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新课程范文

高中新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新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新课程

第1篇:高中新课程范文

    1、三维目标

    首先落实课标与教学指导意见;

    其次善于处理教材,构建学生学习的逻辑思路;

    三是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重在渗透。政治课有其特殊性,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应从理解——认同——内化,让学生真正领会与认同当代社会的正确价值观

    2、课堂民主

    实现课堂民主,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师生良好的交互。目前教师惯用手法为:提供情景、设计提问、组织活动,以营造气氛,但实现效果不佳,过于追求新课程的“形”,但忽视了新课程的“神”。应从高中生认知发展水平出发,强调思辩性,反对低幼化。

    具体表现为:

    图无厘头的调侃,滥用赞扬,引起廉价的共鸣,这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民主吗?

    教师肤浅的提问与学生照本回答,能体现课堂民主吗?能说明学生已经懂了吗?

    课堂活动越多越好吗?不能刻意追求,应该水到渠成,宁缺勿滥。

    3、探究与合作

    不是每节课、每项教学内容都应该组织探究活动。在组织课堂探究活动时,应该想到:活动是否必要(值得探究)、是否探究(有嚼头)、是否有效(探究有结果)。

    另外,有两点感想:

    一、处理好新与旧,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新旧课程不是对立的,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关键在于要将新课程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从知识和试题角度,本身没有新旧之分。教学方法也没有新旧之分,不能因为新课堂而丢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内容决定形式,不能什么内容都要用多媒体,都要组织活动。

    二、教师的基本素质值得重视

    青年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错误过多;

第2篇:高中新课程范文

一、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的教学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的活动,回答问题统一举手,并被要求努力理解黑板、书本上的内容或是完成老师与设定的一些问题,完全的“填鸭式”教学。而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更生动活泼的参与课堂、掌握知识。

(一)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素质——学会学习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自由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所有这些,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合作学习中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

以数学课堂为例,课本中几乎每个数学公式、原理、法则、性质等都有着清晰的阐述过程,如果老师照本宣科,那些常常令人兴味索然。但是如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这些公式、原理、法则、性质形成的过程中,在相互合作中彼此进行交谈、倾听、解释、思考、反思,在分享与协商中产生一种成就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生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能。

(三)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

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学生的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了别人的解题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解题策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进一步来讲,许多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下仅凭个人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通过集体智慧常常被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够激发每个学生高度的求异思维。

二、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如何营造合作的学习环境呢?

(一)安全的心理环境

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有多种方法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习当做平等的朋友,多一些理解和鼓励,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热情就会高涨,合作的欲望就更强烈,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二)充裕的时空环境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和活动,要是学生有宽裕的发言、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三)真诚的激励环境

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等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实现角色的转变

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度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的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第3篇:高中新课程范文

一)积极进取、稳步推进的原则。课程改革是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勇于开拓,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同时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处理好课程改革目标与现实条件的关系,客观科学地处理课程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实践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切实有效地稳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整体进入、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我县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不同学校,实施分类指导,各校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新课程实施工作。

需三)科研引领、以校为本的原则。课程改革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全新工作。必须加强对学校实验工作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指导。同时对于新课程实施的主体,要充分尊重普通高中的自和首创精神,切实做到以校为本”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体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四)政府主导、通力合作的原则。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影响大的复杂社会工程,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统筹协调部门力量组织实施。同时,要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争取家长和全社会的支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目标和任务

结合我县实际,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市教育局的要求。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水平。

具体目标任务是

一)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创造性地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建设、实施和管理能力。

二)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管理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选课指导、学分管理等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校课程文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制度,加强对学校教学水平的监测,制订和实施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考备考改革方案。

四)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将培训与教研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我县普通高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五)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的有效机制。实现学校之间人才、设备、场所等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学校之间互通有无、互利共进、均衡发展。加快基础相对薄弱普通高中的发展步伐,提高普通高中整体发展水平。

六)以课改为契机。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优化组合与配置,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课程改革培训工作

1.坚持“先培训。不上岗”原则,组织高中校长、教师、教研员及相关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

2.采取统一规划。研训一体的办法开展培训。县教育局负责制定全县培训方案,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通过省、市、县和学校四级培训渠道,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的目标。建立由学校、教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校本培训体系,充分利用教研、培训网络和教学资源库,加强校本培训,加强网络研修,形成研训一体机制,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使受训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要求,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新课程的实施与建设

1.县教育局根据市教育局制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负责新课程实施的组织、指导和管理。普通高中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校新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

2.各普通高中要根据教育部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按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要求。并在保证开齐必修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开设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因地制宜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省级示范性高中建立比较完善的课程开发、更新制度与机制。能够开设70%选修Ⅰ模块,并形成一批深受学生欢迎,能提供示范、具有推广价值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市级示范性高中能够开设60%选修Ⅰ模块,开好若干门类的学校课程,初步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一般中学能够开设50%选修Ⅰ模块;各学校要努力发掘本校课程资源,开设能满足学生在选修Ⅱ中获得6个学分的学校课程。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逐年提高开设率。

4.各普通高中要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本校新课程实施的具体工作。

三)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制度建设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2.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课指导意见(试行)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建立适应新课程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各学校根据《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指导意见(试行)和课程方案要求制定学生获取学分的办法。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真实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严禁在学分认定中弄虚作假。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根据新课程实施要求。建立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给予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四)新课程教材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

1.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我县的实际情况。根据省教育厅编制的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教育局负责指导各学校选好用好教材,建立民主、公开、透明的教材选用与管理机制。

2.积极倡导各学校引进和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资源。鼓励挖掘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校际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3.各普通高中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进行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物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充分发挥其效益。

五)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1.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实施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构建并形成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和综合评价监控体系,确保综合评价真实可信。

2.建立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将教师教学评价与专业发展评价及敬业精神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3.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评估机制。引导学校对自身办学理念、发展规划、组织管理、课程实施、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育人环境与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自我评价;引导社会,以课改为契机。家长对高中教育的正确定位和正确评价,建立家长、社区参与评估学校的机制。

六)课程改革的科学研究

1.县上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课题研究组和学科专家组。对课程改革的主要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为我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科研支持,对全县课改实践进行指导。

2.充分发挥教研部门作用。强化教育科研工作。县教研室要以学校为主体,以课改研究为中心,规划并开展教研活动,做好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

3.建立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庄浪二中省级课改样本校为基地,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为全县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形成各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1.制定全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规定。

2.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等参加的通识培训和面向全体高中教师的学科培训、课标培训和教材培训。

3.组织、准备高中新课程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

4.对全县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准备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5.各普通高中学校开展相应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201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习阶段。以后逐年推进。直至所有普通高中在校生全部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

2.各普通高中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开足、开全、开好所有的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

3.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利用以及相关制度建设。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

4.探索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做好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5.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联校培训。

6.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经验的推广。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1.做好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探索学校“必+选”课程设置背景下学校管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新课题。

2.完善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工作。构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3.设计学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复习计划。

4.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经验的推广。

第四阶段(实施阶段)

1.组织好高三年级选修课的教学及高考复习教学。及时调整复习策略,迎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检验。

2.做好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材料的整理工作。

3.总结三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经验及教训。

第五阶段(巩固提高阶段)

创新思维,进入新一轮循环周期。总结经验。提高效果,促使全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序、健康、规范、科学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发挥主体作用。校长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各普通高中必须强化新课程实验的责任意识,各普通高中是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实施者和主要实践者。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教科研机制等,逐步建立体现学校个性和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

二)强化政策保障。从政策上、制度上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出台与新课程实验工作相关的教师人事、经费投入、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条件装备等配套政策。教育局、学校要分别制订全县、学校课改方案和实施意见。

三)加大经费投入。县财政将高中课改所需经费列入预算,为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每年列支30万元专项资金(每校5万元)用于课改的组织、培训、调研和指导。坚持“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县级政府的责任,按照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学校软硬件基本达到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条件和需要。

四)优化教育布局。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的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朱店、阳川、韩店普通高中高初中分离,优化高中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新课程实验的要求。

五)加快均衡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积极进取、整体规划、分类指导”推进策略。充分发挥省、市级示范高中示范和辐射作用,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中。发挥其资源优势,与其他学校“联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第4篇:高中新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课程理解;社会关注

当代传播学理论视域下,理解就是“我们解释可感觉资料的过程”,主要包括“结构式理解”与“功能式理解”。其中“结构式理解”主要受人们所接触的物理刺激,如相关的符号表达等;“功能式理解”主要受理解主体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如人的愿望、需要、情绪、态度和假定等。两种方式造成了人在接收和解释信息过程中的不同解码方式,使人的“理解十分活跃,它包含了学习、更新视角、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等许多活动”。在达成彼此理解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编码者、解释者、解码者的多重身份,都在信息解码与编码活动中制造“含义”。因此,透过不断现于报端的关于课程改革的多种声音,可以呈现出北京高中新课程起始阶段社会舆论的存在与建构状态。

本研究对2007年的《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等都市报纸中的159篇、14余万字的资讯进行搜集整理,依据拉尔夫·泰勒的经典课程理论,从课程与教学目的与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四个维度对内容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出北京高中课改起始阶段在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管理、教材选择与使用、学习方式变革、学业评价和高考改革等四个社会关注点,透过来自政府、教材编写者、组织实施者、学者、校长、校内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人士的多种声音,展示北京高中课改第一年宏观与微观的景象。

一、社会关注之一: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管理

高中新课程的一大显性变化是课程结构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并行以及学生选课的不同侧重面,这引起了人们对其具体实施过程的关注。

(一)对“文理分班与否”的不同看法

按照北京高中新课程计划,高一年级所有学生以学习共同基础的课程为主,高二年级则依照“高中毕业直接就业”“人文学科”“理工学科”以及“艺术或体育学科”四个方向选择所需要学习的课程;高三第一学期为自由选修,第二学期则允许进行总复习。由此使传统的高中文理分班学习的模式有可能逐渐淡出,一种“走班上课”的运行方式有可能出现。对此引出了人们不同的话语。

区县教育主管人员表示:把侧文、侧理不同方向的学生放在一个班,上课时大规模“走班”,这在实际上操作起来很不现实。按照目前的教室数量、师资等教学资源看,大规模“走班”上课存在很多困难,但在确定文、理科方向之后,学生在该方向内进行小范围的“走班”学习是可以实现的。按照目前的课程设置,既然有侧文和侧理方向的课程设置,文、理分班教学在管理上也是符合实际的。

有关专家表示:大规模“走班制”上课在目前不会出现。学校为了方便教学,可以自主对原有的行政班进行调整,也可以按照文、理科学习方向重新编班。只要不违背课程方案,学校对教学的组织享有自主权。

家长表示:仍然青睐文理分班的模式,一时间还难以接受新的班级教学与管理的改革方式,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会影响高考。

校长有自己的解读:新课改后的班的概念将有两个,一个是教学班、一个是行政班。学生选课形成教学班、学校管理把学生分成行政班。在高中学习中,学生会进入到很多教学班中,但行政班却是从高一到高三不变的。教学班的形成有两种原因,一是选修不同的课程,二是同一课程选修了不同的模块。

不同声音显示出人们对高中学习的分班传统、学生在一个行政班级中完成三年学习的做法是很熟悉的。当学生的班级归属、修课过程有了选择、调节的空间后,难免会产生不适应。可见人们面对变化需要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学校需要在整体课程规划中有步骤地规划实施。

(二)对“怎样选课”的不同看法

如何提供出更多的课程供学生修习、如何面对课程资源的不足、如何凸显学校的课程特色、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等,在新课程中都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有市政协委提出建议:实行分学区选修,避免浪费教学资源。

有区县提出资源共享:扩大校际间教育资源的共享,推行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探索建立学区联考制度。

有校长说:选修课不是课程的延伸,这次学校制定选修科目时就尽量脱离高考色彩。但由于学生视野还不是很宽阔,出现了“跟高考挂钩的课程吃香”的结果。

有记者说:课改以后,学校更像是一片文化大集市,教室里的讲台上将站着科学家、学者、企业精英、文体明星……课堂和讲台不再是属于教师的唯一专属领地。

有学校做了这样的探索:学校成立学术委员会,教师若申请开设选修课程需提交详细的书面申请,还要经过答辩、质询等环节。

有学生拿着手中列有26门的选修课表一筹莫展: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他们最大的希望是我能上个好大学,但选修哪些课程更有利于考大学呢?

有的学生因为看着老师的课程“煽动”兴奋得手舞足蹈:这些课太好玩了,我都想选。我觉得考大学没问题,只是不知道哪些课程对将来发展更有用。

有家长感到困惑:不知哪些选修课对决定孩子命运的高考更有用,因为上个好大学或者好专业还是学生和家长的最近期目标。

选课本身并不难,难在因为缺乏经验而引出的畏难、因为担心高考而心生抵触、因为缺乏资源而轻言放弃。可喜的是在多方参与中,已经体现出“从政府方面开始统筹协调、从学校方面开始规范开发、从学生方面开始关注成长”这样的特征。这样,课程的选择、规划、理性、个陸的多元整合意识与能力是对每个人的挑战,也是人们在课程改革中的一种真实成长。

二、社会关注之二:教材改革与使用

教材是课程改革中一个最直接的载体,它的变化往往是人们捕捉课改动向的一个晴雨表。北京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关于教材的话语可谓是最丰富、最热门。

(一)对教材容量的争论

随着新教材的面世和进入高中教学的视野,多种担忧和表达在增多。“怎么能把大学课程中的内容放到高中呢?一些内容不是大学课程的下移吗?”“这么多本书,这么多新鲜的主题,听着很好,能学完吗?”等疑问不断出现在报端。

教材问题的争论焦点直接指向了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H.Spencer)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所提出的问题:“究竟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才是有价值的?”这种争论将人们的视线从具体篇目的变动引向对教材变革深层的思考。有专家就此回应说:新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三性”的考虑,即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体。但是,高中的教学内容不能总停留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水平上,必须根据时代要求,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二)对使用不同教材的关注

新课程在教材建设中是采取“一标多本”的开发与审定原则,教材多样化也使教材具有不同的特色,体现教材本质功能的个性化实施的过程。

“过去高中教材‘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从新学年起,学生将使用两个版本的教材,在使用区县的划分上,基本采取以中轴线为界,东、西各使用一套。……在教材选用的版本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占据了半壁江山,同时北京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岳麓出版社等多个出版社的教材也人选此次高中课改。”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是教材多样化在操作层面的具体体现,也就给实际操作带来了新要求和新困惑。“使用的版本不同,将来考试怎么办?关键是高考怎么办?”“我们是不是需要两套教材都要教给学生呢?”对于这种疑问。也能让我们看到了在广大教师中存在的教材理解上的差异,显示出加强教师的教材的自主分析研究能力的必要,也使得加强教师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教学、课堂和学生等相关研究,应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议题。 转贴于

(三)对教辅资料的关注

教材变化相伴随的就是教辅材料的变化。然而两者的变化是否同步、使用者是否具有筛选、判断能力却是有待研究的。

家长说:高一新版教材改动很大,开学了想给孩子买点新版教材的参考资料,可是有点摸不着头绪,市面上的新书太多了,搞不清楚怎么买。

学生说:现在的教辅书挺多的,可选择的也很多,课改后,比以前只是单纯地学一科、没有选择要灵活多了。

商家说:由于近年来教材改动频繁,所以每年都会有不少写着“新版”“最新”字样的参考书,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但是今年的高中课改,的确使教材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势必要推出新的教辅书。

对教材的关注让我们看到对于教材所以成为教材的深层理解,还是远远缺乏理性思考的。对于课程内容的容量、篇目的疑问,会将关注课改的人们带入客观理解教材、理解课程的新视域中。因此不能孤立只看内容本身,还要看到这些内容如何呈现在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了怎样的经验联结。

三、社会关注之三:教与学的方式变化

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以鲜活多样的课堂、活动吸引着各方人士的注意,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话语显示着人们对学校课程和学生生活的见解。

围绕新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有了下面的感言场景:

学生体验1:选修这门课是父母建议的。上课后发现这门课与其他课程有很大不同,因为要用很多时间去作调查研究。

学生体验2:一个月的学习接触了很多新鲜的理财知识,相信这些在将来对自己会有帮助。

当高中学生经历着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来与知识对话、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呈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智慧时,其学习的愿望与情趣、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的品质、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都拥有了具体的实践过程。因此,学习方式发生的变化理所当然成为多方关注和显现的热点。透过热点,传递的不仅仅是现象、活动、形式本身,而是开启了社会各界感受高中课程生活的新视窗,既是一种关注,也是一种对关注的继续关注。

四、社会关注之四:学业评价和高考改革

谈及高中教育,高考似乎是难以回避的话题,高中教育的点滴变化,都会令人一下联系到高考。北京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一点依旧很突出。无论涉及到怎样的话题,人们都会有一个追问:“三年后的高考是什么样子?”“这与高考有关系吗?”“如果高考不改,课改能走下去吗?”归纳看来,人们都对未来的高考有着不同的理解。

校长:最担心课改与未来的高考是否配套。现在很多都是未知数,心里没底。

教师:现在将高中的课程改了,而且改得还很“素质”,那么如果高考仍然“按部就班”不动,只做一些“应试内容”的小调整,可以想见,高中课改要么根本改不动,要么即使形式上改了但实质上一点“素质”不起来,最终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多大意义。

家长:对课改持保留态度。改革挺好的,但觉得不大现实。中学改完了,还得通过高考。高考不改,那这个改革很难有作为。

学者:高中课改牵动着体制内外一系列复杂的宏观问题。其中最直接连带着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高考。高中课改本身能否改得动、改得成功还是流产失败,全赖于此。二是由高考问题和尚未改革的户籍制度引申出来的地域公平问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今后高考有望从一考定终身转变为多元评价,高校在录取时将综合考虑学生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统一考试等三个方面,综合成绩将作为普通高校的录取依据。

第5篇:高中新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美术 教学

一、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因此,高中美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美术技能课程,而是通过学习美术知识,形成美术的意识和多种能力,从而提高“美术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和9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课程的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要求教师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需要改进之处。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参考: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美术鉴赏

绘画

工艺

……

美术鉴赏

雕塑

设计

……

设计

绘画

……

(为高考报考专业做准备)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书法

篆刻

……

摄影摄像

……

(学校能开设的其他美术模块)

1. 课程开设既要考虑到一部分学生高一年级选修音乐,高二选修美术课程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部分学生高一至高三美术课程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

2. 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学校教学条件,注意整合学校师资与教室的条件,尽可能多提供学习模块。

3.每个学校的师资与教学条件不同,开设的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必须遵守1+2或更多的模块教学要求,满足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要求。

当前学校开设模块教学的情况是:多数学校选择在高一开课,也有个别计划在高二才开课,每周一课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模块,有两个以上美术教师的学校则开设了二至三个模块,最多教师选择开设的模块有“绘画”,累计排序下去的有“电脑绘画电脑设计”、“设计”、“书法”,从调查情况也看到,教师较擅长传统美术技法及现代媒体技术。选课方案由学校制订,学生基本没有选课的主权。因此,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各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应该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说明。美术教师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也可通过一些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3)召开班长或美术课代表会议,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高中阶段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课程。让学生自行填写学习自愿,由班长或美术课代表进行人数的协调与合理搭配,并将名单提交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配。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1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美术鉴赏

模块:美术鉴赏

专题:

课程类型: 必 修

分:一学分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一、高二

评价方式:论文或研究报告、考察报告、作品分析、美术鉴赏水平测试等

课程内容简介:

1. 鉴赏基础:学习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2. 鉴赏学习活动:鉴赏中外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等途径检索与搜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象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 考察活动: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写出考察报告。

选择建议:

本模块是高中阶段美术必修课程,每一位同学都必须选择。通过鉴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了解中外美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了解美术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含义、历史变迁和风格特征,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学会对美术现象作出判断;了解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评价方法:学习态度30﹪;学习效果(美术考察或美术鉴赏论文)70﹪。

咨询教师: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2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绘画雕塑

模块:雕塑

专题:

课程类型: 选 修

学 分:1学分

学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二、高三

评价方式: 考 查

作品展示、自评、互评

课程内容简介:

雕塑学习内容主要了解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并选择泥、陶、石膏以及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践。通过雕塑的学习能掌握和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和制作技巧,进行雕塑作品的基本创作和学会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选择建议:

雕塑学习是提高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空间表达能力,理解雕塑作用和艺术价值的一种有意义的美术学习活动。对希望提高自己认识空间、表现空间能力的同学和有志于将来进入大学相关专业学习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考试说明:学习态度30﹪;作品创作70﹪。

咨询教师:

比较项目

人 美 版

人 教 版

美术课标适用性

知识

价值

注意选取适合高中生理解的素材来构成知识体系,知识背景、知识内涵较丰富,重视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丰富的知识背景与知识内涵,重视宏观与微观的比较分析,知识要点展示明确,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能力

价值

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

情意

价值

学习导向明确,注重以多种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欣赏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

结构

设计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图片设计适中,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情境创设灵活,图片的文字点评有详有略,符合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特点。

课题

设计

课题的呈现富有文彩,注重视觉美术语言的表述,又注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课题文字富有文彩,呈现的形式既突出主题,又富有人文特征。

活动设计

活动栏目丰富,注重创设学生学习的多元情境,将活动设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如:思考与讨论、知识窗、名家论述,人物故事,学习活动,艺术实践,自我评价。

活动栏目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将活动设计融于实践情境中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思考与探究、小辞典、小资料、背景资料、练习题、扩展练习、推荐参考书目。

其他说明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雕塑》、四本。教材开本小,文本较薄。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书法》、《工艺》、《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六本。教材开本大,文本较厚。

三、深入研究教材,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高中美术教师普遍反映教科书内容容量大,教学内容组织困难,18学时难以完成一个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配套的教辅资源缺乏,现有的资料性教参很难满足教师教学设计参考的要求,而且还不齐全。以下试比较其中两个版本的教材,分析当前高中美术教材的特点。

普通高中《美术》人美版和人教版教材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到,高中美术新教材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并针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增加了大量的、多样化的活动性学习内容,体现了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建议根据课标内容要求、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认真研究如何更好的“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选取共性的课题或基本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有广州地区特色的原生态美术文化资源,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补充、合理重组。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习出现在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可组织学生开展分层、分组、分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前课外主题

性阅读自学等多形式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较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课堂常规教学、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在教学设计文本粗略,忽略对课外作业情况的评价或分析,无课题板书,吝于图解、示范,不出示经典作品的题目、作者,无明确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学语言表述忽略美术术语的运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四、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中,要更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提倡“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创造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

针对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的状况;教师可根据模块特定的内容和目标而采用学习指导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法、实践法、比较法等,也可以大单元的方式,设计融表现与鉴赏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借用一般教学模式如经验学习模式、比较发现模式、探究学习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等。

根据上述分析,对高中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1)突出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与运用。

(2)认识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重视解读试验教科书,可从学生经验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引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4)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的个人意见,又鼓励学生运用特殊的工具材料进行独特的创作。

(5)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鼓励以岭南、广州地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作为案例研究的突破点。

五、改进和完善美术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主体,开放性的特点。并针对模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或评语相结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建议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参考以下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表:

《3D动画设计——梦幻汽车》作业要求暨评价表

作业要求(评价指标)

A

B

C

D

E

优点

不足

汽车造型富有创意:美观而富有想象力(20%)

20

18

16

14

12

汽车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复杂性(30%)

30

27

24

21

18

材质、灯光具有仿真性和想象力,贴图适宜(20%)

20

18

16

14

12

动画关键祯设具有丰富性(10%)

20

18

16

14

12

场景设计生动而有趣(10%)

10

9

8

7

6

第6篇:高中新课程范文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家长 高中教学

近两年来,全国高中阶段学校逐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新课程与老的教育教学体系均有很大的区别。广大高中教师和高中生正在逐步适应这些变化,而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家长参与的作用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家长在学生的教育方面通常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撒手不管,把学生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教师,自己只做后勤保障;二是盲目乱管,到处插手教师的正常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知识的有效掌握产生不良影响。

怎么样才能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呢?我们先了解一下传统教育教学体系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区别。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扭曲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第一位,学生第二位,家长没位置。在学校教学中,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根本不考虑家长的建议和反馈。在家庭教育中,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重,大部分家长根本管不了学生。在学校不让管,在家管不住,没了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家长索性把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责任全部推给教师。教师、学生、家长本应共存互动的三方关系,扭曲成了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家长什么都不管的状态。也有少数家长由于溺爱子女,常常站在孩子一边,处处和教师作对,对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横加指责,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对立起来,把三方的关系陷入更为复杂的境地。

1.2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繁多,教学形式简单,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学校教育往往弱化基本能力的培养,强化基本知识的掌握,片面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单纯通过多重复和多练习达到教学目标,造成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陪”。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课后辅导已经超出许多家长的能力范围,再加上教师往往不重视学生家长的建议和反馈,家长在学生的知识掌握方面基本没有发言权。

1.3家长的问题。

大部分家长意识不到自身在学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的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学校后,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和学校的问题,教师有义务教育好学生,学校有义务管理好学生,把自己看作是无关的人;有的家长非常不自信,认为学生现在是高中阶段,平常不听自己的,功课又辅导不了,失去了参与教育的信心;有的家长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着有色眼镜看教师,一味地挑剔教师的过错,偏袒孩子,站在学生一方,和教师搞对立。

2.新课改新要求

2.1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变“教师教、学生学”单向的教学关系为“教师、学生相互反馈”的互动关系,重视教学民主,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作用,并及时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的调整,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家长可以在其中起桥梁作用,沟通学校和家庭,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2.2强调开放式学习。

课本上只介绍少量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大量的知识和实际技能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课外进行补充。大量的学习任务转移到了课堂之外,这就要求家长积极参与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

2.3考试评价体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学生能力的手段已经不仅仅是“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而是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也包含家长的评价。家长的评价与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对学生的评价会更科学,对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新课改下家长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对策

3.1学校进行有效的组织。

学校制定制度,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重视家长和学校的双向结合,重视家长的反馈,发挥家长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家长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这样能让家长真正参与到教育中来,同时也能减轻学校的管理负担。

3.2强调教师在家长参与过程中的专业性和主导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要重视家长和学生的作用,要强调在教师的引导和主导下进行参与,不能把以前的教师第一位转变成家长第一位,或者学生第一位。学校要保护教师的专业性和主导地位,通过制度引导家长适度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对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学校要有所甄别,注意保护教师的正常权利。

3.3重视家庭的差异。

教师要仔细调查学生家庭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教育知识或者教育心理的引导。对于热心但缺乏教育知识的家长,教师要建议他们业余补充一些教育专业知识,多和教师进行交流;对于甩手掌柜式的家长,教师要提醒他们重视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责任,帮助他们建立教育学生的信心和责任心;对于简单粗暴式的家长,教师要在心理层面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疏导,培养他们对学生的耐心。

3.4建立新型的教师、学生、家长的有机关系。

教师要放弃以前那种“不信任”、“不合作”的态度,虚心听取学生与家长的意见,重视家长的意见和反馈,尊重家长,认可家长的积极教育作用。关于学生的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营造教师、家长共同教育学生的和谐氛围。家长要在认可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活动,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主动承担学生的家庭教育责任,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接受教师教学、家长教育的基础上,也应该适时反映自己的感受,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大力参与。我们应该重视家长的作用,正确引导家长参与,耐心提高家长的信心。教师和家长只有友好真诚地合作,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世祥.试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与家长的关系[J].都市家教,2009,(B04).

[2]张新帆,王瑞敏.家长参与新课程――课程改革的助推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第7篇:高中新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创新

1.前言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现行《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设计,必须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而化学实验作为进行科学探究的要方式,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重新认识化学实验教学进而如何更好地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就成了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2.现阶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2.1实验教学目的不明确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在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的有关内容中, 同时也应该单独提出来, 这样就能突出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一些高中学校把化学实验只看成是高考试题的一部分, 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缺少相应的化学实践活动。同时, 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 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发现抄实验教材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看到有些学生把写实验报告变成抄教材, 被动地应付教师的作业。例如有些学生写的实验报告中, 对实验条件、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等原始信息不认真客观地记录。甚至有写学生编造或抄袭别人的数据。对实验中出现的错误一些学生也满足于一知半解, 简单地认为实验不过是重复前人的劳动。在这种的一种情况下, 学习不会有新发现。学生对实验课的这种认识违背了实验课应有的科学探究精神,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2.2实验选材选择不当

高中化学实验能否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跟所采用的实验教材有很大关系。在这个方面, 目前存在较大的问题。同时也个教学实际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化学教材上安排的实验数量不合理, 实验教学学时所占比率较低。由于学生缺少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学生实验技能训练不够, 难以达到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二是实验教学内容过于理想化。实验教学在教学目的上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术水平。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较少。由于实验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实验的学科效应很难得到实现。同时也阻碍的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实验教材上有些实验安排不合理。实验教材中有些实验的可操作性差。在实验的设计中, 有些实验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但是在实验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目前大多数学校实验场地的限制问题。有的学校可能在通风和有毒物质的后续处理方面存在一些缺陷, 这样一些实验就不能完全确保实验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不受到伤害。例如, 在实验教材中关于乙炔制取的实验, 实验教材介绍了乙炔的制取和反应原理以及实验装置图。但在直接用电石制乙炔的危险性较大, 目前已淘汰这种方法, 而改用其他方法来完成相关实验。而且电石也很难买到,因此这种实验的很难完成。

2.3教师做学生看的现象普遍

部分学校,由于师资的原因,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或者是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差,因而只做一些应付性实验,而对学生感兴趣的探索性的实验很少去涉及,使学生在实验中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缺少新鲜感而失去对实验的兴趣而开始应付实验。即使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实验也是学生在简单地重复着教师的演示实验的过程,使实验失去了它应有的探索性和刺激性.而对于学生来说,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即使是在实验现象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学生也能照着课本得到很正确的结果,这样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实验做不做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的错误想法,抹杀了学生探究问题本源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健康发展,从而失去了实验应有的吸引力。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热情,从而也影响了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热情。

3.如何实施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

3.1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例如在《原电池》一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在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将铜片、锌片到稀硫酸中发现 Zn 片上出现气泡。用导线连结后,发现 Cu 片上出现气泡。为什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会强烈地激起学生的情感投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可以在实验中增设拓展实验,激发学生“思”的投入“,创”的展开如在《乙烯》的教学中,演示浓硫酸与酒精制取乙烯的实验时,提出疑问,都是无色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为何溶液会发黑?乙烯是无味的气体为何实验中所得的气体带有酸味和刺激性?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借题发挥,提出“若要得到纯净干燥的乙烯”如何改进实验装置的要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分析讨论、主动探究,亲自实践、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实现最优化实验教学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既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又使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实验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2开放课余实验室

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且需要学习一些必备的知识。 因此,要想使实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就需要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能有更宽裕的时间来进行自主探究和实验。 为了保障学生自主探究的效率,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结成兴趣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活动,教师当场辅导,试验完成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和总结等,这样可逐步将学生的实验兴趣引到科学探究的轨道上来。

3.3拓展实验空间,使实验延伸到生活中

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其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实验的空间可以无限宽广,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或者学校内。 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化学知识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具备一双慧眼, 在生活中不断发现和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结束语

高中新课改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我们化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切实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大胆探究创新,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规律,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福建;南安;362342 )

参考文献:

[1] 王作峰. 基于实效性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合作学习创新刍议[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2)

[2] 巩海龙. 对高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S1)

[3] 向永彪, 陈文娟, 张业中.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J]. 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4)

第8篇:高中新课程范文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的全面实施,使学校的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下几点感想,特介绍给大家关于新课程的特点

1.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传统教育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表明: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新课程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新课程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2.力求课程的生活化

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使儿童通过树木而见森林。

3.注重课程的整合化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新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

4.实行课程的弹性化

第9篇:高中新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建模 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这种力量主要体现在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思维方法的典范、普遍性的科学语言、通用的科学工具以及对完美形式与结构的追求精神,向人类文明各个角落的渗透,并“正在走向前台”,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课堂教学是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它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双重任务。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不仅是数学知识,更应包括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及思想方法,而且更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 用问题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数学眼光认识和处理现实社会的各种事物,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在教学前应对课标要求、教学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力争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知识见方法”。从遵循数学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经验的实际出发,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生动自然的数学创造活动。充分利用学生思维的活跃、开放,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特点,在学生开始学习新知识前,把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预先设计好的应用事例或问题发放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先发现并掌握相应的概念和原理,然后通过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主动地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并形成自己的概念和结论。接下来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或改变一些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归纳、演绎去揭示问题的内部规律,最后教师提出围绕教学内容拟定的若干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拓思维,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在“问题情境―设问启发―思考探索―讨论实践”等教学环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强化数学建模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并非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其变化发展的过程及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涉及很多方面。显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条件、办法等都需要全面考虑。因此,单纯地依赖课本知识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很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必须在教学中穿插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方法,去近似刻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学会搭建由数学知识通向实际问题的桥梁。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程讲求严密性、系统性、抽象性,注重理论分析和解题技巧的训练,一般的数学应用只局限于几何物理方面,没有反映现代数学观点和数学在更多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更谈不上用数学理论中蕴涵的深刻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课改后虽然上述问题得到一定的改观,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特别是高考),大多数课改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变化并不大,对于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只是渗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与课改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以所学和各学科的内容知识为载体或背景材料,通过精选个别实际问题,如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比较、环境污染因素分析等,为数学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打开了一条通道,引导学生主动用数学语言及方法去抽象、概括事物本质,构造出相应的数学模型,鼓励学生在课后去获取与实际背景相关的知识与信息,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促使学生集思广益,展开广泛的讨论,通过深入思考,得到有创意的结论。

三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方式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数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纷繁复杂、重复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使在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信息量增大,教学节奏加快,同时也带来课堂上学生思考时间减少,难以在课堂上短短的时间内吸收全部的教学信息,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时,就很难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建立一个网络教学平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环节,适时地添加或引入生动的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背景及应用,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电脑+网络课堂+Internet”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平台,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开展网上浏览教学内容、课程复习、完成作业,自我测试等功能,学习难点还可以得到老师及时的辅导,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