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道德论文范文

社会道德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道德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道德论文

第1篇:社会道德论文范文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应该努力挖掘老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遗产,继承“天人合一”,彰显和谐发展观,延续爱国、重集体精神,培养个体独特个性,继承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相处,反对保守僵化,在继承与批判中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对于缔造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统道德,我们不能草率地、盲目地与之决裂或全盘吸收,而应坚持的批判精神,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努力挖掘老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遗产,吸取其中的精髓,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最初,道德并不是连用在一起的,而是分开的。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里的“道”表示自然界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运动规律;“德”即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发展。后来荀子在《劝学》中将两字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我国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都包含了丰富的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大体上,可以按五个方面来了解和掌握我国悠久的道德传统。

    1.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天人合一

    古代儒家善的思想包含着对和谐的体现。他们认为因为自然生命是善的,而人类的生命又是大自然授予的,所以人也应该是本善的,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应该是善的[1]。人与自然在共同的性本善的蕴含中,达到了真正的合一与感应、协同与和谐。正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体现了自然和谐的内在含义,顺应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和谐也可以被认为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终目的。即使是在对自然的改造方面,也表现为非功利性、非破坏性的。中国古典神话所传达的思想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好例证。如愚公移山是采用最朴实的体力方法去改造自然,在方便自己和后人的同时也友善地对待自然;同样大禹治水采用非强力而是适度的疏导的方法。还有中国的诗人、哲人无不喜欢寓情于景,这表明他们的喜怒哀乐已与大自然不自觉的融为一体,他们已将大自然的好坏视为自己情绪的晴雨表。于是乎在风光美好的古代,才会流传那么多赏心悦目的诗句,自然才会给予人类那么多的情感滋润,这已是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境界的最好印证。

第2篇:社会道德论文范文

刑法除了制定和实施对于每个公民须一视同仁,更不能允许国家权力通过刑法对公民权利进行不当剥夺和侵犯。只有有了“良法”,人们才更愿意去遵守,这也是社会和谐构建的基础和有效途径,因为“良法”不仅易得到人们广泛认同和普遍遵守,其通过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惩罚来警示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的行为不致向“恶”。而在这里,“良法”的标准,应该从法律所服务的对象和代表、体现的利益性质来做出判断,这就涉及刑法的本质,具体内容在后有专门讨论。在对人们行为进行调节时,道德靠人们的自律来遵守,而法律是通过外部的强制来实现。但二者并非具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进,人们对于“恶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会发生改变。例如,在以前将“通奸”行为规定为犯罪,而随着人们对于此类行为的认识的变化,现在不将其规定在犯罪之列,甚至连一般违法都算不上,它纯粹就是一个道德问题。再如,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于“倒卖”一般商品的行为也可能构成犯罪,而现在在我国确认市场经济地位后,此类行为属于完全合法的行为(当然倒卖法律限制和禁止流通的物品除外)。同样,以前的违反道德和一般违法的行为也可能上升为犯罪。例如,对于“醉驾”行为,在没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下,以前只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自从2011年5月1日后就被上升为犯罪行为等。又如,在一般的语音伤人的行为,可能属于道德调整的范围,而这种用语音对他人实施伤害在公共场合下实施,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就属于犯罪行为。刑法与道德的相互联系和可以相互转化的现实告诉人们,刑法的制定是建立在具有广泛社会伦理和道德认同的基础之上,它不能离开道德和伦理基础而单独存在。所以在刑法定立的过程中,是否应当将某一行为作为犯罪来加以规定,必须考虑民族可接受的道德和伦理现实。例如,在一些国家,将行为认定为一种合法行为得到法律的认可;而在我国,这种行为是违法,甚至是犯罪(组织行为等)。

道德对于刑法等法律意识形成的负面影响

在道德与刑法的关系中,由于刑法等法律属于道德的底线,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也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但需要注意的是,刑法等法律对于人们行为正面意义的引导有时并不跟道德同步,也即,有时刑法认可的行为,却可能要遭到道德的否定。例如,将安乐死行为定性为犯罪,就可能不为所有人接受。又如,女行为人由于长期遭遇家庭暴力,在寻求公力救助无门的情形下,将侵害者———自己的丈夫伤成重伤的行为;无钱给自己的父母治病,通过偷盗药物的方式来尽孝道的行为等。盗窃犯Giacosa说:在世界上有两种正义,一种是“自然正义”,当他把偷来的东西分给一些穷人时就是在实践这种正义;另一种是“创制正义”,它是受社会法律保护的[1]132-133。产生这种道德与刑法价值不一致的情形,原因主要在于:首先,道德与刑法等法律属于不同的评判标准和分属于不同价值体系。道德是以人们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正直和怜悯等自然情感成为共同认同的价值基础体系,属于维系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原始情感纽带,以人“性善”为假定前提,以人是否“性善”作为评判好与坏的标准;而刑法等法律是代表国家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为出发点,以人“性恶”为假定前提,以是否违反刑法的规定作为评判“性恶”与否的标准。其次,评价主体不同。道德评价的主体是人们自身,在没有任何外部强制下的对于某一行为,根据自身的经历所做出的评价,这个标准可能会因为不同人的不同经历对于同一行为,得出好与坏的不同评价结论。尽管如此,刑法对于破坏正义和怜悯情感行为的打击(自然犯罪)[2],以及对其进行的保护,这种正义和怜悯情感在任何时代都成为人们共同的道德价值基础。道德对于劝导人们向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是具有良好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充斥着不友善的社会能够是一个安宁和谐的社会。在此层面上讲,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对于人们道德的教育和培养,这是社会秩序得以良性运行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试图单纯通过对于人们进行道德的“教化”来达到人们自觉维护和遵守社会共同生活的准则远远不够,这不仅是因为刑法和道德的诸多不同,导致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也是因为道德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刑法意识的形成。社会道德的高尚和人们的自律的程度,往往跟一个国家、社会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经济基础直接相关。所以,要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单纯通过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把提高整个民众的文化素质跟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公民的文化道德修养和素质,并不能通过单纯的说教来实现,更要通过法治的规范和示范作用———对于犯罪行为的有效惩处及对合法行为的肯定来引导。而一味强调道德教化,忽视法治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意义,以期来实现社会的和谐,显然是和谐国家建设的乌托邦。因为它缺乏对于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犯罪行为的有效打击,社会公平、正义价值不能真正树立。从这一层面上讲,道德的建设在淡化人们的法治意识的同时,也削弱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刑法通过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和保障,在引导人们做出行为正确方向的选择中起着最后屏障作用。

第3篇:社会道德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研究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道德范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本文探讨了计算机网络发展对道德的复杂性影响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

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

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母,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1.3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o 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交际,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2道德规范方面

2.1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寝化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2.2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

从历史的运动来看,人类社会规范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这表现为道德规范的适用对象的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世界的发展对形成和发展道声德标准,制定新的规范开拓了新领域,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网络中,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为和其它勘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等等。所有这些规范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

2.3网络道德规范向法制化转化

具体的道德规范在量上的积聚并不是无止境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向法律法规的转化。针对网络社会中的犯罪行为和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道德规范显得软弱无力,因此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力求规范团体和个体在网上的行为和关系。例如美国通过的“信息净化法”,“总统反恐怖法”和“隐私权保护法”,新加坡的“Internet管理体系”。我国为了促进Internet的健康发展,也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并在97年3月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刑法》中也增加了对计算机犯罪的惩罚规定。

3道德行为方面

3.1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特点

Internet直接介人“交际”领域,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所:其一,网上空间具有虚拟性,可以“相识不相见”,从而免除交往者的奔波之苦;其二,网上空间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且覆盖广裹。上网者可以定向抵达一点,也可以同时抵达多点,从而形成颇具规模的“交际圈”,为人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交友、择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其三,网上交友可以“匿名进人”,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只狗”,交谈者可以对对方的真实身分一无所知。这也便于人们以平等的身分进行交往,使交际变得更加自由和轻松。正是由于Internet的自身特点,使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了新特点:既直接又间接。直接:网上提供许多聊天或交谈渠道,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同时性谈话。间接:所有谈话都是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来完成,听不到对方声音和语气,看不到表情。Internet为人们“撒谎”和“说真话”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3.2出现大量不规范行为

杜尔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成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注:「美杰克.D.道格拉斯等:《越轨社会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3页。)在网络发展初期,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

(1)失规范的行为。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形同虚设。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的制约,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例如:某个人通过某个IsP或B s传播了侵权或违法的信息,那么IsP业者或BBs站长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过错的责任还是无过错的责任?如是过错责任,在什么情况下才算有其过错呢?这引起了多方争议。至今,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

(2)规定冲突的行为。在网络世界上,新的道德规范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抗拒,这种不同规范体系的并存、冲突、必然造成网上行为的两重性。例如: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遵守纪律,承担责任,而在Internet中,更强调言论自由和不受控制,不要对任何事情负责,两者并存的结局便导致大量的不负责任的谩骂,虚假信息等等。

第4篇:社会道德论文范文

1.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所谓的会计职业道德需要遵循一定的职业特征,根据职业的特点进行时刻的对职业内在的联系标准进行规范。对于会计职业的道德建设内涵,国家财政部对此提出了几点具体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因此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恪尽职守的坚持职能原则,还需要真实的针对职业需求进行核算,切实的实现会计的反映职能。基于此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强化财务工作的参谋和服务。切实的落实好财政部门提出的要求,并仔细体会,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2.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所提出的要求。我国《会计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会计人员应该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总会计师条例》中也有规定,总会计师在从事总会计师时时,应该坚守职业原则,廉洁奉公。对此国家对于职业会计师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遵守职业道德就是会计职业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违背了相关的职业道德那么就必然要承受相关的法律责任。

3.遵守会计的职业道德应是单位工作的首要规定要求。关于《会计法》的制定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会计的行为规范,因此《会计法》的制定涉及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会计职业单位的每个人。尤其是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主要的经营者管理员更是有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行为更是时时影响着职业道德的形成对单位工作岗位的职业员工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这些人员更应该熟悉并落实好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只要认识达到了统一才能够更好的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

二、关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职业中必须要遵守的职业要求,而我国的财政部门针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1.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应该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努力的钻研业务,做好本职工作,使得自己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都能够有所提升。

2.熟悉法规。工作岗位上的会计人员应该熟悉并且精通财务管理的相关法律,熟悉国家指定的会计制度,进行广泛的宣传。

3.依法办事。会计人员需要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并且需要保障所有的信息都有真实性以及合法性,确保完整和准确性。

4.客观公正。会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需要秉持着一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

5.搞好服务工作。当会计人员在熟悉单位的生产以及相关的营业情况管理业务时需要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以及会计的计算方式,为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作出一系列的调整,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经济效益。6.保守秘密。作为一名会计应该确实的保守住公司单位的商业秘密,除了法律规定的工作单位或者是岗位外,不得私自向外透露本单位的会计信息,以及相关财务现状。

三、目前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1.职员的业务水平低下,缺乏一种专研的精神和能力。一些会计类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工作态度完全就是任派拆迁,对于缺少的一些基本业务素质没有发现,对于工作事项而只是一个应付的态度。他们的业务知识不仅贫乏陈旧,在专业上又缺乏一定的钻研精神,缺少对于职业的一种热爱和工作的激情,这导致专业的水平和相对的会计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都普遍低下,职业能力不够强。

2.缺少法律意识,监督机制不够成熟。在做会计工作的这方面,有些会计人员不够关注,也不能够遵守相关的会计学习法则,这种遵纪守法的意识较为淡薄。以至于无法按照相关的会计业务水准进行工作,导致信息不够准确,出现大量的错误。另一方面就是,指定的相关职业道德法律管理制度不够完整。单位内部审计成为国家监督体系的一个部分,但是代表着国家的积极利益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同时也对国家的财政法规起到一个监督和执行的作用,即便如此,这也只是内部审计在有些单位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具备任何高效益的影响作用。而相关的财政会计部门,应当经常性,规范性和深广度的为单位内部审计提供支持,确保监督体制能够完善并且实施起来。如果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此进行管理,那么会计工作人员的日常活动管理将会没有任何的规章制度或者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相关的规章制度若没有进行严格的处罚,又会对工作单位带来一定的危害,而纵容相关的犯错者得到巨大的利益。

3.缺失诚信,利益驱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而会计人员也处于一种经济利益的中心位置,也正是这种利益的驱动,使得更多的会计人员的职业成为了一种“诱惑”很多人为之心动。一些会计人员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及职业操守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贪利。即便发现有存在的虚假信息,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未能够做到公正客观的回应,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在做好“技术防备”的同时还巧妙的讨好单位的领导,进行贿赂。

四、如何强化我国的会计职业建设

1.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积极的参与到政治系列的教育讲座中去进行相关专业的知识培育,坚持四个基本原则,树立相关的全局观,进行遵纪守法,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另一个就是会计人员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的规定,进行自我行为规范的要求约束。并且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责任及进行会计的核算,参与公司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去,时刻的反应出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活动,不断的提高工作单位的效益。再者就是会计人员要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认真的钻研财务专业的相关知识,做到真正的业务技术熟练,账目处理的准确,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会计人员也要定期的参与会计职能培训,不断地更新所学知识。真正的做到单位领导的好助手,为领导协调好工作,并管理好单位的资金,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为企业单位的经营生产活动进行出谋划策。

2.建立健全的会计职业道德机制。会计人员需要拥有从业资格,并且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参加会计人员的前期培训,并且从中获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把《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设置为主要依据,针对那些没有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清理退出,对于不达标的工作人员进行停用或者是再度培训处理。那些存在违纪乱纪的人员应该处于停职或者是永久性删除会计的从业资格进行处分。对于那些优秀的会计人员要进行积极的奖励和鼓励,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和激励的制度,便于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相关的单位还可以根据工作岗位制定相关的轮换制度,这种轮换制度能够有利于会计工作的北部监督。与会计内部形成一种机制,能够提升单位会计的管理水平,调动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对不同内容的接触以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岗位的接触,极大的激发出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新思路新思想,另外加强会计的考试测评制度能够进一步的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需要定期的对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情况进行检查和考评形成一个奖罚的管理制度紧紧的和工作人员的道德操守和工作的效率联系到一起。这样在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员。最后建立一个制度健全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于财务的的审计及时的进行检查,监督。同时帮助会计人员正确的理解国家的财政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

五、结束语

第5篇:社会道德论文范文

(一)医院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建设没有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些会计人员并未对其所处的职业予以高度的重视,缺乏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目标,对本身职业规范没有清醒的认识,常根据自身习惯办事,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职业道德的淡泊使得会计人员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对整个医院的经济管理存在着巨大的威胁。

(二)医院会计水平偏低,缺乏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意识

部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偏低,不具有自主学习的精神。由于信息的飞速发展,信息呈爆炸趋势泛滥,知识不断地更新,旧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渐渐地呈现知识老化和缺乏的状况,一些会计人员在遇到问题时不能主动去探索,往往一错再错,不能胜任会计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另外,部分人员对自身的会计工作不熟悉,导致了工作效率的缺失,对会计岗位的职业道德标准有所降低。

(三)医院会计人员放弃原则,明知故犯

一些会计人员利用职业之便,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从中谋取私利,漠视职业道德,弄虚作假。这种铤而走险的做法,无疑违背了会计人员从业中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原则。另一方面,部分人员没有履行好监督的原则,在利益的驱使下,隐瞒事实,并且进行人为的平账,严重违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医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危害性是极大的。首先,医疗事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其政策决断对百姓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影响。而医院会计的任务是为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便对未来发展决策做出相关的判断。判断的准确程度取决于会计信息的完整全面真实,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丧失势必造成医疗机构与政府部门决策的失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其次,医院会计行为不仅关乎个人声誉和医院水平,更是对国家社会风气的污染。医院会计人员利用职权之便,将不合理的支出合理化,助长了医院管理的腐败风气,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构建。所以,加强医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是加强医院内部的廉政建设的必要措施。

二、加强医院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对相关法律规范的建设

没有具体从制度上设立对职业道德准则规范的标准,医院的经济管理和财务制度的建设便没有了参考标准。制度的建设为医院会计人员提供了职责标准、程序和操作方法上的规范。就目前医院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的各种问题来看,会计规章制度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如责任制的设立,将财务内部分工的明确化与制约化,将重大资产的处置和调度呈现在更加透明的监督中,减少了因制度不全而存在的道德建设问题。

(二)加强对社会风气的净化

作为社会中存在的一分子,医院会计人员的思想形成受到全体社会风气的极大影响。净化社会风气,必然能改变医院会计人员思想上的不足。社会风气的净化作为一项大工程,需要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努力。政府要从根本上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让人们认识到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必要性,让整个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氛围。

(三)加强对医院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

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的根本途径。会计管理部门通过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深化他们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提高医院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此外,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医院会计人员的知识加以补充和更新,使他们自身的素质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增强服务质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四)加强医院内部对会计人员的领导和监督

医院相关负责人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实施。同时,还应该密切关注会计人员的平时生活,积极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上的各种难题,做好思想监督,减少职业道德缺失的可能性。相关负责人应定期检查会计人员的在岗工作情况,对于职业道德建设有利的行为,应予以肯定和赞扬,对于存在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应加以严厉的批评并督促其改正,必要时也可以运用一定的法律手段。

(五)升华职业道德精神

第6篇:社会道德论文范文

摘要:

    我国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功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现阶段,在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相当突出,其中的是非曲直能否澄清,将影响到

 三、义和利的关系问题

    道德所追求的,与其说是“德”,不如说是如何把“得”与“德”相结合,从根本上说,道德就是如何达到“义利合一”、“德得相通”的智慧。道德的真谛,不是要人们不要“得”,否则便与人类生活相悖,而是解决“如何获得”的问题。“义利合一”、“德得相通”才体现了道德的精髓。

 的确,在市场经济中,利益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个人有个人的利益,集体有集体的利益,国家有国家的利益,民族有民族的利益,利益深透了社会的每一根“神经”。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f2l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原则将经济主体的利益动力充分释放出来,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是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容易自然而然地用金钱来作为获得利益的标准,把金钱作为万能的流通手段,能够买一切商品;在特殊条件下,还能够买到名誉、地位、官职乃至人的灵魂。因此,人们为了追求金钱最大化,常常见利忘义,利欲熏心。当然,这样的价值观是不文明的,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必须要建立以“义”来调节“利”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社会道德观。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社会的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承认追求最大利益的合理性,但同时也要求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这个“义”,道德是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所必需的。因此,只有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个人、集体、社会才能持续的不断发展。

第7篇:社会道德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民间舞蹈,发展态势

 

中国民间舞,是一个流布广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文化集体,自娱自乐是它的原生精神,世代延袭、结构松散是它的基本特质。然而另一方面,中国舞蹈文化特定的历史状况,决定了主体民族“根性”文化精神的多元载体特性,呈现出来的就是:民间舞蹈,虽呈散沙之态,但却强有力的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地域不分南北,品种不分优劣,层次不分高低,都有一种巨大的包容性和内在自足的宇宙意识,这是东方文明特有的气质。

在无理论先导的情形下,回归民间去感受自然平衡,就成为唯一的落点;但“原生”的东西在形态上又很难满足我们的审美欲求。我们又开始向历史、向民俗、向民族精神要答案:当我们站在黄土高原,亲眼目睹了那从土中“走”出的威严而不屈的兵马俑方阵,感悟到傲立风云的身姿带给人的强烈震慑时,我们似乎从中找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着眼点。

民间舞蹈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多种形态却具有整合而一的民族性和价值取向,高层建瓴的人性主题只民间舞蹈的深层底蕴之所在。这暗示我们,民间舞不是简单的外形差异,它共性的审美内涵是可以宏观把握的,是可以提炼的、有导向作用的,是一个“活体”物质。是“活体”,就意味着它是经得起分析、综合、变化、发展的。这种“宏观民间舞”可以跨越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鸿沟,打破雅、俗界限,直接关照人心,创造一种贴近时代精神、吻合思维状况、体现生命意蕴的民间舞蹈文化。

一、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文化结构

1、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爱情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变化,一部分成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很少留下它们的记录。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根植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的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很多地方保留着原形态的舞蹈特征,具有舞蹈史前史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2、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结构。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角度看,通过文化层次分析法来研究,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揭示其全貌和特质。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民间舞蹈的时间性,即民舞文化的纵向面,展现民舞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即“时间文化层”,就是历史层面。从时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可分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两种形态的生成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互动作用。原生和变异两种形态的演变,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积累和融合,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和功能、文化内涵,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民间舞蹈的空间性,即民舞文化的横断面,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即“空间文化层”。从空间文化层来分析民舞结构,可分解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种。表层结构指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符号象征物具有指称、意味和记忆等等功能。深层结构指民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它是在民族群体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

二、民间舞蹈与当代社会转型

1、“社会转型”说世界上的一切文化现象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异性是永恒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社会转型期尤其如此。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社会进入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的加速期。何为社会转型呢?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当我们说社会型时,着重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

2、民舞生存空间的变化

历史上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交通便利、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传媒方式认识世界、了解经济文化的最新信息。当代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的迪斯科、现代舞、卡拉OK等娱乐方式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喜爱,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

三、民间舞蹈的时空移位与新包装

1、民舞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90年代,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对外联系,为该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变迁创造了条件。

2、民舞文化时空的移位

民间舞蹈多与民俗信仰、民俗节日、人生礼仪等紧密相连,其表演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无不受到民俗活动时空的制约。长期以来各民族各地区都形成了独特的节日、祭日,并从日常中突出出来,且以年为周期循环往返,周而复始,形成了风习。然而旅游景点的民族节日和歌舞表演,打破了原时节性和空间性的局限,反复再现节日民俗事象和民间歌舞等场景,使民间舞蹈赖以生存的民俗文化时空发生了变化,其内容逐渐脱离了原有含义,成为旅游观赏文化的组成部分。

3、民舞形态的新包装

民间舞蹈在新时空环境内,展示给游人的舞蹈形态大多是经过加工后的新包装,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更加光彩夺目,显示出民间舞蹈的无穷魅力,具有“新民舞”的意义。旅游景点的民间舞面对的是广大游客,经过加工改编后的民间舞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强化了原民舞的风格韵律,动作变化更为丰富优美,既保持了民间舞的“土风”味,又适应旅游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

四、多元、多样、复杂性,90年代民间舞蹈的发展态势

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促进了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90年代这一发展呈多元、多样、复杂的发展态势,即民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民舞生存时空的多样性,群体观念的复杂性,以便适应社会需求。

1、民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

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

民间舞蹈的内涵和功能是通过民俗事象的主旨予以体现的,多元多层文化内涵和功能的特点在当代民间舞蹈中具有共性。

2、民间舞生存空间的多样性

民间舞蹈生存传衍的空间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这一空间呈现出多样、交叉的立体式形态,绝大部分的民间舞蹈仍然在原产地传承发展,它们较多地保留着民舞的原生形态,或原生和变异并存的状态,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

3、舞蹈观念的复杂性

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指民舞的载体——舞群的思想观念,即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婚姻观念、生死观念、审美取向等。舞群的思想观念受到社会主体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舞群的年龄、职业、接受教育的程度等对其思想观念也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当然,中国民众也在努力使民间信仰适应新生活方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中国文化模式转型中的几个问题,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杨正文,黔东南苗族社区的变迁态势,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3]杨 国,苗族舞蹈与巫文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

[4]蔡家麒,论原始宗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第8篇:社会道德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49-02

一、关于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在履行职业责任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操守、准则。职业道德是从业者的一种内在心理意识和信念,是在长期从业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约束机制,在行业内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职业道德修养是从业者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接受锻炼、教育以及陶冶的提高和完善过程,有他律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自律。

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程度不但关系该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时指出,教师应当“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同志曾号召,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更多的体现为他们的自律行为。而自律就是他们在结合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工作特点而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行为和意识。评价和衡量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不能只是凭借几个量化的指标,而是要依靠一些可以触及良心、道德甚至是灵魂深处的正确理念和积极导向。一名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人员,其评估毕业论文的行为一定是积极乐观、一丝不苟的,评估结果也一定是真实可靠、公平公正、心安理得和问心无愧的。

二、关于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估主体

评估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通常需要六个步骤,分别是确立评估标准、选聘评估主体、将论文交给评估主体、评估主体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反馈、对答辩的评估。在这六个步骤中,除了确立评估标准和选聘评估人员这两个步骤之外,其余步骤均与评估主体密切相关,评估主体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评估毕业论文首先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谁来评”、“评什么”和“怎么评”。确定评估主体实际上就是解决了“谁来评”的问题。

对于一个好的评估主体来说,各成员之间的年龄、学历、专业、性别等结构应该是合理的。黄猛和雷银生等人认为,一个好的毕业论文评估主体应该由开题小组、指导教师、评阅老师以及答辩小组构成。

开题小组负责评估选题的价值、研究方法、论证的逻辑,并给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指导教师负责评估论文的技术和非技术含量。评阅教师负责阅读和评价论文定稿。答辩小组负责评估口头答辩。

三、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现状

蒋桂芳总结说,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1)政治信念不坚定。(2)缺乏敬业精神。(3)不能为人师表。(4)缺乏育人观念。(5)治学不严谨。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群体,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也存在着蒋桂芳提到的职业道德问题。针对毕业论文评估这一工作,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还突出地表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1)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本身的重要性存在错误的认识或认识不到位,不能按时、规范地评估毕业论文,有的时候还会带着情绪开展评估工作。(2)不愿意主动学习、钻研测试及评估领域的重要知识和理论,评估毕业论文时主观性随意性太强,打出的成绩往往经不起同行的推敲,可解释性不强,有的时候甚至无法说服学生。(3)评估主体各成员之间在评估的过程中往往各自为阵,缺乏应有的衔接与沟通,更谈不上有效的团队协作。

四、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对评估工作的影响

①对学生的影响。从开题到答辩,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动态”特征意味着学生在前一个阶段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后一个阶段得到弥补。在这种动态评估中,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往小的方面说,如果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差,那么他所给定的评估结果很有可能是随意的、不可靠的、不公正的,其评估结果会打击或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对下一阶段将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将要接受的评估心生恐惧,进而对自己开展的研究以及原本打算采取的一些弥补措施散失信心。往大的方面说,如果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差,在评估工作中给学生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印象,带给学生的将是一些消极的、阴暗的记忆,会给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是毕业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②对评估信度的影响。一般来说,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意识越强,评估的态度就会越端正。评估的态度越端正,评估的过程就会越认真。评估的过程越认真,评估的精确度就会越高。评估的精确度越高,评估结果的可靠程度也就会越高。③对其他评估主体的影响。评估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是开题小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以及答辩小组共同的工作。只有各方人员通力协作,评估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如果各评估小组的职业道德意识都很强,那么各个评估环节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衔接。相反,只要评估主体任何一方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就会影响到其他评估主体的评估活动,致使评估活动无法有序、顺畅地进行。更为严重的是,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的一方所表现出的不端正的态度和不靠谱的行为有时候会影响到职业道德意识强的一方,让其他原本很好的另一方在思想和意识上受到动摇。

第9篇:社会道德论文范文

医学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前、中、后期科研诚信缺失的原因

医学研究生教育期限大多数为三年,第1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考试获取学分;第2-3年进入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因此,尽快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证书成为研究生阶段的三大愿望。然而,这三大愿望合力的结果导致研究生在短期必须得出创新性成果。当研究生经过数月的课题研究得不出肯定结果,不能在相应期刊杂志上,或仅得出一些阴性结果或重复性结果,不能达到创新性科研成果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文凭,应付导师和学校的检验,加之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研究生便铤而走险,通过捏造实验数据或随心所欲地篡改数据、编造学术论文。可见,涉足科学研究后,过大的压力会导致科学研究后期科研诚信的缺失、学术腐败的出现。学术规范教育不全导致科研诚信缺失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中仅仅开设科学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等理论知识,并未开设如在科研中如何诚实做学问、如何尊重他人科研劳动成果等学术道德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没有系统地设置对学生进行科研诚信、学术规范的教育;研究生在读期间接触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影响最大的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受生师比例的影响,导师常忙于自己的教学科研、行政和其他事务,对有关科学精神、学术诚信等问题仅仅给予强调或提示,没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4]。可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规范教育不全亦会导致科学研究的中、后期科研诚信缺失。

应对医学研究生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诚信缺失的有效途径

加强科研道德素质教育,营造诚信氛围研究生阶段的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科研道德素质教育、诚信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贯彻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切实强化科研道德意识、诚信意识。从研究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细节抓起,把科研道德素质、诚信素质落实到一言一行上,提高研究生科研道德水准和自控能力,杜绝他们在科研、学习过程中因思想偏差而引起的学术失范行为。将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贯穿研究生科学实验、科研活动、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与日常管理相互渗透,确保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工作的连续性;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科研道德,运用身边典型事例引导研究生,营造讲科研道德为荣、不讲科研道德为耻的诚信氛围。制定切合实际的毕业考评体系,缓解科研压力研究生毕业考评不以发表文章数量为依据,采用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制定研究生学术的要求。如研究生毕业后不是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则不必要做发表学术论文数量的硬性规定。另外,医学研究多数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多数是要进行造模、干预、处理等步骤,研究周期较长,倘若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确有困难的,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不要强行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篇数。但是,为了谨防放宽要求后的钻空子行为,还可以制订其他的补充实施细则。例如,可以要求研究生在毕业之前提供详实的研究数据和在学期间的研究报告,以便未完成的研究能够在后人的介入下继续进行;也可以从研究课题的整体出发,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发表影响因子较高的论文,而不是由单个研究生发表个人研究的那部分不完整、不成熟的研究成果。通过制定合乎实际的毕业考评体系来缓解科研压力,使医学研究生树立勇于对自己的研究结论负责、诚实守信的科研诚信理念。合理设置科研诚信课程,发挥导师作用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开设学术规范课程,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学界倡导、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为学界禁止,是违反学术研究、学术评审、学术奖励基本要求的越轨行为,树立起良好的学术道德底线;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课程,举办有关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讲座,让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写作、引文和注释规范,使研究生基本掌握学术规范常识,了解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与失范行为。充分利用导师与研究生接触和交流最广泛、最频繁的优势,以科研为契机,开展每周与研究生科研谈话一次活动,了解研究生的课题进展、科研思路以及学习生活情况;用导师自己的治学态度、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等为研究生学习的榜样[5];要求导师从研究生书写开题报告、到论文中期检查、论文交流、论文盲审、直至论文答辩全过程对研究生的诚信意识进行指导,培养研究生在科研中学会治学和做人。

作者:宋峰 郑茂 郜亮 华芮 张原媛 周海峰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