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概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包装设计;实训课程;现状;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包装设计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把包装设计的知识和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促进包装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建立完善的适合市场发展的包装设计应用教学,并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要不断提高实训教学的水平,推进生产与知识相结合的步伐,培养更多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包装设计实训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明显。其实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一直都未饱和,整个市场在人才需求方面还有很大潜力。高职院校的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性很强,对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其中的实训课程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包装设计课程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包装设计教学中,实训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缺乏重视
一些高职院校对包装设计专业的实训课程,在意识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实训课程的建设,甚至一些设计院校根本没有开设过实训课程,也有一些院校仅仅是在包装设计课里增加了一些练习。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在财力和物力方面受到限制,另一部分主要就是在主观意识上,一些院校根本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
(二)缺乏师资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在师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实训经验比较丰富的从业人员可能在学历方面或者其他方面无法满足高校的要求,因而无法进入高校执教,而在高校中执教的教师有一部分是缺少实训经验的,其效果可想而知。而高职院校的包装设计实训教学,必然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知识水平受教师水平的直接影响,因此,培养一支在理论水平、包装制作和专业知识方面都拥有很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势在必行。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有的高职院校分配给实训课的时间并不充足,在实训课的教学上闭门造车和随意教学的现象比较严重。因为用于上实训课的时间并不多,也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的工作拉开了很大的差距,不但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无法满足包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四)缺少实训教材
教学活动主要受教材的指导和引领,但目前编写包装设计实训教材缺乏相应人才,这直接影响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优化实训课程的设置,重组实训教学的内容,使实训课程的内容符合实际工作,缩短两者间的距离。
(五)缺少教学设施,缺乏实训基地
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对高职院校包装设计的实训课程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有一部分学校因为自身的经济实力薄弱,无法负担费用高昂的实训设施和专业的实训基地,使得实训的操作条件落后,没有良好的实训基地。
(六)学校与企业的联合不够
在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工作做的还不充足,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
二、包装设计实训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就是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实用型和应用型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开设实训课程。高职教育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正因如此,高职教育要在教学中,更好地使学生融入到工作角色,尽量多设置一些实训课。[2]包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如果缺少实际的操作演练,势必会使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只有将包装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关于包装设计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意设计能力,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改革措施
(一)重视实训课
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里,包装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训课,可见其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包装设计实训课在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制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让学生用科学性的方法掌握包装设计的知识,按照不同材料设计商品包装,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制定实训教材
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教材进行,因此,各大院校更应重视教材的制定和开发工作。各大院校可让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加入到实训教材制定的工作中来,当然,也可以邀请有包装设计经验的企业人员,让其加入到制定实训教材的工作中。通过这样的努力,最终制定完成实训教材,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包装设计人才。
(三)注重师资培训
在高职院校的包装设计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的再培训,促使包装实训课能够更好地开展。各个高校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对实训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设计。[3]针对高校内专职教师实践机会少的情况,可以增加与职业人相互沟通的机会,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可使用“项目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设计小组,根据具体的项目,详细地制定市场调查计划,从调查开始,收集更多富有价值的资料,如目标消费群体、使用的材料、品牌的整体定位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材料展开各个小组之间的讨论,制定相应方案。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用PPT进行演示,由其他小组和任课教师对其进行点评。在整个的项目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和解惑的作用,严格把关各组的项目质量。这种“项目式”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团队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让学生掌握项目整个的设计流程。
(四)建设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就业,这就要求学校要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做好学生实训教学的基地建设,各高职院校应该将建设实训基地加入到工作计划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基地建设工作。
(五)校企联合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将进入企业,那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到企业中去实训,通过在企业中的学习和交流,会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的学习,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4]
(六)保证课时
高职院校应该保证包装设计实训课程的课时,并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可单独开设包装实训课,要将学生参与实训的内容和应用的时间两者的所占比例分配好。制定详细计划进度表,保证正常开展实训课的时间。包装设计专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如果实训课程的练习和实践没有充足的时间,那么将无法学好包装设计。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要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进行调整。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包装设计的实训课程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的能力。高职院校应完善实训教学体系,拉近企业与包装设计人才的距离,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佳华.论高职院校包装设计实训课程改革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06).
[2]曾照静.浅谈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J].青年文学家,2013(32).
[3]孙丽娜,王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高职《包装设计实训》项目化课程改革[J].神州,2013(19).
1.1中等艺术学校美术专业生源与培养现状现今,我国的教育重心逐渐转移到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上,社会上的美术高考热和艺术院校培养的迎合市场需求的应用设计类人才使中等文化艺术学校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办学方向。近年来蔚然形成的“高校艺术生招考热”、“普通中学开设艺术特长班热”和“社会培训机构艺术培训热”等现象,使艺术教育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普通中学开设规模较大的美术高考班,使本来为数不多的美术苗子进入了普通中学美术班,这对中等艺术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规模受到巨大的冲击,艺术中专校面临招生难、就业难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和普通中学艺术高考班在决战,抢生源;一方面在模仿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但毕业生市场竞争力与大专院校难以抗衡。学校虽然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作了一些调整,看似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作了一些改革,但没有自己的专业办学亮点和特色,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学校美术专业的办学走出困境。
1.2中等文化艺术学校办学优势纵观美术专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很多艺术中专校美术专业的办学历史长且是很多学校的首创专业,无论是师资还是硬件条件都有一定的规模,在专业设置上也做了很多的有益尝试,积累了一定的成功教学模式。中等文化艺术学校美术专业作为主干专业,曾经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美术人才,成了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生态链里的重要一环。在艺术学校美术专业陷入了历史与现实营造困境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艺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前景和空间,更为艺术教育的办学改革和定位指明了方向。
1.3中等艺术学校办学过程中的问题当前中等艺术学校绝大多数专业形式上完成由群文美术专业向艺术设计专业转型,但实质上当前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无法满足当前文化创意时代的发展要求。又由于大多艺术设计专业没有教学实践基地,艺术设计技能与创意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致使设计产业无法拥有真正需要的人才。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未能定位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发现本土的文化创意资源,缺乏融入创意时代的知识和内容。人才培养方案陈旧,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首先是师资参差不齐。新教师有着很强的技能,但缺乏实战经验;老教师大多数都是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主攻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虽然专业设置作了调整,但无法有相应的专业师资力量,也只好将相近专业教师“移植”到设计教育队伍中来,制约着设计教育的顺利发展;其次是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存在诸如:课程的设置有的是从教师的现状,教师的原专业而开设课程,有的是因现有的设施而安排相应的课程,有的课程因没有师资就不开设等问题,这就造成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性、针对性不强。综上所述,美术专业办学需要积极寻求突破口,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艺术学校办学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因此,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和中等艺术学校应该做到优势互补,达到双赢。中等艺术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致力于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培养出具有一定的创意基础且有很强的操作技能的艺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在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
2中等艺术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
2.1延伸艺术设计的课程内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很好地考虑把传统文化与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联系起来,才能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现在,各大城市都认识到文化是软实力,在竞相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一个好的产品就是一座的城市一张名片已成共识。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本土传统工艺美术的材料、风格和技艺进行学习、研究,从中体会其精华,感受艺术魅力和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参观相关的企业,培养他们直观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产品的创作和生产热情;另一方面,在设计课程中,让学生了解新材料,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创作出既有民族性又体现出现代审美价值的作品,并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2.2艺术设计教育要与市场接轨,采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学校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安排实训课程,观摩相关企业的生产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锻炼,并在自己的创造性学习中完成,会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教师除了课堂上通过项目教学加强设计的训练,因为任何设计作品总要转化为产品,因此,还要联系生活开展设计,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当前学校实行的工作室制,走的就是一条很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让学生参加企业的设计项目的制作,接触到一些在课堂中不能得到的设计资源,让教学与市场结合的更加紧密,工作室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一些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结合企业实际,既开拓了学生眼界,又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际的最佳结合。
2.3注重人文素养在艺术设计教育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历来艺术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存在强调学生对某一专业技能的学习,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一共性问题。人文素养的缺失,看表象对学生的技能掌握似乎没有影响,殊不知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直接影响,学生也只能是简单的模仿,当面对产品的革新时这种艺术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就显露出其局限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后劲不足,显然,这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强调的培养个体的创造力是不相符合的。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创意必须是有文化的创意,文化是文化创意的灵魂,创意人才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才能形成文化与创新完美的结合。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形成富有创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更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让产品赋予特定区域的文化内涵,才能让产品迸发出生机和活力。因而,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创意人才的人文素养要求高,我们的艺术教育就应更进一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更新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人文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建设,通过邀请本地的文物专家和历史研究人员来校做讲座,让学生领悟到本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成为今后本土文化创意的源泉;再例如通过第二课堂、艺术讲座、社团,形成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
改革开放的政策打开了中国走向世界音乐文化的大门,中西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广泛,方式越来越便捷。地方大学音乐系和音乐学院恢复招生,为美声歌唱创造了良好的传播和发展环境。大批海外归来的、接受了最正统、最前沿的西方声乐理念的声乐专家们,为我国美声歌唱人才的培养、民族声乐演唱的探索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涌现出大量的优秀青年歌手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为国内、国际声乐界所瞩目。许多佼佼者已经扎根国际声乐舞台,蜚声海外。如:傅海静、叶英、丁毅、范竞马、迪里拜尔、刘捷、田浩江、张建一、袁晨野等人,他们在国内上演的欧洲古典歌剧和中国民族歌剧中扮演主要角色,成为中国歌剧事业的领军人物,在新世纪担当起了中国美声歌唱的大任。廖昌永、戴玉强、王莹、王莉等为美声歌唱在国内的发展和大众声乐审美风格的构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演唱了《海恋》等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声歌曲。用美声歌唱风格演绎民族歌曲、流行歌曲等,以适应各个阶层广大听众的审美需要,取得了可喜的收效和成果。美声唱法新秀王莉演唱的作品《蓝色爱琴海》等,得到了专业人士和人民大众的普遍认可。她接连主演了许多音乐剧和歌剧作品,正迅速成长为大众熟知的、喜爱的美声歌手。美声歌唱的艺术风格是建立在西方音乐审美文化下的艺术表现手段,通过国内这些优秀的美声歌唱家的精彩演绎,使美声歌唱在当代中国的声乐园地中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观众开始喜爱并认可美声演唱风格了。
二、流行演唱风格的发展
除了民族传统的演唱风格和美声演唱风格,这一时期席卷中国大陆的声乐演唱风格就属流行演唱了。这种演唱风格当下备受人们关注。它虽起源于欧美,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声乐演唱风格的发展。“全国青年首届民歌、通俗歌曲大选赛”、“全国青年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组)”等,将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在这些比赛中,流行演唱被确定为与民族演唱风格、美声演唱风格相平等和独立的一种风格,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中国大陆的音乐舞台。最初人们习惯称之为“通俗唱法”,它的特点是更加强调用自然、本真的嗓音和口语化的语言来演唱。流行演唱之所以能够让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接受,就在于它自身的音乐风格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平民化,容易理解和传唱。在物质条件逐渐满足、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流行音乐文化、流行声乐表现形式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普通大众的精神审美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流行演唱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自身在不断的改革、发展和演变,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每一位流行歌手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演唱特点,例如:港台歌手邓丽君、齐秦、小虎队、王力宏、SHE、张信哲、蔡依林、周杰伦等;大陆流行歌手刘欢、毛阿敏、那英、韦唯、孙悦、孙楠、韩红、谭晶等。他们的演唱被广大听众欣赏,演唱歌曲被广泛传唱,有的甚至成为经典之作。改革开放初期,邓丽君的歌曲传遍了大街小巷,一首《甜蜜蜜》让人百听不厌;《在水一方》用独特的音色和柔软清晰的吐字把每一个聆听的人带入了一个天地苍茫、水域无边的画境之中,让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都沉浸在那种柔软的声音中无法自拔。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音乐演唱风格,在新时期占据了国内声乐舞台和市场,影响了国内外一代又一代的流行音乐人。台湾流行歌手周杰伦也以其独特的流行唱法和音乐风格,形成了自身巨大的音乐影响力和号召力。《千里之外》、《青花瓷》等作品,成为家喻户晓、老少皆宜的歌曲。大陆实力派歌手孙楠演唱的作品《拯救》、《你快回来》、《I believe》等等,他以高亢嘹亮的音色、宽广的音域、激昂振奋的演唱风格,刮起了大陆流行演唱舞台的新一轮风暴,受到广大流行音乐声乐爱好者的追捧和模仿。著名歌手谭晶,取得了国内第一个通俗唱法的硕士学位。她演唱《爱在心间》、《远情》、影视插曲《一爱到底》、《蔓延》等,都是将多种声乐技巧,巧妙的融合运用,使得声音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好评。
三、结语
一、重视艺术欣赏与审美融为一体
重视艺术欣赏与审美融为一体,淡化艺术技术技巧层面的问题。对于艺术欣赏与审美欣赏来说,两者又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应该区别来看。第一,两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艺术欣赏主要是人作为主体对于艺术作品这个客体进行欣赏,而审美欣赏的客体相比之下则广泛得多,从日月星辰到飞禽走兽,自然风光到科学技术,总之在各个领域、方面,有潜在审美价值的客体都存在审美欣赏的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在审美需求的指引下以及审美意识的控制下,协调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的审美情感和理解。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有针对性、课程内容上要有广泛性。最为重要的是要把这种针对性和广泛性置于美学意识的统领之下。以音乐艺术为例来分析。艺术教育首先应该建立在大的艺术改革之下,素质教育课程应成为以艺术欣赏为手段,艺术文化视依托来找寻主体,在社会理性的意境中感受领悟,让感性认知成为自己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自由创作的能力。这也就是一个课程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浩瀚的艺术海洋里面帮学生们理清体裁风格之间的美学差异,将音乐史的专业知识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结合统一分析起来。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的高职院校将艺术课程作为压缩饼干来进行教学,将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化版”来进行艺术教学,这将导致艺术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成为可有可无的“豆芽科”,学生在有限的课程中难以正确理解艺术所产生的功用,难以调动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职业人,而是培养拥有专业水准的爱好者。只有将音乐的欣赏分析过程时刻浸润于审美与文化的丰厚含蕴之中,才有可能使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更具吸引力,更受欢迎。当然音乐技巧在专业学习中非常重要和必要,可是就音乐欣赏来说,技巧分析永远挖掘不了音乐的精髓。就现在来看,很多高职院校过分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上的设置过分重视学习知识技巧和应试能力,这一定会造成学生的兴趣爱好创作大打折扣。违背了最初教育的目的。
二、艺术教育创新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相协调
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多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如何进行艺术教育创新,这是个关乎艺术教育总体性战略问题,涉及到诸如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原则问题,艺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进行创新实践,在创新中求出路、求发展,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课程改革创新应该培养学生和发挥学生能力相一致的,要考虑到课程为学生的创造提供广泛的空间。艺术教育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被教育者,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创造性。可以说,艺术是伴随人类发展的一种永远而永恒的创造活动,艺术贵在创造创新个性,有美的规律,又有独到的开拓和表现。而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中培养形成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对他的一生都有意义。那么,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坚持创新原则,具体又应该注意哪些昵?第一:强化感知。感知是受教者去感受艺术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之一。艺术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创新艺术课程,实行感知艺术教育理念去提升学生艺术感知能力,而这种感知能力在各行各业都是不可缺少的。实际上,成功的艺术教育对个人智力发展更多体现在感知与思辨能力的提升。因此,艺术教育工作者应从远古社会开始收集最为辉煌灿烂的艺术瑰宝,并加以美学原理对其进行作品审美分析,让学生从中感知艺术作品无穷魅力,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瑰宝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去展开联想,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通过多渠道多维度感知艺术作品,也会逐步更加了解艺术、热爱艺术,这也正是当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之一,从教者应多利用感知艺术教育理念去培养、发展学生。第二:重视体验。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审美欣赏都需要经历观察意象、体验情感体和悟解理性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体验是承前启后的中心环节。确切的说,这种情感体验就是伴随和融会艺术意象观察的一种性情体验,是意象与情感的融汇。在高职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把握理解艺术作品。高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教者,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积累,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和艺术知识连接在一起,实现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生活的相互融通。另一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主动去排除学生内外界因素对艺术欣赏的干扰,让学生学会潜心学习艺术知识、体验艺术美感、感受艺术魅力,从而将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专心致志的应用于艺术欣赏当中来,并拓展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
教师带领学生的这种艺术欣赏还可以让学生重构艺术作品,这种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重构使等于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二度创造,这种建构可以不断培养学生个性培养,更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欣赏者个人的联想本领能在很人程度上改变艺术作品的内容”。“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作者:李曾辉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道一.艺术学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2]斯托洛维奇.生活、创作、人—艺术活动的功能[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3.
【关键词】艺术类 毕业教学展示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78-01
一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取得的成效
长期对成人艺术类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现今已显露出弊端。成人艺术类学生应更多在毕业考核中展示其专业实际能力,以适应职业需求。在多年的教学中,艺术类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摸索出将幼儿艺术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形势改为毕业教学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利用自我设计,探究性、多种艺术门类课程选择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艺术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实际演练和体验型科学,通过多种艺术门类课程的选择,学生与导师可以共同探究幼儿艺术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了解最终决定教学展示题目、形式。一切工作都由学生主导完成,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实际授课能力是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地说大话、喊口号,甚至抄袭,没有积极的思维、实际的演练和创新。利用自己设计性或探究性授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艺术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和探究性的毕业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作用是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无法取代的。
2.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知识相联系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幼儿艺术专业教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育儿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利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来调节幼儿的情绪;生活中的不同季节可用不同的装饰画去表示,用来作教室装饰或家居装饰。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又与教学密不可分的知识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动手实践和创新。
3.在教学展示中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更有兴趣
在导师引导毕业教学展示中,学生们还应加入一系列与幼儿互动的实践性活动,如幼儿参与的律动游戏、手工、讲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意识到,这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怎么带动幼儿?怎么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增加知识,拓展视野,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研讨教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堂实践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4.毕业教学展示提高学生就业自信心
通过教学展示学生们纷纷表示有难度,但这个过程受益匪浅,真的有提高,能学到知识。据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60%以上的学生将这次毕业展示运用到了求职或工作中去,80%的学生认为通过这样的毕业教学展示,授课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样的毕业形式改革很实用,符合现在就业的需求。
二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创造性
幼儿艺术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高中毕业考入的,对自己缺乏自信。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而且经过某种训练后,完全可以学会并更具创造性。创新并不与知识成正比,所以需要导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教会她们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消极的思想
从已毕业的幼师学生来看,持有积极心态的毕业生,积极进取,最终创出一片新天地,而持消极心态的毕业生,遇事退缩,在困守中一事无成。由于几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展示是一项相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难度的事,做起来肯定困难重重,心态若不积极,遇到困难,便容易退缩。因此,导师关注学生的心态,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3.不了解创新的方法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从当今各地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理念来看,保护和传承民间活态艺术的审美规律和艺术形式,探索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追寻传统文化遗产的生态之美,探究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已成为一种文化趋势。文章从活态的含义及追寻活态之美的必要性、民间艺术课程实施的背景与理念、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入手,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当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价值潜在性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
活态 民间艺术 教学现状
一、活态的含义及追寻活态之美的必要性
“活态”本是一个科技名词,是指可钝化金属未形成钝态之前或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由于电位降低而丧失钝态后所发生的活性溶解状态;也指非钝化金属的自然活性溶解状态。我们借用它审视民间艺术的特性,主要着眼于“自然”与“活性”这两个特点。换句话说,民间艺术很重要的一项特征是自然状态下绵绵不绝的生命力。而我们对民间艺术的探究和保护,也正是要对其活态进行把握,使之不致“人亡艺绝”。对于民间传统文化,要“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而就民间文化而言,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眼下正面临几个亟须重视的问题:第一,掌握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人较少,热衷于民间文化艺术的文化工作者较少。这就使得民间艺术缺乏保护利用、普及弘扬的基本力量。第二,虽然一直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在县级以下尚存在注重申遗形式、轻视遗产保护的现象。一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然已被确立为保护对象,但其境况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第三,随着旅游事业与文化结合的日益紧密,一些地区过于注重商业意识和商业动机,使民间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在演艺活动中受到漠视。以上这些问题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活态进行保护,这样才能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二、民间艺术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是艺术之母,更是宝贵的课程教学资源。艺术课程在其课程目标定位上,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总体性发展目标,其出发点是帮助学生在各个艺术领域内构建起丰富的内在联系,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形成完整的艺术心理体系。
三、民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目前,民间艺术这门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些教师过分注重专业技法的表现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轻视对学生设计理念、专业素质的培养,出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衔接不紧密等现象。然而,当今大学生对民间艺术设计专业能力的求知欲不断增强,因此,急需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来完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构建。在信息全面化和技术现代化的今天,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使中国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学生忽视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的现象。乔晓光在《活态文化》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们缺少了对活着的时间的理解,对活着的文化空间的认知,我们并没有真正拥有由我们自身构筑起来的一个活态文化史,村庄里的智慧仍像没有开发的土地一样在荒野里沉睡着。”
的确,“活着的时间”“活着的文化空间”“活态文化史”,这些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是依然存在于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鲜活的文化事实,它与民间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生生相息。因此,教师在民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应重视民间艺术生命的延续和强化。民间艺术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如,庆阳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乡一俗、一地一特色,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形式。
然而,当今的一些高校学生脱离了乡土乡音,对本土民间艺术了解较少,甚至对“民间艺术”这一概念都不熟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和了解本土的民间活态艺术,采用活态方式传承发展,在保护好基本民间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形成民间艺术品牌,引导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壮大,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高校民间艺术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现代化产业转变与应用,提升学生的就业与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这是民间艺术教育的又一种教学方式。
论文关键词:遗传算法
1 引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物种总是向着更适应自然界的方向进化的规律。可见,生物进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优化过程,在计算科学上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生物进化过程不仅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实现,而且还可以模拟进化过程,创立新的优化计算方法,并应用到复杂工程领域之中,这就是遗传算法等一类进化计算方法的思想源泉。
2 遗传算法概述
遗传算法是将生物学中的遗传进化原理和随[1]优化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随机性的全局优算法。遗传算法不但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功能和求解问题的能力,还具有简单通用、鲁棒性强、适于并行处理等特点数学建模论文,是一种较好的全局优化搜索算法。在遗传算法的应用中,由于编码方式和遗传算子的不同,构成了各种不同的遗传算法。但这些遗传算法都有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对生物遗传和进化过程中选择、交叉、变异机理的模仿,来完成对问题最优解的自适应搜索过程。基于这个共同点,Holland的遗传算法常被称为简单遗传算法(简记SGA),简单遗传算法只使用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这三种基本遗传算子,其遗传进化操作过程简单,容易理解,是其他一些遗传算法的雏形和基础,这种改进的或变形的遗传算法,都是以其为基础[1]。
2.1遗传算法几个基本概念
个体(IndividualString):个体是遗传算法中用来模拟生物染色体的一定数目的二进制串,该二进制串用来表示优化问题的满意解。
种群(population):包含一组个体的群体,是问题解的集合。
基因模式(Sehemata):基因模式是指二进制位串表示的个体中,某一个或某些位置上具有相似性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也称模式。
适应度(Fitness):适应度是以数值方式来描述个体优劣程度的指标,由评价函数F计算得到。F作为求解问题的目标函数,求解的目标就是该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遗传算子(genetic operator):产生新个体的操作,常用的遗传算子有选择、交叉和变异。
选择(Reproduetion):选择算子是指在上一代群体中按照某些指标挑选出的,参与繁殖下一代群体的一定数量的个体的一种机制龙源期刊。个体在下一代种群中出现的可能性由个体的适应度决定,适应度越高的个体,产生后代的概率就越高。
交叉(erossover):交叉是指对选择后的父代个体进行基因模式的重组而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机制。在个体繁殖过程中,交叉能引起基因模式的重组,从而有可能产生含优良性能的基因模式的个体。交叉可以发生在染色体的一段基因串或者多段基因串。交叉概率(Pc)决定两个个体进行交叉操作的可能性数学建模论文,交叉概率太小时难以向前搜索,太大则容易破坏高适应度的个体结构,一般Pc取0.25~0.75
变异(Mutation):变异是指模拟生物在自然的遗传环境中由于某种偶然因素引起的基因模式突变的个体繁殖方式。在变异算子中,常以一定的变异概率(Pm)在群体中选取个体,随机选择个体的二进制串中的某些位进行由概率控制的变换(0与1互换)从而产生新的个体[2]。如果变异概率太小,就难以产生新的基因结构,太大又会使遗传算法成了单纯的随机搜索,一般取Pm=0.1~0.2。在遗传算法中,变异算子增加了群体中基因模式的多样性,从而增加了群体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作用,避免早熟现象的出现。
2.2基本遗传算法的算法描述
用P(t)代表第t代种群,下面给出基本遗传算法的程序伪代码描述:
基本操作:
InitPop()
操作结果:产生初始种群,初始化种群中的个体,包括生成个体的染色体值、计算适应度、计算对象值。
Selection()
初始条件:种群已存在。
操作结果:对当前种群进行交叉操作。
Crossover()
初始条件:种群已存在。
操作结果:对当前种群进行交叉操作。
Mutation()
初始条件:种群已存在。
对当前种群进行变异操作。
PerformEvolution()
初始条件:种群已存在且当前种群不是第一代种群。
操作结果:如果当前种群的最优个体优于上一代的最优本,则将其赋值给bestindi,否则不进行任何操作。
Output()
初始条件:当前种群是最后一代种群。
操作结果:输出bestindi的表现型以及对象值。
3 遗传算法的缺点及改进
遗传算法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个原因是出现早熟往往是由于种群中出现了某些超级个体,随着模拟生物演化过程的进行,这些个体的基因物质很快占据种群的统治地位,导致种群中由于缺乏新鲜的基因物质而不能找到全局最优值;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遗传算法中选择及杂交变异等算子的作用,使得一些优秀的基因片段过早丢失,从而限制了搜索范围,使得搜索只能在局部范围内找到最优值,而不能得到满意的全局最优值[3]。为提高遗传算法的搜索效率并保证得到问题的最优解,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简单遗传算法进行改进。
3.1编码方案
因实数编码方案比二进制编码策略具有精度高、搜索范围大、表达自然直观等优点数学建模论文,并能够克服二进制编码自身特点所带来的不易求解高精度问题、不便于反应所求问题的特定知识等缺陷,所以确定实数编码方案替代SGA中采用二进制编码方案[4]。
3.2 适应度函数
采用基于顺序的适应度函数,基于顺序的适应度函数最大的优点是个体被选择的概率与目标函数的具体值无关,仅与顺序有关[5]。构造方法是先将种群中所有个体按目标函数值的好坏进行排序,设参数β∈(0,1),基于顺序的适应度函数为:
(1)
3.3 选择交叉和变异
在遗传算法中,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选取是影响算法行为和性能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算法的收敛性。在SGA中,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能够随适应度自动调整,在保持群体多样性的同时保证了遗传算法的收敛性。在自适应基本遗传算法中,pc和pm按如下公式进行自动调整:
(2)
(3)
式中:fmax为群体中最大的适应度值;fave为每代群体的平均适应度值;f′为待交叉的两个个体中较大的适应度值;f为待变异个体的适应度值;此处,只要设定k1、k2、k3、k4为(0,1)之间的调整系数,Pc及Pm即可进行自适应调整。本文对标准的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对交叉概率采用与个体无关,变异概率与个体有关。交叉算子主要作用是产生新个体,实现了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从种群整体进化过程来看,交叉概率应该是一个稳定而逐渐变小,到最后趋于某一稳定值的过程;而从产生新个体的角度来看,所有个体在交叉操作上应该具有同等地位,即相同的概率,从而使GA在搜索空间具有各个方向的均匀性。对公式(2)和(3)进行分析表明,适应度与交叉率和变异率呈简单的线性映射关系。当适应度低于平均适应度时,说明该个体是性能不好的个体数学建模论文,对它就采用较大的交叉率和变异率;如果适应度高于平均适应度,说明该个体性能优良,对它就根据其适应度值取相应的交叉率和变异率龙源期刊。
当个体适应度值越接近最大适应度值时,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就越小;当等于最大适应度值时,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为零。这种调整方法对于群体处于进化的后期比较合适,这是因为在进化后期,群体中每个个体基本上表现出较优的性能,这时不宜对个体进行较大的变化以免破坏了个体的优良性能结构;但是这种基本遗传算法对于演化的初期却不利,使得进化过程略显缓慢[6]。因为在演化初期,群体中较优的个体几乎是处于一种不发生变化的状态,而此时的优良个体却不一定是全局最优的,这很容易导致演化趋向局部最优解。这容易使进化走向局部最优解的可能性增加。同时,由于对每个个体都要分别计算Pc和Pm,会影响程序的执行效率,不利于实现。
对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改进,使群体中具有最大适应度值的个体的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不为零,改进后的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计算公式如式(4)和(5)所示。这样,经过改进后就相应地提高了群体中性能优良个体的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使它们不会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从而使得算法能够从局部最优解中跳出来获得全局最优解[7]。
(4)
(5)
其中:fmax为群体中最大的适应度值;fave为每代群体的平均适应度值;f′为待交叉的两个个体中较大的适应度值;f为待变异个体的适应度值;pc1为最大交叉概率;pm1为最大变异概率。
3.4 种群的进化与进化终止条件
将初始种群和产生的子代种群放在一起,形成新的种群,然后计算新的种群各个体的适应度,将适应度排在前面的m个个体保留,将适应度排在后面m个个体淘汰数学建模论文,这样种群便得到了进化[8]。每进化一次计算一下各个个体的目标函数值,当相邻两次进化平均目标函数之差小于等于某一给定精度ε时,即满足如下条件:
(6)
式中,为第t+1次进化后种群的平均目标函数值,为第t次进化后种群的平均目标函数值,此时,可终止进化。
3.5 重要参数的选择
GA的参数主要有群里规模n,交叉、变异概率等。由于这些参数对GA性能影响很大,因此参数设置的研究受到重视。对于交叉、变异概率的选择,传统选择方法是静态人工设置。现在有人提出动态参数设置方法,以减少人工选择参数的困难和盲目性。
4 结束语
遗传算法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遗传算法的并行性和全局搜索等特点,已在实际中广泛应用。本文针对传统遗传算法的早熟收敛、得到的结果可能为非全局最优收敛解以及在进化后期搜索效率较低等缺点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在全局收敛性和收敛速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得到了较好的优化结果。
参考文献
[1]邢文训,谢金星.现代优化计算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6-68.
[2]王小平,曹立明.遗传算法理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50,76-79.
[3]李敏强,寇纪淞,林丹,李书全.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02:1-16.
[4]涂承媛,涂承宇.一种新的收敛于全局最优解的遗传算法[J].信息与控制,2001,30(2):116-138
[5]陈玮,周激,流程进,陈莉.一种改进的两代竞争遗传算法[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0(002):273-277.
[6]王慧妮,彭其渊,张晓梅.基于种群相异度的改进遗传算法及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6,26(3):668-669.
[7]金晶,苏勇.一种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41(18):64-69.
[8]陆涛,王翰虎,张志明.遗传算法及改进[J].计算机科学,2007,34(8):94-96
1.毕业生方面的问题第一,毕业班的毕业设计课程一般都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由于这一个阶段很多学生已经在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了,单位的繁忙工作让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分散了不少,真正花费在毕业设计创作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单位制度不允许实习生频繁请假,学生也不想失去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这样势必导致学生不能按照导师的要求定时来找导师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导师也很难面对面辅导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这样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就很难得到有效控制。第二,学生马上要毕业了,要忙着做简历和作品集,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会,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了各个招聘会上。第三,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文字功底差,语言表达能力也一般,对自己设计的作品不能很清晰地介绍说明。还有部分学生实习的单位和自己的专业不一致,毕业后打算转行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所以此毕业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不高,认真程度不够,抱着应付了事混个文凭的态度。还有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够刻苦努力,专业技能学得不够扎实,在毕业设计阶段就暴露出问题来了。问题集中表现在设计草图最后补画,设计草图生拼硬凑现象很严重;设计施工图集上平面图尺寸标注不规范,没有比例尺、图名。平面布置图没有按照实际尺寸布置,有的空间实际上根本放不进去那么多家具。地面铺装图没有标出具体尺寸,平面图的铺装形式和效果图不配套。平面天花图没有标高,天花布置图和效果图不一致。立面图没有分段尺寸标注,没有具体的材质说明,立面图上画指北针。大样详图的剖切符号不正确;效果图中的材质和灯光效果不好,色彩设计搭配在电脑效果图中没有很好表现出来,电脑技能一般;有的学生请有经验的设计师帮着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展板版式设计问题很大,学生的平面排版能力和审美能力一般,排出的版面过于简单,缺乏设计感;开题报告、设计说明的文字功底差,错别字很多、语句不通、词不达意,没有按照格式要求写,极个别学生从网上摘抄风格介绍,而具体说明自己设计的内容却寥寥无几。
2.毕业生的指导老师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部分青年教师是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的,在研究生阶段也是以研究理论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模式,对本专业的毕业生不能进行实践辅导。第二,毕业生指导教师除了要完成十几个毕业生的辅导工作,还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等,任务繁重,工作量大,精力和时间不够用,这样就不能做到及时了解和掌控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第三,少数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疏于管理,学生没能及时向导师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导师约见毕业生的次数过少,对毕业生的辅导工作做得还不够。
3.制度方面的问题第一,毕业设计选题制度不完善。大部分的学生是自拟题目,题目大而空,没能做到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这是由于毕业实习阶段没有按照学校规定在本专业的单位里实习导致的问题。部分在设计单位实习的学生都是带着自己在公司里做的真实的项目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来做的,作品既真实又好做。第二,毕业设计监管制度不完善。对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情况没有制度制约其向指导教师汇报进展情况,没有规定学生与导师要定期见面接受指导。有些指导老师没有做好指导记录和考勤、打分工作。第三,毕业设计的答辩评价制度不够完善。毕业设计的答辩往往是用一个表格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进行打分评价,往往是效果图好的学生和语音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评优。有些创意好的作品因为表现效果一般而被忽视,由于答辩时间有限,评委老师们没能及时发现。第四,毕业设计的展览制度不够完善。很多高校将毕业展览和毕业生招聘工作同时进行的制度值得推广,展厅也演变成为招聘现场,毕业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讲解来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毕业设计改革的建议
第一,针对学生方面出现的问题,应当调整教学计划,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延长,或者提前至最后学年的第一学期,安排在毕业实习的中后期进行,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好自己的毕业设计。针对毕业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问题、基础差问题、敷衍了事问题,由该毕业生的指导教师负责定期检查其毕业设计质量,并针对出现的毕业设计内容问题予以及时指出,耐心辅导。如果发现学生在导师多次辅导之后还应付了事,指导教师应对其进行警告,对屡教不改的毕业生取消其参加毕业答辩的资格。毕业生出现作品抄袭现象和不一致现象的也同样取消其参加毕业答辩的资格。
第二,针对指导教师出现的问题,应当严格控制导师的选用,对缺乏实践经验和指导经验的青年教师,先不允许其带毕业生,让其作为老教师的助手参与到毕业辅导工作中锻炼其能力。另外,青年教师要利用假期和空闲时间到企业一线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对于指导教师工作量大、精力不足、时间不够问题,应当适当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将设计类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量系数和其他专业的工作量系数予以适当区分,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使其能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辅导和掌控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针对少数指导教师对其负责的学生疏于管理问题,应当及时通知其予以加强监控,对学生反映强烈的指导教师应当取消其带学生毕业设计的资格。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所以,教师不管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学中的某一环节,必须要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因为它对一节课堂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教师怎么样才能在课堂中去提问学生呢?下面笔者就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
一、课堂提问要量力而行与对象选择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估测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根据具体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尽可能提出具有诱发学习欲望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要停顿一会儿。这时,教师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嘴微张,身体稍微前倾,眼睛也睁得大些,或许会抬头微笑,这就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他可能不会回答这一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和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
小学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要适时适度,并且还要有艺术技巧的提出,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在适时上可以这样把握:⑴学生脑海中有一定的想法、疑问而不知怎样表达时进行提问;⑵学生在学习到教材重点内容时,对难点进行提问;⑶学生遇到问题找不到突破口或者是毫无头绪时通过提问引发思考。
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
三、课堂提问要新颖
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并且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密切注意到学生的反应,注意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例如,在讲述《凡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故事,然后在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内容是凡卡给爷爷的信中所涉及到的吗?”这显然是学生意想不到的。于是学生们就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课文,认真地了解课文内容,这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横向拓展,让学生从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转化。
四、课堂提问要有包容性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这种简单机械地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必要的。还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如教最后一段时,我没有问“小女孩死了,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她的梦实现了吗”等问题,而是问,作者为什么用小女孩的死这个悲惨的结局作结尾?这个问题内涵比较丰富,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小女孩的家一贫如洗,没有温暖没有爱,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可是没有一个人买她的火柴,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她的死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说:“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有的学生说:“唯一疼小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梦见疼她爱她的奶奶,她渴望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五、教师对答问评价要具有合理性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小学生的心里面,很看重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明确的评价,尽可能做到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教师也不能过高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会让学生骄傲自满。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