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化;制造业;电子生产
引言
随着生产力的变化,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越来越短,新产品爆品的开发越来越多,从而对电子制造业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电子的生产周期更短、质量更好。从而需求企业能够把控好生产计划满期、有效的收集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处理总结提高生产质量、能够有效的处理各种变更带来的生产影响,从而使公司达到保证交期和品质质量最终盈利的目的。
1信息化的作用
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核心在于培养与发展智能化工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计算机。信息化的作用在于深入发掘与利用信息技术与资源,推动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进而达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效果。而管理信息化则具体指的是企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针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利用,并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理念等应用于管理流程当中,通过自动化管理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与生产效率,推动管理理念升级,调整经营机制,构建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减少生产成本,促进技术进步,最终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电子制造业现状
在目前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电子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紧紧把握电子制造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促使电子制造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这是目前电子制造行业当下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对于电子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更新速度快、价格成本低、产品质量高、售后服务好,然而需要支持以上条件的达成,离不开企业需要有高效的管理团队、连贯的信息流、稳定的设备、稳定的人力资源。目前电子制造业需要哪些条件:(1)企业应变能力。当今的产品经济是客户经济,差异化需求,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需要有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现实定制化生产;(2)生产计划的控制。需要能够根据产品的标准作业周期时间来确定生产物料的采购日期,以确保产品生产的及时性,并且还要针对生产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如果对产品提前期进行过度强调,则会导致库存压力大,产品成本高,并且占用较多的流动资金;(3)人工成本的控制。通常人工成本核算仅涉及到产品成本,不涉及到零部件成本,这就导致了成本费用分摊相对粗放,有相当数量的成本数据需要进行人工采集与整理,数据准确性与及时性都有所不足,最终使得成本计算出现偏差;(4)生产的信息数据目前是不准确、不及时、不共享,生产是人、机、料、方法交互形成的一个过程,他们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使信息分散失真,不能够有效的收集和传递,大大的影响了产品的改善及管理决策;(5)完善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思想,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6)管理工具的应用,运用成熟的管理工具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以上可以看出信息的利用收集、信息的传递、对信息的决策贯穿了整个电子制造过程。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数据标准不统一,陆续形成的信息系统形成不同的信息孤岛;信息收集的主体不固定,由人作为主体易失真且造成离散多源输出;缺乏统一的数据平台,数据无法对各个需求部门提供工作支持;缺乏统一的控制和协调,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数据库,使信息的维护工作不断增加,信息数据没有沉淀和传递性,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对系统的维护上;对信息没有管理只停留在信息收集而没有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形成生产力。对于电子企业而言,本身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部门,必须要保持整体上的协调运转,才能使企业的总体综合效益达到最优。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个别部门的事情,而是全体上下每一个人共同的事情。
3信息化的应用
因为制造业信息化过程当中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企业管理质量与效率都受到不利影响,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应用到现代管理理念以及信息系统,广泛收集与应用制造企业信息,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目前主要采用ERP、MES、PLM三个信息化系统。开展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在于完成企业经营目标,通过合理投入来获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应用到现代化技术手段与工具,优化整合企业已有各项资源。企业如果想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则需要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在这个过程当中要避免盲目的追求信息系统的快速性与准确性,而忽略信息的应用本质。ERP(企业资源计划)作为一种集成化的软件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跨部门、跨区域、跨企业为制造类企业提供物质、信息以及资金的一体化管理。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使用ERP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让管理者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掌控,降低员工的工作量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流问题,减少信息孤岛行为,使部门和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成本减少,提升部门间的协作。生产计划作为一种面向生产运作的整体性安排,可以确保企业在计划期间之内完成既定生产任务。而ERP的计划管理系统关注与计划,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对车间管理并不能提供直接有效的支持,导致了ERP计划与现场统计数据脱节,给电子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MES应运而生。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MES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生产、计划、库存、质量、工艺设备、制造数据、生产过程,数据分析等管理模块,为企业打造一个真实、全面、连贯、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MES不但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电子制造企业管理质量,推动品质管理逐渐走向信息化与标准化,面对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做出及时应对。具体表现为对生产状况的实时监控和全程追踪、使生产的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并对生产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以上都是围绕生产模块说明信息化的应用,在制造企业中产品不光需要产品交期快、质量好,同时还需要能够引爆人们眼球的新产品,此时就涉及到对整个产品的管理,这就需要PLM来进行支持。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对产品的整体生命周期相关数据信息开展统一管理,通过建立软件平台,把使用者、开发与制造过程与各项信息密切集成整合起来,然后对企业施加全面影响,以更好的开展协作研发与生产。PLM是对企业的ERP系统一个战略上的扩展和补充,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可以快速的响应市场,减少成本堆积,实现低库存,集成PDM功能整合研发资源,能够给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提升新产品研发的效率,和外部合作企业建立完善的业务协同关系。ERP的计划最终成为可执行的生产单位,但是与生产现场没有有效的连接,而生产现场的数据,即真实的生产信息是ERP的基础,而MES则对生产过程进行记录,实时监控和全程追踪并防止错误发生,MES使ERP更改完善;PLM对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进行全面管理,MES可以从产品开发初期开始就对相关生产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所以具备了良好的真实性与实时性,可以为产品改进提供有效支持,MES使PLM更为有力。
4总结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信息化;城市GIS;数字城市;GIS技术
0 引言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建设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过程,当今时代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对城市规划也不例外。在我们熟悉的物质城市的身边已经迅速形成一个信息化、虚拟化或者说是数字化的“新城市”。
1 城市信息化概念
城市信息化实质上是城市人地关系系统的数字化,它体现"人"的主导地位,通过城市信息化更好地把握城市系统的运动状态和规律,对城市人地关系进行调控,实现系统优化,使城市成为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 我国城市信息化的项目与目标
2.1 项目
全国建设信息工作会议指出:未来5年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重点项目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即城市数字化工程),中国工程建设和建筑业信息网,中国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
2.2 具体目标
我国城市信息化的具体目标是组建建设系统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各级政府之间网上信息交换、信息和信息服务;建立覆盖全国房地产行政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住宅产业化推进等方面,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计算机管理信息网络体系,为政府宏观决策和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3 影响城市信息化的关键技术
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表现在对城市规划所需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利用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城市规划内部信息流程和城市规划部门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进而对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所需技术主要包括因特网(Internet)技术、3S技术(RS、GPS、GIS)技术、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CA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中主要表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既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城市GIS)和数字城市。
3.1 GIS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城市GIS是由人、软件、数据、硬件、网络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它与城市现实社会的物理接口是由计算机、网络及相关设备实现的。它是“数字城市”核心的部分,城市中“人”的一切活动,从城市管理到企业为市民提供各种服务,以及每一个市民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地”。没有城市GIS的数字城市,如同没有市区的城市,只是一个虚拟躯壳。
3.1.1 城市GIS发展的技术基础
1) 首先,硬件的性能按摩尔定律在不断提高而相对价格不断地降低,使微机成为GIS应用的主流机型,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发展,使大量的GIS软件可以在微机环境下运行,使GIS软、硬件投资大幅度降低。
2) 组件式GIS的发展使GIS可与其它IT应用紧密的集成,使GIS不再曲高和寡。长期以来,困扰着政府GIS应用的“图文一体化”,即办公自动化与GIS应用一体化集成问题,迎刃而解。
3) 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改变了GIS的传统设计方法与思想,使GIS系统能更好地反映现实地理空间各种空间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甚至空间现象与过程。
4) 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解决了海量空间数据的管理问题
5) 基于离散小波变换(DWT)的影像压缩技术为航空、卫星遥感影像在GIS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海量影像资料在GIS中的应用已成为现实。
6)Open GIS联盟所提出的一系列Open GIS规范为空间数据共享和互操作奠定了基础。另外,XML技术的发展,为GIS空间数据在Internet上交换与应用提供了可能。
7)Web GIS技术发展使通过Internet浏览空间数据成为现实,增加了城市GIS的用户群,促进了GIS应用领域的扩展。
8) 国产GIS软件正在迅速地发展与成熟,并有可能如同国产电视机一样,在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这将大大地降低GIS软件的价格,促进GIS应用的普及。
总之,GIS技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城市GIS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城市GIS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1.2 理想化的城市GIS构成
理想化的城市GIS由政府GIS、企业GIS和社会GIS构成,通过网络(局域网、Internet、宽带网、有线电视网、公用电话网等)将政府、企业和社会联成一个整体,实现资源的共享。国内城市GIS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政府GIS向企业GIS乃至社会GIS发展的过程。
3.2 GIS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数字城市”指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和手段,是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
3.2.1数字城市的内容
数字城市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是贸易、投资、资本流动、技术转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字化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数字城市,其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基础地理信息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设施、金融服务设施、工业服务设施、政府服务设施、规划管理设施、文教卫生设施、安全应急设施等。
2)城市信息和交换共享化:数据通讯三网合一、网上分布式运算、网上分布式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中心、数据处理平台、数据共享平台等。
3)城市生活和管理网络化:网上商务、网上金融、网上社会、网上教育、网上医疗、网上政务等 。
3.2.2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常规的城市规划设计都在测绘人员提供的测绘图件、资料下进行。由于测绘与规划设计严重脱节,既不能发挥测绘人员对规划设计的参与作用,又难以使规划设计人员吃透客观实际的信息,因而不利于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数字地图的出现和GIS的发展,使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变。由于GIS主要以数字地图的形式输入输出,查询、分析直观易懂,因此很易为规划设计人员所接受。
在GIS中,由于所获取的测绘基础数据详尽、可靠、准确,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通过对GIS的研究和使用,还可增强测绘人员和城市规划人员的协作,使信息的获取和使用臻于统一,促进城市规划工作。
近年来,随着获取和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明显进步,预计在三五年后,数字化、多光谱航空、航天遥感在费用、质量、信息量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通过对GIS空间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应用,可望大大增加规划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4 结束语
关键词:信息技术;医院信息系统;信息化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040-02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各级医疗机构逐步实行以计算机系统为信息管理的基本工具,并且逐步从单机管理发展为网络化信息管理,这使得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日趋成熟,完善,同时也给医院的医疗水平带来了巨大的提升。通过开展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管理应用,有效的整合了医院各职能部门的优秀资源,大大的优化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流程,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极大的提升了医院的各职能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医院信息系统(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一个综合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涉及到医疗、科研、财务、会计、审计、统计、病案、人事、药品、保险、物资、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包括:门诊管理系统、住院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OA管理系统、医嘱处理系统、医生工作站系统等多个管理系统组成。这些信息技术系统的合理应用,大大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简化了老百姓看病的流程,实现了更加快捷,简便的现代化手段挂号,预约就诊等。
1 医院信息系统HIS简介
医院信息系统(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是一套现代化的数字信息管理系统,在医疗服务上,可以方便快捷的将患者的信息和治病流程在各部门之间有序传递。在决策管理上,可以不断收集各方面的数据信息,包括患者需求信息,医疗人员需求信息,医疗部门管理需求信息等各种数据位医院的领导,组织,决策,控制,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在医疗技术总结上,通过不断的收集和记录各方面的临床诊断数据,更好的统计和判断医疗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在与外界各部门关联上,可以更好的实现一体化管理,比如,医疗保险管理,社会保险管理,银行,患者,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各部门信息的有效传递提供基础。.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功能,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评估功能,医疗水平的评估功能,医疗质量控制功能,药品使用频率分析功能,重点专科设置提醒功能,电子病历生成与管理功能以及医院与病者互动功能。
2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2.1 在物资管理方面应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好的对医疗物资的储存和使用进行管理,在传统的管理中,医院的医疗物资,比如:医疗消耗,医疗设备,医疗药品等管理相对混乱,审核,统计工作费时费力,采用了信息化管理,可以实时监控这些物资存储情况,耗费情况,都能实时记录在数据库中,随时可以调用,统计,分析,决策,大大降低管理成本。
2.2 在人事管理方面应用信息化管理,可以从整体对医院的各项服务进行规划和管理,制定最科学的医疗方案和人员安排。传统的管理中,对于医护人员的调用和安排相对滞后,也很难掌握和决策,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可以科学合理的安排最佳的护理方案和分析,决策,为每个医护人员最大化发挥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撑,同时也可以使得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3 在医疗资源的整理统计以及医护人员的培养方面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将医院各项工作指标分解细化到每一步,责任到每一个人,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治疗步骤的随时记录备份,更加准确的统计和整理出各种病症的最佳治疗方案,这对于医师来说,都是最宝贵的临床医疗经验,是传统管理模式中很难传承的医学经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帮助提高医师们的医疗水平和能力,还为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传承和积累打下结实的基础。
2.4 在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全面的医院内,医生的诊断治疗效率大大提高,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也获得极大的提升。同时,信息管理技术搭建的良好的医生和患者的对话,互动平台,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的掌握病人的医治情况,对症下药,从而很有效的治愈患者。
3 信息技术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 在财务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医院的财务收费管理系统主要有门诊收费,住院收费两大模块。门诊收费系统是医院为日常患者服务的直接窗口,通过门诊收费系统,财务收费人员可以根据医生的处方,将患者所需的药品以及检查项目等信息即使录入到计算机数据库中,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计价统计表,并打印收费收据。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医院的财务信息,财务账单,不仅病人对此一清二楚,日后的财务审计也清晰明了。住院收费系统可以采集住院患者各方面的详细资料,如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科别,诊治医师,入院时间,住院押金金额以及已付款信息等。患者可随时查阅费用产生情况,出院时,系统也会自动结算,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所有费用都能打印出详细的清单,使得患者住的放心,大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2 在医嘱管理方面的应用。医嘱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以单一的患者信息源为基本组成的信息单位体,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医护人员往往要书面记录大量的信息,且容易出现混乱,人为出错,误差等现象发生。而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可以随时查看患者的医嘱信息,杜绝了人为错误的产生,系统性的队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规划,合理安排,极大的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医护人员书面记录的强度,对于病区床位的安排和回收的管理也能系统化,整体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技术,吧医生,护士,药房,收费处,各个部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将繁琐的医疗流程简单化,系统化,方便了患者,降低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3.3 在药品管理方面的应用。药品管理系统可以方便的管理药品的品名,规格,剂量,购入价,销售价,销售时间,销售数量,等等信息。药品管理系统通常有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药房管理,一个是药库管理,药库管理系统,主要管理药品库存信息,盘点药品库存情况,提供库存查询等功能,能够自动生成详细的药品入库盘点报表。可以方便的队账面结存数和实际的结存数进行比对,分析差异,核算查询药品的库存信息,为药品的采购和管理提供科学数据信息,这在传统药品管理中是很难做到的。而药房药品管理系统包括药品发放,特殊药品管理,盘点管理,药品数量统计等各种统计分析管理功能。可以对处方发药数核对统计精确到个位,在进行实物盘点清查时可以准确形成各种药品盘点报表,对于特殊药品的管理如毒麻药品的管理更加能够精细化管理,有效防止违法用药行为的发生,药品数量统计功能还能准确的队药房药品的收支和结余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4 院长查询信息系统的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详细的记录医院后勤,人事,医疗档案等信息,通过大量的信息记录和统计,加上自动分析功能以及便捷的查询功能,可以为医院的领导层提供十分全面,综合,科学的管理数据依据。从而为决策层决策和管理,为医院健康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下,医院的领导,可以随时查阅住院病房,手术室管理,门诊收费,住院收费,后勤,药库,药房,医用设备管理等各环节的工作情况,尤其是医疗和财务信息的综合查询,为医院的发展和决策层的决策提供了最为精确的数据依托。
医院充分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将管理精确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环节,可以最大化的优化医疗服务工作流程,提高医院各部门间的工作效率,增强医院的竞争力,有效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心武,孟洁.数字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与作用[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08).
关键词 服务器 虚拟化 整合
一、 引言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1.为了满足持续增长的服务与应用的要求,就要求不断增加新的服务器,导致数据中心服务器数量越来越多。
2.这些服务器基本上都是分散的,不同品牌、不同配置甚至不同的架构。这就导致了硬件成本的增加、设备功耗制冷需要的增加、管理人员管理成本和复杂性的增加,同时灵活性可靠性却在降低。
3.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各个服务器的资料利用率普遍很低,大多数只有15%~20%。
因此如何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增强网络灵活性和可靠性,减少服务器数量的增加,并简化服务器管理就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虚拟化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整合了应用的同时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一)虚拟化的概念
所谓虚拟化是一种技术,就是从逻辑的角度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技术,是对物理实际的逻辑抽象。比如说,当前只有一台计算机,通过虚拟技术,在用户看来,似乎却是多台,每台都有其各自的CPU、内存、硬盘等物理资源。对于用户而言,虚拟化技术实现了软件跟硬件分离,用户不需要考虑后台的具体硬件实现,而只需在虚拟层环境上运行自己的系统和软件。而这些系统和软件在运行时,也似乎跟后台的物理平台无关。
(二)虚拟化技术的分类
目前虚拟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虚拟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拆分、整合、迁移。
1.拆分 计算机的性能比较高,所承担的工作负荷又比较小,资源利用率低,就可以采取拆分技术,将一台物理计算机服务器逻辑成多个服务器,同时供多个用户使用。每个虚拟服务器上可以安装自己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
2.整合 在一些计算量很大的行业,如气象预报、地质分析等,要求计算机性能极高。又不存在相应的配置,就可以把大量性能一般的计算机整合成一台计算机,满足对客户对整体性能的要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布式计算,在科研单位或计算中心应用较多。
3.迁移 将一台逻辑服务器中的闲置的一部分资源动态的加入到另一台逻辑服务器中,提高另一方的性能。或通过网络将本地资源供远程计算机使用。比如我们常用的Windows下的共享目录,Linux下的NFS等,远程桌面等等。
从实现层次来看虚拟化技术可以分为纯硬件虚拟化、逻辑虚拟化、软件虚拟化、应用虚拟化。从应用层次来看虚拟化技术可以划分为: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桌面虚拟化、CPU虚拟化、文件虚拟化等。
(三) 虚拟化技术应用
我们以软件虚拟化拆分类型的虚拟服务器技术为例来说明。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以操作系统为支撑,通过虚拟化软件(如VMware)使多个操作系统在同一时间运行在一台主机上。也就是在一台机器上可以支持Linux,Windows,UNIX等操作系统同时运行,而不需要重启机器就能切换操作系统。简单地讲,就是将物理机器、操作系统及其应用程序“打包”成为一个文件,称之为虚拟机如图1-1所示。
三 、依据虚拟化技术完善信息化建设
尽管在高校、科研单位、计算中心、企业应用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中虚拟化技术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储虚拟化
使用存储虚拟化技术,将所有的存储资源整合为一个存储系统,对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对存储空间进行统一管理。根据用户对速率和访问要求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存取方式和权限。
(二)服务器虚拟化
使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将PC服务器统一虚拟整合为一个服务资源池,根据资源种类不同,将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应用进行整合,建立虚拟服务器机群,如Web服务、FTP服务、APP服务、E-Mail服务等转移到相同的虚拟机上,使用虚拟IP地址,提高系统安全性能,根据各个业务系统的需求,为其分配适合的CPU、内存和存储资源如图1-2所示。
(三)网络虚拟化
通过网络虚拟化技术,实现不同应用的隔离,同一类应用可在全网范围内访问,实现物理网络的纵向逻辑划分。结合VLAN、VPN技术,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同时为用户在任何地方访问内网资源提供了隧道。
四 、结束语
虚拟化可以有效减少服务器数量的增加速度,简化服务器管理,同时明显提高服务器利用率、网络灵活性和可靠性。通过虚拟化技术的使用,用户可将多种应用整合到少量企业级服务器上而仍然保持高可靠性和灵活性,从而提升业务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盛.虚拟化服务器的应用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0, (08)
[2]姚晔,宋诗瑶.虚拟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新宠[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5)
[3]王宇,刘小锋,王兴伟.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0,4(4)
[4]丁庆.Citrix应用虚拟化技术浅析,2010
[5]第十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2011)
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络教学模式
从狭义上讲,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以及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出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另外,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其他类型的资源,如电子图书、工具软件、认知工具和影片等。
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新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扩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大的应用空间。如果没有适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性
1)处理数字化。数字信号远比模拟信号优越。把媒体类型文件,例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这样,除了增加了清晰度外,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教学资源除了图形和文本之外,还有大量的视频和音频文件,这就需要大容量的存储设备。这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把有些抽象的知识可以简单直观地演示出来,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而且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3)显示多媒体化,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这比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要丰富得多。媒体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是连接教育学的桥梁和纽带。媒体可通过将事物由小化大、化快为慢、由远及近、化动为静等方式,帮助学生认知规律。如电影是通过蒙太奇镜头组接手法,将并不连贯的镜头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组合的影片,并通过画面、明暗、色彩、音响“强迫”观众的视觉、听觉器官接受这种“完整的有机组合”。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良好的交互性。这个特点是信息化教学资源最突出的特点,信息化教学资源尤其是对自主学习的资源提供形式多样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关学习内容,打破了过去学生只能被动服从的单一学习体系,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新特点
1)组织的非线性化。传统的教学信息,其组织结构是线性的,有顺序的,而人的思维、记忆却成网状结构,可以通过联想选择不同的路径来加工信息。因此,传统教育制约了人的智慧与潜能的调动,限制了自由联想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具备综合处理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和交互特性,为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创设了条件。
2)传输的网络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特别是各级教育网络的建立,使教学信息传递的形式、速度、距离、范围等有了巨大的提升,从而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等新的教育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教育过程的智能化。多媒体计算机教育系统具有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来自主地进行学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等,并能够实时地反馈,实现交互,从而为探究型学习创设条件。
4)资源的系列化。随着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教育环境系统工程的建立,现代教材体系也逐步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这使得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自主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了保障。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程,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手段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但在技术手段的推广应用和基础设施上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各种教学软件、网站质量不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中运用发展不平衡等,是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3 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原则
1)目标控制原则。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它不仅规定了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指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选择和吸收,而且还控制资源类型和资源内容的选择。
2)内容符合原则。学科内容不同,适用的教学资源也不同;即使同一学科,各章节的内容不一样,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也不一样。对教学资源的选用和设计应符合教学内容为原则。
3)对象适应原则。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结构有很大差别,教学资源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
4)最小代价原则。人们总是根据最小代价来选择信息。这就是说,接受者对信息的预期选择率=可能得到的好处÷需要付出的努力。设计的教学资源应该包含较多的信息量,使学生能够利用较少的时间就获得这些知识。
学习生活中,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只要是正在受教育者,都在不知不觉中应用着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资源信息化已经成了必然的结果。正是由于信息化教学资源含量大,范围广,而且应用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更方便快捷等这一系列优点,才使得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需要说明的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确能够给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比较理想的支持环境,但并不是说其他形态的教学资源就一无是处,更不能说信息技术可以替代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真实实验环境、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等仍然在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挥各种形态资源的优势。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特别是各级教育网络的建立,使教学信息传递的形式、速度、距离、范围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等新的教育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像普通教学资源那样,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则。所以说,教学资源信息化并不是说创造了一种新的资源,而是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以信息平台为媒介,改变了资源传播方式。研究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应脱离普通教学资源,要与其结合起来对比来看。
随着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教育环境系统工程的建立,现代教材体系也逐步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这使得人们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自主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了保障。新课改如洪水般汹涌澎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信息化教学必将成为改革的利器。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时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的教育基础设施,为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及应用,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翻转课堂;汽车运用;专业教学;实训教学
一、背景
翻转课堂,又译为“反转课堂”,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翻转”的含义是颠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角色的变革,扩大教学的覆盖面,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并进一步改善学习效果。“翻转课堂”又与信息化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相辅相成,成为信息化时代教学模式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与教学改革发展相契合。
通过发挥教学资源信息化的优势,可以实现多元化的课堂翻转,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现场实训方式、评价等方面。
二、工位翻转
工位翻转的主要特征是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转变,伴随有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师职能转变等方面的内容。
利用信息化的实训环境,将学生进一步细分为三类学习群体,分别围绕:理论知识学习与自评、虚拟实训与师评、实物操作与互评三大主题进行学习与练习,并设置对应的“工位”。
由此拓展原先内涵单一的“工位”,使学生分工更为丰富,再通过“工位”的轮换,优化教学组织,实现工位间的翻转教学,同时也更为凸显了老师的管理、引导和组织作用。
1.理论知识学习与自评
借助动画和3D仿真,化解了“讲不清、看不见、摸不着”等教学难题。还可通过计算机终端实现多次测验,实现理论自评。
2.虚拟实训与师评
学生进行仿真实训,可以调阅实训记录,作为评价依据之一,与实物操作相比,操作效率更高,且突破了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避免了安全隐患,趣味性也提高很多。教师可以通过后台对学生的理论自评、实操互评以及仿真实训过程进行查阅,监督学生学习过程。
3.实物操作与互评
在每个工位上配置计算机并安装实训辅助软件,学生可查阅资料、调阅视频并现场互评,再进行工位轮换,实现工位间的翻转,拓展工位。
三、现场翻转
传统实训现场是老师演示操作、指导点评、学生实训的场所,在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难于演示,无法人人看清;学生一味模仿,缺少及时指导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通过改变教师现场演示环境和学生现场学习方式来优化实训教学。
1.实训演示环境翻转
原先的实训演示立足于现场与实物,但在教师演示环节的短板效应仍尤为明显,通过虚拟实训,实现教师演示由现实环境向虚拟环境的转变,收到了一目了然、讲得清、看得清的效果。
2.现场学习方式翻转
实训现场常见问题有教师苦于反复演示弱化了指导的职能,操作过程中无法获得及时正确的指导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在实训现场设置工位机,学生可查阅资料、调阅视频并现场评分,增多了学生的可支配资源,改变了原先现场学习方式。
四、课堂翻转
学习方式转变是课堂翻转的主要特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在线学习课程为例。
不论是知识点还是辅助资源,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炼,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阅读了知识点与辅助资源之后,紧跟着的4~5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该平台,学生在课前完成“信息传递”,而“吸收内化”的过程则通过在课堂上互动来完成,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五、总结
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优化一体化教学过程,并进一步促进实操技能教学;教师演示由现实环境向虚拟环境的翻转,克服了教师演示环节的短板效应。将信息化平台运用到实训现场,改变了原先的现场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可支配资源;围绕理论知识学习与自评、虚拟实训与师评、实物操作与互评三大主题,设置对应的“工位”,拓展“工位”内涵,并通过“工位”的轮换,优化教学组织,丰富学习过程。
困难在于信息技术领域有行业发展快、技术改进快、更新快的特点,今后研究还应兼顾一定的即时性、前瞻性;对师资、设备、场地、资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增加了实施的难度;过程监控及评价有时会导致部分教学环节在进程上很难把控。
参考文献: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7.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电网企业 ERP
一、引言
近年来,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审计监督和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此,国网山西朔州供电公司大力推进审计手段信息化,充分利用各类审计信息系统,与财务、营销、工程、物资等主要业务应用系统紧密衔接,从审计信息化条件下检查风险入手,形成审计信息深化应用指导意见,深化应用系统非现场审计管理体系,创新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管理和作业方式,支撑公司审计工作创新发展。实现审计手段信息化和审计资源集约化,加大实时审计监督力度,增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穿透力。
二、审计信息化应用的策略和目标
开展审计信息化管理的策略,一是立足实际,过程监管,确保实现工作目标;二是强化实践,树立示范,带动深化应用工作纵深发展;三是人才培养,加大培训为深化应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审计信息化管理的具体目标,是以非现场审计模式为主导,深化应用ERP关联的营销系统、财务管控及营销管控等信息化技术支撑系统,帮助企业改善风险管理,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三、审计信息化应用的主要系统
(一)审计综合管理系统
审计综合管理系统涵盖计划管理、项目作业、成果管理、日常管理、资源绩效、技能知识及系统管理七个板块。其中系统深化应用的关键是审计项目的执行情况。具体工作要求:年度项目计划的立项正式计划编制项目启动,工作流程前端由部门主任授权予综合审计专责具体操作执行,审计项目必须按照上报计划的调度类型(月、季度)、启动时间与结束时间指令严格执行。项目启动后的主要工作,包括:输入项目通知书,由各口专业主审负责对其执行的审计项目进行配置,进入项目作业实施阶段流程。项目结束后,需要将所有配置的审计资料一并归档、结束。
(二)ERP作业实施系统
ERP业务审计系统针对成熟套装软件(SAP-ERP系统)开发建设,全面覆盖财务、物资、项目、设备、人资等业务,系统与ERP紧密集成不需要录入审计业务数据,所有业务数据均来源于ERP系统,只是对审计数据的抽取、加工、展示。ERP系统深化应用的最显著特点是“实时反映、实时分析、实时监控”。各个功能点的穿透查询推动了审计工具实用化,促进单位审计工作方式转变,扩大系统应用范围,加速审计业务和审计信息化融合。系统以数据信息查询为主,对查询结果提供分析功能。系统能够对ERP原始数据进行追溯查询,各业务模块间也可以穿透查询,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朔州公司审计实行现场ERP动态审计查询方式,由基建项目的项目审计模块延伸至财务审计模块,审计分析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实现了对工程项目大额资金电子数据的实时分析与监控,从数据分析找差异、找异常是分析判断的主要行为。目的是规避项目工程中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提高审计合理怀疑的分量和准确性,使用最小的审计成本发挥最大的监督作用,以帮助企业改善工程资金使用风险管理,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审计门户
“审计门户”是一个实现公司系统审计人员在线日常管理、审计作业实施、经验交流和协同工作,提供工作便利与帮助的一个重要平台。深化应用审计门户主要考核板块为:审计要闻、审计动态审计广角、审计经验、学习园地,按季度考核板块报送录用数量。
四、保证审计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具体举措
(一)融入对标考核,促进深化应用
完善审计信息系统应用考评机制,将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应用考核纳入到公司对标体系。运用以下公式进行考核:审计信息化应用=审计综合应用率得分×60%+审计作业应用率得分×20%+信息系统门户应用×20%。与信息系统配套的管理标准,包括国家审计[2012]17号文件《关于加强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山西省电力公司审计信息化同业对标管理标准》及《国网朔州供电公司绩效考核管理标准》。
(二)专业管理信息支持系统
(1)综合审计管理系统用对标考核与项目应用效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按季度对日常应用7个模块的完整率、及时率情况进行对标评优。审计综合系统应用率=审计综合系统录入完整率×60%+审计综合系统录入及时率×40%。审计综合管理系统“技能知识”模块的支撑系统是协同办公系统。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做项目审计的支撑系统是ERP业务审计系统,与财务(涵盖电费等营销账务审计)、工程(涵盖合同审计及设备材料审计)、物资(材料采购审计和物资收发业务审计)、资产设备审计、人资及信息系统审计。
(2)强化ERP业务审计系统应用效果评估,将审计项目应用作业系统实施非现场和现场审计的应用率,按80%、60%、30%分档评级。审计作业系统应用率=非现场审计应用率×40%+现场审计应用率×60%。ERP业务审计系统作业支撑系统涵盖协同办公系统中的营销自动化系统、财务管控系统、人资管控系统、基建管控系统、招投标及生产管理等系统。项目审计成果支撑系统是审计综合管理系统。
(3)提高审计门户建设质量,单个模块信息数量及质量最佳者获20分,次之18分,模块无内容不得分。信息系统门户应用=Σ模块信息数量及质量得分。
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简要介绍。审计作业实施系统数据来源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在SAP-ERP系统建立的ERP审计,系统采用Jayvee架构的SAP Weaver平台进行开发,基于SAP-RFC技术通过JCO中间件与SAP ERP系统相关联,实现从SAP-ERP系统获取业务数据源,利用Web-Dynpro for Java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最后统一集成到SAP Portal上展现;另一个是耦合的管控类数系统建立的管控业务审计,将遵照SG-CIM模型,实现营销系统、财务管控、基建管控、经法系统、SAP-BW(通过Open Hub接入)等系统的数据接入。两者组合覆盖整体业务,保证审计链条完整。采用信息系统审计能够满足公司管理需求,为审计工作的重点把握和审计信息的有效分析提供了平台,强化了系统分析,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关键词:信息化;金融经济管理;创新;应用
一、信息化对金融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对金融经济活动的监督通过信息化管理,金融企业能够对内部各个部门进行整合,通过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分析企业存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决策和判断提供数据信息支持,对金融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降低经营管理风险。
(二)信息化对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金融企业信息化管理摆脱了传统金融行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能够多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潜在市场进行有效开发,实现业务的拓展。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将散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分支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加快金融活动工作效率,提高金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三)信息化提升金融市场竞争力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传统金融管理方式的优化和升级,发挥出互联网便捷和开放的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开发和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不仅能够实现对潜在用户的发掘,还能够通过信息化管理,地风险进行提前预测和防范,进而提高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信息化奠定金融经济管理基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为现代金融业务和金融服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经济管理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管理通过互联网技术拉近了金融企业和客户之前的距离,让客户能够获得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
(二)信息化提高金融经济管理效率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和便捷性,为金融企业市场交易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加快了资本的流动速度,在提高金融经济管理效率的同时扩大金融市场范围。
(三)信息化提高金融经济服务效率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带来是金融服务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用户通过网络信息获取金融机构所提供金融产品信息,通过身份验证等方式进行注册,从而享受到金融企业提供的各类服务;同时,金融企业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实现征信等进行全方位考察,在对金融风险进行规避的同时,扩大服务范围,提高金融企业市场形象。
三、金融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管理创新策略
(一)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要实现金融信息化管理创新发展,需要加强金融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金融行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还要具备信息化管理的先进理念。金融企业要扩大人才吸纳和培养渠道,扩大人才资源渠道,从而提高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要实现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要推进金融企业经济管理事务处理系统建设,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获取更多实时信息,提高经营管理的时效性;此外,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金融企业不同部门和分支机构信息交互,对金融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三)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技术升级随着当前大数据技术发展,加快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便捷性和准确性。金融经济管理涉及的信息量庞大,将金融经济管理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相融合,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升级,将促进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不仅加快了金融企业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资源的整合,加快金融业务拓展,还实现了服务的不断升级。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中,金融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利用先进科技完善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审计成本;分析;策略
绪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管理难度的增加,审计部门的工作和责任反而越来越重,传统的企业审计部门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企业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实现自身的创新,实现改革,提高信息化审计应用水平。信息化的出现使审计工作更加严谨和细致,信息的把握更加及时准确,信息的监督更加全面到位,因此,信息化与审计二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信息化下的背景,给审计赋予新的概念,本文将重新定义新时代下的审计理论,从各方各面分析影响审计成本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进一步控制成本提供策略。
一、企业信息化下的审计下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信息化审计的工作性质
信息化的审计包括与信息化结合和融入的审计技术,审计技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实现巨大的改革和进步,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企业审计的信息化同样分为不同的工作性质,性质的不同就成为了影响企业审计的重要因素。企业审计的信息化还分为一般审计和税务审计,一般审计是指上面所介绍的传统的普通审计行为,而税务审计与一般审计有所不同。税务审计则是细分出来的专门针对税务的审计行为,在审计机关有专门设置税务审计的审计部门,包括对有纳税义务的个人和企业的纳税业务进行审查和监督。税务审计具有国家强制性,因为税收情况关系着国家的发展状况。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就是指企业审计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审计的设备也了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化,各种企业不惜一切代价为企业引进了昂贵的信息化审计系统。因此,审计工作人员的效率、工作技能素质及工作人员的心情态度都会影响着审计成本。现如今审计信息系统的种类多种多样,操作难度系数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因此,工作人员对操作系统的熟悉程度和专业技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身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员的审计成本就会相对来说节省很多。
(三)企业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是决定着现代企业审计效率的重要方面。他直接决定着计方案的准确性,公司财务的工作效率以及公司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公司企业管理机制。全审计方案是审计工作之前,先进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直接促进企业的整个生产和发展。另外,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还具有的监督和指导作用。由于人为因素的主观性,好的审计方案有可能因为人为因素而使审计方案达不到计划的目的。因此给予审计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
二、提升企业审计信息化模式创新与应用的策略
关于如何提升审计成本控制的措施,首先针对现有技术问题出发,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抓起,只有解决了现有的技术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新的技术策略的突破。另外,应注重提高审计工作人员工作素质,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一)搭建科学先进的审计信息系统
先进、完善的企业审计信息系统,是提高审计效率的直接保障。由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审计的方法还保留着传统的模式和套路,传统陈旧的方法显然是不适合现阶段的审计工作特点,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工作特点,充分m应时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开发出一套适合现阶段发展特点的审计流程。高效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部分,它涉及公司的方方面面。它可以协助企业在工作之前应该充分的分析审计的主客体,采取合理的工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审计成本为主。在工作时全面的指导和管理审计工作人员,尽量减少因主观因素发生的问题和错误,最后对整体的审计流程加以评价防止下次的工作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对好的地方应该加以发扬和鼓励。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由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工作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技巧的考验,因此,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是重要的因素。审计主体是审计工作的执行主体,一定要尽全力提高审计主体的工作效率。现如今审计信息系统的种类多种多样,操作难度系数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因此,工作人员的工作对设备的熟悉程度和专业技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身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员的审计成本就会相对来说节省很多。另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的掌握自身的本职业务,还要对整个的工作流程加深了解,这要才能真正掌握审计的大局,做到全面的控制成本,降低成本。
(三)提高企业审计风险评估
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审计至关重要。因为,企业在信息时代下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企业信息和财产数据等时刻面临着被盗窃的风险。所以,建立准确及时的风险评估,全面提高审计管理至关重要。管理好审计方案,管理好审计工作人员,管理好审计程度和各种管理制度。做好预算成本与审计结果的比例分析图,如果不成正比,一定要分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减少下次问题发生的概率及提高审计应用水平,为下次审计工作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