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命题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报2015年第25―32期29版:《友善》《友善之花处处开》
2.福建厦门:那些年, 相伴
本报2015年第25―32期30版:《好书伴我行》
3.福建三明: 的目光
本报2016年第23期1版:《那时,那眼神》
4.湖南衡阳:翅膀
本报2015年第41期2版:《每个孩子都有一双“蝴蝶”的翅膀》
5.湖南邵阳:阅读让我
本报2015年第25―32期30版:《在小小的书里追逐梦想》《好书伴我行》
6.湖南益阳:最宝贵的财富
本报2015年第33期4版:《那段自由的日子》
7.湖南岳阳:在一起
本报2015年第35期4版:《外婆的魔力手》
8.湖南郴州:美在身边
本报2015年第42期3版:《美,在不经意间》
9.湖南永州:特别的经历
本报2015年第34期3版:《挖土豆》
10.湖北荆门: 滋润我成长
本报2015年第35期3版:《父爱挂在屋檐下》
11.湖北孝感:陪你一起
本报2016年第11期3版:《有你,真好》
12.湖北咸宁:比
本报2016年第10期3版:《搞点攀比又何妨》
13.湖北武汉:人生如登山
本报2015年第43期2版:《认清脚下的位置》
本报2016年第10期2版:《邓亚萍的人生攀登》
14.湖北襄阳:梦想
本报2015年第25―32期30版:《在小小的书里追逐梦想》
本报2016年第24期3版:《为梦想一路到底》
15.湖北十堰: 的光芒
本报2015年第25―32期4版:《黑色中的奇异光亮》
16.江苏南通:分享,为成长添一抹亮色
本报2016年第22期3版:《为我的方法“点赞”》
17.江苏无锡:比分数更重要的
本报2016年第10期3版:《妈妈,我想对您说》
本报2016年第14期2版:《天才母亲的拒绝》
18.江苏泰州:学着这样做
本报2016年第19期3版:《做好,就是奇迹》
19.江苏扬州:留香(花草、书墨、品德)
本报2016年第17期3版:《书香伴我初成长》
本报2016年第16期1版:《那儿,绽满友谊的鲜花》
20.江苏镇江:又见 ,真好
本报2016年第17期4版:《又闻爆米花香》
21.江苏盐城:有那一抹色彩
本报2016年第12期1版:《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22.江苏宿迁:迎着风
本报2016年第14期4版:《那一缕春风》
23.江苏连云港:让自己美好
本报2015年第25―32期20版:《我有我的精彩》
24.山东烟台:《我们的节日》
本报2016年第1―8期11版:《节日让生活更有味道》《孩子们的春节》
25.山东聊城:读懂
本报2015年第39期3版:《读懂苔藓》
本报2015年第43期3版:《读懂自己》
26.山东临沂:他(她、它)让我感到
本报2015年第25―32期10版:《天使》
27.山东日照:感谢你给了我更多
本报2015年第35期3版:《父爱挂在屋檐下》
28.山东济宁:感动
本报2015年第44期4版:《感动》
本报2015年第36期4版:《那一瞬间的感动》
本报2015年第37期1版:《生活里的微感动》
本报2016年第9期1版:《感动馈赠》
29.山东东营:雨,
本报2015年第38期1版:《那天,雨一直下》
30.山东莱芜:坚持的力量
本报2015年第25―32期27版:《永不言弃》
本报2016年第23期3版:《坚持不懈,让生活更美好》
31.山东淄博:下次,你会做得更好
本报2015年第25―32期15版:《再试一次》
32.山东潍坊:自行车比赛
本报2015年第25―32期6版:《要学会的另一课》
33.山东德州:陪伴
本报2015年第47期3版:《缕缕书香伴我行》
34.山东滨州:温暖的旅程
本报2016年第22期3版:《我的微旅行》
35.山东泰安:“六尺巷”材料作文
本报2015年第47期4版:《宽容的力量》
36.四川达州:那一股暖流
本报2015年第34期3版:《温暖》
37.四川广安:在青春的怀里撒野
本报2016年第16期1版:《那儿,绽满友谊的鲜花》
38.四川宜宾:做好自己
本报2016年第19期3版:《做好,就是奇迹》
39.四川绵阳:那件小事真不小
本报2016年第1―8期21版:《给母亲修脚》
40.四川泸州:你用 温暖了我
本报2015年第46期2版:《感受温暖》
41.四川巴中:感谢有你相伴
本报2016年第11期3版:《有你,真好》
42.浙江衢州:打架材料作文
本报2015年第25―32期6版:《要学会的另一课》
本报2015年第48期3版:《成功与对手》
43.浙江舟山:“丢表”材料作文
本报2016年第11期1版:《渴望一份闲适与宁静》
44.浙江宁波:《亮》
本报2015年第25―32期4版:《黑色中的奇异光亮》
本报2016年第1―8期22版:《“问”点亮了生命之灯》
本报2016年第13期3版:《最美的夜空,最亮的星》
45.广西玉林:一景一物总关情
本报2015年第25―32期2版:《寂寞天柱山》
46.安徽:你是我最 的人
本报2015年第48期1版:《你是我的太阳》
47.河南:材料作文“画家画画”
本报2016年第10期4版:《误墨》
48.陕西:为我心中的那片海
本报2016年第20期3版:《你不一定见过的烟台风景》
49.山西:因为 ,我爱上读书
本报2016年第1―8期7版:《读书,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
50.江西:那个影响了我的人
本报2015年第25―32期4版:《庄子,会飞翔的人》
51.广州:适合
本报2015年第46期3版:《适于自己,方为最好》
52.内蒙古:我们班的故事
本报2016年第13期3版:《名单》
53.贵州:那盏灯
本报2016年第22期4版:《永远的烛照》
54.新疆:生命诚可贵
本报2015年第25―32期3版:《愧对一只大雁》
语文
关注考生阅历和心理
今年中考语文试卷中适当增加选择题,通过分级评分选择题来区分考生间的差异,完善选拔功能。
作文题“我眼中的色彩”充分考虑到考生的实际生活和年龄特征,特别关注考生的阅历和心理特点。作文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学会多元视野关注社会,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体验。
数学
考察知识的日常运用
今年数学卷遵循“注重基础、体现新意、适度区分”的命题设计思路,在试卷结构、考查内容等方面尽量与前几年保持大体相同,而常规计算题重视通性通法,淡化技巧性计算,取消繁琐计算。
同时,为考查考生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试卷增加了识图、画图、读图等,既增加直观性,又提高了试题的内涵,提高考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逐步摆脱题海模仿、机械化训练的不良惯性。
英语
地震跨海大桥成考题
今年的英语试卷兼顾了上海市现有的三套英语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试卷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题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试卷中出现了诸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灾区重建、禁止使用塑料袋加强环保等内容,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
理化
引导学生跳出题海
今年继续采用“理化合卷”的形式,物理、化学均以“一卷两分叉”的方式,来体现一期教材与二期教材的差异,题型、题量稳定。
[内容]
为了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最近,我们对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班级有8个,共410人。其中初中4个班,204人;高中4个班,206人。8个班既有城市中学的,也有农村中学的;既有重点中学的,也有一般中学的,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调查内容包括作文题材、命题形式、表达方式、作文指导和讲评、课外练笔等方面,几乎涉及到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下面结合调查的结果加以分析、探讨。
一、关于作文题材
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我们的命题及作文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所熟悉的题材领域从总体上来说依次是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到家庭生活,高中的人数呈递减的趋势,而初中则反之,呈递增趋势。可以说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比初中生要广阔一些。二是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兴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再加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形象性,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为了具体地了解中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焦点,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答题:“在社会生活中(包括新闻媒介所报道的),你最关注哪一方面的事情?”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的,但比较多地集中在重大新闻、热门话题(包括《焦点访谈》中的内容)、世界体育赛事、国际军事冲突等,可见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评论,如《向“下海”的老师进一言》、《闲话“追星族”》、《我看学校招收“自费生”》、《我为东亚残疾人运动会欢呼》和《小山智丽(即何智丽)该不该挨骂》等。
学生作文题材取自自身生活经历的为数最多,而虚构的也不在少数。学生的虚构不宜一概否定,但不合情理的生编硬造毫无疑问要加以反对。学生写作时生编硬造往往是教师随心所欲的“命题”逼出来的。以取自书刊的间接材料作为作文题材,高中生人数超过初中生一倍,可见高中生的阅读面更广,吸摄力更强。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应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去写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二、关于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指教师命题与自由命题、命题作文与供料作文。
喜欢自由命题的学生比喜爱教师命题的多,占被调查人数的66.6%。究其原因,一是自由命题在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符合青少年自由、活泼的天性;二是有些教师命题或脱离学生生活,或过俗过滥,限制过死,以致倒了学生的胃口。适当地让学生做一些自由命题作文,即古人所倡导的“放”或“先放后收”,是一条契合学生写作心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汲取。欧阳修主张“作文之体,初欲奔放”,谢枋也认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刘国正先生也提倡让学生多写“放胆文”,即让学生自己拟题自由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当然,完全“放”长期“放”是不行的,可将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结合起来,间隔反复,形成螺旋形上升。而教师的命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情感实际,点燃他们写作的欲望。
喜爱命题作文的同学略多于喜爱材料作文的同学。从具体的调查材料来看,初中学生喜爱命题作文的更多一些,而高中学生在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与初中段较多地训练命题作文,而到了高中段适当地增加了材料作文所造成的学生的思维定势有一定的关系。
三、关于文体和表达方式
命题趋势是指给定明确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确立中心进行写作。初中生作文(中考作文)一般以记叙文为主,可以写人、记事,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组织材料,表述语言要求自然、通顺,能有创造性的发挥则更好,拟题的同时一般有字数要求(600字左右)。命题作文的类型就语法角度来说有三种:一是以词为题目;二是以短语为题目,偏正短语、并列短语的情况居多;三是以句子为题目,或明确规定作文题目的内容,或含蓄地涉及相关的写作角度。在有些命题作文考查中,在给定作文题目的同时,还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如体裁要求、题材要求、主题要求、内容要求、表达方式要求、字数要求等等。由于命题作文一般或直接或间接地对题目、文体等作了规定,限制较多, 所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命题作文开始向半命题作文转化,且又说明“文体不限”等等。
前几年的中考受高考的影响,也出现了较多的话题作文。区别“以……为题”和“以……为话题”两种情况,前者为命题作文,后者是话题作文,也就是说,前者的作文题是规定好的,而后者的题目是开放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写作需要自拟题目。
纵观近年来的命题作文,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六种类型。一是“明晰命题”,即题目简洁明了,要求所记的事、所写的人、所说的理、所状的物,一目了然;二是“引申命题”,即由题目的意思可以引申出别的含义,从而使得考生的写作有余地,可发挥;三是“比喻命题”,即题目是从比喻的角度而设的,要求学生写作前明确其比喻所指,理解比喻的内容;四是“提示命题”,即在试题前或试题后加上“提示”,从而减少学生的审题障碍,为顺利写作提供帮助。五是“选择命题”,即同时提供一组作文题(至少两个)供学生选择,以便考生用最擅长的文体写出最高水平的文章;六是“材料命题”,即提供一则或几则材料,要求学生阅读材料,然后按要求写命题作文。总之,命题作文有其稳定性,又丰富多样。我们若从文体的角度来对近年的中考作文题进行分析,会发现中考考查的命题作文大多可以用记叙文的文体来写,而议论文涉及得相对较少。
从2009年和2010年各地作文命题情况来看,有从“话题”向“命题”回归的趋势,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市采用了命题作文。2011年命题作文可能会成为作文考查的主要形式。
佳作赏读
在乎
考生
天刚蒙蒙亮,淡淡的月光依然笼罩着整个大地,星星依稀可辨。门轻轻地被推开,又关上,一个中年男子,扛着锄头,拖着沉重的步伐走上了一条青灰色的小路。路上不时传来阵阵咳嗽声……
这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母亲在外打工,家里的琐事全落在他的肩上。他每天起早贪黑,忙里忙外。我真担心那沉重的担子会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我时常让他歇一歇,可他总说,没事,我不累。
又是一个夜晚,空气沉闷。我正在复习,准备迎接中考。忽然,门开了,父亲轻轻走过来,轻声说“热不热?我去给你倒杯水?”我点了点头。父亲很快便回来了,很是欣慰的样子,似乎帮我倒水是他的荣幸。
月已中天。父亲打开门,说:“早点儿睡,明天我还要起早去割麦子,可能会影响你。”说完,父亲又轻轻地关上了门。我家有块田在河边,地势低,收割机无法进入,所以每年这时,父亲总要去抢割。真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复习完功课,正准备睡时,忽然想起家里仅有的镰刀已是锈迹斑斑,明早父亲肯定又要费力去磨,而他又那么累,不如……
我关上了灯,蹑手蹑脚地打开房门。月光透过窗户,射进堂屋来,在地上形成了一块块斑驳的影子。父亲早已睡熟。从他房里传来的阵阵鼾声,是那样的熟悉而又沉重。我摸索着找到了镰刀和磨刀石,打了一桶水,便开始忙活起来。不一会儿,我的额头上便沁满了豆大的汗珠。
院子里,蝉快乐的鸣叫声,在皎洁的月光下,与我的磨镰声,浑然天成,简直是一曲“月下交响乐”!月慢慢西行,星星似乎也倦了,在天空中稀稀落落……
中午放学回来,父亲便大声呵斥我:“谁叫你磨镰刀的!”我呆呆地站在那儿,只是注视着父亲。父亲似乎有意躲闪,并不正视我。我知道,父亲很在乎我。
后来,我发现父亲的眼睛有些红。父亲哭了!
教你点睛
在真实的场景描写中蕴涵质朴的情感。本文简直就是乡村农忙生活的实录。江淮端午前后,是中考的日子,也是夏收的日子。考生忙着收割劳动的成果,农民也在忙着收割一年的希望。“锄头”“打工”“收割机”“镰刀”,所有这些勾勒出了真实的乡村――农家、农民、农忙。乡村人的感情是朴实内敛的即使是父子,也很少炽热地表达感情。作者尽量避免直抒胸臆,将父子深情裹藏于叙述、描写之中,让读者去感受、去回味。
如果没有天使就自己做天使吧
黄小平
有一个女孩,从小就失去了父亲。继父是个酒鬼,经常打她、骂她,继父的儿子也常常欺负她。她像一只丑小鸭,受尽了屈辱和冷眼。一次,她被几个男孩追打,躲进了一座教堂。她听见一位老婆婆说:“天使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有天使守护。”她气愤地站起来反驳说:“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天使,我总是受人欺负!”老婆婆抚摸着女孩的头说:“孩子,那是因为,你是上帝派来给别人当天使的。”就是这句话,改变了小女孩,改变了小女孩的一生。
小女孩开始试着像天使一样去爱别人,去帮助别人。继父喝醉了酒,她为他端茶倒水;她对继父的儿子也不再冷眼相对,而是见了面就亲切地唤他哥哥;在同学面前,她也不再孤僻冷漠,总是向他们送去微笑、热情和友爱。渐渐地,她变成了一个讨人喜爱的孩子,不仅赢得了继父和哥哥的关怀,也赢得了同学们的友谊,她在爱和被爱中享受着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后来,女孩选择做了一名护士,因为在她看来,护士就是天使的化身。她在医院做护理工作整整二十年。二十年里,她不知护理了多少病人,对每一位病人,她总是用爱去化解他们的痛苦和灾难。
被她护理过的病人,都亲切地称她为天使。最后,她所在的城市、所在国家的人民都尊敬地称她为天使。2006年4月4日,这位名叫希罗的天使,因突发心肌梗塞而永远离开了她所爱着的人们,她给这个爱着的世界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言就是:自己当天使去拥抱别人要比自己被天使拥抱更幸福。
一、“古代诗文默写篇目(课内)”新增3篇,削减3篇 2013年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在附录Ⅰ“古代诗文默写篇目(课内)”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部分,新增了郦道元《三峡》、杜甫《春望》、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三篇诗文,同时削减了《诗经》中的《蒹葭》、杜甫《望岳》、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三篇诗文。
[解读]
自江苏自主命题以来,附录Ⅰ中的当年考查篇目就一直没有调整。考虑到考查的覆盖面,本次修订进行了微调,但调整坚持了“不增加考生负担”的原则。为此,在新增3篇的同时,也削减了3篇。考虑到“文”的默写难度要大于“诗词”,置换时坚持了对等原则,以文换文,以诗换诗,以词换词,有两首甚至是同一作者的诗词。
[支招]
1.重温。由于新增的3篇诗文均为初中所学,加之高考已有多年未列入考试范围,所以广大考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淡忘。为此,需要借助课本注释对这3篇诗文的背景知识、思想内容进行一次重温,只有理解得透彻,才能背默得既准确,又快捷。
2.背诵。将这3篇诗文单独印发,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逐篇逐句背诵,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3.圈点。“典型题示例”在对默写名句名篇题的“简要说明”中指出:“这类题目往往因错别字和词序颠倒而失分,这在默写时要特别留意。”据此,广大考生在背诵时应将这3篇诗文中易写成错别字的字和易颠倒词序的句子,用红笔一一圈划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强化记忆。
4.检测。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板演检查学生早读背诵的效果;在阶段性考试中,老师可以加大对这3篇诗文的考查权重,测试学生阶段性识记的效果。
二、“名著目录(加考)”新增1部,削减1部
2013年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在附录Ⅱ“名著目录(加考)”部分,新增了老舍的《茶馆》,同时削减了的《雷雨》。
[解读]
这一修订主要是考虑到考查的覆盖面。由于受到备考时间的限制,此次修订只置换了1部名著,老舍的《茶馆》和的《雷雨》,无论是长度、难度,还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都是基本对等的,应该不会增加考生的负担。
[支招]
1.通读。《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剧本约3万字,按照一般人每分钟300字到500字的阅读速度,静下心来2小时是完全可以读完的。近年来,江苏卷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呈现出“精细化”的趋势,仅做题目而不读原著是无法应对的。为此,我们广大考生应该通过通读原著来确保完胜,而不应该通过做题目来碰运气。
2.观看。《茶馆》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剧目,影响力最大的于是之版《茶馆》片长约2小时,广大考生完全可以利用星期假日观看全剧,以此来感知、感受和感悟人物、剧情、思想、意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戏剧而言,“观看”演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3.讲解。由于《茶馆》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上出现的第一流的作品”(戏剧家刘厚生),它交织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巨大的社会容量与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所以高三老师有必要划出两三节课时间,对《茶馆》的时代背景、思想性和艺术性等进行详尽地讲解,帮助广大考生读懂、读透原著。
4.检测。各校的高三老师可以分工协作,依据江苏卷近年来对名著阅读考查的命题特点和趋势,编制一套关于《茶馆》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对考生进行专项训练,并在阶段性考试中加大考查的频度,热点重抓,力求突破。
三、“典型题示例”新增了2道新材料作文题目,削减了2道命题作文题目 在“典型题示例”部分,新增了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挑秧苗”和全国新课标卷“船主与漆工”等2道新材料作文题目,同时削减了江苏卷2006年“人与路”和2007年“怀想天空”等2道命题作文题目。
[解读]
2013年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的典型题示例共有106道,其中104道取自历年江苏卷试题,只有这2道取自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试题。它向我们传递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江苏高考命题组已经萌生把作文命题的触须从“命题作文”向“新材料作文”试探的念头。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因。作文命题的形式是“百花齐放”的,但江苏卷却“一枝独秀”,已经连续考了7年命题作文,也应该“换换频道”“换换胃口”了。二是外因。由于新材料作文具有公平性、选拔性和安全性的突出特点,近年来它在高考中已成燎原之势,尤其是2012年高考,17道作文题中有16道是新材料作文,诚可谓“祖国山河一片‘新’,命题作文成‘孤岛’”,江苏卷也到了“与‘势’俱‘新’”的时候了。
[支招]
1.指导。鉴于广大考生高中三年来做的基本都是命题作文,高三老师应强化对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在指导中应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新材料作文的题旨固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但它也是“画地为牢”,这个“牢”就是“材料内容及含意”。二是在“高下”上见功力。新材料作文有利于考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那么它判卷的分水岭设置在哪里呢?不在“对”与“错”,而在“高”与“下”,尤其是在立意、境界、情怀等的“高”与“下”上。
2.借鉴。高三老师可以把近年来高考中全国卷和各省、市、区卷中的新材料作文题目,连同“题意解读”、“高考佳作”一起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研读、揣摩和感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新材料作文有一个真切的感受,从而加以借鉴,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3.训练。对新材料作文的训练最事半功倍的办法是专项训练,而专项训练的着力点应该锁定在“立意训练”上,具体运作可以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各位同学可将自己根据材料内容和含意能想到的立意一一列举出来,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立意。
第二步:各位老师可将本班每位同学的最佳立意收集起来,整合以后印发(或“投影”)给学生,让全班同学在比较中遴选出一个最佳立意。
第三步:高三备课组可将全年级每个班级的最佳立意收集起来,整合以后印发(或“投影”)给学生,让全年级同学在比较中遴选出一个最佳立意。
循序渐进地走这三步,其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把广大考生对题旨的把握逐步引向精准、深邃、高远。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官来感受生活的精彩与丰富,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而写出个性鲜明、富含思想的作品。教材文本是写作教学的模仿载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将之灵活地运用起来,并将其中的语言风格、写作技巧以及主题思想作为学习感悟的载体。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运用自身的感官来感受人生各方面的独特之处。
一、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任何形式的写作技巧的传授,都不如学生有情要抒,有感要发。言为心声,空洞的大脑自然写不出东西来。
真正决定学生写作能力的核心是学生的素材积累。没有素材积累的写作,就是无源之水,脑中空空,无从下笔。于是有的学生为完成作文任务,凭空编造,脱离生活。背离了作文要有真情实感的要求,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是假话不会说”的坏文风。只重写作过程,忽视素材积累,是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的一大误区。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不足,因而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是教师的一大任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想要文思泉涌,就要深凿生活之泉。通过观察、阅读和各种活动丰富生活经验积累素材,是常用且实用的办法。
首先,指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观察,使学生积累第一手资料。“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只有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和发现的人,才能写出好作文。同时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书籍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贮存着人类宝贵的人生经验。
其次,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游览、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劳动等,指导学生去观察自然的变化,体验世间的美丑真假,让他们深入家庭、学校,深入社会,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类自身。如:航天科技、生态环境等话题,都应适时安排进写作中,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假话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手。有了源头活水自然带来清新的文思。
教师可以在布置任务前指导学生明确要完成哪些技法训练的任务,分几个环节,怎样完成。同时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是学生积累素材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很多学生对待写作的态度往往都是比较消极的。如果不是老师要求,很少有学生愿意自己动笔写作。而无论从事什么活动,兴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内驱力,而学生要是在这种压力下被迫从事写作活动,则很难写出好的文章。为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般来说,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的时候,往往习惯在命题上限制学生,共至直接把作文题目定好了,让学生必须以教师所拟定的命题来进行写作。这样做一方面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打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教师的统一命题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喜好,有些学生对教师所出的题目没有任何必趣,而迫于作业压力。只有敷衍了事,甚至直接抄袭。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学生被动写作的局面,在命题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个母命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自己的子命题,这样,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时,就能够选择一些自已感兴趣的或者是比较擅长的题目来写,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自由练笔和命题作文
和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由模仿到创造”的训练相结合的,是学生的自由练笔。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怕写作文的心理,主要原因是练笔过少。如果能养成常练笔的习惯,那就不会害怕写作了。因此,我们从七年级就开始了课外自由练笔的训练了。所谓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应根据每一阶段读写教学要求,给以大范围的限制,小范围的自由。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性,可使练笔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在完成老师的命题作文之外,还有个自由驰骋的天地,可以写他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如学习如何写人时,在命题作文训练之外,我还规定自由练笔内容是记人,在此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材,写自己生活中的任何人的任何方面。结果,学生写的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写的有血有肉。
四、注重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管是哪个学科,固守于惯性思维是不可取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创新,想别人不敢想,拓宽自己的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他们对语言和文字材料的敏感度。如果学生对于一些写作素材是毫无想法的,那么这样进行的写作就没有什么新意和内容,也不会受到读者的好评。只有让学生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度,那么他们才能在接触文字材料时产生灵感,能运用材料进行创作,进而有所创新。另外,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现实,只有让学生多多接触现实生活,从现实中得到感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小记者采访团、科技实践小组、少年志愿者小组等,并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把活动写出来,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另外,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经过思考与集体合作,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也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创新。
作文教学改革面临着很多问题,在思考解决对策、努力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写作教学改革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进一步探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是我们语文教学和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写作教学改革之路上,我将和大家一路前行,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话题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02-02
1 认真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审题,就是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许多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话题作文需要认真审题,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共享生命”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了。
2 “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内容丰富多彩,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也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一定要拟好题目,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现在,以“书”为话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
(1)加词法。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如:《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等等,这种方法可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2)想象法。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如 《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等等。指导学生用想象法拟提,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拟人法。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等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4)悬念法。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为:《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除此之外,还可用引申法,引用法拟题,即分析话题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或引用与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等加以变更作题目。
3 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学生有广阔的选择余地。但 “文体不限”不等于 “不要文体”。因此,在话题作文的文体选择上,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好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基础。
3.1 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文章是写作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面对同一话题的作文,作者主体素养的高低对文章的成败往往起决定作用,但主体素养千差万别,体现在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许多方面。
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性格与文体的对应选择也是相对的,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移情更性,也可以使人擅长多种文体。
3.2 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题准确,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题;二是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主体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如果想直陈观点,发表见解,宜采用议论文;如果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宜采用杂文;如果要抒发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写叙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记叙文体。总之,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4 构思上以小见大,立意上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话题作文的话题,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功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于“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须新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 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21
一、要寻源和消除心理障碍
当前,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感到头痛。觉得没有作文的内容,其实主要原因是源头没有开通,如何开通呢?
1.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神秘感。应当看到,初中生的生活阅历还是不少的。小至学校和家庭;大至社会和世界,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思想。其中有很多可以拿来当作文的材料。平时孩子们在一起,叽叽喳喳,有说不完的话。但提起笔来就觉得没什么可写。产生达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对作文有神秘感。以为作文是件非同一般的事情。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这个思想障碍,让学生懂得,作文不是要堆砌华丽的渊藻,也不是要搜求或编造重大或离奇的事件,作文不过是用笔来说话,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思想感情。学生一旦牢固地树立了这个观念,作文对就会感到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有不少东西可写。
2.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做“通阻”的工作固然重要,但还不是工作的全部。教师还需要做帮助学生“开源”的工作,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课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用于练习作文,有的教师在作文课上花费很多时间制造某种情景,例如,要写请客,就在课堂上采取模拟的形式分派学生送请柬,到菜场上去采购食品。然后客人纷纷到来,再让学生叙述这个过程……写某个名人与学生见面,就把此人请到教室,然后让学生同他对话,观察他的表情,动作,再启发学生如何以此为题作文……这些偶尔一试尚可,但是如果作为作文教学的经常形式和主要方法,就值得商维了。其实学生的生活中本来就有许多内容值得一写,如课堂上听课,产生新的想法,有了新的发现,课下参加了喜欢的运动,做了有趣的游戏等等,只是学生平时不大留意,没有仔细地观察和思考,在作文的题材上帮助学生“开源”的主要方法,一是引导他们留心周围的事物,二是丰富他们的生活。
二、改进命题方法,淡化审题要求
命题作文虽有一定的优点,但命题作文的形式不符合人们写作活动的规律,有明显的弊端,教师出的题目,学生不一定有内容可写、也不一定有表达的欲望,所以,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必须对命题作文进行改革。
改进命题方法,教师命题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生活,知道他们近来开展了什么活动,有些什么见闻,对哪些事物感兴趣,能够设身处地想像学生所具有的真情实感,然后选定学生能够做和愿意做的题目给学生做,这样,教师出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动机,真情实感是学生原先就有的。命题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除教师直接命题外,还可只提一个范围,由学生自拟题目,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己选做,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把题目补充宄整,给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留下比较广阔的天地。有的学生写《第一次写毛笔字》从“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有个‘小黑包’外号说起、讲到自己刚上一年级时乘姐姐练毛笔字的机会偷着写,弄得一塌糊涂,成了个“小黑包”的情景,充满了童年的情趣。可见要使作文的题目对学生的胃口并不难,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
淡化审题要求。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对此曾作过精辟的论述“试想,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哪里还会有什么题目让他去“审”?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写东西的时候,不是写别人出给他的题目,而是写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或有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写好以后,由自己给文章安上个题目。那么,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去教给他一套终生用不着的审题的本领,而不用这份精力教给他终生要用的“怎么写”的本领呢?”
三、变模仿为借鉴
初中生的模仿性很强,他们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模仿读物中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如果教师指导不当,很容易造成机械模仿,学生写作文,应该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各入所要表达的意思,情感不可能完全相同,无从模仿,如果一切模仿人家的,结果葫芦可能画像了,却难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有位教师教了《小木船》这篇课文,就布置学生写一件于友谊破裂的事情。一个学生写不出来,就编了一件事,说和同桌吵架,后来又和好了。同桌知道后很不高兴,两人真的吵了起来,教师就说这是作文,何必当真呢。这样,就使学生感到,作文是作假,编造出来的,这无论是对学习作文,还是对学习做人,都是有害无益的。
四、写文章要注重真实的细节
细节描写是文章鲜活的渠道,无论是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发疯,还是施耐庵手下的鲁达拳打镇关西,之所以让人记忆犹新,是因为作者那细致入微的场面描写。当然,要想把文章写鲜活写细致,更离不开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和深刻感悟。写人物离不开语言、神态、外貌和心理活动等描写,写文章之前,我请学生站出来做模特,提醒大家观察其形貌,揣摩其心理,倾听其语言,或粗略白描,或工笔细雕,之后当堂读评,培养学生评改文章的能力。“人过一百,形形”,“模特”的个性差异,也是学生的“速写”异彩纷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如一位同学这样描述另一位同学:
他扭扭捏捏地走向讲台红着脸,略带羞涩的站着,蓝色夹克穿在他的上身也显得有点大。他的右手时而挠挠后脑,时而搓下衣角,时而左手用书遮一下脸,似乎不好意思……
一、对课堂作文命题方式的再认识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自拟题作文,还有缩写、改写、扩写等作文练习,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大纲对作文的命题方式的要求是很宽泛的。近几年来,随着高考和中考的作文命题形式的逐步多样化,中学作文教学的形式也逐步多样化。实际上无论形式怎样变化,单一的作文命题形式对学生作文思路和想象力的束缚是始终存在的。叶圣陶认为命题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应当让学生写自己胸中的积蓄,根据学生胸中的积蓄来命题。他强调:“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作文考试的作文题目,为了评卷和选拔人才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是只能尽可能在考虑学生实际的情况下命一个明确的作文题目的。而作为平时作文训练的作文命题,就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一下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二、具体做法
由于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作文的习惯,对常见文体的基本写作技能也没有完全掌握,所以,我认为不宜采取学生自由命题的作文方式,而应采取多角度系列化的命题形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老师限定的框架内练习写作,逐步入规入格,不至于漫无边际,无从着手。
学生进入初中第一次作文练习,我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设计了两组作文题目,供学生选择后作文。
第一组《向您介绍我》 《我的一家》 《我的理想》
第二组 《我们的学校》 《开学第一天》 《南华学校印象》——给远方亲人的一封信
第一组作文题目,主要针对学生之间互相不了解,都想了解其他同学的基本情况而设计的。
而自己的情况,就是最粗心大意的同学也是了解的,应该来说是有话可说的。考虑到有的同学对这类题目比较熟悉,以前写过这类题目而没有兴趣,才设计了“我的理想”这个题目来作为补充。
第二组作文题目,转换了一个角度,主要是利用一般人新到一个地方容易产生的新奇感而设计的。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然后作文,一般都能写出一些具体内容。
题目布置后,先介绍各个题目的一般写法,再分类提供范文,给学生的作文时间也比较宽松,允许第二天交作文本,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自由思维、写作,提供了条件。
这第一次作文,学生就表现出来了较强的写作欲望,并出现了好几篇写得比较好的学生作文,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久,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和国庆节又一起到来。我利用这一契机,激发学生组织中秋晚会的欲望,同学们都非常踊跃的投入到中秋晚会的筹备活动中来。结合这一次活动,我又设计了这样一组作文题目,供学生选择作文:
《我为中秋晚会出主意》
《我第一次在学校过中秋》
《难忘的中秋之夜》
《中秋之夜思故乡》
《我班的中秋晚会》
这一次大多数同学都写出了自己认为满意的习作。他们在写这样的文章时没有搜肠刮肚的苦恼,而是慢慢的有了抒写真情实感的写作热情,对作文课也不是那么反感了。
三、效果
通过我一个学年的实践,收到了一些效果:
1、学生在作文时思维比较活跃,感到有话可说,作文内容具体充实。学生已经初步从老师要我写中解脱出来,初步尝到了写作的甜头。
2、学生作文中出现了一部分贴近生活,从自己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件中选材写出来的作文,从作品中流露出的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