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历史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教学反思的途径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新教材特点的分析和反思
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来安排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系统,时间压缩为半个学期,内容相对独立、完整,便于调控和整合。二是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必修课25个专题,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涵盖性强。三是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选修课6个专题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新课程历史知识深挖形成专题,围绕专题组织史实,围绕专题形成知识结构,依托专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形成认识判断,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思辨性加强,因为通过各方面教学任务的分解,最终完成某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但是,那时着眼于教师的“教”,研究的是知识如何落实;现在;着眼于学生的“学”,研究的是知识如何在启智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益,知识是怎样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素质的。再具体点说。按照旧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学。教师会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和认识。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会让学生就宗法制和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他可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切入点。总之,反思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
二、对教学现状的反思,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与设置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而现行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总复习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种相类似的遗漏对历史的连贯性会造成伤害,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凭借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通过自己的摸索去发现,教师将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的探究的时空,让他们有更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力,想像力和创造意识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实践证明,其效果是相当可观的。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新课程为师生之间的交流预设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在新课程课堂上的角色,也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
唯有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才有利于交流的流畅,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从而使新课程的三个维度得到整合。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对学生作出“对”或“错”,“能”与“不能”的结论。那样,就会远离新课程,回到“一言堂”的老路上去,我是放下架子,放下心,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探究未知世界。
四、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问题 反思
一、历史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对新课改的肤浅理解,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传统教学割断了这种天然的联系,把历史教学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大大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二、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2.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英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3.“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这些都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
三、教学反思
1.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2.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总结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I see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reflection
Wang Nian-duan
【Abstract】In teaching practice, often teaching reflect critically examine their own teaching behavior and situational ability.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to reflect, colleagues or experts to listen to rating their own class, reading education monographs and teaching literature teaching reflection.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Reflection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联想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我认为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学生。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专家点评。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一、通过教学反思,贯彻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作为一种实践行为,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学策略是否有效等,只有在课堂教学后才能知道。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发现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设目标的差距与是否贯彻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密切相关。这一理念贯彻得越好,教学效果也越好。这使我们认识到历史课教学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按照新课程理念强调的“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的要求开展教学。教师要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其认知能力和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通过启发、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案例分析、角色模仿、操作体验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引领者。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才能合理地分配不同的任务和角色,使教学过程真正有效。
二、通过教学反思,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依据历史课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却可能因为教学方式不当等原因顾此失彼,不能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优化课堂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重视研究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课程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的教学目标,并注意将三个维度的目标整合成有机统一体,从而有效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历史课作为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要结合历史课的学习内容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
三、通过教学反思,合理运用教材组织教学。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包括反思在内的各种途径摆脱对教材死板的运用,教学既要扎根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身心特点,联系生活实践,合理整合教材内容,做到突出重点和难点,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通过教学反思,合理、充分、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学资源。
我们在反思教学效果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校园资源和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文本资源和音像资源,从中提取和整理相关信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合理选用网络上丰富的图像和视频,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乡土资源在课堂教学上的运用效果往往很好。
五、通过教学反思,充分发挥教材中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栏目的作用。
历史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千方百计让学生活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定合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应该充分重视教材中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栏目,运用好这些栏目并通过教学反思,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高一第一学期教材中第17页的学思之窗:“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教师通过对讨论的指导使学生掌握历史学科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后得出必须坚持论从史出的观点。
六、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应对偶发事件的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偶发事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应有意识地做好应对偶发事件的预案,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毕竟是一个个有思想、充满活力的个体,在课堂活动或回答问题时经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回答和举动,这并不是老师能完全预见的,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以提高运用教学智慧应对偶发事件的能力。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偶然或随机生成的问题,将其视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以敏捷的教学机智推进教学过程,使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引导者。
教师只有不断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体现新课改理念,才能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总之,教学反思是优化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也是历史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小曼主编.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以生为本” 视角 历史教学改革 探索 反思
一、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截至目前为止,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忽视对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考查的情况,这就导致历史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桎梏,在“以生为本”视角下进行思考,打造多样化历史课堂,进而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好奇心的基础上,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
1.要合理的利用历史故事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过程中,往往对于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的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插入时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历史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考查到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历史的习题练习和知识点记忆,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在进行《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并辅助以隋朝时期的故事(例如,隋炀帝绸缎裹树、三征高句丽、杨玄感病变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波澜壮阔的隋末时期产生浓重的好奇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欣赏历史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效的提升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再灵活的穿插一些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就会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改革下,从“以生为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另辟蹊径的合理插入历史故事,并有针对性的选择好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2.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喜好来进行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历史课程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历史教学方法,辅助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维持一个良好积极的课堂教学状态,进而有效提升历史课程的教学效率。历史教学一门人文学科,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历史教学模式的更新,进而有效的吸取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放松自己的身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的保证学生能够具有对于历史的好奇感,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历史课程中《》教学的过程中,历史课程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于侵略者的憎恨,选择一些历史题材来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述,进而发挥出历史教学应有的作用。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讲述“冯子材镇南关大破法军”等历史典故,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辅助的介绍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发学生的深思。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达到形成独立历史思维的历史教学目的。
3.要尊重学生自我讨论学习的意愿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的历史能力的共同进步。
例如,按照“以生为本”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分组进行失败原因的讨论,让学生进行对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的综合性考虑,通过互相合作,顺利的完成课程的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实际的进行历史课程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对于历史课程知识点的深刻认知,有效的提升历史的教学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进而有效满足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要求,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苗登. 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之我见[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S1).
[2] 钱钧. 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设计新探[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 (03).
关键词:历史;阅读;情境;方法
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教师教育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教师只有“授之以渔”,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经过实践探索,笔者对九年级历史教学的开展做一浅谈。
一、提高阅读能力从得法开始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教师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教师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培养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骋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授之以渔”理清历史脉络
关键词:穿越剧 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方法
如今最火爆的电视剧当属“穿越剧”,不论是曾经的《寻秦记》《魔幻手机》,还是如今的《神话》《宫》《步步惊心》,每一部的收视率都极高,受到大多数年轻人的追捧,这其中也包含初中生。据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0%以上的初中生均看过“穿越剧”。不少初中生成了忠实的“粉丝”,借此还迷上了历史学习,主动去查阅资料学习历史,成了班里的“历史通”。这一现象在我身边也有许多实例。抛开“穿越剧”对历史真实性的歪曲,对历史的艺术加工等负面影响不谈,从正面意义上来说,它的确以其历史的鲜活性激发了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我们反观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学生根本不爱学习,认为历史是陈年旧事,跟不上潮流,可对穿越剧、历史剧却津津乐道。这一现象值得中学历史教师进行深入反思。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成因
初中历史教学长期以来都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教学内容干巴枯燥,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再加上考试开卷,使得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体制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历史教学抽去了历史的故事性、鲜活性,使历史成为了毫无生气的“老古董”。教科书枯燥无味,课堂上教师也只凭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讲授离学生已很遥远的事件,即就历史机械地说历史,使得学生觉得无趣,但为了考试只能是硬着头皮死记硬背。
2.忽视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本质和功用,只是就历史说历史,没有通过历史来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以史为镜”,通过古人、今人和自己的对比,学习和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科学地“鉴往开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民族责任感。
二、如何重建有“鲜活生命力的”历史课堂,让历史课为学生述说过去的故事
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特有的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每一段历史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要想让历史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就像迷“穿越剧”一样,教师就必须让历史“活”起来,赋予历史活生生的“人”和“事”。为了实现此目的,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或“情节”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课堂教学的引入阶段,教师就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相关本节课程内容的影片、歌曲和图片等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感观上的印象。这样,学生会饶有兴趣地等待教师将下面的故事情节展开。例如,在讲述《秦朝的统治》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寻秦记》和《神话》中的部分情节来引入;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明清时期时,教师则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首热播的电视剧《宫》或《步步惊心》的插曲作为引入。当然,教师也可以借助图片等直观的方法来引入,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的主体讲授阶段,教师要事先将所讲重点内容按时间或人物串连成一个故事情节,并将故事情节(课程重点)写在黑板上,供学生记忆。然后,教师可让一部分学生按人物或时间进行角色的扮演或者故事的编排,而让另一部分学生根据课本来参与、校正和帮助演出。教师则在旁边进行导演和指导,或进行解说,把重点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解。这样的双向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3.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教师可先让学生讨论,对历史事件重现过程中所涉及违背历史的细节进行挑错,并让学生自主回忆刚才的演出,再结合黑板上重点内容的线索进行重视构建剧情,最后再结合本课重点进行总结。此外,教师还可为学生的进一步记忆和深入理解布置适当的题目。
三、历史教学中要以历史真实性为尺度,还原历史但不能超越历史
历史教学应尽可能还原历史,再现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证据,将凭证据说话贯穿于叙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品评历史人物等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教师还应让学生知道一切凭证据说话,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在利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一定要求实,切忌加工,因为历史毕竟不是“穿越剧”。
1.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并博览群书,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史学素养,不能想当然,而要重视历史证据。
2.教师应教育学生要尊重历史本来面目,科学地认识历史,不能片面地从自身狭隘的思想方面考虑问题。历史事实不能更改,学生要认识历史,要以史为镜,避免将来重蹈历史覆辙。
3.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定位教与学,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扮演历史中的角色;教师则要以历史事实为剧本进行导演。这样教之有法,学之有方,两者相得益彰。
总体来说,穿越剧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冲击,它混淆了学生对历史真实性的认识,扭曲了历史,但它也给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指出了一些途径。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这一主体,根据时代的特色调整教学方法,不能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虽然历史不能重演,但讲述历史的人、学习历史的人却可以重现历史的真实,以示后人。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历史、理解历史,从而才能更好地应用历史,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责任感,激发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陈瑞.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次尝试.
一、关注学生的变化
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更加成熟,他们不想再像初中生那样仅仅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更多的时候,他们想让别人把自己当作一个成年人,更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为此有的同学甚至采取在课堂捣乱等极端的方式去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对这样的同学很反感,有时会故意问他们一些非常困难的问题刁难他们,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和老教师及学生的交流沟通,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开始站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问题,更多地用“下面我们请××同学给大家发表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好吗?”这类更让学生贴心的话,渐渐地学生的认知感和存在感更强了,因而他们更愿意去主动回答问题。青年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和学生在年龄上相差不大的先天优势,关注学生在各方面的变化。如上课的时候可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这样可以拉近和他们的距离,慢慢地他们也会喜欢上历史课。
二、把爱融入课堂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要心存感恩之心,用爱去包容他人。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表达。要真正让学生产生共鸣,老师首先自己要全身心地融入教材之中去,用自己的感悟去引导学生。如在讲必修一第2专题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课标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为: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在备课过程中,我反复思考:如何让学生触动这种情节。突然间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北洋水师》,一个念头产生了。在课堂上我给同学们放映了影片《甲午风云》,当看到邓世昌落水后,和一起救自己主人的爱犬“太阳”一起沉入黄海之中时,很多同学流泪了,这时我问:“当大家看到刚才那个镜头时想到了什么?”几个同学同时站了起来,异口同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台下响起很长时间的掌声。再比如上必修一“”这一课时列举日本在侵略中国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从课件上增加了电影《南京,南京!》片段,放完之后,很多同学情绪高涨,并都默默下决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很多青年教师在刚参加工作时,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把精力大量投入到讲授课本内容上去,在新课改下这显然是达不到要求的。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必修的历史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以达到合格公民的要求。
三、坚持终身学习的信念
新课改的大背景对于教师各方面的知识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要改变传统意义上大学毕业就是学习生涯结束的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比如必修三专题七、专题八“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两个模块中,涉及大量我在高中和大学中接触很少的内容,比如相对论、经典力学、量子理论、浪漫主义流派等。为了了解这些知识,我通过查询网络、咨询专业老师、阅读相关书籍等各种途径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这些材料,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取其精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做一位真正让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高中教师。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切的基础。在很多人眼中,历史就是“听老师讲那过去的故事”。在初中,历史科目的要求仅需会考及格,很多老师经常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划知识点背诵,学生对于历史毫无兴趣可言;进入高中后,语数外成为高考的标杆,历史课仅仅成为一门参照学科,学生在更多的时候只是应付。2009年我到某高中听课,讲授内容为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本课涉及到三个非常重要的条约:《》、《》和《》。我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对于这三个条约的内容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直接背诵,短时间内有一定的效果,但过一段时间学生很快遗忘了。而这位老师采取的方法是编顺口溜。比如他把《》的内容改为“两千一百万,香港被割占,广厦福宁上,协商定税款。”不仅全面概括了条约的内容,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培养兴趣是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比如讲到必修一“俄国1919年十月革命”这一课时,在讲完十月革命的过程后,我将其编为:“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时间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这对于学生的记忆有了很大的帮助和进步。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该更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和创新,用新的理论和新的教学方式为高中历史教学添光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