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德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智慧,锻炼和培养学生道德生成的自觉性、习惯性,构建德育教育的有效环境,我校始终把“崇德尚学,有声人生”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墙壁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爱科学”的四有新人,引导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互助合作、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使学生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走廊文化设置《弟子规》《三字经》便于学生诵读;名人故事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幼小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先贤憧憬未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班主任教师的智慧设置文化园地、生活园地、图书角、展示台等活动板块。留给学生自由发展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环境优美、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活中,汲取营养,自由飞翔、快乐成长。
二、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探讨
2010年开始,我校就开始探究小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优先,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采取布置“家庭生活作业”为基本内容的探求方法。家庭生活作业不同于家庭作业,重在生活与实践。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具有导向性、针对性、教育性、长期性、实践性和可操控性。各年龄段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我们要求“家庭生活作业”一定要适合每个学龄段分层布置。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卡中内容体现在六个方面:1.生活作业的内容;2.完成时段;3.生活作业完成的过程;4.我的收获;5.家长评价;6.教师评价。一、二年级教师布置,学生完成,通过定期召开班级生活会,邀请家长参加的方式让学生汇报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的快乐。三至六年级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生活作业内容自己填写记录卡。另外,学校给教师配发《家庭生活作业记录本》,让教师记录填写每次布置作业的时间、内容、目标、学生完成的时限,教师检查跟踪记录,阶段性总结。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归档整理,载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再在总结反思过程撰写德育教育论文。学校对“家庭生活作业”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期中、期末进行总结,并对教师学生事迹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学生奖设金卡、银卡、铜卡三个奖项。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的学生收获了很多。在完成“家庭生活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给爸爸妈妈洗脚,给爷爷奶奶端饭、倒水,学生学会了感恩;通过洗手绢、叠被子、洗碗活动,学会了生活自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捡纸屑、清理街头小广告活动,树立了保护环境意识;通过洗脸、刷牙,学生知道了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唤起了人与人的友善;学种花、学种菜、饲养一种小动物活动,学生学到了种植和养殖的知识;通过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学生主动为灾区的小朋友捐出纸和笔,礼物虽小可彰显了学生的爱心;读一本好书、看一部电影,给同学讲一个故事和童话,培养学生渴求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参观革命圣地、祭扫革命烈士陵墓,点燃了学生爱国的激情,诸多事例证明了我们布置“家庭生活作业”的有效性。
三、结语
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及其人格孕育作用
1.日常性:儿童天性的
赫勒及我国学者衣俊卿都认为非日常生活是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而日常生活是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但“自为”也可能“为”错了方向,也可能妨碍了人性的实现。比如,制度虽然是人的创造物,但被创造出来的制度有时有了自己的生命和逻辑,可以屏蔽、遮盖甚至扭曲人性。科学世界是人的创造性得以展开的领地,是人的创造性开辟的天地,但在这一领地里人及其本性容易被遗忘。而一般情况下的日常生活是人本性的自然,是人的原始而本真的生命和情感的展开,是人在“钢筋混凝土森林”式的现代物质与制度环境中得以喘息、静思的家。
学校生活日常性首先是儿童天性的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其生活本身就具有日常性,他们还不适应制度化的生活。踏入学校以后,在不得不过的制度生活中,他们的天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和阻隔,但儿童时刻都在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这种制度生活上涂上儿童的、日常的色彩。从另一角度看,儿童不可避免地要将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带入学校生活之中,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日常生活的惯性。正是因为在日常性的生活中,人的本性得以,使人与人得以真实相会,避免了诸多遮蔽、掩盖和面具。
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本性的显露使得学校生活有了日常的色彩,这一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意义。首先,就像动物在一定范围内留下自己的气味使之成为“自己的”的一样,儿童在相对刚性的学校制度生活中留下一些日常的色彩和气息,使学校生活有了一些“属己”的成分,进而获得一点安全感和文化的适应感。其次,在日常性的学校中显露的本性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各种品性的儿童无遮蔽的相互作用,通过暗示和接受暗示、非反思等机制,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悄然发生。第三,在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外在化,但这一过程不会是单向的,对象化的同时也有“内在化”,外在的环境和人必然会与外在化的“本质”互动,进而丰富、发展这一“本质”。
2.与道德时刻照面
制度生活中,制度是人与道德之间的一堵墙,使得人与道德“隔墙相望”,不能直接照面。鲍曼深刻地指出,在制度生活中,“行为者不是面对另外一个人,而是面对一个‘言明的要求’;真正的联系发生在行为者和规则之间,而另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或目的仅仅是权利和义务的棋盘上活动的棋子”。[1]也就是说,在制度生活中,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与其他人发生直接联系,而是与制度发生直接联系,通过制度再与他人发生间接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人及道德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了。与此不同,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制度这堵墙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相联系,人与道德也是时刻照面的。与制度生活中制度和理性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主导调节因素不同,日常生活中道德和情感则是主导的、直接的调节因素。[2]在具有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他人当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这就必然导致对他人的“感通”与尊重,而这正是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当然,这种与道德的时刻照面,或者说对他人的“感通”与尊重,有时并不一定是刻意为之的,可能以自动化的、习惯化的不假思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恰是道德与人融为一体的一个阶段。
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人与人由陌生变得熟悉而有相互依恋的感情,变成了一个“熟人社会”。如果说陌生人之间的伦理是一种理性伦理,比如公正、公平、礼貌等,那么“熟人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的伦理则具有显著的情感性。学校生活中,学生之间通过日常的和制度性的交往,已经变成了熟人,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也是情感关系。一个儿童对另外一些与自己共同生活的儿童的关心、牵挂、体贴对自己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自我教育方式,对对方也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过程。
3.日常性与教育的无痕性
正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显露,并以道德作为调节彼此之间关系的主导因素,所以学校生活所具有的日常性对师生人格的孕育具有无痕性。这种无痕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是有意为之的,二是接受影响也是不知不觉的。大家在一起生活,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对别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本身,而不是为了教育别人。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在这种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各种影响和教育,虽然这种接受里有主体非自觉的选择和过滤。
无痕性与低逆反心理、低抗拒和有效性相联系。日常性所附带的教育性是“无意为之”的,是按理所当然的生活要求所获得的效果,这对受教育的一方不构成额外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受教育者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吸收教育滋养的,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行为。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与有意识的影响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意识的影响或者说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是能够清楚意识到其目的和动机的,自主的受教育者在有些情况下也会产生有目的、有计划的“逆反与抗拒”。没有逆反和抗拒,影响的施加和接受又都是无意间完成的,而且这一过程是长期的,所以这种教育的有效性是可靠的。我们可以说通过这种过程所形成的品质是“德性之知”,是深入人之“骨髓”的人之“第二天性”。当然,必须承认,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和教育并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是多种成分混合在一起的,使人的整体人格呈现出一种多种成分共存的张力结构。
二、学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功能发挥的障碍
作为日常性的学校生活和学校日常交往在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作为一个“软”区,很少得到关注,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但学校的教育实践却知道如何削弱、损害其作用。
制度无限膨胀,试图把触角伸到每一个角落。如前所述,无论是从应然还是实然的角度,制度都是有边界的,这一点是再“霸王”的制度也无法突破的极限。但在学校实际生活中,制度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已经极大地压缩了日常性的生活空间。比如,课间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但学校制度已经不满足于在课间时间的隐形存在,而是将课间时间据为己有。可怜的课间十分钟被学校做眼保健操的规定给吞噬了大半。不是被学生戏称为“眼保气”的眼保健操本身招人讨厌,而是其占用了本应该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活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本可以自己由着性子游戏玩耍。成年人出于儿童健康的考虑所制定的做眼保健操的制度,在学生心里还不如厕所里的臭气受欢迎![3]不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证实在课间做眼保健操比儿童自己玩耍放松更能使儿童的眼睛健康得到保证。
我们到小学去调研,常遇到小学生眼睛都不看你却把手举过头顶行队礼,嘴里还嘟囔一句:“老师好!”还没等你回一句“你好!”他已经跑远了。这是制度化的规定对儿童日常行为的过度干预。“见到老师要行队礼”这项干预学生日常行为的要求有时让学生无所适从。比如,一些小学生对在厕所遇到老师要不要行队礼感到矛盾和困惑。[4]三、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作用
1.有所不为
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觉的活动,强调在各个方面的主动作为,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之所在。但学校教育这种作用的发挥好像已经过了头,就像我们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部门,什么事情都要管,什么方面都要操心,结果是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则管得更乱。学校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活动道德教育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应是学校主动的教育活动不应该管的事情,应该是学校自觉的教育活动“所不为”的方面。
学校教育“所不为”的方面很多,包括:
(1)个人交往。个体儿童在学校中会自然交往,与一些儿童比较亲密,与另一些儿童相对疏远,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学校教育最好不要横加干涉,搞什么“传帮带”、“结对子”一类的“搭配”活动。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个人交往中也有自己的自然的、不自觉的选择,何况儿童?
(2)自由支配时间。现今的学校教育将儿童的时间切割成不同的块分给不同的学科,再加上各种补习活动,属于儿童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就是本该属于儿童自由支配的课间和家庭时间,也被学校教育过多侵占了。这种侵占导致了儿童生活的“空壳化”,导致儿童生活中日常性的流失,导致儿童与日常性相关的个性发展的障碍与缺失。
(3)日常生活的范式。儿童的日常生活有自己的自然范式和伦理行为模式,学校教育对此应该持尊重的态度,不能用自己所倡导的生活范式和行为模式来规训、宰制儿童的日常生活。
(4)儿童游戏与语言方式。儿童有自己发明创造的游戏和语言方式,成年人不能以自己喜欢与否作为标准来进行取舍与改造。只要不出现危机和伤害,学校教育可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2.有所为
“有所不为”并不意味着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交往视而不见,学校教育应该对儿童的这种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从中发现问题,为教育干涉提供依据和时机。儿童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自然行为方式表露出来,这是学校教育了解真实的儿童的机会。但学校对日常生活中的儿童的了解不能采取监视等制度化的方式,应该走日常的路子,即在与儿童一起过日常的生活中加以了解。
对儿童日常性的生活总体上应顺其自然,但也并不排斥适度干预。但干预应该用在问题和危机出现的时候。比如,儿童在日常交往中受大众传媒和成人世界的影响,可能会给同伴取各种各样的外号,这种外号对一些儿童的伤害有时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时候,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干预并不一定都是直接干预,也包括对制度化的学校生活的反思。比如儿童语言交往中出现了“祝你生日倒霉,祝你蛋糕发霉,祝你缺胳膊少腿,祝你越吃越肥”、“祝你出门被车撞死,洗脸被水淹死,吃面条被噎死,喝水被呛死,看笑话笑死”这种情绪倾向时,教育者就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儿童的这种看似是玩笑,但却流露出潜意识中的冷漠与不正常心态。
3.对日常形式的借用
日常生活和具有日常品性的生活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其不露痕迹性和效果的扎根性是任何有意为之的活动所不具备的。学校教育可以吸取这些特点,通过借用日常生活的形式来实施自己有目的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很多活动可以采取儿童所喜欢的儿童方式来进行,借助儿童天性乐意为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来影响儿童,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影响。有时,一个游戏比一箩筐的语言教导和苦口婆心的规劝更有效。比如,对学校的归属感教育,一个校徽或学校吉祥物设计游戏,可以比得上校长和班主任的多次的长篇大论。游戏是儿童自己的方式,学校教育的很多任务,如果能用游戏的方式来处理,使儿童没有疏离感和抗拒感,教育效果就会好得多。
注:
[1]齐格蒙·鲍曼著,郁建兴等译:《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2]衣俊卿:《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哲学研究》1992年第10期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使学生的生活真正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一)生活是作文的唯一信息来源
“美是生活,美存在于现实生活本身之中,只有现实生活才是人的美感的源泉,除了现实生活,不存在产生美的任何其他源泉。”生活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存在于生活之中,但美是需要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的。
学生不管写什么文体的文章,总是离不开写自己的生活中的人、事、物、情。只有以生活为源头活水,学生作文才能常写常新。
造成学生作文题材陈旧,语言空洞,无病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历练少,缺少积累。只有从作文的内容――生活入手,才能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是让学生写作文时“肚里有货”、有话要说,有话想说的必由之路。
(二)平凡的生活正是作文最好的素材
许多中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范围狭窄,不够丰富,所以无事可记;生活平凡,甚至单调枯燥,所以无情可抒;生活不够宽广,不够波澜起伏、不够轰轰烈烈,不值得写,激不起写作的兴趣。总之,觉得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值得写的。语文老师要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其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平凡小事、包括自己的真情实感,甚至自己的优点、缺点才应该是自己文字的主体,作文的内容。文章应出自天然,只有“真”,才能“善”和“美”。唯有“真”,才能感人。
(三)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把握它们的特征,发现它们蕴含的灵性以及人性的善和美,让学生受到启迪,并在日常平凡小事中体会亲情、友情的可贵。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感人的场面,并及时用简练的笔墨记录下来,点点滴滴,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素材库。学生有了这些来自生活的真实素材,写作时就可以游刃有余,水到渠成。
(四)布置作文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了解,为作好准备
在进行写人的记叙文的作文训练之前一个月,我要求学生用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生活中的人物:父母、科任教师、同学等比较熟悉的人物,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观察方法和目标:一是用心去观察人物的外貌、衣着、语言、神态的特点、工作态度、生活细节;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或别人的介绍)收集一二件能表现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的事情。三是,通过以上两点加深自己对人物的认识。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到写作文时,基本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问题,而且空话少,感情真实。
二、重视另一种特殊的生活积累的方式――阅读
写文章的基础是观察,作品就是作者生活体验与积累的结晶,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也就间接获得了作者的体验与积累,是另一种形式的生活体验与积累。
如在教学《风儿吹呀吹》这一课时完全可以领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感受风,并让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同时结合生活中一些关于风的视频知道风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和哪些危害(这样图文并茂感染力强)。在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学生每人亲手做个漂亮的风车到教室外玩一玩感受学习的乐趣。“留心处处皆学问”,学生限于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在角色扮演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品德课的真正意义,是通过课程把学生引导、教育成有思想、有能力、德才兼备、健康向上、对社会有用的人。课程虽然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帮助,用他们经历的生活情景,锤炼成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教育他们。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为了使学生对社会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在教学中要真实反映社会。为了让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扮演生活中的角色,让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悟,促使学生品德向健康、善良、正直去发展。在教学中,以课堂为线,学生的生活为点,用课堂这条线把学生生活的各个点连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点、线的结合使学生获得了新的感悟受到教育,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教学目的。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也可让学生在周五放学回家时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送自己回家的司机,这就要求以小组的形式有提问的,有记录的,提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是最丰富的教学素材。课堂上和教材上的教学素材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教材的内容有的对农村孩子来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而所有的这些都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应该找到最接近学生生活的那个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整合后的内容搜集整理资料。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拓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其成为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深入社会生活的原动力。如在《独具魅力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根据教材要求除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京剧知识,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领略中华文化的风采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外,还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引导学生对当地独具魅力的文化现象进行搜集整理。比如东北二人转、东北皮影戏以及当地的丧葬、婚俗和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结语
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而教学生学的过程就包含了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的过程。只有启发学生思考、质疑,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新课程的课本里提供了许多供学生思考的题目,它们与课本的联系较密切,又有一定的难度,非常适合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中就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该问题不需要具备很多专业知识,学生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做出回答,同时该问题又隐含着与古希腊公民素质进行对比的内涵,学生可以在思考之中自然巧妙地学到知识,而不会觉得刻意。
二、设计生活化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行动中的美学”,主张学生应该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利用身边的知识来辅助课堂学习
实现学习过程的生活化。历史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都是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历史知识来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例如必修一专题四中的《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中,有一部分讲的是“”的历史。课前,我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曾经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并把收集的事迹记录下来;课上,安排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成果及心得。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生动丰富,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深切地体悟历史。
2.利用课本的知识来解决身边问题
实现学习过程的生活化。古语说“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必须“经世致用”。不管如何都强调了学习必须能够为现实服务。历史虽然是文科,不像理科那样能将所学的知识方便快捷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但这并不代表历史课所学到的知识都不能运用于现实生活。例如,在上完必修三专题一的《百家争鸣》后,我们便设计了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儒、道、法、墨家等思想观点,对某些生活或社会现象进行点评。如某个学生经常在晚自习时讲话,影响他人;或者就“以德治国”好还是“以法治国”好进行辩论等。学生个个积极发言,见解也一个比一个新颖。在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进一步得到了培养,逐渐形成自我的个性。
三、利用生活化的学习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直接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启示我们,在教育科技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今天,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许多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极力强调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非常好的手段。它非常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的能力,通过这些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也非常符合陶行知所主张的学生应该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要求。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些课题“身边的历史”“本地古迹与名人”“本地的传说与历史”等,吸引学生探究讨论。
2.以网络学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网络在今天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育教学当然也不该遗漏它。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动手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的运用则提供了一个十分合适的机会。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寻找信息的广阔平台,在寻找有效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网络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工具,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操作。不论是对于学习对象———知识,还是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网络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以学科整合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幼儿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对知识的探究阶段,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和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数学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所以儿童的数学教育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念同样适用于幼儿的数学教育,就是把数学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数学中回顾生活。
国内外一些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研究也说明,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是实现幼儿的思维能力转变,让孩子们通过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游戏和其他的乐趣学习方式,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乐趣,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游戏教学方式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学前教师具有一定的基本教学功底。所以说现在的学前教育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进行简单地教,学生简单地学,而是应该多关注数学教育生活化。选择的数学教育方式应该是与孩子们的生活事物息息相关,也可以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和生活之间给幼儿建立一种相互依从的关系,从而极大地提高儿童的数学能力。
二、探索幼儿早期教育的方式。
(一)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进行教学。
众所周知,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其实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非常简单,只需要把一般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相结合。教师在教授幼儿数学知识的时候就应该运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知数学的奥妙,逐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数学学科的把握,还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这里有一些简单的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切西瓜事例引入到数学课堂,将题目设置为小明从超市买了两个大西瓜带到教室想平分给4个同学享用,那么大家想想该怎么平分呢?那么如何让我们班20个同学都可以吃到西瓜呢?这样的问答方式可以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上、减去和平均分为其中的实际问题,这时孩子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为了提高儿童对数字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记录家庭有关的数字,教师布置作业,如每个同学回家寻到与数字相关的东西,第二天来和同学进行分享,给大家提醒一下,如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也可以是自己家的门牌号码等等一些与数字相关的东西。
(二)通过生活环境感知数学知识。
教师除了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进行教学外,还可以指导孩子进行有效地学习。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的一些基本特征,让孩子们觉得数学总是存在于自己的一边,对于一些孩子们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要及时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如果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没有获得答案,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很容易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总之,教师善于抓住生活场景来促进孩子学习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多通过生活环境让孩子们感知数学知识的乐趣,如每天孩子们在排队玩游戏的时候,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知道在几行几列,或者尝试用数字进行标记。如在教室里数一数男孩和女孩的数量,门窗或地砖的数量,粉笔的数量,等等。数学教育生活化会使孩子的数学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三)通过游戏体验数学的快乐。
对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游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游戏的设置会不可避免包含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果将游戏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数学课堂当中,将大大提高孩子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要选择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孩子会更容易的接受数学知识。
教师将一些游戏带到课堂教学中与孩子们进行互动,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组织团体游戏的时候,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来提高竞争力,游戏的规则就是由老师进行主持,两个数字相加等于5的数字组合有哪些呢?两个数字相加等于6的数字组合有哪些呢?10以内的数字相加都可以给学生出题。学生就会迅速地对数字进行分组,分组快的学生就赢得教师的奖励。这样的方式使他们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竞争力。游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还可以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所以将游戏引入数学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同学们会遇到各种各样跟生活细节有关的知识内容,他们可能是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也可能是反映出一个社会问题。学生主动参与生活的积极性,政治学习与生活细节的相关联性,都是学生体验生活的鲜活与精彩。如在学习《多彩的情绪》这一章节的时候,有一个小节叫做《走进情感天地》。初中的学生思想细腻而敏感,处在青春期,对生活的阅历也变得丰富,使他们有了自己的小情感,他们懂得了喜怒哀乐之外的情绪,懂得了“沉默是金”的道理。这时教师利用各种生活小细节去开导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这样的政治课堂,展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学生对教师的感激之情。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情感对待青春期面临的各种问题,保持身心健康,这也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积极作用;反之,不正常的、消极的或不良的情绪则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妨害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抓住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敏感点,让学生在慎独与反思的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闪光点。
二、细品日常琐事,论理之以真切
日常生活就像是一个多彩多姿的舞台,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好戏,每一场剧都有特定的剧情,上演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在政治课堂中,这种小事中却蕴含着大道理,让我们不得不去深思。将这些日常琐碎事情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中,会让课堂更亲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来自生活的亲切感。在学习《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这一章节的时候,我们学到“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用生活的实例,给学生例证生活与初中政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新课前,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小短片,然后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短片中,一个骑电动车的人因为闯红灯撞到了一个横穿马路的人。紧接着怒火冲天矛盾冲突加剧。但是最后画面却是定格在一个交警和两个低着头的人身上,之后教师提出猜想,引出教学内容: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规矩,会怎么样?这就很好地引出了“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主题,就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懂得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教师利用看到的一些日常琐事去导入课文,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感悟到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受到规则的约束。
三、观察身边人情,解德之以高尚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作为我们的榜样,而这些正是政治课程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为人之道理。观察身边的人情事物,看到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看到那些自私自利的人,相互比较,了解为人的道理。如在学习《让人生更有意义》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三个一小组,以小组的形式练习,模拟情景对话,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相互交流,主题就是谈谈自己的理想。小组间讲了很多,有的学生想要成为教师、有人想成为医生,但是他们并不是很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师收集的一些小短文,内容主要以志愿服务、抗震救灾、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事例为主,向学生展示了我们身边的一些好人好事,让他们感受到雷锋离我们并不远,我们的生活中同样充斥着这种无私奉献的人,他们虽然有的早早地终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但是他们却将无限的伟大精神留给了社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这就是生命、人生的意义所在,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德育教育的框架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认识的主体、活动的主体、道德内化的主体,教师则成了德育工作的领航者,让学生的德育水平不断提高,让他们不但知道了榜样的力量,还能够在生活中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四、践行社会服务,显行之以无私
政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道德标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领学生不断地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珍惜生命,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笔者认为,应当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真正了解身边的事情,并且能够自己动手,坚守服务社会才是最正确的事情。为此,笔者组织学生上了一堂特别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笔者将地点定在了社会福利院。在社会福利院,学生面对的都是失去父母的,先天有着缺陷的儿童,他们有的年纪相仿,有的年纪更小。笔者让学生了解到了这一群社会的弱势群体,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他们的困难,以自己的志愿服务活动,去帮助他们,在行动中展现自身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爱心,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同情帮助弱势群体,做一个不自私自利、有爱心的人。让他们了解到亲近社会首先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参与到社会服务实践中,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关键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xisting sewage treatment of city in China,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the city sewage treat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city sewage treatment.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city life; sewage treat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664.9+2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引 言: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黄腾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活动也空前的繁荣。但是我们应该在看到这些巨大成果的同时,不应该沾沾自喜,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相应的环境保护的措施,没有具体的环境的规划,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环境问题,在总体规划上往往只是简单的描述各个污染点的治理,但是城市不断发展的今天,这种观点已经不能完善的解决问题了。要解决城市化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污水污染问题,必须从每个人自身做起,关注每个人生活中污水的处理,提高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提高环境保护的整体意识。
目前,城市的污水特别是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的增长,需要较为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但是目前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城市污水处理的需要,这样城市的生活污水就不得不乱排放,使水源遭到严重的污染。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必须认真的对待解决。
一、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城市生活污水每年排放的总量很大,但是污水处理量很小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持续的飞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城市快速发展中不断的带来环境的问题,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影响着环境的保护,给环境保护很大的压力。不久前经过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的城市生活污水每年排放的总量大约为五百多亿吨,但是我国处理的污水不足这个数字的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污水被排到了环境中,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隐患。而在同样的问题上,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远远超过我国。不仅这样,我国的污水处理的车间和厂家在污水处理中,并没有完全的符合有关污水处理的要求,这更进一步的对环境早成了不可弥补的危害。这是目前面临的污水处理中很严重的问题,为日后的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我国城市中关于污水处理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污水的收集系统不完善
在一些城市的可以称的上是中心区的地方,污水和雨水等的分流并没有落实,这样使得污水的处理设施很难真正的被用到实际中,同时我国的城市排水管也很落后,即使是铺了排水管的地区对于污水的收集率往往很低,而即使是手机完成的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由于许多的污水处理厂的设备不大配套,使得城市中的很多污水处理的厂子无法正常的运作,正常配备的污水处理器等处理设备有很多的问题;
(三)污水厂的建立以及监控机制不合理
污水厂的建立所需要的资金,大部分是政府筹集资金或者以借债的方式进行建立和维持的,而且有时候这些污水处理厂就会被政府机构委托给排水厂的管理机构让他们自己管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经费,都靠政府,政府财政好的时候,这些污水处理厂就会相对较好,但是相反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并且这种问题的处理方式监控起来非常困难,使得政府所筹集和自身的提供的资金很容易的就被浪费了。而且由于污水处理厂不是政府自己管辖,污水处理厂并没有以营利为目的,污水处理厂不会考虑成本,这样使得污水处理工作的效率低、工作人员懈怠敷衍、管理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步这些问题反复不断地出现。
二、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要性
(一)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是城市进行的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带动了我国的乡镇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速度惊人。乡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也不断的增加,而且以往的已经极为中心而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传统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使得很多人不能自觉地进行合理生活污水排放。而城镇的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设备非常有限,甚至很大一部分的城镇缺乏污水处理的设备和系统,这样生活污水就会直接排到江河湖泊中去,这样不仅污染了小城镇自己的环境还污染了那些被排放污水的江河湖泊等的水体,造成极其严重的水污染危害,使得本区域的水污染极其的严重。区域水环境保护使得必须重视污水治理的问题。
污水处理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在大中城市中可能会比较的好一些,而在小城镇中污水处理还需要大力的改善,不容乐观。因此可以说小城镇是下一步污水处理的关键性区域,调查显示我国今后将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生活污水的排放来自于城镇,而城镇的分布有很分散,使得治理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三、对城市污水处理的对策
首先要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且认真的执行。对于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明确规定环境的有关的条例条款。保证环境的法律法规方面的依据。
其次在保证法律法规的同时,推进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使得相关的技术和设备都能有效的为环境保护服务。国家应该从长远出发加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和重视度。对于城市的污水治理要有明确的相关治理设备,并且积极地鼓励把相关的设备科技运用到污水治理中去的行为。
最后要加强对全社会在这方面意识的教育和引导,使得合理用水,合理处理生活用水成为生活习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迅速发展,在以往经济发展的热潮下,环境保护问题曾经一度被忽略。最近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问题被重新重视,各个国家已经对城市污水处理问题展开研究。对于城市污水处理的研究有利于城市水源的改善和净化,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小平.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 (01)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课堂教学
语文课是教学的传统科目之一,其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并且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基础,但是很多语文教师深受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束缚,疏于对教学的深入思考,导致学生对单一的语文学习形式和枯燥的教学过程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基本的课本知识都不能较好的掌握,更别提对于学科知识的扩散和深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育的先行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应该不断优化语文教学的设计和理念,将趣味与生活较好的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现实出发,使小学语文的教与学变得丰富多彩。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τ镂慕萄内容的丰富
语文课堂不仅充满了优美的文字,还囊括了丰富的情感和真实的场景,因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才能使文字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将简单的辞藻深入的发掘,并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而富有情趣,才能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学生活化对于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语文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对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引导
对于语文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出自于教材,更应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从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科渗入更多,范围更加广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能够使学生了解到语文源于生活,从而养成善发现,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要想让学生无时无刻的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必须加强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培养。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1.将语文教学深入生活实物
语文是一门以文字为载体的学科,要想将语文课学的透彻,必须结合生活的所见所闻,以及个人独到的想象力。这一要求对于成人来说尚且困难,更别说年龄小,见闻少,想象力不足的小学生,因此要想让小学生能够深刻的感悟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生活实物的展现就越发的重要了。与生活实物的结合,能够将语文知识以生活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而且丰富了原本狭窄的教学内容,因此将语文教学深入生活实际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授课文《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时,我们既可以以小船为生活实物来讲授月亮,又可以以弯弯的月亮为原型来讲授小船,无论以哪个内容为原型都可以形象生动的来进行这一课的讲授,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激发无疑有很大的帮助,不仅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而且也让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研究相关学科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活经历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将生活中的情境导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这一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简单,而文章深意也更易被学生了解和接受。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与生活的联系作为首要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有效的利用文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融入生活经历这一方法入手,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雪后,抑或沙滩上留下的一串串形状各异的印记,也可以体验一下帮妈妈揉面时在面团上留下的手印,这样能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经历进行简单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把生活情感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
能收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言之有物,感情真挚的优秀文章,对于作者的感情或见解的表达,都是现实生活经历的产物,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将语文课上的丰富多彩,必须深入发掘学生内心中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文章的深意。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认真贯彻生活化教学,将学生的生活情感融入到作者的文章中,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4.将语文教学深入到生活实践
语文学科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更应该回归生活,亲身实践感悟过的实物,体会过的感情才更具有魅力,让语文深入到生活实践,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更能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的生活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与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体验语文的魅力,将生活实践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例如,在学习课文《种花生》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体验种花生的乐趣,一起观察花生的成长,从而成为像花生一样务实有用的人。将语文教学深入到生活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探索,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总结和积累先进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要积极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生活化教学。将语文教学深入生活实物,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语文教学相互联系起来,使得教学融入实践,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写作水平,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志丽. 试析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 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3(03) .
[2] 夏佳萍. 针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 课外语文. 2016(05) .
[3] 肖培卿.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