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本管理本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缺乏完善有效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项目管理范围不够明晰,研制过程管理粗放。计划、财务等职能管理部门掌握着管理大权,把科研型号项目管理简单地理解为计划、预算、决算等管理环节,而忽视了项目研制过程中的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项目实施过程耗时最长、投入最大,但管理最松,管理的投入却最少。最突出的表现是研制过程经费如何控制,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主管项目的领导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淡薄,造成型号项目经费超支、浪费,甚至有可能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科研项目计划进度管理与费用管理相脱节。在科研项目研制阶段,综合计划部门负责计划任务的落实、管理和分配科研经费,而科研项目的计划进度管理则由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虽然掌握着型号项目任务进展的方方面面,但却不了解型号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更缺乏对经费的控制措施与办法,也没有经费控制的积极性。对科研项目成本未实施有效管理。多年来,我国航空科研项目是以完成计划目标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立项以后,从主管部门到承研单位往往是不计成本的开展研发工作,由于国内基础薄弱,新型号技术难度大等原因,常常无法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无论在项目立项初期的顶层策划上,还是在项目研制过程的管理上,都没有建立经费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制度措施,也没有对现代成本控制的理论方法进行有效应用。许多项目在前期虽有项目概算、预算,但执行中往往失于控制,或者是不清楚如何控制,只能是花多少算多少。企业成本控制的动力不足。众所周知,航空科研单位都是国有企业或研究院、所,由于历史原因,科研单位长期受到国家政策的各种限制,从单位的运行机制到全年的各种工作安排,都受到国家整体环境的制约,型号项目研制进展虽然在技术上体现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但从项目配套单位的选择、项目试验基地的安排、项目重要里程碑节点的审批等方面都严格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的领导,企业的项目成本可以在定价阶段申诉,项目的盈亏、甚至企业的盈亏也往往与企业职工的收入没有直接关联,导致项目成本控制缺乏内在动力。
航空科研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分析
1.航空科研项目的特点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认为,项目是由一系列的项目阶段所构成的一个完整过程(或叫全过程),而各个项目阶段又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一个工作过程。项目的管理过程是指在项目实现的过程中,人们所开展的项目的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沟通、激励、控制等方面的活动苏构成的过程,一般称为项目管理过程。航空科研项目具有现代项目的一些特点,更具有其不同于一般项目的特殊性:(1)航空科研项目是高技术复杂产品研制项目,技术难度大,研制风险高,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多,研制过程长。(2)航空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就是一个以前没有干过的项目,无论项目的技术特点,还是项目的最终交付形态都是全新的工作,项目的研制过程具有不确定性,使得项目的费用的估算、预算、控制都存在较大的难度。(3)航空科研单位仍然处于非充分的市场竞争阶段,以国家正式批准立项研制的型号项目为主,军工科研单位在军品需求市场进行非市场化的竞争,军工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保密性,有些项目还具有政治敏感性,型号项目的研制过程受到多种因素与环境的影响。(4)航空科研项目是按照国家需要研制的,具有强制性特色,企业必须履行国有企业为国防军工发展服务的义务,有利、无利都必须做;同时,国家要根据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进行产品成本的适当补偿,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5)航空科研项目管理过程复杂,从上级管理部门、军方管理机关、到企业内部的多项目并举推进下的矩阵式人员结构、以及用户代表、配套单位等等,管理链条很长,管理过程复杂;同时,不同项目由于经费来源不同,还要接受不同渠道的管理,因而管理又具有多样性。2.航空科研项目的成本构成航空科研项目成本根据成本核算方式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直接计入项目的设计费、材料费、外协费、专用费、试验费、工资费。间接成本是指分摊计入项目的研制费用和管理费用。由此可以看出,科研成本由设计费、材料费、外协费、专用费、试验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资费、管理费八个项目构成。3.现代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项目成本管理是指为保障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不超过项目预算而开展的项目管理活动。项目成本管理也是为确保项目在批准的预算内按时、优质、经济、高效地完成项目的既定目标而开展的一种项目管理过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项目资源计划:是指通过分析和识别,确定出项目需要投入的资源种类(人力、设备、材料、材料、资金等)、资源多少和什么时间投入这些资源,以便能够形成项目最终产出物的项目管理活动。(2)项目成本估算:是指根据项目的资源需求计划和各种项目所需资源的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信息,估算和确定出项目各种活动的成本和整个项目全部成本的管理工作。(3)项目成本预算:是一种制定项目成本控制标准或项目总成本的管理工作。它涉及根据项目的成本估算为项目各种具体活动和工作分配和确定预算,以及确定整个项目总预算的工作。(4)项目成本的控制与预测:是指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努力将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项目成本预算范围之内,并且随着项目的进展,依据项目成本的实际方式情况,不断预测项目成本发展变化趋势,不断修订项目估算,并对项目的总成本进行合理预期的管理工作和过程。4.航空科研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管理,尽可能使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计划和预算范围内的一项项目管理工作。项目成本控制涉及对于那些可能引起项目成本变化因素的控制(事前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事中控制)和当项目成本变化实际发生时对于项目成本变化的控制(事后控制)。要实现对于成本的全面管理与控制,最重要的是要控制项目的变动,从而实现全面控制成本的最终目标。影响航空科研项目成本控制的因素包括:(1)项目的顶层策划。现代项目管理中,成本决策对项目的影响是第一位的。航空科研项目属于高投入、高风险行业,顶层策划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技术路径、计划进度、经济效益、甚至成败得失。顶层策划工作就是要做好项目的全面规划,分析影响项目完成的各种因素,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确保项目的成功。(2)项目的计划管理。计划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计划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项目进度计划、各种资源保障计划、项目质量工作计划、成本控制计划等等,计划能否反映项目实际,计划能否指导项目的正常开展,计划能否实现对项目研制过程的合理、有效安排,以及对计划的实时监控、调整、管理,是项目管理有效性的主要标志。计划的编制、检查、考核是项目管理正常运行的可靠保证。(3)项目的成本估算。成本估算就是针对科研任务项目进行的费用分解测算工作,成本估算的基础是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BS)和项目进度计划。航空科研项目的成本估算一般是采用类别法进行成本估算,由科研项目研制、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一起,通过对项目主要工作内容的分析,按照现行的价格体系编制而成。(4)项目的全面预算管理。项目的预算以估算为基础,企业预算实质上也是一种指导资金使用的计划,良好的预算有助于加强计划管理。航空科研单位目前开展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法,但由于执行力不够,预算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存在重编制、轻执行问题,预算的激励考核作用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5)项目变更的管理。航空科研项目一旦立项,项目的范围管理、项目的计划变动管理、项目的任何重要事项的变化都要接受严格的管控,因为项目的变更直接与成本相关,项目的变更对项目总体目标将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项目变更管理是项目成本控制非常重要的环节。(6)项目的成本偏差分析。在实际工作中,至关重要的是尽早发现项目成本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以便在情况变坏前就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一旦项目成本失控,是很难挽回的,所以,要在项目成本出现苗头的时候就采取措施,尽可能将问题对项目服务和进度的冲击降低到最小。同时,要进行定期经济活动分析,避免随时可能出现的成本开展风险。(7)项目团队的成本意识与素质。现代项目管理对团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团队成本意识的高低、团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项目的成败,关系项目最终目标的实现。所以,提高项目团队的素质,特别是成本意识、成本控制技能与水平,是航空项目进行有效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8)项目成本管理机制与方法。建立有效的项目成本管理机制对成本控制极为重要,它使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更加有序,从而提高管理的效果;同时,普及、学习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将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目的。
基于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设计,须以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部分教师在陈玉琨教授的带领下,在探索教育领域质量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套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定义为在学校内外体制性因素支持下,通过充分开发学校人力资源,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促进教育系统不断提高其满足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能力的一种系统化方法。它也是在反思传统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基础上,在现代教育评价思想的指导下,吸收传统教育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思想方法的合理要素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
1.民主的原则
从制度本身来看,制度只是技术手段,关键在于设计者、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选择何种价值取向去面对制度,采取何种途径来体现个体与群体的利益诉求。但大多数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普通员工甚至事前根本不知情,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遵守。而且传统教育质量管理通过制度等管理方法,鼓励甚至强迫学校及教师按照正确的标准,正确地做事情,但这样做往往是无法完全达成教育质量目的。基于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校本课程管理则要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不能仅站在管理者的立场,需要向师生授权,民主、合作地设计制度,激发师生参与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2.开放的原则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的设计,不因“校本”两字而认为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校本课程最后的成效,不仅是要满足学生需求,更是需要用是否满足社会需求来衡量。传统教育质量管理体制中的重大缺陷之一,就是试图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定义、实现和评价教育质量。在校本管理制度设计时,要打破壁垒,打开学校大门,充分考虑校外因素,设计若干校本课程管理的校外管理制度,形成校本课程外部质量保障的制度化环境。
3.发展的原则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修订,即动态发展。一是因为校本课程本身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其发展模式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更易随外界因素变化而变化。二是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提出,普遍可接受的质量标准仅仅是质量管理的起点而非终点,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重点是学校系统和教育过程持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所以作为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的设计者,不能仅满足于制度是否已适合现有的校本课程,还要考虑是否能设计得更好;在更好的状态下,还要观察是否有长效性。
二、设计的结构与内容
1.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的组成
结构如下图所示,笔者将校本课程编制阶段分为课程规划和开发两个环节,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发展、社会需要,形成内涵丰富的校本课程库,为建设校本课程体系打下最根本的基础。校本课程实施阶段则分为课程确立、开设、完成三个环节,主要功能是选择可满足当时学生需求的课程加以实施,完成相关教育目的;同时带着课程实施中产生、并经分析处理的有效数据,课程二次修订再入库;如此反复循环滚动,推进校本课程充满活力、持续不断地发展。对应五环节,设计课程委员会组织制度、课程库建设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
2.校本课程规划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课程委员会组织制度。主要内容是明确课程管理的基本规范,规定学校课程的组织领导,规定校内外各部门及其成员的课程管理职权和职责。课程委员会的构成,由学校领导、师生代表、社会人士(行政部门、课程专家、校外合作方代表、家长代表)等人员共同组成。它的主要工作,在课程委员会的组织管理下,设计、审议、评估课程规划方案;规范课程规划编制、实施的程序要求和质量要求;下设课程学术委员会,研究、设计、优化每一学年的课程计划。
3.校本课程开发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开发和实施的培训制度。主要内容是在课程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定期组织课程开发者、实施者,学习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一般方法等内容。(2)课程准入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年审批课程开发者、修订者或提供者所上交的校本课程。符合准人的课程方案,其背景、理念、目标、结构、课时、资源、实施、评价、管理和保障等课程要素清晰、科学;使用他人的教材要有详细的授课计划,自编教材则要有详细的文本等。(3)课程库建设制度。主要内容一是规范准入的校本课程,按学校课程体系分类编目,借助信息化技术将课程各要素完整入库,形成课程库。二是规范已实施完成的校本课程,带着实施后的各类有效数据,以及二次修改开发的数据资料,再次进入课程库。具体设计时避免传统课程实践中,“课程被切割成无数碎片,许多学校不仅用叠加的思维把学生需要学习的不同内容分裂开来,美其名日长课程、短课程、活动课程、研究性课程,等等。最典型的是,一些学校自称开设了五十门课程、一百门课程、三百门课程,相互攀比,似乎哪所学校能开设的课程越多,水平越高。从课程理论上说,这是一种无知;从课程实践上说,其结果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在课程库建设中,不以课程数目,而以课程内涵为校本课程质量衡量标准,实践课程统整的思想,将课程管理提升至课程领导。(4)课程共享制度。它是规范课程库使用的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库中的课程,可供校内外人员查询浏览;更可提供给非开发者、外校人员在本校或他校授权使用;同时可对等引入外校的校本课程,由此搭建和外校课程建设相联系的桥梁。课程准人制度、课程库建设制度、课程共享制度,以及下文课程完成环节的课程修订入库制度,构成了校本课程库完整的管理制度,是本文所设计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中的特色制度。使得校本课程不再是静止的、固化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这样的校本课程将充满生命活力,持续不断地健康发展。
4.校本课程确立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实施申报制度。主要内容是实施者递交课程实施申报,一是申报准备实施的课程(含实施计划),说明该课程符合本阶段课程计划的要求,以及完成各项准备情况;二是申报证明其具备开设该课程的能力,课程实施者不一定是课程的开发者。(2)部门推荐制度。主要内容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按照本阶段课程计划,推荐本阶段所需开设的校本课程目录,招募或邀请实施者开设这些课程。(3)遴选审批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学术委员会,按当阶段课程计划的开设要求,对从申报或公度开招募渠道递交的材料遴选,进行“立项”、“修改立项”、“不批准”的审批;如批准“立项”则直接进入学生选课预报环节;“修改立项”则要求按修改意见修订后再立项;“不批准”则明确该课程不可开设,并反馈不批准的原因。(4)学生选报制度。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习课程介绍(含实施者介绍)及选课指南后,预报相关课程;学校或实施者认可后批准选报,若未批准则学生自行调换或由学校指定
5.校本课程开设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学生换课制度。主要内容是学生参加校本课程1-2次后,发现该课程不适合个人发展要求,则准予调换至其他课程。(2)备课研修制度。主要内容是定期组织校本课程实施者集体备课研修有些教师误以为只有基础l生的学科课程,形成备课组,才有备课研修。其实不然,虽然一门校本课程实施时当前实施者往往只有一位,但当前阶段一定是有众多校本课程实施者。他们所实施课程的内容虽然不同,但组织的形式、实施的方法均可以交流。另一方面相关课程可以开展课程统整实践,一门课程的涵盖领域可以是多方面的,实施者则是多人组成。上述两种情况都可组成合作学习组织,定期开展课程同领域或不同领域的集体备课研修。(3)常规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同一般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6.校本课程完成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成果展示、实施奖励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实施完成后,规范课程本身及师生的成果展示、评比评选活动。(2)修订入库制度。主要内容是课程实施完成后,该课程按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修订课程;然后带着实施过程中所采集到的有效数据,进人课程库。实施过的课程入库,将提升课程库中课程的内涵价值,下一循环实施时,也将更为有效。
7.贯穿于校本课程各环节的主要管理制度
(1)校内评价制度。它是校本课程管理的核心制度,始终贯穿于各个环节。主要内容:校本课程规划环节,有对课程委员会成员的考评制度、课程规划的评估制度;校本课程开发环节,有用于规范课程开发过程、开发成果的评价制度;校本课程确立环节,有对该实施周期立项课程的评价制度、对立项课程实施准备的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实施环节,有规范课程实施的诊断性、过程性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完成环节,有课程本身、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效果评价制度。校内评价制度的设计,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校行政、师生和社会人士等各方均可参与评价。(2)校外视导和督导制度。主要内容是规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包含大学、科研院所等社会机构)等社会力量,对校本课程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性或专项视导或督导。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基本观点指出,来自学校外部对教育质量的体制关注和支持,是学校内部质量进步的必要条件。所以引入校外视督导制度,可以有效地支持、指导和帮助校本课程管理。校外视督导制度和校内评价制度的组成,形成了校本课程评价的完整制度构建,避免传统教育质量管理体制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评价教育质量的局限性。(3)人、财、物服务保障制度。主要内容是规范校本课程各环节的人、财、物服务保障工作。(4)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在校本课程编制和实施中,各个环节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有何作用?又如何应用?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基本观点指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要“靠数据管理”、“用事实说话”,“数据”和“事实”是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基础性资源。所以设计该制度,主要用于规范数据的收集、分析、解释;积累有效数据,优化实施过程,真正做到“靠数据管理”、“用事实说话”。
三、从设计走向实践
一、学生课程成绩与毕业论文档案资料特点
在高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绩单,都要提交一份自己的毕业论文(少数专业学生没有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课程成绩与毕业论文是反映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档案资料,两类档案资料的显著共性特征是学生身份信息唯一和明确具体,体现在每位学生的学号具有唯一性。在教学进程中,这两类档案资料的时间属性也很明确,学生课程成绩每学期都有记载,毕业论文在本科学制最后一学期提交归档。此外,学生课程成绩具有私密性、调用频率高等特性;毕业论文属于学生科研成果,成果归属权清晰,学校有对成果进行使用的权利,除保密论文外,一般毕业论文均具有开放性,可供其他人和机构查询。毕业论文还具有页码多、图表字数多等特点,纸质档案占据较大的保存空间。归纳和理解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档案资料特点,是开展档案管理和编研工作的基础。
二、以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
传统的常用的成绩档案和毕业论文档案组卷方法是采用入学年度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如组卷方法,或者采用以毕业年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的组卷方法。例如:××学校××级××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学校××届××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由于受到院系、专业调整和更名的影响,受到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影响,受到学分制和学籍异动等影响,这种组卷方法具有一定的弊端[4]。
就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实际而言,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一般都采用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重管理,但这种双重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生成绩电子档案一般依托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档案馆无权调阅;学生成绩电子档案虽然采用了学号查询入口,系统也具有一般的统计汇总功能,但对学生课程成绩的统计分析功能开发的软件还远远不够,难以满足教学管理的较高级需求;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一般是做成光盘,或者简单存贮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者计算机硬盘中,不利于长期保存、扩充内容和查询浏览。这说明,目前的所谓教学档案双重管理还仅仅是初步的、分离的档案保存,不能充分体现纸质档案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各自的优势,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要求和用户服务需求。
因此,建立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值得深入探索。朱惠钰,刘美娟(2001)提出,在新生入学时候,教务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学号姓名及身份证号对应的数据库,实现使用学号或身份证二选一的查询方式。以学号为支点组织成绩档案,形成的案卷题名为:××学校学生成绩总册(学号范围),把学号与档号一起贴在案卷脊背上排架,一目了然,有利于快速准确调档[4]。同时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以学号或身份证入口的查询界面,在主字段学号目录后面,添加更多的其他信息子目录,例如:姓名、院系、专业、学期、班级、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授课教师等,充分实现多维学生课程成绩数据分析的功能,为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打下基础。谭玲玲等(2009)把整个学生成绩档案信息化管理分为五大功能模块,即成绩录入、成绩查询、成绩修改、成绩分析、成绩输出,每一个功能模块下面又设立若干子模块,共计11个子模块[5]。在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杨焕海(2007)提出了基于web的高校毕业论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分析与结构、关键技术,以及系统实现进行了论述,提出的系统具有录入、修改、查询、浏览、编审、检索和汇总等功能[6],该毕业论文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也是基于学生学号关键身份识别信息而建立起来。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可以把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对应联系起来,实现双重管理。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强大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档案的价值。
三、学生成绩与毕业论文档案的编研要点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部门以馆藏档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会利用的需要为主要目的,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史料,编写参考资料,参加编史修志及撰写专门著作的工作。它是一种主动提供或报道档案信息,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形式。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开发档案信息的有效手段。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应立足于服务学校,做好选题规划,体现学校特色[7],对于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学校和院系档案管理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电子档案,选择一些关键选题,开展教学档案编研工作,供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参考,便于了解教学质量状态,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加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例如:对于学生课程成绩,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全校公共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一次性考试通过率;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班级大面积不及格课程分析;学生学籍异动警示分析等。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结合教师科研和生产实际题目的比例;历年选题的重复情况分析;不同职称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情况分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等。
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是重要的教学档案资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记载。对其开展科学管理和编研工作,不仅有利于实现一般的快速查询功能,还能实现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的电子档案优势互补,弥补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挖掘和利用该类档案的价值,便于为用户提供优质档案服务,为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含卓,欧雪梅.加快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3):427-428.
[2]钱爱华.高校教学档案分类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2):100-103.
[3]王玉武.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1,(5):52.
[4]朱惠钰,刘美娟.浅谈高校学生成绩档案组卷方法[J].浙江档案,2001,(12):25.
[5]谭玲玲,邹妙玲,谭年元.基于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高校成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程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90-192.
大家好!
1956年2月出生,叫。现任财务资产科科长。年12月被评审为管理工程师,自学本科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由于各级组织的培养教育,参加工作近年。领导和同志们提携帮助,加之个人不懈努力虚心学习,政治觉悟、思想品德、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有了不断的提高,综合素质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下面将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从事经济工作的基本情况
调任厂计划财务科科长,从事厂计划财务科的全面管理工作,经过厂领导指导,同事们帮助,很快挑起了全厂计划和财务部门管理的这份重担,不仅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从经济上保障了采油三厂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保证了经济的安全。本人多次被评为厂级先进工作(生产)者,于1999年10月重组时。年被评为油田公司经济工作先进个人。所在财务科多次被评为厂级先进集体、油田公司会计核算先进单位。
二、从事经济工作的学习情况
给了自己较大的压力和学习的动力。从事经济工作以后,较大跨度工作岗位的变动。自己始终重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特别是经济管理的学习。1992年9月1995年7月参加宁夏自治区党校经济管理大专班学习,获得经济管理大专文凭。年年参加了澳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习,获得工商管理硕士文凭和学位。年开始参加行政管理专业自学考试,年获得行政管理本科文凭。同时,还多次参加了财务管理、经济统计、会计集中核算、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高级研讨以及不断的自学等。通过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在经济理论以及经济管理实务等诸多方面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促进了经济管理中的得心应手,确保了各项任务的完成。
三、经济岗位上的理论成果
给我石油单位的经济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重组改制以及世界经济的不断变换。促使我不得不不断地进行创新。
提出了健全成本管理的组织、制度和考核三个成本管理体系;纵向、横向、时间“三维\''''分解成本;构建作业区、机关及辅助单位和专项费用三个标准成本管理模式等比较完整的适应采油厂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提出并设计了采油厂“三D精细成本管理模式。
并亲自编写了落实这几项措施的有关制度、规定,提出加强成本过程管理的财务监督委派、内部审计、第三方监理、后评估、成本日报监控等一系列措施。使这几项措施在成本过程控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亲自到靖三联现场写实,提出采油基层单位岗位量化考核的思路。提出了岗位量化考核表的基本框架格式及考核办法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岗位量化考核的顺利开展。
提出了采油作业区内部模拟市场的框架及建立运行机制的思路,多次到五里湾第一作业区指导作业区内部模拟市场的试点。保证了试点的成功。
拓展了成本降低的空间,提出了成本管理要由成本节约型向成本避免的转变、学会花钱为省钱”以及经营工作要与生产、科技、改革、管理紧密结合等成本管理的思路。促进了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亲自编写了材料、电、井下作业、运费四个成本可控度较大成本项目精细管理的指导性意见,提出了加强成本要素主要项目精细管理的思路。使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促进了内控体系的执行有力。特别是采油作业区内控体系属中石油首家,全面组织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出并参与了采油作业区内控体系的建设。多次组织了内控测试。得到股份公司的好评。
形成了涵盖全厂的完整的标准成本系统,组织参与了标准成本体系的建立。并顺利实现了上线运行,为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 答辩模式; 机会成本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毕业前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尝试,也是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展示学校教学、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平台,更是本科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其中,毕业答辩又是此项工作中最严格,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用于衡量本科毕业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是正确评价本科生学术与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目前毕业论文答辩越来越形式化,有必要分析答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当前答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答辩时间短,答辩流于形式
高校扩招,导致参加答辩的学生人数激增,答辩时间的集中安排导致参加答辩的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陈述论文,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答辩。另外,许多老师在学生答辩之前没有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详细审阅,更没有认真地对答辩学生进行提问和质疑。论文答辩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重在答,其次才是辩;而毕业生往往混淆了主次,重点放在了辩,而忽略了答,或者答非所问。而且,论文答辩以后毕业生是否按照答辩小组老师的建议进行了修改,修改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缺少后续检查。毕业答辩流于形式,学校缺乏对答辩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二)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答辩质量有待提高
毕业论文的评分环节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许多评审教师往往根据经验和主观印象给出综合评分,在答辩过程中存在控制各成绩段的比例等问题。主观上凭感觉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其结果难免有失偏颇。此外,有些老师答辩时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答辩质量难以保证。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现行答辩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所有学生都要参加答辩,没有重点与针对性,不仅使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也造成老师疲于应对,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答辩质量难以保证,使得毕业答辩成了“走过场”,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二、毕业答辩机会成本及效果的实证对比分析
(一)机会成本的涵义
机会成本也叫经济成本,指的是把一定的社会资源投入某种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机会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就是通常所说的会计成本,是对过去事实发生的一个客观陈述,是可见的各种支出的反映,它对会计利润作出贡献;而隐性成本则是指无法归于显性成本中的成本,它包括由于选择了这项方案而没有选择其他方案时所放弃的收益,不计入会计成本。虽然机会成本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对个人或组织做决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毕业答辩机会成本分析
1.显性成本
显性成本是指生产所需投入物的实际支出。本文所指的显性成本是毕业答辩整个过程中各方投入经费的实际支出,包括:参加答辩教师的工资、学生打印毕业论文相关资料的支出、学生答辩期间的生活费支出以及使用教室及设备(投影仪、空调等)答辩所耗费的水电费等。主要分为:教师成本、学生成本及间接成本。其中教师成本可用“每个答辩小组教师每天工资×答辩小组数×答辩天数”表示,目前全部学生都需要进行答辩,每个答辩小组需要一名教授、三名副教授和一名秘书(讲师);学生成本可用“参加答辩天数×每人每天生活费×答辩人数+论文打印成本”表示,论文答辩时,学生要将毕业论文及相关材料(包括正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原件及翻译稿)装入档案袋中,上交指导老师;间接成本主要指使用教室及设备进行答辩所支付的水电费,此项目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故本文在以下计算中暂且忽略。
2.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是指所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能够获得的最大收益。本文指学生参加毕业答辩及教室用于答辩所放弃收益的最大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和学生兼职收益、教室出租收益。投资收益指如果显性成本不用于毕业答辩,而用于其他投资所得的回报或存入银行所得的收入。因为答辩的时间非常短,显性成本用于投资的话,投资收益要根据行业来定,而且不一定产生收益,即使有收益,金额也较小;若这部分花费存入银行,产生利息的金额也较小,故投资收益可以忽略不计。兼职收益,指学生如果不参加答辩而做兼职取得的收入,本文取兼职做家教的收入。出租收益,指用于答辩的教室出租得到的租金收入。
(三)实证对比分析
本文以西北地区某大学为例,以上述理论核算为依据,分析并测算当前答辩模式下及模式改进后其20X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成本。
1.当前答辩模式的答辩成本测算
(1)显性成本
1)教师成本
20×2年,西北地区某大学教师待遇如下:讲师薪酬3 500元/月,副教授薪酬4 200元/月,教授薪酬6 500元/月,每个答辩小组由一名教授、三名副教授和一名秘书(讲师)组成,则毕业答辩一小组平均每天教师成本=(6 500+4 200×3+3 500)/30
=753元。
按照全校60个答辩小组,每个答辩小组的答辩在2天内完成计算,20×2届本科生毕业答辩的教师成本为753×60×2=90 360元。
2)学生成本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时,每个学生都要上交一份完整的资料。论文及相关材料打印费加上档案袋等总共花销约20元,如果是工科学生,毕业设计还要打印图纸,或者购买图纸来手工绘图,这样总费用约40元。该大学20×2届共有文科班40个,工科班60个,平均每班人数为40人,则论文打印成本为20×40×40+40×40×60=128 000元。
据调查,20×2年西安大学生生活费平均为800元,每个学生答辩所用时间大约为30分钟,但是加上答辩前后所花费的时间共花大约为半天,则学生答辩生活费=(40+60)×40×800/30/2=53 333.3元,故学生成本=128 000+
53 333.3=181 333.3元。
则20×2届毕业答辩的显性成本(会计成本)=90 360+181 333.3=271 693.3元,即毕业答辩实际付出的成本高达271 693.3元。
(2)隐性成本
本文中的隐性成本主要指学生兼职做家教的收入和教室出租收入。据调查,西北地区20×2年学生兼职家教收入约为30元/小时,这里假定每个学生答辩的半天时间可用于做两个小时的家教,一间高校多媒体教室租金约为360元/天,60个答辩小组占用60间教室,则20×2届答辩的隐性成本=兼职收益+出租收益=(40+60)×40×30×2+360×60×2=240 000+43 200
=283 200元。
因此,20×2届答辩的机会成本=271 693.3+283 200
=554 893.3元,说明仅20×2届学生答辩机会成本就高达55万多,这还只是毕业答辩机会成本的近似计算。故有必要改进当前答辩模式,以达到降低答辩成本、提高答辩质量的目的。
2.实施答辩模式改革的成本对比分析
针对当前答辩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拟提出改进答辩模式的构想方案:成绩靠前的10%的学生和成绩靠后的10%的学生必须参加答辩,其余80%的学生分层抽样答辩,即根据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按3■2■3分为三层,每层抽取50%参加答辩,则中间部分抽取40%的学生,模式改进后共有改进前60%的学生参加答辩,答辩小组个数也为之前的60%。
则改进后的答辩成本为:显性成本=271 693.3×60%=163 016元,隐性成本=283 200×60%=169 920元,机会成本=554 893.3×60%=163 016+169 920
=332 936元。如图1。
由图1可见,模式改进后答辩的显性成本即会计成本下降了108 677.3元,机会成本下降了173 957.3元,下降幅度均为40%。说明采用改进后的答辩模式对降低成本有显著的作用。
3.实施答辩模式改革的效果分析
上述论文答辩模式的改革,从会计角度讲,可以看作是降低成本、优化效益的极佳方式。抽取部分学生进行答辩,既减少了纸张的浪费,节约不必要的经济开支,又避免了师资力量的浪费。要求优秀的学生必须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必须答辩,中等学生随机抽取部分答辩,这样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使答辩过程变得严格,学生自然不敢再“东拼西凑”应付论文,老师也可以有更多精力指导优秀论文,学生面对不能确定的答辩也无法掉以轻心。同时由于答辩人数的减少,充分的答辩时间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陈述论文,进行答辩。该方案既可以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论文质量。
三、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模式改进构想
(一)论文答辩模式的改革
首先,优秀论文应该答辩。我们应当努力将优秀的论文发掘、选,通过培养和指导使学生的素质和论文水平都进一步提高。例如可以参照学生综合测评成绩,选择成绩靠前的10%的学生答辩,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选拔出优秀的论文,并对这些论文进行细致的指导,有创意、有见解的论文还可以列表保留下来。这种方式对培养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为避免部分学生因为嫌麻烦或者害怕面对老师,主动要求别给他的论文打“优”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对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给予鼓励和奖金。
其次,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应参加答辩。对于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是成绩居于后10%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如果取消这部分学生的答辩环节,可能会导致他们放任自流,态度更不认真。因此,要求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必须参加答辩,这样可以通过答辩给他们施加压力,督促他们认真完成论文的写作与答辩。
最后,较为一般的论文应部分进行答辩。对于成绩较为普通的毕业论文,可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检查,即根据这80%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按3■2■3分为三层,每层随机抽取50%的学生参加答辩。但考虑到每个学生都需要有毕业论文的成绩,笔者建议,首先让学生之间进行论文交换评阅,互相打分并做出简要的评述,再由指导老师把关,同时检阅写论文与评阅论文学生的写作与思维水平,要求条理、思维、写作等较差的学生必须答辩,其他的学生则随机抽取进行答辩,对未抽到答辩的学生,成绩可由评阅其论文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出的分数共同组成。这样不仅能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论文,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其能有更多的经历投入到优秀论文中,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二)论文答辩过程的优化
1.规范答辩程序
答辩前应认真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毕业论文应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1名以上教师认真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评分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答辩。在答辩过程中,尽量缩短学生对论文介绍的时间,而增加问答的时间。秘书应详细记录答辩小组对每位毕业生论文的点评,对于存在问题较多、需要改动较大,甚至需要二次答辩的学生,当场宣布名单。答辩结束后,给学生两至三天的修改时间,并由各学院抽调专业教师组成本科毕业论文检查小组,对照秘书记录对毕业论文的修改结果进行逐项检查,对于检查不合格的学生提请院学术委员会参加二次答辩,杜绝学生只要参加答辩论文就能通过的错误想法。
2.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
学校应制定统一的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教师严格按评分标准评分,力争公平公正。最后的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三方的成绩构成,院答辩委员会根据比例3■3■4的原则,最终确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答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由答辩百分制成绩折合得来。对成绩评定为不合格的学生,提请院学术委员会进行二次答辩。对于有抄袭现象的论文要毫不手软,实行论文抄袭一票否决制度,坚决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
3.加强对答辩过程的监督与检查
学校应组织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团(组)对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实施全过程跟踪检查,重点监控答辩小组履行职责的情况,包括是否根据学生毕业论文内容准备答辩中提出的问题,答辩审查毕业论文成果中有无抄袭、外文翻译是否严格准确、成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评语和答辩成绩是否公正等。
四、结语
本文基于机会成本的角度,对答辩模式改进前后的成本及其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抽取部分学生答辩的改进构想,有助于降低答辩成本,提高答辩质量。虽然机会成本的数据存在估算误差,但并不影响实际效果。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断完善论文答辩模式,同时应注重改进毕业论文的其他环节,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婷.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0(2):84-85.
[2] 郑敬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与改进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57-58.
[3] 范先佐.教育财务与成本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4.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1.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2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2.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12期.
[2]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56.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本科;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65-02
随着多年来高等教育的扩招,一大批高校也升格为本科院校,而教育主管部门只是简单地将高校分类为“985”、“211”和普通本科院校。后起的大批普通本科院校在教学模式上长期以来也是沿袭传统本科院校,没有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更没有体现出不同高校的差异化竞争,使得人才层次、知识和能力结构趋同化,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所谓“人才过剩”现象。为了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十多年前有专家又将后期的本科院校基本归属到“教学型大学”之列。近年来又有专家将前者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后者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是,具体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培养模式是什么,特别是具体到专业的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什么,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缺乏指导性目标的概念。笔者结合自己曾在国外学习和二十多年来对于会计教学历史的熟悉以及自身积累的经验,力图在这个方面有所探讨并加以具体化。
1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内涵
首先,应用型人才一定区别于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研究性人才应侧重于基础和理论发展的研究和创新,是以学科为支撑平台的,而应用型人才则应以专业为导向,侧重于将现有理论应用到具体和变化的专业工作环境之中,技能型人才则侧重于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反复训练和操作,不强调理论的深度理解。如果,简单地将这三类人才定位的话,即科学家—工程师—技师的职业特征是其较为形象化的体现。
会计人才最早曾经属于单纯的社会科学应用人才,但是,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实际上会计学科更属于复合型学科了,它是社会科学和工程及信息技术的结合。这不仅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体现在与行业、产业及生产工艺的结合度越来越高。只有具备了会计学、计算机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才,才能成为不仅发挥会计基础核算功能,更能发挥会计管理、控制、决策功能的高层次人才,也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会计人员不懂具体企业的经济业务流程,如何能设计出符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如果不懂生产工艺流程和作业环节,如何能将产品核算阶段、步骤划分,更不能进行作业动因分析和成本控制;如果不懂设备的技术经济功能和参数,如何能进行生产设备组合优化;如果不懂产品功能质量又如何能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和价值工程应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求一个高层次的会计人才必须是和上述知识相关的复合型人才。
鉴于上述要求,笔者认为,高层次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有些“工程师”的职业特征的,会计学本科的招生需改变以文科生为主的招生模式,加大理工科学生招生比重,使得招生结构更加合理化。
2与小行业挂钩的课程体系设计
会计学既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则要求其课程体系应首先涵盖工商管理学科的基本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理论,同时要对工商企业的业务及工程技术背景有所了解。现在大多现有的本科会计学课程体系属于所谓“通识教育”对于应用型会计本科来说过于宽泛,缺乏行业针对性的深化,虽然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就业的适用面,但同时也造成学生上手慢,缺乏对企业背景的深层了解。尽管应用型会计本科一般不能如职业学院那样,采用面向特定企业的订单式培养,但借鉴其思想也是有益的。我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所在地的产业优势规模以及本校资源优势,选择若干小行业作为专业方向来设计课程体系,如果是文理兼收的会计专业,应按照文理分班,即不同的文理科学生特长来因材施教。同时,每年根据市场变化来灵活确定当年的专业方向。例如:某校是建筑工程大学,并且当地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也很大,则该校的会计学专业可以下设房地产会计方向,其课程体系除了开设必要的会计学主干课程,应开设工程施工、项目预算及管理、材料估价、房地产开发等专业方向课程;如果某地区机械制造业较发达,则可以下设机械制造业会计方向,增设机械制图、生产现场管理、生产工艺、商品学等课程;再如:某地区会计服务业较发达,则可以考虑开设注册会计师方向,增设或强化资本运作、CPA考试深化课程、记账业务、税务咨询申报等课程。由于许多专业方向课程并不属于传统经济管理类课程,就需要和其他相关系部加强合作和系际交流沟通。
总之,与小行业挂钩的应用型会计本科课程体系,既避免了不设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过于宽泛又避免了纯粹订单式培养过于狭窄的局限性。应是此类高校最合适且科学的选择。
3应用型会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笔者认为:研究型大学的培养应采用本硕连读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而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从一开始就不应成为考研的预备班,它应是为就业市场直接培养职业实用人才的。尽管,它不排斥学生学历的后续提高,但其深造也应针对专业硕士的方向进行。
我们常说“教学相长”,即教学存在两个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但两者有时也是互换的。应用型会计本科的教学首先要有适合于这个教学体系的师资。当前,许多普通高校的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的,自身缺乏会计工作实务的素质和经历,根本无法适应这种教学体系的要求。笔者曾经学习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hule),其教师除了学历要求一般为博士外,同时要求必须在相关企业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才能应聘。为了改变国内这一师资现状,一是可以将现有的中青年教师强制派送或挂职到相关企业去锻炼半年至一年左右时间;二是直接从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且在企业相关岗位有较长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中招聘;三是大量聘用高水平的企业客座教授来兼职授课。
本科阶段借鉴国外MBA案例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局面。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后,或者有些课程在理论学习之前,通过大量案例剖析来启发学生思维和独立见解,从而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是答疑、解惑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围绕案例向老师提出自己的个性化问题,由教师当场解答,这样一来,也就倒逼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教学的机械、刻板和僵化,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了主动学习。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课程。
加大实践和实验教学学时比重。可以考虑在每门具有实务内容的主干课程里,强制安排实践或实验教学计划课时,教学的方式既可以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也可以走向社会或直接去企业来开辟第二课堂,尽可能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把学生放到那里去增强感性和情景化的专业认知。
改变一卷定成绩的学业评价方式。长期以来,许多课程就是期末教师出一份试卷,学生考一份试卷来直接给出成绩。造成学生平时学习松懈、临时突击背诵过关,考过就丢,基础不扎实的结果。应采取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在整个成绩的权重。如:增加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大作业、小论文、期中测验等考核形式。督促和鞭策学生的课下和平时学习。
毕业论文的改革。应用型会计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应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性论文。其论文选题必须是和毕业实习单位实际结合的选题,其选题首先是真实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想的课题。这类论文应借鉴研究报告的形式而非学术论文的形式,其数据资料必须有学生亲自获取的第一手材料,而非大量引用资料,要求学生有较长的实习时间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完成,可考虑提前一个月就安排实习,应用型会计本科论文篇幅上一般也应多于学术性论文,理论无须单独论述,只需将其贯穿和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
总之,应用型会计本科教学的改革是可以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每一个学院应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这样才能达到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关于传统房地产的成本管理,相信大家都有很多感悟,从项目启动的那一刻起,各项目总每天都在签字,每天的成本如流水支出,很多项目,都存在因成本超支而大大降低利润。试想,普通家庭装修,都存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超支,何况一个企业,牵扯方方面面的事情。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是成本管理意识不强。随着房地产微利时代的开启,加强传统房地产开发的成本管理成为各个地产企业思考的重点。
那么,集团成本管控究竟有必要么,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究竟有哪些讲究,管理尺度如何把控,集团成本管理实施的关键点是什么,下面我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地产集团的成本管控。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成本管控
一、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历史
中国房地产业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前:完全由政府计划主导阶段,住房是城镇居民社会与单位福利之一。
1978-1998―中国房地产业雏形建立、市场化开发试点阶段。改革开放,政府开始推动住房改革,1980年北京市住房办改制为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旧有的住房供应体系开始市场化探索,80年代末以万科为代表的第一批私营房地产开发企业崭露头角,当时的市场环境及基本建设程序使这一时期的房地产市场主要由国有企业主导。
1998-2014―我国房地产业进入政府主导下市场化开发阶段。1998-2003房地产业初具规模,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以后建立按揭贷款买房政策。配合房地产业这个新经济增长点,中国结束过去长期的稳健紧缩货币政策转而进入宽松轨道。2003年,房地产业被政府确认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004-2014―政府宏观调控,维持房地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从2004年起,中国房地产投资连续保持20%的同比增长率,价格涨幅200%,每年竣工面积达到500万平米,是1998年之前总和的1.5倍,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12平米到2014年约35平米。中国大量城市面貌获得显著改观,商业地产蓬勃发展,人均商业面积在2012年达到20平米。
在房地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房地产的成本造价控制也随之发展。
2、传统房地产成本控制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1987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一直沿用着前苏联模式:基本建设概预算制度。
第二阶段,1978年到90年代初期,是有政府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情况下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基本属于政府决定造价。以北京为例,当时的92概算,96概算都是有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工程造价的确定主要是按设计图及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并套用相应的概算、预算定额与单价,计算出工程直接费,再按取费定额计算间接费及有关费用,最终确定工程的概算造价或预算造价,并在竣工后编制决算,经审核后的决算即为工程的最终造价。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这段时间造价管理沿袭了以前的造价管理方法,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建设部对传统的预算定额计价模式提出控制量,市场价的基本改革思路。各地在编制预算定额的基础上,明确规定预算定额单价中的材料、人工、机械价格作为编制期的基期价,并定期当月市场价格信息进行动态指导,在规定的幅度内予以调整,同时在引人竞争机制方面做了新的尝试。2003年3月有关部门颁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200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主要调整为量的风险在甲方,价的风险在承包商。2003年10月,建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206号文,对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进行调整和规定。在其以后,随着房地产的市场化,房地产成本控制也快速发展,各地产公司均开展目标成本控制、动态目标成本控制,招标管理、采购管理日趋规范。各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房地产成本控制日渐受到各大房企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描述性研究,结合传统房地产项目,阐述集团成本管控,采用制度讲解、方式论证、要点把控等多种手段来讨论、解剖、分析集团成本管控。
(三)论文结构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在绪论阐述了房地产及房地产成本的背景的基础上,第一章阐述了传统房地产控制的必要性;第二章阐述的房地产集团成本管控的方式方法,主要从管控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阐述了集团成本实施的关键点,从合同的备案、领导的关注度,管控的尺度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后,形成结论。
二、传统房地产集团成本管控必要性
传统房地产项目房地产进入微利时代,严冬之下,如何精打细算,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思考的重点。当房地产去化率低,房价进入调整时期,各地项目公司各自为政,成本超支直接导致的项目利润的降低,甚至出现负利润。再加上因为开发周期长,各地项目公司期待更高的房价,成本把控不严又不肯将问题提早暴露,低价合同,高价结算,集团总部、或者投资方得到的数据不真实,在结算的时候回天无力,这个时候,建立集团的成本管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高集团成本管理水平,建立先进合理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确保集团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之内,并对各项业务成本进行动态管理,保证各项业务成本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出现问题提早进行风险预警,确保成本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达到预期经营目标。
三、房地产集团成本管控的方式方法
(一)集团成本管理制度
如果说赏罚分明是一个公司的发展导向,那么其依据就是制度。而制度的执行就是这个公司的灵魂。传统的房地产集团开发企业制度无外乎包括成本控制监管制度、合同管理实施办法、招标管理制度等。简要介绍如下:
1、成本控制监管制度简述
制度要求,该制度主要是在目标成本制定的基础上,从项目决策、设计、招标、施工过程、结算、营销等各个环节,对项目成本进行目标式的管理。关键点如下:
(1)成本管控应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控和事后有分析。从项目前期到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总包招标前期间,依据项目定位、方案、品质要求,持续对项目的成本进行测算,明确项目的目标控制成本,并以此指导招标、施工、采购等业务活动。
(2)工程实施期间,实行全面的成本动态管理,把目标成本分解落实到每一项招标和合同上,明确成本控制线,落实责任到部门和人员。加强规划、设计、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工程变更签证、营销、管理等各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之内,以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
(3)工程竣工后实行全面的工程审核和决算审核,对成本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以后成本控制工作提供经验教训。
2、合同管理实施办法简述
制度要求:要求各项目公司在目标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约规划,所有合同必须上报集团方可签订。对合同的完整性、完备性以及付款方式等重要条款进行约定,对合同履约过程中的洽商变更计算原则,以及结算等进行了约定。合同金额必须控制在目标成本范围内,并监管各合约的履约。合同正式盖章后备案管理,并约定合同台账的上报时间等。
以上制度具体详见附录一、二。
(二)成本管理主要方式
1、全面管控――大成本的概念
房地产成本由土地获取费用、前期费用、各类工程费用、间接费用、财务费用等组成。在各类成本构成比例上,通常土地成本约占项目成本的25%-50%;前期费用(包括调研费、设计费等)约占项目总成本的2%-5%;各类工程成本(包括建安工程费、管网工程费、景观工程费、配套设施费等)约占项目总成本的40%-50%;营销费用约占项目总成本的3%-8%,财务成本5%,管理费2%,税费:营业税+土增税10%,企业所得税2.36%,利润5-8%。
2、全过程控制
立项成本―可研成本―目标成本;目标成本过程管理:即在招标采购、工程洽商、设计变更过程中严格进行成本评审和控制。销售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控制营销费用。工程结算的成本控制,特别是在项目终止后,要尽快完成项目后评价工作,尽快使项目顺利结案,预防项目延迟而发生的期间费用。每个阶段要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将成本科目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明确奖惩细则。但是全程控制的重中之重是事前控制。业内公认的数据是,设计阶段的成本把控比率占70%,招采、施工过程可控制的为20%,竣工结算阶段为10%。所以全程控制的限额设计环节就变得十分重要,笔者在后面有详细介绍。
3、目标式管控:提前确定利润
利润锁定后,并不是指“售价-预期利润”后确定目标成本(目标成本不是“倒推”出来的,而是产品品质决定的,这也是所谓的价值工程,因为市场不相信成本,只相信价格),而是指在项目开发全程实行“事前控制”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DD在项目开发各个阶段,前一阶段的测算结果都是后一阶段的成本控制目标。这也遵循成本的逐级递减控制原则。
4、动态成本控制
在全程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强化目标成本的“动态控制”。因为所设定的目标成本无论多么精确,也不可能做到与实际完全相符。所以动态目标成本需要月度更新。所属公司对预计超出目标成本的事项,应及时做出动态预警。原则上,只要某个成本即将发生超支或极有可能超支就必须预警,而不是等成本科目超支再预警。如在月内出现影响成本的重大事项,需及时报批,做出决策。目标成本三级科目,要尽量确保一级、二级科目均没有超支情况。
5、标准化复制
标准化为两个概念,一个是产品的标准化,产品的重复开发,可以将以前的开发经验总结,积累,在以后的开发中应用,并且,若集中标准化产品开发,可以推进集中采购、战略合作等,能降低采购成本。另外,产品标准化后可以推进合同样本的标准化、目标成本科目的标准化、模拟清单等,均能规避开发商风险,降低开发商成本,提高开发商利润。
(三)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项目公司成本部门为本公司开发项目的成本管控主责部门,也是一线部门,对本公司目标成本管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按照成本相关制度与法规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集团成本部门,为项目公司各成本部门的主管部门,对全集团的项目成本进行总控。成本管理主要内容如下:
1、目标成本管理
(1)目标成本及限额设计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及限额设计:项目公司在可研及方案阶段需进行成本匡算,确定限额设计指标并报集团审批;按照成本制度以及立项、可研、施工图设计分阶段定目标成本;并在施工图设计完成90日锁定执行版目标成本合约规划,确立后经过集团公司审批确认后盖章项目公司、集团公司存档备案,并作为以后目标成本控制的天花板;
(2)动态目标成本管理及洽商变更管理。项目公司目标成本每月更新;工程洽商必须随附造价预算书。现场签证要反复对照合同及有关文件规定慎重处理。其中所属各公司预算人员必须对工程量、单价、用工量负责把关。现场签证必须按‘当时发生当时签证’的原则,严禁事后补签。设计变更费用一般均由业主承担,设计变更、工程洽商应分清责任由责任方承担费用。所属公司应严格控制变更及洽商的发生,当确需发生时,必须执行“一单一签,一单一算”的原则。项目公司的洽商变更原件需要在档案室存档。变更洽商费用原则上不纳入进度款支付,待结算完成后一并支付。如果承包范围发生较大增加或扩展或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不应以变更洽商处理,而应另签补充协议。
(3)结算管理。结算应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核,所有结算应当有审核依据、树形目录便于审计查找资料,附件资料应当汇总分类整理;结算书结果应当有汇总分析,要求分专业、分类型、分析成本加大的原因,项目公司应该做到条理清晰;集团对项目公司的竣工结算进行最终审定。
2、招标管理、材料设备采购及计价管理
(1)项目公司按月度统计项目公司内部招标计划并上报集团。项目公司所有招标要经过集团审批备案后方能签署合同。项目公司为项目招标主体,负责或委托组织考察、资格预审、编制招标文件、编制标底、拟定合同条款、组织开标、清标、询标、评标、定标等工作;
(2)资审入围。很多公司限制入围条件防止围标现象发生,有的限制为三个以上推荐来源,有的采用3+1+1模式,即项目公司推荐至少三家、集团领导推荐一家,集团相关部门推荐一家,以上做法都是为了提高竞争,选优优质合作队伍。入围单位需上报集团审核确定;
(3)开、评、定工作。开标需两部门三人以上,商务评审小组和技术评审小组均应进行清标工作,技术评标出具技术标评标报告(须评审人员签字),商务评标出具商务标评标报告(须评审人员签字);定标会议,评标委员会综合打分、排名。评标有评分表、书面报考,书面会议纪要。评标过程集团有一票否决权。形成定标报告定标小组将定标报告、定标过程资料及待签订的合同上报集团,经集团同意后方可签订合同。原则上定标单位应确定两家一用一备。
(4)项目公司材料、设备采购需采用招标或内部比价模式,比价结果需报集团批准后方可签订合同;材料、设备等物资的供应商原则上应确定二至三家,价格相近取最低价,如价差较大,不同供应商应分别确认价格,但必须满足技术要求,认价结果需报集团审批。甲控(纳入总包与专业分包的材料设备)适用于商砼、板材、管材、型材、线材等物资,与原材料市场的价格波动联系密切,纳入总包或其他专业分包合同。此类材料,应由项目公司限定品牌范围,原则上限定三家。询价结果应提交集团审批备案。
3、合约管理及付款管理
(1)合约规划。项目执行版本的目标成本确立后,根据开发节奏、施工范围、界面划分,将目标成本按照“自上而下、逐级分解”的方式分解为合同大类,进而指导从招投标到最终工程结算整个过程的合同签订及变更的一种管控手段。“合约规划”将成本控制任务具体转化为对合同的严格管控,实现了对“项目动态成本”的有效管控。合约规划内容包括合同内容、工作界限、分包形式、合同形式、招标时间及安排等;注意合同与合同之间的交圈。成本科目及合同与《目标成本》、《动态成本及支付明细表》中科目及合同的一致,以免发生数据引用错误。合同规划原则上每季度进行一次调整修正,调整修正过的合同规划及时报集团公司造价合约部备案更新。
(2)合约管理。项目公司所有工程类、物资采购类、营销、租赁、经营类等的合同均要报集团审批并原件备案,项目总包合同需采用集团的总包合同范本,项目公司建安合同需专人管理,全程负责,集团参与各所属公司重大合同谈判;合同签订承接合约规划,合同额不得超过合约规划规定额度的85%。
(3)付款管理。集团公司要对项目公司的付款进行总控,通过年度、月度资金计划的审核,并设立额度标准,超过一定额度的单笔付款也要进行管控。
四、集团成本管控实施的关键点
(一)合同备案的重要性
合约管理中,大多合约管理人员关注的合同的规范性、完整性,以及合同金额必须在目标成本范围内,但是合同备案也至关重要。某房地产公司就曾经发生合同盖章后备案版本与审核版本不一致,且修改的是关键条款。若不重视合同备案,会为集团的成本管控留下隐患。
(二)咨询管理公司的重要性
集团公司的成本管控是全过程管控,咨询公司的配合度直接导致了管控力度。在大宗设备、货物集团战略性采购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各项目公司的咨询公司的管控,咨询公司必须由集团确定,集团才能对项目的成本做到百分百控制。
(三)领导的关注性
成本管控非成本部门一部门之力,涉及房地产开发公司各个部门,涉及项目开发各个环节。为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成本管理人员具有成本管理、设计、实施、采购等综合素质。很多家族房地产企业家族成员占据大部分中高层职位,越权越位情况严重,成本管控形同虚设,成本部门有心无力,目标成本可随意调整,合同随意签署,无流程,无标准。集团成本管控仅能起到事后核算、数据搜集汇报的作用,这个时候,领导的关注、重视,以身作则、统一思想的执行制度就成为成本管控的重中之重。
(四)管控的尺度
成本、质量、进度是项目的三驾马车,任何一个决策都要统筹考虑,作为成本从业人员,成本的把控责无旁贷,但是不可过激,建筑施工本身处于产业链下游,本来就是薄利甚至亏损,如果真的让施工单位无利可图,那么施工单位要么偷工减料,要么终止合作。业主的强势并不代表无所不能。项目公司需要平衡设计、监理、总包、分包、材料供应商等方方面面的关系,集团对项目的管控也要张弛有度,让项目公司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管控任务。技术再高明那只是术的层次,是工具性的,而道的层次是战略性的。二者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很好的控制项目目标成本,并在保证质量、进度的情况下将目标成本控制合理范围。为房地产公司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
只有重视成本、建立完善的制度且不折不扣的执行、落地。才能切实有力的控制项目成本,规避项目风险,保证项目利益。进而保证集团整体效益。提高企业品牌和竞争力。为客户服务提供最优产品,为员工创业提供最好摇篮,为股东及投资人创收提供最肥沃土。
六、附录
附录一:国奥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本控制监管度
附录二:国奥控股集团份有限公司合同管理实施办法
(作者单位:国奥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郁建忠《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对策》2011《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 吴忠友《房地产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研究DD以GZVK为例》2009机构:中山大学
[3] 纪文亮《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2007南开大学;
[4] 宋延庆《打造“one on one”成本管理体系》2010兰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一、写作原则
(1)超前性。在论文选题前,要选择具有前瞻性的题目,即对我国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时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论题。
(2)实用性。我们在做论文写作时切忌空谈,切忌重复已过时的东西,要选择工作中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新的见解。
(3)时间性。特别提醒撰写会计方面论文的同学,由于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现行会计制度,因此,我们在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注意参考2001年以后刊物发表的文章。如:写会计信息失真方面的文章同学注意。自从现行制度颁布后,从制度层面已将会计信息造假问题杜绝了,建议这方面的论题就不要再选了。
(4)观点正确。论文写作时,其观点不要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定相违背。
(5)论题要严格限定在会计、财务、审计和会计电算化方面;或写财务会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方面的论题。如:"税收筹划对企业理财活动的影响"等。其主旨必须体现出财务会计专业的内容。否则就离题了。
二、构思
1、选题
(1)不是所有刊物发表的题目都适合我们写。因为会计专业本科论文完成字数要求在8000至10000字之间,而有些发表的论文题目写作字数达不到我们规定字数要求,故并不适合我们选用。
(2)若写与会计专业实践相结合方面论文时,要突出所学财务会计专业理论与方法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离开这一指导作用,论文将变成调查报告或工作总结。
(3)要注意审题。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题目新颖,确定题目时,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如:有的同学把题目定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我们知道,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有关部门没有出整的规定,该题属于探讨性问题,更无从在此基础上创新了。
(4)论题要有探讨价值。论文的写作要以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定或解决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对象,如:"浅谈我国的财务分布报告"。该题针对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对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分布报告》征求意见稿有一定参考价值。相反,有一些同学《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类题目写起来很空,又没有实际内容。因此,建议同学们不要选择这些题目作为论文来写。
2、写作过程
一旦确定题目后,就要开始写作了,写作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确定题目;围绕题目搜集有关资料;第三,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第四,根据筛选后的资料确定论文提纲,在提纲中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第五,依据详细提纲开始论文写作。
同学们在收集资料时,可以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下刊物:《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务与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中国农业会计》、《现代会计》、《天津财会》等,还可以参考各财经院校学报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章。
三、应注意的问题
(1)题目和内容要一致。如:有的同学在写"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一题时,夹杂了许多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内容,表现出题目与内容相脱节,从而消弱了主题。
(2)论文结构要严谨。论文提纲确定后,要看看其结构是否合理。举例说明:"试论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一般结构应为:
审计风险的定义。进行各国审计风险定义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审计风险的特征。对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逐项分析;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把控制审计风险的步骤写出来;审计风险的防范。把防范的主要措施写出来。举例:例如,在防范审计风险方面,现行会计制度中那些不够规范的方面还需改进,怎样改进。国际上成功范例给我们的启示。
(3)文章内容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