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产业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经济发展

第1篇: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畜牧产业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食物的需求量很大,畜牧产业就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不管是质量方面还是效率方面,畜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化水平提高等特征。这使长期困扰我们的“口粮”问题得到缓解。我国人均肉蛋奶的消费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见畜牧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但畜牧产业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形成大气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

1分析解决畜牧产业的低碳问题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就接踵而来。提到环境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主要就是由人类的生产活动导致过多的碳排放引起的。碳排放的来源有很多,其中就包含畜牧业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非常青睐畜产品。但正是由于人们对畜产品需求量的增大,畜牧养殖业获得更大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从低碳角度来探究畜牧产业发展的路径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低碳经济是新产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所以人们对它的研究还不透彻。但国家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是十分重视的,走发展低碳经济道路是我国达成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紧密,我国也是一个出口大国,为世界人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消费品,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近几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路途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畜牧产业是保障人民生活问题的重要方面,所谓“民以食为天”,不难看出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而我国对于畜产品的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畜产品已经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畜牧产业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而是事关保障人类基本生活的根本问题。低碳畜牧业和以往的农业经济不同,它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对于低碳畜牧业的研究还不全面,正处于摸索状态。要想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畜牧业的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就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其中可以引进畜禽新品种,研发推广更有效的养殖技术,使用新型设备,对养殖方式不断进行创新。例如:优化种养结构,标准化养殖,对饲料进行科学配制,对生态养殖进行综合利用等等一系列方法途径。

2展望未来低碳畜牧业

低碳畜牧产业追求的效益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通过新技术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优化旧的养殖、加工方式,降低环境污染。可以先从养殖场基础设施上着手,发展太阳能圈舍建筑,使用节能高效的设施,利用机械化饲养工具等,这是畜牧业发展趋势。例如:可以从技术方面进行优化,减少能源消耗和饲料浪费,以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还可以将畜牧产业渗透到服务业,即由畜牧产业衍生出的金融服务产业。达成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农户们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组织。

3小结

第2篇: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休闲产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休闲商业;休闲工业

休闲产业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各国相继兴起的。休闲产业并非新兴产业,在近代工业革命后就出现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之后迅猛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产业体系中的支柱。国外某分析机构曾进行了分析,当一个人参与了休闲经济活动,该活动所带来的效益是1:9;在台北和香港,休闲经济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总就业岗位的60-70%。当中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之后。休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休闲产业将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休闲产业不是某个具体的产业,主要包括休闲主体产业和休闲延伸产业,休闲主体产业具体包括休闲旅游产业、文化休闲业和体育休闲业。休闲延伸产业具体包括休闲农业、休闲商业、休闲工业等。休闲旅游和休闲农业可彼此交叉,形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与休闲商业交叉,形成城市观光、休闲购物;休闲旅游与休闲工业相结合形成以求知、购物、观光等为一体的工业旅游产品。

一、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推广是休闲经济的重要模式之一

2007年3月16日,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提出各级农业和旅游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实行分级、分工责任制。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业务指导,帮助策划乡村旅游项目,整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消费者休闲度假的需求。这个通知对于厌倦了朝九晚五、水泥森林的城市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为工作之余的休闲度假找到了好去处。

休闲农业是个大系统,它包括观光农业――田园风光与民俗观光、农业新村观光、古村落开发、改造自然的绝景或胜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等等。观采林业――林也可观,如原来是栽经济林,现在可以通过设计,做到春天是花,夏天是树,秋天是叶……或将花卉栽成大片的几何图案,真花像假花,假花像真花。如宁波奉化滕头村,建成了1公里长的“全国第一条柑橘观赏林”,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嫁接,培育出130多个品种。林还可采,像各种采摘节,樱桃、枇杷、草莓等的采摘品尝。

体验牧业――借助人和动物,尤其是小孩子与动物的感情。让其领养家畜。马牛羊鸡犬均可,还可骑牛背、挤羊奶等等。消遣渔业――池塘垂钓、水库捕鱼比赛、沙滩寻宝、江上渔夫体验、食鱼夜烧烤等等。发展休闲农业必然带来农业产业形态的更新,随之带来服务形态的更新,当然也带来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休闲商业是一个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丽城市风景

发展和建设一条有特色的休闲购物街,不仅可以繁荣一个地方的市场经济而且可以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更可以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商业特色街”作为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作为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和外地游客的青睐。也必然会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如位于杭州昊山脚下的河坊街,是目前最能够体现杭州历史文化风貌的街道之一,是集文化、休闲商业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河坊街曾是古代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儿”,更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经贸中心。洋溢着浓郁的汉文化气息,现在经过改造又开张了很多新的商铺。有汉方文化:胡庆余堂、方回春堂、保和堂、叶种德堂;有茶文化:太极茶楼、大和茶道馆、翁隆盛茶;有古董书画:荣宝斋、雅风堂、华宝斋;民族工艺:欧冶刀剑、喜得宝、王星记扇、龙泉青瓷、吴越人家、张小泉等。在这里,处处都体现出现代城市人工作之余的悠闲与对历史文化的难以割舍的情感。

另外,打造以休闲作为城市的名片或品牌形象,是休闲商业的又一种重要模式。如杭州有“休闲之都”、“服装之都”之称,成都有“中国休闲之都”、“最佳旅游城市”之称,天津有“北方休闲之都”。开封有“中原地区休闲之都”,包头有“草原休闲之都”,银川有“西部休闲之都”,乃至新会的“珠三角休闲之都”等称谓。想打造休闲之都,就要创造“城市休闲体系”,以市民日常休闲为基础,即首先满足本地人的休闲,其次是以外来人为主导,即满足外地人和外国人的休闲需求并形成文化的主导性。”

三、休闲工业是休闲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尝试

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它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如海尔集团工业旅游、张裕葡萄酒工业旅游等。据专家预测,工业旅游将成为21世纪最流行的旅游项目之一。

海尔集团作为中国著名家电企业。以其严谨的现代化管理及深厚的企业文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美誉,前来参观的国内外人士络绎不绝。海尔国际旅行社抓住青岛市大力推进工业旅游的有利时机,于1999年初推出“海尔工业游”项目,将海尔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整洁有序的现代化生产线、琳琅满目的产品展室及中国首家由企业出资兴建的海尔科技馆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出来,形成既有现代企业特色,又具有旅游特点的工业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据统计,自推出“海尔工业游”项目以来,到海尔集团参观的中外游客已达到24万人次。参观海尔科技馆游客已逾10万人次,“海尔工业游”已成岛城旅游新热点。

张裕公司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源。烟台张裕公司的工业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烟台工业旅游的拳头产品,被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接待了数十万国内外游客,受到了旅游者的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3篇: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会出现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近年来,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吉林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通过抢抓先机,深化改革,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培育形成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吉林省金融业加快了介入文化产业的步伐。

创新金融产品

着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一是量身定做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列入支持类,在担保条件、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文化企业设置有别于工商企业的信用评级模块,制定版权质押贷款指引和并购贷款指引等等,为文化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通过创新信贷模式实现担保形式多样化。商业银行应结合文化企业运营方式和特点,弱化财务指标考核,转变以机器设备、厂房有形资产为抵押品的传统担保思路,积极试办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电影制作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等,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为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扩大抵(质)押范围,丰富融资品种,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质)押物的问题。三是制定针对文化企业的授信制度,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四是加强与产权交易、信托、证券等相关机构合作,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金结算、机构理财、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国际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特别是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部分文化企业正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现实,建立相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措施,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来源于/

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

以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为切入点,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应做好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的培训、辅导和推介工作,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融资,支持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迅速成长。推动文化企业引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境内外资本以BOT等形式参与文化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信托计划、融资租赁以及文化产业项目未来收益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拓宽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

第4篇: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区域产业;风险规避;虚拟产业

区域的产业经济是有着很强劲的发展力的,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财富都是通过具有强大产业集群的区域创造出来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区域产业经济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状态。包括美国的硅谷、意大利东北部等地区。然而现在不只在发达国家,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也逐渐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产业集群,现如今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正所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集群能够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也正在通过不断强大的产业集群去参加国际上的竞争与合作,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实力的关键。

一、区域的产业集群品牌内涵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研究涉猎范围很广,包括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模式、产品属性、产权特征、风险规避、监管方法等,同时也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诸多学科。作为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实践领域焦点内容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扩大集群产品市场从而提升集群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和重要支持力量。总的来说,区域的产业集群品牌主要有三大元素:分别是集群产业的地理位置、集群产业的产品和集群产业的综合市场影响力,一般情况下的集群品牌名称由地理位置与产品名组合而成。如“苏州刺绣”、“景德镇瓷器”等。然而近年来,有关区域的产业集群品牌负面消息不断爆出,如“毒龙口粉丝””和“毒金华火腿”事件等。这些负面的事件会使消费者对有关区域的产业集群产品失去消费兴趣,并最终影响到其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所以对于区域的产业集群会出现哪些风险以及如何规避它都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二、虚拟产业集群特性分析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时至今日,“互联网+”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切都显示出虚拟产业将会是未来发来的主流。所以本文从对虚拟产业分析入手,探讨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1.虚拟产业集群的主要内容。在我国,给虚拟企业下的定义是:虚拟企业是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以及其竞争对手,通过利用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将互联网应用起来,以商业发展中的产品、服务或项目为中心,以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外包等方式构建的将赢利作为目的的非静态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其实虚拟的产业集群本质是供应者、分销者、服务提供者直至顾客之间的一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竞争与合作的共同体。所以本文对虚拟的产业集群定位是:以信息技术网络为基础,将企业作为中心,以具有互补性和共性的组织为节点,在地理区域集中的地方,形成长期发展的稳定关系,从而实现以跨区域的资源共享为目的的网络共同体。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虚拟产业集群为虚拟的集群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区域内经济的快速、长远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2.虚拟的产业集群特征。2.1开放性特征。虚拟产业集群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首先,它打破了传统产业地理区域上的限制;其次,表现在对资源创新的开放。这种特征能够使创新资源不局限于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将知识、信息等进行跨区域的整合。这也是虚拟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最大的区别,不仅能够打破资源在空间上受到的局限,也保持了分散资源和知识的优势和灵活性,实现了优势资源的高质量整合。2.2择优性特征。虚拟的产业集群在对网络节点进行连接时会显现出择优性的特征。即在虚拟产业集群中,择优连接机制是构建网络核心节点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在集群中占优势和主导地位的节点来作为整个集群的网络主体,并由其直接决定着整个集群的兴衰。2.3稳健性特征。虚拟的产业集群往往是通过复杂的网络将彼此连接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多核心的网络结构,这就使得其在面临意外攻击时能够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较高的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风险的规避路径

虽然集群经济还属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模式,但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然而,集群经济也会遭受到内外部环境、产业构造、资源分配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风险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只有研究探索出能够规避企业集群风险的路径,才能完成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1.增强虚拟产业集群开放性。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其内部会进入到成熟期,并以“地理区域”的形式开始集聚在一起,此时的企业已经有了很强的的资源依赖路径。首先,由于地理位置过近,企业所掌握的技术、资源等知识都会愈渐相近,这样会造成集群企业组织间的学习重复、资源浪费,从而影响到其的创新能力。其次,集群企业之间往往会有专业化的分工工作,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区域内企业的纵向价值链节点资产专用性,但同时也会带来集群企业对外部环境应变能力的下降。现在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国外市场带来的冲击也同样激烈。所以虚拟产业集群需要做到化危机为转机,以网络为平台,合理利用国际生产关系,打破地理区域带来的阻碍,构造出虚拟的全球创新技术网络。这就要求虚拟集群经济一方面结合自身的客观因素,建立起企业间内部网络的小模型加强联系,使企业动态联盟发展得到优化;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资源的跨区域交流,使更多的企业有了参加市场竞争和进行技术创新的条件。所以,增强虚拟产业集群的开放性,能够多方位的提高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2.坚持择优选择。上文中有提到,虚拟的产业集群具有明显择优性特征。即大部分的网络节点企业(组织)连接只在少数的几个核心节点上面,这就使得在虚拟产业集群网络中,核心企业会成为此种组织结构的主体并同时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在实现集群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为了增强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区域内具有发展优势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企业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择优选择,才能整合出优势资源,加快创新速度从而使其发展成为行业龙头,打造出闻名世界的产业集群品牌。3.提升网络群落稳健性。虚拟产业集群的择优性特征,虽然会使网络中的优势资源集中在主要的核心节点上面,但是在面对外部入侵的时候,会因为部分网络集散节点的存在,而使网络表现出对节点故障的脆弱性。在这时我们若想提高集群产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就需要对多中心网络群落进行构建,使多核心的网络结构得以形成,从而降低网络结构的脆弱性,使网络的稳健性能得到强化。由于产业集群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使人们对其的风险研究也备受关注。具体表现在对集群发展风险的认识逐渐增强,对集群治理问题的关注也日渐突出。但是,虽然现如今有不少学者对产业集群风险形成的原因和规避路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但仍然缺乏对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及识别进行细致、深化的研究,这样也就很难对产业集群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因此建立起适当的指标体系用来识别和防范集群产业的风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站在虚拟产业集群的发展视角上,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只有将虚拟产业集群自身的网络特征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最终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刘洋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周建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动力机制及其路径的比较研究[J].暨南大学.2016,8(25):178-179.

第5篇: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乒乓人群;经济效益;俱乐部;乒乓产业

 

体育产业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今天,即使在我国体育产业较发达的城市,其产值也只占总产值小部分,这些数据中乒乓球的产业值更是微小。在各项体育运动之间也存在竞争。乒乓球运动要长盛不衰,必须有良好效益为保证。完善俱乐部的管理,经营和乒乓球人群的消费决定乒乓球产业的经济效益。

1 建立乒乓产业的消费人群

1.1  乒乓球运动的大众化

乒乓产业要发展,乒乓球的大众化是必然的。乒乓球运动场地、器材投入相对便宜,运动强度适中,有较好的运动人群。所以乒乓球运动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如果要在城区建立几个分布均匀的大型乒乓球训练中心,就为大众化提供地点。定期在这几个乒乓球训练中心之间搞联谊比赛,以球会友,这就是大众化的范围扩大。

1.2  影响体育消费心理的因素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在经济因素中,国民收入水平和体育消费资料几个对人们的消费心理起主要作用,一般情况,国民收入水平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挥、国民收入水平、体育市场繁荣、产品丰富、价格合理即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加大改善人们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结构力度,提高体育娱乐的消费支出;在文化因素中,国民文化素质和体育文化教育起主要作用,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以出生开始接受周围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并逐渐建立起与这种文化相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它能决定一个人的消费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在个人因素中,体育价值观和个人收入状况起主要作用。人们能否真认识到体育消费是人类社会文化进步的需要,即幸福生活的需要。只有真正认识到体育价值所在,才会萌生对体育的需要,有了需要才会产生消费动机从而为体育消费提供内在动力。因此,能否正确认识与理解体育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的形成,影响到体育消费的心理和行为。个人收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是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重要心理前提。有了正确的认识,而没有较好的收入,不可能有较高的消费;有了较好的收入却没有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也同样影响到体育消费水平。两者相辅相承,密切联系,在不同侧面影响着人们的体育消费心理。

2.完善乒乓球职业俱乐部的经营

乒乓球职业俱乐部的建立,既为乒乓球运动带来了活力,又发挥引导消费主力军的作用。职业俱乐部的建立,同时也为乒乓产业经济创造效益。完善俱乐部的经营也成为了乒乓球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

俱乐部现阶段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乒乓球职业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上还不能独立,还需要企业提供大量资金,以维持俱乐部的正常运转。一旦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或领导更替,俱乐部的经济来源就会发生问题。因此,乒乓球职业俱乐部欲在中国存在下去并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重视市场的开发,努力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加经济来源。

2.1  俱乐部的管理人才

现阶段我国乒乓球职业俱乐部从事经营管理人员少,学历低,经验不足。而俱乐部的职业化,最根本的一条是实业化,走体育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实行企业化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价格法则,供需关系来经营。所有这一切都必须由专业人才来实施。因此,我国乒乓球职业俱乐部,最急需的来培养,吸引一些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2.2俱乐部的经济来源

现阶段我国乒乓球职业俱乐部应特别注重经济来源的开发。目前,经济开发的项目主要是门票,广告,电视转播,运动员转会,商业性比赛,俱乐部标志产品销售,会员费等。从门票收入上看,在国外占俱乐部收入的5%。在我国,由于俱乐部没有自己的比赛场地,主要依靠租用场地做为自己的主赛场,又受到经营管理人员少的限制,又担心观众少,因此,有的对门票采取承包经营的方式,有的俱乐部赠劵失控,使得俱乐部有限的门票收入流失严重。因此乒乓球职业俱乐部要努力创造条件,建设自己的比赛场地,增加门票收入是应引起极大重视的问题。广告收入是职业俱乐部的“生命线”。广告有观众多、时间长、影响大和效果好的特点,所以备受企业家的青睐。为了扩大广告收入,可以利用球台周围的挡板,使这些挡板变成起到广告作用的艺术品。还要利用赛事转播的时间歇来出售段位广告。乒乓球职业俱乐部应特别注重开发广告市场;乒乓球俱乐部标志产品经营,目前还是较为薄弱的环节。由于我们乒乓球俱乐部名称大都以企业或赞助的名字冠名,缺乏连贯性的名牌效应。如不改变观念,俱乐部标志产品的经营会始终难以开展。乒乓球优秀运动员是乒乓球职业俱乐部的灵魂,他们在吸引观众和球迷,提高俱乐部的声誉,创造票房价值和广告效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力量无法比拟的。国外大牌俱乐部不惜重金收买优秀运动员,而得到的市场效应,远远大于他的投入。小型俱乐部为了他的生存,不得不把有前途的运动员卖出,以换取一定的收入。因此,只要运作的好,运动员转会费是职业俱乐部的一项重要收入;电视转播促进俱乐部的发展电视转播利用乒乓球运动的免礼大大提高了电视收视率,这就为俱乐部的知名度提供了传媒。电视转播放大了比赛场地,使乒乓球的比赛更细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让球迷了解了这只是40mm圆球的魅力,让球迷们找了自己的球星,从而对球星所在的俱乐部产生了兴趣,电视转播拉近了乒乓球运动与观众的距离,从而带动了整个体育消费,促进了俱乐部器材、服装等商品的消费额。

总之,乒乓球产业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在经营乒乓球相关产业时一定要抓准时机,针对乒乓球运动员以及爱好者的发展趋势,充分了解市场需要,全方位的做出判断才能全面的发展乒乓球产业。

                         参 考 文 献

第6篇: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金融业作为一个较新的产业,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开始规模化出现并且快速发展的,对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当前社会背景下,金融业给国家产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当前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战略性解决措施,最终使金融业能够对国家产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金融业对国家产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

首先,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本身的快速发展就提高了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资本市场不断地趋于成熟,金融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投资银行数量不断地增多,使得金融业在整体竞争的推动之下不断地向高效化和科学化发展;证券公司的快速增多以及服务完善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金融行业,增加了人们对金融行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其次,金融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融资渠道更加多元,融资更加便利,因而使得第三产业更加活跃,发展更加迅速。

(二)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过重,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过轻。而在金融业迅速发展的带动之下,一批以金融业为支点的第三产业门类迅速发展起来,促进了第一二产业中的人口、技术、资源、资金等向第三产业中转移,大大提升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金融业的发展缓解了一二产业中因为资金不足而带来的短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二产业生产过程中更换设备、引进先进技术等的资金问题,促使第一二产业能够更加科学、迅速地发展。

二、金融业在当前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金融业的发展缺乏合理的制度规范

虽然金融业发展的意义已经得到人们高度的认可,但是,由于对我国的现实国情了解的不够透彻、对金融业发展与我国经济之间的关系掌握的不够全面、对金融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了解得有欠全面等,因而导致了人们在进行现代金融业学科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相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制定出来的金融业的相关制度规范难以与我国的现实情况相契合,因而导致其可执行性不高、制度执行率较低等状况。

(二)民间投资较少

民间投资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其有效盘活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来自民间的投资规模较小、数量也不多,绝大多数融资都来自于银行等。这种现状使得民间资本难以盘活,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

(三)金融机构与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

面向各个产业的资金业务是金融机构业务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的制度化较低、贷款审批程序较为复杂、缺乏面向产业的专项贷款、对产业的了解程度较低等,因而导致金融机构与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使得贷款效率较低,资金回收率不高,既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也使得产业的发展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相应的辅助。

三、提升金融业在产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业发展制度

规范和完善的金融业发展制度是金融业发展的前提,因此,为了提升金融业在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我们需要首先建立完善的金融业发展制度。其一,金融业发展制度的建立要符合我国现实情况。金融业发展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以金融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在了解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建立金融业发展制度,最终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其二,金融业发展制度要确立规范的操作流程。规范的金融业操作流程是金融业发展效率提升的途径,因此,在金融业发展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最终保障金融业发展的效率。

(二)通过各种措施带动民间投资的发展

民间资本的充分利用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快速和高效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措施带动民间投资的发展。首先,建立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通道。通过设立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窗口,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简化相应的手续等,能够有效地盘活民间资本,实现对民间资本的充分利用。其次,政府牵头,由政府做担保来实现民间资本的充分利用。通过政府设立相应的项目,由政府作为投资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桥梁,通过政府对资金需求者的项目状况进行评估等,然后以政府为担保进行融资,从而确保民间投资的质量,提升民间投资的效率。

(三)创新方式,提升金融机构与产业的融合程度

首先,可以通过进行实现金融机构直接投资产业的方式来盘活资金。通过选择预期良好的产业来进行投资,能够有效地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升金融机构与产业的融合程度。其次,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新的公司的方式来实现提升投资效率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双重目的。

第7篇: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是适应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必须要顺应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总体呈现健康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严重,农业资金的投入较为短缺。我国农业投入具有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等特点,然而,我国农业投资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比重却很小,且资金投入的利用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会导致农业对多变气候对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1];第二,我国的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规模较小。虽然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国农业技术人才对于支援农村建设的贡献远远不够,是造成先进技术储备与高技术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剩余劳动力转移苦难。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现状不平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且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多数强壮劳动力进城务工,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弱化,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第四,农情信息网络制度不够完善,农产品销路窄。我国农村信息工程建设的脚步十分缓慢,因而造成农村市场信息一直处于严重的闭塞状态,导致农民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变化的趋势,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这些都对农产品销路的拓展极为不利,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

2. 加速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及思路

2.1合理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人均耕地面积小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作用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能够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以及农业的整体效益。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传统农业进行相应的改造,通过不断的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方法提高农业中的科技含量,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潮知识型的方向逐步发展。

2.2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在播种,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以及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落后,仍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面对这一状况,相关政府部门首先要设法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努力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农业生产设备,帮助其减轻农业劳动的强度,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生产[2]。其次,要重视对农民机械操作的教育培训,加强其机械化操作的熟练程度,从而实现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目的。

2.3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不断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意识,明确绿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科学严谨地制定绿色农业的发展规划,并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盲目种植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体现在农民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导向而合理选择种植方式,缺乏对气候及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充分考虑,违背了农业种植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原则。其次,种植布局缺乏合理性,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严重失调,使得先进的栽培模式不能达到高产的效果。最后,政府职能部门的观念还有待改善。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仍需政府部门的推动和引导。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却依然存在沿袭计划经济的做法,甚至为了实现产业调整的目标,强制推行一些项目的实施,使农民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威胁,进而阻碍农村产业结构的顺利优化与调整。

4.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措施

4.1建设有特色的地方经济

农村产业的优化调整首先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例如,在适宜种植大豆和水稻的地区的地区就可以发展绿色大豆,绿色水稻,高油大豆或者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芽豆等。此外,要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步开拓地方市场,形成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基地与企业的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良好格局[3]。

4.2转变政府职能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政府应该转变其自身职能,积极推动和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在产前,政府应该为农民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优质的服务,详细的技术指导等,在产后,政府还应该努力帮助农民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大政策推行扶持的力度,真正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4.4以市场为导向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首先,要充分掌握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并加大对高效,高质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力度;其次,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此外,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这不仅是发挥市场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与带动作用的基础,也是避免农业种植盲目性的重要手段。最后,还应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的预警系统。

5. 结语

加快农业经济水平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在科学认识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农业发展的进程,并不断改进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春瑞.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及策略[J].农机化研究,2008.

[2]陈永芝.我国农业经济调整的深层矛盾与制度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2012.

第8篇: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一路一带”;辽宁省;经济发展;影响

当前,我国处于去产能的社会转型时期,辽宁省需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推动全省的全面发展。

1.“一带一路”战略概述

“一路一带”是由在2013年访问东南亚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通过“一路一带”,加强中国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合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一路一带”可以看做是一个经济发展平台,沿线各国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从而推动世界经济的振兴。在“一路一带”中,“一路”指的是: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1]。通过“一路一带”,可以深化我国内地的开放,促进我国内地与国外的经济贸易合作,实现双边的经济发展。辽宁省可以通过“一路一带”,深化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外的经济合作,解决辽宁省工业内部结构失衡的问题,推动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升级,使辽宁省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2.辽宁省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辽宁省在三大产业中的投资呈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2016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增长10.7%,增幅居四大支柱产业之首。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6.3%,汽车制造业增长15.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7%,金属制品制造业增长11.7%。但是,从三大产业的投资对比中可以了解到,第一产业的投资远远少于对第二产业的投资。这一情况的存在,不利于辽宁省第一产业的发展,这给辽宁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2014年,辽宁省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37.9亿元,对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240.6亿元,对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4040.8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辽宁省资产投资配置极不平衡,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少于对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

3.辽宁省产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辽宁省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工业内部结构失衡。当前,在辽宁省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产值占据辽宁省总产值的比例非常大。同时在辽宁省第二产业的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1)工业生产效率低,工业人口众多,普通工人一天的产值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普通人一天的产值。(2)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于工业人口多,工人成本高,而工人生产效率低,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低。辽宁省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大力扶植重工业发展,并且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口号的提出,辽宁省政府轻视对第一产业的发展,造成辽宁省经济结构严重失调。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辽宁省轻工业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与重工业的发展。

4.“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省产业经济发展策略

4.1借助地理位置优势,促进物流运输产业的发展

辽宁省处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端,是我国东北经济发展的要点。辽宁省建有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及仓储服务体系,可以在“一路一带”的建设中,发挥仓储与连接的作用。“一路一带”沿线的国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并且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有直接的贸易关系,而辽宁省作为周边国家的交通枢纽,可以在“一路一带”的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运输与仓储作用,通过仓储与运输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4.2及时转变发展模式,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辽宁省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如石油、矿藏等,实现自身的工业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辽宁省依靠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因此,辽宁省需要转变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新的经济发展领域,从而实现辽宁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突破。要实现辽宁省经济模式的转变,需要深化企业改革,整合企业资源,扶植龙头企业带动行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以“一路一带”为依托,辽宁省需要深入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辽宁省优质工业产品的外销。在辽宁省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将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式的企业转移到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同时,承接日韩等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4.3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辽宁省中,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并且还拥有多处各具特色的国家级与省级风景名胜区。辽宁省境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大力开发辽宁省的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辽宁省的工业历史悠久,可以开发具有辽宁省特色的工业旅游景区,从而提高辽宁省在国际旅游中的知名度,促进辽宁省经济的全面发展。

结语

“一路一带”战略构想的提出,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给辽宁省的产业升级与经济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一个具体的实现途径。辽宁省需要主动的融入到“一路一带”的建设中,通过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发挥辽宁省自身具备的优势,可以增加辽宁省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促进辽宁省经济的全面发展。辽宁省作为我国的工业大省,地理位置优越,工业体系完善,具有完备的交通运输体系与仓储服务体系。相信辽宁省可以在“一路一道”建设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第一产业的迅速发展,可以对我国经济向前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第9篇: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人口结构;产业经济;就业弹性;抚养比;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91-03

引言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四川省人口总量达到80 417 528人,继广东、山东和河南之后成为全国第四人口大省,人力资源相对充裕。由于人口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劳动力要素,所以各种经济增长理论都显示人口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众多学者对人口问题及人口与社会经济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总体呈现出一种趋势,即逐渐从人口规模转向人口结构研究[1]。人口结构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口的核心问题[2]。本文主要针对四川省,从人口的产业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和人口的文化结构三个角度考察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产业结构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遵循着效率的原则,人口这一主要劳动力资源也不例外,大量经验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会出现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的趋势。因此,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促使着人口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反之,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又进一步推动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业弹性正是反映二者关系的一个恰当指标,借助就业弹性系数可以得出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就业数量变化多少个百分点,反映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变化后的反映程度。

从第二产业来看,平均就业弹性为0.37,平均就业的增长为5%,与第三产业持平远高于第一产业。20世纪90年以前平均就业弹性比较高是0.7,平均就业的增长为7%,高于第三产业2个百分点,与第一产业相差更远;相反,20世纪90年代以后平均就业弹性比较低是0.24,平均就业的增长为3%,低于第三产业2个百分点。从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对就业具有一定的拉动效应,这都是得益于长期以来实施的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发展战略以及持续高温的房地产带动的建筑业,尤其是四川省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以后,成都及周边众多地方的房地产迅速发展。但是,明显发现20世纪90年代前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发生了质的转变。

从第三产业来看,平均就业弹性为0.44,远高于其他产业,说明其具有最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劳动力出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此同时,就业总量出现了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就业的增长速度也出现了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的趋势。一方面,由于第三产业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大;另一方面说明,第二产业虽仍有吸纳劳动力,但在数量上低于第三产业,且对劳动力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因此,从四川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第三产业将成为最有就业创造潜力的产业,有能力成为未来就业创造的主力军。

二、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年龄结构是人口结构最重要、最基础的特征,直接关系到经济活动中适龄劳动者的数量,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有很多,本文选取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老人抚养比三个比例相对数从不同角度反映适龄劳动人口和非适龄劳动人口的关系,以及三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四川省21个州市的2010年不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的总抚养比、老人抚养比及少儿抚养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四川省三种抚养比均与地区生产总值呈负相关,各抚养比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将会增加80.58、54.8和70.43亿元。在各个产业中也基本都呈负相关,只有第一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与老人抚养比率呈正相关,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中9%的人在65岁以上,尤其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农村很多都是老弱病残在家从事种植业生产,强壮的劳动力很多都出外务工或者进行其他生产。年龄结构总体上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大,抚养比每降低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将会增加最多,依次为42.54亿元、39.68亿元和35.2亿元。

由于1997年开始重庆直辖市成立,因此本文根据1997―2010年的人口抚养比和经济增长率回归分析发现,老人扶养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0.52个百分百分点,少儿扶养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减少0.53个百分点。

三、人口文化结构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主要结论

1.就业弹性逐渐降低,各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参差不齐。20世纪90年代开始,总体就业弹性很低且变动不大,其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就业具有吸纳能力,且前者比后者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强,第一产业对就业增长形成了 “海绵”效应的“挤出”状态,且“挤出”效应越来越大。

2.劳动年龄人口负担重,对经济增长抑制作用凸显,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抑制突出。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四川省的适龄劳动人口的总负担非常重,尤其是对老人的扶养,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峻,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总抚养比、老人抚养比及少儿抚养比与各产业经济变量呈现负相关,且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大。

3.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上比较低,抑制了产业经济的优化升级。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12,虽然历年来总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仍满足不了经济增长的需求。就业人口中由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大,且就业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其影响了人口素质整体的提高,进而影响了生产力的提高和产业经济的优化升级。

五、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就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第三产业行业众多,门类广泛,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并存,可以吸纳多种层次的就业人员。第三产业在劳动力容纳量上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按等量投资计算,第三产业所容纳的劳动力要比第二产业多。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对资源的依赖较小,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更加符合绿色GDP内涵,第三产业高度发达也是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基本特征。随着四川省产业结构逐步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演变,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扩大第三产业的产业规模,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全面贯彻落实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和非均衡发展的四大战略。

2.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促使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促使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四川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严重不匹配,一方面高级人才就业不理想,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吸纳力不足;另一方面中低级劳动力过剩,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技能需求。因此,在大力推行义务教育的同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符合四川产业发展和人口素质的实际,有助于四川省人口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充分满足四川省产业发展需求,促进四川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产业水平的升级,也有助于加速四川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吸纳,为经济发展提供软件条件。

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探索发展银发产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①人口老龄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老龄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家庭的赡养负担,社会劳动力减少,对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老龄人口的增加带动了与老龄人群相关的银发产业的发展,因为他们开始花费毕生的积蓄和退休金。政府可适时将银发产业纳入产业规划中,围绕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未来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壮大发展老年护理、卫生保健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等产业,积极探索发展新兴老年文化娱乐、咨询服务等相关产业,这不仅有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更为扩大内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开拓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成华,郑则文.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城市经济,2011,(1).

[2] 宋健.结构问题是21世纪中国人口的核心问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