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课堂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重视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既轻松愉快地掌握课堂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中学政治课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在今天,中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面貌和心理素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加了难度。从学生成长方面来说,政治课确实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而要提高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恰当引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政治课教学就是老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是激发不了学生兴趣、激活不了学生思维的,当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而要激活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寓教于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活动,使学生感到无比的乐趣,能够在轻松愉快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如用学过的知识组织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社会调查等。尤其是辩论会和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一开展这样的活动,笑声此起彼伏,学生收获很大。由于政治课以其深刻的理论内容涵盖自然、社会、人文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应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要广识博览,取精用宏,恰当引证,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在讲授”资本主义民主选举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时,向学生朗诵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的一首短诗:“要想当美国总统/需要有一种多么好的耐性/逢人拍肩装热情/婴儿脸蛋亲又亲/初选会上假惺惺/如醉如狂募美金/火车旅行站站停/到处演说念选经/电视广告频露脸/天花乱坠献殷勤。”通过这首短诗,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选举”闹剧便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报以一阵嘲笑。如果没有这首短诗的形象描述,仅靠教师抽象的讲述恐怕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再如在讲述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时,朗诵一首西方人的短诗《钉子》:“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铁蹄坏了一只铁蹄/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几乎不费口舌,就能使学生对这一哲理豁然贯通,而且印象深刻。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警句格言、寓言故事都可加以撷取,供我所用。同时,也可以运用直观教具,如:电影、电视、录像、录音、投影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一切视听感觉,使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地具体形象、生动,这样可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内驱力。如讲初一《思想政治》“孝敬父母”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先放《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在歌曲所营造的气氛中开始本堂课。又如讲初二《法律常识》时,教师可放一些案件审理的录像,学生根据录像的内容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开谜团。同时通过对具体案件审判过程的观看,使学生对法庭的环境布置、合议庭的组成、法庭审判的程序等整个审理过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在法庭审理录像播放结束后,让学生和教师、学生之间一起就开庭审理的案件进行广泛的讨论,提出有关我国法律和法庭审理方面的疑问,这样可以学到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又能对学生进行生动的道德、法制方面教育。
二、立足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应该看到:创新能力不是抽象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一般能力”中升华而来的。特别是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处在打基础的阶段,根深才能叶茂,务实才能出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真正想提高一节课45分钟的效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加深理解。政治课是一门严肃的学科,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教学中一定要理清头绪,深入理解,句句吃透,层层分清。如讲“物质”这个概念,可把它划分为以下几层:(1)哲学的“物质”概念,不是其他学科对“物质”的解释。(2)“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是客观的。(3)“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不等于“已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只表明意识能够反映物质,不是意识已反映了物质。(4)“客观实在”,是对实实在在的物质的具体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分层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细细领会,这样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就牢牢地烙印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了。再如有些学生在预习“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时,“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这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大惑不解。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可用电脑制作一个《拉力》的动画,上课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的内容就是兔子、大雁和鱼儿同拉一辆车,兔子在地上往前拉,大雁起飞往空中拉,鱼儿往水里拉,大家都出了力,流了汗,但是车子没有向前进。如果让三只兔子都往同一方向拉这辆车,也出力、流汗,车子一定会拉得飞快。看完动画以后,学生恍然大悟,都深深地被哲学的道理所折服。原来是当部分无序、欠佳、方向不对、目标各异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然后还可因势利导,比如就我国的“神舟”五号飞船载人成功这类事例,可向学生提出“飞船是一个人生产出来的吗”?学生都清楚,这是千千万万个人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共同攻关的结果,由此,学生更能明白“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的真正内涵。同样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这样就能把哲学的道理嵌在了学生的灵魂深处。
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含有大量信息,而客观世界中存在着更为纷繁复杂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读、练、动”为基本课型,在训练学生基础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整合知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鉴别、选择、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联系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即直接经验),努力培养学生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和五花八门的各种信息,能够分清良与莠、是与非,从而辩证地关注时政,客观地认识生活,科学地预测未来。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做到教学相长,注意自身素养的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和挑战自我,做到所谓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人类的楷模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高中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叛逆心理比较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很难做到坦然面对,不骄不躁,往往都会夹杂着各种情绪。但是他们敬畏老师,老师的言行可以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举止行为,所谓耳濡目染。为此,教师一定要突出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涵养,做到言传身教。在做人上讲究诚信、友善、和蔼可亲;在做事上讲究宽厚、公正、兢兢业业。现在的社会,有一些功利化的思想,也显得有些浮躁,在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中,牵扯到理想、爱国、诚信、交友、尊重等相关内容的时候,学生都会感到虚假,带着有色眼镜去学习这些内容,这是很不恰当的,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引导的话,就会适得其反。言传不如身教,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能从学生身边的事情谈起,能结合师生实际生活来探究,比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无私教育等,都可以是很好的德育素材,这些恰恰要求老师就是这样正直、率真和高尚。
二、剖析教材中的材料,提升情感德育质量
现在的高中政治教材在编写上已经非常的贴近生活,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在高一年级,教材中主要讲授的内容是经济学知识,其中牵扯到的很多内容都可以深入的开展德育教育。比如合理消费、公平与效率、支持国家发展、诚信品质等;哲学知识知识牵扯的德育内容也较为广泛,比如价值观的培养,正确世界观的树立等;政治学常识中涉及的因素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都是直接典型的德育素材。
三、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革新德育教育的路径
由此上升为理论思想政治课中的许多理论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只是专家或学者把这些事例加以整合、归纳、提升,形成理论。我们教师在讲课时要把这些理论还原成生活中的事例,让事例来进行说理,让学生觉得生动、形象、可信,并不只是单纯的理论说教。然后让学生对事例加以思考,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提升,这样的理论是学生们自己得来的,印象深刻,理解到位,是真正地学到了心里。比如,我们在学习《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这一课时,要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规矩的重要性。当我们在食堂打饭时,总是想先吃,就会出现插队的现象,现场混乱,若我们只是站在插队者的角度是不能想象规矩的重要性的,反过来,我们让插队的人排好队,再让别人去插队,排除的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排了这么长时间的队却打不上饭,后来的却比自己靠前,这很不公平。这时我们教师告诉学生,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这才需要规矩,规矩给了我们公平、公正的机会。而在交通方面,规矩保护的是我们的生命,一分一秒的不守规矩,带来的可能是巨大的灾难,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由此得出的遵守公共秩序这一理论,学生们的理解一定非常深刻,也必定会认真地去遵守公共秩序。这比我们让少于们背多少遍理论要管用。
二、深入体会生活让学生们感受道德的感染力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有道德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无形的力量,它可以征服人的内心,让人真心地佩服,它也可以感染人,让别人效仿学习。比如,汉代的李陵,也是一个高洁的人,但当他劝苏武时,被苏武更为高尚的品德所感动,终生没有为匈奴出一策;再如,赵一曼那高尚的气节感染了看守他的两个人,这两个人帮助赵一曼逃跑。这都是道德品质的力量。如今的孩子们生活在物质条件如此优裕的今天,却忽视了道德,没有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我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助人为乐的活动,比如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帮助敬老院的老人,尤其是帮助残疾人,当学生们看到自己帮助的残疾人快乐的时候,当他们被残疾人感谢的时候,那份快乐、那份成就感是难以言表的,这对他们的内心会产生很大的触动,对他们高尚品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
三、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到来,各大高校的课堂规模越来越大。公共课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规模在各高校实行大班化教学几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大班化教学有利也有弊。优点是它可以缓解教室和教师资源短缺的压力。弊端是教室太大,学生人数太多,课堂秩序不好管理;受教室空间大的影响,教师授课内容学生听不清楚;出现学生的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比小班化教学多等问题。在大班化视野下,要想真正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入耳、入脑、入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好有序课堂管理是关键。当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在积极努力探索大班化视野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管理方法和手段,且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班化教学环境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大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多,规模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无法因材施教。而有时候大班化的学生分属于不同的专业,这些不同专业的学生因为此前高中阶段的学习程度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自然也就不同,这样会影响教师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内容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学生人数和授课班级规模也影响教师组织的课堂提问、讨论以及研读等活动的展开。大班化环境下的学生互相受环境影响比较大,注意力相对难以集中,尤其是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比较功利,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于专业课来讲属于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的课,思想上不重视,所以更是难以进行有序管理,教师组织的课堂提问和讨论经常不能很好地进行,效果不强,难以做到教学相长。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在同一堂课中很难做到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自身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而如果不能因材施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二)大班化教学环境不利于教师控制课堂纪律。大班化教学容量一般在2、3个自然班以上,少则100人,多则200~300人。大班化课堂条件下的学生组织比较松散,教师很难做到认识和记住每一个学生,还由于学生从小到大受“副科”思想观念上的影响,导致学生普遍比较重视专业课,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的学生甚至把专业课和英语作业带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来。另外,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纪律比较松散,说话、吵闹、玩手机、睡觉等都时有发生,教师对学生管理的太严,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评教结果,甚至直接影响教师的奖金和津贴,对于有些要求学生选教师的高校来讲,这样还会直接影响教师下一学年的选课人数。所以,有些教师势必会睁只眼闭只眼,这样做势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由于班级规模大,考勤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如果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考勤上,势必会挤占更多的课堂讲授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三)大班化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过程的互动。但是由于大班化班级规模大,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不了解,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这些现状的存在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素质化教育的实现,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最有创新性的一族。但是目前的大班化教学由于教师精力和学生素质的有限性,两者之间缺乏互动,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参与互动,使得学生很难学会用学到的知识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知识的传播器。启发式教学在大班化的教育环境下,作用非常有限。这样的教育环境,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总之,面临学生人数众多,程度参差不齐且两极分化严重的学生,短短几十个学时要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教师在大班授课中往往都感觉力不从心。由此可见,有序的课堂管理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管理的必要性
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基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管理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有序的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人才培养最基本的就是课堂教学,在高校里,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固然很重要,但只有加强课堂管理,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把握所学课程的基本体系、基本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管理井然有序,不仅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能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以及法律意识,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旨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我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切教学目标都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课堂管理的效果。可见,有序的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有序的课堂管理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体现。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通过其教育教学,将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法律教育、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个体的动机、意识、思想和观念,并使这种认知外化为行动上的自觉。而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需取决于教师是否进行了有序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到更多的新知识,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主渠道。教师进行有序的课堂管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才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有序的课堂管理。没有有序的课堂管理,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根本利益也就得不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知识的理论性强而且量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兴趣很难调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能够科学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和训斥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有序地进行课堂管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循循善诱,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序的课堂管理也是对学生公平、公正的体现。学生的课堂表现如何,还取决于教师是不是给学生立下了“规矩”,是不是严格按照“规矩”对学生进行了奖惩,教师是不是对每一位学生做到了公平对待。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育理论的宣传者,更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笔者认为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课堂管理方法,在这方面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教师也都有自己的课堂管理原则,作为教师,其主要作用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固然很重要,但是育人也不可忽视。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一定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事不平则心不顺,作为学生,公平是每一个学生心里的一杆秤,他们要求教师要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及时给予认可、鼓励、赞扬和批评指正。不论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如何,学生做的好,就要受到奖励;学生做的不好,就要适当的教育。如果教师做的好,学生就能好好配合、参与互动,肯定教师的教学,也就是所谓亲其身、信其道。总之,有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管理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维护师生和谐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对学生公平、公正、民主的体现。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管理,实现“以人为本”
(一)纪律严格公正,做到有章可循。管理一个班级,纪律最重要,尤其是大班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只有课堂纪律有保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它需要学生十分认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需要大家动脑筋去思考、去理解、去解决,这就需要一个安静的课堂环境,而安静的课堂环境需要严格的纪律来保证。如果课堂纪律松散,有人说话、有人上网、有人做小动作,势必会影响周围同学的注意力,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情绪,从而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此,每学期上第一节课时,教师应该给学生“约法三章”,明确对学生如何进行奖惩。对于平时到课比较好而且上课积极发言的同学要适当地给予精神或者分数奖励,对于迟到、早退、旷课等同学要给与口头教育,必要时给予书面检查或者适当减少其平时成绩。尽管成绩并不能说明全部,但是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成绩的高低会影响其以后的综合测评。还可以把第一排留出来专门给迟到和课堂纪律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坐,引起学生的重视;给每个班级的学生划分区域,方便学生考勤、分组提问,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辱感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规则制定以后还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一视同仁。
(二)课堂准备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信息化是当下最大的时代背景,在这种背景下,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它突破了以前的时空界限,使得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以外,学生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多且互相影响,而且学生会把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与网络上的其他群体发生互动。这些时空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的形成。在这种背景下的教学对象———大学生也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立体人”,他们的思想、行为也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正如邱伟光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必须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立体地综合分析,切不可将复杂的人、复杂的现象简单化。”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大班化环境下的教师上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结合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备课堂、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尤其是教学内容,一定要丰富翔实、丰富生动、有吸引力,浅显易懂。方法上要灌输和启发并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并把第一课堂(课堂讲授)和第二课堂(课下辅导)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始终紧跟时代和学生的步伐,为大班化的课堂管理打好基础。
(三)管理“以人为本”,维护学生利益。“以人为本”表现在教学上就是以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教师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最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的课堂管理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知识接受的对象,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一味地对课堂纪律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训斥,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学生的需求,这种课堂管理方式最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课堂教学秩序。“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必须建立在民主、效率的管理思想观念之上。无效率的课堂是不科学的,无民主的管理是不人性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放下身段,做到师生平等,课堂民主。在规则中尽量释放学生的个性,给每一位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以严父慈母般的胸怀尊重、信任、理解学生,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学为人师、身为示范,做学生的良师诤友。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只有以平等、民主、和谐、共赢的关系互动,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努力奋斗,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中职学校政治教师作为政治教学的引导者,其教学态度是否端正,教学工作水平高低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直接影响。政治教师自身对政治教学充满教学热情,对学生饱含爱心与充分的耐心,中职学生必将受到感染,对政治课堂教学与政治教师保持关注度。其次,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学生与教育之间的契合点,以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为教学基础,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政治教学的重要性。以《法律基础知识》课堂教学为例:在讲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使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依法纳税等行为是自己作为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那么在社会行为中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超出界限的将面临怎样的处罚,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感受。又例如公民的隐私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搜索微博,关注社会热门话题让学生明白,哪些触犯他人隐私的问题是违背法律底线的,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并对学生当前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咨询和解答,帮助学生在家庭与社会环境中保护自己的隐私权。教师这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愿意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行为,必将受到学生的喜爱。与此同时,学生将愿意向政治教师敞开心扉,接受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最终学以致用。
二、以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生大都处于15-18岁这一年龄阶段,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在中职政治教学中,针对中职学生这一年龄特点,应打破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改变学生反感的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课堂教学方法,而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创造中职学生对政治教学内容认识与理解的过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带领学生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更能受到中职学生的喜爱。例如:结合一些时代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改变政治教学中一潭死水的教学形势,带领学生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局势,国内外重大事件与政治教学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又如学习“诚实守信”这一教学内容时,指导学生搜集新闻报纸中有关企业缺乏诚信的事例,如肯德基供应商上海福喜使用变质过期肉,三鹿的三聚氢胺事件最终对企业形象与信誉造成的恶劣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诚信是立足社会的重要品德。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扮演导演的角色,给学生引导一条正确的道路。还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方法更丰富,学生拥有高涨的参与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得到直观感受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职学生大多对网络多媒体拥有强烈的兴趣。要使中职学生对政治课堂教学产生兴趣,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影像与音频等表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对“人生真正奉献在于社会价值”这一内容的授课时,通过播放《雷锋》、《郭明义》等影片,使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得到感官的刺激,对奉献有更深刻的理解。此类政治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因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使知识变得形象,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再结合多媒体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中职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实现。
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职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教学问题,这些经历将是后续教学过程中宝贵的经验,值得不断的借鉴与改进。中职政治课堂学习中经济、哲学、政治等常识都来源于社会,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教学,以过来人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及时做到查漏补缺。政治教学过程中,中职政治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对中职学生这一学生群体,教师应作为一名引导者,对学生的成长道路进行关注与引导,寻学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被肯定。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课堂语言组织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政治教师的事业为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将产生直接影响,政治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自身必须要做到行为规范,不能违备教学准则。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服,赢得学生尊重。
五、结语
通常来讲,课堂互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设置、设问、分组讨论、引导阅读、热点讨论等。这些方法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点的,那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互动方法,都要考虑到实际情况,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决定采用的教学形式,同时还要考虑到所采取内容的形式和特点,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互动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二、运用课堂互动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教材
在进行初中政治课堂互动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一般来讲,教材中间都会有阅读和思考这个栏目。利用这个栏目,是最基础的师生互动的方式。要知道,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和理解对于教材的延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这个部分的利用,教学过程之中就会自然地掺杂有互动的理念还有做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重点,更好地和教师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小游戏、小互动,但这些内容,一定要立足于实际的教材内容之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从而提高政治成绩。
(二)创设情境进行课堂互动
通过对情境的设置,可以营造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预先准备,即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的设置。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加深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认识。鉴于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进行服务,所以教学情境的设置,绝不能漫无目、随性而为,必须要突出实际的教学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素质,准确地对教学实际进行把握和切入。因为在时间上最好不要超过八分钟,且一节课的时间比较短,如果情境设置的时间较长,必然会喧宾夺主、得不偿失。所以,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一定要细心慎重。
(三)运用设问法
设问法,就是指教师将根据教学内容而设定的问题抛出,让学生进行回答。在抛出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积极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答。通过对学生思维走向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样,就可轻松达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目的。作为最传统的教学引导方法,设问法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通过设问,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将变得更加的具体直接和有效,且时间上也会获得很大的节约和自。但是,设问法也存在缺点,那就是比较抽象,形象性并不是很强,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有关的合作和交流。不过,设问法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通过设问,可以简单、形象地讲述一些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而且设问这一方式可以连续使用,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板书等形式,弥补其抽象性特点所带来的问题,这样便可使课堂变得更加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运用讨论法
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备课,但是,除了备课之外,教师还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那就是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因为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性格各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一定要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有一定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让自己所备的课能够适用于大部分学生,面向全体,兼顾个别,让所有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受益。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面向全体,那么教师所备的课堂就是失败的,无效的。和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的精力更加旺盛,个性也更强。他们都希望能够将知识学好,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受教师影响的方面比较多,如果教师讲课时语气和蔼,教学模式新颖,课堂气氛愉快而热烈,学生的兴趣就能够被迅速调动起来,接受知识也更轻松。反之,如果教师面色阴沉,言辞之间多有批评之语,教学方法陈旧,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对知识也是消极接受,效果自然不佳。因此,在进行教学准备时,教师备学生是很有必要的,结合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去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让学生摆脱教材的羁绊
我们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我们进行课题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道具,但是,我们不能受到教材的羁绊,因为教材本身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将死的知识讲活,让学生摆脱教材的固定模式,能够活学活用,灵活地掌握知识。和其他科目的教材不同,政治课的教材可以不按照教材顺序来讲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对教材进行一定的编排,也可以对教材规定的课堂教学大纲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并且,中学生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违背教材的、形式新鲜的编排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的好奇心充分被激发起来,在某种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编排教材顺序时,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理,切不可为了改编而改编,只是单纯地打乱顺序,那样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有的时候,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将不同单元的内容连着上。如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成长根据地中第二课《家庭剧场》与第二单元青春自画像中第五课《我们不是水晶人》就可以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两课的内容都是与秘密和隐私有关的,将他们连在一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样,教材也就用得更加灵活了。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时代,因此,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声音、视频、图画并茂的优点来讲解政治知识,让我们的政治有理可循,有例可证,帮助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
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改革政治科教学方法是多年的话题。我从教十年,听了几十节教学研讨课,发现有的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说是启发式教学,灌输式却占了主导地位,形式主义浮于课堂之中:上课钟响了,老师进教室、起立、坐下,简单地复习旧课后在学生根本未了解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的情况下教师便讲授新课了,然后提问布置作业。一整堂课均是教师一张口在动——标准的注入式。一节课下来学生昏昏然迷迷糊糊带着许多疑问走出了教室。
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思考与探索,我提出了“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即一节课45分钟,用30%的时间复习巩固旧课和预习新课,40%的时间用于教师精讲新课,剩余的30%时间学生小组讨论,深化认识,巩固新知。“三四三”既是课堂时间的分配,但更主要的是把政治课堂分为三大板块,融新旧知识的学习、学习知识与锻炼能力于一堂课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我从九五年秋开始在初三进行对比实验:把初三级四个班分为两部分,三(1)、三(2)班用“二七一”教学方法,三(3)、三(4)班采用“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以讲授初三教材中的“人才”一课为例谈谈“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1.复习旧课,预习新课(30%)
2.复习旧课:提出三个问题(幻灯放出)分别让学生书面作答,俗称“默写”。
3.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什么?
4.认清历史责任的关键是什么?
5.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比以前提高了,为什么还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生作答后收卷,约需5分钟。复习旧课无须面面俱到,抓住重点即可,目的既是督促学生在课外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亦是为新课作好准备。
1.出示提纲,预习新课(10分)
2.为什么说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试举二至三例说明。
3.人才的含义是什么?
4.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5.祖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6.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7.为什么说青年时期是成才的最佳时期?
8.成才的关键是什么?青年学生应如何做?
布置预习提纲力求全面,但每个问题答域不能太广,且问题应有层次性。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优点有三:1了解和熟悉教材结构,初步了解教材内容;2有目的地在教材中寻找答案;3对疑难问题有渴望老师解答的要求。预习是一个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不能全依赖在课外进行,尤其是自觉性较差的农村中学的学生。如果缺少了预习环节,学生不了解新内容,就会造成顾上不顾下,忙于笔记而疏于听讲。
教师精讲,突出重难点(40%)
学生预习后,教师必须把上面的7个问题一一提问学生,对普遍认为较易理解的问题略讲,对疑点较大的重点问题给予启迪,如本课中“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一个难点,教师必须精讲,最好举例说明:例一、李小姐是银行职员,工作认真,待人热情,多次把自己有限的工资捐赠给山区希望学校,受到人们的赞誉,但由于业务水平不过硬,三年中先后4次搞错账目,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例二、刘勇大学毕业后去当兵,刻苦钻研业务,在全军报务竞技中获一等奖,但为了金钱,把军事秘密泄露给台湾特务,成了人民的罪人。问:李小姐和刘勇是否人才?为什么?通过例子,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有德无才非人才,有才无德亦非人才,只有德才兼备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教师精确的举例对学生对照课本内容形成概念和明确观点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亦照顾了中下层学生。
小组讨论,深化认识,巩固新知识(30%时间)
讨论必须有专题,政治课每节内容都含有一定量的概念和几个观点,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和深化对观点的认识,单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师生的讨论甚至是争论才能透彻理解并牢固掌握,因此政治教师不能独占最后30%的时间。以此课为例,引出讨论专题:
(1)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成名成家的人才是人才,对吗?为什么?
(2)陈木匠手工超群,为人忠诚,他是否人才?
这两个专题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人才的概念。问题映出后,全班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肯定学生认识人才有类别和层次之分,有高级人才(如科学家、艺术家等),中级和初级人才,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人也是人才。木工做得好,大饼烧得好,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因而也是人才。
只有通过讨论,才能加深认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和透彻地掌握观点。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模式,而是可以函盖很多内容的灵活变通的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对难度不大较易掌握的教材内容,我大胆地请学生登上讲台,充当小老师。具体做法是:先布置授课内容,让学生备好课,教师检查并修改教案,然后确定“小老师”对象。由于小老师语调童真,比喻更贴近学生实际,因而颇受同学的欢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常浓郁。正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我们多么希望其它学科也象政治课那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我们多么想政治课也象其它课一样每周五节。”可见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劣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摘要: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关键词:政治课 德育 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本文仅从学校德育工作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学校德育的手段与方式,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校德育的内容等具体层面进行探讨,并寻求对策,以有利于以后的中学德育实践。
1 建立思想政治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1.1 制定思想政治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政治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1.2 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1.3 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 建立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2.1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 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2.3 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4 上好思想政治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3 建立思想政治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3.1 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3.2 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