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启迪生命的梅范文

启迪生命的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启迪生命的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启迪生命的梅

第1篇:启迪生命的梅范文

一、“平常心”思想之助益

南华禅宗哲学思想强调“见心自性,自识本心,自性是佛,平常是道”,即强调“平常心”。其蕴含的“道法自然,保持平常心”乃是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修身养性之道,它启迪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应淡忘一切外在的名利心、偏执心和攀比心,直悟生命中的纯净的本性,使自身的心态趋于平衡,情绪趋于稳定。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染缸中,人性中的“平常心”渐告稀少、沉沦,如能保持“平常心”,医务工作者就不会在名利的迷途中丧失自我,这对净化t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和建设和谐医患关系是有积极作用的。[1]

二、“自性自度”思想之启迪

“自性自度”思想是南华禅宗独创的无需借助外力的自我解脱的修行法门,强调本性、自心是修禅成佛的根本。强调修禅必须自主自觉、依靠自身的力量,认为每一转念都要清净心地,才能自识本性。这启发我们在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中要重视自主性,强调自我体验自我觉悟。譬如,南华禅宗将“顿悟见性”作为立宗之本,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压力重、责任大的医务工作者来说会更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工作或生活的间隙,一个转念促使身心在刹那之间放空,随之获得的是精神的放松和体力的恢复,就可再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顿悟之法强调自主自觉,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去获得感悟,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或接受他人的经验和体验。正如《坛经》所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在自主实践与体验,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医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和病床边,到临床一线去,通过参与社区健康教育、送医下乡志愿者活动、临床见习、床边教学、临床医疗实习等实践活动去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这种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如此才能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热爱、对职业的忠诚。[2-3]

三、创新精神之传承

南华禅宗思想继承传统,善于创新,迸发出全新的佛理。南华禅宗除继承佛教传统思想外,最重视结合我国固有的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如慧能提出了“自性自度、顿悟说、识心见性”等一系列创新的思想。其重视自性、提倡自修自悟、实现内向超越的思想特色,改变了传统的禅修方式。[4]又如南华禅宗创立的“生活禅”理念,提倡将学佛、修行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禅的智慧普遍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超越。南华禅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从“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中体察禅味,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这对当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启示,即立足生活实践去创新理念、创新路径,提高效率。在总理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是当前提升医学人文精神的源泉和动力。[5]

四、超越精神之培养

超越精神是南华禅宗哲学思想的本质。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矛盾,追求心灵自由、思想解放是南华禅宗追求的理想境界。南华禅宗“超越自我”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人文思想。这种理想也是当前我们提倡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最高追求,当今医务工作者只有养成超越精神,才能在“救死扶伤”中超越“小我”、达到“大我”的境界。唯具有超越精神,才能执着于医学理想和信仰,避免在物欲横流的冲击下迷失自我。因而,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首要的是培养超越精神,超越精神意味着医务工作者为医学奉献终生的精神。众所周知,从医就意味着奉献,培养超越精神就是要培养从医人救死扶伤的信念、超越自我的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同情心。[2]

五、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之契合

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基本要求是给予任何生命所有善意,给予周围所有的生命以关怀,并给予真正人道主义的帮助。慧能认为众生平等,一切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倡导爱惜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这一关于生命观的哲学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要求相契合。毫无疑问,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敬畏生命、关怀生命和善待生命。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中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尚不够理想,一些医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而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缺乏,这有悖于学医的信仰和当代医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当前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首要的是在医学生中弘扬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学会对一切生命的维护和关怀;学会珍视患者的生命,懂得“医乃仁术”的真谛就是对生命的仁慈与珍视。唯如此,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才能使之在将来的医疗工作中关怀病人、善待生命,才能赢得患者信任,从而有效缓解如今紧张的医患矛盾,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6]因此,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与提升,已经成为当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要求。

总之,南华禅宗哲学思想,作为一种精神信仰、一种宗教哲学和一种思想学说,已超出了它原有的宗教哲学的范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影响深刻,意义深远,为当今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启迪。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南华禅宗文化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Z2015004。]

参考文献:

[1] 陈超.禅宗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意义[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03):50-52.

[2] 汪小云.谈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启示―以南华禅宗文化的人文思想为例[J].中国医学人文,2016,2(12):9-11.

[3] 许金梅.道德教育的应然与实然――基于生命向度的哲学阐释[J].教育探索,2013(08):125-128.

[4] 刘鹏.慧能禅法思想意蕴初探[J].菏泽学院学报,2014,36(04): 56-58.

第2篇:启迪生命的梅范文

华师政法学院的梅萍教授今天告诉我们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几个问题。她的讲座对我们从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启迪意义。

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有人称为90后,鸟巢一代,世博一代。这些青年形成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与社会主流文化呈现出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的特点。对于教育者而言,要理解青年文化是最具表达力和影响力的亚文化,青年往往在引领社会风气之先;青年文化还是最具矛盾性的文化,青年往往用叛逆、夸张的方式表现自我;青年文化也是最具强烈参与诉求的亚文化,由此导致了网络的充分利用。

教育者还要理解青年的发展是他们的本质和根本需求,用另外一种方式说,没有哪一个青年拒绝成长,不渴望成功。同时,也要理解青年在总体上还是社会弱势群体,我们对青年的政治取向高于福利取向,教育取向高于权利取向。也就是说,我们队青年政治上的要求很高,但相应的福利却减少,对青年教育很多,但相应给予的权利却减少。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对新事物最敏感,最积极地群体,他们是青年知识分子,对问题的看法和探究更深入,他们的激进与先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他们日趋个性、多样,与社会互动频繁、尖锐;他们的人生目标、价值追求单一,缺乏理想信念;他们的道德自觉性随着社会发展日益呈现;他们对传统政治冷漠,但个体化、社会政治参与并存;他们生存压力大,导致心理困惑和生活方式选择的困难。上述都是青年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矛盾性,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些特点,对我们有针对性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第3篇:启迪生命的梅范文

梅春燕

(浙江温州瓯海里瞿溪镇小学教育集团崇文校区)

新课程视野中的课堂教学,应在师生沟通与对话中实现生命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灵动的鲜活的生命体,他们犹如一块块乌黑闪亮的煤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一经点燃,他们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

语文课堂新课程人性人性的课堂洋溢着灵性,人性的课堂凸显着个性。新课程视野中的课堂教学,应在师生沟通与对话中实现生命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灵动的鲜活的生命体,他们犹如一块块乌黑闪亮的煤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一经点燃,他们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

一、借一缕阳光,涌动一堂灵性

亮一线灯光能光耀全屋,借一缕阳光能哺育万物。有老师教《将相和》“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这句话时,正是借用了代表廉颇人物性格的典型语言去链接文本,去唤醒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出“自由读一读,你能从廉颇的话中读懂什么?”之问题。学生借着这一典型的人物性格语言,踏着这一缕唤醒思维的阳光,去思考,去领悟,“我读出了廉颇内心的强烈不满。”“我读出了廉颇当时十分生气。”“我读出了廉颇不服的原因,他觉得蔺相如就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我读出了廉颇想寻机报复,以除心头之恨。”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积极的多维、有效的互动力,从而唤起学生的经验,开启学生的思维,与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走向融合,走向丰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二、给一份启迪,喜迎一份精彩

有人说:学生的独特感悟是生命的火花,是教育追求的境界。有老师在指导读廉颇的话语时,不惜步步给一份启迪,去促进学生情感的生成。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生:我读懂了蔺相如没能耐,仅靠一张嘴这句话不公平。

就这样,教师怀着宽厚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独特感悟”,学生越读越有劲,越说越概括。

可在指导朗读时,老师则采用了“唤醒记忆、体验自我”的“授之以渔”之法,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内涵,去领悟人物性格。

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我碰到他应该——

生:得给他下不去。

师:再读。

生:(大声地)得给他下不去!

师:再读!

生:(更大声)得给他下不去!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大声?

生1:我很生气。

生2:廉颇战功显赫,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官职比他大。我替他抱不平。

这样的引导,强化了学生体验自我和他人的情感的敏感性,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阅读焕发出鲜明的个性和色彩,使课堂涌动出智慧的波澜。

三、架一个支点,撬动一块巨石

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教师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创造,这些地方就成了课堂的“闪光点”,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有老师在引领感悟“蔺相如究竟是不是靠一张嘴,到底有没有能耐”这一问题时,给予课件文字友情提示,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也可以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事件之中来感悟,从而为学生的思维架起一个支点,使课堂波澜起伏,浪花朵朵,进而显现出“蔺相如之所以能当上上卿,并不是靠一张嘴”“渑池之会”蔺相如以死相拼,维护赵王的尊严,他多么勇敢,又是多么忠君啊!“蔺相如不计个人名誉,胸襟开阔,顾全大局,受重用和提拔是应该的”“廉颇心胸狭窄,名利太重,没有顾全大局、以国为重的精神”的灵性感悟,使生成的课堂闪烁出火花,闪动着生命的灵性,从而收到意外的精彩。

四、留一片天空,喜迎一道彩虹

有老师在引领感悟“负荆请罪”一段时,先出示“负荆请罪”课件图,引导观察,后点出文本情节空白:“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这一情节一定有许多感人的动作、表情、语言、旁人的见解,闻者的感受,请你帮作家把细节还原。5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

生1:廉颇来到相府前,“扑通”跪下,“蔺兄弟,我向你请罪来了!”说完,泪水直流。蔺相如连忙向前扶起廉颇,说:“廉兄何罪之有啊?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廉颇叹了口气,道:“哎,我真是不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为了个人名誉和你斤斤计较,而你处处为国家着想,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与你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啊!”蔺相如扶起廉颇说:你不要难过,也不能这么说,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我们只要同心协力,保家卫国,赵国一定能富强起来。”廉颇听了连边点头,两人都爽朗得笑了。

生2: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这感人的一幕,都连声赞道:“我们赵国有这样两位宽宏大量、一心为国的大臣,真是福气呀!看来我们可以国泰民安了。”

生3: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叹道:“真可惜,错过了一个好机会。本可坐收渔利,可现在他们将相又和好了,今后攻打赵国那将难上加难啊!”

情境来源于文内,又延伸于文外。此教学集扩写训练、发展想象思维、思想教育为一体,使学生想有文路、行有梯桥、学有发展。既加深了对课文理解和知识的拓展运用,又培养了创造性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促使天空璀璨,彩虹满天,灵性课堂闪烁出无尽地灵性。

五、设一个平台,激掀万朵浪花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导致了课堂生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诱导,有效点拨和人文点化,为学生搭建一个个性放飞的平台,让学生呈现出见解多元,使课堂生成出灵性的智慧,激掀起万朵浪花。

有老师在总结全文时,问学生:“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手林立。

生1:我知道“将相和”是用来比喻文武官员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管理好。

生2:我知道蔺相如曾两次救赵王,是个足智多谋、随机应变、临危不惧的英雄,我喜欢蔺相如。

生3:我跟生2不同,我喜欢廉颇。因为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保卫国家,他才是真英雄。而蔺相如仅凭一张嘴,本领绝对没有廉颇强。”

听了生3的发言后,学生们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起来或同桌私语,课堂像沸腾的海洋。此时正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时候。老师随即搭建了一个平台,启发道:“廉颇和蔺相如到底谁厉害呢?请有秩序发表独到见解。”

生4:我觉得蔺相如厉害,因为蔺相如不仅只动嘴,而且他有超人的胆识和过人的智慧。

生5:(马上反对说)我觉得廉颇厉害。因为战场拼杀的胆识和英勇,蔺相如是不及的。

生6:(又反驳说)我觉得蔺相如厉害,因为廉颇说不服气话时,他不计较,顾全大局,胸襟比廉颇宽广。

生7:(进一步反驳说)廉颇后来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了,可见他的胸襟也并不窄!

……

第4篇:启迪生命的梅范文

竹没有兰花幽然的芬芳,但它却有风雨过后的毅然挺立;竹没有牡丹雍容华贵的身姿,却有朴实博大的精神品质;竹没有月季分外妖娆的美丽,却根扎岩石,顽强生长。竹,我爱你,爱你的叶,你的茎,更爱你用那朴实无华,虚心谦卑奏响的一曲竹之韵。

文人墨客的柴门茅舍前有你,那是你清高谦卑的精神写照。一望无际,绿海翻波,片片竹林,带着耀眼的绿意流入眼中。一节一节的竹杆坚实挺拔,可谁又知其中竟是中空外直,你是君子的象征,正是因为片片竹叶皆向下,节节竹杆心中空。你是这么谦卑,海纳百川,是因有容乃大,壁立千仞,却为无欲则刚,面对生活的棱角,你从不退缩,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坦坷,悦纳生命,奉献快乐;面对世俗的羁绊,你淡然视之,放下一切欲望,追求坚强与安定,纵然处在寒风凉雨,你的坚强也在慢慢成长。竹,无需明艳花朵的装扮,无需世人声声的赞叹,只想躲进深山,躲避世人的追名逐利,世间万物的种种喧嚣,以淡泊明志,用宁静致远,竹用它的谦卑清高博采众长,高高耸立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用它的宽容广纳俗的纷扰流烟,谱写一曲宽容的赞歌;用它的朴实无华,在无言中矗立成为一道绿意盎然的风景。

雨雪风霜过后的破岩石缝中有你,那是你顽强不屈的最好见证。在暴风骤雨的洗礼下,你清瘦的身姿却是那般挺拔,任风过,不折,任雨过,不蚀,相反风雨过后,孕育出新的生命,看那破土而出的新笋,写就你历经磨难的故事,诠释你,顽强生命的更新意义,瑞雪纷飞之时,天地之间仍有的你的最后一抹绿色,点缀着黑白的世间。你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历经彻骨透心之寒,风霜依就,翠竹依旧,绿的翠滴熠熠生辉,仿佛在舞蹈,在跳跃。寒冷与磨难并不是你的终结,而是给予你一个更好的开始。

竹呀,每当我看到风雨中你那清瘦摇曳的身躯,我的心中迸发出一种强烈的冲动。竹呀,我好像与你并肩,与你携手,与你一同感受生活中的风雨磨难,与你一同做一个顽强拼博的人,与你一同虚心学习,与你一同走进生活的深处。

初二:吕江宇

第5篇:启迪生命的梅范文

维度一:指向提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要切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每个学习者在各领域有其实践发展的水平,同时也有其潜在的发展可能,使其上升到另一个思考水平,这两个思考水平之间的差距即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如果在设计问题之初,综合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有可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有效性才可能得到保证。

不同的问题设计所带来探究的成果有别于天壤。例如晏殊《蝶恋花》中“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句,老师可以提问:从文意相承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的理解。这个问题设计,有角度的提示加上本身的前身阅读,可以说学生略加思索,就能八九不离十:主人公登楼远眺,泪眼望穿、寄情达意、心怀远人。这固然对加深课文理解有所裨益,但还不能说真正读懂从而达到一种阅读上的超脱。

那么,可不可以换一个问法?比如:你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体验吗?同样的问题,异样的设计,效果迥然不同。后一问以句为纲,却又拓展外伸;以语言的品味为基础,又以创造为归宿。故结果必有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更有跳脱文本的创新之说。学生必定会以词的本身为基础,而作出相似的引申,请看学生陈述:情之寄远,直至“望尽”,好个痴情、迷意的女子(这是对文本解读)!同样,学问探索、事业追求、目标奋争莫不需要“望尽天涯”之痴之绝(这就是创新之说)。可见,问题太易或太难对于学生来说,探究的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事实上,最佳的探究,应该能够营造探究的氛围,并驱使学生跨前一步而获得新知。

又如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的情节时,这其间有个细节,就是在她喂水之时,伽西莫多“滚出了一大颗眼泪”,“它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此时老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问:想一想,伽西莫多面对群众耻笑侮辱、鞭笞手打,他漠然置之,无动于衷;然而此时此景,他落泪了。为什么?此处设疑,表面指向语言的领会,然而却直抵情节的思想,是为一招封喉。我们知道探究要建立在学生基本阅读基础之上,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能启示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发挥自身内在的潜能。而此类的探究设计,正合此义,是切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的。我们相信,通过活动,必能使学生明白这一滴泪的人生内容:有感激、有自责、有悔恨、有开心、有觉醒……人性的美丑得以披露,学生的探索能力得以展现,道德修养得以提升。

相信基于文本又略高于文本的语言类鉴赏探究设计,切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跳一跳,伸手摘果子”的心理。

维度二:富于延展,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和想象的空间

很难想象把张口就答、不假思索的问题,美其名曰为引导学生逐层探究。如果探究问题设计不具备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想象创新的空间,怎么能有效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依据文本而设计感悟型的探究,能增加问题的容量,能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那么,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可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多人次的探讨,思维亦能奔突驰骋,有所发现而心旷神怡。

例如《鸟啼》一文,学生理解了“鸟啼”的象征意义,甚是欣喜。但课文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一些。为此我们可从感悟文本的角度设计二个思维容量较大且具有较大想象空间的探究:第一,劳伦斯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字里行间渗透着哲学的思辩和诗的意境,在《鸟啼》一文中生命充满着神奇的力量,在你的经历中,有过这样的发现和体会吗?第二,生命以力量证明它的高贵,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因为力量。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可以使生命高贵?能举出例子吗?

毋庸置疑,这两个问题探究绝非借助对语句的鉴赏与评价,便有捡拾,更不是浅饮低唱便能陶醉。它容量大:文本、自己、现实三者缺一不可,要悉数调动,得全程参与。一俟品得个中滋味,绝不是得到非此及彼的简单判断,而是收获思想上的创新与精神愉悦。要说生命的神奇及使之高贵的力量,因为有了劳伦斯的鸟啼的发现,故学生就有了如神助般的启迪与醒悟:诸如自然植物中的小草,在石缝中顽强地生长,创造生命的奇迹;动物中的飞蛾,在火海中惨烈地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壮;人物中的史铁生,在厄运中艰难地奋进,用笔敲开写作的大门……是他们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神奇,以至于生命中的尊严、奉献、真爱、勇敢等等无不使之丰满而高贵。感悟,不需要评价,它只是突然间的感官冲动而打通了彼此隔离而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惊喜。

探究不仅仅是要具备一定的思维容量,还应有想象的空间。如关于《水调歌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理解与评价。学生经过讨论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的自我解脱,自解,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但是如果从文本感悟的角度来设计,可能又会得出其他的说法。如,“对照雄姿英发的周瑜,浪淘尽的千古周瑜,你如何理解苏轼‘人生如梦’的?”这个问题因含了对全文的观照与感悟,学生自然会有较辩证的看法:消沉与达观并存,与愤懑同在。因为苏轼年近半百,却被贬黄州,游览赤壁,面对如画江山,深有沉重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才俊周瑜,而立之年,便名垂青史,立赫赫战功,何如周瑜?思之念之,必心境苍凉,情绪消沉,可谓人之常情。然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无真消极,看滔滔江水,风流人物何在?即使周瑜也被“浪淘尽”了。不论人生、人间,都一概如同梦境一般,何必执著。所以他顿时洒脱起来,把酒祭月了。

从感悟文本来设计探究,就好像是在学生的思维大湖凿了一个巨大的涌动之口,学生的理性水流顿时喷涌而出,跃动着奔向大海。

维度三:精于激趣,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要新颖启智并富有挑战性

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何况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新颖,才有刺激,才有兴趣,才有探究、创新的激情,才可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探究问题能激趣呢?

且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经典的探究设计,无外乎下列几种:一是请同学们找出有关风雪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之;二是本文的环境描写主要是风雪,试分析其作用等等。这样的设计,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也能获得关于风雪描写的作用和意图,然而思维单一而不发散,任务平淡而非新奇。如果我们换一个问法:本文营造了一个风雪交加的环境。假如没有风雪,情节会怎样?人物命运会怎样?一个假如,蓄势了学生思维张力;一个会怎样,顿时释放了学生的能量!于是合理的猜测与推演必不可少,观点的碰撞与交锋也在情理之中了。这样设计无疑具有新颖性,学生的兴趣自不待言。

又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情、景、理交融,人与自然相启迪,对学生人格的塑就犹如春风化雨。为此我们在和学生共同探讨主旨时,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生的多样化的认识,使他们身在课堂,又恍如在外。暂时性的思维分裂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体验,因而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挑战性。如:有人评价说“这是一曲逆境中重生之歌”,“这是一首爱的赞歌”,对此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显然,学生有“课堂上”的说法,那就是诚如设问中的评价之说,文章的确为我们读者展现了一位身被创伤,在黑塘之中苦苦挣扎的失路人,他让岸边的母亲在揪心的等待中黯然神伤。这当中一边有太多的悲愤、挫折、失落、彷徨、参悟、反思;另一边则是关爱、期待、牵挂、担心与呼唤。逆境与爱汇成了他重生的涅。然而因为在设计问题有了前者的铺垫,故也给学生无限的生活启迪,产生了新的想法:有的同学从“逆境中重生”看到了哲理,“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的阻挡,才能激起绚丽的浪花朵朵”;也有的直面了自己,感慨自己战胜挫折的艰难以及为什么老是被挫折击跨;有的从“爱的赞歌”听出了“母爱能筑起生命的桥梁”的声音等等,不一而足。

第6篇:启迪生命的梅范文

一、品味诗意人生

仔细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认真感悟、解读生活里折射出来的人生蕴味,文章就会具有透视生活本质和启迪人生的价值。

①房墙上开窗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随着时间的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子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屋子了。

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又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子的飞来……

(端木蕻良《黎明的眼睛》)

上段文字表达出作者对生活充满了诗意的感受。一扇“房墙上”的窗子,在作者的心中,更是一扇心灵之窗。它迎接人类文明的曙光,给人带来生活的喜悦,让人看到了柳色的清新、听到了燕子的呢喃。作者由此联想到生活:打开心灵之窗,生活中的美好风景将会展现在你的面前。这样写,文章情感浓郁,意蕴丰富,极具艺术魅力。

②我久久地伫立窗前,深深感悟到:生命中没有四时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永远朝着阳光,你就会发现,每个早晨都会有清丽而又朦胧的憧憬,在你的窗前旋转、升腾,这个世界永远传送着希望的序曲。

(董桥《窗外》)

作者在前文中写道:“从我居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株高高的芙蓉树。在那烟树参差的春日里,花红点点,煞是迷人。它牵动我的灵感……”可是一个早晨,作者“蓦然发现昨夜的一场风雨已将它剥蚀得面目全非。立时,一种‘繁花落尽’的悲凉掠过了我的心头!我不由感慨系之”。过了些日子,作者已将这些渐渐淡忘。一次从乡下回来,不经意间打开窗户,顿觉眼前一亮:“一树火红的三角梅映入眼帘,它在夕阳的背景下定格。”作者面朝自然,联想人生,获得了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对自然景观作人文解读,由此得出的生命感悟引人品味和思考,真挚的情感里飞扬着浓浓的诗意。

二、解读精神内涵

罗丹曾说,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像诗人那样审视生活,感受和品味生活,便能透过生活的表象,品味和解读生命的内涵,发掘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实质,使文章富有厚重的质感。

③在桂树下,摆着两张藤椅和一个茶几,两杯淡茶微透着清香,两位老人恬适地坐着,一位在看报,一位在做针线活,四周很静,只有湿漉漉的鸟叫声带着馨香和清脆,从树叶间透出来。两位老人不常讲话,只是做针线活的那位偶尔抬起头来,帮看报的那位拂去落在头上的桂花。他们走过多少风雨,一切都趋于淡泊,只有眼里分明写着永恒。

(姚玉洁《心底,有几处风景》)

桂花树下,两位老人“恬适地坐着”,一位看报,一位做针线活。这本是一幅常见的日常生活图景,作者却以其善感的心,解读这幅生命画卷中的一道美丽风景,品味出这平凡表象中所蕴含的真挚的爱。

④啊,蜿蜒曲折的古纤道,你留在我们一代人心中的,是不屈的象征、刚毅的楷模 ,你一头拴着纤夫的双足,一头拴着幸福的明天,你是一条深沉的、充满执着与希望的古纤道。

(黄文捷《故乡纤道》)

作者写自己为纤道上的情景而震惊了:一艘负重的木船,顶风逆浪,在江面上行驶;几位纤夫的身子都弯成了90度,在纤道上吃力地前行。看到这撼人心魄的场面,作者的心中不由得迸发出强烈的情感。

用心品味,能品读出古纤道中所蕴含的刚毅不屈的精神,品读出蜿蜒古道所折射出的纤夫的精神实质:为了幸福的明天,不畏艰辛与困苦,执着地奋斗与追求。作者将实景虚化,使自然景观承载了沉甸甸的人文精神。

三、捕捉真情瞬间

白居易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乃艺术之花的浆汁和血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像诗人一样带着美好的情感去写作,文章方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从而具有别样的诗意。

⑤妈妈是一天天苍老了。妈妈的背也一天天更驼了,总是让我满眶热泪地凝望。母亲的驼背哟,是摇篮,哺育我们成长;是拱桥,引导我们走出山沟;是篷船,渡我们到达彼岸;是劲弓,把我们射向远方。

母亲的驼背,母性的图腾,不朽的丰碑。

(汤集安《妈妈的驼背》)

作者写妈妈的背一天天地驼了,妈妈也一天天地变老了。妈妈的背怎么会不驼呢?“十多年来,妈妈总是默不作声地弯着腰煮饭,做菜,洗衣服;弯着腰扫地,纳鞋,剁猪草;弯着腰播种,锄草,割庄稼;弯着腰把臭烘烘的猪粪一担担挑出去,再弯着腰把沉甸甸的谷子挑回来……”看着妈妈的驼背,作者内心的情感奔涌而出;凝望妈妈的驼背,作者从中感悟出丰富的美,解读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文章情感浓郁而炽热,母亲的驼背、母性的图腾、不朽的丰碑,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中不乏理性的感悟,诗意盎然。

⑥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

文章写“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走着走着,大家的意见有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觉得小路有意思。“我”想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最后,“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觉得“我”同母亲相处的日子要短。但母亲摸着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作者审视生活,捕捉到一幅人间至美的风景画:两对母子一同走在田野上的动人情景。“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诗人真切的感受,是精神充盈、情感充盈的美的感受。

四、驰骋想象思维

在写作中,要调动自己丰富的情感,驰骋想象,诠释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演绎丰富的情感及内涵。

⑦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孩子即将诞生。一天,他问神道:“他们对我说,明天您就要送我到地面上了。但是我是如此的孱弱无助,在那里我怎么生活呢?”

“在众多的天使之中,我会为您挑选一位,她会等待你,照顾你。”神回答道。

“但是在这儿,我无所事事,只是唱啊,笑啊,就足以让我心花怒放了。”

神说道:“你的天使会每日对着你唱歌,看着你微笑。你会感觉到她的爱,你会很快乐的。”

孩子继续说道:“如果我不了解世间的语言,我怎么能知道人们在对我说些什么呢?”

神对孩子说:“你的天使会让你听到你从没有听到过的最甜美的语言,还会满怀耐性,小心仔细地教会你如何言语。”

“如果我想您了,想和您说说话,我应该怎么做呢?”

“你的天使会把你的双手拢在一起,教你如何祷告。”

孩子说道:“我听说尘世上有恶人,谁能在那儿保护我呢?”

神答道:“你的天使会保护你,哪怕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可我还是会难过的,一想到再也见不到您了。”

“你的天使会对你谈起我,教你如何回到我的身边,何况我时时在你的左右。”

是时,天堂里一片静谧,隐隐传来尘世的喧嚣。孩子匆匆地低声道:“神啊!我就要离开了,请告诉我天使的名字!”

神回答道:“你的天使的名字不难记忆,你就称呼她‘妈妈’。”

第7篇:启迪生命的梅范文

[关键词]知识;生命;个体幸福;知识幸福观

教育作为一种“成人”的活动,势必关涉对知识的理解,知识教育中个体幸福的缺失和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其实是一个问题(个体“生命幸福”问题)的两个方面。“现代社会充分发展了理性、科学和技术,生产了无比多的信息,但我们还是很缺乏真正的知识,仍然不知道什么是好生活。可以换个角度提问:现代社会生产了大量的财富、物质和所谓的知识,还产生了结构严密的各种制度,宣布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了各种社会福利和先进技术等无数种利益和好处,可是为什么就不能增进幸福?财富、技术和享乐的疯狂发展很可能是幸福的错误替代物,它们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生活的细枝末节,而掩盖了更要命的根本问题,即人的幸福和人类的命运。……今天世界最大的危机就是人类命运的危机和人的幸福危机。"[1](P6)生命虽顽强,却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尤其不多。人为什么“求知”?知识和意义能够等同吗?知识和幸福能够对换吗?什么价值才是知识最重要的价值?如何理解知识才能彰显知识之于幸福的意义?知识教育到底应该给予个体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导向呢?

一、个体的“知识”性存在

个体是一种“孤独”的存在。“作为独特性的存在,人总是孤独地以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可能给予他很多东西,但是惟一不能给他的就是‘又一个’他自己。当代的克隆技术最多也只能给予一个人生理上的‘又一个’他自己,而不能给予一个人精神上的‘又一个’他自己。所以,人,生命,就是惟一,就是孤独,它从我们出生的时候就伴随着我们”[2]。由于没有任何特殊的本能,对有限本能的依靠并不能满足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为了走出这种惟一和孤独,个人必须向他人开放,必须借助于自身的“知识”与他人交往,进行“信息”交换以超越自身的存在局限,克服生存的压力并从中获得认同、归属和安全感。个体的生命发展不可能凭空进行,常常需要依赖于“知识”才能展开。

据此,个体的“知识”性存在,首先指知识蕴涵的精神能量(食粮)是个体生命幸福的基础性要素。个体生命成长就其过程本质来看,很大一部分就是知识的精神能量通过种种活动(教与学),在个体之间(师生、生生等)实现转换和创生的过程。其次,知识价值问题是个体幸福的基础性问题。知识具有提升个体生命价值和创造个体美好人生的可能。换言之,对个体潜能的开发,对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知识价值构成个体生命的基础性价值。再次,个体主动、积极地投入各种知识学习,是个体幸福的基础性保证,也是个体生命个性的有效体现途径。

“知识就是力量”几乎已经成为共识。然而这个命题的准确性仍令人质疑。知识是什么样的力量?知识培养具备什么力量的人?培养人的什么力量?知识既有培养个体生命的力量,也有压抑个体生命的力量。个体通过知识,既可以养成个体的创造性力量,也可以养成个体的破坏性力量。仔细思索,不难发现,培根的这一论断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前提:有一个现成的、绝对可靠的世界存在,即自然界,只有以这个客观自然为对象并与之同一的经验才可称为“知识”。因此,知识的增长也意味着人们能够在更全面、更深入的层面上“拆卸与组装"自然,揭示自然的奥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就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权能或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操纵与纵、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这种关系还迅速突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在人与人之间也形成了毫无节制的操纵与纵,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这个命题仍有脱离人的本原之可能。知识如何守护好个体的生命幸福?如何使社会不至于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走向功利化的深渊?如何不使个体的生命自然和精神家园走向迷失?这就要求知识成为一种真、善、美的力量,要求知识时刻面向一个个具体的“人”,走向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意义,把生命幸福作为知识的最高视点。

然而,在具体的生命展开及生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两种偏向:一是只知知识而不知生命,把知识当作人生的全部。将知识探求过程中的某些挫折、失意、痛苦等等,当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知识如果无视生命的存在,失去生命意蕴,只能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任何压抑的、消极的、被动的知识学习都只能是对生命本性的一种伤害和对知识价值的亵渎。二是只知生命不知知识。有一些人坚执保命哲学,刻意抑制自我的知识欲求,人生动力不大,奋发意识不够,勇于进取的观念比较淡薄,他们不懂得知识不是给定的,个体不同的知识选择和知识理念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个体自身知识体系的独特性正是个体存在价值的体现;看不到知识具有促进个体生命发展之可能,可以促进个体不断超越自我,追寻更高层次、更大意义的幸福。

二、“知识”对生命的遗忘

1.实证主义和“物性”逻辑中的知识

在理论层面,受实证主义思想熏染,人们在金钱、权力、物欲、享乐中日益沉沦和消磨,不去关心知识的存在意义,丧失了对知识的终极信仰和对个体求知生活的人文关怀,盲目追求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一切求知皆围绕“最高利益”的目标展开,人的存在成为了一种机械的、存在。正如弗洛姆所言,人们亵渎了神灵,失去了信仰,放逐了崇高,成为一个精神无所归依、失去终极关怀的精神流浪者[3](P149)。在实证主义的“引导”下,一些论者还往往以“物的逻辑”从人的诸多物性结构中寻找某种起决定作用的特征。当他们津津乐道于从知识的本体功能和功利属性方面去论及知识之于个体的功能、作用、本质和价值时,却未能抓住知识之于个体幸福成长的根本规定性;而当他们习惯于视知识为影响个体幸福的决定性因素时,却又忽略了引发知识学习的是由“内在于人并能够为人所意识、所体验的……‘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自觉自为的生命决定的”[4]。正是这种“自觉自为”的生命,个体才能有意识地把“求知”变成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在纯粹认知的和抽象逻辑的知识传递,讲求经济、效率、秩序的技术理性规训下,个人的自然需要、对自我和社会意义的理解与感受渐渐被排斥于主流的教育理论话语之外,知识为“人”而存在,并作为个体幸福舒展、勃发的具体展现形式,就更加难以寻觅其踪了[5]。理性生命观不仅窄化了知识,而且窄化了生命。事实上,“理性的工作是依靠科学向我们越来越完整地表达出物理操作的秘密,它只能在生命的周围打转,而不能进入到它里面去”[6](P176)。狄尔泰甚至指出,只有物理事件的关系才是因果关系,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意义关系,意义关系是不能用理性手段来把握的,只能靠非理性手段即直觉与体验来把握[7](P127)。在“物性”逻辑中,用冷冰冰的逻辑分析去肢解充满激情的人文精神,其结果是将知识的感悟变为知识的灌输,学生可以获得高分数、“好”成绩,但其真正的生命涵养根本无法因知识的获得而得到提高。

2.功利主义和惟“材”思维中的知识

在社会层面,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大潮中的功利主义逻辑,使人不再关注知识和人自身,而关注知识的功利作用和人的功利性需要,“这样做有用吗?”比“这是真理吗?”更受关注,知识学习的内容、方法以能否带来最大的功利效益为最高准则,社会的公理正义、人类的进步解放,则离个体的求知活动越来越远。无处不在的功利评比、奖励竞争,不仅评判、调节着个体的社会实践,而且从根本上诱导逼迫个体接受“现实”,趋于功利[8]。受此影响,知识不是成“人”、成“才”的知识,而是成“材”、成“器”、成“具”的知识。知识成为制造劳动者的要素,通过知识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接受知识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获得知识,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精神属性,最终越来越远离了幸福。“当政治需要时,人被培养成为政治人;当经济需要时,人又被塑造成经济人。同时,成“材”的“材”只是应社会某一方面的要求,因此,它把完整的人变成它的某一部分或方面,成为片面的工具人。人的工具化,使人本身的存在价值完全被抹杀”[9]。

物质的富足和充实诚然是社会的进步,但社会的进步更应包括“人”的进步——生命个体“人性”的进步。人类发展到今天成为“万物之灵”,不仅仅是因为告别了贫穷和饥饿,更是因为人不断追寻着人生的幸福,创造着真善美,不断完善生命意义上的自我。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的最高目标应当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

3.“符合”观念和备考教学中的知识

在教学层面,符合论知识观只关注知识与物的符合关系,认为知识是固定的、普遍的,是外在于个体而存在的,是有待我们发现的客观存在。因此,教学是让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让知识走向学生。如若知识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发生冲突,改造的只能是学生,而不是知识。况且,这种改造是通过教师强迫学生“刻苦”学习而实现的。按照这种知识理念来设计课程,“课程就成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课程知识成为有待人们去占有的客观对象物,儿童只能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去占有,他的本分是被动地容纳和接受。当他变得驯良和服从的时候,他的职责便完成了”[10]。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相关备考活动更是弥漫在各个环节,“以考为纲”、“以考养考”己经成为惯性教学举措,它封堵了旨在发挥人的自主精神的任何知识教学改革之路,成为陈旧、愚昧的知识教学方式方法之根,使知识变得僵硬、死板,最终背离个体求知过程中的幸福追寻活动,也常常遭受个体生命自然力量的逆反。学生在为学习而疲于奔命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已经离他们远去[10]。教学固然教人以知识,但知识不是死板的,我们要反思科学主义的符合论知识观,走向开放、个体和情境性的多元知识观,倡导多元教学观。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生命发展空间,放飞个体思维,使教学摆脱“备考”逻辑,成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成为启迪个体生命智慧、感悟快乐求知生活的过程。

4.应试评价和“威权”机制中的知识

在评价层面,制度的控制性被强烈夸大,个体在学习中呈现的生命力无从发挥,这种错位往往成为教育问题的症结。频繁的应试常常使得我们的教育处在扭曲的应试文化的笼罩和“威权”性的频繁考试的控制之中。通过“威权”的比较机制,知识学习常常会步入否定个体幸福(甚至也是否定学科体系)的考试机制,变异为一种非生命的方式,把激扬生命的知识体系转变为控制生命的知识碎片,把质朴无形的知识变为可视、可比的分数,造成个体的知识学习貌似有意义实则无意义的繁忙和紧张。人性的真正丰富的内容被消融于知性的纯粹释放里,个性被随意处置和破坏,个体则陷入无休止的攀比和竞赛中。这样的评价本质上是把知识学习变形为一种“威权”竞争机制,企图用竞争去推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致命伤是用频繁的评价和比较取代了正常的知识学习或教学。这种以压抑人的生命幸福为代价的频繁评价方式,最终是“天天称鸡反而养不大鸡”,“经常开盖反而蒸不熟馒头”,整个机制在短期内就会疲劳[11]。由此形成的竞争机制又必然愈演愈烈,使个中情境中的“知识”严重扭曲变形,大大降低和改变了培养格调。低层次的竞争氛围取代高雅和高尚的“求知”热情和创造精神,也导致被培养者幸福体验的相应缺失。

在当今不少论者的认识中,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狭隘尽管已被较为开阔的教育为社会服务所替代,但其基本思路仍然是“服务”论的。“整个观念中隐藏着这样一种潜台词:受教育者是要在接受了良好、全面、富有科学精神(后来甚至也加上了人文精神)的教育之后,完成了自己的一种‘升级’,然后去为某个更为宏大的目的或目标服务,教育是为了能让他们更好地这样来服务。……这种为某种外在之物‘服务’的心态,更是演变为考试的成绩,典型体现为各级学校的升学率”[12]。在这样的教育理解和社会因素的推波助澜中,处于知识学习阶段的个体生命本身也往往难以得到尊重和爱护,难有生命的自由成长和生命幸福的充分享受。

三、“知识幸福观”的教育旨趣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传统教育有两个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不是单纯地否认)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13](P105)这种教育给予了个体以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其生存的理由和根据,其结果是个体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这种怀疑常常使得个体的生命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因此,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必须了解生命的“所是”,实现生命的“所能是”,帮助学生实现生命自我和幸福自我。让知识学习成为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幸福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幸福的境界。在这种引导过程中,个体的幸福处于不断生成和不断建构中,“有一种说法:教育的过程是苦的,但果子是甜的。这如果不是骗人的,就是对幸福有误解。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目的与过程总是内在统一的。我们无法设想不幸的过程会突然推演出幸福的目的”[14]。

提出“知识幸福观”,正是因为知识发展和知识教育对“知识”的误读。这种误读往往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知识,而放弃引导个体对“为何而生”的思考,造成“知识繁荣,生命衰退”的局面,使得知识虽有着庞大的体系,却忽略了真正的人的养成,忽视了人的幸福。提倡知识幸福观,探讨知识、生命和幸福的内在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知识的本质,启发我们更深人思考现时代的知识与教育,引导我们从僵化的“物性”逻辑和纯粹功利的氛围中独立出来,真正实现“教育以人为本”。

首先,知识幸福观观照知识学习的境界提升。长期以来,在功利主义、理性主义和社会的喧嚣浮躁中,知识很少直面个体的幸福人生,直面幸福这种自在的、内在的人性向往。知识学习对人生的追求,更多地求之于外,常常向社会讨要人生的达成标准。个体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也常常被消费人生、享乐人生、技术人生和竞争人生等挤占,由此导致个体“精神家园的失落”。无可否认,通过知识而获得技术、理性甚至功利都是人生的必要构建,但幸福之于人生才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应在于促使个体的“心灵转向”,把个体的精神或灵魂引向高处、引向光明、引向美好,使人生境界得到不断的提升。因此,知识幸福观将人生境界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致力于强化人们不断提高自己人生境界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起提升人生境界的信心,并激励和引导他们不断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当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疲累和倦怠、教育的低效、高分低能、厌学、缺少创造性、全天候的紧张等,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知识教育过程中境界低下的警告。知识理念和学习体制,都缺少从学习者出发,从个体求知境界的提升去思考和设计。这样的设计越细,就越有可能陷入机械和被动,类似于“少做N道就要罚补做N的立方道”、“写错一个字,罚写100遍”的方式,都是对提升知识境界的漠视。事实上,知识学习的境界问题也是一贯受到忽略或有所偏执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所引导的市场、实用和功利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来不及去思索知识的高境界,知识成了朝向社会目标和人生功利的工具,精神被留在身后望其足尘,生命幸福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受到冷落与遗忘。我们所说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精神衰微,也主要是指这种人生追求上的失落与滑坡。

其次,知识幸福观注重知识学习的 “身”、“心”统一。幸福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人格充盈完满状态[15]。有这样一种求知观念认为,在个体求知过程中,身体和理性是应该分离的。身体寻求暂时的、感官的满足,惟有理性才寻求永恒的普遍的知识,如果理性不能攀升得很高,求得更深的知识,正是因为身体的羁绊,就应该尽可能地消除掉身体的影响。“这种思想最终将阉割掉肉体,使人脱离了快乐与痛苦的根源,成为无欲无求的纯粹理性的幽灵。这往往有悖于人的生命,使人厌恶生命,成为生命的禁欲者。它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人一出生就是生物性的人,没有肉体存在,就没有人的存在”[16]。个体的知识获得不仅仅被文化规定着,也被身体规定着。身体不只是客体,或供使用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身体是主体,每种心理状态必然基于生理状态。在知识教育过程中,“生命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混沌’,身与心、精神与物质可以是斗争的,然而却是不可分割的。消除了一端,另一端也无法健康存在”[17]。

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躯体是深刻的悲哀之源泉”[18]。因为身体不能像精神那样插上翅膀,无法跟上精神的速度和高度;而且,身体比较脆弱,存活周期有限,死亡必将不期而至。人们表现自我最简洁有效的方式就是操作身体,通过身体将自我展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看,身体是通向个体幸福生命的“第一通道”[19]。因此,知识幸福观是有“身体”的,身体的存在本身就是有生命价值的,任何否定、贬低人的身体,损害自己和他人身体的行为,都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贬低。

第三,知识幸福观凸显知识学习的生命意义。如果把生命限制于制度的层层相因之中,生命会受限而凋萎。知识走向生命,把生命作为知识的最高视点,这是当前教育面对的一个宏大课题。知识幸福观把学生看成是真正的人,注重生命的具体性和独特性,通过对理性的反思,通过对个体内心幸福体验的唤起,来克服知识教育中个体物化的、无意义的存在状态,从而恢复生命的完整性和超越感。知识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求。教育毕竟是要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所以必须给学生以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体味知识,享受知识学习的乐趣。这是个体过有意义的求知生活的前提条件,也是培养知识创生的先决条件。“具体性和独特性正是生命的价值所在。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与气质、冲动、情感体验等。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一无是处的生命是不存在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17],所以说知识是打开生命意义与幸福之门的钥匙。

个体生命的意义,既在于其精神生命的意义,也在于其自然生命的意义,人拥有着各自的人生,追求着各自的幸福,不断走向一种价值的生存。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使人显得更像“人”,知识成为人的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成为个体生命的表现形式。这对我们以培养人为惟一任务的教育是不是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呢?对此,知识教育是不是应当深思自己的责任呢?知识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主体,是不是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形式(而不是机械记忆)和更加深刻的意蕴(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授给学生呢?知识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生命的“唤醒”。如果知识的获得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个体灵魂深处的激荡,它就不能唤醒个体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教育者要做的工作,决不是一味地束缚、灌输,而应激发和唤醒个体内在的求知热情,给他们多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使之有思维的自由、心灵的自由,使他们的生命多一些自主的色彩。知识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

提升生命的品质,追求生命的价值,生命意义才是知识教育的最终旨归。

四、知识教育导向生命幸福的限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知识走向生命幸福,就是要反省那种实证主义、功利主义、威权机制和应试评价下的知识体系。知识教育并不能以生命之外的某种东西为终极目标,而应该以生命幸福为“本”、为“根”、为“源”。但与此同时,也不能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无视知识之于个体生命幸福的有限性,过高估计知识教育的生命发展价值。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并切实处理好本质提升与现实社会接受之间无法回避的冲突与矛盾,看到知识走向生命幸福的理念在今天的教育现状中真正实行所面临的种种制约[11]。

从知识教育的主体状况来看,时展到今天,学生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之过去,学生的知识要丰富得多、现代得多。他们有了更强的个性化意识,他们更讲究自由民主了,他们服从真理,但不盲从压力,他们热爱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偶像、自己的话语。这种自由的、独立的意识,要求生命化的教育。但同时,当前存在的学生无心向学、无心读书、精神疲沓、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等等,在许多情形下,都反映出个体对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合理规训与教诲的逆反和批判。而这些问题,仅仅靠知识,靠知识教育是不能解决的。

从知识教育的价值诉求来看,过高估计知识教育对生命发展的意义,容易走向知识万能论的歧途,使知识教育不由自主地被迫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这种对知识教育的美妙期盼,只能算是一种真诚的误解。认为只通过知识教育就可以“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质量”[20],只能是一种理论诉求,在面对丰富、具体的知识教育实践时,常常显得苍白无力。事实上,我们对知识教育生命特质的价值定位,只有恰当地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下,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分析当前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存在的价值问题,结合学生个体的生活成长史,才可能比较准确、恰当。

同时,从个体的人生发展历程来看,知识教育只是个体生命历程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环节。人的生命及其幸福体验能力的生成、展现和自我理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基于人的生命活动永无止境地展开着的,人对其生命幸福的寻找与发现必定是一个无尽的过程。人凭借知识的不断获取逐步提高其活力,丰富其内涵,由脆弱走向强健,由蒙昧走向文明。在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人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知识意义必定不同,其生成和展现也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个体的整个一生都应是学习的过程,它是日复一日的经历,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21](P92)。个体的生命空间要远远大于知识教育的生命空间。从空间看,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多维空间中展开的;从时间看,个体生命意识的培育,生命品质的提高,生命意义的实现,是贯穿一生的事情。而且,当前个体成长过程中出现生命缺失,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既有社会变革与不良文化的影响,也有个体生活背景的缺陷。因此,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由此也可以看出,知识教育在引导学生认识、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上是有限的。

从知识教育改革的艰难历程来看,那种以可以量化的数字和指标为基本衡量标准的应试知识需求、知识学习动力和社会评价,短时间内不可能被真正个性化、个体化的知识学习所取代。谁要是指望能在全局和整体上通过努力较快地实现这种转换,那无疑是过于理想化了。以应试为导向和评价之基本标准的教育,仍然会较长时间地延续下去。知识幸福观的提出,不能天真地幻想立即能够取代它。事实上,近年来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提出,也是看到了原来以压抑生命幸福来片面学习知识、学习片面知识的积弊,欲将知识学习转变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智慧的开发,培养个体掌握“活”的知识与能力。因此,知识教育改革必然涉及对知识本质理念的转换和提升,而不仅仅是生理学、心理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哲学中某些内容的增加和渗入。但也必须指出的是,让知识指向生命幸福,不是要完全颠覆现存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教育内容,另起炉灶。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的问题,使个体更快乐、更有效地获取知识。知识教育(尤其是学校知识教育),有着它知识记忆、知识传授和必要规训与惩罚的职能,这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它、它也数千年来持续存在的理由。

[参考文献]

[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2]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19-23.

[3][美]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149.

[4]光.人的哲学与生命哲学[J].江海学刊,1999,(4):87-91.

[5]阎光才.教育的生命意识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2):49-54.

[6][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176.

[7]刘放桐.新编西方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7.

[8]赵晓梅.教师的现实处境及其幸福[J].江苏高教,2004, (2):128-129.

[9]冯建军.回归生命的教育[J].中国教师,2005, (2):5-8.

[10]侍孝敬.“慢学习”与学生的“幸福指数”[J].吉林教育,2006,(4):61-62.

[11]郭思乐.基础教育之本:保护和依托儿童学习的生命自然[J].教育研究,2006, (11):3-10.

[12]苗杰.教育的原点与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6, (6B):44-46.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14]刘次林.“幸福教育”论的100个观点[J].校长阅刊,2006, (9):24-26.

[15]易凌云.论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5):1-5.

[16]孙在国.论梅罗·庞蒂的“身体—主体”理论[J].复旦学报,1991, (4):11-16.

[17]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现代教育论从,2003, (5):1-6.

[18]南帆.躯体的牢笼[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46.

[19]高德胜.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 (2):5-11.

第8篇:启迪生命的梅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审美能力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是多情的沃土,盛产宝物,思想的结晶、情感的流溢、文字的精妙,琳琅满目……”是的,语文具有独特的魅力。而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生活单调枯燥,他们心灵不再敏感,多愁善感的浪漫情怀和理想主义激情已离他们远去。他们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庄子、李白,不喜欢鲁迅、茅盾,不喜欢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总之,人类文化史上一切高贵的心灵都难以扣开他们紧闭的心扉。因此,立足教材,深入发掘语文之美,让学生成为具有健康审美情趣的人,就成了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究的课题。这里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也是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基础。优秀的作家绝不会轻视对语言的追求,并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如贾谊的雄辩,李煜的婉约;鲁迅的含蓄深刻,朱自清的清丽幽雅;老舍的幽默,冰心的细腻……学生可以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性情。淘尽英雄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溅起的智慧浪花,漂白历史天空的或圆或缺或明或暗的多情月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怆与苍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自然与华美;“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的细腻与脱俗。这些优美的诗文,哪一处不能给学生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呢?

二、让学生感受情感之美

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主宰,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揭示词人缠绵悱恻的内心世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琵琶女羞涩而又矛盾心理的写照;“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感受到的是李密至情至深的反哺之情;又是柯灵的深情:“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唤醒了久违的乡土情结;对祖国的爱,有谁比艾青更深沉:“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是爱斯梅拉达无私的爱激起了伽西莫多灵魂深处的良知――研读课文中这些感人的形象,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辨别社会中的美与丑,成为审美情操高尚、情感世界丰富的人。

同时,要启发学生感悟理性之美。许多作品除了以优美的语言唤醒人们深刻的情感体验,还能启发理性的思考,让我们的思想充满智慧、变得深刻。“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面对苦难,“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诗人食指在逆境中点亮的哲理灯盏――“相信未来”,曾让那个时代多少生命在坎坷和失意中抬起高贵的头颅。海伦・凯勒用生命的奇迹,让我们明白“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司马迁选择了隐忍而活,成就了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不朽著作;文天祥则选择了大义,留下浩然正气。生与死,都是有所为的,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能激起学生去思考生命,感悟生命,从而善待生命。而庄子,则以其塑造的鲲鹏精神,启迪我们要挣脱各种各样的世俗的价值观念的束缚,创造了无穷的审美价值。这些优秀的作品都融会了作者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启人心智的思考,闪烁着哲理的光芒。

三、要鼓励学生表现才情之美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种丰富的审美艺术教学,所以要让学生能够展现自己的才情,使之拥有创造美的欲望与能力。语文的本质是生活,史铁生在地坛中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旁自耕自食的生活,让我们品味了真正的寂寞,也为我们留下经典之作《瓦尔登湖》;人们感怀并摹写自然亘古如斯的美丽,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学会了像山那样思考。因此,从生活起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领略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籁般的仙境,用自己敏感的心及时捕捉就能描绘出迷人的画卷;热心关注我们身边生活的世态万象,敏锐地抓住那些撩拨心灵深处的思想火花;探索历史、探索世界、探索未来,放开我们的视野,用自己的笔去勾勒美丽而又精彩的人生。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进而使之拥有创造美的欲望与能力。因此,我们要立足语文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完成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让语文学科成为美的载体,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于漪.在坚守中创造精彩.语文教学通讯,2005(2).

[2]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5.

第9篇:启迪生命的梅范文

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才会看见心灵的宝藏;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才会看见门外清明的风景;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人间的繁花满树与灯火辉煌才会一片一片飘进窗来;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我们才能坦然勇敢走出门去,一步一步走向光明的所在。

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

有了执着,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着,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着,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思念是一首诗,让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读出韵律来;思念是一阵雨,让你在枯燥的日子里湿润起来;思念是一片阳光,让你的阴郁的日子里明朗起来。

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

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

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灯展。

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诚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舍弃也是一种境界。

“明”可理解成两个月亮坐在天空,相互关怀,相互照亮,缺一不可,那源源不断的光芒是连接彼此的纽带和桥梁!人间的长旅充满了多少凄冷、孤苦,没有朋友的人是生活的黑暗中的人,没有朋友的人是真正的孤儿。

如果你努力去发现美好,美好会发现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会获得别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帮助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生命就像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

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

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型;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是多么需要真诚这一把钥匙打开呀!

让我们挥起沉重的铁锤吧!每一下都砸在最稚嫩的部位,当青春逝去,那些部位将生出厚晒太阳的茧,最终成为坚实的石,支撑起我们不再年轻但一定美丽的生命。

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

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

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

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过去与未来,都离自己很遥远,关键是抓住现在,抓住当前。

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

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岩石下的小草教我们坚强,峭壁上的野百合教我们执着,山顶上的松树教我们拼搏风雨,严寒中的腊梅教我们笑迎冰雪。

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渴望爱心,如同星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爱心,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

学会宽容,意味着成长,秀木出木可吸纳更多的日月风华,舒展茁壮而更具成熟的力量。

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

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