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立体影像范文

立体影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立体影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立体影像范文

一、 立体影像元素的艺术设计

(一)艺术设计与立体影像数字化电影的关联

高新科技为电影工业带来了织造梦想的手段,更带来了织造立体而触手可及且接近现实梦想的手段,在数字化电影的艺术世界里,几乎全部画面元素都成为可以精确设置的参数,电影艺术真正成为了可以由人来控制并创造饱含了审美活动的艺术设计过程,同时,数字化电影可以保证立体影像的永葆青春与常映常新,演员现场拍摄中的影像与导演所看到影像以及观众最终观赏的影像,其品质完全相同,其去闪烁化与去抖动化更是使立体影像高稳定、高品质的必要支撑,数字化电影透过电脑特效技术,可以将演员置身于任何虚拟而超越现实的场景之中,这些场景的数字化过程使得立体影像的前景与背景关系更易实现①。然而,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需要艺术设计才能够得以在唯美的大前提下完美地达成,艺术设计已经成为立体影像赖以展现的灵魂。

(二)立体影像的艺术性及其保证路径

立体影像与传统的平面影像不同,传统的平面影像的立体感全凭观众脑海中的“立体想像”加以转换,而立体影像则具备先天的视觉优势,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即视临场感,立体影像的审美可以在更高的参与度与更深层次的沉浸式体验中实现,立体影像把对观众的视觉震撼与心灵震撼同步起来,炫目的效果与深刻的体验集于一身,使得立体影像具有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立体影像的艺术魅力则完全依靠艺术设计方能得以完美地实现,立体影像中的视觉效果以及色彩、光影的组织,甚至影像推进过程中的节奏安排等,无不需要创作团队的艺术设计之脑,艺术设计为立体影像的艺术性提供了堪称完美的呈现保证,立体影像需要更加艺术化的镜头设计,同时亦需要更加符合立体视觉的运镜技巧。

(三)立体影像色彩、光线以及意境的艺术设计

立体影像与平面影像既需要相同的艺术设计元素,又有多元立体化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立体影像在色彩方面要求更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观众观看立体影像时需要使用3D眼镜,而3D眼镜的滤光性会使画面的色彩与光线有一定程度上的弱化,同时,艺术化的色彩与光线设计可以给受众以心灵上的慰籍与温暖。立体影像的主体色彩的光线补偿与运用至关重要,随着叙事结构的不断发展,色彩的变换亦十分关键,色彩与光线的匹配在立体影像中远比平面影像中重要得多,不仅出于立体影像补光的需要,而且立体影像中的光线以呈现立体的真实质感的过程中也需要光线的柔和且饱满,色彩与光线的完美结合可以缔造出真实场景般迷人的意境氛围,为立体影像带来对于观众灵魂的触动,使得影像语言在立体状态下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升华。

二、 立体影像的审美艺术设计

(一)为立体影像赋予美

立体影像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可以使得现代3D立体影像能够实现以往所无法实现的、更为复杂的景别切换,以及空间任意视角的漫游,包括光线的随意引入,从而实现由良好的艺术设计为立体影像所赋予的集色、光、影、音、动于一体的唯美的立体氛围。艺术设计的基本诉求是要以艺术的力量为立体影像增光添彩,同时,艺术设计必须与立体影像的呈现浑然一体,实现艺术视觉上的交融性,还要与数字化电影技术制作的背景相协调,从而在艺术设计的衬托之下,能够与立体影像中所欲表现的人物相符合。艺术设计是全方位的设计,不仅要设计色彩、光线,还要设计围绕着人物的形象、性格、气质、身份等相关要素,在人物与道具、人物与场景、人物与背景和谐统一的情况下获得立体影像的符合审美的最佳的艺术化表达。[1]

(二)为立体影像整体动态效果赋予美

出色的艺术化设计可以将人工画面与实体画面更加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仅仅在过场或者字幕等明显的衔接处才出现,立体影像不仅需要静态的艺术设计,而且更需要整体的动态特质的呈现与动态的视觉效果的达成。立体影像与平面影像不同的是,立体影像还需要借助艺术设计的力量将视觉效果沿着立体视觉加以过渡与延伸,艺术设计作为现代立体影像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其与影像是同步进行且密切相关的,并与立体影像中的其他元素共同孕育出了优秀的极富韵味与意境的立体影像。立体影像字幕的透明化与浮雕化的前景立体显示同样可以实现动态的效果,立体字幕通常以与背景反差较为强烈的色系为主,许多立体影像的字幕都经过艺术设计以实现强化的,如旋转、放射状、集散成型等3D动态效果。

(三)为立体影像赋予灵魂

只有艺术才能够最终成为影像的灵魂,缺乏艺术设计的影像只能是影像而已,而无法成为足以照亮心灵的明灯,对于立体影像而言尤其如此。立体影像中包含了更加逼真的生命体验在其中,因此,对于艺术设计的要求也就更高,甚至就连立体影像中的远景与背景之中的风景亦须加以精心设计,以其能够成为烘托作品主旨的一种和谐的呈现,立体影像的镜头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镜头,立体影像的两只镜头已经成为观众的两只眼睛,从这种意义上来看,艺术设计的任务就是必须为这立体的双目设计所需要看到的全部,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透过镜头看到镜头后面立体呈现的作品的灵魂,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作品的灵魂触动观众的灵魂,艺术本就是神圣的,因此才能够在理智的作用下以艺术设计之手塑造出赋予了灵魂的伟大的艺术作品。

三、 立体影像的3D艺术设计

(一)立体影像的3D艺术设计初探

人体的视觉感官先天即具备影像学习认知与审美知觉功能,为更加充分地满足观众的视觉最佳体验,在数字化电影技术的基础之上,立体影像需要较好的艺术设计方能达成3D影像的最佳呈现。立体影像的景别的数字化分配较为严格,前景、背景、远景、近景等景别的艺术设计均有所不同,近景关乎人物或事物的动作以及立体出屏呈现设计,同时,近景的立体影像亦决定了画面纵深的艺术设计与画面纵深的点缀设计,人物或事物的移动出屏呈现以及抛掷物等的出屏呈现,包括场景中人物位置关系的3D艺术设计都较为重要。[2]配合摄制技巧,立体影像的艺术化前景化入可以实现较好的震撼感,而针对那些场面宏大的大纵深场景,可以依景深进行层次感的艺术化实现,通常大纵深的立体影像,其景深层次感中前景的立体动态可以较好地增加3D的整体艺术效果。

(二)立体影像的3D艺术设计进阶技巧探析

近景的遮挡物的艺术设计与处理可以实现场景中人物与影物的对比关系,人物对话中的镜头切换,应以前景的清晰的艺术化物品作为参照物来表现人物的空间距离感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空间感和位置感。当远景与近景同在一个视野之中进行表现时,可以将近景中的物品艺术化、清晰化、透明化,以实现更加立体的效果,同时,可以对前景进行艺术化设计,巧妙地设计遮挡物,以类似摄影取景框的方式,仅将需要的景物纳入3D远景视野之中,并且设计随镜头移动过程中的物体的由远及近,这样既可以表现人物视角的镜头动态,同时,亦可以充分表现场景的空间感,此类镜头通常以中线的位置直接切入场景中心为常用的艺术设计形式。[3]室内布局中,人物前后物品的层次感,其中尤以前景物品的3D刻划为主,可以透过光线的引入,将前景清晰的3D物品的光线投影置入到远端的背景之中,形成更加逼真的3D效果。

(三)立体影像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畅想

不仅未来的立体影像制作设备更加精良,而且未来的立体影像的播映方式也将更加人性化,观众足不出户即可在线点播立体影像,未来的播放设备完全可以实现基于观众端的立体与平面影像的切换,以及遮幅、宽幅、怀旧、柔和等多种可自由切换的影像方式,未来的立体影像的播映精度也将突破目前的1080P等所谓的高清标准,解析度与分辨率都将实现10倍乃至数十倍的大幅度提高,立体的观影在未来也将由传统的双目立体视觉发展为裸眼立体视觉,最终实现更趋近于人类自然感知的虚拟的立体真实。从银幕的形制来看,目前的矩形屏幕将逐渐退出立体影像播映舞台,未来的家庭完全可以实现球幕、巨幕乃至环幕技术,以达成立体影像的更加逼真的立体还原与立体呈现。这些技术进步将使得未来的艺术设计更加得心应手,未来的世纪也将因艺术设计的不断进步而变得更加精彩。

结语

立体影像凸显于世人面前已近一个世纪,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立体影像在数字化电影技术的支撑之下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艺术设计对人物造型、场景制作、色彩、光线等的控制,更是为立体影像赋予了由静态而动态的审美效果,同时,亦在立体影像的设计方面提供了3D氛围与3D人物等的艺术化立体呈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艺术设计在立体影像领域的不断深入,立体影像的世界不仅会变得更加艺术、更加立体,还将变得更加栩栩如生。在艺术设计的助力之下,立体影像也将被注入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以更加丰富的内涵打动人心,触及灵魂。

参考文献:

[1]王楠,王.3D立体时代的电影摄影创作之惑[J].新闻知识,2013(7):19-20.

第2篇:立体影像范文

重点新闻网站作为党和国家的网络舆论阵地,担负着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引导网上舆论,构建舆论场的重要政治任务。网络媒体如何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从根本上说离不开网站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势的品牌影响力。达到这一目标要求,就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独特优势,尽快形成富有竞争活力的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增强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江苏等互联网发展较快的地区,众多成熟的商业网站已抢先占据市场优势,给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施加了强大的竞争压力。中国江苏网自开网以来,在积极利用网络新兴技术的同时,十分注重强化资源整合,构建网站品牌、竞争力等网站发展因素作用,在新闻宣传、信息资讯服务、网络功能运用等诸多方面取得长足进去,不断提升网站品质和影响力。

全面整合地方新闻资源

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具有独特的背景品牌和资源优势,用好用足这类优势,可以使网站保持一种高平台的运作和发展态势。中国江苏网作为江苏省委、省政府组建的全省最大规模的重点新闻网站,整合全省媒体新闻资源,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不断增大信息量,扩大覆盖面,提高时效性,增强影响力,有效地发挥了重点新闻网站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目前中国江苏网已经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新闻宣传序列中与电台、报纸、电视并列的省级媒体,在所有重大新闻事件宣传报道中占据同等地位甚或成为首选媒体,如每年的“两会”网上直播报道、抗“非典”斗争官方消息网站、中法文化年江苏周赴法报道、突发事件网络报道等。

核心品牌需要核心产品的支撑。中国江苏网在新闻中追求地方新闻特色,不断提升每日更新的新闻中江苏新闻所占的比例,实行24小时更新新闻,第一时间带给网民最关注的江苏政治、经济、科教、文体等领域最新的本地新闻内容。为了确保地方新闻权威品牌的树立,中国江苏网注重打造核心产品,把重点放在整合江苏各类新闻资源工作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与各江苏市地方频道开展联办、托管、挂靠等方式开展合作,以设立办事处、帮助建网站、信息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从渠道上确保信息资源的获取畅通。整合全省新闻信息资源的目的,就是力争以最为丰富全面的地方新闻信息,打造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吸引本地区及关注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网民的眼球,全面提升网站的浏览量,以达到做大的目的。

新闻网站品牌的树立,离不开重大活动的造势和发出自己声音。中国江苏网积极策划和组织各类活动,在每年的“两会”盛况报道中,在保证程序性报道的同时,每年都力求有新的亮点,如与电台电视台开展演播室联动、嘉宾面对面等,以形成宣传报道的声势和气势,并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网以来,中国江苏网举办了“点击长三角”、“点击扬子江”、“图说江苏”等大型采访活动,并与省内有关单位联合开展“公推公选副厅级机关干部电视直播”组合报道、“江苏教育网上行”等采访活动,力求通过活动开展,推广和扩大网站品牌的影响力。

细分频道拓展合作

中国江苏网在努力做好地方新闻的同时,在符合有关政策要求为前提下,把频道作为网站提升点击率和访问量的主要支撑点,在注重信息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和服务性建设的同时,强化市场化导向,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加强资讯内容的实用性建设,不断增强创收能力,不仅满足网民多层次信息需求,更力求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频道建设上,强化内容建设,适时调整频道设置。中国江苏网注重把握市场脉搏,以受众兴趣和市场需求为立足点,以细分化为要求,以网民最爱、市场最热、技术最新为目标,对频道和栏目建设进行调整和规划设置,只要网民喜欢、满足市场需求、有信息保障,二级栏目可以提升为频道设置。反之,不受欢迎的原有频道,也要坚决降为栏目,甚至取消。在信息内容追求上,以“好看又有用”为价值取向,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以质量取胜,使频道内容贴近网民兴趣、贴近网民需求、贴近网民生活,具备一定的服务性、实用性和便利性,以为网民的生活提供方便。目前中国江苏网开设了21个频道,每天更新专题和文章信息千余条。在追求信息服务的同时,注重网络功能的运用,充分利用网络互动强、查询便利等特点,提供二手生活用品交易、酒店订房、房屋租赁、违章车辆查询、休闲在线游戏等多种电子商务服务功能。

在众多频道中,中国江苏网注重创立名牌频道,提升频道影响力。在保持总体访问流量良好的上升势头、加强弱势频道流量建设的同时,注重建设品牌频道,不仅该频道资讯丰富、功能齐全,而且要流量比值较大、市场接轨能力强、知名度高。频道的建设要积极参与都市生活的潮流之中,要主动参与各项社会节庆、企业公共关系和宣传推广活动之中,成立各类网友俱乐部等团体,今后品牌频道要向完全电子商务方向发展,推进相关产业关系的建立。此外,在频道建设中,注重围绕市场,加大对外合作渠道建设,建立与传统媒体等单位合作网络,各频道都与多家单位建立了稿源等多种形式合作关系。倡导和鼓励成立网友俱乐部等社会活动的开展,推进频道相关产业关系建立,提升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借鉴商业网站的运作模式

重点新闻网站从开网之始,便在资金、体制、机制和市场等诸多方面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环境。绝大部分新闻网站在开设之初都得到了政府和背景单位的各方面支持,但随着新闻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无论原来的初始基础如何,都必将面临着一个脱离财政预算的严峻考验;无论是以事业化单位走企业化管理道路还是用公司模式来支撑维护网站的发展,都必须走上自我发展、良性循环、不断壮大的道路。重点新闻网站开设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但没有资金的支持就不能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营。所有一切的发展离不开良性运行机制的打造和支撑。

为此,中国江苏网在网站体制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在内部管理上推进先进的企业化管理理念,将全网站各部门都纳入统一的目标管理体系。根据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能,确定不同的目标和考核方式,做到责任明确、奖惩分明。如内容部门除正常的采编发流程管理之外,对各级各人的岗位职责、任务需求、工作量确定等都作明确规定,在奖惩上,将收入的40%与绩效严格挂钩;技术中心则实行分类清晰、量化细化的评分考核,以分定酬;对市场人员实行严格的指标与收入结合等等。在整个网站的用人体制上,实行竞争上岗、分段考评,优胜劣汰,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环境。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发扬互联网媒体的真正活力,创造适应市场竞争、保持创新发展的氛围和基础。为此,在市场拓展方面,中国江苏网首先用好用足省委省政府重点新闻网站品牌可信度,推广网站平台稳定技术全面特点,发挥编辑和技术人员素质较高优势,先做影响、再做市场,用影响带市场,用市场推影响,在占领市场的基础上赢得回报,力争以较小的市场代价和较短的建设周期来保证利润的最大化,已经取得长足的实效。

第3篇:立体影像范文

本期专题策划将通过如下几篇文章,与您一起探讨如何提升HR自身的影响力。

两个案例引发的HR功能定位思考

全球知名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专家,密歇根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Dave Ulrich将人力资源的功能定义为四方面:员工参谋、专业的日常管理、变革先锋和战略伙伴。但在实际管理操作中,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由于对HR的角色定位不清晰、不准确,往往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受到种种质疑。

比如,某咨询公司的高级顾问常经理,在给某企业做管理咨询时被该企业的罗总高薪聘用为其人力资源部经理,该企业为民营制造型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常经理到位后,准备大干一场,强调了人力资源的定位应从服务型向管理型转变,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绩效管理、素质模型开发等专项工作。虽然这些专项工作开展得风风火火,但是企业最急需解决的人员引进、干部培养等基础性工作并未有突出性进展。两个月过去了,30多人的招聘计划还没有落实,用人部门一时间怨声载道,抱怨常经理“太虚”,总是盯着战略、企业文化等高端问题,并没有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再如,马总在人力资源领域从事管理和研究工作20多年,最近被某大型集团公司招聘为集团人力资源总监。老板对马总寄予厚望,期望他来之后能彻底提升人力资源体系的整体管理水平。马总到岗位后,工作勤勤恳恳,在人力资源工作的各个模块充分体现出了极强的专业性。但是,作为一个“空降兵”,马总与其他高管的关系处理得不是很好,导致横向的配合不顺畅,很多工作的推进不顺利。对于下属,马总的要求很高,批评多,表扬少,主要岗位采用外部引进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内部员工的成长期望,不少人选择调离部门或辞职。年终,集团给予马总的考核为“基本称职”,这一结果让马总很是苦恼,为什么自己拥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和专业的知识积累,在这家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却折戟沉沙?

对于第一个案例中的常经理来说,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定位从服务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前提是做好服务,试想连服务职能都做不好又如何能获得业务部门的认同,如何发挥人力资源的管理职能。对于第二个案例中的马总来说,他没有认识到:要成为战略伙伴、要开展人力资源变革,首先要考虑现有资源的利用、与周边系统的协同,而非排除一切,单独蛮干。

可见,在任何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获得认同,HR从业者要同时做到员工参谋、专业的日常管理、变革先锋和战略伙伴这四个定位,但也必须要考虑企业所处发展阶段、HR从业者所处层级、以及老板对HR的认识,否则就会像上述案例中的常经理和马总那样,顾此失彼、角色错位。

人力资源在不同企业发展阶段的定位要求

在创业期,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流程可能都不正规,但大家高度团结,创业的核心人物能够对每个人施加影响,因此效率很高,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市场和产品的创新。这一时期HR的定位应倾向于专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参谋。要把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基础工作做好,并善于观察和发现员工的需求,及时帮助员工解决困难,以帮助企业创造一个稳定的工作氛围,并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

在成长期,企业业务快速发展,往往会由单一产品转向多个产品线;人员大量增加,跨部门的协调 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和困难;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组织均衡成长和跨部门协同。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HR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工具方法,帮助企业进行变革,逐步进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所以,该阶段必然要求HR的定位倾向于变革管理与专业的日常管理,以解决组织成长及沟通协调问题。

在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由于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渐渐淡薄,企业组织结构和流程的僵化日趋严重,流程运作困难,效率低下;部分企业由此走向衰落,也有少数企业经过剧烈的业务变革,进入持续发展期,实现永续经营的追求。这一阶段要求HR的定位要更加倾向于战略伙伴和变革管理方面。要求HR站在企业老板的高度考虑问题,将各项工作与公司的战略联系起来。同时,要作为变革的先锋力量,为企业的变革提供参考,做公司变革的高级参谋。

人力资源对不同层级HR从业者的定位要求

一般来说,公司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人力资源总监或者经理这些高层管理者,应定位于做公司的战略伙伴和变革的先锋;要把公司业务和人力资源规划结合起来,制定人力资源的战略,建立公司的能力素质模型和员工发展通道,设计兼顾内外部竞争力的薪酬绩效体系和激励机制,管理推动变革并引导员工适应变革。

人力资源的各个专业经理及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力资源的经理级中层管理者,应定位于变革的先锋及专业的日常管理。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完成所辖部门/专业模块的组织绩效目标与计划,及时进行组织与流程的优化和周边协调;另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公司的管理变革,主动消除变革中的阻力,获取员工对变革的支持。

人力资源主管、专员等基层人员,应定位于专业的日常管理。需要具有扎实的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具有从事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及熟练解决问题的技能。通过专业的日常管理,提高整个组织的人均贡献率。

所有HR工作人员都应定位于做员工的参谋,倾听员工的心声,及时与员工进行沟通和疏导,只是由于其层级不同,所需对应关注的员工层级也不同。高层人员主要关注公司高层,中层人员主要关注公司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基层人员则应全面了解、掌握和关注基层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向中高层传达信息,做到上对老板负责,下对员工负责。

老板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定位要求

调查发现:22.6%的企业老板将HR人员定位为“服务员”。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仍停留在人事管理的层面,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部仍旧是“人劳科”,就是做些招人、发工资、交社保等基础性的工作。

67%的企业老板将HR人员定位成“管家”和“参谋”。他们对HR又爱又恨:所谓爱,是期望HR能协助企业提升人员素质和竞争力,甚至帮老板出谋划策;所谓恨,是感觉HR不能设身处地站在老板的立场考虑问题。

11.3%的企业老板将HR人员定位为“战略的参与者和决策者”。他们期望HR能够站在公司的层面为公司整体的绩效提升、战略实现提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参与公司战略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企业高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所持看法不同,HR的定位自然是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认准定位,提升价值感和影响力

对HR来说,既要强调日常专业管理和员工参谋的作用,又要强调变革管理与战略伙伴的职能,HR应如何改变自身定位不准确的状况,通过转变角色、胜任角色而提升自己的价值感和影响力呢?基于多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建立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

上述三个方面――企业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者所处层级、老板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都是人力资源从业者确定自身定位的重要依据。前文案例中的两位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都是非常胜任的,但由于其没有把握好企业的特点,没有做好相应的定位,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而导致工作虽然做了不少,但被认可的程度不高。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工作者工作策略的确定很重 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一定要从大的、全的方向切入,更适宜从基础的、紧迫的、大家都关注的角度入手,把问题解决好,把资源整合好,从而获得大家的信赖与支持。

同时,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特别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的融合问题,你是嵌入系统的一颗“芯片”,而不是打进去的一颗“炮弹”,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进去之后要依赖与周边线路的协作而完成工作,而后者进去的使命就是爆炸和炸毁原有系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都希望人力资源管理者是前者,因此,进入系统的第一天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如何与周边系统开展有效配合。这些问题也是人力资源工作策略中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务实履行专业职能

只有用专业的日常管理,切实为其他部门和所有员工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某公司新上任的人力资源总监,为了提升人力资源的形象和地位,对人力资源体系所有从业人员提出几项政策,一是开展“千手观音计划”,通过一切可以使用的渠道帮助业务部门用最短的时间招到最合适的人选;二是改善服务质量,优化人力资源服务大厅,用银行业、酒店业的服务态度要求HR的服务质量;三是广开培训渠道,高层EMBA商学院培训、中层领导力培训、基层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半年的改造,人力资源体系在公司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步提升,半年度满意度调查时,人力资源体系的满意度由倒数第三名提升到正数第三名。可见,务实履行专业职能多么重要。

立足大局考虑问题

随着企业的发展,变革将永远存在。面对变革,HR在实践工作中要善于观察企业变革趋势,要能从企业的高度来看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把人力资源各项实践与组织变革的战略要求连接起来,做好软性管理,关注变革的培训、沟通与交流,通过细致的工作、充分的沟通,消除变革的阻力,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例如,某企业新建的生产线即将投入使用,人力资源部门不等不靠,确定了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分析当前人员构成状况,制定长期的人员培养与招聘计划;二是加强企业培训工作,特别是对于新进储备人员的培训工作;三是加大优秀员工的选拔和培养,以保证在新生产线启动时能有一批绩优的员工成为业务和管理骨干。通过这些工作的落实,积极支持新生产线快速投产的战略要求。

搭建员工交互平台

第4篇:立体影像范文

关键词: 光照 人体生理 影响

伴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照明的要求不断提高,从使用的照明光源的进化史看,由当初的燃油灯到钨丝灯再到荧光灯及现在大量使用的LED灯,都证明人们对照明光源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不仅仅需要光源满足工作生活照明的要求,还需要考虑光源对人生理功能的影响,从而实现舒适照明与健康照明,于是光源的光强及色温成为不得不考虑的两个物理参量。

一、光照对人睡眠的影响

位于人体简脑脑前丘和丘脑之间有一红褐色的豆状小体,人们把它称作为松果体,松果体能够产生一种叫做褪黑素(melatonin)的激素,这种激素分泌后,将进入人体的血液、尿液及细胞内外液中,进入血液中的褪黑素具有延长睡眠的功效。医学表明,褪黑素能够缩短睡觉觉醒时间及入睡时间,具有使浅睡时间缩短,深睡时间延长,次日早晨唤醒阈值降低的作用,而光源色温则直接影响松果体对褪黑素的分泌。

根据研究表明,褪黑素分泌的含量与黑暗时间的长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松果体在夜间分泌的褪黑素含量高于白昼。同时,褪黑素的分泌受光源色温的影响,对于健康的人体来说,446nm~477nm的波长被认为是最可能对褪黑素产生分泌作用的范围[1]。也就是说,红光对褪黑素的合成会比绿光的抑制作用弱。换句话说,用红光灯照射人体,将有利于褪黑素的释放,促进人体的睡眠,绿光对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抑制作用较强,从而使得血液中褪黑素的含量降低,不利于人的睡眠。Cardinail等人对近紫外线、蓝光、绿光、黄光及红光的研究表明,褪黑素的分泌受绿色光谱的影响最大。日本学者登仓寻宝所做的一个实验也能够证明这一点。他用1000k的红光灯、绿光灯及蓝光灯分别在人们就寝前对房间进行照明,发现在用红光灯照明房间的实验者能够较快地进入睡眠,并达到较深的睡眠深度,因此表明:红光对松果体释放褪黑素的抑制能力较弱。而在用蓝光和绿光照明房间的实验者进入睡眠的时间较长,并且达到一个相对较浅的睡眠深度,这表明:绿光和蓝光对松果体释放褪黑素的抑制能力较强[2]。因此,使用偏红色光谱的灯光照明有利于人们保持较高质量的睡眠,而使用偏蓝绿色光谱的灯光不利于人们保持高质量的睡眠。

血液中褪黑素的分解同样受制于光照,在夏季,夜晚短,白昼长,阳光能够较早地照射到人体,从而使血液中的褪黑素迅速分解,因而人们能够较早地起床并且精神状态较好。而在冬季,夜晚长,白昼短,早晨阳光出现的时间较晚,体内的褪黑素不能够迅速分解,即使人在早晨苏醒了,也常常感觉仍是精神萎靡不振,特别是早晨被闹钟强制唤醒的上班族或是学生更是感觉睡意蒙蒙,总觉得睡眠不足。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借用室内灯光对人进行“软唤醒”,而不用闹钟对人进行“硬唤醒”。只需要对室内灯光进行智能控制,通过设定使室内照明灯具提前开启,自动调节光源的光强及色温,光源提早照射人体,从而使血液内的褪黑素提前迅速分解,以至于使人轻松起床,并且感觉精神饱满、心情舒畅。

二、光照对人体温调节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光源照度的明暗和色温的高低与环境温度冷热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对热的舒适感。当人体接受高亮度及偏红色光谱的灯光照射时,能够给人们温暖的感觉,当人体接受到低亮度及偏蓝绿色光谱的灯光照射时,能够使人有凉爽冷清的感觉。光源色温对人体体温调节作用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当人体在夜间暴露于高色温光源时体温会有所升高,然而,这种升高只会出现在褪黑素含量较高的夜间。这就表明光源色温对人体温的调节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照度和色温影响人体内部的温度变化。

Sako等人报道:当人体由26℃的环境温度转入15℃较冷的环境时(相对湿度温50%),在3000K的色温光源下,平均皮肤温度的下降比在5000K和7500K时要明显,而体心温度的下降则是在7500K的光源下最显著[3]。这就表明,当环境温度下降时光源色温能影响体热的散失,对人体体温调节起着一定的作用。Yasukouchi等人的色温对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的结果表明这一点,于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低色温光源可以阻碍人体表面的热散失,从而延缓人体体温的下降。因此,在高温环境中的人体体温升高时,若用高色温光源照射,则有利于人体体温的恢复。

三、光照对人体中枢神经的影响

有一种叫做“季节性情绪紊乱(SAD)”或者称为“冬日抑郁症”的病症。这种病症与一般的抑郁症不一样,一般的抑郁症不受季节的影响,而SAD多发于日照较短的冬季,表现为一种季节性的病症。

当人们进入一个光强及色温匹配不一样的室内光环境时,则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或是神经得以松弛、心情舒畅,或是神经紧张,感觉压抑容易发怒。这就表明光强及色温能够影响人的自主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同时表明光源色温对人的情绪有一定的主导作用。

Kuller等人研究了光源照度和色温对人体脑电图的影响,其报告中说明,在高色温光源的作用下,脑电图上的alpha波成分的减少比在低色温光源的作用下明显,同时bete波指数增加幅度是在高色温作用下明显,进而说明,高色温能够引起大脑兴奋性的提高[4]。于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高色温光源的照射能够使大脑觉醒水平提高,有助于脑力活动效率的提高。Marikawa的实验报告指出,在7500K的色温光源作用下,视力和脑力的活动后的疲劳恢复速度比在3000K或是5000K的条件慢[5],其实验结果则可以表明高色温不利于视觉和脑疲劳的恢复。因此,在长时间从事了脑力劳动后应选择在低色温的光源环境下休息。

四、结语

对于身处现代工业社会的人们来说,已经脱离以往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生活状态,现代的照明设备已经能够完全满足夜间工作对光照度的需求。因此工作时间不仅限于白天,休息时间也不仅限于夜晚,在工作或是休息的时候,适当的光照强度及色温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及休息质量。偏红色光谱的灯光有利于褪黑素的释放促进人睡眠,有利于视觉及脑疲劳的恢复,早晨提前的光照能够实现“软唤醒”,使人们轻松起床,精神饱满。低色温的光源能够减小人体表面热的散失。

综上所述,一款低价的、能够调节光强及色温及能够根据需要智能调节光强及色温的灯具将会是下一个阶段人们对室内光源的一个普通要求。

参考文献:

[1]George C. Brainard, Ignacio Provencio. Photoreception for the Neurobehavioral Effects of Light in Humans. 2 CIE Expert Symposium on “Lighting and Health”.2006.pp:6-21.

[2]登仓寻宝・光の量と质,の人体生理学上の意[J].照明学会,2000,84(1).

[3]Sako H,Suehiro T, Kawahara M , pound Effect of Color temperature of Lighting and Ambient Temperature [J].Ann Physiol Anthropo,1993,12(2):110.

第5篇:立体影像范文

[关键词]手机媒体 媒介影响力 新兴媒体 3G时代

一、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们现在都生活在信息社会当中,媒体是我们在这个信息社会生存的必需品。有报纸、广播、电视代表着的传统三大媒体,及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现今,一个新的媒体正在慢慢的发展壮大,慢慢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手机媒体。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但就目前来看,手机媒体仍然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简要分析如下:

第一,在商业运作方面,目前手机媒体大多是采用与SP即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方式。第二,在内容方面,目前手机媒体还没有独立出来,完全是在依靠传统媒体的扶持。第三,从技术上来说,由于手机媒体是依靠手机无线网络传输来完成的,但目前我国的三大运营商在无线网络数据传输上除了中国联通3G(WCDMA制式)在实际使用中还算满意外,中国移动不论是Egprs还是3G(TD—SCDMA)网络,数据传输速度都不理想,中国电信3G(CDMA)也不理想。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点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手机媒体的发展。这样那样的问题使手机媒体的发展还仅仅是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二、手机媒体的影响力

(1)手机媒体影响大众生活

虽然手机媒体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但已经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这种影响更为显著。手机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隐私性、贴身性,以及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除了具有网络传播的各种优势外,手机媒体更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应该是手机报和彩信了。因为手机报和彩信对数据传输速度没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几乎可应用于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手机,技术方面不存在问题。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的绚丽多彩。所以不论是在传播及时性、灵活性、互动性、个性时尚、促进交流等方面,相对于传统的短信来说,彩信都更胜一筹。

除了手机报和彩信外,手机电视、手机新闻、RSS订阅、手机学习等等一系列的手机媒体都给我们大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虚拟社交网络、博客、微博等也纷纷登陆手机,你可以随时登录属于你个人的小天地,不论是消息、写日志、上传图片、分享心情,你的朋友都会在你点击发送的一瞬间收到。这对于各个小集体中信息的传播来说,速度是非常快的,效率也是非常高的。这些新兴的手机媒体让我们的社交变得更加便捷。

(2)手机媒体影响传统媒体发展

由于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使得传统媒体开始向新媒体融合,以谋求新的发展机遇。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使传统媒体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媒介特性:集合了纸质媒介的书写和互联网交互的优点,并拥有无线传播的独特优势。手机报、手机彩信完全整合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手机电视则是融合了移动通信和广播电视特点的新业务,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均与中国移动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电视业务。这些优势的迅速发展,将进一步巩固手机媒体的地位,确定了手机媒体的发展方向,反过来来说,手机媒体也在改写着传统媒体的生存方式。

每一种新媒体的产生都是在弥补之前媒体的不足,并且是基于之前的媒体发展而来。手机媒体也不例外,它是以传统媒体为其内容。这样,传统媒体想要继续生存,就必须向新媒体扩展经营。但却出现这样的情况:报纸的发行量并没有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还有减少的趋势;电视节目的观众群体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分隔;不少广播电台播送的都是网络新闻或者是当地报纸上的新闻,自己的记者真正采写新闻的广播电台越来越少。手机媒体带来的压力已经变得比较明显。

从我们大众对信息的要求上来看,手机媒体同样也在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在手机媒体还没出现时,人们对传统媒体的要求仅仅局限于有的看,有的听就行,对于它的传播速度,传播质量要求并不是太高,特别是传播速度的要求,事件的发生与信息的之间的时间差是以天为单位。互联网的普及,可以让大众通过接入互联网来实时的了解各种事情的发展情况,但还是会受到地域的限制,不能随身随时随地的去上网了解。而手机媒体却打破了这种局面,你只要有一部支持手机媒体的手机,那么就可以随身随时随地的去了解你想了解的信息。但是手机媒体的内容大部分是基于传统媒体而来,这就进一步的要求了传统媒体在内容更新上的速度要更快,达到实时更新。并且手机手机媒体不像电脑那样数据传输的速度很快,所以更加要求了在内容的质量上或者说是效率上要更高。

(3)手机媒体的影响力表现

1.手机媒体的内容创新

①时效性突出

手机媒体虽然正在快速前进,但仍然面临着不少的考验。目前,手机媒体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大众的要求。有不少的应用程序或者服务都是空有一个华丽的外表,真正深入内部却发现并没有多少很有用的信息,或者信息都是过时的或者信息更新速度跟不上。要知道手机媒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时效性,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但是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那么时效性也就无从谈起。另外,内容的质量也有待提高。

②容量大

容量一定要大,换句话说也就是资源一定要多。因为使用手机的人群非常广泛,特别是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出现了低龄化和高龄化的现象。以前小学生没有人用手机,老年人也不会用。而现在,儿童机、老年机都相继出现。以前手机仅仅是一些富人所有。而现在,老百姓几乎人手一部,有的人甚至拥有几部手机。各行各业的人都使用手机,手机媒体覆盖面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不同职业不同人群的需求,资源在种类上就要更加丰富,并且在数量上也要更加的多。适合各种人群去使用,去搜索不同类型的资源。

③短小易读

短小易读顾名思义就是一定要精简并且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所接受。手机这个平台是移动的平台,那么手机媒体也要适应这个平台本身的特性。在平时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一直拿着手机去上网、看视频、看新闻,像用电脑那样去使用。毕竟它仅仅是一部手机。人们使用手机媒体的初衷是在它便捷性的基础上能够在短时间获得以前无法获得的信息。那么这就一定要在短时间内能够让受众得到他们需要的信息。易读主要针对的是手机媒体中文字的部分,一定要考虑到大众的普遍文化水平,不能发表些不易理解的文章。

④互动性强

手机媒体互动性的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强迫式的模式。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完成不一样,它的传输不是线性的,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互动的。这点上就模糊了编辑和受众的界限,我们可以是受众但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可以得到互动,可以随时传输。而手机媒体是基于互联网为基础而发展的。所以互动性这方面也可以像电脑上那样。现在的手机媒体已经越来越注重互动性了,我们不仅是接收者,看完某个文章后感觉很不错,只需要分享下,就摇身一变成为一名信息的者。并且还可以和他人进行在线交流。这种互动性是传统媒体单方向传播无法达到的。是一种良性循环,也加速了信息的传播。

2.手机媒体的技术创新

①传输速度要快

除了内容需要创新外,还需要在技术方面创新。首先是传输速度。我认为这是手机媒体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速度决定着用户体验,也就决定着客户群的去留。首先想到的就是移动运营商的传输技术能够达到一个新高度,但这个技术问题受到运营商的限制,在传输速度本身已定的情况下,还可以从资源优化这方面来提高。举个例子,在视频类的手机媒体中,在保证视频可以正常观看的清晰度流畅度的同时,尽量降低视频的码率、分辨率,使视频本身更短小,那么传输速度也就会相应的快一些。最优的解决办法当然是我国的3G技术能够更加成熟,以及在将来普及4G网络。

②传输方式要多样化

其次可以在传输方式上创新。现在大多数的手机媒体软件以及网站等等这些个应用都是采取手动更新去获取信息,即用户发出一个指令,通过网络传输到服务器后再返回一些信息。可以借鉴下iPhone版QQ的push(推送)功能,即用户无需打开QQ无需登录QQ,当收到信息时,会从服务器自动推送到手机终端,手机终端自动打开QQ接收信息。把这种技术应用于大部分手机媒体也是可以的。

③其它方面也要革新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点外,还包括手机本身的存储容量有限、电池的持续时间有限、小键盘或小屏幕导致的输入不便和视觉压力、高昂的手机价格和网络费用、以及上网操作不够便捷等等,这些都限制了手机媒体受众的进一步扩大。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在不断的研究和解决之中,如通过语音实现操作输入等等。

三、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有着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且手机具有的自身特性,手机媒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手机媒体已经有了不少的用户,而且潜在的用户市场更大。因此,有着庞大用户群的手机媒体必将要迎来黄金发展期。

目前,手机报、手机网站、手机电视等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仅仅为少部分人所认可并使用。它们在未来将会极速发展,被大众所接受。但手机报、手机网站等都是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会以网络媒体的现有架构为基础来发展。无论是手机报、手机网站还是CMMB提供的信息依然具有标准化、信息量少等缺陷,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所以不能满足不同读者个性化、定制化、互动性的需求,这也注定这些形态只是手机媒体的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会是以巨型的信息平台为基础,并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为驱动,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

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历经几代的媒体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自身对信息的渴求,也看到了媒体自身鲜活的生命力。手机媒体特有的性质势必会影响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媒体产生于大众,服务于大众。未来媒体将会由于手机媒体的崛起而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科学、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手机媒体[EB/OL].百度百科, http:///view/1725434.htm,2011—05—24.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48—255

[3]潘云泽,侯友谊,胡春燕,现代传播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28

第6篇:立体影像范文

关键词:媒体一体化 影响力 长江云

长期以来,地方电视媒体一直处于各自为战的相互竞争状态,严重制约了区域电视媒体整体影响力的提升。媒体融合为区域媒体一体化提供了基础,只有打破条块分割和体制壁垒,有效整合和开发区域媒体资源,打造跨区域和跨媒体立体传播格局,才能提升区域电视媒体规模效应和规模影响,提升区域电视媒体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媒体的影响力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根本,而决定媒体影响力的主要因素除了观众的认同率、忠诚度外,还取决于媒体覆盖的广度和深度。由于制度安排所致,区域电视媒体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客观上限制了区域电视媒体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十多年来,区域媒体利用本土节目资源占有的空间优势和行政资源优势,以及争取本土观众资源的文化优势和心理优势,向本土要资源、要收视率,成为区域媒体突破重围的发展思路。区域内媒体众多,本土化策略不但加剧了区域媒体间的无序竞争,消解了区域本土优势,同时也加剧了各自媒体的封闭性,客观上固化了原有的体制壁垒和行政壁垒,妨碍了区域媒体间的合作。

单打独斗难以取胜,抱团取暖才能共赢,这是区域电视媒体几十年竞争得出的深刻教训。打破电视媒体之间的层级限制,扩大区域电视媒体的生存空间,进行跨区域的联合协作、跨媒体融合开发,成为区域电视媒体发展的共识。

跨媒体融合传播是区域电视媒体最早尝试的影响力拓展路线。它包括了传统媒体之间的跨媒体合作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尝试。如2005年,吉林电视台的《早安吉林》便在吉林人民广播资讯台同步播出,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在陕西都市广播FM99.9上播出,这种将广播与电视同步直播的播出方式,集合了两大不同类型媒体的受众群体,使电视媒体的影响力覆盖到广播听众层面,扩大了电视媒体影响力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传统媒体也不断向新媒体渗透,许多区域电视媒体都通过手机、网络、户外等形式打造混合传播形式,走上了整合营销的道路。近年来,传统媒体更是掀起了“两微一端”的热潮,纷纷走上了多渠道、立体化的多元影响力扩展之路。

在跨区域合作方面,区域电视媒体也进行了不少尝试。如福建漳州、浙江温州、广东潮州、江西赣州等电视媒体联合开办了“海西大看台”栏目,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了新闻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海西区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四川的乐山、自贡、内江、眉山、资阳、泸州、雅安等区域电视媒体则共同签署协议,构建环成都电视覆盖网,共同拓宽区域电视媒体的发展空间。而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家区域电视媒体则成立股份制的长株潭电视台,合力参与湖南电视市场竞争,为区域电视媒体之间的合作提供了经验。

区域电视媒体间的合作虽然形式多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跨媒体、跨区域之间的合作还属于区域媒体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基本上还是规模扩展式的传统线性发展思路,还是按照传统媒体的各自形态进行各自传播。这种跨区域间的合作由于缺乏共通共享的一体化技术平台作为基础,只能是暂时的、松散的、个别的合作联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战的传统态势。

区域电视媒体合作,首先应该有全新的合作理念,要有团结协作、共通共享、互补共赢的区域共同体意识,同时必须具有快速、可靠、便捷的一体化合作平台基础,这样才能在保证媒体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实现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抱团取暖,实现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形成规模影响和规模效应。

媒体融合为区域媒体一体化提供了契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基础上的融合网络平台为媒体间合作奠定了基础。2015年9月11日,湖北广电长江新媒体集团推出新一代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基础上的新媒体融合云平台“长江云”,融技术共享、数据开放和联合经营于一起,所有合作共建媒体的用户、内容、数据开放共享,并提供广告联盟、电商联盟、游戏联盟等平台式的服务。“长江云”也借助公共云和私有云构建起集团媒体云、区域媒体云和行业媒体云等云服务:一是湖北广电内部新媒体产品服务云(集团云),是集团集采编融合、内容汇聚、多渠道传播、多平台一体化的新媒体运营和管理平台。二是湖北省域媒体服务云(区域云),可向多个区域媒体提供PC站+手机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的新媒体产品研发和技术支撑。三是湖北党政部门服务云(行业云),形成省域一个平台对接数据,多个产品、多个出口的政务民生服务智慧云平台的格局。据湖北广播电视台负责人介绍,为了构建共享共建、互利互通、健康融合的媒体生态圈,湖北广电将自身定位为共建者之一,并给予所有参与平台共建单位最大自,其网站、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产品的“品牌、域名、内容、经营保持原有的独立性”“合作单位在云平台上独立运营收入归己所有”。同时云平台向所有共建单位开放客户资源,并通过整合打包用户资源提升从省级到市县整体运营能力和商业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为了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该平台各参与平台单位共享所有业务牌照资源,共享各类民生信息汇聚的服务,同时成员单位成立合作公司,共同开发项目资源。平台经营收益分配,根据成员单位平台加入的先后时间以及内容的阅读数、贡献的用户数量等约定规则进行分配。

“长江云”的推出为区域媒体一体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合作平台,也重新定义了电视媒体和区域媒体。在大数据和云技术时代,电视媒体既是传播媒介,也是合作平台,是区域间媒体合作、政务和电商经营的平台,是聚合受众和用户共同参与的互动平台。互联网与云技术使区域电视媒体成为全域性的“地方”媒体。有这样的合作平台,单一区域电视媒体可以打破媒体原有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发展模式,打破媒体间、区域间的限制,通过整合区域间不同层级的电视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将区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拓展到区域内外,实现多级传播、接力传播和合力传播。同时,实现区域间媒体的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区域传播优势,提升区域媒体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区域电视媒体一体化重塑了区域媒体发展格局,为区域电视媒体整体影响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础,但必须处理一体化与差异化的矛盾,即从整体上互通有无、互相协作、共同构建。同时,必须规划设计协调好区域内电视媒体间的差异化特色和分工,避免一体化背景下节目的同质化和竞争的无序化,减少内耗。这就要求区域媒体在一体化平台基础上,建立顶层制度协商机制,重新定位区域内各媒体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区域内各媒体根据各自的定位和功能划分,对生产经营流程、管理体制、创收机制以及组织结构、组织形态进行一体化融合再造,并制定自己的影响力差异化提升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电视媒体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使区域电视媒体受众的媒体接触时间、空间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颠覆了以往传统电视单一传播渠道、单一接受终端时代,将传播内容作为影响力构建根本的传统生成模式。区域内各电视媒体在提升自身的影响力时,就不能仅仅依靠自身内容的辐射力和感染力,还必须依靠多级渠道的力量以及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合作,媒体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力量,共同构建区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区域电视媒体一体化融合平台使区域各电视媒体能够借用这一传播平台,将自身的影响力扩展到区域内外,实现借船出海。同时,聚合当地内行政信息资源和行业信息资源,使其成为党政系统、社会各界的多种平台,实现从区域电视媒体自身构建影响力到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共建影响力的转换,强化了区域电视媒体传统频道以外多渠道的渗透力。因此,城市电视台影响力的构建必须考虑到社会资源因素和受众用户因素,用媒体――社会――受众用户一体化共建的新思维重新认识影响力。

除了节目资源、渠道资源,受众资源也是构建影响力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各媒体要善于利用本地受众对本地媒体的天然亲近感,强化社会动员的能力,吸引区域内的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参与进来,激发受众的群体情感,争取受众对区域电视媒体的认同、支持,营造区域电视媒体与受众共建影响力的新常态。这样,区域内每个媒体影响力都提高了,再借助一体化平台整合、放大、扩展,区域电视媒体的整体影响力就会稳步提升。[本文系陕西省社科项目《省域媒体一体化对提升陕西电视媒体影响力作用研究》研究成果(编号:11R029)]

第7篇:立体影像范文

关键词:灵芝菌丝体;河鲀;溶菌酶;免疫力

0 前言

河鲀又称河鲀(Takifugu obseurus)属鲀形目,纯科,东方纯属,暖水性底栖鱼类,俗称河豚,又名气泡鱼,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水产品,其蛋白质含量远高于一般鱼类,而脂肪含量是鱼类中最低的一种,其不仅具有养血补气功效,鱼皮还有健胃的特效,而且其体内有毒的部位还可提取名贵的河豚毒素,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名列长江“四大名鱼”之首,为传统美食中的典范,肉质鲜嫩,味美绝伦。

近年来随着野生河鲀资源的严重衰退,人工饲养的河鲀成为供应市场以满足食用的主要生产产品。通过人工养殖来缓解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是一条切实可行又势在必行的途径,并有利于保护天然环境中日益减少的河豚资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人工养殖河豚又成了新的特种养殖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河豚养殖业逐步规模化和集约化,但也存在着不少日益突出、制约河豚养殖业发展的问题。

药用真菌新型(双向性)固体发酵工程(简称双向发酵)是将发酵菌种和发酵基质所构成发酵组合内的基质部分,由以往仅用富含碳、氮等营养的农副产品(甘蔗渣、麦麸等)作为营养基质(其产品称为药用菌质),改变为采用具有一定活性成分的中药材作为药性基质,它既能提供真菌生长所需营养又因真菌的酶而被改变组织、成分,从而产生新的性味功能,故具有双向性,其产品称为药性菌质,如兼用营养、药性两种基质则称为全性基质,产品也称为药性菌质。药性菌质,常可比该真菌或药性基质本身或两者简单相加有更良好的药效,主要表现在增效、扩用、排毒等方面。目前张李阳等对药性菌质的研究在家禽的实验中已取得一些成绩,在肉鸡的日粮中添加药性菌质,可显著性的促进肉鸡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的合成,改善蛋白质的代谢,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可以提高肉鸡的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促进机体的钙、磷代谢,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改善消化生理,从而促进肉鸡的生长。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灵芝菌丝体;选用的一种药用真菌在含一定量可药食同源中药药渣的全性基质上进行双向发酵,最终得到的产物称为药性菌质。

(2)试验用鱼:取自中洋集团下属龙洋水产有限公司河豚养殖场内,白养的大小基本一致的1冬龄河鲀1200尾。

(3)基础饲料:海安龙洋牌河豚鱼饲料。

1.2 方法

共饲养大小基本一致(体重0.156±0.024Kg,体长19.0±1.6cm)健康活泼的河鲀鱼10000尾,试验前先用基础饲料驯养7d,待供试鱼适应环境,并确认无疾病症状后,随机分成4组入池(每池2500尾)。试验以投喂基础饲料(正常河鲀饲料)为对照组(池),以投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0.5%、1%、2%)的饲料添加剂的试验饲料为试验组(池),饲养河鲀60天。每天按正常投饲量投喂河鲀饲料,使之饱食,并根据水温适当调节,水温保持在21.6~27.8℃。饲养管理按正常生产进行,每天记录投饲量,计算出摄食量,河鲀疾病的防治对照中洋集团的养殖厂常规进行。并于投喂饲料添加剂后的第15、30、45、60天,从各组中用随机捞取的方法捞取8尾供试鱼取脾脏组织在-20℃冰箱中保存,备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1)取样策略:试验开始后的第15、30、45、60天,从试验池中随机捞取8尾受试鱼进行采血,血清收集在-20℃冰箱中保存,备用。

取样时停饲1次,测试各组受试鱼50尾,并测量体重、体长、体全长(本文主要探讨药性菌质对河鲀免疫力影响,关于生长方面指标将另文探讨)。

(2)受测指标:

A 酶活性的测定。

用脾脏组织测定溶菌酶、SOD活性,测定按所购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的方法在南京晓庄学院进行。

B 回感试验。

各组分别留存供试鱼10尾,饲养在南京晓庄学院养殖室内,观其行为正常并能正常摄食混合饲料时,进行回感试验。用一定浓度的嗜水单细胞菌用注射方法进行肌注感染,观察注射后各组行为变化、症状和死亡率。一周后按组对每尾河豚鱼进行解剖,肉眼观察其表皮、粘液、肌肉丰度、肝脏体积、含血量等和手指接触等指标予以比对后进行记录。

2.2 实验结果

试验数据用ANOVA软件进行方差分析,Duncan's进行多重比较。

(1)投喂药性菌质添加剂对河豚鱼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在投喂药性菌质后,实验3、4组的溶菌酶活力有所升高并在45d时达到最大值,且以2%试验组溶菌酶活力最高,1%次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2)回感实验结果。

在回感实验中,1%试验组死亡率最低,体表颜色鲜艳,表皮光滑,肌肉丰厚,但头颈部表皮粘液呈片脱落,肝脏体积最大,血量较多,肝脏外表充血程度最小;对照组表皮较光滑,肌肉肥满程度一般,肝体积中等,血含量较大仅次子1%试验组;0.5试验组,表皮欠光滑,肌肉不丰满,肝脏外表呈条状充血(约3cm),肝叶血管较厚;2%试验组表皮稍显光滑,肝小,含血量少,肝脏整体充血,靠腹部有长条血痕(约4cm)。从中可以看出,药性菌质能有效促进生长和提高鱼体免疫力,其用作饲料添加剂的添加量应为2.0%组效果最佳,1.0%组效果佳。

2.2 分析与讨论

药用真菌具有提高免疫、抗肿瘤、延缓衰老、降血脂等多种生物功效,在医药、食品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溶菌酶是鱼体内具有杀灭外来细菌的活性酶,这种酶在鱼体免疫和抗病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第8篇:立体影像范文

影响力附丽收视率

一般而言,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与收视率呈正相关联系,影响力常常附丽于收视率,因而通过提高收视率来扩大影响力似乎是行业共识。

扬长避短是王道。网络媒体具有资源优势、时效优势、成本优势(其先期成本虽然很高,但后期成本却逐步趋于归零化)、互动优势等全方位优势,所以近些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媒体产业这个生态系统中,受网络冲击最大的是电视。面对网媒的冲击,如果能够正确认识网媒和电视媒体的长短,对新闻类节目的内容、形态乃至语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则可以继续受到观众青睐。当然,电视的娱乐功能、服务功能没有受到网络的太大影响,但伴随互联网和嘻哈歌曲成长的新生代,其收视心理较传统观众发生很大嬗变。我们不能用庸俗、低俗乃至恶俗的节目去迎合他们,而是要用既健康又“养眼”的节目去引导他们的审美情趣。哪怕收视率暂时受到一点影响也在所不惜,要相信日久正能量必占上风。

“狭路相逢智者胜”。面对网媒的挑战,电视务必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在后电视时代,受众群分化剧烈,连网民手中的DV也在与电视台争夺观众。但我国仍然是电视文化消费大国,有些原先的固定观众群依然保持着对电视的忠诚度,比如众多中老年妇女依然是家庭伦理剧集的忠实丝粉。故此,我们不应摈弃过去风行的“得大妈者得天下”的收视率定律,用最朴素的电视元素给观众带来最实在的感动,引发收视期待而提升收视率并推高影响力。

差异化竞争是正道。传统媒体不仅有一个应对网络媒体挑战的问题,还有一个应对同行竞争的问题,其激烈程度和负面影响不亚于同网媒的比拼。在诸多弊端中,同质化竞争居首。栏目或节目同质化,主要表现在受众定位相近、内容和形式趋同,某台的一个栏目或节目取得成功,其他台就一哄而上群起效仿之,像选秀类、相亲类就是如此。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观众审美疲劳,“集体繁荣”很快走向“集体衰微”。

同质化竞争实质上是一种业界内耗,最终必然导致收视率下滑而损害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因此,应大力倡导差异化竞争,秉持“频道专业化、栏目品牌化、节目个性化、创新常态化”的理念,打造强势而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避免兄弟台之间的同质化掐架,也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立于不败之地,影响力指数节节攀升。

时刻不忘主旋律。面对网络媒体的挑战,有些电视媒体显得底气不足,因而出现一些长了收视率、忘了主旋律的误区。比如,以为新闻报道拔得头筹就能获得高关注度,抢占更多的受众及市场份额,因此一心求快而忽视对信息真假优劣的甄别工作。又如,为了与网媒争夺受众“眼球”和广告商“钱袋”,不仅内容俗不可耐,而且节目包装被广告商所左右,导致节目的播出热度与观众遗忘的速度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强调受众本位理念,并非一味迎合受众;打造鲜活品牌,不是靠哗众取宠。电视媒体的影响力,靠的是思想内涵的穿透力,靠的是释放正能量的主旋律。而偏离主旋律的收视率,则是华而不实的伪繁荣。

影响力仰赖公信力

影响力决定吸引力,公信力决定影响力。那么,如何维系和提高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当然不是为博眼球而频繁“变脸”,也不是靠华丽的视觉包装来吸引受众,而是要切实做到两个强化——

与时俱进地强化正面报道。当下虽然新媒体堪称风生水起,但传统媒体依然民望颇高。不过,在面临新媒体冲击的非常时刻,传统媒体若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主流舆论风向标的地位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传统媒体用前沿理念调整机制、自我完善,与时俱进地强化正面报道维系公信力已经刻不容缓。

和新媒体相比,电视媒体具有正面报道相对成熟和完善的采集、制作机制和团队,也具有相对雄厚的报道资源和品牌效应,在广大受众的心中也早已树立了良好的传播形象。但耀眼的金字招牌及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多媒体时代务必与时俱进,通过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和有效传播,才能获得受众的价值认同及高忠诚度,也才能继续占领正面舆论主阵地。与时俱进地强化正面报道,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改进”之义。首先,强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扣准社会脉搏,关注国运民瘼。其次,就是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信息传播规律。在坚持党性原则前提下,创新正面报道形式、方法、手段,大力增强正面报道的可读性、生动性、贴近性,杜绝影响公信力的大话、空话、套话,不断提高其时代感与亲和力。与此同时,要在意民众意愿的表达,加大“接地气”的评论力度,融合大众舆论与精英舆论。

当仁不让地强化舆论监督。不可否认,作为一种民意表达渠道,网媒发挥了舆论监督重要作用,从几年前的“周老虎”事件,到后来的“躲猫猫”“俯卧撑”“楼脆脆”“钓鱼案”等,均显示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互联网业已成为社会舆情放大器,但在受众心目中又缺乏严谨性、深刻性、权威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捕风捉影、夸大事实乃至无中生有、恶意中伤,以达到哗众取宠、混淆视听、兴风作浪以牟取名利的目的;一些唯利是图的网站,则组织网络水军、网络推手发帖、删帖、炒作、造谣,制造社会热点,借机谋取经济利益。

面对互联网上的舆论监督乱象,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站稳立场。千万不能盲目浮躁地一窝蜂跟进,更不能耸人听闻地推波助澜,导致严重损害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不仅要敢于发声,而且要善于发声。要始终坚持客观报道,平衡矛盾双方的话语权。要出以公心,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决不能角色越位异化舆论监督。近两年多来,南昌市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啄木鸟在行动”,通过舆论监督发现问题,倒逼职能部门加以改进,共采发公开报道1620余篇,其中有1180多个问题得到解决,推动解决率达到85.5%,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能,得到百姓赞许。

公信力是传统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只有始终坚守自己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与时俱进地强化正面报道和舆论监督,公信力及其衍生的影响力才能一如既往地成为我们的独具优势。

影响力期待融媒力

在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维系和扩大影响力,除了提高收视率、公信力外,还要提高传播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走融媒之路。诚然,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高度等方面是新媒体不可比拟的,但网络媒体在新闻信息的海量性、即时性、互动性等方面又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网络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事实上,目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正处于既暗战不断又相互依存状态。

传统媒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以期结束无序竞争。因此,近年来传统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联姻,以各种形式与信息高速公路接轨。报社办电子报,电视台办网络电视、数字电视,广播也可以上网……传统媒体竞相发展多媒体新闻,开发网上点播新闻、图像新闻、视频新闻等,变身为复合媒体,由传统的线性单向传播进化到现代的网状交互传播。如今,广东电视台、辽宁广播电视台、江西广播电视台等多家省级广电媒体,业已正式启用了包括媒体名称、栏目名称、主持人等众多域名,将自身品牌影响力延伸至网络,打造立体化媒体战略。竞争对手变成战略伙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数据显示,目前微信迄今已坐拥4亿注册用户,其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吸引众多传统媒体把它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工具。2013年8月23日晚高峰时段,南京交通台“小堵大开心”节目中,微信平台的互动功能得到一次充分体现。该台接到听众电话求助:一名外地2岁幼儿误喝了农药,家人乘坐出租车送其来南京儿童医院抢救,希望能为其辟出一条生命通道。主持人一面紧急联系交管部门,一面将这条求助信息转发微信平台。很快,爱心接力在南京城生动展开……

“双剑合璧”固然可喜,但切忌用传统媒体的行事方式来操办新媒体业务。比如,在传统媒体形态下,虽然通过报纸分叠化和电视频道化等手段,可以提供一定程度差异化产品,但囿于资源和成本的限制,总体上只能提供较为标准和统一化的信息。而新生代网民更希望信息服务商提供个性化信息。因此,只有满足主体网民的需求才能真正形成全媒体格局。此外,融媒后的传统媒体,依然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网上主旋律,借以不断提高自身影响力。

第9篇:立体影像范文

【摘要】

目的比较超重与正常体重儿童体适能、体力活动的差异及其父母与子女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针对肥胖儿童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扬州市某小学119名8岁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集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数据,使用体力活动问卷测量儿童及其父母的体力活动水平,采用中国体质健康指标中8个运动测试全面评定儿童体适能水平。结果超重男童体力活动水平(2.90±0.65)与正常体重儿童(2.41±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5)。母亲与其子女的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β男=0.32,β女=0.35,P值均<0.05)。结论超重儿童体适能、体力活动水平低于正常体重儿童,母亲体力活动水平与子女体力活动水平关系密切。

【关键词】

超重;儿童;身体素质;父亲;母亲;因素分析,统计学

近年来,儿童肥胖发生率逐年攀升,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地区呈现出流行趋势[1-2]。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肥胖儿童体适能(包括心肺耐力、肌肉耐力、下肢爆发力或速度与灵活能力)更差,体适能在预防青少年儿童肥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研究发现,体力活动、肥胖与体适能密切关联,儿童肥胖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4-5]。另外,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父母的肥胖会增加其子女发生肥胖的风险,尤其是未满10岁的儿童[6-7]。基于上述相关研究,本文在探讨超重儿童与正常体重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体适能之间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父母与子女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揭示父母和儿童体力活动水平在肥胖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为制定针对肥胖儿童的干预方案提供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4年9—10月在扬州市某小学招募并筛选符合研究要求的研究对象,共筛选超重肥胖儿童54名,均为8岁(男生30名,女生24名),BMI≥18.8kg/m2[8],超重儿童母亲51名,父亲34名;正常体重儿童65名,均为8岁(男生36名,女生29名),14.40kg/m2≤BMI≤18.79kg/m2[8],正常体重儿童母亲52名,父亲49名。所有参与研究的儿童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于2014年10—11月正式开始调查。

1.2数据采集

1.2.1体质量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2(m2)。超重儿童、正常儿童及其父母的身高、体重都由该校具有从业资质的医护人员使用标准化仪器测量。体重是指在轻装条件下的体重,精确到0.1kg;身高是指被试赤脚时的身高,精确到0.1cm。

1.2.2体力活动

1.2.2.1儿童体力活动采用适龄儿童体力活动问卷(PAQ-C)[9]测量儿童体力活动水平,该问卷由9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体力活动水平越高。取项目1~9项的分数并计算平均分作为儿童的体力活动水平。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1.2.2.2父母体力活动采用成人体力活动问卷[9],该问卷共包括7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取1~7项的分数并计算平均分作为儿童父母体力活动水平高低的评价指标,分数越高表明活动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

1.2.3体适能本研究根据中国体质健康指标,结合测试学校及被试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了儿童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主要涉及平衡、灵活性、速度、耐力、力量以及有氧代谢能力等相关的体适能8个测试项目,其中儿童的有氧代谢能力用6min步行测试进行评估[10]。体适能测试由1名经验丰富的运动生理学专业教师和经过精心培训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10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团队来完成。平衡能力:评价被试单脚站立的平衡能力。被试光脚站在一根直径20cm固定于地面的圆木上,尽量长时间的保持身体平衡,1名测试者站在被试旁边做好保护措施。最后,以被试60s之内失去平衡的次数评价被试单脚站立的平衡能力。上肢协调能力:评价被试上肢运动速度与协调能力。要求被试将利手放在磁盘中间以最快的速度来回移动,被试必须每次触及两端的圆盘,共完成25个来回,允许做2次,选择其中1次最短时间作为其任务表现能力。坐位体前屈:评价大腿上部以及背部下侧的灵活性。受试者两腿伸直,两脚平蹬测试纵板坐在平地上,两脚分开10~15cm,上体前屈,两臂伸直向前,用两手中指尖逐渐向前推动游标,直到不能前推为止。

测试计的脚蹬纵板内沿平面为0点,向内为负值,向前为正值。记录以cm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测试2次,取最好成绩。立定跳远:主要考察被试的下肢爆发力。被试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往后摆,然后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同时两臂稍曲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腾空,要求两脚同时着地并且不能往后倒。以两次测试中最远的一次距离(cm)来衡量被试的下肢爆发力。仰卧起坐:评价被试腹肌及臀屈肌的耐力。被试身体平躺仰卧于垫上,双肩胛骨着垫平躺,两腿屈膝,腹部与大腿呈90°,大腿与小腿呈90°,两手指交叉贴于脑后,臀部不能离垫面,可有同伴压住脚面。用收腹屈背,双臂屈肘前摆内收,低头、含胸的力量起坐,动作协调一致,双肘触及两膝,然后后仰还原成预备姿势。30s之内完成的次数作为被试任务表现能力。曲臂垂悬:主要反映被试上身力量及耐力。被试自己或在测试者的帮助下使其下巴高于单杠水平横杆。然后,被试尽力保持该姿势直至下巴低于水平横杆为止,以其保持该姿势的时间长短作为被试该项任务的表现能力。10m×5往返跑:该测试主要评价被试速度和敏捷性素质。被试站在相隔5m两个圆锥体的一端。听到计时员发出口令后,快速地向另一端跑去并迅速返回起点,连续重复5个来回(50m),以所花的时间作为该任务表现能力。6min步行:评价被试最大有氧运动能力。采用分组测试的方法,要求被试在400m田径场上以快速度连续走动(不允许跑),以6min之内所走距离来衡量其任务表现能力。

1.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连续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方法来检验两者之间的差异。采用向前进入线性回归法拟合儿童体力活动与其母亲体力活动、BMI以及儿童体重状态之间的关系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超重与正常体重儿童人口统计学特征比较表1显示,超重儿童与正常体重儿童除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6,P=0.620)外,在体重、身高及BMI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55,9.84,19.33,P值均<0.05)。

2.2超重与正常体重儿童体适能、体力活动水平比较结果显示,男童立定跳远水平和10m×5往返跑能力优于女童(P值均<0.05)。正常体重男童平衡能力、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曲臂垂悬、10m×5往返跑以及6min步行等体适能优于超重男童(P值均<0.05)。在平衡能力、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曲臂垂悬以及10m×5往返跑等体适能上,正常体重女童也优于超重女童(P值均<0.05)。在上肢协调能力和坐位体前屈上,超重儿童与正常体重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超重男童体力活动水平低于正常体重男童(P=0.004),但是超重与正常体重女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1)。正常体重男童体力活动水平略高于正常体重女童,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不同性别超重儿童体力活动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547)。

2.3儿童体力活动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以父母体力活动水平、父母BMI及儿童体重状况为预测变量,以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为效标变量,对男女童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母亲体力活动水平、BMI以及男童体重状况与男童体力活动密切相关,3个变量能够解释男童体力活动水平总变异的26.1%,其中母亲体力活动水平能够解释男童体力活动水平总变异的10.2%。母亲体力活动水平能有效预测女童的体力活动量,能够解释总变异的12.4%。此外,超重儿童母亲体力活动水平能预测超重儿童体力活动水平,能够解释总变异的10%(β=0.314,P=0.025)。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超重儿童平衡能力,下肢爆发力、肌肉耐力,上肢力量与耐力,速度与敏捷性等体适能较差;超重男童的有氧运动能力较差。研究结果同时也显示,母亲体力活动水平与子女体力活动水平相关,父母超重与其子女超重呈正相关。因此,通过增加儿童体力活动水平来提高儿童体适能,就需要依据父母及其子女(儿童)的能力和需求,研制切实有效的促进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干预方案。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超重儿童体适能较差,原因可能在于:超重儿童在移动自己身体时,脂肪组织过多使其处于不利条件,或是其缺乏进行最大努力尝试的动机[11]。另有研究发现,正常体重儿童与超重儿童的体力活动存在差异[12],临床诊断超重男童比同年龄正常体重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低。然而,这种差异并未在女童中发现。超重女童倾向于高估他们的体力活动水平,女童体力活动水平低于男童[13]。然而,本研究未发现男女童体力活动水平之间存在差异,与其他研究结论一致[14]。本研究发现,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与其母亲体力活动水平呈相关性,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差异[15]。本研究也支持了前人有关父母与其子女体重状态具有较强关联性的结论,即父母超重,其子女也超重。这种关联模式很容易被人们接收,因为除了基因相似之外,家庭成员行为也具有相似性,这些行为包括脂肪摄入量、食物偏好以及体力活动方式等[5,16]。

4参考文献

[1]BRANCAF,NIKOGOSIANH,LOBSTEINT.ThechallengeofobesityintheWHOeuropeanregionandthestrategiesforresponse:Summary[J].MedSciSportExer,2007,40(3):588-589.

[2]谭琪,徐勇.中国儿童青少年1985—2010年肥胖发展趋势及预测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5):570-572.

[3]MUNDERMANNA,H02LLINGH.Age-andsex-dependentdisparityinphysicalfitnessbetweenobeseandnormalweightchildrenandado-lescents[J].JSportMedPhysFit,2013,53(1):48-55.

[4]TELAMAR.Trackingofphysicalactivityfromchildhoodtoadult-hood:Areview[J].ObesFacts,2009,2(3):187-195.

[5]单浩洋,吕雪,谢莎丽.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3):476-478.

[6]MANIOSY,COSTARELLIV,KOLOTOUROUM,etal.PrevalenceofobesityinpreschoolGreekchildren,inrelationtoparentalcharacteris-ticsandregionofresidence[J].BMCPubHealth,2007,7(17):3358-3368.

[7]孙莹,刘阳,苏普玉,等.小学生童年期不良经历与超重肥胖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2):255-257.

[8]EBRAHIMGJ.WHOchildgrowthstandards:Growthvelocitybasedonweight,lengthandheadcircumference:Methodsanddevelopment[J].JTropPediatrics,2010,56(2):136-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