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家庭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第1篇: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家庭经济条件:偏远乡村经济基础较差,学生生活朴素,从而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城市学生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但城市消费水平高,生活压力大,学生能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介于前面两者之间,不少家庭既种地,家长又外出务工,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进可打工挣钱,退可务农为生。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优越感在不少学生中流露。家长文化水平:三者比较,偏远乡村的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父母多是务农。而城市家长文化知识水平最高,高学历、高收入最多。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界。由此可知家长文化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要求、教育效果的差异。

二、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现状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所在的区域位置特殊性,导致其家庭教育状况最为复杂。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传不如身教”。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当前教育大系统工程中基础工程。经多年的观察、调研发现,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现状确实存在很多令人堪忧的地方: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顺其自然”型。这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因响应国家政策,大量独生子女出生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更多的家长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文化水平的局限而无耐放弃。也有的家长是出于前面我们所谈到的城乡结合部的优越感而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具体表现为:第一,“长辈家长”现象普遍。很多家长因其工作等原因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上辈人”。长辈们“含在嘴上怕化了,托在手上怕掉了”的“疼孙”思想,使得这些孩子多数缺乏生活自理经验,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少不良行为和习惯,就是在“爷爷”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慢慢滋养的。第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期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能人,却不能说服自己的孩子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第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意识让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顺其自然,“我不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吗,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我还不是混的不错吗?”这样的想法使得这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做法。“简单粗暴”型:这种类型的家教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长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家长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当子女有错误就恶语相向、拳脚相加。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内心封闭、心灵受损。孩子对家长持敌对态度,形成代沟,也同时造成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家、校、社会三位一体在工作中采取相应对策。

三、学习负担重的主要因素

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成因复杂,既有内在的个体原因,也有复杂的外在社会原因。大致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1)不可否认的现状是城乡结合部学校数量和城区相比要少,优秀的教师向城市中小学流动,剩余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偏低,但城区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形成的合力造成两者之间升学率有着显著的差异,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师为迎头赶上,往往忽略教育规律,拔苗助长这也是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试想这些教师业务能力差,课堂教学效率必然高不了。再加之不加选择地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重复的试题训练、低效的练习是孩子学习负担加重的重要源头。(2)唯分数论的高考指挥棒影响。不少学校教育是冲着成绩和分数去的,是一种基于工业化的教育方式,社会需要高分上名牌大学,指挥棒指到哪,哪里就是跟谁蜂拥挤上独木桥,因此学校就被深深地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学校变成工厂,教师是流水线,学生则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3)社会、家长背后推手,是造成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外部原因。这些孩子的家长往往把残酷的社会竞争过早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学生学习负担重的原因,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学校单边行为演变成学校和社会的双重高压行为。有调查称:67.8%孩子认为让自己参加文化课补习班是家长的意愿,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喜欢都必须参加。

四、可以采用的做法及建议

第2篇: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不可避免地向智力倾斜。反映在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上,一些地方把能否升入高一级重点学校的人数多少及分数高低用于衡量学校教育的业绩优劣,家长们把子女考上重点中学既而考上重点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这种忽视学生情感、只重视所谓智力发展的教育,其后果必然是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扭曲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持续提高。

二、缺乏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低效的

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由于家庭教育的薄弱或方法欠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教育先天不足”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的成效一般较为逊色,甚至表现出某些性格缺陷。开篇中提及的金华市在读高中生徐力,其性情闭塞自私、怪僻残暴,他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平时母亲在学习上、生活上对他的严厉和苛求,使他产生极大反感,性格又决定他不会寻求亲情间的交流、疏通以求得缓解,而是一味地压抑在心头,一旦爆发就不可收拾。有的家长也发自内心地希望孩子好,但家庭教育又难着边际。再留心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的家庭氛围、人文素质大多是较有利于孩子发展成长的,父母较懂得指导孩子、教育孩子,并以自己对待生活、对待他人的良好态度、言行习惯感染孩子。渐渐地,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上的综合能力呈现出诸多优势。古今中外的许多杰出人士,一般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一些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士称: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实施的基础,而且是学校教育的最佳先导和有效补充。因为,从一个人接受教育历程来看,家庭教育是接受最早、时效最长、影响最大的教育,尤其是在个性和人格的形成方面。一个人在学前期,是在父母的养育下长大,在小学和中学期间,在父母的爱心和关护下成长,一言一行、一投手一驻足乃至思想、秉性、感悟和文化底蕴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制约子女,甚至影射至子女的人生历程的某些阶段。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最佳整合

笔者有一名学生周某,原先合家住在土坯房里。改革开放之初,他父母俩经营了家庭搪瓷加工作业,历经跌打滚爬奋发崛起。现在他父亲已成为市里一个大镇的副镇长,母亲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教师。他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周某在校接受教育的第一手信息,结合自己的奋发史用求真知做真人,学会做人,学会创造的切身体会教育督促周某,使他明确学习的责任感,学会自主学习。其综合素质、能力较强,学业成绩历居年级优秀,并在老师的辅导下,在市级报刊上发表多篇习作。许多成功的事例有力地说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整合与相一致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为了取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整合的最佳效果,我们必须共同关注以下问题。

1.紧扣实施家、校整合教育的最佳时期

一般来说,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到完成接受基础教育这一阶段最佳。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多数还在父母身边,便于家、校间的联系沟通,有利于双方教育的整合。再者,孩子学龄越小,心理特征越纯正,可塑性越强,学校、家庭整合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2.关于“笨孩子”

科学家的调查研究表明,智力超常或智力低下的儿童都很少见。在人接受教育的早期所见到“笨”。绝大多数是他对学习的内容不关心、不感兴趣。这时的学校和家庭的教育,都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入手,培养学习兴趣。从中助其长进,助其看到成绩。从不会到会,从会到更出色。其实教育的方式方法到位,良好的学习品质一旦形成,就能转变过来。上述提及的张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3.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注重孩子的“我要学”始终是关键。这里包涵学习习惯、兴趣、方法、责任感、吃苦耐劳、与人相处,能安心静气地坐下来,踏踏实实学进去等良好学习品质的问题,即情商问题。教育界的共识是: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能有效地、理性地导向和策励智商的发展,达到挖掘潜能的目的。

4.不要心浮气躁

第3篇: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近年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增长,家长们由于忙于生计,一些人将孩子交到学校后对孩子的情况很少过问,不主动与班主任和学校沟通,也有一些学生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托付给长辈。长辈们对孩子的生活关照无微不至,使得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动手能力、责任心、协作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等,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习惯。

部分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的配合度不高。学校班主任常因碰到这种情况感到苦恼,班主任向家长反映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后,家长给出消极的反应,认为教育学生的责任完全在于教师,对孩子不不良行为应该完全由教师去教育,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教师就应全权负责。直接将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教师,这部分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了学校,教育孩子就属于学校的事了,培养和教育好孩子是学校的应尽之责,然而对自己的责任却忽略了。

二、家长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

应试教育的压力日增,有些家长急功近利,为了让孩子把精力完全集中在学习方面,物质需求都是想方设法地去满足。因为这种“一切为了学习”的教育观念,养成了儿童好逸恶劳的习惯,十分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长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成长起来就容易犯错误,当家长发现儿童犯了错误或有了劣迹,家长的反应往往是非打即骂,因为一时冲动的棍棒教育经常挨打的孩子,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态,出现心理的偏差。教育方式态度简单粗暴,儿童的逆反、对立的心理就逐渐在这样的环境中滋生。

可以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简单粗暴,会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有时家长面对孩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连串问题,特别是自己在情绪不佳的时候,就无法做到耐心地去回答孩子的问题,无法陪同孩子一起去解决这些问题,甚至部分家长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义务,长此以往,导致孩子不良性格的形成。从教育学方面来说,不仅仅是棍棒教育才被称作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中家长们还有以下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1. 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长们对孩子的肯定或否定,常常取决于每次考试成绩的排名,几乎所有家长都有询问孩子在班级名次的习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对于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停地强调名次,会致使孩子陷于自卑,更影响他学习成绩,甚至妨碍到孩子未来的全面发展,影响他整个人生的发展。

所以家长应该理智一些,尤其不该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去指责、惩罚孩子。这种习以为常的斥责必定会引发孩子产生焦虑和憎恨的情绪,不利于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起到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负面作用。

2. 家长束缚儿童爱玩的天性。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回到书桌前,常常阻止孩子玩耍。然而,家长如果一味地阻止,强迫孩子无止境地学习,只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起到相反的作用。成功的教育是化被动为主动,让孩子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恰当的教育,只会增强孩子厌烦学习的心理。

第4篇: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在××中学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政教处依托广大师生,坚持全员育人的理念,不断推进德育创新工作,探索德育系列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德育方式更加吸引学生,追求德育的无痕性,德育工作实效不断提高。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市××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德育工作计划》中的各项工作,同时认真完成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各项德育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优化育人队伍、提升育人实效

1、构建德育工作网络

本学期为了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力量,校长室组建政教处,增派两位同志担任政教处副主任,同时在原有团委、学生会负责同志的基础上,选派两位同志担任干事,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力量。目前学校有完整的德网育工作网络。

2、培训班主任群体

本学期以来,由于××扩轨的需要,初一年级充实了一批年轻班主任,他们富有工作热情,但工作经验欠缺,急需培养锻炼。为此,政教处在期初、期中、期末分三次召开初一年级班主任会议,对各项班主任工作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并建立××中学班主任青蓝结对制度,让年轻班主任迅速成长起来。此外,政教处在期初修订班主任工作条例,组织学习各项条例和制度(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市××中学班主任常规工作条例,××市××中学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市××中学学生十项礼仪常规,××市××中学教室规范化管理条例),让各位班主任带着规则走上班主任岗位。学校与每位班主任签订《××市××中学班主任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10月19日晚,总校在尚雅楼举行了师德报告会,我校教师认真听取了报告,无不深受感动,为之动容。在报告会上,班主任代表黄颖泉、张辉、王丽萍等以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他们不断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无私奉献的一件件鲜活的感人事迹。这次师德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为造就一支思想端正、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矗12月份政教处组织班主任沙龙,主题为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前,政教处印发了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有关学习材料,会上,全校班主任热烈发言,各自讲述自己的绝招,实现了工作方法的互通有无、工作经验的共享共赢。此外,学校校长室还在每月印发班主任工作介绍材料、发送班主任工作信息短信等,使我校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3、展示团委、学生会风采

团委、学生会在有关同志的辛勤努力下,已经成为落实政教处各项工作计划的生力军,同时,他们的工作也是政教处工作的有效补充。学生会完成了新一届的学生会换届选举,完成每月的校园黑板报的更新,落实学校卫生值周工作的班级顺序,召开了每周值周班级会议,并制定了相关要求、考核表格,操作程序,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班级值周考核。组建新一届校园广播台,实现了大课间和中午的正常广播。制定××市××中学校园文明监督岗招聘方案,召开志愿者会议,进行了分组和相关要求的讲解工作,校园文明监督岗志愿者实行试用期制度。向全校发出建设文明卫生校园倡议书。学校团委举办少年团校一期,本学期发展团员142人,宣传各班优秀典型“××之星”共四期。

4、彰显家校合力

××中学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在培育学生中的作用。有事与家长多沟通已成为学校工作的常态,本学期发放《寄宿生家长须知》、《关于参加高中部体育节入场式告家长书》、《防诈骗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运动会安全注意告家长书》、《关于开展“洁净家园、有序市容”专项活动告家长书》、《关于××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告家长书》等。2009年9月8日下午召开全体走读生家长会议,告知五严规定下新的作息规定,蒋校长作了发言。十月份,成立家长委员会,修订《××市××中学家长委员会章程》。11月11日学校开办第九期家长学校。年级组长周颖作了初一年级上半学期工作汇报,副校长蒋国生作了题为《高品质服务,育持续发展之才》的报告,介绍学校的工作思路与办学理念。特邀专家作关于《怎样让孩子自主学习》的报告。12月25日,我校开展了以“孩子,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交流活动。该活动是在亲情家书交流的基础上开展的,孩子们在亲情书信中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在成长过程中渴望被理解、被认可的心愿;家长在书信中,真诚流露出渴望和孩子沟通增进了解的愿望,并对孩子提出了真诚中肯的建议。在交流中,家长代表就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困惑谈了深切感受,以最鲜活的实例激起了在座家长和孩子的共鸣。2010年1月9日我校开展了以“两代人心灵碰撞”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交流活动。上午,在高中部尚雅楼我校召开会议,校长、40名学生家长代表、新“三好”标兵和模范家长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中,一大批新“三好”标兵和模范家长获得了表彰,部分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获得了荣誉证书。会议结束以后,全体人员听取了首都师范大学李文道博士的报告。下午,初二年级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各班教室里进行交流活动。家长代表畅谈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相应的子女发表感言,接着,家长代表谈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以及子女谈如何实现对家长的期望。到会学生和家长无不激动落泪,整个活动内容充实,意义深远,极大地提高了家长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本次活动为纽带,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心连结得更加紧密。

二、落实一月一事、实现系统育人

本学期政教处认真学习《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操作手册》,在校长室的指导下,制订学年度一月一事活动计划,然后分月制订活动计划,严格按计划实施活动细则,每月进行评比表彰,并把每月活动的详细资料台帐整理归档。2009年九月份规则主题教育月80页;十月份爱国主题教育月209页;十一月份奋斗主题教育月132页;十二月亲情主题教育月170页;2010年一月节约主题教育月142页。

三、建设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

1、完善制度文化

和谐校园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它要求学校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借以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同时还要搞好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在新的“五严”形势下,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已经不符合“五严”要求,政教处系统整理了学校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废止了一些重复的、落后的制度,完善修改了一些新的制度,并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制订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具体分类为:

班级建设、评比制度:

《××市××中学班主任常规工作条例》、《××市××中学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市××中学学生十项礼仪常规》、《××市××中学教室规范化管理条例》、《××市××中学班集体达标创优考核评比条例》、《××中学文明中学生评比条例》、《××中学课程全优生、特优生评比条例》、《××中学优秀共青团员评比条例》、《××中学优秀学生干部评比条例》、《××中学“十佳文明标兵”、“十佳艺体学生标兵”、“十佳优秀学生干部”评比标准》、《××中学升国旗礼仪规范》等。

学校宿舍管理制度:

《关于寄宿生管理与考核的有关规定》、《××市××中学寝室管理制度》(包括××市××中学宿舍管理条例,住校生管理制度,文明寝室评选标准,寝室长职责,××中学值日轮流表,寝室物品摆放标准,学生宿舍管理内务、卫生、纪律扣分处理意见)、《寄宿生须知》、《寄宿生家长须知》、《××中学文明寝室评选标准》、《××中学学生“星级宿舍”评比有关规定》、《××中学新生入校承诺书》、《生活指导老师安全工作规范》、《生活指导教师职责》、《生活指导教师一日工作流程》、《生活指导教师工作考核办法》等。

2、提升环境文化

这里所说的学校环境文化,具体指的是学校建筑文化的创设。我校建筑物以欧式建筑为主,本学期随着300米操场和××报告厅的投入使用,学校又增添了两道靓丽的风景线。首先,政教处确保了学校环境的洁净和靓丽。开学初划分好卫生清洁区和公共教室包干明细表,实行各班一日三扫制度,一周一大扫制度;加强值周班的检查力度,值周班实施了一日四查制度(早晨、中午、晚会、不定期抽查一次)。响应南通市和××市爱卫会关于开展冬春季灭鼠工作的号召,切实加强冬春季除四害工作,有效改善环境卫生。积极开展“洁净家园、有序市容”冬春专项行动,为美化城市卫生环境,优化交通秩序,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其次,政教处坚持以“文化品位、现代信息、人文精神”为理念,着眼于环境文化氛围建设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政教处向全校师生征集教育箴言,择优张贴,还通过教室美化布置、墙报、网站、校训、校歌、荣誉室、阅览室、体育场等,展示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再次,政教处努力管理学校学生公寓,为全体寄宿生营造一个家的氛围。“安全为基础,温馨为目标”一直是宿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基本理念。政教处着力使环境成为校本课程的载体,成为德育美育的载体,成为文化育人的载体。

2、丰富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和育人取向之中。首先,政教处始终贯彻××中学的育人取向:基础扎实,习惯优秀,能力见长,发展持续。学校的一台文艺节目或一个文化艺术节,所追求的立意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学校的一个科技讲座或一次制作活动,想达到的目的就是奠定学生终身热爱科学的精神。其次,政教处继续做大做强校刊《江海人文》,成立了由毛校长率领的10位乐于德育探索的教师参与的《江海人文》工作室,本学期起《江海人文》坚持一月一主题,与学校主题教育月相呼应,同时建设副刊《人文苑》,使《江海人文》成为××学子的精神家园,成为学校进行润物无声教育的第二课堂。再次,政教处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同时,政教处两位同志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以自身言行为标杆,引导教师珍视和热爱手中的教育权力,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促使学校价值与教职工价值共同实现而获得双赢,进而让校园人文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水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和阶梯。

四、德育硕果累累、冷静反思不足

1.喜获累累硕果

本学期,在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支持努力下,德育工作由务虚走向务实,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硕果。学校校刊《江海人文》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校刊校报评比中获得“最佳教科研刊一等奖”,主编宋军老师被评为“最佳编辑”;2009年11月获得南通市“我爱我祖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先进集体;学校公寓被评为“南通市文明宿舍”;初二(3)班团支部被评为南通市红旗支部;陈冬霞老师的《香溢校园阅读伴成长》在“南通市第三届中小学优秀班会课预赛××赛区方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市第四届“家庭教育日”“家庭教育论文”、“教子有方故事”征文活动中,初一(6)施澍芃家长李静《我的信,我的心》荣获一等奖;初二(8)李路遥家长陆袁燕的《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初三(3)邢睿凌家长杨晶的《家有小女,加油小女》、初三(5)邱雨桐家长徐菊的《要问兴趣哪里来》、初一(5)张悦雯家长张辉的《我为女儿发工资》和初三(2)张雨嘉家长张辉的《寓教于叙谈笑之间巧疏导》获“教子有方故事”征文二等奖;初一(10)倪冰冰家长赵冬梅的《我家有女初成长》荣获三等奖。初一(10)宋喆人家长宋军的《育儿杂谈》和初三(3)蔡雯佳家长徐益红的《家庭教育应注重细节》荣获“家庭教育论文”三等奖,获奖数量和质量遥居全市之首。

第5篇: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眉山市),91% (遂宁市),成绩优良的只有6% (遂宁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1]另据笔者对安徽省安庆市与河南省信阳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16个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2]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人格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常青对江西玉山县242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测验三种不同的测验工具进行的研究[3],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21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4.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4]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体制的产物,这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产业在效率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劳动力收益差距吸引农业中的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这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的规律。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使得原本就已存在的城乡鸿沟更趋深阔。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了,富裕了,实现了现代化,留守儿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政策实施的乏力。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因为许多学校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不愿意接受这些儿童。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3.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4.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社会是一个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5],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如安庆的姥山社区就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陶行知家乡——安徽歙县创立的“家长”制度,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6]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无论是国外Blunrind.D和Ainswirth.M的研究,还是国内孟育群、刘金明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点: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Ruttre.M等人认为,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俞国良等的研究得出了“学习不良儿童家庭资源、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因果关系的模型”,他们认为,对学习不良儿童而言,家庭资源对其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影响;学习动机对认知水平也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环境、父母关系和父母简单化策略对认知水平有轻微的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有因果性的影响作用。

(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再次,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家长宜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两次,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班主任可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125-127.

[2] 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3] 常青.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4]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