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梅花魂教学反思范文

梅花魂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梅花魂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梅花魂教学反思

第1篇:梅花魂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延伸;自主;适时;巧妙;适度

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外延伸,可以让良好的信息来源得以有保障,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激发,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一、自主延伸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露痕迹的运用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麻雀》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感悟的:

在充分感悟了老麻雀的勇敢和爱的伟大力量之后,教师深情地对学生说:“这时,你最想对老麻雀说什么?”

生1:“老麻雀,你太勇敢了,我很佩服你!”

生2:“老麻雀,你奋不顾身救孩子的精神令我感动。”

生3:“老麻雀,你真棒!我为你竖大拇指。”

生4:“老麻雀,我要学习你临危不惧的精神。

生5:“我想对小麻雀说一句话:你有一位好爸爸或许是妈妈,你长大后要孝顺他们。”(这时,班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在了解了故事的结局后,教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猎狗走后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二、适时延伸

语文课外延伸要把握时机,找准向课外延伸的切入点,迁移运用,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标版《落花生》一文,由于文中展现的场景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学生很难感同身受的理解文中的意境。如果教师也只重视对文章本身的分解和剖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会让教师的学术视野得到限制,影响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剖析文章前先介绍相应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对作品有宏观的把握,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

比如文中有句话令学生费解:“所以,我们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默默无闻,对他人有用的人。”

学生会思考,为什么文章中的父亲希望儿子像花生一样啊?做人像鲜红的苹果和可口的香梨不是也可以对社会有贡献吗,而且还更有尊严更体面。

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在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家庭背景和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学生了解因为家庭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变故,父亲才希望孩子能够宠辱不惊的如同落花生一般的做平凡的人,指引学生切身体会父亲良苦用心。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通过这样的适时延伸,可以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得以丰富起来,引起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感知体验,获得了更多有关于作品的信息,激发了阅读欲望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巧妙延伸

教学中老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应该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准切入点,巧妙延伸。

我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是这样延伸的:

师:现在打开我送给你们的梅花图,这幅梅花图略显单薄,希望你们能锦上添花,写上与梅花有关的诗句。

生:还有“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生:我写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师:写得非常贴切,那把你们题写的这幅诗画送给你今天在座的朋友吧!

播放《梅花三弄》乐曲(学生交流作品)

师:亲爱的同学们,初秋时节已经到来,冬天的脚步也一点点逼近,或许你会埋怨冬天的寒冷,讨厌冬天的冰雪。但是,当我们学习了《梅花魂》这篇优美的文章后,你一定不会再惧怕寒冬,相反,反而会因为梅花的傲骨为你在严冬增添一份自信的美丽而感到温暖。春风得意时,你可以谦虚地说“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遭遇挫折时,你也可以用“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精神鼓励自己勇敢面对。总之,希望你们能够把梅花的精神带入你的生活、融入你的家庭、感染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你的生活一定会因此而更加充满温馨与幸福。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稳稳地把握住文脉,并且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适度延伸

新课标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其中的意义。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人物,我在课文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材料。于是,学生在阅读时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整合,顺利地总结出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性格特点。除阅读作品,还有其他延伸方式。比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最近发生的重要的事,给学生播放与教学相关的电视、电影;也可以让学生欣赏名曲名画,或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发表自己见解,还可以走向大自然去体验生活。这些活动,既陶冶情操,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反思精神。另外,将课内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使学生广泛涉猎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实践经验。

语文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咸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因此,自主、适时、巧妙、适度地进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参考文献:

[1]周成平.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小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

人民出版社,2009.

第2篇:梅花魂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懂情感的,需要老师全面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渴望老师生活在他们之中。因此,作为当代小学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肤浅的微笑和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渗透教育内容的,包含着崇高的责任感和理智感的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相统一的爱。要运用激励的方法,能刺激学生的心理欲望,激发学生的目标追求,适当的激励会给班上工作带来插翅而飞的效应。人总是有感情的,在教育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感情的培养,力争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激发学生。对于调皮学生,教师尤其要有温暖的爱心,暖化他们失衡的心灵,在他们心里教师就是榜样。

进行情感教育,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

小学的1至12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世纪宝鼎》、《梅花魂》、《三峡之秋》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等。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二、教学方法方面

第3篇:梅花魂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效;备课;预习课堂

“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是语文教学改革亘古不变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毋庸置疑,我们应该朝着扎实高效的课堂而不断努力。那么怎样才能打造高效的课堂?笔者经过十几年的课堂实践,总结出了以下三点措施。

一、备课应充分

备课是上课前的必修课,更是上好一节课、上出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只有课前备课充分,才能对教学目标做精准的定位,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实施有效教学。我们必须在备课上下工夫,努力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内”。(一)解读文本,内化教材备课时我们应该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反复研读,理解教材编排的特点,明确教材编排的意图,吃透教材的本来意思和深层含义,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课堂呈现做好充分准备。如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的文本解读,不仅要与文本对话:认真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理解文中每一个字、词、句,特别是“林荫道”这个学生不常见的词语。还要与作者对话:了解季羡林写这篇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求学经历,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体会德国的民风民俗,为理解文中重点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做好充分准备。(二)抓住重点,把握难度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根据教情和学情及时整合梳理教材,明确教材的重点和教学时必须突破的难点,巧妙地取舍教材。对于教学重点,更应该精心设计:如教学切入点的选择、时间的多少、教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揣度、理解的尺度等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教学做到重难点处精笔细描,略微之处几言带过。如《梅花魂》一课,文中通过五个事例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那么这五个事例的教学是否平均用力呢?经过对比研读,我发现“我弄脏墨梅图,妈妈被外祖父训斥”这一个事例,作者抓住了外祖父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写,研读这段话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点,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于是我决定把这件事作为教学重点,并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浓墨重彩地研读这件事,而其余的事例则一笔带过。这样既做到了长文短教,节约了教学时间,同时又有效地落实了单元训练点。(三)解读学生,因人施教备课时,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因为同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备课时,教者应当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备课时互换身份,站在学生立场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解读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减少教学的盲目性。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层次,才能因个体的差异而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人施教,提高课堂效率。

二、预习须扎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课文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有效策略。做好课前预习,既为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做好了准备,又能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当然引导学生预习不能盲目,应当教给孩子们预习的方法,并有计划、有层次地设计适合学生的预习要求,还要检查孩子们的预习成果,使预习这一学习环节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孩子的认知规律,结合不同年级的教材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预习提纲,让学生预习时目标明确,有法可依,循序渐进,达到预期效果。例如《钓鱼的启示》一课,笔者根据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和阅读训练目标,设计了以下的预习提纲:《钓鱼的启示》预习提纲一、朗读:我已经把课文读了()遍,做到了准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还知道了课文有()段话。并标出段落序号。二、圈注:我圈好了课文的生字,给生字注上拼音,并能准确拼读。三、检索:通过默读课文,我发现了本文中作者得到的启示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四、理解:我发现文中的这句话写得特别好,因为……五、质疑:我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是……学生根据预习提纲,通过充分预习,为课文学习、交流、讨论做好了充分准备。课堂上孩子们各抒己见,发言积极,见解独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收获了成功的快乐,还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课堂要朴实

“立足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课堂,我们应当在课堂上下工夫,既不搞满堂灌也不搞形式主义。要努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力争每一堂课做到扎实、有序、有效。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一位老师课堂教学可谓“花样百出”:一会子看视频,一会儿做采访,一会儿试表演,却不见学生动笔批注,寻章摘句。整节课下来,学生时不时哄堂大笑,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情感完全违背本课要传达的情感基调,也游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而笔者教学这课时,抓住文末画龙点睛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为教学切入点,以本为本,让学生围绕“了不起”辐射全文,在文中圈画能体现父与子了不起的句子,再把自己的理解感悟批注在句子旁,最后全班交流,理解、升华主题。这样的课堂看似平常,却是扎实有效的,它能让学生的心真正沉入课文,对话文本,既把握了课文内容,习得了阅读方法,又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不断摸索、发现、创新,不断实践、反思、总结,就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构建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梅花魂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文化规划 “花儿”文化 文化主张 价值实现

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学校、教师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道。当前实践中,学校文化规划往往被定位为学校特色发展、品牌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学校文化规划过程中,许多学校请人代为制作学校文化规划。从“规划”本意的角度看,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文化规划、学校的课程规划,都具有学校发展的内在意蕴。

一、辨证思考:对学校文化规划的问题诊断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特质,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内在标识。反思当下的教育现实,大多数学校尚未意识到学校文化规划的独特价值,文化规划尚未成为学校的一种价值自觉,具体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缺乏自我解剖的眼光。文化规划的基础是反思历史与分析现状。这就需要我们用“价值观”去看我们的历史与现状。如果我们能用长远的视野抓住核心问题,又能够把核心问题的解决视作新阶段发展的机遇,那么,我们所建立的“规划”就是具有“现实意义”与“史”的价值的。

第二,缺乏聚焦核心的思考。“价值自觉”的核心是形成“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不是提出一句话那样简单,它是师生一起努力“做”出来的。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如果不能明确提出“核心价值观”,就很难形成一种统领的“纲”。

第三,缺少共同愿景的凝聚。共同愿景是学校发展希望达到的图景。它包括组织存在的价值、使命和目标。学校文化规划要回答的问题正是建立共同愿景需要面对的三个关键问题,即“追寻什么”、“为何追寻”、“如何追寻”。

应把学校文化规划当作一个实施的过程,而不是当作文本的制造。笔者认为,作为静态文本的学校文化规划需要在具体的“规划”实践中实现,需要我们把“文本的自绘”变为“价值的自觉”。

二、系统思维:学校文化规划的意义追寻

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的自我生成能力或发展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校自觉的发展过程。它的产生需要经历反思与研究、设计与实践、批判与更新等基本历程。那学校文化规划的意义何在呢?

1.学校发展愿景的践行

学校变革需要明晰、合理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而在学校文化规划这一环节,需要校长以合理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学校发展,形成自己真正理解和相信的教育理念,确定一个发展性的、具有可实现性的发展目标;而且,这一目标应该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化,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因此,制定学校文化规划的过程,正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是形成自己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过程。

2.师生价值认同的过程

积极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于形成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它甚至比直接的教育过程更具感染力。

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身上蕴含着极大的潜能和创造力,如果把这些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出来并应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就能极大地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

3.学校发展品位的提升

学校的品位是指学校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其核心是学校文化。它的基本标准包括:⑴学校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⑵学校组织的性质表现为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型组织与发展型组织的有机统整;⑶学校组织具有自身的内在“发展能力”,学校的发展具有持续的规划意识;⑷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如一整套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校制度、具有精神感染力和文化品位的学校文化以及完整的教育资源体系等。

三、孕育思想:学校文化规划的价值实现

我们从“文化规划”本意的角度看,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它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聚合性,其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与吸引力并持久地支配每个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基于上述对学校文化规划的思考,笔者所在的常州市武进区花园小学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品牌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积极的价值导引,引发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

1.构筑愿景: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我校的校名中有“花园”两个字,它喻示着花园小学就如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学校里的教师就如辛勤浇灌花儿的园丁一样,不懈地耕耘着;学校里的孩子就如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尽情地在花园里吸收养分,在老师的呵护下,成长为美丽的花儿。

我们“花儿”文化的设计目标是:通过“花儿”文化的引领,把学校打造成美丽芬芳的幸福“花园”、师生勤奋学习的幸福“学园”、师生快乐生活的幸福“乐园”、观照师生生命成长的幸福“家园”;通过“花儿”文化的引领,使每一个教师成为“身正学高、敬业乐教、追求卓越、阳光灿烂”的幸福教师群体;通过“花儿”文化的引领,使每一个孩子就如同花园里的花儿,享受阳光雨露,吸收养分养料,不断成长。

共同愿景,当它为全体成员认可接受,就成为一种真实存在,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

2.精神内核:文化主张的适切性

我们的文化主张是“让每一朵花儿都灿烂”,具体阐释为:

学生发展方面——学校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百花园中盛开的鲜花,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天赋禀性与兴趣爱好。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特长与不足,然后对其进行个性化教育,做到“对每朵花都进行独特培育”。

教师发展方面——教师在学校百花园中既是辛勤耕耘的园丁,也是盛开的花朵,学校认为每个教师都应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得教师在精心培育学生的同时绽放出自己不一样的美丽。

“让每一朵花都灿烂”这一文化主张的精神内核是“个性化发展”,即在关心师生共性的同时关注他们个性的发展,使他们能在花园小学这片热土上快乐、健康、幸福、富有个性地成长。

文化是静态的,往往会在很长时间中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文化也是动态的,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建构的过程。荷兰哲学家皮尔森认为:“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既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当人具备了某种文化意识并按照它思维、行动、生存后,就不会满足于眼前的状态,并寻求新的境界。此时,通过新一轮的“目标”引领,促进新的“自觉”形成。

3.内隐外显:价值追求的视觉性

我们选择太阳花作为学校的校花。太阳花具有日出开花、日落闭合的习性,她的花朵美丽大方,那鲜艳的颜色、饱满丰润的形态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感觉。它喻示着花园里的每一个生命都如太阳花般富有朝气、积极进取。

我们设计了“五色花宝”的形象作为学校的文化图腾。花宝宝身穿黄色衣服,象征着花园学子个个是骄傲的炎黄子孙;它张开双臂拥抱明天,头戴五色花环,象征着花园的学子个个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我们在校园中布置了“花儿墙”。当孩子在各类竞赛中喜获丰收时,当孩子无私帮助他人后,他们的笑脸就会出现在学校的“花儿墙”上。张张笑脸就如花园里的朵朵鲜花,美丽动人。

朱永新教授曾说:学校首先是一个器物化的环境。它的自然、设施、技术、建筑等都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折射着人的价值追求、审美趣味、思想方式,彰显出特定的文化意味。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塔,莫不浸润人的情致,莫不濡染人的品格。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4.优化路径:细化项目的合理性

(1)以“花儿”文化为核,画一个完美的同心圆

一是以花为媒,一班一品。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我们在各班开展“看花形——知花性——悟花品——学花神——养习惯——学做人”的“班花”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努力打造“一班一品,班班有特色”的完美教室。

活动中,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充分展开讨论,确定本班“班花”,或是傲骨幽香的梅,或是虚心有节的竹,或是四季开放的月季,或是鲜艳似火的茶花……“班花”确定之后,学生在班主任、美术老师指导下,查找相关资料,学习“班花”精神,设计出“班花”标志图案,并制作成班牌。接下来,各班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根据确立的“班花”和班级实际情况,共同确定“班号”、“班歌”、“班训”、“班级愿景”,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班级文化深入人心。每当集会时,孩子们就会喊起响亮的口号,唱起动听的班歌,班级文化处处陶冶着孩子们的性情,启迪着孩子们的心灵。

二是以花为名,一特一团。学校成立丰富多彩的“花儿社团”,有羽毛球社团、舞蹈社团、书法社团等十多个社团,孩子在社团里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发挥着自己的特长。

三是以花为题,一节一韵。在学校“让每一朵花儿都灿烂”的办学主张的指导下,学校定期举办花卉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在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强健学生体魄,提升学生文化品位。

(2)以“花儿”文化为魂,构一个多元评价的文化场

根据花的形状和特点,我们建立了“五色花儿”德育评价体系。红色代表积极向善的心灵花,蓝色代表勤奋努力的好学花,绿色代表智慧聪颖的科技花,黄色代表强健向上的健美花,紫色代表温馨高雅的艺术花。每年六月一日,孩子自主评选出大家梦寐以求的“花儿少年”。

这种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关注学生动态的、生成的评价方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小梁是一位聪明但略显调皮的男孩,他学习成绩优秀,但不拔尖,在班中热心,但偶尔会犯些小错误,每次评优,荣誉总是与他擦肩而过。进行“五色花儿”评价改革后,他凭着在区课本剧比赛、区航空比赛中获得的几个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获得了校长亲自为他颁发的九张“花儿卡”。去年的六一儿童节,他光荣地被评为花园小学“花儿少年”。

5.占领制高点:价值实现的关键性

(1)开发花的课程

学校组织教师围绕“花儿”文化,在低年级开发以认识自然界的自然花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在中年级开发以感悟花的各种品质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在高年级则着重将花之品格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培植学生的心灵之花。

我们通过“花儿”校本教材的开发,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切实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使“花儿”文化成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2)培育美的教师

每年4月份,学校都要隆重举行“百花杯”课堂教学效益月活动。效益月中,有封闭式备课、网络团队式教研等多种活动形式,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课堂教学水平等。在活动闭幕式上,学校根据个人和团队表现评选出“兰花奖”、“梅花奖”、“月季奖”等。

(3)形成善的磁场

我们通过即时评价和定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如,当行政领导了解到教师中有感动的事发生时,会马上以校讯通的形式进行公开表扬,并附上花语。唐英老师是学校的数棋教练,她只要一有空,就会带着她的小选手进行训练,时间晚了,还亲自把学生送回家。一天晚上,当她把学生送回家时,恰巧被徐校长看到。第二天,全校老师都收到这样一条“兰花语”:“唐英,昨晚7:00训练完后你还亲自把孩子送到家里。你的认真、你的大爱是花园全体老师学习的榜样,向你学习。”

又如,每周值周校长会对各行政领导在一周中发现的典型人和典型事进行汇总,并在每周的教师会议上颁发“花儿”金色赠券。当陈小彬、沈亚等老师指导的学生在区数棋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时,值周校长黄亚芬当场给他们颁发了代表智慧的蓝色“好学金色赠券”;当恽超老师指导的学生在常州市课本剧比赛中获一等奖时,值周校长马伟国给她颁发了高雅的紫色“艺术金色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