等其他规划文证的公示,公示期不少于30日;采用其他方式公示的,公示期限由公示办公室确定。

有特殊要求的公示事项的公示期限由公示办公室另行确定。

第十二条因不可抗力导致公示中断的,在不可抗力障碍消除后恢复计算公示期限。

第四章公示反馈意见收集整理

第十三条规划公示反馈意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收集:

(一)网上收集:通过电子意见反馈表等方式收集反馈意见;

(二)信函收集:通过信函方式收集反馈意见,由公示办公室负责收集。

第十四条对受理公示或批前公示事项有异议的,应在规定的公示期内通过网上或信函方式反馈意见。

第4篇:城市规划法范文

关键字: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相关站中站:城市规划

1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过能源消费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资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第5篇:城市规划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 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Abstract: city planning is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ity planning i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ity, the reasonable layout and overall arrangement. For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lanning of the city, continue to explore a new model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a city's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form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yout of the c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o maximize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the city, the city continued to achieve scientific, harmonious,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city plann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ity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我国的城市规划概念通常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一、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

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城市规划制定后,如何使其贯彻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就成为突出问题。成功的城市建设应该是科学与艺术、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城市建设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可以给城市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改善市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创造优良的宜居环境。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可以方便市民出行,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此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 ①城市要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尽管高的城市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高的居民福利,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肯定没有好的城市生活;②城市要促进社会公平。这意味着管理者不仅考虑城市经济总量,还要关注个体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所享有的资源情况、就业、保健、医疗和教育等等;③城市要促进生态和谐。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代价的、环境友好的。相反,如果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环境污染和不可居住性为成本,这将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管理正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管理的好,城市才能发展的好。规范而高效的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建设逐步推进、城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综上所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三者只有彼此兼顾,互相促进,城市发展才能步入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科学合理搞好城市规划设计

1、打造个性特色鲜明的城市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园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

2、保护好、利用好城市的历史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骄傲和无价之宝,保护历史街区不仅保护完好,而且不断修缮,展示昔日的辉煌。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文化品牌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重视园林绿化和城市景观的规划

现代化城市的竞争不只是经济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园林绿化是城市的“肺”,通过它进行吐故纳新。保护生态环境是以人为本、亲和自然、恩泽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公园、绿地的安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改善环境与发展产业的关系

如果脱离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财力条件,盲目扩大城建规模和提高城建档次,只能制造虚假繁荣,而不能带来产业和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要防止城市骨质酥松症,在实现城市“长高”的同时,更要使城市“长强”。

2、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关系

城市建设在搞好必要的重点工程的同时,应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在“民生”项目上,更多地关注一些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把城市公用设施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标志性和普惠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3、地上工程与地下工程的关系

在搞好地上工程建设的同时,也要搞好地下工程建设。随着城市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地下需要不断铺设新的管网和线路,其密集地区已呈杂乱蜘蛛网状态,经常出现各种故障,经常需要“开肠破肚”进行修理和补充。因此,政府应有长远考虑,下决心搞好地下管线的规划和管理,密集区段可修地下综合管沟。

4、硬件设施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现代化城市建设,不能光靠有形的硬件去支撑。钢筋混凝土能使高楼林立,但不能铸就高品位的市民之魂。一个缺乏理性的城市,一个不善于抽象思维的群体,是不可能朝着正确方向迈向未来的。如果把环境、城市建筑、经济状况比喻为城市的衣衫、筋肉和骨骼,那么市民的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大脑,徒有强壮的骨骼和筋肉,没有灵活的大脑,也决不是一个健美之人。

5、完善规划制度

我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在规划审批过程中,要坚持法治,防止人治,保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因急功近利和部门利益而违反规划,切实维护好城市规划的权威性。

6、严格按控制性详规进行规划管理

出让国有土地,须有该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把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一部分,按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控制用地性质、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严格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指标,限定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及绿化率最小值,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严格控制建筑物退后红线的距离;提出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

四、城市规划的发展研究

1、统一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城市经济、社会、市场、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方针,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综合权衡,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既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又考虑城市内的区域规划布局。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公示等制度,逐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分级审批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

2、坚持量力而行。

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开展规划管理与建设过程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能源消耗量比较多。因此,我们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3、引导公众参与。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政府、投资者、开发商、市民等与城市规划管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参与程序,不断构筑起不同群体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可行。

4、完善法制建设。

近年来,我国法制化建设力度逐步增强,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力度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与保障。这样,不仅为政府开展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方便,也为生活在城市的社会公众提供了健全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逐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有效。

第6篇:城市规划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方法,情景规划,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城市规划可以塑造城市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城市规划会使城市有着不同的定位,因而也使城市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身在不同的城市,自然可以体会和感受到不同的风格特色。不同的规划,形成了不同的感受。在我国,城市规划经历着不同时期的多样变化,时而欲体现中国传统古朴的规划思想,时而要借鉴西方城市规划样板,现时又有中西合壁之意。但审视一番现时最常见现象是:高楼林立,广厦连绵,道路狭窄,绿地稀少。不同的城市有相似的面孔,比比皆是国际模式的方盒子建筑,缺少特色,难道高楼广厦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吗?究其原因,其根本是规划方法呆板、教条僵化既跟不上迅速发展的时代需求,又合不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拍,造成了众多城市风格何其相似的可悲局面。诚然,做一次总体规划不是件轻易的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事。从资料搜集到方案形成,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必然是一个劳师动众的过程。现时的城市规划到方案批准了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城市规划工作本来就不应该有停止的时候,而应该在不断研究中求发展变化。

城市规划呈现一定的随意性:当前,我国几乎所有城市的总体规划都已完成,但有的规划刚开始实施,甚至还未上报批准,就发现发展动态和规划方案相距其他甚远,修改方案己势在必行,何至于此?这也是我国规划领域的一种特色,主管领导个人的意见往往是专业技术人员执行的依据,也就是该规划方案时常为少数人的意见所左右,最终决策权不在专业人员手里。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的特征。

规划缺乏前瞻性: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我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凸显。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差:规划管理工作效率也有待提高,由于目前城市规划的编制还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成果已被认为是技术性的成果,社会有人戏称规划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规划管理工作设计面广、覆盖整个城市,由于规划管理的人工操作,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如何提高规划管理的效率,如何解决规划编制的适度超前问题,也是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而且城市规划方案大都单方面进行,缺乏群众的参与,规划中许多合理的意见,由于受到人为的干扰而无法落实。强调群众参与规划,并非城市规划由群众决策规划,而是让群众参与规划方案的讨论,以便汲取编制城市规划的良策。

情景规划概述

情景规划作为一种长期的规划工具,其思维的方式主要着眼于未来的情景,从影响事物变化的关键入手,变现出事物发展途径。情景规划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增强应变未来的能力,对未来的变化做出最好的动作。情景规划研究的目的是避免过去决策上的两个错误。第一,我们对预测的过分信任具有危险性。第二,我们认为无法知道未来的情况,所以我们面对未来没有办法,但是情景规划在这两者之间搭建起了平台,帮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认识。

相比传统的规划思路,情景规划的主要优点是增强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首先,情景规划在规划人员和决策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规划人员面临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制定一个终极方案并设法说服决策者相信自己的判断,而是利用自身的知识、专业、洞察力和协调能力,系统地提出未来可能发生的几种情景,拓宽决策者的视野;而后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判断和验证情景与现实世界的匹配程度,将信息反馈到规划人员,不断对情景进行校准和改进。这就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增加对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情景规划又为多方利益主体提供了共同参与、相互沟通的平台。在对未来情景的构建中,规划人员必须充分关注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将不同的价值观、预期观点反映到不同的情景中,并将多种情景展示给不同利益主体,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不同的利益主体的沟通、理解、协商,增强决策的民主化,成为达成共识、协作行动、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情景规划在国内外城市规划中的研究、探索

国外研究

对于城市在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情景规划可以系统地检验、创造、探索各种可能出现的未来场景,是一种完善规划决策的规划方法。情景规划作为有效预测和评估的手段已经被应用在国外的城市规划中。因为情景规划在解决不正确问题时能很好的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把未来的发展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非简单的进行未来的预测。

在西方,情景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很重要的规划方法,将GIS技术和情景规划的方法相结合,不仅体现了其开放性,也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优势充分发挥,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案提供了很好的决策依据。

虽然情景规划已经在国外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对情景规划理论的研究还非常匮乏,所以,在实际的使用中有一定的盲目性,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

2.国内研究

由于战略规划不断发展,情景规划作为一种预测与评估的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但是,相对我国的国情,不管是城市总体规划还是建设用地预测或是用地分配都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前的城市发展规划方法很少会涉及直观地发展、不确定因素定量,根本满足不了现在城市的发展需求。如城市规划法规,作为不确定的因素之一,对城市的未来发展与发展方向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尽快做出相应调整,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规划手段。

第二,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的预测与模拟研究较多,却没有深入的研究国家政策或者人类活动给城市规划带来的影响。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发展动力是不确定且突变的。所以,需要一种全新的用地规划方法体现不确定因素。

第三,目前我国虽然针对用地分配进行各种技术的创新与探索,但是用地分配的各种技术都有相应的局限性,优先度的分配方法过于死板,数学模型的分配过程太过复杂,我们更需要一种符合政策规划且操作简便,可以示众的分配方案。

第四,对于城市规划的研究,情景规划本身的适用性以及与相匹配的定量分析等研究过少,国内的大部分技术是直接套用国外系统,只是作为实验研究,并没有达到可以使用的阶段,情景规划在用地布局中的应用方案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完善的地方。

第7篇:城市规划法范文

关键词:规划执法 现场调研 监管

做好规划工作,首先要认清城乡规划工作形势。随着城市发展,规划工作的地位已经不容置疑,规划工作,责任重大,规划的重要性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之相同的是,规划的责任也是前所未有。同时,由于管理对象水平在提高,多元化投资和利益驱动,规划管理难度也是之前不曾有过的。规划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区建设的目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高起点规划,按照新城区新城市功能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切实让规划工作起到城市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

一、现场调研的重要性

通过现场调研、督导和抽查工作,发现各地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积极开展了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专项治理有关工作,工作总体上是符合我市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专项治理工作安排要求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通过督导和抽查,发现各地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需要认真加以整改:一是规划许可执法程序不尽完善。各地存在未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以及2002年8月建设部、中央编办等九部委要求,在许可改变用地性质或调整容积率之前对社会公示问题。二是制度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地区未制定和完善处理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相关规定。

二、规划管理专业知识

1、要了解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熟悉交通路线,了解所负责辖区的建设现状,对已建的、在建的、备建的工程,必须心中有数。特别是对于在建工程,要随时关注工程进度,检查其是否按规划要求建设。

2、要掌握一些与规划相关的建筑知识,如楼房间距要考虑的消防和采光要求,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工程造价的估算等,了解红线、蓝线、绿线、容积率等相关概念,这些知识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执法人员要多学习,多请教,以便熟练操作运用。

3、要了解一些安全保卫知识。出入施工现场是规划执法免不了的活动,每名执法人员必须牢牢树立安全意识,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保卫知识,出入施工工地必须戴安全帽,做好自我防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三、规划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法制观念淡薄,导致规划的随意性有所增大。个别人员随意决策,甚至擅自修改调整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使得违法违规建设行为时有发生。有的不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擅自开工建设,有的项目业主以自身利益为重,不依法报批,部分项目以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国企改革亟需安置为名,随意改变规划性质,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权威性。

二是规划监管不严,导致违法违章者有所增多。一方面老城区私房建设过多过滥,私自加层,少批多建,侵占公共设施用地、绿化用地现象较为突出,规划部门查处违规违法问题手段单一,没有强制执行权,等到按法定程序到位时,违法建设已成事实,特别是私人建房,工期短、速度快,执法难度大,以罚代法现象普遍。另一方面南城区及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建设无序,劈山毁绿、开山炸石、乱搭乱建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城南新区无控制性详规,进而使建设零乱无序,标准不高,既影响城市景观,又影响该区居民的居住质量。

四、公众参与的规划

国外存在一些自愿规划机构,自愿规划机构的工作主要是解决一些重大项目的问题。通常, 作为建议形成程序的重要步骤,政府会要求自愿规划机构针对特定的领域( 如新斯科舍省自然文化遗产) 听取公众意见。公众意见的听取不仅仅停留在获取公众意见层面, 而是公众( 通过会议、讨论文件、介绍等) 对涉及领域得到更多知识而且有机会为所讨论的政策议题贡献解决方案和改进意见的互动过程。

在重大项目中,自愿规划机构聘请志愿者任项目委员会组长,通常任期为一到两年。因为志愿者是作为公民参与的专家,自愿规划机构就能够代表省政府实施真正的公众参与。真正的公众参与的关键在于不以答案开始,而是通过与公众和相关方的合作真诚地寻求解决方案。通过自愿规划程序,项目委员会的自愿者能以各种方式对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言,从而达到向公众授权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坚持,自愿规划机构赢得了信任。

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得到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很多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周、月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宣传材料等各种方式,对城市规划法规作广泛宣传。其次是将各类城市规划成果公布于众,增强规划的透明度。三是组织各种形式的专家座谈会、规划报告说明会。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增强了全体市民的“城市主人翁”荣誉感,建设单位自觉落实规划、广大群众自觉维护规划的良好氛围可以为城市规划的正常实施与管理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8篇:城市规划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 土地规划 可持续 发展

一、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用地显得很重要,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很多的土地,国家相关部门虽然严格控制城市的建设用地,但是城市土地规划往往只是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出发,不把全局的土地资源供需考虑在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划没有起到限制作用,城市建设的用地不合理地扩张,侵占了耕地,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1.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

城市用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区域内已经被建设、被利用的土地资源,二是已经被有关部门批准,列入了城市规划的区域范围之内,有待于开发、建设的土地资源。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按照我国城市规划法中所规定的城市区域内的所有非建设的用地,象山石、树林、池水等占用的那部分土地资源,也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城市用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既有兼容性,互有侧重又互为弥补,同时还具有矛盾性。它们在规划法律依据、指导思想、理论依据上有矛盾之处,给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

2.矛盾性:供需矛盾、过分扩张

现在我国建设用地规划把人均建设用地指数作为标准,好像很合理,实际上忽略了很多因素,比如区域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中建设用地急剧扩张的原因等等,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效果。

3.兼容性:互有侧重、互为弥补

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来看,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都是区域规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是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两部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立足点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远景发展和统筹发展,侧重点不仅是科学分析城市用地的范围和规模,还有保证城市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平衡、保护地球自然资源,注重整体性原则和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发达国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西欧各国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极大地带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这当中,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功不可没。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土地利用规划理念,对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研究方法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生态优先的发展策略

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状况,应进行城市的合理容量和城镇建设的生态适宜性研究,在建设和保护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土地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从而达到控制环境容量小的城市,发展环境容量大的城市的战略目的;同时应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划分为城市化发展促进地区、城市化发展控制地区及非城市化发展地区三部分,通过生态限制因素的分析,确定不可建设区及控制发展区的范围。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结构对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求将土地利用对环境的破环减少到最低限度。

2.强调区域观念

城市的土地利用不能就城市论城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再是孤立的封闭单元,而是处于区域的循环甚至国际交流圈中。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应着眼于本地区、更大的区域甚至全世界,从区域经济、大型基础设施等方面来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及土地利用发展的优势和制约条件。规划编制中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应提出基于区域合作精神,超越行政区划的土地空间发展模式;针对城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这―特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的规模、发展方向、区域基础设施布局等提出相关建议;通过研究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区域关系格局,分析城市发展的优势及存在问题,将区域合作的组合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整策略。

3.强调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紧密结合

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进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才能保证其科学性。以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研究的切入点,紧密结合宏观区域经济竞争的要求,对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战略选择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分析和展望,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从城市高速成长这一特征出发)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分析,提出构造适应知识经济的未来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新理念,以求在区域合作、中心城市建设、居住适宜性、历史传统保护等方面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重整策略的编制上注重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4.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9篇:城市规划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措施

一、引言

城市规划关系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规划部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求获得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根据城市发展特点及发展目标制定一个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规划过程中通过优化城市资源、降低资源的消耗,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城市的规划以及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采取立体化的规划模式,从长远的角度进行,以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要求。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所谓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也就是一座城市在建设与规划过程中,规划部门应当对城市中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创新,从而推动城市的快速建设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规划中思路与框架的构件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

要想城市在规划与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对常规的规划之外,还必须要求将促进城市发展的资源考虑在其中,并了解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状况,然后在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必须要对环境容量以及环境承载力这两个约束力进行全面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规划方案,从而促使城市规划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事实上,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如果工作人员所编制的城市规划方案超过了城市环境承载力以及城市资源的供给能力,那么在实际规划中,我们还应当对其进行全面管理,并结合城市经济的发展来不断优化规划方案,使其在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以内,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确保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环境承载力与城市资源供给力是城市规划中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其中城市环境承载力也就是在城市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污染的程度,要求环境能够承载这一污染;而城市资源供给能力也就是要求城市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能够提供充足的土地、水、森林等各项资源,从而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与建设。

四、当前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对城市规划与建设之前,我们必须要对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够确保城市规划方案的合理性,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并且没有在规划中落实规划目标,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时效性不强、协调性不足、土地利用率不高等。

2、政府过于急功近利,影响到城市的合理规划

在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对其予以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规划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的主要对象,要求政府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政府部门在对部分城市进行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法》来对城市进行规划,而是追求其中的短期利益,不利于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还有一些政府在对城市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考虑在其中,导致其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利于社会、环境、建筑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五、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的措施

针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对其引起高度重视,对其进行分析之后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将城市中的各种资源、环境等要素考虑在其中,这样才能够确保城市在规划与建设中的合理性,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政府应当对其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对其进行规划,这样才能够促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1、城市全球化对城市规划功能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世界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化,全球性地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城市中心区的结构、建筑的综合体的组织以实现更高的效率,资本和劳动力全球性流动,改变原来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的全球性迁移,区域城市群的依托和被依托关系逐步明朗,经济活动中心的全球性集聚,促使全球城市体系的多级化。各城市群中的产业分工各不相同,中心城市将更加发展,以实现其对区域经济的控制和运作。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功能和地位与过去不一样。

2、市场经济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在城市更新中,城市功能的转变和更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统的保护面临空前挑战,由于市场经济的地域在21 世纪大规模扩大,受到经济力量和城市规划管理、建筑设计力量不足的困扰,在土地级差的作用下,尤其在决策层常被急功近利的心态所支配,城市用地出现重构和置换,造成决策不当,城市的文化传统遭到破坏原有的建筑的功能将得以改变和改造。新建筑的创作和原有建筑的更新,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加剧了世界各种文化在城市中面对面的冲突,将更加丰富城市的生活和景观。

3、信息化使城市规划的时空发生革命性变革

工业革命使人们向城市集聚而疏远大自然,人们的生活工作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信息革命则使人们居住和工作空间扩散并亲近大自然;通过现代信息网络,工业革命使人们从郊外到市中心工作,家庭将重新与工作场所相结合,电子社区、虚拟银行等的出现,信息革命则使人们在效外工作到市中心娱乐、消费、社交等等。人们盼望共享空间、交际场所,更多新类型建筑的涌现,信息化社会使城市规划的时空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新的城市建筑形式将成为新城景观的一部分。

4、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规划探索之路变得更加任重而道远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市化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渡期。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显然是一个挑战,对城市化有了积极的认识,对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探索之路变得更加任重而道远。伴城市化被纳入国家发展政策中。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逐步形成,并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识。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先集中后分散的老路,探索更为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在区域开发、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各个层面得到全面贯彻。

六、结束语

城市的规划应遵循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的定位准则,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情况下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提高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提高城市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在以生态化基础上的城市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终也是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