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第1篇: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 孵化功能 创新型城市 系统动力学

系统分析

(一)分析方法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Forrester 教授于1956年创立的一门研究系统动态复杂性的科学。它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主要用于研究复杂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动态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以Vensim软件为分析工具,利用图示化编程建立模型;运用结构分析工具研究模型系统结构,数据分析工具研究变量行为模式。

(二)系统边界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孵化器是经济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涵也随着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企业孵化器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和咨询等相关管理的服务体系,目的在于使中小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创新,这一组织体制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吸引人才和造就人才的价值增值,是一种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型社会组织。

自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城市创新理论问题的研究逐渐兴起,关于创新型城市内涵的研究也有较多探讨。创新型城市是现代城市竞争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需要依靠一定的科技、产业、经济、体制、人力、文化等核心要素的推动,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价值创新体系,从而促进整个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性调整,实现城市健康快速发展。

(三)变量选取

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在理论上存在密切的互动发展关系。一方面,企业孵化器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推动力。它可以增强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使较高的创新投入资金获得较高的创新产出,实现城市科技、人才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企业孵化器的拉力器。企业孵化器的良性运营离不开它所依赖的宏观环境,健全的服务管理体系、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企业孵化器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该系统的变量因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变量因素。包括: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市场机制、相关扶持政策、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创新人才比重、创新产业比例、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中介机构数。二是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变量因素。包括:外部市场需求、员工的素质与能力、企业孵化环境的整合能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融资比率、技术创新成本、企业孵化成功率、产学研一体化程度。

(四)模型结构

通过对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关系的简要分析,两者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构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元素包含“流”与“元素”。“流”分为实体流和信息流;“元素”包括状态变量、速率和辅助变量。本文主要运用Vensim软件的结构分析工具,来举例分析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模型的结构。

在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中,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是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在系统流图中,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比重的循环有38个之多,也体现了这一点。其中一个链条较多的包含了10个变量: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市场机制、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外部市场需求、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企业孵化环境的整合能力、融资比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企业孵化成功率、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

负反馈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为技术创新成本,其中循环链条最多的为9个,包括技术创新成本、融资比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企业孵化成功率、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市场机制、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相关扶持政策、中介机构数、技术创新成本,在循环中变量的作用不断放大,催生负反馈的自组织行为。

运行机理

机理原是物理学概念,本意指机械内部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功能原理,后被其他学科借用。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创新型城市与大学科技园的互动机理,必须深入以下关键点:原始动力性,即两者互动的动力源,决定着互动发展的状态及其活力;组织互动性,即城市与园区的组织结构,决定着二者相互作用与有机联系的深度与广度;功能导向性,即互动功能的性质与状态,有利于认识两者互动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根据图1建立的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模型系统结构变量之间的因果追踪,本文试图从以下主体角度来简要概括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运行机理。

第一,以政府为主体的政策扶持为主导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企业―市场,三者之间的互动运行是一种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二是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突出充实本地区人力资本的重大意义。三是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市场,强调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关键。

第二,市场―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机制、金融活动、法律体系与以孵化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运行,突出市场机制、金融活动和法律体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图1所示的系统因果关系图中,有两种动力源,即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两种动力源的不同作用路径也形成了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的两种实现模式,即市场驱动型、政府推动型。

互动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互动生态系统是基础

一是立足角色,找准生态位。借鉴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在大学科技园区与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的成功典型经验,大学科技园区要充实孵化器的角色,孕育创业创新型发展模式。

二是构建系统的内部转化机制。在大学科技园区与创新型城市双向互动中,在关切相关利益的基础上,创新内部转化机制。如斯坦福成立了第一家大学的技术授权办公室,专门负责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后来为其他高校纷纷效仿。

三是注重经验积累。成功的互动关系来自于不断的经验积累,如Gordon Moore(2000)将硅谷经验概括如下:一是科学家成为管理者;二是把科学商业化、产业化;三是善于识别、创造和捉住机会;四是强调专业化。我国大学科技园起步有10余年历史(1999年启动, 2001年首批认定),创新型城市建设时间更短(2006年启动,2008年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相对于发达国家60余年的历史,还有待经验的逐步积累。

四是创造良好的互动生态环境。以研发及转化为核心内容,组织各种关键资源,营造宏观与微观环境,引导相关利益方的积极参与,包括大学之间的互动、政府的介入,特别是对研究的大力扶持,以及各种专门事务机构的完善。相对于市场驱动模式,我国情境下的互动发展还需要破解区域历史的影响、制度体制的羁绊,如逐步改变资源配置的纯行政方式,变条块管理模式为社区管理模式,解决好属地高校、驻地高校与地方的关系。

(二)优化系统行为是关键

一是优化系统参数。在复杂系统中同时有多个参数需要同时优化,如在图1中,优化相关扶持政策、提高融资比率、创新融资方式、变资金流的校内循环为校地双向甚至多向循环,达到相互影响与相互塑造的更深层面。

二是优化系统结构。复杂系统中包括多个状态变量,如何从中选择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源以及如何根据所选定的信息源来决策是系统动力学模型中重要的寻优问题。如图1中的企业孵化成功率、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比重、创新人才比重等变量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中成为决策依据的重要信息源。

三是优化系统边界。系统边界及边界条件变化引起系统资源的竞争和再分配。而且引起边界发生变化的条件是历史客观的,涉及的边界优化也有多个视角。在大学科技园与创新型城市互动中,大学学科群与城市产业群的匹配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互动程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提供的各类人才的产业适用性由于时滞的存在需要提前预研,这在行业型高校与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更加突出;再者,还要突破地域与体制的固囿,在突围中实现突破。

(三)建设学习型组织是重要的实施策略

大学科技园与创新型城市的互动关键在于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城市主体的五项修炼,彼得・圣吉认为系统思考的修炼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修炼,同时系统思考也需要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四项修炼来发挥其潜力。

第一,以系统思考统领与强化互动发展。以系统思考为统领,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中坚持系统观点与理念,探究互动的发生条件、影响因素,发掘互动的深度、广度与可持续性,以推进整体融合获取大于甚至倍于各部分加总的效力。

第二,在开放中实现自我超越。通过大学科技园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学功能协同,并在实现机制上实现超越。创新型城市建设在于升华城市精神,实现资源整合,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实现二者互动,要在对客观现实正确判断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契合点、成长点,并持续推进。

第三,转变组织心智模式。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中,树立双赢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破解固有的行为方式。跳出体制藩篱,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服务型政府改革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在官产学研对接中,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提高大学的社会认可度,拓展发展空间。

第四,建立共同愿景。转变大学科技园与创新型城市在体制上游离、运作上并行的现状,建立基于超越与创新的共同愿景,并提升实现共同愿景的能力。一是挖掘持久动力,把握现代大学价值与城市时代精神的契合点;二是持续接力,不因管理层的变动而大幅度起伏;三是根植于民众,为社会各阶层高度认同。

第五,团队协作与学习。运用系统动力学工具对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互动进行系统分析,本身就是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推演。在现实中,促进团队协作与学习,要营造集群氛围,通过中介机构与组织创新,提高面对面交流的频度。以广视野、宽角度、多领域的团队推进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与创新型城市创建的互动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张波等.系统动力学简介及其相关软件综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2)

2.欧庭高.企业孵化器运行系统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蒋年云等.创新型城市:广州的实践与思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王柏轩,刘小元.企业孵化器的运营与发展[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5.王步芳.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

6.阎光才.斯坦福的硅谷与硅谷中的斯坦福[J].教育发展研究,2003(9)

第2篇: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

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所隐含的前提是学生具有主体性,可以说学生具有主体性是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基础川。因此,为了全而了解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观需求,笔者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客观情况和真实想法开展了问卷调查,以期为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活动情况的评价提供参考指标,从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笔者针对本科生参与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设计了“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活动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包括调查对象所在年级和学院、参与科研项目的类别、在科研活动中个人所承担的角色任务等4个方而的问题;第二部分共设计了36个问题,对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活动的意愿和前期准备工作、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情况、本科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获得的支持情况以及进行交流和取得收获的情况、本科生对科研项目实施的建议等进行了调研。

问卷调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依托学校的科研海报大赛进行;发放调查问卷前,就相关问题向学生进行了详细说明;调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参与调查的学生主要来自创新实验学院,共计108人,所占比例为79. 4 %;来自其他学院的为28人,所占比例为20.6%。

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以大学二、三年级的本科生为主(如图1所示),大学一至四年级的本科生数量分布分别为10,48,62,1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7.4%、35.3%、45.5%、,11. 8%。这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的“大创项目”而向大学二年级及其以上学生的情况相吻合。同时,从调查对象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看(详见图2),参与国家级、校级和院级科研项目的学生分别为12,54,5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8.8%、39.8%、,38. 2%;其中,作为科研项目主持人的有38人,占32. 2%,作为科研项目参加人的有80人,占67. 8%。此外,有18人未参与正式立项的科研项目,所占比例为13.2%。

 

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本科生对科研项目的了解及参与意愿情况

1.本科生对科研项目的了解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5. 3%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同学间相互传递信息对“大创项目”有所了解的,有32. 4%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学院网站了解的,有29. 4%的被调查者是通过教务处网站了解的,只有2. 9%的被调查者是由教师告知的;同时,对“大创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和验收等相关管理规定,有45. 6%的被调查者了解得“非常清楚”,有50. 0%的被调查者只“了解一些”,有4. 4%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而在“了解一些”的学生中,作为科研项目参加人的学生(占72. 4%)明显多于作为科研项目主持人的学生(占27.6%)。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本科生对科研项目的了解情况并不理想,对“大创项目”各项管理规定了解得非常清楚的学生尚不到一半,有一半的学生仅仅了解一些,而且其中一些学生是在申报“大创项目”时才通过其他同学的口口相传了解一些相关信息,甚至有少数学生完全不清楚。这说明高校对所制订的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宣传不到位,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认真的解读。因此,高校今后应在本科生入学教育或其他教育活动中加强对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宣传力度,同时引导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养成关注学院、教务处、学校网站的各类通知并认真解读通知要求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立项要求、申报流程和管理办法等有全而、准确的了解。

2.本科生对科研项目的参与意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部参与调查的学生都表示对“大创项目”有兴趣,其中,选择“兴趣强烈,非常想参与”的被调查者占60. 3%、,选择“有一定兴趣”的占39.7%、;同时,在参加“大创项目”的动机方面(如图3所示),有79. 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自己的科研兴趣”,有30. 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学院的教学要求”,有14. 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可以获得创新素质方面的学分”,有4. 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教师的要求”,有1.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可以参加相关的评奖”。这表明大部分本科生对科研是有兴趣的,同时也说明学校采取的一些激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措施,如“可以获得创新素质方面的学分”,以及学院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增加的一些激发科研兴趣的环节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高校应继续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二)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前期准备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在本科生参与“大创项目”前的科研准备方面,被调查者中有42. 6%的学生在参与“大创项目”之前己经参加过教师的科研项目,其中80%的学生来自创新实验学院;有47. 1%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己经有了一定的科研训练;有10. 3%的学生完全没有科研经验。②在本科生“大创项目”的科研选题方面,有68. 2%被调查者的选题来自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最高;有27. 3%被调查者的选题是自己想出来的;选题来自同学提供的选题和学术前沿问题的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3%和1.5%。但是,在“大创项目”科研选题的酝酿时间方面,被调查者中有54. 0%的学生是在“大创项目”申报通知出来之后才开始酝酿选题的,有39. 7%的学生是在申报通知出来前一学期开始酝酿选题的,而提早1学期以上时间开始酝酿选题的学生只占6.3%、0③在本科生“大创项目”科研团队的组成方面,同年级但不同班级学生组队的最多,占比为42. 9 %;其次是同班同学组队的,占比为36.5%;跨学院或跨年级组队的较少,占比分别为11. 1%和9.5%、0①在本科生“大创项目”申报之前阅读相关科研文献方面,被调查者中有43.5%的学生读了10篇以上文献资料,有53. 2%的学生读了1-10篇,有3. 2%的学生基本没有阅读文献资料。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来自创新学院的学生大多在参加“大创项目”之前己经参加了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科研训练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科研活动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但是,本科生在科研项目的前期准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近70%被调查者的“大创项目”科研选题不是出自自身的兴趣或自己发现的问题,而是出自教师的科研项目。这说明大部分本科生只是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选取一个部分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而指导教师出于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的目的也赞成学生这样选择,却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兴趣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②超过50%的被调查者用于酝酿“大创项目”科研选题的时间较短,而且在文献资料的阅读和积累方面也准备得不够充分。因此,高校应从管理的角度,在制定“大创项目”的立项要求时,引导和鼓励本科生和指导教师尽量在学生自己酝酿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学生个人兴趣的选题,而非指导教师指定的选题。

 (三)本科生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意见反馈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在本科生“大创项目”立项准备的预期方面,被调查者普遍反映立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中认为项目立项很难、需要认真准备的学生占60.9%、,认为项目立项不太难、稍微准备即可的学生占39.1%、,而没有学生认为项目立项不难、随便准备一下就行的。②在对本科生“大创项目”立项管理的评价方面,被调查者中有79. 0%的学生认为项目立项很公正和公平,而认为不公正或不清楚的学生只分别占到12. 9%和8.1%、0③在对本科生“大创项目”中期检查的评价方面,被调查者中有82.5%的学生认为检查很严格、需要认真准备,只有17. 5%的学生认为检查不太严格、稍微准备即可。①在对本科生“大创项目”结题验收的评价方面,被调查者中有86. 7%的学生认为验收很严格、需要认真准备,只有13. 3%的学生认为验收不太严格、稍微准备即可。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3个环节,学生普遍认为总体上是严格、公正的,需要做认真的准备。但是,相对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很严格、需要认真准备而言,立项环节比较薄弱。因此,高校应在以后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中更加严把立项关,早做动员,提示学生早着手、早准备,以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科研项目的质量。

(四)本科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获得支持的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在指导教师提供的实验室支持方面,被调查者中有57. 1%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提供的实验室条件能够完全满足科研项目研究的需求,有41. 3%的学生认为能够基本满足需求,只有1. 6%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需求。②在学校提供的实验设备和场所支持方面,被调查者中有51. 6%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实验设备和场所随时能用、很方便,有45. 3%的学生认为预约后能用、比较方便,只有3. 1%的学生反映使用困难、不方便。③在“大创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群体帮助方而,被调查者认为能从指导教师本人、师兄师姐、指导教师科研团队中的其他教师处获得帮助的比例分别为36.5%、,31.7%、,31.8%、;认为指导教师本人能全程指导科研项目的完成、提供阶段性支持的比例分别为34. 9 0 060. 3 0 0,只有4. 8%的学生反映指导教师很少予以指导。①在“大创项目”的经费支持和使用方面,被调查者认为指导教师能够给予配套经费支持的比例高达96.8%、,包括认为需要多少经费指导教师就支持多少的比例为49.2%、认为能够提供部分经费支持的比例为47. 6 %;同时,被调查者中认为经费够用或基本够用的比例分别为54.8%、,37. 1 %,只有8. 1%的学生反映由于没有计划好经费不够用。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本科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获得的硬件支持基本能够保证,无论是指导教师和学校提供的实验室、实验设备,还是科研经费方面的支持,都可以满足科研活动的需要;但是,获得的软件支持则相对较为欠缺,主要是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直接指导较少,能够从指导教师处获得最大帮助的学生在被调查者中仅占36.5%,在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能够全程得到指导教师本人指导的学生在被调查者中仅占34. 9%,而大多数本科生科研项目是由指导教师科研团队中的其他教师或指导教师的研究生指导完成的。因此,高校在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管理中,除了要通过制度建设尽量保证指导教师在本科生科研项目指导上的精力分配,还要注重引导本科生尽量选择个人科研项目较少、科研工作压力较轻、时间较充裕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五)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在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被调查者中有57. 1%的学生认为能基本满足项目研究的需要,但是需要不断学习;有 25. 4%的学生认为能满足科研项目的实验要求;有17. 5%的学生认为与项目研究的需要相差较远,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②在科研项目组内部人员的分工和管理方面,被调查者中有79. 3%的学生认为能够做到分工明确且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有17. 5%的学生认为科研项目的任务是由项目主持人和部分项目组成员承担的,有3. 2%的学生认为科研项目的任务仅由项目主持人承担;同时,有69. 8%的学生表示项目组人员稳定、没有变化,有25. 4%的学生表示项目组个别成员会中途退出,有4. 8%的学生表示个别学生会中途加入项目组。③在科研项目按计划完成情况方面,被调查者中有66. 6%的学生表示能够按计划完成,有28. 6%的学生表示能够提前完成,有4. 8%的学生表示不能按计划完成或在结题时忙乱完成;同时,有36.5%的学生表示项目进展很顺利,有58. 7%的学生表示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虽然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可以解决,有4. 8%的学生表示项目进展不顺利、变更过项目内容。①在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方面,被调查者中有82. 7%的学生表示了解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只有17. 3%的学生表示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不了解;对项目经费的支配,有72. 4%的学生表示是由项目组全体成员共同决定的,有20. 7%的学生表示是由项目的指导教师决定的,有6. 9%的学生表示是由项目主持人决定的;在项目经费的使用习惯上,有39. 4%的学生表示能够随用随报销,有34. 4%的学生表示需积累1个月以上的票据再报销,还有26. 2%的学生表示需在中期检查或项目验收后才能报销。⑤在相关文献阅读、实验记录和开展科研交流等方面,被调查者中有25.2%的学生表示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及论文写作过程中大量阅读了相关的科研文献,有68. 7%的学生表示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阅读,只有6. 1%的学生表示没有阅读文献;对实验日志,有56. 2%的学生表示能够随做随记,有36. 8%的学生表示存在部分漏记或补记的情况,有7.0%的学生表示平时不记、到中期检查或项目验收前再补记;有45.2%的学生表示能定期参加指导教师实验室的科研活动,有40. 3%的学生表示较少参加,有14. 5%的学生表示从不参加;同时,有28. 4%的学生表示在科研交流活动中作过3次以上项目进展报告,有41. 3%的学生表示作过1 ^-3次项目进展报告,有30. 3%的学生表示没有作过项目进展报告。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平时和实验过程中学习与积累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够满足项目研究的需要;科研项目小组的分工比较明确,基本能够保证每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锻炼;学生能够阅读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比较认真地完成实验日志记录;大部分科研项目整体进展比较顺利,能够按时完成;项目经费的使用比较有计划,且公开透明。但是,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也存在不足之处,即学生参与指导教师实验室开展的科研交流活动较少,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科研交流活动中没有作过项目进展报告。因此,高校在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管理中,应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从而使学生的科研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

 (六)本科生在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的交流和收获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35. 0%的学生表示“大创项目”的各项目组及其成员之间会就科研思路和项目进展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有53. 3%的学生表示会进行偶尔的交流,有11. 7%的学生表示没有进行过交流;同时,在参与“大创项目”取得的收获方面,有73. 3%的学生认为增强了自己的科研意识,有56. 7%的学生认为受到了较为规范的科研训练,有35. U%的学生认为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31. 7%的学生认为促进了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有30%的学生认为促进了自己与教师的交流。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本科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收获很多,不仅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培养了科研意识、加强了科研训练、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增进了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但是,从总体上看,学生间的交流还不够充分。因此,高校在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管理中,应重视为学生间的学术交流建设有效的交流机制和平台。

 (七)本科生对科研项目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生对科研项目实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学校应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设立科研项目或活动主题,以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对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环节严格管理,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二是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科研项目或活动的指导要注重平时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全而了解项目或活动的进展。三是学校应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建立QQ群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学术交流;同时,通过组织一些跨学校、跨项目的学术交流会议以及定期互作报告、互相参观实验室等,促进各科研项目组及其成员之间的日常交流与互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而和研究视野。四是增设与科研项目或活动相关的课程或讲座、培训等,加强学生科研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从以上意见建议可以看出,本科生在加强科研交流方面有较强的意愿,希望通过不同科研项目间的交流丰富科研创新知识;同时,也反映出高校有关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宣传、管理等工作还不够完善,有关科研创新活动基本思路、方法和技能的培训课程还较为欠缺。

三、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本科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前期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学生对科研项目认识不足

虽然每次“大创项目”立项之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和相关学院的网站都会关于项目申报的通知和相关文件等,而且学校还出台了完备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但是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对这一信息传播渠道显然并不认同。因此,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前期宣传教育存在不到位、效果不好、学生对科研项目认识不足的问题。

2.学生个人兴趣的引导以及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较欠缺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本科生“大创项目”的选题有将近70%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而不是出自学生自己的兴趣或自己发现的问题。这不仅说明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缺乏对学生个人兴趣的引导,而且势必导致学生不用在科研选题上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选题酝酿时间短、相关文献的阅读不足”等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在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虽然在科研基本技能方面得到了训练,但是在科研兴趣的激发、发现问题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则是欠缺的。   

3.指导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不足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对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指导,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指导教师能够做到直接指导和全程指导,而大多数项目都是由指导教师团队的其他教师或研究生负责指导的。这主要是由于指导教师的科研任务比较繁重,难以在本科生的科研指导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4.对交流平台的搭建重视不够,学生的交流愿望难以满足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希望在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能够与指导教师及其团队其他成员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而且希望在各个项目组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从而促进科研创新知识的拓展。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校对搭建学生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视不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推动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建议

1.做好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整体宣传工作

高校应根据本科生对信息获取渠道的偏好,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等途径做好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整体宣传和动员工作,使学生全而、准确了解科研项目的实施目的和要求,激发学生自主科研的主动,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并以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为目标独立酝酿科研项目选题。

2.开设与科研项目相关的课程或讲座

高校应通过增设与科研项目相关的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使学生有准备、有想法、有能力自主进行科研探索。此外,高校还应打破各学院和各专业之间的壁垒,鼓励本科生跨学院、跨学科专业组队申请和实施科研项目,从而为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广阔的空间。

3.构建多层次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交流平台

针对本科生科研项目较为分散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单一、交流范围受限等实际情况,高校可以按照各学科专业的特点,构建包括单一学科的、跨学科的、学校层而的3个层次的本科生科研创新交流平台;同时,聘请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深入学生的互动交流空间进行实时指导。此外,所有承担“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应联合建立本科生学术交流共享制度和平台,例如,共同出版本科生学术论文专辑,联合举办学术交流会议或校内研讨会等,使本科生科研项目或活动的管理者、指导教师和参与的学生既有章可循,又可以相互借鉴,从而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4.加强本科生科研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

高校应改变以往只注重成果评价的科研项目管理形式,对本科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即从项目立项到学生在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承担的具体任务、开展的科研实践,再到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科研成果的产出,进行全程的督促、监控和参与性评价,从而切实提高本科生科研项目或活动管理的有效性。

5.加强教师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指导

高校应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指导。例如,要求指导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科研项目实施的指导和监督,对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与学生形成学术共同体,师生共同发现和研究科学问题,并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此外,高校应通过对优秀指导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引导指导教师重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工作。

第3篇: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

一、“4R”教育让教育充满人性的光辉

现今,还存在着教育不完整、片面发展的现象,这会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考试成绩越来越接近完美而学生的快乐却在减少;竞赛成绩越来越令人自豪,却连一个小小的实践问题都解决不了;升学率越来越高而用人单位总在抱怨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素质下降、工作能力下降。再如,一些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虽然与社会不良风气有关,但也与学校教育片面发展相关。

学校是一所九年制农村学校,农村学校发展的困境在该校也都存在。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学生家长忙于谋生赚钱,对孩子的关爱不足,教育孩子的水平又不高,结果孩子不但学习成绩不好,而且在性格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现状的分析、人的成长特点及人生的意义、学校发展现状,经过深入思考,充分论证,学校提出了教育应该“培B健全人格,塑造美好人性,拥有聪明睿智,奠基幸福人生”。由于人性、人格、睿智、人生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大写都为“R”,所以,又叫做“4R”教育理念。形状上,大写的“R”像一个人,小写的“r”像一棵幼苗――代表正在成长、发展的人。“4R”教育就是“因为人、为了人、发展人、成长人”的教育。“4R”教育理念,反映了学校的校情、学情,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4R”教育让学校教育充满了人文关怀、人性关爱、人本观照,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让学生享受着教育的幸福、学习的幸福、成长的幸福。

二、实施“1+X”行动计划,

让学校每个生命都自然舒展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其实“教科书不是学生的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学生要想全面发展,奠基幸福人生,涵养生命,涵养底气与大气,就要吸取课内外一切有用的文化知识。

为了实现“教科书不是学生的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追求,在“4R”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全力推进“1+X”行动计划。“1”,即综合实践大课堂;“X”,即丰富的选修课程(见图1)。学校通过开设兴趣爱好课程、学科辅导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快乐地走进自然、科学、社会、历史、文化中,感受学习的异样精彩,促进爱好特长发展,享受学习的快乐、教育的幸福。

首先,在必修课程中落实“1+X”行动计划。根据重庆市教委课程计划的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做到师资、内容、时间三到位,根据课程特点将科技、阅读、演讲、书法、英语等行动计划内容有机渗透于课程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基本常识普及,培养其学习兴趣。

其次,在选修课程中深化“1+X”行动计划。结合学校师资与学生发展需求,在每周二、三、四下午第三节开设了如图1所示的深受学生喜欢的选修课程。学生通过自主报名,经由指导教师选拔后参与选修课程学习。以专业化的培训促进学生特长发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最后,在综合实践大课堂中展示“1+X”行动计划的成果。学校坚持每学期一期的综合实践大课堂活动,以学生动手实践为核心,组织如图1所示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全面协调的发展。

“1+X”行动计划的实施,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健全、人性的塑造,让学生拥有聪明睿智,进一步实现学校“九年奠基一生”的办学理念,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孕育出了学校的两大精品课程――中国象棋、科技制作,完善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学校采取了三方面措施来打造中国象棋校本课程。一是进行象棋普及教育,在一至七年级每班每周开设一节象棋课,将其正式纳入学校课程表。二是利用每周二、三、四下午的第三节课,在一至七年级开设中国象棋选修课,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棋艺水平。三是通过开展活动(如举办学校象棋文化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象棋比赛来激发学生学习象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象棋技能,发挥学生的象棋特长。学校以“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动手能力”为目标,打造“小创意・大智慧”科技制作校本课程,用一个科技小组带动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带动一个学校……培养科技创新之苗,储备科技创新力量,使学生养成科技创新的意识。

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国象棋、科技制作等校本课程已经发展成为学校的精品校本课程,在区内外影响很大,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学校设置了中国象棋专用教学室,配备专职教师,自编教材;组建了专业的青少年科技制作与创新辅导团队,建立了市内少有、区内唯一的新能源科技工作室,学生的科技作品在市、区级大赛中屡获佳绩。

三、“4R”教育让校园成为生命成长的乐园

第4篇: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

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农业投人品,农业投人品是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农业投人品是指在农业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质,主要包括化学投人品、农业设施设备和生物投人品等三大类。化学投人品主要包括农兽药、化学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动物激素、抗生素、保鲜剂等。生物投人品则是指用生物手段生产或生物来源的农业投人品,包括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和生物疫苗等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生物投人品产业逐渐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的重点和发展的制高点,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将农业生物技术纳人到优先支持的技术领域,生物投人品已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6年12月20日,为进一步夯实生物产业创新基础,促进现代生物技术更多惠及民生,着力打造生物经济新动能,我国了《“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并将促进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重点推动领域之一。由此可见,当前生物投人品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生物投人品产业,不仅可以大幅减少传统农药、化肥对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维护和保障粮食安全,而且可以为我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    

目前,首都聚集了我国领先的农业科技、专家、企业及项目资源,创新能力、市场活力都居于全国前列,在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继续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生物投人品产业发展,已经成为首都生物投人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首都农业投人品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挑战及机遇4个方面,系统地对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及措,为推动首都农业生物投人品产业健康、快速发,保障首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支撑。首都生物投入品产业发展分析施展

11.1优势

1.1.1政策支持农业生物安全投人品产业的迅速发展及推广应用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北京市出台的《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中“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专项、《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等系列政策文件中对推动首都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兽药等生物安全投人品的研发、应用、宣传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也为首都生物安全投人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1.2科技支撑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介绍,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备坚实的科技资源基础。截至2015年底,在京两院院士766人,约占全国的1/20各类科研院所412家,位居全国首位。国家重点实验室120余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70家,分别约占全国的1/3和1/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约占全国的1/6。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机构3 800家,管理资金总量约1.6万亿元。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人占首都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95%,位居全球领先水平12]01.1.3模式创新首都农业生物安全投人品产业的迅速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及技术服务等服务业态的加人。    

2012年,京涉农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就联合发起成v.了“首都农业安全投人品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下设生物农药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生物饲料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和生物肥料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联盟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通过开放式运作和协同创新,解决生物安全投人品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行业共性和瓶颈问题。    

“一站一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合作站和北京技术市场服务平台)作为首都探索出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北京模式”,广泛开展技术、成果、项目、人才、科技条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首都正通过不断探索建认跨区域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推动科技人才、科研条件、金融资本、科技成果服务引领全国创新发展。    

首都一直重视农业生物投人品产业发展,经过不断努力,首都的农业生物投人品产业硕果累累。2016年7月2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举办《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简称“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之“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专项系列成果新闻会。会卜介绍,《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之“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专项实施两年来,已构建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创新驱动的安全食品产业发展格局,为首都食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首都安全投人品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下设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安全投人品的研发平台,开发新型高效安全投人品新产品55种,其中22种实现产业化,推动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降低30%,实现生物农药替代率达到25 %。开展农资安全投人品套餐服务与示范,累计推广应用面积0.75万hmZ ,辐射面积1.4万hmZ ,实现首都农资供应主渠道100%安全,有力促进了首都菜篮子生产安全高效    

农业生物投人品的使用及产业发展也培育一批技术创新、应用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融合的新业态,保障了首都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1.2劣势

1.2.1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导致工厂外迁,人才外流北京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窗口与平台,除了首都核心功能及必要的保障功能外,还有作为崛起的大国首都所必需的对世界经济、文化的控制与管理功能。目前,北京已经集聚了多个世界领先的农业投人品企业总部及高端研发平台,而相应的能耗较大的生物投人品企业的生产工厂等就被疏解到北京郊区或者天津及河北地区,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才外流。

第5篇: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

一、水产品试验养殖方面。一是特种水产品——泥鳅的试验养殖,我市20__年进行20户试验(经20__年10月28日双加镇和长安乡3户的测产):平均亩产达到317.4公斤,折合亩纯收入1245.67元。试验获得成功。今年我市继续试验推广,如双加镇孙大春去年泥鳅养殖25亩,今年扩大到57亩,增加了22亩,现长势良好,今年预计泥鳅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亩纯收入1600.00元,总纯收入可达91200元。二是古蔺县20__年首次引入冷水性鱼类—-虹鳟在黄荆乡、德耀镇进行试养,养殖面积50多平方米,经历伏季高温考验,生长正常,鱼体由2克增长至800——1100克,产鱼300多公斤,取得了成功后,今年继续试养,养鱼面积增加到300多平方米,现长势良好,预计产鱼1500公斤以上。虹鳟的试养成功对古、叙山区县有效利用溶洞冷泉水及北部高海拔山泉水发展名优特色的冷水性水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继续实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江河金属船体网箱名优鱼养殖项目20__年列入“市科技之光行动计划”项目, 20__年达到1.22万平方米,产鱼2440.56吨,产值5779万元。比20__年新增产值1005.6万元,新增税利502.8万元,今年稳步发展,预计产量超过2500吨。

三、开展了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工作。今年3月,全市出动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319人次,出动车船90辆(艘)次,到达85个乡镇,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班34场次,受训3455人次,放映科技电影、像12场次,观看1500人次,水产科普挂图55幅次,观看24150人次,推广水产新技术3项,书写宣传标语139幅(条),印发宣传资料50250份(册),技术咨询12770人次,科技之春科普活动经费开支近9万元。

四、巩固发展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我市去年有14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社员653户,养殖规模3.9万亩,年收入9500万元;今年达到23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有社员981户,养殖规模5.1万亩,年收入1.5亿元,新增9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

第6篇: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

一、科技教育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重要方式

品牌化是学校教育正在迎来的发展主题。学校建设特色品牌,是改变“千校一面”“千生一面”同质化发展现状、实现转型发展的破局之举。品牌化,是学校发展的新视点,也是学校发展的新战略。品牌化的学校,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科学素养以及高超的生活智慧。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科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人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制定了四大行动,第一个行动就是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目的在于提高并增强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把未成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就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主阵地、主渠道。在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品牌建设,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学校教育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的路径整合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传统中,小学科学(自然),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而科学技术教育相对缺失。由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重要,国家多个部门都非常重视,都想为中小学科技素养的培养作贡献。多种力量关注青少年科技教育本来是件很好的事,但问题是带来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基层学校无法统筹兼顾。归纳起来,当前中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堂和课外问题、多头管理问题、师资问题、资源问题、平台问题、经费问题等。因此中小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应该进行如下路径整合。

1. 管理路径整合。科技教育通常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范畴,但各区县教育局教研中心很少有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各中小学学校也少有专职科技辅导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教育的开展。依现有经验得知,凡有专职教研员的区县、有专职科技辅导员的学校,科技教育活动都开展得好,都各有特色。所以区县设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学校设立科技辅导员,可以很好地管理和落实各种力量、各种渠道组织的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

2. 课程路径整合。科技教育全称应是科学技术教育。当前的课程设置现状是,科学教育课程一般在普通中小学校开展,技术教育一般在职校技校开展,这是一种脱节现象,现在的高中虽然设有通用技术课程,但课程执行力较弱,达不到课程预期目标,从而导致中小学生技术素养的缺失。而科技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学,实践中学,模拟中学。所以要把课堂文化课与课外活动课很好地结合起来;把科学知识教育和技能技术教育整合起来。

第7篇: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

一、创新教育方式,立德树人,狠抓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1.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充分调动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开展班级分层教学、特色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长和发展。

2.创造适合社会的教育。加强教育与科技的融合,每周增设一节科技课,每周一次家务劳动,每月开设一节社会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开展好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和生活知识技能比赛。

3.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以团队和少先队为主阵地,围绕“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言行文明、品德高尚”的德育目标,创新活动载体和形式,结合“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活动,营造“人人都是德育老师,处处都是育人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文明、生活习惯,提升文明素养。

4.加强学校管理与创建工作。进一步抓好教师、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与研究,充实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及学校考核管理评价办法,抓好各级各类示范校创建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各校应力争创建1至2类区级或市级示范校。

二、加强教育行风和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工作效能。

5.开展教师职业认同感建设活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开展好师德师风演讲活动,全面提升教师职业形象。

6.开展行风整顿和效能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督查,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查找问题,整改落实,接受社会监督与评议,实现机关作风明显转变、校长作风明显加强、师德师风明显改观的目标,提升教育形象。

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中央“新八规”,廉洁从政,努力打造“阳光政务”、“阳光校园”;确保招生考试“诚信考试”、“阳光招生”。开展好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创建1所市级校园廉洁文化示范校。

三、拓宽教育业务,稳中求变发展非义务教育。

8.整合教育资源,稳中求变,开展职业教育、成人专业教育试点,全面完成职教招生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城镇职工岗位和再就业培训,促进城乡居民创业增收。

9.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任务。开展乡村学前教育试点,重点做好和平彝族乡迎春村、共安彝族乡林丰村学前教育试点工作,努力提高3至5岁幼儿入园率,有效缓解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在彝族学生相对集中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彝语课。

四、夯实基础,重心下移,抓好安全维稳工作。

10.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深化教育安全工作,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安全事故逃生演练。完善“一岗双责”工作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进一步落实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各项工作,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确保校园平安、和谐。

11.抓好维稳工作。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排查,摸清安全维稳隐患,做好疏导、解释工作,努力把矛盾消化在基层,确保不出现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

12.做好招考工作。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考场建设与管理,确保全年各类考试顺利完成,全面完成高考目标任务;公平、公正地做好紧缺学科教师的招聘工作,挑选优秀人才补充教师队伍力量。

五、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13.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校舍安全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教师周转房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度,完成永和镇、金河镇、共安彝族乡3所幼儿园的建设工作,启动初级中学食堂和综合楼建设工程,完成金河小学校门的改造;完成流黄水小学综合楼改扩建;完成共安中学、和平小学、金河小学塑胶操场建设,完成血杠小学重建工程;全面完成小农场建设任务。

14.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完成新华小学“班班通”设备配置,建设4所远程互动教室。开展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实验教学示范校和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创建工作。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美丽校园。

15.积极挖掘校园文化素材,注重内涵建设,着力营造积极向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美丽校园。

七、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16.强化专业培训。充分发挥教师进修校的作用,继续推进全员培训计划。按要求落实好“教育理论大研修”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和各级教师、校长培训任务,开展好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7.完善激励机制。修改完善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办法,扩大教学质量奖励面,争取各类优秀教师津补贴,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八、注重规范,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18.规范有序发展民办教育。全面落实民办教育政策,严格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对民办教育办学条件、校舍安全等方面的检查指导。

九、认真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促进教育公平。

19.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做好“双语”教学试点工作。做好沙湾区对口帮扶教育的后续工作,积极争取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落实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彝区教育扶贫规划各项工作。

20.认真实施教育民生工程。落实好“两免一补”、“一减一免”、“生源地助学贷款”、“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相关惠民政策,全面完成民生工程各项任务。

十、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1.加强院企科技合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2.整合科技资源,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3.组织实施省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开展科技培训。

第8篇: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

    长波理论是研究和分析国际经济发展长周期波动的成因和演变规律的重要视角,本文试着就经济长波与创新周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进行分析。

    (一)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由周期性的创新所导致的经济发展是不连续和不均衡的,它体现为繁荣和萧条的交替进行。由此,长波周期缘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变化所导致的经济的长周期性波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技术创新的不连续性所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以周期性波动的形式呈现的,而这种周期性波动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一种本质联系,周期的产生是因为创新不是均匀地出现而是以集群形式出现。同时,经济长波经历的时间跨度也内在地由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的时间决定,当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加快时,经济长波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可能随之缩短。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往往是作为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先导,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调整,具体包括产业组织的演进、市场结构的变迁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熊彼特关于经济长波起因的解释,是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及其应用和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作为各轮“长波”的标志的,从而使经济长波周期呈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四个阶段。雅各布?J?范?杜因在其《创新随时间的波动》(1986)一文中考察了截止1973年的经济长波,总结了前三波的各个阶段以及第四波的前两个阶段的主导技术创新及其历时时段(表1所示)。陈漓高、齐俊妍(2004)在其《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的分析》(2004)一文中通过对二战结束以来美、日、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并着重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状况与经济波动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第四轮长波的后两个发展阶段,描述了以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第四轮经济长波(1948~1991),并认为在经济下降期孕育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可能会推动经济进入又一轮长波,明确提出正在经历的以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存在及其第一阶段(繁荣期)开始的时间为1991年。另外,熊彼特还指出每一次经济长波都会产生新兴产业,并且其中的一些新兴产业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传统产业受技术创新影响进行大量的改进创新,从而实现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每一次经济长波和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呼应。技术创新推动着新兴产业发展,一旦出现某个新兴产业,高额的利润会诱导大量资本的投入,驱使企业家的需求大量增加,投资紧随而至,新兴产业将急剧发展。而技术创新在关联产业间的扩散、流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联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奥巴马政府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战略和发展新能源技术,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化“危”为“机”,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以此发动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提出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欧盟各国积极响应,如英国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全欧洲到2020年降低30%的减排,2050年降低60%的减排总体目标;法国考虑创造“零碳经济”;瑞典大力推行“环保车计划”;德国将环保技术产业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丹麦则在全球率先建成了绿色能源模式,成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典范。日本也重点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7月29日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致力于以长期目标指导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作为又一发展中大国,近年来也努力通过国家计划统领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于2008年6月30日《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确定到2017年将实施8个国家计划。中国也于2009年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加紧部署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许多省市的地方性规划早已纷纷出台,且选定了重点发展领域。应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计划的调整和筹划适应了经济周期变化的需要,有可能推动世界经济真正走向复苏和新一轮的繁荣。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Perez,2002)在其着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针对学术界对金融与技术间关系问题的忽略,指出了金融资本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之间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技术革命—金融泡沫—崩溃—黄金时代—政治动乱”这样的顺序大约每半个世纪重来一次,形成一个周期。两百年来这样的技术创新已经发生过五次,产生了五个经济长周期。[4]7-16在佩蕾丝看来,在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后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制度创新以及金融资本在其中的作用中间,存在着如下的一个阶段序列:一次产业革命的序列开始,即新产业资本的产生(技术革命爆发期)金融资本对新旧产业资本的投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狂热阶段)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反思、调整、治理,导致经济和社会制度创新(转折点)金融与产业资本在新的制度支持下的合理的生产应用(协同阶段)市场饱和与技术成熟,埋下新的金融危机的种子(成熟期)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开始,金融资本投向新技术(技术革命爆发期)。这样的观点看起来有循环论的意味,卡萝塔?佩蕾丝认为,在过去二百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经历过五次这样的产业革命长波周期,其中“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增长的节奏和方向”[4]13。而且,技术革命或新兴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社会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在由技术创新引发的经济社会的重大演变和革新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首先支持了技术创新的发展,继而加剧了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制度领域之间的不协调,而这些不协调可能引发冲突的产生和放大。当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建立起来后,金融创新又成为技术创新进入展开期的推动力。一场技术创新即将结束,金融创新又会对催生下一场技术创新产生重要作用。佩蕾丝将技术革命引发的经济演化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两个时期是导入期和展开期,各含两个阶段。导入期的两个阶段是爆发阶段和狂热阶段,展开期的两个阶段是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介于两者之间会有一个转折点。如此划分,整个技术变革周期就由爆发、狂热、协同和成熟四个阶段构成。爆发阶段是技术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旧的技术经济范式已经衰败,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开始形成。伴随着新兴核心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新产品、新产业呈爆炸性增长特征,此时,金融资本开始介入,金融资本成为促进技术革命的新的风险资本。狂热阶段是金融的时代。在这个阶段,金融资本主宰着技术革命不断引导新范式深入地传播,对新兴技术体系、新兴产业过度融资,出现大量金融资本追逐技术资本,产生资本市场狂热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疯狂现象,并进而出现泡沫破裂和狂热衰退现象。协同阶段是生产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技术开始缓慢走向成熟的商业化和产业化,金融也受到必要的干预和规制,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形成愉悦的联姻,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形成相对的协同和一致性的成长。成熟阶段是孕育的时代。在这个阶段,由于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饱和,技术创新的潜力逐步耗尽,技术革命的动力逐渐衰竭,技术创新的收益不断递减;产业接近成熟,利润率下降,使得宏观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甚至进入持续的萧条和衰退周期。此时,金融资本开始退出并寻求新的机会,因而,这个阶段也成为新的核心技术、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的酝酿和培育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由于两者创新主体不一致(金融资本集团与科技生产者)所带来的问题,如创新收益分配不一致、创新激励不充分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周期性机理和趋势性特征,这需要探讨由于创新主体不同所引发的创新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演化博弈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相关假设和观点,本文构建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通过分析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生产者与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探寻促进两者结合的制度框架与政策安排。模型假定条件如下:(1)设θ表示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投入程度,θ∈[0,1],θ=1时表示创新主体完全投入创新资源,为理想状态下的状态;θ=0时表示创新主体完全不投入创新资源。因此,在金融创新主体与科技创新主体的互动过程中,θ值一般为正,且数值不断上升。(2)设Δr表示创新收益,它表示在科技创新收益外溢的条件下,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占优策略,也即Δr要受到θ的约束,同时Δr越大,表示金融资本集团对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越大。此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科技生产者可以根据最优策略选择达到效用最大化UP*,最优策略选择为θ*;金融资本集团地方政府最大效用为Uf*,最优策略选择为Δr*。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科技生产者可以通过多回合了解金融资本集团的行为特征,从而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金融资本集团也可以通过这一博弈过程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生产者与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效用最大化,实现激励相容。这一动态博弈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科技生产者与金融资本集团推动创新融合的路径选择:在科技生产者行动决策θt的基础上,金融资本集团总是会有一个占优行动策略Δrt,Δrt中表现出了金融资本集团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机制———Δrt中带有金融资本集团内部各成员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变迁的需求。在Δrt的基础上,科技生产者会在下一期行为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对占优策略进行修改,在不断推进θ值下降的动因下,科技生产者同时也考虑到了金融资本集团对相关制度创新的诉求,这一诉求在模型中被涵盖到Δrt当中并通过金融资本集团的策略反应出来。因此,科技生产者根据Δrt制定下一期行动策略θt+1,由此不断演化下去,多次博弈在这一机制下,在实现科技生产者与金融资本集团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制度供给,推动整个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整体变迁。

第9篇: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

一、总体原则

为贯彻落实州委宣传部对2014年宣传工作的部署,按照我州科技工作要点,组织和动员各类新闻媒体,加强各部门联系,突出宣传科学技术在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升科技工作的地位,为完成我州科技工作总体目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宣传重点

2014年科技工作宣传要始终贯彻加快建设灾后美好家园宣传科技服务这条主线,突出宣传科技服务民生工程专项行动和灾后恢复重建科技行动。

1、宣传科技服务民生工程专项行动

加强对人口与健康领域,如大骨节病等重大疾病防治的宣传,加强对生态保护方面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项目宣传,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宣传。

2、灾后恢复重建科技行动

通过举办科普讲座、技术培训,编印科普资料、图书、音像资料等,帮助灾区群众树立科学应对金融危机、灾后重建的信心,提高科学生产、科学生活能力。

三、活动内容

1、围绕我州灾后重建和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紧密结合当前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开展综合性、群众性、社会性的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

2、围绕全州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面向农民的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和科技培训活动。加强宣传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和农民科学素质提高的情况。

四、活动形式及具体安排

(一)开展“三下乡”活动

1、举办时间:2014年1月

2、活动地点:县威州中学、理县薛城乡和茂县大河坝村

3、牵头单位:州委宣传部

4、主要内容:以“温暖过冬”为主题,动员全社会关注农村、支持农业、关心农民,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把先进适用的农牧业技术送到广大农村,为群众发放抗震救灾科普知识手册和科技惠农兴村实用技术普及丛书。

(二)开展灾后产业重建农村实用技术现场培训

1、举办时间:2014年3月11日至3月14日,

2、活动地点:理县朴头乡四南达村,通化乡通化村、甘溪村、卡子村,县克枯乡大寺村、周达村。

3、牵头单位:州科技局

4、主要内容:在重灾区设立了以“发展养兔业和特色水果结合产业重建示范村”科技专项,引进华西生态养殖公司在、理县部分村农户先行示范带动,针对这一专项技术需求,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实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现场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以养殖肉兔、土鸡和栽培甜樱桃、青脆李等技术为主。

(三)开展“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

1、举办时间:2014年3月

2、活动地点:全州

3、牵头单位:州科技局、州委宣传部、州科协

3、主要内容:以“城乡统筹科技行”为主题,以农村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转移,广泛组织动员各级科技人员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在农村大力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依靠科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开展牧民定居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培训

1、举办时间:2014年4月20日

2、活动地点:县贾洛乡

3、牵头单位:州科技局

3、主要内容:以“科技兴牧,改善民生”为主题,为定居点牧民集中提供科普常识、农村实用技术等知识宣传服务。

(五)州“两会”期间开展科普宣传

1、举办时间:2014年4月23日

2、活动地点:

3、牵头单位:州科技局

4、主要内容:借着“两会”的春风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浓厚氛围,宣传科技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群众“科技促发展”的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大力宣传疾病预防、食品卫生、应急避险、环境保护、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六)“青少年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

1、举办时间:2014年5月12日

2、活动地点:

3、牵头单位:州科技局

4、主要内容:为纪念“5.12”大地震一周年,以“关注地震灾害,提高防震意识”为主题,联合州防震减灾局组织城区内中小学生进行“青少年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安全教育,加强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识。

(七)大骨节病区科普宣传

1、举办时间:2014年9月10日

2、活动地点:大骨节重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