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利弊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校 毕业论文 全程化管理
1 全程注重制度建设,强调规范要求
1.1 注重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要求是毕业论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前提。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文件,如选题专家审核制度、中期检查制度、成绩评定制度、延期毕业制度等,并将这些制度要求以学院正式文件的形式在全院、导师及学生中间予以公示和说明。在全程的论文管理中,严格执行相关的制度准绳,结合弹性灵活的突发事件处理决策机制,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效。
选题专家审核制度指选题由师生共同产生,答辩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筛选。中期检查制度指学生提交论文初稿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成绩评定制度则主要是制定评分标准,将导师初评、交叉评阅、答辩评分制度按合理比例组成,最终评定学生论文成绩。
1.2 强调规范要求
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除了要求其能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外,也十分注重其文章写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因此,我们在建设和形成书面制度文件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制定了论文模板。
在模板中,对字体、目录、参考文献、文本编排顺序等格式要求,给出严格的规范规定。同时,还会做出一些明确的量化要求,如:题目应该简短、明确,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关键词一般为3~6个,每一个英文关键词必须与中文关键词相应;目录一般按3级标题编写;文本主体(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论),字数不少于8000字;参考文献应在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应少于2篇等。
2 全程依托网络平台,实时监控与反馈
2.1 定期检查,辅以不定期抽检
首先,我们采用“以定期检查为主,随机不定期抽检”的方式,对学生提交各项材料情况加以实时监控。
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根据毕业论文的各个具体环节,详细制定进度表,细化各阶段任务,给出一个供师生参考的毕业论文 “时间进度表”。按照我们的进度安排,毕业论文时间安排在实习结束后。实习前,教师出选题,答辩指导小组讨论选题,初定选题,学生带选题进点。实习结束后,大四第一学期第6~7周召开师生动员会,收集学生选题、专家筛选选题;第8周确定选题,配备指导教师;第9~10周指导老师下发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第11~14周学生提交外文翻译及原文、文献综述;学期末,学院组织初期检查,检查学生提交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大四第二学期第3周,学生提交调查报告、问卷、论文初稿,学院组织中期检查;第4~10周,导师反馈论文意见,学生修改,导师定稿、签字;第11~12周,导师初评、交叉评阅、论文答辩、成绩汇总,召开工作总结。
2.2 师生互动,灵活弹性管理
整个毕业论文进程,我们实行师生互动的管理,成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指派一名专业老师为论文秘书,指派一名学院办教学管理人员协助论文秘书进行过程管理。领导小组在宏观上对师生论文进展进行监督,论文秘书和教学管理人员督促师生按时完成各项分解任务。学生记录教师指导记录,并在学生中选取优秀学生组成学生论文检查组,对同学进行督促,并对论文格式等进行规范化检查。
3 注重基础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毕业论文不是本科教育中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与前期专业课程学习、科研素养培养、毕业实习等紧密联系的一个系统教学过程。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将专业学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工作作为同一项工程,进行四位一体的改革与实践。将论文训练过程前移,强化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并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将学生四年的课程理论学习、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竞赛活动,与实习的前后衔接等形成有机整体,构建成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四位一体的全程化论文管理结构图如图1:
(1)专业学习。大学前三年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启动论文写作的预备阶段。开设社会研究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统计学、公文写作等课程,进行论文研究方法、论文规范性(包括格式规范化)培训,使学生能够掌握毕业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文献检索,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科研训练。成立学院科研指导小组,对学生开展专业科研训练。结合教师科研,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进行论文撰写、发表或参赛。
(3)毕业实习。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①我们把实习教学与毕业选题工作结合起来,学生带选题下点实习,根据实习内容选择选题方向,或者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在实习中遇到的工作重点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在实习中收集相关资料,把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工作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②
【关键词】提高;独立学院;化学专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学生为了申请学士学位而撰写的学术性论文,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针对某一课题进行系统的有创见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同时也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一环。因此,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近十年来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其办学时间不长,实验仪器设备比较缺乏,毕业论文经费紧缺,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独立学院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较差。如何才能提高独立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这也是许多教育专家关注的焦点[1],本文就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化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一下探讨。
1.结合实际,合理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2]。独立学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不仅要充分体现化学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学宗旨,合理的选题。因此,就选题来说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让学生自主命题、也可以让学生和指导老师一起命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心态、高质量、高标准地去完成毕业论文。其次,选题要合理,论文题目不能过大或太小,题目过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题目过小,学生容易从网上抄袭。因此,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选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应与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基础相适应。对于想考研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一些研究性较强、且有延续性的课题;对于想就业的学生,则鼓励他们选择一些应用型、且和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课题,同时也可以准许他们自己找合适的工厂去做实验,然后回来写毕业论文;第三,支持一部分对其他学科感兴趣的学生跨学科、跨院系选择导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2.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
目前,大多数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同时也是毕业生考研和求职择业的高峰期,在当前就业压力下,许多大学生刚进大四就开始到处求职,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全力以赴考研,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实验,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做实验,毕业论文就无法写,有些学生到最后没有时间做实验,就全文抄袭别人的文献来糊弄老师。因此,学校需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协调好毕业论文工作与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协调,统筹规划。可以让学生把毕业论文提前做,由原来的第8学期提前到第6学期去做,对于考研和想找工作的学生都不影响,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为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而顾此失彼。冲突较少,同时可以使学生尽早地进入课题或论文实验的研究和探索,积累素材,为论文的质量提供基础。
3.充足的经费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
独立院校由于办校时间不长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3],导致办学经费紧张。毕业论文经费紧缺是目前大多数独立院校存在的问题。由于经费紧缺,实验无法正常进行,严重影响了指导老师带学生和学生做实验性、设计型论文的积极性,限制了化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为了更好的解决经费问题,独立院校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学校应适当增加对化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这是提高完成化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水平和质量的保障。其次,要提倡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科研相结合,这不仅是缓解当前很多高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验设备紧张的有效途径,还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也解决了有些导师有课题而人手不足的问题。第三,搭建地方企业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联合的平台,立足和依托地方,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主线,坚持体现地方特色,发挥地域优势,与地方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经济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科研课题,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素材。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得到锻炼,学到实际的本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4.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优化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非常重要[4]。首先,学校应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化管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毕业论文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使之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其次,要认真做好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工作,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对论文指导老师的考核,严格论文答辩的考核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成绩评定。不允许出现普遍高分或低分现象,成绩应呈正态分布。对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加大奖励力度,对毕业论文中出现的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或编造数据、实验结果等现象要从严查处。毕业论文不合格可以让学生延长时间毕业。以刺激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投入和重视。
总之,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要提高其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独立院校应从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要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要体现出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毕业论文经费投入到位,使毕业论文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构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之间出现的矛盾;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几个方面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建云,夏凯,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84-92.
[2]李学琴.化工类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9,11:30-92.
[3]唐宁莉.化工专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模式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09,9(36):209-237.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充分认识并改进,才能真正使多媒体在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地位十分重要。其知识体系庞大,理论性和逻辑性强,内容复杂抽象,学科进展快。同时,随着多数院校课程改革,使得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课时减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进行生物化学辅助教学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笔者根据近几年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的体会,就该教学方式的利弊进行初步剖析,以期能对改进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1 多媒体辅助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的优势
1.1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板书,教学时间不能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信息量较少,有许多新知识没时间在课堂上讲述。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后,课件都是在课前准备好的,课堂上很少写字,这样就节省了板书时间,为增加教学信息量提供了条件。教师就可以多讲授一些食品生物化学领域内的新知识和新进展,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和视野的扩展。另外,节省的时间也可为师生互动留下空间,便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1.2形象直观生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整合,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学形象、直观、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食品生物化学中,生物大分子的立体结构及其代谢过程都是教与学的难点。在传统的教学中,借助板书、挂图或模型可有效讲授这些难点,但对于学生而言,内容还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利用多媒体可轻易的解决这一问题。如在讲生物大分子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时,十分抽象,教师难以讲授清楚,而学生通过观看三维结构的图片或动画,就可以轻易地理解有关的复杂问题,自然地掌握了这些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等有关的概念。在生命物质的代谢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技术对生物代谢过程进行演示和讲解,学生就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相应的内容。
此外,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插入一些紧扣教学内容的时事图片或研究进展,有效结合专业领域内的社会热点问题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均有很大帮助。如在讲解核糖体RNA时,插入2009年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报道;在讲授蛋白质含量测定时,引入三聚氰胺事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兴趣,并拓宽他们的视野
2 多媒体辅助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的不足
毋庸置疑,多媒体生物化学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需充分认识并及时改进,才能真正使多媒体在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2.1过分依赖多媒体,师生主动性发挥不够
多媒体明显提高的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效率,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会极大的限制师生的主动性发挥。在课堂上,教师将所用的教学内容均制作成课件,用屏幕代替黑板,把书上的文字拷贝到电脑中,在教学过程中变成了计算机操作员和解说员。教师仍然是灌输知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了新形式下的填鸭式教育。在课堂外,一方面教师是“新瓶装旧酒”,往往一套课件多年使用,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只是在课后考前看课件,忙于应试,对课件之外的知识不去了解,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不够,造成“上课老师读课件,考前学生背课件”的现象。
2.2课堂节奏快,师生互动不足
关键词:教学互动 能力培养 方法
1、基础,强调应用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而选修模块则是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和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征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课程设计思路,笔者认为高三化学复习应注重必修教学内容的落实,着眼选修教学内容的渗透。高三新课结束后,笔者认真制订了高三化学复习计划,确定了复习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重在构建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知识,加强纵横联系,注重知识应用。在此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确定了22个知识专题作为高三复习的重点。这22个知识专题覆盖了《考试说明》中的重要考点。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知识的框架,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整个复习备考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控制复习进度,把握知识要求的深广度,精讲精练,为学生参加高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重视师生 教学互动
高三复习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陷进题海。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积极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化为与这一情景共存。从目前中学化学复习现状来看,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盲目训练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偏低,考试时遇到熟悉的题目,可能得心应手,但遇到新颖的题型就束手无策。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精编精选精练,减轻学生的无效劳动,提高复习效率。笔者在复习电化学基础知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将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铁棒本身的质量有什么变化?溶液的质量有什么变化?试题从基础知识入手,进行如下一系列变化:①如何改变实验方法,使Ⅰ.铁棒溶解,铜不在铁棒上析出;Ⅱ.铁棒上析出铜,而铁棒本身的质量基本不变;Ⅲ.铁棒上析出铜,而铁棒不溶解,且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不变;②如将CuSO4溶液换成NaCl溶液,如何使铁棒上析出氢气,而铁棒本身的质量不变?③如再平行地插入一根碳棒,且不用CuSO4溶液,要使铁棒上析出氢气,且Ⅰ.同时使电解质溶液的pH增大;Ⅱ.使电解质溶液的pH减小;Ⅲ.使电解质溶液的pH不变,分别绘出装置图。利用这道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立足课本,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会更加注重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立意命题,更真实地模拟现实,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所以,在高三复习中要注意结合课本知识内容,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笔者也作了一些有效的尝试:①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实施分层教学,坚持课外辅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②尽可能地利用化学实验、电教设备,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开放实验室,放映实验录像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微观粒子的内部结构等。③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翻阅课外资料,书写小论文。如在复习“燃料及能量变化”专题时,有的同学通过社会调查所撰写的“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④结合新教材知识,针对现代热点内容,组织专题讲座,拓宽知识背景。如结合近年来化学领域的新发明、新能源、新材料等“STS”内容,开设“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等专题讲座,向考生介绍“导电聚合物、足球烯、N5、纳米材料、精细陶瓷、温室效应、水源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的危害”等知识,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药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涉及的中医理论、临床应用、鉴别特征、炮制方法等等都是学生走出校门后需要学以致用的。划重点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加大对重点的依赖而不注重平时的积累,打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失去学习的意义。再次,由于现阶段科技手段发达,学校教室区无线网络均已覆盖,而学校也无不允许将手机带入教室的明文规定,学生上课时往往QQ、短信不断,影响自己和他人。教师与其严厉制止,不如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用手机上网查找课程相关信息。如某些方剂的组成、某些中药的性味归经等学生在以前的课程中学过但遗忘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请学生上网查找,看谁查找得快,查找得准确。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检索专业知识的方法,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活化实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的重要性。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特殊的作用。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造成实践的重要性被慢慢淡化。现阶段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进行教学,导致有的班级先上了理论部分再做实验而有的班级先做了实验再上理论部分,从而又引发了“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的争论。其实无论是先上理论课还是先上实验课都各有利弊,由于基本上所有的中药或仪器装置等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都未曾有过感性认识。因此,可考虑将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融合起来。如可将《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的理论课堂放在实验室或标本馆,学生一边听老师讲,一边对照实物进行记忆,想切切片的就切切片,想尝尝味道就尝尝味道。如《中药化学》,教师可将索氏提取器带到理论课堂,对着实物讲解其各部分组成,以及提取、虹吸等原理,这远比对着图片大谈特谈这是圆底烧瓶、那是虹吸管清楚得多。让学生掌握好知识、应用好知识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重视并强化实训与实习
中药学专业的实践除与了理论课相配套的实验课外,实训、实习也是极为重要、不容忽视的环节。目前各中医药院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中,都有对实训和实习的明确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实习时间往往有几个月,占到了大半个学期,而真正在外认真实习的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应付任务敲了熟悉单位的公章,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学生只有经历过实习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一旦进入岗位就不单单是把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拿出来”那么简单了。就拿最简单的抓药举例,首先拿到一个药方,需要看懂方上的每位药,确定是否每位药柜台都有;再对其进行划价;然后出药、分配、校对、包药等,如方中出现先煎、后下的药物,则要另附纸进行分装。其中涉及到的药价(随季节等因素变化)、包药的方法及技巧(包括普通包、虎头包等)都不是在学校里、书本上可以学到的。有鉴于此,学校应对中药学的实训与实习进行合理的安排,一是延长在大三阶段的校外实践时间,而适当缩短大四阶段的实践时间。原因是因为为完成试验型的毕业论文,很多医药院校已将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放在大四上学期前完成,下学期的实习基本是学生找工作求职,难以有心思认真开展实习;二是规范实习制度,对学生的实训等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如对中药材认知能力的考核、药房调剂能力的考核等。通过让学生切身体会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热爱自己的专业,从事自己的专业。随着人类的“回归自然”,中医药在世界各地日益普及。中药学既要保持原有的传统特色,又要实现现代医学对中药质量稳定、可控的新要求,如何把握好时代的契机,是中医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讨的问题。
[论文摘要]生化教学改革中,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生化教学效果,但也有其局限性。只有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提高生化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教学手段已广泛被用于高校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活动,给教学带来了活力;而网络课堂、网上信息链接为深化教学,扩展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下面笔者就现代信息技术在生化教学中的利弊,谈谈对其的合理利用。
多媒体技术在生化教学中之长
1.将繁杂的知识简明化。生物化学的部分知识体系内容繁杂,过程冗长,借用多媒体课件将其逐步剥离,通过抽提知识点、主干线条,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同时将文字、图形分步释放,形成简明扼要的知识树。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理解知识,重点掌握知识树,课下通过已掌握的知识主干逐步延伸、发散,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全部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难点知识易化。对于抽象的代谢反应、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等,静态挂图无法反映动态的过程,板书作图则内容多、无法重放。借助多媒体技术将静止的插图制成三维动态图像,加入视频插转,增加动画特效和课件的交互,将物质的空间结构、反应的时间顺序、运动特征等以动态形式形象化地展示出来。而物质构象的改变、引起的生物学变化等以活动的画面演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使学生的空间概念得以建立,对物质的形态结构变化及所产生的生物学功用的关联性得以深刻理解,则将蛋白质三维结构、细胞信号转导等教学难点易化,使教学难点易化。
3.模拟实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以多媒体技术的制图、动画、声音等媒体形式模拟实验全程,通过慢放、定格演示、分析和讲解实验;学生在电脑上预习实验,熟悉关键操作,再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完毕后可将课件再现、暂停等“重温”实验过程,能很好地提高生化实验的成功率和实验质量。因条件限制无法实现的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在电脑上模拟实验,既节省实验经费,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增加了对操作技能的认知。
网络教育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1.建立网络课堂,加强师生交流,提升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网络课堂是教师在主控机上授课、辅导、答疑,组织和督导学生的学习,学生通过与主控机联网的工作机同步学习、提问;或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讨论组,组织学生以网络为媒介,进行联机讨论;学生将讨论中的疑问经网络发送给教师,教师利用电子黑板将共性问题统一讲解,个别问题联机答疑。网络课堂通过实现信息的双向反馈过程,弥补了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化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做到边学边清,边清边掌握,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网上信息搜索,增加知识蕴含量。基于Internet连接的网络具有高密度信息集成以及快速传输的显著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浩瀚的知识。其中的NCBI、BMERC主页、CNKI、分子生物学信息网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上网可查询国内外生物化学发展的新动态及最新科研成果,获取与建构新知识,提高自身认知的层面,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其应用还可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及时接触前沿学科、边缘学科的进展,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扬长避短,在生化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1.避免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使用及过分渲染。多媒体技术虽有诸多优越性,但其终究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如过分依赖多媒体,将过多的内容制成课件,则课件量过大画面切换过快,导致学生无暇思考、提问,而教师忙于应对课件展示的内容,无暇顾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的反应,更谈不上信息的双向交流,最终造成教与学节拍的不和谐。应合理安排多媒体课件的量,恰当使用声、色等视听渲染,充分利用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的参与,重视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才能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转贴于
2.避免多媒体课件陈旧,课堂信息量过大。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根据生物化学的发展、所用教材内容的需要及各专业的要求,及时调整、更新课件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得到发挥,提升生化的教学质量。同时,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尤其是教材之外的知识,一定要把握好取舍,必须保证学生有理解、质疑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保证教师有将课件回放补充、归纳总结的时间。
3.避免网络教育流于形式,注重使用效率。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学生上网时最感兴趣的是娱乐性的内容、玩游戏等;而网络课堂因学生参与较多而耗时,容易造成讲授时间减少,个别学生怠于讨论、质疑,使网络课堂的教学优势得不到体现。为避免网络教育流于形式,教师应训练学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熟悉查询路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得所需资料的能力,尽可能详尽的告知学生查询资料的相关网站、网页,提高网络使用效率。教师应根据章节内容的需要,合理安排网络课堂,加强组织、督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根据讨论、回答问题的表现记录得分,加入到学期成绩中,以促使学生提高使用网络课堂的效率。
每一种媒体都有自身的长处,对某种特定的教学和学习有效,不存在一种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只有充分发扬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利作用,解决其存在的不足,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现代信息技术在生化教学中的作用才会更有效更完善。
参考文献:
一、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从现有文献调研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注不够,涉及该方面的文献非常有限,大庆石油学院[6]对地质类跨专业研究生、浙江财经学院[7]对管理类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大庆石油学院在分析地质类跨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对硕士点建设利弊的基础上,对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跨专业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前、授课阶段、开题报告前及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等各个环节结合导师、授课教师及管理人员给予共同的特别关注,协同指导,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跨专业研究生的不足,适应地质类研究生教学与培养方式,并发扬其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特色,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合格的地质类硕士毕业生。[6]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模式及策略等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成才还缺乏有益的指导。
二、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的方向之一,历来就业前景较好、研究经费充裕、科研条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专业、跨方向报考的。以2009、2010级研究生为例,其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锻压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等。
1.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的优势
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相比,有一些特点和优势[6]: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颇有特色,对于圈内传统观点和学说敢于质疑,另辟蹊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焊接学科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为材料类专业的,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类专业的,在焊接设备、工装夹具的设计方面和本专业学生相比有优势,这些对本专业生源的研究生构成了激励和促进。
2.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虽然有利于选拔更多的具有宽广基础知识的优秀生源入学,从源头上为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焊接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矛盾:
(1)在焊接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现有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针对本科为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现在面对的对象有一半左右是对焊接专业一无所知的跨专业研究生,因为统一授课对象的基础不一样,如果授课内容和难度以跨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那么本专业研究生会“吃不饱”,如果以本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跨专业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不同的跨专业生源的基础也还有明显的差别),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对于焊接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硕士论文的质量也不高,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而影响到整个培养环节的进行。另一方面,部分跨专业学生比较勤奋、努力,虽然能够完成硕士论文、顺利毕业,但硕士论文的撰写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反映出其专业基础不扎实,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对焊接专业的很多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内行人说外行话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为:虽然读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与焊接相关的课题,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策略
针对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养对象的基础相差越来越大这一现状,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培养中引入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的新模式。
“国际焊接工程师”是ISO1473l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是与焊接相关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的要素之一,获得者可从事产品的结构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研究和开发等各个领域的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包括与焊接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有材料、机械、力学、电子电工等焊接专业基础知识,也有“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主干课程,还有国际(ISO)、欧洲(EN)、美国(ASME)、德国(DIN)标准与规程和国际先进的焊接技术、国内著名专家的科研与生产实践经验。
通过对近几年跨专业、跨方向报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的研究生的本科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调研,与国际授权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进行研讨,确定焊接学科研究生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条件和资格,结合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要求,对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革,将部分焊接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如“焊接理论基础”、“弧焊电源”、“焊接结构”、“材料焊接性”等设置成研究生培养计 划的选修课程,供跨专业、跨方向学生选修,使其具备一定的焊接基础理论,以满足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资格审查。通过中期考试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并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的要求,将部分培训内容和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对参与培养的研究生进行40学时的焊接技能实训,包括焊条电弧焊、气焊、气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操作,提升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焊接的感性认识。
四、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3年来,共有23名跨专业报告的研究生参与了该培养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吴某,本科所学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焊接专业相差甚远,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学校焊接专业的教师,能够胜任焊接专业课程的教学;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龚某,本科所学专业为化学工程,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公司焊接责任工程师,硕士论文被推荐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并签约某高铁车厢生产企业。
五、结论
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本专业研究生不同,且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别也较大,导致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硕士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夯实了跨专业研究生的焊接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焊接专业的技能,培养了焊接学科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研究生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春艳,王晨.21世纪以来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杨华.基于工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0,(12):3-4.
[5]李秀兵,姚秀颖,何振雄,等.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4-71.
[关键词]书评 引文分析 科研评价 亨克・莫德
[分类号]G31
科研评价是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必要保证。如何科学、合理、公正地对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实施鉴别、判断、排序,是一个长期困扰科学学理论与科技管理实践的难题。引文分析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科学计量学方法之一,逐渐进入到科研评价的视阈中。SCI、引文量、期刊影响因子等术语成为学术界耳熟能详的“硬通货”。但由此衍生的困惑乃至置疑之声也越发使引文分析方法处于风口浪尖之中。著名科学计量学家,1999年度科学计量学最高奖――普赖斯奖获得者,原荷兰莱顿大学EWTS教授,现受聘于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高级学术顾问的亨克・莫德(Henk F.Moed)撰写的Citation Analysis in Research Evaluation《科研评价中的引文分析》一书,2005年由出版界巨头施普林格(springer)公司出版,2010年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引入版权,并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翻译出版。该书对于国内学术界全面了解引文分析的本质、引文指标的构建,以及引文分析在科研评价中的优缺点展开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对于厘清当前我国学术界和科技管理实践中的某些误区,指导科学理性使用引文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书共分2大部分27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全书的基本观点和一般结论,第二部分是关于引文分析的基本观点和结论的一些理论分析、案例举要和实证研究。全书的研究对象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既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的评价问题,还讨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引文特征;既涉及了单篇论文、期刊的评价,又探索了学科、团队等中观评价,还剖析了国家层面的科研产出及其科研合作等宏观问题。此外,秉持确定性和商讨性的态度也是本书作者的主要研究和写作风格。
作者指出,引文应用于科研评价的前提是,必须做到正式、公开、学术性。正式就是在进行引文分析之前,使被评价者和决策者明确引文分析所运用的各种指标的内涵;公开是指评价者使用的各类数据务必准确,并接收被评价者的核检;学术性是指任何评价必须要有明确的理论假设、研究路线以及对结果意义和局限性的讨论。学术质量是科研评价的中心话题之一。作者认为,“引文主义”所确立的研究质量和同行专家们所认定的学术质量都具有片面性。在引文分析与科技政策领域的关系上,引文分析毕竟属于纯学术领域,需要在理论框架下寻求适合的研究方法,而政策领域更关注的是可行性和政策相关性。作者认为,评价性的引文分析利用方式最好排除在政策领域之外。因为数据采集过程很容易出现错误,简单的统计指标容易受到较强偏态分布数据的影响。对于广为使用的期刊影响因子,作者认为,不存在一个衡量期刊绩效的完美的单一指标。某个特殊指标的有效性随使用的场合不同而变化。学科差异、引用时间窗口、期刊类型、标准化处理等都是利用影响因子必须考虑的因素。他强调,尽管影响因子存在某些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个较为可靠的指标。ISI收录文献的充分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来源期刊的统计发现,分子生物学、与人类相关的生物科学、化学等学科收录的期刊十分全面,数学、地球科学、工程学等相对全面,而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的期刊覆盖面较欠缺。对于前者,使用引文分析方法通常是恰当的,对于次者,作者建议应将非ISI来源期刊的引文补充进来,对于后者,应扩展引用文献范围,增加书籍和国际会议论文集的引文。尤其对于被分割为不同学派思想的学科领域,或者受民族和语言所阻碍的领域,不以引文分析数据为分析和评价依据可能效果更好。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绩效评价中,尤其是在定性研究主导的子学科中,尤其应慎用ISI引文索引。关于引文数据的准确性问题,如作者姓名、机构名称和子领域划分的模糊性,都会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作者认为,有必要运用更高级的引文数据处理。
以往在科研评价中我们有一个预设,即引文数量等同于质量。但果真如此吗?莫德大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引文数量究竟测度了什么?这是一个与“科研绩效”、“学术质量”、“影响力”相关联的重要理论问题。作者在全面梳理了加菲尔德(Garfield)、斯莫尔(small)、朱克曼(Zuckerman)等人的观点基础上,认为尽管对引文的测度功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并不等于说引文分析就是缺乏理论基础的。当然,“引文主义者”的观点对探寻引文分析的学术理论基础将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科研评价中运用引文分析,其目的不是要捕捉个人动机,而是要研究个体引用者共同表达其对学术活动结构和绩效的社会观点。当引文分析用于微观和中观层面评价时,可能会歪曲真实结果。即使扩大样本也不一定排除所有偏差。原则上,用学术影响来解释引用情况是行得通的,但是引用影响和学术影响的概念有时并不一致。笔者同意作者的谨慎态度,认为科研绩效是与投入产出密切相关的概念,学术质量反映学术研究成果内在的创新性,而影响力则反应了学术成果的传播和使用程度。引文数量对上述三个概念均有一定的测度功能,但更倾向于影响力测度。
尽管同行评议作为传统的被认为是有效的一种评价方法而广为使用,但是仍然受到学术权威、政治压力、思维模式的影响,使同行间达成一致意见的程度偏低。作者通过大量案例研究指出,文献计量指标应该被用作监测和研究同行评议过程的工具,并且在大多场合,同行评议和引文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统计相关性。笔者认为,在同行专家道德水准值得信赖的前提下,发挥专家主导作用并将引文分析作为辅助工具是值得尝试的。而在学术规范尚未成熟之前,将文献计量指标引入评价过程,发挥“镜子”的映射职能非常必要。
此外,在引文分析的宏观研究方面,作者也得出了一些相当有趣的结论。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科技论文数量由于科学合作(共同署名)逐渐上升。这可能是受到科研评价中的“毛”数指标激励使然,当然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也可能由于受到强调在高影响因子顶级期刊发文导向发文数有所下降。通过国际科学合作,使得合作国都提高了本国的引用影响。但在双边国际合作中,强国与弱国合作从短期看可能会削弱强国的被引率。关于国家自引,作者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国家都过度引用本国论文,因此,所谓美国学者更倾向于引用本国论文的结论缺乏实证依据。至于其他国家更多引用美国论文,可能是一种引用偏见的影响,但不必强制取缔。笔者认为,在
我国,通过与强国科研合作,可以提升我国的科研国际影响力,亦可以形成创新力强的科研团队。但是在科研评价的成果数量导向下,可能会催生大量“伪合作”,这必然会曲解科研合作的初衷。
再者,作者对发展新的引文指标提出一些设想。如探索处理合作问题、测度知识库的广度、一致性及深度指标,有意与新生科学家锻炼成长的指标,“定性的”引文分析指标等。此外,新的电子出版形式、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在引文分析中作为来源文献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尽管如此,仍应注意,来源文献的多样化并不支持学者对知识进步所做的贡献越大这一结论。
最后,本书再次强调,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对学术质量信息的需求是合理的,但叙述学术质量不像其他社会领域的绩效那样可以直接测度,单靠文献和引文排名,并不足以反映各评价对象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对象的绩效。
总结本书得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学术研究质量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引文测度的并不完全是实际的质量;引文评价和科技政策的价值取向不同;引文分析应用于科研评价时,数据的透明性和文献计量学者的中立性是必要的;引文分析方法更适合宏观层次评价,与同行评议方法各有利弊。
总之,这部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使用引文分析方法应用于科研评价的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对于解决我国科研评价中引文分析方法使用的越位和缺位问题,将给予极为有益的指导。
通过本书对引文分析与科研评价诸多复杂关系的系统阐述,笔者认为,引文分析在科研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已有的引文分析手段仍存在某些缺陷,但是它毕竟拓展了科研评价的视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同行评议方法固有的封闭性和主观性带来的评价偏差,使科研评价建立在客观、公开、定量、可操作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学者必须承认,SCI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SCI本身没有错,关键是如何理解SCI及其引文分析的内涵和功能,并智慧地而不是绝对使用这些工具和方法。尤其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反对SSCI、A&HCl的不在少数。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理应承载向国际学术界展示我国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成果和争取对国际问题研究的话语权的责任和使命。在特定阶段,从科研管理角度适当给予激励,至少是不坏的选择。
引文分析仍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需要探索。从国际科学计量学界近年的研究现状以及本书观点看,引文分析要想在科研评价中有更大的作为,未来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进一步拓展引文数据库源,如Google scholar、Scopus、ScienceDirect、开放获(存)取等数据库,并检验同一指标在不同引文库的表现。对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文献,建议尽快建立中国学术著作数据库。毕竟书籍是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书籍中的引文数据尚不能准确获得。这对于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科研绩效是个缺憾。第二,进一步开发和设计新的评价指标,如类H指数、特征影响因子等,并检验新指标与经典引文指标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第三,进一步探讨引文分析等科学计量方法与同行评议在科研评价中结合的机理,并提供可操作性的现实路径。第四,科学计量学者有必要向政策制定者、科研管理者、学科研究者乃至公众普及基本的引文分析理论和方法。当前实践中出现的评价争议和评价失误与使用引文数据的简单化、绝对化、过度化无不关系。欧洲科学计量学夏季学院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 动物资源;动物学实验室;开放;黑龙江大庆
中图分类号 Q91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46-02
Discussion on Opening of Zoology Laboratory Based on the Condition of Animal Resources in Daqing City
YUAN Gai-xia YIN Ya-jie WANG Yang NIE Chun-yu XU Tai-hai
(School of Live Science,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 Heilongjiang 163712)
Abstract Animal experimental material is the basis for opening of zoology laboratory. Based on the animal resources in Daqing City,the status and role of laboratory opening in zoology teaching were introduced,the precondition of laboratory opening,including the real situation of animal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in Daqing City and strengthen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in order to provide a way for permanently implement of laboratory opening.
Key words animal resources;zoology laboratory;opening;Daqing Heilongjiang
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而实验室开放项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1]。动物学是生物专业的基础平台课,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实施无疑为动物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增添了力量。动物学实验室开放项目对提高教学效果及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已获得共识,关键的问题是动物实验材料的供给。实验材料是实验室开放的物质基础,是实验室开放项目能否进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针对此问题,课题组以大庆本地动物资源为依托,在动物学实验室开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大庆市概况
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腹地,海拔150 m 左右,为温带半干旱半湿润草甸草原黑钙土地带。气候属于东北高寒地带,冬季漫长、严寒干燥。草甸草原、内陆湿地和水域是该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现已建立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2处,面积达2 622.88 km2 [2]。该地区不仅石油资源丰富,而且土地资源、草场资源、水资源、湿地资源、旅游资源、动植物资源也较丰富[3]。
大庆市在资源开发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再建设,在植树造林、园林绿化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取得显著的效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6万元,居全省第1位。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机场已建成通航,市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为动物的运输交流提供了便利。
2 大庆市动物资源状况
大庆地区的动物资源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泥土中藏的、水中游的、动植物体寄生的及市场销售的。参考刘凌云等[4]主编的《普通动物学》教材,其涵盖无脊椎动物中的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假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门的动物,只有几个小动物没有发现,如多孔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触手冠动物,由于这些动物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水中,又缺乏大众化的食用与观赏价值,在市场上没有销售[4-5];涵盖脊椎动物所有的纲如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及哺乳纲。综合相关的研究粗略估计至少有800种,完全可以满足动物学的实践教学。但是,不足之处是:大庆地区由于冬季漫长,春、秋两季低温天气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绝大多数野生动物的活跃期限制在4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严重制约了动物实验室开放项目长期、稳定的实施。
3 实验室开放在教学中的地位
实验室开放项目是指在实验课堂之外的实验内容,实验室开放是动物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动物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实验、野外实习、实验室开放及毕业论文等4个方面。由于学习方式的不同,4个方面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各有侧重[6]。实验是动物学课程的必修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延展实验思路和方法、启迪创新思维等。实习教学是在动物学课堂教学完成后又一独立的授课内容,是实验与理论课内容的补充与升华,是激发学生原始创新意识的源泉。实验室开放是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侧重于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7],其特点是在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及教学方式上对学生开放。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知识在动物学实践研究中的应用,一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因此,实验室开放是实验、实习内容的延展与提升,同时又是毕业论文的演练。
作为生物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动物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动物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动物资源信息及研究方法不仅是动物生理学、动物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而且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微生物、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宝贵财富,因为后续课程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以动物材料为基础。实验室开放随着后续课程的开设,以学生为纽带或者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延续深入下去,为后续课程的实验室开放项目奠定基础。
4 实验室开放的先决条件
4.1 摸清地方动物资源状况,扩充实验开放项目
实验材料是进行实验室开放的首要问题,从开放项目的可操作性及实施效果上考虑,依托本地动物资源是解决实验材料的最佳途径。本土的动物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土生土长的野生动物;另一类是市场销售的动物,市售的既有当地产的也有外地运输来的。指导教师应根据专业特长及当地动物特点,以常见实验动物的种类调查为中心,结合研究团队的科研实力,以项目为载体有效设立研究内容。研究项目可以是教研方面的,也可以是科研方面。在研究的同时,穿插实验室开放,以研究带动实验室开放,以实验室开放促进研究。也可以全面启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各教学内容互相促进,相得益彰。随着研究的推进,研究可以向纵深层次发展或非专业特长的领域逐渐渗透。研究内容丰富了,实验室开放项目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实验室开放的个性化教育特色才能有展现的空间。由于种种原因,对大庆本土的动物资源研究较少,或者以前较好的采集点,由于环境的变化荡然无存。在此情况下,决定以当地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为龙头项目,拟定了“大庆地区无脊椎动物适时实验材料”的研究,此项目又成功由校教改工程项目滚动为省高教学会项目。在此项目的带动下,课程组在建系的8年间,以当地的动物资源为主研究对象成功申报了1项国家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合作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厅项目、3项校自然基金项目。这些研究极大地拓宽实验室开放的研究思路,为实验室开放提供了素材保障。
4.2 加强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在动物资源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指导教师的知识面及科研水平是决定学生实验室开放效果的主限因素之一。动物资源是客观的、呆板存在的,需要专业教师通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科研能力把它们激活,变为教学、科研及生产、生活的资源,使实验室开放有更宽广的思路与操作平台,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同时,在实验操作中往往会涉及多个专业多个层次,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求指导教师协助解决,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高的实验技能,更加自觉地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8]。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一名高校专业教师,只有注重知识的广与博,才能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扮演好教师的角色,使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应在以动物学为核心的知识领域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在深层次的研究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教学与科研中,打破动物季节性分布的限制,科学研究、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室开放及毕业论文不仅可以在动物生长旺季进行,而且同样可以在大庆漫长的冬季利用动物标本、室内动物或者在室内培养研究等进行。
5 结语
作为一名动物学指导教师,必须具备宽泛的动物资源知识及多样的实验技能,才能在学生的实验室开放教学中发挥充分有效的作用,才能避免环境条件的限制,连续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开放的基础条件及思路。实验室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施,不仅依靠指导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且对实验室提供的条件、实验室对项目的管理、实验室开放的考核及相关的激励机制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较好地解决各方面的问题,以推动实验室开放项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 参考文献
[1] 顾福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开放式管理的实践体会与改进措施[J].实验室科学,2009(2):142-145.
[2] 陈正言,马凤荣,宋秀娟.大庆市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建设[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34-35.
[3] 丁贵生,肖红,魏云慧.试论大庆市生态市建设的利弊因素及保障措施[J].科技信息,2008(7):313.
[4]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袁改霞,徐长君,张国发,等.大庆市区常见实验无脊椎动物的种类调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2):134-137.
[6] 袁改霞,聂春雨,殷亚杰,等.“蛾类外生殖器解剖”在动物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四川动物,2011(1):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