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的艺术性范文

文学的艺术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的艺术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文学的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趣味性 课内外拓展 艺术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艺术,旨在优化课堂教学,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仅具有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实用价值,而且因其创造性和令人愉悦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所应追求的教学,使小学语文课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意趣味性。如用“找朋友”“开火车”“打电话”“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等活动进行拼音教学。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难以区分,有时默写声母把整体认读音节也默写进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套打电话找朋友的游戏节目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由抽象到具体,分清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二、课内外拓展

完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文学著作,形成课堂内与课堂外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人文学科结构,以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比如说,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与其年龄、文化程度等相适应的课外读物。另外,可以开展其他多种与学生语文知识学习有关的各种教学与实践,如,专题讲座、写作大赛、辩论会、朗读比赛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与延伸,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让他们全方位地接触语文文化艺术的熏陶,使其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考试模式形式僵化、内容空洞,“闭卷考背功,一卷定输赢”,只是单纯地完成教育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完全与学生的素质教育脱节。所以,改革完善考试模式也是改革完善教学模式重要的一部分。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正渐渐摆脱应式教育的束缚,不妨尝试口头与书面、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灵活考试模式,口头测试重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利用“头脑风暴法”,大力提倡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就某一主题引发联想,提倡“群言堂”;书面测试重点让学生掌握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各类文体的写作要点,加强练习,拓展知识面的同时,锻炼实用写作技能。

三、艺术教学

1、课堂导入艺术。教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不能把所讲的东西都写在黑板上,所以好的板书要中心突出,立意鲜明,眉目清晰,条理工整。例如我在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时,有这么一节课,一上课,我说“: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爱听故事吗?”一年级小学生一听要给讲故事,都来精神了,你看我我看你,齐声说“爱听!”私下里还偷偷地笑呢!我接着说“:好!我看谁坐得好听得认真,老师一会儿还奖励他红花呢!”我看小同学一个个坐得笔直,就开始讲《j q x和小ü交朋友》的故事。当我讲到小ü和j交朋友时,就学习j这个声母,并与ü练习拼读。待学生掌握后又继续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起来。就这样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尾时我问:j q x为什么和小ü交朋友,而不和大u交朋友呢?至此又对小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学生对j q x和ü相拼去掉两点记忆非常深刻。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

2、重视教学艺术设计。衡量一堂语文课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主要有几条规律:

(1)目的方法统一律。方法服务于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要采用符合其需要的方法,做到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和谐统一。

(2)最优方法选择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A。找出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合理、最简捷的过程;B。科学地组织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量;C。使学生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效果。

(3)教法学法协调律。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的规律要根据学的规律。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又要指导学生的学,让教法与学法协调起来。

3、重视课堂指导艺术。课堂指导的艺术涉及的问题颇多,有几点应特别讲究:①抑制判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回旋的余地,为学生的反思、再思提供时间。②先探后导。即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之所在,然后给予指导。③多向交往。④评价适当。这种评价,应准确、具体、富有启发性,兼顾思想教育因素、语言训练因素、写作训练因素和思维训练因素。⑤富有情趣。教师要善于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用儿童喜爱的形式去指导,使学生不仅跟随教师思路走,而且还能借助教师的思路自己摸索着前进。

4、课堂情绪艺术。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虽然是一种理性活动,但它需要内心力量的激活和驱使。课堂上教师以充沛、高昂、蓬勃向上的情绪讲课,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学生精神振奋、愉悦,如饥似渴地学习,必然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仅具有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实用价值,而且因其创造性和令人愉悦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术所应追求的最佳教学。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要注意积累和总结,不断使之升华,为广大学生所欢迎和接受,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第2篇:文学的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教学艺术性 ;初中语文 ;教学成效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个老师不应该把教学任务简单地当做任务去要求自己完成,更应该将其视作一颗待雕琢的玉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里就要提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将教学融入艺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感染力,提高教学成效。为此,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注重教学的艺术性为出发点,就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种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一、以身作则,树立正确审美观

做为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对学生加以要求的同时,对自己的要求也丝毫不应该松懈。初中学生上处于一个学习阶段,不仅局限在学习上,在生活上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教师有着较高的个人修养。

首先,在衣着上做为教师不能不修边幅,更不能只穿“名牌”,无论哪一个都是错误的,衣着简单大方方为大成。教师的发型也应该从简,不能过于注重自己的外在,而让外在的东西争去了内在美的风头。其次,作为教师,必须做到文明用语,说话不吐脏字,言语文明,这本身就能给人一个好的印象,显得有修养,更容易让学生愿意接近。教育工作者就是如此,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对自己的学生产生影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注重我们个人的言行,用实际行动教会我们的学生正确分辨美与丑。

二、注重语言雕琢,让学生感受语文语言魅力

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它有着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对我们的语言加以适当雕琢,用语言的艺术感染学生,也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于教学成效的影响非常大。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学问,教师在开展语文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通过艺术性的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渗透力。我在语言组织方面重点抓住四个字:“准”、“朴”、“情”、“扬”,对教学中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加以斟酌。“准”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表述要准确,模棱两可的话不说,似是而非的话不说,力求每一句话都有价值;“朴”就是语言表达力求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尽力避免一些华而不实的浮躁词汇;“情”就是表述过程富有感情,如提问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的思维有深入的欲望,朗读的语言要符合教学内容与主题表达的需要,让学生产生心灵的感应与情感的共鸣;“扬”就是教学语言要具有激励性,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教师的重视、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课堂形式多变,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感染力

课堂的多变性,是保持课堂活力的有效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讲。那样的课堂对于应试教育固然是上佳之选,然而在如今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却并不适合,素质教育,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笔者曾参观过很多在教学方面较有成效的的学校,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教学方式。小组成员在分配上应讲究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等,成员人数不应过多,一般应控制在4~6人,人数太少不利于讨论的进行,人数太多又可能是话题讨论时衍生太多不相关的话题。小组之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竞争,并采用积分制定期对每个小组进行考核,评选出更优秀的团队来。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一层的掌握,也可以通过讨论学习增强自学的能力。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也得以迅速提升。

四、善于循循善诱,放飞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深知重点与非重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教学方式均是由老师讲解课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公布正确答案。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通常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然后走上讲台将课文讲给其他学生来听,讲解之后由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并由该讲解学生进行回答,也可以由他提出问题来反问听讲的学生。这样一来,讲解的学生就会认真对课文进行预习,以免在讲台上出丑,台下的学生也会努力找出更多复杂的问题来把讲解的学生难倒。当然,要谁来讲课都是随机的,否则只会使一个人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在刚开始的时候,推行起来势必困难较大,初中的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毕竟较少,我们必须鼓励他们走出“怕”的门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艺术性的研究,优化教学过程,营造浓厚氛围,努力提升教学活动的实际成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第3篇:文学的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教学;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49-01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蹀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口头同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课文的掌握就越深,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二、提问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

例如在执教《凡卡》一文时,以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充分做好提问设计

有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要做好语文课堂的提问,任课教师不能遇到问题再思考如何发问,而应当提前设置好本课的问题。例如,在教《回乡偶书》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一个主问题―― “什么是乡情”,并围绕这一主要问题设计了其他几个分问题,首先,从诗文本身来讲,作者是如何写“自己老了”?作者的乡音没有改变是为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儿童为什么会“笑问”?其次,从全诗的主题思想出发,向学生提问“中国人有怎样的故乡情结?”怎样看待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情怀?在这整组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主问题是经过提炼和概括之后着眼于全诗,整体的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而分问题则着眼于细节和课后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学习。

四、提问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在执教《穷人》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我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五、在教材的精华处创设最佳时机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在教材重要的地方即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进行提问,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教师可以围绕中心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使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

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雕塑。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就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六、提问要适度适量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太肤浅,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没有挑战性,诸如什么“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就是废话。反之,问题过难,学牛颦而却步,没有思考的兴趣,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高频率提问不等于高效率提问,因为提问的数量不等于质量。一节课下来,教师提问的时间多,学生思考的机会少。教师在吃透文章全部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找出文章前后之间的关系并提问。

第4篇:文学的艺术性范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性语言艺术性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学科,它的主要展现方式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基于小学生年龄小还处于主要以“接受知识为主”的阶段,教师课堂主体引导作用就体现出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语言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正确的使用评价性语言。

一、小学阶段语文教师使用评价性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随意使用评价性语言,无目的性

很多教师在使用评价性语言时比较随意,常常只是根据自身心理状态和情绪随机的在课堂上使用,并且评价性语言乏味单一,学生长期听重复性的表扬自然不会再有学习动力。这就反映出,教师并没有将课堂评价性语言重视起来,也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认真对待。比如,教师表扬学生的时候重复使用“你很棒”这样的句子,学生听得多了,评价性语言的就失去了本有的作用。教师应该有目的地使用评价性语言。

(二)评价性语言单一匮乏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评价性语言的时候只会说:“很好”“很不错”这样的词语。虽然这样的评价语言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生在最初听到时,会有被老师重视的感觉。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老师对谁都会说很好,我也只是其中一个”的感觉,从而在内心上抵触这样的评价。评价性词汇的匮乏主要源于教师没有用心挖掘教学中适合教学对象需要的优点词汇。小学教师评价性词汇的单一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反思和用心钻研。

(三)不重视评价语言的反馈

评价性语言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要求,这是判断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性语言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性的反馈,及时发现哪些语言更能适应课堂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并不断地结合课堂教学的发展、更新和改进课堂教学反馈机制,让反馈机制更加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是,由于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常常把教学的中心放到课程内容、课程设定等方面,对评价语言是否使用本身不重视,即使使用评价语言也很难顾及到其反馈机制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效果性,因此,评价语言的反馈机制无法得到重视。

二、小学语文教学使用评价性语言的重要性

本课题首先分析了小学阶段语文教师使用评价性语言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评价性语言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汉语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它拥有众多的词汇,不同词汇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句意。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涉及到很多抽象性的知识,例如在小学生学习开口闭口音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发音视频或者是图片进行讲解,对于学习快的学生及时的给予表扬,就会增强他的学习热情;对于学不会的学生,要充分的理解,耐心细致的再次讲解,消除他们面对接受新知识时畏惧困难的情绪,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逐渐转化成教师鼓励引导的模式。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评价性语言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促进师生之间搭建起良好的信息沟通的桥梁。学生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中能够快速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而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评价性语言实现引导学生的目的,与传统命令式语言相比评价性语言更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与新课程改革相一致。

(三)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评价性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评价性的语言不仅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加的明显,还能给教师提供一种驾驭课堂教学的捷径。同时,评价性的语言也能使课堂教学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促进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提高评价性语言艺术性的方法

本课题首先分析了小学阶段语文教师使用评价性语言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评价性语言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出提高评价性语言艺术性的方法。

(一)变换评价性语言使用方式

所谓的评价性语言的使用方式也就是常说的“使用技巧”。教师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同时恰当地使用评价性语言,尽可能地使用一些有鼓励、表扬、肯定性的语言,避免在使用评价性语言时过于单一。例如,将“你很棒”变成“你最近学习很努力,老师很看好你,你还可以再棒些”这样的语句。或者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时候,对那些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予表扬:“小明同学思考的很对,大家要多向他学习,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小明更加认真学习,对于其他学生也起到了引导作用,一箭三雕――这就是评价性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建立适合教学需要的评价性语言体系

每个教师的评价性语言词汇库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教学对象使得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适合于不同学生的评价语言,进而构建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性语言体系,并且根据日常教学中学生反馈及时的更改或增加相应词汇。教师要时刻谨记,保持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让其更有生命力。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在新课改的推行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至关重要,它不仅对小学生一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晓燕.让课堂评价为小学语文教学插上灵动的双翅[J].新课程,2011,10(01):135-137.

[2]胡悦.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性语言的思考[J].新课程,2013,11(02):061-063.

第5篇:文学的艺术性范文

一、作业多样性的特点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内外的作业

教师在布置课内外作业时,首先要注重趣味性作业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挖掘并应用趣味性作业,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内外的相关内容,去精心设计、挖掘课内外的作业,即使是较少的作业,也要花费时间精力去考虑如何结合教学现状来呈现。其次,要研究学生、调查学生,并且要关心学生的校园生活、关心社会时事,不断学习、借鉴、完善课内外作业。

(二)教师要有高超的“作业技巧”,注重作业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在善于挖掘课内外的作业和经常拓展作业的广度与深度的基础上,还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定的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方法与技巧,设计出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发展。让作业由被动走向自主,由传统走向创新,由平淡走向趣味。

二、作业多样性的方法

(一)设计创新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语文教师每次布置的作业都是一成不变的,时间一长,学生对作业就会慢慢地失去兴趣,求知欲、好奇心,就会被慢慢抹杀,他们只会被动地去完成一项又一项练习。而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把知识的训练融合在趣味性的练习中。

(二)设计灵活性作业

学生做作业效率低、不能按时完成大多是因为作业的固定模式造成的。如果作业形式多样,学生必然处于一种新鲜的状态中,以高度的兴趣来完成作业。在进行小学语文作业多样性的实验中,我们就注重每天布置家庭作业的灵活性: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学过的词语或古诗、名人名言,要求学生少抄而多进行精听写、精默写,外校生可让父母亲帮助听写完成,住校生可由老师、同学、班干部听写,教师还要在当天及时抽查听写,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周六周日的家庭作业可布置分类精抄精默写,或按写人、写事、写物的词句来精抄精默写,或按动词、形容词等来精抄精默写,或按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来精抄精默写,或按古诗类型精抄精默写,当然也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兴趣分类标准整理精抄精默写,还可写一写在家里发生的新鲜事的小日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丰富系统的思维能力。比如笔者在讲授完《朱飞回来了》一文后布置作业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朱的习性,并增强动物保护意识,让学生查阅资料后,写一写保护朱的公益广告词,学生兴趣盎然,一条条精彩的广告就诞生了,语言简练精悍,又不失广告的特点,在多角度的变换训练中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三)设计时代性较强的作业

(四)设计实践性作业

学生们不喜欢做作业,依据笔者多年从事小学教育的经验,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被动完成作业,认为是在给老师做作业,完成老师的任务,自己没有真正地参与进去。如果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把作业中的主人公换成“我”,学生就会有主人翁意识了。比如笔者在讲授完《景阳冈》一文后,告诉学生现在武松英雄大哥大学毕业闲赋在家,你现在就是武松,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写一份求职书给老板以谋得一份职业。学生一下子来劲了,那是因为与自己能否找到工作有关。学生们进一步深入阅读课文,有的还去阅读原著,充分地挖掘出武松这一人物的优点,并结合现在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选择了合适的岗位,理由充分,言辞恳切,老板不得不感动。这样的作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不仅提高了写作交流能力,更是激发了写作的热情,因为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写作的现实需要。讲授完《日新月异的电视机》后,让学生模仿其中的一种电视机进行自述,自我推销;讲授完《赤壁之战》后,让学生挑战代黄盖写信等都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五)设计自主性作业

第6篇:文学的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初中学困生;数学学习;注意稳定性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50年代后期,有关注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认知心理学家的关注。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姆的研究结果指出:“注意力稳定性的作用比学习能力的作用更大。”从中显示出注意稳定性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全面地了解初中学困生的注意心理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初中学困生的心理研究。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上课时学习不专心,做小动作、打瞌睡、聊天,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初中教育一线教师。究其根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部分初中生注意稳定性较差。如今,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把目光集中在大学生、普高生和小学生的身上,而针对初中学困生课堂注意力的调查、研究少之又少。如果能够对初中学困生的注意力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深入地追查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必将对教育学生提供非常有力的帮助。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保持学生学习的注意稳定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注意稳定性的心理分析

注意稳定性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一百多年来,人们多从心理、社会和行为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从大脑功能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为我们矫治注意障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注意是保证心理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没有对事物的注意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认识。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研究发现:7—10岁儿童可维持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维持30分钟。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原因如下:

(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变化及新异性都能引起注意。但是,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容易使学生的注意转移。

(2)学生的主观状态: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影响注意的稳定。目前,多数初中学困生都不喜欢数学,这可能是导致初中学困生注意力涣散的一个主要原因。

(3)教师的教学技巧:优秀教师往往能掌控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譬如:教师突然的停顿、教师实行就近原则、教师语调的高低、教师的幽默感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转移。

(4)教学内容的处理:初中学困生数学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教学内容要尽量降低难度,内容安排要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而制定,这有利于注意的保持。

(5)学生的意志力:有意注意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据研究,意志力越强注意越稳定。因此,数学学习对于学生的意志力有较高的要求,而初中学困生学习却缺乏这方面的品质。

以上分析了影响注意稳定性的一般因素,这也给我们教学提供了心理理论依据。此外,学生的健康状态、精神状态对注意稳定性也是有影响的。

三、探讨如何运用注意规律指导初中数学教学

研究表明,应用注意规律指导初中数学教学,应从影响课堂注意因素出发,并从课堂教学角度将影响因素归结为主观和客观因素。其中主观因素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等,客观因素归结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难易等方面。

1.制造“刺激物”

有人认为,遵循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即在学生出现注意分散时,制造出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的“刺激物”,化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如:讲解《线段之比》时,其中有一项关于黄金分割的内容。此时,教师可制造一些“刺激物”,即当线段之比值为0.618时,此时的线段分割为最美的分割,为何?因为数字0.618为黄金分割数。说到美,教师也可进一步关联人体黄金分割点知识,“制造”一些幽默材料,来吸引学生注意。

2.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对知识理解存在不同的程度与深度,也即数学认知理解是分层次的。据教学实践表明,大多数初中学困生表现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缺乏灵活应用,知识迁移能力差。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现状,教学目标应设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前提是需要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但实际上大多数初中学困生没有掌握方程的求解。假如教师不准备教学铺垫(回顾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学生可能无法同化和顺应知识建构,这容易使学生学习注意力发生转移。

3.设置“好的数学问题”

数学是一门充满神秘与奇趣的学科,著名的“七桥问题”、“四色问题”、“哥德巴赫问题”等,诱发了多少人的好奇心,激活了人们无尽的智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往往源于好奇。在教学中,设置数学问题应该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情境设置与问题分解。

情境设置: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需要在背景中学习。真实问题情境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并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连接,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是初中学困生数学教学值得探索的重要途径。

问题分解: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适时地设问,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文献[1]认为:问题分解可以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模式,如下图1:

“串联模式”通常是将一个大的问题肢解成若干小问题,通过小问题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而得出结论,其优势是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操作,缺点是不够开放,有时会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而“并联模式”优势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较大,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但针对性不如前一种强.这两种模式各有特点,我们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合理地加以运用。

如设定的目标是认识“函数”,教师给出两个变量X与Y,若老师问:变量X与变量Y是什么关系?学生的思维受阻,因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不明白什么叫做“关系”,结果是设问得不到解决。若改成问:变量X会随着变量Y变化吗?学生很快就答出来了,但这不是问题的结束,接着问:“你能描述怎样变化吗?”(教师画出思维图)通过画图,你能发现变量X与变量Y的关系吗?(学生可答出)因此,把这个问题分为了3个层次的问题,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一连串的思考,这符合学困生学数学的特点。总之,要善于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认知冲突的解决中不断前进。

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精心地设计成一个又一个问题串,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4.渗透“数学文化”

谈到数学文化,往往会联想到数学史、文学、美学等。确实,宏观地观察数学,从历史上、文学与美学视角下考察数学,确实是揭示数学文化层面的重要途径。如:数学史反映数学文化的历史,数学史教育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史是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工具。数学美能给学生以精神享受,又会给数学的发现带来积极的影响,数学美绚丽多姿、深邃含蓄又充满理性。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鉴赏、体会丰富的数学美。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注意力。

如利用“Z+Z超级画版”软件,通过迭代作出生动逼真的勾股树(如图2),拖动P点,使其在以AB为直径的上半圆周上自由移动,勾股树的“树叶”就随之自由运动起来,体现了一种动态神奇之美,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5.注重“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艺术,高质量的课都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渊博的学识外,还应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精辟的科学知识,而且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如:教师具有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能:亲切舒缓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张弛相间的语速、强弱适当的音量。使教学语言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流利动听、富有磁力的语感刺激,这些都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稳定性。

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注意的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使得数学有可能成为因注意涣散而导致学习困难最多的学科,因此,注意涣散型学困生问题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第7篇:文学的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亦舒;女性;文学形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53-01

在香港,亦舒是家喻户晓的高产女作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为止,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亦舒系列已逾183种,她和金庸、倪匡并称为香港通俗文学界的三大奇迹。作为女性写作,相对大陆90年代后期以来现代都市里所谓的“新新人类”的女性写作来说,亦舒是严肃的,她对女性问题的思考是深层的―――之所以与她们对比,是因为她们的创作背景与亦舒所处的七八十年代香港有着渐趋相同的文化语境与文化认同―――后者“身体化”、“私语化”的写作,把肉体当作女性心灵栖居地,并非是她们所宣称的真正的个体自由与个体解放的表现,更多地暗示的是一种女性立场的退缩与对女性生存问题与生命价值意义追寻的逃避。

一、关于爱情

可以这么说,亦舒小说中的女主人都是渴望邂逅爱情的,爱情是重要的,奋不顾身的,但是爱与她们的现实生活是有别的,她们大多都是都会里的白领女性,聪明干练,但是在感情生活中却往往饱经沧桑,或情感受到挫折,或感到都市优秀男性的匮乏,苦于难觅知音,因而她们总是对男女间的感情有着清醒的认识,而非一般人的盲目。当面对现实的残酷时,她们会对自己的选择做出掂量,然后选择一个自己应该生存的方式,当你看完《喜宝》一书时,如果你叹息了,你就绝对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其实喜宝的命运并不悲剧,如果你是个小资情调的人,你也会如此的选择自己的生活,因为在吵杂烦乱的环境里是没有你的容身之地的。于是我们又怎能说喜宝是个现实主义者呢?也许我们更应该把她看成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爱情不懈努力、付出、追逐着的女人形象,因为在她的骨子里,浪漫的定义有别于其他很多的人,如果说有的人对于爱情的追求不过是享乐与同爱的人迷醉在一碗热腾腾的白米粥里。

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到底对爱情抱着怎么样的一种态度呢,我想是分为几点的。首先,要么她们就不爱,她们为了一种良好的生存氛围而舍弃了真爱,物质才是享受的首要条件。这类女人不属于普通的小鸟依人的形象,她们是新时代突厥起来的女性,她们的世界里包含了太多的不如意,于是她们想要为自己寻得一份自己的乐子,爱情与物质的享受比较起来,我们可以听亦舒述说到,当我们在饿了的时候,那些情爱的缠绵并不能填饱自己的肚子,爱情和白面包比起来,还是温饱更重要。其次,就是如果要爱,就在得到了物质的时候保持淡淡温存的小幸福的爱。亦舒笔下的小资女人没有琼瑶笔下女人们对奋不顾身的为爱而生的特点,在这些女性形象里体现出来的更多的小资的特性,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爱情淡雅的触碰,如果你要让她们像紫菱,像绿萍一样的疯狂都是不可能的,因为爱情对于她们来说并不是生命的全部。

二、关于寂寞

亦舒曾说过她自己是个寂寞专家,而她笔下的女性似乎跟她一样,个个都有孤独的情怀。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隔阂越来越深,难以沟通的孤独成了现代文明病。《心扉的信》中的女主角梁守丹就是个孤独的主儿,她幼年丧父,又乏母爱,生活贫穷潦倒,小小年纪就有着无穷无尽的寂寞、忧愁和烦恼。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杂志中结识了可以倾诉衷肠的心扉信箱,从此她和心扉信箱结下了终生的缘份。在梁守丹看来,心扉信箱就是她一生惟一可以依靠的支柱。给它写信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她似乎认定此生除了心扉信箱再无他人能与她沟通。

由此可见,在亦舒的小说中,尽管不同的女性生活道路的选择不同,但她们都是寂寞―――她没有选择悲观、悲惨之类的词。她们享受着寂寞,因为只有寂寞的人才是能够有思想的人,就如只有懂得寂寞,懂得享受寂寞的人才会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懂得在一定的环境里,独自去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

三、关于独立

在亦舒的小说中,大多的女性都有一种独立的意识,而这种独立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上的独立,二是精神上的独立。

首先,作为女性,经济上要独立自强。《两个女人》中,施扬名与任思龙也因经济问题导致一段感情无疾而终。施扬名离婚要负担妻儿的生活费,又要与任思龙建立二人世界,当然就捉襟见肘了。而任思龙的经济环境比施扬名好得多。由贫困到奢华是庆幸的,而由奢华回复到普通则是不幸的。任思龙不会与他一块捱苦,话不投机,任思龙潇洒的一走了之,回到她石澳海滩豪华舒服的别墅。施扬名总说:“我只配住大厦中的小单位……如果你爱我,你不会反悔,有什么事请你与我辩白,请不要一走了之,表演得那么潇洒”。然而,当初他喜欢她,不就是因为这份潇洒吗?所以恋爱是一回事,生活又是另外一回事,当恋爱遇上生活实际时便各自原形毕露了。经济的独立,使女主角具有强人气质,在纷繁的现实社会中随机应变,自信自强。

第8篇:文学的艺术性范文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

如果把提问视为简单的一问一答,所提的问题低思维度,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

5.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不会有效倾听

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定答案不太符合甚至相左时,教师应学会有效倾听,千万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会意识到自己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导致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明确、清晰。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

2.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3.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4.提问涉及面要广。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收到冷落。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5.要学会倾听。喜欢打断学生的老师回答的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很好倾听。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

三、培养学生自身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1.训练提问的胆识。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数学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2.养成提问的习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提问习惯。

第9篇:文学的艺术性范文

一、播放歌曲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为可能。”由此可见,音乐的作用之大。当然,这并不是随便的“拿来主义”,而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选择与之有内在联系,感情基调一致的音乐作品。如我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播放的是歌曲《父亲》,让学生们感受到父子亲情,沉浸于感动之中;《春》一课,我采用欢快的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感受到春天的活力。使用这种导入法,能让学生乐在其中,情感得到熏陶。

二、叙述故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学习华罗庚《统筹方法》,可以“田忌赛马”的故事导入;讲《甜甜的泥土》时,我就先给学生讲了唐山大地震中母亲用自己的鲜血维持孩子的生命的故事,学生听了以后感触很深,我再因势利导地转入课文的学习,要求他们找出使自己感动的细节。

三、激发想象导入

学习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时,可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夏天的夜晚,面对繁星闪耀的天空,人们往往会产生许许多多美好的遐想。同学们面对星空有过怎样美好的想象呢?”让几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象。这样导入新课,学生定会“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叶圣陶)。

四、情感铺垫导入

我在讲解季羡林的《曲径通幽》时,先声情并茂地把“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读给学生听。这是“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对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学生听了以后对作者有了深入的了解,具体讲课文时学生理解就轻松多了。

五、优美图片导入

我在讲解文言文《三峡》时,用投影仪将几张三峡彩色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又指着其中的一幅三峡的照片说:“大家看这一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流穿过,可真是山高峡窄,水深流急,好一派‘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观,好一幅优美雄奇的山水画卷。读一读《三峡》,可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既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六、积累展示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句、故事、成语等,在课堂上再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积累。营造一种竞赛的氛围,可以分小组比,也可个人比,形式多样化。如我在讲《多一些宽容》时,事先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查找有关宽容的名句、故事等资料,在课堂上一比高下。讲《鸟》专题时,让他们找古诗词中有关鸟的诗句、文章。积累展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

七、激情导语导入

如在教学《望岳》时,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浏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多少历代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曾说,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那壮美雄奇的风光。今天我们请杜甫为向导,随他一起攀登浏览巍峨壮观的泰山吧!”这段导语饱含感情,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为上好课做了有力的铺垫。

八、直接设疑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