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初中地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地理论文

第1篇: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如果把一节课的导语看成新闻导语,那结果提前、悬念设置,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把课堂导语的作用比作导游,那课堂导语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向导,其语言需精炼含蓄,举例生动有趣。如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章节,内容多,自然地理知识(地形、气候、河流等)也很多;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有关俄罗斯著名景点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国家,以引起对俄罗斯的兴趣。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不难猜出。可让学生观察俄罗斯地图,找出俄罗斯位于中国哪个方向?通常情况下,在北半球,位置越往北,纬度越高,气候越怎样?俄罗斯人喜欢喝什么酒?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看图较易得出结论,而最后一个问题,则会引起学生激烈讨论,学习兴趣被激发。教师解答:俄罗斯人经常喝较浓烈的酒来暖身,如伏尔加酒,原因是那里纬度高,气候寒冷;我国北方冬天气候寒冷,人们通常也喝较烈的酒来暖身,如大家熟悉的二锅头、高粱酒等,这样,学生兴致就被调动起来。顺势利用导语让学生记住俄罗斯的气候———寒冷。

二、结合理论与实践,学习生活地理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现象,决定生活现象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决定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实践性,也就决定教学并不能只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生活问题的认识。如八年级上册“水资源”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可将课文学习和走向生活以及提高思想认识结合起来,分三个步骤学习: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本,弄懂水对人类的作用;人类所需淡水资源占地球水总量的比重及其来源;我国水资源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等问题。二是在解决以上问题后,布置学生回家调查:周边生活环境水污染情况;自己及家人、同学有否浪费水;做到、看到或听到的节水措施。三是学生经过调查掌握一定生活现象和问题后,可适时召开讨论会,让学生把收集的材料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如停车场内洗车浪费水现象严重;福州内河白马河、晋安河污染严重,水质浑浊,臭味熏人;学校洗手间水龙头经常开着或没拧紧,浪费严重;家里的节水方法,如把洗米、洗菜的水用来冲洗厕所、浇花等。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还对水污染问题及浪费现象及节水方法谈了看法,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毕竟体现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很明显,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教师提示并使学生明确知识要点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接触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去形成对知识问题(亦是生活问题)的认识,而后再带着生活现象又回到课堂,去探讨地理知识、讨论生活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生活现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合生活事例,理解抽象概念

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存在专业术语。有的理论性较强,对于生活阅历有限的初中生来说,有的理解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但地理内容的生活化现象,又为学习地理、理解地理知识提供了很大方便。因此,如何使地理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地理教学生活化不但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更重要能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授八年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时,初二学生阅历有限,对于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先行作用和重要性一时难以理解。可先用农村改革流行语做导引:“要致富,应什么?”学生立即回答:“先修路。”这句流行语本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先行作用的最好概括。为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个问题,可以本校门前福州西二环路为例进行讲解,二环路还未开通前学校周围还有大片农田,较为僻静,人流车流都很少,属于城郊;开通后,车越来越多,路两边的房子也多起来,还建起宝龙和万象城两座大商场,面貌焕然一新。可见,交通对经济发展作用很大,由此加深学生对“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概念的理解。

四、结语

第2篇: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1、教学方法落后,不能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方法落后的具体表现为硬件设施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教学方法或者教学观念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很多中学把较为先进的教学资源运用在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很难兼顾到在地理学科中进行教学资源的投入,这些因素都从根本上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很多教师受到自身计算机技术素养的影响,难以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无法对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利用。地理课程作为偏理的一门学科,在进行地形、地图以及地貌的教学活动中,大都需要通过影像以及图片资料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容易对各种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信息技术使用不到位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2、教学观念陈旧,难以重视地理教学

现阶段的中学教育有着较强的目的性,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向,初中地理教学作为一个细碎繁琐、知识量大的学科,涉及到地貌、地形、气候、民俗、文化等不同方面的内容。但初中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在对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进行安排时,都不能从根本上对其加以重视。地理知识所具有的琐碎性也导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难以突出重难点,不同知识点之间也缺乏逻辑性,因此,地理教学有效性难以提升。

二、做好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相关措施

1、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作为一门与学生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贴近现实生活,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气候等相关章节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甘肃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甘肃“干旱少雨、温差较大”的气候形成原因,从而让学生能够很快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在学习世界地理有关内容时,可以将地理知识与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在教会学生系统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不断扩展他们的视野,从而不断提升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活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新课程改革活动的中心就是保证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要结合区域特征、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来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活用,合理取舍相关内容,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织。例如在讲解中国地理有关内容时,虽然教学内容已经囊括了我国很多较为典型的地域,但是,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不同,教师要结合这一实际教学状况,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

3、利用地图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3篇: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一)初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一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最后就会导致初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

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以往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比较封闭,缺乏开放性和实践性。身为一名初中的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教师应该不断地吸取新时代,新的教育观念的精髓,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灵活的教学课件,带领学生多去户外实践,多去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把初中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亲自做的课件,可以使课件非常灵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初中地理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初中地理教师不能受教材的局限

第4篇: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1)重视横纵坐标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横纵坐标往往是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灵魂所在。同样的曲线或者同样的降水量柱状图,由于横纵坐标的变化,其所传递的信息极有可能有巨大差异。而实际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在阅读这两类图像时,往往会根据固有的经验进行分析判读,从而忽视了横纵坐标所提供的信息。如甲、乙两图,虽然从外表上来看极为相似,但由于坐标的差异导致其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往往会根据曲线的形状,将甲图错认为北半球的气温曲线图。当然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还有诸如在阅读降水量柱状图时,根据柱状图的长短来判断降水量,忽视了纵坐标降水量数值的变化。这一系列的错误,最终都将导致气候类型判断的错误,而这又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所以,指导学生阅读横纵坐标是提高读图能力的重要方法。

(2)重视图中图例以及数值的提示。

图例是地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相对也比较简单。如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就可以根据图例和颜色判断地形类型和大致海拔高度,这对学生;理解图面含义帮助较大。对于图中的数值,在众多的图中系统中都有所涉及,这里重点强调一下数值变化规律对于读图的帮助作用。初中阶段接触的图像系统中,一类如丙经纬网图,这里判断经纬度可以借助于数值的变化规律。另一类如丁等温线图,根据数值的变化判断大致半球位置。以上针对初中阶段学生读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对于读图能力的提高,则需要长时间的指导与训练。

2.从图像中获取知识,提升读图能力

(1)利用教材的插图,提升读图能力。

新版教材与旧教材比,引入了丰富的图像系统,大量的信息承载于图像之中,而相应的文字部分的描述则进行了适当的精简。重视结论的同时,更加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突破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为了避免教学的枯燥性,教材中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于各地的人文特征的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这类图片时,深入理解图片背后的信息。

(2)利用多媒体,变静态为动态,加深平面图的认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某些静态平面图并不能较好地展示教材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如果借助于多媒体动画,就能够将某些原理、规律动态地、直观地呈现出来。观看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对这个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也都是连续的。再回到相应知识的平面图上,就更易于理解了。

3.自主绘图,提升读图能力

第5篇: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一般来说,初中地理教学拓展包括了课堂中的教材知识拓展和课堂之外的地理专题知识拓展。就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拓展来说,我们可以总结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和依据将老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相联系和结合,然后找到适当的实例进行探讨论证、实践探索以及追因索果。这种将课文内容中的规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经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建立和培养。

二、影响地理知识课堂教学拓展的因素

1.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拓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新课改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理念,个体差异、思维认知能力、心理和生理年龄这些客观因素直接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要对方法、事例案例和过程进行选择,唯此基础上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兼顾和不同程度的发展,才能使地理教学得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2.教师的素质对课堂教学的拓展起着关键性影响

由于每个地理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教学经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思维表达方式等各不相同,因而对教学方法、内容、知识等方面的拓展也就不尽相同,对整个课堂氛围以及学生的反应保持怎样的状态基调,都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3.环境条件对课堂教学的拓展有着变化性的影响

由于地理知识涉及自然和人文环境,而这些环境是处于变化中的,同时学生的生存生活环境也是不尽相同的——家庭教育环境、经济条件、校园环境、居住环境、国内外环境条件等都处于变化中,这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因此在教学的拓展上要因时因地与教材知识结合,让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更加符合变化的环境,对知识的理解认识深度更加准确。

4.教学设备及工具的变革更新对课堂教学拓展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教学辅助仪器设备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地理教材、地图、工具,网络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不断增加和更新完善,这些辅的设备工具不仅能够对教学内容、方法等做到最及时最大化的更新,同时也能对新课程教材的内容做到最完善的补充和扩充,更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三、地理课堂教学拓展的策略

1.依据师生活动的主导性可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一是学生自主拓展的教学策略,是指让学生自主去进行学习策略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确立,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提升。二是教师指导拓展的教学策略,即老师根据课堂教学和教材需要,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具体重点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2.依据课堂教学拓展的内容可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一是学生课本知识拓展策略,它包括学科间知识的拓展联系与学科内知识的拓展联系。即将其他学科知识或者地理学科内部关联的知识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二是学生生活经历拓展策略,将地理知识拓展到学生的生活经历,达到知识的应用层次。

3.依据课堂教学拓展的思维方式可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一是纵深拓展策略,围绕知识的某一条思路或者某一个方面一直拓展下去,追根求源式的穷追不舍,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二是横向拓展策略,围绕知识展开多角度拓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起到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

4.依据图表进行教学拓展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第6篇: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趣味导课的模式逐渐展开。在讲授区域地理之前,可以通过“地理之最”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亚洲地形特征时,可以先向学生们提问: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山峰?海拔为多少米?在讲述南极洲时,可以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而冰层最厚等来导入。可以用“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作为日本地理的开端,也可以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入中东地区的讲述,可以用谜语“灰尘吹来”的猜谜底“埃及”来导入对于埃及地理的介绍。这些教学导入模式不仅新颖有趣,还能够让学生们记住这些区位的地理特征。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在领略一个国家或地区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再来展开新课的讲授。例如,可以让学生们先观察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地中海的迷人风光等,然后展开对于欧洲西部的学习。这些导课方式都非常灵活,这样能深化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体验。

二、趣味授课

授课过程不仅是整堂课的核心,这也是趣味教学的支撑点。想要让趣味教学法更好地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这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们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应当将知识讲活、讲通,应当借助更多趣味化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体验。许多教学内容中都含有对于一些特定区域与国度的地理特征以及文化特点的介绍,在介绍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提炼一些有趣的内容,这不仅是对于知识的浓缩,这也是趣味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良好应用。许多教学模式都能够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教师可以使用地名别称来进行教学。地名别称能够把地理事物的特征高度概括,有助于学生记忆众多的地名。例如,“世界公园”、“钟表王国”──瑞士;“火山之国”———印度尼西亚;“佛塔之国”———缅甸;“枫叶之邦”———加拿大;“日光城”———拉萨;“不夜城”———漠河;“草原钢城”———包头;“塞上江南”———宁夏等。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国家的地理故事以及地理趣闻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西欧国家时,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只有一棵树”的国家──冰岛共和国;在讲述泰国首都曼谷时,让学生知道它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首都,全称若译成汉字共有41个字;在讲述非洲热带草原上的树木──波巴布树时,可介绍“绿面包树”的来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方式都是很值得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使用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趣味活动

第7篇: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在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学生上课只能完全服从于老师,课堂上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在新课改以后,为了改变师生关系紧张的状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背硬记、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班级授课制中最广泛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若小组内成员对问题解答达成一致,可提交答案,其他小组补充,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这样既强化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备教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难于理解的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地理模型,对于简单的内容,则由学生独立来完成,有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则由组长负责制来帮助完成,有时在同一堂课,有时要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好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减负,但是有些知识还是需要学生记忆、背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难重点,整理好知识线索,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真正掌握地理知识。

4结论

第8篇: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对于初一年级上册的引言部分,本身其涉及的内容应该是能引起学生的普遍兴趣。但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准确把握一些新信息,不注重对信息的挖掘和整合,只是满足于照本宣科,学生定然感觉味同嚼蜡,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也自然会消失。而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材,给学生拓展、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信息,则可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我在上课之始,就通过大屏幕给学生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的片段,伴随着动画片主题歌的演唱:星星眨着眼,月儿画问号,彗星拖着长长的彩虹尾巴来架桥……教师此时给出问题:地理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的歌词已经给我们做了一定程度的回答。此外,在教学中,再通过给学生简述“玛雅文明”的形成、毁灭,引发学生思考,激起他们对历史地理的学习兴趣。再如,教学八年级地理上册,针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内容,我给学生介绍我国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的珍稀物种。在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之后,我提出问题:此地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众多的白化动物?这样的问题瞄准了学生的兴趣点,容易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真正用心去探究地理世界的奥秘。

二、循序渐进,由浅至难培养学生地理技能

学生地理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还很有限,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生实际,对一些繁难晦涩的内容不注重启发引导,不在学生疑难之处加以突破,学生就会思维受阻,陷入对知识和能力提升的死胡同。如学生初次接触南极洲的地图时,他们往往对图中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方向判断难以理解,从而产生了新技能的掌握与原有知识能力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学生学好地理技能的瓶颈。此时,如果我们教师巧妙运用直观教具,循序渐进,通过地球仪,让学生懂得判别同一经线上两地和同一纬线上两地之间的方位,再判别任意两地之间的方位,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南极洲地图的方法和技能,则学生即可突破认知和能力提升的束缚,不断掌握地理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三、创新设计,巧妙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些较为复杂的地理技能,往往涉及多个步骤,其中某一步骤或许就是整个技能掌握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针对这些教学难点,通过创新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克服,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对于“空气受热,会向上运动”,虽然物理学中也有相关教学,但是学生往往还不明就里,为此,我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回家烧水,当水开的时候,揭开锅盖,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学生经过亲自实践,在课堂上,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水开之后,热气腾腾,直往上冒,从而对热空气做上升运动形成了深刻而持久的认识。同样,对于“空气遇冷,做下沉运动”的教学,我则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壁挂式空调,问:为什么空调要挂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是向哪运动的?学生豁然开朗,对空气遇冷向下运动形成了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更教会了学生面对新问题,如何通过我们身边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去科学地分析判断,从而掌握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本领。

四、学以致用,内化地理学习的技能

技能的培养,既需要我们教师的点拨指导,更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学以致用,将掌握的基本方法灵活地运用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这样,学生地理学习的技能才会不断得到提升,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例如,对于等高线地形图,在如何判断山脊还是山谷的问题上,部分学生总结了可做山脊线(或山谷线)的垂线。如垂线经过的地形两侧低,中间高,则为山脊;反之为山谷。类似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了不断升华技能、内化能力的本领。

五、优化训练,巩固地理技能的培养

技能的形成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同时,学生的技能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需要学生的内化,自主地归纳、训练和体会。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优化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通过优选习题,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灵活多变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练习中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此外,教师更要针对学生每次的训练情况,对技能提升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做分析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学生得以改正。

六、结语

第9篇: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