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研判报告范文

个人研判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研判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人研判报告

第1篇:个人研判报告范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不断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形成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合力,逐步建设县、乡二级重点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和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制度,发挥社会、基层组织和群众作用,提高我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综合协调和部门联动相结合。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综合监测预警工作,统筹协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有关工作,健全自然灾害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加强与自然灾害有关监测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各相关部门负责本单位涉灾预警信息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联动机制。

2.坚持分级负责和区域协同相结合。我市要做好本辖区内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分级管理,落实责任,强化管理服务和资金保障,加强县乡协同发展。县乡自然灾害监测部门承担相关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为防灾减灾提供服务。

3.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支持科研单位、企业、基层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自然灾害风险监测工作。

(三)工作目标

初步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体系,建成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应急管理系统逐级报送制度,建立健全面向政府、公众和行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初步构建规范的自然灾害预警服务模式。

二、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体系

(四)推动健全自然灾害分类监测体系。自然资源、水利、住建、农业农村、林业、气象、地震等部门,要针对自然灾害种类和特点,完善本部门专业监测站网布局,划分重点监测区域,确定重要监测点,加密监测站点。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水文监测站网体系、城市排水防涝综合信息平台、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森林火点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地震紧急快报体系等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消除监测盲区,提高监测覆盖率。明确监测项目,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应用,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对自然灾害及其有关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应急管理部门针对多灾并发群发和灾害链况,在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监测数据的同时,拓宽信息化、智能化采集渠道,探索开展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工作,提升自然灾害立体综合监测能力。

(五)建立重特大灾害应急加密观测机制。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应急管理部门协调有关自然灾害监测部门及时派出专门监测队伍,配备监测装备,针对重点区域多手段开展应急加密动态观测。市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可配合开展有关工作,及时为应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六)提高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水平。各自然灾害监测部门紧密沟通,进一步明确防灾减灾救灾需求,推动提高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产品的时空分辨率和更新频率,综合利用国内外预测预报模型模式,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全程提供更加及时精准的短临预报。

(七)规范自然灾害分级预警工作。自然资源、水利、住建、农业农村、林业、气象、地震等有关自然灾害监测部门,进一步规范自然灾害分级预警工作,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按照自然灾害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等综合研判结果开展分级预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警级别或解除预警,并通报本级应急管理和相关部门。预警级别划分为四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一级为最高级。

三、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报送制度

(八)推进应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按照省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推进应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要统筹自然资源、水利、林业、地震、气象等部门的监测预警信息和工信、住建、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部门的行业信息资源,按照“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信息系统应用工作,实现自然灾害监测信息互联共享和评估预警信息联合等功能,满足县级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高效互联互通的需要。

(九)全面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加快自然资源、水利、林业、气象、公安、应急、工信、住建、交通、教育、卫健等相关单位建立自然灾害有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分批组织实施,预报产品、预警产品和服务产品等气象灾害信息;地震监测速报信息;监测和预警等地质灾害信息;防汛抗旱气象数据、水利工程数据、水文数据、防汛抗旱工情险情、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城市内涝等防汛抗旱信息;航空监测、地面监控、森林火险监测站的火情和森林火险综合、气象部门监测和预报数据等森林火险信息;大型建筑、大型公用设施、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公共空间、消防重点单位、重大活动保障等城市安全信息。有序有效接入本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各有关部门要保持数据动态更新,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安全可靠、覆盖全面的信息共享模式,为信息预警提供基础。

(十)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逐级报送制度。设立专岗人员,负责向上级部门报告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有关信息,制定信息逐级报送工作规程,明确报送范围和内容,确定报送形式和时限,严格报送流程和要求。市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并指导全市报送工作。

四、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制度

(十一)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机制。构建涉灾部门、属地政府、灾害现场等多方参与的会商平台,定期汇总分析各专业部门灾害趋势预测和重大灾害形势研判意见,形成综合会商研判报告,实现多方参与会商和多源监测预警信息的综合研判。及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研判,每季度和每年开展定期会商,汛前、节假日前、重大纪念日、年末等重要节点开展不定期会商。组织有关部门汇总分析自然灾害趋势预测信息,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研判,确定风险水平、风险类型和高风险区,形成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

(十二)开展重大自然灾害快速综合研判。密切关注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全过程,及时组织有关监测部门汇总分析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必要时加密会商,适时开展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总结评估等,对自然灾害发生可能性及其影响范围、损失影响和后续风险等开展快速综合研判,形成报告并不断更新。参与会商评估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提交预测分析报告,形成规范化会商评估制度。

五、健全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和预警响应制度

(十三)加强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应急管理部门协同市气象局、市政数局、市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市互联网信息中心、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做好预警信息工作,优化完善本级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平台,明确职责、预警范围、预警类别、权限、审批程序、流程、渠道和保障措施等,确保及时准确预警信息。

(十四)构建基层预警信息服务体系。各有关部门提高社区、人员密集场所和偏远区域预警信息传播接收设施普及率,整合基层各类信息员队伍,扩展社会传播节点,构建集技术、装备和队伍于一体的基层预警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覆盖率和播放频度,逐步解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推进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乡、村在各类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通过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手段及时传递预警信息,确保预警信息入户到人。

(十五)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响应机制建设。各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细化本级自然灾害预警响应措施,修订完善本级应急预案,做好预警信息与应急响应启动的衔接,自然灾害预警的主管部门应根据事态发展,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自然灾害预警响应后,各有关部门要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健全多部门前后方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加大灾害预警的科普宣教工作力度,确保预警响应效果。

六、保障措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统筹协调,重大事项和主要成效等要及时向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应急管理部门报告,并通报有关各方。推动乡(镇)街党委政府更加重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机制。

第2篇:个人研判报告范文

一、科学有效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全市卫生系统要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充分准备、加强监测、立足“四早”,果断处置,继续遵循“依法、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落实防控措施,科学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效、有序、有度开展,坚持科学有度,突出重点,早诊早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围绕最大程度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这一目标,要将疑似病例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患者救治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诊疗能力,确保检测试剂和抗病毒药物及时、足量配备到医疗机构,落实“四早”措施,按照“四集中”原则,积极救治患者;进一步强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重症肺炎病例、流感样病例和外环境监测等基础工作,扩大除哨点医院外的流感样病例监测范围,加强风险评估,做好疫情趋势研判,严格执行病例诊断报告制度;继续发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优势,加强信息沟通和统筹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和加强活禽市场消毒、休市、关闭等源头控制措施;继续公开透明、及时信息,普及防控知识,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理性应对疫情。

二、强化完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与120联网建设

根据省、市政府制定的《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平台,强化县级卫生应急决策指挥中心基础建设,完善指挥软件系统,加强应急指挥决策软件系统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融合,完善应急指挥决策平台的后台数据支撑,提高实战运用能力,发挥指挥协调作用。同时,结合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建设的相关硬件要求,加快视频交换平台的更新,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的改造建设。完成各辖市120与省联网任务,加强全市120联网运行管理,及时准确做好车辆调度单网络填报,信息完整率不低于90%,确保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启动,快速高效抢救患者及伤员。

三、基本完成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任务

全面完成市、县两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任务。江大附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别作为市级综合类、核和辐射类、烧伤类、中毒类和传染病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丹阳、扬中、句容三个辖市人民医院作为县级综合类和传染病类两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要认真对照《省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基地建设,实现我市紧急医学救援资源、力量和网络在市、县二级全面覆盖。市和辖市两级要探索建立基地“平战结合”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日常管理和内涵建设,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平时”要做到组织架构健全、职责任务明确、规章制度完善、预案流程清晰、人员分工科学、硬件设施达标、物资储备到位、培训演练严格;“战时”要做到应急响应迅速快捷、各个环节衔接严密、整体运行顺畅高效,队伍拉得出、伤员收得下,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展开。

四、全面提升各类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

市和各辖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照标准和实际需求,继续加大对各类应急物资和实验室检测设备的配备力度,根据中毒处置、核和辐射、水质监测等应急检测要求,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所需个人防护装备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购置计划,依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健全全市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错位发展,根据不同特色建立专业参比实验室,完善公共卫生应急联合检测工作机制,逐步构建区域性卫生检测中心。继续按最需要原则添置实验室(含移动实验室)仪器设施等装备,加快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检测能力水平,强化卫生应急库建设和应急物资的储备,全面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满足及时、快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五、深入推进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

继续加强各类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检测和应对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预警研判机制,切实提高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以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防控工作,提升疾病的早期发现、报告意识和能力。依托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研判和引导,整合利用120、12320等相关资源信息,初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提升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研判能力。全面深入推进全市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加强风险评估技术培训,开展风险评估报告(表)质量抽查和督导检查,市和七个辖市区疾控机构须按要求定期完成风险评估报告,一旦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及时进行专题风险评估。要加强与农林、检验检疫部门人畜共患病防控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共享,建立并完善同时调查、信息共享、共同处置的应急处置机制,定期开展形势会商和风险评估,实现突发事件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提高风险监测、识别和管理水平。

六、切实加强和完善卫生应急队伍处置能力

全面加强全市各级应急队伍建设,合理设置传染病处置、中毒处置、核辐射卫生应急处置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强化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卫生应急救援能力。今年下半年,将组织开展一次由市卫生局牵头,全市各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和市级专业应急队伍共同参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以全面提升应急队伍处置能力。全市各级卫生部门应合理有效落实卫生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储备,确保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要求。健全完善各级卫生应急队伍日常管理和应急调用机制,组织卫生应急专家针对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和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评估活动。加强市、县两级卫生应急师资、骨干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全省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技术、急性中毒处置、人禽流感防治知识等业务培训,提高我市各级应急队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现场处置能力。

七、高标准完成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达标任务

以贯彻省卫生厅《省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和市政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履行〈国际卫生条例(2005)〉加快推进我市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契机,认真制定和落实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整改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组织体系,构建组织健全、功能齐备的卫生应急工作体系。市和各辖市区要全面系统制定、修订原有应急专项预案,各辖市区要制定利于操作、实用便捷的工作简案,确保各项卫生应急相关政策、法规和预案得以有效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市和各辖市区要对照标准逐级开展对各自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检查评估和督导,做好迎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省卫生厅对我市督导检查的准备工作,确保2014年6月前实现《国际卫生条例(2005)》规定的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目标要求,2015年底前市、县两级卫生应急能力要通过整改全部真正位居全省前列。

八、积极开展应急示范市(区)创建工作

对照国家和省《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建设标准》,有条件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基础台帐资料,强化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努力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市(区)创建。同时,各地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基层卫生应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卫生应急示范市(区)创建为抓手,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公众,积极开展群众性卫生应急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演练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大力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居民卫生应急知识知晓率和行为素养。

九、快速有效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其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两大任务,各级卫生部门要把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有效应对和科学处置每一起突发事件,千方百计救治伤病人员,科学开展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加强中东呼吸综合症等输入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检测技术储备和应对能力建设,提高早期鉴别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终始保持高度警觉和24小时通信联络畅通,特别加强节假日、重要敏感时段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要每天关注疫情、舆情,开展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研判和引导回应,高度重视突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和信息工作。加强部门合作,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相互通报机制,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要科学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规律,把握各类事件的特殊性和阶段性,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既全力应对,又不浪费资源;既全面出击,又不引起社会恐慌。认真做好各类重大活动(会议)应急保障。建立环境污染损害健康事件发现、研判及处置的预防控制体系,认真做好重污染天气健康防护及医疗保障的卫生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工作。协助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抢救费用结算工作,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基本实现发票机打分割,确保救助基金工作顺利开展。

第3篇:个人研判报告范文

关键词:矿区 断裂 遥感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对于勘查类型为“二类二型”的煤矿勘查区,需要针对性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类的断裂或皱褶展布规律的准确认识。二是对煤层稳定程度为不稳定的清晰了解。而加上一个多煤种,尚需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和变化原因进行认真研究。

随着南山煤田后峡煤矿区六勘查区普查地质报告的提交完成,这个自1962年就曾投入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而至今一直未能开发老矿区的神密面纱终于又被揭开一角。做为一个长期从事煤田地质勘查工作的专业队伍和自己而言,能够亲自负责主刀剖析一个“二类二型”又多煤种的煤矿区,不能不说是与该矿区的一种机缘。而对本区的区域构造框架资料却仍然停留在六十年代认知程度的现状,本文将普查阶段不要求控制、却会直接影响到详查设计方案制定的小断裂构造的分布规律利用现今的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提前预测推断探究,无疑是对普查报告主要内容的补充完善,更是对以往工作成就的传承及对现有资料的再一次综合深入理解。希望能为下一阶段的勘查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矿区概况

2.1.自然地理与位置交通

乌鲁木齐县南山煤田后峡煤矿区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南79公里处,行政区划属乌鲁木齐县管辖。乌鲁木齐-库尔勒公路(国道G216)经勘查区西界穿过,勘查区内有简易公路与乌-库公路连接,外部交通十分便利。

后峡煤矿区位于北天山乌鲁木齐南山山区的山间盆地中,西临乌鲁木齐河,东侧为巴波萨依小河,其海拔最高为2817m,一般为2300m,比高300m至700m。

2.2.区域构造背景

普查区位于乌鲁木齐县南山煤田中部,是一个以上古生界碎屑岩为基底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由于中生代以来构造作用的继承性发展,现代地貌仍为山间盆地。大地构造分区属伊林哈比尔尕泥盆—石炭纪岩浆型被动陆缘。

盆地北部石炭系地层出露区和盆地南部泥盆系地层出露区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其中以断裂作用为主,受相变作用影响层序本已不十分明显的泥盆系、石炭系火山岩地层,在断裂作用的改造下,被切割、错断成杂乱分布的断块。区域构造线走向为近东西向。

相对于开阔的准噶尔盆地边缘的中生代地层来讲,后峡盆地的侏罗系地层构造形态明显复杂,盆地不同地段岩层倾角差异较大,区内地表岩层倾角多在5—25°之间,地下均在7°以下。由于盆地相对狭窄,受周边断裂牵引的影响,岩层产状呈波状起伏变化。根据盆地充填物岩性、厚度垂向分异和水平分带特征、煤层厚度、结构、化学组成、碎屑物分选、磨圆程度以及岩石矿物成熟度、结构成熟度等成因标志分析,原始盆地可能存在基底断裂和同沉积断裂,其成因性质应为构造侵蚀盆地。

普查区(六勘查区)位于天山地槽的北天山华力西褶皱带中,属山间挤压型构造凹陷型。煤田总体构造形态和性质严格受褶皱基底的控制。总体呈北西—南东走向,与北天山构造线相一致,主要由许多短轴背斜及向斜组成。盆地边缘因受强烈的动力挤压而普遍发育着高角度的逆断层。

2.3.矿区构造成果

六勘查区位于南山煤田后峡煤矿区的中部,勘查区的构造形态为一走向SW-NE方向,向NW倾的单斜构造,倾角平缓,一般11-35°,局部高达40°左右。

2.3.1.褶皱

在后峡向斜南翼的总体单斜构造上有波浪式小型背向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轴短、波动幅度小,两翼较平缓,反映则不够明显。

2.3.2.断层

勘查区内构造形态强,为一较简单的单斜构造,但小断层频多,其共同特点是断裂线较短,断距不大,影响范围不大。主要断层引用普查报告内容简述如下:

①F1后峡逆断层:位于勘查区南面,基本构成为本勘查区的南部边界。东起普查区东界以东,西被大西沟河断层所截,东西长大于10公里,断层总走向近东西向,倾向SW。

②F2逆断层,沿巴波特萨依沟分布。邻区勘查有控制。走向120°~130°倾向SW~WS,两侧出露地层J。

③f1逆断层:位于勘查区西端,北起巴波特萨依沟以北之山脊,南至乌鲁木齐河中,南北长约2.5公里。断层总走向为NE27°SW,倾向N63°W。

(以上是引用现普查报告①相关内容进行技术处理后的摘要成果。只用于对后叙研判的背景对比,不可引据为其它用。)

矿区断裂推断

3.1.影像标志研判

进入Google地图卫星影像界面,利用导航工具将后峡地区按比例全屏显示如图1所示。再利用Google地图提供的有效功能,反复变更不同部位的显示比例,结合实地认知和影像标志,运用遥感地质方法对区域构造进行不断推敲研判,再利用Mapgis或Adobe Photoshop将所推敲研判的构造线分图层添加于影像图片上……形成如图1、图2的主要成果如下:

通过图1可以很清晰地反映出后峡盆地大的构造轮廓特征。解译出后峡盆地为一近南北向为短轴、近东西向为长轴的椭圆挤压型构造盆地。主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向斜轴部位在矿区内相当于巴波特萨依沟处。乌鲁木齐河(大西沟河)的线状分布反映为一近短轴部位的断裂。

依据现有地质资料和学者研究成果,后峡构造盆地就位于北天山纬向构造带的“X”交汇部位。构造盆地的向斜轴呈现北西至南东的走向,而南山煤田后峡煤矿区又是位于后峡盆地中南部的向斜北翼。从卫星影像标志结合普查报告成果研判如图所示的构造形态。其中1号构造线就是沿乌鲁木齐(水西沟)河河床线状展布的大西沟河断层;2号构造线就是位于后峡煤矿区南面,基本构成为勘查区南部边界普查报告称之的F1后峡逆断层;3号构造线就是沿巴波特萨依沟分布普查报告称之的F2逆断层。因此,三条构造线就构成了一个“楔形”。结合区域构造应力特征推断:后峡煤矿区含煤地层以近似自南向北指向向斜盆地中心的俯冲,南高北低插入相嵌的楔形构造为基本格局。主构造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次一级构造又在此基础上发育了几个小楔子构造。如与3号构造线行的4、5、6号构造线,形成了普查区断距不大的小断裂。

3.2.断裂分布纲要

图解构造形态特征,构造应力的主应力方向为应力椭圆短轴方向、为压应力性质;构造应力的次应力方向为应力椭圆长轴方向、为张应力性质。因此,推断南北向分布的构造线多平行于主应力方向,具平移断裂性质。推断东西向分布的构造线多平行于次应力方向,具压或压扭断裂性质。而在主、次应力的复合作用作用下,断裂构造的分布应该遵循以构造盆地的向斜轴线为界,构造盆地南翼具有以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线分隔的断块为单元,表现出北降南升的总体规律。构造盆地的北翼则具有以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线分隔的断块为单元,表现出南降北升的总体规律。

3.3.断裂性质推测

结合以往资料和本文分析推测地质构造构架,南山煤田后峡煤矿区六勘查区主要位于后峡盆地乌鲁木齐河(大西沟河)近南北向平移断裂的东南、后峡挤压构造盆地中南部的向斜北翼。东西向断裂以压性逆断层为主,南北向断裂以平移扭性断层为主。加之继承性构造作用,勘查区实际断裂构造则表现出东西向逆断层在局部地段的正断层性质。也就符合了“楔形构造”的构造形态特点。从图2可见,1号、2号、3号构造线组成了后峡煤矿区六勘查区一个大的“楔形构造”。而加上4号、5号、6号构造线又进一步将其分成了Ⅰ、Ⅱ、Ⅲ、Ⅳ四个次一级的“楔形构造”。又从呈现弯曲状的4号、5号、6号构造线,可以想见其应该是由复合构造组合而成的。通过较大比例尺的图3,在此基础上再针对分析、推测和探究勘查区的断裂性质如下:

①1、2、3号断块均为南高北低状。东、西构造线为平移扭性为主;南、北构造线以压性逆断裂为主。

②4号断块为东南高北西低状。东、西构造线为平移扭性为主;南、北构造线以压性为主。而南、北构造线受断块的整体运动状态影响,东部呈逆断层、西部呈正断层迹象。故4号断块的南、北构造线为压扭性。

③5号断块为南西高北东低状。东、西构造线为平移扭性为主;南、北构造线以压性为主。而南、北构造线受断块的整体运动状态影响,东部呈正断层、西部呈逆断层迹象。故5号断块的南、北构造线为压扭性。

④6号断块为东南高北西低状。东、西构造线为平移扭性为主;南、北构造线以压性为主。而南、北构造线受断块的整体运动状态影响,东部呈逆断层、西部呈正断层迹象。故6号断块的南、北构造线为压扭性。

⑤7号断块均为南高北低状。东、西构造线为平移扭性为主;南、北构造线以压性逆断裂为主。受南部断块相对运动的影响,南、北构造线呈正断层迹象。

⑥8、9号断块为东南高北西低状。东、西构造线为平移扭性为主;南、北构造线以压性为主。而南、北构造线受相邻断块的相对运动状态影响,东部呈逆断层、西部呈正断层迹象;受南部断块相对运动的影响,南、北构造线呈正断层或小断距逆断层迹象。

⑦10号断块为西南高北东低并整体向北东倾伏状;11、12号断块为南高北低并整体向北倾伏状……其余断块的运动方向依各断块剪头所标示,各构造线的性质分析可依此类推不再赘述。

⑧受到后峡向斜构造盆地的整体影响,7~11断块恰位于向斜轴部。因此,1、2、3、4断块的南部抬高程度较7、8、9断块的南部抬高程度要较大;7、8、9断块的南部抬高程度较10、11断块的南部抬高程度要较大。甚至10、11断块的南部没有抬高,而相对北部还有所降低,呈现出向斜北翼的运动特征……

结语

本文通过上述的分析探究,结合现有资料成果,对应勘查区的现有断裂的性质归纳如下:

①位于勘查区南面的后峡断层、位于中部的东后山断层和北部沿巴波特萨依沟分布的断层,总体上都是压性的逆断层为主。经后期改造或相邻断块的相对运动影响,局部(主要在东部)呈现正断层性质。

②从“楔形构造”的基本特点和六勘查区所处后峡盆地的构造部位综合分析认为,位于勘查区南面的后峡断层和位于中部的东后山断层的断层面总体上应该向北倾,倾角和断距南部的要相对大于北部的。而北部沿巴波特萨依沟分布的断层断面北倾、南倾或直立都可能,断距不大或呈平移断层特征。

③在勘查区内,以南北向构造线为界,呈现东部断块相对于西部断块抬升。

④随着勘查程度和勘查资料的不断提高和丰富,应该运用新的断陷盆地反转构造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将会对勘查区构造性质认知更加充分合理。

鉴于以上分析结果,敬请在下一阶段的详查工作设计和报告的提交中,能考虑对勘查区内的构造分布和特征规律给予验证查明为好。本文只是个人之见以为抛砖引玉!

主要参考资料:

⑴盖春平等《新疆乌鲁木齐县南山煤田后峡煤矿区六勘查区普查地质报告》·[R]新疆煤田地质局161地质勘探队 (内部资料)

⑵王桂梁等《间歇侧移式的裂陷与递进跳跃式的反转》[J]高校地质学报 1996.9.第2卷第3期284~294

第4篇:个人研判报告范文

在区统一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关注民生,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社区为重点,集中排查矛盾纠纷,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积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党工委、办事处领导、政法综治牵头,职能部门协作、各方齐抓共管”的大排查工作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对矛盾纠纷隐患和苗头的发现能力,着力提高对潜在矛盾纠纷的防范能力,着力提高对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能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纠纷不激化,矛盾不上交”。

二、工作阶段

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分为组织动员、全面排查、化解矛盾完善机制三个阶段:

1.组织动员阶段。从现在起到9月下旬。各社区、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大排查活动工作计划,全面组织动员部署。要把活动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部门和具体人员,明确时序进度,确保各项措施按时落到实处。各社区要相应成立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工作小组,将成立的工作小组发街道综治办。

2.全面排查阶段。。按照上级的要求,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以社区、企业为主,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排查。社区、企事业单位的综治和调解组织、社区民警、居民小组长、治安中心户(楼)长、平安志愿者以及辖区内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要采取条块结合的办法,进社区、进居民小区、进企事业单位、进家庭,开展拉网式排查,特别是要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延伸,确保不留盲点和死角,切实做到排查工作全面有效覆盖。通过大排查,摸清社会矛盾底数,找出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

3.化解矛盾、完善机制阶段。。各社区、单位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认真进行梳理和分析,按照纠纷性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激化的可能性,分别协调与有关部门进行调处,明确责任,落实专人。对一般的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调解,并做好填写登记表,经社区、单位领导确认后,建立电子台帐;对积案纠纷、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经梳理研判后,由社区、单位领导落实相关责任人,组织力量集中化解,并建立电子台帐;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以及涉法、涉诉、缠访、缠诉等问题,要在稳定事态的基础上,引导当事人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加以解决,避免出现严重后果;对大排查中发现的重点人员,要落实帮教措施,对其中可能危害社会的,要落实包案责任人,严格管控措施。

三、排点

在矛盾纠纷的类型上,重点排查因动迁引发的矛盾纠纷、涉企矛盾纠纷以及容易积累激化升级的单位内部、家庭成员、邻里之间的个体性矛盾纠纷。在排查区域上,要重点排查动迁安置小区、“城中村”、企业等地区的矛盾纠纷。在排查对象上,加强对进京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闲散青少年、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重点群体的排查,并注重排摸有严重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可能报复社会的人员。在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边排查、边化解、边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大排查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是当前街道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社区、单位主要领导、是本地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要亲自动员部署,亲自组织排查,亲自协调解决问题。要履行职责,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把大排查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总体考核之中,加强检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各社区、单位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确保大排查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各社区、单位要在每一个阶段工作结束后1天内向街道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该阶段工作情况,街道综治办将在每一阶段工作结束后2天内向区综治办书面报告该阶段工作小结。

(二)建立工作机制。街道将建立“党工委、办事处领导、政法综治

牵头,职能部门协作、各方齐抓共管”的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工作机制。由综治办牵头,、公安派出所、司法等部门领导参加的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分析研判例会,定期对排查出来矛盾纠纷进行整理、会商、研判、分类、报(告)送、指导和督办。街道、社区二级大调解组织,要将上报信息的专职联络员报街道综治办,依靠群防群治力量,及时全面动态地掌握各类矛盾纠纷信息。要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排查研判平台,提高网上发现控制处置社会矛盾的能力。要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全面掌握本辖区、本单位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容易引发民转刑案件、重大、个人极端事件或集体上访的矛盾纠纷。

(三)落实工作制度。一要落实情况报告制度。各社区、单位把排查出来的各类矛盾纠纷情况,依托公安机关社区警务平台如实录入登记管理,建立电子台账,各社区每天向街道综治办上报一次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开展情况,街道综治办每3天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及区综治办上报一次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开展情况,重大矛盾纠纷信息要及时报告,实行快报、日报、直报和“零报告”制度。二要落实受理分流、挂牌督办、领导干部包案制度。各社区、单位对排查出来的和需要协调化解的矛盾纠纷,及时提出调处方案,明确调处时限,依法调处,防止反复。三要落实督查指导制度。街道将成立督导组,对各社区各单位大排查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做到大排查工作不漏。

第5篇:个人研判报告范文

镇安委会成立由副镇长任组长,镇安全生产监管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镇林业站、水利站、派出所及应急小分队的同志为成员的“除火患、保平安”冬春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安全生产监管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联络沟通、督查考核、编发简报等工作,办公室主任由镇安办主任担任。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强化信息沟通,定期分析研判形势,向镇“除火患、保平安”冬春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工作内容

(一)强力排查整治火灾隐患。各村、各部门要组织对本辖区、行业消防安全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和综合评估,分析摸排火灾防范薄弱环节和重点对象,督促落实最严格的火灾防范措施。要结合正在开展的“百日安全生产活动”,组织有关部门部署开展行业系统消防安全检查。对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地下建筑、施工工地、节庆场所和小单位、“三合一”场所,对各类危险化学品场所,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对学校和幼儿园、对宾馆饭店、寺庙、养老院、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及公共娱乐场所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对冬春专项行动中检查发现的重大火灾隐患,要互通执法信息,要坚决依法采取限期整改、查封、关停等措施,确保消防安全。

(二)加强消防安全源头管控。全面落实建设工程消防质量主体责任,严禁擅自降低消防安全标准,遗留“先天隐患”。严禁违章施工和采用不符合国家消防技术标准的材料进行装修。

(三)严格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要高度重视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积极推动村、社区按照有办公场所、有组织机构、有专兼职人员、有工作制度、有办公经费、有器材设施、有档案资料和工作记录“七个有”的建设标准开展共工作,确保年底前70%以上的村、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40%的村(社区)达到“网格化”建设目标。

(四)广泛发动群众举报投诉火灾隐患。要广泛发动群众举报投诉火灾隐患。要完善工作机制,对举报投诉的隐患做到及时核查处理、及时反馈答复、及时奖励举报者。

(五)强化消防宣传教育。各单位要认真抓好“消防安全进万家、平安幸福靠大家”主题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广播,开展“除火患、保平安”冬春专项行动专题宣传,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家庭社区、学校、农村、人员密集场所大力开展消防安全进村、全民疏散逃生演练活动,着力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火灾自防自救能力。

三、工作步骤

“除火患、保平安”冬春专项行动分三个阶段:

(一)组织部署阶段(2013年1月10日至2013年1月12日)。各单位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工作机制,召开专门会议,逐级动员部署,落实工作任务、责任措施。

(二)实施攻坚阶段(2013年1月13日至全国“两会”闭幕)。各单位要细化工作措施,统筹推进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等工作。春节前,各单位要专题分析消防安全形势,开展安全大检查,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查漏补缺,开展攻坚行动,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火灾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三)提炼总结阶段(全国“两会”闭幕后3日内)。各单位要对“除火患、保平安”冬春专项行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认真总结经验做法,查找问题和不足,研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第6篇:个人研判报告范文

一、防控目标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处置的原则,做好防范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输入,以及我镇境内发现散发病例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提高疫情防控水平,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防控措施,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工作内容

(一)落实应对疫情机制

1.人员机制。镇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和卫生院负责组建由流行病学、临床救治检测等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组,负责本镇疫情防控工作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指导做好病人诊断、救治和疫情的调查处置工作。镇卫生院组建疫情应急处置机动队及医疗救治技术组。

2.技术机制。镇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和卫生院按照逐级培训的原则,负责对本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全员培训;制定应急演练方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意识和实战能力。

3.医疗救治机制。指定镇卫生院为镇级定点收治医院,落实疑似患者的初诊、转诊及抢救设备、药械、防护用品等物资准备,开展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进一步规范收治流程,做好“战时”准备。

4.应急物资机制。镇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和卫生院做好相关检测试剂、耗材、消杀药械、抗病毒感染药物、抢救药品和防护用具的储备工作。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储备适量的个人防护用品、消毒器械、消毒药品等。定点医疗机构要做好床位、设备、设施、药品、防护用具等储备工作。

(二)强化疫情监测与报告

镇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和卫生院密切关注国内外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动态,做好疫情预测预警,开展疫情风险评估,及时调整监测与防控策略。镇卫生院要强化疫情监测、预测预警和报告工作,确保疫情报告渠道畅通;一旦发现不明原因肺炎,要第一时间报告,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检测、病例主动搜索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工作,切实做好疫点消毒处理工作,严防疫情扩散蔓延。镇卫生院要加强对全镇疫情防控工作的技术业务指导。

(三)做好切实接触者追踪和管理

各村(居)委会及相关部门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协调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实行隔离医学观察,每天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对出现异常临床表现者,转运至定点医院进行诊断治疗、排查工作。医学观察期满时,如未出现异常症状,则解除医学观察。

(四)做好社区和重点场所防控

各村(居)委会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社区、车站、学校及托幼机构、大型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正面引导,指导公众特别是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出现肺炎症状后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无疫情发生的地区主要采取防输入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延缓疫情传入社区。疫情发生的地区要采取及时发现病例,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阻止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五)强化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

卫健、教育、文化、宣传等部门要有针对性普及冬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健康提示等科普知识,提高全镇的防控意识和能力,稳定社会情绪;宣传、派出所等部门要开展舆情收集、研判和报告,根据疫情变化和社会热点及时解疑释惑、回应关切,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不稳定性苗头问题。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组织领导机构。镇成立以镇党委书记秦里军为组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海强为副组长的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防控办公室、疫情防控组、医疗救治组、后勤保障组、环境卫生消杀组、舆情宣传组,防控办公室设在镇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根据疫情形势研判情况,报请镇党委政府启动协调工作机制,负责指导和协调全镇疫情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对全镇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落实和严重失职渎职导致发生大范围全镇性疫情暴发流行的要严肃追责。各村(居)委会及相关部门要组建本辖区、本单位工作防控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组织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二)具体主要职责

镇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制定预防和控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成立防控救治组;开展疫情预警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组建、培训疫情应急处置队伍和医疗急救队伍;加强预防控制、诊疗技术方案的学习培训和组织实施;开展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开展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根据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检测、医疗救治等应急处置工作;依法提出隔离、医学观察、等建议,搞好医务人员防护,加强院内感染控制,防止交叉感染发生;及时收集和上报相关疫情信息。

宣传部门:正面报道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预防控制工作,普及防控知识。加强舆情监测和舆论监督,回应社会关切,视情适时公布政府应对举措。

公安部门:加强与疫情相关社会动态的监测,依法、及时、妥善处置与疫情相关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依法查处制造、散布和传播有关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实信息。

社会事务管理部门:根据疫情动态旅行景点健康提示和旅行限制建议。

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部门:指导企业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预防控制工作,特别要做好与中高风险地区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人员和务工人员的摸排工作并及时上报卫健部门。

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加大各类涉及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治药械和广告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法行为。

市场管理部门:负责农贸市场环境卫生整治,落实通风、消毒措施,规范活禽交易。

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部门:根据疫情发展和应急处置要求,督促车站等公共场所以及交通工具的交通卫生检疫消毒工作;协助相关部门依法追查有关人员和密切接触者;优先运送紧急救助物资和疫情处理人员。

教育部门:负责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教和防护工作,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

农业综合服务部门:加强家禽家畜养殖的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林业部门:规范野生动物养殖,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贩运、交易。

第7篇:个人研判报告范文

师”纳入职业培训序列,成为舆情行业的新兴职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职业认证和兴起,意味着国家和政府已经把网络舆情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升到极其重要的地位。网络舆情师的职业化之路将使舆情研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深入化,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网络舆情分析师可以说是一专多能的“杂家”,因为网络舆情分析师应掌握六大基本技能:

网络信息挖掘能力。网络舆情分析师的首要任务,是从海量杂乱无章的网络信息中挖掘出可能演变成网络舆情的话题和热点,并及时参与讨论和观察,注意保存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动向和观点言论,为舆情抽样和分析工作积累重要的鲜活元素。

概括剖析能力。通过网络监测获得海量网络信息源后,需要对这些信息源进行分析和严判,从中提取出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概括剖析舆情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倾向性和发展态势等情况,以准确得到网络舆情选题的类型、标准、定位和途径。

抽样统计能力。网络舆情师一方面通过经验人工处理舆情信息,另一方面需要熟练使用一种或多种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完成网络舆情的抽样、统计、分析和模型制作,已达到更加科学准确的分析结果。

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是书面文字表达水平,主要表现在网络舆情报告编写过程中。另一方面是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沟通、辩论、说服和演讲等方面,能够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舆情会商时,面对轻重缓急等各种局面均能灵活驾驭。

舆情走势预测能力。面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各类舆情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对舆情事件的波及范围、时间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初步的总体性研判。

舆情对策研究能力。一般情况下,突发舆情事件一旦爆发,就应积极处置,并把握以人为本、高速高效、依法处理、慎用警力、党政相应五大原则。

第8篇:个人研判报告范文

1、发挥“大调解”工作职能。认真贯彻市综治委铁路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落实责任,强化排查,发生的涉路矛盾纠纷,及时通报,路地联动,运用“大调解”机制妥善处置,尽可能化解在初始阶段。

2、建立铁路建沿线设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要对铁路沿线周边的建设工程项目制定风险评估机制,从设计、建设、施工、交付等全过程开展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路矛盾纠纷。

二、健全铁路严打整治经常性机制

1、开展重点区段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定期组织各村(社区)护路队员分析研判铁路治安形势,定期与滚动排查、对排查出的区段和突出治安问题,重点整治,挂牌督办,限期整改,以迎接党的十八召开为重点,做好各项安全工作。

2、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组织开展铁路治安和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维护铁路安全、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要针对打击危害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评估,严格执行《关于办理盗窃破坏高速铁路设备设施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依法严厉打击拆盗、割盗、破坏设备设施等危及铁路运输安全的各类犯罪活动。

3、加强反恐防爆防破坏工作。建立健全综治护路牵头,派出所、铁路、民兵等多部门参与的铁路协调机制,健全情报信息通报、预警、联动处置等制度,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等组织对铁路的渗透和破坏活动。

三、完善铁路治安防控体系

1、健全护路联防协作机制。进一步规范联打、联防、联治工作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社情民意、分析治安形势,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措施,形成齐抓共管、共保安全的工作体系。

2、加强沿线重点人员管理控制工作。积极运用综合治理机制,组织动员部门齐抓共管,加强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高危人员等重点人员的排查、登记、服务、帮教、管理的控制工作,加强源头治理,减少对铁路治安的危害。

3、严格废旧金属收购站点清理整治。完善综治护路牵头,派出所、工商、城管、铁路等部门参加的联动机制,做好沿线废旧金属收购站点管理,拓展打击整治的区域,巩固和提高整治效果。

四、深化平安铁路建设

1、强化爱路护路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综治护路牵头、派出所、团委、妇联、铁路等单位积极参与的优势,深化铁路沿线“爱路护路宣传教育示范学校”、“平安家庭”创建和争当“铁路小卫士”活动,切实落实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爱路护路宣传教育工作,营造浓厚的平安铁路建设氛围,切实增强沿线群众的爱路护路自觉性和铁路安全意识。

2、强化护路联防队伍建设。进一步整和护路联防力量,加强培训,严格管理,科学使用,强化重点路段、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的巡逻守护,提高队伍的执勤能力。开展队伍管理、使用、考核情况专项督察,推动队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3、深化“九无”平安铁路示范村(社区)和平安铁道线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铁路治安承包责任制,落实组织领导、宣传教育、重点整治、管理考核等各项创建措施,夯实平安铁路建设基础,争创省、市“平安铁路示范镇”。

五、全面加强基础建设

1、完善护路联防组织建设。按照市综治委的要求和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的规定,进一步建立完善铁路护路联防基础建设,重点对新纳入护路联防工作体系的铁路加强指导,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第9篇:个人研判报告范文

[关键词]视频 监控系统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80-01

一、问题提出

沈阳铁路局现在已经搭建起了对车务、客运、货运、车辆等系统全覆盖的铁路局、站段、车间三级视频监控网络,对保证运输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场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站段管理者认识不统一。有些单位对视频监控设备不以为然,监控室的作用仅仅停留在每天发现几件违章问题上,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发挥先进设备保安全的作用,把监控室当成了陪衬,监控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由于认识和思维的偏差,造成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整体收效大打折扣。

2.视频监控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五个方面,一是视频监控人员一班工作无标准,监控作业时全靠自觉,监控工作存在随意性;二是监控项点无计划,没有监控重点环节,安全监控存在盲目性;三是监控关键作业无流程,不同的监控人员作业程序不同,存在差异性;四是对监控人员作业质量无考核,同样是监控,发现问题质量高低没有评判标准,监控工作质量高低无法评判;五是监控室功能定位无统筹,监控室作用注重“控”,不重视“管”,缺少对关键作业事前提示和对安全信息事后分析。六是激励机制缺乏,工作质量高低相应的待遇差别不大,存在“大锅饭”现象。

3.监控人员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员配备不足,监控工作不能顾及全面;二是人员素质不高,监控工作把握不住重点;三是责任心不强,不想主动发现问题。

以上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视频监控系统功能的发挥,造成一些监控中心不能发现问题、不去分析问题、不会利用问题、不善解决问题,浪费了现有的设备和管理资源。

二、对策及建议

拓展站段安全监控中心职能,打造安全综合管控中心,实现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体化闭环管控,着力把安全管控中心打造成能够发现问题的监督检查中心、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分析研判中心、能够实时发挥把关作用的风险管控中心、能够督促问题整改的闭环解决中心。

(一)打造能够发现问题的监督检查中心

1、制定监控工作标准。一是编制监控员一班工作流程。明确从接班到交班需执行的工作程序,制作成工作表,监控人员按表内项点作业,按流程完成一班工作。二是按计划监控。编制一班监控计划及三小时阶段监控计划,监控人员有计划地进行作业监控。编制监控计划时,要重点收集人员、设备、作业、环境等信息,收集日班计划、阶段计划、调车作业计划、施工维修作业计划、工程车运行计划、轨检车、客车甩挂计划、军、专、特运列车、超限货物列车运行计划,并参考安全大数据反馈的事故、险情信息及局管内触碰红线问题、本单位关键风险点失控问题,确保编制的计划涵盖安全监控的全部重点。三是编制重点作业监控流程。对军专特运办理、越出(跟踪)站界调车、施工作业、极端天气作业等重点作业,逐项制定监控流程,监控人员按流程监控,保证关键风险点不失控。

2、提升监控人员整体素质。一是严把入口。从值班站长、值班员、工班长等高职名人员中择优录用,考试和测评并行,确保把优秀的监控人员选出来。二是强化日常培训。灵活运用交叉互动培训、专家讲堂培训、作业变点培训、感知现场培训、旁听案例培训等方式,重点提升监控人员的个人专业能力、安全监控能力、信息调查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忠诚履职能力。

3、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严格考核入手,促进监控人员工作质量提高。一是规范月度考核。完善站段月度考核办法,以发现问题的数量、质量为主要内容确定考核标准,每月由安全科长进行考核,提出考核评定建议,主管安全副职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二是加强日常考核。监控人员当班发生违反工作纪律、作业纪律或擅自隐瞒信息的,一律给予严肃处理;发现典型问题或防止重大风险的,给予考核加分或奖励。三是严格考核结果运用。监控人员考核成绩实行按月累进,季度排名,年度总评。连续排名末位的,进行淘汰或调整;连续排名在前的,聘任管理岗位时优先。

(二)打造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分析研判中心

加强对安全信息的分析利用,确定有价值的需进行跟踪分析和深度分析的具体问题,针对问题研判次日安全风险,组织《风险提示》,增加安全工作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1.安全信息日跟踪分析。由站段或车间、中间站具体组织,要深挖管理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和要求,确定落实部门和整改时限,监控人员跟踪整改情况。

2.典型问题交班深度分析。对危及高铁、客车安全等关键风险点失控问题,由监控中心提供相关资料,站段组织对问题交班,进行深度分析,查找干部和管理原因,并制定避免重复发生的根本性措施。

3.外单位事故险情拓展分析。对与其他单位有关的事故、险情认真学习,结合本单位实际深入分析应吸取的教训和需采取的措施,下发到车间、班组学习传达,吸取教训。

(三)打造能够实时发挥把关作用的安全风险管控中心

1.关键风险点实时受控。对涉及本单位的关键风险点,监控人员重点监控,发现有违反作业标准的行为及时提醒提示,防范问题发生。

2.重点作业实时受控。对军、专、特运、施工、工程车办理、越站调车、横断调车、停送电倒闸、客车甩挂等关键作业,按流程监控,并提前做好提醒,确保不发生严重问题。

(四)打造能够督促问题整改的闭环解决中心

1、广泛收集安全相关问题形成待处理问题总汇。问题来源包括各车间、班组、科室干部日常检查发现的各方面问题,监控中心及调度室接听到的安全问题报告,上级部门反馈的事故信息或典型问题。

2、建立全过程的问题解决机制。站段通过每日的安全分析会,确定纳入立项解决的安全问题,纳入解决问题库,明确解决部门及时限、要求,确定解决措施方案,并按规定时限整改。监控人员按日跟踪安全问题解决情况。问题解决后,责任部门予以预销号,主管领导组织复核,确认问题得到解决后予以正式销号。

总之,通过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系统职能,着力打造五个中心,力争实现三级监控网络从单一“控”向综合“管”的职能转变,从主要监督现场作业向侧重监督管理行为的转变,实现功能大幅拓展。