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策法规论文范文

政策法规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策法规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策法规论文

第1篇:政策法规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校长培训政策法规教法研究

论文摘要]作者多年从事校长岗位培训《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工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必须依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既系统又有重点又不乏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育政策法规》是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的必修课程之一。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是使中小学校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对依法治教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掌握依法治教的方法,懂得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办好社会主义学校,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中小学校长首要职责是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倾向。中小学校长应该具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主要包括:领会和掌握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与中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的法规的基本知识。

根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和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我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在坚持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基本知识系统讲

教育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组成部分,为了使校长们能够正确理解教育法规,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例如:如果不懂法的本质特征、法律规范、法是怎样制定出来的,法是如何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调整,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有何属性等基础知识,就难于理解和运用教育法规知识开展有说服力的教学,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教育政策法规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主要政策法规重点讲

根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的有关规定,中小学校长应具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包括校长们应具有一定的政策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待政策和法制具有正确的态度,并在实际活动中能自觉遵守、贯彻、维护政策和法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破,难点排除,搞好应知应会的教学。

三、紧密联系教育管理实际(依法治教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讲授,提高校长依法治教的自觉性教学法规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校长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具体运用。这就需要中小学校长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教育政策法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为使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我们教学人员就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过程中加强针对性。目前许多中小学的实际工作还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违反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学校不能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视智育,轻待体育,甚至没有真正做到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智育方面,只重视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忽视甚至减少、取消不考试的科目的课时或内容,随意改变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校和教师工作成绩和水平的唯一标准。随便停止学生上课、侮辱体罚学生、私拆学生信件、乱收学生费用等行为都时有发生。为了提高校长岗位培训质量,搞好教育政策法规课的教学,教学人员在教学中就要紧密联系依法治教的实际,选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实例进行剖析,培养学员运用法规的能力,达到使学员回工作岗位后,能正确地宣传法规,能按照法规的要求部署工作,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活动;对符合法规要求的行为予以肯定、支持,对违反法规的行为予以纠正或依法处理;当学校、师生包括校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懂得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本地和基层实际,加进地方立法内容,更能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掌握乃至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领域,教给学员正确无误的科学知识和学科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贯彻自学、研讨为主、以高质量的辅导为辅的原则,在集中辅导过程中,教学人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出科学的论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这是岗位培训教学的方向性原则,是保证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问题。案例是教育政策法规科学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载体,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向培训对象一方面传授教育政策法规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能进行社会主义的活生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培训对象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条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具有突出地位。校长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要求所学的知识与理论能够有助于指导他们办学、育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以发展能力为主的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明确要求,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由于岗位培训教育的短期性、针对性要求强,单纯靠扩大知识积累来发展能力是难以达到培训目标的。因此,必须注重在教学中突出对培训对象能力的培养,使培训质量落到实处。案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媒介,通过案例既能使培训对象理论认识得到深化,更能从中培养培训对象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能力。

第2篇:政策法规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作者多年从事校长岗位培训《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工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必须依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既系统又有重点又不乏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育政策法规》是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的必修课程之一。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是使中小学校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对依法治教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掌握依法治教的方法,懂得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办好社会主义学校,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中小学校长首要职责是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倾向。中小学校长应该具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主要包括:领会和掌握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与中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的法规的基本知识。

根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和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我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在坚持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基本知识系统讲

教育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组成部分,为了使校长们能够正确理解教育法规,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例如:如果不懂法的本质特征、法律规范、法是怎样制定出来的,法是如何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调整,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有何属性等基础知识,就难于理解和运用教育法规知识开展有说服力的教学,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教育政策法规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 主要政策法规重点讲

根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的有关规定,中小学校长应具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包括校长们应具有一定的政策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待政策和法制具有正确的态度,并在实际活动中能自觉遵守、贯彻、维护政策和法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破,难点排除,搞好应知应会的教学。

三、 紧密联系教育管理实际(依法治教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讲授,提高校长依法治教的自觉性

教学法规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校长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具体运用。这就需要中小学校长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教育政策法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为使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我们教学人员就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过程中加强针对性。目前许多中小学的实际工作还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违反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学校不能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视智育,轻待体育,甚至没有真正做到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智育方面,只重视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忽视甚至减少、取消不考试的科目的课时或内容,随意改变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校和教师工作成绩和水平的唯一标准。随便停止学生上课、侮辱体罚学生、私拆学生信件、乱收学生费用等行为都时有发生。为了提高校长岗位培训质量,搞好教育政策法规课的教学,教学人员在教学中就要紧密联系依法治教的实际,选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实例进行剖析,培养学员运用法规的能力,达到使学员回工作岗位后,能正确地宣传法规,能按照法规的要求部署工作,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活动;对符合法规要求的行为予以肯定、支持,对违反法规的行为予以纠正或依法处理;当学校、师生包括校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懂得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本地和基层实际,加进地方立法内容,更能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

四、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掌握乃至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领域,教给学员正确无误的科学知识和学科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贯彻自学、研讨为主、以高质量的辅导为辅的原则,在集中辅导过程中,教学人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出科学的论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 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这是岗位培训教学的方向性原则,是保证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问题。案例是教育政策法规科学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载体,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向培训对象一方面传授教育政策法规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能进行社会主义的活生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培训对象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条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具有突出地位。校长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要求所学的知识与理论能够有助于指导他们办学、育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以发展能力为主的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明确要求,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由于岗位培训教育的短期性、针对性要求强,单纯靠扩大知识积累来发展能力是难以达到培训目标的。因此,必须注重在教学中突出对培训对象能力的培养,使培训质量落到实处。案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媒介,通过案例既能使培训对象理论认识得到深化,更能从中培养培训对象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能力。

第3篇:政策法规论文范文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医药卫生期刊的质量与要求及评估标准,主要适用于综合类、学术类、技术类、检索类和科普类医药卫生期刊。

2本标准引用的国家标准和法规

BG/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位: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GB/T3179-92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

GB9999-88中国标准刊号

GB/T16828-1997中国标准刊号(ISSN条码)部分

GB788-87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GB3259-92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GB11668-89图书和其它出版物的书脊规则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GB/T13417-92科学技术期刊目次表

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

GB/T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规则

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3100~3102-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

GB8170-87数值修约规则

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15835-1998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

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

国务院(1997)第210号令.出版管理条例.1997-01-02

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第12号令.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1991-06-05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发信字(1994)148号文,关于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通知.1994-08-02

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1992-07-07

新闻出版署新出技(1993)1070号.关于在出版物上全面推广使用条码的通知.1993-08-09

3质量要求

3.1政治标准要求

3.1.1路线方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以及科技发展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

3.1.2政策法规遵守宪法执行国家有关科技、新闻、出版、保密、版权、专利、广告、医药卫生、中医、人口、环保以及国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

3.1.3思想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宣传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反对各种伪科学、歪理邪说、江湖骗术等。

3.1.4道德规范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医学道德和编辑道德。

3.2内容质量要求

3.2.1综合类期刊

3.2.1.1创新性论文具有新观点、新认识、新思维、新措施,或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趋势、新策略,或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3.2.1.2科学性反映本学科科技管理发展动态和交流管理经验,并指导现实工作。选题实用,立论科学,论据可靠,观点明确,论证有力,推理符合逻辑,结论正确。

第4篇:政策法规论文范文

关键词: 国产动画 发展 问题 前景

动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以视听艺术呈现给大众,具有高度的教育意义、娱乐性和欣赏价值。我国动画产业最早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后期进入低迷状态。随着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外国动画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动画也成为了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文化产品。面对大好的动画发展市场,我国要加快人才培养,加快研究和开发动画文化产品和市场,推进国产动画的发展。本文就国外动画发展的现状,以及国产动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前景,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一、国外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外国动画的冲击,国产动画产品越来越不景气,缺乏自主品牌,外国动画情节深深影响我国国民的审美情绪,改变了中国观众对动画的需求倾向。日本的动画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日本构建动画产业链,进行工业化的大生产,每年动画产品的出口利润高达2万亿日元。美国将动画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在文化领域占得制高点,利用高度产业化的运营手段营造全球化的动画市场,重视度动画产业的投入,仅史努比和米老鼠在全球就为美国带来了500亿美元的收入。韩国将动画产业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其加以保护和鼓励,将动画由之前的服务业转型到制造业,每年的动画产值位居世界第三,如流氓兔、倒霉熊等动画风靡全球。

二、国产动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不健全,市场运作机制有待完善。

纵观目前整个世界动画的发展史,更多的是将动画作为一种产业进行发展的。日本早在1996年就将动画作为国家第二位的重要产业,构建动画产业链结构,进行工业化的生产;美国更是借助产业化的运营方式加大投资动画业,发展全球化的大市场。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不能正确看到动画市场潜在发展力,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没有顺应市场需求去进行组织生产,产业链还不够成熟。

2.创新力度不够,营销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动画市场大部分都被日美等国家的产品占领,在青少年喜爱的动画产品中国产动画只占很少的份额,主要原因是缺乏高质量的动画制作技术人才,创新力度不够,缺乏自主品牌。受资金缺乏,以及急于求成思想的影响,大多数的国产动画产品制作不精,技术水平低下,竞争力下降。同时,我国没有建立完全的营销体系,营销手段还比较落后。而日美国家有着完善的销售网络,能在第一时间将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培育市场,实现动画产业的良好循环。

3.缺乏技术人才,投资力度不够。

我国对动画制作方面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受市场需求影响,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但是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动画水平难以保证,高素质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资金短缺也是制约动画发展的直接因素,资金需求量庞大,但是国家和社会的投资有限,难以保证学校教育质量。

三、对我国动画发展的前景分析

1.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动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面对国外动画对我国市场的冲击,我国既要放眼世界,又要注意保持自身的特色,认真研究市场,开发新的产品,借鉴外国好的工具来启发我们的思维,发挥本土的优势,顺应市场发展需求,重视创新,不可盲目跟风。应加强学校动画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重视学校教育。人才是我国动画业发展的关键,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要全面重视学校动画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引进新的技术和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重视文化的传输,注重动画民族原创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有着丰富的动画素材,面对国外动画的冲击,我们要正确看待动画艺术,不可盲目跟风,要积极吸取国外动画产品中的可取之处,同时要推出原创性的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加强对动画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推广开发,加强消费者精神文化素养的培养,提升我国动画的国际地位,推进文化的国际交流,提升我国动画的国际影响力。

3.加大动画投资,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国产动画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国家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动画市场潜在的发展空间,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为动画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广电总局要认真执行和完善动画片的规范管理制度,全面把握控制动画片的质量和趋势。资金是影响我国动画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积极鼓励投资者注意对动画这一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引进新的技术,追求完美制作和高端发行,重视动画质量。

4.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重视利益的分配。

动画业是一个集创意、制作及播放等环节为一体的产业链,我国动画产业在投资和回报上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在动画产品播出的同时,相应的图书和影像制品没有同步跟上。虽然我国目前的动画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但相应的产业链不完善,商业模式不清晰,在宣传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相应的动画衍生形象产品没有同步跟上,导致产业链的缺失或断裂,影响了我国动画的长远发展。

总之,我们要全面认识我国动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的优秀制作技术和想象思维,联系我国的文化传统,重视文化的传输,注重动画民族的原创性,加强学校动画专业的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动画技术人才,完善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动画产业的投资力度。

参考文献:

[1]郭虹.中国动画:何时走向振兴[A].中国动画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

[2]张松林.动员起来为振兴动画产业创建新功[A].中国动画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

[3]史松明.抓住本质特征立足源头突破――对国产动画片现状的思考[J].视听界,1996,(05).

第5篇:政策法规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Tianjin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

主办单位:天津市建设科技信息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3197

国内刊号:12-1272/T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6篇:政策法规论文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方法;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49-03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是捕捞学、农业推广硕士渔业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渔业管理学科,旨在研究渔业政策法规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外部动力;渔业政策法规的内涵及其对渔业管理的影响、渔业管理的本质、特征、内容、要求及发展趋势等,以培养学生研究渔业政策法规、解决渔业管理问题的思路与能力。由于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且较难理解,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十分必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作用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以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与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被美国较多工商管理学院以及国内外著名的商学院接受,并培养出一大批商业精英。目前,案例教学法已普遍应用于医学、法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主要内容,引领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规律和结论,从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进而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相结合,它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小组讨论、学术讲评、教师指点、分析报告写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认识事实、总结事实,促进学生扩大社会认知面以及激发学生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习惯。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主要讲授渔业政策法规及渔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国际国内渔业政策法规的形成与发展、渔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制度与措施、问题与对策等,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面广、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学生对知识往往难于理解或掌握不深。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些优化、背景知识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前沿发展上对学生进行了引导、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作了持续的改进,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决策能力仍不理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必要。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本课程性质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渔业政策法规的形成来源于渔业生产与管理实践,渔业生产与管理实践又推动着渔业政策法规的完善,因此,在渔业生产与管理中应用的政策、法规等都来源于实际生产中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渔业政策法规与渔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的意愿。笔者曾对14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139名学生认为该课程应采用理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占总人数的98.6%,另外有92.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渴望的。因此,通过具体的案例,引领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符合学生的要求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教学效果明显。案例教学法对管理类课程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因为管理类课程本身就是从案列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进而得出结论。(4)应用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接触到实践中的案例,并结合理论知识,学会了对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在工作中能快速转换角色,深入一线进行渔政执法。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且较合理。

三、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

(一)调整课程教学大纲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学时数从原先的64学时缩减到现在的32学时,课堂教学学时明显减少,而要实施案例教学,则首先需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研究确定哪一些内容有必要设置案例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资源及课外自学与实践环节,合理设计案例,使理论讲课、案例教学等的学时分配科学合理。通过改革,《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学时应占课程总时数的50%左右。

(二)设计案例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把所有的在实践中发生的事例都作为课堂上的案例题材,这样肯定不行,而且会适得其反,混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案例设计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广泛收集案例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有针对性、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考虑案例的难易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案例进行系统设计,同时须恰当地把案例的背景、事件的过程、反映的问题、矛盾和冲突等提示清楚,因为在案例设计过程中追求案例的实际教学价值。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遵循上述原则设计了系列教学案例,设计的案例类型可分为描述引导性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综合提高性案例三类。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学生理解国内外渔业政策制定的背景、掌握专业知识的应用技巧、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对国际渔业法形成发展的理解。在国际渔业法形成发展这一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引导性的案例,如较早出现的公海渔业冲突的案例“英国与法国在英吉利海峡的渔业冲突”、第一个多边渔业协定案例“北海渔业争端与《北海渔业公约》”、“北太平洋海豹渔业争端”案例、国际淡水渔业协定案例“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渔业协定”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形成过程的相关案例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使学生掌握渔业政策、法规等的制定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政策法规等的内涵,有利于在渔政执法中,将渔业政策正确地应用于渔业管理中。

2.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国内外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的特点。在本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引导性案例和问题讨论性案例。引导性案例主要设计了日本、韩国、美国、挪威、新西兰等国家有关的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方面的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主要设计了国家之间相关知识点的比较研究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教学,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的专业知识。

3.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主要的国际渔业管理制度。本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问题讨论性案例,有日本和韩国的渔业权制度、中国的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挪威和加拿大的TAC管理制度等相关案例、不同国家之间渔业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案例、我国渔业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分析案例等,如韩国和中国的渔业许可证制度的区别和共同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国内的渔业政策、法规等的相关内容,从而更有助于渔政执法。

4.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主要设计了问题讨论性案例和综合提高性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主要设计了违反禁渔区线、无证捕捞、违反公海大型流刺网作业、涉外渔业违法案件等一批案例;综合提高性案例主要设计了一批调研专题,由学生选题,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在渔政执法部门完成,对于这一举措,用人单位比较赞同,认为相当于让学生提前进入实习阶段,有利于学生今后工作的开展。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设计者、引导者、评判者的角色。引导性案例采取教师讲解和学生提问相结合的方式;问题讨论性案例采取学生讲解、其他学生提问、教师引导评判的方式;综合提高性案例采取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完成论文报告并参加答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讨论,教师学术讲评等方式。在案例教学中,还可邀请渔业生产主管、渔业管理专家等参与,开展专题讲座和实际案例剖析等方式。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转变,由注重结果向注重教学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讨论互动转变。要改革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敢于创新,不断开发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使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广大学生的课堂。

2.提升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案例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引导者、评判者,不仅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更要求教师不断研究学习,在课前教师须精心策划、设计案例,做好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在课中要引导学生思维,控制课堂的氛围和秩序,把握案例讨论评析学术方向;在课后要调研小结,及时改进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应加强案例教学研讨,积极参与校际经验交流,吸取案例教学成功经验,提升案例教学能力。

3.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设计,关键是实施方案,因此,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十分必要。案例库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课程的教学案例要有历史案例、现实案例,国际案例、国内案例,同时由于海洋争端加剧,国际渔业政策法规变化较快,因此要求教师关注国内外渔业政策法规变化,及时收集更新教学案例。同时,在案例设计上应研究不同案例的格式、内容,注重案例的针对性、代表性、实用性和层次性,力求案例教学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改革课程成绩考核方法。课程成绩应能较好反映学生学习所取得的业绩,本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以后,原来的课程成绩考核方法需要改进,应从结果考核为主向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转变。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本课程教学各主要环节,因此需加强教学过程考核,细化考核办法,增加过程考核在课程成绩的比重,建议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50%。通过改革课程成绩考核方法,能一定程度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湘玲.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12):148-149.

[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7-11.

[3]李英,颜行志.国际法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73-74.

第7篇:政策法规论文范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办学风险 风险分析 对策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统计,截至2015年5月21日,中国的民办大学(民办高校)共有722所(含独立设置普通民办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民办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第一所民办高校湖南九疑职业学院创立于1980年,至今已有35年了。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下已逐渐规范,但是,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办学风险。

一、民办高校办学面临的风险

(一)外部风险

民办高校办学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是民办高校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包括国家、地方、社会的相关方面情况对其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高校对其造成的影响。例如,国家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和政策的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对当地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发展速度和招生的影响,社会舆论评价的影响以及其他高校造成的竞争影响等。

(1)国家法律政策风险。民办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保障、引导和支持。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并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这是保障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然而,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仍不明确、对民办高校发展的限制较多、相关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政策因素给民办高校办学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地方经济风险。民办高校大多数招收的是当地的生源。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对民办高校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产生影响,还会对民办高校的招生以及学生的就业带来风险。

(3)社会舆论风险。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社会对其的舆论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它们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大众的舆论评价包括政府、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新闻媒体等对民办高校的政策、行为、办学质量等各方面的评价意见总和。

(4)高校竞争风险。民办高校的竞争对手不仅来自于同类的其他民办高校,还来自于公立高校。然而,民办高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竞争力都不如公办高校。因此,竞争因素的影响给民办高校办学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二)内部风险

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的内部办学风险主要来自于办学者管理经营的理念和方式、财务资金的投入和运作以及自身的办学质量等方面。

(1)管理经营风险。民办高校办学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间接地影响到民办高校的管理和经营方式。部分民办高校办学者办学动机不纯,办学理念不当,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贪图利益回报,削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忽视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势必会影响学校长远的生存和发展。

(2)财务资金风险。民办高校是由社会集团、集体、个人筹资,自负盈亏,这是它们与公立高校的主要区别之一。因此,民办高校面临着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信用风险和收益分配等资金风险因素。

(3)办学质量风险。良好的办学质量是民办高校能否拥有较好的社会形象以及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重要条件之一。影响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师资水平、教育教学管理评估水平和教学相关设施设备的建设等。但是,现阶段由于有的民办高校一味追求投资回报,不舍得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教育设施建设,忽略教师的薪资待遇,很难留住优秀的教师。同时,有的民办高校大量使用兼职和外聘教师,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频繁,教学和科研的连贯性难以得到保障,势必会给学校的办学质量带来风险。

二、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成因分析

综上所述,我国民办高校办学面临着许多风险。笔者认为,我国民办高校存在以上风险的原因如下:

(一)法律政策不健全

国家和地方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政策越完善,民办高校的法律政策风险就越小。虽然目前已经颁布并实施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法实施条例》对于促进我国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法律政策内容模糊、笼统,只具导向性,缺乏操作性,无法落到实处等问题。例如,关于民办高校的产权关系界定不明确,民办高校投资者投资办学的合理回报不确定。另外,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地方性政策法规缺失,只有少数省市出台过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大多数省市并没有根据当地办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详细的政策法规。

(二)办学思想的偏差

民办高校投资者办学思想的偏差将会严重阻碍科学规划和长远发展。当前,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对办学的本质认识不当,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取经济收益,忽视民办教育教学的质量。民办高校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企业,它有自身的公益性。不能通过经营民办高校获取利润,更不能为大量获取经济收益而削减必要的资金投入,从而降低教育教学质量。另外,投资办学与投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有其特殊性,风险系数也不同。投资办学者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殊性以及办学风险的认识不足将会影响我国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三)内部管理不规范

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促进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有部分民办高校的倒闭很大程度上是与自身内部的管理不善有关。虽然大部分民办高校内部已经制定了关于教学、招生、师资、财务、科研以及设施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但是其中的一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如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同时,一些民办高校因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削减一些投入管理所必需的资金,导致不能使用更科学、更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造成管理混乱。此外,我国民办高校普遍采取“家族式”管理方式,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也给民办高校带来的一定的风险。

(四)民办高校师资水平整体不高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中以中级职称的教师为主,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多以挂名或兼职的形式任教。而且由于各种因素,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很大,教学的延续性得不到保障,势必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此外,部分民办高校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担任行政工作,工作量大,加之民办高校实行过分强调工作量,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形式的不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进修,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教研和科研当中。

三、民办高校办学风险干预的对策

(一)完善民办教育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使其更合理、明确、规范,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教,保障民办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另外,各省市也要构建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地方性法规,根据我国各省市的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以促进当地的民办高等教育良好发展。最后,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之后,关键在于将它们贯彻实施,落到实处。因此建立严格有效的执法监督制度也很重要,可以解决教育腐败问题。

(二)端正办学思想

民办高校的投资者要端正办学动机,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要认识到民办高等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贡献。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应该牢牢地围绕这一点,体现大学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三)健全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

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能否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例如,教学管理制度是确保教学工作能够正常开展的前提,行政管理制度是开展行政工作的基础。民办高校各方面的管理制度要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并且要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体系。同时,要完善民办高校内部管理监督制度,提高民办高校的管理效益和效率。例如,对教学管理活动实施督导机制能改善教学质量,对财务管理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就不会造成腐败和资金的浪费。

(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建立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等手段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进一步优化师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人才。除了要有优质的师资队伍之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校特色学科建设,建立教学质量管理评估体系等都是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钊.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 任红.民办学校办学风险及其防范[J].辽宁教育研究,2008(2).

第8篇:政策法规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绿色建筑标准;ESGB

1 概述

本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不断发生类似于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之类的严重公害,人们越来越感到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环境中。为此,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随后,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生态建筑学由此正式诞生。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随后美国创建绿色建筑协会,香港,台湾,加拿大也相继推出自己的绿色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在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经济合理,对环境影响也最小,还可以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现在虽然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关注也大大多于以前,但绿色建筑的标准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英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体系起源于英国,经过多年的完善和发展,将国际条约和国内法有机联系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其中,英国建筑业的指导法规是《建筑法规》,为建筑的节能性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碳减排等方面规定了最低性能标准。另外,《建筑能效法规》是英国政府为了促进建筑能效标识而制定的重要法规,为了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英国政府实施了建筑能效标识等有效举措。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推行为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明确各方监管责任,利用公共财政建立长效而实际的节能激励机制;关心民生,以家庭为单位促进住宅节能;借助政府力量推动发展,引导市场。

英国现在除了有关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中强制要求执行的标准及建筑标准的强制要求外,还有由不同组织独立开发的各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共同构成了英国绿色建筑市场的现行评价体系。

3 日本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二战后经济飞速发展,又受到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因此现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日本节能综合管理体制是由政府中央机构统一领导节能管理实施,企业有计划的自主配合节能管理及实施,节能中心为节能提出专业支援来共同完成的。节能中心对全国节能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整理数据再对政府的节能政策提出建议并负责具体落实政府的节能政策与法规并进行专业咨询及宣传工作。

日本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是随着社会进程发展逐步建立的: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日本针对能源匮乏的状况提出了“阳光计划节能”;1979年日本在第二次石油危机背景下出台的《能源合理利用发》是基本节能政策框架;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将节能和新能源开发技术结合,提出了“新阳光计划”;在2002年日本政府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改进原有环境性能的评价体系——CASBEE,明确了评价理念,丰富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评价方式。

2008年,日本提出国家中长期节能战略——“美丽地球50”规划,提出了数十项关键技术研发。政府除了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等资金支持外,还建立了鲜明的惩罚制度即“领跑者”制度,要求企业按“领跑者”能效标准该晒能效,提高现有产品的能效水平,否则受到罚款,甚至劝退出市场等。这样良好的奖惩制度推动了技术的研发,使高能效产品相继上市,让CASBEE的推行畅通无阻,形成良性循环。在一个节能环保观念极重的国家中,日本学生从小就接受节能环保教育,媒体也经常发起环保方面的议题与活动。

4 绿色建筑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困境

多年来,我国民众一直持有“地大物博”的思想,前20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忽视了环境问题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因此人民的环保意思及其淡薄,但作为有13亿人口的能源消耗打过,面对当今世界能源紧缺的状况,加大节能环保的宣传迫在眉睫。

我国节能政策法律方面建设起步较晚,在制度执行上也存在问题,我国绿色建筑制度的唯一执行手段是政府提出的执行命令。1986年8月颁布了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才使我国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接着在2000年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第一次从法律法规的层面确定了建筑基本的行政主管机关,直到2006年颁布ESGB,我国才初步完成了建筑节能的政策体系建设。

ESGB虽然颁布,但并非强制性标准,市场应用情况并不理想。经济上,国家对节能建筑从建造,销售到使用均无任何经济激励政策;技术上,尽管在某些单一技术方面接近国际水平,但节能技术研究还没能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制度化,规范化;协作机制上还存在专业分割,这对于整合技术研究成果是百害而无一利。因为没有同意的节能技术标准,所以在某些方面阻碍了ESGB的可操作性,也造成了对节能建筑设计缺乏专业性指导使建筑更科学的节能,因此间接影响了ESGB在市场的推广,在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各不相同,使得绿色建筑的推行方式仍然在摸索中。

5 结语

通过与英国和日本的对比,我们应该通过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绿色建筑及节能政策的宣传,不断提高民众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加快制定更具实际操作的标准与规章,建立能效表彰制度;制定科学合理并且奖惩制度相结合的政策,以此来取代单一死板的行政命令的推广模式;并且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定期检查其政策的落实情况。由于我国基本国情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应当因地制宜,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及第三方机构协动的绿色建筑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绿色设计工具[CASBEE)[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3] Top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践:评价,示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王有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点[J].建设科技,2006(7).

[6] 沈国平.对日本节能管理的学习与思考[J].资源与发展,2008(1).

[7] Keniehi Yoda.日本的节能政策[J].UNEP产业与环境,1991(2).

[8] 葛颖,王晓强.日本的节能政策法规简介[J].世界标准信息,2007(9).

[9] 金雪梅.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及其借鉴[J].科技和产业,2009(1).

[10] 李大寅.日本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J].住宅产业,2008 (12).

[11] 谢丽霞.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看中国绿色建筑[J].世界标准信息,2008(10).

第9篇:政策法规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绿色建筑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研究,分析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三个阶段的技术发展。同时提出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制度保障和标准完善。

1、前言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能源的需求,而相对于地球限定的资源,出现了能源危机。而全球50%的土地、矿石、木材资源被用于建筑;45%的能源被用于建筑的供暖、照明、通风,5%的能源用于其设备的制造;40%的水资源被用于建筑的维护,16%的水资源用于建筑的建造;60%的良田被用于建筑开发;70%的木制品被用于建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生活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条件的建筑也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因此,减少建筑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人们生活舒适度,是建筑的两大主要日标,也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可持续建筑是目前建筑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议题,从最初的低能耗、零能耗建筑到后来的能效建筑、环境友好建筑,再到今天的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和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绿色建筑就是应用环境回馈和资源效率的集成思维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有利于资源节约(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保护);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废弃物最低化;绿色建筑致力于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降低建筑使用和维护费用。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环保健康和节能。

2、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环保节能技术

(1)设计阶段

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重要阶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就要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特点。一般采用整体设计。建筑整体设计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建筑参数优化设计等建筑设计及技术手段,并结合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有机能源的依赖,创造舒适的人居化境。在设计中,做好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重建。例如南方地区绿色建筑成功设计最关键的因素一是通风,二是遮阳,三是建筑立面绿色和屋顶绿化。这三项非常简单的技术应用可大大降低空调的使用,可使建筑能耗降低50%以上。在北方,需要在建筑墙体中加仁非常厚的聚乙烯泡沫保温材料,因为北方冬天的室内外温差可高达40℃以上;而南方室内外温差一般不超过10 0C,这种气候条件下就不需要特别加强墙体构造来保温。

(2)施工阶段

施工是建筑中能耗消耗最多的阶段,也是环保和节能技术中关键阶段。在施工中,使用健康和节能的材料和设备,强化绿色建筑的施土技术,是绿色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手段。

①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

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环保健康和节能,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例如合理使用经济适用的节能技术可在满足舒适要求的同时使建筑节约1/3左右的能源费用。低能耗高效能的建材、先进的绝热技术、充分考虑遮阳和日光利用的高性能集成窗系统、建筑气密性的处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使用、高能效设备和用具的使用、区域热电冷联技术等在建筑的使用,将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

②建筑施工方法

绿色施工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的施工方法以满足工程本身指标为目的,以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为根本目标,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很少,当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与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发生冲突时,总是采取保证后者,放弃前者,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工程本身的质量、工期、成本达到了要求,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给社会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建筑物绿色施工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进行控制,强调施工全过程“四节一环保”。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效益、环保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

(3)使用阶段

绿色建筑的最终功能是满足使用的功能。因此,要求环境品质能够满足环保健康和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室内环境品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热环境问题,一个是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因此,室内环境要讲究通风和采光技术,还要采用地热,分户计暖等措施来进行节能。室外环境要能够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要采用绿化措施还要采用节水、绿化等技术措施。

3、绿色建筑的质且控制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质量控制,需要政府的政策的支持和民众的支持,需要有标准来衡量和指导建筑。

(1)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推动力,而政策法规正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驱动力。政策支撑最基本的是要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这是保证政策实施的先决条件,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理想政策。而政策支撑最关键的是执法力度,目前中国的建筑节能法规的执行力度还不够,应该设立相应的执法监督机构,切实保障建筑法规的实施。因此,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政策支撑,就必须要严守“法”的观念。与此同时,激励政策有利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可以激励和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建设。这样,绿色建筑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得到更有效地质量控制。

(2)标准完善

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较快,已经过了评估参数确定阶段,正步入完善标识阶段。相比而言,我国由于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的评估系统开发工作也进行较晚。应特别注意的是,由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规标准以及发展现状等的不同,国外体系的评估参数在很大程度_卜是不适应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的。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大重点。在研发新建建筑绿色评估体系的同时,应同时开发既有建筑绿色化的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