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范文

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范文

在现代的档案管理过程中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就要深入分析档案管理机制,依据档案管理模式来构建信息化档案服务体系。因为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信息管理机制,另外一方面要开发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所以就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开发档案信息服务平台,依据档案信息交互的特点建立多元化的档案信息共享机制。既可以依据微信、QQ等社交平台来开发移动档案信息客户端满足社会各领域档案信息的使用要求,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来开发符合档案信息管理特点的固定网站,让使用者通过网站来查询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满足档案信息多元化使用的要求。

2 推进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建设要突出服务职能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推进档案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还要注重突出档案管理体系的信息服务职能,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信息服务职能是针对档案信息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幅度而做出的统筹规划,只有合理搭配各种信息资源,将各种信息档案资源运用到档案服务管理当中,建立高效化的服务模式才能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时建设者要根据信息技术和档案服务要求来建立完整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将各种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地纳入数据库当中方便用户的检索和信息收集。另外,作为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转变自身的工作思路,还要对各种档案信息详细的分类整理,并建立无纸化档案信息存储机制,对各种纸质档案信息要进行电子化处理,将电子化档案信息存储到档案信息数据库当中,及时地满足使用者对档案信息使用的需求,保证档案信息的及时共享。最后,作为档案管理人员也要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因为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威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档案管理人员只有紧随技术的发展,跟随技术的潮流,掌握网络安全技术,才能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对档案信息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维护方便社会各个领域档案查询需求。

3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注重电子文件的运用

在现代的档案管理过程中推进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建设,要注重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以及软件开发。因为信息系统是保障档案高度共享、及时存储的关键所在,而信息管理软件是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所以在现代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要依据档案信息高效管理的需求开发出符合档案综合处理的系统软件,满足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同时,档案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要放在对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与管理上,既要努力地收集各个单位和社会各领域产生的电子文件,也要对以前所收集的电子文件进行科学化的分类和系统存储,与档案信息数据库系进行信息交互,方便档案信息的及时存储。

4 档案管理人员要将创新思维进行档案管理

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档案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之外,作为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将创新的思维融入到档案服务的过程中。创新性的档案利用办法,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在立足社会档案信息服务的前提下,充分提升档案信息的附加价值,注重档案信息服务系统的软件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各种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划分来促进档案信息的合理使用。可以通过建立移动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来促进移动档案信息共享机制的形成,最大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广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和使用档案信息。同时作为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还要对各种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加工,整理,不仅要在档案工作过程中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综合,推进用计算机管理控制系统来对档案信息进行综合管理,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5 建立档案信息规范管理机制

在档案信息综合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还要依据电子档案信息的综合使用需求,建立规范的信息管理机制。因为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用现代信息服务理念,新的设备,新的方法来规范对业务流程规范管理,要对原有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调整档案管理工作方法,运用创新性信息服务理念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满足档案信息多元使用的需求。同时档案管理部门也应该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档案管理流程,制定新的技术标准,新的服务标准来规范档案信息的使用,确保档案信息高效使用。另外,档案信息管理部门还要依据档案信息化服务体系建?O招聘具有档案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能力的人才从事档案信息化工作,利用人才的专业技能推进一体化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对于一些已经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来说,档案管理部门要注重其专业技能的培养,既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学习,也要根据档案信息服务规范来提升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够让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及工作新模式,转变其原有的工作思路,能够以互联网思维来看待档案工作模式产生的变革,学会用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来处理各种档案信息,对各种档案信息进行分类和归档,提升档案信息的共享效率。

6 建立档案信息共享机制

在现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也要依据自身的管理模式建立符合档案信息高效使用的信息共享机制。因为档案信息作为集中性的信息使用模式,对各种事件有着高度的记录功能。而档案信息的存储就是在满足社会各单位对以往事件记录查询的需求上衍生出的信息保存机制,所以在档案馆要依据档案服务特点来建立有效的档案数据交互体系,要以集中性的信息共享为基础,通过将各种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来提升信息系统的交互效率,满足档案信息及时传播,快速传递的需要。档案馆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数据化管理体系实现高效率精准化的数据图书信息输出服务,其数据化管理模式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基础数据库平台优势与信息使用端口进行数据化对接,在保障数据化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将档案信息进行数据化模型分析,及时的了解档案信息的使用状态,以此来保障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

第2篇: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范文

(一)规范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采集

搞好各类数字化信息的规范化采集、维护和更新。要依据信息保障需求,不断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扩充信息种类,增大信息储量。要按照“源头采集、一数一源”的原则,合理分配各类信息的规范化采集工作,明确职责分工。要落实数据的更新保鲜和容灾备份,规定各类数据的更新频度,明确容灾要求,保证各种数据的准确、完整和安全。三是加大信息资源管理的人员和经费投入。人员问题,在现行编制体制下,对相关专业进行优化整合,明确其在信息资源开发管理、技术服务和安全保障中的职责任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要以关键性需求为龙头,以全面性信息资源为重点,以统一的标准规范为支撑,以数据工程为突破口,通过丰富信息内容、促进信息共享、深化综合应用和强化信息安全,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推动多区域联合信息保障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规范化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正规化改造

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正规化改造,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正规化改造,对提升国家信息化能力,提升国家战略信息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正规化改造,以国家信息化为基础。我国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正规化改造,经过近30年的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和较强的发展潜力,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跨进了世界先进的行列。国家信息化为信息化规范化提供了大量的、成熟的信息技术。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充分利用,不仅使各领域以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时间获得最新的技术成果,更能够让各行业更专注于突破制约信息化进程的瓶颈技术,加快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国家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各行业信息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提供参考。目前,我国已经在信息化建设的诸多领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规和技术标准,它们对于构建信息化建设的法规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国家信息化可以为各地信息化提供共用的信息基础设施。从本质上讲,各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具有共同的特性,有选择地进行共用,有助于解决目前信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

(三)规范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发掘。

一是需求牵引,把握方向。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信息需求是其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是其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决定着整个开发活动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及建设思路。究竟需要规范什么、怎么规范,都要有战略规划和宏观考虑,要防止缺乏规划考虑的建设、自成体系盲目的建设,将信息需求纳入规范化建设中,从侧面充分考虑其重要的地位作用。

二是以路线图的方法统一筹划。路线图是新型的战略层面管理工具,能够在不同的系统网络规划、发展中起到辅助作用。我们可结合路线图的成熟方法,站在发展的角度开展顶层设计规划,利用路线图,科学构建信息资源开法活动规范化的整体结构,准确分析建设实际情况,明确思路,着力重点,划分步骤,有重点的完成建设任务,实现科学发展。

三是以工程化的思路打开窗口。规范化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与建设要从复杂大系统的角度出发开展探讨,按照工程化的思路进行建设,按照科学的步骤和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多视图出发,对整个体系的总体架构进行分析和设计,形成统一的参照模板和标准,并形成可供参考的建设思路。

二、信息资源共享开发规范化应把握的问题

(一)规范化要将保障能力生成放在首位;

要进一步做好统一思想的工作,科学确定推进转变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着力解决推进转变中遇到的矛盾问题,使贯彻主题主线思想更加具体,推进转变的工作更加扎实。深入推进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同时,要高度重视抓好信息化人才培养,强化部队新装备训练,确保信息化建设整体协调发展。

(二)规范化要抵制消极的思想作风;

一是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信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工程。要坚定不移把信息化标准化作为信息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实现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信息化为主导,以信息化带各行业发展。在实施理念上,把信息优势作为国民经济制胜的关键;在信息标准化设备方面,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各数据平台和应用单元的链接;在体制编制上,以有利于信息快速流动为目标进行调整改革;在信息应用上,突出网络化、模拟化和复杂应用背景训练;在信息标准化的建设上,构建信息化理论体系,发挥其牵引和指导作用。

二是积极推进信息标准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一支与国家经济水平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信息化保障能力,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优势是国家发展的主导优势,信息能力差距是最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较低,是制约发展提高的一个最根本因素。要破解这一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信息化保障能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信息标准化建设。同时还要完成信息多样化建设。信息规范化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第3篇: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公室;创新

G648.7

办公室在高校是一个特殊的职能部门,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是

高校的中心职能部门,是高校的枢纽和窗口,是高校的领导集体的决策工具和决策执行工具。 办公室承担着沟通协调、服务管理、督查督办等重要服务职能,其协调能力、执行力度、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体现出学校的管理水平,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能力,进而影响学校整体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其责任不可谓不重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办公室系统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新形势,高校办公室也会产生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如何赶上时展步伐,主动适应全面素质教育对办公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期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重要课题。 因此,如何更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当前办公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理念落后

办公室工作涉及的业务范围广,工作繁杂、琐碎,日常重复性工作较多、对工作效率要求高。目前而言,民办高校办公室无论在机构设置、职能范围还是人员分工上,基本还是依照公办高校的模式:办公室人员疲于忙于日常行政性、临时性事务的特点,只注重管理、容易忽视服务的现状。

(二) 素质参差不齐

办公室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办公室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开展的好坏。从办公室人员的来源来看,有的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办公室工作经验;有的是从事其他岗位调岗或换工作进入到办公室,属于“半路出家”,缺乏办公室需要的足够的应变能力与协调能力。从办公室人员的学历层次来看,民办高校办公室人员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博士缺口、硕士缺乏、基本以本科生为主力军,影响办公室整体水平的提高。从办公室人员专业构成来看,真正专科出生的人员少之又少,不能做到专业对口。而且由于办公室更多的时间忙于具体事务,缺乏理论学习、专业学习与技能培训,影响办公室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 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涉及面较广,其中收文、发文、签字审核、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持。民办高校由于经费等原因,信息化建设相对较为滞后。往往在收发文、签字审核上的程序还较为落后,发放纸质版文件的情况较为多见,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办公系统尚未建立或建立较晚,办公人员无系统可用或者不习惯使用系统,一方面造成纸张的浪费,另一方面挨个部门收发文件降低了工作效率。档案管理方面,档案管理系统尚未建立,不利于收集、查找和管理档案。

(四)规章制度不健全

规则制度是工作的规范和要求,也是部门人员工作的参考和标杆。办公室工作复杂琐碎,要做好办公室工作,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规范的流程和完善的制度。但是目前,由于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往往专注于学校的发展而忽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有些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已经不能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而且在制度的宣传和规范上,工作往往也做得不到位,导致一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规范和落实。

二、办公室工作的创新

(一)增强服务意识、更新管理理念

办公室作为为领导、各部门、全校师生服务的部门,其工作核心即是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学校主体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因此,应当增强办公室的服务意识,摒弃以往以参与为主的办事模式与管理理念,一方面当好领导的“左右手”,起到为领导当好参谋的作用,要深刻的认识到,为领导服务不是简单的完成机械式的日常工作,而是应当为领导出谋划策,加强自身学习,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与支持,协助领导处理好对内对外事务。还应当做好中枢协调作用,办公室作为全校各部门的中枢神经,应当发挥好枢纽作用,积极协调、加强沟通、注重联系、支持配合各部门的工作,确保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人员素质

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服务于参谋意识,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尤为重要。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学习。首先是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适当为办公室人员开展各类培训,提高专业素养,规范工作流程;其次是办公技能的学习,熟练掌握诸如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办公技能有助于提高办公水平、提升办事效率。二是加强沟通交流。本着“ 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除了请专业人士进校讲解授课以外,还可以加强与其他院校的沟通交流,多到其他院校访问取经、取长补短,还可以适当参加一些教委、民办组织的一些相关活动,提升办公室人员的专业水平。第三,办公室人员应当时刻关注实时新闻、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政策法规、现代科技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等,保持适当的政治敏感度与新闻敏感度,做到始终与国家的政策方针保持一致。

(三)健全信息化建设

办公室在学校起着沟通协调、内外联系、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更好的发挥中枢作用,提高办文、办事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有利于提高工作、办事效率,确保各项工作的上传下达,保障全校信息沟通顺畅。首先,需要转变办公室人员,乃至全校人员的信息化服务意识,转变民办高校长期以往信息沟通不畅的局面,使他们充分掌握信息化工作方法与手段,养成实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习惯。其次,需要建全信息化技术建设,这里不仅仅是建立健全办公系统,还需要借助和利用目前的新媒体公共平台、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手段,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第三、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电子公文、电子化档案管理等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推进现代化办公技术在学校的应用。

(四) 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学校的办学情况及时更新和完善不符合学校发展和要求的规章制度,使得学校各项工作有据可依,从而达到使得工作机制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目的。首先,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也便于办公室更好地为各部门服务,做到信息沟通顺畅。其次,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程序,使得各项工作环环相扣,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工作h节的交叉,提高办公效率。

第4篇: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范文

一、政务信息化工作情况

去年,我局政务信息化工作以办好政府门户网站和局域网为窗口,推进政务公开为重点,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政务信息化工作任务。

(一)加大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一年来,我局门户网站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宣传、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不断充实政务公开内容,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及时将政策法规、重大项目完成情况等信息第一时间在政府网站上。

(二)狠抓政务信息报送工作。我们根据信息工作的特点,多方捕捉信息,选好角度,精心筛选加工,力求有新意、有特点、有价值、有效应,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剔除大话、套话和空话,做到一事一报,简明扼要。紧紧围绕全年中心工作,以反映工作动态、突出经验交流为重点,

(三)狠抓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外网局域网建设。完成了局门户网站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为领导掌握信息、正确决策、推动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各部门协调沟通、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四)加强组织领导,夯实政务信息工作基础。我们把政务信息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办公室每周收集一次信息工作报送及采用的情况,并指定一名微机操作水平较好的工作人员为政务信息员,具体负责单位的政务信息工作。根据各科室工作的特点,将具体的政务信息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指标,营造了一种人人搜集信息、编写信息的工作氛围。在政务信息工作的管理上,从政务信息撰写、信息通报、信息报送奖惩及重大信息报送等方面,健全了管理体系,形成了政务信息工作与其它工作齐头并进、协调联动的工作局面,有效提高了政务信息工作水平。

(五)扩大信息覆盖面,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我们通过参加各类会议、起草有关文件、组织重大活动、处理重大事件、下基层督查调研等有利时机,及时从中搜集挖掘信息,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报送信息。为了便于工作联系,我们在各单位学校确定了1-2名孰悉国家的方针、政策,掌握政务信息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办公技能,综合业务能力强,具有一定文字功底和分析能力的人员担任信息工作联络员。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与这些单位信息工作联络员联系,向各部门预约信息,再将各单位上报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合、提炼修整后通过政府内网及时上报,做到了当日信息当日签、当日发,信息不过夜。采用通报方式对各部门报送信息情况每月通报一次。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了各单位报送信息资料的积极性,拓宽了信息收集渠道。

二、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去年,在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认识统一。我局领导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高度认识电子政务外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重要意义,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并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摆上单位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落实各方面工作。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进一步推进我局信息化建设步伐,认真贯彻落实区政府办116号文件精神,我局成立了电子政务领导小组,明确了电子政务专项目标责任。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要求,制订了局电子政务工作年度计划。

(三)立足现状,夯实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在硬件上进行了完善和充实,新增了电子政务系统专用电脑、彩色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碎纸机、扫描仪、电脑桌椅等办公设备。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内部局域网建设。积极组织全局人员参加电脑知识和电脑业务、电子政务知识培训,打好人员基础。大力倡导无纸化办公,实现了各类报表文件,凡是有相关软件的,都全部用软件制作,无软件的也都全部纳入电脑制作和管理。

(四)加强服务,完善功能。我局在政府网站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窗口,展现教育工作特色,让外界了解长安教育工作现状,我们落实了专人对该网页进行维护和更新,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一是加强对政务公开电话、电子信函的管理,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及时回复群众的来电、来函。二是切实加强对我局网站内容的更新,维护以及服务功能的开展,及时把我局的基本情况,工作思路,及工作动态在网上。

(五)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维护工作,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我们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中更加注重网络安全工作,对内外网的硬件防火墙、网络版杀毒软件、网络架构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了网络安全、稳定、有序的运行,全年无网络安全事故发生。

三、今年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的思路和打算

今年,我局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和区政府关于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以提升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质量和水平为突破口,突出教育信息,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思路,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围绕上述工作思路,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着力抓好政务信息报送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拓宽信息渠道,提炼一批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政务信息,使信息报送质量和总量较上年有较大提高。继续扩大信息覆盖面,健全信息网络,把基层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对全市有指导意义的典型总结出来,及时进行勾通反馈上报。

(二)着力抓好门户网站建设工作。按照区信息中心安排部署,及时更新维护好门户网站,上传各类信息,重点加大对政务公开、政策法规、部门动态、疑难问题解答等信息板块的信息上传力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服务广大群众。及时更新“长安教育网”信息和完善网页结构内容。

第5篇: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范文

一、建立弹性工作思路,提升档案管理效率

尽管集中式管理模式是档案管理的主要方式,且该模式能推动档案管理部门合理安排、部署,但管理交叉、权力过于集中、相互推诿扯皮等现象严重阻碍档案管理效率,这与现行档案管理模式陈旧、档案管理不被重视等有莫大的关联。为此,档案管理机构及人员应勇于打破固封的管理格局,科学清理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尽早建立弹性的档案管理工作思路,并适当下放档案管理的整理、接转、保存等权力,从而使档案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改革档案管理模式、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奠定坚实基础。

二、通过职能强化制度,加快管理体制改革

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统一集中管理是档案部门履行职责的基础所在,所以档案部门应强化职能,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将档案的收集制度、移交制度、动态管理制度等均纳入档案管理环节,以便将档案管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当前,档案管理处于社会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以往传统的职能定位、管理体制以及方式等很难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这是改革档案管理模式的障碍。为此,档案管理体制也需严格遵循改革思路,基于遵守国家档案法律法规的前提自觉、自主地落实档案管理工作,而不能一味依赖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强制治理手段。同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也需加快改革步伐,主要通过法律手段宏观监控各级档案管理行为,并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业务指导与标准,推动档案管理部门改革管理模式,优化档案管理工作。

三、不断加强信息建设,建立档案管理系统

当今社会,信息化是一大趋势,它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有了新要求,即尽可能通过当代新的科技成果及管理手段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与此同时,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严格依据国家的信息化管理标准,按照自身发展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标准体系,通过专用的网络向大众传播档案中丰富的信息数字资源。随着档案材料越来越多,整理档案的难度越来越大,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系统,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优化档案管理方式、改革档案管理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实践中,档案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管理系统等软件采集信息、整合资源,集成档案管理的流程,通过科学使用信息技术实现网络管理平台上档案征集、整理、归档、保存等工作环节的有序集成。应用信息化技术还能永久保存重要的档案资料,大大延长完好保管档案的年限。基于网络的互联互通,档案管理还能打破地域限制,合理共享档案资料,并依托档案信息化管理强大的服务平台,减少档案人员配备,节约人力成本。但档案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重视度不够、经费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接踵而来,需要档案管理坚持引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档案管理系统,以推进档案管理模式的深化改革。

四、档案管理人员注重练就高水平业务技能

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且档案管理质量的优劣与档案工作人员素质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关联。因此,新时期的档案管理人员务必要坚持与时俱进,努力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水平,训练自身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强烈的责任感等,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在新时期的新要求。当然,档案管理不仅是一项管理服务性工作,还是一项业务性工作,要求档案人员不仅业务功底要扎实,还需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与管理能力。如档案人员应充分掌握计算机知识,以有效管理和控制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电子化;迅速地、有效地收集信息,并完整保护信息,及时为使用者提供准确的档案信息,帮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找寻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提高档案信息使用率。因此,新时期的每一名档案管理人员都应坚持完善服务手段,在学习档案管理业务知识的同时学习先进的新技术,注重编制检索工具,完善档案信息检索系统,提高档案的利用率,致力于在业务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深化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第6篇: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范文

(一)档案能够反映高校的发展历史

高校的档案,不仅记录着学校内部的党政工作,更是对学校内部一切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的原始记录凭证。只要是称得上完善的高校档案,必然是包含着整个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务管理活动过程中留下的原始材料。在这一套完整的档案中能够看出这个院校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水平,对高校的改革发展,推陈出新,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

(二)档案可以衔接起各项工作

具体来说,高校的档案不仅能够为各位领导了解本校历史,基于此状,提供改进的借鉴价值。更重要的是,由于档案本身来源于文书文件,文书处理之后最终变为档案。因而,无论是高校的管理部门还是教学部门,如果能够对本校档案进行深入研究,必然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力度或是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具体性。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以及管理工作都和学校一样有着连贯性的特点,将档案完整的保存下来,对学校内部各项工作都能起到衔接作用。

2 新形势下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高校已经把档案信息化建设明确归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但是由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服务性质,导致院校上至领导、下至教师都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对学校产生的效益和价值抱有怀疑态度。因此,在大多高校中,档案信息化建设处在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尴尬境地,成为给其他管理工作做陪衬的绿叶,为其他管理工作做铺垫。虽然各校领导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扶持工作的落实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职能和作用被削弱,处于一个较为低下的位置。这种人为的不重视,容易导致面临检查、审核、评估的时候,这些院校都会选择突击编造完成档案,毁坏了档案的真实性。

(二)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适应信息化建设

据调查显示,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聘请专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进行档案的收集、分类、归档等日常管理工作。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仍然有很多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不是科班出身,甚至有些人员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过低,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也很低。就此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最终影响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小

虽然当前电脑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各大高校也在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但是对于档案管理这种地位不高的部门,配备的电脑数量和质量都和其他科室有一定差距,有些直接把其他科室淘汰的电脑用来进行档案的录入,一些陈旧的电脑无法安装最新的软件,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进程。甚至有些高校没有给予档案信息化建设一个足够的管理空间,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而且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电子档案已经开始流行,而高校内部还是因循守旧用着纸质档案,不利于越来越多的档案保存。这种繁重的工作量导致在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分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出现倦怠情绪,出错率也骤然上升,影响档案质量。

3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改进途径

(一)落实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只有真正得到领导的重视,才能获得迅速的改变。而是否能够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效进行的重要依据。高校的上级部门如果能够定期检查档案信息化建设,并高度重视其科学化建设,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为目的,这样才能引起相关学校领导的重视。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应该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必要性的向领导宣传档案对于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同时,加强对档案功能的宣传,让大家共同参与、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让档案信息化建设向着规范化发展,让档案信息化建设得到长期健康的发展,不断为教育事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致力于信息化建设规范化

所属高校档案人员都应当掌握档案信息化建设,强化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学习了解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档案工作的管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完善的归档制度,从源头上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对各部门应归档的档案材料要按照相关规定保证能按时、按量、按质归档,从而确保专职人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档案室也应负起责任,认真保存、接收档案,确保档案的完整性。

(三)加强档案队伍建设,培养信息化人才

如今高校最缺少的就是复合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不足和学习能力的缺乏严重拉低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因此,双管齐下的培养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拥有高精尖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而努力,是校内相关领导与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不仅如此,由于档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必须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相当高的耐心。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该注意陶冶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四)明确档案管理工作性质,提高档案利用率

纠其根本来讲,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属于一项服务性工作,其根本任务是为高校的其他管理事务服务的,也是为了高校的工作水平提高而服务。为了完成这项职能,必须科学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度,转变工作思路,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多方面的进行档案编研工作,力争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也尽可能的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第7篇: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林业 信息化建设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体,是一种可再生、可培植的资源。“十二五”期间,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的总体要求,围绕厅党组的工作部署,以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和数字铜仁建设为契机,以林权权属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林木测土配方信息系统推广应用为中心,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发展、推动改革、引领未来的重大作用,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可见现阶段信息化建设在林业管理中的重要,那么如何在林业管理中提高信息化建设呢?以下是我从事多年林业管理工作中如何在林业管理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几点经验。

一、提高领导重视程度,科学进行规划

林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具有要求高、难度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各级林业管理部门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按照国家及各级政府提出的工作思路与目标定位,对于本地区的林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各项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在区域林业的发展中,林业部门领导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努力提高林业信息化技术平台的使用效率,特别是在资源管理系统、公文处理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经常性管理软件的应用中,应尽量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安全性,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林业信息管理工作。

二、以3G、3S信息网络为基础,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全球化的 时代背景下,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林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我国新时期的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坚持以3G、3S信息网络为基础,网络运营商应近来那个提高自身的信息整合与市场运作能力,实现林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与产业链条的有机结合。目前,国内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尚未形成一个整体的信息化系统,严重影响了各类信息的共享性。因此,在今后的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应通过3G、3S技术的合理应用,逐步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基础数据库,实现与林业网上业务办理系统的结合,以便于林业管理部门对于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直观、即时的监管。同时,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以3G、3S信息网络为基础构建综合性的信息收集与平台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要结合各类政策、市场与科技信息的发展动态,为系统工作人员、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林业信息服务,以满足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 完善林业数据库的建设

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逐步完善其数据库,这也是满足各类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在国内现阶段的林业数据库建设中,GIS技术的应用广泛,其具备较为完善的网络数据库功能,可以用于地理信息、林业信息数据的存储,并且通过C/S方式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随着现代林业管理工作项目、内容的不断增加,林业数据库建设中必须逐步完善GIS客户端、林业图形编辑、空间数据管理等功能。同时,为了保证林业数据库的合理应用,GPS测量数据、RS影像数据提取等功能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综合运用遥感、属性数据分析、宽带网络、多媒体、GIS、航测、虚拟仿真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林业数据库功能的不断完善,而且更加方便各类数据的应用与管理。

四、大力加强信息化机构和队伍建设

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林业主管部门均设立专门的信息 化管理机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政府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提高信息化管理机构在林业发展决 策中的参政议政水平。为信息化管理机构配备强有力的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公务员制度管理。完善信息中心等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分离又 相互制约的运作机制。加强信息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扩大受 众范围。按照分类培训、按需培训等原则,举办高级研修班、专题研修班、信息技术培训班等。选派优秀人员出国培训,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信息化人员。

五、建立持续有效的信息化资金保障机制

研究建立林业信息化建设应用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科 学制定发展规划,使林业信息化占有应有的一席之地。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设立林业信息化建设专项,确保年度投入稳中有升。在育林基金、生态效益补偿金等长 期性林业建设投资中,设立林业信息化建设专项,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加强林业建设项目审查和预算管理,确保信息化建设内容和资金 投入应有尽有。坚持项目带动原则,以重大林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带动各级林业部门加大对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协调和审计 监督,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经济效益明显的领域,积极吸收社会投资。

六、加强信息化交流与合作

完善信息化人员轮岗制度、借调制度、基层锻炼制度、对口支援制 度等,促进林业系统内信息化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信息化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囊团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举办沙龙、林业信息化论坛、 专家讲座、调研座谈、合作研究、出国考察、服务外包等,深化与国家部委、先进行业、先进地区、教学科研单位、优秀IT企业、发达国家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先进经验,促进互利共赢。

总之,在我国的林业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合理利用各类资源与技术,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还要加强对于技术应用问题的深入研究,通过提高系统的技术水平,实现其功能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第8篇: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MBSE;模型;总体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044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61-01

1 背景需求分析

信息化建设发展至今,单位越来越重视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重点工程综合考虑、统筹解决,全面实现重点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数据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技术一体化”工作目标。这些重点工程往往具有信息系统复杂繁多、工程建设参与方多、投资规模巨大的典型特征,设计过程中涉及多设备系统、多标准体系、多数据体系、多应用系统、多业务单位等协同作业。信息化工程可以促进国家信息化工作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发展,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正是符合以上重点工程特点的典型场景。

2 重点工程总体管控思路

重点工程总体管控的核心工作思路,是依据重点工程总体建设的指导方向,从业务、系统、数据三个重点方面,依据信息系统一体化协同设计方法,通过总体设计管控工具集的支撑,实现论证报告模型化、模型一体化描述,自上而下支撑明确发展路径,同时在积累的各专项业务及系统模型基础之上,自下而上支撑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其工作定位在于为信息化重点工程总体建设提供“方案模型化、模型一体化”咨询服务。在不影响信息化产业链任何环节的前提下,作为第三方咨询商,支撑客户方提高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质量,降低风险。

2.1 业务整理支撑方面

在业务层面上,重点工程总体管控工作主要是在重点工程进行各阶段论证的过程中,在进行业务基本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已确认的书面调研素材,针对相关业务进行梳理描述。

业务整理以业务流程为线索,精细化描述相关组织结构、职能职责、协作流程及相关信息控制与流转情况,形成协同一体化的现状业务模型,并可以针对一体化的现状业务模型进行完整性检查与逻辑诊断,分析给出问题结论,支撑最终设计形成协同一体化的未来业务架构。

该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进全面了解相关业务布局和信息化发展需求,建立形成统一的业务架构,从而提升全面和专项掌握相关业务运行状态,减少反复调研的时间和人员占用等问题,大幅提升重点工程论证工作进程。同时,通过业务整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分析的深度融合分析,也有助于分析并减少、规避重大管理风险。

2.2 信息系统专业分析支撑方面

在信息系统层面上,重点工程总体管控工作主要是在各阶段论证报告的编制过程中,对核心业务系统的各阶段技术文档相关内容进行梳理、验证和审核,实现“文档完整性、功能一致性、数据正确性”的目标。

该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解决信息系统各阶段设计文档不符合业务实际需求、与实际系统严重脱节或“失真”等诸多问题。基于国家和国际标准,梳理系统,补充技术文档,完善系统业务流程,纠正数据错误,理清接口关系。

通过第三方咨询组织的信息系统专业分析工作,梳理业务流程、完善数据设计、确认功能和接口,也为具体对应系统的开发商及维护团队的介入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也通过这项工作,为旧系统升级改造和新系统开发,减少对开发商的过度依赖。

面对不同时期和开发商,不同形式的技术文档,信息系统专业分析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文档分析提供基于《GB/T8567-2006》的分析规范和可执行的分析指标项,为今后统一的技术文档建设、审查以及验收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建立了整合后的一体化系统设计模型,形成统一的系统架构。

2.3 数据规划与分析支撑方面

在数据层面上,重点工程总体管控工作主要是基于以上业务整理、信息系统专业分析工作,进一步支撑实现“统一业务、统一技术、统一数据”,实现数据大集中和数据资源的共享。

遵循统一数据规范,结合相关业务体系和运行系统的特点,为建立统一的数据架构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提供了“保真、一体化”的基础数据库,能够确保数据对应和提取,提升数据质量,进而加强重点工程论证报告依据,提升论证报告质量。通过该项工作,可以实践验证前期不断完善过程中的业务架构和系统架构,有效支撑数据架构的建立和使用。

3 总体管控工作的意义

通过重点工程总体管控工作的实施,可以为信息化工程各阶段论证报告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3.1 提供论证报告文档模型化、详细颗粒度检查与完整性诊断,提升质量

重点工程总体管控工作可针对各阶段论证报告相关的业务、信息系统、数据等分别进行模型化描述工作。同时,可以对已建模型从功能、流程、信息方面进行适宜颗粒度的检查与完整性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从而有效保障论证报告内容完整、翔实,提升论证报告质量。

第9篇: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 水运;信息化;顶层设计;技术路线图

0 引 言

水运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经过一段时期“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建设和发展,水运信息化成效显著,逐步形成向规模化、集约化、体系化、全方位发展的总体思路。随着水运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关于发展理念与行业战略、建设思路与发展模式、局部与整体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当前及今后仍是水运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从行业战略和发展的全局视角,审视水运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和实施路径,通过“顶层设计”勾勒明晰、可行、科学的技术路线图,以指导未来一段时期的信息化工作,更好地促进行业战略目标和总体思路“落地”。

做好“顶层设计”需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水运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 ②水运信息化顶层设计的体系构成及相互关系; ③如何有效实施水运信息化顶层设计。

本文通过对顶层设计内涵的剖析,结合水运信息化现状和需求,论述水运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期为我国水运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顶层设计的体系构成

顶层设计并非一般意义的设计,是一种被广泛用于军事、社会学领域,甚至统筹内政外交、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思维方法。水运信息化顶层设计就是基于系统论思想,围绕水运行业总体要求和发展战略部署,以突出业务应用和战略目标为核心整体谋划,通过对制约水运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判断,“自上而下”进行统一的顶层架构设计,并绘制一张精确可控的技术路线图,以全面、系统地指导水运信息化建设,最终达到远期设想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总体目标与具体步骤相统一的效果,促进水运信息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1.1 基本原则

做好水运信息化顶层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全局考虑、适度超前。综合考虑水运行业各级部门的应用需求,强调由局部上升为整体,全面系统地反映水运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规划、适度超前。

(2)突出重点、面向实际。全面梳理水运业务现状与信息化需求,紧紧围绕战略目标和业务核心,以满足水运业务需求为宗旨,突出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可操作性是第一要义。

(3)开放兼容、精细设计。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要求,由“浅”入“深”地精细化设计,注重各种资源的有机集成,综合业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注重系统内外部、行业内外部的逻辑关系。

(4)资源共享、安全可靠。既要充分考虑各单位、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迫切需要,符合未来发展趋势,也要严格遵照国家有关安全保密的法则,保证信息安全可靠。

1.2 主要内容

顶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质就是对水运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延续和细化,涉及战略、业务、技术、实施、保障等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共成体系的5个层面(见图1)。

(1)战略层面是顶层设计的灵魂。从行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分析和制定水运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提出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具有引导性的发展战略及蓝图,进一步明确水运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体系构成,并描述相互关系及建设部署等内容。

(2)业务层面是顶层设计的根本。针对总体战略目标开展业务架构分析,系统梳理水运业务流程,确定相对稳定的业务框架模型,并结合水运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营和应用等各方面内容,分析水运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和风险,综合诊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水运信息化的总体需求框架,为科学、合理地进行顶层设计奠定基础。

(3)技术层面是顶层设计的核心。结合水运行业特点及发展需求,以业务框架和业务需求为驱动,进行技术层面的顶层架构设计,包括统一的技术架构、数据体系架构、业务应用体系架构、安全体系架构及信息标准体系架构等内容。整个技术架构应灵活、稳健、可靠,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4)实施层面是顶层设计“落地”的关键。在战略层面的引导下,从系统、全局的角度,综合分析现有的机制、体制、投资、人员等环境条件,勾勒水运信息化战略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图,分解与细化战略目标任务,提出近期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明确未来3~5年的建设目标、任务、里程碑及相应工作机制,并以跨行业、跨部门项目为契机推进实施。

(5)保障层面是顶层设计“落地”的基本保障。主要从技术、管理、组织、运作等环境方面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包括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运作机制(协调机制和推进机制)、投融资模式、人员保障、文化宣传等要素。

2 顶层设计的具体方法

(1)分解与细化战略目标任务。围绕水运行业发展需求和战略规划,结合水运信息化规划目标和发展思路,对战略目标进行任务分解与细化,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依据。

(2)分析与梳理业务体系。从组织机构和业务职能入手,系统梳理现行的业务,确定关键业务项。按照“职能域―职能子域”的逻辑关系,对业务项进行逐层分解和聚类,确定相对稳定的业务框架模型,以便系统地、本质地、概括地把握总体业务需求。

(3)确定总体需求框架。在业务体系梳理的基础上,系统调研行业信息化现状和需求,分析发展瓶颈和风险,综合诊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水运信息化的总体需求框架,为科学、务实地进行顶层设计奠定基础。

(4)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总结国内外相关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不足,结合水运行业特点与业务需求,选择典型标杆进行比较分析,为水运信息化顶层架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5)设计水运信息化的顶层架构。根据业务框架和总体需求框架,围绕水运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从战略、业务、技术、实施、保障等层面,“自上而下”地进行顶层架构设计,包括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技术框架、建设模式、实施途径和运作机制等内容。

(6)细化完善顶层架构的相关内容。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要求,从总体架构设计层面和近期实施设计层面,进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精细化设计。注重各环节之间的互动和衔接,明确系统内外部、行业内外部逻辑关系,强化各种资源的有机集成与业务协同。

(7)勾勒水运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围绕水运行业发展战略目标,结合水运行业现状及信息化需求,勾勒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路线图,明确阶段目标与任务、重要里程碑、关键技术支撑、重点实施工程、实施应用范围等内容,重点提出近期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以促进顶层设计各项工作和目标任务“落地”。

(8)务实地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与建议。以完善水运信息化发展环境,促进水运信息化有序、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从体制、机制、政策、资金、管理、人才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3 应用案例

近年来,某省水运事业迅速发展,水运信息化成为重要的引擎和支撑。通过深入分析水运发展战略和发展需求,分解与细化水运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借鉴水利、税务等行业信息化的经验及理念,“自上而下”地设计水运信息化顶层架构,勾勒出某省“十二五”水运信息化推进的技术路线图(见图2)。

通过系统分析研究,明确该省水运信息化应重点围绕“船舶适航、人员适任、港航适配、安全畅通、有效监管、优质服务”的总体目标,遵循“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技术路线图详细说明了未来一段时期水运信息化发展4个阶段的关键技术支撑及重要里程碑等内容。该设计成果作为该省水运信息化实施指导意见,以水运信息化综合协同应用和行业“信息枢纽”形成为愿景目标,在指导实际信息化推进工作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此案例说明,水运信息化顶层设计非某单一领域和层级的顶层设计,而是行业层面的综合性、全局性设计,强调设计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 结 语

“顶层设计”是水运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之举,体现了由局部上升为整体的战略思维,由浅入深的精细化设计和信息互动、业务协同的内涵,对破解水运行业发展难题、促进行业信息化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运信息化顶层设计应站在行业全局的高度,统筹兼顾,从战略、业务、技术、实施、保障等层面系统、全面地设计,并勾勒相应的技术路线图,指导未来一段时期的水运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信息化顶层设计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直接套用,必须基于对本行业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的顶层判断,突出行业特色和发展需求,系统、务实、有针对性地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