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产品营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0年底,中国政府与东盟各国达成协议,在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根据双方协议,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原东盟6国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取消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015年东盟新成员(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也实行同样的做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一旦建立,将创造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这意味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同时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区域贸易集团的建立。
近年来,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在双方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在1975年为3.35%,1995年上升到7.25%,2003年这一数据进一步增至9.19%;另据东盟数据,1993年东盟对中国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2.06%,2001年上升至6.61%,2005年进一步增至12.47%。至2005年底,双方已互为第四大贸易贸易伙伴。在贸易额逐年提高的同时,双方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交换的主要商品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机电产品在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增长。2004年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的机电产品达237亿美元,同比增长42.44%,占对东盟出口的5450/oo与此同时,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也大幅增长,2004年,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达365.7亿美元,同比增长36.56%,占自东盟进口总额的58.1%。机电产品贸易额在1999年和2004年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4%和57%,年平均增长率为45.7%,超过了所有产品贸易的增长率。
伴随着机电产品在中国一东盟双边贸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研究机电产品进出口变化对双边经济以及相关产业的影响也日趋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尤其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构建的背景下,这一命题就显得更为紧迫。泰国学者提塔帕(2003)从贸易与投资角度入手,研究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东盟欠发达国家如何应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带来的挑战。认为四国应该充分利用协定给予的优惠待遇,加强国内的供应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保持在机电产品零部件上作为第二道供应商对中国的出口优势;朱军生(2003)分析了中国一东盟双方在机电产品上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认为中国与东盟在机电产品的互补性更强,发展前景更为广大;Kar-yiu W0ng(2003)首先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然后运用嵌套商品、地理等因素的出口竞争力公式,研究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加入自贸区后的利得和损失,认为加入自贸区后,中国商品在第三国市场上挤占东盟各国出口的效果并不显著,反而双方都会从自贸区的建成中受益;而张伯玮(2005)则从宏观层面上,以多国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为基本分析工具,对东盟、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国、欧盟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研究表明,加入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将有明显收益,而贸易区外国家则因为贸易转移等原因有受损的可能。
上述研究或侧重于特定年份,或侧重于某几国或地区,或侧重于宏观层面上,都无法全面地量化地分析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成过程中对中国宏观经济以及各产业尤其是机电产业的冲击影响。本文则试图在Chingem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一东盟CGE模型,从宏观、产业、省市三个对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以及产业、省市的冲击影响进行全面的量化研究。
二、中国一东盟CGE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介绍
本文采用的是湖南大学经贸学院和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政策研究中心(Cops)共同开发的Chingem模型中的一个扩展模型一一中国一东盟CGE模型,模型的核心基于澳大利亚单国ORANI模型(见Dixon e1.a1.1982和Horridge 2001)。基础数据结构来源于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下的第六版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2001年的中国数据进行合并调整。模型基本结构包括了25个生产部门,1组居民以及土地,资本和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四种生产要素。25个生产部门中包括5个农业部门,2个矿业部门,14个工业部门,6个服务业部门。其中,属于机电产业的有三个部门,分别为金属及其制品(Metals)部门、汽车制造(MotorVehicle)部门和其他机械设备(OthMachineEq)部门。根据国际商品统一分类制度(HS)Code2码分类,金属及其制品包括HS72.HS83共计11个2码大类;汽车制造部门产品为HS87;其他机械设备包括HS84-HS86、HS88-HS93共计2码9个大类。
模型生产过程采用了Leontief生产函数与多层嵌套的常替代弹性(CES)。进口方面采用Amington假设,模型假设以国外货币计算的进口价格外生,即国内的进口需求不会引起进口品国际价格的变化。出口方面,出口需求用不变弹性的需求曲线描述。生产部门产出产品,以及产品出口与销往国内之间均满足常转换弹性(CET)。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资本、劳动和土地收入,居民支出采取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政府收入从直接税、间接税和关税中获得收入。汇率在模型中作为价格因子(Price Numeraire)。
基于本文主要研究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对中国经济和产业(尤其是机电产业)的影响,在引用Chingem模型核心的同时,对模型部分模块进行了必要的扩展:
1、综合模型中三个机电产品部门,构建新的机电产业模块;
在原始的Chingem模型中,并没有将机电产业单独作为一个子模块。而是将其分解为三个部门,即16金属及其制品部门、17汽车制造部门和18其他机械设备部门。为方便研究机电产品关税削减的不同变化对中国经济的综合冲击,模型中将三个部门合并组成新的子模块――机电产业模块。
2、将出口商品区分为出口至东盟及出口至世界其他国家;
Chingem模型是单国CGE模型。为更好研究中国与东盟自贸区机电产业内贸易,有必要将模型中机电产品对世界出口进行细分。所以在模型中,模型将机电产品对世界出口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分别为对东盟(ASEAN)出口和对世界其他国家(RestOfWorld,ROW)出口。事实上,根据东盟十国的不同特点,也可将东盟再细分为农业国及工业国。
但作为典型农业国的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占据及其有限的份额,故模型中仅考虑东盟几个重要工业国的情况。因为存在运输距离,消费结构,投资结构等外在原因,机电产品出口到东盟与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可使用CET函数来反映这一特点。这样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表现为两层嵌套的CET函数形式,第一层区分国内贸易与对外出口,第二层区分了出口到东盟和世界其他国家。
3、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方程的改进:
中国与东盟各国消费者因地域、风俗、气候等明显差异也存在不同的消费偏好不同。另外相对于竞争激烈的东盟市场,国内机电产商因为拥有营销渠道、熟悉本地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销售机电产品的难度与对东盟出口有不少差距。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假设:在机电产品上对国内市场销售与对外各国出口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性价比上。基于这个假设,本文在模型中构造CET(转换弹性不变)函数来描述机电产品国内销售到出口的转换,以求更加符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东盟的特点。
(二)情景设计
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简称《货物贸易协议》)。协议规定,除已有降税安排的早期收获产品外,其余全部产品分为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两大类。在正常产品中,产品又分为一轨产品和二轨产品两类。两者共同点是最终税率均为零,区别是二轨产品在取消关税的时间上享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敏感产品中,产品又细分为一般敏感产品和高度敏感产品两类。两者的共同点是最终税率可不为零,区别是前者要在一段时间后把关税降到相对较低的水平,而高度敏感产品最终可保留相对较高的关税。根据协议规定,中国与文莱等东盟6国在一般敏感产品上,2012年将降至20%,2018年降至0~5%;高度敏感产品2015年降至50%。与柬埔寨等4国的一般敏感产品2015年降至20%,2020年降至0~5%;高度敏感产品2018年降至50%以下。
本模型在对东盟十国关税进行加权平均基础上,得出东盟综合关税值,其中权数采用的是2004年中国对东盟十国机电产品出口份额。在降税模式上,东盟机电产品既包括正常商品中的为一轨产品和二轨产品,如大部分金属制品和其他机械设备等;又包括一般敏感产品和高度敏感产品,如数字彩电等少数其他机械设备和摩托车、汽车等。正常商品与敏感产品的不同,关系到各部门产品降税幅度的差异。因此在模型中,将金属及其制品和其他机械设备定义为正常和一般敏感商品的综合,按其降税幅度进行模拟;将汽车制造定义为高度敏感产品,按高度敏感的降税幅度进行模拟。在东盟关税降低过程中,存在两个关键年度其一为2009年,正常关税降税幅度最大的一年,整体降税幅度约为3%;其二为2015年,敏感及高度敏感产品开始大幅度降税。故模型模拟场景分为两个阶段,即2009年减让阶段和2015年减让阶段。模型将2003年作为关税消减的基准年份,当年东盟十国正常机电产品的综合关税为8.02%,敏感产品的综合关税为40%。
1、2009年减让阶段:
模拟情景为金属及其制品和其它机电产品按综合商品降税,而汽车制造部门关税则保持不变。通过加权平均,可得出前者关税水平为3.85%。继而可得出该减让阶段关税的冲击量为.3.85%。因为存在2015年第二次关税冲击,故2009年第一次关税冲击模拟方式为短期模拟。短期模拟将实际工资和资本存量外生,实际工资影响就业水平,从而最终影响GDP的增长。在支出方面,居民实际消费,政府消费以及投资外生,因此,最终影响GDP支出的只表现在贸易赤字上。
2、2015年减让阶段:
2015年,在正常商品关税继续降低的同时,高度敏感商品关税也开始进行减让。具体模拟情景为金属及其制品和其它机电产品继续按综合关税降税,汽车制造部门按高度敏感商品降税。通过加权平均,可得出前者合关税水平为0.9%,进而可得出正常商品关税的冲击量为.6.59%;后者综合关税水平为20%,关税的冲击量为.14.29%。2015年后,双方关税已经降至极低的程度,已不存在第三次降税冲击,故此次模拟方式采用长期模拟。长期模拟将就业水平和资本收益率外生,资本收益率影响资本存量,最终影响GDP的增长。在支出方面,只有贸易赤字外生,最终影响GDP支出的只表现在消费和投资上。具体模拟场景由下表所示:
三、模拟结果分析
(一)宏观效应
1、实际GDP上升,社会福利改善:
从短期影响上看,东盟削减来自中国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将刺激中国名义GDP增长0.149%,实际GDP增长0.067%。对实际GDP的贡献进行分解(见表5):首先从支出法角度来看:GDP:c+G+,+E-M,GDP由消费、投资和贸易平衡共同决定,在短期模拟中,模型假设私人消费C、政府消费G、社会投资l、都不发生变化,能够引起GDP变化的只有贸易平衡,即进出口差额(E.M)。其中出口贡献+O.148%,进口贡献.0.081%;其次从要素收入角度来看:GDP=A・F(K,L,T)经济增长来源于技术、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短期模拟中,技术进步A、固定资本投入K及土地资源T都保持不变,能改变GDP的只有劳动力投入和间接税。其中劳动力增长贡献0.050%,间接税贡献0.017%。
在长期模拟中,中国名义GDP增长0.441%,实际GDP增长0.131%。对实际GDP的贡献进行分解:从支出法角度来看,模型假设私人消费C、政府消费G、社会投资I为内生变量,同贸易平衡一起共同决定实际GDP。其中投资增加0.161%和出口增长0.164%对实际GDP增长贡献最大,而进口减少0.21 3%对实际GDP增长起负面影响;另外从要素收入角度看,劳动力、土地以及技术进步是外生不变的,资本存量和间接税决定GDP的增长。资本存量又由资本存量与基本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决定。资本品相对价格越大,企业生产对资本品需求就越低,反之同理。
机电及其相关产业产出增长拉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长期模拟中,实际就业水平外生给定,保持不变。供给不变而需求增加,必然拉升要素价格,所以劳动力价格上涨+0.471%。消除通货膨胀(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0.218%)的影响后,工人实际工资仍然上涨+0.252。实际工资的上涨改善了社会福利。
2、进出口量增长,贸易条件改善,长期来看,进口增长速度更快;
从短期上看,中国对外出口增
长0.441%,进口增长0.331%,对外贸易顺差增长0.11%。与短期内贸易顺差相比,在长期模拟中出口总量仅增加0.489%,进口总量则增加0.875%,贸易平衡有恶化的趋势。这是因为企业生产成本由要素价格和中间投入品价格决定。中间投入品来源于进口和各产业产出。要素价格上涨拉动企业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产出价格,产出价格增加下游企业中间投入品成本,加重下游企业的成本负担,最终形成一个成本提高的闭合循环,推动产品价格上涨。产出价格的提高又影响到出口价格,造成出口价格指数上涨026"P/o,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的对外出口。另外进口价格指数保持不变,同期国内中间投入品价格上涨。对企业而言,进口中间投入品更有利可图,故企业将加大对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需求,导致进口总量的上涨。
贸易条件由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CIF)对比决定。短期模拟中,进口价格指数作为外生变量存在,数值不发生变化。贸易条件改善0.092%,全部由出口价格指数的上升所导致。长期模拟中,出口价格指数上涨,而进口价格指数保持不变,中国的贸易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0.267%。
3、短期内实际就业水平提高,长期上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受机电产品出口需求增加的影响,生产要素需求有所增加。短期模拟中,资本、技术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作为外生变量,保持不变,唯一提高生产能力的途径是增加劳动力,故机电产业劳动力需求提高。机电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上游行业如能源矿产品、水力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造成对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因此,实际就业水平上升0.109%。其中熟练劳动力需求增加0.116%,非熟练劳动力需求增加0.108%。
在长期模拟中,劳动力、土地以及技术进步是外生不变。需求增加导致基本要素价格上涨0.331%,进而拉动了劳动力和资本品价格分别上涨0.471%、0.237%。劳动力价格比资本品价格上涨更快,这是因为长期模拟中投资增加了资本品的供给,而劳动力就业水平则保持不变。同时在模型中,土地作为农业和矿产的生产要素。因为农业产出出现负增长,长期内减少了对土地的需求,而同期土地供给保持不变,故带动土地价格下降0.304%。长期上,要素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劳动力价格的大幅上涨,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产业效应
1、行业整体产出增加,农业、轻纺工业产出轻微下降,长期上获益向能源矿产产业倾斜;
机电产业及上游或相关产业受益不小,而农业和轻工业产出则轻微下降。在总产出水平上,增长最快的是金属及其制成品行业和其他机械设备行业,交通运输业、电力能源部门、建筑行业产出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农业部门,轻工业部门如纺织品部门和食品部门的总产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纺织业产出所受负影响最为显著(短期内产出减少0.075%,长期减少1.104%)。原因一是作为机电产业的下游行业,机电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纺织业生产成本增加;二是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主要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价格上涨0.042%;三是纺织业产品出口弹性高,出口价格的上涨导致出口量萎缩,影响行业产出。在长期中,纺织产业产出下降也影响了其上游产业――羊毛部门产出减少0.638%。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模拟中,交通运输部门等部门产出增幅不大,而非金属矿产品部门则增长0.425%,增幅仅次于机电部门。这是因为根据产出方程:
Leontief[CES(K,L),能源矿产]一CE$(K,L)/能源矿产=A保持不变。
短期内,K不变,能源矿产随L变动,故幅度有限;但在长期中,K和L同时增加,带动对能源矿产的需求大幅增加,刺激相关产业产出的增长。
2、短期内第二、三产业就业增加明显,第一产业就业小幅减少,长期上劳动力由农业及轻工业部门向机电产业转移,熟练劳动力需求增加;
就业增长最快无疑是机电产业,短期内其他机械设备部门就业增长0.830%,金属及其制品部门就业增长0.553%;紧跟其后是机电产品上游及其相关产业,如其他矿产品部门增长0.215%、石油化工部门0.173%和水力、电力能源部门0.248%。另外,得益于上述产业对物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部门就业增长0.216%。其他各部门就业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农业相关部门就业需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纺织产业受就业减少冲击最大,劳动力需求减少-0.140%。
长期模拟中,就业水平保持不变,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通过产业间劳动力转移实现。而劳动力需求又与产业产出成正相关关系,因此机电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最终导致国内劳动力由农业及轻工业部门向机电产业转移。其中汽车制造部门就业人数增加最快,为2.256%;其他机械设备部门和金属及其制品部门就业人数也有大幅提高,分别增加1.035%和0.746%。纺织和羊毛部门就业人数分别下降1.079%和0.632%。相对于农业及轻工业部门,机电产业等部门需要更多的熟练劳动力。劳动力由农业及轻工业部门向机电产业的转移,也促使劳动力市场熟练劳动力需求上涨0.047%,而非熟练劳动力需求则下降.0.011%。
3、机电产品对东盟出口增长迅速,出口竞争力增强;
机电产品对东盟出口大幅增长,短期内其他机械设备对东盟出口增幅最大,达31.727%,金属及其制品对东盟出口也相应增长27.550%。而汽车制造部门产品因关税保持不变,受出口价格上升影响,出口量不升反下降O.382%。但长期模拟中,高度敏感机电产品开始降税,导致汽车制造对东盟出口激增130.216%,其他机械设备出口增长60.182%,金属及其制品出口增长51.369%。
进口关税的变化,直接关系商品到岸价格(CIF)。短期中其他机械设备CIF东盟价格下降.3.386%,金属及其制品CIF东盟价格下降-3.417%。长期中汽车制造部门价格下降幅度最大,为-12.975%;其他机械设备部门和金属及其制品部门也有大幅降低,分别下降5.793%和5.750%。到岸价格的降低,有利于机电产品在东盟市场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从而拉动中国相关机电产品对东盟市场的出口。
(三)区域效应
相对发达省市将从东盟削减中国机电产品进口关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其表现为产出、就业水平比其他各省更高。短期模拟中,老工业基地辽宁、上海、天津、北京及江苏获益比较明显,而相对落后省市则获益不多,甚至受损,如海南、和新疆都出现不同程度的
产出负增长。严格意义而言,福建省并不算是落后省市,但因为其工业主体为纺织业和手工制品制造业,经济受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拉动并不明显,反而受到要素和中间投入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消极影响。
长期模拟中,能源工业省市将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如辽宁、山西、青海等。这些地区产出增长原因有:一,能源矿产品需求的增加;二、其他机械设备部门产出增长的拉动,如辽宁山西两省其他机电部门分别增长0.166%和0.108%;三、受纺织行业等轻工业部门产出萎缩影响较少,如山西省TCF产出仅萎缩0.031%;四、长期投资对地区产出的拉动,山西建筑部门增长0.052%。另外,上海、北京等发达工业省市产出也0.2%左右的明显提高。而其他省市则获益不多,部分省市甚至受损,海南和福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产出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工业强省的浙江省产出出现-0.026%的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浙江省纺织行业规模较大,而纺织行业大幅萎缩0.159%,影响了当地产出的增长。
从产业角度对短期模拟中受益最大三省市(上海、辽宁、天津)和受损最大三省市(、福建、新疆)进行分析,如表8。可以发现发达省市一般都是工业大省强省,其工业规模大、部门齐全,机电产业占地区工业比重较大;而落后省市一般都是农业大省,机电产业占地区工业比重较小。整体上看,机电产业及上游相关产业都对各省市的产出都有正相关影响,各省市产业结构迥异最终造成相对发达省市受益颇丰,而相对落后省市则受益不多,甚而受损。如上海机电产业部门规模大、行业全,仅其他机械设备一个部门就为本地产出贡献0.075%的增长。相反,机电产业占全省工业比例极低,机电产品关税削减造成本地区交通运输部门萎缩,使全省产出出现-0.018%的负增长。
从产业角度对就业水平提高幅度最大的三省市(辽宁、北京、上海)和下降幅度最大三省市(浙江、新疆、福建)进行分析,如表9。可以知道,各省市产业结构的差异,也决定了各省市就业水平增减幅度。辽宁就业增长最快的原因在于纺织业行业规模小,就业水平下降不大,仅为0.050%,同时其他采矿部门扩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水平;上海就业水平上升则得益于其他机械设备部门的大幅扩张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0.172%,另外上海农业规模很小,农业部门就业水平下降对整体影响较少;北京纺织行业就业水平虽然下降明显,但受机电产业扩张强力拉动,地区就业水平也有显著提高。
浙江就业水平大幅降低主要受纺织行业拖累,该行业就业减少0.117%,其他农业部门就业萎缩0.029%更使其雪上加霜;新疆机电产业规模小,农业、轻工业规模大,造成当地就业一方面受机电产业扩张的正面拉动不大,另一方面受纺织和其他农业萎缩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小,其中前者减少0.062%,就业水平下降迅速也就理所当然;与新疆类似,福建的农业和纺织行业规模很大,两行业的萎缩也给当地就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
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对外出口,对就业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机电及其相关产业的扩张和发展,但对农业和轻纺工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工业相对发达省市经济如上海、广东、北京和辽宁等的发展,但对工业相对落后省市如、新疆等的经济发展会有轻微的不利影响。矿产大省如江西、辽宁等省在长远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大的利益。具体而言:
1、东盟削减关税将推动中国实际GDP的上升,差别只在长期模拟中,关税削减幅度更大,实际GDP上涨更为明显,达0.131%。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贸易条件明显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模拟中,进口量增长速度快于出口量增长速度0.38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有减少趋势。进口品价格相对下降将使国内中间投入品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2、伴随CIF东盟价格的下降,中国机电产品在东盟市场竞争力将小幅提高,机电产业成为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过程受益最大的产业。机电部门产出都有明显增长,就业大幅提高,并带动上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有力刺激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部门的成长。相反,农业和轻纺工业则受到一定的抑制效应。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及第一产业适当萎缩,有利于改善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
3、大多数省市在模拟过程中受益,表现为产出增加和就业水平提高(尤其在短期模拟中)。但相对而言,工业相对发达省市受益更大,其中,辽宁、上海、北京是受益最大的三个省市。与之相反的是,工业相对落后省市经济则轻微受损,其中,新疆、、福建是受损最大的三个省市。站在长远角度上看,辽宁、山西、青海等能源矿产省市将得到更多的利益,成为东盟削减机电产品进口关税过程中最后的赢家。
本文作者:
赖明勇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
关键词:电子产品;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1与客户建立多种互动关联关系
在竞争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必须注重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与客户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不单单是基于业务上的,更多的是建立在对市场前景的展望、对相互配合上的持续改进、对各自竞争对手情况充分沟通上,当然这种互动是建立在与客户的多种关联上,是建立在与客户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上,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互助、互求、互需。电子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营销,与消费市场对众多的消费者进行的营销不同,减少顾客流失意义更为重大。注重有效的互动、追求各种形式的关联,真正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不仅积极地适应顾客的需求,而且可以主动地创造需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形成竞争优势。
在电子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中,应通过以下方式同目标客户建立尽可能多的关联:
首先,公司可以有选择性在一些专业的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上做宣传广告,同时参加各种订货会及交易会,建立公司网站,宣传公司品牌、产品、服务和新产品信息,印发公司产品、技术宣传广告材料,宣传公司产品和企业形象。以便通过这些方式让电子企业能成功地树立起了在电子产品行业的形象,为与用户建立关联营造良好的氛围。
其次,采取把顾客请进来,业务员、技术人员走出去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倾听顾客的需求和愿望,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工作。为满足顾客需求,公司可以组建由工程技术人员、软件工程人员,生产技术人员组成的售后服务队伍,他们不但从事简单的产品故障维修服务,而且从事对技术改进和专业支持(如软件升级、软件修改、硬件改进)等高附加值的服务。做到用技术服务客户,满足客户的要求,在上门服务中还可以帮助部份客户培训技术人员,让客户对一般的产品故障能独立维修,不但满足客户之所需,也给企业降低服务成本,做到供需双赢。
第三,努力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建立有机联系,形成互相需求、利益共享的关系,共同发展。同时可以通过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来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就能与顾客就建立起了互需、互求的长期、牢靠的关联纽带。
2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注重服务、追求真正的效率,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同时保证服务的品质。这就要求电子产品的经营者真正站在顾客的角度及时地倾听顾客的希望、渴望和需求,并以最快的速度去满足顾客的需求,当然必须做好相关的项目管控,以真正优质的管理去满足因迅速变化的市场形式而不断改变的顾客的需求,而不能沉醉于过去那种说给顾客听,让客人来适应我们的反应上。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的抱怨,稳定住客户群,减少客户转移的概率;同时,这是一种企业、顾客双赢的做法。注重高效的服务也为互动与双赢、建立关联提供了基础和保证,进而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注重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在传统营销、社会营销、服务营销、内部营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的定义是伦纳德•贝瑞于1985提出的:“关系营销是吸引、维护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
顾客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顾客。企业的所有员工及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顾客的利益和需求为导向,并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细节。只有企业为顾客提供了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顾客对产品进而对企业产生信赖感,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指出的那样:“忠诚的顾客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现在日益重视设计出最好的关系组合以争取和保持顾客。好的顾客就是资产,只要管理得当并为其服务,他们就能转为公司丰厚的终身利益来源。在紧张的竞争市场中,公司的首要业务任务,就是持续地用最优的方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以保持顾客的忠诚度。”
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抢占市场的关键已转变为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具体说来,电子产品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积极来进行关系营销:
3.1个性化的客户沟通
不同国家不同的客户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喜好偏差,这需要我们去了解和调适。比如在欧洲,有些客户的决策风格是直觉型的。判断好或不好,不是看数据,而是凭感觉。所以如果把详细的数据拿给他看,不断开会讨论,他就会很烦。了解了这些客户的风格,我们就可以灵活一点,不用数据,而是把零件、产品、报废品都放在桌上,让他看得到,摸得到,感觉到,他就可以理解了,也很容易说服他。
用不同的方式去和不同的客户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从而有助于电子产品找出最优的方法持续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3.2真正去关注重点客户
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要求电子产品的营销者们改变过去那种以为对顾客需求作出反应、为顾客解答问题、平息顾客的不满,就尽到了责任的意识;并优先与那些为企业创造75%-80%利润的20%-30%的重要顾客建立牢固关系,注重沟通、追求长远。
在实践上,电子产品企业可以选派具有专业知识、外语良好的人来充当国际市场重点客户的客户关系经理,通过集中客户所有的信息并防调组织内各部门做好服务来对客户进行全程负责,落实企业向国际市场客户提供的各项利益,协调处理与客户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维持同客户长期良好的业务关系。这样就从组织上为关系营销取得成效提供了保证。
其次,要求营销人员与国际市场重点客户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来增进双方友情,强化双方长期良好的业务关系。比如,可以在客户来访时邀请其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观光、打保龄球、观赏歌舞等;也可赠送客户一些喜欢的我国工艺品来搞好关系;更可以记住主要客户及其夫人、孩子的生日,用快递寄送一些小礼物以示祝贺。
再次,可以根据国际市场重点客户的不同需求来定制产品和服务,从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特殊需要,进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建立起长期关系。
真正去关注国际市场重点客户,才能让电子产品企业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提高公司的效益,使立足长远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只有立足长远,借助关系营销,注重与顾客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找出最优的方法持续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才能将从以产品性能为核心的思想转向以产品或服务给客户带来的利益为核心的思想;才能将观念从不重视客户服务转向对客户高度承诺上来;才能把服务、质量和营销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与顾客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实现长期拥有客户的目标。
4追求双赢
任何交易与合作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双方主体而言,都是一个经济利益问题。因此,一定的合理回报既是正确处理营销活动中各种矛盾的出发点,也是营销的落脚点。对企业来说,市场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为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的能力。一方面,追求回报是营销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回报是企业从事营销活动,满足顾客价值需求和其他相关主体利益要求的必然结果。企业要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价值,顾客必然予以货币、信任、支持、赞誉、忠诚与合作等物质和精神的回报,而最终又必然会归结到企业利润上。当然这种“回报”兼容了成本和双赢两方面的内容,是基于顾客愿付成本之上的利润考量,同时也兼顾了市场份额的最大化。
在电子产品国际市场营销的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追求双赢:
4.1与顾客建立双赢观念
在现实的国际经济生活中,永远有竞争者以不可思义的低价格来冲击市场,顾客也永远都在抱怨我们产品价格偏高。同顾客建立共赢的观念,让顾客明白合适的利润率是维系持续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的保证,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合理的价格是顾客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重要保障。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追求双赢,才能让彼此成功,在市场上做大做强。
4.2学会适应市场变化和顾客要求
国际电子产品市场千变万化,必须要充分调动电子产品企业内部员工迅速应对变化的能力,用开放的心灵去面对各种挑战,学会去适应而不是无端地去抱怨。面对顾客近乎苛刻的要求时,也必须以从容的态度去应对,努力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抱怨。
4.3建立与顾客信息共享的有效方式
以有效的方式同顾客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让电子产品企业在产品研发上及时把握市场需求,避免走弯路;也可以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和生产安排,控制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4注重持续的成本控制改进和品质改善
持续的成本控制改进和品质改善是电子产品企业追求回报、实现双赢的重要基础,并有助于基于顾客愿付成本之上利润的更好考量,从而可以使兼顾市场份额的最大化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我们如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在各种纸制媒体中充诉着各种相关营销的文章,真正缺少的是对家电产品技术型营销策略类的。那么,在家电领域当中,何为家电产品技术型营销,如何做好技术型营销策略将成为我们下一步重点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举例说明什么是家电产品技术型营销。
例如现在市场上比较“热门”的等离子彩电与常见的彩电相比,在显示的色彩层次、视觉感受等方面就具有质的突破;因为从一方面来说在家电产品上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之后,就会使家电产品在技术性能、产品质量等方面有一个较大的突破。
而广大消费者、社会传播媒体对这些新技术新工艺还比较陌生,这就有必要让大家知道新产品与现有产品相比有哪些方面技术上的突破,或者通过对现有产品的优化以后在哪些方面拥有更好的性能,以便大家在进行选择家电产品时能够把“眼球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家电新产品上,促进市场对家电新产品比较快地接受。
再比如前几年推广无氟冰箱产品时,由于广大消费者对无氟冰箱的了解不多,因此在推广无氟冰箱时,就有必要对推广无氟冰箱对于减缓全球气候温室效应的意义、无氟制冷剂的制冷效果、对人体安全方面的影响等消费者比较关心的方面进行广泛宣传,以推动市场尽快地接受无氟冰箱这种新产品,引导消费者在选购冰箱时优先考虑无氟冰箱。
家电市场的技术进步实际上就是在对家电新产品的宣传、推介过程中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来的。
目前家电市场又面临着节能降耗、实现绿色环保技术等新的技术动态,于是又会引起家电产品新一轮技术竞争;比如从今年3月1日开始,国家颁布的空调能源效率标识标准开始生效,规定从2005年3月1日起能效比达不到2.6的空调不准在市场上进行销售。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名牌空调厂家的导购人员就有必要把空调能效标识级别、标注方式等具体内容结合家电产品的推介过程向消费者进行宣传。
比如应当向消费者详细说明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是把空调的能效比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等级,其最高等级1级的能效比为3.4、而最低等级5级的能效比为2.6。凡是达不到最低能效等级标准的空调不允许进入市场销售。
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使是相同类型的家电产品,由于在加工工艺、材料质量等方面的差别所引起的产品差异,是可以从技术角度来进行推介的,比如家用空调中的制冷管,在性能较好的空调中一般采用的都是内径较大的专用型铜管,制冷效率高,但是采用这种冷凝管对制造工艺的要求高、材料的价格也比较高,于是空调整机的价位就比较高;而一些销售价格比较低的空调则采用内径比较小、材料价格比较便宜的普通管材来制造冷凝管;如果在进行营销活动时能够把两种空调的技术工艺特点、材料特点及材料价格差异、能效级别、技术性能等方面向消费者进行对比,既不会有不正当竞争的嫌疑,又能够让消费者对两种空调的明显区别了解的明明白白,那么其选择就不一定是低价位空调了。
家电产品的技术型营销就是一种利用消费者对家电产品深层次的消费体验,通过系列的营销活动突出家电产品的技术亮点,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需求。从而迅速扩大家电产品的市场占有量,提升家电产品市场知名度的一种营销方式。
那么,家电产品技术型营销策略有哪些特点?
首先家电产品技术型营销是建立在家电产品的技术特征分析之上的营销活动。
其次,实施家电产品技术型营销策略时,不能仅靠家电商场中导购人员的口头解说进行,而要全面地、系统地整体策划,从产品技术定位、文字说明、广告宣传、现场推介几个方面全方位推动,才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为什么要提出家电产品技术型营销策略这个概念?是基于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状态和我国的家电市场状况这两个互相关联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而提出的。
在我国,社会公众消费心理状态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内在因素。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速度迅速,社会公众的生活理念已经逐步地从保证温饱生活转化为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方面,这就为推出家电新产品提供了一个最可靠的消费心理保证。
家电新产品的技术因素:目前,在家电产品领域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随着人们对家电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在家电产品中得到应用,家电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多。以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彩色电视机为例,传统的CRT彩电市场已经被LCD(液晶)、PDP(等离子)、PRT(显像管投影)、DLP(光显背投)等新型高端彩电逐步蚕食。以彩电的分辨率为例,一台普通的数字化彩电,其分辨率可能只有500线或者只有350线;而一台高清晰度数字彩电其清晰度中心水平、垂直都要求达到720线,除此之外高清晰度数字彩电还应当具备高频天线插口(RF)、音视频插口(AV)、亮色分离插口(S)、数字专用插口(DVI)等等;如果在营销活动中不能够把这些比较专业的内容向消费者交待清楚,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不应当的失误;比如东北某地在推介销电时的彩页、说明书等上面都提到了“钛金”的字样,但是消费者回家打开包装后发现彩电中没有采用钛金材料,认为是厂家有意欺骗、而厂家解释说文字材料中的“钛金”实际上指的是彩电的外壳具有钛金的色彩;因而出现被消费者告上法庭的纠纷。这个例子至少说明厂家对有关彩电技术性能的文字材料准备得是不充分的。
消费者对象因素:当我们在进行家电新产品营销活动时,不能够忽视一个现实,那就是随着我国社会教育的普及,消费者群体的科技知识素养已经比较高了。特别是在大中城市的“白领”一族中,对家电新产品的专业知识要求相当高,因此在家电产品的营销活动中采取技术型营销策略是适逢其时的,应当根据消费者的变化在家电产品的营销活动中强化有关其技术性能的进行宣传推介。我们经常所接触到的营销方式实际上往往着重于销售人员或者导购人员个人技巧的营销方式,或是由营销部门组织的以摸奖、赠送纪念品、公关礼仪小姐迎宾等形式的营销活动,这些营销活动的特点是建立在公共关系活动之上,更多的是通过隆重的场面、热情的接待来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信任感以达到最终的营销活动;如果能认识到消费者普遍具有较高科技知识、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在营销过程中采用相对专业的术语(以消费者能够接受为限度)进行营销活动时,更能让消费者认为营销人员所推介的家电新品真实可信。这样,以技术型营销策略为核心、以传统公关型营销活动为表现形式,把公关型推介和技术型推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取得更好的推介效果。
102.增补频道与原点视频道之间关系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A.Z1~Z7设在原VHFL段“5”与“6”频道之间
B.Z8~Z37设在原VHF(H)段“12”、UHF“13”频道之间
C.在原UHF“24”与“25”频道间有增补频道信号
D.增补频道的最高图像载频比UHF频段的图像载频频率高
103.画中画彩色电视机中的小画面的压缩比多采用()。
A.2 B.3 C.4 D.5
104.大屏幕彩电的“无信号蓝背景”功能,是根据()的情况动作。
A.视放输出中蓝电子枪的工作状态
B.电视机全电视信号输出的有.无
C.同步分离电路复合同步信号输出的有.无
D.行、场振荡信号输出的有、无
105.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出现既无图像又无伴音,除检查电源供电、共用通道外还应检查()。
A.亮度通道 B.调谐电压
C.伴音通道 D.显像管供电电路
106.数字式延迟混响电路主要是由模/数、数/模变换、随机存储器与()电路组成。
A.时钟电路 B.控制逻辑电路
C.放大电路 D.微分电路
107.利用I2C总线进行各种功能状态调整时,很多彩电利用遥控器使整机进入() 。
A.维修状态 B.预置状态
C.TV状态 D.AV状态
108.满足微处理器正常工作条件的电路除5V供电与主时钟振荡电路外,另一个电路是() 。
A.片选电路 B.复位清零电路
C.遥控输入电路 D.AFT电路
109.遥控电路中微处理器的工作必要条件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A.+5V±10%供电
B.中断输入
C.时钟脉冲的产生
D.复位工作
110.模拟式延迟混响电路普遍采用电荷耦合器件与()配合完成。
A.数字信号 B.时钟信号
C.模拟信号 D.音频信号
111.彩电电视伴音中“丽音”与原电视伴音的区别是()。
A.双声道与单声道
B.数字化传输与调频发射输出
C.调幅与调频发射
D.视频高端与低端发射
112.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出现自动搜台不记忆,除检查复合同步脉冲、AFT是否准确地送微处理器外,还应检查()。
A.复位电路 B.片选电路
C.存储器 D.调谐电压
113.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出现屏幕无字符显示时,除检查行、场逆程脉冲是否送入微处理器外,还应检查()。
A.主时钟振荡 B.副时钟振荡
C.AFT D.存储器
14.“丽音”数字伴音电路我国采用如下制式()。
A.PAL-D制 B.PAL-K制
C.PAL-I制 D.PAL-B制
115.遥控系统对电视调谐器的选台控制,性能最好的选台方式为()。
A.电压合成式选台
B.频率合成式选台
C.总线控制电压合成选台
D.总线控制频率合成式选台
116.VCD视盘机装入光盘后激光头有进给动作但物镜没有上下运动,表明如下哪个电路有故障?()
A.聚焦伺服系统有故障
B.激光头供电故障
C.光电二极管组件故障
D.循迹伺服故障
117.VCD同CD相比主要区别是()。
A.全部采用数字技术
B.记录图像和伴音信息
C.光盘上坑槽的密度高
D.光盘信息的读取速度快
118.VCD视盘机播放有伴音无图像应查()。
A.伺服预防电路
B.伺服驱动电路
C.A/V解压缩电路
D.视频编码及D/A变换电路
119.VCD机话筒放大器损坏会引起()。
A.播放VCD有像无声
B.卡拉OK功能失常
C.播放CD无声
D.不能播放卡拉OK光盘(CD、VCD)
120.VCD加载驱动IC损坏会引起()。
A.不能启动电源
B.显示器全无显示
C.图像不同步
D.不能装盘
121.VCD机音频D/A变换器损坏会导致()。
A.卡拉OK无伴音
B.VCD机显示“无盘”
C.主轴电机不转
D.无图像
122.S-视频端子(S-VIDEO)输出的是()。
A.亮度和色差分量信号
B.高保真信号
C.FM调制信号
D.亮度和色度分离的信号
123.VCD视盘机装入光盘后激光头无水平运动表明()。
A.聚焦伺服系统有故障
B.进给伺服故障
C.循迹伺服驱动IC不良
D.主轴伺服故障
124.VCD机播放时图像正常但没有伴音的故障与()有关。
A.操作显示微处理器
B.DSP电路
C.音频D/A电路和卡拉OK电路
D.伺服处理电路
125.三光束激光头中辅助光束的功能是()。
A.拾取伴音信息 B.拾取循迹误差
C.拾取聚焦误差 D.拾取倾斜误差
126.VCD视盘机装入光盘后操作播放键光盘不旋转的故障与() 有关。
A.伺服系统 B.A/V解码电路
C.D/A变换电路 D.低通滤波器
127.VCD视盘机装入光盘后很快就自动退出不能进入工作状态,应查() 。
A.机芯和控制部分
B.操作显示部分
C.输出电路
D.伺服驱动部分
128.VCD机CPU电路中的12MHz晶振损坏会引起()。
A.图像不同步
B.伴音失真大
C.图像有噪波
D.不能开机,操作无效
129.VCD视盘机在播放时,光盘旋转正常,显示也正常但无图像、无伴音,故障可能在()。
A.A/V解码电路故障
B.编码电路故障
C.音频D/A变换器故障
D.视频D/A变换器故障
130.VCD光盘上的时间信息是由()分离出的。
A.DSP电路 B.伺服电路
C.A/V解码器 D.操作显示电路
131.VCD机中聚焦线圈驱动IC损坏会引起()。
A.装入光盘后显示“无盘”
B.播放VCD图像伴音不良
C.图像模糊 D.图像不同步
132.VCD机中A/V解码电路损坏会引起()。
A.播放VCD盘不旋转
B.有图像无伴音
C.有伴音无图像
D.无伴音无图像
133.VCD播放后发生光盘退不出的故障应查()。
A.伺服预防电路
B.DSP电路
C.音频、视频输出电路
D.加载电机及传动皮带等
134.调整激光头供电电路中的电位器会使()。
A.RF信号的频率增加
B.改变激光二极管的电流
C.改变激光二极管的频率
D.微调RF信号的相位
135.视盘机的高度伺服是在()中使用。
A.VCD机 B.CD机
C.DVD机 D.LD机
136.流行的DVD视盘机不能播放如下()光盘。
A.CD盘 B.VCD盘
C.DVD盘 D.LD盘
137.VCD机使用()要注意彩电的调谐问题。。
A.AV输出 B.S-VIDEO输出
C.视频输出 D.射频输出
138.VCD机遥控失灵,如下对故障的分析哪一条是错误的?()
A.电池耗尽 B.有强光干扰
C.环境太暗 D.遥控器角度不对
139.录像机使用旋转视频磁头的目的是()。
A.提高磁头与磁带的相对速度
B.提高磁带的运行速度
C.减小磁带的张力
D.减小磁带的磨损
140.微处理器对模拟电路的控制需要()。
A.进行脉冲编码
B.将脉冲变成直流电压
C.进行调频处理
D.进行频率变换
141.摄录一体机编码电路损会引起()。
A.放像无图像 B.摄像无图像
C.录像自动停机 D.放像自动停机
142.录像机中调谐接口电路是()。
A.脉冲编码电路
B.振荡电路
C.调制电路
D.脉冲变直流的转换电路
143.录像机中消除亮度信号的相邻磁迹干扰使用()。
A.方位记录法
B.陷波器(4.43MHz)
C.相位旋转法
D.振荡器
144.录像机放像时图像上噪波满屏,故障可能发生在()。
A.色度信号处理电路
B.视频磁头
C.音频/控制磁头
D.跟踪电路
145.VHS高保真(Hi-Fi)伴音记录使用()。
A.音频旋转磁头
B.视频旋转磁头
C.音频/控制磁头
D.固定的音频磁头
146.录像机出现自动停机应先查()。
A.视频电路 B.音频电路
C.射频电路 D.机械及传感器
147.摄录一体机光圈电机损坏会引起()。
A.图像亮度失常 B.图像色度失常
C.图像不同步 D.自动停机
148.录像机记录时对色度信号是采用()。
A.调幅的方法 B.调频的方法
C.降频的方法 D.升频的方法
149.摄录一体机聚焦环卡死会引起()。
A.摄像图像无彩色
B.摄像图像不同步
C.不能录像
D.拍摄图像有时模糊
150.录像机音控磁头偏斜会引起()。
A.放音伴音中的高音衰减变大
B.放音伴音中的低音衰减变大
C.放像中会自动停机
D.自动退盒
151.电视伴音调制在第二伴音载频上是采用()。
A.调幅(AM) B.调频(FM)
C.调相(PM) D.脉冲编码(PCM)
152.行输出电路的功能是()。
A.放大三基色信号
B.解调电视信号
C.为水平偏转提供驱动电流
D.为开关电源供电
153.摄录一体机使用交流电源适配器作电源观看拍摄的图像,如下的连接哪一项是错误的?()
A.将交流适配器的电源接到交流220V电源上
B.将交流适配器的直流输出接到摄录一体机的直流电源输入端
C.将磁带盒装入摄录一体机带仓
D.将功能开关拨到CAMERA位置就能放像
154.摄录一体机的逆光键的功能是()。
A.提高拍摄景物主体的亮度
B.提高背景图像的亮度
C.提高所有图像的亮度
D.降低景物的亮度
155.用电视机观看摄录一体机的节目,如下哪一项操作是错误的?()
A.将摄录一体机的S-视频端子的输出用S-视频电缆接到电视机的S-视频输入端上
B.接通摄录机的电源装入磁带
C.播放摄录机拍摄的磁带
D.调谐电视机的频道搜索键,搜索摄录机的节目
156.使用VCD机、组合音响和电视机三种设备,在欣赏VCD节目时如下哪种连接是不好的?()
A.将三台设备分别接到交流电源上
B.将VCD机的视频输出接到电视机的视频输入端上
C.将VCD机的音频输出接到组合音响的AUX输入端
D.将电视机的音频输出接到音箱上
157.VCD机的功能解说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SEARCH是挑选功能键
B.ECHO是回响功能键
C.MONO是单声道
D.Voice Mode selection声音模式选择键
158.DVD盘的品种和特点如下所列,其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DVD-AUDIO光盘上只有音频信息没有图像
B.DVD-R光盘上只有图像信息没有音频
C.DVD-ROM光盘只能在计算机的DVD光驱上使用具有交互功能
D.DVD-RAM是可读可写的数据存储光盘
159.如下对CD光盘的功能解说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普通CD光盘是一种播放专用型光盘
B.CD-R/W是一种可以反复读写的音频光盘
C.CD-ROM是一种数据光盘,只能读不能写
D.CD-G是一种图像光盘,无音频
160.CD机和VCD机的音频输出,如何连接能达到最佳效果?()
A.音频线路输出接到具有10kΩ输入阻抗的功率放大器,由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再接音箱
[关键词] 价值链 家电产品 营销渠道
在家电产品同质性非常强的今天,企业能否生存并战胜竞争对手的关键在于能否掌握营销渠道,因而有“渠道为王,决胜终端”的说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家电生产企业开始了以自建营销网络为主导的渠道变革,如设立省级分公司地市级办事处甚至设立专卖店,试图从建设零售终端入手,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家电销售网络。而家电零售企业国美苏宁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家电连锁店。零售商与制造商都期望本身的利润最大化,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一直处于“同床异梦”的状态。如果制造商大规模地介入零售领域,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而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
一我国家电产品营销渠道的现状
营销渠道是营销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产品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最终用户移动时获得这种产品或劳务所有权的,或帮助其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或个人的集合。生产者、中介机构和最终用户都是一条分销渠道中的成员,它们构成相互依存的一个组织。家电市场的营销渠道是由家电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在一二级市场(北京上海和大部分的省会城市),其主要的零售渠道是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家电类连锁店,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卖场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而在三四级市场(地级市和县城)仍然以传统的销售渠道为主,这些传统的销售渠道包括:中小型电器店百货店和区域性的家电连锁店。家电制造商既要面对国美苏宁等全国性的的连锁店,又要面对三四级市场上的传统的营销渠道。整体上,我国家电产品的营销渠道可以分为如下几种主要的分销模式:
1.批发商主导的分销体系。这种体系下,家电制造企业不和终端零售商发生业务往来,他们的重点是选择好批发商或商,并加强对他们的管理,由批发商向零售商供货,有时售后服务和物流配送也由批发商承担,如:飞利浦的小家电基本上采用这种模式。
2.家电制造商直接向大客户供货。由于大型商场和零售商的销售规模大,直接供货可以适当降低营销渠道成本,还可以通过在终端设立品牌专柜,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更了解客户的需求。大部分的一线品牌,如:TCL、康佳、美的都成立了大客户部,专门负责国美苏宁等全国性家电连锁店的业务。
3.家电制造商建立自己的分销网络。家电制造商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向零售商,批发商和大客户供货,部分企业还通过吸引加盟商的方式设立连锁店。如格力空调的专卖店已经成为其重要的销售渠道。
二、传统家电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电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经销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冲突不断。家电制造商与经销商间的冲突,如制造商抱怨批发商销售太多的家电品牌,没有做好市场情报的回馈;而经销商则抱怨利润低、价格混乱和制造商直接开设零售店等。经销商与经销商间的冲突,如经销商之间争夺客户、破坏价格和跨区销售等,都是经常发生的情况。
2.不利于与消费者的沟通。零售商掌握客户的第一手资料,最了解客户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渠道,客户的需求向家电制造商传递速度慢,甚至失真。主要的原因是零售商批发商和家电制造商的利益相互独立,他们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短期的利益上,他们各自认为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零和博奕,而无法实现双赢。
3.在与大型零售商的合作中,家电制造企业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由于产品的同质性,家电制造企业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从零售商的角度,谁的好卖,给的优惠多就卖谁的,而对制造商而言,谁卖得多就让谁卖。这样的营销渠道带来的结局是,营销渠道成员缺乏忠诚度和低信用度。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制造商不断给零售商喂奶。
4.零售商商提供的服务附加值低。零售商实际上仅提品的展示作用,产品安装,售后服务甚至送货均由制造商或商负责,制造商的“战线”越来越长,管理跨度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低。制造商无法集中精力做好份内的事情,这样零售商也难以迅速得到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5.渠道成本上升导致家电制造企业利润下降。由于家电制造企业在渠道建设上投入过多,效率低,甚至在同一集团内不同的产品线都建立了各自面向终端的渠道,这就必然导致销售费用率上升。目前很多家电企业重视在内部进行产品成本和费用的降低,而忽视营销渠道的改善带来的收益往往要比企业内部成本压缩大得多。
三、基于价值链共享的家电产品营销渠道优化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大部分家电企业采取增加销售返利,增加促销人员,或直接设立专卖店等,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加深。零售商拒买某些知名品牌的产品,或者家电制造企业拒绝向家电连锁店供货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家电营销渠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从价值链的角度来优化家电营销渠道:
1.通过价值链共享构建高效率的家电营销渠道。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是用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认定的并愿意接受的价值。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这些活动的有机联系,就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体现了:(1)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2)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创造有形的或无形的价值,如“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如果密切注意顾客所需或做好售后服务,就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从而带来无形价值;(3)它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活动,还包括企业的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与顾客之间的联系等。
由于价值链并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集合,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价值活动是由价值链的内部联系联结起来的,可以通过最优化和协调一致带来竞争优势,因而,共享价值链可以带来渠道优势。
作为家电产业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产业价值链,其最终的服务对象是最终的用户,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完成整个价值链中的全部工作。在整个价值链中,零部件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扮演不同的角色。制造商的重点在于新产品的开发,生产经营;批发商的重点在于区域内的配送和售后服务;而零售商主要负责向客户展示产品,以最合适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营销活动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家电产品营销渠道设计应以价值分享为基础,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只有通过共同分析成本和分销战略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才能共同占领市场。要实现这一目的,家电企业必须对原有的营销渠道进行整合。并注意整合过程中,营销渠道整合的有效性、整体效率最大化、渠道的增值性和分工协调性,从而提高营销领域的竞争优势。
2.以价值链为基础、股权为纽带,发挥家电营销渠道成员的各自优势。营销渠道是不同机构之间的集合体,他们同时扮演着追求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角色,为了利益,他们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从而产生了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然而,现在的市场竞争已不再是企业单体之间竞争,而是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价值链已超越企业的边界,扩展到供应商和分销商,涵盖了企业外部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外部价值链包括供应链和顾客链;内部价值链包括研发、生产和营销。一个企业要具有竞争力,必须创建自己高效的价值链,而同处一条价值链的企业之间应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
在整个价值链中制造商与分销商、零售商分工不同,改变目前制造商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渠道建设上。制造商要在关键环节上培育核心能力,并以此不断获取和整合更多更好的产业资源,提升整条价值链的效能,更好地为顾客创造价值,确保持续成功。对分销零售商而言,其营销的本质就在于有组织地把握、接近、影响、渗透和维持市场,为商品在流通领域建立支配力与影响力;通过自身内部价值链各环节和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结合制造商争夺市场份额的共同要求进行整体协同,加速产品的生产与交易过程。分销售零售商的竞争力来自于整条价值链协同的效率,超越竞争对手并对竞争格局和规则施加有力的影响,从而赢得顾客,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
在整个价值链成员合作中,常常遇到渠道成员缺乏忠诚度,甚至渠道成员的流失等问题。为此,可以通过股权将制造商批发商与零售商联系起来,相互参股;对于已经上市的家电公司(如大型连锁店国美苏宁,家电制造商TCL,长虹康佳海尔等),可以对已有的上市公司进行相互持股。使成员之间关系更为紧密,并发挥各自的优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设计 制作 项目驱动
随着职业院校电子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程度越来越高,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也成为中高职业院校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重要课程,它集实用性、技术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实训教学为主,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已学电子技术与技能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由于这门课程既要求有较好的电子技术知识,又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职校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先讲理论,然后配以实训,等到开始实训时,大部分学生因忘记理论知识或者对其理解得不够深入而在实训时无从下手,因而常常感到厌烦和惧怕这门课程。为解决这种问题,我们通过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学校现有电子设计与制作的实训设备以及企业对学生的岗位技术考核要求,确定采用项目驱动法来组织这门课程的教学。
一、教学准备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强调的是扎实的电子专业理论基础、熟悉电子专业特定的工艺规程和方法以及心到、眼到、手到。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使用条件越来越复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对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那种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对电子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我院教师依据国家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及行业职业技术规范和现代电子企业的生产技术要求,由长期从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考评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与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开展教学攻关,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狠抓学生电子技术基础素养的培养。针对职校生生源质量逐年降低的客观现实,在教学管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下大力气,通过开设电子应用兴趣小组、成立学院电子技术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电子专业技术的兴趣。同时邀请企业一线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传经送宝”,及时在教学内容中引入电子行业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最新操作规程。通过这些举措,真正实现了我院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与企业就业的“无缝对接”。
二、项目驱动法的内涵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近年来职业院校使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法,由于其能够很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深受好评。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讲解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技能,从实用的角度,以图解的形式,用项目技能训练任务驱动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介绍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的程序和工艺要求。在项目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学校当前电子教学设备的状况,力求做到实验材料易得、制作容易、由浅及深、实用性强。在实施过程中,既可以使用万能实验板制作,也可以在已有的实验板、实验箱或实验台上完成。
三、项目驱动法的实施
[关键词] 机电产业 出口竞争力 分析
一、重庆机电出口现状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而作为重庆市工业经济和外贸进出口的支柱产业的机电产业,也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加入WTO后,重庆市机电产业面临着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目前,就重庆市机电产业发展来看,表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和潜力,但是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竞争力还较弱,需要进一步提高。据海关统计,2008年重庆市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7.83亿美元,同比增长9.5%。其中出口15.39亿美元,增长25.8%,占全市外贸出口的61.1%,较去年同期净增3.17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净增值的73.7%,拉动全市外贸出口增长12.6个百分点。进口12.44亿美元,同比下降5.7% ,占全市外贸进口总额的 70.2%。
但是,2008年重庆市机电产品对传统市场出口下降,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势头较好。对传统市场东南亚、中东出口同比下降15.6%,下降金额为5888万美元;对欧盟、美加等发达地区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5452万美元、8699万美元,分别带动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5%、5.7%;对新兴市场拉丁美洲、非洲、独联体等地区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增幅分别为97.5%、95.5%、270.2%,共增长5891万美元,带动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8%。其次,2008年国有企业出口增长缓慢,仅增长1377万美元,带动机电产品出口增长0.9%;民营、三资企业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8582万美元、11630万美元,分别带动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2.1%、7.6%。 第三,产品出口仍然以一般贸易为主。2008年重庆市机电产品实现一般贸易出口138427万美元,同比增长25.8%,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90.0%;进料加工出口14908万美元,同比增长66.9%,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9.7%;来料加工出口341万美元,同比增长51.0%,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0.2%。
二、重庆机电产业竞争力分析
国际贸易实际是各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面就通过重庆市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和市场占有率来分析其国际竞争力。
1.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根据贸易竞争指数可以对重庆市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表1)。从表1中数据来看,全国和重庆市的机电产品贸易竞争指数在0.5~0之间,说明全国和重庆的机电产品的竞争力较强,但是,全国的机电产品竞争力有逐步提高的趋势,而重庆市的贸易竞争指数忽高忽低,竞争力增强的趋势不明显,说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稳定。如2008年TSC值增高并不完全是出口额增加造成的,而是进口额大幅度下降导致的。所以,重庆市还需要进一步构筑机电产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2.市场占有率分析
用重庆机电产品出口总额除以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可以得到市场占有率。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到,重庆市机电产品出口不断增长,但是出口额占全国机电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并不突出,均不足1%,可见竞争优势不强,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作为重庆市支柱性产业的机电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和市场占有率并不突出。重庆市机电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和从属地位。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统计年鉴、重庆海关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统计年鉴、重庆海关统计
三、结论
由于重庆市劳动力成本较低,机电产品需求潜力巨大等原因,重庆市机电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并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但是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竞争力还较弱,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2)资本实力雄厚,但融资困难;(3)机电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导致恶性竞争,严重削弱竞争力。
面对以上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途径和对策来提升重庆市机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保持竞争优势,带动其他竞争因素共同发展
重庆市机电产业的比较明显的优势是成本优势和需求充足。现阶段,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机电产业的同时也要继续利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来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机电产业,更要致力于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机电产业,提高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立足重庆和国内广阔的市场,机电企业仔细研究市场需求特点,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赢得市场分额。
2.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推进机电产品结构调整
针对重庆市目前机电制造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差距,机电制造企业应提高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的比重;政府对一些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给与必要的财政、金融支持;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建立一支“产学研”技术创新队伍,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走出低水平模仿进口产品的出口途径。通过差异化技术创新和专业化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国际竞争力。
3.学习掌握国际贸易技巧,增强竞争力
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要互相协调,加强行业自律,形成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的合力;学习掌握反倾销、反补贴的立案和应诉技巧,维护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要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机电产品出口工作中的协调作用,加强自我约束,建立正常的出口秩序,团结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开展绿色包装及绿色营销,把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市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同时,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对世贸成员机械制造业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就反倾销、反补贴应诉和立案方面的措施和工作方法进行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邹薇: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J].经济评论,1999(5):27~32
关键词:中韩;机电产品;贸易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22日
2015年6月1日,中韩两国正式签约了中韩自贸协定。2015年12月9日,中韩双方共同确认此协定将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并第一次降税,2016年1月1日第二次降税。2016年1月1日,中方实施零关税的税目数比例达20%,主要包括部分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矿产品等;韩方实施零关税的税目数比例达50%,主要包括部分机电产品、钢铁制品、化工产品等。从中韩总体的贸易数据来看,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552.6亿美元,但是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下降额为12.0%;从贸易品类来看,2014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中额度最大的是机电产品,达到659.4亿美元,而中国出口到韩国最多的产品也是机电产品,其额度为388.9亿美元。因此,研究中韩自贸协定对两国机电产品的贸易创造效应,借此契机扩大中国对韩机电产品的出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按照中国海关对商品的分类标准,机电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十六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HS编码为85);第十七类,车辆(HS编码为86、87)、航空器(HS编码为88)、船舶(HS编码为89)及运输设备;第十八类,光学(HS编码为90)、医疗等仪器(HS编码为90)、钟表(HS编码为91)、乐器(HS编码为92)。为使本文的分析更为明确,特将本文的研究对象界定为HS编码85的第十六类机电产品。
一、中韩机电产品贸易现状
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1~3月期间,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产品中,表1中的第一大类机电类总值达76.76亿美元,占比34.4%;另一方面,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产品中,机电类总值达128.18亿美元,占比37.8%。(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对韩国出口和自韩国进口的前几类商品中有三大类(HS编码分别为85、84和90)产品贸易的贸易额度相接近,属于产业内贸易。其中,机电产品(HS编码为85)是中韩之间产业内贸易程度最大的品类,同时中韩自贸协定的生效也将对此品类的贸易带来很大的影响。
从商务部提供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在中韩双边贸易中无疑是处于逆差地位,机电类产品更是中国对韩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韩国在机电产品生产的优势较之中国更强,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生效,中国各类机电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关税缩减后来自韩国的进口增加,这将导致中国国内机电产品的产出减少,逆差困境加大。但从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公布的协定关税数据来看,中韩之间HS编码为85的机电产品的关税缩减在所有品类的机电产品中幅度最小、过渡时间最长,大部分产品在2016年的协定关税为6.9%,将于2029年关税缩减为0,部分产品在2015年协定关税为0。这说明,中国在相对缺乏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已经尽力将韩国的优势产品所带来的冲击降到最小。
同时,双方相互投资的不平衡也是导致中国对韩国机电产品贸易存在较大逆差的原因。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1~6月,韩国对中国实际投资额27.9亿美元,而中国对韩国的投资额仅有7.08亿美元,但同比增长689.6%。同时,从投资方向上看,韩国对中国的投资主要表现在韩国通过对华FDI将其优势产品生产工序中的劳动密集环节转移到中国,在本国保留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环节,而中国对韩投资方向则主要在房地产租赁业、餐饮业、文化产业上。可见,中韩之间投资结构十分不平衡。这种格局形成了中国从韩国进口大量零部件产品,而最终产品却很少返销韩国,导致中国对韩国中高端机电产品的出口额远小于进口额,逆差也因此扩大。
二、中韩自贸协定对两国机电产品的贸易效应
根据加拿大经济学家瓦伊纳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实现贸易自由化以后,成员方之间取消了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原来由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将被其他成员方低成本的进口商品所取代,新的贸易得以创造,从而导致贸易规模扩大,即为贸易创造效应;同时,关税缩减后,成员方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对第三国的歧视导致从外部进口减少,转为从成员国进口,使贸易方向发生转变,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其结论是,关税同盟的净效应等贸易创造的收益减去贸易转移的损失。若结果为正,那么关税同盟于成员国有利;反之,则不利。(图1)
利用图1作为分析工具,纵轴表示产品价格P,横轴表示产品生产量Q,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假定P1、P2、P3分别表示其他国家、伙伴国和本国产品价格。当本国产品价格为P3时,本国生产OQ2,进口Q2Q3;关税缩减后,价格降为P2,本国生产OQ1,进口Q1Q4,生产成本减少了SACM,福利增加SBNI,政府关税收入为SAMNB,总的福利收入为SACIB。但与此同时,本国将Q2Q3的进口从其他国家转移到伙伴国,产生了SMFHN的净损失。所以,自贸区关税缩减所带来的总收益是SACIB-SMFHN。由以上分析可知,关税缩减的贸易效应最终是由S曲线和D曲线的斜率以及P1P2和P2P3的大小决定的。
结合中韩机电产品贸易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贸协定将对机电产品产生的贸易效应进行分析,可得到如下分析结果:(1)中韩机电产品的生产成本差异越大,P2P3越大,关税缩减的贸易创造效应也就越大;(2)韩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机电产品的生产成本差异越大,P1P2越大,关税缩减的贸易创造效应也就越大;(3)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弹性越大,S曲线与D曲线相对于横轴越平坦,关税缩减的贸易创造效应也就越大;(4)中国与世界其他非成员国机电产品的生产成本差异越大,关税缩减后给非成员国带来的损失SMFHN越大,即贸易转移效应越大。
三、中国机电产品利用自贸协定契机进入韩国市场措施
上述分析表明,中韩自贸协定的达成势必会给中韩机电产品的贸易带来很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从而进一步扩大中韩之间机电产品的贸易规模,促进中韩机电产业的良性竞争。但从当前中国机电产品实际情况来看,要抓住这一机遇,扩大对韩出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中国机电产品的竞争力:
(一)成本差异角度。(1)对于关税减让幅度较大的机电产品,即能够带来较大贸易创造效应的机电产品,如部分家用小家电、办公用电子产品等,对于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自身有很大的动力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并扩大出口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应完善对这些企业的质量监管体系和出口流程的监管体系,避免其因利益驱使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或在出口流程中利用监管漏洞偷减费用,降低中国机电产品和机电企业在韩国的信赖度;(2)对于关税变动较小甚至没有变动的机电产品,即协定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较小的机电产品,如部分电视机配件、铁道机车、电力机车等,对于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应在保证其出口产品品质的基础上,给予政策支持和相关补贴,充分利用中韩自贸协定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减少,提高机电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品牌效应,扩大对韩出口,以缩小甚至扭转对韩贸易的逆差。
(二)供需价格弹性角度
1、明确各类机电产品在韩国的需求弹性定位,以现代国际市场营销理论为指导,建立正确的目标市场战略。中国的机电产品是以挑战者的身份进入韩国市场的,要想征服韩国市场,必须要掌握该国消费市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中国的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忽视了市场定位,只能生产没有特色的大路货,从而造成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自贸协定的生效,直接使两国消费者更加轻松便利地购买到对方国家的商品,比如韩国的三星电子、半导体产品、擦地机器人等。那么,同样的,中国生产的特色产品也可以更低的价格进入韩国。因此,在中韩自贸区建立,韩国市场的开放这一契机下,中国产品要想抓住这个机遇,顺利进入韩国市场,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目标市场,并对已经确定的目标市场和所涉及的产品进行更深层次、更具特色的包装,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充分利用高技术含量奢侈品需求价格弹性大的特点,鼓励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扩大中韩自贸协定的贸易转移效应。目前,中国出口韩国的机电商品如平板电脑、吸尘器等销售量有大幅增长,但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这种技术层面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国对韩国的产业内贸易以低质量、垂直型为主,所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观念、提高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含量是极为必需的。同时,技术专利的缺失已经成为中国产品走出国门的一大门槛,小米手机由于专利问题在印度被禁止销售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值得中国企业,尤其是以技术为主的电子产品企业引以为戒。面对中韩自贸区建立的这一有利机遇,中国企业一方面必须坚持开发自由核心技术,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贸区建立引进的高新技术,不断改造现有产品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促使双方的贸易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科技型产品转换。同时,在2015年11月初访韩促进了中韩创新合作的战略对接。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建立成都创新产业园这一契机,在中韩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广泛合作的同时,更新思路、学习技术。
总之,中韩自贸协定的正式生效,中韩自贸区的最终成型,将使中韩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会给中国机电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企业要想很好地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扩大对韩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中国企业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要素票赋优势,又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出口韩国,并且结合韩国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正确的市场定位战略和当地化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中韩自贸协定,优化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结构,缩小乃至改变现阶段中国对韩机电产品贸易逆差,实现中韩贸易的和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彦林,毕大博.中韩关系新特点分析.当代韩国,2015.4.
[2]金学成,傅慧芬.全球当地化:中国家电企业攻克韩国市场的必由之路.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2.
[3]赵恩娇.全球生产网络下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亚太经济,2013.2.
关键词:后危机;机电产品;发展战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08-031
我国机电产品发展环境分析
机电产品是我国贸易的重中之重,在总体比例上占我国外贸总量的60%左右,在类型上是我国贸易中具有较强互补性和竞争力的大类产品。“十二五”作为我国经济综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机电贸易额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在内部方面,一是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潜力巨大,在经济规模上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需求能力大幅提升,拥有全球第一的国内市场;其次,我国机电产品发展速度快,目前总体规模全球第一位,其中出口额居全球第一位,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但出口效应仍有待提高,主要产品缺乏核心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相对缺乏。
在外部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的变化,机电产业的重组形式和格局也必将发生变化,国际分工和互补程度日益加深,机电产业链的竞争将是未来重点。其次,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增强,降低了我国机电产业出口的贸易壁垒,提升了对外投资的环境和便利程度;再加上机电产业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机电产业的独特优势逐步增强,与其他国家的互补性愈加明显,未来增长空间较大。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机电产业未来仍面临不确定性,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对资源依赖的增加、劳动成本的上升等,均对机电产业贸易带来风险。
2 我国机电产品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挑战
贸易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而在贸易中机电产品的出口则是重中之重,从出口绝对额和出口占比看,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国机电出口总额分别为5494.2亿美元、5494.2亿美元、8217.3亿美元,占国内商品贸易比例分别超过56.7%、575%、57.5%;据日本机械进出口组合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可以说,机电产品贸易我国对外贸易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我国机电产品贸易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动力不足,美欧企业“库存回补”需求减弱,海外市场需求有所收缩;二是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组织应诉的贸易摩擦和预警案件51起,涉及我国通讯设备、家电、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配件及机械零部件等几十个行业及产品,直接涉及企业上千家。进入2011年以来,美欧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我机电产品的“两反”调查有增无减。三是企业面临竞争压力上升;2011年以来许多国家希望通过增加出口来提振本国实体经济,纷纷采取相应政策措施。美欧等先后出台“奖出限入”措施,实施“再工业化”,鼓励产业回流。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四是企业的经营综合成本不断上升;国内投资增速降低,外部又面临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企业接单,挤占企业利润,加上国内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涨,造成企业经营压力上升。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国机电产品贸易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传统的贸易战略和发展路径进行反思,寻找新的战略和发展路径。
3 全球机电产业贸易趋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机电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一国或地区的贸易战略和路径选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3.1 贸易区域表现出集中化和规模化趋势
从现有全球机电产业贸易主体和区域分布来看,绝大多数的机电产品贸易,是发生在北美、欧盟和亚洲,这些区域内部的贸易集团是当前机电贸易的主体,表现出明显的集中化。从机电产业贸易的比重来看,这几个区域的机电产业贸易占全球机电产业贸易额的较大比重,其中出口占全球机电产业出口贸易额的90%以上,进口占全球的85%以上,规模化效应明显。
3.2 机电产品类型中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比重和增幅提升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全球机电产品结构的改变,由以前的单纯依靠低廉劳动力的成本比较优势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竞争优势转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大幅度促进了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的发展,不仅加快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为发展中国家的机电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和条件。
3.3 贸易方式上产业内贸易方式逐步趋强
目前,模块化和标准化的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机点产品的全球化生产;而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贸易特征则引起了机电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方式增强,原因在于机电产品的全球化生产,促进了全球机电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在不同国家和跨国公司之间的优化调整,进而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的粗放型贸易模式,向既进口又出口的模式演变;随着贸易总量的增加,发达国家不仅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联系增强,也大大增加了自身的贸易总量。
3.4 贸易冲突增多和贸易壁垒复杂化
WTO虽然为各成员国提供竞争和争议解决标准,但并无法消除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机电产业贸易中冲突增多,贸易壁垒呈现出新型化复杂化特征;表现为关税等壁垒作用降低,技术性壁垒日益突出,其原因在于关税等容易遭受他国的贸易报复,而技术性壁垒以安全健康和绿色环保为理由,具有更好的效果。其次反倾销力度增大,贸易壁垒复杂程度增加,例如环境附加税、机电产品的排污量限制、可回收率等方面,制约了发展中国家低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出口。甚至和产品的劳动关系挂钩,设置新的贸易壁垒,以劳动保护、人权问题等为借口,实施贸易保护。
3.5 贸易主体中发展中国家地位日益重要
目前,虽然全球机电产品贸易体现出区域化和集中化趋势,高新技术机电产品贸易比重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劳动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加工贸易仍有较大的市场,我国目前的全球第一机电产业贸易规模主要是依靠加工贸易实现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和我国情况相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西、泰国等,将会以相似的发展模式进行机电产品贸易,再加上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国内市场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对机电产品的巨大需要,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会日益上升。
4 我国机电产品发展战略的分析
基于全球机电产品贸易的趋势分析,尤其是金融危机后我国机电产业贸易面临的挑战,我们就有必要对我国的机电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回顾和反思,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机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1 现有出口导向战略的反思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贸易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极大弥补了外汇不足,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这种发展战略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收到极大影响,尤其是机电产品贸易总额大幅度下滑。据统计,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同比增速分别为-5.1%、-8.2%、-20.9%、-22.8%和-18.8%,机电产品是我国出口贸易的重头戏,其下滑直接导致出口额的下滑。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市场,主要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的需求急剧下降,而这几个经济体的机电产品进口贸易量占我国出口量的60%;再加上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提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汇率下降,双重因素导致我国机电产品价格相对提高,进而使得我国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受困。其次是多年来的出口导向发展思路,使得我国加工贸易比重过高。这是我国机电产业贸易下降的直接原因。目前,我国机电产业贸易中出口的65.4%是加工贸易,进口中的47.9%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方式初级产品在外,制成品在外,国内仅仅是组装加工,即“两头在外”,这种特质很容易受国际贸易形势的影响。三是我国机电产业缺乏龙头企业,行业集中度低;这就导致我国机电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尤其是中小企业占主体的行业状况,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信贷收紧,需求不足,企业生存环境恶劣,再加上缺乏自主品牌、研发能力不足、企业结构和营销网络不健全等因素,更降低了在危机下的生存能力。四是伴随着金融危机加深,各国实行各种显性和隐性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一步导致我国机电产业出口下降。
4.2 进口促进战略的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出口导向战略在危机后形势比较严峻,无法长期支撑我国的机电产业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扩内需也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的关键增长动力。在外部出口压力和内部需求动力的双重因素下,选择进口促进战略作为我国未来机电产业贸易发展的战略是必然选择。
我国商务部根据全球机电产业发展趋势和危机带来的挑战,积极主动调整机电产业发展战略。从四个层面重点阐述了进口促进战略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优化进口结构,从根本提升我国机电产业的造血能力,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和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持力度。二是提升效率,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对现有进口政策进行调整,简化进口的手续和环节,提高通关效率。三是以贸易促进活动为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积极主动开展系列贸易促进活动,重点解决有助于我国机电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各种进口需求。解决企业进口需求,特别是有利用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进口需求。四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多双边高技术领域经贸合作机制。
4.3 进口促进战略实施保障
(1)政策层面加大支持,提升机电企业竞争力。
通过政策性金融政策,系统完善对机电企业的信贷支持和进出口融资扶持;基于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简化进出口的海关流程,提高效率,营造便利的进出口贸易环境。
(2)服务层面提高服务能级,营造公平竞争贸易环境。
通过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对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产品标准等方面信息,基于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对外投资和进出口业务的相关服务;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推动和相关国家机电产品出口检验的双边互认,并逐步拓展非洲、中美洲等市场。
(3)制度层面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加大保障力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创建高效的机电产品进出口联合协调机制;通过搭建机电产品进出口管理体制新型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对机电产品出口的管理方式,提升政府全方位信息服务的能力。二是借鉴国外经验,打造灵活的机电产品出口的调控体系;在金融方面,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
5 我国机电产品发展路径选择
在我国机电产品发展战略转变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机电产品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其优势来源,明确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促进战略的关系,来选择具体的发展路径。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第一的人口规模和独一无二的国内市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环境中,发挥我国内需,在促进内需的基础上发挥本土市场效应,形成机电产品的核心竞争,应该是未来机电产品发展战略的有益选择。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大,贸易结构复杂,在短期内实现转型也是存在诸多难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基于此,我国机电产品发展路径选择需要分三个阶段,稳步推进,来提升我国机电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阶段:出口导向战略的优化。
通过优化机电产品的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经营主体结构,改变传统以低廉劳动力等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提升综合效益。
(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高新技术产品比重。
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行业,加强出口指导。根据的重点规划行业,具体如机床、工程机械、船舶、铁路机车、摩托车、通信设备、电子音响、家电、视像设备、半导体、冶金装备、石油设备、电力设备、重型机械、农业机械、航空、航天、模具、印刷机械、建材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25个行业,基于每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各行业特色的政策措施;通过完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
(2)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提升市场多元化程度。
根据不同的出口,制定具体的市场出口战略。对重点市场,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投资力度,扩大规模,发挥主力作用;对新兴市场,如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要勇于开拓,制定具体的市场开放措施;对传统市场,在巩固现有贸易规模基础上继续提升。
(3)优化出口经营主体结构,培育龙头企。
基于我国机电产业集中度不高的现实,推动出口企业的兼并重组,鼓励重点行业的中大型企业扩大规模,整合资源;通过打造龙头企业和重点基地,培育具有较强研发创新能力和具备自主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集团。
第二阶段:进口促进战略实施。
坚持原则,选择重点、鼓励创新等措施,逐步实施进口促进战略,扩大内需。具体来讲,一是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发挥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促进进口与维护产业安全相结合的原则。二是选择重点,即优先进口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尤其是具有先进技术的相关产品;优先进口和我国重点扶持领域对应的产品,尤其是节能环保和“三新”产品,即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三是鼓励创新,要完善“进口――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相关政策,加大创新投入,鼓励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共同研发。
第三阶段:以进口促出口,进出口互动。
处理好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促进战略的关系,以出口保增长,以内需进口促出口,出口进一步带动内需。以国内市场带动国外市场,实现以内带外,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不仅可以实现拉动扩大机电产品的内需市场,同时形成机电产品贸易的核心竞争优势,避免给予国外反倾销的口实。
参考文献
[1]李思奇,何海燕.美国技术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影响[J].商业研究,2011,(10).
[2]王全意.后危机时代重庆市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研究[J].特区经济,2011,(5).
[3]贺姗姗,肖玉宁.国际贸易环境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1,(8).
[4]乔平平.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8).
[5]张莉.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J].知识经济,2011,(7).
[6]梁恺,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