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学学位论文范文

会计学学位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学学位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学学位论文

第1篇:会计学学位论文范文

关键字:  火车快餐  供给  需求   均衡价格理论  弹性理论 

     火车是人们长途旅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它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不同档次的服务,制定不同的价格,如提供的软卧、硬卧、硬座等,因此火车一直是运送长途旅客最多的交通工具。火车旅行有众多的优点,如票价较合理,运送速度较快,安全度较高,运输量大等,但火车也有自己明显的缺点,如普通客运车停站多、运行慢,火车车厢较拥挤、特别是春节前后,火车买票难等。其中火车快餐价格较高也是旅客们遇到的一个难题。众所周知,火车快餐价格常常高出市场价数倍,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火车快餐价格如此之高呢?我们可以从西方经济学的需求与供给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作为需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购买的欲望;第二,有购买的能力。而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厂商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中产品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作为供给也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出售愿望,第二,有供给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无论在火车还是其他地方,人们总是离不开吃饭的,因此旅客对火车快餐有一种天然的需求,而且在市场条件下,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是于乘坐火车旅客的人数成正比的。火车是公共交通工具,在我们国家,火车是由政府控制的,分配额疏散旅客是它的公共服务性质,但火车服务在通常情况下,主要体现的是它的商品属性。提供快餐有利可图,因此基本上所有长途运行的火车都提供快餐。从火车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火车运营商也不得不如此考虑,特别是一趟就运行数天的列车。火车上需求与供给两方面都得到了满足,我们进一步分析火车快餐为什么价格如此之高。

根据需求的定义以及我们自然的认识,商品价格越低,人们的需求量越大,因此,我们可以把需求函数近似的看做向右下方倾斜的线。从中我们便可以总结出需求法则来,也就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但需求法则有一定的限定性,它指针对一般商品而言。同理,我们可以归纳出供给函数是一条由左向右上方倾斜的线。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供给法则来,也就是供给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供给法则同样只针对一般商品。火车提供快餐只是火车的次营业务,因此火车运行商不可能把精力都投放到快餐的供给上来,而且火车车厢容量有限,这样火车快餐供给量基本上是稳定的。但是火车乘客的数量较大,他们对快餐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火车快餐的供给量。这样在市场价格情况下,就造成了火车快餐的供不应求。在这里,我们引入西方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的两种分析理论,既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来作进一步的分析。

所谓经济均衡就是在经济体系中,一个经济事物处在各种经济力量相互作用之中,如果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力量能够相互制约或相互抵消,那么该经济事物就会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并保持这种状态不变。在市场上,需求和供给可以认为是相互对立的经济力量。按照需求法则,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而以供给法则来说,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分析火车快餐定价问题,我们可以静态均衡分析法。根据上述有关均衡的定义,在一种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上,作为促使价格降低的需求一方尽可能地压低价格。如果价格太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就会减少。相反,供给一方则尽可能的抬高价格,价格太低会减少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因此,供求力量相抵时,市场价格倾向于保持不变,此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达到均衡的点称为均衡点,达到均衡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所对应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如果高于均衡价格,由此时决定的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就减少,这就意味着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有些生产者的产品就会卖不掉,因此在高于均衡点的价格下,这些商品生产者不能实现他们的生产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商品生产者就会降价出售,从而导致整个市场上的价格下降。随着商品价格下降,随着的需求量增加,而生产者的供给量减少。但是,只要新的市场价格仍使得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就会逐渐降低,直到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为止。同样如果低于均衡价格,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直到实现均衡。总之,一种商品在市场需求和供给两种相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通过竞争机制的调节,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从而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所谓供求弹性,就是反映需求量和供给量对于某些变量变化而做出的反应或者敏感程度。,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变量为价格、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等。需求弹性我们这里只从需求的价格弹性角度分析。也就是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于该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率。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可以分为五种情况:1.需求量不受价格影响的完全无弹性。2.价格既定时需求量无限的完全有弹性。3需求量随价格同比例变动的单一弹性。4.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富有弹性和5与此相反的缺乏弹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是商品可替代的程度、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得重要程度等。而供给弹性是用来衡量商品的供给量变动那个对它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因为火车快餐只是火车提供旅行服务的附属服务,我们可以将其理想模型化,近似看做火车供给量恒定,因此我们不必从供给弹性的角度分析。

在上面我们谈到,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大于其供给量,如果火车快餐保持原价的话,就会出现争抢的局面,而且不利于火车运营商获取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火车运营商一方面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为了火车平安稳定的运行,他都要将价格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快餐是人们的一种日常消费品,它是缺乏需求弹性的,但是在供不应求的火车上,它便变成了富有弹性的稀有品,因此,价格的变动将会极大的影响乘客对快餐的需求量。随着价格的慢慢提高,从收入低的旅客们开始慢慢地减少对火车快餐的需求。火车快餐价格提的越高,人们的需求量越小,直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这样就造成了火车上快餐的价格远远的高于市场上快餐的价格。而选择消费火车快餐的群体一般是那些收入较高或中等收入的群体。下面一个实例可以作为证明。今年春天,南方大部分地区闹雪灾,很多火车被困在半路上,尤其是京广线的。在被困在半路上的火车上,曾经发生过一包方便面曾卖到80元的高价。物以稀为贵,供给少,需求量大,价格自然贵。但是人们在火车上并不是仅仅吃快餐,当然在事实上,人们还有其它的选择。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庞大。因为:

影响需求的因素除价格外还包括第一,相关商品的价格。这里相关的是指实用价值密切关联的商品,一是替代品,火车快餐的替代品可以是方便面,面包,八宝粥等;另一种是相关品,如火车提供的盒饭一般要配上一双筷子。一般来说,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而与互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负相关。第二,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感兴趣,则他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或者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第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消费者收入越大,对于商品市场的需求也越大。此外需求还与消费者对将来价格的预期以及人口规模等。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人们在火车上吃还有其它选择,如吃方便面,面包等等,因此这些都将会减少乘客对快餐的需求,同样在火车上的这些食品价格依然高的离谱,人们自然会选择在上火车之前携带这些食品。乘客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少了,价格便开始降,直到达到供求均衡。坐过火车的人都知道,在火车将要进终点站前,火车上的快餐、水果等等都会选择降价出售,这也是受供求理论的影响。乘客需求少了,火车食品此时供大于求,他们也自然而然的选择降价处理。

这里只是从供求理论方面分析火车快餐高价格,事实上,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火车是一个垄断部门,大量提供快餐会消耗过多的人力及运输成本,那么在相同利润下,他们会选择保持定量的供给,提高价格的方法来保持供求均衡。

火车快餐的高价位也造成了快餐只是大部分高收入群体的快餐,而大量选择坐火车的农民工、学生因为快餐的高价而望而却步,如何在火车上解决食的问题呢?

我的建议是:

1.火车相关部门增加对快餐的供给,进而适度降低价格,使普通老百姓都消费的起。

2.多携带吃的便利食品,像方便面,面包,牛奶,八宝粥等。

3.火车上一般有热水提供,不要怕麻烦,携带个大杯子,用热水将它们加热或泡着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1】罗守权、卓岩.经济学原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

第2篇:会计学学位论文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教学目标;ACC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25-02

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是为培养国际化会计复合人才的一门会计学专业学生拓展需求类课程,需要在培养阅读专业文献和专业写作能力的同时,兼顾专业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术语,学习财务会计领域的理论和前沿知识,并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假设和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主要是英美)财务会计理论的现状,学习并通晓西方国家财务会计的各种实务操作方法,并能用英语进行会计工作的日常交流,能读懂一般的外文专业文献。

一、西方会计教学现状

那么,在西方国家(英美),财务会计教学采用何种模式呢?笔者在分别对美国加州大学富乐敦(FULLERTEN)分校和英国龙比亚大学克雷格洛克哈特(CRAIGLOCKHART)商学院的会计相关课程进行了跟班学习后,有以下几点感悟:

1、专业方向种类繁多,但彼此差别不大

以会计学学士学位为例,专业选择就分为企业金融学方向,市场营销学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经济学方向,法律方向和创业方向六个层面。其中,企业金融学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的主要课程为:

Napier大学会计学学士企业金融学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的主要课程设置对比表

学位研究方向

课程

设置

会计学学士企业金融学方向

会计学学士人力资源方向

第一学年课程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商业技能》《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系统》 选修《市场营销学》《行为学》《创业学研究》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行为学》《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系统》 选修《创业学研究》《市场营销学》《跨文化与组织管理》

第二学年课程 《公司会计》《商法与公司法》《职业会计学》《财政管理》《管理科学与统计》 选修《商务会计学》《商务》或《管理挑战》 《公司会计》《商法与公司法》《职业会计学》《财政管理》《管理科学与统计》《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三学年课程 《高阶公司报告》《高阶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管理》《现代公司财务》选修《税务学》《管理会计学应用》《审计》《公众财政学》 《高阶公司报告》《高阶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管理》 选修《雇佣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发展》 选修《税务》《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会计学应用》《税收编制与财政研究》《审计》《公众财务》

第四学年课程 论文 选修《投资管理》《当代财政问题》《全球财政市场》《货币理论与政策》 选修《国际会计》《管理会计学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学》《企业社会责任》 《领导力的改革与创新》 论文 选修《全球雇佣实践》《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选修《国际会计》《当代财政问题》《管理会计学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学》《公司管理》《投资管理

由此可见,同一学位的不同方向所开基础专业课程基本相同,但到高年级之后逐步细分,在论文的写作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课程设置,论文方向,以及学生学习范畴的差别。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会计专业,基本只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国际会计学之分,每一类学科方向的课程设置以及最终的论文选题没有太大的区别。

2、课程结构设置简单,以学生自学为主

英美大学课程每门课一般有二至三名教师共同担任。教学十三周,每周教学二小时(有的为一小时),教师辅导学习一或二小时。每门课只有一至二个大作业加一次考试。学生按要求应在三个学期内(每年三个学期)选学课程(相当于一个学期专攻三门课程)。每周总学时(包括辅导学习)在10个学时左右。教师只给大作业一个等级分,基本不详细批改。

英美教学方式以学院为范围开设课程,课程学时数少,由学生自由选择规定数目的课程学习,这是很好的教学组织方式。相比较中国的本科教学而言,中国的教育学制长,学的课程多,有些课程与所学的专业无关,学时数非常多,每一门课程都只由一门教师完成,学生习惯于听,而非自己学习思考,学习依赖性相当严重。西方的教学方法与中国的教学方法有相当大的区别,老师不会照本宣科,每周虽然只有2个小时的课堂讲授时间,但是教学速度非常快,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一堂讲授课就涵盖了2-3个章节,一百多页的课本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基础。在西方的高等教育里面,大都是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的书籍,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财务会计国际化培养目标

会计教学理应培养契合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的客观需求,拓宽培养复合型会计国际化人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双语教学要求,随后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项重要内容,其后在2007年陆续了鼓励双语教学的举措,即辅助教学的模式。众多高校包括我们贵州财经学院开始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选取少量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现代会计学双语),希望能提高学生掌握国际会计语言与规范的能力。

2011年,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会计国际化人才需求,很多高等院校积极引进了英国公认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IMA)、英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1MA)等办学方式,使用国外指定原版教材授课,因而,教学计划中的绝大部分必须采用双语教学。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要的背景下,必须重构会计国际化教学目标,强调会计国际化教学是对传统会计教学的有益补充,双语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处于主导地位,财务会计双语的教学目标定为:培育学生熟练掌握国外会计处理基本规范,能够按照国际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使用管理会计知识加以分析。

三、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准备与实践

1、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通过西方会计教学的跟班学习和多年双语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明确教学目标。以财务会计双语课程为例,由教师带动学生朝会计国际化视野方向进行系统的培养,最佳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通过教师串讲,案例剖析,师生互动讨论,由教师检验学生课前自学效果并解决重点疑难问题,提出系统的专业前沿理论知识。但实际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实现,因为原版教材往往阅读量很大,一些学生由于语言问题而不能坚持自学,或者虽然课前阅读了课文和相关资料但不能把握要点,致使课前预习没有实际效果而最终放弃。因而,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了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财务会计双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着重于对ACCA人才的培养,所以采用BPP Learning Media编著英文原版教材《ACCA PAPER》。该教材从ACCA考试的层面系统介绍了西方会计的理论和实务操作方法,内容全面且难度适中,外语地道,语言明快流畅,学生可以领略地道的专业表达方式,了解中西方会计处理的不同,达到财务会计教学的目的,把握ACCA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拓宽国际化的视野。在中文教材上,选用了立信出版社常旭、编著的《会计专业英语》作为辅助材料,该教材采用中英文对照学习,是学生进行会计双语学习的基础材料。

2、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着重讲解重点与难点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鉴于西方的授课经验,学生的自我学习是关键。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定位学生的学习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后,按授课计划进度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前参考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用英文授课,在必要时以中文辅助解释,主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加以调整。在财务会计双语教学中,笔者一般以ACCA的案例引出本专题主要内容,列出关键词并加以解释,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对学生理论的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以习作的方式解答,着重引导学生发现重点,理解难点,掌握解题的技巧。这要求双语教师在掌控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要避免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知道听的“填鸭式”教育,使得原本能够精彩纷呈的课堂变得平淡无味,甚至成了纯粹的专业词汇学习,或者出现备课时几乎把每一句课堂用语都设计好,根本不敢多讲一句教案上没有的话,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默默无闻”的教学。

3、动手与动脑结合,恰当安排习题和答疑

在双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看得懂、听得懂,但仍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题目依旧不会做。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些能力又不能仅依赖教师讲授达到提高,问题长期积累下来,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的恶性循环。因此,习题课和答疑课就成了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习题答疑不一定完全由教师讲解,可以请一些知识掌握得好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或者由同学自由组合共同完成。形式也不一定拘泥于课堂,可以针对全班、部分同学或者个人,借助于班级公共邮箱或网络教学系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习题一定要保持英文形式,答疑也尽量以英文形式完成,避免某些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只是等着习题答疑,降低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笔者将习作的成绩最终计入学期的总评成绩,以便将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理论跟实践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同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校双语教学的总体质量,有效实现双语教学目标。

参考资料

[1] 于洪,周恒男.对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案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7-28.

[2] 史艳红.解决高校双语教学中矛盾的方法与途径 [J].山西大学学报,2007(04).

[3] 李颖琦.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08,(1下).

第3篇:会计学学位论文范文

一、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的智力优势

审计教育界集中了一大批审计、会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等专业的教授、学者。他们学有专长,理论功底好,学术造诣高,具有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是推动上海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宝贵资源。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在审计理论研究、审计学术交流、审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上海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审计理论研究方面。

一是吸收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研究。就上海市审计局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研课题;就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科研协作课题、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课题;就上海市审计学会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中国审计学会合作课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课题研究合作项目等。2014年,上海市审计局、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审计学会共完成各类审计科研课题41项。开展审计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要做到审计人员、审计科研人员、高校教授专家“三结合”,以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努力使上海审计科研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上海市审计局、浦东新区审计局、徐汇区审计局、松江区审计局等审计机关注重吸收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社会招标审计课题研究。2014年起,上海市审计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年度招标,两年共向社会公开招标“国家审计促进政府自身建设的作用和途径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方式和技术创新研究”、“审计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和途径研究”等课题4项,共有7个高校教授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参加课题投标。高校教师在社会招标审计课题研究中崭露头角。

三是特邀高校教师担任审计科研机构特约研究人员。为加强审计科研队伍建设,2008年12月和2013年3月,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先后两届在全市审计机关聘任特约研究员37人和56人。特约研究员的主要任务是:以优化组合的方式组成课题组,承担审计署下达的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和市审计局立项的部分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承担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委托的其他审计科研工作。今后可根据需要,聘请高校教师担任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师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题评审。目前,上海市审计局已特邀高校教授参加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立项评审和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研重点课题结题评审。今后可更多地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题评审,以加强课题研究质量把关,促进提高审计科研水平。

(二)审计学术交流方面。

一是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专题研讨会或论坛。2012年12月,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浦东新区审计局联合举办“浦东审计创新论坛”,收到良好效果。2015年,中国审计学会将举办“金融审计与区域性金融稳定”等专题研讨会。同时,还将举办以“加强审计创新,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审计青年论坛。上述专题研讨会和论坛将邀请各有关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参加,以推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加快青年审计人才培养,为审计人员和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建言献策、展示风采搭建平台,促进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为推动群众性审计理论研究,上海市审计学会坚持每两年组织开展优秀审计论文评选。在2011年至2012年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中,高校人员获奖论文有5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9%;在2013年至2014年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中,高校教师获奖论文有4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2%。

三是特邀高校教授举办审计学术报告会。为加强审计学术交流,2011年11月和2012年11月,上海市审计学会举办审计学术报告会,先后邀请复旦大学李若山教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秦荣生教授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家审计”、“关注云计算发展对会计、审计的挑战”学术报告。两场学术报告会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受到听众好评。

四是加强审计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目前,除上海市审计局设有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外,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也设有审计研究所。要加强审计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

(三)审计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举办审计业务培训班。2014年,依托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浦东新区审计局在审计业务培训方面作出了探索。2015年,上海市审计局将举办“行政事业单位新财务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规范”培训班,邀请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授课。为加强审计机关审计业务培训,今后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可建立高校师资库。

二是举办审计业务讲座。近年来,上海市审计局有关审计业务处分别邀请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教师,为审计人员作“资源环境审计研究”、“高校审计研究”、“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等业务讲座,促进提高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三是举办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班。2014年,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邀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教授,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班学员讲授“内部控制与监督”课程,促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四是举办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和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每年邀请南京审计学院教授,为本市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学员作初、中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和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受到好评。同时,上海市审计局聘请高校2名教授担任上海市审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二、充分发挥审计实务界的实务优势

上海审计实务界具有较为雄厚的审计力量。截止2014年底,在国家审计方面,除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外,另有上海市审计局和17个区(县)审计局,共有审计人员1 023人;在内部审计方面,全市共有内部审计机构1 626个,配备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5 421人;在社会审计方面,全市共有会计师事务所322家,拥有注册会计师5 830名。审计实务界的不少从业人员毕业于高校审计、会计等专业,努力报效母校是广大审计实务界人员的心愿。审计实务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审计专业在教学、科研、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努力做审计教育界的坚强后盾,成为审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一)适当参与审计教育活动。高校审计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现代审计学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专业实战能力、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为审计实务界补充人力资源。审计实务界拥有一大批实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每年完成审计项目数以万计。他们来自审计一线,掌握审计信息和动态,了解审计实践与需求。审计实务界人员适当参与高校审计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为审计教育注入动力,增添活力。具体参与形式包括审计实务界人员参加高校审计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或担任行业专家,为提高审计教学水平建言献策;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开设研究生讲座,担任研究生暑期学校或论坛师资,传授审计知识和实务技能;参加研究生招生复试和毕业论文答辩,促进提高审计教育质量。

(二)为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提供参考资料。审计实务界有着强大的审计法规库、鲜活的审计案例库和有效的审计经验库,可为高校审计专业提供教学参考资料。近几年来,上海市审计局先后编著和公开出版了《审计案例集》、《审计案例选编》;浦东新区审计局先后编著和公开出版了《画说审计》、《审计门诊》、《案说审计》。这些审计出版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供高校审计专业教学参考。

(三)为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高校审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注重实践操作,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成。审计实务界要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在国家审计方面,目前浦东新区审计局、松江区审计局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在内部审计方面,目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计中心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在社会审计方面,目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产学研基地或实践基地。通过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参与审计项目和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现场带教,使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接触审计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审计技能,为增长才干、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三、充分发挥审计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上海市审计学会是本市审计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主要涉及全市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领域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市审计学会理事会已历经八届,现有个人会员660人,单位会员7个。市审计学会内设学术委员会和秘书处。学术委员会职责是协助秘书处组织、指导研究活动,审定研究成果;学会秘书处具体负责学会日常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审计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审计界“四路大军”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共同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搭建平台,搞好服务。

(一)加强市审计学会在高校的组织建设。2008年以来,市审计学会已发展高校人员95人为市审计学会个人会员,已吸纳7所高校审计系(学院)为市审计学会单位会员。在市审计学会本届理事会86人中,高校人员9人,占10.5%;在市审计学会本届常务理事会23人中,高校教授3人,占13%;在市审计学会本届学术委员会11人中,高校教授5人,占45.5%。今后要继续大力发展高校中青年教师为市审计学会个人会员,切实加强市审计学会在高校的组织建设,发挥市审计学会的平台作用,为审计教育界加强与审计实务界的联系创造条件。

第4篇:会计学学位论文范文

致谢一:

老早就知道博士论文后面有一段致谢意味的后记部分,一直在想自己到那天会是如何的激动如何的感慨,如今真到了这一时刻,却是相当平静却也发现自己无从表达此刻的心情。

从大学毕业时考研找工作两手准备,到幸运被复旦会计系录取,再到两年半后由硕转为攻博,最后三年半后博士毕业,进入不错的高校成为大学老师,我完成了由会计小本到会计博士,从会计学术门外汉,到成为一名可以独立进行会计研究的大学老师的华丽转身,这是六年前的我绝对没有想到的。六年的青春岁月可以在复旦度过,可以在会计系度过,我是幸福的。感谢我的导师吕长江老师,这不是博士论文后记部分的例行感谢,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我一直认为如果当时我的导师换了其他人,我可能都不会走到今天。是老师一步步的将我带入会计学术的氛围中,让我yulu.cc的看到会计学术的魅力,也是老师耐心的教导及指引,让我慢慢发现了自己适合的人生职业。感谢老师对我的学术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老师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谢老师对我有话直说、口没遮拦的宽容。

同时还要感谢师母王克敏老师对我的点拨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会计系洪剑峭老师的关心及对博士论文解析部分的帮助;还要感谢会计系陈超老师、周红老师、徐浩萍老师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感谢北京大学陆正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夏立军老师、复旦大学原红旗老师、南开大学刘志远老师、上海财经大学潘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张天西老师对论文提的宝贵意见;感谢复旦会计系所有老师在六年中从各个方面的帮助与照顾。此外,还要感谢我在耶鲁大学交流期间的外导FrankZhang,感谢张老师对我在耶鲁交流期间的照顾,及对我在学术上的悉心指导,同时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的博士生杜凯同学对我生活上的帮助及论文解析部分的指导;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其他老师和同学对我在各方面的帮助。

我在复旦的同窗们,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我的室友王瑞、杜琰琰、程南雁,同窗翁宵伟、李静、武建、朱晨波、张轶凡,及刘璇、黄海杰、刘念、徐媛媛等师弟师妹们,以及管院09博的所有同学们,因为你们的陪伴,我的生活才能如此丰富多彩。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为我提供了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是你们的支持可以让我无后顾之忧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的爱护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还有我的好妹妹,你倒是像姐姐一样照顾我,我们的姐妹情无疑是我值得骄傲自豪的地方。

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仅以此文献给你们。

致谢二:

历时一年有余,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终于即将完成。回首论文的撰写过程,内心不禁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政府审计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两年前,我的恩师,国内政府审计领域的权威人士蔡春教授以他对学术前沿的高度敏感捕捉到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并建议我以此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最初思考这一选题时,我颇为惶恐。这一论题不仅要大量涉及到政治学等较为陌生的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进行选题论证时搜集到的己有相关文献成果极为有限,国外文献研究几乎为零。可以预见如果以此为题,论文的创作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同专业的博士同学以及同门的师兄师姐讨论后,他们也都认为这一选题难度较大,这一度几乎让我失去信心。与导师蔡春教授交流以后,他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帮助我分析研究思路,启发我思考解决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与难点,并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在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最后我还是决定要坚持下来,并最终确定以政府审计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作为我博士论文的选题。

选题确立后,我从2011年4月开始搜集资料,拟定论文研究大纲。写作期间,我又再次遇到了瓶颈,民主政治细化的问题曾让我一愁莫解。后来,我研读了大量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权力学的书籍与文献,并多次与政治学专业的同学讨论,才最终从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角度解决了.

这一问题。其后遇到的诸多难题,如政府审计对民主政治发展作用的机理分析、实证研究中民主政治的量化、模型的构建等,我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与导师和同门师兄师姐讨论,一次又一次的翻阅各类文献,每个问题都是反反复复的琢磨直到被逐步攻克,这才最后形成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成果。整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从选题开始到最后论文定稿,大到论文大纲框架的确立,小到一个词语的选择,无不凝聚着导师蔡春教授的心血、同门兄弟姐妹的帮助、同学和朋友的鼓励和我自己的努力,现在回想起来,实属来之不易。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不易,也越发感觉到自己才疏学浅。论文虽然初步成稿,但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我的研究还是最基础性的尝试,其中许多问题思考还不够成熟,分析还不够深入,还有许多缺陷甚至错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批评指正,以帮助我更好的完善本论文并展开对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

学海无涯,我将博士论文的完成看成另一个学习道路的起点。在今后旳日子里,我会持续关注政府审计领域的研究,谨记恩师教诲,踏踏实实的做人,勤勉严谨,不断思考探索,不辜负恩师的栽培,不辜负同学朋友的支持和父母的期望,更不辜负自己的人生。

三年时光,如弹指一挥间。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欣喜仿佛还在昨日,转眼间我已经在提笔撰写毕业论文的致谢词。深夜12点,万籁俱静,回想荣春园三年的求学生涯,导师的栽培、同门的帮助、同学朋友的关怀,父母的支持,一幕一幕在脑海中浮现,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蔡春教授。能够成为蔡春教授的博士生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是蔡春教授带领我走进了审计学术的殿堂,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做事风格、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学术的不懈追求都令我十分的钦佩,这将是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三年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蔡老师教会了我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研究方法、前沿的思想理念,教会了我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每一次学术思想的提点都让我获益匪浅,每一次生活上的关怀都让我这孤身在外求学的学子倍感温暖与感动。

特别是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蔡老师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开题、论文的撰写、修改直至论文完稿,蔡老师一直在给我支持和帮助、信心和鼓励。没有蔡老师悉心的指导,我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我的学业。师恩深似海,蔡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会永远铭记于心。衷心感谢我的师母包建华女士,感谢您慈母般的关怀和教诲。

衷心的感谢西南财经大学的诸位老师。感谢彭韶兵教授、杨丹教授、罗宏教授、陈苑红教授、叶建明教授和黄载兴教授对我专业课程的教导。感谢樊行健教授、潘学模教授、吕先锫教授、冯建教授、冯俭教授、余海宗教授、谭洪涛教授、马永强教授和唐雪松副教授对我博士学位论文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让我的论文得以完善。感谢方萍书记、余霞老师、杨长虹老师,谢谢你们三年以来的关照感谢蔡老师研究团队里面的所有的兄弟姐妹。感谢李江涛博士对我博士学位论文在实证模型设计等方面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刘更新博士,与你六年的同窗情谊,你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许多的关怀与帮助,感谢你在我考博期间的支持与鼓励,感谢你带我进入蔡门大家庭;感谢谢赞春博士、苗连奇博士,感谢你们一直像大哥大姐一样照顾我,感谢你们在我感到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安慰与关心;感谢孙婷博士生、饶翠华博士生、马硕博士生,感谢你们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一路鼓励与扶持;感谢蔡利博士生、朱荣博士生、李明博士生、刘雷博士生、谢柳芳博士生、唐绣球博士生、感谢你们兄弟姐妹一般的同门情谊,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感谢师门的瞿旭博士、董延安博士、李海燕博士、刘学华博士、罗朝晖博士、鲜文铎博士、张勇博士、徐荣华博士、杨晓磊博士、路伟达博士等和硕士研究生杨鲁、敖金俐、林洁、刘春苗、黄婧、张倩倩、和辉、王志、祁恒庆、陈永辉、杨晶晶、何雨、何苦、钟婷、马可哪呐、吴征远、梁怡爽、张鹏、周思维、王瑜、陈亮、孙琳、张静、周贤莉、李慧、罗琪、段楠、王宪振、欧琳、苗芄、蒋静、赵晓燕等师弟师妹,恕不一一列举,你们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

感谢我的同班同学。感谢王伟博士生、张玮倩博士生、张晓玲博士生、彭丁博士生、郝以雪博士生、何惕博士生、黄莉博士生、林高博士生、卢兴杰博士生、王昱升博士生、向阳博士生、袁洋博士生、张媚博士生、周冰博士生、魏涛博士生、张泽南博士生、汪tn専士生、周婧博士生、侯甜甜博士生、肖光红博士生、周明友博士生。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三年美好的求学时光,我会将这些记忆永远珍藏。

感谢我的硕士同学万磊、龚建英、柳宇燕、夏冬明、易旭东、隋春蕾、周德如、陈义、夏蓓、王峰、张莉等;感谢我的本科同学徐燕、薛爱玲、王芳、仇扬、杨珠等,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和鼓励。

最后,深深感谢我的父母。你们用毕生的心血养育教导女儿,女儿不孝,多年在外求学,不能承欢膝下,只能在心里感谢你们对女儿的无私的爱,感谢你们一直包容我的任性,感谢你们一直做我坚强的后盾,放我去飞,放我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们!

致谢三: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度过了丰富且有意义的四年求学生涯。这四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让我体会到了会计学学科的博大精深,同时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前进方向。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天西教授。张老师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默默的奉献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奋发进取。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对我的毕业论文始终给予了认真和耐心的指导,使我顺利地进入毕业论文研究阶段并成功地撰写了毕业论文。四年来,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使我能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协调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三者的关系。尊敬的张老师,谢谢您!

衷心感谢在过去四年时间里为我们辛勤授课的安泰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正是老师不辞辛苦的教学,使我们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他们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的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感谢在百忙之中牺牲宝贵时间评阅和评审本文的各位老师和专家。

第5篇:会计学学位论文范文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学变的越来越重要。然而,会计学的学科属性却仍旧介于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模糊不清,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本文将针对此问题,首先分别阐述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及经济学属性的现实证据,然后提出会计学兼具经济学与管理学双重学科属性的论点,并对其进行论证,旨在为会计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属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无疑已经成为了一门对经济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学科。然而,尽管会计学的地位越来越高,会计学依然存在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那就是:作为一门对经济具有深远影响的学科,其学科属性这一关乎会计学研究健康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国内,关于会计学学科属性的界定主要有两种比较权威:其中一个是1993年7月1日实施至今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3745—92),它将会计学设在一级学科(790)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790.37)。即归属于经济学;另一个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们则将会计学归属于设在管理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即将会计学归属于管理学中。面对这种情况,国内外诸多学者各执一词,难以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陈德刚先生曾说:“会计学科属性是会计学理论研究的基础问题,决定着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践发展能否健康持续”。倘若学科属性不能得以明确,那么会计理论研究就会方向不定,处于艰难摸索的境地;反之,如果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能够被早日确定,那么会计学理论的研究定位及系统规划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可以更好的与其他相关学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会计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基此,本文拟对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1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重要观点和支持证据

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属性的论述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被提出。很多会计学和部分出色的经济学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为这一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其1953年出版的经典名著《会计理论结构》中就曾明确指出,“从本质上看,会计不容置疑地带有经济学属性。”(利特尔顿,1989)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科斯、佩顿、利特尔顿等人,先后借鉴、引入了一些经济学的概念,从而提出较完整的会计理论框架。这种观点虽没有直接揭示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但已经非常充分的认识到了两者的高度关联。这就为经济学属性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从历史上来看,不得不说,这些经济学概念的引入确实指导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且深入持续地改变了会计实务。这其中十分典型的例证就是1968年,鲍尔和布朗首先开始应用计量经济学研究会计学理论。在此之后,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会计学进行实证研究逐渐成为西方会计研究的主流;1970年,德姆斯基和费尔特姆应用信息经济学撰写的会计研究论文,“模型在信息评价中的使用”,开创了分析性会计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借鉴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会计领域又涌现出了很多关于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产权理论、管制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我国的会计研究的发展也正日益依赖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从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则更为明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芝加哥大学会计系的一大批教师与学生都开始进行会计学的科学化。经过大约三十几年的发展,实证了当代会计研究前沿中的两个主要范畴分别是以推理为中心的分析性会计学及验证为中心的实证会计学。而这两者都非常明确地建立在现代经济学基础之上,这就充分体现出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综上所述,无论是名家断言、会计历史,还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这些方面的信息都有力地支持了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论。

2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重要观点和支持证据

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属性,其中最明显的有力证据就是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归属。在西方很多国家,会计学专业普遍被设立在商学院内,这一设定无一等于认同了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我国自1997年至1998年的,“学位、专业目录”颁行之后,所有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拿到的学位都是管理学学位。管理学自从二十世纪初产生之后,它的若干重大突破和重要学派都对会计学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西蒙创立了决策学派,并提出了“管理就是决策”、不同的决策需要不同的成本数据、企业内部管理对成本核算的需要不同于对外报告等观点,于是变动成本法就应运而生了,并且变成了决策会计中分析、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管理学中的数量学派主张用数学模型解决企业管理问题,它对会计学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建立存货控制模型、销售预测的线性回归模型等方面。基于以上各点,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有较为充分的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3会计学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属性

上述两个部分分别阐述了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属性的重要观点和证据,两者看起来都非常合理。那么,会计学的学科属性到底是上述两个部分中的哪一个呢?笔者认为,以上两种属性的这些支持性观点和证据绝不是偶巧合。想要求得明确界定,首先就要弄清上述两者的使命和界限,然后再看经济学、管理学的中是否有会计学的位置。首先,关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界限:一般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管理学则是对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可见,经济学和管理学都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同的是,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我们还需要审视经济学、管理学的体系中果真有会计学的位置。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和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管理会计正是关注组织资源运用的管理过程。而对于经济学来说,如果没有对外会计,资本市场上的交易就不可能正常发生更不可能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了。由此可见,这正是对外会计在经济学体系中的位置。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学科属性,其中,对外会计具有经济学性,对内会计具有管理学属性。

4结语

只有认识到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会计学才可以被准确定位且长远规划。以对外会计为例,我们应该以经济学的眼光来重新看待其使命和目标,以系统的经济学理论来指会计理论的研究,并且在充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构对外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学学科属性的明确尽然有其重大的作用,但单单掌握这些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深入、系统地对其进行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系统地把握住会计学在经济学中的节点,达成会计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刚.会计学的学科属性:管理学还是经济学[J].管理世界,2009(06).

[2]陈德刚.论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04).

第6篇:会计学学位论文范文

人逢喜事精神爽。2006年7月1日高级会计人才(企业类、行政事业类)培训班选拔考试面试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行,全国共有119名考生参加了面试。相隔半月之后7月17日确定录取,企业类考生63人,行政事业类考生56人。黄江涛成了行政事业类(一期)培训班的一员。

黄江涛是长江水利委员会财务经济局综合处处长,是年33岁,从事会计10多年。“作为一名会计人,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经选拔参加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学习,这既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也说明国家对会计事业的重视。”

历时10余载,黄江涛从求学到锤炼,再从锤炼到提升,会计职业生涯的轨迹,深深地镌刻在他的人生舞台之上,历久弥新。因而对会计也就多了一些感触。

修德以律己

人之事,德为先。能否成就大事业,道德是第一要义。曾有人作出了这样的评论:“会计人,因长于计算,所以精深;因职业禀赋,所以正直;因事务繁杂,所以勤勉;因责任重大,所以端赖高贵的灵魂。”这里所说的灵魂、正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要想做好会计,必须先要修德。心不正,事则毁。会计行业道德比专业技术还要重要。无德之人,掌握了技术,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放在首位,作为财务领导必须身先士卒。”黄江涛把会计职业道德看的非常重。

他担任长江工程建设局财务主管期间,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水利工程的寻租活动,并积极加强会计人员道德建设。“要想杜绝寻租,就要认清寻租,”他告诉记者,“总的说来有四类寻租活动,即在选择阶段的两类寻租活动(一类是直接建设单位通过种种手段拉拢建管单位的管理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如招标机构工作人员、评标专家等而获得中标;另一类是直接建设单位与建管单位本身寻求某种特殊的关系而中标)及在施工阶段的两类寻租活动(一是存在主观质量问题时,直接建设单位通过寻租活动避免责任;二是通过寻租活动增加合同变更,变相取得补偿)。”只有抓住认清寻租的本质,才能从表象中分辨出来,增强思想“免疫力”。

除了思想上重视,还需要从制度上保证职业道德落实到位。黄江涛从2002年底履任长江水利委员会财务经济局综合处负责人之初,首先就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对单位还在执行的各类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清理,拟定厅、局级以上单位财会制度、办法。如《长江水利委员会银行账户管理暂行规定》等共二十三个,并颁布实施,使单位财务管理在透明化、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次,加强监督,堵塞资金管理漏洞,保证国家资金安全高效。每年都组织对财经管理质量、银行账户管理、会计基础工作等大检查,对于规范单位的财经管理行为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再者还建设学习型组织,大兴学习之风。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员工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加强业务和职业道德培训力度,每年对全委800名财会人员至少轮训一次,从而提高了单位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

对别人严格要求,他自己也不放松。1997年,他到长江水利委员会“财政、税收、物价大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期间:开展全委三查工作,查处了“小金库”、“账外账”等问题,保护了国家财产,因成绩显著,被水利部评为三查工作先进个人。1998、1999年,他又连续两年配合国家审计署对长江委基建工程建设资金的审计,期间与审计署工作人员一道,认真开展审计检查,及时发现资金管理漏洞,为严肃财经纪律、保障资金安全作出了较大贡献,1999年被评为长江委先进工作者。在长江工程建设局工作期间,多次深入基层调查情况,走遍了长江几千公里的堤防工地,配合财政部门加大对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严防施工单位利用“虚方”、“假单”等套取国家资金,因成绩突出,2002年被评为长江委财会工作先进个人。

担任处领导后,黄江涛更加强调修身立德、严以律己,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带领全处认真履行职责,建设服务型组织、创新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工作业绩得到广泛认可。2005、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长江委优秀公务员。

研术以担重任

勤奋是美德,只有勤奋才能不断地挖掘自己、修正自己。

黄江涛在10多年的会计生涯中,一直以书为伴,结合实际,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据统计,他曾编写过的财经类专业教材、公开出版本专业的资料有34.7万字。

1992年,黄江涛大学转换专业初涉会计行业,抱定“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理念,甘心做个书虫。1994年本科毕业,一门心思考研,于1996年考取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同年一次通过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经过三年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武装了头脑,并于1999年获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同年又通过会计师全国统考。“研究生期间,我就到单位开始实习锻炼,一边学一边做。那时候很明显地感到能力的提升。”

1999年底,黄江涛在长江工程建设局担任财务主管,负责财务管理工作,一直工作到2002年底。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了真正的会计实务,从出纳到登记凭证,从账务处理到报表编制,实践工作让他掌握了会计知识的应用,也加深了对会计的理解。

工作实践的历练,使他的知识不断地丰富,并逐渐成为长江水利委员会财经战线的业务骨干。“可以独立解决本专业中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本专业调查、分析、决策及评估预测。”这是当时相关领导对他的评价。“这些都源于不断的探索和学习,那段时间一有空就钻进图书馆,结合实际写论文,可以说那时候自己很有成就感。”正是这样的干劲,为后来承担重任奠定了基础。

2001年,水利部被定为首批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水利部经济调节司(即现财务经济司)从几个大的直属单位抽调几名业务骨干临时组建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办公室,黄江涛参加了该办公室的工作。“在三个月的工作时间里,我主要负责草拟水利部关于改革的制度办法,这些制度办法为改革在全国水利系统的全面铺开和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其中作为主要编写人员,他参加了水利部组织的《水利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范例》的编写。这些成果随后在全国公开出版并颁布实施。

2002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制定了《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竣工决算编制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对于科学及时编制工程竣工财务决算、促进资金高效使用、保证工程顺利验收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通过加强建设管理节约国家投资计10.2亿元。

2003年,通过竞聘,黄江涛来到长江水利委员会财务经济局担任处领导,2005年提为处长,成为全委系统最年轻的正处级干

部。这段时间,他从主管部门的角度来审视会计、学习会计、实践会计、理解会计,获得了新的感悟。“通过这几年实践的锤炼,我对会计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入。如果说学习阶段认为会计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那么现在则认识到会计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信念,是一种推动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责任,一种国家强盛、事业兴旺的信念。”

2005年,水利部委托长江委对四省(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长江干堤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审查。他作为专家组副组长组织并参与审查工作,撰写了审查意见,对于确保工程竣工验收的顺利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这段时期,他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还参加了水利部《水利系统会计电算化操作规范》、《水利财务系统信息化规划》的编制。其中《水利系统会计电算化操作规范》主要是针对全国水利系统会计电算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研究如何规范电算化操作的问题。成果经水利部正式发文在全国推行后,对于提高各单位会计电算化水平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水利财务系统信息化规划》是基于国家“金财工程”已经启动而水利部门财务信息系统比较杂乱的现状,拟对全国水利部门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整合所进行的规划性研究。成果经水利部验收后,指导水利部门进行财务信息系统的开发。

2005年,业有所精的黄江涛又考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主攻产业组织理论。“我刻意不选择会计专业,目的是想扩大知识面,从相关专业吸收营养以滋润会计,从其他专业角度来看会计。通过多专业、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我力图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会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工具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用产业组织理论对组织内部控制的研究等。”攻读博士期间,他又参与了长江委中标的湖北省会计学会立项资助的重点课题――《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研究》,并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该课题,课题成果被省会计学会评为三等奖。“该课题为理论研究型课题,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实地调研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湖北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成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6年7月,他又经选拔参加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学习。 同年9月,他被中南民族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多次参与学校举办的论坛。2007年5月,他完成了财政部课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研究与模拟测试》。2007年9月,他申请的课题《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研究》获财政部批准,成为财政部立项的重点科研课题。他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多次在中国会计学会水电分会、湖北省会计学会及学术期刊组织的评比中获奖……

成绩的取得是与艰辛的付出分不开的。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他经常加班加点编写、修改、研讨制度;为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他经常利用周六周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及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但是,“这些付出与作为会计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相比,又显得微不足道。只要能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以促进单位经济发展和国家会计事业的兴旺,我愿意一生忙碌。”

睿思以明途

思想的伟大毋庸赘述。一个人是否有前途,先要看是否有思想。只做不思的人,永远是跟着别人的步伐;只思不做的人,永远都是空谈。要做一个会计行业的领头羊,必须学会自己思索,有自己对会计的认识,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规划和做事原则。思想的成熟,是经过吸取别人之后去实践,然后产生独立意识的成熟。暂不考虑那些哲学家将这个过程变成拗口文字叙述的理念,通俗的讲就是,人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寻找一个突破口或者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思想就是寻找突破口的利器。

会计行业在基层和高层都有强大的生命力。不论行业,也不论层次高低,都需要会计,也都离不开会计。相比较而言,在基层接触实务多一些,在高层接触理论多一些,要想对会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身处哪个阶段,都必须重视思考,这样才能有提升,才能进入更高的层级。会计都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越级很难实现。”

但是思考实践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瓶颈或者挫折。“最烦心的事是会计监管容易引起误解,比如在实际工作中,自己提出的一些加强资金管理的措施被他人尤其是本单位其他行业的人误解为会计不仅不能帮助单位发展经济,而且处处控制别人,阻碍了其他业务部门工作的开展。”黄江涛遇到的事情,大多数会计人都遇到过。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沟通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要求跳出会计看会计,加强和其他部门的沟通。

在其位而谋其政,目前他最关心的是如何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以促进单位经济发展。“长江水利委员会是一个集行政、事业、企业性质为一体的单位,资金来源复杂,对每类资金的核算和管理都不相同。同时,国家财政体制、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企业改制等各项改革都在单位全面铺开,给单位财经管理带来极大挑战。”

“我时常在想,如果我们只拘限于会计制度应用,拘限于凭证、账务、报表,拘限于确认、计量、披露,恐怕难以适应国家改革的要求。必须要跳出会计,从宏观上把握国家改革发展的方向,把握长江委治江事业的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应用会计工具真实核算会计信息,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为保障长江委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提供资金支撑。”

面对挑战,必须建立正确的决策机制和高效的执行机制,并且加强内部资金使用管理,这样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因此,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黄江涛在管理财经工作时,经常思考如何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并始终抓住这个关键,对其深入研究。他曾撰文指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必须从根本人手,消除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从规范的角度来讲,彻底消除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是最优解,因为这样能科学地计量企业剩余收益,从而能给经营管理者相应的剩余索取权,让其具备完善内部控制的内在动力。但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定位决定了其必须承担部分社会职能,其政策性负担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退而求次优解,即将不能消除的政策性负担科学地量化,进而硬化企业的顶算,以达到相同效果。在目前还不能做到科学量化的前提下,治标就成了重要的手段。可通过聘请专门机构如国外著名会计中介机构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的信息系统、有意识地培养与内部控制相协调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等,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

人物资料:

第7篇:会计学学位论文范文

摘要:会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当前会计实践教学存在普遍问题的基础上,以辽东学院为例,介绍了该校会计专业在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所进行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会计;实践教学

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校内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1.单项课程实验

单项课程实验是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我院目前已开设《基础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等单项课程实验,这些实验侧重于强化学生对单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知,通过观察与验证,充分理解和掌握各专业课程所涉及实际会计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技能,进而为后续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专业技能实验

专业技能实验侧重于对学生会计基本技能、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开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信息系统与实训》、《电算化会计实验》、《erp 沙盘模拟实验》等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点钞、珠算等会计手工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时能够熟练使用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达到手工与电算化并行。此外,通过ERP 沙盘模拟,以分组对抗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会计在企业经营中与营销、人力资源、采购等部门的关系,有助于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3.综合仿真实验

综合仿真实验是在单项课程实验和专业技能实验基础上开设的综合性实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我院现已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和《审计综合模拟实验》两门综合仿真实验课程,所采用的实验资料均是课程组教师根据企业实际资料整理编制而成。

4.轮岗开放实验

轮岗开放实验是针对不同学生对不同行业和不同会计岗位的个性化需求所开设的一门自主性综合实验。这门实验课程的学习方式比较特别,学生可以在学院的会计开放实验室中自主选择其感兴趣的行业(商品流通业、房地产业、外贸企业),由学生自由结成实验小组,自主安排岗位分工,自主完成实验内容。该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充分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1.专业认知实习

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2.专业社会实践

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技能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 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 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

“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2014 年,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

我院自2012 年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2013年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学院根据会计实践教学的实际特点,不断完善我院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从考评主体方面,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学生都纳入考评主体的范畴中来,区分校内外实训的评价主体,同时增加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将实践教学的多个参与方都纳入考评体系中来;二是从考评内容方面,既要关注学生提交的实验成果,也要关注其实验的态度、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三是从考核形式方面,将小组作业、口试、成果展示、小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技能比赛等形式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考评中来;四是从考核方式方面,将原有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调整为注重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在综合仿真实验和轮岗开放实验中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孙喜平.本科会计实践教学方案之优化[J]. 财会月刊.2013(6).

[2]初国清.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5).

第8篇:会计学学位论文范文

【关键词】 精品课程;基础会计学;三位一体

一、引言

“精品课程是一个载体,是符合它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学生水平的一个示范性载体;精品课程是个平台,首先是知识基础的平台,同时它又是一个认知基础的平台。”山东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法、经、教育等相互渗透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而其“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基于实务应用的特点,自然应打造成一个融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平台。三者的基本目标是知识目标――为后续《中级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作好相关知识准备;能力目标――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素质目标――初步培养基本会计专业素养。三者的基本关系是:素质教育为主线,知识传授为手段,能力培养为基础。

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基于素质培养理念的精品课程平台设计就成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的主体。

所谓素质,实质上是指那些内化了的知识在头脑中的融会贯通。久而久之,它会内化成一种涵养、一种品质、一种精神。所以,素质培养实际上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灵魂,素质教育不可能通过某一门课、某一堂课、某一场报告、某一项活动等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逐步培养。

因此,“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个基于素质培养的综合教育平台,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通过这三大部分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基础上学生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共享平台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培养的过程,其最大特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从而就要求必须有一个满足学生需求的来源――精品课程网站。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或会计专业的入门课,初学者亟需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对会计专业的总体概念;二是对基础会计学学习的具体内容要求;三是对学习疑问的解答。针对这三个问题,在网站设计时进行了统筹规划和仔细安排。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网站首页的“Accounting Introduction”予以解决。该栏目从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会计知识谈起,一直到会计课程体系、会计职业、学习方法等,使初学者在学习基础会计学之前,从自身出发自然地对会计学建立起一个总体概念,从而对会计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或亲和力,进而保持对会计学学习有一种较强的向往。

对于第二个问题,主要设计了“课程简介、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案与课件、习题与试卷、参考资料、相关资源”等10个栏目。基本思路是:为学生在基础会计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需求提供尽可能详细的资料以及获取资料的渠道和方式,而且着重突出学习辅导的特点,以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

对于第三个问题,主要通过“在线答疑”予以解决。第一,面向所有基础会计学习者,由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队伍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基础会计学相关问题及时解答;第二,面向建设队伍老师授课班的学生,在课内外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学生解释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入探讨。

四、课堂理论教学――知识传授与专业认同平台

“会计学科的实践性乃至学科内容的非稳定结构使得会计学科的各门课程都不能局限于固定的基本内容,必须根据本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并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同时各门课程还应该厘清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注重知识的累积性,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循序渐进,以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基础会计学课堂理论教学必须同时注重知识传授和专业认同。

理论知识素质是各种素质的基础,其培养的基本手段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题理论教学。同时,教学实践证明,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亦即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与专业认同度成正比。因此,在设计课堂理论教学体系时,充分考虑了理论知识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教案与课件设计,在保证知识传授的同时充分体现素质培养精神。教案设计侧重于基础会计理论框架的完整、知识点的界定、教学方法的确定、课堂授课的安排、学习指导等,从而使其既较好地保持相对独立和完整基础上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又实现了与课件的匹配;课件设计则侧重于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会计学的实践性问题,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见到会计核算中涉及到的各种相关实物,并形象地展现会计核算程序。因而,教案与课件实际上是一种互相关系,而非代替关系。

二是课堂讲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充分贯彻素质培养思想,并引导学生专业认同。从初学者角度看,基础会计学习的最大难点在于建立会计学概念――会计专业理论体系概念和会计职业概念。如几乎所有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认为基础会计学很简单,但又都承认在学习时感觉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会计思维,而会计思维决定于“会计学概念”。譬如,初学者有不少人借贷分录总是作反。所以,授课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发挥工科院校优势,在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经济业务过程的基础上学习核算原理――企业经济业务过程在价值管理中的重演。

三是业务练习与考试,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遵循素质培养要求。会计学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理论知识学习必须与经济业务实际和会计实务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经济业务――经济信息――会计信息”转换的概念,这就要求在理论方法学习的同时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如作为基础会计核心的借贷复式记账法的讲授,基本上遵循了“三大循环”、“五大练习”的模式,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三大循环”是指教师课堂授课时随机结合具体业务讲解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提供具体业务要求学生进行课后作业练习、借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讲完后的综合业务练习或随堂测验。所谓“五大练习”即学生课本例题复习练习、课堂讲授举例练习、课后作业练习、期中综合业务练习、期末考试练习。这种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较好地培养学生结合具体经济业务处理会计实务的素质。

五、实验实践教学――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训练平台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类学科,一方面,要求在学习阶段就密切结合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以加深理解会计循环和牢固掌握会计处理的各种方法;另一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越来越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传统的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难以完全满足这一要求。实验实践教学实际上也是一个专业素养培养平台,而基础会计模拟实验则是其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模拟企业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由学生以一个会计的身份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通过模拟实验,学生不仅能够比较容易地了解会计信息的常用载体――证、账、表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一般账务处理的程序和规范。在账务处理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关于什么是经济业务、什么是会计业务、什么是会计岗位、什么是职业判断等专业素质。为此,设计和实施了“三段式”会计模拟实验模式。

第一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堂教学阶段的模拟实验是指在初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学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讲授,按照会计循环的要求,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在课堂上通过感官认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实物资料,逐步了解和接受会计实际操作方法,进而安排适当的动手训练活动,以加强和提高感性认识的效果。

第二阶段,手工模拟阶段。手工模拟阶段的模拟实验主要是指正常安排的三大循环的课程实践训练,即会计核算程序实践、财务会计课程实践、财务成本会计课程实践。这一阶段的操作技能训练全部结合实物操作进行,以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接触实际操作过程。为使学生能够有机会熟悉会计各个岗位的实际操作要求和方法,可适当采取全过程综合操作模式的实验方法,即由一人模拟所有岗位操作。

第三阶段,上机模拟阶段。上机模拟阶段的模拟实验主要是指手工模拟上机训练、电算化上机训练和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上机训练。其中,手工模拟上机训练是指采用计算机手工模拟软件实现学生上机模拟实务操作训练,从而加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量;电算化上机训练是指结合计算机会计的学习,穿插安排学生上机,进行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常见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上机训练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手工操作方法和基本的财务软件操作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所学会计知识进行必要和适当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块的设计,并进行上机实际演练,既使学生掌握简短的会计程序设计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段式”会计模拟实验的主要特点。

一是理论学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从而取得协同效应。通过课堂教学阶段的操作技能训练以及手工模拟阶段的训练,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而且这种动态结合本身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相互促进作用,从而取得协同发展的效果。

二是老师讲授与学生实践探索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双主体互动进行。作为教学过程双主体的老师和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探索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

三是手工模拟与上机演练相结合,从而实现动静结合、互相促进。手工模拟本身就是学习会计学的基本环节,因而在通过其训练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动态模拟实际优势,从而实现动静训练的有效结合。

四是感官认知与理论抽象相结合,从而实现“认识――提高”递进发展。感知与抽象是认识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基本方法,二者在“三段式”模拟实验中可以通过不同阶段实现有效对接。

五是基本技能训练与循环提高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螺旋式提高。基本技能训练是会计学习的基本要求,而通过实验实现循环提高是其根本目的,通过这种多轮的循环渐进训练,从而实现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螺旋式提高。

六、结论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会计入门教育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综合教育平台,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训练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同时,使会计专业学生尽可能早地实现专业认同,从而有利于其在会计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后续课程,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晶. 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3-144.

[2] 赵筠. 关于高职院校《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 会计之友(下),2008(11):67-68.

[3] 郭立婷. 精品课程及其建设研究[D]. 山西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第9篇:会计学学位论文范文

一、个人简要生平

1890 年6月6 日,贝利出生于爱荷华州(Iowa)的Sioux 市。他的父亲叫亨利・摩尔(Henry Moore),母亲名玛丽・路易斯・戴维斯・贝利(Mary Louise Davis Bailey)。1908 年,他从Sioux 市高中毕业。

1912 年,贝利从威斯康辛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毕业,并获取会计学学士学位。在美国,他是较早主修会计学的学生之一。同年,他进入Ernst & Ernst会计师事务所在克利夫兰(Cleveland)的分所工作。1916 年,他成为该所的合伙人之一。1917 年,他就成为一名CPA,并成为威斯康辛(Wisconsin)的执业会员。

贝利一生都非常积极地参加会计专业团体的活动。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简称AICPA)中,贝利担任了很多职务:1943~1944年,他担任该协会的副主席;1947~1948年,他担任该协会的主席。同时,他曾经是AICPA的23个委员会包括咨询委员会(Council Committee)、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1941~1944)、测试委员会(Trial Board)、会计程序委员会(Committee on Accounting Procedure,1938~1944年;1944~1947年任主席)、术语委员会(Terminology Committee)及与法律界联系委员会(Relations Committee with the Bar)的主席或成员;1959年,他成为特别统筹委员会(Special Coordinating Committee)的主席,该委员会是为了让CPA学习委员会关于教育和经验标准方面的报告。1942 年,他出任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简称AAA) 的副主席。

贝利被公认为是推进职业准则完善和提高大学会计教育水平方面的先驱者,在从事职业活动的同时,他也积极投身于会计教育事业:1958~1959年,他是密歇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访问学者(visiting professor);1961~1962年,他任UCLA的评议教授 (Regents' Professor);1947~1948年,他任哈佛(Harvard)大学Dickinson 的讲师。此外,他还是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企业家咨询委员会(Businessmen's Advisory Committee)的成员。1952年他,被密歇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希腊支部(chapter of Beta Alpha Psi)聘任为名誉会员(honorary membership)。他还是希腊分会(Beta Gamma Sigma)的成员。

贝利的贡献之一是推动了法律界与会计界的紧密联系。值得一提的是,他是最早直接从学校选入职业界的候选人之一。1958 年,他获得密歇根(Michigan)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发的CPA服务奖章。1960 年,他获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最高荣誉――美国注册会计师金质奖章(the AICPA's Gold Medal Award)。

贝利在许多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社区组织, 特别是在密歇根公众事务和底特律的城市管理中担任职务,并经常为联邦政府工作,多数情况都是作为免费的参谋和顾问。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战争部就参与会计和税收政策的制定。他是合同纠纷部门(Office of Contract Settlement ,1944~1945)和联邦储蓄系统政府官员委员会(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成员,1958~1959年间,任联合国秘书处统计部门(Statistical Divi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的顾问。他曾任密歇根税收研究委员会(Michigan Council for Tax Research)的主席、密歇根公民研究委员会(Research Council of Michigan)的理事。在底特律,他曾任联合社区服务主席(United Community Services,1946~1948)和商业委员会主任 (Board of Commerce ,1945~1958)。他也曾任慈善医院(Grace Hospital)和访问护士协会(Visiting Nurse Association)的理事。此外,他还在第一个为全国和地方慈善机构筹集资金的组织――联合基金会(the United Foundation)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6 年,贝利与埃德拉・吉尔(Edna Gillen )结婚,后又于1962 年与弗恩・库芙德(Fern Crawford)结婚,但在这两次婚姻中贝利都没有孩子。贝利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俱乐部成员,其兴趣广泛,喜欢钓鱼、打高尔夫球,也喜欢旅行,还喜欢底特律(Detroit)的交响乐乐队。同时,闲暇之余,他喜欢收集老英国字典和猫头鹰雕像。贝利于1966 年12月2 日去世,享年76岁。

二、理论与实务的主要贡献

从1912年到1957年这46年间,贝利一直在事务所工作。1947年,正是在他的带领和策划下才出现了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史上一次非常著名的合并,并为事务所后续合并浪潮提供了榜样,开了先河。由于贝利在事务所工作长达四十多年,他与外界联系非常密切,这为其增强会计界与法律界的联系提供了保障。贝利还担任与法律界联系委员会的主席,经过他的努力,会计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也为那些认为会计是伪科学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1912年,刚从大学毕业的贝利就进入Ernst & Ernst事务所工作。1916 年时,他即成为该所的合伙人之一。1922年,他成为该事务所在底特律分所的管理合伙人(managing partner)。贝利一直是该所的合伙人,但由于他在工作中与该所的创始人A. C. Ernst产生意见分歧,1947 年他辞职成立自己的事务所――乔治贝里会计师事务所(George Bailey & Co)。同年,由于业务发展需要,再加上人员的缺乏,贝利将其事务所与Touche,Niven,& Co. 和 Allen R. Smart & Co.两个事务所合并成立Touché Ross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初期事务所叫Touche,Niven,Bailey & Smart,后几经合并和重组才变为Touche Ross & Co.。1968年,该所是美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他一直是这个事务所的执行合伙人(executive partner)直到1957 年他退休为止。

贝利还曾在1943年担任专题论文委员会(Committee On Monographs)的主席,该委员会主要负责证券交易委员会、会计程序委员会、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美国会计协会下属的执行委员会以及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下属的证券清单委员会(Committee on Stock List)的各项会计事项声明及其汇编。这一工作为他在理论上的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

贝利的会计格言是:“会计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①。

三、主要论著简析

除了在实务方面的贡献之外,贝利还在工作之余,在会计专业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文章,这些文章大都是当时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为这些实践问题的解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主要文献包括:“公司收入报告中的问题”(Problems in Reporting Corporation Income),载于《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48年第9期;“收入概念”(Concepts of Income,1),载于《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48年第11期;“政府会计面临的现实问题”(Practical Problems in Governmental Accounting),载于《会计评论》(Accounting Review)1939年第1期;“当前审计问题”(Current Auditing Problems),载于《会计评论》(Accounting Review)1950年第2期;”1943年的协会报告”(Association Reports for the Year 1943),载于《会计评论》(Accounting Review)1944年第2期等。这些文章均强调了对公众教育以使其成为高素质报表使用者的必要性,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Association Reports for the Year 1943. Accounting Review,Apr44,Vol. 19 Issue 2,p221-230.

[2] Concepts of Incom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1948,Vol. 26 Issue 6,p680-692.

[3] Current Auditing Problems. Accounting Review,Apr50,Vol. 25 Issue 2,p125-132.

[4] . 2005

-10-23..

[7] web34.省略/resultlist.asp,2005-11-5.

[8] Practical Problems in Governmental Accounting. Accounting Review,[] Mar1939,Vol. 14 Issue 1,p52-5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