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合同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劳动合同管理 法律风险 原因 防范措施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实施,在向劳动者合法权益倾斜的同时,亦对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当前我国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现状来看,其管理工作的开展伴随着诸多法律风险的存在,这就要求开展合理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构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来使企业免受劳动纠纷所累,促进其整体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最大发挥。因此,对我国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进行探讨,对于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中的常见法律风险
《劳动合同法》为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尤其是对劳动者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规范,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常见类型的劳动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劳动合同订立中的法律风险;履行、变更劳动合同中的法律风险;劳动合同解除时的法律风险;劳动诉讼和争议中的法律风险等。这些法律风险的存在应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通过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来使劳动合同管理在我国企业用工管理中发挥应有效用。
2. 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第一,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法律风险的成因之一,如基层劳动者自身维权意识、法律意识淡薄,造成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知法不守,人员聘用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加班而不支付工资等;第二,制度因素。劳动管理制度缺陷是法律风险的潜在内因,如企业所制定的合同管理制度内容不合法、程序不合法、主体不适规。或企业所制定的合同管理制度同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存在冲突等;在签订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如果合同内容及规章制度的不合法,或是以胁迫手段签订的劳动合同则是无效合同,在仲裁或是诉讼上不能作为审理依据的。在签订劳动合同以前,用人单位必须要告知劳动者的劳动义务,并在入职时进行审查,否则将视为欺诈,此合同属于无效合同。当用人单位聘用劳动者时,劳动者如果没有与前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话,那么一旦前单位造成损失,就要承担连带赔偿的责任。同时以强制方式要劳动者给予担保,或是用人单位拒绝签订合同的话,就会造成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的风险。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以及合同试用期设定不完善、不规范,造成劳动者的损害,用人单位就要承担单独试用合同、赔偿、人才两空的风险。第三,法律法规因素。法律具有动态性、变化性,企业很难做到对法律法规变动的实时了解,不了解或了解不全面的情况难以避免,但是法律并不会因为这样而免除企业责任。因此,如企业难以对法律法规变化情况做到全面的掌握,亦会伴随着一定法律风险的存在;第四,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进而引发相应的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如经济好时,就业机会增多,人员需求提高,会影响到企业劳动合同管理,而经济差时,失业率增加,劳动者怠工和主动离职的风险则相应增加。
3. 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进行合理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
有效合法且具有执行力的劳动规章制度不但利于企业日常的员工管理,也可以成为处理劳动纠纷的依据,是劳动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防范基础。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应当以自身特点为依据来修改或制定劳动规章制度,且制度的制定、修改过程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要保障程序、内容有效合法,履行公示程序的同时,对相应书面数据加以保留。
3.2 劳动合同订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劳动合同的制定过程,应通过以下两方面措施来防范法律风险:第一,企业应养成“先签订合同,后用工”的好习惯,并尽量将劳动合同订立期限控制在一个月内;第二,企业应当以自身发展需求为依据,并考虑双方利益,来对合理的劳动合同期限进行确定。
3.3劳动合同履行、变更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应做到合同变更的合法性和履行的全面性,依据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来及时、全面地向履行自身义务;同时,劳动合同变更的内容和情形较多,在具体内容的变更中,均应通过双方的一致协商,并以此为前提,来进行劳动合同的重新签订。
3.4 劳动合同解除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在进行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时,必须严格参照相关程序进行,并尽可能选择多支付一月工资来进行合同解除方式;同时,在劳动合同终止和解除时,应出具相应证明,并在半个月内完成对劳动者的社会转移手续和档案办理,且保证至少两年的资料保存,以作备查之用。
3.5 劳动诉讼与争议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在劳动纠纷处理前,应首先明确其是否超时,是否有管辖异议;企业应可能地争取和解,在保障合法性的前提下,寻求双方利益平衡点;因用人单位减少劳动报酬,解除、辞退劳动合同等所造成的劳动争议,由用人单位负责举证。故企业应注重对相关证据的收集和保存,以避免因举证不足而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4. 结语
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防范是当前我国企业亟待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借鉴上述内容,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开展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来进一步强化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促进我国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法人法律防范
AB公司曾被骗40亿人民币,股票临时停牌。随即AB公司预示公告:称由于拟对CD国债投资余额以及存货,短期投资等事项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本年度将会出现大的亏损,将AB公司拖入“巨亏”泥潭的这家CD公司,很早就与AB公司有大规模的合作,而后几年AB公司应收账款却年年创出新高。经过四年时间,AB公司应收账款为43.5亿,其中CD公司就欠40亿,在CD公司的经营历史中,每次拖欠国内各厂商的贷款,其中,不乏国内许多知名企业,由于拖欠贷款,国内许多公司都拒绝对与CD公司合作,但AB公司却心甘情愿地与狼共舞,与一个在信用上有如此污点的企业依然惊醒大规模的合作,并且采用风险极高的先发货后首款的营销方式,给公司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的极大地创伤,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法律风险防范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国内规定企业在内部流程管理上难以实现各专业管理资源的共享,需要行政指令才能实现,仍带有计划经济的印记,这是差别,更是差距。
中央企业是有完备的专业管理体系的应急预案,这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专业管理体系融合的基础。企业要做到法律风险管理及内控管理体系的有效融合,应当以法律风险源为主线,整合相关管理资源,完善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底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现举例分析法律风险管理如何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效融合:
(一)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融合。
市场经济从法律上讲就是一律契约经济,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就是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合同已经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实现其经营目的,维系彼此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纽带。中央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
(二)对外技术秘密保护法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融合。
企业在持续的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消化和创新过程中,积累了一大批专有技术,这些专有技术除少量依法取得专利以外,绝大部分是以技术秘密的形态存在于企业之中。这些技术秘密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的价值。只有通过技术秘密保护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将负责技术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制度管理部门、保密管理部门及法律事务部门联系在一起,协同配合,开展工作,才能有效防范企业技术秘密流失的法律风险。
(三)职业完全健康中法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融合。
在生产性的中央企业中,存在着大量涉及职业危害的劳动岗位,如固体废物污染岗位、有毒有害气体危害岗位、高温高压危害岗位以及放射性污染岗位等。按照《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以及《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涉及危害岗位的劳动者在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上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劳动人事法律制度体系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对于中央企业而言,劳动关系管理由此体现所有制关系的身份管理与体现法律平等关系的劳动合同管理进行转变。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必须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融合建立机制。
中央企业实施法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融合的目标是:规范企业专业管理行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企业依法治企和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实现企业因违法经营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为零;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推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融合机制建立:
1.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供保障。
企业可按照分层管理,分类管理和集中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2.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为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开展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应当有章可循,有规可守。由于每个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和抗风险的能力各不相同,就关于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一般而言,包括法律业务管理制度和专业管理制度。
3.实行“三确认”为核心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保障法律风险管理切实融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法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融合的本质是企业按照法律风险源来调整专业管理流程,即以法律风险源为主线,整合相关管理资源。在企业观的专业管理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案的基础上,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
4.强化法律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劳动合同;风险控制;措施
劳动合同是约束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行为以及处理今后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劳动合同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劳动者有一定的法律常识,所以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有哪些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劳动合同与风险控制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也是合同双方维护自己权利的法律武器。同时,劳动者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使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化、明确化,以此来防止用人单位的不当解雇,违反约定支付劳动报酬和提供劳动保护条件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有: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2、目前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常见的问题
2.1很多用人单位将合同的主要内容制定成格式化的条款,《劳动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这就是说,在订立劳动合同之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二者可以自由协商劳动合同的内容。但在现实中,很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往往将合同的主要内容制定成格式化、定型化的条款,而作为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修改权。这种局面实际上是与“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的法律精神不相符的。[1]
2.2对自己在劳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不了解“就业压力大”,是当代劳动者找工作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因此,有些劳动者在被招聘单位录用后,就急于与对方签订劳动合同,生怕“煮熟的鸭子又飞了”,认为签了劳动合同,自己的工作就会有保障,就会万无一失。而用人单位此时往往会利用劳动者这一心理,在合同上做一些手脚,企图签订对企业有利的“一边倒合同”,使合同里的内容偏向于用人单位这一方。
2.3劳动者对合同中存在的不合理条款敢怒不敢言。现在很多的劳动者面临着就业难题,这给一些企业提供了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机会,他们利用自己在招聘时的诸多优势,随意在合同中添加“霸王条款”,使劳动者签订一些不合理的劳动合同。[2]
3、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的风险控制措施
3.1应签订正式规范的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单位时,有时因为种种原因,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只是简单地达成了口头协议,但这种口头合同对劳动者是相当不利的,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用人单位可以随意对待劳动者,而劳动者本人因无字据为证,只能接受对自己不利的后果。为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劳动者在正式进入到用人单位工作时,一定要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以便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2应注意主体适格问题。按《劳动法》第2条的规定,现行《劳动法》适用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不符合该规定的条件的,都不适用劳动法。致使许多从事雇佣劳动的劳动者,被排除在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如一些建筑工地工作的劳动者,由于主体不合格,不能适用劳动法,一旦发生纠纷,只能按劳务关系,适用普通民事法律。[1]
3.3注意合同中的条款,特别是格式条款。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常常提供格式合同。在合同中片面强化劳动者的义务、限制劳动者的人身自由以及回避用人单位的责任。有些用人单位不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履行安全卫生义务,妄图以与劳动者约定“工伤概不负责”的条款逃避责任。所以劳动者在签约时一定要认真审查、推敲相关条款,全面充分理解这类条款的真实含义。并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作岗位、工作地点、试用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奖金及其它费用。注意劳动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以及对商业秘密、竞业限制和培训的约定。
3.4用人单位招用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现在很多不良人员就是利用劳动者急于求职的心理,往往以高薪为诱惑,在招用工时向求职者以收取服装工具押金、培训费、产品押金等方式,骗取求职者的财物,在达到目的后关门逃走。[3]
3.5空白合同签不得。很多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候,往往就是简单的签一个字就算数,对合同的内容没有细看,甚至空白合同也照样签下去,结果就是把岗位、工资、合同期限等决定权都给了用人单位随意定,如此后果就是一旦发生争议纠纷可能对劳动者就非常不利。
3.6合同签订后要依法履行,不要随意跳槽。合同签订后,用人单位必须依照合同履行,要变更合同必须征得劳动者同意并办理书面变更手续。同样,劳动者签订合同后也要依法履行合同,如要提前解除合同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否则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劳动者同样面临相应的赔偿责任。[4]
3.7最后劳动者还应了解一下其他的细节问题,例如合同至少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合同涉及数字时,一定要用大写汉字;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和附加条件等等。劳动者在签订合同前,最好了解下法律和法规方面的知识,例如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终止和解除,劳动保护和法律责任等。
参考文献
[1] 林嘉.《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法学家.2003(6).
[2]彭万林主编.《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731页.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
现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企业正处在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每个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都会遇到风险,只有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才能在及早预防,以达到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由人力资源形成的人力资本所凝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企业赢得竞争的根本所在。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我们往往重视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各个具体内容的操作,而忽视了其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其实,每个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都可能遇到风险,如招聘风险、员工配置风险、制度风险、劳资关系风险等等,这些潜在的风险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对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对人才的依赖更大,所以更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本文仅重点分析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风险。
二、员工招聘风险
员工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是员工配置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常见的招聘风险包括聘用中法律禁止性规范的适用风险、聘用外部员工带来的资信风险、引进外部高级人才和接收毕业生的流失风险等。
要想有效地降低招聘风险,我们必须首先弄清风险在哪里。就应聘者主观造成的招聘风险而言,由于应聘对象能力不够而造成的招聘风险相对较小。因为只要智力正常,踏实肯干,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的。但因为品行、性格等原因,虽有能力但不能踏实稳定地工作的人,则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招聘风险。这正是多数企业招聘员工时把品行、性格等因素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所在。当然,员工跳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所在企业不能提供很好的发展空间或合理的薪酬,但这一点如果属实,则不是员工个人的责任,也就不会对制度健全合理的企业的招聘构成风险了。
三、人员配置风险
在许多企业,由于企业快速成长,扩张太快,往往造成人才相对短缺,因此在人员配置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用人不当、随意提拔、因人设岗等现象,而大部分员工习惯于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定性思维,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其实用人就是强调对人才的合理使用,做到“人事相宜”,使其在公司的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创造利润。
三、制度规范风险
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企业制度化建设和进行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许多企业有制度却形同虚设,制度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口头阶段。制度规范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制度本身所隐含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制度本身没有成为一个体系,各个制度没有明确的效力规定;新旧制度相互重叠、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导致无法执行;令出多门,部门之间画地为牢、各自为政,使制度本身缺乏严肃性与可行性。
二是没有明确“立法”、“执法”主体。制度到底由谁来制定、由谁来监督执行没有界定清楚,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个部门在制定本部门的制度时,不是站在企业和其他部门的角度而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去制定制度,同样的事情不同部门所制定的制度相差甚远。
三是培训不到位。企业虽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设成了一套完善制度,但是却不对员工进行培训,有的只是发文了事,等出现了问题才想起要搬出制度,把制度当作了救火工具,其效果可想而知。
四、绩效考核风险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最核心的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但是,在许多企业,虽然引入了绩效管理,但是由于方式方法不当,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真正运作起来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流于形式。在考核时唯指标是从,重考核,轻工作改进,造成公司整体运营效率下降,非但没有起到激励员工、提升绩效的作用,甚至引起员工的不满,造成优秀人才流失,破坏了组织的稳定,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五、薪酬管理风险
企业薪酬一般是由工资、奖金、提成、福利以及股票期权等组成的。正确、合理的薪酬应该遵循“对外体现竞争性,对内体现公平性”的原则。因为薪酬不仅是员工的生活来源和价值反映,而且也是企业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薪酬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同时仅盲目地提高员工的有形收入并不能起到理想的激励作用,除了收入之外,员工在企业的成就感、被关心认同感、集体荣誉感、企业氛围等也是使他们工作顺心、积极向上的支柱。
六、劳资关系管理风险
劳资纠纷一直是企业中经常发生的令人头痛的敏感问题,特别是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类劳动关系纠纷,形形,关系复杂,企业决不可掉以轻心。作为劳动关系的一方,企业往往因为觉得自己处于强势地位而忽视了劳动关系管理中暗藏的风险,从而踏入劳资纠纷的漩涡。对基于劳动合同而产生的劳动关系的风险管理,则要求企业在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终止等各个环节中进行规范和管理,防范劳动关系管理中的风险发生。
七、员工培训风险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壮大,那些一同发展起来的企业均具有着不同量的法律风险,而那些取得了成功的企业恰恰是具备着强烈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对法律风险进行解决的有效手段。一个企业在发展前与发展中,其存在着相当的法律风险并不可怕,甚至可以说一定的法律风险可以让该企业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1 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是整体结构性法律风险,主要是指企业设立、法人代表结构建设和管理组织安排以及经营战略目标和业务拓展等过程中,是否进行充分的合法合规筛查,是否取得相应的法律资格并完全履行了企业义务,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面临的整体法律政策环境基础。
二是合同合约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企业作为当事人利益损害的可能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契约经济,合同法律风险在企业法律风险中最常见也最重要。
三是企业并购法律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兼并重组,由于涉及环境的复杂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类法律风险,往往此类法律风险隐蔽性高,且存续与企业并购整个过程甚至未来经营过程中。
四是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一般来讲此类法律风险更多的存在于以技术专利、文化版权等技术型或文化类企业中,但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企业面临此类风险的可能性正在逐步上升。
五是人力资源法律风险,任何企业都需要员工,不可避免的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发生法律风险的概率较高,一旦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矛盾,还可能与社会问题叠加更加尖锐和复杂。
六是税收法律风险,主要是企业涉税行为违反税收法律规定而导致的风险。
2 企业法律风险成因分析
根据现代企业六大职能,即“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从一般企业普遍情况出发,企业在实际运行当中的法律风险成因主要包含决策违规、经营违法、民事违约、外部侵害等。而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来讲,由于企业自身特殊性,在法律风险成因上具有特殊性:
一是国有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性,股权过于集中,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局面,决策执行缺乏科学可行性甚至违规违法,过分追求短期效益或超速发展,导致风险无法控制。同时国有企业改革残留“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等也是公司治理层面频现违规违法现象的重要原因。
二是制衡机制失效,一股独大情况下独立董事、监事形同虚设,定位不清晰缺乏独立性,且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层级较多,监管链条过长,致使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制衡机制无法有效发挥其应由作用。三是国有企业管理层普遍法律风险意识淡薄,对于企业法制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依法办企、合法经营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存在管理漏洞。
3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3.1提高法律风险意识,大力支持法律事务
只有提高企业负责人的法律风险意识,使其注意管理法律风险,才能使企业真正做到预防法律风险的发生。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是整个企业的核心所在,必须加强法律风险意识,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转变认为法律事务无关紧要且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错误观点,大力支持法律事务,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融入法律风险意识,使企业所有员工都能认识到法律风险的重要性。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不只本人要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也就是拥有法律意识,还要求其能够主动寻求法律部门的帮助,也就是要拥有管理意识。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通过强化法务控制的方法加强对中间管理层和具体业务的控制,同时,企业要给予必要的法律成本投入,并且制定合理、明确的财务预算,确保法律控制环节能够正常运作。
3.2加强建设内部规章制度和权力制约
企业内部是产生法律风险的关键所在,所以,要从企业自身做起防范法律风险。完善企业的内控机制,包括监督体系、业务经营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预警体系,重视监督部门和执行部门的建设,时刻关注新出台的法律政策和监管措施,组织并监督各部门和各机构加强建设内部规章制度,并注意加强监督企业管理层,防止其滥用权力,最终实现企业内部自我约束和监督。同时,企业完善的内部规章制度能够有效防范法律风险。根据市场竞争的内外环境和企业自身特点,用企业规章制度对涉及法律风险的事项进行预防和控制,明确相关规定,同时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其合理合法性,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3.3加强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很多大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合同管理和公司治理,公司管理者严重缺乏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不能认真贯彻实行规章制度,同时不能重视对法律人才的培养。企业要加强合同管理就要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首先设立专门管理合同的部门,主要承担指导、检查、监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对合同采用划块、分级的管理方法。通过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使管理层次更加清楚,使各部门各司其职,最终能够有效控制合同的签订、实行、考核以及纠纷处理等过程。
3.4加强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
首先,企业应该通过加强内部规章制度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被侵害,例如:与技术人员签订知识产权协议和保密协议、制定保密制度,或采用其他的保密措施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采取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防止人才流动导致的企业损失。除此之外,企业要积极应对外部的侵权行为,可以向有关单位、部门举报违法行为,或提讼,以此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企业也应该遵纪守法,不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通过学习知识产权法,避免对他人知识产权发生侵犯行为,最终避免法律风险。
3.5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目前,主要有企业与职工间不签订劳动合同、所签劳动合同存在问题、签订劳动合同程序不合法、企业不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用、保密制度不完善等企业劳动制度的相关问题。还有一些案件是由于劳动者不满用人单位所做处理而引发的。因此,企业应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保证切实履行劳动合同,根据法律法规,建立内部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劳动合同制度顺利运行,并注意日常的管理工作,通过审查和修改当前规章制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法律风险。
3.6确保企业法务人员履行职责
有些企业不能严格按照《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法律事务机构,但是要有专业负责企业法律事务的人员,同时要确保其切实履行职责,例如提供参考意见和法律咨询,提供相关调查报告,经济、民事纠纷并进行和解、调解,办理各类公证等。企业要确保法律事务工作人员都切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达到降低企业法律风险的目的。
4 总结
近年来,企业越来越重视法律风险问题,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同时越来越重视防范和控制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法律风险关键是在企业的管理层,只有管理者给予大力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全体职工参与才能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除此之外,企业要关注自身内外资源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内部防范法律风险的制度,使企业能够满足和适应新的形势。
参考文献:
[1]常玉霞.论企业法律风险及防范[J].生产力研究,2009(24).
[2]马清彪.企业法律风险问题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05).
关键词:企业管理 法律风险 防范措施
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法律就像一把双刃剑,既约束企业经济行为,也为企业提供合法的保护。企业如何在法律提供的空间内依法经营运作?如何依靠法律,有效地防范市场经营风险,在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这些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市场融入全球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企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必将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一、从法律角度方面,企业管理所遇到的法律风险主要为以下几大类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最重要因素;自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以来,国家就将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作出比较明确的法律规定,直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已经颁布实施,以上法律的颁布实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处于劳动法律法规的规范与约束之中,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劳动纠纷,都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
企业合同管理经营风险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是指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利益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合同作为一种实现双方当事人利益的手段或工具,具有动态性与不确定性。当合同利益的取得或实现出现障碍,一种根源于合同利益的损失风险就展现出来了。合同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须臾不可离开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必然是经济纠纷的根源。必须首先从加强企业合同管理作为第一切入口,方能防患于未然。
企业税收法律风险
企业税收法律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为不能正确有效的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或不利的法律后果,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结果就是企业多交或者少交,或者因为涉税行为而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税收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依托,具有强制性;税收违法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纳税人风险的承担具有确定性;纳税行为是与公司的经济行为相伴相生的持续性企业经营行为,经济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纳税行为的连续性,潜伏在具有连续性纳税行为中的税务风险具有累积性,一旦爆发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影响。随着税收法治的加强,税务风险将成为公司经营中的最大风险,不仅防范与控制难,而且一旦发生想要侥幸过关更难。
企业并购法律风险
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从法律风险的角度来看,企业兼并过程中涉及到公司法、竞争法、税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其操作性较为复杂,对社会影响较大,潜在的法律风险较高。充分认识并购的法律风险和积极构建防范机制,则是推动和保证企业并购顺利完成的基本前提,是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企业并购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利用资源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我国企业并购进入市场化的转型整合期。当前许多企业在实施并购实践中出现诸多的问题和后遗症,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引起不良的社会后果,不能达到并购的目的,存在决策不明智、运作不规范、内容不合法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对并购法律风险的认识不到位、防范法律风险的机制不完善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
现代经营管理的核心已比纯粹的实体经营转移到品牌经营上去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特殊财产,要求相关法律给予特别的规定,而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关注知识产权的深入保护,从法律风险的解决成本来看,避免他人制造侵权产品比事后索赔更为经济。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财富越来越显示其威力,诸如抢注商标、抢注互联网域名等侵权事件也大量出现,无论抢注者的真实动机如何,从某个角度来看,足以证明国人已逐渐对知识产权认识和重视。你不去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别人便去申请、注册,一旦取得授权,权利人当然有权要求你支付使用许可费,否则便依法阻止你去实施,并且要求赔偿损失。目前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主要是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企业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考虑。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最关键的是要注意前期预测,前期保护中所采取的每一个措施与步骤,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知识产权的成立或归属及其能否得到相应保护。
二、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及时规避,一旦风险出现,其后果往往是企业难以控制的,法律风险是以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虽不能完全避免,却具有可预防性。因此,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法律风险,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法律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作为企业重要的风险控制体系,需要企业内部法务人员与企业外部律师共同作出统筹安排,并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以及各企业各门的相互支持与配合,使该体系能够正常有效的运转,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企业保驾护航。
重视和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应当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的作用,从而保障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具体来说,要重点做好以下措施:
1、强化法律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意识对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关键。虽然企业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意识正在得到逐步提高和加强,但相当部分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意识具有滞后性。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管理者在决策的时候往往忽视或者轻视了法律的存在,更注重于速度和效率,不但达不到决策的预期目标,而且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危害,导致企业走向衰落、倒闭。所以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必须强化企业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意识,由企业管理者由上至下形成整个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从而促进企业建立起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因而一定要抓紧强化风险管理工作。
2、建立完善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体系。
法律纠纷的产生原因错综复杂。如果企业的内部责任不清,制度有失健全,监管放松失控,法律审核把关不严,都有可能导致法律纠纷的产生。因此,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管理体系,要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的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使法律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企业经营、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深入分析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源,强化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建立法务部门与各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快完善重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防控、处理和备案机制。
3、推进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设。
法律风险的防范,需要完善的制度庇护,企业应当在以下两大方面推进法律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
3.1 完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如合同风险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资产负税管理制度、法律纠纷管理制度等等。
3.2 构建法律风险管理交流平台。聘请具有法律风险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律师为公司法律顾问,并结合业务与岗位实际需要,对人事、财务、技术等重点岗位的工作人员,加大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法律业务水平,从而保障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参与竞争,从全员、基础方面保障企业目标,减少企业风险,维护企业权益。
关键词:煤炭企业 法律风险 防范
企业参与市场活动,需要面对各种风险,包括不可抗力引起的自然风险、市场环境变化引起的运营风险、资金交易引起的财务风险和法律因素引起的法律风险等等。由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法人各环节都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企业必须在法律整体框架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企业作为法律规范的主体之一,只要其行为涉及法律规定,就有可能存在法律风险。因此企业在防控自然和商业风险时,必须加强对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法律风险控制,建立高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建立高效法律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对企业涉及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控制、监控与解决,对监控过程中发现和反馈的实际问题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逐步优化法律风险防范的制度设置和操作流程,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完善的法律环境。
煤炭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对国家经济增长、实现产业升级改造具有重大意义。
一、煤炭企业加强法律风险防范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关系。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崇尚道德的宣贯,"德治"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法治"则相对缺位,我国大多数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相对淡薄,对潜在法律风险认识不足,对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有很大被动性,不懂得如何事前防范。因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抓提前,积极主动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2、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有一项统计显示,美国企业平均寿命为30-50年,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3-10年,美国企业寿命是中国企业的3-10倍。考察企业对法律风险防范的投入,美国企业平均支出的防范法律风险的费用占企业收入的1%,而中国企业的法律投资几乎为零。煤炭企业加强风险防范,必须适当增加相关投入,建立健全奖惩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员工、法律顾问的积极性,预防法律风险的产生。
3、普遍性与经常性的关系。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企中职务经济犯罪的严重程度较大,剖析这些案件会发现一个规律,大部分涉案人员由于不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在无意间就触犯了它。很多人往往直到"出事"的前一天,对即将发生的法律危机都浑然不知。因此,应加强企业法律经常性教育。
二、煤炭企业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措施
1、加强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法律风险防范。
一是建立健全煤炭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企业产权结构法律风险防范; 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法律风险防范;建立企业合同管理体系法律风险防范;建立企业财务重大法律风险防范;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建立企业对外重大投资、融资法律风险防范;建立企业劳动法律风险防范;建立企业管理人员刑事法律风险防范;建立企业诉讼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二是对煤炭企业定期进行法律风险评估。通过审查企业的组织结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公司章程、各项许可证照、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对外重大合同签署的决策和流程、劳动合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发现潜在法律风险,提出预警,迅速采取适当补救措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加强煤炭企业决策、执行层面的法律风险防范。
一是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宣传教育力度。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预防国有企业职务经济犯罪等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定,大力宣传,特别是注重对《宪法》、《刑法》、《安全生产法》、《劳动合同法》、《公司法》等大力宣贯。
二是加大力度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机制。按照公司法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定,规范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的权利与义务;对企业内部纪检、监察及审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使这些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权威性。建立"厂务公开"制度,提高管理机制的透明度。
三是严格合同会签审查制,加大风险防控力度。合同会签是企业法务部门参与合同管理的有效形式,对于杜绝违纪、维护企业利益、保证程序正当有效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一套合同会签审查制度,重点围绕条款完善、表述规范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内容,由分管领导、财务、法律办以及相关部门参与审查会签,确保所签合同"事前问法、办事依法、结果合法"。
3、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防范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
加强煤炭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必须建立健全企业法制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
一是设置工作机构,尤其是千人以上的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法制工作科室,做到有办公位子,有科室牌子,有行文章子,有档案柜子,切实负起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执行监督检查等职能。
二是配备专业人员。工作靠人去做,没有人作支撑,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只是一句空话,千人以上的企业应当选准、配强、配齐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充实到法制工作岗位,赋予权力和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将法制工作扎扎实实开展起来,确保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建立完善法制工作制度,诸如普法宣传教育中长期规划,干部职工学法普法制度,普法宣传教育检查督办制度,企业重大发展项目依法决策程序制度和其他依法治企的各项管理制度等等;四是保障工作经费,企业应当将普法教育经费列入生产经营性开支,做到普法对象有学习资料,法制工作有具体活动内容,这些都需要经费作保障。从而收到的是预防性、告知性、惩戒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4、法律风险防范应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一是进行关怀服务。从尊重职工、理解职工、体贴职工的角度出发,努力培养广大职工的法律素养、法律信仰,把解决职工法律缺失问题与解决职工实际涉法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职工的切身利益,重视职工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激发职工学法用法的兴趣。
二是实行依法维权。国家对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等一系列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在执行过程中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劳动关系仲裁纠纷不断攀升,这就需要企业能够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关系,严格依法维护三者利益,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煤炭企业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必须处理好主动与被动、投入与产出、普遍与经常的关系,建立健全煤炭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搞好企业法制宣传教育,使企业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让依法治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从内外两个方面做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 2012年全国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指定用书编委会.2012年全国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复习指南[MI.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用工风险
目前,市场经济呈现出多样化动态发展态势,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为迎合市场经济体制而有所改变,将原有的单一化的用工制度转化为多元用工制度。电力企业属于是国家基础能源单位,其在用工上依然以长期合同制用工方式为主。近些年来,在人力资源上管理的多样化上体现为多种用工方式并存,劳务派遣、短期合同制、劳务外包用工等等相继出现。
一、电力人力资源用工现状
采用多种用工模式,可以为企业降低用工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质量,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电力企业采用多样化的用工模式,可以为企业减轻负担。电力企业建立这种用工机制,主要是由社会用工模式所决定的。一些企业的用工需求增大,而用工岗位不属于是企业的主业,而且具有不定期性或者是临时性。面临这种情况,电力企业在用工需求上就要进行相应地调整,通过外借的方式,或者是临时雇用人员可以解决一时之需。采用这种用工方式,比较便利,而且减少了企业应尽的义务。从目前电力企业多元化用工特点来看,其用工量大,而且频繁流动;电力企业原有的固定用工制度受到冲击,使企业员工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于电力企业长期以来都是以长期合同制用工为主,在管理上相对完整。随着多元化用工的出现,那么,在用工制度上还没有进行调整,而且用工人员较强的流动性导致管理相对松散,无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从用工岗位上来看,电力企业的多元化用工往往都是分布在服务行业,具有较强的临时性。从用工的性质上来看,这种用工机制具有很高的市场化程度,在就业选择上是双向的,而且在薪酬待遇上与企业员工差距悬殊。更重要的是,这些员工置身于电力企业之中,却处于企业团体之外,这种隔离状态既没有安全感,更没有归宿感。
二、电力人力资源用工所存在的风险
面对电力企业老龄化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生存几十年的老企业负担较重,采用新的用工方式能够解决用工上的负担。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电力企业的外聘员工人数比例已经超过了企业总人数一半以上,甚至于一些电力企业的短期合同制用工在企业总人数中已经超过了80%。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一些新型的用工制度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并得到规范化管理。将传统的用工制度进行改变,这对于电力企业来讲是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的挑战。人力资源用工模式对于电力企业来讲,是一种用工体系的建立,多年来传统的用工模式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管理。所以,人力资源用工方式的改变,使电力企业在用工制度上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员工起到约束作用的各种制度,以及绩效考核方式等等,都要根据各种不同的用工形式进行完善。这种多元的用工方式在为企业带来了用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使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用工上感到了压力。尤其是其中有关用工人员的赔偿责任和侵权责任,都已经明文规定。对于电力企业来讲,一方面愿意采用灵活用工的方式,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迫于劳动法中的一些用工保护措施,使用工制度尚且不够完善的电力企业来讲,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需要加大力度,不断完善。比如在劳动合同法中,对于派遣劳动用工就有所规定,即劳动派遣要符合合同法的用工规定,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而为派遣劳动者造成了损害,那么用工单位就需要承担部分责任,同时,派遣单位也要连带赔偿。使用劳动派遣用工,是为了为企业谋求新的发展,而由于派遣用工在薪酬上与本单位员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会使派遣产生消极怠工的情绪。与此同时,如果派遣用工在工作中损害到他人,用工单位还要承担责任。可见,劳务派遣用工需要企业承担更多的连带性风险。
(二)工程质量的风险
在电力企业使用劳动派遣用工是比较普遍的。因为企业本身与实际劳务工之间并不存在法律上生效的劳动合同关系,所以一旦出现矛盾纠纷,就很难于依赖于法律进行解决,而需要劳务派遣单位出面协调。对于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用工矛盾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出现劳动派遣用工矛盾往往是对于薪酬的不满而造成的。如果用工来源于不很正规的派遣单位,那么,用工单位与派遣用工之间的矛盾被扩大化,派遣单位可以选择破产的方式规避责任。对于电力企业来讲,所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大的。一个电力施工项目因为派遣劳务纠纷的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造成工期的延误,从而影响了电力工程的质量。另外,劳务派遣单位如果在施工资质证明上造假,或者将在人员队伍的实力上夸大其词,就会为电力工程带来潜在的风险,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人身伤亡。
三、防范电力用工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全面提高用工人员的素质
电力企业在用工上,除了面对市场进行双向选择之外,还要加大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企业应时代的需要,引进了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仪器设备。对于用工人员,首先要集中培训,对于一些专业技术层次较高的岗位,还要进行在岗培训,以使员工快速地熟悉工作操作流程。在人员的配置上,可以采用新老搭配的方式,请老员工带新员工。将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以迎合新型的用工模式。在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上,要以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充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在专业技术上具有勇于钻研的精神,并挖掘每一位员工的潜能,使其技术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优化用工策略
电力企业实行多元化用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用工环境,将用工成本降低,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那么,可以依赖于提高科技成分来降低人员需求。现在电力企业正在不断地加快技术革新,科技投入也加大了力度,在技术不断升级的基础上,推进设备周期性维护,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从而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在人力资源用工上,为了降低风险,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将一些临时性的业务,或者是用工量大而且周期性强的工作外包,请专业性更强、技术含量更高单位来承担,既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还提高了电力企业的可信度。
(三)建立风险应急处理机制
为了能够及时处理好电力人力资源用工风险问题,要将人力资源体系加以完善,特别是其中的风险应急处理环节,要科学合理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当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发现有潜在的用工风险,就要及时上报,在征求上级领导意见的同时,尽量在短时间内解决。现在已经处于信息化时代,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将信息化设备充分利用起来,实行网络跟踪,信息接收和传输,使风险处理速度最大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也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了重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用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用工模式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电力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树华.供电企业社会化用工风险与策略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0.29(20).
战略风险管控。在2015-2017年的三年发展规划中,该行前瞻性地明确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为保证战略实施生根落地,董事会通过授权以及对行长室下达经营管理目标考核办法,经营层通过转授权以及对各单位、部室下达年度具体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实现经营、风险管理责任的逐层分解与考核评价传导。在2015年度风险管理工作中,董事长、行长结合省联社、银监部门年度风险管理内容,亲自组织召开条线风险分析会4次,研究制订风险管理重点、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防控措施,并针对经济下行对本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积极调整经营思路,严格控制1000万元以上公司类和300万元以上自然人新增贷款的投放;对目前经营正常,且效益较好的企业,出台“转续贷”贷款品种,减轻企业的融资资金成本;对已形成的公司类不良贷款,依法保全欠款企业或担保企业的资产,通过诉讼、拍卖等方式,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信用风险管控。一是转授权授信机制,明确基层行行长仅对5万元以下“阳光信贷”产品进行授信,其余均上收总行授信评审部与贷审会审议;二是行业限额管理,对造船、纺织、化工、冶金等七大国家严控行业实行限额授信,制订年度压降计划;三是实行集中管理,针对公司类贷款金额大,风险集中度高的特点,专门成立企业贷款营销中心,与陈港支行负责全行的公司类贷款的营销拓展与管理;四是组织压力测试。计划财务部通过对存款结构的分析,合理设置流动性测试模型,根据测试结果,出具测试报告报经营管理层决策参考。
声誉风险防控。该行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要求,制定材料模板,及时处置事件,侧重规范员工自身行为,避免引发外部问题。于lO月份对历史上假冒名贷款进行彻底清查,对涉及的员工按《响水农村商业银行管理规定》严格问责,绝不手软。把日常工作中违规问题处罚、处理情况流程银行办公平台上进行公布,并对违规积分、经济处罚前十名员工、违规问题出现频次达5次以上的分别进行诫勉谈话。2015年,共处罚违规责任人员642人次,违规积分882分,经济处罚242955元,纪律处分13名员工,其中2名给予警告处分,9名给予通报批评,1名给予记大过处理,1名解除劳动合同,同时对1名违规积分超30分的员工向所在单位发出约谈提示。截至2015年末,共收到件53起,均已成功办结,没有发生一起舆情事件,树立了响水农商行规范发展的良好形象。
科技风险防控。该行强化科技支撑,通过互联网全覆盖、内外网交换安全防护、信贷无纸化、客户风险管理系统、电子验印系统、眼虹膜等系统的运行,实现了风险管控由“人防”向“技防”的转变,并根据风险管理要求及时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风险系统等系统进行更新维护,充分保证风险防范全方位、零遗漏、无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