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发展战略范文

旅游发展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发展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发展战略

第1篇:旅游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品牌

发展经济一直以来都是各级政府的工作中心之一,旅游业的乘数效应使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想凭借传统的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匮缺乏地区也设法凭借经济实力人为地创造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涪陵区,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旅游业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一、涪陵区旅游资源概况

该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1.人文旅游资源

(1)巴文化遗址。两千多年前,巴国国王坟墓主要埋在涪陵一带。2002年9月,在涪陵白涛镇陈家嘴村小田溪(距城区20千米),市文物考古所挖出了13座巴王墓,里边有大量的纯金宝剑、玉佩、玉璧等大批珍贵的国家级文物,是涪陵区发展考古、溯源、观光旅游的特色资源。

(2)水下碑林――白鹤梁。系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位于乌江口外的长江之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用雕刻的石鱼做标记,记录了自唐代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起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同时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雕刻的165段文字,大多出自历代书法家和名人的手笔。

(3)名扬天下的榨菜之乡。在中国名目繁多、品味各异的酱腌菜制品中,涪陵榨菜以表似碧玉、红如玛瑙的外观形态和特殊风味驰名中外,与欧洲的酸黄瓜、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因涪陵是榨菜的发源地和集中产地,故被誉为中国的榨菜之乡。1963年四川省文史资料编委派人到涪陵进行采访,座谈核实,确定了涪陵榨菜创始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早在1930年,涪陵榨菜已远销海外,年销售量达3万坛。到2007年,涪陵区青菜头种植面积为50.3万亩,产量105.4万吨,产销成品榨菜3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创汇1000万美元左右,利税1.7亿元,成为全国榨菜的最大产销区,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人文旅游资源。

(4)源远流长的易经文化。与涪陵城隔江相望的北山坪半山腰上就是著名点易园,是北宋理学家程颐讲授“理学”的场所。黄庭坚、朱熹等著名历史人物在此留下了丰富的墨宝。是求知、休闲、观光旅游的理想场所。

(5)“816”军工洞。位于白涛镇乌江之滨,原兵器工业部“816”厂所在地。当年全国上百个地质、规划、设计和施工单位6万多人,先后参加了816工程建设,用5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洞体开挖任务。

其他如陈万宝庄园、原城区八景(群潴夜吼、荔圃春风、黔水澄清、白鹤时鸣、松屏列翠、桂楼秋月、鉴湖笛、铁柜樵歌)等都具有一定旅游价值。

2.自然旅游资源

(1)雨台山风景区――雨台山因祈雨而得名,正因为丰富的祈雨文化,雨台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灵秀之美。景区内地势平缓,苍松蔽日,翠竹遍野,动植物150余种,植被覆盖率达96%以上,四季鲜花盛开,空气清新。山顶上12个山丘围着一近百亩水域的湖泊形成山环水、水抱山的奇特景观。雨台山因为其钟灵毓秀而成道教圣地,至今还遗留活菩萨、石头开花的观音岩、洪恩寺等古老的宗教遗址。信步雨台山的西面,绵绵群山尽收眼底,并可坐观两江汇流,鸟瞰涪城全貌,一览涪州八景。攀临东峰,可望日出群山。

(2)千里乌江画廊――乌江发源于贵州省乌蒙山,全长1050公里,在涪陵城区注入长江。其中重庆境内彭水至涪陵的‘乌江画廊’两山夹一江,路在山腰行。

(3)天台峡谷――位于涪陵城东南19公里,属千里乌江一脉,整个景区绵延163公里,河谷陡立千仞,峡中飞泉跌水千姿百态,目前主要旅游项目为8公里水上漂流、天然泳池嬉水、钓鱼、品茶等。

(4)石夹沟――位于武陵山境内,平均海拔约1500米,该景区游道线全长8公里,景区内景观众多:十里大峡谷雄阔壮美,谷底奇石叠垒,溪流淙淙;千尺三叠瀑直挂绝岭,飞泻而下,气势壮观;蜿蜒一千六百多米的青天峡地缝冠绝天下,两壁峭崖仅隔数尺,直插云端。探步其间,神摄气敛,幽谧古奇之感顿生。春来万木竞绿,金秋层林尽染,盛夏清凉,入冬银装素裹,好一处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其他有大溪河、聚云山、望州山、平西坝、水磨滩、武陵山公园、鸡公山主题公园、石鼓古镇等旅游资源。

二、涪陵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1.区位优势明显,辐射范围广

涪陵区处于三峡库区腹地和重庆、宜昌两大旅游增长极的中点上,位于三峡旅游发展主干轴与“川渝黔”旅游发展轴的交汇处,是新三峡生态文化旅游片区的节点和乌江旅游辐射带的口岸,在长江三峡旅游经济区域中具有优越的区位,辐射范围广阔。既可纳入三峡游环线中,又可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如:渝涪高速的单向距离118公里左右,重庆主城市民自驾游仅一小时左右的车程,在周末自驾游日益流行的今天,涪陵区潜在的游客市场相当巨大。

2.自然旅游资源品位高,价值大,吸引力强

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里的奇山俊水。其旅游开发已被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务院三峡办、国家计委、水利部、交通部、国家旅游局等部委纳入旅游总体规划,有望成为国家级旅游黄金线。

3.人文旅游资源神奇迷人,丰富多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涪陵区拥有几千年文化沉淀形成的巴文化遗址历史,点易园,水下碑林――白鹤梁,榨菜之乡的美誉, 在中国乃至世界均享有较高的声誉;涪陵还拥有现代经济建设造就的工农业旅游资源,“816”核工业基地、太极集团等均驻于此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资源体系,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发展涪陵区旅游业的战略思考

旅游产品是一个行业的产物,而不是一个企业的产物,游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游资源的开发是指把旅游资源改造成为旅游吸引物,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性活动。它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立足长远,着眼未来,突出重点,逐步开发,需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1.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

(1)树立“旅游兴、百业旺”的观念,用这一观念来主导旅游业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了政府主导型战略的有效性。从发展中国家来看,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主导的程度一般都比较高,以高效率的政府行为补充市场缺陷,并以此加速市场的发育,如:新加坡政府每年投入上千万美元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从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旅游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曾专题召开过1500人参加的“白宫旅游会议”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日本政府每年投入几十亿日元宣传其旅游产品。2007年重庆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前三位为泰国、新加坡、日本,也说明了政府宣传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2)政府主导型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特别是做好政策与资金主导,大力招商引资,通过组织大型活动以形成总体形象,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按照 “打造精品、完善名品、开发新品”的工作思路,涪陵区要抓好旅游景区建设,就应根据资源特色打造主题鲜明的旅游景点。政府牵头做好包装、宣传工作,通过推出个性鲜明的旅游精品,并使其发展为名品,有了叫得响的名品,再不断完善名品,开发新品,形成涪陵区旅游“亮点”不断,“看点”推陈出新。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培育涪陵文化旅游品牌

涪陵区要立足水下碑林――白鹤梁,巴文化遗址,千里乌江画廊,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的涪陵榨菜,“816”军工洞,雨台山,石夹沟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出著名的涪陵品牌。如:涪陵白鹤梁水文文化考察旅游,涪陵宗教文化探秘旅游,涪陵巴文化鉴赏旅游,涪陵榨菜民俗文化体验旅游,“816”核工业三线建设文化回忆旅游,石夹沟徒步健身游等。其中可重点培育涪陵的水文文化、宗教文化、巴文化、榨菜民俗文化等旅游品牌,使涪陵的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成为涪陵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3.破除交通瓶颈,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

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必须先行,以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同时设计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如:将涪陵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组合成精品旅游小环线,涪陵、武隆、丰都组成“金三角”中环线,乌江画廊、梵净山、张家界、长江三峡构成大环线,同时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吸引周边居民周末度假自驾游。

4.加强区域合作,将涪陵―武隆的旅游资源联手进行整体规划打造。

1998年6月改设的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李渡区域,丰都、武隆划归重庆直接管辖。

(1)武隆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情况

地处“老、少、边、穷”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武隆,西邻涪陵,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其秀美的山川、神奇的溶洞、幽静的大峡谷,古老的原始森林、独特的南国草原仙女山著称于世,其中武隆芙蓉洞位于武隆县江口镇4公里处的芙蓉江畔,发现于1993年5月,经中国与澳大利亚有关溶洞科研机构两次实地勘测,评价为:“世界奇观,一级洞穴景点”,“一座地下艺术宫殿和洞穴科学博物馆”, 尤其是洞中的三绝――水中葡萄、水下刺猪花、棕柱石笋,为国内其他溶洞所罕见,其中水中葡萄堪称世界一绝。 武隆天坑三桥---位于重庆市的武隆县城东南20公里处,距仙女山约15公里,距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仅30公里,天生三座规模庞大、气势磅礴的石拱桥称奇于世,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

重庆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2007年6.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使武隆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大家庭。当地还有淳朴的土家族民风,武隆正以“梦幻武隆”品牌向国内外游客推出。

武隆2004年以后一跃进入重庆主城区以外37个区(县)旅游业发展的首位,创造了12个全市第一。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电影中“万人军中取首级”撼人心魄的那一幕重头戏是在武隆天坑景区的雄峻山涧中实施的航拍,就是因为看上了“乌江画廊・梦幻武隆”的奇丽风光。

(2)涪陵与武隆资源互补,可谓灵秀涪陵,梦幻武隆

涪陵的人文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武隆的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优势明显,相邻的涪陵与武隆在旅游资源上具有的明显互补性,使两地具有合作的可能与必要,通过彼此合作、优势互补两地的旅游业都可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拥有独特人文旅游资源的涪陵,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区域合作,重点培育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经过2年~3年的有序开发和包装,立足重庆的涪陵旅游业,必将逐步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张英:试论涪陵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007.02.21资源网

第2篇:旅游发展战略范文

资源与环境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还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而随着近年来地球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环境形势的日趋严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认识到该模式是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根源。所以,要想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战略实现,那么就需要将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将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来,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切合的一种经济增长新模式,能够从机制上解决及消除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矛盾,真正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旅游业是对资源保护、环境有着相当严格要求的行业,在旅游业中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的展现了旅游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原则,对社会及经济的长远发展均具备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旅游循环经济及其战略体系

一方面,循环经济明确的要求人们要采用友好的方式将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利用起来,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依托为生态环境及旅游资源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如何有效的保护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如何真正的实现在旅游业中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不断循环,是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及关键;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有着较强关联性与综合性的一个产业,旅游业的运行主要包括六大要素,也就是“住、行、食、娱、购、游”,并且还涉及到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及行业,有助于在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以及旅游要素之间及其内部形成循环网、循环链。另外,在旅游业中,当前已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予以实施,基本上其思想保持一致与相关的循环经济理论,旅游业是最理想的循环经济发展载体。

从总体上来看,旅游循环经济是广泛的涵盖旅游活动六大要素、旅游开发活动以及旅游区农业、工业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并且对各类新型技术的应用为支撑,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以此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再修复、再利用、再思考五原则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富有时代气息的旅游循环经济明确的要求要严格的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进行开展及开发,借助于资源持续循环利用、生态旅游、清洁生产、发展循环超市、绿色认证、绿色消费等方式,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旅游资源,无害化处理废弃物,以实现“最低污染、高效利用、合理开采”的目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推行及建立,既能够大幅度的提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充分的保护生态环境,极大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切实的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赢,同时还能够在不同层面上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纳入消费与生产,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不断恶化循环、过度消耗资源的旅游方式,促使旅游业始终健康、有序及科学的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具备着相对较强的综合性,其广泛的涉及到了旅游活动六大要素、旅游开发活动以及旅游区农业、工业等社会活动,因而旅游循环经济战略体系就需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并且由动力系统、理论系统、目标系统、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和参与层面系统等部分构成及运行,以此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实现。

二、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建立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要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及循环利用旅游资源,并且深刻的意识到资源及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促使整个社会均认识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应用循环经济模式的迫切性及重要性。另外,要强化循环经济理论的培训学习,提高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游客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最大限度的利用各项资源,在利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以便于促进资源配置率的提高。

(二)积极提倡“绿色旅游”

“绿色旅游”明确的要求旅游目的地均尽可能减少破坏,控制污染,提供安全、卫生以及清洁的旅游环境;旅游经营者应当对不危害游客身体健康的产品予以提供,进行正当、公平的竞争,自觉坚持诚信为本,与此同时,行业协会应当将行业自律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游客在旅游中要负责自身的行为,为东道主及自身的共同利益进行有益坚强的度假旅游,大力的倡导“公平旅游”以及“绿色旅游”。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律,规范可持续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业普遍存在轻管理而重经营、轻保护而重开发的不良状况,资源保护措施和旅游环境保护措施滞后,不但缺乏有力的立法来保障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并且环境资源保护的地方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中也有着相当多问题存在。因此,在对旅游资源保护进行立法的过程中,应当切实的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对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管理,使旅游服务产业走向法制化且生态化的进程,实现旅游全过程对环境的无威胁、无污染。在设置立法条件和立法思想时,要充分尊重生态规律,贯彻落实3R的循环经济原则,多维度的保护与节约资源环境,从而减少或者消除游客和旅游企业对环境所带来的间接亦或是直接的负面性影响。

三、结束语

第3篇:旅游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旅游;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一、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4644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7%,旅游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不仅仅使其行业的发展趋向于绿色和可持续,也对其上下游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通过提供旅游服务满足旅游消费者各种需求的综合性产业。在一般旅行过程中,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因而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每一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每一个旅游项目的建成,都会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民航、公路等交通部门、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农业、轻工业、文物、通讯、零售业等。而这些行业均与碳消耗联系在一起,排放温室气体,有的甚至是高耗能产业:如民航、公路等交通产业。因此,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涉及到其上游、辅助产业,衍生行业,旅游业自身材料、能源消耗及排放等诸多方面,形成独具规模的一个体系。

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起步较晚,真正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目前主要关注点仍然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景区的经济发展,而对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尚无足够的重视,其主要反映在: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具体表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在过去十几年的旅游业发展中,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遭受到建设性的破坏。

(二)旅游业粗放式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随着新的旅游模式的开发,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农业、轻工业、等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旅游业中。然而,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承包商为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一系列非环保产品。如宾馆饭店的一次性牙刷、牙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拖鞋等日用品,质量差、使用率低、浪费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都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导致风景区内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三)公众环保生态意识的不足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 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差,可以说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游客乱扔的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风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而对这些垃圾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同时产生碳排放。国内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明显不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建设低碳发展模式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旅游企业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面对低碳经济这个特殊而紧迫的时代,面对我国发展低碳旅游严峻的挑战,旅游企业应顺应地改变自己的发展战略,朝着“低碳、环保、节能、生态”的大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适者生存”―发展好低碳旅游,不仅是企业谋求自身发展的必要手段,更是在全球环境恶化下谋求全人类长久生存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旅游企业应着重注意发展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应树立低碳发展意识

旅游企业在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前必须先确保企业全员树立了这种意识。只有低碳这种思想、观念在全员中普及、认可后企业才能使战略获得最有效的实施和效应。所以旅游企业不仅要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对于内部宣传更应首先抓紧。

(二)对于景区要低碳开发

1.要构建低碳旅游吸引物,建立低碳休闲产业示范基地

低碳旅游吸引物是低碳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碳技术目前尚处于开发和运营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低碳技术产品对人们仍属于高科技的新鲜事物,因此,在某一特定空间内,大量不同低碳技术的应用和低碳产品的集聚势必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吸引,这正是低碳旅游吸引物的构建得以实现的原因。实际上,构建低碳旅游吸引物既是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广低碳技术、宣传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低碳旅游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依据现有的低碳技术水平,可以通过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产业”的开发模式,在一些社会、经济条件较为适合的地方,以建立“低碳休闲产业示范基地”的形式来实现对低碳旅游吸引物的构建。

2.企业应注重对旅游设施低碳化的改造

通过煤气化、煤液化、分层燃烧、水煤浆等技术来对以化石能源使用为主的旅游景区、宾馆等能源利用系统进行低碳化改造;通过使用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能源等低碳或零碳能源来代替旅游景区、宾馆中的能源类型和能量供应方式,如太阳能供暖、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

3.旅游活动中倡导旅游者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具体的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有:

(1)在进行旅游目的选择时,尽量以短距离目的地来代替长距离的旅游目的地。

(2)在能乘搭火车的情况下尽量不搭飞机;提倡背包游,减少自驾游,尽量参加报团游;即使自驾游尽量车乘满,提高利用率;多使用公共交通。

(3)尽量减少旅行中行旅的重量。以欧洲到澳洲为例,据计算1 千克的行李重量将会带来2 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4)住宿酒店时尽量劝说酒店停止使用一次性用品,自己以身作则。

(5)在当地游览时注意回收自己制造的垃圾,将它们分类整理,保护景区环境;尽量食用当地蔬菜、食物,做个素食者;享受阳光,减少CO2排放量。

4.对景区进行低碳保护

(1)配合政府部门工作,遵循相关政策,如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

在森林、地下水、海洋、地质、枯竭油气田等自然界的主要碳汇中,森林作为其中最大的碳库,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因此,在低碳旅游与旅游发展新方式中植树造林仍能是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许多湿地、海塘也是重要的碳汇体,对一些生态旅游目的湿地、海塘进行保护,也是构建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

(2)低碳旅游生产用品

可以通过太阳能、氢能源、生物能源和等低碳或零碳的新型能源交通工具来配置相应的旅游交通工具;可以使用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干燥器等低碳技术产品来配置旅游过程中的各种日产生活用品;可以通过建造“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的方式来进行各种旅游建筑设施的建设。

三、总结

可以预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以企业树立低碳意识、低碳旅游开发、低碳旅游交通、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低碳旅游景区保护为发展战略基本点的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必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成为旅游企业制定战略的新方向,旅游业也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低碳旅游时代。

参考文献:

第4篇:旅游发展战略范文

前言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除了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洞庭湖还具备着强大的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湖内风景秀丽,湖水、山丘、鸥鹭相映成趣,湖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周围环绕着众多的山峰和岛屿,极大地丰富了洞庭湖的风景,美不胜收的名胜古迹为洞庭湖增添了韵味,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湖南省对洞庭湖的生态旅游发展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规划,这直接造成了生态资源的浪费。现在就局部而言,三个地区都对本地区内的生态旅游资源分别做了总体规划,但三个地区各自独立缺乏沟通联系,这使得总体规划难以落实,国家对洞庭湖生态旅游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充足,甚至个别地区根本没有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洞庭湖除了本身拥有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周围的湖泊、山峦、动植物和名胜古迹更是数不胜数,而目前,当地只着眼于洞庭湖的发展,没能有机地对周围的旅游资源进行结合,这就大大延缓了洞庭湖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脚步。

二、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一)总体规划,打造环洞庭湖生态旅游经济圈

早在 1996 年,便提出了“环洞庭湖经济圈”的概念。“环洞庭湖经济圈”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洞悉了洞庭湖地区生态资源的同构性,指出了其环境中各功能能够相互配合,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的共同点,以及当地文化意识的趋同性,为当地旅游业发展规划了全面发展的格局,推动了环洞庭湖经济圈的经济一体化。“环洞庭湖经济圈”的提出者柳思维在这一概念中充分考虑了洞庭湖的发展优势,符合客观现实的发展要求,为洞庭湖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整体上,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省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总体规划。局部上,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各地自身优势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打造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及湘阴横岭湖4个生态旅游景区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景区,为旅客带来更丰富、充实的旅游体验,同时又要做到连贯和不冲突,要想实现4个景区间的平衡发展,在资金扶持上就要做到分配合理,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洞庭湖在推动湖南省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资源,政府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应地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针对景区周边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野生动物受危害和湿地资源破坏严重的情况,洞庭湖周围 4 个湿地自然保护区都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四管齐下,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做起减少环境危害行为的发生。当遇到破坏环境、危害动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时,应端正态度,严肃处理。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二)大力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甚至是已经消失得湿地生态系统,国家从1998起实施了退田还湖工程。顾名思义,就是把变为农田等的其他用地的地区再次通过人工的方式恢复为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以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建立旅游管理协调机制

统筹发展始终是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变的主题,特别是环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不仅涉及多个地区还涉及多个部门,要想让旅游市场有序的运转,需要各个地区和部门间有条不紊的配合。各部门间要心存利己先利人的思想,不能只关注自身的发展状况,要始终怀有共同发展的观念。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犹如一台大型机器的运转,各个部门都是至关重要的零部件,哪怕是一颗螺丝也不可缺少,机器要想运作,除了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更需要相互协调。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出现,各个部门要明确责任,不互相推诿,共同努力为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结语

第5篇:旅游发展战略范文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111-04

1 宜昌森林旅游基本情况

宜昌市位于鄂西山区,是三峡工程所在地。森林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该市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林业用地面积141.2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66.4%,有林地面积100.8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7%,现有活立木蓄积量3250.3万m3,不含灌森林覆盖率达48.5%,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两项指标居全省地市州之首。森林旅游资源是该市的四大优势资源之一,森林公园是该市开展森林旅游的主力军。

全市现有森林公园8个,其中国家级6个,即宜昌市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五峰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长阳清江国家森林公园、兴山龙门河国家森林公园、当阳玉泉寺国家森林公园、三峡坝区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2个,即宜昌市金银岗森林公园、宜都宋山森林公园。8个森林公园总面积达3.3万hm2,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8万hm2,有林地面积2.25万hm2,活立木蓄积量128.99万m3,林业用地绿化率高达93%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8.7%。

这些森林公园以著名的长江三峡为轴心,不仅沟壑纵横,山峦叠嶂,植被丰富,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自然景色迷人,而且还有保存完好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有亚热带、北缘原生地带性植物,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初步调查,森林公园内生长有维管植物160科724属1737种(含变种,亚种)。其中蕨类20科32属51种;种子植物140科692属1686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68种。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有29目88科414余种。其中有大鲵、金丝猴、雕、红腹锦鸡、白獐等国家保护动物21种。

2010年森林公园共投入资金150多万元用于旅游宣传,目前不仅可以看到文、听到音,还能从电视上看到形,有些公园还拍了电视专题片,同时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旅游博览会。通过广泛宣传,不仅大大增加了宜昌市森林公园的知名度,而且慕名而来的旅游者也大有增加。森林公园还通过各种渠道共筹措资金1300多万元,用于改善旅游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从而使森林公园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占森林公园总收入的40%,比去年同期增长40%,接待旅客10万人次。

2 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存在的问题

在建设森林公园和发展森林旅游方面尽管政府部门和经营单位都作了一定努力,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2.1 林业行业尚未完成转变

对森林旅游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森林旅游林业产业中的地位认识不足;二是对森林旅游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三是对森林旅游在宜昌旅游业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因此从政府机构到林业部门内部,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经营上仍没跳出“只见树干 (木材),不见树,不见森林”的旧观念,对林业开发利用除木材以外的资源 (如:叶、花、枝果、根、树皮、树汁液) 领导不力,科学研究投入不足,更不用说将森林旅游当成林业经营的一项支柱性产业来重点研究开发。因此导致宜昌森林公园发展普遍存在游客运载工具不足,接待设施简陋,交通道路建设差,水、电、通讯不配套,接待能力低等问题。长期以来,作为“绿色旅游”的森林旅游得不到政府优惠政策支持和投资倾斜,现有规模、设施建设滞后,与应有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不相称。

2.2 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2.3 缺乏科学规划,发展目标不明确

由于缺乏上级宏观指导、监督,因此在森林公园建设中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建设人力物力的损失浪费和城市化倾向。在建设中不注意保护环境,在生活废料排放上及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上的问题也有所显露。建设中没有做到在资源和特色上做文章,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明确目标、统筹规划。

2.4 对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家底不清

近代林学只注重调查森林蓄积量、森林面积的林分情况,基本上不调查森林环境资源 (含光、热、水、气、土、人文等),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以及由这些资源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景观资源来为合理开发森林旅游作依据。

2.5 森林旅游组织宣传促销的层次不高,市场开发力度不足

由于没将森林旅游看成是整个林业的支柱产业,仅仅认为是基层林场的替代产业,所以将森林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仅仅看成是基层林业企业的事,使之在此项工作组织层面上提不高。经营企业本身宣传促销意识也不强,导致力度不足,影响了宣传促销效果。近年来森林旅游市场经营盲目削价竞争,忽视售后服务,导致游客流失;法制意识淡薄,市场营销中科技含量低,系统性不强,缺乏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营销策略;追求短期销售目标,缺乏符合市场需求设计科学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更是成为制约全市森林旅游发展的瓶颈。

2.6 森林旅游产品的六大要素不完备

缺乏集团经营意识,没组织自己的森林旅游旅行社和车队,缺乏有代表性、有纪念价值的旅游商品,没实行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娱乐及游览项目,内容单一。

2.7 经营体制单一,经营机制不灵活

森林公园绝大多数由国有企业经营,又缺乏权威部门招商引资及优惠政策,社会观念陈旧,再加上宣传促销组织层次较低,造成公园社会知名度不高,筹资渠道少,加上经营体制单一,内部管理缺少生机活力,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缺乏科学技术支撑和管理手段。

2.8 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

森林公园大都由原森工企业职工经营管理,由于长期以来林场对外交往少,信息闭塞、文化知识层次较低、旅游专业知识不足、计划经济观念影响较深,人员素质差,不能适应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新形势,林场又缺乏培训提高的条件,因而缺乏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导游人员,经济效益不高,使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有些森林公园一流景观,三流服务,游客反映强烈。当地民族文化等人文景观尚未得到开发利用,使森林旅游缺少了一项能有效吸引游客的观光内容。

未将森林旅游开发列为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帮助林区广大职工脱贫致富一起部署。对森林和林业的社会属性研究不够,近代林业“见物不见人”,从根本上忽略了对满足社会的人们的多种需求去组织林业生产的研究;忽略了如何调动林业的主体――广大林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忽视了把为人民谋效益,尽快引导广大林区职工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因而至今仍未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这个优势,来尽快解决宜昌市“重点林区重点穷”的问题。

3 建设森林公园和发展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以现代林学观念指导森林旅游的发展

现代林业不仅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林业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指导林业经营部门充分利用森林综合景观资源优势发展森林旅游,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高于生产商品木材的经济效益的指导方针,通过森林旅游的经营和宣传,既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又能发挥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推动林业事业的发展,使原先属于穷乡僻壤的山区、林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并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3.2 政府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森林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促进森林公园建设,使生态旅游成为宜昌的旅游品牌和特色,并为发展森林旅游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建议政府和各主管部门制订包括建立森林生态效益综合补偿制度、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投资倾斜政策、减免税费优惠政策、发放专项建设贴息贷款政策、安排扶贫项目资金、优先对森林旅游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舆论及消费导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各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经营单位应用好、用足各项政府优惠政策。

3.3 因地制宜,重点开发,全面发展

宜昌市森林风景资源十分丰富,且各具特色,但由于景观质量上的区别及地理位置、交通和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同,以及当地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开发难易程度不同,所以宜昌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的发展必须讲科学、重实效,做到积极而又稳妥。首先要组织人员详细调查森林中动植物、微生物及包括光、热、水、气、土、人文在内的环境资源及其有机组合所形成的整体景观资源,认真研究其质量、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资源价值大小和森林公园等级,坚持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其次要考虑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和对外交通情况,根据游客要求,确定近期加快建设发展的重点景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工程,实施龙头优先战略,在政策上,资金上予以倾斜,抓住重点,带动面上的发展,坚持重点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同时也要坚持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先缓后急的原则,促进全市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事业尽快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

3.4 统筹规划,注重保护,突出特色,合理建设

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发展规划在编制上应做到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在建设中要将有利于对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首先应该认识到只有保护好风景环境、风景资源,建设好森林公园游览设施,才能谈得上发展旅游。森林公园建设目的在于方便游览,必须在建设中以及在游人游览中把对资源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尽量不影响景观原貌。应在科学估算载客能力的基础上,控制游客数量,建设重点应放在搞好森林公园水、电、路及安全护栏、卫生 (含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 、防火等基础设施上,以满足游人的基本需求。森林公园建设要加强对各种污染的防治,要突出生态旅游的特点和地方特色,体现个性和主题。创造性地对各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尽量不建或少建人工景观,禁止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项目建设。每一项建设都应力求体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每一项活动都要体现与自然山水的融合。

3.5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

对在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景区的森林公园做到在有效保护前提下适度开发。环境保护、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应与景点建设一并设计、规划、施工。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承受能力和具体环境特点,科学规划、分区管理、合理建设旅游设施、景点、设计好旅游线路,控制游客容量。依法保护治理生态环境,严格执法,规范管理。

3.6 提高对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的宣传层次

通过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吸引全社会广泛关注并参与森林公园建设,借此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包括吸收和利用各种林业基金,吸引社会捐资,引进外资等多种举措,多渠道筹集资金。抓住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国际合作热点的有利时机,扩大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开拓国际援助渠道,争取利用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及优惠贷款。

3.7 发挥行业整体优势和集团经营战略

由于宜昌市森林旅游起步较慢,基础较差,各森林公园游客接待能力不足,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森林旅游业办成该市林业的支柱产业,要在生态旅游中唱主角,在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扩大社会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谋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发挥全行业的整体优势,实施集团战略,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可根据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紧密型、半紧密型或松散型的联合体,以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其他森林公园为基础,各森林旅游企业为骨干,建立景点开发、交通、运输、通讯、商贸、娱乐、饮食、住宿等为森林旅游配套服务的实体,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服务格局,并逐步发展成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行业集团,统一对外宣传招揽,统一组织旅游活动。还可与当地联手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内容丰富、环境优良、服务优质、消费低廉的森林旅游活动项目,把宜昌森林旅游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

3.8 采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营体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由于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森林公园建设首先必须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国一些国家森林公园在建设初期,就是依靠职工有限的集资,凭着肩扛手提背驮,自己施工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必要的服务设施后对游客开放的,并因此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这种精神值得学习,这种经验也值得推广。森林公园要充分用足用好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树立森林风景资源有价的意识,利用森林公园本身的土地及风景资源优势,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各部门共建,联合投资开发、共同受益。森林公园在坚持以法治国,强化林业行业管理的前提下,应探索建立一套充满生机活力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内部经营体制和机制,改革原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僵硬死板的经营机制,通过合理开发,逐步增强自身造血机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森林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步入良性循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9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21 世纪是生态旅游的世纪,森林生态旅游将成为旅游的必然选择和主要形式。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 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为了迎接生态旅游世纪的到来,充分把握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机遇,促进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林业部门应与宣传媒体、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部门一起,尽最大可能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提高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一方面结合森林公园的宣传促销活动,大力宣传森林生态旅游的特点、优势,倡导生态旅游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向全社会展示旅游与生态的和谐统一,显示森林生态旅游的魅力。在宣传促销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如拍摄风光片、上因特网、组织参与各种庆典活动、会议等进行连续、系统、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利用导游人员,借助导游词融入生态和森林资源保护宣传内容,通过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0 培育和开发森林生态商品,提高科技水平和旅游产品和科技含量

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开发建设的效益如何,直接关系着广大经营此项目的林区职工的经济效益,并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系着宜昌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成效,因此必须把支持和帮助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发展与支持和帮助广大林区职工脱贫致富联系在一起考虑和部署。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森林旅游综合效益,必须做到:一要突破陈规,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门票收入、住宿收入等单一、低效的产业结构,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大力扶持和培育开发森林生态商品,提高产品档次和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重点是绿色及天然食品、保健品、生态型纪念品、工艺品、日用品等。二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科技素质,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传统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进一步提高森林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建立森林旅游资源的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把森林旅游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景区质量的提高、景点科技含量的提高、游览价值的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上,达到旅游、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纠正单纯把森林旅游景区量的增加和游览项目的扩张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传统思路,减少过度开发森林资源的现象,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6篇:旅游发展战略范文

近年来,河北省旅游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15余亿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2561.49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6.2%和27.4%。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截至2014年底,河北省3A级以上的风景区达200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0多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0座。自2010年以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投入逐渐加大,以西柏坡、白洋淀为首的红色旅游发展迅速,2015年全省在建旅游项目超500个,投资总规模超6500亿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下,河北省借助毗邻京津的地缘优势,发展环京津现代化休闲旅游业,承接京津旅游的扩散,缓解人口压力。在整个大环境下,各个地区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以旅游业为首的服务业将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

但是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与旅游强省还有很大的差距,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缺乏关于旅游的配套设施以及自己的品牌效应等,这些也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再者,京津冀旅游业的合作由来已久,但由于三地作为独立的行政区域,本身没有法律上和制度上的约束,所以关于旅游业的合作一直是呼声很高,但进展缓慢。京津冀三地具有很多交界处,例如北京平谷区、天津蓟县以及河北兴隆县接壤处,北齐的古长城经过此处,历史悠久,极具旅游价值,三地交界处类似极具旅游价值的景点还有很多,但由于三地一直未能打破边界性,将生态景观以及人文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与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外,三地交通瓶颈依然存在。2014年统计,河北省和京津地区之间存在18条“断头路”以及24条“瓶颈路”,尽快解决交通短板,才能促成三地旅游业的深度合作,不仅造福河北,也疏散了京津地区的人口压力,释放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河北省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禀赋优越。河北省北靠燕山,南面华北平原,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湾,多样的地形决定了河北省多样的旅游资源。河北省历史文化悠久,拥有燕赵大地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不仅有清西陵、避暑山庄等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西柏坡、白洋淀等红色旅游景点,以及北戴河、野三坡等自然景观。且近年来,在环京津休闲生态游的带动下,河北省已成为北方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2.优越的地理位置。河北省环绕京津,京津地区较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河北省旅游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预计2015年底建成京津冀客运两小时交通圈,无可比拟的交通优势为河北吸引京津游客提供了保障。由于河北省与京津地区高品质的特色旅游景点具有相似性,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世界精品旅游景点,河北也有承德避暑山庄、长城、清西陵等皇家旅游景点,并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形势下,河北省可以与北京、天津共同开发旅游项目,学习管理经验。

(二)劣势分析

1.资金实力薄弱。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比较落后的地方,资金实力薄弱,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受限,旅游的配套基础性设施较少。例如,河北的太行山地区是我省生态旅游资源的聚集地,其中3A级以上的风景区就达到了40个,但同时也是我省的贫困地区,地貌特征多样,交通不便,旅游业所应有的配套基础设施无法建设,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2.缺乏品牌效应。河北省旅游资源本身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后天的宣传以及开发不当,与周边地区相比缺乏特色旅游景点,相对忽视了品牌的建设问题,并且来自其他省份的竞争逐渐加大,旅游产品档次还不够高,缺乏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的精品旅游景点。在与京津地区的合作中,河北省旅游景点缺乏像北京颐和园、故宫等国际性的旅游景点,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充分的话语权。提高品牌效应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促成三地合作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机遇分析

1.政府大力支持。政府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采摘节等各类节会,多次去其他省份以及日本等国开展旅游交流活动助推城市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河北省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政企联合拓展高铁沿线市场,2013省旅游局组织多家旅行社先后在武汉、广州等城市开展“2013美丽中国・燕赵行”高铁旅游推广活动等,力争在1-2年内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这充分展现了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重视。

2.旅游市场蓬勃发展。2013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0余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200多万,旅行社1372家,旅游市场展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并且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三地打破区域界限,集中20多处4A风景区集中三地共同开发,整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达成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2015年,河北省推出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北京推出了京津冀名胜文化休闲旅游年卡,三地联合共同推出旅游精品路线,河北省旅游市场在区域合作中蓬勃发展。

(四)威胁分析

1.旅游体制机制落后。旅游主管部门职能薄弱,多数旅行社乱收费、强制购物等问题没有根本改观,这是威胁河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河北省旅游局突击检查,整改企业385家,依法处罚旅行社15家,这说明河北省的旅游业还存在着非常严峻的管理混乱问题。2015年,河北省推出的京津冀自驾游护照,目前只有170多家商户加入护照优惠范围,辐射范围不够大。所以需要编制旅游业总体规划,合理定位全省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层次,用一个科学的规划来指导本省旅游的发展,旅游的机制与体制要不断创新。

2.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河北省的劳动力充裕,但是旅游高级管理者、从业导游素质人才匮乏。导游是旅游业的一扇重要窗口,导游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前途。近年来,全国各地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冲突不间断,因此,对旅游业人员的培训在旅游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同时,为了提高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管理人员的整体实力迫切需要提高。

(五) SWOT矩阵分析

通过以上对河北省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详细分析,建立SWOT矩阵见下表。

(六)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

由矩阵表可知,河北省旅游业存在先天资源优势,但是也面临很多问题。以SWOT战略图衡量,根据《河北省旅游业管理条例》和各市的旅游业管理办法,省旅游局应编制《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做好2015-2020年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利用自身优点,进行全省旅游产业的融合,积极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河北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业,精心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和特色产品,鼓励农业、林业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假日生态游项目,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教育培训工作等。

三、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河北旅游培训基地

导游是旅游业的先驱,导游质量的高低是旅游服务与旅游业形象的关键所在,建立京津冀旅游人力资源引进、教育、导游培训联动机制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旅游人力人才引进体系,引进京津地区的旅游业的人才,为改革旅游业的各项机制体制提供帮助;其次,完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整合现有的旅游人才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最后,建设旅游人才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导游自身素质与抗风险能力。

(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联合京津地区,共同发展三地交界处旅游景点,从而带动省内其他景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河北省旅游规划基础上,依托现有景区,推出以承德避暑山庄为首的皇家休闲文化游、以坝上草原为首的精品商务游以及以西柏坡为首的冀东抗日红色游等精品线路。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利用优越的旅游资源,打造个性化、多样化旅游产品突出城市旅游品牌。

(三)促成京津冀深度合作

积极联合京津,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和个人在河北投资,科学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旅游投资领域。在景点开发旅游社、星级饭店、景点交通建设方面,积极促成与京津地区的合资运作,打破三地地域差异,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学习京津地区旅游管理经验,大力发展河北省的旅游业,为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四)发展生态游和假日游

第7篇:旅游发展战略范文

将达到20%-25%。

我国旅游网站从1996年开始出现,目前具有一定旅游资讯能力的网站已有5000多家。其中专业网站300余家,主要包括地区性网站、专业网站和门户网站的旅游频道三大类。地区性网站主要是当地景点、景区风光的介绍,总体实力较差,信息量少,效益难以保证。专业旅游网站主要进行旅游中介业务,包括传统旅行社建立的网站和专业电子商务网站两类。前者有中青旅网、国旅网等,康辉还开通了国内第一家出境旅游网站(介绍出境旅游报名参团、办理护照、签证、边防、海关等知识)。后者中比较成功的有携程旅游网、E龙网、华夏旅行网。

2002年,我国国家旅游信息化工程——金旅工程将建设“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作为其电子商务部分的发展重点,旨在将其建成信息时代中国旅游目的地进行国内外宣传、促销和服务的重要手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中心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

随着我国加入WTO,逐步向国外开放旅游市场,允许国外旅游机构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外国旅游企业将携其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与国内的旅游企业展开竞争,这迫切要求国内旅游业务模式的创新。所以说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在承受着经济转型的洗礼,旅游电子商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要求我们的旅游网站要在市场、营销、网站建设、发展规划等方面树立新型的战略,以使自己在旅游市场开放大潮中谋求发展。

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旅游市场需求也将转向。可以说当前我国旅游市场正处于由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转化的过程之中。随之旅游消费将渐趋理性化、个性化,“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看最多景点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追求舒适静谧”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体现个性审美”的民俗文化、生态体验、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出游方式也将从目前“随团出游”逐渐转向自行组织、自驾私家车等。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市场细分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市场需求和偏好。

迅速地进入并占领目标市场是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成败的关键。旅游网站要以诚信为本奉献最好的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不断加大技术投入,有效阻挡可能发生的网络黑客;与银行联手解决电子支付问题;开发新的特色旅游产品,领导旅游市场的潮流;与旅行社建立稳固的联盟,保持一条龙服务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与旅行社、旅游景点联合,建立一条龙的特色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双赢。与旅行社、旅游景点合作有利于实现旅游信息的全面、权威,并及时更新。同时,旅行社、旅游景点可以利用网站展示资料,旅游信息以及利用BBS与用户加强沟通等。

第8篇:旅游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三亚;滨海旅游;发展战略;SWOT分析

一、引言

三亚地处我国海南省最南端,属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热带滨海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并具有国际发展潜力的滨海旅游胜地。它拥有种类多样的旅游资源,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已被誉为三亚旅游的五大要素。在20世纪90年代末,三亚提出了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其丰富的热带滨海资源与良好的气候条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近年来,三亚滨海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增长速度较快,已显现出朝阳产业的特征。随着三亚旅游接待能力的持续增强,旅游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观光为主,度假、会议为辅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旅游经济已经成为三亚的主导产业。

二、三亚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同类的滨海旅游城市竞争相当激烈,特别是亚太地区,由于地中海沿岸各国、拉美一些国家,占有“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一地利上的优势,吸引了欧美地区许多爱好滨海旅游的游客前来度假;但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与三亚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的岛屿星罗棋布,如与三亚竞相辉映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类似的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世界著名岛屿。然而亚太地区拥有一批世界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它们不仅经营时间长,市场占有率高,而且设施设备完备,功能齐全。相对之下,三亚的旅游资源与产品不具备垄断性,并没有什么独具特色的优势来吸引旅游者的目光。

从国内来看,我国也有十多个滨海旅游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这些滨海旅游城市开发较早,有一定的规模,较成熟的营销网络,各具特色且知名度高。三亚虽然占据着最有特色的热带海洋旅游的优势,但是却并没有尽显优势。下面是2011-2012年由中国旅游研究的四个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我从中选出了12个滨海旅游城市,然后对其做了以下排名:

由上面四个季度的满意调查报告表可以看出:三亚的排名始终靠后,这说明游客对三亚的满意度评价不高。可能是由以下原因所造成的:三亚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产品文化内涵较为缺乏,文化教育基础相对落后。而国内的滨海旅游城市之间的竞争又十分激烈,三亚面对众多同质旅游地的竞争,由于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水平低、服务质量差,从而使得游客满意并大大降低。

三、SWOT模型分析

SWOT分析是广为应用的一种机会——风险分析方法。SW是指优势和劣势(Strengths and Weaknesses),OT是指机会和风险(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SWOT分析是著名管理学家史特勒提出的一种用来分析、制定公司战略和市场战略的框架。三亚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必须要及时的抓住各种可使自身发展的机会,成功地规避各种环境中的威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劣势。SWOT具有结构化、系统性和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等特点,是研究三亚滨海旅游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

四、三亚滨海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如表5所示,当前三亚存在着四种战略可供选择,分别是发展型战略(SO战略)、更新型战略(WO战略)、多元化联合型战略(ST战略)、紧缩型战略(WT战略)。由于三亚发展滨海旅游较晚,相比世界上的发达滨海旅游城市总体实力还比较薄弱。三亚只要坚持突出优势,把握机遇,就能迎接挑战,克服劣势,使三亚滨海旅游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1、发展型战略(SO战略)

面对国家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三亚必须在新的条件下探索全方位开放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滨海旅游的国际化进程。因此三亚可以借鉴韩国济州岛和欧洲摩纳哥公国典型的国际旅游特区的成功经验,向国家申办建立国际旅游特区,为三亚滨海旅游国际化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2007年,我国服务业全面兑现对WTO的承诺,将全面取消外资准入的限制。三亚应积极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在招商引资、公司设立、项目审批、土地政策、人才引进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增强对国际资本和国际旅游企业的吸引力,吸引其到三亚进行投资,以加快三亚旅游国际化进程,并提高海南三亚旅游企业整体竞争力。

2、多元化联合型战略(ST战略)

第9篇:旅游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旅游增长极”;体育旅游;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155-04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消费习惯的改变,旅游者已经从传统观光型旅游转向了以体验为主的旅游方式,要求亲自参与到旅游项目中去。而且伴随着中国倡导的“全民健身”的运动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体育产业中本源产业的成长和载体产业的形成,这为运动休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广大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体育活动,这种新兴的旅游项目称作体育旅游。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依赖于目的地旅游资源,也依赖于市场消费的导向。三秦大地地形地貌变化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比较复杂,所以需要借助“旅游增长极”理论对陕西的体育旅游进行规划。本文对陕西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增长极点的设定、时空发展顺序以及陕西体育旅游市场的设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陕西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做了宏观规划,以期为陕西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新方向、促进陕西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陕西体育旅游产业应采取“一心三部双核联动”的发展模式

由于陕西三个地域的区位条件各有侧重,资源优势各有不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分布不均衡,在现有条件下,陕西体育旅游产业要优先选择旅游基础和体育产业基础良好的区域,充分利用“内”和“外”环境的优势,合理布局体育旅游项目。即在“旅游增长极”理论指导陕西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再通过核心区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把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循环到给其他周边区域,以热点促温点,以温点带冷点,推动整个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结合陕西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现有基础,本文认为陕西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应在“旅游增长极”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心三部双核联动”的发展模式(如下页图1所示)。“一心”即以西安为整个区域的发展核心,优先发展,也就是热点;“三部”是根据陕西的地理、民俗风情、经济社会基础把陕西划分为关中、陕南和陕北三个部分;“双核联动”是指在陕南和陕北分别选取两个增长极点,也就是温点。热点作为龙头型体育旅游经济增长极只有进一步融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全球旅游经济体系中,通过不断提高作为热点的国际竞争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再通过旅游强大的联动效应向周围扩散,带动周边的体育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起到辐射和聚集效应,推进陕西全省的体育旅游的联动发展。

二、陕西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时空顺序

产业发展的规律表明区域内要根据各地区所提供的资源,把尽可能有限的比较稀缺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进行有步骤、合理利用,促进区域的体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增长极的支配效应、乘数效应以及计划与扩散效应使得区域体育旅游产业链的完善。而增长极的不断成长加剧陕西省内体育旅游空间的不平衡,导致陕西省内体育旅游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有互相联系,共同构建陕西省体育旅游经济增长中心和旅游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是陕西体育旅游产业由原先的“点―轴”地带型发展模式转变为网络式全面发展模式。基于陕西体育旅游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开发现状,认为陕西体育旅游产业的时空发展顺序应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优先发展关中核心区的龙头型增长极――西安。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门户,是陕西所有优势资源的聚集地。首先,在交通方面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省内公路交通以西安为中心成“米”字形交通骨架基本形成,西包高速公路全线开通,同时从西安开通了至陕南、陕北的多条旅游线路和专线。铁路方面西安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方向开往拉萨的必经站,郑西高铁、西延动车等快速列车的开通,使陕西的交通更加便利快捷。航运方面,咸阳国际机场作为中国重要的航空港,是陕西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通道。其次,西安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文物古迹和遗迹,如大小雁塔、华清池、兵马俑、大明宫遗址、城墙、唐城墙遗址等。又因关中盆地西安南靠秦岭、北依北山,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如太白山、少华山、骊山等,还有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太平森林公园。此外,渭河、泾河、汉江、丹江等众多水洗流经陕西,也成为陕西发展体育旅游事业的优质资源。其次,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是发展旅游业最早也最成熟的地区,现已形成了以“观帝王将相坟陵宫阙,游儒道僧尼庙寺院观”为主的旅游体系,旅游基础设施是陕西最完善的地区,接待能力也是最强的地区。最后,西安已经具有一定的体育旅游基础。如西安在1993年以来利用古城墙举办的国际城墙马拉松比赛,规模和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越来越强大,并在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旅游金牌项目。并通过华山、太白山山势的险峻举办了国际性登山、攀岩大赛,有效地提高了知名度和服务接待水平。综合以上原因,陕西要集中所有资源优先发展西安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在短期内形成教导的增长倾向,在这一阶段,打造陕西明显的增长极以及区域的不均衡发展态势。

第二阶段是由龙头增长极向重点增长极扩散转变的过程。当以西安为首的关中核心区形成的过程中,不能放弃对重点增长极的培育,在龙头增长极形成以后,要使龙头增长极向陕南和陕北两个核心区扩张。而且作为陕西体育旅游的增长级西安的发展需要周围的“点”给予支持并提供发展空间,所以不能简单地只是龙头增长极不断加强其极化作用,更要注重其扩散效应,也就是要对陕西的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进行二级增长极点的设置和培育。

选择延安、榆林两市作为陕北核心区的增长极,是由两市作为陕北的两大行政中心无论是知名度,还是社会经济效益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首先,从资源基础来看两市资源丰富、各有差异。延安作为革命传统文化的聚集地,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南泥湾、宝塔山等红色资源;有黄河壶口瀑布、洛川黄土、乾坤湾等地质奇观资源;有蟒头山、凤凰山、劳山等森林自然景观;还有延安三鼓、剪纸、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林因为紧靠内蒙,所以拥有浓厚的塞外风光及风情,境内既有沙漠成片也有“四河四川”①相间;有万里沙漠以及沙漠明珠“红碱淖”;有万里长城镇北台和大夏国都统万城;还有最具原汁原味的陕北风情。其次,两市都具有良好的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和经济支持。榆林、延安两市主要能源为主,经济基础良好。延安公路是陕西“三纵四横五辐射”网络北线的枢纽,西―延―包高速路全线开通,同时还开通了多条旅游专线;铁路方面,延安可直通北京、安康、上海、榆林、西安等地;延安至西安、北京、重庆、广州、武汉、上海等地均有往返航班。榆林的公路、铁路以及航空运输方面优势与延安相媲美,同时还有通航394公里的东部黄河水运优势。

选择汉中、安康作为陕南核心区的重点增长极的理由与上相似。首先是资源优势。汉中和安康因北临秦岭,南靠巴蜀山区,所以山水如画、风景秀丽,是陕西自然旅游资源最优美的地区。如安康有南宫山、鬼谷岭、上坝河等国家森林公园,汉中有佛坪、长青、略阳大鲵、汉中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古汉台、拜将坛、汉中古城墙遗址等汉代人文景点。其次,这两市与商洛相比,经济基础以及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旅游接待能力更强。

第三阶段是由四个重点增长极向周边县、地区的全面扩散、全面发展,最终形成由点到线到面的陕西体育旅游网络发展框架。这种发展框架是在前期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形成的体育旅游产品、信息、人力资源、以及资金等要素的组成的交通、信息流通网。陕西体育旅游的网络空间的结构可以把分散于陕西省境内的各种资源、企业、行政部门等组成一个具有功能各异、具有不同等级的点轴线、分工合作的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合作的经济体系,实现整个陕西体育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同时这种网络结构在更大范围内也会形成新的增长极,将区域内的体育旅游经济技术优势向周围扩散,在更大空间内将更多的资源进行再调整。

三、陕西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及市场主导规划

陕西体育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应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并结合陕西各地区的资源优势选择不同侧重点的体育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一)关中核心区以都市休闲体育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关中核心区是陕西体育旅游产业龙头增长极――西安的所在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和杨凌。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文明程度是全省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最早的地区。据统计,参与体育旅游的人群是收入在中间阶层,关中地区人均年收入在3~10万的人口和家庭的中间阶层的占总人数的40%以上。所以游客对于都市休闲体育旅游旅游的需求强大,又因关中地区的存在多种都市体育休息旅游资源,如近十年来,陕西省陆续投资建设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西安市环城体育公园,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体育游览及健身的场所。随着人们外出休闲旅游的兴起,关中地区许多户外俱乐部已经陆续建立。同时由政府组织策划的大型体育赛事相继在关中核心区举办。例如,2012年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参赛人数超过既往参赛人数超过4万人,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 000名外籍运动员参加比赛。杨凌利用1 500多亩的水面成立了“水上体育休闲中心”,开发了水上快艇、水上自行车、水上飞机、牵引滑水、沙滩游泳等多种体育游乐项目。

关中核心区应通过政府这只手建立起全省的会员制“休闲体育旅游俱乐部”,俱乐部全权把握全省的体育旅游项目,并组织会员参加各种休闲体育旅游项目。首先在体育旅游产品的规划上体现都市休闲体育旅游的主题。例如,可以利用秦岭优势,开发“周末爬山”、“万人静走终南山”、“漫步环城公园一圈游”、“市内名胜古迹健身游”等相关体育旅游活动。其次,要打造随季节变化的体育旅游产品――“春卖绿、夏卖凉、秋卖红、冬卖白”的主题产品。

(二)陕北核心区以红色风情体育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尽管近年来陕北各地积极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业,但是还停留在静态的观光型体育旅游,参与体验性不强。发展陕北核心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必须走出以往的战略路径,把静态的革命文化事迹转变为具有较强参与性动态场景的体育旅游产品。

按照榆林和延安体育旅游资源基础的不同特征,可以把延安增长极的主题定位于红色风情传统文化体育旅游,榆林增长极的主题定位于边塞风情体育旅游。

延安开发红色风情传统文化体育旅游首先应“红”融“体”,利用红色旅游资源通过现代技术和手段让游客参与到旅游活动中,不仅丰富体育旅游的内涵,而且扩展红色旅游外延。例如,在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举办登山、攀岩比赛项目;在南泥湾再现开荒种植的火热场面,游客可以认领田地进行种植;还可以以瓦子街战役、延安保卫战等历史故事为战争蓝本,设计角色扮演,让游客体验战时生活和战时场景;还可以开展名目繁多的健身游,从延安徒步壶口瀑布、黄帝陵等周边县区景点景区。其次,延安还可以开发民俗体育旅游项目,以陕北秧歌、延安五鼓、①耍狮子、等特色民俗资源为主体,打造游客参与并形成竞技的多类型体育旅游产品。再次,利用“延安生活方式”开发精神主导的体育旅游产品。“延安生活方式”是在黄帝文化的根上长出了革命文化的枝叶,是以战时生活、崇高的精神生活理想为主的生活方式,是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勇于奉献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最后,通过原汁原味的陕北乡村生活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延安保留了原始的农耕方式,铲土、打夯、垛庄稼等农忙活动也可以让游客参与。

榆林应以边塞风情为主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首先,榆林体育旅游开发战略必须抓好沙漠主题。随着生态旅游越来越受旅游者喜爱,而榆林的毛乌素沙漠及沙漠明珠“红碱淖”成为榆林旅游业的新的增长点,利用沙漠资源可以开发像沙漠徒步、与骆驼为伴穿越、沙漠生存挑战赛等沙漠探险体育旅游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地质地貌优势,开发高原体育旅游。陕北基本地貌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黄土塬、梁、峁、沟、塬,可以利用多变的地形特点开发山地自行车越野赛、摩托车挑战赛、赛车、骑马、骑驴等比赛项目,是发展现代高原体育旅游的最佳地点。再次,不能忽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育旅游的开发。榆林市有藏、蒙古、苗、哈尼等24个少数民族,所以开发具有参与性的体育旅游产品时不能损害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因为民族的就是特色的、就是世界的。

(三)陕南核心区以户外生态体育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陕南核心区包括汉中、安康两个增长极,而这两个增长极在体育旅游资源、经济联系、旅游业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两市均属于陕西南部背靠秦岭、南邻巴山,自然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户外生态体育旅游的资源条件。据统计,陕南水资源总量为314.58亿立方米,占全省的70.7%,其中安康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11 600立方米,是西北之最。陕南两个增长极可以利用水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水上体育旅游项目,与陕北核心区形成优势互补。例如,在西北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瀛湖上开展划水、赛艇、垂钓、游泳、赛龙舟、竹筏比赛等旅游活动;在汉江开展“汉江冬泳”、“汉江垂钓”等赛事;在丹江、岚河等急流险进的河川开展刺激冒险的漂流活动。陕南也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汉中的森林覆盖率为52%,林草植被率高达60%,在全国实属少见,安康的地1 858 496公顷,森林覆盖率62.5%,森林覆盖率及覆盖面积均居陕西省第一位。针对陕南的森林资源可以利用体育部门专业优势组织登山、探险、户外生存挑战、攀岩、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伞翼滑翔等体育旅游活动,还可以户外如高架绳网等专门训练活动。总之由于两个增长极资源相近,开发旅游活动要各有侧重,通过两市联动发展体育旅游,形成共生性两市联动发展模式,可大大提高陕南体育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梁雪松.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2] 李鸿亮,侯陵忠,李世荣,等.陕北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报,2010,(3).

[3] 陈治强.安康体育旅游定位与开发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2,(6).

[4] 钟晨.汉中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5] 孟峰年.西北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前瞻性分析[J].体育科学,2004,(10).

[6] 王晓乐.延安民俗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及开发对策初探[J].新西部,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