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纪委工作思路范文

纪委工作思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纪委工作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纪委工作思路

第1篇:纪委工作思路范文

一、以运行监控为抓手,努力完成年度目标。

按照市对我区经济考核办法的要求,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为主要监控对象,进一步完善主要经济指标监控体系建设,采取月分析、季调度等措施,着力提高调控工业经济运行发展趋势能力,确保民营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市对区、市经信委对局的工作考核全面完成。在全力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发展的同时,把扶持发展小微企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才支撑等方面帮扶力度,推动小微企业主动与龙头企业间的合作与对接,走集群化发展道路,促其做大做强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按照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基地化和特色产业规模化的要求,实施一批技术先进、成长性好、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重点抓好丽宝第的无方向同透压延塑料地板、常松金属的LED研发大楼、中海油环保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等19项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围绕“在谈项目快落地、在建项目快推进、竣工项目快产出”要求,切实做好工业项目前期准备、建设中协调、建成后服务。健全局领导、职能部门联系重点项目等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完善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奖励办法,提高零用地项目和科技含量较高项目的奖励力度,强化投资引导,开展亩均投入产出考核。

三、以信息化推进为抓手,努力提高竞争能力。

按照十精神“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智能化水平,鼓励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企业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能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新装备应用工作力度,积极申报省级工业新产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引导企业加强营销管理、品牌创建、管理培训诊断咨询、创新成果总结推广等的基础性工作,支持有条件企业争创各类名牌、商标。开展企业管理创新升级年活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管理上新台阶。

四、以缓解资金为抓手,积极争取多方支持。

健全技改项目库建设,筛选符合条件的技改项目,全力申报国家、省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扶持工业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支持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积极组织参与银政企保对接活动,鼓励、润泽、友邦、万联等4家融资担保公司,为区工业企业开展各类形式的信用担保。进一步推进工业企业上市工作,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缓解企业资金需求。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从长远角度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五、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提升机关服务能力。

进一步深化“经信连万企”服务品牌,转变机关作风,推进效能建设,严格执行局机关规章制度,紧紧围绕“企业服务月”活动,实施“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发展”的三服务工程。切实发挥经信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当好企业动态的信息员,转型升级的辅导员,项目建设的协调员,关爱企业的服务员,攻坚克难的战斗员。强化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深入工业调研,加强对工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持续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机关人员服务企业的能力。

第2篇:纪委工作思路范文

一、医疗业务及财务运行情况。

(一)、门诊、住院业务 2、收治住院病人 1120人次,同比增长 9.6%;出院人数1204人,治愈好转率 98.7 %;

3、手术情况

完成手术554 台次,同比增长 30%;

〔二〕、财务收支情况 二、完成相关工作内容。

〔一〕、政风行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职工素质水平明显提高,全院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政治学习活动,结合实际,以《医德医风》为核心,先后开展了“两个务必”、“两个率先”、“让文明与我们同行”、“除陋习、树新风”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以社会公德,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宣传教育为重点,每个职工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发表见解,谈认识,写心得体会,提高了职工政治觉悟和文明素质,提高了职工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全体职工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树立和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使之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年无群众闹事上访、无盗窃、无吸毒、无火灾、无治安案件发生。

第3篇:纪委工作思路范文

一、以提高农民受益水平为目标,狠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卫生行业管理

一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重点,加强对院长和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医疗安全责任意识。健全医疗、护理、功能检查、放射、化验等各个科室、各个诊疗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实现诊疗工作的规范化。坚持安全第

一、质量优先的原则,严格落实各项操作规程,杜绝医疗责任事故。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加强监督,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依法依纪落实奖惩。二是努力争取资金政策支持,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积极争取资金,按照《唐山市乡镇卫生院基本装备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卫生院装备条件。按照《唐山市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的要求,继续有计划地开展人员聘用,努力解决基层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医务人员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对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根据临床需求举办3期培训班,安排80名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培养急需的业务人才。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支持参加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执业护士等资格考试,提高医务人员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以落实《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为重点,加强乡医业务培训。四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强化院长队伍的竞争意识,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加强后备干部的推荐、考核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队伍。围绕医院管理的重点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院长的教育,强化对院长的日常监督和定期考核,努力打造一支有知识、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五是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和《补充规定》,落实固定资产购置处理、开支审批、大宗药品采购和车辆管理等制度,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严格规范。强化

财务监督和审计,定期组织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行为。针对医院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科学规范、公开透明。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卫生应急保障能力

四、突出食品安全整治和医疗市场清理两个重点,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一是加强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强化对餐饮业和集体食堂的监督,落实监管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积极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加强日常监督指导,重点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餐饮单位和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环境卫生的监管。严格落实卫生管理制度,推行食品原料进货索证索票、验收等各项卫生管理制度,认真规范从业行为。加大对典型案例的暴光力度,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等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或非食用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强化宣传教育,增强从业人员法制观念,确保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安全。二是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强日常监督执法,严格规范社会办医的执业行为。重点查处出租承包医疗场所、超范围行医、擅自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和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等行为,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和异地行医,认真清理违法医疗广告。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和《护士条例》,严肃查处不经审批聘用卫生技术人员的行为。开展技术人员资质情况专项检查,清理无

资质的上岗人员,严肃查处违规医疗机构。结合换发乡村医生执业许可证工作,认真规范乡医执业行为,查处违纪违规乡医。三是强化公共场所和职业卫生监督。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推行量化分级管理,落实卫生管理制度,普及消毒知识。开展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组织供水人员体检和培训。认真执行《职业病防治法》,监督企业落实职业病防治措施,建立和完善防治制度,组织职业健康检查,严肃查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对16家放射工作单位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加强放射工作场所监测,开展个人剂量检测,确保放射安全。

第4篇:纪委工作思路范文

(一)设备资产管理方面

.设备合理配置,逐步实现资产多元化。我院及所属各专业各部门,应合理配置设备,充分发挥设备效益,做到高效优质。为此,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发展情况,综合生产计划的实际需要,灵活的选用,购置和引进,保证设备配置的合理性。在今后五年的设备配置发展过程中,应考虑探索设备资产的多元化,院投入设备资产应着重在技术先进,潜在效益高,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面。而对于一些价值相对较低,工艺简单,投入产出比不高的生产设备和工具类设备(如车辆),可以制定政策利用社会资金,职工资金或职工入股的形式配置和购置。前几年我院在资产多元化方面有所尝试,但成效不大,纠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产权不清,政策没有连续性以及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国家确定的企业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勘察设计单位改革方向是科技型企业;我院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也在于此。我院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在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上。因此,十一五期间,我们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进行重点投入同时,加快资产多元化的改革步伐。

.建立和健全设备合理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实现技术与劳务分离打好基础。针对各专业设备的不同情况和要求,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岗位责任制、设备操作规程、计划预防修理制度、维护保养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是合理使用设备,降低使用成本的重要保证。年继续在岩土专业勘察专业搞好设备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岩土各公司在内部实行技术与劳务分离,要着重培养一批责任心强,高技能,有一定管理水平的设备与劳务管理人才,使设备管理专业化。逐步向设备与劳务管理实体过度,实现技术与劳务分离。加强项目管理和项目核算,形成以项目管理为主体,设备服务为保障的施工与管理体系。建立实际有效的管理机制,研究和制定各项配套政策,使岩土专业在市场上更具活力,更有竞争力,从而提高赢利水平。最终让岩土专业走向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企业之路。勘测专业,在以有工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科学核算成本,加强班组责任制建设和考核。大力推进新型,先进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使用,为我院开拓和延伸勘测市场打好基础。

.加强资产的基础管理,运用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方法,实现集约型管理。资产生命周期管理包括了对资产的采购、跟踪、维修保养以及出让四个阶段的管理。企业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率和设备完好率等,更可以改善我院经济的运行状况、提高利润率以及资产回报率。结合我院的情况,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我们要紧紧抓住一个基础,围绕一条主线,既:以资产、设备前期管理、运行历史及台帐为基础;以工作计划的提交、审批、执行为主线,按照缺陷处理、计划检修、预防性维修、预测性维修、技术改进几种模式进行管理,以提高维修效率、达到降低总体维护成本为目标。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折旧管理、维修管理集成在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信息系统中,按照权责明确,分层管理,评价考核的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后五年在我们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组织培训,科学设立工作流程,强化全员成本意识,实现集约型管理。

(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完善人员配置,建立合理的人员使用机制。人员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有利于充分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企业各资源要素中占据首要地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竞争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十一五期间我院要建立一套人员培养、选拔、引进和使用的政策和机制,达到充分挖掘每个职工内在潜力,实现人员与工作任务的协调匹配,做到适才适能,人尽其才,力争使我院的人力资源得到高度开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成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民营企业发展朝气蓬勃,改企建制工作方兴未艾,所有迹象表明人才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人才将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我院在未来五年内要下大力量进行人才工程建设,使人才成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以人才工程为基础,结合我院的实际和发展需要,调整人才结构,把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经营人员,专业技工等全部纳入人才引进,培养和考察的范畴,全方位、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人才工程建设。要切实落实人才建设所需要的机制,环境和条件,要有大的投入,组织管理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为青年人才施展才能搭建舞台。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建设一支符合我院发展需要的有自我创新能力的,强大的人才队伍,使人才成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激励系统建设,进一步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和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成员长期的协作努力,如何激发调动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一个永久的基本课题。近年来,我院始终把激励系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职工的凝聚力得到很大增强,但随着企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有些方面已不适宜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结合实际逐步改革。在今后五年的工作中,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现阶段,企业职工的需求结构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既注重物质利益的实现,又要追求精神需要的充分满足。一方面要运用工资、奖金、福利,工作条件等物质激励手段,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改革分配机制;突出效益优先的分配原则,在努力提高全院职工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加大向院骨干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充分发挥骨干力量在实现我院发展战略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精神激励手段的作用,全面满足职工在尊重、发展、成就等方面的精神需要。要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和谐环境;要创造一个追求进步,比学赶帮,不断创新的竞争环境;要创造一个爱岗敬业,院荣我荣,追求卓越的发展环境。

()职工参与管理。职工参与管理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制度,也是激励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要不断赋予职工在管理和工作中较大的自主权和参与权。通过参与管理活动让职工更多的了解我院的制度、经济,发展等有关情况,提高管理和工作环境的透明度,使职工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情绪,形成心理上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充分调动职工的个人潜能,发挥聪明才智,为我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改革方面

推进改革,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项重要部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自身生存的需要;是我院实现发展战略的需要。改革要在认真总结分析我们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以有利于市场经营和企业发展为目标,积极稳妥,分布实施。

.机关机构改革。机关机构改革是我院总体改革的先导和重要内容。改革要以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模式和机制,改进作风,提高职能部门特别是综合部门宏观管理效能,为实现民主管理与监督,提高决策水平,促进发展,提供保证。通过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机构设置过多、管理不顺、管理职责分散的问题;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解决人员编制过多、岗位责任不清、人员忙闲不均、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建立一个设置科学、运转协调、结构优化、行为规范、办事高效、素质优良的机关管理干部队伍。

改革要坚持精简高效原则,调整机关机构设置,实行分类管理,把机关人员编制在全院职工总数的左右。第一步,把以业务性、服务性、经营性职能为主的部门从机关剥离出去,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市场营销中心等机构,实行执行计划指标,内部银行独立核算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院在两年的时间内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第二步,把以专业性为主的部门按业务部门管理;以服务性、经营性为主的部门转为服务或经营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

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围绕发展战略,逐步建立适合我院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建立重实绩、重贡献、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推行聘用制合同制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事业编制的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利用相关政策,制定配套政策,合理安置未聘人员。不在事业编的职工、新入院的职工在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况下,原则上签订“劳动合同”。在今后的人员招聘和用工问题上,院、公司及各部门一定要严把进人关。一方面要有法律意识:十一五期间,国家把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其核心就是就业和合法用工。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用工制度,克服用人的随意性,避免不当用工,给我们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问题和矛盾。另一方面要广开渠道,按照我院人力资源规划,积极引进我院发展需要的,专业对口的,岗位明确的各类人才。

()建立和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全员岗位责任制,实行全员岗位管理。在干部管理选拔任用中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易岗易薪,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干部级别待遇终身制。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聘任期限,竞聘上岗,择优聘用,评聘分开。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封存档案工资,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积极推行按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的试点,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第5篇:纪委工作思路范文

“十一五”以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战略机遇,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解放思想抓创新、瞄准一流抓发展、求真务实抓落实,强力推进新农村、新型工业化、创新型城市和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加快黔北综合经济区建设,促进中部崛起、西部突破、东部开发、北部攻坚,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875亿元,为规划目标的109.4%,年均增长12.7%,超规划增速0.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年均增长18.3%,超规划增速3.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亿元,年均增长18.3%,超规划增速2.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2.3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6.7%和18.7%,超规划增速3.7和5.7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均低于十一五规划控制目标。总体看,“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取得了以下重大成就。

1、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2.7%,比十五时期加快0.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超万元,发展水平跨入总体小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

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经济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和城市化加速阶段,构皮滩电站、赤水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80万吨氧化铝等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业年均保持20%以上发展势头,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4.7︰40.3︰45,一产比重下降至20%以下,二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末上升了7个百分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承载100万人口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支点、重点镇为结点的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33.5%,比2005年提高5.3个百分点。

3、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1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6%;铝钛等冶金工业和水泥等建材工业的节能技改工程加快推进,淘汰电力、煤矿、水泥、冶金等行业落后产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赤水竹业、桐梓煤化工、绥阳煤化工等循环经济基地加快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全社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以上。

4、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发展起飞平台初步搭建,一是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高速、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内河航运相互贯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遵崇、贵遵、茅台高速公路建成,高速及一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1公里,比2005年增加100公里,五年新增二级公路470公里,等级公路达到9586公里,公路等级率从2005年的36.5%提高到2010年的44%,公路通达深度和交通运输能力大为提高;二是能源建设坚持水火互济方针,构皮滩电站和一批大型煤矿建成投产,全市电力总装机超600万千瓦、原煤产量达到1500万吨,“西电东送”能源基地确立,能源支撑能力大为增强;三是大中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齐头并进,实施灌区一期和湄凤余灌区二期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正安石峰水库,完成近250座病险水库治理,建成了一批农村饮水安全、烟水配套和“三小”等水利工程,解决277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人口人均半亩有效灌溉面积目标,供水及灌溉条件大为改善。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两基攻坚通过国家验收,义务教育真正贯彻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51.4%。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启动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城乡居民获得的教育医疗质量不断提高,上学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基本养老制度向农村延伸,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应保尽保,住房保障制度启动实施,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程度得到大幅提高;人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年均增速均达到两位数以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轿车开始进入城市居民家庭,高档家用电器进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下降到40%、农村下降到47%,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6、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打造六大环境深入推进,投资环境日益改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地区、国有大型企业的交流合作,大力举办会展经济,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行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公共事业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有序推进,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开始逐步打破。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最为艰难,发展成效最大,发展成果让群众享受最多的时期,不断增强的经济基础、不断改善的基础条件、不断健全的体制机制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我市“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欠发达、欠开发仍是基本市情和最显著特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速度慢、人均水平低。我市十一五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比十五时期快近1个百分点,但横向比较,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省9个地州市排位始终处于5至6位,发展水平与全省第二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从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的人均水平看,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且长期落后于省内的贵阳和六盘水市。

二是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一产比重仍然偏高(高于全省水平),传统种养业占有较大比重,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二产比重虽高于全国、全省水平,总量仍然偏小,产业链低端化突出,能矿资源后发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大部分循环经济型工业项目和具有先进生产工艺的工业项目未能按计划开工建设,新增生产能力不足,工业结构调整较慢;三产比重徘徊不前,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低于贵阳14个百分点,特别是生产业比重小,发展较为滞后。从城乡结构看,“小城市、大农村”格局明显,中心城区人口为全市的10%左右,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不强,城镇化率仅相当于国家2000年的水平,农村人口多贫困面大基础薄弱。从就业结构看,一产从业人员仍高达50%左右,二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弱,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

三是基础设施不适应发展需要。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公路等级率仅为44%,大大低于全国75%、全省52%的水平,高速公路骨架网未形成;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仍然存在,病险水库治理任务重,骨干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抵御自然灾害和保障人畜安全饮水的能力差;能源基础设施滞后,能源结构不尽合理,电力设施满足不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5︰1扩大到2010年的3.8︰1;区域差距逐步拉大,与西部30个非省会城市比较,2000年我市经济总量排名第8位,到2009年我市经济总量排名第15位。与贵阳市比较,2005年我市经济总量比贵阳市少118亿元,而到2009年差距拉大到181亿元。

五是自我发展能力弱。投资主体和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国家和国有企业投入为主(在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6成以上份额),民间资金未充分调动,市场融资能力弱,受到资金短缺制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同时我市人均财政支出长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5年的540元扩大到2009年的1338元,使得我市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政府调节经济能力削弱。

六是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发展、促发展的思路不广、办法不多,行政部门对微观事务干预过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效果不明显,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不强、比重小,仅为40.5%比规划目标低7.5个百分点,准入难、融资难问题突出,改善投资环境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发展中户籍制度改革、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展望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依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机遇看:

一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正逐步减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是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我市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三是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必将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间产业梯次转移步伐加快,同时我市发展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谋求区域合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四是我市已跨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重大工程项目将进入投资建设高峰期,投资水平将再上新台阶。

五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消费预期和能力必将大幅提高。

六是近年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将释放巨大的生产能力,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挑战看:

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与周边重庆、贵阳两大城市相比较,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是产业结构矛盾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严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是城市经济发展发育不够,综合承载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慢,加快城市化步伐面临更大的挑战。

四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利益矛盾更趋复杂,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的难度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加大。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我市实际,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找准我市在全国、全省和区域发展中的定位,积极抢抓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有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三、“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1、指导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抢抓历史机遇

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三是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速度

四是坚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调整经济结构

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成果

六是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四大区域协调发展

2、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加速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阶段。从全国来看,2015年我国东部地区可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到2020年东北地区基本可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但中西部地区总体上仍难实现。

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来看,未来五至十年,由于各领域和各县(市)、区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不同,可能会因为个别经济领域指标超额实现和中部地区提前实现,而掩盖滞后领域和欠发达地区难以达到目标的情况。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看,未来五至十年,是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还依靠粗放的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会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解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综上所述,“十二五”规划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党委政府调控意图,对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保持规划目标的连续性。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按照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着力加强基础设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缩小公共服务差距等战略重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壮大提升全市经济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力争十二五期末经济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为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和创造有利条件。

3、奋斗目标

衔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是:

一是宏观经济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综合考虑物价因素,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十二五”经济增长速度初步定为14%,比十一五提高1.4个百分点,主要从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来考虑:从需要看,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省始终排位靠后,要扭转被动局,在全省走前列、作贡献必须加快发展速度;我市目前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中,最核心的人均GDP指标仅为10000元,与2020年31400元全面小康目标值差距很大,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加快发展速度。从可能看,经初步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市投资、消费和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有望保持20%左右的水平,可以支撑经济增长达到14%左右。

与经济增长14%相匹配,初步考虑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结构大致调整为10︰45︰45。

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0%左右。

城市化进程加快,承载200万人口中心城市框架初步搭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和区域差距缩小。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经济比重提高到50%以上。

三是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社会发展滞后局面得到改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大幅缩小。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左右;推进双高普九,大力发展中职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公共卫生设施条件较大改善,县级医院达到规范化标准,主要卫生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小于12‰。

四是可持续发展主要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石漠化治理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节能减排进一步加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再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五是提高人民生活主要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10%左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趋势得到遏制;恩格尔系数农村下降到42%,城市下降到35%;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养老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综合考虑“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1、关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一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做好黔北矿区二郎区、桐梓区、鸭溪片区和绥阳矿区等大矿开发建设,确保大型骨干电源点用煤需要,力争煤炭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实际煤炭年产量达到3000万吨;围绕市内工业生活用能需要和能源输出需要,采取上大压小方式适当增加电源点建设,建成桐梓火电厂、习水二郎火电厂,加快乌江、芙蓉江等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十二五”期间新增装机200万千瓦左右;加大仁赤习油气田开发力度,争取国家投资,启动赤水核电站建设;为提高电力输送的安全性稳定性,力争新建2个500千伏变电站和7个220千伏变电站,进一步完善以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220千伏电网为骨架的输变电网络。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立立体交通体系的目标,以县县通高速公路为重点,以提高线路等级、完善路网为核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通过争取国家支持、利用市内融资平台市场运作等方式,建成新舟机场、黔渝快速铁路和乌江航运工程;高速公路骨架网建设全面铺开,建成杭瑞高速、至绥阳、仁怀至赤水、黔北高速公路、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365公里,加大市内等级公路网建设力度,力争一二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00公里以上,建设通村公路2000公里以上,建设通村油路4000公里以上,使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0000公里以上,路网等级率提高到70%以上;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枢纽体系,建设完成公路运输枢纽站场、乡镇客货运站场、客货运港口、码头等300个以上。使我市县县通高速公路体系基本形成,国省干线公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能力显著提高,断头公路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乡乡有客车站、村村通公路。

三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大中型水库建设,基本解决工农业生产生活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坚持大中小微型相结合的水利设施建设思路,面向基本农田、面向人口集聚区、面向严重缺水地找水源、建水库,在加快灌区一期、湄凤余灌区、正安石峰水库及绥阳后水河、赤水官长中型灌区等工程建设的同时,开工建设道真大沙河、中桥、凤冈河头、习水铜罐口、绥阳后水河(加坝扩容)、桐梓新桥、汇川麻沟等一批“滋黔”二期水利工程,加快红岩、水源坝、上水、下坝等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和、湄风余、习水东风、仁怀怀南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200多座病险水库治理,加快建设完善蓄提引及配套渠系管网设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提高供水和灌溉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十二五”期间保障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基本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农村人均保灌面积达到0.5亩的目标。

2、关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

长期以来,我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就业岗位的增加,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抑制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和城乡消费需求的增长,不利于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利于提高城乡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乃至现代化进程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未来五至十年,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没有工业化和城镇化就没有现代化。工业化是城市化初期的根本动力,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化中后期的持续动力。只有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推进,才能形成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循环。通过推进“三化”进程,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升工业对经济的支撑能力、壮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由比重性结构调整向功能性结构调整转变,提高结构调整的质量内涵,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45︰45。

3、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问题

根据城市化进程一般规律,当人口城市化率达到30%-70%时,城市化发展步入中期,即加速阶段,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城镇经济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地位,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化中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制约矛盾逐步显现,诸如城市能源不足、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大气污染以及住房价格奇涨等。

一是要以构建中心城区200万人口城市框架为目标,以“一建双创”为抓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中心城区要按照“东扩西控、南北充实、提升中心、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的思路,进一步加快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新蒲新区要以新舟航空港区建设和新火车站开发建设为龙头,集中高校布局,建设会展物流中心,将其建成为教育科研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高品质的生态住宅区;老城区要以文物保护开发、交通疏解、城区改造、控制人口容量为重点,提升山水园林名城内涵;南部新城要以工业企业异地搬迁、环境整治、市场建设和遵南大道-桃溪寺片区、南白-龙坑片区开发建设为重点,打造城市副中心;北部新城要大力发展物流、汽配贸易、金融等产业,加快高桥、天义厂、新舟坝等棚户区改造和汇川大道-董公寺片区开发建设,建成为黔北铁路货运集散中心、汽配交易中心和综合物流园区。各县(市)城建城区面积拓展2~5个平方公里,仁怀、赤水城区建成15~20万人口城市,湄潭、桐梓、绥阳、正安、习水建成10~15万人口城区,其余县城8~10万人,完善以县城为支撑、重点镇为结点、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

二是要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千方百计做大城市经济,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工业和服务业,有效拓展城市空间,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开敞式转变,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本市和外地居民重点向中心城区集聚,提供人口自然流动的支撑条件。

三是完善各类城市基础设施,要加强城市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集中供热、居民燃气供应、学校、医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污水垃圾处理、城市广场、公园建设、城市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及住宅小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四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深化户籍改革,消除农民变市民的体制障碍。“十二五”期间力争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4、关于加快工业化进程问题

在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做大优势产业为重点,提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一是扬长避短,统筹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做强以茅台酒、董酒等名优白洒、卷烟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名优茶等特色食品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地方特色中药等新兴产业,做大以铝、镁、钛、锰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为重点的原材料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规模工业年均增长20%以上,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

二是优化工业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搭建工业发展平台。工业生产具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重点抓好有色冶金基地、煤化工基地、建材基地、机械电子基地建设。要加快市级主抓的7个工业园区和县级主抓的10个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与发达地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合作,大力开发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重点抓好红花岗湘江工业园区和和平工业园区,建成为主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及重点企业“退城进园”的主要吸纳基地;重点抓好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园区,发挥061基地、电器、天义电器等产品开发、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成套设备、工业基础件、机电设备、高低压电器、家用电器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重点抓好仁怀名酒工业园区以茅台、习酒为龙头,整合地方酒业,扶持发展壮大地方白酒品牌,大力推进茅台镇环境整治,围绕酒业发展包装印刷等配套产业;重点抓好药业园区建设,强化现代制药技术的推广运用,改造提升传统制药工艺,提高现代中药产量和市场竞争力,将现代中药业培育成为我市新兴优势产业;其他工业园区要立足园区特色,集中发展1项主打产业,延伸发展配套产业,将园区建设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是要积极培育大中型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要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特色产业优势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培育一批大型企业和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提升工业企业产出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有条件的工业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增强企业融资能力。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强容纳社会就业能力。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投入产出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对地方财力的贡献。

四是加快资源整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核心是科技的竞争,企业的发展核心是创新能力的提高。积极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要着力培育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解决制约和推动我市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国家级、省级工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和建设,有效提升公共技术平台的研发实力。在千方百计增加工业总量的同时,盘活存量。

5、关于农业农村发展问题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难点,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办法是抓重点、保城市、保经济发展的需要。抓重点,就是把那些商品率比较高的名特优农产品抓好。“十二五”期间,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逐步下降情况下,使其生产效益不断提高,促进一产年均增长5-6%,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现在的农业问题与以往的农业问题有不同的性质,以往的农业问题主要是总产出问题,而现今的农业问题,不仅有总产出问题,更多的是结构问题。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在稳定粮、油、烟产出水平前提下,大力实施“七个一百”农业生产工程,使茶、药、菜、椒、红粮等生产基地达到百万亩规模,再造竹一百万亩,畜牧业产值达到百亿元。调整农业区域布局,中部地区要扩大商品蔬菜、优质辣椒、特种养殖和经果林基地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化程度,初步形成贵遵、遵崇高速公路沿线绿色经济产业带;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壮大竹产业,形成赤水河三百里竹产业带,同时建设好红粮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石斛产业基地,提高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东部地区继续扩大优质茶、优质米种植规模,加快发展稻田、乌江库区水产养殖业;北部地区加快发展壮大草地生态畜牧业、烤烟、中药材、茶叶、反季节蔬菜和干果基地,将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必须走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核心是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技改、基地建设、市场开拓、品牌建设,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扩大到200家以上,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25家以上,带动发展观光农业、精品农业和加工农业等现代农业,大幅度改善农业收益低的问题,提高农业的商品化水平。

三是大力推进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基本惠及到全市的自然村寨和农户。说到底,农业问题是农民利益问题,只有保障农民基本的利益,才会有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任何离开农民利益来考虑农业生产问题的思路都是不可取的。要把多予、少取、放活一系列政策性保护农业的支持体系建设好;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降低贫困发生率和返贫率,“十二五”期间减少贫困人口35万人;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村庄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继续加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整治、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加强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建设,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骨干水利工程、中小型水库、三小水利工程建设,结合石漠化治理、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下大力气改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加大中低产田造力度,大力实施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着力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问题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目标应当是在加快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教育等基础行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建立初步发达的统一市场体系、初步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方便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服务体系和高效能的行政管理体系,促进第三产业有较明显的发展。具体地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生产要素市场、科学研究、教育、农业服务、旅游业、信息业、生活服务业应是重点中的重点。同时在大力发展传统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金融、房地产、旅游业等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兴第三产业,如信息业、咨询业、技术服务业等。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和就业容量,保持第三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是立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十二五”期间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和18%以上。要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重点提升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竹海、中国茶海五大品牌,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加快景区连接公路和景区景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好“会议”红色经典旅游区、中心城区精品旅游圈和“-仁怀-习水-赤水”、“-湄潭-凤冈-余庆”等“一区一圈两线”经典旅游目的地,同时大力开发黔北渝南旅游资源;要大力提高旅游接待水平,以中心城区、仁怀、习水、赤水、桐梓为重点,加快高星级酒店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同步规划建设一批经济型商务酒店。以湄潭、凤冈、余庆、桐梓、习水为重点,依托“四在农家”创建,打造一批乡村旅馆、度假村和汽车旅馆;要围绕游客需求,建设一批特色购物和小吃街区,同时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提高游客在旅游区消费水平,带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业。依托快速交通网的逐步构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重要货运站场和交通结点,重点在中心城区建设南宫山、董公寺、马家湾等现代物流中心。围绕大宗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在中心城区、仁怀、湄潭、凤冈、正安等地建设一批专项产品集散市场和交易中心;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支持各种所有制金融机构进驻我市,扶持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逐步推进民间融资市场合法化,促进金融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融资需求;积极发展信息、动漫等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

三是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生活业。适应居民需求,提升住宿餐饮、商贸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市政公用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围绕‘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城市定位,大力发展特色会展,着力培育‘酒博会、茶博会’精品展会;推进会展业市场化进程,逐步实现会展运作模式由政府直接主办承办为主向以市场运作为主的转变,积极培育和发展1-2家会展服务公司承办各类展会;加快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会展配套功能,筹措资金规划建设会展中心,提高会展业发展能力;积极争取国内、国际性会议和赛事活动在召开,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7、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问题

坚持扶贫与导富并重,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财政收入保持14%以上增长,居民收入保持10%以上增长;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不断扩大公共财政投入提高公共财政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扩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财政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在推进城乡建设时,统筹考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检法司、城乡养老事业、防灾减灾、社会救助、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用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约束行政部门和市场主体行为,预留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用地,完善社会事业功能,确保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满足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加快社会事业资源布局调整,依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分布,重点对学校、医疗机构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布局,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激励机制,采取内助外援等方式,不断提高公共事业服务质量,大幅缩小我市公共服务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城乡居民真正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推进双高普九,完善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继续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十二五期间,两城区新建或改扩建10所左右中小学,各县城新建或改扩建2-3所中小学,扩建14个县级中等职教中心,加快推进医学院、师范学院、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东迁新蒲新区步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满足适龄青少年就学需求。

二是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提高保障基金统筹层次和报销比例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公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探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减轻城乡居民医疗负担;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市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力争医院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新建市传染病院、市精神病专科医院,将市中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上划市级管理。加快完成14个县级综合医院规范化建设,抓住浙江对口支援契机,推动各县级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水平。完善36个中心乡镇卫生院配套设施,完成所有行政村卫生室建设任务,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

三是加快发展文化广电体育等社会事业。继续推进文化广电体育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对部分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走市场化道路,增强文化广电体育事业发展活力,做大文化广电体育产业;加大文化广电体育事业投入,建设一批科技馆、展览馆、剧院、群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标准化室内外体育场馆等,进一步改善群众文娱活动基础设施条件。

四是加快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每年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以上,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5000人。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提高筹资水平、统筹层次和保障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各类保障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逐步推进建立城乡和各类群体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体系,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提高救助水平,扩大救助范围。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支撑能力。大力发展老龄、慈善、民族、人民防空等社会事业。

8、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以推进四大区域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按照同质化合作、差异化竞争的方向,着力实施“中部崛起、西部突破、东部开发、北部攻坚”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一是中部六区县要率先提升承载能力、率先加速工业化进程、率先壮大第三产业、率先发展现代农业,区域经济年均增长15%以上。以加快建设200万人口城市为重点,实施“东扩西控、南北拓展、东西贯通、建设新区、改造老城”,力争新蒲新区开发和南北工业区搬迁建设三年初见成效。

二是西部三县(市)要着力发展茅台酒为龙头的白酒产业,四渡赤水为特色的红色旅游业,赤水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煤炭石油化工为主的工业经济,区域经济年均增长15%以上。

三是东部三县要以茶叶、优质烤烟等农产品为重点,以乌江库区峡谷风光旅游开发为特色,依托现有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依托政策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年均增长14%以上。

四是北部三县要加强交通、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煤电铝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中药材种植,实施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加强劳务输出和区域合作,区域经济年均增长13%以上。

9、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我市地处两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又面临人口多、资源开发粗放、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人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将难以实现,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要控制人口总量,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着力推进公共民生普惠政策与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的衔接兼容,进一步发挥各项惠民政策的综合导向作用,不断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人口出生率、自增率和符合政策生育等指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范围内;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多形式的岗位培训,大幅度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资源为人力资源,加快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

二是要加强生态建设,实施育林造林和石漠化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大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探索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模式。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推进工业污染防治,抓好城乡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保障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管理模式,发挥环保设施效益,促进环境质量逐步好转。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从推动技术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把赤水和东部三县打造成中国西部低碳经济示范区,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水平,进一步降低消耗、减少排放,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十二五”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抢抓西部大开发新的政策机遇

国家西部大开发新一轮十年规划即将出台,未来十年,国家将继续加大西部开发,将把基础设施、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科技教育、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与富民结合起来,将加大投资力度、延续财税优惠、推动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资源和环境补偿返还、推进资源就地转化等。对此,要深入研究并积极对接国家新的政策机遇,争取国家更大的资金投入和更多优惠政策,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我市新一轮的大开发、大发展。

2、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

投资是我市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消费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内生动力。

一是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率。要紧紧围绕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把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作为扩大投资的战略重点,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支持。

二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较快增长。要贯彻落实国家惠民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要积极实施“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拓展消费领域。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改善消费软硬环境,培育消费热点。

3、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优化整合行政管理职能,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强化各级政府公共职能,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和政策规则制定上来;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行政问责制。

二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根据省的统一部署,合理界定调整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完成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改革收支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制度;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切实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文化等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领域的财政投入。

三是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有序转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就业制度,现行的城镇社保福利逐步覆盖进城务工和落户的外来人口。

四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标准。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教育改革,深化文化科技体制改革。

4、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着力打造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统一、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与程序,健全落实损害投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树立诚信的新形象。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与成渝、贵阳经济区、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引进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保持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较快增长。

5、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国家未明令禁入的领域都应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享受与国有资本同等条件和政策。

二是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结构调整、改革开放,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创造性。

三是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意见,制定配套扶持措施,建立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服务体系。

6、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是围绕建设,加大项目储备,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项目逐步开工建设。

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实施新舟机场、黔渝快速铁路、县县通高速公路骨架网、骨干大中型水库、7+10工业园区、石漠化治理、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等重大建设项目;着力推进新蒲新区开发、南部工业区搬迁、赤水河干流、乌江干流沿岸地区的综合开发等重点地区建设。

三是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我市政府投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资金管理和信用建设,提高融资能力,满足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7、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一是把就业作为政府调控的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部署,把扩大就业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依靠发展促就业、扩大就业促发展。

二是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和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支持服务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同时加大投入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三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完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构成的就业服务网络,努力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的长效运行机制。

8、推动机制创新,促进和谐发展

一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要加强区域规划工作,通过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政策明确区域空间开发框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建立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调整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标准,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三是建立资源环境保护机制。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方针,稳步推进电力、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改革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区域之间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四大片区发展指标体系及其统计基础,逐步建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考评机制。

第6篇:纪委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创建;服务型;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思路总结

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改革,创建服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提升。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念,从每一个细节入手,为人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创设新的平台。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满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和优化的需求。

一、国内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

遇到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关事业单位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还对于人们生活水平改善贡献出巨大力量。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长期的管理过程中积累的各种问题。要及时进行分析探究,结合经济发展特点制订出更加高效的管理方案。

(一)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缺失传统的机关单位人事管理和管制性政府职能相互匹配,对于人员思想和观念造成了严重的束缚。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部分人员因为自身的利益将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制度改革存在排除的情绪。对于改革目的认识不清,造成了思想僵化的问题。传统的人事管理都是依照事情发展特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一味地强调了机关单位的管理职能,轻视甚至忽视了服务职能。没有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改善以及吸引人才等方面认识不足,从而影响了人事管理的效率的提升。

(二)岗位设置不合理传统的机关单位人事管理是沿用了政府的管理模式,没有制定出科学的分类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自身工作范畴比较大,行政关系也是十分复杂。岗位设置不合理造成管理效率低下,人员超编等问题屡禁不止。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势在必行,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管理要向科学化、精细化层面不断发展。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效率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国内事业单位的薪酬机制、考核体系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收入是依据职位等级进行统一管理。没有体现出多劳多得,严重地挫伤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考核体系具有静态、片面的特征,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考核体系和标准不健全,人员出现了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思想。考核内容十分模糊,对于岗位职能的针对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员工的实际工作状态。

二、创建服务型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措施

(一)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单位改革要以服务型为目的随着机关事业单位的体制的改革,服务型事业单位更加符合时展需求。机关事业单位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出认识管理的价值。积极地讨论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全新的思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服务型为目的,积极履行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服务型的行政机关单位,要积极落实简政放权。避免出现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用人主体的过分干预,

(二)搭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用人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搭建完善的用人制度入手。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建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首先要积极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通过岗位设置管理促进改革效率。努力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各种需求,凸显改革对于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的作用。其次,要结合岗位职能进行科学的薪酬绩效考虑。将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实际的考核条件,充分发挥出奖惩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价值。同时,要不断地完善人员聘用制度。积极贯彻相关人员聘用规范,结合岗位职能、等级、类别进行考核。不断的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用人行为,为工作效率的提升增添新的活力。

(三)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搭建起完善的用人体系,凭借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后续工作的开展,积极搭建完善的人事管理体系。创新信息系统管理,为科学化管理是提供更多支撑。促进传统管理模式的优化,逐步完成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网络化、规范化、科学化要求。制定出人事管理条例,为机关单位的体制改革提供法律层面的支撑。积极创建更加科学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采用定时考核的方式来避免违规行为的出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创建服务型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思路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国内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单位改革要以服务型为目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搭建完善的机关事业单位用人体系,逐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参考资料:

[1]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26)78-79.

第7篇:纪委工作思路范文

一、在全厂营造学习氛围、提高职工创新素能

为营造学习氛围,打造专业能手队伍,提高职工岗位履职能力,并激发职工“学技术、钻技术”的热情,工会每年定期在全体职工中组织开展岗位知识培训及考试。培训工作应做到“有文件、有组织机构、有计划、有记录、有宣传、有考核、有评估”,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每年7、8月份进行动员和授课资料准备,9、10月份分批对全体职工进行授课和培训,10、11月份进行全员考核。通过考核测评,评选学习团体及个人等级奖,鼓舞职工加强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为职工技术创新打下基础。

此外,定期组织开设基础性、创造性的理论知识培训课程,从劳模、高级技师、技师等创新活动骨干开始,逐步扩大到生产一线班组长,提高职工的创新意识、创新技巧和能力;并使全体职工能及时掌握公司技术创新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启发和调动职工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二、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活动

我为企业献一策,万人万策出效益。以“科学跨越发展”为主题,紧扣“调结构,转方式,强管理,提质量,控风险,增效益”的主线,工会开展“我为公司献一策”的合理化建议长期征集活动,引导和鼓励全体职工立足本职,围绕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推动节能减排等内容,在各层次、各岗位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促进全员岗位创新。

2014年度,工会共收到合理化建议97条,在广大职工群众中影响深远,参与人数占全体职工的80%。各单位对收集的职工合理化建议进行第一轮删选,选出67份优秀建议,然后上交办公室,进行分类、汇总,将所有合理化建议分为四大类:经营管理类、提高质量类、降低成本类、安全生产类。评审采用技术科负责人、总工程师、党委书记牵头的三级评选,最终选出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其中27项合理化建议用于生产经营中,取得良好成效,节约资金八万多元。在合理化建议的推广应用上,采用以职工名字命名的操作方法,从而鼓励职工积极开展岗位创新,让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操作方法为更多的职工所掌握,使职工的创新想法得到尊重、创新成果得到共享。

三、持续开展劳动竞赛

每年度工会都针对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关键点、重点及难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场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动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始终坚持做到“三个坚持”和“四个做好”:即坚持把握竞赛活动主题,坚持突出竞赛活动重点,坚持注重竞赛活动实效;做好计划,做好宣传,做好指导服务,做好考核检查。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竞赛活动组织得力、有序开展、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例如,2014年度工会精心组织了劳动竞赛,围绕各季度的生产任务与实际情况,开展了特色主题活动。一季度主题:“战严寒,保供应”;二季度主题:“抓质量,确保安全生产”;三季度主题:“技术创新,岗位创效”;四季度主题:“实现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冲刺。”在竞赛活动中产生了10余名“优秀员工”、“十行百佳”劳动能手,并给予通报表扬和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

四、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创新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

以劳模、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为主体,以创新为手段,鼓励和扶持基层单位建立覆盖公司主要工种的劳模及优秀技能人才的创新工作室,体现自主性、群众性和协作性。在创新工作室内,通过导师带徒、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技能作品展示、创新项目攻关等方式,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优秀技能人才的先进带头作用,将自己在工作中的创新思维、工作方法传授给他人,共同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鼓舞和激励更多人参与技术创新活动。

职工创新工作室每年度定期开展一次,由工会组织申报、评审和验收工作,制订创新工作室验收标准,经审核、认定后,以技术带头人的名字进行命名和挂牌,工会负责提供工作室场所,完善所需的机器设备,并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支持,营造“追求卓越,创新无限”的工作环境,激励更多职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

五、资助职工技术创新扶持项目,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第8篇:纪委工作思路范文

1 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工作的时候核心和基础就是预算管理,其实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工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预算管理这条主线来进行的。同时还需要和政府预算管理的要求很好的配合,另外还需要符合一些其他的相关规定。如果只是简单的从理论上来分析的话就会觉得这样的制度非常的严谨和完善,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改革和完善部门的预算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如果是从事业单位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样的一种制度其实和精细化、科学化的预算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主要就表现在下面的这些方面。

首先在编制预算的时候,还不能够真正的做到精细化和科学化,现在财政的主管部门在对预算进行编制的时候形成的管理模式已经比较的成型和科学,但是在那些基层部门当中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编制预算的过程当中,除了需要很好的去满足财政部门的相关要求之外,还需要考虑到事业单位的年度工作规划以及发展计划来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统筹和安排,那么这就需要在编制预算的时候需要对事业单位的年度工作规划和发展计划比较的熟悉和了解,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次就是在执行预算的时候,额度和进度还不能够完美的结合。因为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这项基础工作没有认真做好,另外在执行预算的实际情况经常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在执行预算的时候,额度和进度就不容易做到真正的百分之百,这样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执行预算就会出现很多的矛盾。财政部门希望在执行预算的时候能够真正的做到额度和进度百分之百,这样预算的管理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精细化和科学化,但是对于下面的基层事业单位来说却非常的困难,他们认为在编制预算的时候不合理,而且在执行预算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变化。

2 对事业单位会计文化建设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当中一直都有会计文化建设的工作内容,和预算管理不一样,会计的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对会计软实力进行不断强化的要求,在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当时是不能缺少的一个部分。如果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财务工作当中对会计文化的建设比较缺少的话,那么对于发挥出会计的基本职能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从而就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很多的事业单位认为会计工作就是为其他的一些经济活动进行服务,这样的一种现象可能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首先可能会虚化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不仅仅能够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的反映,同时还能够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但是如果一直强调会计只是为其他的经济活动进行服务的话,那么可能在很多人的思想当中就会认为会计只是一种简单的工具,只是在开展职能以及其他正常业务的过程当中需要使用到的一些服务而已。还有一些认为会计就是报账和记账,这样就会严重的虚化会计的基本职能,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时候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在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时候也只是一种被动的反映,效果就会下降很多。其次可能会让会计工作的地位变得从属化,很多人觉得如果会计只是为了服务其他的一些经济活动,那么它就应该是一种从属的地位,应该要服务并且服从其他的工作。第三可能会让会计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变得比较的迷失和茫然,在对会计人才进行培养以及成长的过程当中,和其他一些人才相比,会计人才会更加难一些,会计工作是一个需要不停学习和提升的工作,具有很高的知识含量以及技术含量,如果一直强调会计的服务意识的话,那么会计人员就只能够放弃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去转变成为会计服务,最终很多的会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可能就会变得比较的迷茫,甚至是放弃会计工作。最后因为会计工作的压力比较大,长期工作的会计人员可能会患上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在面对这样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时,财务的主管部门就应该要进行会计文化的建设,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它却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良好的会计文化,能够有效的消除一些负面的影响。

3 对事业单位财务队伍建设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事业单位想要做好财务工作,那么建设好财务队伍则是基本的保障和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财务工作人员,那么就不能够优化和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而且还可能会导致财务工作出现很多比较严重的问题。

3.1 对于财务队伍的建设工作事业单位应该要高度的重视

和一般的企业相比较,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就是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其实也就是普通百姓的纳税钱,所以事业单位更加需要接受监督和管理。这样也就导致了事业单位的财务更加的趋向于规则型,事业单位的财务要求各项的收支都应该要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期望以及相关监督管理的要求。为了能够很好的去实现这些要求,那么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来说要求也就非常的高,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应该要具备很高的职业素质以及专业的职业技能,这样他们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才能够很好的去执行各项规定和要求。

3.2 现在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不仅仅是出纳人员

在人们的思想当中,大部分的人都觉得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其实就是一个出纳,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服务和对资金的报销和支出进行管理。但是在提高了财务工作的要求以及加强了财务预算管理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工作方式已经不能够很好的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不再只是简单的需要出纳,更需要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会计人员,他们不仅仅需要能够满足一些日常的工作要求,比如资金的开支以及账务的处理,同时他们也需要能够满足一些监督管理的要求,比如财务管理、预算管理、采购管理、审核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

3.3 事业单位在建设财务队伍的时候,应该要和一般的企业有所区别

在工作的内容、工作的重点以及能力素质等方面,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和一般企业的财务人员都有很多的区别,所以在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队伍进行建设的时候,也应该要和一般的企业有所区别,这样财务人员才能够更加的适应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

第9篇:纪委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加强;改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57-02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就是指事业单位的考核者通过与事业单位的被考核者共同参与制定考核标准和内容,然后通过预先制定的考核方法和程序,有组织、有领导地对被考核者的素质和实绩进行的考查、衡量及评价,并以评价的结果作为其被考核者的晋职、晋级、奖惩、培训、辞退和工资调整的重要依据。可以说,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对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但是,目前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中仍然是存在很多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正常健康发展,所以非常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使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当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1.对于绩效考核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致使绩效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当前,很多事业单位不管是考核者还是被考核者都对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及作用认识不足,甚至还存在一些非常片面的理解。很多事业单位领导为了照顾到所谓的“单位和谐”,所以在具体的绩效考核实践中,考核者经常都是临时拼凑,考核指标体系也没有严格的标准,年终考核大部分人都是填填表格应付了事。这样的做法必然会导致绩效考核工作流于形式,不但根本无法发挥出绩效考核的实际作用,而且还会致使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

2.绩效考核内容单一,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不科学,监督机制不健全。首先,当前的事业单位考核内容非常单一,比如有的事业单位进行的所谓绩效考核只是停留在让员工写写自己的年终总结这个层面,根本就没有能严格按照有关科学规定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考核。这同绩效考核的目标是背离的,也是不利于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的。其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也不够科学合理,缺乏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和量化的测评指标体系。这样的考核结果往往是不能同员工的实际工作匹配的,也很容易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来负面影响。最后就是当前的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这样很容易导致在实际的绩效考核实践中忽视群众的评议,会带有事业单位领导个人的主观色彩,必然会影响到绩效考核结果的公平和公正性。

3.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对绩效考核结果不够重视,也没有构建起科学系统的奖惩管理体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让职工都能发挥出自己的工作积极性,都能切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能,能将职工的工作能力用数据加以体现出来。这一切都是必须要依靠绩效考核的结果。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对考核的结果是不重视的,也没有能发挥好绩效考核的反馈作用,更是没有构建起科学系统的奖惩管理体系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要表现就是考核结果没有能同员工的奖金、薪酬挂钩及职务的晋升挂钩。这种考核结果同自我利益关联性不强的绩效考核现状,对于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更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创造性。

二、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1.提高对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事业单位考核者要认识到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为此要对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从而积极转变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对绩效考核工作的传统固有认识和存在的偏见,让全体事业单位员工都能对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另外,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要让全体职工清楚考核内容、标准及流程,这就需要提高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为了使得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必须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定性考核可以从整体上考核被考核者的职责履行情况及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而通过定量考核可以对被考核者的工作任务的数量及失误率等进行数据分析,然后通过这些数据来反映被考核者的工作业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