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教师论文范文

中小教师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教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教师论文

第1篇:中小教师论文范文

正是由于以上两种原因的合力导致部分学生慢慢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那么还怎样要求他学好呢?当然,不能否认历史教科书的枯燥与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的沧桑感,对学生学习造成的难度,但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渐下降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二、相应的对策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1.学校要增强重视程度

只有学校从根本上重视历史教学,才能有一个推动历史教学发展的基石。首先学校要从课程安排上重视历史课的地位,给予历史足够的尊重与时间。其次就是要加强对老师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比,加强对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以此来增强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要多举行一些国学讲堂之类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

2.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如今的教师应当广泛涉猎,加强对史料的研究,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会带给学生更丰富、更饱满的历史,才会使学生愿意学历史,喜欢学历史。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想、更独到的见解。教师理应这样,为学生做出最好的榜样与示范。

3.改良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篇:中小教师论文范文

探究式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关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个性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进行发展,这就对于在课堂上的自由程度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尽可能地给学生以自由,不给他们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自由的程度越高,他们的思想会更加的开阔,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更加有益于学生自我提问,自我解答,自我发现以及自我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有了保证。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课堂的自由程度也是如此,课堂不能因为采用探究式学习就完全没了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保证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的效果往往会更佳。

二、创设课堂情境,增强师生互动,融洽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良好的师生关系必然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热爱并且尊重自己的学生,对于年龄尚且不大的小学生来说更加需要这种关怀,我们教师应该亲近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肯定的话语都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氛围将不会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将会更加得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于发言,敢于和教师进行互动。用热爱与尊重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轻松愉快地参与探究学习,营造民主氛围。

三、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巧妙地提出问题也是很关键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一个重要的爆发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怀着问题去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在问题设置的时候可以以班级学生实际的水平为依据,设置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来引导大家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在问题进行设置的时候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对《刻舟求剑》的故事进行学习的时候,提出问题:“剑掉到水里,应该怎样才能找到剑呢?《坐井观天》中的青蛙跳出井口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通过诸如此类的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情绪就会得以调动起来,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好,探究性的学习结果也会变得更加理想。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对课文学习之后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提出疑问,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换角度,或引导质疑,或抒感,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学生的创造性才会易于表现出来,才能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精心组织、加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学习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因为小学生的天性决定着他们比较喜欢这种小组式的学习模式,在实际分组上,我们教师也应该考虑到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分组,力求能够让每个小组成员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这样的分组模式对于学习将会带来极大的帮助。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各个小组内部的成员之间,又有着明确的分工,既能够保证相互竞争,又能够实现相互帮助。分组学习既有着极大的好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人多瞎胡乱的情况也会出现,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各个小组明确自己的目标。让各个小组将目标记录在黑板上,待问题完成后再展现给大家,这样课堂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他们人人参与,相互激励和共享信息。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探索和研讨,使学生切实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五、及时对学习成果作出评价

第3篇:中小教师论文范文

【关 键 词】 语文;审美教育;古诗;小学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呢?有人主张重在读背,能读能背即可;有人主张重在理解字词,了解表面意思;有人主张重在思想教育,发掘思想内涵。无可否认,这些方面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更要特别注意进行审美教育。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影响人的气质、性格、情操、心理、信念、意志,进而塑造人的灵魂。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坚持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用美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让他们在求知、析义、明理、动情的过程中,在善与美、情与理、言与行的统一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与熏陶,日积月累,就能使他们的心田得到滋润,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从而促进身心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足以表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一般都是传统的名家名作,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荟萃。这些古诗的内容丰富多采,思想健康积极,形象生动多姿,情感充沛真切。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理解与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进而认识诗的意境美,体验诗人的性情美与心灵美,就能够既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又发展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各种素质全面提高。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又要遵循古诗教学的特殊原则。

(一)从属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从属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要以古诗的语言文字为媒介,以指导学生理解运用古诗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实现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目标。

(二)渗透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渗透在初步的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在古诗的意境体验中,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中。同时,它还渗透于古诗教学本身。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疏密有致、节奏和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切实有效,富于变化;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富于条理性、逻辑性和启发性;板书是否简明扼要,富于美感……都将影响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三)情感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以情感为基础。要重视古诗中的情感分析和情感体验,要做到导情、带情、动情、传情,情贯始终。

(四)趣味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注重情趣和意味。这种情趣和意味来自于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自于古诗意境的再现和情感的体验。

三、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古诗的美是多方呈现的,语言、情节、意境、声韵,不一而足。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因为古诗本身是一个整体,这些方法通常是同步或者综合运用的。

(一)在理解词句中领略古诗语言的美

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与现代汉语的差距较大。要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必须首先理解它的字词句,读懂它的意思。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有一个度的问题。随便疏通一下,让学生似懂非懂,不行;想要讲深讲透,让学生全盘掌握,又不可能。只能着眼于为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味服务,让学生具有初步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从而体会古代汉语的凝炼、含蓄与变化,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汉语中的同源通用及通假现象,如《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和“现”,《鹿柴》中“返景入深林”的“景”和“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汉语中词的活用,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属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要让学生初步懂得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变迁。

古诗的语言美,集中体现在它的凝炼、生动、含蓄和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如教学《题临安邸》时,就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熏”和“醉”的精妙用法。这两个字,将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确实生动形象、凝炼传神。而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则要注意让学生揣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的意义。这里的“轻”,其实不只是小船的轻快,更是诗人心情的轻松。当然,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需要适当介绍古诗的背景的。

(二)在融合情境中体味古诗意境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数是写景的。教学这些古诗,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融情于景、情境交融,进而体味古诗的意境美。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抓住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卷地、水如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在分析情感中感受古诗境界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少数古诗叙事议论直抒胸臆,情感炽烈,思想境界较高,如《夏日绝句》《示儿》《题临安邸》《石灰吟》,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教学这些古诗,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深沉的情感,感受诗作崇高的境界。如《示儿》是陆游的临终之作。一个人临终之时有多少话想说啊!“死去元知万事空”,诗人什么也不挂念。只有一件事情让诗人直到死也牵肠挂肚,那就是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唯一要嘱咐子女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学《示儿》,必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人相信国家一定能够统一的坚定信念。

(四)在讲解理趣中领悟古诗哲理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古诗蕴含哲理。如《登鹳鹊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教学这些古诗,除了引导学生读懂基本意思以外,还要根据实际讲清诗中蕴含的哲理,让学生初步领悟诗的哲理美。古诗中的哲理,一般是以议论的形式出现的。这些议论的诗句,是诗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外加的说教。因此,讲解这些哲理诗句,不能与诗的描写或者叙述脱节。如《锄禾》,诗先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劳动的情境,然后紧接着抒发作者的感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人们吃的粮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勤血汗凝聚而成。教学《锄禾》,只有在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农民劳动辛苦的情况下,才可能让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才可能使他们在领悟诗中哲理的同时,受到应有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永德. 情境再造:小学古诗教学的审美策略[J]. 小学语文教学,2006(5).

第4篇:中小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育;实施策略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考验,其中有些是非常具有危险性的。老师在课堂上要对这些给予重视和足够的认识,虽然有时不是太明显。有时规范和细则太多容易让生活变得无趣,人变得没有活力。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同时应健康地生活;在生活中要教导学生尊重客观规律,自由、快乐的生活;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积极地去生活;随时帮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有尊严的、有节奏地生活;深入挖掘青少年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学会在发展中生活,有创意的生活。

我们的教育由于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以人为主体的方面。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人。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一种教育,其前提条件是重视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其目的是促成完整的、全面的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这就决定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其实质就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充分的去展示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让人的内在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语文学科由于它尤其独特的特点,这就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为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十分专注于对语文的概括能力、知识储备的强调,这让语文课程成为了训练课程,让语文的教学成为了类似于技术的培训课程。学生学习语文时,其语文能力会得到不断向前的发展,它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内涵、使生命变得更加完美。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要将语言与精神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和能力,其情感和对社会的认知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比较重要的。从生命教育的框架下去探索和思考语文教育能强化语文的内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很好的一次尝试。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充分的体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认识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同时也是脆弱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对生命就要倍加的重视和眷恋。有篇课文叫做《生命 生命》,它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当中的一片文章,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所作(杏林子的这篇文章曾经打动和鼓舞了很多的人,这篇文章是她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所写,她在十二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疾病所带来的疼痛一直持续到她61岁,也是她去世的那一年),这篇文章对生命有着独特的感悟,是对生命的颂扬之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青少年时期,其会慢慢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怎么去很好的修饰自己以及自身的发展问题,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生命的认识比较狭隘,大多数觉得生命只是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生命现象以及一些很空洞的生命道理这一角度,所以,学生是很希望去了解有关生命的话题及其内涵的,进行生命的思考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通过了解作者文章中讲述的以及作者自身的故事,去很好的体验自我生命的存在。

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对生命的认知和重视,也表现在对于生命的尊重上,既要重视和尊重自身的生命,也要敬畏和尊重别人的生命。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中本文讲述了如下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最终保住了小钱的生命,构建起了一座生命桥,这个生命桥是连接海峡两岸的,这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通过相当的笔墨描写了海峡两岸在同一时间的两个相异的场面:第一个是在杭州的某个医院的病床上,小钱躺在那,生命岌岌可危,他只能在病床上静静地等待来自台湾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李博士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正在寻找和抽取相应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不断的努力,最终找到了适合的骨髓。所做的这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挽救处于生命危险阶段的一个只有18岁的大陆同胞的生命。海峡两岸距离虽相隔较远,但却心心相息。

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们的真善美以及相互之间的美好情感;二是体会台湾同胞和大陆人民是一脉相承、血浓于水的,当一方有难,另一方必鼎力相助。第三,让每个人都能重视生命,热爱生命并且珍惜生命。

三、欣赏生命,体验生命

生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不会一帆风顺,自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辛酸和困惑。它们与快乐、幸福既是矛盾的又是同一的,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好好的去欣赏生命、感受生命的价值。

第5篇:中小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 意义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古诗是中国文学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渊源流传的艺术瑰宝。新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教学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小学古诗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要采取一定的模式和策略。

一、古诗教学的意义

古诗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古诗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

古诗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等诸多美学因素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由于知识、阅历和理解能力有限,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系,对于好坏、美丑、善恶只是凭借表象去观察捕捉,而不能通过内在分析发掘实质的审美价值。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因为古诗词反映的往往是一种经过诗人内化的、比较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意志和感情寓含在古诗中,学生可以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获得更深层的美的享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审美标准。

(二)培养个性化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我国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来抒发厚重的感情,由于古诗多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诗人在特定的心境下抒写的,在今人看来,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必拘泥于教师的特定理解。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可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借助审美体验进行再造组合,进而在大脑中营造出一个新的画面。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而且能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三)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通过古诗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逐积累古代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而且在一次次的学习和积累中,学生的语言和文字功底会不断深厚,领悟理解力才会渐渐地得到提升。此外,除了课堂教学的课后拓展阅读外,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对课本知识的兴趣出发,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当学生具备一定数量的知识储备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古诗的自我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品味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会一步步提高,从而感受到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激起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古诗教学的教学模式探究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教师可以借鉴以下教学模式。

(一)自主探究式。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防止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教学更要充分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读懂诗文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感情,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以读为主式。

诵读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古诗音韵铿锵,节奏鲜明,通过反复吟诵有助于小学生体会感情,进入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诵读来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把诵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进而加深对情感的把握。

(三)情境创设式。

情境创设式的教学模式多用于一些形象生动、意境清新的诗词。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营造出一个形象、浓烈的诗歌氛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感悟诗意、诗情。其主要方法有:通过教师描绘和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构造一个诗境的直观图;教师运用形象的、情感充沛的语言,营造诗境的氛围;引导学生对诗歌词句品味,想象诗境的美。这种模式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久而不忘。

三、古诗中情感教学的教学策略

目前的古诗教学,多半是填鸭式地讲解诗歌的字面内容,而忽略了对情感的把握。针对这一问题,我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注重诵读,在诵读中抒感。

诵读有利于学生增加对古诗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情感的深层体会。而且学生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

(二)抓住“诗眼”,在想象中体会情感。

我国古诗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而有限的文字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发挥想象力。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从语言入手,在理解句意、诗意的基础上,独具匠心地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使古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画面,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进而进行探求和艺术的再创。

(三)分类整合,抓住感情基调。

诗歌按年代、作者、题材、流派来分类,学生可以通过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古诗的深入理解来推知同类诗歌,也可以对具体作品进行对比,进而发现古诗之间的不同。从年代来看,比如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唐诗,多有一种感慨唐王朝的腐败、社会的乱离之感。从作者来看,李白的诗歌多豪放飘逸,有一股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气息;而杜甫的诗歌却有“沉郁顿挫”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色彩。从题材来看,“送别”这一题材,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是各有特色。从流派来看,又有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等独具特色的诗人团体和诗歌流派。通过分类整合,还可以将古诗学习进行课外拓展阅读,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消化并学以致用,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江平,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论[M].上海三联教材文库,2001.

第6篇:中小教师论文范文

赏识教育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而是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强化学生的行为;是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是创造环境,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是适当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1.1赏识教育的理念

赏识教育的理念来自于父母教导孩子说话和走路的百分百成功率的教育现象,孩子能够在父母的教导下百分百的学会说话和走路,就是因为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是充满耐心的,他们拥有“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的三大原则,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孩子自然能够快速而高效地掌握说话和走路的技巧.

1.2赏识教育的本质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教导孩子,事情没做好或者做失败了并不是犯了错误,并不会受到批评,而是方法不对,是对孩子加以肯定和鼓励,然后做以引导,让孩子在理解和包容中培养坚韧的信念,在耐心和赞赏中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式.教育的本质不是否定,而是找到对的方式,所以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孩子共同觉醒,是让家长找回当初教育孩子说话和走路的耐心和态度,让孩子明白教育的目的,建立自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

1.3赏识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

传统教育的一般顺序是:指定目标,监督过程,检验结果,批评教育然后指定下一个目标.传统教育是一个枯燥的无限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充斥着冷暴力,扼杀了孩子很多的童真,并给孩子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而赏识教育则不同,它是让家长回归到教导孩子说话走路时候的心态,它的一般顺序是:赏识结果,赏识过程,指引方向,适当提醒.传统教育是从目标到结果,赏识教育却是从结果到目标.传统教育往往是父母指定一个目标,用强加的方式赋予给孩子,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严厉监督,最后检查孩子的成果,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就会受到批评教育,之后制定下一个目标.而赏识教育则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然后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最后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指引孩子一个发展方向,而不是特定的目标,当然赏识教育也需要适当的提醒,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两者的区别本质上来说就是心态的区别,传统教育从心态上来说是以“上”压制“下”的强势,是以“强”凌驾“弱”之上的霸道.而赏识教育则是平等、理解和尊重.

2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我们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方式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人觉得应该分成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和教学方式问题三方面来分析.

2.1教师问题

教师的思维方式僵化,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往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都总结出了合适自己的教学模式,但是毫无疑问,这种教学模式在不断被完善后就不会再产生变化,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需求的不是“新奇好玩”,而是“稳定保守”,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让学生去自由发挥培养运动天赋,这就是传统教育里所谓的以“上”压制“下”的强势,是以“强”凌驾“弱”之上的霸道.

2.2学生问题

学生缺乏兴趣,敷衍了事,这种情况到了大学里尤为严重,甚至很多学生都把体育课当成了休息课,明明是运动的课程,却成了学生休闲聊天、玩手机看小说的娱乐时间,甚至很多大学生会出现迟到早退和旷到的现象,在心底没有真正重视过体育这门课程.

2.3教学方式问题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是以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当前的体育教学方式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发生过变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长久不变,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单调和枯燥.每个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可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育,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部统一定额的完成教学任务.

3赏识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赏识教育的思路是从结果到目标,它的一般顺序是: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创造良好环境指引学生学习方向,适当提醒指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所以把赏识教育应用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去,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对学生应材施教.

3.1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

学生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这个差异不仅仅是指身体素质,还有兴趣爱好.有的人有身高优势,喜欢打篮球,有的人有体力优势,喜欢踢足球.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那么就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利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来敷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学校所具备的所有体育项目都罗列出来,带着学生一项项去尝试,然后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给予他们尊重和鼓励,让他们拥有自信,对这个项目自然产生了兴趣,试图做的更好,这就相当于强化了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本身也可以打破教师教学思维的僵化,让教师从简单枯燥的传统教学内容中脱离出来,也改变了学生在体育课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3.2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

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它和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是个一般顺序,它需要教师在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后,给予学生的行为过程一个赏识的肯定,教育不能是一味的批评,也不能是一味的表扬,教育的本质是传道授业、言之有物,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过程给予专业指导,用赏识的方式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然后趁机深入教学,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帮助教师强化了教学,同样的教学内容,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出来,学生不愿意去了解,但是通过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去深入教学,就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去接受,这样在保证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提高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

3.3创造环境,指明方向

体育课是一门很容易生动活跃起来的课程,它不会受到场地的过度限制,可以在操场、篮球场、足球场甚至羽毛球场进行.在教导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生环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门别类的体育教学,为不同的学生指明不同的学习方向.教师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方便和尽快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就把学生们聚集在一起进行简单枯燥的传统体育教学,这就相当于给学生强行指定了目标.指定目标和指明方向的区别在于,前者让学生压抑无聊、缺乏热情和兴趣,后者让学生目标明确、充满斗志,也更了解自己.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可以说是打破了传统教育施加给学生的束缚和桎梏,让学生更加的自由,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宣扬个性崇尚自由是本性,教师的教学方式就要与时俱进,只有去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3.4适当的提醒纠正

赏识教育不是放养教育,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顾的无条件顺从,当学生的行为偏离了教学范畴,作为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醒.提醒不是批评,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讲道理,大学生拥有明确的是非观,只要道理是对的,学生会诚心接受.而且以平等的身份去提醒,也不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能够更好的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赏识教育也是语言的突破,是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适当的提醒纠正是改变师生关系的桥梁,用提醒的方式来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同样也能收获学生的尊重,而正确的纠正又明确了自己教师的身份,让学生对教师树立起尊敬.

4结束语

第7篇:中小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美育;小学语文教学;实施

小学语文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精美的记叙文、散文、新体诗、神话、寓言,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有中国作家的文学精品,也有外国作家的传世之作。从美的形态来看,有的表现了自然美,有的表现了社会美,而文章本身都具有一种艺术美。从美的范畴来看,有的侧重于表现优美,有的则侧理于表现壮美,有的侧重于表现悲剧美,有的则侧重于表现喜剧美。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切实把握,并在教学中通过讲授,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等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我种多样的,下面试举几种。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

(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

1、利用朗读实施美育。语言具有一种音乐美,或音韵铿锵、激越高亢:或柔和婉转,音调悠扬;或抑扬顿挫,优美和谐。通过朗读,就能充分表现这种音乐美。如古诗教学,通过朗读,就能把古诗的节奏美、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此外,在朗读过程中,感情表达的恰当、情态摹仿的真切,能使听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也能大大增强文章的美感。如教《狼和小羊》一课,可以通过朗读,再现狼和小羊各自不同的情态,这样,就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对文学形象的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范读,学生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2、在字词句教学中实施美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让学生透过这些词句,想象出具体的文学形象,从而感受到这种形象的美。如教《燕子》,就要抓住“乌黑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等词句,让学生根据这些词句进行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燕子的美丽形象和春天的美丽景象。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实施美育。美的形态及范畴与文章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因而,教师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和把握到美的种种形态,如社会美(包括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自然美、艺术美;也可使学生感爱和把握美的范畴,如优美、壮美、悲剧美或喜剧美等。如教《将相和》一课,教师要通过课文内容的分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蔺相如那种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以及廉颇那种知错就改的优良品德,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美的感受和识别能力。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师要通过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充分地感受到这种悲剧的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力量。教《观潮》一课,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形容、描摹,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爱钱塘江大潮那种千军万马、势不可当的磅礴气势和振奋人心的力量。

4.利用电教手段实施美育。电教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等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以播放哀婉的音乐,配合表情朗读。这样,学生就公被这种哀婉悲壮的气氛所感染,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和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

(二)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好的文章在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往往表现出美的特点。因而,作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审美创造过程。所以,教师要通过作文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从而使他们在作文的过程中,创造出文章的美。这样,不但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结合作文的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能力。如通过看图作文的方式,训练学生对绘画美的感受能力,通过听音乐作文的方式训练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通过写游记的方式训练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等等。

(三)在作业过程中实施美育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也可以体现美育的要求。如教《火烧云》、《可爱的草塘》、《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可设计这样的作业:xx美不美?为什么美?也可采取读文作图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作图。这样,学生在将文字“翻译”成图画的过程中,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就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通过课外活动实施美育

课外活动比起课堂教学来,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学生不但是审美鉴赏的主体,而且能充当审美创造的主体。因此,学生往往对此兴趣很浓。通过课外活动,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一些方式。

(一)组织课外阅读

许多课外读物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如文艺作品、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之类的读物,或是审美创造的产物,或是介绍审美鉴赏知识的。这类读物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可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并组织他们开展一些讨论会,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也可以辅导他们写一写读书笔记。

(二)结合作文组织专题课外活动

如游览名胜景点、夏令营活动、听模范人物的报告、听音乐会、参观美术展览等,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跨进社会的课堂,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跨进社会的课堂,走进艺术的殿堂,使他们更能体会到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美在生活中的作用,直接感受到各种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三)辅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举办文艺活动

如组织文学社、举办文艺作品朗诵会、故事会、演课本剧等。文学和文艺活动都是一种美的创造,作者和表演者必须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艺术形象,从而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审美创造力,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就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组织与语文相关的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

第8篇:中小教师论文范文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能动作用。尤其是对于物理这样一门难度系数大的学科,我们知道,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都较低,在中职阶段接触到物理知识时势必会感觉困难,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好物理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懂就问、自主研究、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

2.善于探索和创新中职物理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端的技能型人才。而物理学科正是一门实验性、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科,所以中职学生学好物理知识对于掌握好专业技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在传统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死记硬背公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下中职学生发展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改善和创新,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单纯的理论指导不足以引导学生获得扎实的物理知识。针对这种问题,物理教师要把物理课堂搬到实验室去,让学生边学习边动手实验,在讲授一部分基础知识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获得问题的答案,如此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室学习环境,逐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创新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中职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社会的发展对中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育人,而更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物理情境,提出问题后,教师和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实验检验一起探讨,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使师生情感得到了交流,学习气氛更加融洽。另外,对于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提出表扬,微笑授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对提高中职物理的教学效果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3.注重实验教学

物理学科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实验教学,同时实验教学也是物理学科发展的基础,即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理论知识的发展,因此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将实验教学重视起来,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实验教学的作用是任何绘声绘色的讲解和系列习题训练所不能替代的,强化实验教学是实施物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挖掘实验的潜能,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做好教材要求的每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常用的物理思想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各种小实验中领悟物理学家的物理思想、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强化合作学习

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解释的更加清晰透彻。所以,我们在开展物理教学时,要将物理知识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来提高中职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根据每一个同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展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自由的发挥,积极探索,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5.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

中职学生的物理教学安排要体现实用性,物理知识的学习应该服务于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以便中职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可以尽快应用于实践。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授学生专业的不同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加强相应专业方面的知识讲解,突出专业的学习重点,必要的时候还要查阅资料或者请教专业的教师。比如:在电气信息类的专业物理课学习中,要注意电路方面的物理知识学习,课堂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确定哪一部分的知识应当重点讲解,哪里可以一带而过,避免知识学习的重复,也避免出现学习上的漏洞。

6.结语

第9篇:中小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关怀意识;语文教学

生命是万物的基础,没有了生命,一切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生命是及其珍贵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希望,语文教育要联系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他们的特点,从小培养他们的生命关怀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及其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回归教育本质

生命关怀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它是对生命本身的关心以及生命本质的靠近。生命关怀充分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服务个体生命的成长,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命关怀的内容包含很多,不仅有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其中还包括生命伦理、价值、意义、人格发展等。

现在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增大,加之家庭、社会和自身诸多原因的影响,使得许多中小学生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加上许多中小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校园暴力与校园软暴力的问题,致使许多中小学生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低下,遇到一点点小问题就选择走极端,放弃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些学生根本不懂得生命的可贵,生命关怀意识严重缺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轻生现象迫使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长久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追求科学化、理性化和标准化,并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教育的对象是人,要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教育的过程是将知、情、意、信、行统一在一起,而不是只单纯地教授学生知识。教育要回归到生命关怀的本质,培养学生生命关怀的意识,使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强化教师自身的生命关怀意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首先自己就应该具有生命关怀意识,热爱生命、拥抱阳光、积极向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学生。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关怀的课程,其内容生动形象、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以及其个体的独立性,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空间去发挥和想象,激发他们的自主思维,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作为个体存在的真实感。

三、重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仅仅局限在让学生掌握知识上,提高考试成绩成为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轻视了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培养。语文的教育价值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上,学生的德智体美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将人文关怀和生命价值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教学,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感悟人生的真谛;通过对文本中生命价值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体验,结合自身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对生命和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实现自我价值的转变和升华。

四、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关怀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关怀的文章和作品数不胜数,如《热爱生命》是表现人在面对恶劣坏境时的坚强意志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态度、广阔胸襟和豁达的人生境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作品向我们传达的是生命是一个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种抗争。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这些优秀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凝聚着的作家的生命关怀,懂得生命中的爱与付出、拥有与舍弃,具有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深刻认识和理解生命的可贵。

五、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语文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和教师,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交流,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教学时要避免独白式的讲述,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是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师生之间平等互助,共同进步。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播生命大道的责任,所以开展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尊重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孕育学生博大的生命情怀。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青少年在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走向极端,发生悲剧。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健康、向上地面对人生和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与研究,2004(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