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学论文题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比喻用法的考察
2.《普通语言学问题》
3.论马尔的几个普通语言学原理
4.《普通语言学教程》与《廖秋忠文集》
5.普通语言学对文言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6.中国语文”评介“普通语言学”
7.《普通语言学教程》介评
8.英汉书写系统比较与普通语言学再思考
9.马迪内和他的《普通语言学纲要》
10.《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科学素养培养价值
11.捷克普通语言学研究动向
12.二十世纪普通语言学发展回顾
13.试论普通语言学的形态问题
14.读《普通语言学教程》谈索绪尔语言符号观
15.联邦德国Tübingen大学普通语言学专业设置情况
16.对改进“普通语言学导论”课程的几点设想
17.心智结构的模块性理论对普通语言学的启示
18.外国普通语言学期刊选介
19.希望汉语研究与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携手并进
20.二十世纪的中国普通语言学(续)
21.浅析《普通语言学教程》
22.近两年苏联有关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和著作
23.再论“Y+很有X”的宾语准入条件及普通语言学意义
24.普通语言学和罗曼语言学
25.读《普通语言学基础》
26.《汉语语言学手册》述评
27.话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问题
28.对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几个概念的理解
29.1992年我国大陆出版的普通语言学著作评介
30.简论高校普通语言学双语教学
31.从几组概念的区分解读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32.第一部具有普通语言学意义的文化语言学著作──《文化语言学》
33.对伍编《普通语言学概要》的教学建议
34.普通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探究
35.外语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自主建站模式——以《普通语言学》为例
36.关于索绪尔两部《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几个问题
37.论艺术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是语言研究不可缺少的两翼
38.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哲学阐释
39.章太炎在普通语言学理论上的探索
40.日本语言学者关于普通语言学的著作及译著
41.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及其普通语言学理论
4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比喻思维分析
43.基于普通语言学知识的中学英语教学探析
44.试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对社会语言学的借鉴作用
45.《索绪尔第一次普通语言学教程》选刊
46.论索氏语言哲学——初探《普通语言学手稿》
47.苏联普通语言学教材建设沿革——兼评柯杜霍夫的《普通语言学》
48.浅议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49.从普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聊天语
50.与普通语言学有关的几个问题
51.班威尼斯特对发展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所作的贡献
52.两本普通语言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53.普通语言学浅析
54.从符号中拯救历史——对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一种读解
55.汉字与普通语言学
56.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认知语言学解读——重读《普通语言学教程》
57.有关《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三个问题
58.一百年来中国的普通语言学的道路
59.指代消解在普通语言学理论与课程实践上的应用研究
60.浅析中文版和英文版《普通语言学教程》言语对比
61.索绪尔语言学思想常读常新——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62.有关《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三个问题
63.一百年来中国的普通语言学的道路
64.赵元任与索绪尔之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对比研究
65.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
66.一本实用的语言学教材——试论《普通语言学教程》 优先出版
67.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的理论总结──简评马学良等主编的《普通语言学》
68.负的方法”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建构:索绪尔语言哲学探寻
69.二十世纪的中国普通语言学
70.关于高校英语专业普通语言学课程的调查和反思
71.《索绪尔第二次普通语言学教程》选刊
72.语言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对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解读
73.汉语言的文字拼音化为何行不通——普通语言学原理的阐释
74.从普通语言学视角看声训
7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通行版与笔记版比较
76.我读《普通语言学教程》
77.依托MOODLE平台的高校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普通语言学》课程为例
78.从普通语言学和语言类型角度看汉语补语问题
79.从《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比喻看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
80.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评介
8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札记》(俄文本)评介
82.普通语言学的发展规律
83.索绪尔的比喻及其普通语言学理论
84.普通语言学理论与机器翻译
85.试论普通语言学理论与神经语言学研究的互参与互证
86.普通语言学理论与机器翻译
87.试论普通语言学理论与神经语言学研究的互参与互证
88.Meillet的普通语言学思想
89.索绪尔符号学的认识论基础——《普通语言学手稿》研究
90.普通语言学视野之下的“的”字
91.关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研究的两个问题
92.索绪尔两版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对比研究
93.本科生普通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解析
94.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读本》
95.普通语言学视角下汉语关系从句的重新审视——结合当代语言学理论对汉语关系从句的重新认定和定义
96.《普通语言学教程》和《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比较研究
97.普通语言学述略
98.普通语言学史述要 .
目前,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已经成了中国英语教育界关注的一大特点,不仅出现了许多国内外科研方法专著和本科生、硕士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南,而且成功举办了好几届青年学者教师科研研讨会。所有这些活动无疑已经或正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课堂教学的不同方面。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及科研水平上台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发现。本科段论文指导教材几乎都没有涉及到研究方法问题,一方面和对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要求相关,与作者对本科段学士论文在研究方法的侧重持有不同看法也不无关系。Selinger&Shohamy(1989)在不同章节列举并具体讨论了三组7类研究,相对比较系统、全面。目前,对于研究方法术语的使用中的交叉特性可能是造成划分研究种类的最大桎梏。Sel-inger&Shohamy(1989)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划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和演绎研究和归纳研究互有重叠,与质的研究与置的研究也有密切关系。据此,我们认为,就为了帮助本科论文作者了解不同的研究以便确定采用何种方法而言,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禁锢在逻辑意义上所谓外延的圈子里,而可以考虑不同侧面的划分。据此,参照目前常见文献书目,我们尝试把研究划分为八组,共16类如下: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Selinger&Shohamy:1989)
演绎研究和归纳研究[启发式](Selinger&Shohamy:1989)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Selinger&Shohamy:1989;陈向明:2000)
资料研究(Teitelbattm:1982;Brown:1988)和原创性研究(Brown:1988)
观察研究与实验研究(Teitelbaum:1982;Bmwn:1988)
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Brown:1988)
历时(纵刨面)研究与共时(横刨面)研究(Ellis:1985)
实证研究(Babbie:2005)与非实证研究需要注意两点。目前,对于研究类别划分的做法不尽相同。如Teitelbaum(1982)将研究大致分为资料研究与实验研究两类。社会科学研究(汪卫华:2006)依据研究方法的特点将研究划分为描述与解释两大类。而我们将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放到一起,创造出来一个非实证研究的做法也并非聪明之举。另外,除了以上划分的交叉特点以外,还可以继续划分,如实验研究又可划分为前期实验与类式与真实实验研究三种(文秋芳:2001);再如实证研究又可进一步分为实验、调查、质的田野研究、量的研究、个案研究、评估研究与包括内容分析、数据分析、和比较与历史分析在内的其它研究(Babbie:2005)。
2 选题
选题至少应当考虑到三个方面:选择范围、选择标准与课题的具体化,即缩小研究范围。
选择范围语言文学类专业学生可选课题非常广泛。从学科及学科分支的标准看,我们可以从语言内部与外部两个角度人手。仅从语言内部人手,我们就可以有以下七大技能的研究。即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听、说、读、写。从外部人手,我们至少可以有七大研究方向。即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进一步的学科交叉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等研究方向;语言教育教学又可产生如教学理论、教学流派、教学方法与技巧、语言测试理论与实践等研究范畴。从教学具体内容看,我们还可有如何教听力、如何教会话、如何教阅读、如何教写作、听力测试、阅读测试、写作测试、口语测试、词汇测试、语音测试、语法测试等研究方向。对教学技术手段的关注又可以使我们涉足计算机辅助背景下如何进行语言教学改革及语言教学实践活动。
翻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即涉及翻译理论与实践,又涉及教学与文学与批评,因此我们便可以从翻译与翻译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笔头翻译与口头翻译、文学翻译、翻译批评等多方面实施研究。
作为与语言专业密切相关的文学研究,我们既可以从内部人手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角度具体研究Wellek(1956)在《文学理论》中所说的存在方式、音律、文体、意象、隐喻、象征、神话、模式、类型、历史等方面,也可以从社会、文化、心理、思想及语言和其它艺术门类的角度进行所谓的外部研究。
同样,教与学的进一步划分又使得我们可以从第一语言习得(学习)、第二语言习得(学习)、儿童语言学习机制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而学科的精细又使我们的研究深入到语义学及语用学的范畴。
选择标准根据Teitelbaum(1982),选择研究课题最基本的标准有三个:①兴趣;②目的;③实用性。Slade(1997)提出了三个标准,和Teitelbaum(1982)大同小异:①重要性和兴趣;②可操作性;③资源的便捷性。
就目前本科段的毕业论文设计而言,我们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你是否了解你要研究的课题?了解多少?你的问题有无代表性?
你所研究的课题的资料是否在图书馆书店以及网站上找到?多还是少?
你所研究的课题在国内外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你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有无新意?
你的指导教师对于你的选择是否满意?
从目前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工作看,有无新意则是困扰论文作者最大的一个问题,也是指导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但从选题角度看,我们认为以往已经产生大量作品的题目并不是导致有无新意的关键。Slade(1997)认为,即便是学者们已经研究了的题目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尤其是一些指明的可供深入研究的领域或问题。我们以为,由于每个论文作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所受教育、生括及工作的环境以及经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对待同一个问题的思路及观点也会千差万别。有鉴于此,论文写作的新意不完全和题目相关,更和看待文体的视角和写作过程密切相关。
与选题标准密切相关的是课题范围的缩小。根据Teitel-baum(1982),课题选定之后就应该缩小课题范围,并认为,影响缩小课题范围的几个因素为:字数限制、准备时间、图书资料以及读者。
我们以为,真正影响缩小课题研究范围的内在因素有三个:已选定题目的外延越小,题目就越具体;对选定题目进行研究的一个点或者视角越细小,题目就越具体;给选定题目适当增加一到两个限定项以限定研究项目的环境或使得关键研究项目的内涵意义更加具体化也是缩小课题研究范围的办法。针对前两个办法,我们应当注意认为研究题目越小越好自勺误区,而应当同时关注研究课题的价值或者意义。据此,我们认为。研究课题最基本的标准不仅仅适合研究领域的确定,更适合课题研究范围的缩小。
3 题目的设计
论文题目的设计过程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还必须考虑两大因素:①对问题的明确阐述;②英语论文标题的设计格式。
研究领域是一个相对概念。课堂管理中的小组活动似乎比起语言教学和课堂管理要具体,好像可以成为一个题目,但它仍然可以是一个研究领域。要想深入研究,就必须考虑到活动的动态性、领导性、效果、材料及问任务的影响等(见Wallace:1998)。Wallace(1998)就小组活动举了五个使得题目具体化的例子,涉及到母语的使用、任务型活动中使用母语的情况、一所法语中学里任务型活动中使用母语的情况、一所法语中学里中级学生中任务型活动过程中使用母语的情况、个案研究:一所法语中学里中级学生中任务型活动过程中使用母语的情况(ibid:)。从中可以看出除了考虑把该领域的某个侧面作为研究重点,围绕中心词添加使用人及具体环境等手段也可以帮助我们缩小研究范畴,使题目更加具体。
我们认为,对于研究问题的细化不仅对研究题目的确定有益,同时更有利于研究题目大纲的设计。因此,根据Wallace(1998:27)对小组活动的进一步明确与细化,我们可以把研究的关键放在互动模式和/或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积极性研究方面,也可以把教师角色作为小组活动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题目用恰当的词语表述清楚,主要牵扯到英语论文题目的设计格式与选词问题。
英文论文题目和英文报刊标题的设计别无二致。在设计时应当考虑到读者的积极反应,因此,清晰、醒目、简洁、相关、独特大致都可以作为我们考虑的因素。具体来说,当读者看到文章的题目的时候,他们很快能看出,这篇文章:
大致会涉及哪些问题心问题是什么题目是否容易懂句法是否简单、规范所涉及问题之间有无较强的逻辑性此类文章以前有没有读过,看了该题目想不想继续读文章。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对于英文论文题目的设计主要通过短语和句子二种形式。以下我们回顾的题目包括2006年22卷2-4《二语研究》中的13篇文章的题目、2003-5年16-18卷《应用语言学评论》中的25篇文章的题目,2001年55卷1-2《英语教学》中的14篇文章的题目,句法特点如下:
论文摘要:本文从湖北某高校2010届266名英专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发现,25%的论文选题是语言学和关于语言学方向。该结果又一次证实了近些年对“英语语言学”教学效果不佳现状的描述。本文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讨论了如何通过撰写语言学方面毕业论文的角度讨论了改善该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1 引言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1998版)和(2003版),“英语语言学”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下英专本科高年级主要课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专陆续开设该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却仍存在教与学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如潘之欣(2002)选取部分南开大学和上海交大在读英专硕士研究生,采用问卷形式,对该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该课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语语言为主的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普遍体会不到学习该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主要原因有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不当等。吴格奇(2005)反思该课程时也提到,“教师不满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目的很茫然”是主要问题。本文则从英专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角度出发,试图探讨该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缓解“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状况。
2 调查研究
266位2010届英专本科毕业论文是从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学科的电子数据库中拷贝的。该调查属于二手资料研究。笔者根据论文题目、摘要、提纲、主要内容按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和翻译方向进行归类,其中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学文体语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归纳为语言学方向。结论是:58%的论文属于英语文学方向,25%为语言学方向,17%为翻译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语言学”未能引起学生太多的关注和兴趣;其次,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未能引起师生足够地注意;再次,教师在课程内容处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总之这个数据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描述。这与教学、引导不无关系。
3 对策分析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试图在前人创造的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认识与发现,并将这种认识与发现以一种可易时易地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因而撰写论文是学用结合的大好时机,从英专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课程教学具有一定说服力。
3.1课程定位
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其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的人文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理论的和应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3个对立方面,其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发掘语言学理论,总结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杨自俭,2002)。”因此宽泛目标是培养理性思维,即对理论的理解、背景、历史贡献与发展不足及实践运用。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语言技能。杨教授定义也明确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学内容
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但笔者认为,各高校层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不足取。近5年教学实践告知以微观语言学为主,即语言学内部分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如在处理词形学时,适当介绍词的研究现状,对象我校这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而言,无论是提高职业技能还是英语水平都相当重要。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添加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研究,如方言特点、语言迁移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也应在绪论部分增加语言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及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此外适当介绍结构、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这三大学派的相关内容也有必要。总之,就像百货商场的陈列员,教师将所有商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展示,学生自然会依据具体情况取舍。教师侍机提供论文命题,使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而深化。著名学者赵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级生》就曾列出了20个作为语言哲学研究对象的话题,且认为是“震撼灵魂”,不可能不为之心动的命题。 转贴于
3.3教学方法
该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关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改进该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建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动典型例子,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理论要点和难点;王扬(2004)主张采用传授型和讨论型相结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张研究型教学模式,“设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总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启发式和发现式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难点;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大课堂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步骤;小课堂任务分配型方法,使教学达到“鱼”、“渔”兼授效果。如语言学绪论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个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时间准备15分钟ppt陈述,5分钟小组同学共同回答相关问题,并建立QQ群,随时联系。教师仅为任务的布置者、监督者、帮助者和评定者,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推荐给学术期刊,或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如一组学生在讲“语用失误”时,列举了电影、小说、校园、网络等许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够透彻,教师可适时适当加以补充、提示和参加讨论,既融洽了气氛和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情,并联系到语言学理论,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词新语收集,以讨论词的构词理据。虽在探索中有难度,可介绍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也可大胆与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电邮寻找答案。为形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打下了基础。这些都说明:语言学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存在,能对之产生兴趣,并发表自己一定的见解,使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语言研究的大环境中去。
4 结束语
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适当有效地联系到学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能改善单一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学习,也达到了教学大纲能力培养的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是提供一次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做学问”的机会。将课程教学与论文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素材,这也是学习思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实践,相对于借助他人的文章获得二手资料而完成的毕业论文来讲,学生的获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体现学生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外,这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更会为学生走向社会,诚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8):36
3 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14-24
5 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6 吴格奇,“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知识体系的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5,(2):32—36
1、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210×297毫米。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1.8厘米;页脚1.8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1.5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10、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2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正式)论文的基本格式:
一、题目作者:
论文题目(宋体二号、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姓名宋体四号
(单位全名部门全名,市(或直辖市)邮政编码)宋体小四
二、摘要关键词:
摘要宋体四号:摘要内容宋体小四号
关键词宋体四号:内容宋体小四号
三、引言部分:宋体小四号
四、正文部分:正文文字宋体小四号,单倍行距
五、标题部分:
1一级标题宋体三号标题1
1.1二级标题宋体四号标题2
1.1.1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标题3
六、图片格式:正文文字中,先见文后见图,全文统一按顺编号,
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分辨率为400DPI以上。
七、注释文献:
[注释]宋体五号
①注释1宋体小五号
②注释2宋体小五号
[参考文献]宋体五号
[1]参考文献1宋体小五号
[2]参考文献2宋体小五号
日语文学论文范文欣赏:
《浅析日本文学在日语学习中的作用章明》
[摘要]文学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正如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在《日本语的视点》一书中指出的,“语言正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的视点考虑语言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而文学正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每一阶段的社会文化都会衍生出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因而对于文学的学习,在高年级的日语教学中就格外的重要。对于有一定日语基础的高年级学生,为了更好的进一步提高日语学习的水平,不仅仅需要加强文法知识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日本文学的学习与理解。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化;语言学;思维方式
当前,在高校日语本科教育阶段高年级,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日本文学这一课程。教学内容多为日本文学史简介和日本文学作品的选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调研中,却发现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兴趣不高,认为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日语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因而忽视了这门课的学习。以下通过对日本文学在日语学习中的作用的研究,希望能对今后的日语学习者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的视点考虑语言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正如瑞士的语言学家索旭尔所说,语言是人们所进行的普遍的言语活动,其中又可以分为社会的侧面ラング和个人的侧面パロール。然而世界上的所有国家的语言却不尽相同,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每个国家的社会的侧面,即所谓的“ラング”是不同的。具体到日语来说,如同桥本进吉博士说的那样,“日本民族使用的语言是日语,作为日本民族自身的语言来说,只能是日语。正因为如此,日语可以理解为日本民族的语言”。上田万年也曾说“国语是帝国的藩屏”。那么日语作为国家的语言,自然就伴随着日本人的主观感情,带有排外的情绪。可见,日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日本民族,日本社会的了解。而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民族性。日本文学反映的只能是日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民族的文化传统等,因而日语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学习,而文学就恰是架在语言和文化间的桥梁。
首先来了解日本文学和文化间的关系。日本社会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经历了奈良,平安,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江户,一直到发展到近现代。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特色的文化,这一点通过文学史方面可以清楚的得知。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日本,每个时代的文化烙印都在日本文学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朴素的上代文学,到纤细优美的中古王朝文学,再到中世的武家文学,近世的町人平民文学,进而到受西方文学影响深远的百家争鸣的近现代日本文坛。换言之,日本文学史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部浓缩的日本历史和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学以其特有的各种方式记载了这一文化变迁与发展。在今天的日语学习中,大家都不难发现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繁体字和变体字的存在,当然这些字中有同形同义的,也有同形异义的,甚至还出现了一类特有“和制汉字”。然而日语中的汉字的用法和意义和汉语不尽相同,要学好这些词单靠机械的记忆肯定是不行的。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如果结合日本文学来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日本上代文学的产生就始于奈良时代汉文的传入,日本社会才从口承文学走向记载文学,也才有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古事记》最初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对汉字的使用只是照搬式的借用。随着朴素的《万叶集》的问世,出现了日本今天假名的雏形——万叶假名。日本人对汉字的使用开始了初探。然而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日语也开始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和歌到中古的物语,日记,到中世的随笔,近世的俳谐,近现代的小说等形式多样的文学发展,日语也经历从汉文,到万叶假名,和汉混淆文,再到假名,和制汉字等,在文学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发展踪迹。由此可见,日本文学的学习有利于加强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的学习日语。
此外,从日文文学中也可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要想学习好日语,必须要了解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心理,否则很容易将文法用错场合,或听不懂日本人隐藏在言语中的真实意图。在这举出一个教学中的例子,“土を踏む”一文,描写两位从山口县来到东京的学生在东京生活了2—3天后的感觉,即没有脚踏土地的感觉。很多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后觉得内容很可笑,纷纷会有这样的疑惑,“没有脚踏土地,难道天天是飘在空中的么”,“难道天天不用走路么?”等等。有这样的疑惑的产生,是对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一种误解。其实没有脚踏土地的实感,只是日本人对于处于喧闹繁杂的大都市的一种压抑的感情的表达。然而,日本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压抑感呢?这与日本人的亲植物性的心理和纤细敏感的思维习惯是分不开的。
早在《古今和歌集》里,就有很多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来表达人物感情的和歌。因而不少的枕词和季语都是源自大自然的植物,有表示春天季语的“馬酔木の花、タンポポ、菫、”,表示夏天的“青嵐、紫陽花、”表示秋天的“無花果、蘭、”和冬天的“梅”等。可见日本人的对植物和自然的亲近与喜好。日本名著《源氏物语》中的很多章节,紫式部也用了植物的名称来命名,比如桐壶,帚木,夕颜等。芳贺失一先生曾这样说过:“将
人事和自然比较的话,从人生很容易联想到自然,而自然也能更直接的表达对人生的思念。”正因为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这样强烈的亲自然性和亲植物性,才会有今天的“不能脚踏土地”的苦闷,在东京这样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中,接触自然接触植物的机会少之又少,满眼望去的都是现代化都市的建筑,没有了自然的实感的一种苦闷心情的表达。毫不夸张的说,日本文学是日本人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的一部活的辞书。
再次,日本文学的学习与日语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学的学习研究简要说来,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词汇的变化发展,而是文法的变化与发展。今天当我们要对日语词汇或者文法本身的用法意义进行研究的时候,就需要大量真实有效的材料,一般可以从朝日新闻或青空文库等地方搜集资料。所谓的青空文库,便是集合了文坛大家的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文库。能被人广泛的传诵阅读的文学作品,无论思想上还是语言的运用上都是经过了无数次修改提炼后考究的语言,因而,无论是作为日语学习者的示例,或是作为日语研究者的语料,都是相当具有价值的。例如,对格助词“が”的学习中,对于在现代文中既可以来提示主格,又可以提示所有格的助词,很多日语学习者对这个很难理解,因为在中文中的所有格“的”和主格助词“是”之间是不能互用。然而日语的主格助词“が”在一些场合可以和所属格助词“の”通用。比如,“わが校”就等于“私の学校”,“私の好きなもの”等于“私が好きなもの”,而“私のやったことは正しい”则可以用“私がやったことは正しい”来代替。对于这样特殊的情况,很多日语学习者颇感疑惑,但如果有学过日本文学的学生,应该就可以知道,在日本最早的上代文学中,《万叶集》里的很多和歌里的“が”并不是作为主格助词出现的,而是作为所有格助词出现的。紧接的平安文学的早期,日本文学中第一部物语《竹取物语》和日本文学第一部日记《土佐日记》中,“が”的用法基本都是所有格助词,直到平安的中后期,在《源氏物语》等作品中“が”才有了作为主格助词的用法,至此慢慢发展演变为今天的主格助词,但也还保留了其作为所有格助词的一些用法。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看出日本文学在日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理解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而且对于了解日语本身用法和意义的演变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言以蔽之,为了要提高日语学习的精准度,就必须要对日本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日本文学选集,赵晓玻,应杰,陶振孝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2]新総合国語便覧,三好行雄,稲賀敬二,小尾郊一编著,第一学習社,1998年.
[3]20世纪日本文学史——以小说为中心,谢志宇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平安日本,茂吕美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 国内外 英语学习策略 研究综述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和逐渐完善,国内外语言教学界开始认识到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逐渐将研究的重心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入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从研究教学法转移到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会转向会学,随之发展为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
二、国外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早期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关注在学习策略的描述、分类,以及对成功语言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上。J.Rubin是早期进行此类研究的有名望的研究者之一,她主要研究成功外语学习者的认知学习行为、学习策略。1975年,她发现所有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在心理特征、交际策略,社交策略和认知策略,以及学习方法方面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同一年,N.Naiman等人在加拿大安大略教育研究所进行了大规模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1978年发表了经典专著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与以前的研究相比,Naiman等人的研究有很大改进,他们把学习策略与学习者的个人性格、认知风格、智力、语言潜能、态度等方面结合起来研究,添加了很多变量因素,研究更深入、更广泛,更细致。除此之外,他们还将学习技巧和学习策略分开,强调学习技巧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某些具体方面采用的手段,比如在词汇学习中对单词列表记忆、在语境中学习词汇、把相关的词放在一起学习、用笔记本记录新单词等。这一时期,加拿大学者H.Stern(1983)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增加了“个性化学习方式”、“移情”和“内化”等学习策略,又把成功学习者策略归纳为四类:主动计划策略、深究策略、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早期侧语言策略研究没有理论做指导,不全面,也不系统,不清楚策略之间的关系。进入80年代,外语学习策略研究迅速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O’Malley和Chamot等人的研究。他们以Anderson(1980,1983)的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对语言学习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和描述,比较全面和系统,而且对如何培训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进行了探讨。Oxford主要侧重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的研究。建立了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被广泛使用。除O’Malley等人外,Wenden和Rubin(1987),Politzer和McGroarty(1985),Huang和Van Naerssen(1985),Chesterfield(1985)等人也进行了大量的外语学习策略研究。Politzer和McGroarty(1985)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学习者,发现策略使用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Huang和Van Naerssen(1985)研究中国学生提高口语能力的学习策略。Chesterfield(1985)通过动态调查观察学习者在不同时期是否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80年代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具有理论基础,如Krashen(1981,1982)监控理论Anderson(1983)认知学习理论,研究有其重点和关注点,如学习策略的描述、分类、成功语言学习者使用的策略或策略特征。这些研究从宏观入手,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把焦点关注到微观,具体的学习策略方面。同时研究方法更多样化,研究更注重实际,以事实为导向。
90年代,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外语学习策略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起来。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学习策略的目的也是让学生独立学习,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策略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有效增强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时期,Wenden(1991)出版Learner Strategy for Learner Autonomy就是探讨外语学习者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的最好见证。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如何对学习者进行语言学习策略的培训。80年代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以关注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90年代以后,研究者以如何进行策略培训为研究方向,还专门出版了相应的书籍介绍培训方法,有的研究者研究以学习策略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如1998年,Cohen在他的专著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的第五章专门论述了建立在学习策略基础上的英语教学模式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的影响,尤其是对口语学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更关注学习者自身能力的提高,自我学习策略的增长,实用性较强。第三,将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与学习者自身因素结合起来,如研究者的年龄、性别、性格、智力因素、学习风格、动机、态度、焦虑、所处的文化背景等。如Oxford在1996年出版的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round the World: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论文,并将其做比较研究。90年代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研究内容更丰富,多样化,研究更全面,更注重实践性。
总结整个国外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认知心理学角度描述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的价值、定义、分类、研究方法、探讨对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因素、将学习策略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结合研究、如何进行学习策略培训研究、总结优秀语言学习者在策略使用方面对外语水平的影响。
学号:xxxxxxxxxx
所在院(系):xxxxxxxxx
专业: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
职称:xxxxxx
论文题目: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英文题目: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二、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词汇习得能力是外语学者最重要的语言能力之一。语言研究者提出多种词汇习得理论。从传统的翻译语法教学法到结构主义指导下的词汇习得方法,比如根据构词法学习词汇、组块法学习短语与习语,再到语境理论指导下的词汇习得方法。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国内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注重词的音、形、义的介绍和分析,却忽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考察与讲解,从而导致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词汇,事倍功半。因此只有少数学习者能够恰当的运用所学单词,用地道的英文表达思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大部分词汇都是通过隐喻方式获得学习者的单词量有了很大提高。
关于隐喻的研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传统的隐喻理论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主要用在文学作品中。浪漫主义诗人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灵魂。长期以来人们主要研究隐喻的诗学功能与修辞功能。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发表的隐喻学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论。lakoff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无处不在,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lakoff运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束定芳和汤本庆指出: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蔡龙权认为:隐喻过程中的语义转移为语词的意义扩展提供了平台。隐喻、认知和语言的这一密切关系为词汇学习等外语学习找到了依据,这为我们研究词汇习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包括隐喻的实际应用研究以及隐喻与语言教学之间关系的研究。隐喻理论研究将继续进行理论探讨,随着隐喻研究与运用的不断深入,人类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人类学、神经理论等学科进行隐喻研究。隐喻研究历史的研究;传统文化的隐喻学研究;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隐喻理论的应用研究。
三、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词汇习得理论及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及前景的分析,发现以往的词汇习得理论有其不足之处。而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研究词汇习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鉴于此论文将研究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以期对英语词汇习得与教学有所启示,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的理论和依据
本论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根据,以词汇习得理论的历史研究及其不足之处为依据来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五、选题的特色及创新点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本论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运用作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不仅研究了概念隐喻理论在多义词、习语习得等中的应用,而且还深入研究了词的理据与概念隐喻的关系。
然而,当时这本博士论文只有法文版,我最终也没能读到,仅参考了徐志民教授等翻译的游先生《视觉语言学论集》中的相关文章。现在,由游顺钊先生亲自翻译的中文版终于面世,就是期待已久的《手势创造与语言起源:离群聋人自创手语调查研究》。
离群聋人是指从出生就生长在健听人世界的聋人。他们没有听力也不会手语,没有习得任何语言,更不会文字,没有和其他聋人接触过,也无法与健听人进行正常沟通。然而,与人交流沟通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和本能需求,于是这些离群聋人只能自己创造手势表达意图,进而与人交流。由于这样的自创手势一般都产生于离群聋人与家人交流之中,所以称为家庭手势。即使一位不懂手语与语言学的人略翻看此书也会惊叹于书中所集语言资料之广博、详细。被调查人包括居住在印第安保留区的原住民、美国聋人、法国聋人以及中国北京和广州的离群聋人等,共计12位离群聋人(5个加拿大印第安人,7个中国人),搜集的手势词语多达2500个。作者的足迹从欧洲开始,历经北美和亚洲,在科技和交通都欠发达的八十年代,在语言不通的印第安保留区进行调查要经历多少困顿和风险,简直难以想象。从书中第一章关于调查的概述中就可见一斑。仅仅这些来之不易的语言资料已经令人叹为观止,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由于调查对象都是不懂手语的聋人,如何获得有效的调查结果自然成了设计调查方法的焦点。游顺钊先生在前人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自创的图片调查、先调查离群聋人身边的健听人再调查离群聋人等一系列调查方法不仅体现了一位研究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展现了一位学者的智慧。
除了对于词语的记录与分析,促使游顺钊先生开展这项调查的初衷之一是对语序问题的关注。据作者所言,这本书的调查就是想要探索手语语序与口语语序是否存在某种关联。然而,一般聋人使用的手语在语序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口语的影响,对比的时候自然难下定论,而离群聋人的家庭手势没有受到过口语影响,自然是上上之选。不过,与其说此书源自对语序问题的关注,不如说来自于游先生对事物奥秘和起源的好奇心。上世纪七十年代,作者提出的三个问题或许可以称为这项长达十年的调查的核心:
(一)在口语里的三种主要词序,会否存在着一个共同词序的来源?
(二)讨论自发创造的手语词序时,应否提防来自它周围的、在口语和书面语环境里发展的规范手语的影响?我们现在能否观察到还没受到口语、书面语和规范手语影响的自发手语词序?
(三)口语词序和手语词序间,会否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词序来源?
书中第二章关于语法资料的分析就是主要集中在对词序的讨论上。作者通过对所集家庭手势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家庭手势的基本词序中,动词的位置在词语组合的最后。这符合人类认知的自然顺序。书中详细解释了“猫抓老鼠”这个例子:总是先存在猫和老鼠这两种动物,然后才会发生猫去抓老鼠的行为。因此作者合理推测动词在句尾的形式可能是人类最自然的语序。虽然作者也提供了很多口语――尤其是儿童语言的例子进行分析,但是我们显然无法回溯人类语言的发展史,一切只能通过逻辑推导,而家庭手势和儿童语言毫无疑问是距离语言起源最近的现存资料。通过个体语言的创造与发展观照人类语言的发展历程,由此追溯语言起源,这已经是现阶段最可行的研究方法了。游先生为此书取名为“手势创造与语言起源”就是这个意思吧。
书中有关词汇的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见的、丰富的手语语料库,而对于词序的讨论则跳出了手语研究的范围,站在普通语言学的理论高度整合了以手语为代表的视觉、空间因素与传统的有声语言,二者互相补充印证,拓展了语言学的研究宽度,充实完善了普通语言学的理论。
得益于研究对象――家庭手势的形象新奇、调查过程的跌宕曲折以及作者本人的人文意趣,这本书虽然是博士论文“出身”,却不像大部分专业性书籍一样深奥晦涩,反而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番奇遇,遇到了一些失聪无声、生活艰难的人,通过他们自创的语言,走近他们的人生。因此,这本书除了是手语研究者不可逾越的里程碑,是普通语言学中一本重要的著作,也适合语言爱好者们闲时翻阅。
可能由于作者一直在国外从事研究工作,书中有些术语与国内通行的说法不同。比如“自发手语”“自创手语”在国内学界称为“家庭手势”,具有构词作用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现统称为“表情体态”或“非手性特征”等。
【关键词】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综合能力
0.引言
毕业论文(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必修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进行综合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不仅体现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综合状况,而且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及其个人综合能力,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更是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毕业论文(设计)中不仅写出毕业论文,而且毕业论文是在设计出毕业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论文阐述说明的。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可以是纯理论性的论文也可以具有设计性的论文,如果是设计性的题目不仅要求学生做出设计,同时,还应该有相应的程序代码与论文描述,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一项复杂而综合能力的体现。作为理工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能够成功做出毕业设计要求的内容,但对于体现文笔功能撰写论文却显得匮乏,所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势在必行。
1. 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毕业论文(设计)是完成本科教学计划,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必需的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一次全面检验、总结和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对大学毕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
本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安排毕业论文(设计),首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校规定的论文规范格式进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科学性及规范性直接反映出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1]。
2.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现状及常见问题
2.1盲目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一般是由指导教师按照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当前社会应用而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特点和偏爱方向按照已给定题目进行选题,选定题目后,联系指导教师进行开题,在开题报告中分析选题的意义,确定论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列出论文总体安排进度及其相关参考资料等内容。
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切忌盲目选题。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有些学生选题不慎重,导致对题目分析不够透彻、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是指导教师出题有时也有片面性,会导致学生在选题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个人综合能力。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涉及软件、硬件及其设计性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会选择一些相对容易实现的或论述性较强的题目,而不是考虑到尽可能大的体现个人基本技能及综合素质方面的题目。
2.2对论文投入时间不够
学生在修读完规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之后,接着就要安排毕业论文(设计),同时,有些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有些学生在准备考研、有些学生在准备其他与工作相关的考试,这样,学生撰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充分,并没有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专心撰写论文。应该注意,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与以往的上课不同,在校上课都是学校安排了课程的学习、考核等固定模式,学生只需听从学习安排即可。而论文的撰写全靠学生的自觉性,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自己控制时间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努力完成。有些学生自制力较差,撰写论文时放任时间,自己管不住自己,不能严格按照论文计划进度进行。自我时间控制不好,到最后写论文只能是赶时间进行拼凑,导致论文的质量不高。
2.3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综合能力
即使有了适合自己的题目,并且能够保证充足时间进入撰写论文的状态中,但有些学生还是感觉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设计有种种困难,分析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平时积累的知识相对匮乏,缺乏创新意识。
毕业论文(设计)是考查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本科生在校主要是学习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而对于写作、科研等其他方面的要求很少,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的爱好和个人发展,尤其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平时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注重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文字组织等能力培养[2]。有些学生能够根据论文题目将论文(设计)做出来,但因文字、语言组织等方面的欠缺,而导致论文质量下降。
3.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对策
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当前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所困惑的问题。所以要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应该指导教师和学生双方同时努力的结果,并且要教师和学生经过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3.1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该严格结合学生课程设置,结合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综合素质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高校都是由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情况和当前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来出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学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应结合自己专业知识与自己的偏好或自己的发展前景。有了适宜的毕业论文题目,首先仔细分析题目,建立协作思路,搜索相关参考资料,并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有目的的进行撰写。
3.2全心全意投入时间撰写论文
选定适合自己的题目后,应能够保证充足时间进入撰写论文的状态中,撰写论文的这段时间,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时间跨度大、活动地点变化大,毕业论文(设计)需要调研,到图书馆查阅文献,需要到实验室调试程序等,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懈,应该严格按照最初列出的论文进度计划进行撰写[3]。
撰写论文的一个关键部分是联系指导教师进行论文的监督和指导。论文的撰写思路要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尤其是在论文开题,初稿,中期等几个重要的阶段应及时联系指导教师,并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格式进行撰写。
3.3合理应用综合能力
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明确目标,努力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当前社会应用及前沿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一般更侧重于设计,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容易实现设计部分,但是还应将完成的设计对应到撰写论文中,这时,有些学生就显得束手无策了,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组织及写作能力。当然,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醒撰写学术论文的思路、方法及其技巧,应强调完成论文后进行最后论文答辩注意事项及其技巧[4]。
4.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项学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是体现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以上从计算机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得出选择题目、全心全意投入时间、合理应用综合能力这三方面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最佳对策。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之前还应进行必要指导教育,使学生重视并充分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学校或师生之间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过程监控,也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保障。总之,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学习任务,不仅反映学生个人综合能力,而且反映出学校及教师的综合教学情况。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需要学生和教师日积月累地学习和不断地进取。
参考文献:
[1] 谢雅.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讨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0卷第1期.
[2] 黄继蓉 陈光喜. 提高学分制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的思考和策略[J].高教论坛.2007年第2期.
[3] 王玉锋 刘保旨等.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年第1期.
[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 动机 性别
一、引言
动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是决定学习者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从各个方面对动机做了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早在1959年Gardner和Lambert就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学习动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Gardner指出,动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核心推动力,因为语言学习中的很多因素都依赖于学习动机。他认为,学习动机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目标,努力的行为,达到目标的愿望和在相应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这四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任何一因素都不能单独代表学习动机。(Gardner1985:50)
在学习者的性别研究方面,人们的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领域,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在以往的动机研究中,性别一般会作为一个研究方面分析其与动机的关系。如:向琴(2012)发现非洲汉语留学生主要有三种动机类型:工具型动机、内在动机和被动型动机,在差异对比中,女生的内在动机高于男生,工具型动机低于男生。刘芸(2011)调查发现,菲律宾汉语学习者融合性动机倾向较大,但是性别与动机的差异不明显,女生的学习动机略高于男生。杨杰(2009)把泰国公立中学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类型归为五大类:个人发展动机、学习情境动机、被动型动机、兴趣动机和出国动机;在差异分析中发现,女生的兴趣型动机高于男生,男生的个人发展动机高于女生,其他动机类型无显著差异。林美玲(2011)调查了蓝康恒大学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将其归纳为语言兴趣、职业规划、文化兴趣、出国动机、潮流(汉语热)五种类型;在性别差异上,女生文化兴趣动机最强,男生出国动机最强。
针对专门研究学习动机与学习者性别之间关系非常少见这一现状,笔者想从性别的角度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为缩小文章的研究范围,本文以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切入点,从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国籍两个角度,具体的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水平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性别与动机之间的关系,希望得出一个有价值的结论。
本文主要使用问卷调查和对比分析的方法,问卷参考了高一虹(2004)的问卷题目,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发放数量为60份,调查对象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水平初级至高级不等。在总结研究成果时,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水平、不同性别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差异,最后得出结论。
二、理论基础
动机在心理学上是一个概括性术语,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过程的概括。西方学者将动机看作为人类为满足需要而采取行动的欲望(刘(2000)。本文将沿用刘(2000)中对动机的定义,即: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是推动习得者学习并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目的的一种强烈愿望。
在本文的动机分类中,使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比较认可的是1972年Gardner和Lambert提出的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的分类方法。融合型动机指第二语言习得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充满兴趣,希望与目的语社团有更多接触,理解目的语社团文化,甚至想进一步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成为其一员的愿望。工具型动机指第二语言习得者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提高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等。
三、问卷设计与实施
本文所使用的问卷参考了高一虹(2004)的问卷题目,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动机类型题,有20道题;第二部分为基本信息题,由8道题组成。
第一部分动机类型,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以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为考察对象,所以问卷题目也分属这两类动机。第二部分基本信息,主要涉及性别、专业、班级、国籍等背景信息。
调查采取6度量表,有“很不同意”“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比较同意”“同意”“很同意”6个选项,赋值分别为-2、-1、1、2、3、4。数值大于0,说明有这方面的动机,数值越大动机强度越大。数值小于0,说明不但没有这方面的动机而且对其有排斥心理。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是上海交通大学国教育学院的留学生,共发放问卷60份,对象分别为低级(初级班和中级班)32份,高级(高级班和研究生)28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8份。以下为调查对象分布情况调查表:
类别 人数 比例
性别 男 21 36%
女 37 64%
国籍 欧美 22 38%
日本 10 17%
韩国 26 45%
汉语水平 低级 32 55%
高级 26 45%
四、数据分析
本文以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为分析类型,首先从国别的角度分析男性和女性学习汉语的动机情况。下表为不同国别男女的动机平均值:
类别 欧美 日本 韩国
融合型 男 1.92 0.91 0.87
女 1.70 1.35 1.03
工具型 男 2.14 2.29 2.14
女 1.50 1.15 1.52
由上表可知:从横向来看,在融合型动机方面,欧美男性的平均分数远超日韩,日本、韩国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欧美女性的融合型动机也超过日韩,但三国女性差异不及男性显著。在工具型动机方面,三个国家的男性分数差别不大,其中日本男性的工具型动机最显著;女性的工具型动机均低于男性,其中韩国女性的工具型动机最显著。
从纵向来看,欧美男性的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均高于女性;日本与韩国有一定的相似性,男性的融合型动机均低于女性,工具型动机均高于女性;从性别的角度总体看来,欧美女性偏重于融合型动机,男性偏重于工具型动机,但是单独比较男性或女性时,其动机趋向的差距不显著;日本男性都明显偏重于工具型动机,女性也都偏重于工具型,但日本的动机趋向不够明显,韩国女性相对来说更趋向于工具型动机。
此外,为了从性别的角度了解不同汉语习得水平的学习者中男性和女性的动机差别,本文将以低级、高级两种水平为变量进行探索研究。其中低级包括初级班和中级班的留学生,HSK水平为1~4级;高级包括高级班留学生和研究生,HSK水平为5~6级。下表为不同学习水平男女动机平均值:
类别 低级 高级
融合型 男 1.53 0.93
女 1.49 1.23
工具型 男 2.28 2.02
女 1.25 1.53
由上表可知:男性高级组的工具型动机、融合型动机平均分都低于低级组,在融合型动机方面的差异比在工具型动机方面的差异显著;女性高级组的融合型动机平均分低于低级组,工具型动机的平均分高于低级组。
男性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都在减弱,说明男性的总体学习动机也在减弱;女性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融合型动机减弱,其学习动机更倾向于工具型动机。
五、结语
综合以上数据,得出以下3方面结论:
1.在各国籍内部,欧美男性和女性的融合型动机程度都高于工具型动机;日本男性和女性有所不同,男性的融合型动机低于工具型动机,女性的融合型动机高于工具型动机;韩国男性和女性的融合型动机均低于工具型动机。因此,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需要区别对待不同国籍不同性别学习者的动机。
2.在不同国籍之间,欧美、日本、韩国男性在学习汉语动机上差异显著,欧美男性比日本、韩国更倾向于融合型动机,女性差异则不明显。
3.不同习得水平在动机上差异不显著,但男性高级组工具型动机、融合型动机程度皆低于低级组;女性高级组融合型动机低于低级组,但工具型动机高于低级组,说明女性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逐渐倾向于工具型学习动机。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外国人汉语习得动态作文语料库建设及研究[编号:11YJA740076]”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0BYY006]资助。)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2]高一虹.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
2003,(1):29-38.
[3]杨超美.英语学习者性别差异的研究与对策[J].外国语学
院学报,1999,(2).
[4]向琴.非洲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非洲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5]杨杰.泰国公立学校中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类型及相关研究[D].暨
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刘芸.菲律宾华校学生的华语学习动机与华校的激发策略――密
三密斯光华中学的个案调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林美玲.泰国蓝康恒大学汉语专业学生汉语学习情况及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