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男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刊讯(记者 李配亮) 3月12日上午,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完工评估座谈会在省教育厅举行。教育部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完工评估考察组赵玉池一行高度评价了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开展以来取得的成绩。省教育厅巡视员郭玉鉴出席座谈会并讲话。省教育厅基教处、外资办等相关部门处室负责人参加座谈会。省教育厅外资办副主任宋捷主持座谈会。
郭玉鉴巡视员就云南省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和云南教育国际化基本情况作了介绍。他介绍说,从1992至2011年的20年间,在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等主管部门的长期关心与大力支持下,云南实施了第一、第四、第五个基础教育发展项目,以及“西南扶贫”项目教育子项目、“贫困社区发展项目”教育子项目、英国赠款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共有8 549.4万美元世行贷款、56 192.9万元人民币配套资金,折合人民币12.8亿元投入了云南的基础教育。这些资金全部用于7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3个省级贫困县,覆盖人口达2 849.44万人,约为全省总人口的63%,覆盖学生总数达431.92万人,约为全省总学生数的67%。这些项目的实施,缓解了各项事业发展中教育投资不足的矛盾,更主要的是不断为云南教育改革与发展引进新理念、方法和技术,并在项目实施中逐步本土化与规范化,推动了项目区义务教育发展,对促进教育普及与公平,减轻贫困和消除两极分化,提高项目区人口素质和社会教育存量,有着不可低估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为改进教育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推进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与管理专家,全面、深入地影响了区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份动力和基石。
省教育厅外资办主任陈永进就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完工情况作了汇报。据了解,中英西南项目自2006年11月启动以来,在云南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包括:每年资助15 769名弱势儿童并改进寄宿制学校管理,多轮次培训全体教师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在315所学校实施学校发展计划,并在115所学校开展新型教育督导,对全部校长、教育局干部进行了领导力提升培训,实施项目监测评估并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培养和任用了一批女性干部,开展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改进项目管理和教育管理活动。项目实施促进了教育公平发展、教学有效进步、优秀人才涌现、管理模式变革、机构能力提升、制度深化改革,有力地配合与支持了澜沧等6个项目县如期实现“普九”目标。为推进项目区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提升管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教育部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完工评估考察组就参与式教学等情况作了深入了解,并对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开展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考察组评价说:“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自开展以来,能取得如此好成绩,我们很受鼓舞。”
据了解,教育部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完工评估考察组将到彝良县和澜沧县检查云南省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产出一、产出二、产出三、产出四、产出五和项目管理的实施、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等情况。
农村初中地理课程“起点高,入门难”教学难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初中地理课程学习从“地球”、“地图”开始,这些起步知识十分抽象繁杂,难以阐明。学生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空间概念、综合分析比较能力、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储备等是难以理解明白的,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
2.农村学生的素质及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课堂教学的效果。农村学生生活单纯,在知识层面、接受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又偏小,思维能力有限,一进入初中就要接触诸如经纬网、地球“五带”现象、等高线地形图、板块运动等抽象难懂的陌生知识,难免理解困难,力不从心;在课堂上往往跟不上老师的思路,知识消化有限,以至于问题累积成山,成了障碍。
3.课程设置有偏差,教学时数偏少及边缘化,严重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顺利进行。由于地理是“次科”,每周2节课,被安排在《课程表》的边缘。由于放假、“活动”等原因,地理课时往往被挤占,少到不能正常授完课。实际授课时数与教参的“建议”相比,是大打折扣的。每年秋季期,都是匆匆忙忙“读完”课文,来不及复习就马上段考。因此学生成绩一片飘红。
由于各方面原因,地理教学“起点高,入门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为七年级学生地理学习的“拦门虎”,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甚至“谈虎色变”,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破解这个教学难题呢?根据它产生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得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但不容易做到。比如,对于教学课时,由于课程设置的关系,是不能增多的;秋季期段考,由于有效课时太少,很难改变到段考时匆匆“读完”新课的被动局面。在教学制度没有多少改革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想办法,把握好课堂40分钟,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学难题的破解,要立足本土,在农村初中全日制寄宿学生的前提下使用。大致来说,我们的本土教学,在破解“起点高,入门难”这一地理教学难题时,应该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保证地理教学时间
如上分析,七年级秋季期段考前,星球版初中地理教学“地球”、“地图”、“海洋与陆地”三个单元内容,要保证平均每周有150分钟的教与学的时间,才能完成课本知识的传授、解惑和演练运用。万一被节假日或各种活动冲掉课时,必须想办法补回才行。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要考虑到这些情况,调剂好相关“活动”时间,以尽量不挤占各科教学课时为宜。
2.熟悉学情和教材教法
常言道,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地理学科因其综合性强,要求教师具备的地理素质特别高,教学技能特别强。新版教科书(以商务星球版为例)不像旧版教科书那样讲述得全面、详尽,而是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图片多而文字说明十分简洁、浓缩。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分散在正文、读图、思考、活动和阅读各个栏目里,并且有些思考练习题在教参书中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课堂教学中,要补充相当多的地理基础知识,将浓缩的知识点“稀释”,引导学生学会读图、用图,依图求知、据图理解、记忆,从课本各个栏目的解析中总结、归纳出知识要点、地理事物的规律.初中地理不像其他科目,没有诸如《课程标准新教案》、《中学教材全解》等教学辅导书,一切全靠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专业技能和实践摸索。因此,教师(特别是非专业地理教师)不下一番苦功夫去研修,不具备相当的地理知识和教学技能,不熟悉教材和学情(农村初中学生),是难以恰当处理,应用自如的。
3.重视概念教学和直观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农村孩子来说,地理是一门新课程,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脑中一片空白,认知能力也很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几个要点:
(1)重视概念教学,传授辨析概念的方法。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地理课一开始就出现许多陌生难懂的地理名词,对这些名词,虽然不要求背诵其定义,但要理解其含义,包括其由来、特点,以及与之相似概念的区别,避免彼此混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尽办法,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将这些名词的含义或特征表达清楚,或归纳出“规律”、“要诀”之类形式,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各部位名称时,讲解图形特征后,可以用歌诀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判读,就像武打小说师傅传授徒弟武功时既传招式又传口诀一样。各部位名称的口诀可以这样概括:“山峰黑三角,陡崖似天梯;缓坡线圈疏,陡坡线距密;鞍部镜片连,脊谷数值辨。……山谷凹陷处,小河冲向前。”为了通俗易懂,有趣好记,后两句改为“山谷像屁股,尿尿流出来”,效果更佳。
(2)重视直观教学和立体思维的建立。直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概念、空间思维能力,对农村初中的地理教学尤为重要,是破解“起点高,入门难”这个难题的重要法宝。比如经纬网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从平面思维过渡到立体思维,在头脑中建立立体图像,形成“脑地球”。具体做法是加强教学直观性:一是要充分借助教材中各种图像或多媒体动画,二是要利用经纬度地球仪实物演示,三是要每个学生都直接观察地球仪,自己动手用彩带代替经纬线“编织”经纬网;自己动手画“经纬网”或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等。学生通过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才能领会经纬网的真谛。经纬网有球面的,也有平面的,两者要多对比。地球仪上的立体世界地图要与地图册中的平面世界地图多对比,以此理解球面与平面的关系:球面可以展开形成平面,平面也可以卷曲合拢成球面。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立体概念。从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思维,例如用篮球、排球等实物来理解地球仪,用篮球网兜和比赛场上的排球网来理解立体经纬网和平面经纬网等。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地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新教法的研究、总结和推广,教师可用的教学方法有了更多选择。其中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的成图原理、板块构造学说以及火山地震的成因等。用做实验或实践活动的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主动的讨论与探究。
4.重视学生的“学”和地理能力的培养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模式解决了“把学习交还学生”的教育难题,主要是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更关键的是要逐步把学习地理的方法教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学生们要养成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获取、驾驭已掌握知识的技能,利用已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这是学好初中地理的捷径。
在七年级,加强学法指导和培养地理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地球”、“地图”、“海洋与陆地”这三个单元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技能是:(1)多观察,细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然后求证。(2)抓住关键词,通过对比明确地理事物、名称的各自特点,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3)建立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思维。(4)学会看地图,绘简单地图,使用地图;心中逐步建立“地球”、“地图”的形象和观念。(5)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能课前预习,进行质疑;课堂认真听课,做笔记,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课后及时复习,做作业,自觉自主学习。(6)唤醒生活体验,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见闻结合起来,用“地理”的眼光审视身边事物。(7)学会综合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8)有条件的学校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等。
以上所述方法、技能应该逐步渗透在教学中,有的在以后各章节的学习中还要进一步加强。
5.构建现代化的、和谐的地理课堂,让学生想学、勤学、乐学、会学
新课标教学基本理念还有:“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前面提到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是基于这些教学基本理念而采用的。如果农村初中都能具备好的教学条件,贯穿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时间较充分时,“起点高,入门难”的教学难题必定迎刃而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认知规律,创设出适宜的问题情景,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那么,学生对初中地理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通道,想学、勤学、乐学乃至会学。即使开始学不好,后来也能快速改善,变差为优。
此外,地理课程可以作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暂时降低教学要求等灵活处理。比如对初中地理的入门课程,“地球”、“地图”的教学,应尽量降低难度,教学检测也要降低难度。有些内容,如经纬网的运用、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定方向、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运用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增长,到八年级时再深入教学、提高要求,会容易达标一些。在七年级,对于一些水平高的学生,有时间作详细的教学辅导,也是能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到八年级时比较易于理解掌握,教学也容易、轻松一些。
因此,综观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起点高,入门难”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及破解方法,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体制、评价机制、教学条件、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素质等问题,非教师一人的力量所能撼动。短时间内,农村初中七年级秋季期段考学生地理成绩大部分飘红的现象可能难以改变。但是随着教与学的时间推移,通过老师正确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成绩会逐步提高,“开门红”将会渐渐淡化;到八年级会考时,通过增加课时、反复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毕业考试好成绩。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课改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谐课堂的创设运用,初中地理教学“入门难”的问题将会逐步解决。即是说,破解“起点高,入门难”是一个时效问题。本文阐述的内容,就是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的好思路、好做法,也是本人经过多年实践验证的经验之谈。
参考资料:
1.《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地理学科由于在苏州市只参加会考而不参加中考,导致大多数家长与学生对其重视度不够,致使出现了许多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难生。找出初中地理教学中困难生形成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的特点提出对策,对于提高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初中地理成绩,为学生今后高中甚至大学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地理教学中的困难生
地理教学中的困难生指的是:学生在地理课上不听讲,课后不做作业或马虎应付作业,不会分析习题,逻辑能力不强,消极对待考试,对学科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对地理学科有抵触性,我通常将以上学生称之为地理学习困难生。
二、地理教学困难生的形成原因
1.不能正确认识学科的合理性、重要性。正如上文提到的,地理在苏州市不参加中考,学生了解不到地理的重要性,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认识不到地理的应用价值,没有良好的学习观。学生大多不知道学习地理的用处,不能了解地理的实用意义,觉得学与不学对生活影响不大,这种错误的学习观点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了地理教学中的困难生。
3.缺乏学习的恒心与毅力。地理学科有着文理互通的特性,不仅有一些文科死记硬背的东西,而且需要理科的逻辑思维以及判断能力才能学好,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开始回避,成为了地理教学中的困难生。
4.对于地理教学中困难生的形成,也有教师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或者对学生的错误评价都会导致学生成为地理教学中的困难生。
三、地理教学中困难生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地理教学中困难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上消极,课下积极;2.上课分神,搞小动作;3.课上不参与互动,课后不做作业;4.无视课堂纪律;5.认真学了,但不会做题。
地理教学中困难生在课堂的表现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学习成绩,还会对其他同学起到不良的影响,这些学生打扰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思路,降低其他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对其他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负面作用,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中困难生的转化很有必要。
四、如何转化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难生
对于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难生,一定要深刻了解意识到教学中困难生的弊病到底在哪里,做到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学:
1.沟通
与学生建立友谊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多与学生进行生活上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兴趣爱好,可以让教师在课上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互动教学。沟通,简单来说就是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喜欢教师,利用“爱屋及乌”的思想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沟通中,要注意适当的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在生活学习中,尊重他们,不要因为学生学习的好坏来决定教师对学生的喜欢与厌恶,要尊重每一名学生,通过打动学生心灵的方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此外还要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肯定他们,让他们有更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与学习,树立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与希望,有了对学习的信心与希望,学生才会有动力学习。只有在不断的尊重学生与赏识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才能与学生更好的沟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才会寻求帮助,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2.举例生动活跃,发散学生思维
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转化为教学例子,现在学生都喜欢看一些青春幽默的电视剧,上课的时候,可以与学生讨论,如上课时候利用《爱情公寓》中曾小贤为了与诺澜在视频中一起过圣诞节,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时差的例子来与学生探讨时差的形成原因、每个时区时差的不同等问题。这样课堂就显的不再枯燥,并且能让每个同学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问题所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地理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只有学生认识到了地理学科在实际中应用的广泛,学生才能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同时一些生活中的地理学科方面的现象,学生也能更好的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从学习到运用,再从发现到学习,这样的良好循环,能使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要改变学生对学习地理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从教学理念出发,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课改政策,普及素质教育,教师应该根据这些政策对自身教学方法的不足进行整合,适当的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改变自身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更换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
科学的教学理念不仅是对教师而言,还需要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督促,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督促学生做课堂笔记,进行课后复习,对习题要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总结:
【关键词】初中男生;歌唱;性别;变声期
一、国外研究现状
男性唱歌在国外似乎一直都不被鼓励和支持,在中学合唱团招募男成员非常困难,这可能是因为其对男子气慨有了强烈的认知,歌唱对于他们而言是女性风格的做为,他们的消极态度与变声期也有关系。
(一)性别定型
Hall(2005)Tibbetts(1975)Welch、Sergeant& White(1997)发现,男性对唱歌的负面态度在五岁之前就形成了,在接受正规教育时就表现出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差异,甚至在两岁就已经开始对唱歌持拒绝态度;Gates(1989)和Swanson(1984)调查显示,中学合唱团的女性成员已经超过男性的一半;Swanson(1984)Castelli(1986)、Gates(1989)、Gastler、Koza和Mizener(1993)Phillips(1995)也发现,中学男生不喜欢唱歌,拒绝歌唱,他们认为唱歌这件事情不酷,因此为学校合唱团招募男成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难题;B. Gasder(1993)调查了55个儿童合唱团,发现女孩和男孩的比例为2:1,在此之前Gates (1989)在中学乐团的调查中得出了5:2的惊人比例;1988年,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做了一项调查,只有23%的七、八年级学生参与合唱活动,Mizener在1993年的调查中发现这个数据已经下降到12%,如果这些数据准确无误,那么就意味着当时只有3.3%的男生参与歌唱活动,他们不愿意被人嘲笑参与到一个女性风格的活动当中;Moira Szabo(1999)认为,中学男生不参与歌唱活动一方面是不受父母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他和他们的父母都认为唱歌属于女性活动,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偏见,Koza(1990,1993)提出,音乐在一些家长们心中是柔软的,懦弱的,甚至是娘娘腔的,关于歌唱和音乐,女孩在这方面的兴趣显得更加理所应当;Harold、Eccles、Yoon,、Aberback,、Freedman-Doan(1991)调查发现男孩在体育上的兴趣得到家长更多的鼓励,而对于女孩则更加鼓励学习音乐;Kennedy(2002)调查研究了初中男生在合唱团的参与情况,她采访调查了八、九年级的歌唱情况,她发现男生们仍然不享受歌唱。研究证明,同伴的影响可以帮助男生们克服加入合唱团的障碍,她发现了积极的一面,男孩们在歌唱时会为自己的能力和音乐家的向往感到自豪;Harrison (2007)翻阅了1916-2005年的研究,发现不论是小男孩还是成年男性对唱歌的兴趣都不大,他们都喜欢选择比较阳刚的乐器,男性对歌唱的守旧古板印象限制了他们对音乐的选择。
(二)变声期
Swanson (1984)认为男孩变声期是青春期重要的、微妙的经历,认真对待敏感的他们;Castelli(1986)提出,变声期是男生退出合唱团的主要原因;Gates (1989)发现,六年级男生对歌唱的兴趣显著下降,性别鉴定、网络教育、社会期望、变声期是合唱团招募男成员的主要障碍;Killian(1997)重申了男生变声期声乐教学的重要性,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Moira Szabo(1999)提出,应该让男生在变声期间意识到自己音域的变化,顺应自然的发展,如果能在小学期间就培养他们对唱歌积极的态度,会大大激发他们的歌唱兴趣;Shawn Taylor(2009)提出在男孩的声音不断在变化,变声期间很多变化不可预测,老师们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选择适合其声音的音乐,用充足的资源应对这种变化,让男生们在合唱中找到真实的声音。
由此可见,国外关于初中男生歌唱认知有大量的研究,关于变声期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关注,但关于歌唱的性别定型我们就并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根据中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相比于国外学者的研究,国内学者关于男性唱歌认知的成果甚少,基本都是从专业角度去探讨唱歌这件事本身,而中西方生活方式、文化环境、价值观不同,关于国内初中男生对唱歌的认知值得进一步讨论。
孙仲瑜指出,初中阶段正值学生变声期,男生们因为变声的缘故会觉得自己声音很难听,不愿意唱歌,这个阶段是人一生中声音最尴尬的时期,沙哑、粗拙,声带不能保持平衡,变声期没过渡好,对唱歌的兴趣也会消退;骆碧华认为,变声期的学生身体发育给心理也带来不少变化,盲目的成熟、激动、大声喧哗,非常容易伤害声带,教师要耐心地引导,用优美的音乐感染他们;杜磊(1987)指出,处于变声期的学生很迷茫,他们大多都不知道变声是怎么一回事,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这个生理现象,另一方面要在音乐课时鼓励学生,不要让自然的生理变化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自卑;郭彪、郏国瑜指出,变声期声带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喉部气管同时在迅速增长,各种肌肉出现不协调现象,很多男生声带反应迟钝、音域变窄,一般只有一个八度左右(b―c2),声音的不舒适会减退其对歌唱的热情;郭炼研究发现,由于初中生处在特殊的年龄段,此时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给组建合唱团带来许多困难,由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孩子性成熟提前,变声期也随之提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很多孩子变得不听话,男生本来适合歌唱的就不多,再去掉一些叛逆不愿意参与的,合唱团能选择的所剩无几,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老师、家长双向夹击,很多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在课余时间参加音乐活动,削弱了音乐兴趣;朱小义说,初中男生在变声期间嗓音变化明显,声带一般加长6~10毫米,音高降低一个八度,此时错误的发声方式会让他们失去对唱歌的自信;孙茴指出,我国中学合唱团普遍存在“阴盛阳衰”的情况,男生歌唱的有利因素为:变声期喉结增大,声音变粗,男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肺活量比较大,喜欢挑战,在期间男生的声带容易闭合不全,并且很少有男生从小接触音乐,表现作品会弱一些,再加上天性比女生好动,在声乐教学上要比女生困难许多。
我国关于初中男生歌唱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渡过变声期、正确发声的阶段,忽视了男生歌唱态度的归因,正如很多人认为舞蹈更适合女孩一样,男生歌唱一直受到多方面的言论、思想压力。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初中男生变声期问题,更要从心理上让其认可男性歌唱的魅力,从而积极地、自然地歌唱。
参考文献:
[1]Warzecha.M,(2013).Boys’Perceptions of Sing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32(1),43-51.
[2]孙仲瑜.变声期青少年的歌唱训练[J].教育科研情况交流,1983,(01).
关键词:丽水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是开展中学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调查表明:不管是初中的还是高中的男生,对课体育活动喜欢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女生普遍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就没有男生高。
早操和课间操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生在对早操的课间操的态度上,女生的态度比男生好些,在不喜欢的统计中去高中女生占的比例明显比初中女生要少,但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对做早操和课间操不喜欢占了15.52%和10%,男生在喜欢和比较喜欢的选择中都低于女生。从这些结果显示:对做早操和课间操的认识还不够深,不太喜欢和不喜欢的比例相当大,可见,有关部门要加强激发中学生对做早操和课间操的积极性。
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反映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进行强身健体,从而达到增强体魄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前提。在调查的丽水市的中学生中,初中女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次数占的比例比高中要高的多,一般时间选择在30―60分钟之间,占了66.1%,到了高中,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占的比例就相对较少了,只占了38.7%。而高中女生少于15分钟的活动时间所占的比例比初中要多,比初中女生多了10.7%。参加课外体育活动1小时以上的学生男生比女生多,女生活动的时间相对来说短,一星期中每天都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更少。从时间上看,男、女生最经常参加的时间分别是30至60分钟和15至30。从活动时间和次数上看初中好于高中,男生好于女生。这是由于高中相对来说课业任务比初中重,初中生要参加体育中考和没有巨大的高考压力有关。所以从调查情况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受的学习压力增大,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在减少,这种现象,同我们倡导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意愿是相违背的,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三、中学生喜爱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选择
在对丽水市的7所中学调查中可发现:男生选择篮球为最多,初中男生占了63.8%,高中男生则占了78.6%,这与丽水较重视篮球有关,其次是乒乓球和足球。而女生则选择羽毛球和乒乓球的人数较多。但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对田径类的跑步选择的人很少,初中男生占11.5%,女生占9.7%,高中男生占14.3%,女生占28.6%。这就反映了男女生之间的选择存在的差异。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多种原因的,客观上的原因是我们丽水现在的学校普遍是球类的场地比较多,尤其是篮球场,其他的一些设施较少,学校在组织活动的内容也比较单调,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开展中要积极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主观上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不感兴趣等,当然也有生理、心理上的原因,有的学生可能本身矮小,体质差或身体有缺陷等不同原因都是导致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四、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基本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上主要是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态度和体育价值,还有本身的爱好和兴趣等,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已经是越来越积极,觉得参加体育运动是浪费时间的态度已日益减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也越来越广泛,很多体育运动项目广受学生的喜欢,从中可以看出:主观因素已经不是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而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功课繁重,没时间已经成为主要原因,初中男女生各占53.4%和50.9%,高中男女生各占64.3%和60%。虽然现在国家已经提倡减负,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教育现状,并不是能把这项改革完好的落实。在丽水的各中学,尤其是高中,学生每天基本上都在进行着题海战术。
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教师的组织和管理也是影响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调查表明:缺少场地、器材,缺少组织管理和参加其他的兴趣小组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很多学校由于近年来的不断扩招,造成活动的空间越来越窄,这就表明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及运动环境,从而制约和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造成愿望和实际行动的差距。学生本身的运动兴趣已不是影响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学生基本都有自己有喜爱的运动,只是苦于器材和场地不够用。
五、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喜欢程度普遍较好。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受自身兴趣和爱好的影响,学校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也间接影响着学生参加的积极性。
(2)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明显不足,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好于高中生,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大、负担重,所以高中生参加的时间和次数较少。
(3)中学生喜爱的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是多种多样,但男女生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性,活动量较大的项目,深受男生青睐,不直接对抗、有一定娱乐性质的球类是女生的首选。
(4)绝大多数中学生都认为“学业紧张、考试压力大、没有时间”成为阻碍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且高中更为明显。场地设施的不足也是制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2.建议
(1)抓好早操、课间操,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对中学的早操和课间操校领导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可采用班级评比制度、班主任负责制度等一系列方法来加强管理,提高早操和课间操的质量。
(2)学校领导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的场地和设施的配备要跟上,尤其是乡镇的中学,要加大资金在体育方面。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体育活动的管理,落实每一项与体育有关的工作,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整体效益。
刘昊洋跟在女生主持人的后面走上舞台,上一个节目是二重唱。按照彩排,两位歌手下台前,应该把无线话筒交给两位主持人,但此时出现了意外情况,歌手带走了无线话筒,舞台上只剩下一只有线话筒被固定在话筒架上。接下来的第一句话本来应该是刘昊洋说,可话筒没了,他一时慌了神。负责晚会的邵老师看出了问题,惊得一头冷汗。邵老师正着急,刘昊洋身边的女生主持人镇定地走到话筒架前,为下一个节目报幕,尴尬的冷场终于被打破。
“你看,男生就是呆些。”邵老师听到别的老师议论。“能挑出男生做主持人就不错了。”邵老师回答他们。为了给A中晚会挑选男生主持人,邵老师没少下工夫,“女生出色的很多,男生能上台的就太少了。”老师们对男生“比较呆”的评价没有贬义,特别是在文艺活动中,男生充当“配角”,已经成为许多中小学的“传统”。
不仅是文艺活动,在刘昊洋的班级中,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其他表现,女生总是显得“突出”。刘昊洋成绩不错,不过,班上成绩排前几名的还是女生占了多数,而且,在竞选班干部时,女生往往受到同学们的青睐,班长、副班长都是女生。
班主任郑老师也注意到了“阴盛阳衰”的局面。郑老师的班级一共23人,男女生比例相当。如果以每1/3学生人数作为一个成绩阵营,排在第一阵营的七八个学生中,男生只有3人。成绩最差的阵营里,男生倒是占了多数。
在这样一个女生“强势”的环境里,刘昊洋已经习惯了女生处处优秀的现状。女生学习成绩好,爱好广泛,能说会道,更有“人缘”。甚至在体能上,女生也不比男生差,升入高中后进行的军训中,“撑不住”的不一定是女生。
不过,与那些没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男同学相比,刘昊洋起码还有与女生竞争的机会,更多的男孩儿,在之前的考试中就已经被淘汰了。
A中是上海市一所普通中学,生源按片区划分,不择校,因此,学校男女生比例代表了升学竞争的自然结果。A中拥有初中和高中两个学部,初中在校学生600多人,男生人数略多,占54.46%。但到了高中阶段,男生人数骤然下降,近300名学生中,男生只占43.4%。
谁淘汰了男孩儿?
A中男生们的处境不是特例,如今各类中小学里,女生的出色已经显而易见。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学里,男生比不过女生的状况存在多年。上海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说,10年前,他的学校就已经明显出现女生人数多于男生的状况,他一度戏称自己快要变成“女中”校长了。
作为上海某示范性实验高中理科班的竞赛尖子生,小卢2011年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开学伊始,他得知,这一届3300多名本科新生的男女生比例接近2:1――而根据一份学生自行上传到清华校内BBS上的清单,1991年2032名新生中,男女比例为4.22:1。不光女生总体数量在上升,原先由男生一统天下的院系,如建筑学院里,女生也不再是“稀有物种”,甚至出现持平局面。
再回看高校人才的输出口――高中,尤其是示范性实验高中,“阴盛阳衰”的现象似乎更加明显。过去“女多男少”的差距约4%~6%,2011学年开学后,上海部分重点高中班级男女生比例竟相差10%~20%。
据媒体在2011年新学期开学后作的调查,七宝中学2011年录取的高一新生共481人,女生271名,男生210名;复旦附中高一某平行班,男生不到1/3。有校长感叹,以前是女生“略胜一筹”,现在是比例严重失调。
男孩儿都去哪儿了?据A中初中部2011年中考升学情况统计显示,升入市示范性实验高中(俗称重点高中)的22人中,女生13人,男生9人。同时,进入中专职校的63人中,女生27人,男生36人。也就是说,A中初中部成绩最好的学生中,女生占多数,成绩较差的学生中,男生占多数。初中阶段的男生,有一部分因为中考的淘汰,不能进入普通高中。
在中国现状下,进不了普通高中,意味着一个学生很难再有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在普通高校里,女生人数多于男生的现象,也正在蔓延。2009年被高校录取的上海高中生里,不论“一本”“二本”还是“高职高专”,女生人数都要多于男生。
学校阶段的阴盛阳衰,很可能已经延续到成人后直到婚恋阶段。如今大城市中“剩女”盛行,如果女性要求自己的丈夫必须要比自己优秀,而学业又与职业、社会地位相关,那么,制造“剩女”的根源,也许可以追溯到男生的学业危机。
世界性“男孩儿危机”
这样的情况并非中国特有,在10多年前,国外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并把它命名为“男孩儿危机”,男孩儿的“学业危机”是“男孩儿危机”里最明显的一个表现。
20世纪末,西方学者出版了一系列讨论“男孩儿危机”的著作,在很多国家,男孩儿不如女孩儿的情况让学者们感到焦虑。
学者很早就发现,不仅是考试制度,现代盛行的教育方式,对于男孩儿的天性来说也是一种束缚。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中‘纪律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必须常常花大部分时间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不把心思放在教材上。学校很重视宁静;鼓励沉默,奖励呆板一律的姿势和运动;助长机械地刺激学生的理智兴趣的态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生遵守这些要求,如有违反就要加以惩罚。”
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应该都有一个班上最捣蛋的同学,而这个最让老师头疼的同学,恐怕十有八九是男生。男生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喜欢体育活动、动手实践、挑战和观察,但现代学校教育,需要学生安静、服从、按部就班。
学业危机只是“男孩儿危机”的一个表现,事实上,不论体质还是心理健康,男生的水平都在下降。一份1985年~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年间,中国城市和乡村的男学生,肺活量、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全都在下降。
男生都是“笨小孩儿”?
关于男孩儿“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分析,有的甚至追溯到男性基因的悲剧宿命。男性拥有Y染色体,与女性的X染色体相比,Y染色体脆弱、不稳定、易变异。有人计算Y染色体衰亡的速度,预言男性将最终消失。这样的解释或许“耸人听闻”,不过从生物学角度看,男性生理上的“落后”,从一出生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有一项研究认为,一名刚出生的女婴的身体机能,已经与出生6周左右的男婴不相上下。
一些家长能够接受婴幼儿期的男孩儿比女孩儿落后的现实,然而,一旦将孩子送进学校,一夜之间,家长们似乎就忘记了男孩儿女孩儿之间的差别。
由于大脑结构的不同,女性在语言能力上普遍比男性更强,在偏重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的现代学校教育中,女性很容易表现出优势。在上海市杨浦区某中学理科实验班的面试中,面试老师发现,女生们普遍表达自如、词汇丰富,而男生大多内敛、紧张。女生很容易给面试老师留下较好的印象。
男孩儿的晚熟不仅表现在身体机能上,与同龄女孩儿相比,男孩儿的心智发育也更晚,自控能力更差,因此,他们更容易成瘾。A中班主任郑老师说,他班级里成绩较差的男生,普遍存在沉迷电脑游戏的问题,沉迷游戏的后果,不仅是影响学习成绩,也限制了他们与其他同学沟通的能力。
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整个社会,似乎都很难接受男孩儿更加脆弱的现实,通常的观念中,男孩儿总是被看作更聪明、情感上不那么敏感,因此男孩儿不需要更多的关注。男生暂时“落后”的现象,很容易被家长和教育者忽略,而层层淘汰的考试制度,很可能让那些“开窍”较晚的男生错失各种机会。
现代教育忽略了男生与女生的不同,男生的学业危机,正是这种不同被忽略后的结果。
“男孩儿危机”的背后
现代教育体系中,男生为什么显得更“笨”?《拯救男孩儿》一书的作者指出,“男孩儿危机”其实是教育危机。《拯救男孩儿》的作者之一李文道说,目前的教育对于男孩儿来说更不利,相比而言,女孩儿更容易适应目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不过,一些学者提出“男孩儿危机”是一个伪命题,这种观点认为,在目前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处于弱势的仍然是女性。
2011年,还是高中生的李申儒撰写了调查报告《男孩儿视角的“男孩儿危机”研究》,他用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数据证明,男生学业上落后于女生,已经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但是,时隔一年,李申儒对于“男孩儿危机”又有了不同的看法。李申儒认为,学业危机并不是“男孩儿危机”的核心,因为男孩儿们学业上暂时落后的局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扭转,男孩儿们最严重的危机,是缺乏应有的勇气和责任感。
来自大同中学的一些数据也许可以说明,男孩儿的学业危机的确存在,但可能仅限于某一个阶段。大同中学高二年级教师仇璋瑛查看成绩排名表后发现,排名年级前20%的学生中女生占多数,但取最拔尖的10个学生看,还是男生稍多。“高中是个转折期,高一高二阶段男生或许不具备明显优势,但到了高三,部分男生后劲很足,他们不是缺乏优势,只是显现得比较晚。”
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说,该校连续几届的高三毕业班,能被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男生占60%~65%,女生反而不见有多大的优势。华师大二附中2011届毕业生中,考取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港大的学生共有183人,其中男生占到约65%。
“我不太赞同‘危机’的说法,事情没那么严重。”上海市大同中学教师王菲认为,不能把问题完全归结于现行教育制度。“以前的社会诱惑少,现在孩子接触的信息丰富、玩的东西也多,相对来说女生自控能力好,表现欲望强,所以投入相同的教育精力,女生更容易产出回报。”
正如李申儒所看到的,除了学业上的暂时落后,“男孩儿危机”更体现为男孩儿们缺少社会公认的“男子气概”。
关于男孩儿们的“男子气概”,女生们最有发言权。大同中学理科班学生李奕说:“有些男生在姿态和外观上确实有女性化的表现,或者说心理上呈现中性化,这可能与家庭教育中母亲等女性长辈管得多有关。”
李奕把男生们过于“温柔”的特点,甚至归结到城市文化上,她觉得,身边很多男士,都像动画片中的“灰太狼”。社会文化的“中性化”倾向,渗透到了学校。A中郑老师还发现了这样的现象――过去,追逐时尚几乎是女生的专利,她们喜欢看时尚电视节目和杂志,喜欢明星。但现在,男生也有同样的爱好。
关键词: 江西省高安中学 中长跑心理障碍 现状调查
1.引言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中长跑项目是中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往往最害怕的项目就是中长跑项目。要提高学生的中长跑成绩,关键是帮助学生扫除中长跑的心理障碍。
本文以江西省高安中学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分层抽取210人进行调查,其中初一年级70人(男生40人,女生30人);初二年级70人(男生40人,女生30人);初三年级70人(男生40人,女生30人)。问卷在班主任或体育教师的协助下当场填写并回收,问卷回收情况见表1。
问卷用再测验法进行信度检验,相隔20天后,向上次发放对象再次发放问卷并回收。对两次回收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得出R=0.87,P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情绪和性格类型倾向的调查
情绪及性格类型倾向调查问卷把情绪分为稳定型、中间型和不稳定型三种;把性格分为内向型、中间型和外向型三种;根据年龄常模计算问卷得分并转化为标准分,然后根据标准分判定情绪及性格类型。意志问卷按性质分为六种类型,五种状况即劣、差、及格、良好、优秀。
2.1.1初中女生的情绪和性格类型倾向的调查
情绪倾向是产生初中生中长跑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表2可知高安中学情绪倾向中间型的女生相对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女生的人数较大些,而倾向稳定型的女生人数最少。
性格倾向也能对初中生中长跑心理障碍的形成产生影响。从表3可知高安中学性格倾向外向型和中间型的女生占主要部分,而性格倾向内向型的女生占比例比较小。
2.1.2初中男生的情绪和性格类型倾向的调查
从表4可知高安中学初中男生情绪倾向稳定型和中间型人数占主要部分,情绪倾向不稳定性人数占少部分。
从表5可知高安中学初中大部分男生性格倾向外向型和中间型,只有很少部分男生性格倾向是内向型。
从女生和男生的调查结果反映出,研究对象的性格类型中,男生性格内向型占12.50%,女生性格内向型占18.61%。性格内向不爱活动,对中长跑学习抱有消极、机械、被动的态度和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等,严重影响中长跑的学习和自主锻炼。
2.2中长跑意志品质状况的调查
从表6可知,高安中学初中女生的意志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意志优秀、良好的女生人数不多,只占少部分,大部分的女生意志都表现为差和劣。
从表7可知,男生意志表现为差和劣的人数比例远大于意志表现为优秀、良好的人数比例,意志表现及格的人数比例也不高。
从通过女生和男生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研究对象的意志品质状况不佳,实际考察也是如此,他们往往表现出怕苦怕累,一点困难也无法克服,更有甚者在课中假装身体不舒服而逃避中长跑,这种现象在初中生身上表现更为严重。
2.3中长跑心理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
2.3.1认识和发展障碍
刚进初中,学生对运动锻炼仅凭直接兴趣参与,他们不懂得中长跑对其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亦不了解中长跑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一般的自我处理,跑动中出现极点时的难受感易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造成极强的心理负效应。而且,初中生心理不成熟,依赖性强,意志品质差,也制约学生对中长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往往仅凭外界的压力(老师的压力、体质测验和升学考试等)进行锻炼。
2.3.2对动作技术结构不够重视
由于受上课时间因素的影响,部分老师一开始只重视学生的有氧耐力训练,而忽视动作结构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如果错误动作一旦定形,不仅对学生进入成年后发挥最大运动潜能,延长运动寿命,创造成绩非常不利,而且由于青少年的骨骼承受的压力和肌肉拉力的功能不及成年人,骨骼容易变形,甚至畸形。青少年在开始接触中长跑时,对中长跑的技术结构动作要领模糊不清。
2.3.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练习内容缺乏新意,讲解语言单调、贫乏,动作示范不规范,没有吸引力。另外,练习手段的重复雷同,运动负荷大,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恐惧心理。
3.结语
在青少年开始接触中长跑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正确动作的结构要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模仿相结合进行,密切注意学生在跑动过程中的动作结构,当出现错误动作时,应及时给予提醒纠正。必须教会学生放松摆臂呼吸节奏体力分配等技巧,以及意志品质对中长跑水平的影响等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充分了解中长跑的实用价值,不仅锻炼身体素质,而且锤炼其毅力等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2006-12-20.
[2]黄汉升.季克异等.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关键词】 抑郁;心理学,应用;问卷调查;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36-03
Application of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 Among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WANG Jun*, ZHANG Hong-bo, HU Hai-li, et al. *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by using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CDI)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measures against children' s depression.Methods By stratified-cluster sampling method,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to complete CDI. 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 was 14.3%. The prevalence of boys was higher than girls in depression symptoms, especially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DI mean score for all ages presented figure of "U", 11-year-old group with the lowest mean scores of CDI and 18-year-old group with the highest.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s had gre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prevalence was highest in stud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lowest in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 Conclusion Improvement i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chool students depends upon reinforc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Depression;Psychology,applied;Questionnaries;Child
儿童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信心缺乏、睡眠障碍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并常与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伴随存在,如常伴随有焦虑障碍(30%~75%)、品行障碍(30%)、注意缺陷伴多动障碍 (24%)、物质滥用(20%~30%)等[1],严重影响儿童学习能力和社会功能。值得关注的是,儿童抑郁与自杀行为密切关联,约49.3%的抑郁障碍儿童有自杀意念[2],而自杀死亡者中患抑郁症状的比例高达25%[3]。目前,国外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35%[4-8],国内为10%~40%[9-12]。本研究采用儿童抑郁量表对合肥市9 258名8~18岁城乡中小学生进行抑郁症状的评定,了解儿童抑郁症状流行状况与特点,为进行儿童抑郁预防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市区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5所,乡村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4所,共计抽取小学三年级至高三在校学生9 984名,收回有效问卷9 258份,有效率92.7%。其中男生4 919名,女生4 339名;城市学生5 356名,乡村学生3 902名;小学生2 813名,初中生2 650名,高中生3 795名。平均年龄(13.70±2.69)岁。2周后再选取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一和高一各2~3个班级的在校学生501名为调查对象进行复测。
1.2 调查工具 采用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提供的中文版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CDI共包括27题,包含5个分量表:负面情绪、人际问题、效能低下、缺乏和负性自尊。每题都由描述不同频度的3句话组成,分别列举了一般反应、中等抑郁症状和严重抑郁症状,并按0~2记分,总分在0~54分范围内,得分越高表明抑郁水平越高。评估时段为最近2周。该量表在国内外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3-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DI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系数为0.81,重测信度为0.89。根据Benedikte等[16]研究结果,将19分确定为抑郁症状的划界分。
1.3 调查方法 对调查员进行技术培训,统一方法和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无记名的方式由学生独立填写问卷,调查员现场进行问卷验收。
1.4 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抑郁症状检出率的性别分布 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4.3%,其中男生为15.1%(745/4 919),女生为13.3%(579/4 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3,P=0.013)。城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3.8%(740/5 356)和15.0%(585/3 9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38,P=0.118)。考虑年级、地区和性别对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故进一步按城乡和年级分组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抑郁症状检出率仅城市小学男生(13.2%)和女生(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65,95%CI:0.496~0.890),而城市初中、城市高中、乡村小学、乡村初中和乡村高中男、女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抑郁症状检出率的学段分布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分别为12.8%(359/2 813)、13.3%(353/2 650)和16.1%(612/3 795),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而上升的趋势(χ2趋=15.894,P=0.000),即高中>初中>小学。进一步分析可知,城市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高中>初中>小学(χ2趋势=23.654,P=0.000),而乡村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小学、初中及高中各年级间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抑郁症状检出率在农村小学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 χ2趋势=10.603,P=0.001),在城市小学、农村高中的学生中仅显示为抑郁症状检出率年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初中和城市高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年级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抑郁症状评分的年龄分布 按照不同年龄段绘制CDI得分均值的折线图。由图1可见,8~10岁组抑郁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11岁组最低,而12岁后CDI平均值总体趋势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男、女生CDI平均分折线图呈现2次交叉,在13~16岁之间女生CDI平均分超出男生,而在此前后的各年龄段均为男生高于女生。
3 讨论
3.1 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特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4.3%,总体上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但进一步分组分析表明,仅城市小学男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而城市中学、乡村中小学男、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张洪波等[10]和刘凤瑜[14]采用CDI进行测评的研究结果相符,与国内诸多采用其他抑郁评定量表的研究结果[12,17]不一致,与国外的相关研究[13,18-19]也不相符。出现以上差异的原因可能为:(1)造成与国内比较出现差异的原因除与研究样本设计、样本数量、调查对象及统计分析等方面有关外,主要与采用了不同的抑郁评定工具有关,使用不同的抑郁评定工具所获得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以及男、女性别差异各异[20];(2)造成与国外比较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国内外的儿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和学校对男、女童教育方式的不同,故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各异。因此,选择一套有效、可行的和便于国际比较交流的抑郁评定量表是进行抑郁研究的基础。
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CDI得分均值显示,男、女生CDI平均值总体走向呈现近似“U”字形,即自8岁组CDI平均值开始下降,直至11岁组后总体趋势随年龄的增大而上升,其中16~18岁组上升较快,与俞大维等[15]研究结果相似;不同年龄段男、女生CDI平均值折线图存在2次交叉,呈现13~16岁组女生CDI平均值高于男生,其余年龄段均为男生高于女生;而Birmaher 等[21]研究认为,儿童期(13岁以前)男女抑郁症状检出率大致相同,在青少年时期,女性检出率明显上升,与男性之比大约为2∶1。可能与儿童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青春期有关的生物学因素改变有关,而女童进入青春期后生物因素改变更明显,因此,在进入青春期后女童更易出现抑郁情绪。针对出现13岁前(小学阶段)和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前者可能更多地与小学男、女生的性别特点有关[14]:通常小学男生比女生活泼、顽皮、具有破坏性、爱打架等,因而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批评、痛打和责怪,功课也往往比女生要差,所承担的压力自然比女生多,所以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焦虑不安、烦恼、忧愁、孤独等,抑郁水平常常会高于女生;而后者出现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与张洪波等[17]研究结果不一致,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高中阶段的男、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造成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混杂因素(如地区)有关,故不认为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
不同年级中小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表明,城市学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随年级升高而上升,即高中最高,小学最低;而乡村学校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既往研究[14-15]不尽一致;前者可能与学校环境的改变、升学压力及学生进入青春期生物学因素的改变有关。出现乡村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可能与家庭教育方式和接触时间有关,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更多地选择住校生活和学习,受父母管制的时间少,同时与同学之间的接触时间增多,生活环境更宽松,所以出现的心理症状也较少[22]。但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表现为年龄越小,检出率越高。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宜尽早进行。
4 参考文献
[1] 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2] HARRINGTON RC, BREDENKAMP D, GROOTHUES C, et al. Adult outcome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Ⅲ. Links with suicidal behaviour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4,35:1 380-1 391.
[3] MARTTUNEN MJ, ARO HM, LONNQVIST JK. Adolescence and suicide: A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ies.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3,2:10-18.
[4] DUNDON E.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meta synthesis. J Pediatric Heal Care, 2006,20(6):384-392.
[5] SALUJA G, IACHAN R, SCHEIDT PC.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4,158:760-765.
[6] LARSSON B, MELIN 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wedish adolescents. J Abnorm Child Psychol, 1990,18:91-103.
[7] MARTHA YK, LESLIE AL, AMANDA SB,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young adolescents. Am J Health Behav, 2003,27(5):546-553.
[8] RAFAEL TM, MAREN B, NADIA K, et al.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Latino and Non-Latino White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the 2003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BMC Public Health, 2007,7:21.
[9] POLI P, SBRANA B, MARCHESCHI M, et al. Self-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school sample of Ital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ild Psychiary Hum Dev, 2003,33(3):209-226.
[10]张洪波,许娟,王坚杰,等.合肥市小学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2):809-811.
[11]汤,苏林雁,朱焱,等.小学生抑郁症状现况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64-266.
[12]王凯,苏林雁.8~10岁儿童抑郁症状的随访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5):369-371.
[13]SAMM A, VARNIK A, TOODING LM, et al.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in Estonia. Eur Child and Adol Psych, 2008,17(3):162-170.
[14]刘凤瑜.儿童抑郁量表的结构及儿童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57-61.
[15]俞大维,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25-227.
[16]BENEDIKTE T, CAROLINE B, LAURA D. Assessing depression in youth: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and a structured interview. J Clin Child and Adoles Psychol, 2004,33(1):149-157.
[17]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498.
[18]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19]DENNY S, CLARK TC, FLEMING T, et al. Emotional resilienc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depression amo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in New Zealand. Am J Orthopsych, 2004,74(2):137-149.
[20]陈祉妍,杨小冬,李新影.我国儿童青少年研究中的抑郁自评工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6):389-392.
[21]BIRMAHER B, RYAN ND, WILLIAMSON DE, et a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1.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6,35:1 427-1 439.
关键词 乌鲁木齐初中生体育行为
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体育态度和参与体育行为是学生学习领域目标的首要内容。中学阶段,他们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正处在形成、提高、发展的关键期。青少年时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一经养成,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初中生的体育意识与行为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重智轻体的观念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差。本研究旨在了解乌鲁木齐市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现状,掌握其基本特征,以培养初中生良好的体育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乌鲁木齐市的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一中学、五十六中学、七十中学和七十三中学5所45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学术期刊网里检索和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
2.问卷调查法。
设计出《体育与健康行为调查问卷》,分别对乌鲁木齐市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一中学、五十六中学、七十中学和七十三中学5所中学的各年级男女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40份(其中7年级147份、8年级144份、9年级149份;男生216份、女生224份),有效回收率为97.78%。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数据统计件,对所回收有效问卷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制定锻炼健身计划情况。
从表1显示,初中生制定锻炼健身计划的总体情况不是很好,只有57.05%学生才能制定自己的锻炼健身计划,42.95%的学生根本对自己的健身计划不关注。从性别显示,男生为自己制定过锻炼健身计划的人数百分比明显要高于女生的5%。男生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度、对体育活动的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都比女生要强。因此教师应强化男生这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更要加强女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知,增强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她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知和态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体育行为。
表1不同性别学生制定锻炼健身计划情况
表2不同年级学生制定锻炼健身计划情况
从表2显示,7年级学生为自己制定过锻炼健身计划的人数百分比最高,占总人数的59.18%,9年级次之,而 8年级为自己制定过锻炼健身计划的人数百分比最低占总人数的54.86%。导致这方面的原因有:7年级的年龄最小,对事物的好奇心强,所激发出的兴趣也较大,兴趣决定了他们的态度,但是兴趣的持久度很低,随着年龄的增大兴趣也随之减弱,态度自然也随之变低。9年级由于中考的需要,体育成绩的不可忽视,体育态度也提高了。但是比年龄小两岁的7年级还是要低些。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有所认识,针对不同年级、年龄、性格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体育态度较好的要强化,要加强采用合适、有效、积极、促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激发其体育课的兴趣,增强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方式和正确的体育态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体育行为。
(二)初中生锻炼身体情况。
表3 不同性别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从表3结果显示:男生无论是上体育课、有意识锻炼行为还是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都明显要高于女生人数的百分比,男生能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3.61%,而女生占总人数的54.91%,导致这方面的主要原因:由于男女的性别差异,身体及生理特征也有较大不同,初中阶段男、女生又处于青春发育期。所以学校体育课应开展一些适合女生项目的课程,从而激发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体育老师也采取创新教学方法,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法。
表4 不同年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从表4显示:九年级学生自觉参加锻炼的情况最好,占总人数的65.77%,8年级锻炼的情况不好,占总人数的61.81%。导致这方面的原因:这是由于教学改革在初中生中考时要有体育加试这一科目,学生要想考取好的高中就必须重视这一科目的成绩。所以9年级的学生有意识锻炼行为就较高些。7年级的学生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由于年龄小,性格没有定性,好动是他们显著的特征。在新环境的熏陶下,感觉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并认真的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而8年级的初中生大多数正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对事物缺乏好奇心,做事没有耐心,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积极。所以教师应针对这个时期的各年级初中生不同的的生理、心理特点,区别对待,采用更为适合、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其体育学习和自觉锻炼的积极性。
(三)初中生体育锻炼的频度特征。
表5 不同性别初中生体育锻炼的频度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性别因素对初中男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影响。男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以不一定和每周二次以上为主,每周一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最低。男生每周二次以上参与体育锻炼的占40.74%,远高于女生的20.09%;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以不一定为主,占39.29%。说明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要高于女生,女生参与体育锻炼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由于男女生的性别差异,身体及生理特征也有较大不同,而初中阶段男、女生又处于青春发育期,男生的有意识锻炼行为较高。所以教师应针对男、女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更为适合、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其体育课的兴趣,正确其体育态度从而增强其体育意识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
表6 不同年级初中生体育锻炼的频度情况
从表8可以看出,年级因素对初中男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影响。七年级与八年级的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以不一定和每周二次以上为主,而九年级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以每周二次以上为主,占38.26%。可能导致的原因: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了一种健康的体育行为理念。二、九年级的同学由于中考体育加试,老师、家长开始比较关注,学校也加强了体育锻炼的次数。而7年级、8年级的学生缺乏健康体育理念。所以教师也应该给低年级的学生加强体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是学生转变一种新的体育健康态度,最终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男生大部分已形成了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行为,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男生尚未具有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行为;女生同样也是大部分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体育行为,小部分未具有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行为。男生的体育与健康行为要好于女生的体育与健康行为,男女生有一定差异。
2.乌鲁木齐市初中生大部分已形成了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行为,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初中生尚未具有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行为。且各年级(年龄)有一定的差异。
(二)建议。
1.多种方式培养体育兴趣和态度。针对初中生存在的体育兴趣,各年级、男女生初中生体育态度差异性,可以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加强体育兴趣,培养正确的体育态度。
2.加强初中生对体育健康态度的认知,多数初中生已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对培养其体育行为较为有利。
3.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敬业爱岗,踏实工作,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
4.优化校园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环境。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教程标准解读(实验版)[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唐健.大学体育与健康[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