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节快乐表情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是咱们班QQ群的名字,从2006年8月30日见到我这群可爱的孩子们,我就在心底默默地希望能快乐地陪伴他们成长,静静地聆听他们生命拔节的声音……
曾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时刻激励、唤醒、鼓舞孩子,它点燃了每一个孩子生命的激情。他们吸收着营养,滋滋地成长。我听见了清脆的成长之声,一如春雨中竹笋的拔节声。这是对孩子自信心和奋进精神的唤醒,更是对孩子尊严、人格和做人力量的唤醒。师爱是神奇的,她可以使不可能变为可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霍懋征老师教过的孩子,没有一个掉队的,也许就是源于爱这个公开的秘密吧。每一个孩子都是纯真的,她也自然有权利获得纯真无私的爱。我们做教师的怎能吝啬呢?“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倾听着孩子们成长的拔节声,体验着教师职业的幸福,回味着自己的精彩!
不知不觉中四年的时间悄悄滑过,如今那一群小不点长得都比我还高了,可四年来的点点滴滴都在如此新鲜……
2006年8月30日 开学第一天
今天,学生终于来报道了,校园里又有了生机。确实,孩子是学校的生命,有了他们,学校才会有活力。
又接到这样小的娃娃,一个个拉着家长的手走进教室,似乎对学校有着很多好奇。其实他们都很可爱,也很不一样。那些个男孩子一点不生疏,刚来到这个陌生的教室就玩耍起来,跑这跑那,很是快乐。有些女孩子也不逊色,早已找到自己认识的小伙伴在一边聊着什么。当然,也有文静点的,一直跟在家长身边。
新报到的这五十七个孩子中,有两个孩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是男孩,领着他来报到的是他外婆,一个挺利落的老人。她告诉我,平常都是她和他外公带这孩子,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还说这孩子学习语文能行,但数学也许不太好。看着这一老一少走出教室,心里觉得特宽慰,有这样关注孩子成长的外婆,相信孩子的学前教育一定不差,素质也一定不错。相信孩子很快能适应小学生活。
另一位也是男孩,个儿不小,胖乎乎的,是跟着妈妈一起来的。因为第一天事情很繁杂,我们都还没忙过来照顾他们,小男孩有点等不及了,一个劲地嘟囔着要喝水,直意拉着他妈妈离开。可是,看到我们快弄好了,妈妈便要求孩子稍微等一等,等报了名就去喝水。可是男孩却嘟囔得更厉害了,半哭半闹着要喝水。终于等到我们讲完了,准备离开。让我想不到的是,孩子的妈妈竟然把孩子抱进了怀里,想必这孩子是经常让家长抱的吧。看着这母子俩,心里有不免担心起来,这么大的男孩子了还要妈妈抱着,象这么宠着疼着的孩子能适应小学生活吗?
2007年6月5日 可爱雨池
雨池是这学期新转来的学生,一年级时习惯没养成好,说话、行为都比较随便。他的优点是很好学,不懂就会问,而且问个不停。但上课时往往又不专心,所以一到作业时间,因没听清楚要求,不知道该怎么做,又开始紧张万分。她有一个大嗓门,所以要么不开口,一开口就被我听得一清二楚。这孩子性格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常闹笑话。比如一次作业订正,她拿本子时也没说什么,可走到一半突然转回来,问我:“这里为什么要擦掉呢?”我说:“做错了,当然要擦掉订正了。”她说“噢”就回去了。不一会儿,她就在座位上把错题都擦掉了,然后在位置上举着本子大声问:“老师,擦掉后还写不写呀?”我晕,说:“当然要写了,叫你擦掉订正啊!”其他孩子都笑起来,她自己也跟着傻乎乎的笑了。
还有次我在教室批改作业红笔没水,正好看见她桌上摆有水彩笔,就问:“雨池,能借你水彩笔用用吗?”话音没落,她就把盒子递给我,“随便用~~”改完后,我马上给她放到了桌边,看她在写作业就没打扰她,没想到这次麻烦大了。第二周一来,她就追着我要她的水彩笔,“报告!”“进来”“老师,上周你借我水彩笔,好像没还给我哦!!”那声音可大,还充满了极度的委屈和不满哦~~“宝贝,老师上周改完不是还给你了吗?我给你放在了桌子边了,你没看见吗?”“老师,你真的没还!!”“真的,我记得清清楚楚,我回家还找过书包。”“星期六我去画画就没找到!!”“今天就有美术课,怎么办啦??”呀!!一串责怪呀!!没我说话的分咯!!“宝贝,这节美术课,我帮你借一盒,先用着,我们都再找找,你回家再找找,好吗?”“老师,我记得你真的没还我,那我回家再找一次吧!!”哎呀,好不容易把这个极度委屈的小家伙儿给送走咯,真是冤死我咯~~下午在楼道碰到她笑眯眯地跑过来,人还没站定,大嗓门就吆喝开了“老师,我的水彩笔找到了,我回家又仔细找了一遍,是掉到了书桌下了,我没仔细找,对不起哦!!呵呵”真是个小迷糊啊~~
2008年9月10日快乐教师节
今天是教师节,一早我还在呼呼睡大觉,小悦宝贝就打电话来咯,说花都给我送到楼下了,我快速从床上爬起来,简单梳洗了一下就急急忙忙冲下了楼,接到了一大束的白色香水百合,听到了清晨第一句祝福“教师节快乐!”心情愉悦地抱着花束一路小跑往回跑,在楼道里碰到了邻居大妈一脸羡慕地看着我,“哟,清早就有人送花呀?!”“呵呵,是呀,今天教师节了嘛,学生清早就来送花,祝教师节咯!”
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哼着小曲开始了属于我的这个节日,和家长、宝贝、朋友们约好一起过这个教师节。刚要出门的时候,天空下起了秋雨,呵呵,看来真是老天爷也要为我今天的节日添上几分诗情画意呀!撑开伞,轻轻地迈出了第一步,快乐的第一步,看着身边溅起的朵朵小水花似乎就像看到了我那六十四个宝贝可爱之极的笑脸,朵朵都在用微笑向我表达节日快乐,“这个转角你遇见了谁~~~~”铃声一次次响起,“老师,节日快乐~~~~”一会儿是童稚的声音在电话里撒娇的祝福,一会儿是甜甜的短信,最后还会附上一句送给“小邱妈妈”,就在这幸福的包裹中我一步步来到聚会地点。
刚到就迫不及待的抓着姐说,“你收到花了吗?你收到电话了吗?你看这是宝贝发给我的短信~~~~”我俩像小孩子一样重复地读着手机里一条条宝贝们发来的短信,那种心中的满足感早已挂在了脸上,我相信那一刻我脸上作为老师的幸福与骄傲是可见的。(因为有证据哦~~~刚好有个记者在做采访,他一下就拉着说,你肯定是老师,呵呵,看你现在的表情就知道。呵呵,我的幸福真就表现得这么明显吗??呵呵,可能是吧!)
今晚,我又是拿着花儿回家的,是我最最喜爱的“徒弟”送我的一枝红艳艳的玫瑰花,鲜花馥郁,熏得我头也晕忽忽的。这是幸福的晕~~~~我相信今天我是最幸福的人,最幸福的老师~~~~
在此我要谢谢这几天来让我感到幸福的宝贝们,小邱妈妈爱死你们咯~~~~还要谢谢我的家长们,你们为我筹划着过这个属于我的日子~~~~~还要谢谢我的朋友们在这天还记着给我送上的祝福~~~~
今天我作为教师是最最最幸福的!!!!!!!!!!!!!!!
2009 年10月15日 谢谢一路有你们
教室里始终静悄悄的,我们班来了68位家长像孩子们一样端端正正地坐着,认认真真地听着,还不时用笔在本子上记着,当我讲话时,我看到家长们一个个殷切期望的眼神,有一种感动一直在心头,更有一强烈的责任感在心头。
感动
四年了,每次开家长会最担心的就是被家长们不屑一顾 ,把我们的通知置之一边,不予理睬,的确不能强求的家长会家长朋友们人人都到,何况今天又是在上班的时间……他们完全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来 ,可让我们感动的是我们班68个就来了68个家长朋友,你们不仅按时到了,而且在交流过程中教室一直很安静,没有人中场退出,你们那么专注、那么投入的听着记着,用眼睛、用心灵、用笑声和台上的我们交流着、互动着,多积极上进的家长啊!怎能不让人感动?最让人感动的是,每次你们都那么的支持我们的工作,真诚的话语发自肺腑,让我们欣慰,让我们感动!
感谢
四年了,你们对我们的信任,一直让我真诚地想说声谢谢,特别是小涂涂的妈妈,每次开完家长会,我都习惯的跑到您的空间去看看,看看你又会给我什么样的建议和评价,我会把你的博文当作是我每次家长会后的反思机会,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还说的不够,哪些地方说到了你们最需要帮助的点上,感谢你的一路帮助与陪伴,你每次参与家长会的这种尽责精神和认真的态度真的太让人感动,我想说的是,感谢你!感谢我们班的每一位家长!有你们的支持,我们班一定会再上新台阶!
感悟
我感悟多多!我刚刚接到小杨杨妈的电话,她不经意的说了一句小杨杨不乖,意识到我在家长会上说过不能当着孩子的面给老师数落孩子的不是,马上就纠正自己说过的话。最近这几天经常听到有家长说以后要少出去玩了,要多陪陪孩子等等。说实话每次家长会仅仅是希望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我们召开家长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希望我们都能通过每次家长会感悟多多!!
关键词:美育理论 教育美学 人格言行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都阐述过美育的重要性。王国维说: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说过:“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别林斯基说过: “美和道德是亲姐妹。”美育与德育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美育是必不可少的。而育人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个教育者应该自觉地将美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这样工作效率将会提高,也会让育人成为一曲爱之歌。
一、说服的语言美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很好掌握语言这门艺术。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门扉的金钥匙,是引导学生塑造高尚品质的特殊材料。好的说服教育语言,不仅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而且能够声声入耳,娓娓动听,抓住学生,感染学生。语言美,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思想性上,也体现在语言的艺术性上。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举例要生动形象,机智幽默,恰到好处,具有高度的表现力;论理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具有逻辑说服力;抒情要优美动听,抑扬顿挫,充满激情,具有艺术感染力。美的教育语言,就像悦耳的音乐一样,使学生如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升华道德情感。教师应该运用恰如其分的说服语言,使教育具有隽永感人的艺术魅力,在美的旋律中使学生受到教育,从而主动改正错误,认识不足,提高自己。
在教育中切忌用一些嘲讽、挖苦、打击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如“”“笨蛋”“猪脑子”等。长期在老师的指责声、训斥声中成长的孩子不会有快乐,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教师应该常用激励性的语言。例如在我们班上有一个女孩子长相不美、成绩平平,对自己缺少自信心,做事也不求上进。为了改变她的精神面貌,我特意叫一些同学天天给她一些赞美,如“你真能干”“今天表现不错”等。大家惊奇地发现一个学期下来,她变得爱打扮、做事积极、爱表现自己了。
另外,教师的语言要尽量说得委婉些,让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在上课时,有的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回答问题,一站起来却张口结舌,这时老师能面带微笑地对他说:“你一时想不起来了吗?没关系,等你想好了再回答吧!”或是对大家说:“我们掌声鼓励他一下,大家一起来分享他的见解。”就会让他放松心情,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
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在处理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时,宜与他们促膝谈心,心平气和地交流,而不是气急败坏地批评。如:“老师也有过青春期,我像你们这样的年龄时,也对异性产生了好感,这是很正常的。不过,我们要把这种情感朝健康的方面发展……”用这样的语言来换位思考,就接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了轻松的氛围,自然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效果良好。
二、教师的人格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对学生了解到位,能因材施教。苏格拉底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这也是检验一个教师的标准。
正如总理在教师节与北师大学生交谈时所说的那样:教育的含义总的来说就是――爱和知识。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就会散发出无限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爱是教师的美德,爱是为师之本。我常常这样想:家长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学校把孩子交给了我,我就有责任把他们教育好。工作中,我坚持爱字当先、育人为本,注意面向每一个学生,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对优秀学生高标准,严要求,鼓励他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勇攀高峰。
“智力可以受损,身体可以受损,但是,爱是不受损的。它永远垂着翠绿的阴,开着美丽的花,结着芬芳的果。”我一直坚信这一点。所以,我对各方面素质较差的学生不歧视、不讽刺、不体罚,给以充分的尊重、信任、关心和帮助,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学期来了,我接手了新的班级,我任教语文学科。班上有一个女生叫叶帆,第一次批改她的作文,我就注意到了她,她的字写得很漂亮,文笔也不错。在文中,她直抒胸臆,说是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把她当成了差生,她也一直很自卑,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她常常沉浸于网络游戏中,在那里她才能得到痛快淋漓的快乐。心理描写很细腻。我在她的作文本上批语道:“你的文笔真好!”又在班上表扬了她,此后,我不断地给予她鼓励和赞扬,她的语文基础本来就不错,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增。
但是她对其他学科仍然自暴自弃,我及时找她谈心,肺腑之言让她重新点燃学习的信心,同时,我又联系其他任课老师,在班上成立了学习小组,让同学们来帮助她:老师常在课堂上关注她,让她回答问题。后来的一年里,经常看到她刻苦学习的样子,中考时语文取得86分的好成绩,其他学科也考得还好。
常常笑对学生,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善用有感染性的情绪和情感。老师的微笑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美的氛围,是教育学生的“法宝”之一;它像一个“加油站”,给学生无穷的动力和热情,它可以化成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决心。微笑着面对学生,不仅会使教师赢得学生,也会使学生在老师的微笑中,学会关心、体谅和善待他人,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微笑着面对生活。
三、教师的形象美
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不仅要有学富五车的知识、旁征博引的口才等内在美的素质,还要以自己外在的形象美给学生影响,以启迪学生对美的向往、对美的追求。教师的形象美,包括神态、表情美和服饰美。
教师的神态要端庄稳重,知性高雅,体现出教师高度的文化修养,引起学生的尊敬,给学生欣赏和向往的美感。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神态上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启迪、得到升华。
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教师的内在美体现出来的服饰才是美的服饰,即所谓“视其装而知其人”,教师的衣着打扮要符合教师和谐、优美的形象特点。此外,男教师清爽干净的容貌、女教师适当的淡妆,会突出脸部的轮廓线,使面部表情生动。不仅增强了自信,还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目光,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在社会上就是一个尚美的形象,是美的代表。学校师生的衣着打扮是校园生活的独特色彩,而教师总是学生极力模仿的对象,因此,为了让校园生活的色彩更加丰富、健康,我们的教师应当关注自身的外表形象,引领校园生活形象潮流。
四、教育的方式美
1.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因人而异,善爱而不溺爱。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应该给学生一个好的感受,从而取得好的教育实效。放大优点,捉住学生的闪光,以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对于学习上的后进生,他们在其他方面肯定有自己独特的优点,比如体育、音乐、美术。要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特长为班上争光,面对全班的同学表扬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比如我每个月都会在班上评出“每月之星”,有20个最。有一个很自卑的男孩,几乎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也没有什么特长。但第一个月我们评他为“穿着最整洁的人”,第二个月被评为“最早到校的人”,接着,我在开班会课的时候又特地表扬了他,从那以后,他渐渐变得开朗起来,乐意和别人接触了;还有学校的运动会,多鼓励一些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体育不错的学生参加,当他们为班集体取得荣誉时,他们也会觉得自己也是很棒的,就会把这股劲用到各方面去。
2.投其所好,变弊为利。现在很多学生喜欢网络,认为网络比自己的父母都更重要,也愿意在网络上说自己的心里话。我们班上有一个男生,我就是利用QQ聊天,和他交上了朋友,从而打开了他紧闭的心扉,了解他的情况后,对症下药,让他走出了低落,重新振作精神,投入到学习上去。
3.建立连心桥,组织开展献爱心活动,组成互助对。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手牵手”活动,让品学兼优的学生与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结对子,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创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同学们伸出友谊之手,使整个班充满欢声笑语。如我在组织外出游玩时,让经济富裕、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与节俭勤劳的学生结对子,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带了大包小包食品,可在这时也觉得亲手做出的食物更可口,从而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动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五、班级的风貌美
班级风貌是区别于其他班级的核心元素。班级文化是班级特色的重要表征,是班级重要的教育资源,是班级的班魂。教师是班级的管理者,我们现在推行全员育人,无论是不是担任班主任,都可以通过班级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感染,因此要有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班级风貌,把班级建设成美丽的精神家园。
l.环境优美整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生在教室里的时间最长,教室就是他们的一个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干净整洁的陈设,高品位的教育格言,还有绿色植物的点缀,这样清新素雅的教室布置会让人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就像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描绘的那样,它对学生美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
2.书香氛围浓厚。创设读书的氛围,让书香浸润班级,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以书育人,如我们这学期就在预备铃后诵读《弟子规》,在琅琅书声中,学生懂得感恩;诵读古诗文,可以让学生感受祖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另外,常常开展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活动和比赛,也能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
小时候,爸爸妈妈在外地做生意,裴紫在上海跟随外婆生活。外婆家旁有一个小小的面包坊。每天,外婆牵着她的手送她去幼儿园时,总要经过那个面包坊,她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久久地看着里面的烤面包。一次,她看到面包坊的店主在做一个蛋糕。白白的奶油,均匀地涂抹在刚刚烤制出来的蛋糕胚上,如同一个可爱的人儿穿上了一件纯白的礼服。一放学,她就急急地奔去面包坊,想要看看蛋糕完成后的样子。可是蛋糕已经没有了。回到家,外婆笑眯眯地看着她。当她走入客厅时,呆住了,她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蛋糕,虽然是硬硬的奶油做的,但是和早上的蛋糕一样漂亮。那是她第一次吃到生日蛋糕,是她吃过的最温暖的蛋糕。
外婆,裴紫一生中最爱的人。在她童年时,用一个个小蛋糕给了她无限的温暖和幸福。从那时开始,她有着一个小小的梦想,将来要开一家蛋糕坊,做蛋糕送给最爱的人儿,尤其是外婆。
然而,父母坚决要她考外贸学院的热门专业对外经济贸易,蛋糕梦渐渐褪色。
2001年,大学毕业后她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白领。公司派她到香港参加展销会,闲暇时她在一家“蛋糕吧”,了解到香港很多白领女性热衷于在父母朋友过生日时,或在特殊的节日送上亲手制作的蛋糕,既表达爱心又展示厨艺。住在酒店的那晚她做了个奇特的梦,梦见自己在教很多人做蛋糕。
回到上海后,不喜欢贸易的她痛下决心,于2003年辞职开了一家定位于高端市场的“蛋糕吧”,她相信偌大的上海,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过生日,这个市场必定潜力无穷。
她将“紫香蛋糕吧”开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上,这条街不算繁华,但租金很高,不到30平米的店面,每月租金7000多元。她最关注的是附近小区的居民构成,多数都是家庭月收入1万元以上的居民,这对开高级蛋糕吧极为有利。
买蛋糕先讲故事
开张初期,裴紫采用最古老和最有效的促销手段:打折,同时印了很多宣传册。但效果并不理想,很多顾客不会因为一点折扣就改变口味。唯有以最好的材料制作出最高品质的蛋糕,才能吸引顾客,将顾客留住。因此,她提供了很多不同品种、口味的蛋糕制作方案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在材料的选择上煞费苦心,选用了世界各地最好的制作材料,来保证“蛋糕吧”的品质。她准备的材料包括:澳大利亚的奶酪、瑞士的谷咕粉、印度的玉桂粉、日本的包装袋。
她还设立了一个“自杀式”规定:顾客购买蛋糕后,如非故意损坏,由售出店免费修补。蛋糕吧的营业员很心疼:蛋糕摔坏,基本上等于重做,谈什么修补?在上海,因为挤公交车,坐地铁,蛋糕本就不易携带,摔坏蛋糕是常有的事。可她坚持自己的看法,“在生日的时候弄坏蛋糕是件扫兴的事,我们修复一块蛋糕,实际上修复了顾客在这特殊的一天的心情。”
但开业一个多月,生意并非她当初想的那么好。
2003年年底的一天,一对中年夫妇来到裴紫的蛋糕吧,说他们的孩子在卡丁车比赛中得了第一名,想给孩子做一个卡丁车蛋糕。她立刻答应了。第二天,她特地去礼品店买了卡丁车的模型,因为对方出价低,一些昂贵的原料用不上,但用便宜的材料做出来后,总觉得差强人意。最后她不管了,用了上好的原料,如果对方不满意,就当作是一次试验吧。这对夫妇来拿蛋糕时非常满意,虽然只付了100元还不够成本,但后来又带给她几笔回头生意。
她由此想到,为顾客想出一个主题来,然后量身定做有个性的蛋糕,或许会是生财之道。
此后,每当顾客上门时,她都会让顾客先坐下,喝一杯水,问他们为什么来买蛋糕,送给什么人?对方有什么爱好?顾客起先很奇怪,弄明白后,都很感动。等到特制的“故事蛋糕”做出来后,无不惊喜异常。
一次一个男孩来订蛋糕,他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他在大学校园网上邂逅了一个贫穷的女孩。两人相爱了,女孩过生日时,他送了她精致的卡通蛋糕,女孩激动不已。现在男孩要出国了,在女孩的又一次生日,男孩想送给女孩一个特别的蛋糕。
她为他们做了电脑蛋糕,因为他们在网上认识,经常用电脑交流。她用巧克力做了两个电脑,在电脑的屏幕上画上了调皮的表情,背后是几个粉红的心形图案。
教师节那天,有几个学生前来订购蛋糕,他们一直对班主任保密,想给班主任一个惊喜,他们要她帮他们出主意买什么蛋糕,她问他们老师是什么星座,学生们说是摩羯座,这个星座不讲求外形,是实力派品味者,有地道的行家级味觉感受。她向学生们推荐意大利可(乳)酪蛋糕。没有四射的艳光,但乳酪地道,吃起来实在,是一种踏实的成功回味。学生们后来打电话告诉她,老师收到后非常感动,他们向她表示谢意。
开业半年后,“蛋糕吧”因为做故事蛋糕,生意渐有起色,从当初的两名店员发展到了4名,当初5万元的投资,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收回了。
用爱心自制蛋糕
生意好起来后,裴紫并未沾沾自喜,她知道开好“蛋糕吧”的关键是提供人性化服务,她除了提供各式各样的原料、精美包装和快递蛋糕的服务外,还设了留言墙,请顾客留下签名和照片,有时还配上他们定做的蛋糕照片。留言墙上贴着标语:做蛋糕需要8分爱心+2分耐心的。
由故事蛋糕产生的灵感,裴紫增设了DIY蛋糕,让那些想为父母为恋人献爱心的年轻人提供学习场所。因此,她聘请的西点师傅除了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还有教学天赋,有耐心,沟通能力强,善于调动现场气氛,使前来的学员很快乐地度过3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母亲节时,有一个女孩来店里,要亲手为母亲做一个蛋糕,那天只有她一个人学习,蛋糕房的营业员将她用消毒后的帽子、围裙、口罩、手套和鞋套“全副武装”起来。
在操作间,想把软如泡沫的奶油顺利地涂在蛋糕坯上还真要费一番心思。抹刀稍稍一歪,蛋糕的表面就变成了“梯田”。“慢慢来”,在裴紫手把手的帮助下,女孩才将蛋糕的表面差不多抹平。随后的裱花和装点也颇费了一番功夫,水果放到蛋糕上时直往下滑,虽然她码的水果参差不齐,女孩还是兴奋得满脸通红,经历了半个多小时的“奋斗”,一个歪七扭八、图案凌乱的水果奶油蛋糕终于出炉了。那些做蛋糕时的滑稽和狼狈镜头被一一拍摄下来,随同蛋糕一起送给她的母亲。
初识奇奇――一根触目的芦苇
三年前,又是暑假开学,我新接了四年级班,教语文。
第一次与这班学生见面,该准备什么“见面礼”呢?我翻开了手头的四年级课外读物,其中的一首小诗《送你一个开心果》被我抄在小黑板上带进了课堂。同学们在我的引领下,开心地读啊,笑啊,演啊……“你是第一个送我们礼物的老师!”学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可唯独在后排的一位男生却漠然地“静坐”着,“按兵不动”,当我注意他时,他又很快将目光往下顺去,不时地摩挲着手指。
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围住我这个“新”老师,有的走到室外玩耍,而他,仍是上课的姿势坐着,并不停地把文具盒开开合合,难道是哪儿不舒服?我走向他询问:“你叫什么名字?”“有哪儿不舒服吗?”他似乎有些紧张,嘴唇动了动便不再搭理我。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他叫奇奇,是很奇怪的,他不会跟老师讲话,也很少跟同学们一起玩的……
电话明因――一根受伤的芦苇
“你好,是唐老师吗?我是奇奇的爸爸。我很高兴地打电话给你,是想告诉你开学一个月来,我儿子在学校里感到很高兴。他说你对他很好,我今天特意向你表示感谢……”
放下电话,我终于明白了奇奇“奇”的原因。原来,奇奇本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喜欢观察,常常提出令人深思的有趣的问题,进了小学,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也一直优秀,深受老师、父母的喜爱。三年级开学后,在新任班主任那里,却是一时失宠,在犯下错误遭到老师批评后,失意的他不能从这一次的批评中自拔,便常搞一些小动作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一次“不小心”,他“碰”坏了同学的文具盒,家长被请到了学校,由于一时未遇见老师,家长来到教室,在同学中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同学们一古脑儿地说了孩子的其它许多缺点,令家长气不打一处来,当着同学们的面当即给了儿子一记重重的耳光。这一记耳光,直打得孩子瞪大眼睛,一言不发。从此,孩子在家话语变少了,作业不做了,老师让他中午把书包背回家补作业,他只把书包背出校门藏在了树丛中。放学回到家与家长交谈的一句话便是“我在学校没有犯错误”后就没有下文了。
父母着急,深深地为这一巴掌而后悔不已,却又难以再与他沟通。“这一巴掌,打的真不是时候,也不是地方,它深深地伤了孩子的自尊,让他总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他爸爸懊恼不已;他也恨那些同学:“要是大家不把我的缺点告诉家长,也许就不会挨这一巴掌了”,老师、同学、家长都已成了他不可信任的人了,他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久而久之,他就变得那样“奇怪”了。
放下电话,我思考着,也痛心着。这是一根受伤的芦苇,而我这一个月中为他做了什么?哦,我只是在语文课上叫过他发言――那是因为我也想试探一下课上他肯不肯说话,当他仍紧闭双唇时,我只是像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叫他坐下来想好了再发言。哎呀,其实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一点儿也不高――只要公平地对待他就够了。
搭设心桥――一根快乐的芦苇
每每下课,奇奇就索然无味地坐在位置上,望望窗外的同学,真像一只孤独无助的小羔羊。我走到他身旁试图能与他交谈几句,但他只是不像一开始那样保持警惕,却依然一言不发,课间也仍有学生来报告被他藏起了文具盒、书本,或是台箱里被他放进了垃圾纸,而他又从不承认,也因此,与他同桌的学生便自己或是请家长给我打来电话,要求别跟奇奇同桌――他真成了班上多余的“麻烦人”了。
面对当时缺点多多的他,该如何开启他心扉,使他像正常的孩子一样享受快乐童年?同学们已把他当空气般存在,多次试图与他谈心,他一副拒人千里的样子,让我心寒,几乎失去耐心。这一伤脑筋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该如何打开其心扉?
从前任老师那儿得知:奇奇在低年级时普通话说得好,朗读水平高。也许发挥他的特长是开启他心窗的合适钥匙。于是在语文课上,当需要感情朗读课文时,我会隆重提议:这一段如果让奇奇来读,他肯定能表现出其中的韵味来。同学们听这么一说,都纷纷转过头,一副羡慕的表情看着他。他抿着嘴笑了,笑得灿烂、笑得舒心,双手捧着书,慢慢地站了起来。果然,他嗓音清脆,语调悦耳,深深赢得同学们的认同。我终于在课堂上听见了他“庐山真面目”的声音。一段时间以后,我在课上换了一种说法:“同学们,这一段课文你们最想听谁来朗读?”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奇――奇――”。就这样,在课堂上他又变得愿意回答问题了,他的回答也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认可,他也积极参与讨论,作业认真了,再也不是课堂上的“局外人”了,也终于,在课堂上,奇奇融入了这个学习的群体中。
课间,同学们会玩的游戏如跳皮筋、丢沙包等,当时他一概不会,找不到玩伴,依然孤独。我于是又在班上开展了一个活动――“谁能成为奇奇最好的朋友”,让同学们下课后能叫上他一起出去玩,并说说你发现奇奇身上的优点是什么。几星期下来,有几个同学一到下课,就会主动地拉他一起聊天,一起玩起了游戏。
当我了解到他有几个好朋友时,就在班上问:“哪些同学愿意与奇奇同桌?”有那么六七个孩子表示愿意,此时就对他说:“奇奇你看,单男生中就有那么多同学愿意与你做好朋友呢!你说,你最想和谁做同桌?”就这样最终为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同伴。
奇奇在进步,正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着。但他毕竟还是孩子,时不时地还会犯一些错误,有时甚至相同的错误重复多次。在他改变的过程中,仍有同学来报告他所惹的麻烦。我在认真倾听其报告后会说:“这是他的不对,但与以前比起来,奇奇已经改变了许多,任何人都不可能把缺点一下子都改变的。你说的这事,老师去教育他,你给他一点时间让他改变,好吗?”这样来报告的学生便理解地接受了他的错误。事后再与奇奇作进一步的沟通,让他明白自己的过错,并告诉他正确的与人相处的方法。也许,对他的过错不像从前那样“穷追不舍”,同学们也能宽容他,给了他改错的时空,他为班级带来的“麻烦”越来越少了。相反,他倒成了班级的“热心出力者”,班级要成立图书角,他从家里带来了成套的少儿版文学名著;班级出黑板报,他积极投稿……我看到了一根在风中快乐欢笑的芦苇。
因为他的转变,我和奇奇及其爸爸被邀请至中央电视台《成长在线》栏目做了题为《一个巴掌之后》的访谈节目。在节目录制现场,当主持人问及现在是否还对那件事耿耿于怀时,他笑着说:“虽然那时候挺生气的,但是事情过了那么久,现在我也不生爸爸的气了。而且我现在和同学关系好了,有了许多好朋友,也不觉得在班上没面子了……”
现在,奇奇已经初中毕业,教师节他给我发来短信:“唐老师,初中的生活很新鲜,我很喜欢。祝您节日快乐!”
【案例分析】
一、让孩子面对微笑的天使
奇奇是个普通的孩子,就像千万根芦苇丛中的一根,但却遇到了两个“奇”人――前任老师与凶爸爸。在这两人的共同作用下,诞生“奇奇”是非常正常的事。
奇奇的爸爸以一个当众巴掌毁掉了奇奇在同学面前的尊严,而找回尊严,却要以年计的时间才渐渐弥补。学生的心智成长面临很多不可预设的情境。奇奇进入三年级,换了班主任,一时适应不了新班主任的带班方式,而制造小麻烦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作为班主任应把全班学生拆分成一个个个体装入心中,认真地揣摩出每一个学生特点,而不能急于求成,见到学生犯错,就以同一个方式直言不讳地批评教育。班主任工作中,一种策略不能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对奇奇而言,这一次的批评,只能引来他下一次的犯错。老师和家长看到孩子的表现由好变差,必然会心急如焚,共同教育是必然之路。
表面看来,家长与学校在教育手段上一致,但方式方法却简单粗暴。尤其错误的做法是:用“奇奇有哪些不好的表现”到孩子中间“征集答案”,孩子们定会以挑剔和放大的眼光来看待奇奇。
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能印证奇奇的例子。一个孩子作了一幅画,老师拿到“一班”,让学生仔细看,找出画中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错误。结果学生共找到20多个错误,让这幅画简直成了烂到极点的作品。老师又拿到“二班”,让学生仔细看,说说画中每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结果学生也找到了20多处,这幅画成了孩子们羡慕的优秀作品。
奇奇就是那幅被拿到“一班”学生面前的“画”,在同学们众多的证据面前,渐渐低下了天真的脑袋,特别是那意想不到的一记耳光,彻底锁起了他的心门。他只能错误地以为犯错误会挨打,对同学们心怀戒备,对老师保持警惕。这样的紧张心理,致使他远离同学,远离老师,心中始终紧绷着防范之弦。
当我接班后,在没有弄明白他为何“奇”的原因时,没有受到最初学生对我反映的“他不会跟老师讲话”的影响,对他另眼相看,而是像对待其他孩子一样对待他的“不发言”,为孩子提供了平等、安全、自由的成长环境。
孩子看到天使都会笑,都会觉得开心。因为天使也在笑,天使也在开心。我不是天使,但每次面对奇奇,我都能做到面带微笑,给他阴暗的意识洒上明媚的阳光。这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也应该能做到的。
二、让孩子融入温暖的集体
奇奇仅仅是一个例子,但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周围却并不缺乏。事隔多年,再回忆学生奇奇时,我在想假如我接班时,真的让奇奇像空气般存在,现在的他会是什么样子?而事实上,在我当他班主任的三年时间里,从未中断过为转变奇奇所做出的努力。我改变奇奇,更希望借奇奇改变班级,改变所有的学生,让这“一班”的学生,都变成“二班”的学生,这是每个班主任的愿望。
按当时的情形,奇奇只是班级50个成员中小小的一分子,他的孤僻怪异,也并非我造成的,由于多数同学及家长的反对,让他“孤单独坐”,也维护了班级大多数人的利益。谁都不会怪罪于我吧。这种想法,是大多新班主任不健康的心理。
这是应该摒弃的心理!
班主任每接一个新班,都会面临不同的班级状况,面对一根根各不相同的芦苇,其中不乏像奇奇一样的“问题学生”,带好这些学生,需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现实,以平凡的心态接受现实,以积极的行动引领现实。
当了解到奇奇“奇”的原因后,我努力做的就是寻找能改变奇奇行为的突破口,寻找那把开启他尘封多时的心门的钥匙。因材施教是不二法则。我很庆幸,我做到了。这不是我的本事,而是改变问题学生的四海皆准的规律。
是的,每根芦苇,只要有风吹,日晒,有爱心般荡漾的流水,都能快乐成长。
更为可贵的是,作为班主任,改变奇奇这个个例,带动着改变了全班。不难看出,这个班级的学生,对奇奇的宽容、爱护、赞赏,难道不是他们每个人自己进步的一种标志吗?每个人的进步,才能汇聚成班级的进步,才能形成强大的班级优势,就像一股不断荡漾的巨大的浪,推动每个学生向前,向前。
现在在街上偶尔会碰到奇奇的父母,他们会非常高兴地说起儿子在中学的优秀表现;偶尔也碰到其他学生,他们也对自己的优异表现而面露自信。每当此时,我心中会漾起一份快乐――为奇奇的健康成长,为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更为一个个家庭、为我们的民族未来快乐。因为有专家说过,我们班主任每天做的看起来都是一些很平凡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连接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连接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连接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其实,所谓师道,重在实践。它体现于众多成功教师的身上,是由他们的教育实践支撑起来的,而不是存在于空洞的教义和冠冕堂皇的话语之中。成功的教师,自有其为师之道,其师道或新或旧,或正或奇,或严或慈,虽无定规、定格,但都出于“真心”,缘于“真情”,始于“真爱”,都是“真经”。真,才能感人心,服人心。离开了一个“真”字,一味在笔墨上出新论,在口舌上争短长,不管用。
生命之树常青。所以,讲师道,要讲“活老师”,讲“个性”,不要讲死教条、标准化。“师道新说”之“新”,用意在此。
这里,我要讲述的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几位教师。
秦建云:京城最有魅力的男教师
在我接触的十一学校的男教师中,秦建云老师的个性是最鲜明的,其为师之道也很独特。
秦老师1987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教中学,不久便被调到张家口师专物理系任教,1994年离岗到北京谋求发展。他说:“自己经历了一个从中学到大学再回到中学这样一个过程,这一经历为自己更好地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教师,秦老师是很讲“师道尊严”的。十一中学过去是“国有民办”学校,故选择十一学校的学生家长一般都有经济实力,于是也就有了一些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甚至攀比的现象。虽然学校也有“学生不准带手机进校园”等规定,但往往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秦老师接班后,在跟学生见面的第一堂班会课上,一不讲班级目标,二不讲班规校纪,而是讲自己的教育理念、管理策略,后来不知不觉就讲到了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讨厌什么样的学生,讲到了学生多年来一直与家长、教师争执的“人权问题”“自由时间和空间问题”……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你们的最大人权,乃是你们的人格发展权。如果哪个家长、哪个老师侵犯了你的这个权利,请你告诉我,我会努力帮助你实现你的权利……但是,享受不是你的权利。因为你自己几乎一无所有,在金钱、财产方面,你们都是穷光蛋!算一算自从出生以来你的花销吧――妈妈住院生你,你吃饭、住宿、生病去医院,你父母托人找关系上最好的幼儿园,你看画报、学钢琴、学画画,你要上最好的小学,甚至为了你上学家里还要专门买房子、租房子,你学得不太好时还要为你出钱请家教……你不但没有挣到什么钱,你已经欠下了你父母的巨额债务。
前边的即使都不再计算,单单说你家为你选择十一学校上中学吧!十一学校是国有民办学校,你每年除正常的花销外,还要另外交给学校18000元,3年是多少?6年又是多少呢?
你平均每天要花多少钱?你去采血的血站打听一下,这些钱能买多少血浆?这些血浆是哪里来的?不是我们父母的心血吗?很多父母都说,我们挣钱不就是为了孩子吗?言外之意,他们的所有快乐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你给他们带来快乐了吗?你怎样带给他们快乐呢?
……根据我的观察,学习好的学生,没有一个是嫌学校食堂的饭不好吃的,他们甚至会觉得到校外吃饭是耽误了学习的时间。靳柯(2006届毕业生,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在读高中时没有手机;钱坤(2006届毕业生,以701分、北京市第四名的“裸考”成绩同时被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住校6年,除了校服,根本就没看见过他穿别的衣服;段辰(2006届毕业生,以666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到大学二年级了,还穿着十一学校的校服。物质条件的匮乏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好学生,也不妨碍他们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秦老师的“学生是穷光蛋”“学生是吸血鬼”的“理论”石破天惊,一下子把学生镇住了,学生从此服了。
秦老师曾接手了一个不太好管的初二直升班。这个班原来的几位班主任都比较年轻,有部分家长比较“挑剔”,总感到“不放心”,对老师的工作指手画脚。秦老师接手没有几天,就有几位家长委员会的代表来找他,要跟他“理论”他的治班理念与风格的问题。有的拿出美国的教育案例,有的拿出日本的教育案例,“摆事实、讲道理”,反对秦老师不让学生“自主管理”,要求他给孩子们“民主”,等等。秦老师待他们一一说完,便轻松而耐心地给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去医院看过病吗?如果你们根本就不是医生,请问,你们会跟医生争辩你的治疗方案吗?”“教育是一个专业工作,我从事这一职业已有20年了,虽然我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师,但我想,我还是有一定的经验的吧?我想请你们尊重我的专业――教师对待学生,都是一样平等的,只有教育手段的不同,而无教育目的的不同。虽然看上去两个孩子出的问题是一样的,犯的是同样的错误,但我对他们的处置方式可能会有天壤之别,这叫因材施教。培养孩子就像种庄稼,请你们再耐心一点……”
在许多人看来,秦老师的这些话语或许有些不合时宜,是在维护“师道尊严”,但教师是要有“师道尊严”的,否则,就不会有教育的主动权。而“师道尊严”不是“装”出来的。秦老师的“师道尊严”是源于他的“专业”自信――所谓“艺高”才能“胆大”、气壮,自然能够让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做班主任,秦老师的“懒”也是很出名的。
一般来说,班主任都是早来晚走,总是勤勤恳恳的样子,赶上期中、期末,经常有教师叫苦连天。但从来没有看到秦老师有这种状态。别的班,像收费、排座位、安排值日等事情,大多是班主任干的;但在秦老师带的班里,这些事情都是班干部做的。有一次一位同事问他:你这么放心吗?如果学生收费收到假币怎么办?他的回答很简单:“我就垫上呗!谁让我懒呢。”
十一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期交8个班会教案,他所带班级的班教案都是学生写的。学生写的班会教案,口气居然就像他本人一样!这样久了,年级组长、学校领导也都习惯了,往往班级里有事情时,不是找他而是直接找他所带班的班长。
他如果将一个班从高一带到高三,那么到高三阶段,这个班连值日生都不用排,而教室里每天都是窗明几净。
在教学上,秦老师也“懒”得出奇。
平日,看不到他在办公室忙碌地备课,而课却上得很受学生欢迎。同事们问他,怎么从来不见你备课?“我备课的时候你们往往看不到。我的课是在假期里集中备出来的。一个暑假,我就备完了几乎一学年的课,一个寒假我也可以备3~5个章节。”
秦老师也很少像一般的教师那样每天收、改作业。他的说法是:“我每天都在面批――课堂上学生把作业摆出来,我当堂讲,他当堂改,岂不是面批?”“学生学好学不好,主要在于他的态度。高中学生了,如果老是让他在你的监督下学习,是永远都学不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作为物理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秦老师并不怎么善于讲题,他的学生做的题目也不很多,但学生就是喜欢他上的物理课,物理成绩突出。他从不陈述教材内容。他认为,给高中学生讲课,如果还是一味按部就班、慢条斯理地陈述,那样的课一定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高中生都有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基础。”“理科教师,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是把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方式、思维方式交给学生,摆出来给学生观察、研究。”
秦老师在物理教学方面的基本观点是:“一个理科教师,必须有自己对学科的理解。学生所需要的,正是你自己的这种见解,这叫用教师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用教师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
学生说:“上秦老师的物理课,根本就不敢犯困。因为他所讲的内容,在教科书上很少能找到,甚至在任何教辅书上也很难找到。”“只有我们没想到的,没有秦老师讲不到的,他简直就是一位物理学大师。”
谈到秦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个性,他的同事王笃年老师认为,这可能与秦老师原来任教于高校有关,但更与他善于学习和思考有关。王老师说:“由于一直教同一年级,也由于我是教化学学科的,物理与化学有一些相通的东西,如化学键等微观作用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磁铁到底是怎样产生磁力的,原子核的结构基础,等等,因此经常就这样的问题和他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觉得他与过去碰到的一些物理教师不同,虽然有些问题他也不是很清楚,但他能把该问题的来龙去脉说出来,把目前科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告诉你,至少也会把他对此问题的思考说给你听。大多数时候,都能给你以很大的启发,令你耳目一新。”
秦老师说:“20年的教学经历与社会磨砺使我养成了宽容、简单、求真的习惯,也正是这一习惯使我能很好地与同事相处,并影响着自己的学生。我最喜欢用‘急生愚、合生良、勤生智’这句话来告诫和鼓励我的学生。”其实,他的“简单”,他的“懒”,都是“勤生智”的结果,是一种教育境界、教育智慧,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智慧;他的“无为”自然也就收到了“无不为”的效果。2004年,他代表北京市参加第二届全国物理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2005年他所带的学生参加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有4人获得赛区一等奖,开创了十一学校物理学科的新局面;2006届高三毕业班中,他带的一个班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有17人。
在教学上,秦老师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现在正在进行的“初高中物理课程整合”教改实验。教改针对现行初高中物理教材强行将物理知识根据分段验收的需求进行不合理划分的弊端,在内容顺序上按照数学及物理学自身的系统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高初中的有些知识内容直接打通,取消不必要的螺旋式认知方式,直接“拉直”,并将初高中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整合编写,形成了本校的校本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吸收了大量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参与;在教法上,强调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要求,突出对学生自主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引导。实施大单元“四环节”教学:环节一,学生自学自研;环节二,师生彼此问难讨论;环节三,教师概括总结;环节四,水平验收(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要求,自制一套试卷并配制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教改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之受常规教学训练的学生的能力有很大提高。2008年春,他带的物理竞赛班的学生参加了由香港科技大学主办的“泛珠三角地区暨中华名校物理邀请赛”,被派去的10个学生中,有6人获一等奖(获得一等奖的共30人)。大赛组织委员会为鼓励成绩遥遥领先的两个学生,特地设了“并列冠军”,而这两个并列冠军竟然都是他的学生。在2008年北京市高一力学竞赛中,他的学生中获市级一等奖的有12人,远远超过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老牌名校,遥居全市之首。
在众多的荣誉中,秦老师最为看重的是他于2007年教师节一举当选为“京城最有魅力百名男教师”。这项活动是由《北京青年报》等7家媒体共同举办的,当选名单是通过网络提名、推选确定的,完全是一种民间行为,甚至连奖品、奖状也没有颁发。但秦老师却把这视为最高荣誉,比2004年获得全国物理创新大赛一等奖还高兴。或许在他看来,这种社会的认可更能体现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
大开大合,能放能收,心态从容,举重若轻――像秦老师这样的男教师,的确是很有魅力的。
贺千红:如果手中有两块面包,要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
您洞察我们每个人内心点滴的变化并智慧地化解一切,您给我们的爱和力量,已成为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遇见了您,我才知道,做女人真好;遇见了您,我才知道,瘦也值得骄傲;遇见了您,我才知道,才华也能伴随美貌;遇见了您,我才知道,我该怎样追求伊人风尚。作为一名老师,这是一个奇迹――得到全体同学如此一致的肯定、赞扬、尊敬、爱戴。我们不止一次由衷地对别人说过,我们真庆幸能遇到您这样一位老师。
作为女教师,能够得到学生这样的称许,肯定是最幸福的。贺千红老师就是一位拥有这种幸福感的女教师。
贺老师来自四川成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9年起在北京十一学校工作至今,担任班主任工作18年,历史教学工作19年,1992年起任海淀区兼职教研员。贺老师曾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青年教师录像课比赛一等奖和海淀区基本功大赛全能奖等;2007年起担任十一学校历史学科主任,现为海淀区政协委员、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骨干教师。
对教育工作,贺千红老师有一种诗意的追求,有一种“直指人心”的把握。她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也是诗性的:
教师的教要着眼于服务学生的人生,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关注人事(做事)、人心(做人)、人文(生命品质),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课堂内外几句鼓励,一个眼神,一丝微笑,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室与学生交流沟通,能任意叫出自己所教的几百个孩子的名字,这点点滴滴,都有触及心灵的力量。
怎样通过一课时更好地引导学生个体人生的开展?更好地给师生的精神成长多一些的帮助?一天天一课课究竟为总目标服务几何?如果我们经常站在一节课之上思考课堂,我们课堂的教育实践就会在我们对教育的内在关注中逐步提升。求真、崇善、博雅、人文的课堂高度的提升,最终会有利于师生人性高度的提升。
学生就像玉石,雕琢他们的刻刀必须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迁就和马虎;但把握刻刀的手却应该包含爱意,不让他们在被雕琢的过程中受到伤害。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不在于多么惊天动地,而在于一点一滴的坚持与关爱;要相信每位学生心里都有“先进的自我”存在,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心灵中隐藏的“先进的自我”,把它请出来,帮助它健康壮大。用学生的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多给学生一些肯定,他一定会向你希望的方向前进。
“关注人事(做事)、人心(做人)、人文(生命品质),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一切,都“直指人心”。“直指人心”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是靠了这样一种力量,很多“问题学生”在贺老师的引领下,“精神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健康地成长起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贺老师既“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迁就和马虎”,又“包含爱意,不让他们在雕琢的过程中受到伤害”……
2004年9月我接手了高二文科四班。第一次进教室,就发现了她的不同。未穿校服,头发披散,长长的刘海几乎盖住了半张脸。她用手把刘海卷起,斜视着看我,态度冷淡,又好像心存疑虑,似乎在冷眼旁观我能否在她身上打开一个缺口,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想起之前召开的高三教师会议。张之俊主任说,两个文科班不仅整体学习表现不如人意,四班的几个女生的情况更让人担忧,工作将很费心并充满挑战。
她就是那几个需要“费心”的女生之一。头脑较聪明,但学习不用功,成绩差,总分750分的考试常常只能考到400分左右;漠视校规校纪,经常迟到、早退、逃课;在年级里与几个问题女生交往过密,常有意群体违规,在外有不良交友现象。她的耳朵上扎了两个眼儿,小耳钉耳坠换着带。家长虽事业有成,也很配合学校工作,但面对孩子,却无能为力,多次打电话、上学校寻求帮助。
通过多次了解,我分析了她的心理感受和现状。第一次见面后,我找她聊,试着劝她:“你爱干净,每天早上都要洗头洗澡,这就比别人少睡好一会儿了,为戴耳钉花时间,你得起多早啊!你老想着带哪个饰物,刘海那么长老挡眼睛,多费神耗力啊。听你爸爸说,高三你是想给老师和大家一个惊喜的。”她抬头看我,沉默良久,说考虑考虑。第二天,她耳朵上干干净净的,但头发还是没扎起来。我拿出早预备好的皮筋给她,她无奈地看着我。后来,她告诉我,她本来预计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要讲一堆大道理,那样她就坚决要戴,但我站在她的角度为她着想,她就不好意思戴了。看到我给她的皮筋,又体会到我对她已有了解,她说我不仅心细,还会是一个很难缠的人。我们的交往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个人计划”交流会,是高三起始工作的重要环节。我布置她认真准备,在班会上作重要发言,给大家启迪和示范;告诉她:“欲得中,必求上上”,希望并相信她不会让我失望。为一炮打响,我帮助她一起精心准备。大家都没想到在她的心中还有那么多的思考与志向,全班的掌声为此而经久不息。其实,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两个“自我”,是信任激发了她展示“心中优秀的自我”;而一旦在全班表达出来,她就会努力塑造优秀的形象。经过这次发言,她开始感到“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希望”。
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的坚持更为艰难与重要。她申请在班里上晚自习,明知她可能迟到、早退甚至缺勤,明知她可能影响全班,但我不能还未让她尝试就把她拒之门外。她没想到我那么快就答应了。“想学习是好事啊!写好保证并说到做到就行。”不久,同学就有反映了:她常进进出出,为的是上卫生间照镜子;她看书不专心,东张西望,甚至下座位走动;她有时还不见了,不知去了哪里……负责晚自习的同学提议我取消她自习生的资格。想到她在家学习更没保证,我开始做其他同学的工作,希望大家给她机会,不要让她掉队。我也加强了对她的监督:每天6:30晚自习开始后,看见她和全班同学都按时有序地开始自习了,我才安心离开;我经常抽查晚自习,其实就是为了看她;查自习时,我总要走到她跟前稍作停留,表示对她的关心与认可;我还与她规定了每天中午回班的时间,说好是答疑和休息,实际是尽量减少她在外的时间……她似乎也体味到了我的苦心,情况好转了好长时间。可是,一天下午的自习课上,她又不见了,也没给我请假,同学们也都不知她去哪儿了。我从三楼找到六楼,也没见到她,心里真是很气愤。十多分钟后她回来了,说是突来例假肚子疼,来不及向我和同学请假,到医务室看病去了。我那时在她身上花费的时间已经太多,不知怎的心里断定她撒谎,就非常冷淡地让她跟我去医务室核实。我当时想高三的女孩子,自尊心很强的,不会跟我去的,这样我就有理由不让她上晚自习,也不想再多管她了。没想到她一口答应。事实证明了她没有说谎。我暗自庆幸当时没有暴怒,多给了她一次机会。事后她对我说:“要是从前,我肯定不会跟你去的。我去是想告诉你,你对我好,我心里都知道,我不会骗你的。我以后去哪儿,一定先向你请假,不让你着急。”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坚持与较真儿中,她的坏习惯终于败下阵来。
为培养她学习的兴趣和持久性,真正从内驱力上解决问题,光感化监督显然不够,我又和她一起根据班级的“管理梦想”的表格制定正确的复习策略:先提高一门低分科成绩,再争达班平均分;每一次月考后都仔细分析试卷,查漏补缺,并规划下一次的新目标;用好数据,让数据说话,扎扎实实地解决每一个问题,看到每一点希望。一次历史考试,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让她在全班交流经验。她很详细地把自己的学习方法介绍给了同学们:认真查阅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并从宏观上把握各类题目特点。这次交流不仅鼓舞了她自己,也激励了全班同学。就这样,点点滴滴,水滴石穿,她一天比一天进步,而进步是兴趣和信心建立的基础。最终,高考她取得了509分的好成绩……
贺老师用激情和爱心拥抱教育,也用激情和爱心拥抱生活。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使她懂得了教育的真谛,对教育的理解也使她更加深刻地懂得了生活和人生。她说,自己“喜爱学生,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永远28’;喜欢领导同事,因为他们,感觉心情舒畅,进取昂扬;喜欢十一,它是我成长的舞台,给予我无尽的信任和认可;喜欢读书,不仅淑女,更愿是‘书女’;喜爱生活,喜爱美好,总愿意着装美丽,气质温雅;喜爱家庭,相亲相爱,相携相扶。这么多值得喜爱的人和事,我的内心因此充满感恩,同时也奉献我的关爱、勤勉和智慧”。
“如果手中有两块面包,要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柏拉图的这句话是贺老师最喜欢的人生格言。对她而言,教育就是她生活中盛开的水仙花。
杨进基:他让人想到《亮剑》中的李云龙
在十一学校的教师中,杨进基老师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一个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能创造奇迹的人。没有显赫的学历,起步于中国教育的最基层,一路打拼,创下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胸前挂满了勋章,然后来到北京十一学校。
20世纪60年代,杨进基出生于豫东南的大别山脚下。在那个“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会ABC照样当接班人”的动荡岁月,他进入公社中学读书,当时连乘除法应用题还不会解呢!那时学校里的许多老师连高中学历都没有,课讲得不清楚,他只好把小学的课本拿来一点一点地自学,直到后来能帮助别人解题,才发现了学习的乐趣,从中悟出了把知识传授给他人的基本方法,并由此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1979年,凭高考成绩他完全能进入大城市的名校,但他却选择了离家最近的信阳师范学院化学系。大学毕业后去了距河南三门峡市几十公里、位于陕县原店镇的三门峡西铁中学,一干就是14年。在那里他一直从事初高中毕业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同时兼任团委书记,还主动担任了化学实验员、实验教师、《铁中青年报》主编、青少年广播站站长、校文艺队队长和管乐队指挥,直至到教育处工作,并很快成了教学骨干。在1997年5月举行的全国化学竞赛中,他所辅导的学生有4人获全国一等奖,其本人获国家“园丁奖”。在那里,他学会了坚忍,学会了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摸索出了快速提高“学困生”成绩的方法;在那里,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世界观,激发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挑战自我的热情,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的价值取向,同时使当地许多农村学校化学教师由合格走向成熟。
1997年作为人才引进,杨进基被调到洛阳铁路局的重点中学洛阳铁一中任教。他所教洛阳铁一中高中部97级学生的化学平均成绩在8次市联考中均居第一,2000年高考化学完标率达到100%,使铁一中一举摘掉了化学学科薄弱的帽子。他担任班主任的97级一班共50人,在2000年高考中上河南省线的有48人。在1999年9月举办的洛阳市高三化学竞赛中,他指导的学生有6位进入市前15名,铁一中获洛阳市团体奖。这6名学生在1999年10月举办的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河南赛区复赛)中,全部获奖,其中魏搏和董文卓(当年进入高中时未到达该校录取分数线)分获一等奖,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创下了该校历史上高中学科竞赛的最好成绩。他辅导的学生刘俊杰在2000年10月的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河南赛区复赛)中荣获河南省第2名、加试实验考试第10名,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这次竞赛使洛阳铁一中在河南省内有了一定的影响,该校于2000年获得直接向高校保送学生的资格。2001年他指导学生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有4项发明被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录制,其中王展程同学的“沙漠保鲜箱”受到中国科协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于2002年荣获“明天小小科学家”大赛二等奖。为此,该校于2002年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示范学校”。2002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他被评为“特级教师”;2003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和洛阳市研究性学习优秀辅导员,同年被郑州铁路局评为2002年度“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并被洛阳铁路分局普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称号,分别享受政府和铁路部门的月特殊津贴……
2004年,杨进基作为北京市人才引进,来到北京十一学校,任备课组长和指导教师,承担高一年级5个班的化学教学课、竞赛课等工作,并担任班主任和兼职海淀区教研员。2006年带队参加全国化学竞赛,在人数多而获奖人数少的情况下,杨老师所辅导的学生有23人获一、二、三等奖,其中魏宏夔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周山被保送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所带的高三4班在2007年的高考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全班(40人)平均分约630分,其中超过北大录取线(661分)的有10人,过清华录取线的人数更多,最终6人考入清华,5人考入北大(非医学部)……人人都进入了较理想的高校。
2008年,他承担了实验区四年制高一年级5个直升班的化学课教学任务,每周正课20节,选修课1节,竞赛课半天(每周六上午8点30分至12点),同时担任备课组长,兼任海淀区教研员。他所带的四年制高一年级班数和人数都比较多,课时、工作量据说是十一学校高中部最高的。但他仅仅用了一学年的时间,便带领学生学完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1的全部内容(其实还渗透了高中化学必修2的全部内容)。他在中学化学教材的整合过程中花费了多少精力,可想而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8年4月20日举行的“北京市2008年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中,1班的杨天鹤、2班的赵佳杉获得北京市一等奖;3班的邓溪瑶、李国梁获得北京市三等奖。其中赵佳杉以91分的成绩夺得北京市高一年级组第一名。这是激动人心的成绩,因为他的学生才刚刚学了7个多月的化学。
杨老师也因此被学生们亲切而自豪地称之为“金牌杨老师”。
仅仅学了7个月的化学,便获取了如此佳绩,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秘密何在?杨老师的回答很简单:
1.重视教材,落实教材,创新教材。
2.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
3.让学生重走前人的路(化学发展的历史)。
4.让学生热爱化学。
5.以热爱化学为契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教会学生勇于承担责任。
身为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杨老师在教学上并不刻意求新求异,相反,他特别重视学科起始教育。他认为,要高度重视起始教学,学生的学科思想主要靠学科教师在起始阶段的培养。中学化学知识的连贯性很强,一环紧扣一环而不得断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初三化学学好了,高中基本就没有问题了。
他说,“复杂的问题是简单问题的聚合体。其实,越是‘复杂’的东西却往往是最简单的。牛顿是很笨的,也是很聪明的人,因为他用最笨的方法(其实是最简单的方法)发现了微积分!可以想象,求真务实,抓好最简单的基础知识的落实是何等重要呀!”我相信,这样的理科教师才是真正的“明”师。
杨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理念是四育:育心,育神,育言,育行。他认为,“所有教师都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学科教学只是育人的主要载体。要养成学生良好的纪律习惯和生活习惯,主要靠准则和制度去约束。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只有使学生在课堂上条件反射地约束自己,才能有效地把这种习惯迁移到自习课中甚至日常生活当中”。身为理科教师,他却特别重视学生智育的全面构建,要求理科学生要全面提高文科素养,所以在2004年高一刚开始分科时,他任班主任的理科班即有13名同学去了文科班,其中总成绩排在年级前50名的就有5人。这在普遍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下,殊为难得。可见他是一个有教育思想的人。其“智育全面构建”的思想应当是一剂矫正中国教育弊端的良药。杨老师本人也是一个文理兼长的人,在河南三门峡市西铁中学任教期间,就兼任过《铁中青年报》主编、校文艺队队长和管乐队指挥。在学术方面,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课题《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之“初中学生化学概念发展及评价”专题研究,获得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颁发的结题证书,主编了《北京市十一学校学研丛书必修1》等著作。所以,无论是学科专业素养,还是全面文化素养及才艺,他都堪为师范。
看了杨老师的阅历,眼前会立刻站立起这样一个形象:这是一个任何困难都压不垮的人,是一个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他的前进步伐的人,是一个不管干什么都想夺冠、也都能摘取桂冠的人……我曾对他说,你让我联想到《亮剑》中的李云龙。他笑了笑,说:“我们都是大别山人。应当说我带的班都有一点亮剑精神。”
杨老师这样评价自己:“幽默耿直而又理性思考,激情洋溢而又默默无语,认真负责而又勇于创新,追求完美而又坦然面对现实,好管‘闲事’而管不好自己的事,因为极强的责任感和好胜心而常常夜不能寐。”苛求完美的人往往会苛求于己――这一点倒不像李云龙。苛求于人自然不好,但苛求于己也大可不必。所以,像杨老师这样的完美主义者,还是应当适当放松一下自己。
但我知道,像他这样的人,是绝不会自己放松自己的。
章异群:没有人能够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
章异群老师是十一学校的高级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原名“益群”,后来被自己的老师改为“异群”。她说:“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不知是什么原因,在任何一所学校,总是受到老师的青睐。其实我不是什么‘好’学生,上课喜欢打瞌睡,写的文章总是‘白开水’,有点固执而又自负,课堂还喜欢给老师出点‘难题’,尽管如此,老师总是对我寄予厚望。我的名字‘益群’被老师写成‘异群’,可能是希望我能与众不同,有所作为。我现在都不敢去见那位老师,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只能算是做到了有益于群众。”
章老师的中学时代是在洞庭湖畔的华容一中度过的。提到洞庭湖,人们总会想到岳阳楼,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其境其情自会潜移默化于人的心灵。章老师生于斯,长于斯,这种人文传统在她的身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难怪她的十一学校的同事们都这样看她:热情,善良,因为来自岳阳洞庭湖畔,颇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度。她自己也这样调侃自己:“学生说我像妈妈,女儿说我像老师,朋友圈子里谈不了几句话,立即会有人猜出我的职业是教师。总是一幅居高临下、小题大做的语气,一副一脸正气、忧国忧民的表情,总是扮演‘未卜先知’、‘主宰天地’的角色。有时自己也感到好笑,但总也改不了。”
“上一节好课,育一个好人,写一本好书,心灵深处有一片绿洲”,是章老师的教育追求。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她都特别重视教师的“人格背景”:
爱和尊重是教育的真谛。一个微笑、一句诚挚的问候、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曾经点燃过多少希望之灯。新世纪遇到新问题,大家都有同感: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越来越难当;要求老师对好生差生要一样爱。但差生构成非常复杂,怎一个爱字了得?要做一个懂得爱和尊重的人,我想首要的也是唯一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应该有一定的人格背景,这种人格背景表现为: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回顾我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更加坚信一个道理:小时候妈妈的慈爱让我懂得了要爱父母,爱亲人;小学时老师的教导让我懂得了对人要有礼貌,要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中学时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人要不断进步;而大学时一位专业老师对学问的认真态度让我学会了治学一定要严谨。没有人能够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老师自己首先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所以人格背景应该是教书育人必备的修养和精神,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从教素质通行证。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纯技术层面。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通过学习,下大力气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背景,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虽为理科教师,她却特别注意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完善自己的人格背景。
她喜欢读书,涉猎范围很广,善于从书中汲收营养,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和教育境界:“《廊桥遗梦》让我明白有一种更美好更伟大的感情那就是责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明白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教育家也是在普通的小事上做到精细精心才能形成大的教育;《读者文摘》让我明白只有感受灵敏的人才能在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不平凡,感受到快乐……”点点滴滴,悦纳于心,通达天性。
她有个习惯,就是每年的元旦会自己送给自己一个精致的写有日历的备忘本: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此时常提醒自己做人的工作是一个大的工程,必须精心、深入,不可轻率、随意。
其中有针对学生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是更强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命更多地被当做手段,而非目的;即使是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处置,那也是为了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责任,而非强调生命本身的重要性。应该说,传统文化中这些因子,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多地强调了附加于生命之上的种种责任和义务,不断地要求为了这个为了那个,却忘了生命本身自有其重要性。结果,不少人因不堪重负或失去了对生命本身的珍视,轻易地走上了不归路。
因此,从珍爱生命入手,将生命对每个人都是最珍贵的、生命只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等有关生命本质的意识,从小灌输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把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可能才是预防自杀的最根本办法。
有写给女儿的: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我和你的爸爸结婚正好17年。你在分析你的优缺点,这个提议很不错。人是要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才能不断地成长。同时我也在考虑,我的女儿到底有哪些优点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人正直善良,这是最重要的;同时兴趣广泛,接受能力强,有很强的自尊心,乐观、外向,有很好的自控能力,身体的协调性也非常好,总之,你的各方面先天素质都是非常不错的。我经常在心里感谢上帝,将一个各方面素质都不错的女儿给了我。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才能无怨无悔。
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利用得好,也会变成优点,所以你不用太耿耿于怀。如果学习过程中能懂得持之以恒,学会积累,那就更好了!以前我也瞧不起那些每天背10个单词的同学,觉得他们的学习太刻板;现在想起来,以前我瞧不上的同学个个都比我成就大,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认识那么肤浅!一天背10个单词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十年如此!一天看不到差距,一年差距也不太大,十年差距就太大了。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优秀的人,先不要急着否定,有些事是明白了再去做,有些事是做了才明白,有些事是边做边明白!人生不能重来,有些事不能等你明白了再去做,那就晚了。分析优秀人的行为和品质是人生的一种捷径。
清纯少年非常可爱,那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像一潭清澈见底的湖水。不像有些老谋深算的成年人,总是试图掩盖自己的缺点,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认真听取真正关心你的人(如你的老师和父母)的意见,并经常和他们沟通和交流。人们常说如果你不知道现在该做什么,想想十年后你在哪里,你便知道怎么做了。做一个智慧的人,需要有十年的奋斗目标和规划,并认认真真落实每天的事!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目标坚定,并能持之以恒,必成大器!
你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要不要成大器,你自己去抉择!我只希望我的女儿乐观向上、身体健康就行了。一句话,就是希望你幸福!
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章老师特别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她认为,学习方式是更上位的东西,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依赖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走向化学之外――由理走向文,最终建立起一种情感体验,一种价值,一种追求。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章老师为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应用在学科复习中的融合和互补,培养学生学科内外的综合意识和人文情怀,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化学上处处有平衡,工业上处处用平衡,生活中处处见平衡,平衡是一种美,平衡是和谐,平衡中孕育着力量,平衡是……请你结合对平衡的理解,写出自己的“Idea”,下节课交流。
我中学时也学过化学,但一直没有兴趣。原因是被繁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吓倒了。看了章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我突然想:如果老师当初能这样引导,我对化学是不会不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